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论语十二章教案

发布时间: 2024.06.07

论语十二章教案5篇。

这份“论语十二章教案”是我创新思维的体现希望您会喜欢,我们将努力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内容还请您多多关注我们的网站。老师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内容给学生上课,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教案是完整课堂教学的基础。

论语十二章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十二章》是文言语录体。孔子及其弟子为我们阐释了对今天的学生仍有指导作用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还有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对文言文的学习。本课涉及的《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倡导。

课文中所选的《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这三方面内容均归属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范畴。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因此,本文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深入养成教育。

【教学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2.品味语言,感受《论语》的魅力,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教学重点】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

领悟《论语》的深刻内涵。品味语言,感受《论语》的魅力,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理解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品

师: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不仅作为一种导向,更作为一种精神,融入了世代中国人的血脉,随着时代跳动的脉搏,流淌不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论语》十二章。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和《论语》。

课件出示: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与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并称“孔孟”,被后世尊为“圣人”。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人。孔子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2)《论语》共20篇,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

《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说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和说话的对象;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还有叙事体,其中有一点情节,但也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论语》首创语录体写法,格言警句,美不胜收。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学而不厌”“举一反三”“见义勇为”“当仁不让”“尽善尽美”“舍己为人”等都出自其中。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论语〉十二章》也是格言警句的荟萃,大体可以分为“修身”“治学”两大类。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完成两个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意。我们分三步进行:朗读,解读,吟诵。

【设计意图】介绍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初步感受《论语》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课文学习做准备。

二、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1.借助资料,读准字音

2.范读学读,读准节奏

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课件出示课文朗读节奏划分。

课件出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3.自由练读

朗读提示:

(1)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2)抑扬顿挫。读准节奏,注意语速语调。

4.指名朗读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并点评。

【设计意图】理解文言文,首先要读准文言文。从朗读开始进入课文学习,通过朗读,感受《论语》语录体的特点,培养文言语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三、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1.理解重点词语

课件出示: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②吾十有五(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形容词作状语,每天)

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⑤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

(3)古今异义

①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②饭疏食,饮水(古义:粗糙。今义:事物之间距离远,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大。)

(4)一词多义

不亦乐乎(形容词,高兴)

回也不改其乐(名词,乐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学而时习之(代词,指学习的内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曲肱而枕之(代词,指胳膊)

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指优点)

2.理解重点句子

课件出示: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愉快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⑤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3.针对性精讲

4.翻译全文,贯通文意

5.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论语》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下面,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再一次诵读本课。(生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默读,圈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再借助文下注释、工具书和老师提供的重点词语、句子的解释,自主译读课文。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引导学生贯通文意,达到准确理解全文意思的学习目标。

四、布置作业,课外巩固

熟练背诵本文。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品味语言,感受《论语》的魅力,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之法和治学之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检查课文背诵

2.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理解了本文的大意,今天让我们继续探究这十二章内容中所蕴含的修身之法和治学之道。

二、分章概括,整体感知

师: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每一章论述的问题是什么。

预设

课件出示: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三句讲修身做人。

第二章:阐述自省以提高自我修养的观点。

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第八章:讲的是当“富”与“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而坚守“义”。

第九章:前两句讲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后两句讲的是要学习别人的优点,对照别人的缺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对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叹息,说明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讲的是要坚守自己的志向。

第十二章:说明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三、分类品析,探究哲理

师:《〈论语〉十二章》章章精粹,有教我们修身的,有教我们治学的,我们把它理一理,请同学们在书上批注标示,将文中的哲理句子分类归纳到“治学”“修身”两类里。

预设

课件出示:

治学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方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态度)

修身篇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人处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道德修养)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自我修养)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个人修养)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道德修养)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道德修养)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道德修养)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道德修养)

【设计意图】将零散的“语录”分类归纳,既整理了思维,启迪了思考,也为进一步体会文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做了准备。

1.品读“治学篇”

(生根据课件,一齐吟诵“治学篇”)

(1)思考: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预设

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温故”“知新”的人可以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知新”,是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要“学而时习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样认为的?

