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荒原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5.25

荒原读后感(收藏14篇)。

一本有益于身心的图书是我们珍贵的精神财富,作品就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内容精彩的读后感该怎样写呢?推荐一篇网络文章从不同角度剖析了“荒原读后感”这个话题。

荒原读后感 篇1

【AllIneedisyouneedingme】

翻完了纸质版的《摆渡人1》,

以及电子版的《摆渡人2·重返荒原》。

“原来你在这里”“我在这里”

“我们自由了,我们现在可以回家了。”

……………………………………

一开始就觉得这样一个摆渡灵魂的故事比较扯,

看完还跟某人说自己的几个疑惑点,比如说,

摆渡人到底是什么啊?不是人为何穿越过去就是人?

荒原上凭意念得到东西(意念生火,船桨过黑水湖)

成为人的崔斯坦会不会因年龄很大不适应人间?

带着某些疑问翻完了2,哎,比较出戏,很多地方

比如摆渡人和引导的灵魂在人间的安全距离,

所谓的相互捆绑关系,远离意味着痛苦重现和死亡,

可能是为了丰富故事框架和情节离奇的发展,

加入了苏珊娜的情感,以及和杰克的一对关系,

荒原穿越人间带来的洞和随之而来的魔鬼事件,

仅仅就是炸药就能封死荒原和世界的生死交界?

摆渡人间身体接触能加强对魔鬼的感知能力?

还有比较出戏的就是那个既可恶又“善良”的审判官,

评审这样一件违背生死界的事件都不留私情的嘛,

当然又是一个happyending,从此过上快乐的生活[微笑]

要是一个悲剧会如何呢?思索……

抛开故事剧情,主题就是爱情带来的违背生死的力量

一起经历各种不可想象的磨难,生死相约的绑定,

为了爱的人的奋不顾身,需要与被需要的感受。

“如果我真的存在,也因为你需要我。”

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坚守一份属于自己的感情呢,

只是简单的觉得彼此需要,身为摆渡人亦是被摆渡,

自古爱情惑众生,说不清为啥人会相爱,

就像搞不懂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般[嘿哈]

荒原读后感 篇2

人本就是多面的。普通意义上的正常人是多面之间维持了一个平衡,精神分裂者是多面的失控。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为了某几个小时的虚度光阴和与社会上成功学所讲的勤奋、正能量、热情、坚持等鸡汤背道而驰而自责、懊悔,产生更大的沉没成本。

生活中,我们可能常常会在心里说,我不喜欢这样的自己,我不喜欢我刚才那样的`表现,我不喜欢我的缺陷,我的不完美。

生活中,我们也常会幻想,如果我怎么怎么样该多好,要是那样是不是就会好一点?

可我们似乎很少去选择接纳,也许你会说,放过自己不就是一种接纳吗?不不,放过是不再纠缠在犯过的错误和问题上,但这些错和问题、本性中负能量的、懒惰的、贪心的、焦躁的等用所有社会上公认的不好的词来形容的那些面对你来说依旧是痛苦的存在。

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就要承认你身体里住着很多的你,好的不好的,善良的,可恶的,敏感的,决断的,多愁伤感的,……所有的这些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你。你以为的缺陷其实是你的缺一不可。

虽然有这么多的面,但这些面都只是你手里的棋子,这些棋子,想怎么下,下在哪个位置,怎么安排,完全取决于你,诺,你看,变成了一场策略游戏。

不要排斥小看任何一枚棋子,就像你讨厌的那些不如意的自己,不如想想怎么合理安排,在什么时刻发挥哪枚棋子比较适合。首先要承认那些不一样的你的存在,然后选择接纳,尔后合理安排你的棋局,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这才是每个我应该做的。

哪有完美的自己,只有更完善的棋局。

荒原读后感 篇3

《摆渡人1》是两个灵魂相遇相知相惜的过程,《摆渡人2》更像是两人相爱相守的过程。灵魂与灵魂的相互靠近,最初是因为相互理解,而长期稳定的爱是需要信任和相互支持的。在1里面,迪伦和崔斯坦主要是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勇敢表达爱;在2里面,他们是在享受相爱的过程,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崔斯坦更希望让迪伦少承受负担,而迪伦则更希望有问题、担忧和顾虑的时候,相互之间可以多沟通,一起解决问题。

荒原读后感 篇4

翻着,来到《哈里·哈勒尔自传——为狂人而作》。这是哈里自己的内心世界,孤独而内省,平静而无助。他把“特有的简朴和胆怯的生活艺术,安详地度过一天”看作是浑浑噩噩。

“满足和欢乐对于我来说,是不能够忍受的,用不了很长时间我就憎恨它,厌恶它,我就变得非常绝望,我感受到不得不逃向别的地方,尽可能逃向喜悦的途径,不过必要时也要逃向痛苦的途径。”…“不一会,我心里就燃起一股要求强烈感情、要求刺激的欲望,对这种平庸刻板、四平八稳、没有生气的生活怒火满腔,心里发狂似的要去打碎什么东西…”

