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人生七年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5.22

人生七年观后感(实用6篇)。

优秀作品让我们受益无穷,随着观看的继续,获得了更多的心得与感悟。 观后感简单地说,就是看完之后的感受,写观后感有助于我们回忆剧情,加深体验。究竟如何写好作品名的观后感呢?小编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为您呈现出这篇“人生七年观后感”,愿这能够对你的情况有所启发!

人生七年观后感(篇1)

这是一部几个小时就可以带你体验跨越人生几十载长河的伟大纪录片,8个七年,让你领略人生百态,体验生活酸甜苦辣。

60年代,著名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保罗·阿尔蒙德还是刚入行没多久的小伙子,他们决心拍一部反映英国人和西方人文的记录片,于是在英国各地的学校采访并最后挑选出了14名7岁小孩进行拍摄并跟踪记录他们的生活轨迹,并此后每隔七年再进行一次拍摄和记录。

到今天为止,这个记录系列从60年代的时候开始的7岁篇,已经完成了14岁篇,21岁篇,28岁篇,35岁篇,42岁篇,49岁篇和56岁篇的拍摄。

每看一个七年,就迫不及待在期待下一个他们的七年会是如何,因为这强烈的好奇心,11集一口气在周六下午看完,我也非常期待他们的下一个七年,我也发现人类的好奇心似乎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退。

我们生活中几乎没有人能够如此清晰地去观察和记录自己的每一个人生七年,这也是这部记录篇存在的意义,它让人可以更好的的从侧面去反思自己的人生和脚下的选择。

片中的14个孩子,来自于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圈层:

富家三公子:John、Andrew和Charles,他们是典型的精英家庭的子弟,七岁的时候看他们的穿着和发型都是整整齐齐,非常有小绅士风范,一路私立学校,人生旅途一路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高歌猛进,毫不含糊。不过其中的Charles在高考中并没有考上自己理想中的牛津,21岁之后也再也没有回归荧幕,不知道是否和考大学有关,当时观看的时候还是有点遗憾的,即使直到,现在也非常期待他可以在接下来的7年可以再次回归。

富家千金:Suzy,节目唯一的富家女,7岁的时候就过着优渥的生活,课余时间是跳芭蕾舞,学钢琴,不过14岁的时候说这个节目没有任何意义,还一度担心她后面会退场,结果很意外的是,她一集都没有落下,让我们看到更全面饱满的人生状态,还是为她点个赞吧。

伦敦东区平民三姐妹:Sue、Jackie、Lynn,普通的家庭出省,高中毕业后进入的是非常普通的职业学校,结婚都很早,成年的生活也是鸡零狗碎,她们似乎对人生没有太明确的目标,只是像很多普通人一样,被动的接受生活,过着普通平凡的生活。

来自于中产阶级家庭:Bruce,Peter,Neil,来自于老工业重镇利物浦,这其中最令人感到唏嘘的就是Neil,7岁的时候看到的他是感觉是最可爱的一个小男孩,眼睛很大眼神很明亮,超级卡哇伊,14开始就感受到了长偏了方向,也透露出对生活厌倦的情绪,然后人生一直都未进入正常轨道,人到中年患有严重的抑郁症,最后靠政府救济金生活,却告诉导演自己过得很好,其实还是很佩服其勇气,这样负重前行的生活还能坦然的出现在每一集的记录片中,换做是自己,真的去面对这一切吗?也许,生活是自己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要自己能接受自己选择生活的状态,每日能心安,那也没有什么不好

来自于于伦敦东区的:Tony,天生的乐观派,虽然都是小小平凡的职业,却也可以被其成为梦想,永远不会为打翻的牛奶瓶哭泣。尼克出身于约克郡的偏远农村家庭:Nick,从他的身上看到了知识改变命运,要打破阶级的枷锁,为读书不破!

