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小学教案

发布时间: 2024.06.27

小学教案锦集。

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教案”可以为您带来新的视野,再次感谢您的光顾希望您能多多留意我们的网站。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老师还没有写的话现在也来的及。教案的编写需要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

小学教案(篇1)

教材分析: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王冕为自己所画的墨梅图而题写的。全诗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诗歌的大意,领悟本课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3、能联系诗人的生平,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身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领悟本课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身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诗:

同学们,从很小的时候起,我们就诵读过许多古诗,大家可以随意的吟出一两句吗?

生吟诵古诗。

在刚才同学们吟诵的古诗中,诗人或是借物抒怀,或是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感情、远大的志向、高尚的节操。古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诗言志,歌咏怀”。在古诗中就有不少以诗言志的名篇佳句,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墨梅》正是咏梅、赞梅的上乘之作。

板书:墨 梅 元 王冕

(课件出示20 《古诗两首━━墨梅》)

同学们,对诗人王冕你了解哪些?生交流汇报,师补充。 (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二、读诗:

1、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墨梅》) 2、《墨梅》是一首标准的七言绝句。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是××/××/×××/(课件出示《墨梅》范读录音)

请同学们试着有节奏地来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自由练习。 分组读,齐读。 三、解诗:

下面,老师给同学们一段时间,结合书上注释,自学这首诗。看自身能读懂多少,把读懂的内容用铅笔写在书上,把自身读不懂的地方打上“?”。

1、生自学。

2、小组内交流,并讨论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墨梅》重点词) (1)本课需理解的重点词有:

洗砚池、淡墨、清气、乾坤 (课件出示词语注释) (2)交流每句诗的意思。

(3)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自由读读这首诗。

4、小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作者采用淡墨手法画的一株盛开的梅花。 同学们,想一想下面三个问题: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品格? (2)为什么说“不要人夸好颜色”?

(3)这是一幅画,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 生汇报交流,师总结。(课件出示代表诗人品格的相关词句) 四、品诗: 1、同学们,谁见过盛开的梅花?老师收集了几幅梅花的图片,想不想欣赏?(课件出示几幅盛开的梅花图片)

2、王冕笔下的梅花从外表上看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默读前两句诗,思考一下。

(淡墨;痕迹一般、浅;颜色不够骄人) 3、师课件出示《墨梅图》。这就是王冕的代表作《墨梅图》,仔细观察一下,这淡淡的墨梅又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素洁、淡雅;美得有特色,不俗气)

4、指导朗读:你们说的老师深有同感。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指点:“淡墨痕”淡雅的,要读得轻一点。

5、交流,在交流中抓住其中的“淡墨”与“清气”,知道其中有“淡泊”“清高”之意。

板书:墨梅、清气

6、同学们,王冕写《墨梅》这首诗,仅仅是为了表示梅花的淡雅高洁的品性吗?不是的,他更是为了通过这首诗来表述自身的胸怀,他也如梅花那般品性高洁、流露了自身不逐名追利、孤芳自赏的性格。

小结:王冕曾说: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作者已与墨梅融为一体,墨梅的形象就是作者的形象。(课件出示王冕的话: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生齐读。

王冕把自己的情感倾注笔端,挥毫泼墨,晕染出一幅幅惊世之作。 王冕借梅自喻,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课件出示)

板书:借物喻人、托物言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同学们,此刻的你想对诗人王冕说些什么?集体背诵《墨梅》! 五、赏诗

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王冕的《墨梅》,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描写梅花的诗有很多,我们再来欣赏几首:

1、课件出示王安石的《梅花》,生齐读。 2、课件出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教师诵读。 3、课件出示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男女生对读。 六 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托物言志的古诗《墨梅》,同学们还知道这样的古诗吗? 1、品读其他的咏物诗。

2、拓展训练:交流搜集的有关梅花的诗文和绘画作品。 七、板书设计:

墨梅

元 王冕

墨梅——借物喻人——不与世俗 清气——托物言志——同流合污

小学教案(篇2)

教学目的:让学生学习安全知识,保证校内活动的安全。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我们是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爱学习、爱劳动,是充满生机的新一代。我们在党的温暖的阳光下成长,在老师的悉心哺育下一天天成熟。我们是肩负重任、跨世纪的新苗。可是,我们却经常听到一些无端横祸向我们小学生飞来的噩耗;看到一些触目惊心、惨不忍睹的灾难在我们身边发生。同学们白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学习安全知识,保证校内活动的安全是很重要的。

(二)讨论以下问题:

1、你们在使用学具时发生过那些危险?还有哪些不够安全的,如何防止危险?

2、课间活动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呢?

3、你们在体育课上的着装安全吗?你参加的哪些运动具有危险性呢?

4、你知道参加校园劳动时,应当注意哪些安全问题吗?

(三)学生进行选择题比赛

1.下课了,不能干什么:

①打球。②追赶打闹。③跳绳。

2.哪些东西不准带进校门:

①皮球。②三角尺。③利器、易燃物品。

3.哪种行为不对:

①跳高、跳远。②攀越围墙、滑楼梯。③翻单杠、荡秋千。

4.上下楼梯怎样行:

①右行。②左行。③左右行都可以。

师说:同学们都很聪明,那就希望同学们在学校能自觉遵守安全规则。

(五)小组学习并操练自救常识。

A、参加室内活动,要牢记安全出口的标志及方位。遇到火灾不慌乱,服从指挥,保护要害,弯腰撤离

B、人混乱时,要靠在墙壁或固定物,加强自我保护。

(六)教师小结

学校安全人人讲,安全学校个个赞。安全知识时时记,注意安全处处提。愿同学们乘上安全之舟,扬起生命之帆,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

小学食品和健康安全教育教案

目的:

1、使学生了解食品污染的知识,使学生了解食品中毒的知识。

2、学生在食品安全工作中的注意事项及预防措施。

重点:

对食品污染和中毒的预防

授课内容:

一、食品污染

食品污染是怎么回事?食品(食物)从其作物生长到收获、采摘,从生产加工、运输、贮存、销售直到食用前的每个环节中,由于各种条件,多方因素的作用及影响,使原来无毒无害的.食品,混进了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质,降低了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卫生质量,人吃了这样的食品就能对人体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这叫食品污染。

二、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人吃了有毒食物所引起的一类急性疾病的总称。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发生于温度较高的夏秋季,因为这个时期的气温适合病原菌增殖和产毒,致使病原菌污染食品而发生中毒。动物性食物引起中毒表现为发热、头痛、头晕、食欲不振,继而出现恶心、呕吐、腹泻一日可达昏迷、重症病人可因心衰、肾衰导致死亡。

