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红色基地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5.12

红色基地观后感5篇。

在生活中, 我们经常会看一些我们喜欢的影视剧,欣赏电影的过程中,我们能领略到不一样的感悟。这时候我们可以把他们记录下来,写观后感可以使我们构建更稳固的知识网络,你写过作品名的观后感吗?“红色基地观后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主题想知道更多请阅读,欢迎您的到来希望我们能成为您信赖的阅读站点并收藏!

红色基地观后感 篇1

今天,团校组织我们看了《沂蒙六姐妹》这部红色题材电影。

这是一部有情节、有情感、有情趣、有情爱的,耐看的佳作。影片以情动人,我被真实感动了。

一个半小时的《沂蒙六姐妹》看完之后。从始至终我眼里的泪水就没有干过;心情也从没有从感动中平静下来。革命老区沂蒙的故事又一次使我深受感动,使我重新体味了一次战火分飞的战争残酷

教育与革命年代艰苦卓绝的不屈精神。

这部电影的情节朴实的不能再朴实,因为他描写的就是沂蒙山区曾经发生在战争年代的朴实的故事。但就是这经过导演精心还原的情节使我的眼睛在整部影片观看过程中几乎没有干过。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几乎都有现实中的原形,相信导演在情节的真实度上下足了功夫,以至于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观众都可能会相信那些情节都是过去历史片段的再现。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才会有情感的真诚投入,才会被真的打动。

影片开场是一个妇女追一只公鸡,着实让观众们一头雾水,后来才明白,这是导演的有意铺垫,影片的女主角——月芬就是和这只公鸡拜堂成亲的。这是沂蒙山区的一个风俗,如果到了结婚的日子,男方确实有事赶不回来成亲的话,可以由嫂子抱着公鸡代为拜堂。月芬的未婚夫当了兵,仗打得热火朝天,自然是回不来的。也就有了月芬和公鸡拜堂成亲的一场戏,也注定了她绵绵无期的守候。

沂蒙六姐妹,只是千千万万个沂蒙红嫂的一个缩影。用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掩护首长和战士、办地下托儿所、保护党的绝密文件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站在冰冷的河水中肩扛门板搭成人桥的李桂芳等32名沂蒙女性;年轻漂亮的识字班班长梁怀玉,在全村动员参军的大会上,发出了坚定的誓言:“谁第一个报名,我就嫁给谁!”她把自己的婚姻幸福抛在了前线,交给了革命;女党员尹德美,舍弃骨肉、出生入死、精心养育革命后代……

忠诚、博爱、自强、奉献。时刻铭记着先辈们的奋斗历程,并将精神继承、发扬下去,则成为我们这些成长于新时代的后来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记得有部名字叫《战争让女人走开》的电影,使“战争让女人走开”成了一句名言。也有人说:女人是战争中最为不幸的一个群体。因为“男人的战场,女人的坟场”。在那炮火连连的战乱中,不知有多少女性在枪杆下遭受践踏和杀害。可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段炮火连天的日子里,沂蒙山区的妇女却成了和共产党贴得最近的一个群体。她们把原本局限于一个小家庭的爱,化作了对党和子弟兵以及生养自己土地的爱。面对敌人的侵略,她们或者拿起武器抗争在杀敌的战场,或者积极动员生产、参军支援前线,用柔弱的肩膀和男人们一起撑起了战争的胜利,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独有的贡献。

巍巍沂蒙山,清清沂河水,养育了一群淳朴坚韧、热情乐观、重情重义的沂蒙人。他们在战争中几乎倾尽所有,送儿子上战场为亲人的安危揪着心还要忍受失去亲人的悲痛,为支援前线而筹集粮草哪怕自己饿着肚子穿着破旧的鞋。无论何时,我们都不应该忘记他们的最无私的奉献和极其巨大的牺牲,还有无数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人不能忘本,自己的祖先的本和自己的国家的本,如此才能明白新中国的建立是那么的来之不易,今天的和平幸福的生活是那么的值得珍惜,如此才能更好地爱我们的国家和同胞,更好地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革命战争已经遥远,对六姐妹的故事只是耳闻。而现实社会,耳边只有对金钱和欲望的追求。我们需要这种精神来洗礼我们早已麻木和迷茫的信念。

我们虽然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但通过这部电影让我很受感动,那个年代真是艰苦,我们的老区百姓为了支前默默无闻作出了多大的牺牲啊!

