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故居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6.16

故居观后感(收藏五篇)。

您是否对撰写优秀的作品名观后感依旧保持疑惑呢?你是否在纠结写作品名观后感应该从哪里入手,经过仔细挑选工作总结之家认为“故居观后感”是最具价值的文章,我相信这些软件可以提高您的生产力!

故居观后感(篇1)

2012年6月30日,在金桥市爱丽丝党支部书记焦书记的带领下,我们怀着极大的敬意,共同参观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代核心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马克思主义者陈云同志的故居。

炎炎夏日,经过一个小时的行程,我们七个人来到了陈云故居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在广场**陈云铜像栩栩如生--身披大衣端坐在石凳上,面带笑容,放眼远眺,一如以往的亲切、质朴和睿智,勾起大家对他深深的怀念和尊敬,

在评论员的指导下,我们参观了纪念馆的三个展厅,看到了陈云的手稿、文章、图片和一部纪录片。在我们心目中,我们看到陈云献身于党和国家的事业。为了党、为了国家、为了人民,陈云同志始终艰苦奋斗在最前线,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宽广胸怀。

陈云同志1905年出生于青浦区练塘镇。他两岁时失去了母亲,四岁时被叔叔阿姨收养。现在他的故居是他叔叔父母的家。陈云的一生是中国人民彻底解放的光辉一生,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顽强奋斗。

陈云同志参加指挥的“四保临江战役”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作为党内为数不多的有工作背景的领导人之一,他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作出了突出贡献。在遵议会议上,陈云积极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为中国革命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发挥了主要作用,他撰写的《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手稿》详细地记录了遵义会议的具体内容,是留给我们后人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献。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是陈云同志在延安学习马克思主义时的心得体会,也是他革命一生的信条。正是这种执着和追求,塑造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群众的尊重和爱戴。

建国初期,作为中国社会注意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陈云同志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调用“两黑一白”,统一财经、稳定物价,打胜了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上的第一仗,毛泽东对此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通过对陈云同志70年革命生涯的缅怀,我们要学习前人的高尚品德、革命风范和求真务实精神,凝聚智慧,开拓创新,为平凡岗位作出自己的贡献,努力创造优异的贡作业绩。

上海爱丽丝制衣有限公司党支部

2012-7-1

故居观后感(篇2)

初二(2) 沈童语

巴金故居

简介:武康路113号是巴金先生在上海的住所,也是千百万读者眼中的文学圣地。1955年9月,巴金迁居武康路寓所。

这是他在上海定居住得最长久的地方。在这座花园洋房里,有巴金晚年的悲欢离合。在这里,他写成了被海内外思想界、知识界、和文学界公认为“说真话的大书”《随想录》以及《团圆》、《创作回忆录》、《往事与随想》等散文、**和译作。

许多巴金研究者、巴金的热心读者都关注着这幢“独立式花园洋房”,认为这里的一切都应该好好保存,让人们永远记住,一位文坛巨匠曾在这里长期生活过。

个人经历:巴金故居坐落在一条小路上,通往故居的大门被绿荫覆盖,相当不显眼。一开始我没怎么注意。一扇铁门就足以说明巴金先生的生活非常低调。

进了大门,一栋洋房映入我的眼帘。这是巴金先生在上海的住处。我向四周环视了一圈,扑面而来的青草香气和各类植物组成的绿色景观令我着迷。巴金故居由一栋主楼和两栋副楼组成。我走遍了整个工地。巴金先生住处的外观装饰非常简单,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

在副助楼的墙上,绿色的藤蔓缠绕着,与阳光相配。在这个冬天,它们也交织着一股勃勃生机。在外部,唯一令我驻足许久去观赏的也只有花园了,然而在这花园中,几乎种满了白玉兰,我细细寻找,也未发现一朵名贵的花,虽不珍贵,却在平凡中透露出淡雅。在巴金先生青年时,主观色彩浓厚,作品以激情宣泄为主要特色,当他来到上海,居住在这个花园洋房里时,已是年过半百,此时的写作风格也正如这花园中的一簇簇白玉兰,创作激情转为平静,在客观写实中慢慢品味过往岁月。

赏花的过程中,我仿佛看见巴金先生在写作的空余,栽种着花朵,享受着生活的点滴,我也看见了巴金先生在写字台前,映着阳光,握着钢笔,一边回忆着往事,一边书写着他的经历。

淡淡花香传来,驻留在这平淡的生活中,透露出了别样的清香…….

