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6.16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集合九篇)。

书籍好比是带我们遨游知识海洋的大船,阅读过作品之后,对于这个作品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 读后感是思考作品内涵的方式,让我们领会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优秀的读后感都有哪些特点呢?对于“生命与教育读后感”栏目小编有一些自己的独到见解,本文内容丰富欢迎大家阅读!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 篇1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拥有丰富的教学案例和经验,但由于理论欠缺,不能变成文字,使自己好的经验不能与人共享,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再加上自己思想作祟:我不行,人家是名家,我不行……究其原因,说白了不是自己不行,而是自己教育理论不足,不能把自己的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罢了。学校倡导大家读教育类书,目的在此,希望大家争做名师。基于此目的,利用休息时间,积极响应学校给教师的读书计划,根据个人的教学情况和面临的实际问题,拜读了《生命与教育》《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欣赏教育》等学术作品。读完之后顿觉受益非浅,

读了《生命与教育》,使我知道,爱可以创造新的生命,爱能创造新的奇迹!爱能创造教育的辉煌!要成为孩子眼中的教师,不是把学生当作无知的凡夫俗子,自己盛气凌人成为上帝。我们要用爱来打动他们,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研读《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一书,我懂得了学生的优秀是教育出来的,“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只要让他们置身于教育的氛围中,只要让他们感觉到是被需要、被爱的,即使是问题学生也能培养好的修养”。不仅如此,书中所提供的55个细节从微处入手,却是处处切中要害,就像是为我们的教师管理提供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学习习惯、社交礼仪、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细节,将这些教育的细微之处罗列出清单,提醒我们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注意自己怎样以身作则,帮助我们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实。

《欣赏教育》告诉我们:希望得到别人尊重和得到别人欣赏,是我们每一个人人性中最本质的追求。欣赏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目的。日本心理学家永多湖辉曾说:“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欣赏教育最大的奥秘就在于时时、处处、事事在心灵深处坚信孩子行,承认差异,允许错误和失败。让每一个孩子时时都能感到自己能行,自己是一个好孩子。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通过广泛的阅读,拓宽了我的专业知识,使我获得深厚的学识和素养,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学能力,读了这些书,使我明白了在教学活动中欣赏与激励的重要性,爱的重要性,这些都将作为我以后教育学生的座右铭。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 篇2

读了冯建军先生的《生命与教育》,虽没有高山仰止之感,但内心的佩服与赞叹却是久久不能散去。虽然冯建军教授所追求的、所探索的生命教育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在残酷的教育现实前是无能为力的,但冯建军先生的深邃的思想会唤醒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去思考教育,去探索教育的真谛,去为还原生命教育的本质而跋涉。

冯先生在书中从六个方面对生命教育进行了深入的阐述:生命,教育的原点;生命在教育中失落与反思;教育对生命的祈求与追寻;教育的生命品行;生命化教育的建构;生命的品质及其教育意蕴。其中第五章“生命化教育的建构”着力于生命完整性、自由、独特品质的描述,致力于探索如何让教育走出“异化的洞穴”,构建生命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创造地发展的教育的根本使命,这是与新课改的共振,是每个在新教育之路上跋涉的有志之士所寻觅和期盼的。

“生命化教育的建构”与当前的功利性的教育不同,所倡导的是全人的教育,关注的是教育学视野中的完整生命。

冯先生认为,从静态上看本体生命的存在,人实际上有三重生命:一是自然生理上的肉体生命。作为肉体的生命。

人是自然存在,但人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存在。认识自在之有,但更是自为之有。二是精神生命。

意识使人的生命抛弃了动物自由的本能,成为自力更生的精神存在。正是由于精神的存在,人类才超越了动物的本能,获得了自由。与海德格尔、蒂里希的观点不同,冯建军先生认为,生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复杂体,强调人的精神性,并不能如同宗教的传统和中世纪的神学一般,否认人的自然生命的存在,相反,人的精神生命是基于自然的生命而发生的。

三是社会生命。冯教授认为,人总是处于“社会关系”之中,并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人的社会性存在方式既关联与人的内在意识,又有超越人的意识的感性对象性、客观普遍性。

冯先生认为,生命化教育首先要敬畏生命。冯先生在呼唤,中国的传统教育***教人学习“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行为应该深深地反思一下了。这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文化,其价值观认为我们所拥有的生命不属于我们自己,它就像银行的活期存款,为着某种外在的价值,随时提取,随时奉献。

