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矛盾论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6.13

矛盾论观后感7篇。

观看正能量的电影同样也能促进我们的成长,看完引人入胜的影视作品,我们的内心总会久久无法平静。我们可以挖掘内心的真情实感,将其写成一篇观后感,写观后感可以舒缓情绪,放松心情,表达自己的想法。这里是工作总结之家为您推荐的“矛盾论观后感”,阅读完这篇文章后您的能力可能会得到提升!

矛盾论观后感 篇1

《实践论》和《矛盾论》是毛主席于1937年发表的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当认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证明时,一个客观过程在一定发展阶段的认识运动就完成了,而对这个过程的认识还没有完成。事物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实践活动也会随之变化和发展。因此,知识也应该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

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矛盾和斗争,人类认知运动的发展也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的过程是无限的,人类认知的过程也应该是无限的。

在阅读这两

一、矛盾是开启科学思维的“钥匙”。《矛盾论》中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

同时,也分为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把矛盾的这些特性掌握了,我们也就掌握了科学思维的“钥匙”。

因此,坚持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也就是用矛盾的观点来观察事物、分析事物,有助于接近客观、远离主观,真实地反映事物的相来面目,有利于加深对事物内部规律的认识,实现科学思维、立体思维。

二、矛盾是推动工作创新的“动力”。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性质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这是《矛盾论》告诉我们的。在实际工作中,正是坚持对具体事物的具体分析,推动了一项又一项工作的创新。

因此,只要在工作中善于捕捉矛盾,善于把握矛盾,善于剖析矛盾,善于利用矛盾,就一定能够推动实践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它各方面的创新,不断推动工作向前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矛盾也就是生产力。

三、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润滑剂”。既然没有矛盾,既然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事物的内在矛盾。因此,在处理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时,必须坚持从事物内部寻找原因。

矛盾具有相同的性质,可以相互转化。也就是说,矛盾既有积极的核心,也有消极的核心。不同结果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对待和处理它们。只要把握好这个职业,处理好它,就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这个方法主要能用于对人的判断中,由于我所在的岗位,是非常重视人际关系的,而在对同事、客户的判断上,我往往会过于感性,特别是不能很好的接纳身边人的缺点,这有时候会影响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合作。运用矛盾理论的方法,可以正确地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缺点。只要我们客观全面地对待他们,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每个人都值得合作和信任。

关于《实践论》

一、《实践论》中关于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对于社会方面,都是一步又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结合实践,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有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一方面,我们要注意积累工作中的认识和经验,另一方面,正向《实践论》中所说的那样,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

我们要注意需学***的经验,采取拿来主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帮助我们工作的完成。

二、《实践论》中说,认识的过程,第一步,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当情感的材料非常丰富,富和现实,才能得到正确的概念和理论。也就是说,要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就必须充分认识真实的事物,感受深刻和丰富,才能最终形成正确的结论。

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变化的实际,不断修订工作计划,以符合客观过程的规律性,取得预期的效果。目前我们面临一些困难,有困难就有机遇,克服困难,把握机遇,不凭空想象,脚踏实地,劲往一处使,我们的工作就会有进展出成绩。

三、《实践论》中说:当某一客观过程已经从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发展阶段推移转变的时候,须得善于使自己在主观认识上也跟着推移转变,即是要使新的工作方案的提出,适合于新的情况的变化。我们反对思想上的顽固保守,也反对空谈盲动。

我们要注重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认识能力。我们永远不会少了解,然后明白,并做好工作。

四、《实践论》中说: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过程是无限的。人类认知的发生、发展和消除过程是无止境的。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不会结束,人们在实践中对真理的认识也永远不会结束。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了解、学习和改进,最终实现对事物的准确把握,更好地开展工作,实现我们既定的目标。

事实上,对照《矛盾论》与《实践论》中的思想,能够照出我身上的诸多缺点,在我职业生涯的这样一个门槛上,我需要以此为**,好好反省与应对:

1。浮躁,难免急功近利,伴随而来的,不严谨,粗心,不够冷静,这些问题时有发生。如果我们能够认清客观环境和自身能力的实际情况,为自己设定合理的目标和路径,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克服的。

2。容易感情用事,有时不够冷静,缺乏驾驭全局的能力和经验。这包括对领导的批评、与同事的争执以及与朋友的沟通。在一些不寻常的情况下,我的处理能力仍然不足。

这固然与社会经验有关,但也与缺乏系统的思想指导有关。

3。惯性很严重。大多数时候,只有三分钟的热度,缺乏毅力和执行力。如果我们能纠正这个问题,我们现在的生活会更有价值,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需要我进一步践行实践论中的诸多要点。

4。不够虚心,容易自以为是、盲目自信,于是,偏执、武断也随之而来了。换言之,我很容易成为井底的青蛙,满足于我所谓的成就,但我不知道外面有更广阔的天空和更好的牛人。

因此,很容易陷入自己经验主义的小圈子,自我感觉良好,跳不出来,错过机会。这个毛病会成为阻碍发展的很大障碍!