也许在这座花园洋房里,这座小小的花园是整座建筑的灵魂,充分体现了巴金先生晚年的性格和情怀。我也幻想着,在这个喧嚣的城市中,有这么一片栽种着白玉兰的花园,闲暇时观赏着花,在闹中取静,不必去理会门外的浮躁,这是种怎样的享受啊。

孙中山故居

简介: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位于上海市香山路7号,占地2500多平方米,陈列面积1100平方米。主要有孙中山故居和孙中山文物馆两个展览场所组成。

孙中山故居是孙中山和宋庆龄唯一共同居住的地方。这是当时居住在加拿大的华侨买来送给孙中山的欧洲乡村小房子。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于1918年入住于此,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继续在此居住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宋庆龄移居香港和重庆。1945年底,宋庆龄回到上海,将官邸交给人民**,作为孙中山的永久纪念。

博物馆由欧式风格的房屋改建而成,三层八个展区,展览面积700多平方米,展出文物、书法、材料300余件。

个人经历:孙中山先生故居属于现代欧式建筑,外墙为灰色鹅卵石,屋顶为品红鸡心瓦,别具一格,近现典雅之美。

孙中山先生故居有两层:客厅和餐厅。楼上是书房、卧室、一个中型接待室和一个大型室内阳台。这就是孙中山先生在经历了许多挫折之后所处的位置。尽管他遭受了许多挫折,但他并不气馁。他在这里总结革命经验,不断探索新的革命道路。在书房里,有他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影子。

当我走进书房时,我发现书房的三面有书架,书整齐地放在里面。书房对面有一张桌子,桌上有画笔、墨盒和印刷泥盒,还有孙中山先生常用的放大镜和画板。我看见了孙中山先生坐在写字台前,皱着眉头,为中华**的未来感到担忧;我看见了孙中山先生翻阅着历史和政治文献,他总结着革命经验,继续探索革命道路;我看见了孙中山先生书用毛笔书写将来的革命计划,用放大镜斟字酌句地检查着;我看见了孙中山先生的两鬓渐渐斑白……

孙中山的革命之路在这里又重新启程,他在这里先后完成了《孙文学说》、《实业计划》等重要著作。孙中山也却因这里而去世,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孙中山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决定北上,他在这里召开了记者招待会,重申了他的“北上宣言”,进一步阐明了他北上谋求和平统一祖国的主张。

看着这句话的来龙去脉,我不禁佩服孙中山先生敢于为革命牺牲的精神,对他深表敬意。

杜甫草堂

简介:杜甫草堂博物馆位寓成都时青羊区青华路37号,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成都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

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

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杜甫纪念馆始建于1955年,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博物馆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踪遗迹地,年游客量达百万余人次。

个人经历:新年我们去了成都,参观了杜甫草堂。

进入场馆,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门两旁的一首诗,我走近细细观赏,上面刻的正是屠夫描写自己草堂的《狂夫》,笔法刚劲有力,更加表现出了诗人的“狂”气和内心的喜悦,抒发了作者即使到了晚年也壮心不已,并且对于居住在此处十分高兴。

迈进大门,一片绿色充斥了我的视线,树丛边小溪中也倒映出高大的树影,河水也泛出新嫩的绿色,一年四季,这里都如新春,四处生机盎然。我情不自禁地走向小溪旁,向下望去,几条鲤鱼自在地游着,它们身上的鳍一张一合,十分悠闲地在水中游览着,它们就这么摆动着尾巴,一天里在一座座桥下穿过。这样一幅美景,还真令我感到置身古代。