福利院长大的,来自社会底层:Symon和Paul,他们在没有父母的庇护下长大,最大的印象就是人穷却生了很多孩子,终其大半生似乎都过得很辛苦,随着7年的递增,每次出镜,隔着屏幕都能感到他们生活的艰难气息。

说说自己的感受,看完这部唱片心中的感觉五谷杂陈,人的命运似乎从一开始是设定好的,大部分情况下,你的家庭,你的出生,你的性格,就决定了你一辈子会过什么样的生活,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所得部分感悟:

1、要想让孩子将来能有一个好一点的人生,一定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庭氛围,破碎的家庭给孩子带来的不仅仅是陪伴的缺失,更多的是对其性格缺陷造成终生的影响!

2、穷人似乎从小就没有目标,他们得过且过,永远都是被动地接受生活的安排,这种生活注定不会有期待可言,所以终其一生始终挣脱不了穷人的枷锁。

3、知识改变命运,这个的确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4、一个人的身材和体重和阶级有关,越穷越胖,越不注重自己的个人形象的打理,精英阶层则会更好的管理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健康,皮肤和体重。

5、当自己太年轻还不懂得判断的时候,最好不要结婚,最好等到自己成熟到可以掌控生活在去选择一个对的人组建家庭。

6、婚姻的幸福似乎和知识水平貌似没有太大关系,更多是否遇到一个合适的人,和自己的情商性格关系更大。

7、给孩子留再多财产都不如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唯有知识这个东西是不能被抢到的,可以让孩子享受终生。

人生七年观后感(篇2)

在简七读财的微信订阅号看到简七君推荐的《人生七年》,这里引用微信推送的原话来开始今天的观看感受:

英国有部很了不起的的纪录片,一个导演可能初衷是想验证在英国社会阶级是很难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旧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去年的56岁。几十年过去了,当初的想法被证明是对的(至少在我三小时的观看感受得出的结论是这样子)。

这是十四个孩子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安德鲁,那个在第三集出现从小就开始看报纸的那个男孩子,他对自己的未来方向很明确,初高中上什么学校,大学上什么学校,以后要从事什么行业,什么职业,他心里一直有个方向。

安德鲁的事业相当不错,同事关系非常不错,安德鲁社会地位也高。当然,安德鲁的婚姻也相当不错,两人在一起28年,双方没有离过婚(相比其他很多孩子的婚姻,安德鲁是个例外),安德鲁的收入水平可以让妻子在家安心当全职太太;两个孩子也在父母的栽培下,顺利成长,并受过好的大学教育,生活也过得非常好。

“父母在走的时候如果没有留下什么东西给你,而给你良好的教育,教育可以让你终身受用。”安德鲁在纪录片中这样说道(大意如此),“社会阶层难以改变,社会向来如此”安德鲁如此说道。这就更加印证了导演之前的初衷:英国的社会阶级是难以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

我们生活在社会之中,受过良好教育,但眼光有时候确实不应该只局限于我们眼前,当我们有了儿子女儿,有了孙子孙女,他/她们的幸福未来,又该靠谁来争取和把握。我想我们可以在现在就开始努力,努力规划自己的人生,努力奋斗,为自己、为家人同时也为后代而努力拼搏!

人生七年观后感(篇3)

五一假期共四天,都在看英国一部上世纪六十年代拍摄的纪录片《人生七年》,开始看的时候仿佛看着局外人的故事,不动声色,偶尔觉得可笑偶尔又觉得有意思,还兴致勃勃的对家里同样七岁的小女儿和大姐家同样七岁的女儿,还有小弟家十一岁的儿子分别提问了很多相似的问题。如果到了这里,好像也没什么值得记录的,直到昨晚上,孩子八点多听完《手绘海洋动物》抱着我的手臂甜甜睡去,我拿出电量不多的手机,一路从28岁看到了56岁,每隔七年拍摄一集,五个七年的故事几百分钟就描述了这十几个人的一生,看完才体味出其中的残酷之处。想了好久,忽然有一种幸福,庆幸出生在中国还处在巨变时期!

我无意攀谈历史,也无意探寻政治,仅仅从内心深处最深刻的一声叹息出发,谈谈个人的一点儿感受吧!