红色基地观后感 篇2

金秋十月,迎来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烈士诞辰xx周年(1889-2008)纪念日。我和爸爸妈妈来到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内的李大钊烈士陵园,那里松柏掩映、庄严肃穆。烈士的碑文铭记着: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听陵园里工作的老爷爷讲,每逢李大钊烈士诞辰日、就义日和“五四”青年节,很多学校都组织师生们来到那里举行纪念活动。李大钊为什么受到如此敬仰老爷爷告诉我们:“李大钊光明磊落,心地无私,生活俭朴,诲人不倦,是中国人的光辉榜样。”100多年前,16岁的李大钊在中学里就立下了“为理想中华而奋斗”的决心。青年时期,他留学日本,归国后他完全有条件选取荣华富贵的生活,却甘心舍弃一切,投身革命,立志为中国摆脱压迫,为人民解放寻求一条出路。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反动派百般迫害,但是他并没有退缩,而是义无返顾的为革命事业东奔西走,直至1927年不幸被捕。李大钊在狱中受尽酷刑,仍坚贞不屈,最后牺牲在敌人的绞刑架上,年仅38岁。他短暂的一生中,撰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著作和文章,其中,《青春》和他写下的不朽诗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成为当时青年学生和进步人士激励自我的名篇、名言。他的英雄本色铸就的“大钊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难忘的岁月,坚定的信念”。多少像李大钊一样的仁人志士,在为夺取新中国政权的战斗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多少传承“大钊精神”的英雄模范在为建设新中国的事业中贡献着毕生的才智。这天,带着虔诚的敬意站在烈士的墓碑前,我听到了阵阵松涛里有烈士们血脉奔流的豪迈的声音,有他们对新中国的完美礼赞,有他们对之后的人真诚祝愿,有他们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有他们用生命铸成的信念。 改革开放三十年带来的变革的春风吹佛着神州大地,一幅和谐、幸福、完美的生活画卷正呈此刻我们的面前。在百年名校西什库小学,书香校园活动正如火如荼展开,在知识的殿堂里,在成长的道路上,亲爱的老师们正引导我们以李大钊等革命先辈为榜样,奋发向上,努力学习。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要时刻铭记烈士,珍惜这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长大后报效祖国。我们是国家未来的期望,不仅仅要学习好、身体好,更要知晓“八荣八耻”,尽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我们年满18岁时,期望能在成人仪式上以激情高昂的声音诵读李大钊烈士震撼世人的“青春宣言”,庄严地宣誓:“以青春之我,建立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秋风徐徐吹来,游人缓缓移动,烈士陵园空气中弥漫着庄严崇敬的气氛。英雄的江山是如此的壮观,烈士的天空是如此的灿烂。

红色基地观后感 篇3

作为即将入党的当代大学生,参观完了梅园新村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山陵等革命景点,当提笔写有关红色革命的感想时,心里总是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负重感,想到中国人民抗战时期的惨痛生活,心情总是万分沉重,让我真正的接受了革命精神的洗礼,收获颇多,感悟颇多。或许,我可以理解老师为什么要我们写自己的真实感受了,无非是想我们这些当代大学生,在这个物欲横流、注重感官享受的社会风气,作为支撑祖国发展的一批人里找回一点清醒——“我是中国人”。

对于中国人南京这座城市承载了许多的伤痛和记忆,但表象之下我感受到更多的却是庄严和肃穆、磅礴和包容。

首先,我们来到雨花台烈士陵园。我们看到的是巨大的烈士雕塑。这组群像共塑造了9位烈士的光辉形象。雕像周围松柏常青,象征着革命烈士的忠魂永垂不朽。

随后我们参观了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烈士纪念馆参观正门上有邓小平亲笔题写的“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横额的上方用花岗岩雕凿出日月同辉的图案,象征烈士精神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在纪念馆里,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聆听革命先列的先进事迹,观看了博物馆陈列的文物、珍贵图片和文献资料。我们的心大为震惊。