我梳理它的方式很神奇,但我还是暗自庆幸,至少,我有机会改正。在电视剧《士兵突击》的结尾,袁朗对成才说:“你要走的路会很长,比许三多的路会长很多,碰到得迷惘也要多很多。

”是的,功利而复杂的目的性最后可能会成为前进的羁绊,但并不是一味的等待与被动就会一切都水到渠成。

我很赞同一位评论家所说的:在当前的时代里,目标感和计划性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导向,而需要作为保障的,应该是内心的真诚和不断自省的勇气。而这个自省的过程,《矛盾论》与《实践论》可以是很实用的理论框架。

在高中时期我们就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部分内容的学习了,但是,在那时候我们更多的是为了应付高考而去背诵那些哲学定理,是为了学***习,并没有学***克思列宁的那些高深哲学精华。这种学***们的自身发展没有任何的帮助,甚至削弱了我们对哲学的学***。在高考后我就记得了一个: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而其他的哲学内容几乎都不记得了。而在大学里,我们不需要像高中那样,为了分数而去背诵那些相对烦躁的内容。

在这里,我们是为了学***的真实内容而去学习,并没有老师或者谁强迫我们一定要去学***东西,全部的学***发自自己内心,发自自己的兴趣。有时候,在学***科的知识后,换一种哲学的知识去学习,我们或许会变得更好,不但会令我们的头脑更加清醒,而且令我们的学***有效率。

《实践论》在最后告诉我们,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而《矛盾论》让我们知道了: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我们都知道,真理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物质。它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变其自身内容的一种物质。或许,在原始社会,打猎是生存的主要途径之一。

因为经过了多年的时间证明,没有其他强力的生存能力的原始人类只能靠众人的合作打猎来维持自己族人的生活。因此,在当时,打猎就是真理。只有打猎才是正确的道路。

但是,原始社会之后,打猎就不再是生存的主要途径了,经过了多年的实践,人类学会了种植,靠自己的双手种植出食物,然后再吃食物。这个是一个重大的进步,通过人类的实践得出了新的生存途径。这个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发现真理。

真理是相对一个时代的,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真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

马克思列宁这些把哲学研究得很透的同志告诉我们,实践可以发现真理,同时,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脱离了实践,真理就是没有用的东西。因为我们知道,假如没有实践,我们也无法确定所存在的真理是否适用于我们的社会。

举个例子,比如在原始社会,打猎这种方式是适用于那个社会的。但是,原始社会后,经过实践,他们发现了打猎不再适用于他们的时代,于是,另外的生存方式就出现了,于是,我们就知道了真理并不是绝对的,真理的内容是会变的。经过了特定的时期之后,之前的真理就不再是适用现状的社会了。

所谓的真理也就不再是真理了。所以我们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途径,而且是唯一途径。没有其他的途径可以检验我们社会上的真理。

矛盾论观后感 篇2

毛泽东的矛盾论的主要从宇宙观的高度,发挥了列宁关于两种发展观的思想,不仅指出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是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而且指出形而上学是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该书还阐明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基础,外因通过内因发挥作用。本文论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则,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矛盾存在于万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万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运动。该书从 5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矛盾特殊性的理论,明确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结又相互转化并提出了“ 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的论断。论证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方面的原理,认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客观依据,规定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定义,说明了找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方面的方**意义,并论述了矛盾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根据和条件。

详细阐述了矛盾各方面的同一性、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认为对立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对立斗争是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同一性与无条件的绝对斗争相结合,构成了万物的矛盾运动。分析了矛盾斗争的两种基本形式,即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指出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毛泽东的矛盾论使我更加认识到了世界上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而这些矛盾又各有不同,所以,我们要做到对症下药,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据不同的情况解决不同的矛盾,而不要死抠马列著作中的那些死板教条,要确立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做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使中国革命这艘航船能够拨正船头,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总之,《矛盾论》这篇文章,是我党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反对教条主义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它不仅在过去,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同样有着它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矛盾论观后感 篇3

《矛盾论》是《实践论》的姊妹篇,是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党内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该书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该文发表于一九三七年八月,全书两万五千多字,共分七部分。一、两种宇宙观;二、矛盾的普遍性;三、矛盾的特殊性;四、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五、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六、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七、结论。