预设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比自己多、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比自己少、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

(3)结合自身谈一谈:你最欣赏的“学习之道”是哪一句?它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预设

示例一:我最欣赏“温故而知新”。温习旧知识,能有新的发现,这需要在温习的时候有所思考,有所领悟。所以,我们在复习的时候,要独立思考,从旧知识里获得新的体会。

示例二:我最欣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一味空想而不去踏实学习就会疑惑不解。所以,学习和思考要结合起来,才能深入理解,有所领悟。

示例三:我最欣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乐之”才能全身心地置身其中,才能有真知灼见,才能有所成就。所以要提高学习兴趣,全神贯注投入学习。

示例四:我最欣赏“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优点,我们要虚心向他人学习,时刻关注身边的人与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设计意图】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整理、思考、交流,逐步消除学生与经典的隔阂,拉近典籍和现实的距离,带领学生深入领会“学习之道”,吸取其中的有益营养,古为今用。

2.品读“修身篇”

(生根据课件,一齐吟诵“修身篇”)

师:在“修身篇”里,有孔子及其弟子自述的修身进德之法。我们来品析一下这几句话的意思。

课件出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孔子的进德修业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曾子的自我修养的方法是什么?子夏的求“仁”途径又是什么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交流明确)

预设

孔子的进德修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阶段,五十到六十岁是安心立命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曾子的自我修养的方法是加强自我反省。

子夏求“仁”的途径是“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就是广泛学习,坚定志向,提出疑惑,联系实际思考自我。

(2)从孔子及其弟子的“修身之道”里,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生交流明确)

预设

进德修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的修炼需要自我学习,自我反省。自我反省能把外在的道德约束内化为对自己的自觉要求。当思想与言行统一,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时,就达到了极高的道德境界。

(3)“品德是最高的学位。”明白了这些道理,你准备怎样开启自己的修身之路呢?

(生联系自身实际,各抒己见)

预设

坚定志向,加强学习,加强自我反省,等等。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板块,精心整合了教学内容,细致地安排了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以吟诵、品议的方式逐步理解经典的思想核心,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使其在活动中启迪思维,涵养心灵,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我运用了板块式教学思路,第一节课分三步(“朗读—解读—吟诵”)落实第一个教学目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积累语言”;第二课时通过分类品读落实第二个教学目标“品味语言,感受《论语》的魅力,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疑难探究】

《论语》里的“为学之道”有哪些?

①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的人。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的学习精神。

②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而》),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③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

④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关于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现出来。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也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做教师培养政治人才。当然,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更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还提出了“为己之学”的学习目的,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论语十二章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字词,翻译并理解句子含义;

2、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一定的认识。 学习重点:

形、义。

2、翻译并记住语录中的精辟句子。

3、了解孔子以及《论语》这本书。 学习难点:

理解十二章语录当中的智慧并运用于生活。

知识链接:

孔子(前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和李白一样,有着不顺畅的政治经历,他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一言以概之也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第一课时 基础自学

1、 初读课文,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

(1)不亦说.( )乎 (2)三省.( )吾身 (3)不yú.( )矩 (4)学而不思则wǎ.ng( ) (5)人不知而不 yù.n( ) (6)吾十有.( )五 (7)思而不学则殆.( ) (8)一箪.( )食 (9)曲gō.ng而枕之( ) (10)博学而笃.( )志 (11)知之者不如好.

( )之者

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书”。孔子,名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

文本探究

给下面句子标上停顿并且翻译句子:

1.子曰:“学而.( )时.( )习之,不亦说.( )乎?有朋自.(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 )不愠.( ),不亦君子乎?”《学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曾子曰:“吾日.( )三省.( )吾身:为.( )人谋而不忠.( )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传.

( )不习乎?”《学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曰:“吾十有.( )五而志.( )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逾.

( )矩。《为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曰:“温故.( )而知新,可以.( )为师矣。”《为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子曰:“学而不思.( )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子曰:“贤.( )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也不改.( )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子曰:“知之.( )者不如好.( )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雍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子曰:“饭.( )疏食饮水,曲肱..( )而枕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

( )我如浮云。”《述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子曰:“三人行,必.( )有我师焉。择.( )其善者而从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 )昼夜。”《子罕》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 )不可夺志( )也。”《子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基础自学

1. 重点字翻译(1)不亦说( )乎 (2)吾日( )三省( )吾身 (3)吾十有( )五 ....(4)为( )人谋而不忠乎 (5)交而不信( )乎 (6)饭( )疏食 ...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 ),切.( )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子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

按要求从文章中找出例句。 学习态度: 3、 品德修养: 当堂自测

1、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从心所欲,不逾矩 B.匹夫不可夺志也。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人不堪其忧。 2、下列文言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的是( ) A.于我/如浮云 B.温故/而知新

C.博学而/笃志 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而”字在文本中有三种用法:A.表顺承;B.表并列;C.表转折。对下列各句中的“而”字进行归类。

①学而时习之 ②人不知而不愠 ③温故而知新 ④思而不学则殆 ⑤曲肱而枕之 ⑥择期善者而从之 ⑦切问而近思

A. 表顺承:________________B.表并列:___________________C.表转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提升

用一两百字写出自己对《论语》中的一些句子的体会,结合实际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好.( )之者不如乐.( )之者 (8)不舍.( )昼夜 2.解释下面古今异义

君子 古义 今义 匹夫 古义 今义 朋 古义 今义 可以 古义 今义 三 古义 今义 水 古义 今义 3..按提供的内容填空

①仙都风景区活动开幕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表示由衷的欢迎!”