预防:加工肉类制品时必须生熟食品分开,保存时要低温贮藏或用盐腌煮肉时肉块不应超过2公斤,厚度不超过8公分,煮沸3小时以上,蛋类要煮沸10分钟以上。前一餐剩下的食物一定要回锅加热后再食用。

(二)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1、豆角中毒

一般豆角不中毒,但食用没熟透的豆角能引起中毒,原因可能与豆角中含有红细胞凝集素没被加热破坏有关。 豆角中毒潜伏期短,最快食后呕吐、腹泻、头痛、头晕,有的出现胸闷,出冷汗,四肢麻木等。

预防措施:菜豆宜炖食,加工时间要长,可使毒破坏,切不能急炒,更不宜凉拌。

毒蘑菇中毒

(三)化学性食物中毒

1、蔬菜不新鲜,腐烂变质时可能产生亚硝酸盐中毒。蔬菜在腌制过程中也能产生亚硝酸盐。制作熟食加过量的发色剂,亚硝酸盐过量引起中毒。

2、有机磷农药中毒

那么怎样预防食物中毒呢?

选择新鲜和安全的食品。尽量不吃剩饭菜。甘蔗、花生米,其中的霉菌毒素会引起中毒。不到没有卫生许可证的小摊贩处购买食物。8、饮用符合卫生要求的饮用水,不喝生水或不洁净的水。

总结:只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认真学习食品卫生知识,掌握一些预防方法,提高自我卫生意识,就能最大限度减少食物中毒的风险度,预防食物中毒,保证我们同学们的身体健康。

小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一、 通过春之舞、春之语、春之乐、春之声、春之诗、春之歌等手段感悟春天,热爱大自然。

二、 通过聆听《春》,感悟春的意境并展开想象,感受回旋曲式的音乐特点,能用语言、动作、色块、线条表现音乐。

教学过程:

一、春之舞 《嘀哩嘀哩》

1、 师:“让我们一起在快乐的歌声中放松心情,尽情地跳起来吧!”

2、 《嘀哩嘀哩》表现的是什么主题?

老师在小朋友快乐的舞蹈中找到了春天!

二、春之语

师:快乐的春游刚刚结束,小朋友在大自然里找到春天了吗?你能把在春天里看到的美丽景色与大家共享吗?

老师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找到了春天!

三、春之声

让我们用声响来表现春天的交响乐 x x | x x|| 呱 呱 呱 呱

xx ox|x o||

嘀嗒 嘀嗒

xx x |xx x ||

沙沙沙 沙沙沙

哗啦啦啦啦

四、春之乐

(一)、聆听主题音乐

1、 老师送给小朋友一段音乐,你能感受到是四季中的哪个季节?为什么?

2、 介绍维尔瓦第。

3、 随琴哼唱旋律,感受旋律特点。

4、 画旋律线{如蓬勃向上的春笋}。

5、 边听音乐边学做春笋指挥家拍手。

(二)、初听全曲,音乐主题出现了几次,了解乐曲结构。

图示如下:? 1 ? 2 ? 3 ? 4 ?

(三)、各个插部的音乐又表现了什么?

第一插部:鸟语花香 (语言描述)

第二插部:冰雪融化,流水淙淙 (动作表现)

第三插部;乌云笼罩,雷鸣电闪。 (乐器模拟)

1、 你打算用什么颜色来表现这三段音乐?

2、 那么第四插部又描绘了什么?

雨过天晴(准备一张白纸,用色彩来表现,画出一个七彩的世界)

(四)、再听全曲:用不同方式表现乐曲

五、春之诗

我们不光可以用舞蹈、语言、声响来表现春天,古人还用诗歌来赞颂春天。一起吟诗《春晓》。

六、春之歌

齐唱《春天举行音乐会》,用快乐的歌声赞美春天!

寄语:一年之计在于春。珍惜春天,热爱春天!

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春”展开。通过春之声、春之舞、春之乐、春之诗、春之歌等环节感受春的意境,并展开想象,体验春天给我们带来的愉悦。用巧妙的手法把第一课内容有机融合,让孩子们尽情享受春天的美好,感悟春天,热爱大自然。本课内容丰富,学生参与方式多样。通过舞蹈、吟诗、多声部节奏练习来表现小提琴协奏曲《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形成老师与学生平等、民主地一起探讨的氛围。

值得商榷的是,在表现第四插部时,可以更放手地让孩子们尽情发挥想象,用五彩画笔展现雨过天晴的美丽景色。

小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歌声与微笑》

2、欣赏歌曲《爱星满天》

教学目标

1、能自主学唱歌曲并设计歌曲的演唱情绪,力度等;合唱时声部和谐、声音优美。

2、能注意歌曲中段落的划分,并通过歌声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

1、学唱歌曲并设计歌曲的演唱情绪,力度等;合唱时声部和谐、声音优美。

2、能注意歌曲中段落的划分,并通过歌声表达出来。

教具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2、学唱歌曲

(1)听一遍范唱录音。

(2)讨论歌曲的歌词表现的是什么内容?(师生共同讨论)第一部分实际上只有两句歌词:“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歌声与微笑架起了友谊的桥梁。第二部分是引申,描绘了“友谊花开遍地香”的情景。这首歌虽然短小,意义却不小。

(3)随教师的琴声学唱第一部的歌谱,随后全体学生共同学唱歌唱部分的第二声部歌谱,应特别注意应“3-#5”处#5的音准。

(4)学唱第一乐段的歌词,教学的重点在对声音的要求上,注意低音不要压着唱,四拍的长音要唱够时值。

(5)学唱第二乐段的歌词,重点放在第二声部(特别是最后两小节)。

(6)二声部合唱,最好是男女声各有一半唱第一声部,另一半唱第二声部。

3、欣赏歌曲

(1)初听《爱星满天》的录音。

(2)师生共同讨论歌词的含义,重点是“世界就是美丽的天空”“我们就是美丽的天空,颗颗爱心像满天的星星”。

(3)复听。

(4)划分段落,并找出段落内相同或相似的乐句。

(5)再次欣赏,鼓励学生轻声地跟着录音哼唱。

4、小结

5、课后作业

按照教科书的要求,要背唱《歌声与微笑》这首歌曲(最好也能背唱第二声部),请同学们在课外多加练习,同时考虑为这首歌曲创编集体舞的动作。

小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增强对植物和动物特征进行探索的兴趣,获得对有生命的物体多样性的认识。

2、经历对一种动物较全面的动态观察过程。

教学重、难点

经历对一种动物较全面的动态观察过程。

教学准备

猫、鸽、龟、青蛙、鱼、蜻蜓等动物的图片。学生准备各小组的观察记录。

教、学法 观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1、引入

(1) 回顾已往观察过的动物。

(2) 请学生说说平时见过的.动物。

2、分小组对`选定的一种动物进行班级交流,适时展示收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1) 它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各个部分是什么样的?