即使是一个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孩子,我们的教育也要求他为国家利益恪守自己的职责。这种无视生命、甚至践踏生命的教育,值得我们反思。

冯小刚认为,生命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解放儿童。所谓“解放儿童”,就是要在教育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一方面把儿童当“儿童”看,承认童年生活的独**值,让他们的生活充满童真、童趣和童稚;另一方面把儿童当“人”看,教育过程中,尊重人的特性。

反观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过分的功利是我们眼中只有“物”,没有“人”,孩子对我们来说不过是考试的机器,是为老师获取分数、获取利益的工具。“人文关怀”、“生命教育”等已离学校太远。这是对孩子的虐杀,也是对教育、对历史的犯罪。

很紧急。教育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反思、实践、反思和实践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 篇3

认真读了刘校长推荐的《生命与教育》,对其中的很多内容感慨万分,选择一二,谈谈我的感受。

一、认知与情感

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情绪在大脑中的功能定位是皮层下结构,认知定位是大脑皮层中的新皮质。认知与情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谐发展。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等所比喻的,“一个人用两个并排的梯子爬墙壁……一个梯子代表认知行为和认知目标,另一个梯子代表情感行为和情感目标。

这两个梯子的结构使得一个梯子的每一层正好位于另一个梯子的每一层的中间。通过交替的地攀登这两个梯子——从这个梯子上的一级踏到另一个梯子上够得上的一级——就有可能达到某些复杂的目的。”

读到这儿,咀嚼一番,觉得说得太好了。我们的教育不能只从学生的认知开始。我们应该教给孩子的不仅是很多知识,还有情感教育。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这样练习,但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们并不知道理论指导。

比如,我们班每周不落地进行文明礼貌和情感教育。我们不会错过每一个可以用来激发孩子情绪的节日,我们会和学生一起开展各种活动。在语文教学中,也要进行主观情感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真善美、理性与非理性、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二、自主与自由

生活不仅全面和谐,而且独立自由。

自主和创造是人的天性。所谓自主意识,即自觉到“我是主体”的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形式。伴随着生命发展的需要,人类的自我意识使人类生命的主动发展和自我创造成为可能,这是人类生命的独特特征。

生命是自由的,关注人的生命的教育,必须凸显生命的灵动。首先,精神生活教育要求我们高度尊重孩子,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内在本质,而不是用**的世界和**的眼光去过滤他们的生活,让他们被迫服从。教育家卢梭早给我们以启蒙: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儿童是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仔细阅读,这一部分与我校倡导和实践的自主学习模式不谋而合。在学习上,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成绩为标准来考察一个班级。在学习前,我们在让学生预习时,就要求他们学会就课题质疑,然后通过预***一部分疑问,然后带着剩下的问题进入课堂,这样学起来学生会觉得学得就是自己提出的问题,积极性高,***结果也相对会好。

教育是最重要的事业。生活是完整的,自由的,独特的。致力于全面和谐、自由充实、独特创新的人生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使命。因此,我们的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为这一神圣使命而奋斗。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二)

拜读了冯建军老师的《生命与教育》。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感动”和“震撼”!读《生命与教育》,我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

不断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冯老师之间的差距,我想只有这样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读《生命与教育》,我知道,要成为孩子眼中的教师,不是把学生当作无知的凡夫俗子,自己盛气凌人成为上帝。虽然我们教育的孩子比我们小,但他们也需要我们的尊重,因为无论他们多年轻,他们也有个性和自尊。所以我们要用爱来打动他们,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

我相信学生们会以同样的爱心和善良回报世界。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他们的个性特点和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

如果不了解孩子和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才能和倾向就不是教育。冯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

冯先生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往往比老师纯洁得多,学生的道德往往比老师高,这是我认为整本书中最重要的结论!因此,冯先生的爱情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基础上的。这是真正平等的爱。它来自心脏,没有任何杂质。更重要的是,这种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这让我想起我们班有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家庭的变化失去了亲人的爱。

他很自卑,也很叛逆。每次我回答问题,我总是低着头。只有我能听到声音。有时因为一点小事就和同学大打出手。

当我发现问题的严重性时,我发现每天都有机会和他交谈,了解他的生活和学习困难,并及时帮助他。我发动全班同学来帮助他。渐渐地,他和同学们相处得很好,聊得很多,成绩直线上升。最难得的是,他现在可以帮助集体做一些清洁、修理桌椅等公益工作。