看完有一个***的总结:纪录片中的十三位主人公,无论是出身上流社会的,出身中产的还是出身工薪阶层的,划分阶层的一个基本点不是金钱,而是学历,不错,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顶尖的大学学历,基本上无论你后天如何努力和奋斗,哪怕是买了西班牙度假别墅的托尼,也只能永远停留在工薪阶层且一生都在不停努力奋斗前半生为了自己后半生为了子孙,但好在天性乐观对生活有着无与伦比的满足感,而女儿考上一所大学考古系的保罗算是工薪阶层里子女出路最好的一个,但仍旧没有实现跨越,但好在遇到一个好妻子,不停鼓励他,生活也十分稳定,这些工薪阶层的后代依然是工薪阶层。中产阶层的布鲁斯算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了,大学毕业于牛津数学系,毕业后出国支过教,回国后一直从事教书工作,夫妻都是教师,且生活稳定富足,对子女教育也十分中规中矩,一生颇具善心。

最后是富人精英四人组,三男一女,男孩们毕业于一流名校,毕业后从事律师和bbc纪录片编辑,婚姻稳定子女依旧延续他们的路线,虽然进入二十一世纪竞争激烈,但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始终如一,也基本都在正常轨道内运行,唯一的女孩虽并未进入大学学***在婚姻美满,基本上后半生的采访都可见笑容满面,可以说上一代留下来的财富足以支撑衣食无忧的过好一生,子女也都是从小接受最好的教育,以确保更好的延续财富。几十年如一日的变化其实这些都是并未改变的绝大多数,偶尔出现一二个异类,比如成功从平民一跃成为中产的尼克,到最后一集的时候再婚娶了美国典型的白富美可以说几乎跻身于富人精英阶层了,而这一切源于大学考上了牛津物理系,一直从事研究工作,后来升职为系主任,评为正教授也讲课,到了最后一集之前偶尔的窘迫反省几乎统统被幸福的红光满面填满!而另一个阶层滑落的尼尔,从中产一度滑落到平民,甚至很多年都精神状态不稳定,完全不见小时候的灵气,期间发生了什么不得而知,但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我想从来不是空谈,虽然后期做了议员,算是从政了,也算勉强回归,但同龄的中产阶层好友布鲁斯已经稳定的成功抚育了子女长大,他还未婚,也算是另一种滑落吧!

最主要的这些都是外在的评论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个人不觉得幸福。如果他像托尼一样乐观、知足,他也许还有机会,但生活不会回来。这几个人算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

人生七年观后感(篇4)

人生七年观后感1这是一部让人由衷赞叹的纪录片,以其独特的拍摄题材和视角,成为影像纪录史上的奇迹。

1964年,著名导演迈克尔·艾普泰德michael apted还是刚入行没多久的小伙子,他决心拍摄一部反映英国人生活和西方人文的纪录片,于是他采访了一大批英国各地的7岁的小孩,用摄像机记录下来他们的音容笑貌,采访他们谈及自己的生活现状和心中的愿望,最终选定了14个小朋友的影像集合出品1964年的“成长系列之7岁篇”。以后每隔7年,迈克尔·艾普泰德就再次找到当年那14个孩子,记录下此时的他们,7年时间的人生历程,7年来的他们的人生变化和对生活的感悟。

到xx年为止,这个成长系列从1964年开始的7岁篇,拍摄了14岁篇,21岁篇,28岁篇,35岁篇,42岁篇,49岁篇,一直到56岁篇。

对于普通人来说,很难看到自己的成长道路。即使到了中年,回首往事,7、14岁的时候也显得模糊不清,甚至看不到别人的成长过程。在看这部纪录片的过程中,看到随着岁月的流逝,看着社会和时代的沧桑变化,看着14个天真烂漫的小孩变成发福秃顶的中年人,看着他们经历事业上的变化,爱情婚姻生活的变故,有一份难言的感受涌现在我的心头。

知道这个纪录片,还要感谢一个博友anny在我的博文“命运天注定”后面的留评:同意你所说的,《56up》已经说尽了,西游记也说了,孙悟空再怎么变花样,也逃不脱五指山。

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在网上搜索“56up”,发现它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系列反映英国社会一些普通人半个世纪真实生活命运的纪录片。前一阵儿**下来,但没有马上看,近来静下心来,抽空把一共11集(7,14,21,28,35,42岁各一集,49岁两集,56岁三集)**全部看完。

