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孔繁森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5.24

孔繁森观后感。

针对同一件事,同一部作品,每一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如果我们需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见解的来源就是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写作训练,写心得体会可以提高我们对思维的训练。我们写心得体会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也许"孔繁森观后感"就是你要找的,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孔繁森观后感(篇1)

高尚是什么?是热情?是友爱?是舍己为人?《孔繁森》这本书中,孔繁森给了我答案。

孔繁森每月不仅拿出有限的工资来帮助别人,还很少关心家人,记得有一次,他骑马去访问村民,不辛摔成重伤,昏迷四天四夜后依然忘我的工作;用有限的工资扶养了一个孤儿;在危险的台风中依然坚持安抚村民,英勇牺牲……孔繁森值得我们学***像“孔繁森’’这样的人在社会上太多太多了。给我留下印象的是**建设者:想必大家都知道**铁路吧,这是一条带给**的光明之路;而这条光明之路的缔造者,正是这些藏建设者,他们放弃了大好前程,来到这么落后的**:

许多年轻人为了建设铁路,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让他们的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不克服困难,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研究、实验,累坏了自己、生病。如果你受了警察的折磨,你的尸体会被埋在铁路旁。你死后,需要看青藏铁路通车。他们都是人民的好公仆。

他们还是我想起了在朝鲜战争中丧命的毛岸英、黄继光、罗盛教……换有那些革命先列,他们都是为了人民无私奉献的、是无私的、是舍己为人的,他们更是可敬的,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做高尚的、可敬的人!?

孔繁森观后感(篇2)

我喜欢读书,也读了不少书。其中对我教育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本书就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这本书用朴素的文字记述了党的好干部孔繁森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自觉服从组织的安排,舍“小家”顾“大家”,毅然放弃“高堂在,不远游”的古训,先后两次进藏,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已,对藏族同胞怀着深厚的爱,用微薄的工资给藏族同胞送医送药、收养三个孤儿,以致化名献血解决收养孤儿的经济困难。

他是勤政廉政的楷模,他的慈善精神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至今难忘。

书中有孔繁森在**工作时写下的一首小诗:“夜静四无邻,犬声扰我心,思乡思亲友,更思老母亲。”每当翻阅这本书,朗诵起这首小诗,我就会联想到他离家赴**之前跪伏在母亲面前磕头泣别的情景,不禁肃然起敬。

这首情真意切的诗,虽然质朴无华,但却坦露出一位赤子的思乡情怀,使我从中学到了许多优秀品质,引发了关于尊老、爱老、敬老的思考。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尊重。史书记载,封建社会考察**时,非常注重孝道,在任**遇到父母亡故,要回故里守孝,否则将被视为大逆不道。可见孝道在传统道德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

新中国成立后,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得到了继承,成为评判人们道德情操的重要标准之一。孔繁森之所以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尊重和爱戴,主要在于他对党的事业的忠诚,但他对母亲体贴入微的孝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古人云:“忠孝不能两全”。古代有许久先贤先哲,烈士侠女,为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昌盛,或戍守边关,或驰骋沙场,无法在床前侍亲尽孝。

孔繁森也不例外。为了党的事业,为了**人民的幸福,他甘愿服从组织的决定,两次去**,却不得不把老母亲留在家乡。他在“忠”和“孝”的矛盾面前,义无反顾地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由此看来,一般意义上的“忠”和“孝”的确很难两全。然而若把“孝”的内涵拓展升华,忠、孝的统一也是可以做到的。孔繁森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他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祖国,忠于我们伟大的民族。他把对祖国的“忠”和对藏族老人的“孝”融为一体,实现了完美的忠孝结合。在敬老院,他看到藏族老阿爸的鞋子破了,脚被冻得红肿,心痛地把老人的脚紧紧地抱在怀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老人冻冷的双脚;在乡下,他看到一位70多岁的藏族老人因病而浓痰阻喉,有生命危险,他就用随身携带的听诊器胶管,一口一口为老人吸痰,使老人转危为安;在病床前,他将身上仅有的一点钱塞在患病老人的手中……看了孔繁森的事迹,谁能说得清,这到底是一位共产党员对国事的“忠”,还是一个晚辈对长辈的“孝”?

“忠”和“孝”二者是相互联系、难以割裂的。忠孝作为高尚道德的两个方面,可以集中在孔繁森这样的优秀人物身上。正是因为孔繁森对母亲有着真挚的孝心,他才能在藏族老人面前自然地演变成对人民的爱;正因为孔繁森有对祖国对人民的“忠”,才会在实践中化为对长者的“孝”。

试想,如果孔繁森连自已的母亲都不孝,那么,他对藏族老人还会“孝”得那般深情?