(2) 它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3) 它有哪些基本的生活`需要?

(4) 这种动物的食物是什么?从哪里获得食物?怎样吃事物?它也排泄废物吗?

小学教案(篇6)

2、可别小看这硬币哦,它能告诉我们有趣的数学知识呢!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硬币,一元的硬币现在有两种版本的。一种是新版的:正面是一大朵菊花反面有一个大大的1元字样;另一种是老版的:正面有朵小牡丹花和一个小1元的字样而反面是国徽。淘气和笑笑送来的就是老版的一元的硬币。硬币要和我们做个游戏呢。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3、好!请小组长来领硬币,每两人一组。每组抛五次,听口令开始。一个同学抛,另一同学猜测并作好记录。注意抛的时候用力不要太大,以免落在地上不好找。准备好了吗?请开始!

5、从刚才同学们抛硬币的结果来看,硬币落地时一定是正面朝上吗?

6、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数学问题―――可能性 (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活动探究:

1、请5个男同学代表淘气,5个女同学代表笑笑。比赛内容是:摸球大赛。这儿有两个淘宝盒,里面装有乒乓球。比赛规则是摸到一个黄球加二十分,白球不加分,底分一百分。有请淘气组和笑笑组。

2、当盒子里全部是黄球时,则一定能摸出黄球。板书(一定)没有黄球时,则不可能摸出黄球。板书(不可能)

3、请翻到课本93页,请你动手连一连。你会做吗?(

1、播放课件:(食物、水、游泳圈、羽绒服、雨伞、洗浴用品),这些东西中哪些一定要带,哪些可能要用,哪些不可能用呢?

2、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老师可以放心地出发了。刚才你们设想的事情中有些可能发生有些不可能发生,也有的一定会发生,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

3、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改变。同学们说得都对,这是你们积极思考得出的结果。

4、今天同学们和老师共同探讨了可能性的问题,能说说你都知道了些什么?这堂课什么地方最让你难忘?

5、生活中像这样确定的或不确定的事情有很多,及时地了解,认真地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这些事件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小学教案(篇7)

教学内容:

聆听《小河淌水》,学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教学目标:

1、聆听三个《小河淌水》的不同版本片段,对比它们的异同点。

2、学会演唱《赶圩归来啊哩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全班齐唱《妈妈格桑拉》。

二、新课教学;简介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意;(完整聆听乐曲,引导学生从音色与器乐的表现形式;(人声演唱相比,你认为哪;再次完整聆听乐曲

二、新课教学。

1、聆听三个《小河淌水》的不同版本片段,对比它们的异同点。

2、简介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意境。

(1)教师简单介绍歌曲。

(2)学生跟着音乐哼唱歌曲的第一乐句。由于单调高,注意保护嗓子,通过哼唱,加深对旋律的熟悉与记忆。

3、完整聆听乐曲,引导学生从音色与器乐的表现形式上谈谈对乐曲的感受。

(1)你听到乐曲有哪些乐器演奏?

(人声演唱相比,你认为哪一种表现形式在表达歌曲的意境、感情上更细腻、更丰富?

4、教师简单介绍管弦乐及作者。

5、再次完整聆听乐曲。

6、演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1)简介歌曲的创作背景。

(2)学唱歌曲,体验歌曲情绪。

(3)为歌曲伴奏,表现歌曲情绪。

(4)用多种表现形式表演歌曲,渲染歌曲气氛。

三、全课小结。

1、师生共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师生、生生互评。

小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在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乘法意义,编制7的乘法口诀。

2、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熟记7的乘法口诀,会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编口诀、用口诀中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

经历编制口诀的过程,感悟口诀编制方法,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熟记。

教学难点:

熟记7的乘法口诀,应用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学习提纲七巧板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填空。

(1)3×5读作(),表示()个()相加。

(2)6+6+6+6+6写成乘法算式是()或()。

(3)4个5是多少?列式()。

2、创设情境,铺垫孕伏

题目是:你能从7开始每次加7,把得数填在空格里吗?

师:看一看这三个数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研究7的乘法口诀

板书:7的乘法口诀

二、新授

1、观察课本插图,说说发现什么。(用七巧板拼成小鱼,每条小鱼要7个三角形)

引导学生填空

2、交流汇报。

提问:1个7是多少?2个7相加是多少?3个7连加是多少?4个7、5个7、6个7、7个7连加是多少?

(二)、自主合作,创编口诀。

1、引导学生根据提示,编出口诀。

……

2、总结规律,背口诀。

看着自己编出的口诀,心情怎么样?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并说说发现什么。

(①每句口诀中都有7;②口诀按从小到大排列;③相邻两句口诀的积相差7;④7乘单数的积是单数,7乘双数的积是双数。)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把下面的口诀补充完整。

二七()一()得七

()七四十九五()三十五

2、做一做,说说用那句口诀

3、用一句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三七二十一()()六七四十二()()

四、课堂练习。

1、1个星期有7天,3个星期有多少天?

答:3个星期有?天。

2、一块橡皮2元钱,买7个橡皮要有多少钱?

答:买7个橡皮要用?元钱。

小学教案(篇9)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调动积累,引起阅读期待。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9课,请与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时注意的事项)

2谁愿意把你知道的有关”清明节”的信息说一说,与大家一起分享。

3大家对清明节是怎样来的;清明节是什么样的节;清明节有哪些习俗等有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谁能再谈一谈你对“清明”一词的理解?

(学情预设:此时学生的理解,或是表面的、浮浅的、单一的,或是略有感知却不知如何准确回答的)

小结:大家对“清明”一词有了初步的理解。我相信,待我们深入地学习课文后,你对这个词会有更深刻地理解。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文本。

1自读课文。

要求:

①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②利用工具书,查出解释,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传统、流亡、感人肺腑、狼吞虎咽、郑重、治国安邦、清明、念着、荒山野岭、恸哭、寒食节、祭奠、鞭策、座右铭、井井有条、安居乐业、不居功劳、不图富贵)

③把课文多读几遍,达到读通、读顺、读熟的目标。

2检查自读的情况。

①同桌互读互查,检查生字词及读书的情况。

②师生借助字卡,认读生字词。

③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其他同学思考,课文主要讲什么?