这些伟大的革命先烈们,就义的时候还是那么的年轻,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却能够义无反顾地英勇前行。我深刻的体会到,在奉献自己的生命时,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自己的安危,而是恪守共产党人的气节,一心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鞠躬尽瘁。没有他们的牺牲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今天稳定的社会建设。

其次参观梅园新村纪念馆时,通过讲解员的讲解,我对馆中周恩来等一系类伟人有个更加深刻的认识,他们的这种对党忠诚、不计名利、视人民如父母,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和人格是屹立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座丰碑,是教育人民的宝贵财富,作为当代大学生就应该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风范就是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强盛而读书;就是要求真务实,团结协作,大力弘扬集体主义和无私奉献精神;就是要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本色,永远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也正是保持共产动员先进性教育的意义所在!

再次来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当我站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门口时,那些引人注目的人物给了我强烈的冲击。每个人都很严肃,所有的话都哽咽了。用语言来形容当时的心情是不可能的。此时此刻,所有华丽的话语都苍白无力。走进大屠杀纪念馆,大家立刻被以生与死、悲与愤为主题的悲怆景象所震撼,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走出纪念馆的,时间似乎在那一刻凝固,我又似乎在那一瞬间走到了世界的尽头……在途中,我被一个奇怪的水滴声吸引了,走进了一个像小山洞的地方,上面写着:最后请你静静的聆听12秒钟,在南京大屠杀的6周里,不完全统计死了30万同胞,也就等于说每隔12秒就会有一个生命消逝,请珍惜生命,洞内同时就会亮出一个人的照片,霎时眼眶就会湿润。

巨大的创痛令人不堪回首,30万牺牲和死难的英魂冤魂永不瞑目!永远地昭告历史!

最后,我走进了中山陵和392级中山陵。在我心中,我不断地翻过中国现代史上那些动荡的岁月。来到陵前高台,放眼望去,整座中山陵在青山绿树的环抱之中,整个南京城尽收眼底,多么开阔的视野,多么磅礴的景象,让人的心胸也顿时宽阔了许多。正是孙中山先生生前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后人才会修建如此大规模的陵墓来纪念他。

想起陵门处的无字碑,那是孙中山先生不想把自己的作为刻在上面,功过是非任由后人评说,先生如此虚怀若谷的胸襟,怎么不让后辈心生敬仰之情。先生一生想得是人民的衣食住行、想得是人民行使政权、想的是民族强大。心系天下,胸怀百姓,先生精神浩然长存。

今天,我们熙熙攘攘缅怀先生,若对先生精神能有丝毫领会,先生酒泉之下也当欣慰。

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老一辈的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幸福,他们牺牲了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我们不能为无数的烈士和死者感到羞耻!今天,我们祭奠南京大屠杀,不是囿于历史的伤痛中而不自拔,却是痛定思痛,反省自己,知耻而后勇,发愤图强!奋发图强!

只有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只有我们强大了,我们才能站得直、立得稳。

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长远,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心,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祖国的建设能否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更加富强。作为即将入党的积极份子,要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履行党的义务,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念,坚定对党的信仰,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或谋取个人的名利,自觉为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我们今天的幸福,凝聚了多少人的汗水和生命。

先人们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安定和平的天地,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多的应该继承革命先驱者的精神,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珍惜国家今天我们的生活,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保障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和建设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红色基地观后感 篇4

端午期间,我参加了由单位组织的到红色教育基地-孟良崮纪念馆进行了革命传统教育。经过近3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先后参观了门厅、孟良崮战役厅、支前厅、英烈厅和群众支前双拥厅,重温了入党誓词。这次活动不但使我获得相关历史知识,接受了一次难得的爱国主义教育洗礼,而且这次参观学习,我的内心一次次的被震撼。

