搜索

论民主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6.30

论民主读后感。

俗话说,"书"写人生,一本书道尽一个人的一生,作者写的作品值得大家去细细品读。怎么写的作品读后感才能让人家读起来萌生共鸣呢?深入了解“论民主读后感”并理解它的背景接下来请阅读。

论民主读后感【篇1】

从《论美国的民主》看中美的民主

一、摘抄

1、摘:“当一个国家开始修改其选举资格的时候,那就意味着,这一资格限制迟早会被完全推翻。这是支配社会发展的不变规律之一;随着选举权利的进一步扩大,人们对于其扩展的要求就更加强烈;因为在每一次让步以后,民主的权利都会增强,它的要求也会随着势力的增长而增多。

没有选举权的人的野心与有选举权的人数成正比。最后,例外逐渐成为规则,不断让步,直至普选结果实现。”

评:这有一种“得寸进尺”的意味在里面,随着选举权利的让步,公民获得了更多的选举权,这也就意味着他们民主权利的增加,而增加的民主权利又成为了公民追求更多选举权利的**,这也就是托克维尔所说的支配社会发展的不变规律之一。这种现象在社会变迁时期更容易被看到,如法国大革命时期出现的一种现象,革命最初发生在是财富增长最为迅速的地区,就是这些地区的人民极力追求更加自由的生活,追求平等的地位。

但是繁荣富强的是产生于政治**的背景之下,伴随着这些地区人民的反抗,****的每一次让步都显示出的是自己的懦弱,而****的懦弱与经济的繁荣又给了这些地区的人们相信能够对抗**的精神**以及与**对抗的物质力量。但对于不同的群体,**的让步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论述过,为了政治秩序的稳定,**对农民和知识分子要采取不同的措施。

给农民真正的利益往往可以稳定政治秩序,因为农民对现状感到满意,这是政权给他们带来真正利益的稳定因素。而知识分子却不同,**的让步显示了自己的懦弱,给予知识分子实际利益就反而增强其反对**的力量,因此对于知识分子的反抗要坚决镇压。

2、摘:“我非常相信,美国法院的这种做法对自由和公共秩序都十分有利。如果法官只能以正面或公开的方式攻击立法者,他有时不敢这样做;而在其他时候,党性会给他这样做的勇气。

因此,当制定法律的权威薄弱时,法律就会受到攻击;当权威强大时,人们就会诚实守法。也就是说,当人们觉得尊重法律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时候,他们经常攻击法律;当法律很容易变成压迫的工具时,他们反而尊重法律。”

3、摘“一场长期的战争必然会导致两种结果,一种是国家因失败而灭亡,另一种就是国家因胜利而导致**,二者必居其一。因此,战争使**的弱点暴露得更加明显和危险。”

点评:战争是对中国共产党能力的考验,长期战争是对中国共产党能力的考验。战争需要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可见**的动员能力。

如果**不能有效的集全国之力一致对外,**就可能垮台。而**如果能够集全国之力进行战争,那么**就可能胜利,但是胜利的结果是**能力的增加,在这种惯性的趋势下,战前与战后对比,国家的权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这就是所谓的**。

4、摘:“美国人相信这样一个政治学原理:降低报刊影响的唯一办法是增加报刊的种类。”

点评:事实上,削弱一个竞争集团的最好办法不是减少这类集团的数量。一方面,数量的减少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抵制的概率和管理成本。最好的办法是增加人数,因为这些群体是有竞争力的,随着人数的增加,整体实力会被分化,结果是每个群体的影响力都会降低。

5、摘:“以人民的名义发号施令的**是最难抗拒的**,它总是假借人民的意志所形成的道义力量去为实现**者的意志而服务。然而,当一个国家面临外部威胁时,这样的**能够更好地克服这种威胁。”

评论:这里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它之所以能够统治人民,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的承认,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的宗治是为了人民的公共利益。