④师生讨论、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质疑问难,理清思路,培养问题意识。

1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及内容,或提出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分三个层次解决。简单问题学生相互提示解决;与课文联系紧密的重点、难点问题留在学课文中解决;其他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课外资源、或课余时间讨论解决)

2梳理、归纳本节课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①清明节是怎样来的?

②清明节是纪念谁的,纪念什么?

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解决“清明节是怎样来的”问题。

①组织自读,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清文章的思路。

学情预设:或用在书上分段标画的方法;(参考教参253页)或通过示意图来表示故事主要人物的人、事、物之间的关系;或通过读书看插图,提示重点的方法,理清文章的思路。

②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清明节的由来”的问题并用示意图表示。(可以指导学生用反推法,理清文章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例:(注:下文中的小号字与前面画横线的词语组成一个问题,以便提示学生深入思考)

清明节的由来怎样来的百姓纪念的习俗沿袭而来为什么介子推不居功劳不图富贵怎么知道的晋文公定“清明节”为什么见“清明柳”就像见到介子推二者之间的联系晋文公烧山,逼介子推做官,介子推焚于柳下为什么报答介子推割肉奉君之恩为什么流亡时,割肉奉君,愿主公常清明

③各组代表展示并介绍探究成果。

学情预设:学生渴望了解重耳流亡的背景。

四引进课件,补白背景,理解割肉奉君的意义。

①出示春秋战国的地图,简介当时各国征战的历史背景。

②出示一代明君――晋文公的资料,讲述晋文公统一中原,成为春秋五霸的故事。使学生了解晋文公流亡的原因,及他做国君时治国的二大策略,认清晋文公使中原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没有战乱,百姓安居乐业的现状,明白介子推割肉奉君的动机。

五再读课文,调动积累,理解“清明”内涵。

第二课时

一指导读书,深入理解,品味“清明”内涵。

1读第一段,随机处理“传统节日”“感人肺腑”等词。

2(读2――8段)了解清明节传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①引导学生理解重耳为什么感动,边读边想象重耳饥饿难挨的情景。

②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好君臣的对话。重点理解介子推的话“做治国安邦的清明国君”。初步理解“清明”的内涵。(引导学生联系重耳流亡的背景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社会现实,谈出自己对“清明”的理解。可以理解为不做昏君,做个清正、廉明、勤政的国君。)

③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一一回绝”“放声恸哭”所表达的内容,认识介子推拒绝做官,不图回报的高风亮节。

④读读、议议,“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的意思,说说你对介子推的认识。(让学生在议论中感受到我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

⑤指导学生默读,注意“寒食节”与“清明节”纪念的内容有什么不同。想一想,晋文公下令定了二个节日,为什么只有“清明节”成为传统节日?这说明百姓崇尚什么,追求什么?

⑥联系“清明”前后的气候特征及自然景象,联系老柳树死而复活的样子,再体会“清明”的内涵。(“清明柳”既表示杨柳返青,万物鲜明的季节,又表示对介子推的怀念)

⑦默读课文,想一想,晋文公勤政清明,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与介子推有什么联系?对百姓有什么影响?说说百姓后来为什么自发地过清明节。理解“清明”的内涵。(表达百姓希望有一个政治有法度、有条理,百姓安居乐业社会)

3朗读全文,感受介子推爱国护主、不居功劳、不图富贵的精神及晋文公勤政清明、安邦治国的品质。

第三课时

一指导学生写字。

1注意易错的字,要写正确。

①“肺”字的笔顺。共8笔,最后一笔是竖,它穿过横、横折钩,一通到底,且直且长。

②“昏”“荒”二字不可多一点。

③“臣”字中间不是“口”。

2把字写好看。

①“邦”字,左右结构,左高右低。

②“荒”“策”“墓”上中下结构的字,要写紧凑,不可过长。

③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两边大小、位置。

④“鞭”左高窄右矮宽。

3学生书写练习。

二小组交流。

1说说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由来。

2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和同学们交流。

三读“学习链接”,与同桌相互说一说清明节的第二种说法。

四小组讨论,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清明节的知识。

五美读课文,填写词语花篮。

六布置作业

说说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由来。

小学教案(篇10)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播放欢快的音乐,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背景音乐伴奏乐)

二、导入新课:

(走到学生中间,手提一篮草莓)大家看,我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草莓)想不想吃,(想)如果,我送给你一篮草莓,你会怎么处理呢?

可是就有这样一位小姑娘,有一竹篮草莓,她却没有吃,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看一段动画.

三、讲授新课:

1、播放Flash动画。

大家知道答案了吗?(小姑娘把自己摘到的草莓送给了军属老奶奶)

你知道这首歌是谁唱得吗?是清怡小学的小歌星赵一欣和庞雅婷演唱的。好听吗?相信我们学会后,会比他们唱得还要好!大家有没有信心?

2、复听:看歌谱

同学们可以用手拍腿、拍肩膀,用脚轻轻跺跺地面、~~~~来为歌曲打节奏。

3、三听,刚才我看到好多同学都要忍不住唱出来了,不过不要着急,我们先来模唱一遍(想用什么词来模唱就用什么词);好,我们唱得再整齐一些,用“LA”来一起唱一遍。

4、下面,我来朗读一下歌词,请同学们认真的听一听。第一段故意读得缺乏感情,第二段加入感情,让学生进行比较,相信你们读得一定比我读得好,谁来挑战我?

,掌声鼓励一下吧!

四、解决难点:

1、哟喂:八分休止符可以用手轻轻的拍一下桌子。

不加的效果,通过对比来让学生进行比较哪个好听。

3、结束句高音:大家可以试着微笑着来演唱。

难点都被我们一一克服了,可是,你有没有觉得好象缺点什么?

第二课时

一、歌曲情绪处理:

欢跃。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小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上山摘草莓,一串串的红草莓像玛瑙一样十分诱人,她的心情肯定非常高兴,我们就用这种情绪来唱一下前12小节。

2、哟喂,这时候就好象是小姑娘在摘草莓,看见这个草莓,又红又大,看看那个草莓,又新鲜又水灵,满眼的草莓个个赛玛瑙,那个喜呀那个乐呀,同学们带着这种感觉来唱一下。

那么在演唱时,我们就要把这种由外到内的高兴劲用歌声表达出来。试一试。

4、最后一句结束句,出现了换气符号,速度渐慢,为后面的高音打下基础。充分赞扬了小姑娘美好的心灵。声音要舒展,微笑着,放开声音来唱。试一试。

二、歌曲表演:

歌曲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完成了,下面,我们也该活动活动了。我们把同学们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派出你们都有漂亮的头饰,那我扮演谁啊?(军属老奶奶)开始准备吧。(分发道具)

三、歌曲拓展:

歌曲当中的小姑娘把草莓送给了军属老奶奶,那么,如果是你的话,你会送给谁呢?(走到学生中间询问)谁能自己创编歌词唱一唱?(他们唱得真棒!