他无时无刻地在矛盾着,也就是无时无刻的痛苦着。把日子过得平庸而无奇,但是无法忍受,就像得了什么毛病一般,无处不在挑剔着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无法安宁。

之后,他在一条潮湿的街道前行,在一面墙停了下来,因为他喜欢这面墙,这么盯着,他看到了“魔剧院…”和“专-为-狂-人-而-设”,当然第一次看到这个,我并没有多大的留意,只是觉得增添一些奇幻的色彩,但是读完整本书之后,我知道这几个字对于哈里以后的意义有多重要。后来,得到的那本《论荒原狼-为狂人而作》,这本小册子基本上可以说是在写哈里和荒原狼的关系了——一个躯体下的两个他。我很欣赏这种观点:

在有些人有了出息,被人羡慕,他们得以成功更应该归于他们身上的壶性和猴性,而不是归于人性,这是尽人皆知的事情。的确,人性在很多时候是很渺小的,尤其是在帮助人们获的成功的时候。相反,人性的普遍性或普遍性并不能使人在自我上获得更高的成功和突破。然而,黑塞给我们讲述的却是一个人性和狼性完全不能够互助互济的,而是专门对立的,就是一个躯体里面的两个死敌。

在那本小册子中,荒原狼是一个真正的孤独者、矛盾者、自杀者,哈勒尔无法沟通市民世界,无法理解那些所谓的艺术,他在探索中迷失了方向,甚至发现自己与自己毫无关系;他又时刻在想着这个世界的种种罪恶,想着自己身上难以救赎的罪愆,他无法理解世界,无法原谅自己,却又不能抗拒内心的**。而通向圣洁的道路只有选择“自暴自弃,随波逐流,熄灭生命的火花,回归本原。”荒原狼原本是一个艺术家,他**于市民,他深刻的眷恋那平静、善良、秩序的市民世界,他同时又以艺术家的敏感对市民虚伪的循规蹈矩感到愤懑,他要彻底撕裂虚情假意,于是,当他就要脱离市民阶层时,却绝望的发现,当代那些所谓的艺术早已与他绝缘,于是,荒原狼彻底孤独了,甚至孤独到失去了自己(因为他根本就不愿意看到曾经狂热追求永恒的自己)。

野狼在孤独中艰难地跋涉。他不知道自己是错了还是时代错了。隐藏在人性深处的各种犯罪都是徒劳的。野狼与它搏斗。他向往不朽,却找不到不朽之路,痛苦与冲突。

这么写着写着,我无法理解荒原狼的孤单,无法体验他的痛苦,我们一直满足于生活带给我们的安逸和满足感。于是,没有早就狂人,只是无数的庸人日复一日的消耗着原本不多的时日。黑塞仿佛立了一面镜子,把我们的五脏六腑都剖开,然后他却以狼一般的野性,冷眼看着我们。

然而,这样一个人的出现已经不再被我理解了——赫米娜!这个骄傲的野狼,他可以接受并完成她的所有指示!一开始,赫米娜决定她给他的最后命令是杀了她!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人?为什么她能统领所有的人?为什么为了完成她的命令,她能学会他认为他讨厌的舞蹈和厌恶。

至于海尔米娜、巴勃罗和玛丽亚的出现,我完全处于昏迷状态,更不用说老哈里和新哈里之间的对话,魔术剧院和莫扎特在杀死海尔米娜之后这些等待了。只能引用网络上对这部分的评价了:魔剧院,则完全是黑塞凭借他个人的想象,让自感灵魂**而痛苦不堪的哈里走着通向内在的神秘莫测的路。

哈里在帕勃罗指引下进入了“疯子才能入场”的魔剧院,分别在五个房间游历了“内心的地狱”,以一种身体力行和视觉认知获悉了自身的无意识,把握到内在灵魂的多重性。然而,尽管哈里在魔法剧场参与了灵魂的交流,他仍然无法面对自己的人性和狼性。最后,帕勃罗与莫扎特化而为一,向哈里指明一条“幽默”的解脱之路。

可是“幽默”对哈里来说只是一种暂时的精神麻痹,它无法让哈里内心获得永久的平和,不朽与永恒仍然只是内心的指向。

至于,还有一部分的见解是这些包括赫尔米娜的出现,都是荒原狼为了完全保持狼的特性而出现的幻觉。

最后,引用黑塞的一句话: “我面临的问题中首要的和最迫切的是一个个的人,是人性,是独一无二未被标准化了的个体。” 他甚至不无骄傲地说:

“马克思和我之差异除了他涉及的纬度大大超过我之外,就在于他想改变世界,我则想改变个人,他直面群众,我直面个人。”作为我的结尾吧。

现在,我知道,未来这本书,出现在我视野还会有很多次,甚至十几次之后,我仍然无法了解那是个怎么样的荒原狼和黑塞要带给我们,指引我们的那部分思想。

荒原读后感 篇5

说起我的生活,两点一线,在学校与家之间回旋。我向来厌恶墨守成规,喜欢不拘一格地放荡不羁,不求无忧无虑,但求自由自在。但太多太多的束缚使我不得不屈服,无法脱身。

《荒野求生》是世界最著名的探险家贝尔格里尔斯写给儿子的求生秘籍,他曾搭乘小船横越冰冷彻骨的北大西洋,登上令人望而生畏的珠穆朗玛峰,从沙漠的流沙中死里逃生,在夏威夷穿越鲨鱼成群出没的水域……身处绝境却临危不乱,处变不惊,“永远不要失去希望,这是生存技能的基石。除此之外,野外生存的第一条法则就是要永远保持微笑,只要你活着就还有希望”是他的座右铭。

书中的主人公在坠落的飞机中绝处逢生,随即,对他生命虎视眈眈的危险缓缓逼近,熊、白狼、野象、冰封万年的积雪……我不由自主地想:如果是我与他处在相同的位置,是能够像他一样镇静,化险为夷;

还是被恐惧侵占内心,被茫然蒙蔽双眼,手足无措地坐以待毙?我苦笑,是后者吧。学习是我唯一的长处,可此时此刻,回想起那些排名、头衔、称赞或奉承,便觉如揶揄一般,可笑而讽刺。躲不开的枷锁,如重重迷雾萦绕在心;

虚无的幻境,如山花烂漫遮盖了彼时的稚嫩。想返璞归真,却发现已踏出万丈;

想回首追寻,却如海市蜃楼,模糊没有方向。

误入迷途的羔羊,那里才是归路?夜空一轮新月,能否照亮被黑暗侵蚀的心?没有尽头的漫漫长夜,待何时破晓天明?只愿它如一盏明灯,指引我前行。

学习一样,功课越来越多,但只要我们认真、坚持,就能战胜自己,取得一个良好的成绩!

荒原读后感 篇6

看这本书是机缘巧合,仍然记得暑假看第一部时它带给我的震撼。惊叹于作者的巧妙构思,故事神奇蕴涵哲理。俨然记得那个时候看见迪伦如何一步步变得勇敢克服困难,上一部更多地是启迪我眼前的一切可怕苦难皆由心起,若是乐观豁达,天塌下来你还是能够笑逐颜开;若是颓废沮丧,脚底下的一颗小石头都能让你觉得生活濒临死亡。

而这一部,读起来时常温馨,更多注重的是迪伦和崔斯坦两个人的感情历程。非要说收获,我更愿意从爱情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说实话,迪伦是让人羡慕的。她在生命尽头竟能遇见一个始终对她温暖让她踏实的人,毕竟很多人毕生都没有这样的运气遇见这样一个人。可羡慕之后又该想想为何她这么幸运。大概,越勇敢越幸运。如若我们是迪伦,我们也不清楚自己是否有那份勇气回到荒原独自回来寻找自己认定的那个人。现在的人们,会不会越来越多地失去那份简简单单的冲动勇气执着。爱情能让人失去理智大概也是真的吧。苏珊娜的结局让人悲叹心疼,她确实自私确实有罪过,可她又是让人怪罪不起来不是吗。哪里有人可以一直幸运,认定一个人就幸福下去的。追不追在你,结局如何听天由命。遇见了,就赶紧好好珍惜。等不到的,请不要放弃。[爱心]

荒原读后感 篇7

以往这样的深夜,我总是慢慢的煮一壶咖啡,当咖啡的香气溢满房间的时候,读书。而与之伴随的冬天的音乐,总是淡的。但是读寒烟的夜晚不同,我换了一杯红酒,凉的。我用手来慢慢煨热它,就像我用心来煨热寒烟的诗歌。读寒烟的诗歌,有一种隐隐的痛。我知道那不是来自表层,而是来自内心深处。心中那尘封许久的弦被轻轻拨动。那样的诗句,会与你有一种碰撞,是那种相似的灵魂之间偶尔的碰撞。这些相似的人,他们的灵魂因为一种疼痛而受伤。他们的灵魂是与生俱来的孤独,并因为孤独而保持了灵魂的纯净。这样的痛,会在生命的琴弦上轻轻跳舞,尖锐,忧伤,也令人迷醉。你是不是也曾有过和诗人一样的痛?那种只属于灵魂的,最初的,执着的,在内心深处的那份感觉?因为只要坚守着这样执着的灵魂,就会有那样的痛。也会在不经意间,与外部世界那些触动了你的事物撞击后,灵魂开始歌唱:“一个伤口里有挥霍不完的黑夜/每个黑夜都是被眺望固定的尽头”也许我们都是这样的一群人,在荒原上行走的人。有着同样孤单的灵魂,也有着同样的执着,我们渴望在旷野上,能够听到另外的相似灵魂的声音,也在荒寒的夜里轻轻歌唱。寒烟就是这样一个在荒原上歌者,用她的灵魂的诗句:“那在月光下赶路的人啊/都是我的亲人/一种深谙的苍凉/一种命定的姿态/。这样的诗句深深打动我。这样的冬夜,因为这样的诗句,变得温暖了很多。