因此,当**以人民的名义发号施令时,作为一个公民,无论其实际目的如何,都不可能抗拒,因为对**的反抗是对人民集体的反抗。然而,当国家面临外部威胁时,国家需要的是人民的服从。这种以人民为名的统治,容易使人民服从,从而提高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协调能力。

6、摘:“在美国,连最富裕的人都能感受到他需要穷人的帮助,因此他们十分注意不脱离群众,想方设法与他们接近、倾听他们的意见、进行经常的交流。因为有钱人知道,赢得人心的最好办法不是施舍,而是友好待人。

施予的恩惠越大,越会凸显富人与穷人的贫富差距,越是容易激起穷人们的反感。”

二、中美民主与法治的比较

与美国相比,中国不是一个民主国家,治是一个**国家,但在西方民主国家看来,中国的政治是**。但是,民主和民主之间的分歧是所有政治分歧中最重要的吗?“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它们**的形式,而在于它们**的有效程度。

一些国家政治和谐,具有合法性、组织性、有效性和稳定性,而另一些国家则缺乏这些政治品质;这两类国家之间的差异大于民主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差异。”如果按照亨廷顿这种标准来衡量中美的之间的政治分野的话,也许是中国**的有效程度是更高的。中国共产党不仅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而且领导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富强起来。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根据一个世界知名组织的调查,中国人民对**的信任度已经达到85%,远远高于西方民主国家。中国**的运行体制被学者命名为“压力型**体制”,从**下达一项指令与目标,由地方**去完成,并经过上级**的考核与评估,评估的结果与政绩挂钩,因此地方**在这种压力下努力完成各种指标,在这里咱们不谈这些指标是否合理或者代价有多大,在这种体制下,**的效率与组织性是很高的。中国是在**的领导之下,因此在主要领导人换届之后,使得**的政策得以连续性贯彻,**的政策具有稳定性。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有效程度很高。相反,美国的政治是一个两党制,政党的更替代表着**政策的变化,所以政策是不稳定的。在两党竞争的背景下,美国国会和**经常发生争执。如果**的政策没有得到国会的批准,结果将是**的效率低下。

福山评论道:“美国备受推崇的制约与平衡的制度可以被看成是一种‘否决政体’——它使得代表少数人的立场的各种政治派别可以组织多数派的行动,并阻止**采取任何行动。”

从国家领导人的选举来看,中国的领导人是由“协商+某种形式的选举”结合而产生的,而国家领导人的候选机制是候选人必须有省级领导工作经历,由此可知中国的领导人的产生的标准是能力,即治理国家的能力。美国国民**的选举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选举的标准是候选人的投票,这是西方主张的选举民主。但是,选举是否意味着能够选举出一个称职的人?

为了当上**,**候选人在选举时会承若给予公民更多的利益,希腊如今的债务危机就是领导人选举时对选民给予更好的福利满足的承诺的后果。事实上,美国选举中存在着很多“政治献金”与“金钱游说”的现象,美国的民主制度实际上是被各种充分组织和动员起来的利益集体所绑架,**其实代表真一部分利益集团的利益,而非全体人民的利益。从地方自治来看,托克维尔在本书中着重考察了美国的各个方面,强调了美国民主的一个重要的渊源在于其民情,所以美国的地方自治做的很好。

与此相对应,中国的基层民主自治的程度确实低于美国,但是中国的基层民主自治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进步很明显。如果从民情的考虑来说,中国自古是**集权的传统,地方最多只存在有宗族治理,没有美国所谓的民主自治。考察每个国家某一制度的合理性,要考虑到这种制度在各个国家的适应程度。

看中国的民主程度,不是以现在的民主程度为准,而是要看到以后的发展。

但我也并不是说中国的威权主义政体要好于美国的民主政体,应该说两者各有优势与不足。用一句话来说,中国的当今政治的稳定取决于统治精英内部的团结与稳定,但是要保持永久的团结与稳定是很难的,因为未来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真的产生了不稳定的因素,那种影响将会是翻天覆地的。而美国的政治稳定依靠的是其制度的稳定性,与人相比,制度的稳定是很容易保持的。