相信大家都是有爱心、有孝心的好学生!非常高兴与同学们度过了一堂愉快的音乐课,就让我们在这优美的旋律当中结束这节课,同学们再见!

小学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感受诚信在社会中的作用。

2、认识并且思考诚信的“代价”与“回报”。

教学准备:

教师在非正式场合了解学生对诚信的态度。

教学活动:

一、导入

1、教师朗读教科书第4页的课文。

2、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二、案例分析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故事,分别进行讨论:在这个故事中,主人公为诚信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又得到了什么样的回报?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且给予知道帮助。

3、教师要特别帮助学生分析的结果,按照“代价”和“回报”分别列出观点。

三、全班交流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介绍分析结果。教师在黑板上记下各组发言的要点。

四、教师

1、坚持诚信,经常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但是也会得到回报。怎样看待这些代价和回报呢?刚才同学们进行了很好的讨论,我们一下。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再请学生就最后“进一步的思考”展开短暂的讨论。

3、布置家庭作业。

小学教案(篇12)

本单元是在学过了乘数、除数是二位数的乘法和除法后继续学习乘、除数是三位数的乘、除法,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对乘、除法的法则有了全面认识,为今后各种计算打下基础.

本单元分四节,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乘、除法中的一些简便算法.

本单元的口算是乘、除数是整百的口算,它是后面学习笔算的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计算能力.本单元的笔算是乘数、除数是三位数的乘、除法,这些内容是两位数笔算乘、除法的扩展,笔算的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方法)通过自己思考,小组讨论等形式,概括三位数乘、除的计算法则,这样,不仅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加深对计算法则的理解,便于记忆,而且能使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认知结构,渗透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本单元还安排了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这些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又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学生在对前面的学习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概括起来的一些知识,学生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乘、除法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就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为进一步概括乘、除法的意义做准备.乘、除法的一些简便计算,不论是乘法简算还是除法简算,它们都是使学生初步发现一些规律,有利于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本单元主要是计算,对学生来说难免有枯燥、乏味的感觉,这就需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习兴趣,体会成功的愉悦.

教学内容:教材49页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二1-5题.

(二)能力训练点: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比较熟练地口算,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1.(投影片出示口算题)请同学们口算:

2.通过上述后四个题的练习,你能说出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乘法应该怎么想吗?(通过以上两个内容的复习,使学生明确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和算理,突出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学习新知识创设了条件)

3.引入课题:我们已经学过了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乘法,那么乘数是整百数又该怎样口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乘法.

1.教学例1:

(1)出示(投影)例1的坐标纸图,让学生横着数每排有几个小方格,有几排,这张坐标纸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方格?

(2)再引导学生竖着数有多少个小格?

(3)教师启发学生观察上面两个算式,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根据被乘数和乘数交换位置,得数不变.因为100×4=400所以4×100=400

引导学生明确:100×12表示求12个100是多少,即12个一百是1200

12×100就是算一个数乘以100,可以想100乘以这个数,简便算法实际上是几乘以100就在几的末尾添写两个0.

(通过说算理,既加深了学生对例1算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为例2的学习做了铺垫)

3.教学例2:

(1)出示例2,7×200引导学生想200是几个百?

(3)出示算式:12×300学生独立试算,订正时汇报算法.

4.总结用整百数乘的口算规律.

(1)教师提出问题:根据上面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分组讨论后汇报.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简要概括:用整百数乘,要把整百数看成几个百和被乘数相乘,得多少个百,再在得数后面添上2个0.

(通过基本题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促进学生新知内化)

1.50页练习十二第1题,先独立完成,然后指名三人说说前三组题中上下两题的关系(含义和计算的想法)

3.练习十二的第2题,做为小组抢答题,教师出示题目,每小组指一名学生抢答,哪组抢答的多,哪组优胜.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教材52-53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十三的1-4题.

1.理解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

2.知道因数概念及检查乘法的计算是不是正确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验算方法.

1.能抽象概括出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导入: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分别用乘数的个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数,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又该如何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方面内容,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3)订正引导学生明确:

①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用乘数的个位数十位数去乘被乘数的计算方法与乘数是两位数的相同.

②用乘数百位上的2乘被乘数,表示200个314是628个百,所以第三部分积628的末位数8应与百位对齐.

③最后把三次求得的数加起来.

(4)扩展:若乘数百位上的2改为3去乘,表示什么?积的末位数应该写在哪里?为什么?若改为4、5、6……呢?

(1)比较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和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概括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使学生明确:

①从低位到高位用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

②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③然后把三次求得的数加起来.

(1)学生自学53页下半部分内容,同时完成书上填空.

(2)通过自学使学生明确:

①被乘数和乘数都叫做积的因数.

(2)用乘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对齐.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五、布置作业:55页1题.

例3:

法则:1.从低位到高位分别用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

2.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掌握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1.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进行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

通过教学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难点:掌握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这一步可以省略,省略后注意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提问:结合具体题目说一说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

(2)启发学生自己计算:

教师提问:从式题当中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口述:第二部分积是0,既然这一步乘积为0,在计算中是不是可以省略?引导学生明确:用0乘这一步分可以省略.教师提问:省略这一步作你能准确计算吗?应该注意什么?试试看.学生在书上完成.学生板演.

请板演的学生讲述计算过程:第二部分得零不写,第三部分的积末位与百位对齐.

4.完成57页做一做(学生能运用法则和所学简便算法去完成)教师订正.并提问用2和5去乘被乘数所得积的末位与哪位对齐?

5.小结新知: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什么?师生共同总结: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但要注意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投影出示)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用()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但要注意用乘数()上的数乘,乘得的数的()就要和()对齐.

2.判断并说明理由(投影出示)60页4题.

今天你又学会了哪些知识?

师生共同总结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计算法则.

教学内容:教材58-59页例6例7及做一做练习十四的5-9题.

2.理解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规律.

1.能抽象概括: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的规律.

2.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通过“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这一数学规律的教学渗透函数思想,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进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这一数学规律.

2.下面两题,用竖式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1.教学“扩大”或“缩小”几倍的含义.

(1)讲授把一个数“扩大”几倍就是把这个数乘以几.