一、学习沂蒙精神。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展厅,这里陈列着一些珍藏的照片以及当时战场上使用的枪炮弹药,还有一些英烈的介绍,照片和英雄事迹鞭策我们要牢记历史,珍惜今天的一切;室内的雕塑栩栩如生,再现了当时沂蒙山区人民支持解放军的情景,亲身感受到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我华东野战军奋勇杀敌,夺取战争胜利的英雄事迹和老区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让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这是军民团结的见证;还有“沂蒙六姐妹”的一些摄影作品,让我们见到了那些可亲可敬的老人,回味着革命的鱼水情深!让我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二、激发爱国热情。在孟良崮战役中,千千万万将士为了民族解放事业前赴后继、英勇献身……所有这些,使我们更深切的感受到我们今天祖国的强盛崛起,今天和平、和谐、和乐的生活环境是来之不易的,是一代又一代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使我们更加热爱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更加热爱我们的党。

三、坚定服务信念。我们在粟裕将军墓前,重温了入党誓词。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要学习无数沂蒙儿女、革命先烈大义凛然慷慨赴难的英雄气概。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以大无畏的精神,奋不顾身干好一切工作。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要以实际行动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努力工作,不断创新,勤于思考,刻苦学习,以更加昂扬的精神和更加积极的工作态度投入到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去。

上午的红色之旅结束,带给我的震撼却是巨大的,经过参观,不仅让我学习了革命战争的历史,接受了灵魂的洗礼,更重要的是,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们今天的生活是用先辈的鲜血换来的这句话的分量,深刻体会到无私奉献的意识。作为新世纪的一名教师,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应该牢记党的教导,时时处处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在个人素养、业务水平、与人相处等方面不断进步,特别是应该具有勤劳上进、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以饱满的情绪和良好的精神状态迎接生活与工作中的每次挑战,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红色基地观后感 篇5

我有幸参观了位于中国的一处红色基地,让我对中国革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这个红色基地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据点,为中国共产党的崛起和中国人民的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次参观中,我感受到了那段历史的骄傲和荣誉,同时也对近代中国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

红色基地位于一座山脉之间,周围环绕着茂密的森林。在进入红色基地之前,我先参观了一座红色博物馆,里面陈列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图片。通过这些展品,我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在红色基地这片土地上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斗争,他们为了实现中国人民的解放,不惧困难、不怕流血,坚定信仰并战胜一切困难。

进入红色基地,我看到了一些保存完好的建筑物和阵地,包括指挥部、战壕和军营。这些建筑物虽然年代久远,但仍然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站在红色基地的高地上,我可以俯瞰整个山谷,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想象着中国共产党的先辈们在这里经历的一切,我为他们的奉献和牺牲而感到无比敬佩。

在参观中,我还了解到了一些红色基地的历史事件。例如,在这里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战斗,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铺平了道路。我也了解到了一些传奇人物的故事,他们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战士。他们的英勇事迹和无私奉献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通过参观红色基地,我对中国的近代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中国共产党的意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从贫苦农民中产生出来的,他们代表了最底层的人民利益,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无论是红色基地还是那些为革命事业付出的烈士,他们都是中国共产党奋斗历史的见证。

参观红色基地,让我明白了历史的重要性和传承的责任。作为当代年轻人,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也要对历史保持敬畏之心。只有通过学习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并为未来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观红色基地的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中国革命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红色基地是一段光辉历史的见证,它承载了中国共产党先辈们的艰辛和付出。这段历史提醒我们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保持奋斗的精神,为实现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努力。我相信只要年轻一代继承和发扬红色基地的精神,中国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

gz85.COm小编推荐

韶山红色教育基地观后感


每个人对事情,对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基于自己的理解,可以将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每一个人在学校的时候都有写心得体会的经历,写心得体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想要写心得体会需要从哪方面入手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韶山红色教育基地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韶山红色教育基地观后感

作为一个中国人,要知道自己的根,明白自己的历史,才能更好地为祖国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前些日子去了韶山红色教育基地,深深地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的坚韧不拔和无私奉献,更加坚定了我走向未来的信念。

韶山红色教育基地位于湖南韶山市,是一处集革命教育、旅游、观光、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景点。作为毛泽东的故乡,这里承载了无数革命先烈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留下的伟大足迹。在这样一个历史厚重的地方,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景点的特色,更是这些革命先辈所留下的鲜红烙印。