②陶渊明说:不为五斗米折腰。那么在钱财上孔子的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孔子曾经说颜回的生活状况以及人生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本探究

1. 挑选一句说出你对这句的理解.

曾子、颜回、子夏你最赞赏谁?说出原因。

课堂小结

根据你所了解的论语内容,说说孔子在你心目中是怎样的人。

当堂自测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中的“信”取( )的意思。 A.相信 B.书信 C.真诚,诚实 D.信服 2.孔子是哪家学派的创始人?( )

A.墨家 B.儒家 C.法家 D.道家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让我们珍惜( ) A.逝者 B.河流 C.昼夜 D.时间

4.孔子是哪个时期的人( )

A.春秋 B.鲁国 C.大汉 D.隋唐

拓展提升

结合实际生活说说你是如何看待“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

论语十二章教案 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的说课篇目《〈论语〉十二章》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2课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第三单元所谈论的“学习生活”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学习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知晓学生学情

1、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看学情:这是同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尚且存在一定难度,而且学习兴趣较低。

2、从学生基础分析:我们位于城乡结合部,生源严重不足,所照学生基础薄弱,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应降低难度。

2、要上好这节公开课,教师必须在预习课上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三、学法和教法

1、根据学生学情,我们在预习课上应指导学生要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章语录的意思。为将来继续学习古文打下坚实基础。

2、分类整理归纳法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这也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

3.情景教学法(德育方式)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教师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点拨学生。初中学生已逐渐产生了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渴望知识,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价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要用学生的切身体会唤醒学生;用民族自尊、爱国主义的信仰激发学生。

4.诵读法

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音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5.采用多媒体,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四、教学过程展示及设计理念阐述

1、导入语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这样标榜过《论语》的作用:“半部论语治天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北京大学教授于丹曾用七天时间讲解《论语》心得。孔子在国外的影响:韩国的孔庙、日本的孔庙、新加坡的孔子塑像、日本研究《论语》的著作、法国巴黎1788年出版的《中国著名哲学家孔子生平》。

设计理念阐述: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看到中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理由无非是时代久远、学了没用、枯燥乏味之类。也有语文教师向我说倾诉过同样的感受,问我文言文该怎么教。我的回答是:先把他迷住再说。这样的导语无非是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他们学习古文的兴趣。

2、预习检测

A、学《论语》说《论语》(介绍《论语》这部书)。

B、学《论语》知孔子(介绍孔子生平,及其所著典籍)

C、学《论语》清字词(扫除课文中的生字词障碍)

D、学《论语》译课文

本环节设计目的:了解《论语》及孔子,理解每一章。可以以学生为主,教师只稍加点拨即可。

3.教学目标确定

教学目标的确定可有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讨论确定,也可有师生共同确定。但无论是那种确定方法都在强调学生的参与。我采用的是:师生共同确定。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依据单元提示,结合本课具体内容及课后练习,师生共同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

A、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B、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C、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种三维目标有利于教师操作。

4、学《论语》理知识

A、梳理文言文知识

此环节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之一,不仅让学生理解巩固课文的主要知识点,而且在此基础上,能让学生了解掌握“归纳整理知识点”的学习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多音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成语归纳”

教学方法:先展示课件,请同学举手发言,回答各个部分的问题,老师适当加以解释。然后,在学生掌握课内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延伸说明这种学习方法——“归纳整理法”的好处:a有利于理清课文知识点,便于积累、复习。b有利于训练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c有利于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B、梳理课文思想内容

在上节课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从“求知识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个方面梳理课文内容,从而感受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

5.学《论语》悟人生(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论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

此环节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针对我班学生2个月时间所出现的学习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通过本节课所蕴含的道理,旁敲侧击的对同学进行指导教育,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讨论,理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含义,加深记忆,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老师举例,设置情景,请同学们讨论,面对这种情况,应该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的哪一则来教育他们。

例:有位同学每天回家都急着把作业写完,但老师发现他的作业质量不高,好像都没有经过思考,不会的就空着交上来;还有一位,觉得自己都会了,可以自己思考问题了,上课都不注意听,你们觉得这样做对不对?我们该怎么教育他们呢?为什么?