即使选举出一个无能的**,美国政治中的制约的传统也不会使国家发生急剧的变化。

论民主读后感【篇2】

民主无疑是人类社会的大势所趋。在当今世界,美国是发展民主的最佳国家。正因为如此,美国民主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典范。

《论美国的民主》则是一本全面深入分析研究美国民主的著作,它从美国民主制度的起源和建立入手,详尽地研究了美国的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和人民主权原则,透彻地分析了在三权分立政治制度框架下美国的政党、出版自由、政治社团、民主**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其中,美国的政治制度尤其具有乡自治和联邦制的特点。

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作者托克维尔时时不忘将当时法国的贵族制度与美国的民主制度进行比较,以便他的祖国——法国,在建设政治制度时,更好地向美国学习。现在,中国正在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这方面,应该借鉴美国的经验教训。

许多美国人的祖先是17世纪初移民到美国的英国清教徒。他们的文化程度很高,但差别却不大。这些清教徒带着一些理想来到美国,形成了一个社会,成为现代美国民主社会的起源。

可以说,美国是一个没有贵族时代的国家。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因此,在政治制度建设过程中,必须认真考虑国家的历史传统,而不能像美国那样,在创建政治制度时,可以随意发挥。传统的力量是巨大的,需要历经好几代人才能有所改变;要想推倒重来,结果往往是举步维艰。

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大多数公民的文明程度。美国高度发达的民主制度的建立得益于清教徒移民的高水平教育。因此,建设民主社会需要提高人民素质。

笔者认为,近年来高校扩招和实施大学生通识教育可能与此有关。

中美两国民主制度的一个很大区别是:美国先是产生乡镇自治,在很多小群体中分别实行民主,继而逐渐推行到全国;而我国的民主制度建设则是自上而下的,先设立民主制度,然后从城市到农村依次推广。可喜的是,我国已推行村民自治多年,村民自治正不断走向成熟。

总之,借鉴美国民主制度建设的经验,发扬拿来主义是关键,正如托克维尔所说:“我们把视线转向美国,并不是为了亦步亦趋地仿效它所建立的制度,而是为了更好地学***于我们的东西;更不是为了照搬它的教育之类的制度,我们所要引以为鉴的是其法制的原则,而非其法制的细节”。

论民主读后感【篇3】

>读后感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全国性政权即将建立的时刻﹐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八周年而写的一篇论文。 通过这篇文章,毛泽东向我们阐述了为什么我们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不学习西方走资本主义道路。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资本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许许多多优秀的中国人为了国家的兴亡卓越地探索过,奋斗过,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为了争取民族独立解放,他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把中国富强的希望寄托于实行和发展资本主义。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到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以至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从帝国主义的角度看,帝国主义决不允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使自己失去中国这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剥削、奴役的对象。因此,它们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财政等各种手段来破坏、干涉中国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又使中国的资本主义道路走入死胡同。

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给中国的先进分子带来了新的希望。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到了中国,是蕴藏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中的革命力量爆发出来,是中国人从思想到生活都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不过在抗日战争方面,毛泽东刻意避开了国民党在正面战场起到的重大作用,过多的强调了蒋介石依附美帝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这点论述显然带有严重的政治性。

毛泽东还向我们明确了当前阶段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其互相关系。当前阶段,我们要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团结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结成国内的统一战线,并由此发展到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农工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在无产阶级的人民内部,我们要实行民主政策,是人民享受到应该享受到的平等权利。我们当前阶段真正的敌人是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们,对待真正的敌人我们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即要严厉打击,不给他们任何乱说乱动的机会。而且要强迫性的对他们进行改造,强迫他们劳动,最终消灭中国的主要的剥削阶级-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即垄断资产阶级。中国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无产阶级强大的力量下不足以兴风作浪,对待这些革命的同志,要用温和的手段对他们进行教育改造,使他们逐渐走向社会主义道路。而且在国家的建设阶段,我们要利用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优越性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待阶级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阶级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一般无情。这就是所谓的人民民主专政。