寒烟是一个有伤的人,不必熟识她的生活,从她的诗中,就可以感受到割伤一样的痛。“千百次被洞穿之后/继续在骨缝中饥饿/大海就是高出众人的份额/只有那儿的盐能安慰心灵生就的创伤/”。所以,寒烟是喜欢凡高的,喜欢凡高的诗人,都有着善良而敏感的心,当然也有着深深的忧伤。所以寒烟写下这样的诗句:“走向你灵魂的路/必经你饥饿的胃”。寒烟是懂得这样的艰辛之路的,灵魂受苦的路,无可救赎。“向日葵想去养活人类,那就/让它把你抽打得再疼痛些”。向日葵是疯狂的燃烧,灼伤的是凡高与诗人的灵魂,那份疼痛与肉体无关。“大群乌鸦逆着你的死/向神的家乡回归”。这份懂得,相信那些有着相同灵魂的人一定明白,呵护,心痛,悲悯的情怀,还有灵魂的挣扎。诗人懂得。懂得凡高的寂寞与忧伤,见到凡高痛苦的灵魂在那片疯长的向日葵地里挣扎。正“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没有比张爱玲说胡兰成的这句话用在这里更合适的了。诗人懂得,因为诗人在注视的时候,歌唱的灵魂也在那片金黄里独自情殇。

寒烟是一个思考的诗人:“忠实于自己,就是迫使对抗物弯向自己。/只有那些极端的事物,才能向我们奉献另一尺度”。/“谁帮我们竖起了梯子,使神灵逃逸,乐园一去不复返……”。失去的,是我们的家园,我们只能努力寻找,寻找失落的家园。那是一个一去不返的精神家园。再请听一听这个诗人的告白:“当真理在黑暗中分泌毒液/我的人民/让我去试刽子手的刀”。我们也可以做到吗?向寒烟诗歌中表达的那样。这样的诗句,蜕去了华丽的伪装,真实而难能可贵。这是一个思想的诗人。这样的诗句是这个诗人的誓言,是一份承诺:“去为你写下的每一个字受苦”。这样灵魂的思考与灾难无关,来自个人内在本身。有人说过:“奥斯维新之后,写诗是耻辱的”。可是,真正的诗人怎么能够抛却应当背负的承担?我们怎么能够逃离与背叛,又怎能不去面对现实的冰冷与人性的软弱?我仅仅想说,诗人应该说出真实,仅仅是真实,我讨厌那个已经被用的堕落了的词“真理”。我们生存的世界已经是伤痕累累,深深的伤口无法愈合。所以,“诗人,是为世界喊疼的人,他甚至就是那伤口本身”。这个世界已经繁华如沙漠,充满了表演与暄嚣。能一直坚守自己的言语,坚持为这个世界喊疼,依然将诗歌作为自己信仰的诗人,不值得尊敬?“诗是用心自誓之后,‘真刀真枪’的活法”。这样的担当,让诗人的灵魂负重,这样的诗人,值得尊敬。

“去那条河里洗手,倒影浸在/罪的源头:从鲜花广场的方向....../去那条河里洗手,只获得一个个/绝望的回声:每错过一次劫难/都在我心里投下一圈更大的黑暗/就是说,在别人的伤口里/根本无法把自己洗净”。这是怎么样的伤痛与绝望?在读的时候,有雨从我的眼中轻轻的飘落。我起身,拉开窗帘,窗外是一轮冬天的淡黄的月亮。放一张CD,是MatthewLien的《Bressanone》,只有这样的音乐配的上这样的诗歌。音乐忧伤而苍凉,也许我们都是在育空的荒原上被射杀的生命,我曾经为这首音乐写过一首诗《黑到深处》,是的,黑到深处,痛到深处。寒烟的诗歌就是这样的效果,令你带着你的心深陷其中,是与那个诗人一起陷落的,在那片荒原之中。那么,我们就一起在旷野之中行走吧,哪怕只有诗人的哀伤的歌唱,也能足够慰籍我们受伤的灵魂。“时间——神秘啊/每块石头都会出人意外地发光/不是绵绵的谵语——/是我,为一盏白桦皮的马灯/穿越茫茫雪原”。这样的诗句,就是从容。是穿越黑夜之中的荒野,那份难得的淡定,这样的暗夜之中的从容是一种品质。正是因为这样的从容,在无人的荒原上,诗人的灵魂在轻轻歌唱。当我们在欣赏这样的诗句的时候,在行走的时候,记得要轻轻的回答,哪怕是一份问候。那么,旷野之中的夜,就不是那么荒寒了。