爱可以创造新的生命,爱能创造新的奇迹!爱能创造教育的辉煌!所以读完这本书,我想对自己和我的朋友们说:读吧,朋友!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三)

《生命与教育》这本书,我是怀着感动的心情读完的……

现在做一个学生有多大的竞争力?他们每天背着沉重的书包来上学。放学后,他们必须参加这个兴趣班。那个辅导班在星期六和星期天没有空闲时间。为此,我们和家长更是束手无策,社会竞争如此残酷。我经常在想,这就是孩子们的生活吗?

他们能不能活的更轻松点?能不能更健康的成长?有幸读到《生命与教育》,它给了我很多启示……

这本书的前言就深深吸引了我,冯建军教授在书中写道: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而长期以来教育却遮蔽了这种本源性的需求,而把教育的目的异化为知识、技能,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这让我强烈的感觉到作者对过去教育的批判和对现代教育的理解。是啊,我们之前的教育和现今普遍存在的现象莫过于此,特别是当下。

我们为什么要教书?我们怎么教?我们已经教过了吗?书中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知识若没有智慧烛照其中,即使再多,也只是外在的牵累;智慧若没有生命隐帅期间,那或可动人的智慧却也不过是飘忽不定的鬼火萤照。

所以,点化和润泽生命乃教育之核心。”

第一章《生命:教育的原点》中,我体会到冯教授以“人”的方式来认识人,指出人具有种生命与类生命的双重性。物种生命是自由的,准生命是价值生命和自我创造的生命。

所谓自为就是自己做主,自己有所为。要实现自为的境界,达到种生命向类生命的超越,无疑,教育是关键。教育,就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

这种存在并不是单单在于活着,而更在于如何突现生命的价值,回归生命的本真,实现生命的灵动。因此,对生命来说,最基本的原点便是教育。教育对人的生命来说,确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冯教授在书中归纳出生命化教育的四个特征:敬畏生命、解放儿童、融入生活、充满人文关怀。面对这16个字,我们能做到多少?

如果我们能把这四个特征切实的融入到教育中去,那么,我们的孩子必将是更健康的!所以,这每一个特征,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去身体力行。

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一群群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他们虽年龄小,但他们也一样有自尊,在人格上,我们是平等的。《生命与教育》这本书引导我们去思考怎样才是尊重他们,怎样才是真正的爱他们,怎样才能对他们的成长有帮助。它是一本值得我反复体味、感悟的好书!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 篇4

生命因感恩而美丽

闵慧媛每次站在三尺讲台,面对天真烂漫的孩子,我的心中总会想起冰心的一段至理名言:

“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

寒假里,有幸拜读了教育专家,清华附小校长,特级教师窦桂梅的专著——《玫瑰与教育》。窗外,寒风凛冽,我手捧这本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书,分别是触摸到了玫瑰老师的一颗火热滚烫的内心,不觉深受感染,勾起了对自己教育生涯的点滴回忆。

当我读到“一实验啊,是您培养了我,创造了我。当我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我有你的祝福;当我沮丧时,我有你的鼓励;当我成功时,我有你的鼓励,当我离开你时,一定有你真诚的理解。你的宽容和期待,会让我在新的环境中展现出最好的状态!

”感受到了玫瑰老师满怀感恩之心,心存感激,感谢学校对她的栽培。我不由得想起了培养我的三井实验小学,还记得初出茅庐的我,在领导的鼓励和自身的努力下,胜任了毕业班教学,担任教研组长和班主任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毕业班教学成绩名列前茅。后来学校为了创建书法特色学校,开始培养书法教师,我积极报名,利用寒暑假和双休日参加了书法专业培训,在专家的精心指导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书法教师的资格。

我的书法作品也被刊登在《书法报》和优秀书法作品的杂志上。在我的领导和指导下,我们班的学生在作文比赛中得了一等奖。“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想,要成为一名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就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素养,使自己成为一棵教坛“常青树”,永远绽放生命的光彩,为学生遮风挡雨,成为他们忠实的守护神。