文章开明宗义,首先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法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矛盾有着普遍性和特殊性,任何事物都有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有着统一性和斗争性,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着的,矛盾也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运动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着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如:宇宙运动、火山地震、风雨雷电、四季交替等等不一而足,运动产生了宇宙,运动使宇宙得到平衡。因为空气运动才产生了风雨雷电,风雨雷电又促进了万物生长。在微观世界中,由于微生物的广泛存在,分解消化产生化学反应,使得大地山清水秀、万物勃发。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是变化着的,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就是侵略和反对侵略的矛盾,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在这个阶段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存在,斗争仍然会持续存在下去,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

唯物主义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条件。因为矛盾的普遍存在,同时矛盾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认识矛盾、解决矛盾,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对我们现阶段的工作仍然有着强大的指导意义。

矛盾论观后感 篇4

这次我有机会读毛泽东的著作,这是我以前没有读过的。毛泽东是一位伟人,我认为他的作品将是非常深刻和有意义的。

对于世界,人们一直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形而上学,即唯心主义;另一种是辩证的,即唯物主义。这两种观点在历史长河中一直存在,但是事告诉我们,世界是唯物辩证的,所以我们也应该用辩证的眼光看世界,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认是事界。

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是构成世界的元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而且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推动着事物的发展。要学会发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有利于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本质,有效解决问题。

矛盾的普遍性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系统。矛盾虽多,但有其特殊性。事情不同,发展不同,具体矛盾也不同。有必要分析具体的矛盾。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事物是由许多矛盾组成的系统,其中有大矛盾和小矛盾。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抓住主要矛盾。随着事物的发展,在不同时期,主要矛盾不同,解决问题的重点也不同。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只有一个主要矛盾起著导作用。

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过程中,党始终把重点放在能够有效迅速解决的主要矛盾上,始终保证正确的领导方向。

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都以对立的方面为其存在的前提,双方是统一体;矛盾的两个方面根据一定的条件,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这就是所谓同一性。在同一性上存在斗争,在特殊性上存在普遍性,在个性上存在普遍性。

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不是一切形式的矛盾斗争。这说明矛盾的结果不是对抗的结果。即使没有对抗,矛盾总是存在的。因此,矛盾的结决不仅是对抗,而且对抗只是矛盾的一种形式。

至于毛泽东的矛盾理论,我读了以后收获颇丰,但我的水平有限,从中看不出更深层次的东西。尽管如此,我还是获得了很多。我想等我思想上升之后,我可以再读《矛盾论》,想必到时会有更大的收获。

矛盾论观后感 篇5

“这些哲学**,是毛泽东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同一的目的,即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曾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讲演。” 我在这篇读后感中无意于对有关矛盾的哲学命题作一点讨论,也没有这个水平,只是想对这篇**的写作特点作一点归纳,以便对日后自己作**有一些指导意义。 特点之一,全文构思严谨,有一个缜密的逻辑结构。

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两种宇宙学观点,即形而上学观和辩证法观,它们是世界观讨论矛盾的基础。“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第二部分论述矛盾的普遍性。

这一部分作者写得比较简略,因为作者对党内绝大多数同志的认识水平已经作了客观的分析,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因此,关于这个问题只需要很少的话就可以说明白;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则还有很多的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为了这个缘故,当着我们分析事物矛盾的法则的时候,我们就先来分析矛盾的普遍性的问题,然后再着重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最后仍归到普遍性的问题。”作者对于客观情况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对全局有一个得心应手的把握。

第三部分讲矛盾的特殊性。作者分了几种情形。“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

”“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构成了一个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质。”进而,“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

”进而,“不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在其相互联结上,在其各情况上,我们必须注意其特点,而且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也有其特点,也必须注意。”进而,“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这就是在部分的逻辑结构:

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层层明晰,浑然一体。第四部分,主要矛盾及其表现。作者在这一部分开头指出“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必须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析,这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可见,第四部分是对第三部分的细化。在这一部分的最后一段,笔者阐述了主要矛盾与研究矛盾的特殊性之间的关系。“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

”这样就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巧妙地联结到了一起。第五部分论述了矛盾的各个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是对前面内容的深化。

第六部分论述了对立在矛盾中的地位。这又是对第五部分矛盾斗争性的细化,作者明确了“我们回答道: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最后,第七部分,作者进行了总结。这七个部分有明确的关系和逻辑结构;部分与部分之间、论点与论点之间衔接过渡自然。这充分显示了作者的高层次思维和统领全局的能力。