荒原读后感 篇8

我曾经读过曹文轩叔叔的散文《荒原上的茅屋》。故事是这样的:在一片大荒原上,有一个名叫大荒的小男孩,一天晚上,他的妈妈要给他生弟弟妹妹了,爸爸出去放牧了,好几天都没有回来。大荒心里十分害怕,不敢去黑松林找接生他的老阿婆,但是他看着妈妈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他战胜了恐惧,勇敢地朝阴森森、会让人害怕的黑松林走去。当他带来老阿婆时,爸爸已经到家了,抱着刚出生的弟弟和妹妹。我觉得大荒是勇敢的小男孩,他战胜了内心的恐惧。

我也有过像大荒那样的内心恐惧,小时候,我不敢一个人呆在家里,因为会想起童话故事里的恶魔、坏蛋这样的恐怖人物,尤其是晚上。到现在为止,我还是害怕一个人在家,风吹过的时候,树木花草发出“沙沙”的声音,像是恶魔披着披风跑了过来,要来抓我似的,真想找个洞躲起来。读了这篇散文,我觉得我们应该像大荒学习,战胜内心的恐惧,变得勇敢坚强,以后再遇到困难,我们必须面对它,战胜它。

比如,在学习中遇到难题的时候,我们不要被难题吓倒,开动脑筋,认真解决问题。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我们不要害怕,仔细分析错题,找到原因,争取下次考试考出好成绩。和同学有了矛盾的时候,我们不要哭泣,想办法修补我们的友谊。

大荒战胜了恐惧,找来了白发老阿婆,弟弟妹妹是上天给他的奖励,让他不再孤独。如果我们也能战胜恐惧,我相信我们一定也会得到丰厚的奖励!

荒原读后感 篇9

我曾经读过曹文轩叔叔的散文《荒原上的茅屋》。故事是这样的:在一片荒地里,有一个叫大荒的小男孩。一天晚上,他妈妈要生他弟弟妹妹。他父亲出去吃草,但好几天没回来。

大荒心里十分害怕,不敢去黑松林找接生他的老阿婆,但是他看着妈妈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他战胜了恐惧,勇敢地朝阴森森、会让人害怕的黑松林走去。当他带来老阿婆时,爸爸已经到家了,抱着刚出生的弟弟和妹妹。我认为大荒是一个勇敢的小男孩,他克服了恐惧。

我也有大荒那样的内心恐惧。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不敢一个人呆在家里,因为我会想起童话里的恶魔和恶棍,尤其是在晚上。到现在为止,我还是害怕一个人在家,风吹过的时候,树木花草发出“沙沙”的声音,像是恶魔披着披风跑了过来,要来抓我似的,真想找个洞躲起来。看完这篇文章,我想我们应该像大荒一样学习,克服内心的恐惧,变得勇敢坚强,以后遇到困难。我们必须面对并克服它。

比如,在学习解决问题时,我们不应该被问题吓倒,要动动脑筋,认真解决问题。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我们不要害怕,认真分析错误的问题,找出原因,争取在下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和同学有了矛盾的时候,我们不要哭泣,想办法修补我们的友谊。

大荒战胜了恐惧,找到了白发苍苍的老太婆。他的弟弟和妹妹是上帝给他的奖赏,这使他不再孤独。如果我们也能克服恐惧,我相信我们也会得到回报!

荒原读后感 篇10

或许,你陶醉于《呐喊》中的刀光剑影与金戈铁马的荣辱兴衰;或许,你沉浸在《三国演义》的狼烟四起,群雄纷争中无以自拔。回眸书架,映入我眼帘的,是那本《狼国女王》。

这就是我与书的默契吧,不用大翻大找,不用翻箱倒柜,只一眼,心知肚明。

还记得初次见它,它的标题就引起我无限的遐思:身体与公狼相差无几的母狼能不能当狼王呢?假如真的有一只母狼当上了狼王,会是怎样的情景呢?狼群会因为雌性的缺乏进取和感情用事而日渐衰微,从而一步步退化直至走向毁灭吗?还是会因雌性的以柔克刚以及神圣的母爱而产生新的凝聚力,狼群从而创造新的辉煌?可能是第一种结局,也可能是第二种。但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相信狼国女王一定会给狼群带来酸甜苦辣,五味杂陈却别有一番滋味的新生活,肯定是雪域荒原一道百年不遇、别致而亮眼的新风景。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书,贪婪的读着,牢牢地被其吸引:一次虎口夺食,狼王盔盔不幸遇难,母狼紫葡萄临危受命,出任帕雅丁狼群首任女狼王,狼群命运自此改写。在这期间,有过灾难和痛苦,危险和挣扎;有过无奈和坎坷,柔情和关爱最终,凭借出众的胆识、魄力、仁慈与宽容,紫葡萄谱写了一部荡气回肠的狼国女王传奇!