玫瑰教师充满了人格魅力,她的课堂更是彰显着生命的活力与精彩,她主张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我们有底气、大气、灵气,即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底,锲而不舍,孜孜以求,涵养浩然之气。为了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提高自己,我曾经申请过北新区骨干教师的选拔,这对我自己来说是一个挑战。我经历了理论评估、材料提交、上课等一系列训练,经过五关六将,凭借自己的力量和团队的无私帮助,终于有幸被评为新北区语文骨干教师。

听到这个好消息,我喜极而泣,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我的领导和老师。没有他们的全力帮助,我就没有荣誉。我会记住这段友谊的。

玫瑰老师之所以深受大家的尊敬和喜爱,除了自身的人格魅力,精湛的教学技艺,更是因为她心系学生,真正丰富学生的心灵,真正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关注学生的个性。作为一名老少皆宜的老师,我喜欢像孩子一样生活,喜欢和学生们亲密接触。在我的综合课上,我带领学生们一起烤,做蔓越莓饼干,并把自己作的新鲜饼干带给学生们品尝。

我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生病了陪同进医院挂水,并把孩子安全地送回家;学生生日时,和他们一起切蛋糕,庆祝生日;学生退步了,苦口婆心地谈心,和家长商讨对策,希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至于有的孩子喊我“妈妈。”记得2016年年底,我被查出**囊肿,不得不接受医院的手术**,但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业,我坚持到学期结束才进医院。手术很顺利。手术后,我躺在病床上。我在心理上无法让46个孩子失业,所以当我晚上做梦时,我在训练学生排队。同一病房的病人笑着说:

“你真是个老师,做梦都在训学生呢!”医生建议我休息两个月,我只休息了一个半月,就匆匆地赶去学校上班了,我始终牵挂着我的46个学生,他们早已成为我的孩子。

生命因感恩而美丽,我要感谢薛家小学,以海纳百川之心接纳我来自三井的一名教师,给了我展示课堂教学风采的机会,感谢你们的真诚和无私,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学校的美好未来而不懈努力。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 篇5

有人说:读一本书后忘了所有的东西之后还记得的就是书的精华。寒假期间根据学校安排阅读了有关“生命化教育”类书籍和,我捧起《生命与教育》品读起来,没有完全逐字逐句的进行阅读,翻了个大概,对于心悦的章节进行认真琢磨品悟。

最后,我觉得这本书给我的是最深刻的:传受知识,开启智慧,激发灵魂,回归教育本位。

中国现在对教育回归生活的呼声很高。我们现在的教育只停留在书本知识的传授上,忽视了书本所带来的深刻思考和意义。如:

为了迎合社会当下家长、升学的目的,教学中老师在布置学生作业很少思考学生做作业的感受。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下,中国真的能接受生命教育的洗礼吗?作为一命教师,如何实实生命教育,建设生命课堂是工作的关键。

怎样的课堂算得上是生命课堂?理论上讲,生命课堂可以这样理解:

a、 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追求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b、生命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交流活动。

c、 生命课堂不仅是教师生命活力的展示,更是学生生命活力的激发。它也是教师生活活动与学生生活活动的有效沟通。

具体来说,“生命课堂”应该是怎样的课堂呢?

(1)“生命课堂”应该是教育教学目标全面、明晰的课堂。

(2)“生命课堂”应该是学生喜欢的课堂。

(3)“生命课堂”应该是激情澎湃、生动活泼、和谐发展的课堂。

(4)“生命课堂”应该是教学预设巧妙、课堂生成精彩的课堂。

(5)“生命课堂”应该是高效或有效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如果孩子成为受过教育的人。让他们拥有快乐、幸福和对世界的乐观。教育学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在于珍惜儿童有权享受的快乐和幸福。

老师们,我们反思在您的课堂上孩子有欢乐吗?你的课堂上孩子激动吗?你的课堂上孩子的心灵震撼了吗?

孩子的眼睛灵动吗?我们自己感觉到生活的美好了吗?我们的课堂是否体现了生命的精神、生命的潜能和生命的人性?