一个人的道德观念一旦形成,他的言行就会体现在道德体系的各个方面。孔繁森作为领导干部的楷模,是高尚道德的体现。他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坚定党性;热情爱心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诚实正直的高尚情操;开拓、求实、务实的优良作风;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塑造了我们忠孝的完美道德形象。

然而,与孔繁森同志相比,有些人的道德素质却相形见绌。现实生活中,子女不孝顺父母,年轻一代歧视老人。有的只顾自已享乐,在吃喝玩上可以大肆挥霍,一掷千金,而在赡养老人方面却很吝啬,斤斤计较;他们有的忘记了养育之恩,没有尽到人子之责,把老人当负担,把赡养老人的责任推卸给对方。

这不仅背离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也违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目前,我市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进一步做好老年人工作,正引起广泛关注。在思明区梧村街道第二届邻里节举行之际,我重提孔繁森同志的孝,旨在提醒人们要重视“孝”在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从教育入手,从年轻人抓起,努力营造一个尊老、爱老、敬老的社会氛围,把对老人的“孝”和对祖国的“忠”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人们追求的道德目标。让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如春风般温暖人心!

孔繁森观后感(篇3)

随着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深入,当我观看完电影《孔繁森》后,感触颇深。

影片中反映的孔繁森同志的事迹,看似平凡的小事,但正是这件小事,体现了孔繁森的伟大人格。一个人的生命不可以永久的延续,但是他的精神却可以鼓舞着历代的人民。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孔繁森同志的死比泰山的死更重要,因为他一直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无私奉献的生命要求自己,以艰苦奋斗的生命要求自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命要求自己。孔繁森同志一生以党的事业为重,以加强民族团结为己任,两度奔赴雪域高原,不畏严酷的自然环境,为藏族同胞呕心沥血谋福祉,一腔热血都倾注在阿里高原上。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当代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塑造了新时期党的领导干部的崇高形象,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首具有时代精神的奋斗、创业、奉献之歌。

孔繁森同志的事迹是平凡的,但平凡中蕴含着伟大的人生哲理;孔繁森同志的作风是朴实的 ,但朴实中映射出夺目的光彩;孔繁森同志在物质上是清贫的,但在精神上却是富有的。他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德,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他对党和人民忠诚,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同志热情,对自己要求严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再次经历了灵魂的洗礼。

我们要学习孔繁森同志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精神。作为一名党员,孔繁森同志一直抱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信念。他把**人民的苦难视为自己的苦难,把**人民的幸福视为自己的幸福。

当他到山顶的学校时,他知到老师已经很久没有工资了,于是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钱;当他看到生病的老人时,他用眼泪温暖着他的脚,给老人带来了难以言表的温暖;他也为了藏族同胞牺牲了自己的鲜血甚至生命。这所谓是“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孔繁森同志对藏族同胞无私的爱,也感动了那里的人民。

作为一个政党,人心向背是十分重要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今后的不断发展,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然,人们也会倾向于参加聚会。

要提高修养,准备加入中国共产党,就要了解这个道理。党和群众就如鱼和水,彼此都不能缺少。作为一名党员,我们不应该高人一等,而应该与群众携手并进,用人民的利益标准来衡量我们的言行。

我们要学习孔繁森同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坚强党性。孔繁森同志出生在山东,成长在山东,生活在山东。他深深地爱着家乡和亲人。但他明白**是伟大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大陆各界干部和人才的支持。

因此,当党组织需要他在中国共产党工作时,他会毫不犹豫地去中国共产党。为了完成党和人民的重托,他舍弃了家庭的温暖,舍弃了比较舒适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舍弃了很多本来可以享受的东西,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加快**建设、增强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的伟大事业,为**人民奉献出了全部心血。

我们要学习孔繁森同志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热情。孔繁森同志牢记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神圣宗旨,把为民解忧、为民造福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他看来,“一个共产党员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他把藏族人民的疾苦看成是自己的疾苦,他把藏族人民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幸福。

为了藏族同胞,他献出了金钱、鲜血、健康,甚至生命。他体现了对家庭和人民爱的高度统一,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党的神圣宗旨的高度契合。我们要学习孔繁森同志艰苦奋斗、为人正直的高尚品格。

**降雪、寒冷缺氧、交通不便、人烟稀少、自然条件恶劣、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阿里地区又是**最艰苦、最贫穷的地区。孔繁森,已经习惯了在山东工作和生活,需要在**工作和生活十年。他有多么顽强的意志,要承受多么大的困难!