我一口气读完,合上书,再次陷入沉思牝鸡司晨,女性当政,真的会国无宁日、天下大乱吗?动物界中雄者为王,原因不难理解,因为在绝大多数动物中,雄性的身型比雌性大,体质比雌性强。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下,雄性为王符合强者独尊,强者为王这样一条自然规律。但雄性身体比雌性强壮并不是雄性为王的主要原因。雄性更奸猾、更残忍、更果断、更桀骜、更凶狠、更好斗以及更醉心于地位角逐,这些雄性的性格特征,也助推雄性更容易地登上权力的顶峰;而雌性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平和、宽容、谨慎、本分、柔弱、忍耐、坚守以及谦让等性格特征,再加上情感至上的生活态度,让雌性在权利的武力竞争中屡屡败北。

不仅在动物界如此,在自称高级动物的人类中也大体如此。中国历朝历代史籍记载显示,真正坐上龙椅的女性仅武则天一人,就算加上虽没皇帝名分,实际上却掌控朝政的吕后和慈禧,漫长的五千年文明史中,也不过区区三位女皇。

书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魂魄。我爱读书,有了它的陪伴,有了它的牵引,才能让我在广阔的世界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向。

荒原读后感 篇11

《荒原狼》读后感400字!

目前为止,黑塞是我2020年最喜欢的作家。

从《德米安》,到《荒原狼》、《悉达多》,再到《黑塞童话集》,黑塞的作品饱含了对人类精神危机与心灵孤寂的担忧。无论是意识流的畅然运用还是虚实的紧密结合,黑塞的文字闪烁着神性的特质。他借用不同的形象探求、贴近自然的本质,这也使得他的作品超越时空,传递力量。

黑塞认为,人们必须用具有永恒价值的信仰去代替时代的偶像,而这信仰就是对不朽者的崇敬,对人性的执着追求。

黑塞肯定人的复杂性。既不像围棋的黑白棋子,也不像计算机的0和1,人不是二元的。从而揭示了黑塞精神的核心是对生命整体的自觉。未瓦解过的整体是不圆满的,整体是需要去打破的。

借用一首小诗“破碎的镜子/每一块都还可以/照出我们/犹如我们破碎后/也还是可以/出现在镜子里”这首小诗的名字是《接纳》。

感受破碎的痛楚,接受冲突的打磨,直到有绿色的光透出、有红色的光透出。直到外部边界模糊,内部充满融合一切颜色光的白光。

与世界融合的整体才是圆满的。

荒原读后感 篇12

黑塞的《荒原狼》在这个时期读,更有意义。人性究竟是什么?人是什么?我读了以后认为人分为三个层次的人。

第一层次兽性的人,占有、怯懦、贪恋欲望,最近这些伤害小孩、女性的新闻越来越多,证明兽性层次的人大有人在。

第二层次半人半兽,人前是人,人后是兽。这个更是占了大多数,有利自己的是人不利自己的是兽。人前成功人士教书育人,人后偷鸡摸狗吃喝嫖赌样样搞齐。

第三层次是真正的人,他们敢说敢干,追求真理、真知,也许性格急躁,也许口不遮言,但是他们独立思考,坚定行动,积极追求真的美的东西,也许不讨喜也许不跪舔,但他们才是真正学会直立行走的人。比起半人半兽的道德俵、kang精等等有着假面人的狼,他们的嘴脸干净的多,而后者们经不起深究,深扒的话,都是些几百年来甚至几千年来没有洗过的屁股沟。

荒原读后感 篇13

1

“ 他们之间的纽带是邪恶的,源自贪婪;而你们两个之间的纽带明亮、净朗,闪着光芒,我不愿将这光熄灭。”

正是审判官说的这句话,让我有了写写自己看完这本《摆渡人2·重返荒原》后的感受。

女孩迪伦和灵魂摆渡人崔斯坦在经历了异常惊心动魄的抉择之后,终于打破生死界限,有惊无险地来到了现实世界中。

与此同时,一位名叫苏珊娜的摆渡人因为窥探到他们逃离了荒原,也心生向往,渴望来到现实世界里生活,为此她欺骗了一个由她引渡的灵魂,并引发了一场巨变……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可以安然无恙的时候,命运的审判官骤然降临,它无声无息,强大而神秘,冷酷地下达了判决