进入韶山红色教育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毛泽东的铜像,高大挺拔,神态庄重。漫步在这片风景秀丽、引人入胜的山区,不时能听到展览馆和纪念馆里播放的革命歌曲,那种悠扬动听的曲调,让人仿佛也走进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

参观展览馆,看着老照片、模型、文件和教义,我时而沉默思考,时而兴致勃勃地听着革命先辈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他们的神采、感叹、豁然开朗的眼神,让我如痴如醉。他们用生命证明了,只有敢于有理想,有勇气,有信念,才能克服万难,前进到胜利之光辉。站在他们曾经走过的地方,感受到的便是一种深深的敬爱和敬畏。

参观毛泽东同志的故居和陈列馆,令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他的一生。他坚信自己的信条,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和强烈的为民造福的责任感,令我钦佩不已。看到他各种各样的物品及书籍,我惊异于他对于大自然、世界人民的探索和观察,并愿意跟大家分享。他天马行空的思维和调解、协调矛盾的能力,我更是深深敬佩他。他的智慧和胸怀,让人一直心折神服。

踏进韶山红色教育基地,你能感受到一股清新、厚实、沉重的历史气息。更有历史工作者的努力,将历史和现代元素的融合,让游客更好的接受教育。我相信,在这样历史悠久、革命烈士辈出的地方,得到的不仅仅是一次看山看水玩玩景点的机会,更是一场关于革命的思想洗礼和人生体验。这样的旅游教育体验,让人怦然心动,收获满满,尤为难得和难忘。

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感想


每个人对事情,对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心得体会就是将自己的感想和思考整理出来的文字。相信每一个人在小学和中学都写过不少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可以提高我们对思维的训练。写好一份优质的心得体会要怎么做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感想,感谢您的参阅。

最近,我有幸参观了一处红色教育基地,该基地位于中国南昌市青山湖区。这个地方是革命先烈们的故乡和心灵港湾,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发源地。这次参观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先烈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做的不懈努力。

当我到达红色教育基地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气势恢弘的革命纪念碑。这座纪念碑以青天白日行天下为题材,高28米,金色的太阳和红色的党旗在阵阵风中迎风招展。这带给我的感觉是壮丽、崇高和激情澎湃的。这个地方,显然是以革命精神为核心的。

紧接着,我进入了青山湖革命纪念馆。馆内幽暗而庄重,各种遗物、图片和视频向我展示了中国老一辈无数爱国志士和共产党员的壮烈革命事迹。这些事迹涵盖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中国的革命历程。我深感自己与这些伟人之间素未谋面,却感受到了他们的忧患和无畏,深深地崇敬和感慨。

参观青山湖革命纪念馆带给我的第一个显著启示就是:我们能够生活在今天,享受自由和繁荣,是因为那些先烈们用他们的生命和血汗换来了民族解放和大家的共和国。革命成功是建立在苦难和牺牲之上的,而我们必须记住这个历史事实,倍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接下来,我被引入了一间取名叫做“辉煌历程”的展室。这个展室主要是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发展历程为主题进行展示的。通过革命时期的图片、视频、文献,以及复兴时期的物质和图像,我得知了中共在中国的国内外战争取得的挫折和胜利。在我眼中,中国共产党既是一个政治组织,更是一个有魅力的、以人民为中心的运动。

在这里,我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几乎每一幅展示图片上,都有正在努力奋斗和发光发亮的人们。有的是红军士兵,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浴血奋战;有的是抗战中的女性战士,肩负着家国的重任;有的是那些在新时期追求进步的科学家、工作者和普通百姓。他们用奋斗的精神和实际的行动诠释了人民群众与共产党一道鼎力支持和合作、共同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宏伟构想。

在这里,我体验到了中国共产党拯救民族于水深火热的危难之中所付出的极大努力魄力。在中国革命的长河中,很多名字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我能深深地感觉到这个运动的渊源和持久力。在这个光荣的历史和不朽的丰碑下,我觉得我自己的身份应当是有抱负、有责任感和有荣誉感的。因为它代表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核心价值,也代表了我们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最后,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地方是党旗广场,这里是我见到的规模最大、最气势磅礴的广场之一。党旗广场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场所,它代表了中国共产党的荣光和风采。在党旗广场中央,一面巨大的中国共产党党旗高高飞扬,它的气派和庄严,让我想起了一个不朽的时代和一个伟大的梦想。