“‘生命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为了知识而教学,而是为了人的发展而教学。”是以关怀人和发展人为出发点和归宿,具有:

1、人文性。

传统的“知识课堂”是知识至上的课堂,为了片面地追求知识而根本无视“人”的存在。与之不同的是,“生命课堂”以人为本,关注师生的生命,追求终极关怀,以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生命旅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生活课堂中,师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真诚地展现出完整的自我,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触动彼此的心灵,实现真正的教育。此时,课堂教学充满激情,闪烁智慧,涌动灵感;有情感交流,思想碰撞,思维跳跃;实现知识增长、能力提高和个性培养。

2.动态性。

课堂总是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教师与学生的心态在变化;知识经验的积累状况在变化;课堂的物理空间也在变化,这无疑是对师生智慧的挑战,要求师生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情形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将自己独特的不可为他人所取的智慧融入课堂中,从而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和创造性的学习,深深地感受到自己作为创造者的尊严和快乐。与“知识课堂”那种静态、模式化不同的是,“生命课堂”是师生共同**知识、课程生成和建构的课堂。

教学内容不再是“钢性”的,而是通过师生不断建构生成的。学生知识的获得是一个积极建构和生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不再墨守那种“预定教案——执行教案——完成教案”的封闭流程,而是共同创设以知识生成为中介的交往情境,在交往中就“共同文本”生成的不同意义进行阐释与交流,促进知识意义的建构和活动主体的发展。

3.和谐性。

课堂上的师生充满了情感、活力和个性。他们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师生、学生和学生应充分尊重彼此的个性、情感,自由交流。

与“知识课堂”那种专断失谐不同的是,“生命课堂”强调民主和谐。在生活课上,学生和教师都可以享有充分的自由。学生是真正的学习者,教师是平等的对话者、沟通者、引导者、互动者和学生的意义建构者。

师生之间没有隔阂。他们可以进行理性的对话和协商,民主地讨论各种感兴趣的话题。教师不再是“话语的霸权者”,师生都有资格亮出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参与对话和讨论。师生坦诚相待,相互配合,相互尊重,主动进取。他们可以充分享受教学的乐趣,共同实现智慧的生成和生命的升华。

亲爱的老师,教育是一门慢艺术。让我们用爱浇灌,用心耕耘,等待花朵绽放!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 篇6

四月份,妹妹的研究所有一位非常优秀的研究员跳楼自杀了,得知,心理有些承受不起,想真是苦读了半生,多不容易才能够留在国家科研单位工作,生活应该是多么美好,哪里料到,最后舍弃亲人,以如此惨烈的方式离开人世,他的精神世界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他曾经遭受了怎样的内心痛苦?他的亲人该如何面对这样的打击!他为什么会如此不珍惜生命?那时正在读《生命与教育》。在这种情况下读关于这样一本研究生命与教育的教育哲学,内心充满了浓烈地悲情,为教育!为生命!感受异常强烈!

《生命与教育》为我们描摹了生命与教育的一个理想风景——生命应该在教育中诗意的栖居。全书分为前言和六个章节及结束语。

第一章、生命:教育的原点。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社会的教育。教育固然对社会发生作用,但这种作用必须通过培养的人参与社会实践而实现。所以,人是教育的根源,教育是关乎人的教育。对人的认识,成为教育活动和教育学的前提。想想:自己对学生都有哪些认识?平时并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其实这个“认识”既有群体的也有个体的,细细思量“认识”并不简单啊!

第二章、生命在教育中的失落与反思 。这一章真是在说明一开始的那个案例。教育的职业性和社会性诚然重要,但舍掉其精神性则是致命的,它之所以致命,是因为可能长时间都看不到缺少精神性,就如同一种不知不觉加重的病患一样。一个国家也会因此受苦,直到病入膏肓才认识到病情的严重。这是理查德·利文斯通的一段话,真是让人警醒!可是我能改变什么?我改变不了什么,只能影响自己的学生,教会他们在歌唱中释放负情绪,积累正能量。教会他们结交益友,与朋友敞开心扉地交流,教会他们乐观的面对问题……别人小看音乐学科,自己可不轻视音乐学科,想:为什么很多发达国家这么强调艺术学科?因为他们比我们早知道艺术教育的价值,我只能尽我所能。

第三章、教育对生命的祈求与追寻。这一章的开篇正是我现在的思想状况。“多少世纪以来,教育的车轮在缓慢地移动着。当读着过去时代里所提出的精湛理论而又不见将其实施时,却是令人灰心沮丧的。”想想在几十年前冰心就担忧的教育问题现在依然存在,这些过程西方世界也曾经历过,看来事情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希望这个过程再短些,我要耐心追寻我的教育梦想。