博物馆还根据杜甫诗中所写和明代格局重现了茅屋,墙壁由木头制成,有些墙的内层部分已经裂开,屋顶也是木头做的,但上面铺了层茅草,茅草有些部分已经变枯,发黑,看上去摇摇欲坠,碰一下就要倒塌。进入茅房便是客厅,客厅里摆放着招待客人的床席,两张约有两分米的小板凳摆放在上面,中间夹着一张小桌子,客人就和杜甫盘腿而坐,沏杯茶,谈谈政事或闲聊几句,聊累了,朝门外望去又是一幅美景,让人心旷神怡。进入另一个房间,这是书房。杜甫的许多作品都是在这里完成的。一扇窗户对着桌子。它不仅可以看到光,而且可以简单地观察窗外的树木。你一抬头,写诗的材料就来了?

故居观后感(篇3)

导语:乐山郭沫若

郭沫若故居观后感1

郭沫若故居位于四川省乐山市以东35公里的沙湾场大街。坐北向南, 背负绥山(即峨眉山第二峰),面对沫水(即大渡河),是一座三进中式木结构小四合院和一个小后花园。第一院的左测房间,是郭沫若诞生处。

中院右侧房间是郭沫若“结婚受难”时的新房;后院紧连小花园,有一间面对绥山的厅房,即为郭沫若四岁半启蒙受教的“绥山馆”家塾。早年之《村居即景》《早起》《正月四日荣天岗扫墓中途遇雨口占一律》等诗,即作于此。近年来,老房子经过维修,已恢复原貌,并于1981年11月16日郭沫若诞辰90周年之际公开展出。

沙湾是郭沫若的诞生地,“绥山毓秀,沫水钟灵”,横贯光洁度湾城区南北的老街中段,一套坐西向东的四进穿斗木结构平房,前傍沫水,后依绥山。郭沫若故居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经过逐步扩张,郭沫若的父亲郭朝沛经营家族企业时,达到了目前的规模,共有36间客房。今天,它仍然保持着古朴的风貌。

郭沫若早年的诗作《早起》、《茶溪》、《村居即景》等即作于此。

郭沫若故居博物馆位于故居墙后,占地3.35亩。这是一座古董建筑,一楼和一楼有三个复合庭院。馆内亭台楼阁相通,环廊相通,竹林茂密,水波荡漾,花草奇特,芳草芬芳。博物馆陈列大厅内,郭沫若的著作、文物和生平事迹资料及**,依序展示在游人面前。

郭沫若纪念馆

郭沫若纪念馆位于北京什刹海前海西岸,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郭沫若(1892~1978年)自1963年11月由西四大院胡同5号迁居至此,在这里度过了一生的最后15年。纪念馆大门上方悬挂着邓颖超题写的“郭沫若故居”金字匾额。

院子里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郭沫若夫妇种的银杏和牡丹。

入垂花门进四合院,东西厢房及后排东房为生平陈列室,展示这位诗人、学者兼战士的一生及其在文学

在历史、考古、翻译等领域的成就和对和平运动的贡献。

前排的主要房间是客厅、办公室和卧室,穿过小月季园,后排中间是郭沫若和妻子研习书法的地方,这些地方在郭沫若生前都还处于郭沫若的状态。纪念馆现藏有郭沫若生前大量著译手稿的原件及研究工作所用的书籍,特别是一批有关《管子》研究的线装书很有价值。重庆郭沫若旧居。

重庆郭沫若旧居暨国民**军事委员政治部第三厅和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西永镇香蕉园村(全家院子)。老房子占地10190平方米,建筑面积1566平方米。建筑风格为晚清四合院,桶形结构,小青瓦屋面,斜坡屋面。

郭沫若1938年12月到重庆,当时任国家**军委政治部第三沙场主任。1940年,国民**撤销第三厅,另成立文化工作委员会,郭沫若任主任。抗日战争时期,郭沫若领导重庆文化界开展抗日宣传工作,他的家院逐渐成为当时众多文艺界的重要阵地。