可是,他想的是党的事业,想的是尽快帮助阿里的人民脱贫致富,再苦再累他也无所畏惧。他清正廉洁,严于律己,把手中的权利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重大责任。他用自己的工资收入长期收养藏族孤儿,常常为藏胞送医送药,为有困难的藏胞慷慨解囊,是勤政廉政的光辉典范。

作为一名党员,我深刻地认识到,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是党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今后,我们一定要更加努力,努力做出最大的工献

孔繁森观后感(篇4)

孔繁森,孔子第74代,1944年生于山东聊城。他18岁参军。他从军七年,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复员后,他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p>

孔繁森先后写下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和“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的两条条幅,以此来铭志。

孔繁森牢记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神圣宗旨,把为民造福、解忧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他看来,“一个共产党员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他把藏族人民的疾苦看成是自己的疾苦,他把藏族人民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幸福,这正应了一句古话“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为了藏族同胞,他献出了金钱、鲜血、健康,甚至自己的生命。

影片中反映的孔繁森的事迹看似平凡的小事,但正是这件小事凝聚了他伟大的人格。

一个人的生命不可以永久的延续,但是这个人的精神却可以鼓舞着世世代代的人民。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他为了制定把阿里地区的经济带上新台阶的规划,专门带领有关部门,亲自到新疆塔城进行边贸考察。可当他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

我们要学习孔繁森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他开拓进取、求实务实的优良作风。作为新一代的我们,没有经历过父辈们的艰苦时代。我们在党的关怀下健康成长,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忘记和抛弃这种精神。

国家和党的建设需要我们。我们长大后,应该为党和国家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回报党对我们的爱。

孔繁森观后感(篇5)

电影《孔繁森》观后感

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单位组织党员干部集体观看了电影《孔繁森》,感触很深。

**阿里海拔很高,地域辽阔,人少,条件艰苦,令人望而生畏。孔繁森同志没有退缩。他记起了自己的使命,来到这里担任当地党委书记。到任后,他深入基层,带着教委主任去看望山村小学的师生;给孤寡老人治病、送温暖;在兵站,他教会战士们《说句心里话》歌曲;雪灾严重,孔繁森全身心投入救灾活动,他的亲人从山东赶来看他,妻子王庆芝**住进医院,可他一直等阿里的灾情得到控制才满身疲惫地来到医院看妻子。

影片中反映的孔繁森的事迹,看似平凡的小事,但正是这件小事凝聚了孔繁森的伟大人格。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党的工作中的运用,是党的基本领导和工作方法。孔繁森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群众路线和党员干部的信念。

作为一名党员,我们要像孔繁森一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人民安危放在心上,想人民所想,想人民所想,干人民所需,真正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和实践落到实处。

一是要学习孔繁森同志艰苦奋斗的精神。面对恶劣环境,孔繁森以身作则,开拓进取,不管身处何处,担任何职,他对自己的标准都没有降低过。孔繁森同志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需要在深化改革中继续发扬。

二是要学习孔繁森同志人民至上的理念。孔繁森同志牢记党的宗旨,抱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信念,把为民造福解忧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他看来,“一个共产党员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为了藏族同胞,他捐钱、健康,甚至自己的生命。

三是要学习孔繁森同志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孔繁森同志有理想有抱负。他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他不善于空谈,注重实际工作,注重工作效果。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党和全国人民的关心带到了**人民身边,使藏族同胞看到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范本2《孔繁森》观后感

两度奔赴雪域高原,不畏严酷的自然环境,为藏族同胞呕心沥血谋福祉,一腔热血都倾注在阿里高原上,孔繁森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具有时代精神的奋斗之歌、创业之歌、奉献之歌。他对党和人民忠诚,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同志充满热情,对自己要求严格,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再次经历了灵魂的洗礼。

为了摸清实际情况,孔繁森亲自深入高原地区部队、村、校、牧民,调查解决困难,想方设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为了解决雪灾中牧民的生活问题,他用朴实的言行鼓舞群众,用无私的爱心奉献一切。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短短的二十二个字,高度概括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也是我们每个党员干部思想与行为的最高准则。孔繁森以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群众路线的榜样和实践群众路线的榜样。

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要向孔繁森同志学习,向他学习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向他学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向他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和一个造福人民的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同我们自己的工作结合起来,促进二者的结合,确保二者都是正确的,使活动真正取得实效,造福群众。

范本3《孔繁森》电影观后感

影片记录了孔繁森在**阿里任职期间的工作和生活。一幅感人的画面不断触动人心。他的为人,他的品质,他的精神令我折服。

一、孔繁森具有强烈的为民服务意识

孔繁森在阿里任职期间,经常不辞辛劳地开车到学校、村庄、牧场、寺院、部队等一线,调查和慰问人民群众,解决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孔繁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共产党干部在人民群众中应有的崇高形象,诠释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孔繁森具备坚韧不拔、勇于吃苦耐劳的精神