在这次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中,我不仅领略了中国革命的壮观,更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懈奋斗和不断进步,才能够建设更加繁荣的社会和更加美好的生活。也只有在强大的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才能够追求高质量的发展,走向更加明亮的未来。

红色书籍观后感5篇


阅读后的感悟源于作品所蕴含的内涵,它激发了我们的思考和想象。我们可以通过写观后感来探索自己与社会的联系,这也是提高我们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方式。如何保证作品的观后感不陈旧、不俗套呢?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为大家整理了与“红色书籍观后感”有关的内容,相信本文会为你提供所需的灵感!

红色书籍观后感 篇1

在本周,我阅读了红色经典小说《红岩》,以前只是粗略地阅读了这一本小说,在党课开展的这个特殊时期,我再一次阅读了这一本小说,才真正感受到了这一部小说所挥洒的革命鲜血,才真正被小说当中的人物精神所感染。读完这本小说,我受益匪浅,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并怀着敬意写了这一篇读后感。

《红岩》的作者为国民党集中营的幸存者罗广斌、杨益言,全书以他们的亲身的经历为基础进行创作。述说了在黑暗的国民党的追击以及党内叛徒不断牺牲党内利益下,我党工作者与之斗志斗勇,并用生命谱写了一段荡气回肠的革命史诗。书中的江姐在面对当时国民党的严刑拷打,凶残的敌人甚至将竹签插入了江姐的十指,即便肉体上遭受到巨大的痛苦,具有钢铁般意志的江姐发出豪言壮语:“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她的这段话,给了我极深刻的心灵震撼,让我感受到江姐在敌人面前,是多么的无所畏惧,是多么的坚定。在被敌人抓捕后的狱中生活里,我党的工作者仍旧保持着极高的革命热情,在狱中唱起《囚歌》鼓励安慰。书中的反派蒲志高、郑克昌不断迫害,欺骗我党的工作者,面对各种诱惑跟残忍折磨,我党工作者许云峰、江姐、成岗等人从未在黑暗中丧失信仰,即便是最终为革命事业奉献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也无所畏惧,也从未背弃自己伟大的革命理想。相反蒲志高、郑克昌为了一己私利,出卖自己的同志,出卖自己的党,最终遭到大家的唾弃。《红岩》中的一句话:“人生自古谁无死?可是一个人的生命和无产阶级永葆青春的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那就是无上光荣!”诠释了这些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青年的人生意义和理想追求。

读完书中的情节,不禁让我联想到现在社会的各种现象,在我们的国家里,即便是现在处于和平年代,也有人做着损害国家利益,出卖党的利益的事情。近几年来,国家反腐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高官被拉下马,这些高官,享受着国家的待遇,却为了一己私利,做着损害人民、党和国家利益的事情,这不就像是《红岩》中蒲志高、郑克昌那些叛徒所做的事情吗? 同样的,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还有更多像许云峰、江姐、成岗等人一样,为了党的事业,为了国家的发展壮大而努力奋斗的人。像黄大年、李保国、邹碧华、罗阳等人虽是不同身份,不同职位,但却都一起做着一件伟大的事情:为国家、为党、为人民奉献着自己的一切,诠释着自己的人生意义。即便处于和平年代,他们也像江姐等人那样,挥洒着热血,为国家为人民谋福祉。

《红岩》虽然是一部比较久的小说,但在我们党的发展中,它是一部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作品,对于新时代的我们来说,更应该去学习作品中人物那份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无论是在和平年代还是什么时候,这样的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红岩》描述的是革命年代下的故事,传递的是青年人所需的精神力量,让我更加坚定入党的决心,并决定在往后的日子为之而奋斗努力,争取尽早成为党的一份子。