被毛泽东高度赞赏并列为延安整风学***的《甲申三百年祭》和《青铜时代》、《十批判书》就创作于此。在重庆期间郭沫若还完成了《屈原》、《虎符》、《高渐离》、《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等历史剧的创作。1946年5月,郭沫若离开重庆。

2000年9月,郭沫若故居被列为直辖市首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05年3月,老房子修复工程正式启动,老房子主体工程于6月30日竣工,9月7日正式对外开放。

郭沫若故居观后感2

北京的什刹海,风景秀丽,绿树成荫。前海西沿十八号,我国著名的文坛巨匠、大文豪郭沫若先生的故居就坐落在此。

20xx年7月12日,天气晴朗无云。二年级二班家长会组织师生参观。

故居占地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故居大门西厢东,大门内由一条小径直通北面朝南的垂直花门前。垂直花门为双向四合院,由正房、耳房、东西翼房、封底房组成。院内生长着郭沫若先生和夫人生前亲手种植的银杏、牡丹等花木。

整套建筑显得古朴典雅、朴素大方。

通过参观活动,使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郭沫若先生的简历和事迹。郭老生是国务院副总理、国家活动家、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郭老集,作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在中国的许多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虽然访问时间不长,但受益匪浅。一方面,通过教师、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学习,促进沟通,加强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学习,孩子们的学习得到了提高,他们的知识也得到了扩展。

“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进步,则中国进步。少年强,则中国强”让我们家长和老师携起手来,配合学校,配合社会,尽最大努力共同教育好下一代,为培养造就我国杰出的下一代人才贡献我们的一点微薄之力。

故居观后感(篇4)

五四青年节这天,商学院的党员服务站组织商院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一起来到朱德故居——南昌花园角2号——参观,体验一下朱德同志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感受他曾经的日子。可以说是第一次参观南昌的红色革命景点,心情有些沉重,走进屋内,原本很浮躁的心情自然而然的安静了下来,真的可以感受的到他们当时的态度,一种积极向上、激情燃烧的态度,他们可以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一步一步的找到中国革命的出路,最终解放全中国。

朱德(1886-1976),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领导人,共和**事家、元帅。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南昌起义。红军时期,历任军长、总司令等职。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任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国解放战争。解放后,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朱德革命一生,功勋卓著,位高至极,但他谦虚谨慎,勤勤恳恳,朴实无华,忠厚仁慈,给世人留下了质朴而崇高的元帅形象。

朱德同志,也许我对他的了解只是冰山一角。以前看过许多的战争纪录片,里面或多或少的有点关于他的内容,给我的总体感觉是他是一个很和蔼的人,总是乐呵呵的,人很随意,但在真正严肃关头又是那样的严谨。他戎马一生,功绩卓著;他忠职勤政,鞠躬尽瘁;他胸怀天下,气度恢宏;他谦虚谨慎,纯朴忠厚。

这就是我对他的总体感觉。

他放弃宗教,参军以武力救国。他抛弃官吏和财富,追求真理,成为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拥护者。他还为寻找中国革命道路做出了巨大贡献。他高举正义的旗帜,为人民而战。他和周恩来在南昌发动了中国革命的第一枪——南昌起义。他力挽狂澜,拯救危局,在红军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走上大转移之路——长征,坚持到底,经历多次曲折依旧不屈不挠的长期斗争,终于实现了陕北会军,保存了革命的种子,壮大了红军的队伍。

华北抗日根据地建立初期,朱德一直走在抗日战争的前列,亲自指挥了许多战役。回到延安后,国民党封锁陕甘宁边区,我军和人民面临经济困难。党**提出了自力更生的政策。

朱德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创造了“南泥湾政策”,主张屯田垦荒,发展生产、养兵抗战,有力地支持了毛泽东提出的大生产运动。在此基础上,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他运筹帷幄,解放全国,在解放战争中的他虽然已经年过六十,虽退出前线杀敌,但是在决策和运筹方面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协助毛泽东统筹指挥全国的军事斗争,直到战争的全面胜利。1976年 7月 6日在北京病逝。他在军事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丰富毛泽东军事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