阿里平均海拔4500米,生活条件极其恶劣,这对所有援藏干部的身体和精神都是极大的考验。孔繁森以他的工作态度和实际行动树立了榜样。他的顽强、务实、无私和亲民精深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干部群众的心。在他眼里,老百姓的事比天还大。

三、有舍小家、顾大家、大公无私的精神

在孔繁森的老家,有他朝思暮想的年迈的老母亲,有他身患重病的妻子,有需他培养教育的子女。在他的肩头,有组织交给他的重任,在他眼里,家里的困难与阿里处于贫困线上的百姓相比算不得什么,为了党和组织交给的工作任务,为了阿里人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孔繁森毅然舍家离子,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工作中去。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要像孔繁森那样,真正投身到基层一线,体察群众疾苦,真正了解和掌握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全力查找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长期未得到妥善解决的实际问题,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孔繁森观后感(篇6)

孔繁森同志一生以党的事业为重,以加强民族团结为己任,两度奔赴雪域高原,不畏严酷的自然环境,为藏族同胞呕心沥血谋福祉,一腔热血都倾注在阿里高原上。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当代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塑造了新时期党的领导干部的崇高形象,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首具有时代精神的奋斗、创业、奉献之歌。孔繁森同志的事迹是平凡的,但平凡中蕴含着伟大的人生哲理;孔繁森同志的作风是朴实的 ,但朴实中映射出夺目的光彩;孔繁森同志在物质上是清贫的,但在精神上却是富有的。

他的崇高精神和道德品质令人感动和振奋。他对党和人民忠诚,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同志热情,对自己要求严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再次经历了灵魂的洗礼。

孔繁森同志走了,但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鼓舞人们的斗志,净化人们的心灵,激励全体党员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而奋斗。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我们要向孔繁森同志学习,学习他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学习他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自己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一个生命不可能延缓到永远,但他的精神却可以永世长存。孔繁森同志作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深入阿里最偏远、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以崇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奔向人民生活。为了了解实际情况,他亲自深入高原地区部队、村、校、牧民,调查解决困难,想方设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为了解决雪灾中牧民的生活问题,他用平常的言行鼓舞群众,用无私的爱心奉献给人民。在影片中,他满腔热情地为群众服务,为国家利益服务,不顾家庭的个人得失。

孔繁森同志的一生是共产党员不懈奋斗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把一生献给了他深爱的祖国。淡泊名利的孔繁森,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世间最真实、最美好的光辉!

学习孔繁森同志,就要从他那种认真务实的“螺丝钉精神”学起。电影中的一些小事反映了他坚定的工作作风。记得我的一位老师说过,“人生在世,要又满足又不满足。

任何位置都会有不同。不要总是挑剔和满足。自己并不是做得那么完美,永远有努力的余地,要不满足。” 孔繁森同志之所以成为全国共产党学习的榜样,他的螺丝钉精神是成就这一切的关键。

我们党的每一个党员都要像孔繁森同志那样刚正不阿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权力观,打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心真意为人民服务,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为浦东新区在更高的起点上更快地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孔繁森观后感(篇7)

做人民的好公仆品读廉文《公仆孔繁森》读后感近期我局广泛开展反腐倡廉品读廉文学习活动,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读罢《公仆孔繁森》,瞻仰缅怀了他的感人事迹,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孔繁森精神是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内在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反映,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和传统美德的继承发展,是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在新时期的自然延续和时代折射;孔繁森,能够坚持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做了人民群众的忠实的好公仆。做人民的好公仆,关键是要树立人民至上的信念。

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刻以人民利益为重,“春蚕到死丝方尽,俯首甘为孺子牛”,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始终把群众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责任,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做好人民公仆,核心是正确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党员干部必须牢记,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

要常怀敬畏之心,清醒认识到手中的权力姓“公”姓“民”不姓“私”,要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权大不忘责任重,位尊难移公仆心,努力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做人民的好公仆,最终要落实到为广大职工谋福祉上,要落实到位。要从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恪尽为民之责,多办利民之事,不喊空口号,不搞假政绩,“利在一己勿谋,利在天下则谋;利在一时勿谋,利在万世则谋”,让职工群众在建设“全国首府一流供电企业”前进步伐中得到更多实惠。

孔繁森高贵纯洁。他的行为和精神既感人又值得学习。他是一面旗帜和一面镜子。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他为榜样,比较自己,鞭策自己。他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官,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对待权力。

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必须加强学习牢记理想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兢兢业业为党的事业,好事多做、难事多干、苦事多挑,做一个职工群众满意的清廉公仆。

"孔繁森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