红色书籍观后感 篇2

16岁的哈斯木伏在骆驼背上,打着冷颤说:“努尔古丽,你穿得太少,会冻坏的,你也回去吧,我帮你们看守驼群。”努尔古丽不同意,说:“我不能走。不能让驼群出事,我在骆驼在,不然,怎么见乡亲门!”这是《少年队的骄傲――努尔古丽》中一片段。读罢此文,泪水不知不觉地从脸颊滑落下来,一股暖流如滔滔江水,以它那势不可当的力量涌上心头,心中便荡起了一阵温暖的涟漪。

“我在骆驼在!”小小的努尔古丽刚劲的说着这句话,在寒风的凛冽、气温的无情、冰雪的残酷中,努尔古丽那小小的身体中喷发着一种无私、坚强的气息,“我努尔古丽不可以让一只骆驼死去,哪怕用我的生命去换这些骆驼的生命!”此时的努尔古丽完全可以丢下这些驼群,一个人先去逃命,就算换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会这样做,可是,努尔古丽却没有,她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驼群,她带领骆驼群前进,保护着每一只骆驼,当她看到骆驼一只也没少的时候,她欣慰的笑了笑,便永远闭上了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读到这,我哭了,脑子中只有努尔古丽那无私奉献、坚强不屈的身影,与那句坚定地话语――“我在骆驼在!”

努尔古丽用她的生命写了一首不朽的诗歌,一幅万年的画卷。努尔古丽的故事就如无尽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就如清风拂过心田,就如春雨滋润心灵。在不知不觉间,真、善、美已悄然亲吻了我的灵魂。

没错,就如书中说的一样,努尔古丽就是天山的雪莲,就是永不凋谢的英雄花!

读完这本书后,我似乎看到生命之花开了,天湛蓝了,鸟鸣叫了,水清澈了。天堂与人间共存,大自然为少先队员唱起了生命的葬歌,灵魂的赞歌。自然界完全显露出恬静与清新,天堂为这些坚强的灵魂渐渐开辟了另一个天地,另一个人间。呼啸苍苍,慢慢远去,就让我们站在书的拐角等待那“一瞬间”,作为永久的“ 纪念”吧!

韩余娟,为了傅奶奶,在房塌中,将她推出门外,一声轰鸣声中结束了短暂的。从此绚丽的五彩中少了洁白,湛蓝的天空少了片白云,喧闹的城市从此恬静。在医院时,她只说要母亲别伤心,要一朵小红花。我已看见那小红花渐渐开放,将那真诚纯洁而又掺和着无暇爱的香气,散漫了人间天堂,洋溢着无法比拟的感动。小小的孩子,给了我巨大的暖流在心的最底处久久回荡着,流溢着。写到这儿,我与海一起哽咽了。

我的心里下起了雪花,穿越了爱,穿越了圣洁,穿越了世界,微明的天空超越了平凡的奇迹,有限的人生变的如海一般的无垠,插上爱的`翅膀,我们飞得更远。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里的小海伦曾问自己的老师爱是什么?其实爱就在我们身边,爱不必等候,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爱之火就会雄雄不灭,爱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比一切都纯洁。爱是永远的力量,人生沿途中正是这无穷的爱在鼓舞着我们,将我们的生命之火重新点燃,在黑暗的处境里释放出光芒,沙漠中的绿洲,海中的灯塔,比白云都圣洁,比水都清澈。引领我们向前迈步。爱只有奋进、只有帮助、只有鼓舞。激励着我们一生,爱是蜡烛,默默无闻的奉献,爱是甘泉送给我们可口清凉、爱是光明,在黑暗中给我们希望、爱是翅膀,送你去飞翔、爱是江河,永世不绝。爱是一生的牵挂,爱让我们在风雨中崛起。让我们体会到这爱的世界。爱令我们回味,我们要铭记爱,把它深深的刻在我们心灵深处。有爱,世界才会美妙,有爱,世界才会温暖起来,有爱,才会成功。傅奶奶正是有了那无穷无私的爱,才在生命的悬崖峭壁中将生命转折了,走入了一个更加平坦的路。我们在同一个爱的蓝天一起翱翔吧!