第四章、教育的生命品性 。这一章印象深刻的是关怀生命的教育研究方法。“理解的.研究范式是人文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在这种指导思想下的研究,都可以归为质化研究之中。质化研究不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而是体现人文精神的一套研究方法体系。下面有各种各样的研究类型,包括观察研究、实地研究、访谈研究、内容分析研究、人种学研究、民族志研究、生活史研究、口述史研究、传记研究、常人方法学研究、现象学、解释学、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等等。”看完后筛选了一下,我能够操作的研究方法只有叙事研究、行动研究、个案研究和传记研究,对我来说比较容易的是叙事研究。

第五章、生命化教育的建构。“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可能以前我会对“审美意识”这样的词比较敏感,自认和学科结合的紧密,但是现在我觉着我的学科、我的课堂是整个教育的一部分,在音乐学科中也要关注学生的智力成长、丰富学生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个人责任感、给学生崇高的精神价值追求方向。而且当你有这个意识的时候,这些都不是空洞的,是实实在在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落实的。

第六章、生命的品质及其教育意蕴。“促进生命——让它自由地发展、展开——这便是教育家的首要任务。教育家必须能被对生命的深刻崇拜所激发、必须通过这种崇拜,尊重儿童生命的发展。”这是蒙台梭利的话。听过钱志亮做过的一场报告以后,对这段话的理解就更深刻,知道生命来之不易才能敬畏生命、崇拜生命!才能尊重生命!以前在工作中尊重学生是出于师德,觉得自己作为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现在尊重学生是因为对生命的理解和敬畏!不只是尊重学生,也要尊重和我接触的任何一个“人”。

结束语: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分,把对教育的憧憬写得像诗歌一样美妙。生命在教育中的诗意境界,是一种生活的境界。什么叫生活?陶行知说,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就叫生活。生活作为人的一种存在形式,并不简单地是“生存”“活着”,单纯地“生存”“活着”动物也会具有,人的“生存”“活着”要显示人的意义,这就是陶行知所说的对生命“生生不已”的追求,教师的责任是要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生活。可以说通过这本书的阅读对“教育即生活”有了一次认识上的飞跃,对教育的意义有了觉解与体悟。

我非常欣赏这本书的作者 冯建军老师,拥有诗人般的教育情怀,怀揣诗人般的教育梦想。书中积聚了中外教育家的大智慧,运用了大量的摘录,从哲学角度把生命与教育的关系分析的比较透彻,可以想见他为完成这本书阅读了相当多的书目,向他学习!虽然读后还是认为他的研究有些偏于理论,但是他为我们指引了的理想方向,我明确我的音乐教学该走向何方,尽管路上会布满荆棘,我想只要路是正确的,坚持下去总会收获精彩的。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 篇7

在《生命与教育》的《生命、教育的原点》中,我体会到冯教授以“人”的方式来认识人,指出人具有种生命与人类生命的双层性。种生命是自由生命,是自在的;而类生命是价值生命,是自为的。所谓自为,就是自己做主,自己有所为。

要实现自为的境界,达到种生命向类生命的超越,无疑教育是关键。因为教育在人类生活中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

冯教授总结了生命教育的四个特点:敬畏生命、解放儿童、融入生活、充满人文关怀。每一个特点都值得教育工作者去实践。

同时,他还举例了关怀生命的研究方法,其中的叙事研究、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是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使用得比较多的方法,也是走进个体,关注生命成长,倾听生命律动,记录生命足迹的最佳方法。因此,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关注儿童。

(一)把握儿童的今天

一位诗人曾经说过,每个人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我们应该抓住孩子们的今天,因为昨天的明天就是今天,明天的昨天就是今天,而抓住孩子们的今天就是把握孩子们的未来。

北师大教授康健说:“我们现在太多地把儿童看做是明天,其实教育的第一位问题是提高人们现实生活的价值,是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快乐、健康成长的童年。”这就是教育的首要目的。

(二)今天的学生学什么更重要

一。学会做人比学会做人更重要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和珅的学问不可谓不深,希特勒的本领不可谓不大,那些电脑黑客技术不可谓不精,但是,他们对社会的进步不但没有产生积极作用,反而给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所以我们说德育是第一位的,智育是最重要的。陶行知曾经说过:

“千教万教,教人为真;千学万学,学会做人”。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味的抱着慈悲心肠为子女牺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最坏的教育者。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如何使学生成长为一个适应社会的人呢?