如5扩大3倍就是5×3=15板书: 15,把一个数缩小几倍就是把这个数除以几.如15缩小3倍就是15÷3=5板书: 5

(2)练习:

①6扩大4倍是多少?②3扩大10倍是多少?

③200缩小20倍是多少?④8缩小8倍是多少?

引导学生明确:

①第2、3、4、5组的第二个因数同第一组比较,分别扩大5倍、10倍、100倍、500倍,积也随着扩大5倍、10倍、100倍、500倍.

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5)观察1、2、3、4组第2个因数与5组第2个因数比较,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6)启发学生把发现的两条规律进行概括.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7)填空练习:

观察:每次计算同前一次比较,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

2.填空: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积也().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5倍,积();一个因数缩小7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一个因数不变,要想使积扩大24倍,另一个因数().

例6: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若干倍.

教学内容:教材67页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六1-5题.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百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用整百数除的口算方法.

1.口算:

2.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是什么?

3.口答:500是多少个百?1300是多少个百?3200呢?

4.我们已经学过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今天我们来学习除数是整百数的口算除法,板书课题“口算除法”.(通过复习,一方面老师可弄清学生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口算方法的.复习,为把口算规律迁移到除数是整百的口算除法做了铺垫.)

(2)根据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你能推导出500÷100得多少吗?(学生思考)

(3)指名说结果并追问:你是怎样求出得数是5的呢?引导学生说出:想500里面有几个百,因为500里面有5个百,所以500÷100=5

(4)再出示2400÷100,你能很快算出它的商,并说出你是怎样想的吗?引导学生口述2400里面有几个百,因为2400里面有24个1百,所以2400÷100=24(通过迁移,扩展和学生思考,发现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自觉地学会用己有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

引导学生想:1200是多少个百?400是多少个百?12个百里面有几个4百?

使学生明确:因为12个百里面有3个4百,所以1200除以400等于3.

教师启发学生,应该怎样想?

引导学生明确:36个百里有12个3百,所以3600÷300=12

3.总结规律:

(1)根据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师生一起总结出用整百数除的口算规律:先把被除数和除数分别看成几个百,再除.

2.第3题找朋友练习(把第3题的算式和得数分别做成卡片分两组,每组10人,其中5人手拿算式,5人手拿卡片)

3.练习十六第2题,做为小组抢答题,教师出示板条每小组指名一人作为代表抢答,哪组抢答的又多且对,哪组为优胜.

教学内容:教材78-79页例7例8及做一做练习十九1-4题.

1.理解除数是三位数除法的计算算理.

1.能运用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法则正确地进行笔算.

通过知识间的迁移类推,渗透辩证唯物主义.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掌握用三位数除商多位数的计算方法.

2.计算并讲算理:

3.口答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

4.导入:教师在845÷32的被除数、除数的后边加一位变成8450÷325,从而揭示出这节课要学的内容,笔算除法:商多位数.

(2)请同学们根据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试算(全班齐练,一人板演)

(3)订正,引导学生明确:

①除数是三位数,先用除数去试除被除数的前三位,就是除845个十.

②商2写在十位上表示2个十.

③325除1950商6,商写在个位上面,这道题的商是26.

(4)启发学生用乘法验算,检查商是否正确.

(1)学生交流比较例8与例7有什么不同?

(2)引导学生明确算理,自己试算,互相订正,并检验.

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与除法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①都是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

②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

③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④除数是两位数,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被除数的前三位数.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三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被除数的前四位数.

(1)计算25144÷449时,先用449去试除被除数的前()位,商是()位数.

(2) ()内填哪些数字商是两位数?()内填哪些数字商是三位数?

法则:

1.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三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四位数.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

3.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教学内容:教材84-85页例10、例11、例12.85页做一做:练习二十的1-4题.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2.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被除数、除数末尾有零的口算除法和笔算除法的计算.

1.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总结规律的能力.

2.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渗透函数思想,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精神.

(4)4800缩小()倍是120.

1.导入新课:表中被除数,除数变了,商为什么不变呢?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①2组同1组比较,被除数有什么变化?除数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

③让学生分别照上面的样子总结出:3组同1组比较,4组同1组比较,5组1组比较被除数、除数、商的变化.

④教师提问:如果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30倍,100倍3000倍商会怎样?

教师提问:通过观察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总结.教师板书: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①我们把2、3、4、5组同1组比较发现了以上规律,如果我们把4、3、2、1组同5组比较又会发现什么?

②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并说给同桌.

③师生一起订正讨论结果:

第4组与第5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2倍,商不变.

第3组同第5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20倍,商不变.

第2组同第5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了200倍,商不变.

第1组同第5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了200倍,商不变.

④如果同时缩小20倍、50倍、500倍,商会有什么变化?板书:被除数、除数同时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

(4)看书理清重点词语.

①如果被除数扩大100倍,要使商不变,除数应该怎样?

②如果被除数缩小100倍,要使商不变,除数应该怎样?

③如果除数扩大了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怎样?

④如果除数缩小了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怎样?

3.教学商不变规律的应用.

(1)出示例11,说明式题特点.3600÷600,启发怎样利用所学规律算出商?(板书)

4800÷400得多少?怎样想?

420÷60660÷64800÷8005400÷9006000÷3000

53000÷1000(提问1-2个是怎样想的?)完成书上85页做一做

提问:被除数、除数有什么特点?根据刚才的口算方法,怎样算更简便?在竖式上怎样表示呢?请观察老师怎样做? (老师演示)提问:老师怎样做的,表示什么?如果同时划出2个0,3个0呢?876表示的是什么?(876个十),12表示什么?(12个十)

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扩大(或缩小)()倍数,()不变.

今天你学得了什么知识?(学会了商不变规律和运用规律口算除法和笔算除法).

例10:

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教学内容:教材95-96页例1、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二.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掌握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应用这些关系,对乘法进行验算和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做出判断推理,概括出关系式.

教学难点: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熟练进行乘法验算和求未知数X.

1.口算下面各题:

2.说出下面各题中X的值,并指出计算根据.

3.引入新课:

同学们对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已经很清楚了,那么乘法各部分间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1)出示例1的图:

教师口述题意:每盘30个鸡蛋,3盘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引导学生口述算式:30×3=90(个)(板书)

学生口述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学生先口述题意,然后引导学生在书上直接计算,启发学生汇报.

2.观察比较,总结关系.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2)式和(3)式与(1)式比较,发现了什么?

(2)学生思考后,小组讨论,互相讲自己的想法.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讨论结果.