矛盾论观后感 篇6

在矛盾的特殊性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况需要提及,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孝庄太后曾对康熙说:”孙儿,大清国最大的危机不是外面的千军万马,最大的危难,在你自己的内心。

”尽管那时候吴三桂造反弄得大清人心惶惶,然而,孝庄太后一语道破天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在矛盾中求进步,在矛盾中求发展。

社会在前进,人类在发展,而发展的动力正**于”矛盾”.”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内部的矛盾性。”正确地把握这一点,用”矛盾”去对待发展,这对个人、集体的前途都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朗读者简介

刘世磊,男,1997年10月出生,甘肃省人,汽车与轨道交通学院17机电4班学生,现担任班长、院团总支组织部部员。20xx年担任天津市高职高专自动化生产线技能大赛志愿者,20xx年荣获校级优秀团干部称号,所在班级的团支部荣获校级优秀团支部称号。

矛盾论观后感 篇7

(1) 矛盾的含义: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是辩证矛盾、客观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 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① 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的相互依存和联系。

相互贯通有多种表现方式,主要的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或相互渗透。一句话,同一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共同生活,即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同一共存,没有一方,就不存在另一方;二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② 矛盾斗争是指相互排斥、相互冲突、相互否定、相互分离的趋势。

对立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即斗争性和统一性。要理解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就必须明确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含义。

1、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反映了对立面之间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矛盾同一性有如表现:

第一,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是统一体。也就是说,任何矛盾的对立面都不能单独存在,但在一定条件下,每一方都以自己的对立面作为其存在的前提。如果没有另一面,它将不存在。“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

”比如,一块磁铁总有南北两极,这两极总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即使将它切断、打碎,它仍然是南北两极同时存在,要想得到只有南极而没有北极或者只有北极而没有南极的单磁极是不可能的。如果一个磁极的磁性被消除,另一个磁极的磁性将同时消失。俗话说:

“不是冤家不聚头。” 这说的正是矛盾的统一性问题。正是因为它们是对立的敌人,它们才能聚集在一起,维持一个统一整体的存在。

自然界的力量与反应、生物进化的遗传与变异、认识的真与假等,都是这一矛盾双方同一性的表现。我国古代哲学名著《老子》中有这样一段话:“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意思是说: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低,音与声,前与后,所有这些对立的双方,都是相互依存着的,没有甲方就没有乙方,反之亦然。

二是矛盾对立相互渗透、相互联系。这是矛盾同一性的更重要的一层含义。矛盾的相互渗透表现为相互渗透、相互包容。

每一个矛盾的一方都包含和渗透着对方的因素和属性。你有我,我有你,有一个,有一个。例如吸引中有排斥,排斥中有吸引;化合中有分解,分解中有化合;同化中有异化,异化中有同化;遗传中有变异,变异中有遗传;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有感性认识;绝对真理中有相对真理,相对真理中有绝对真理等等。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表现,是矛盾双方在要素、因素或部分上的相互包容和交叉。

它是从相互依存形式上的相互联结进到内容上的相互联结,因而它是比相互依存更前进一步的同一性状态和阶段。

第三,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你能变成我,我能变成你。事物的转化总是向着自己的另一个,即自己的对立面,这也说明了对立面具有相互联系和内在同一的性质。

比如,鸡蛋转化为小鸡而不能转化为石头;战争转化为和平,和平转化为战争;成功转化为失败,失败转化为成功,如此等等。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是矛盾双方联结到极端或高峰的状态,是矛盾双方在相互渗透过程中准备的整体变化。矛盾双方经过改造,形成了新的统一。在新统一一体化的基础上,矛盾双方继续相互依存。因此,这是一种动态的相互依存形式。

2、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为对立双方互相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术语来表达,如互相否定、互相反对、互相限制、互相离异、互相分化、互相批评等等,这些都是矛盾斗争性的具体形式,从不同侧面表现着矛盾着的对立面互相排斥的含义。矛盾斗争是最广泛的哲学范畴之一

第一,矛盾双方的相互差异。即相互区别和限制,“你不同于我,我不同于你”。例如,上下、左右、强弱、大与小、多与少等。

矛盾双方的对立和斗争,是建立在二者本质区别的基础上的。矛盾双方的分离首先体现在本质的区别上。(特别注意让学生明白差异是对立的。

)第二,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即“你离开我,我离开你”。相互排斥、相互冲突、相互反对等等都意味着这一点。