2。学习如何学习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著名的数学家高斯实现了学习的真正乐趣。 在这方面,他总结了三个项目:不知道,但是学习;不是所有,而是获得;不是存在,而是到达。教师不教孩子知识,而是引导他们掌握获取和使用知识的方法。

3、学会创新

知识是经验总结的记录,创新是知识船走向未来的引擎。昨天的创造就是今天的知识,今天的创造就是明天的知识,所以,我们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培养,长久一来,我们的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承,而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教师应如何面对呢?

(3) 自我认知与创新型教师

我认为:教师是职业,不是为了名誉,而是为了一无所获;教育是一种职业,教师要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奉献一生。

所以教师应该: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包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4) 教师应拓宽视野和知识面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

首先,我们应该提高工作效率。成堆的作业本消耗了老师们的学习时间。教师可以展示自己的技能:培养学生干部;当堂完成同桌互改;选择容易出错的问题进行批改,个别学生面对面批改等。其次,我们应该多看报纸,看电视和上网。

此外教师应培养兴趣爱好,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的兴趣爱好不知不觉地渗透到教学中慢慢地熏陶着学生的情感。因为**、美术、体育等能给人们灵魂的震撼,而艺术是相通的,美好的事物总是用自己的精神感染和熏陶着人们的。

(五)反思自身的教学

教师应每天读一点教育论着作;每天写一点教学日记;每天想一点教学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尤为重要。

(六)关注生命化教育

教育是技艺,更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需要我们用热情和生命去拥抱。

1、教师要有生命意识

生命是无价的,生命是不可逆转的;生命是尤其独特的,每个人的生命都运行于特定的轨道,都有自己的特性。

2、给知识注入生命,使知识变得鲜活起来

用经验来激活知识;用思维来建构知识;用情感来丰富知识;用心灵来感悟知识;用想像来拓宽知识。正如冯建军教授所说的:“诗意的教育使对话的双方走进”我“与”你“,用心交流,用心感受,自由地展现各自的情感与理性、直觉与思维、意义和知识,创造精神领域的共识和共在。

”书,每一次读都有新的体会,我将继续阅读,继续体会。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 篇8

在《直面教育与生命的悲情》一文中,我读到德国教育家洪堡在一百多年前做了两件有深刻影响的事,一个就是极大地提高教师的工资,结果使得优秀的人才大量涌向学校;一个是实行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免费教育。德国,哪怕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强大、最有创造力的国家之一。这跟洪堡教育改革的理念所开启的制度有很大的关系。

心里是振奋的!真的羡慕德国的教师从业者,不是艳羡他们高额的工资,而是眼气高额工资所带来的当教师的师道尊严!

我们当教师的有尊严吗?

有些家长一提起老师,就咋咋咋地评论。就是社会上,也总是贬低教师。我真不知道教师都犯了怎样的道德失误?世人为什么要用超于常人的道德标准绑架教师?

教师,是神?还是个人?

当孩子在学校擦伤,家长跑到学校嗷嗷叫:孩子交给你,就给我看成这!当老师和他讲道理时候,他说:滚一边儿去!甚至是想要向老师大打出手!

当教师的是否要问,教师的师道尊严,哪里去了?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泥泞中,用那遥不可及的梦想支持着我们前行!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 篇9

在自信汇报、快乐成长 ,教师们只是一个让学生自我发挥、自我发现、自我完成的服务者、引导者,真正从拉动学生的纤夫,转变为生命的牧者。

这让我想到曾经读过的一本书《教育激扬生命》,书中主要讲解的是生本教育,即“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以生为本的教育观、价值观。

通过听课我在思考,这些老师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本教育观念,做到以生为本呢?

一、彻底改变观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项充满艺术色彩、极富艺术魅力的实践活动,它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思考、探索、想象、创造的学习空间。所以,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这些教师只是一个导演,而学生是主演,导演事先设计好课型、教学内容、课堂活动,把一节课的所有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把语文课堂变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舞台,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为主。

二、创造一切条件,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能丰富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同样能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得到发展。在教学中,他们不仅在课堂上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讨论式、启发式、质疑式等动态教学形式来训练学生的心灵,还注重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热情,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大力发展。学生就会动起来,学生就有活力、有朝气,为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总之是尽力创造可能多的条件,培养学生的一切能力,就是真正体现了“为了学生的一切”。

这些也不禁让我感到在自己的课堂上一定也要敢于放手,只有大胆放手,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才能看到学生带来的惊喜。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