讨论之后,回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解释意思。

6.学《论语》写心得

我们学习完这篇课文,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与掌握,大家把自己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也希望同学们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

论语十二章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对课文内容进行归类的基础上,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概况课文所选内容中孔子谈到的学习方法及态度,以及人格修养方面的思想观点。

2.联系自身,说说对文中有关“学习之道”以及个人修养论述的理解。

3.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探究《论语》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联系实际理解《论语》的思想内容及现实意义,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方法】引导法和讲授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但你们知道吗?孔子生非其时,一生屡遭打击,从没有获得过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如果我们细考孔子的一生,会发现他的一生无权无势,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过治理国家之权。但那些声名显赫的王公贵族们早已在历史的长空中灰飞烟灭,而孔子留下的那些宝贵思想直至今天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为他守丧三年方才洒泪而去,而子贡则整整为他守丧六年。孔子到底有怎样的人格魅力,使得人们对他这样崇敬景仰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走近他的《论语》,来探寻其深邃的思想内涵。

出示任务:对《论语》十二章课文内容的简单回顾。

(二)再读课文,迁移阐发

出示任务:

1.在上节课学习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概括所选的这几则语录中孔子谈到的学习方法及态度,以及人格修养方面的思想观点。

反馈指导:注意语言的简洁准确。

2.结合自身在学习方法和态度方面存在的问题,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态度,并谈谈你对“学习之道”的理解。

反馈指导:注意与自身实际相联系

3.围绕课文中阐述关于修身的'章节,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谈谈对这些词的理解,并讨论这些关于修身的论述在今天是否有其现实意义?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反馈指导:理解词语含义与探究现实意义相结合

(三)延读《论语》,拓展提升

出示任务:

1.教师出示几个《论语》中的小故事,并引出相关语句或章节,安排学生分组探究这些语句或章节的思想内容。

2.结合对本课的学习,你认为孔子身上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今天我们读《论语》有什么现实意义?

反馈指导:将本课所学内容结合到探究中

(四)诵读课文,情蕴其中

带有感情地齐声诵读课文,注意读出音韵美,并在诵读中进一步品悟课文内容,同时感受古代典籍的无穷魅力。

(五)小结与作业

小结:《论语》完整而充分地反映了被我们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的为政以德、仁者爱人的政治思想,诚信处事、智慧生存的人道思想,有教无类、启发诱导的教育思想等等。所有牵涉到人类生存与社会安定的各个方面都有深刻和卓有成就的论述,堪称人生的百科全书。虽然有些篇章仅仅是只言片语,但却精辟微妙,发人深省。虽历经两千多年,今天读来仍激荡着我们的胸怀,启迪着我们的智慧,给予我们丰厚的人生营养。

作业:1.课后自主阅读《论语》,将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摘抄下来,并且说说对它们的理解。

2.《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后生可畏”“当仁不让”等。你还知道哪些?课文搜集积累,与同学分享。

论语十二章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

【学习重难点】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自主预习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单”变“双”。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

②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旧的知识”、“新的理解”)

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⑤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3)古今异义

①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②三人行(古义:表示概数,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

乐不亦乐乎(高兴)

回也不改其乐(乐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

2、重点句子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明确: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明确: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无所得。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明确: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不好的地方就对照自己加以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明确: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淌。”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明确: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到不明白的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三)整体感知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概括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三句讲修身做人。

第二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三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第四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五章: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

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贪图不义之财。

第九章:前两句讲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后两句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对照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说明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前两句将正确的学习态度。即使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也不可以被轻易改变。

第十二章: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三、板书设计

重要字词

重点句子

每章要点理解内容--掌握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解读各则语录并进行分类,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

2、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

3、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难点】

1、解读各则语录并进行分类,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重点)

2、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中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此外,《论语》是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本课。

二、教学新课

1、文章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1)学习态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习方法: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传不习乎?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品德修养: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④子曰:“贤哉回也……”

⑤饭疏食,饮水……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疲倦而无所得。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三、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学习方法 勤于复习

学思结合

学习态度以学为乐

诚实谦虚

珍惜时间

修身做人宽厚仁义

坚贞守节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做人

四、拓展提升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的?

生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生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生丙:我不太赞同以上二位的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论语十二章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