存在着本质差异的矛盾双方朝各自相反的方向产生相互作用,形成了进一步相互分离、相互抗争的态势。

第三,矛盾双方的相互克服,即“你吃掉我,我吃掉你”。对立互斥的进一步发展是相互克服。矛盾双方都试图剥夺对方的存在,导致事物的发展和飞跃。克服是矛盾斗争的最高阶段的表现,是矛盾双方走向极端和高峰的分离状态。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不同的。从他们在矛盾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来看,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是绝对的。同一性关系到事物的稳定性,斗争关系到事物的可变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主要指矛盾的制约性。因为,任何矛盾的统一体,以及贯穿其中的同一性的存在,受着特定条件的限制,只有当某种特定条件具备时,矛盾双方才具有同一性,才能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这种特定条件消失时,矛盾双方就失去同一性, 就不能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所以,同一性是有条件的。

矛盾的同一性体现了事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而事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可变的,因而是相对的。因此,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冲突的绝对性主要是指冲突的无条件性。无条件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存在的矛盾斗争,受到特定条件的限制,同时能够打破这些条件的限制,为事物的发展创造新的条件。矛盾的斗争性体现着事物的变动性,而事物的变动性则是无条件的,即在任何条件下都是要贯彻下去的。

矛盾的斗争性既存在于事物的相对稳定状态中,也存在于事物的显著变动状态中。所以,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但是,决不能把斗争性的无条件性误认为矛盾的斗争性不与任何条件相联系,而是指事物运动的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都是矛盾斗争引起的,事物运动、发展的绝对性根源于事物内部矛盾斗争的绝对性。

另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一个矛盾总是既具有同一性,又具有斗争性。只有同一性没有斗争性,或者只有斗争性没有同一性的矛盾是没有的。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结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同一之中有斗争,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是包含着对立的统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这就是所谓的“相反”才能“相成”。

所以,同一性必然离不开斗争性。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差异、相互对立、相互斗争,就谈不上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其二,斗争之中有同一,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

斗争也不是乱斗的,斗争只有在统一体内部才有斗争,离开统一性就不会有斗争。斗争性的存在要受到同一性的制约,斗争的形式、规模、激烈程度等,都受到同一性制约。例如,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把它们联结起来;真理与谬误由人的认识把它们联系起来,并存在于人类认识的始终。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两极的分离和对立,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联系之中,反过来说,它们的联结,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分离之中。它们的相互依存,只存在于它们的对立之中。

”一、正确理解矛盾的普遍性

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应注意三点:

(1)不能把“普遍性”理解为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各种事物之间都有矛盾。“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构成现实的矛盾。

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才构成矛盾关系。如鸡蛋和石头,一般情况下并不构成矛盾,假如石头把鸡蛋打破了,两者才能成为矛盾双方,构成矛盾关系。

(2)人们尚未认识,还不能对具体矛盾作出科学解释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就不存在了。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领域,限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人们至今认识不清的矛盾或者根本未认识的矛盾,都大量地存在着。这就需要人类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

(3)人们不易觉察的矛盾,不等于就不存在。一般说来,处于动态中的较为激化的矛盾,人们往往易于觉察,而事物处于相对静止时的矛盾或处于缓和状态中的矛盾,需要通过思维才能认识和把握。例如:

人在熟睡时有没有矛盾?高山、大厦年复一年巍然屹立,有没有矛盾?如此等等。

二、矛盾特殊性:首先明确矛盾特殊性的含义;其次分析矛盾特殊性的表现;最后了解矛盾特殊性的地位。

(1)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矛盾特殊性表现在: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③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

(3)矛盾特殊性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以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了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三、矛盾特殊性的三个表现形式与矛盾普遍性两层含义的关系

这是本课的疑点之一,要掌握这个问题;首先从含义和要求去看二者的区别;其次从“时间”和“空间”上看二者的内在联系。

(1)二者的区别是:①二者含义不同(略)。②二者要求不同。矛盾的普遍性要求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反对一点论;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分析,反对“一刀切”、“一风吹”。

(2)二者有着内在联系。①从空间上看,“矛盾的普遍性”是说事事有矛盾,即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每一事物矛盾的特点却不同,且每一事物的内部矛盾双方的地位作用也不相同,这分别是矛盾特殊性的第

一、三个表现。②从时间上看,“矛盾普遍性”是说时时有矛盾,而每一事物的矛盾自始至终的特点会不一样,即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特点不同,这是矛盾特殊性第二个表现。

所以,矛盾特殊性的表现形式与矛盾普遍性的两层含义分别对应的。

四、正确理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把普遍性与特殊性联结起来,有助于整体上把握矛盾分析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这一原理的关键是要理解二者是怎样联结的。

"矛盾论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