故事情节很简单,文字描写很传神,合上书总结一下感受,发现在我心里闪现的词竟然是审视、重塑。

审视自己的心里有没有一片荒原,有没有恶鬼的出现。

重塑穿过自己心的荒原时被恶鬼撕扯、刺穿的身体,打造一个完整的自己。

整个故事其实就是一种主观意识的体现,在人死后必须要经过一片荒原,要和恶鬼搏斗,到达一个个简陋的安全屋才能获得短暂的安全,随后继续启程渡过荒原,否则被恶鬼袭击跑不掉就成了他们中的一员,永远在荒原里等待着新的灵魂到来,无法轮回。

2

话说回来,谁还没个私欲没点贪婪:想要涨工资、想买大房子、想开好车子、想娶全世界最漂亮的公主或嫁给最富有的王子,恨不能什么都不干躺着就能实现自己想要的一切

可谁都是想想而已,知道是自己一时的意淫快意,无伤大雅,转天上班照样看见领导点头哈腰,涨工资的事情闭口不提,看到美女赶紧低头让路,开着奥拓看到奥迪绝对松开油门让人家先过。

可,如果将这些想稍微降低一下标准,觉得达到了可以实现的限度,然后着手准备实现,在实现的过程中损人利己、拉拢排挤、连蹬带踹排除实现理想道路上遇到的绊脚石,那么这些手段和招数就是恶鬼,在你心的荒原里阻止着你去到一个个安全屋,撕扯刺穿你的身体,在你不知觉中失去自我,形同恶鬼。

女孩迪伦和灵魂摆渡人崔斯坦这样的荒原上相爱了,因为这爱让迪伦鼓起勇气穿越整个荒原找到崔斯坦,想尽办法重返人间想要过上真正的生活。

谁承想,来到人间的俩人身体上不能分开太远的距离,否则就会流血、呼吸困难,用书中的一句话就是:感觉像是有一双无形的铁手正在挤压他的五脏六腑,要把它们铰成肉馅。

甚至一个人外出都是不可能的,明明是从一个生命中托生出了两个身体。

充满爱意的一双人儿就这样天天私缠在一起,渡过荒原寻到爱人就是二人最好的爱的证明。

3

迪伦在崔斯坦的带领下来到了天堂,可崔斯坦却成为了迪伦心中比天堂还要美好的去处,迪伦推开天堂的大门不回头去寻找崔斯坦的时候,在她心的荒原上就已经开始长出绿色开出花朵了。

会不会被恶鬼吃掉?崔斯坦愿不愿意跟她走?他们应该去哪里?

这些也是恶鬼,企图阻止迪伦的脚步,迪伦在和恶鬼交锋中受伤哭泣,却不曾放弃。

只要心怀善念,只要想着对方,只要有爱,就够了。

剩下的就是和恶鬼去斗去打,用身边的武器,哪怕砖头哪怕铁锨,甚至自己的身体。

如果一旦放纵恶鬼的肆虐,自己退怯,最终的结果就是成为恶鬼,只会破坏一切的恶鬼,没有开心快乐,没有开朗明亮。

崔斯坦的行为违反了作为摆渡人的神圣职责,面对惩罚他们选择共同面对困境修补穿到人间造成的破洞,齐心协力将功补过。

另一对跟着也来到人间的摆渡人苏珊娜和灵魂杰克,却因为两人之间的纽带是黑色的,全由贪婪和自私结成,苏珊娜为了实现自己的私欲,让无辜者枉送性命,最终接受了重返荒原,继续履行摆渡人的职责。

4

一个荒原中奔跑着崔斯坦和迪伦,他们之间无私、为对方着想、想要回到人间体会新生活的勇气让他们在荒原里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候。

哪怕在回到人间后面对父母的质疑、同学的讥讽,他们都相互拥抱亲吻取暖。恶鬼也跟着他们来到人间,他们想到的是如何将连接荒原和人间的破洞堵上,不让更多的人再遭受恶鬼的袭击,唯独没有想到一旦回不来怎么办?

因为他们觉得这是他们犯的错,理应由他们自己解决,哪怕前面再怎么未知,再怎么凶险。

另一个荒原中,苏珊娜想要去到人间寻找崔斯坦,杰克不想年纪轻轻就死掉,两人意见不统一目的各不同,不能分开的现实也没有把两人真正绑在一起,只想着如何能够找到摆脱对方的念头,恶鬼闻到这样的气息倾巢而出。

最终杰克不听劝告一意孤行非要离开,结果走到二十五步摔倒,仍然在地上匍匐,还是死掉了,而苏珊娜重返荒原,继续摆渡其他的灵魂,没有尽头没有休止的日期。

荒原有多可怕?