影片中的14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

约翰、安德鲁和查尔斯来自精英家庭,在私立学校学习。

布鲁斯、尼尔和彼得来自中产阶级家庭,来自古老的工业城市利物浦;

尼克出身于约克郡的偏远农村家庭;

苏西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女孩,从小就接受巴蕾训练。她的家人在苏格兰有一座度假别墅。

托尼和三个女孩,林恩,杰基和苏珊,出生在伦敦东部的贫民窟。他们是社会的底层;

西蒙和保罗在福利院长大,没有父母的照顾,这是社会的最底水平;

读完这一系列,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人的成长环境、遗传和性格对一生的影响。主要有以下这些感慨:

早婚早育会影响生活的设计和发展。要有耐心等待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个;

一个人的体重基本上与他的阶级相符。精英可以更好地管理一切,包括他们的身体;

3 知识改变命运。受教育程度高的,更容易获得较好的生活;

孩子的数量与经济状况和受教育程度有关。经济状况好、受教育程度高,生育孩子少;反之,经济状况差、受教育程度低,生育孩子多。同时,儿童数量过多,进而影响人类的发展和生活质量。

婚姻的幸福感与知识水平关系不大,与人格情商关系更大;

6 父母的学***和智商遗传明显,大体上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看了这部电影,我最深的感受可以概括为:自律的人更容易成功,享受自由的生活;

人生七年观后感2在一次看校内论坛的十大帖子的时候,看见了bbc纪录片《地球上最热的地方》的推荐。看完了那个纪录片之后,顺便闲逛,就发现了这个名为“人生七年”的纪录片。当时,我想,这是否意味着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七年?

因为好奇,它记录了英国14个孩子7岁时的想法。当他们又回到14或28岁的时候,最新的更新甚至是xx的56岁。对于人生故事,我向来充满了各种疑问,也有极大兴趣搜集各种版本。于是我饶有兴趣地从,...

一直看到了。今天下午看完56up之后,躺在床上睡午觉,各个人物的故事有些错综复杂,让我没能一一记清楚,于是决定仔细地再看一遍,认真提炼一些或许有用的线索。

有那么多,但如果你没有时间,你可以从看最后一个得到很多。

以下是个人剧情分析。

1.苏sue

她是三个女孩中比较活泼的一个。她21岁在一家旅游公司工作,24岁结婚,有两个孩子。当时,她认为婚姻和孩子是一对一的。但后来我觉得过早结婚会错过完全成为我自己的重要阶段。35岁时离婚,42岁再婚,父母在她35~42岁之间的照顾小孩上帮了很多忙。

42岁开始在伦敦的某大学做课程安排,到49岁时已成为行政主管,自己觉得挺幸运。直到56岁时,对婚姻和生活都比较满意。

当被问及对于过去的选择是否有另外的想法时,说:认为现在这样挺好的,并不想思考过去如果能重新选择会怎样。这是不错的态度。

2.保罗paul

7岁时,他在美国寄养家庭,梦想成为一名警察,后来在建筑工地上作建筑工人。成长中逐渐克服了不擅长表达情感的问题。工作的问题使他丧失了一些信心,他仍在努力为自己的晚年建立更多的信心。

20岁时卖掉房子,与女友一同游澳大利亚,这段时间让他们互相了解与信任。28岁时,她嫁给了苏珊,育有一女一子。

假日时他经常与子女一同出游,他认为教育很重要,人读的书是带不走的。而孩子教会他无论读书与否,任何人都会有用处,即使只是关怀别人。后来,夫妻俩在养老村工作,妻子从事教育工作,他负责所有的房屋维修。

有一个特点是比较喜欢与年长的人相处。在谈到自己的学习时,他承认自己学习并不努力,但认为需要改革教育体制,让人们喜欢学习。

3.尼尔neil

小时候很活泼可爱,曾想读哈佛大学,未进,就读于亚伯丁大学,一学期后辍学。21岁时当了建筑工人,28岁时成为了流浪汉,35岁时居住到了社会住宅。在20多岁时他认为自己的优点是任何情况下都能继续下去,而缺点是无法作出积极的行为。

