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红楼梦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6.09

红楼梦观后感(汇集7篇)。

 通过写观后感,可以记录下这次观看的体验,写作能力的提升可能通过写广告语来得到展现,你知道作品名观后感的写作格式吗?我们认真比较后决定推荐这篇内容充实的“红楼梦观后感”,请您关注我们的网站我们会不断努力提供更好的服务!

红楼梦观后感【篇1】

晨夕烟雨,一梦而已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看完《红楼梦》,根本不能谈读懂作者那“辛酸泪”,“味”也只是尝其皮层,也许不同的人会尝到不同的味吧。

毛主席曾说,红楼梦不读五遍是没有发言权的,红学博大精深,不知有多少文化人置身其中,像我这样一个初入世事门扉的普通人来说,是不敢去谈什么感悟的,然而读书总会有一丝半缕的感触。

生命是平等的,但却不会是相同的,每个人生来就会有属于自己的那份不同,就如宝玉的纨绔与性情,如黛玉的痴情与细腻,如宝钗的世事、袭人的惠良、晴雯的叛逆。。。。。。作者刻画了十二个不同而又动人的女子,金陵十二钗是全书主要塑造的人物,其每个女子的生命无不令人动容,全书内容深泛,有称“百科全书”,于我而言,宝黛的命运让我感触最深,宝玉和黛玉的爱情动人心腑最后却也只能走向悲剧,黛玉痴情善感,生性孤傲率直,经历世事而又寄人篱下,也许她精神的寄托唯有宝玉和诗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她干净得像张白纸,又不会让其他人随意书写,她本将所有交给宝玉,然而命运捉弄,在封建社会的桎梏下,她只有被遗弃,只能在生命走到尽头时,悲哀得喊声不公,却终于也没能喊出声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正如她的诗,如花般凋落在风尘里。。。。。。黛玉离去的那一刻,宝玉却已疯癫,无知无感,悲者莫过于此,个性鲜明,敢爱敢恨的他,最终也同样成为牺牲者,他与世间的其他男人截然不同,他说女人是水做的,而男人太污浊,他敢于反抗,却直到最后才真正做到,在那个腐朽的世间,也许只有疯癫的他才是本真吧,原是一块想受享红尘的石头,经到世间才发现,红尘中却只是痛苦。

世间的爱情往往如此,真心相爱说好走到最后的人却中途走失,陪你走向尽头的可能会是一个陌生人,红楼里的枷锁是封建社会,而常人的爱情往往输给时间,输给命运,就如大话西游片尾那首一生所爱所言,“苦海,泛起爱恨,在世间,难逃避命运”,我们每一个人,都只是沧海之一粟,都只是命运的一枚棋子,所以,如若拥有一份真心的爱情是多么有幸的事,也许结局仍猜不到,但我们总会一直抱有美好的憧憬,犹如宝黛之爱,在他们相爱的时光里,他们是快乐的,他们优雅地一起写诗,一起赏月景,一起开怀,一起流泪,纵然谁也没有猜到结局,但他们的爱情仍告诉我们,爱一个人就要爱他的灵魂,就要倾尽所有。

可能这样去谈红楼梦太过肤浅,然而这便是我读的红楼,贾府的没落大观园的败灭表征什么那是文化人的事。人生犹如一梦,时间总会洗尽铅华,而我们却不能不去追求一些东西,因为追求的过程本身就很美好,“天尽头,何处有香丘”,黛玉为此追求了一生,直到她短暂而又耀眼的生命湮灭,而烟雨中的我们仍在晨夕不疲的路上。

红楼梦观后感【篇2】

红楼梦,含笑的悲剧

——论黛玉

春梦随云散,花飞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阅毕,竟无言以对,没了想法。欲哭无泣,实感空虚,好似被人将灵掏了去。曹公究竟何许人也,竟能写出此千古绝唱?

“还泪”之说,引出此风流孽帐。不知多少痴男怨女,梦断红楼,泪洒黄泉。曲尽人散,曲中所唱之人,又有谁逃出这宿命的安排?

不合时宜的爱是痛苦,宝黛的爱就是例证。关于宝玉,父母曾经哀其之愚劣,怒其之不肖。有诗为证: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上诽谤!