书里描述的很详细!

恶鬼有多厉害?

书中刻画的很立体!

如何渡过荒原?

作者没有告诉你!

作者仅仅给读者讲述了在一个虚拟、荒芜的地方,灵魂的奔跑和恶鬼的追赶,就像是一场普通平常的比赛,谁赢了谁就是主宰。

可,现实中,人心中的荒原里,奔跑的除了恶鬼还有什么?

最终谁又是荒原的赢家,命运的主宰呢?

摆正灵魂,渡过荒原,方能为人!

-END-

作者简介:晶晶亮,典型的狮子座女,做不了一飞冲天的鹰,就做粒踏实接地气的沙,默默闪着微光!

荒原读后感 篇14

之前我也读过作者的另外两本书《摆渡人》和《黑石之墓》。前者可谓是跨界之恋的史诗赞歌,后者则是悬疑惊悚的烧脑大作。总而言之,我对前两本的评价还是颇高的。

而这本《摆渡人2:重返荒原》,可谓是被寄予了厚望,尤其是中国读者,所以才会中英文版同步上市。然而现实总是那么残酷的。据我观察,这本书可谓是毁誉参半,甚至可以说是一本烂书。

本书主要围绕两条主线展开:一是迪伦和崔斯坦回到人间之后的生活,二是苏珊娜追随崔斯坦的艰辛路途。按理来说,后者所要花费的篇章应该要多一些,但理想总归是理想啊。

迪伦死而复生,顺手牵了个摆渡人回来当男友;崔斯坦玩忽职守,离开他本应效忠的岗位。这俩人本就该gameover,但头上的光环得以让他们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打情骂俏生孩子。

个人认为,对崔斯坦和迪伦的描写过于冗长,许多地方都可以说是赘述。本来第一部的声望还是颇高的,结果浪漫催泪的生死之恋给硬生生弄成了俗套狗血的三角恋故事。全书前半部分基本上都是废话,学校里的全是些无关紧要的小配角,却花了那么多时间,无非就是想把两人的爱描述得“再浓烈一点”,殊不知酒不可贪杯,一下子过火了,把长篇大论押在了琐碎小事上,极大程度地降低了文学底蕴和观感。对苏珊娜的描写稍微好一些,但就是有些过少。如果作者可以把崔斯坦和迪伦的校园爱情故事缩一缩水,把更多的笔墨用在描写苏珊娜上,可能会更合适一些。毕竟依照导语来看,苏珊娜才应该是这本书的主角。总而言之四个字:戏份太少。

第二点就是,这个“审判官”未免也太仁慈了吧?这么轻松就把崔斯坦放了。依我看,崔斯坦酿下如此大错,理应“拖出去斩了”。结果这位可爱的审判官同学被迪伦和崔斯坦身上亮闪闪的主角光环打动,不仅给他将功补过的机会,最后还直接放他逍遥人间。身为大boss一样的存在,本应显得非常之冷酷无情,最终判决却让人直接一口老血喷电子屏上,着实有些令人大失所望。

还有一点着实令我感到些许疑惑,就是迪伦她爸——詹姆斯•米勒的出场。根据文中种种线索以及我的直觉,这个人很有可能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比方说反派大头目之类的。结果到头来啥也不是。还有一个疑点作者提了出来却根本没有往后讲,就是詹姆斯和迪伦她妈琼的联络。依照文中所讲,迪伦对琼和詹姆斯之间不间断的联系是不知情的,因而当发现詹姆斯对迪伦最近的情况“了若指掌”后,迪伦非常吃惊。由此可见,在原初设定好的剧本当中,琼和詹姆斯之间很有可能存在着某些不可告人的秘密,并会对情节的发展起一定作用。总之,有些疑点作者提了出来却并未加以丝毫阐述,这难免会给作品减分。

也难怪,我在悉尼各大图书馆都借不到摆渡人系列的两本书,就算能借到《黑石之墓》也都往往是中文译本而非原作。估计作者和作品的热度都是被中国人捧起来的。可缘于能还是审美观的差异吧。

不过,如果说哪个人物对全文的贡献最大,推动了情节发展,并因此把作品分往上拉了一把,我会投票给邢有瑜。这个老妇人临死、甚至在荒原的路上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迈着从容得不自然的步伐前往彼岸,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苏珊娜逾越的想法。邢有瑜是一个东方的老太婆,糅合了西方的理解元素,相当于起了一个心灵导师的作用,以至于可能会给人一种是她在引导和摆渡苏珊娜的假象。说实话,这个人物还是塑造得颇成功的。

结尾给人一种未完待续的感觉,不知道作者是不是要出第三部。不过我估计,如果第三部还是像第二部这般狗血的话,作者的人气怕是要暴跌了。希望如果出下一部的话,不要让读者失望。

"荒原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