42岁时他成为了伦敦议会的自由民主党成员,49岁时则成为了地方议会的议员,搜集民意并反映,以使它们成为真实。他说从来没见过自己的意愿成为真实,我想着或许是他成为议员的动机之一,他现在帮助人们实现他们的意愿,尽量不让它们的想法被忽视。这样经历过那么多挫折而千疮百孔的心灵,仍然愿意为社区做事。

他也一直想成为一个作家,写了许多文字却未收到关注。

大部分情况下他很孤独,谈了很多次恋爱并未成功。但他也很享受朋友的陪伴。

4.彼得peter

与尼尔在幼年时是比较好的玩伴。7岁那年拍摄的镜头里,他比较内向而沉默寡言。之后读了伦敦大学的历史系,先从事教职,并在当时对政治表达了青年人的普遍不满的想法,但影片公开后社会上部分人对其恶意攻击,导致其之后不参与拍摄,直到56up.

之后因对教育事业失望而离开杏坛,学***并考取公务员,在工作中遇到了第二任妻子,并生养了一女一子,其说皆发展得不错。与妻子组成了乐团。

有时候回顾人生,会希望当时做出不同的决定或用不同的方式做,但认为人生不是用来反悔的,是用来实践的,而他的人生总体没有太多的妥协,与希望走出的就总体而言是一致的。

5.杰西jacky

三个女孩之一,胖胖的那个。21岁时与米克结婚,约定不要小孩,但在35岁之前离婚后还是有一个儿子查理。之后遇到了艾恩,又有了两个孩子。

与第二任丈夫一直居住在同一地区,在56up中,孙女出世,但丈夫因车祸而去世,丈夫的母亲和丈夫一样患了癌症并且是晚期,但丈夫的母亲对她非常好,帮助她度过困难时期。

有比较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在56up中提到领残障救济金已14年了,但最近救济金一直在缩水,而她知道有人在冒领,因而对此制度表示不满。人生苦短,但仍然要努力去活,也正在寻找伴侣。

6.苏西suzy

小时被送到寄宿学校念书,父母离异,比较颓废,14岁时反对节目拍摄。16岁时辍学,到巴黎,21岁参与节目时抽烟比较厉害,对未来有很多的不确定。28岁时已婚,有三个孩子,之后一直到56岁都比较稳定。

婚姻让她的生活变得比较规律。

7.尼克nick

农场主的儿子,小时候比较腼腆,在地区学校里广受崇拜,21岁时去牛津读物理。28岁时娶同学,育一子。因有制造清洁而廉价的大量电能的使命感,在威斯康辛大学做核融合研究,后来对此灰心,放弃研究,做了电机学教授,为学生们打开一扇窗。

42岁时离婚,49岁时与第二任妻子chris结婚,认为她是他见到过的最漂亮的女人。

他和苏西常写信往来,并对很多事物有共同语言。

8.西蒙symon

和保罗一样小时候在收养院,长的比较帅因此小时候想去做电影明星,但之后把梦想改成了自认为比较符合现实的电机工程师。然而因为并不努力学习,故在21岁结婚了并且有5个孩子,对于让孩子们有父亲这件事感到很自豪。在冷冻库工作,当时很想离开那份工作。

在28岁时认为这样辛苦的工作也是很好的。35岁时离婚了,因为原先工作的公司倒闭,因而开堆高机作新的工作。42岁时再婚,有一子,发展得挺好。

第二任妻子对他改变很大,事事照料着他。

他们认为,人生有时会走上错误的路,但那并不是结束,仍然可以重新开始。

9.布鲁斯bruce

在牛津读数学,之后去金融区待了一年,到公立学校教书(因为觉得精英私立学校会让阶级社会延续),35岁时请了学术假期去孟加拉教书,42岁时去伦敦东区教书,那时终于结婚,并在之后生了两个儿子。49岁时去修道院学校教书。妻子在附近的贵格会学校教书。