在文章中,毛泽东还提到了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我们要跟从工人阶级的领导。因为工人阶级是最有远见,大公无私,最富于革命的彻底的阶级。只有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下,革命才会成功。但是,我不是很理解这个理论。而且以目前的国情来看,中国的工人阶级界限已不明显,其在政治上的优越性也很难体现。 毛泽东在文章中明确的指出了我们的对外政策: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各国人民,共同奋斗。我们要坚定自己的立场,不能想墙头草一样两边倒。他用“做生意”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告诉我们团结国内国际的一切力量击破内外反动派,这样,我们才能“有生意”可做。我们要坚决维护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对待国内外反动派即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们,我们要不讲情面的反对,与之为敌。孙中山先生的经验告诉我们,绝不可以寄希望于帝国主义国家的援助,帝国主义国家的目的决不是要帮助中国走向富强,而是想要从中国人民身上榨取财富以供满足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我们与任何国家的外交要在平等的前提下进行。而且要与和自己在同一战线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也许是因为在那个年代的特殊性,而且当时中国的国情是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帝国主义国家虎视眈眈地盯着,美国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封锁政策,所以毛泽东的态度也极其强硬,但是也从一定程度上使中国与西方社会脱离了几十年。而且,毛泽东当时过分依赖苏联,将苏联的所有东西都照搬过来,没有考虑中国的国情,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同时,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也对一些人对当初中国的专制与民主之间的疑问提出了解答。“剥夺反动派的发言权,只让人民有发言权。”

这就是毛泽东给出的解答。在建国初期,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得到完全的解放,到处都有国民党反动派的间谍,还有一些投机分子想要把国家搞乱,所以,我们需要国家权力的存在,用以稳固国防和人民的利益,只许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许为资产阶级所私有的。对于人民,“专制”只是一种保护工具,而对于敌对的势力,我们必须要有“专制”,否则国家和人民的安全无法保障。

毛泽东回顾中国的革命史,总结出来三条革命成功的武器: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这正是毛泽东所说的:“枪杆子里出政权。” 就近代历史上的革命而言,武装斗争,即运用枪杆子夺取政权,是一个普遍现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武装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都是经过武装斗争成功的;俄国无产阶级领导的十月革命,也是武装革命胜利的结晶。中国的辛亥革命、北伐战争都是武装的革命。孙中山先生一生奋斗,其目的是推翻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的统治。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枪杆子是取得政权的一种主要方式,是革命取得成功的支柱。孙中山在晚年特别强调了枪杆子对革命的重要性:“大凡建设

一个新国家,革命军是不可的。”“如果没有好的革命军,中国的革命,永远还是要失败。”同理,北洋军阀的统治基于其拥有庞大的军队;蒋介石也是依靠掌握的武装力量而成为国民党最高统治者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新中国的建立,也是通过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取得的。

中国建立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还任重道远。毛泽东在文章中也表达了对中国未来充满了信心,也写出了中国仍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特别是在经济方面还比较落后,所以我们利用一些有利资源来大力发展经济,所以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不能被完全消灭,只能是被节制也就是教育和改造,只有经济发展了,国家才会强大,在国际上才会有地位而言,决不能让资本主义国家看我们的笑话。

通过读这篇毛主席的这篇文章,我看到了毛主席的高瞻远瞩,毛主席对革命分析的深刻与透彻令人佩服。这篇文章对于新中国的建立和宪法的确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这篇文章中,也能看到毛主席思想的一些不足和错误,但是进步的道路毕竟是曲折的,革命中遇到挫折是难免的,错误和挫折给了我们教训,只要我们能够勇于承认并吸取经验及时改正就好,知错就改,善莫大焉。虽然这篇文章是写在1949年,但是其中有很多道理是值得我们现在学习的。例如:我们决不能依附于其他国家,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否则就没有民主可言。