而黛玉,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

用普通人的眼光看着她,她最欣赏的是黛玉诗情画意、聪明伶俐。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

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人生经历注定了她的孤独,她的性格注定了她的孤独和悲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

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此诗,后人即可引以为鉴: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干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它乡是故乡,甚荒唐。

红楼梦观后感【篇3】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著。作者曹雪芹积十年的心血精心撰著,但终没能完结此书。高鹗的续书完成了宝黛悲剧,可是让宝玉中举,贾府复兴,则是违背了曹雪芹的艺术构思。

林黛玉这个人物构造就是作者自己。她原是苏州人,因幼年丧母来到了外祖母家——贾府。在贾府里寄人篱下的黛玉和姐妹们和睦相处,特别和宝玉一起的时间十分多,而宝玉也喜欢她,可宝玉却和宝钗成亲了。

曹雪芹本人也是如此,出生贵族,从小才思敏捷,聪慧过人,可是少年时期却遭遇了家族的败落和抄家。他认识当代的皇帝乾隆,凭着自己的才学和贵族血统完全有机会继续宦途当个大官,可是看透官场黑暗以及心性高傲的他执迷于自己的小说生涯,最后穷困潦倒的他在一个大雪天死于茅草屋中。

《红楼梦》问世两百多年来,家喻户晓,而且对小说、作者的研究已成为了一门学问——红学。

这本书意义深刻十分好看,我要再看一遍。

红楼梦观后感【篇4】

读《红楼梦》有感

《红楼梦》这本文学瑰宝,就好像一个无底洞,浓缩了无尽的精华。

当我再次翻开这本书的世候,似乎一切都回到了起点,就像我第一次踏入曹雪芹笔下的世界,那么陌生,那么好奇。《红楼梦》从不肤浅。在书中的世界里,爱情是神圣的,友情是温暖的,亲情是伟大的,可是偏偏社会是黑暗的。

大家都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刻骨铭心,悲惨的结局伤了无数人的心。贾宝玉想在黑暗中点亮一盏灯照亮自己的生活,却失去了林黛玉和他的爱。想起两人第一次相遇,宝玉对黛玉说: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还为她取字为“颦颦”。他曾对她说:

“你死了,我做和尚去。”然而偏偏就真的这样结局。有时会想,人生若只如初见,那该多好。

林黛玉一生谨慎低调,却未能敞开心扉过上幸福的生活。对于这个多愁善感的女人来说,篱笆下的生活无疑是痛苦的。可是她也会笑,因为她的身边有那个为自己痴情的贾宝玉,同时也是自己为他痴情的贾宝玉。

她以为他们可以永远在一起,但天空没有按照人们的意愿。生死的最后分离注定了这场悲剧。有人说是薛宝钗的错。他们说薛宝钗是个坏女人。可是再坏的人也扰乱不了世界,就像在好的人也拯救不了当时的社会一样。

还记得黛玉葬花时的经典:“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多愁善感的她像一个仙子,可是仙子是不属于这个世界的,这正如她最后的离开。

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我只想:今生相爱,来生继续。

当然曹雪芹的笔下不只有这些,还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王熙凤,她攻于心计,心狠手辣,独揽大权,想要掌控所有的人。然而对于她最后悲惨的下场,许多人都称其自食恶果;还有虽是庶出却不卑不亢的探春,最后的远嫁也算是最好的结局;还有温顺恭谦,小心谨慎的袭人;陪伴宝玉到最后一刻的奴婢麝月;潇洒豪爽的湘云……这些各具特色的人物生动的演绎出《红楼梦》的世界。

合上这本书,喜或悲,让我沉浸在那个无法自拔的世界里。然而读者无数,又有几人参透。正如: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观后感【篇5】

[导读]下面是关于《红楼梦》的解读。欢迎阅读。我希望它能帮助你!

我喜欢在网上漫游的自由和休闲,特别是网上阅读。其方便效果不言而喻。近日,醉心于一部历史的扛鼎之作——《红楼梦》,深有感悟,在此倾谈一番。

钟鸣鼎食,花柳繁华的贵族之家,弥漫的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悲凉之雾,情意缠绵,无力自主的儿女痴情,浸透的是一种青云难上的哀怨之情。红楼幽深,梦中烟云密布,宛如雪花飘落在潺潺的生命溪流中,消失了,却久久不能忘怀。

倾注了曹雪芹毕生心血的鸿篇巨制,堪谓封建末世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渗透着宋词深情绵邈,销魂蚀骨的意致,时常笼罩着轻如杨花的梦幻,细如丝雨的哀愁;又有元曲明白如话,清新真切的境界,大观园的舞台上演的是看似平常的家常事,实际上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不同寻常的人间悲剧。中国古典艺术的神韵,曹雪芹天才般的创造精神以及**为我们展示的寥廓,充实而又绚烂的美的世界无不引人入胜!贵族之家的败落,青春的生命,美好的爱情被悲剧所吞噬,红楼一梦醒来后,却发现茫然无措,无路可走了。

浓墨重彩,精雕细刻,人物的种种性格特征象如星星点点的雪花,静悄悄地融化在生活的漩涡之中。曹雪芹总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让他们在特定的场合施展身手,把生命的光芒汇聚成耀眼的亮点,不容忽视!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大观园的欢声笑语,无端误会,冷露寒风,飘零红雨,都能勾起黛玉的无边愁绪,使她的眼泪源源不断,春流到夏,秋流到冬,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花荫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直哭得“花魂点点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失去了双亲,失去了家门权势,就等于失去了一切,黛玉的一颗高傲的,神飞在理想云端的心被隐秘,无情地碾碎了!