56up中提到庆幸自己的野心不是很大。

怕儿子有潜力没发挥,或者误入歧途。

10.琳lynn

三个女孩之一,与其他两个女孩不同,就读于文法学校,19岁时结婚,在图书馆工作。42岁时到东伦敦上班。44岁时因为裁员而失去了在图书馆的工作。

另一个在圣教主教堂担任的理事长工作一直持续到49岁,并被任命再担任四年。50岁之后开始领退休金,因为经济原因,不得不搬到更小的房子里。认为工党做的不够好,救济金的减少会让很多人直面死亡。

丈夫一直支持她,并辞去两份兼职,寻找了一份全职。有两个女儿,在初中和高中成绩都不错,但却决定补上大学,因为觉得不想从事学术工作。大女儿莎拉,有一个儿子哈利,还在手推车中。

小女儿爱玛,在19岁时有了一个私生子康诺,之后有有了一个现在还在襁褓中的孩子莱礼。两个女儿也都在从事照看小孩等有关的工作。

或许因为工作的非营利性与非专业性而面临裁员,虽然一生都在践行爱,虽然幸好有了包容的丈夫,但还是会遇到经济问题。或许也会与爱生气的性格有关,无法过淡定富有安全感的生活。

由于对教育的认识,两个女儿也并没有找到经济收入富足的工作,从而可能在未来面临与她相同的危机。相反,认为教育重要的安德鲁将他的孩子培养到拥有了稳定的工作或者受到了较好的教育,也为他们许下了不错的前程。

11.约翰john

是三个被视为上层阶级的孩子中最具有传统贵族精神的一个。某辈的祖父是保加利亚独立时的第一任总理,青年时期就认为具有更多特权的人应该对国家负有更大的责任。可能由于家庭传承的关系,坚定而具有使命感,说话时诚实而略带腼腆,经常说话到一半笑出来,看起来像是狮子座a型血(?

)。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被迫外出工作担负学费,他就读牛津也获得了奖学金。14岁时希望进入国会,21岁时希望进入**官法庭,28岁时是一名诉讼律师。35岁时与驻保加利亚前大使的女儿结婚,目前还没有孩子。

由于夫妇与巴尔干半岛的渊源,他们为巴尔干山区的教育捐赠了很多钱。42up播出后,有一位慷慨的人寄给他们数千英镑的支票,于是他们在保加利亚又做了很多善事。他很享受自发的表演等等给别人带来的快乐,认为自己有幸福的婚姻和很好的朋友十分幸运。

12.安德鲁andrew

是三个被视为上层阶级的孩子之一。就读于剑桥三一学院学***。如自己所愿在28岁成为事务律师。

35岁他成为当地一个事务集团合伙人,之后进入一个重要工业集团的法律事务部。后来该工业集团与德国的某集团合并,他继续任职,偶尔觉得工作有压力。但是足以使妻子不参加工作,并支付孩子的学费。

在郊区拥有别墅,夫妇都关心环境保护。认为虽然原先的贵族阶级已经与现在的有所不同,现在阶级的造成原因在于金钱。虽然有些人看起来大富大贵,有些人前途暗淡,但这样是社会向来如此。

喜欢滑雪,并且教孩子们滑雪。眼神看起来清澈真诚。

28岁时已结婚,取的来自约克夏的据她自己称不同阶层的女孩。妻子并不参加工作,虽然在56up中表达了想参加工作的意愿,但持消极态度,对婚姻的成功也持消极态度,但安德鲁持积极态度,无论对于婚姻的成功,还是对于妻子的参加工作的可能性。两个孩子,大儿子已在某金融区获得工作,小儿子已从某大学毕业,将去杜伦大学读硕士。

可以看出无论工作还是婚姻都很稳定,而孩子们因为受到了不错的教育,也有了稳定的工作。美中不足在于妻子的成长并不是很大,虽然生活一帆风顺,但因为没能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对于生活持消极略被动的态度。

13.东尼tony

出生于伦敦东区,小时候父亲常参与赌博,由于父母期望想成为骑师,14岁在赛马场当学徒,15岁离开学校,但因为比赛失利,而从此放弃了赛马生涯。21岁开始学***程车,28岁与黛比结婚,夫妇都开计程车谋生。后来尝试过演员、足球队员等不同的工作。