论民主读后感【篇4】

为什么要实行民主?一个国家不可能实行人民当政,实行人人轮流执政的制度。从本质上讲,这种方式仍然是少数人统治多数,只是为了平等而轮换,这不是民主。然后,我们应该采取一种代表制,即人民选择他们信任的最佳群体来管理国家事务。这个群体能否生存,取决于能否采取更加民主的方式来表达更多任的意愿。

作者在书中总结了十大民主制度的优点,并指出大多数人会觉得这种赌博更有成本效益。在现代的社会中,人人追求平等自由,国家已经不再是统治阶级奴役被统治阶级的工具,而是人民所选取的最好的发展形式,一个国家要生存,首先要代表大多数人的意志,但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民主,在一个国家中实行的民主制度被定义为: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也就是说,少数人的利益和权利会被掩盖,这是民主的必然结果,但它比用少数人的意志统治多数人更为平等。所以我认为一个国家发展的最好方式还是要选**主。有人认为,中国应该回到毛时代,全民同心同德,只言片语,支持全国,有组织、有纪律地发展,就不会有那么多丑恶的社会现象。

其实不然,每个时代都有其自身的弊端,一个时代的结束总是有因有果的,毫无疑问,我国现在民主的建设程度还是很低,许多偏远地区的人无法为自己说话,地方**总是害怕上访者,权利过大压死人……这些现象无法视而不见,但是不能因此否定了全盘建设,正如作者所说,民主**的国家总比非民主**的国家更为繁荣,我国一直密切注意民主的发展形势,也在不断努力朝更好的方向改变。

民主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但是确实国家发展的最好方式,怎么才能把抽象的词语以具体的形式展现出来是不少国家**一直在追求的,有人支持精英**,有人选择无**,这些都是通往民主的途径,民主的程度有高有低,从中国古代到现代,民主的发展是大相径庭的,现代社会进入了民主发展的瓶颈,大方向已经基本确立,但是细节性的发展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创新。

论民主读后感【篇5】

《论民主》该书可以说篇幅不是很长,但是却教会了我们许多政治学常识。在处理这些政治学常识时,作者并不是机械地从前者那里接收它们,而是根据自己的知识和是机情况对它们进行批评和定义。细读此书,令人受益匪浅,对于“民主”这个词语会有些自己的认识。

第一,民主源远流长。它从不突然出现或消失。它的形成和发展将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如果有民主,就有它的反面。

早在一两百年前,人们还在争论民主还是民主更适合历史发展潮流。再往前推几百年,人们甚至认为**是最为优秀的统治思想,显而易见,**顶峰时期,国家经济是相当繁荣,而所谓的民主国家是落后的。虽然在今天看来是匪夷所思的,但当时的人就是这样的观念。

在现代社会,如果有人还在为共产党加油,我相信很多人认为这个人是个精神病患者。当今国家都是在为民主自由不断的奋斗向前,想要**的话,那便是逆历史潮流。民主思想自古有之,无论是古希腊城邦还是古罗马帝国,姑且无论他们民主的缺陷性,起码它们是现代民主国家的滥觞。

再论此后的尼德兰,英法等欧洲国家,接过古代先贤民主的旗帜,积极呐喊,虽然他们的出发点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但他们仍然突破了欧洲中世纪黑暗封建统治。

二是民主是有条件的。在《论民主》这本书中,作者认为我们应当学会区分“理想的民主”和“现实的民主”。书中这么说到:

甲说:“我认为民主是最好的**形式”。乙回答:

“你一定是疯啦!相信我们所谓的民主是世界上最好的。唔,我认为这根本不算是什么民主”。

稍加思考,我们便会理解,甲所说的“民主”指的是理想的民主,而乙则指的民主是现实的**。 那么,什么是理想的民主?它要满足这么几个条件:

有效参与、平等投票、充分知情权、议程的最终控制权和**公民权。我认为,民主是指公民在充分了解国家事务的前提下,享有平等的公共事务参与权和决策权。但即使是理想的民主也是有条件的。

参与公共事务的前提是你必须是公民。在古希腊城邦时期,公民是一种身份象征,它有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对外战争中,也有武装力量。在现代社会,公民仍然有条件。

受种族、性别、财产等因素影响。公民要想充分了解国家事务,其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否则的话,连事务都要靠别人来解释,那观点肯定会受人影响。“现实的民主”则是“理想民主”受到现实各种条件的束缚,但仍朝着理想民主不断发展的民主思维。

民主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现代国家各个**对外宣称自己的国家是最民主,即便他的国家受到**高压统治。一个民主国家很容易被其他民主国家所承认,并在国际政治中获得有利地位。

在当今发达国家,其国内政治总体上是高度民主的,这是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的。民主观念在国家的普及,无论是对国家政策的实施、法律法案的颁布还是对公民自身的民主意识的觉醒都是大有裨益的。

论民主读后感【篇6】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x大学公公选修课正常作业

题目: 读托克维尔的《论美国民主》有感

谈起美国的民主,几乎所有人都会对她赞不绝口,那究竟他是怎样运行的呢?托克维尔的《论美国民主》或许能够告诉我们些答案。

让我们看看作者托克维尔。托克维尔不是英国人,也不是美国人,而是诺曼底的一个穿着长袍的贵族。1805年生于法国诺曼底贵族家庭,童年的环境深深烙印了他的性格和情感。但16岁的托克维尔接触到13世纪启蒙主义思潮的冲击,1827年托克维尔出任凡尔赛初审法院法官,他借考察美国监狱制度之名,去美国考察民主制度的实际运用。

从1831年5月9日抵达美国,到1932年2月22日从美国回国,他在美国呆了9个多月。然而,《论美国的民主》却成为论述美国民主政制的经典之作,对后世影响之大,托克维尔本人也未必曾经料到。也许真应了那句老话: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论美国的民主》这部书共有上下两卷,第一卷写于1835年,彼时的托克维尔尚未踏入政治界,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在为踏入政治界做充足的准备。虔信“没有人能成为政治家,除非他首先是一个史家或旅行家(哈林顿语)”的托克维尔,在结束了对爱尔兰和英国的考察之后,选择了美国作为自己下一个考察的对象,历时达九个多月。托氏之所以选择美国作为考察对象,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从经历过这场革命的国家中找出一个使这场革命发展得最完美和最和平的国家,从而辨明革命自然应当产生的结果;如有可能,在**能使革命有益于人类的方法”。

在上卷中,作者主要对美国地理状况、社会状态、政治制度进行了个人色彩颇浓的介绍,其中不乏对于美利坚大地上自由、平等、民主精神的大加赞赏。《民主》一书的第二卷则完成于1840年,距离第一卷的出版已经有了整整五年。在这卷里,托克维尔显然没有了五年前那种对民主的极度推崇和“吹捧”激情,换言之,他开始意识到民主、平等都有其不可遮掩的劣根性,必须要施之以必要的措施加以防范。

所以,托克维尔在第二卷中着重以美国为背景,对美国的民主进行了解剖,分析民主对美国各个阶层、领域的广泛影响。同时,托德对平等的解构也相当独特,尤其是平等容易形成**的问题。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所追求的并非是对美国民主政制的简单叙述或者颂扬,而是“从美国找到我们可资借鉴的教训”,“弄清民主的究竟,以使我们至少知道应当希望它如何和害怕它什么”。因此,《论美国的民主》建立在美国与法国的比较的基础之上,托克维尔对法国民主革命所遇到的种种问题的认识,为其考察美国的民主政制设定了方向,从而使美国民主政制的真正特点能够得到显现。