启发学生明确(2)式(3)式与(1)式比较,都是知道了两因数的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

(2)完成“做一做”验算24×36=1008112×43=4736

4.应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

(1)教学例2启发学生思考X在什么位置上,用什么方法计算.引导学生口述:X是乘法算式中的一个因数,根据已知两个数的积与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4)教学例3:出示例3后,先启发学生议论,然后独立试算,汇报时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5.共同完成第5题,并说说你的根据.

四、全课小结.引导学生共同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98页―99页,例4.例5.例6.99页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1-4题.

1.初步掌握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除法验算和求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1.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体会“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的道理.

1.口算:

28÷7= 8÷4= 4×7= 25÷5=

17×2= 45÷9= 35×4= 18÷3=

18÷6= 6×3=

3.导入:

通过同学们自己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那么除法各部分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还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掌握它.板书: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教学例4:

拿出学具,把18块月饼,平均放在三个盒子里,怎么分?如何列式,并说出18.3和6的名称.

(2)学生完成(2)小题.引导学生说出已知什么?求什么?列式回答.

和(1)小题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此题中的18.6和3在原来(1)小题中各是什么数?

已知的是被除数、商,求得是除数.

(3)指导学生按(2)小题的学习方法学习(3)小题.此题中的6.3和18在原来(1)小题中各是什么数?

已知的是商、除数,求得是被除数.

2.归纳总结关系式:

仔细观察(2)、(3)小题,各求得是什么?各用什么方法计算?从而各得到什么?

以前我们都是用乘法验算除法,今天我们学习了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还可以用除法验算除法.

完成做一做.

让学生汇报你是怎样验算的.

(2)求未知数x.

我们学习了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求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引导学生口述,x在除法算式中是什么位置,根据什么来计算?

一个数除以48得15.这个数是多少?

启发学生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引导学生口述,x是除法算式中的什么数?怎样来计算?

2.判断:

(1)验算“1944÷36=59”时,因为59×36=1944,所以此题的计算是正确的.( )

(2)求“4815÷x=45”中的未知数x的过程是:

(3)解“什么数除以64得28”文字题时,过程是:

15375是哪个数的75倍?

教学内容:教材107―108页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五的1―5题.

1.理解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改成乘以这两个一位数的积的算理.

2.理解一个数乘以一个两位数转化为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的算理.

1.能正确运用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和一个数乘以两位数的简便算法.

2.正确、合理地进行简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通过灵活、合理的简便算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掌握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和一个数乘以一个两位数的简便算法.

15=( )×( ) 30=( )×( ) 24=( )×( )

3.应用题:商店有5盒手电筒,每盒12个.每个手电筒卖6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让学生自己用不同方法列综合算式解答)一人板演,其它学生完成在练习本上.

使学生明确:

(1)两种解法的结果是一样的,即6×12×5=6×(12×5)从而得出:三个数相乘,除了从左到右依次相乘外,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结果不变.

(2)当两个乘数相乘得整十数时,第二种算法简便.

①讨论怎样计算简便?

引导学生说出把16分成4×4,这样25×4×4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15×12怎样算比较简便?

=27× =15×

=27× =15×

=27× =15×

= =

46×25×4=46×

有时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改成乘以这两个一位数和积,比较简便.

有时一个数乘以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计算比较简便.

教学内容:110-111页例3、例4.111页做一做.练习二十六的1-5题.

1.理解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的规律.

2.使学生掌握除法中两种简便算法:

(1)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如果这两个一位数的乘积是整十数时,就可以把两个一位数先乘起来,再用它们的积去除被除数:

(2)一个数除以一个两位数,如果能把除数分解成两个一位数,而且用其中的一个位数去数被除数比较简便时,就可以用这两个一位数依次去除被除数.

1.进一步掌握总结规律的方法.

2.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能力和积极探索规律的精神.

2.通过对规律性知识的运用,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育学生做事要符合实际不要生搬硬套.

教学重点:了解一个数连续用两个一位数去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这一规律.掌握由此规律得出的两种简便方法.

2.填空,把下面各数,分解成两个一位数相乘.

三年级同学参加春季植树,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3组,每组多少人?(两种方法解答)

读题,学生独立完成,一生板演,教师巡视点拨学生,订正.

1.教师:刚才我们用两种解法解同一应用题,观察两种算式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明确:已知数相同,计算结果也一样,只是运算顺序不同.

教师:抛开具体的事理,单看两个算式,90÷2÷3还可以用90除以2和3的乘积计算

填空练习:

教师提问:由以上练习,你能得到什么规律?请同桌讨论,学生试述.

教师引导明确: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投影出示)

教师:学习了这一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进行除法中的简便计算,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内容“除法中的简便算法”教师板书课题.

(1)出示例3390÷5÷6①学生独立完成,②引导学生汇报,先算出5和6的积,再用积30去除390.

提问为什么?因为两个一位数的乘积是整十数利用上面的规律计算简便.

反馈练习1360÷8÷5引导学生口述思路.

(2)练习810÷9÷2怎样计算简便?学生独立试算,教师巡视把学生的不同作法板书并比较:

引导学生明确:在计算连除法时,如果两个除数的积是整十数时,就可以先把两个除数先乘起来,用它们的积去除被除数,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3)反馈练习:111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并补充:190÷19÷2(加强对比灵活运用)

教师:在例3中,我们利用这一规律把连续除以两个数,改成除以这两个数的积来简算.

教师:你能进行简便计算吗?试试看,学生独立去完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中的不同作法,然后板书:

请同学们比较两种作法哪种要简便?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第一种简便,因为第一步用7去除,能迅速地用口诀求商,所以比较简便.

(2)教师小结:在计算时,要注意,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怎样使计算比较简便,就怎样计算.

教师提示:今后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使计算简便.

2.判断哪种方法更简便?

四、全课小结:引导学生总结又学习了什么新知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还存在哪些问题?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亿以内数的四则运算、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本单元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一、两位小数,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学习这部分知识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为以后系统学习小数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据教材编排上小步子特点,在教学小数意义时注意加强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结合整数加减法教学小数加、减法.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教学中采取多种直观手段,结合几何初步知识和计量单位知识,通过观察、操作、迁移、类推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

教学内容:教材127―118页例1、例2:118页的“做一做”.练习二十八1―3题.

1.初步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

1.熟练的读写一位小数.

2.通过直观演示、观察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1.通过小数的学习,鼓励学生在知识的领域里探究.

2.在初步认识小数产生的过程中,渗透“实践第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1份是1米的――,是――米;

3份是1米的――,是――米.

1.设疑导入.出示(标有实物及价格的商标纸).

观察:从这些数中发现了什么?(3.6)(7.8)(1.5)比整数多一个小圆点.