以上是我对朱德同志生平的简要介绍。我知道他的一生是辉煌的,将在中国历史上永垂不朽。

这次的活动既然是为党员们以及即将成为的党员们安排的,就是想让我们深入推进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自觉性,开展中国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

在参与的过程中,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珍视着珍贵的历史事件,想象着老一辈共产党员对革命胜利、为新中国奋斗充满理想和憧敬的情景。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红色景点凝结着我党的光荣历史、优良传统和奋斗精神,是激励今人继续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我们身临其境,在充满感性的接触中接受历史熏陶和理想信念教育。

这次的活动让我牢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弘扬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牢记入党宣誓,增强党性观念,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的的先进性既然要成为党员,我们现在就应该发挥出党员的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革命精神弘扬方面应该起带头作用。想到革命先烈为今天的幸福生活做出了如此血腥和含泪的行动,正是他们的鲜血带来了今天的幸福和幸福,我们才应该珍正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

我们作为党员,真的要始终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们的英勇献身、为新中国而战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为现在的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虽然我们只是大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仍然可以做的很好。关键是看你怎么做。

作为大学生,在学习上,我可以利用现今如此优越的条件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以后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打下基础;在思想上,我要学习革命前辈们的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会被眼前的困难打到;在生活上,我要勤俭节约,明白粮食的来之不易,真真切切的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故居观后感(篇5)

暑假期间,我和几个学生决定一起参观一个红色经典网站。经过考虑,我们决定参观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和孙中山文物博物馆。

下午2点,我们都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门口集合。纪念馆是一幢欧洲乡村式小洋房,十分漂亮。门中间是孙中山的塑像,他坐在一子上,把手放在扶手上,向前望去。我们迫不及待地想拍照。

然后,我们决定先去文物馆参观,结束后,再去故居。因为文物馆里不允许拍照,所以只能把它们记在脑中。

馆内有许多书信是孙中山亲自书写的,还有很多东西是他用过的,有刀、枪、衣服、碗筷等等。馆内大多数东西都是独一无二的,其它地方都看不到。文物馆有三层,每一层都有视频介绍孙中山的生平。

其中,有一段以文字形式播放的视频,下面还有一部唱机。还有一副铁路图,有的铁路是孙中山提案建造。我们都把它看了个遍。

我们花了一个小时参观博物馆后,去参观了故居。故居的陈设大多是孙中山和宋庆龄使用的原材料,根据宋庆龄的回忆,按照上世纪90年代的样子布置。一眼就能看到客厅、沙发、书架、刷子,还有一张孙先生的大照片。

孙中山曾还说过:“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继续努力”、“天下为公”和“博爱同仁”等话,让人对这个革命者产生一种崇敬的心情。楼上是书房、卧室和小客厅。书房和卧室前面有一个长方形的阳台。

楼旁是汽车间。楼前是一片草坪,四周是冬青、樟树、木兰等树木和鲜花。环境幽雅,心情舒畅。

这次参观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我们看到了孙中山对中国的贡献。虽然他在中国曾经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但他的家庭非常贫穷和节俭。我们应该向他学习这种精神。我们也应该去红色经典的地方看看人们过去的努力,我们也应该努力付出,换来收获。

故居观后感(篇6)

[邓小平故居观后感]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有三位伟人.第一位是孙中山先生,因为他是革命的先行者,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专治制度;第二位是毛泽东领袖,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第三位就是小平同志了,是他的思路,以实事求是为精神,客观事实为依据,按人民的意志为出发点,真心为人民的胸怀,使中国的人民正真的走上小康生活,而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却没有实现过的----即使在是中国历史上最富裕的唐朝.邓小平同志,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无产阶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邓小平故居观后感。