在托克维尔眼中,美国既是一个民主社会,又是一个司法触角无处不及的社会,甚至这里“出现的所有政治问题都或迟或早地将作为司法问题来解决”。与立法权、行政权相比,司法权是最中立的权力,平等的身份和观念无疑是其产生和发展的前提。这不仅因为两造仲裁的司法活动几乎是解决平等主体之间因“人心不一”而产生纠纷的最自发的手段,而且平等还意味着任何人都不能有超越其他人的身份特权,不论是**还是普通公民都应当面对面、平等地接受权威第三人的裁判。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法。**末日审判和救赎的教义也宣扬了平等的信念。在但丁(1265-1321)的《炼狱》中,教皇皇帝与农奴土匪们在一起受难,区别他们命运的唯一原则是依据个人罪过所给与的不同的惩罚[2]。

欧洲过去的几百年间,贵族、僧侣、国王之间的斗争为平等的渗透打开了渠道,但是在托克维尔看来,美国民主才第一次较为彻底地实现了平等这一久远的理想。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美国将平等推向了“极限”。人们拒绝隶属与服从,“他们只臣服于上帝”。

对平等的追求,甚至是敢把皇帝拉下水的“**爱好”,使团结变成了一件不易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自信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地位。而司法权恰恰最依赖于公民个人的努力,因为它必须等待当事人把案件提交到它的面前才能实施;另一方面,在各种公共权力中,似乎也唯有法院能够满足这份平等的自负,因为只有司法权的启动装置掌握在个体手中,当事人一经提起诉讼,法院就必须依照法定程序,对其主张进行回复。平等让人们更为关心自己的利益,当认为遭受损害时,法院便成为他们要求纠正“不公”的最直接途径,即便有不利于其诉求的现行法律政策,也无法压制追求平等所激发的主动性,因为虽然他们尊重权威,但却从不心怀敬畏。

这似乎是其他法官无法比拟的美国法官政治权力的社会根源。托克维克在比较美国法院和巴黎最高法院时指出,“当巴黎的最高法院驳回**的法案或拒绝为**的法令备案时,或当它本身传讯一个被控渎职的**时,人们可以认为这是司法权在发生政治作用”,在美国却看不到此类事情,因为消极被动性是美国司法权的最重要特征。然而在这里,司法却总是“不由自主地被拉上了政治舞台”,当不得不对案件所涉及的法律政策进行判定时,又被迫分享了某些超越立法者的权威。

这种矛盾性也许正是作者所谓的“一个外来者最难以理解”的事情,因为从美国的司法特点和程序上看,美国的法官“好像只是偶然干预公共事务”,但事实上,“这种偶然性却是天天发生”。难怪在美国人权运动的历史上,保护人权政策的大部分变化首先发生在法院,而不是议会。

让我们谈谈这本书能为我们的国家做些什么。当下的中国,我们正在处于急速转型的今天,思考托克维尔的问题,回顾托克维尔的分析思路,感受托克维尔的智慧美玉,思考中国的**治道变革,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托克维尔是带着“法国问题”,站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去考察美国的民主。

可以说,他撰写的《论美国的民主》既是对于他所在的法国问题的一种理论上的回应,也是对于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变革的深入、超脱和智慧的观察与思考。

论民主读后感【篇7】

中国,昨天,今天与明天

——读《论人民民主专政》有感

众所周知,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但却对“人民民主专政”一词我有着颇多的不了解。然而当我阅读毛泽东所写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后,我有了些许的体会,并将其写下作为读后的感言。

写文时,中国共产党已走过十八年,毛泽东称那时中国已不再是“年青小伙子”,而是“大人”了。中国在这十八年中改变创造的累累硕果,并非如大家所愿一帆风顺,中国人民携着手,并着肩团结地抗斗,形成一次次的飞越。在文中,毛泽东说:

“中国在二十八年仅仅做了一件事,这就是取得了革命战争的基本胜利。”起初我对这话还有似懂非懂,猛然间想起父辈们曾一次次谈起的革命战争和历史转折点这才使我茅塞顿开。

是的,我们必须克服许多困难,诚实地面对自己的缺点,并尊重地咨询他人。正是在这种小小的积累中,中国成长为一个富强的新中国。

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实小资产阶级的联盟,但占主要的是工人与农民,庞大的中国若无“工人与农民”又何以称得起“大中国”呢?那不仅仅由于中国地区范围之广。尽管人口优势让每个中国人都相信,明天的中国将创造更多奇迹。

人民国家是用来保护人民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权力也是人民的权力。中国设立的人大代表机构正是为了听取百姓的意见,为百姓做实事,对我们百姓而言是最为可亲可近的。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看到了许多新面孔,听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惊叹,感受到了中国的风土人情

今年,“神七”的成功发射,奥运会的胜利召开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个“崛起”的中国,毛泽东思想却仍会与我们发展中的中国并肩作战,使其称霸于亚洲,随之挺入世界强国之列。但愿我美好的希翼能在不久的将来实现,铸造辉煌!

在读了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后,我更深刻地懂得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天分成为伟人的,伟人的思想与言论往往需要我们这些平常人反复咀嚼后才能一知半解。

毛泽东认为,总有一天阶级、国家政权和党会被消灭。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共产党正在为这样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工作。他认为,在努力创造条件后,国家政权和政党自然会被消灭,使人进入大同的境地。

我对于这个观点很是不能理解、赞同。孔子所说的“大同”时代大约相当于国家出现之前的原始社会阶段,“大同”的确是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但它也是我们无法达到的一个世外桃源。人类的本能是努力在竞争中生存,所以会有战争,会有统治者和统治者。

国家是阶级矛盾的产物和表现,社会发展如此之快,我们回不去大同,国家权力就不会被消灭。因为有国家的存在,就会有国家权力。

自从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夹攻那时起,爱国人士者开始努力钻研新学。的确,要救国就必须维新。日本人学习西方很成功,而我们的理想都总不能实现。

而再次被侵略。俄国举行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后来,在俄罗斯友谊的帮助下,我们找到了新的发展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

也许社会主义道路是合俄罗斯的国情,能够引导我们走上富强之路。

毛泽东认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确,工人阶级是俄国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的领导是俄罗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性质的第一标志,因为国家性质是由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的。

蒋介石背叛孙中山,把官僚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专政作为压迫中国平民的工具。持续22年的反革命专政被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平民推翻。从这一点上来看,毛泽东是正义的,伟大的。

从蒋介石反革命的努力中,我们了解到对敌对分子实行专政是必要的,对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的前提是人民内部的民主。这一点上是有欠缺的,历史会给予批判。

邓小平说:“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这就是人民民主专政。”我认为这不失为一种对人民民主言简意赅的定义。

1949年7月1日,在中国即将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三个月前,毛泽东选择在这一刻向世人展示共产党的执政方向。

整片文章思路清晰已不用多说了。文章开头,28岁的中国共产党被称为成年人。作为一个成年人,他有能力承担自己的责任。这也说明共产党有能力通过人民民主专政来推进中国。

然后将中国与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前苏联进行比较,写下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的成就,以表达这个春天产生的国家的力量。主席将中国不再走西方的发展道路“归功”于帝国主义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作了一个先生老是侵略学生的比喻。这个比喻着实形象生动。

而内容,我更赞同。中国人一开始是不服西方的,大清的统治者认为自己强盛于天下,但慢慢地,我们被战争打醒了。觉醒的中国人诚恳地想向西方列强学习,但效果一直不好,导致了二战中小日本的入侵。

在说出西方发展之路不适应中国后,毛泽东再次提出了消灭阶级,消灭国家权力,消灭党的最终目标,而到达目标的路恰恰又是人民民主专政。在驳斥了各种质疑之后,一条光明的道路终于出现在我面前。这使我们现在更好生活的基础,我必须从内心同意这一点。

否则,任何个人或政党的批准都无法解释问题。只有时间才有资格。人民民主专政经历了时间的考验,现在仍然可以继续下去。

"论民主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