42岁之前有过外遇,之后因为受到了家庭成员的谅解而感到幸运。42岁搬家,49岁为伦敦的房子申请了第二笔贷款,在西班牙买渡假别墅。

有三个小孩,大儿子尼基从事木料清漆处理;大女儿茱蒂因为有了身孕,身体不好而搬回来跟父母一起住,她已经有了一个女儿东妮,但她的精神状况也不太好,因感情失败而身心受挫;小女儿裴莉是一名邮差小姐,有一个爱踢足球的男友,是一个典型的伦敦东区孩子。认为工党使国家的经济状况变坏。

28岁的时候夫妇看起来体型都很好,到了49岁时,与安德鲁夫妇、约翰夫妇相比,体型有了很大的差异,变胖了许多。由于自己对于教育的否定态度,子女也没有受到好的教育,大儿子的工作或许会有健康隐患,大女儿则是遭遇了不幸,小女儿的男友或许也会遇到与东尼类似的问题呢。虽然东尼自身非常乐观,也实现了很多年轻时的愿望,比如当演员等等,生活也还可以过得去,但是给子女带来的生活也是和自己类似的。

14.查理charlie

7岁时是三个被视为上层阶级的孩子之一,后来与其他两个孩子(分别读了牛津、剑桥的法律系,从事律师工作)不同,读了历史系,后来成为了bbc的记者,同样开始拍摄纪录片。从35up开始就拒绝参加拍摄了。

人生七年观后感3《人生七年》观后感介绍: 人生七年》 (英文原名 《7 up》 ) 由迈克尔· 艾普特执导, bruce balden 、 jacqueline bassett 、symon basterfield 等出演的一部由 itv 出品的纪录片。 迈克尔· 艾普特从 1964 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的第一部。

迈克尔· 艾普特在 1964 年为英国 bbc 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 《7 u

p》 , 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 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四十九岁知天命,看尽岁月流逝,看穿沧海桑年。

本片综合了被访者七岁、十四岁、二十一岁、二十八岁、三十五岁、四十二岁、四十九岁及五十六岁多年的访问精华。《人生七年》荣获 xx 年英国电影学院奖和金卫星奖提名。 本来我是把 bbc 的这一档节目作为练***听力训练的**,然而当看完整期的节目时它带给我了深刻的感悟。

本片选取了 14 位受访者,长达 49 年的持续追踪使我们在一个个受访者的身上看到了社会的一个缩影, 尽管他们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社会, 但是他们的的确确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特点。被选中的孩子们,有工人家庭,教师家庭,少年时的怀揣着各种梦想与对未来的希冀, 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有的一点点实现在摸索与苦难中着自己的理想,有的被现实的不经意所打击逐渐改变当初的理想,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过得快乐满足。 幼童时保罗在镜头面前反复问“大学是什么?

”对大学生活充满着渴望,然而最后他也未能如愿以偿进入大学, 他成为了一名建筑工, 尽管收入很少, 但他拥有着一个幸福的家庭, 他的女儿也成为了家族中第一个进入大学的大学生。琳恩梦想成为一名百货公司的推销员, 最后却成为一名图书管理员, 还在业余时间帮助残疾儿童进行**训练, 尽管她的工作很容易被取代,但她丝毫不后悔, 她喜欢帮助别人的那种感觉.......一个个的受访者在自己年过半百的时候找到了自己生活这部纪录片仅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进行记录, 它并没有去主观强调什么道理, 而我们作为一个旁观者,通过长达 49 年的记录,或许能从他们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艾普特可能自己也无法预料到两位受访者的中途退出, 在时隔十年后又突然重新出现, 正如我们也无法预料到未来人生路上会出现什么, 在人类所有能力中, 对于未来预期的能力显得尤为薄弱,而这也使得生活充满着未知与不可预见性。在他们的身上看出了共同的特质,反映着英国的一个时代, 阶级不同, 家庭不同, 背景不同的确塑造的人也会不同, 但生活就是那样。 艾普特可能自己也没有想到这部**能收获如此巨大的成功, 他那份执着与精益求精的精神感动了我。