细看记录片《小平您好》,其故事翔实生动,感人心怀.使我们对小平同志的一生有了立体的全方位的了解.无论是他统筹帷幄统领全局的气魄还是三落三起处变不惊的胆略,以及热爱家庭孩子的细节都深深地感动着我们。

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小平同志在*****后以他巨大的勇气和非凡的智慧,及时提出了改革开放和搞市场经济的思路,带领全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最终使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中国的人民开始走上富裕的道路,尤其是广东这块热土,本地的人民对小平同志感恩戴德,逢年过节在小平遗像下的供奉异常丰盛,年年如此.看完影片,我很有感触,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许多时候是在小平同志正确,英明的决策下带来的.记得有首诗是这样的:

小平, 您好!-----! 您好或许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伟人,但他们太多的是为个人的政治抱负,以及个人的英雄气慨吧?

有多少人是正真为广大百姓生活的富裕,幸福而操心,心碎的?到目前为止,我所能想到的也就小平同志一人.小平同志最大的功绩,也是前无古人的功绩,就是让中国亿万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走上了小康生活,百姓从此富裕,国家由此富强.

而这也是成就小平一代伟人的地方.

故居观后感(篇7)

烈士已去,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反思。泱泱中华,拥有着五千年的辉煌文明,曾多次开创了盛世局面。但为什么它会衰落,被那些曾经视他们为岛国野蛮人的国家羞辱和践踏。

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那么那些勇敢的烈士就不会安息。在我看来,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关键在于能否顺应历史潮流,贯彻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方针。只有对外开放,才能与世界沟通,才能学习先进的制度和科技信息,只有改革,才能顺应历史潮流。

孙中山曾说:“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让我们来看看那些曾经被我们视之为“岛夷”的国家是如何兴盛起来的,从中汲取些经验教训。

英国通过鸦片战争,首先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的对外侵略接踵而至。那么,英国是如何强大起来的呢?英国是位于西欧的岛国,原来也是一个封建体制的国家,但由于其四面邻海,环境开放,商业发达,民主氛围浓厚,因此,产生了一批早期的资产阶级群体,他们崇尚自由,敢于冒险,追求财富,反对**,但处于君主时代的他们,自身利益注定不会得到相应的满足。

为此,他们奋起反抗,通过艰难的抗争,终于在“光荣革命”之后,确立了资本主义的政体。确立了资产阶级政体,顺应了时代发展,一跃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号称“日不落帝国”,如果说英国离我们过于遥远,政治体制和历史背景相差巨大,不足以借鉴。那么,日本的崛起对于我们来说可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日本是一个位于中国东部的岛国。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长期保持着良国良好的商业关系。双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都很相似。而且,在近代,日本也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危机,那么它是如何转危为安,走向复兴的呢?日本在封建社会末期由德川幕府统治,闭关锁国政策像中国一样长期实行。共产党高度集权,严重影响了日本近代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产生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并且日本在“黑船事件”之后,日本的国门被迫打开,一份份不平等的条约随之而来,从而加剧了日本的民族危机。中下层武士在长期遭受生命和精神的折磨后,与老百姓联合起来发动革命,通过明治维新开启了近代日本的快速发展时期。经过外交努力,它成功地废除了一系列与西方国家的不平等条约,并迅速成为世界强国之一。

这些国家在崛起的过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进行改革,与时俱进。

反观中国,僵化的封建体制严重的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新兴的资本主义因素长期受到抑制。闭关锁国隔绝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从而使得中国开始在世界发展的浪潮中逐渐衰退下来。

我们的革命先烈看到了这一点,充分认识到只有顺应历史发展,与时俱进,才能挽救中国。因此,他们纷纷站起反抗,拉开了中国革命的帷幕。

自信自大是一个民族衰落的重要原因。只有顺应历史发展,采取开放政策,与世界各国平等交流,才能确保我们永远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当我离开纪念馆,看到这个街区的繁华景象时,我突然感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即将到来,因为我知道我们现在正处在世界发展浪潮的巅峰。

"故居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