2.新授.教学例1(出示米尺示意图).

学生拿出米尺.

(1)观察后说出图意.

②1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

(3)提示:

①说明:这些十分之几的分数还可以这样表示, 米可以写成0.1米(图下标出)“0.1”中圆点左面不够1米,用0占位,右面的“1”表示 ,读作:零点一.

(1)引导学生讨论:把1角、2角、1元3角以元为单位分别用分数、小数表示

4.一位小数的读写.

(1)自学课本117页―118页前三行.你知道了什么?

2.读出下面各小数.

4.在每个图里,涂上颜色表示下面的小数.

认识两位小数.

教学内容:教材121页―122页例4、例5、例6,122页做一做,练习二十九1―3题.

1.初步理解两位小数的含义;

2.知道小数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小数的数位;

1.能熟练地读、写两位小数;

2.通过直观演示、迁移类推等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

1.根据小数点易丢、易错,对学生进行做事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2.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又为实践服务”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导入.

大家知道,1分米是10厘米,那么1厘米用分数、小数表示是多少分米?1厘米用分数、小数表示是多少米呢?这节课继续学习两位小数.

2.教学例4.

出示米尺示意图.

②2厘米、5厘米、15厘米……

使学生明确:1厘米可以用 米来表示,几厘米可以用 米来表示.(引导学生在米尺示意图上标出各分数)

(2)鼓励学生任意举例.

(3)教学两位小数的写法.

①回忆 写成0.1的方法;

② 米写成小数.不够1米,整数是0;也不够1分米,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也写0. 米要在小数点右边第二位写“1”,就是0.01米,读作:零点零一米.

③类推:2厘米、5厘米、15厘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

(要求学生说出思考方法,注意:将15厘米写成0.15米后,读数可能有难度,教师给予点拨)

④学生任意说出几个两位小数.

3.教学例5.

(1)引导学生讨论:1分、2分、2角5分、1元3角8分用分数、小数表示是多少元?

明确:

①元、角、分为单位的钱数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表示方法;

②区分2分、2角5分中的两个“2”表示的意义.

(2)反馈练习:122页“做一做”第2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4.教学例6.

明确:

①每个正方形图都表示整数1”.

②表示百分之几的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2)渗透“十进”关系.

点拨:10个小方格是 即0.10,也可以看作1个长条,即 ,小数表示是0.1.

②10个0.1是1.

(3)反馈练习:122页“做一做”第1题.(独立完成,同组互议)

5.教学小数数位和读法.

(1)引导学生自学122页上半部分.

②小数的读法.

(2)点拨:

①整数、小数相邻数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②小数部分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③百分位后面还有数位,以后再学.

要求:

①指出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数位名称.

出示:10.115.49100.480.70.340.0590.062.07

3.填空.

(1)10个0.01是().

(2)0.01是()分之一.

(3)98厘米=()米.

(4)4元零7分=()元.

(5) =().

4.判断.

5.出示:7、0、6三张卡片,一学生将“.”放在三个数字之间,使它们成为一个较大的数和一个较小的数,并读出来.

(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小数点位置的重要性,渗透做事要认真仔细的思想)

这节课对小数又有了新的认识,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二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懂得了小数的数位和读法.有关小数的知识今后还要继续学习.

教学内容:教材127―128页例1、例2、128页“做一做”,练习三十第1-3题.

1.理解并掌握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正确区分整数加法和小数加法的异同.

1.能正确计算小数加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通过计算小数加法,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

1.口答.说出下列小数中每一位数表示的意义.

2.说出下面的钱数各是几元几角几分.

3.整数加法法则是什么?

1.导入:

转化成12.83+26424.79+5.60导入课题.

2.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小红买一支自动铅笔用0.65元,买一支转笔刀用0.27元.一共用了多少钱?

②用几角几分知识计算.(学生试算,教师巡视时提示:列竖式时把数位对齐)

(2)小数计算的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时提示:

①0.65中的“6”“5”、0.27中“2”“7”的意义.

③从低位加起,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④和的小数点和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②从低位加起,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③结果对齐加数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4)比较以上两种方法哪种简便?

(5)反馈练习:127―128页“做一做”1、2.(要求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6)教学例2.

出示:王宏的妈妈买花布1.5米,买白布2.6米.一共买了多少布?

①用例1的方法类推,学生独立计算.

③质疑.

④反馈练习:182页下面的“做一做”1、2题.(分组做,互相交流)

(7)启发学生思考: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点?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明确相同点:(1)相同数位对齐(2)从低位加起,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8)计算导入时的两个小数加法.

2.判断对错,并改正.

3.计算.

0.45+0.780.34+0.520.54+0.080.47+0.37

4.129页2题.

简单的小数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130页例3、例4.131页做一做,132页练习三十一1―3题.

1.理解并掌握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懂得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1.能正确地计算小数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减法教学,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通过计算小数减法,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

1.口算.

0.32+0.450.27+0.691.4+1.90.33+1.25

引导学生说出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说出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1.导入.

2.教学例3.

(1)启发学生思考:根据0.65-0.48这个算式,你想到什么?

(3)学生试算.

揭示:①用元、角、分计算时,分与分不够减,怎样退位;

②小数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低位减起;③百分位不够减向十分位借1,然后再减.

3.教学例4.

出示:跳远比赛,张明跳3.1米,李华跳2.9米,张明跳的比李华跳的远多少米?

点拨:十分位不够减时的借位方法,个位相减应得“0”.

(3)反馈练习:131页“做一做”第2题.(独立完成,互相订正)讨论交流:小数减法和整数减法有什么相同点?计算小数减法要注意什么?

明确:(1)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都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减起;

(2)哪一位不够减都要向前一位借1;

(3)和里小数点的位置.

1.判断.

2.选择.

3.计算并验算(板演).

4.132页练习三十一第3题.

5.计算比赛.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新知识?引导学生总结.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以及它们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土地面积单位一公顷、平方千米.通过学习,可使学生对土地面积有一感性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因为土地面积单位是抽象的,靠教师的室内讲解是很难使学生建立这些土地面积单位观念的,所以教学时一定要指导学生进行实地测量,实地观察,以便使学生对1公顷有多大具有明确的表象.第136页上的例题是一道联系实际的题目,计算出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后再换算成公倾.在初步感知1公倾有多大的基础上,教材接着说明计算大面积的土地用平方千米作单位,1平方千米土地有多大,以及1平方千米也叫做1平方公里.然后让学生推想1平方千米土地有多少公顷,进而引出土地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得出相邻两个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小学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