花费 49 年的时间,只为了一部纪录片,时隔七年的拍摄谈何容易,当我们感叹岁月是一把杀猪刀的时候, 我们也收获了来自心底对生命的一种感触, 而这些难能可贵的感悟,正是通过一种看似笨拙的,漫长的记录所完成的。 在商业片,小成本电影,速拍电影泛滥的今天,刺激惊险的镜头背后,人们真正的收获又有多少呢?又有多少导演能将目光从利益上稍微放开, 而是从电影所带给人们的教育出发, 真真切切地去做一部好电影呢?

这些问题无疑值得人们思考。 艾普特做到了, 感谢 《人生七年》 让我以一个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别人的一生从而对自我, 对生命产生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幸福可能并不能简单的归结于梦想的满足, 有时更是一种心理的感觉,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往往能为我们带来这些。

人生七年观后感(篇5)

《人生七年的观后感》是一部纪录片系列,由英国导演Paul Almond在1964年开始制作的。这部纪录片系列跟踪了14个儿童从7岁一直到他们成年的时候,每隔7年进行一次拍摄,共拍摄了六次,直到他们达到56岁。这个系列让观众能够真实地见证这些儿童的成长和人生轨迹的不同变化。通过观看这个系列,我深深地被其所揭示出的人生真谛所触动。

这个纪录片系列让我意识到了人生中每一个阶段的独特性和转折点的重要性。七岁时,这些孩子还是天真和单纯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想象力。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慢慢开始发展出自己的性格和兴趣。十四岁时,他们正处在青春期的阶段,面临着身体和情感上的巨大变化。而成年后,他们逐渐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争取自己的梦想。

这个系列也揭示了人生中的不同道路和选择对未来的影响。有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各种挑战和困难,但他们通过努力和决心走出了阴影,取得了成功。有些孩子在追求自己梦想的路上失去了方向,陷入了困惑和失落。这个系列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和旅程,而我们的选择和决定将决定我们将来的去向。

这个系列也展示了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在观看这个系列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家庭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那些得到父母关爱和支持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展现出自信和快乐。而那些没有得到足够关爱的孩子,往往会感到孤独和迷失。社会环境也对他们的人生轨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所居住的地区,教育资源和经济环境,都会塑造他们的成长历程。

这个系列还让我反思了人生的意义和目的。通过观看这个系列,我意识到人生并不只是追求物质财富和成功,而更重要的是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幸福感。有些孩子虽然在物质上很成功,但内心却感到空虚和不满足。而有些孩子尽管经历了很多困难,但依然能够从中找到快乐和乐趣。我认识到人生应该是为了追求那些真正让我们感到快乐和满足的事物,而不是仅仅追逐外在的成功。

小编认为,《人生七年的观后感》这个系列让我对人生和成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过观看这个系列,我看到了不同人生阶段的独特性和转折点的重要性,了解了选择和人际关系对未来的影响,反思了人生的意义和目的。这个系列让我深刻地明白了人生是一个旅程,每一步都值得我们去珍惜和经历。我相信这个系列不仅对我个人有启发,也会让更多人对人生和成长有更深刻的认知。

人生七年观后感(篇6)

英国有部很了不起的的纪录片,一个导演可能初衷是想验证在英国社会阶级是很难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旧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去年的56岁。几十年过去了,当初的想法被证明是对的.

这是十四个孩子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安德鲁,那个在第三集出现从小就开始看报纸的那个男孩子,他对自己的未来方向很明确,初高中上什么学校,大学上什么学校,以后要从事什么行业,什么职业,他心里一直有个方向。

安德鲁的事业相当不错,同事关系非常不错,安德鲁社会地位也高。当然,安德鲁的婚姻也相当不错,两人在一起28年,双方没有离过婚(相比其他很多孩子的婚姻,安德鲁是个例外),安德鲁的收入水平可以让妻子在家安心当全职太太;两个孩子也在父母的栽培下,顺利成长,并受过好的大学教育,生活也过得非常好。

"人生七年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