她用一生建造的爱之塔,无情的现实粉碎了她的全部心灵。春蚕,吐尽了银丝;蜡烛,流干了泪水。宝玉的爱是她生命之中所不能承受之重。

赠绢,使她惊喜痴迷;忆绢,使她沉吟思索;焚绢,只能激起她对整个贵族世家的加倍怨恨。痴迷中的清醒,崩塌中的撑持,缄默中的呼喊,愤懑中的嘻笑,黛玉可以启动爱情的小舟,但她无法,也无力将它驶向美好婚姻归宿的彼岸,等待她的,只能是更多、更深、更沉的折磨,只能是汩洒旧绢直至焚绢断魂……

漫步“红楼”,美不胜收,历史雾霭数重重;红楼一梦,太虚幻境,芸芸众生皆是空。

红楼梦观后感【篇6】

《红楼梦》这本书我相信大部分人都看过,书中囊括了很多故事,整个大观园里从丫鬟到主子都极其有故事,这是一本通过写整个家族的兴衰来反映整个封建社会的封建腐朽的科举制度、包办婚姻、等级制度。

近段时间,我一气呵成的看完了整本书,其中的人物各式各样,从整天活在女人堆里的贾宝玉,“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王熙凤,悲天悯人的林妹妹林黛玉,到处世圆滑的薛宝钗,及其大观园里的刘姥姥,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虽然在书中有那么多的人物形象,但是给我印象极其深刻的有两位:史湘云和贾探春。

接下来我们先来说说史湘云这号人物。史湘云,金陵十二钗之五,金陵四大家中史家的千金小姐,是贾母的侄孙女。虽为豪门千金,但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史鼐和史鼎抚养,而两个婶婶对她并不好。在叔叔家,她一点儿也作不得主,且不时要三更半夜做针线活儿。她的身世与林黛玉有些相似,但她没有林黛玉的叛逆精神,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薛宝钗的影响。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心怀坦荡,从未把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后来她嫁给了卫若兰,而卫若兰早卒,她的这个结局让人感到悲伤。

虽然史湘云的最后的结局不好,但是我很喜欢她的个性,不拘小节,爽朗大方。其实她的身世处境也很像是我们生活中的逆境,只不过是她乐观接受了并且面对了,用笑容迎接了她的生活,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学习她这种精神,不懈怠,不畏惧。

再来说说贾探春这号人物。我对她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她的故事及性格还有就是我很喜欢她的名字。名字是她给我留下的第一个深刻的印象。

贾探春贾探春,金陵十二钗之四,贾政与赵姨娘所生,贾府三小姐。她精明能干,有“玫瑰花”之诨名。她个性刚烈,庶出的身份是她最大的心结。抄检大观园时,她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令丫环秉烛开门而待”,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人动丫鬟的东西。“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对探春动手动脚的,所以当场挨了一巴掌。探春对贾府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改革来挽救,改革成功,但无济大事。最后贾探春远嫁他乡,最终印证着“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悲惨结局。

同样我喜欢的也是贾探春的性格,刚烈,有自己的尊严。她敢作敢为,最后远嫁他乡。

其实红楼梦里出现的人物有几百号。作者很细致及很精细的写了一部社会历史,不一样的人看这样同一本书会有极其不一样的感受,我相信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鲜活的,通过看这样的一本书是可以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反思和思考的。一本好书是需要反复咀嚼的,接下来的日子我将会看第二遍,让自己可以更透彻的看这本书。

红楼梦观后感【篇7】

全国红楼选秀声势波澜壮阔,明年新版红楼梦一定即将出品。心中忽信,读一读红楼梦,可以先温一下故事情节,现在即能悠闲休闲解寂寞,到时候就可以看电视时轻车熟路。倒也省心省事省脑筋。于是到书摊一看,好厚的一本,120回、浩浩800页、瀚瀚百万字,好不喜欢,钱到书回。从此立志读它数次,融会贯通。

初读红楼梦,新鲜又新鲜,好一个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好一部写尽人间繁华、荣辱悲喜、沧海桑田的惊世奇文,不愧中国古典名著,洋洋大作,写作细腻、语句优美。真是多一句不好,少一句不能。读过一篇,犹如一幅优美的画卷展现眼前,好一处荣宁二府,一个繁荣昌盛的大家族,犹如天上人间,恰如仙境般的生活美景,真是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繁华胜景,美不胜收。

但是,读了一段时间后,逐渐发现,书虽厚,笔且好,故事内容却是一般,文细腻,词丰富,却没有惊天动地的高潮起伏,都是一些芝麻}

"红楼梦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