滚滚波涛你来吧,我们有一个爱的保护层,有一个坚强毅力,树枝是折不断的,小草是刮不倒的,不经过风吹雨打,就没有稻麦的翠黄,没有凛冽的冬雪,哪有青松的挺拔。人生中有许多挫折,但这往往是成功的垫脚石,风雕雨塑立成真塔,这些人背后的坎坷谁能知晓,世上的成功都是在困难的逆境中,我们要像青松一样,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狂风吹不倒,寒霜打不垮,积雪压不倒。永远屹立在山头,永远屹立在我们心中。虽说韩余娟在房塌中走了,但的灵魂永远压不倒,她有一个不死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就算是掉进了无底的深渊也能见到更加温暖的阳光,俗话说“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想在狂风暴雨后的彩虹是最亮丽的,最灿烂的,我们也不是这样吗?正如高尔基所说的一样“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人生路永远不会平坦,总有高山让你去攀越,总有石块去捏碎,要知道:迎风招展的成功之花总是经风雨的。韩余娟正是这样,房塌压不倒坚强的灵魂。让苍天任意选择吧,我们在逆境中呐喊,在风雨中崛起!

大自然依然在歌颂着,忽然我看见了那灵魂的大门突然打开,一丝明光渐渐布满世界,忽然我心中渐渐明朗,无私的爱,意志的坚强,已在我心中永不磨灭,人间与天堂的大门完全打开,我看见动物们纷纷跑来,在为少先队员们送行,萤火虫们纷纷架起一道桥梁,通起了另一个天地,蜜蜂们带来了一窝蜂蜜赠送给少先队员们,鸟儿们听说少先队员们要永远离开了,组成一个音乐组,唱起了赏心悦目的歌谣,我将这一切作为永远的纪念,从此人们都看见了这天堂与人间的灵魂之路。

红色书籍观后感 篇3

《党在我心中》

在这个国庆长假里,我怀着崇敬的情绪读完了《党在我心中》这本书。这是一本爱国主义教育用书,里面描述众多革命的英雄人物:爱国主义者李大钊在临死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民族赤子俞秀松,他舍己为人,默默无闻的把生命奉献给祖国、还有巾帼不让须眉人女英雄赵一曼,她受尽酷刑,从不畏惧,把自我的生死置之度外,昂首挺胸的和敌人对抗到底也不屈服…………

在这本书中,让我最钦佩的还是舍身堵枪眼的黄继光。当他得知所在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激战4昼夜后,又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担负爆破任务。在弹药用尽的状况下,他顽强地向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奋力扑上去,用自我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迅速攻占零号阵地,全歼守敌两个营。

我几乎是留着眼泪看完他的光辉事迹,他的大无畏英雄气概让我佩服。他的钢铁英雄形象在我心里挥之不去。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英雄壮举,激励和教育了几代人,虽然他己经离我们远去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成了我们后代人的榜样。

应对这些钦佩的同志,他们从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也没有向组织要求过什么,总以自我真诚的心履行为党奉献了一生的承诺,以自我无私奉献的精神,将自我的命运同党伟大的理想绑在了一齐,把青春甚至生命而无怨无悔奉献给共产党。在他们面前我不仅仅的感到深深的愧疚,平时我如果在学习和生活中,只要遇到小小的挫折,就会想到放下,此刻认识了这么多的英雄人物后,我懂得了越是充满困难的路我们越要克服的走下去,越是艰巨的任务我们更要坚定不移的完成。

正因为有这么多的革命先烈对祖国的热爱和执着,才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每当我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我就个性的自豪,我也要学习革命先烈默默无闻奉献精神,长大以后,我要做一块砖去构建祖国那繁荣昌盛的大厦;我要做一颗螺丝钉去铺设民族走向光辉的路轨;我要做一棵小草为祖国的春天奉献自我的生命之绿;我要做一支画笔,在建设新中国的蓝图上画下精彩的一笔!

红色书籍观后感 篇4

江姐真名江竹筠,两岁时她的妈妈生了个弟弟江正榜,江姐很小就跟妈妈去捡烂菜、拾煤炭花,来勉强维持全家人的生活。长到10岁时的江姐,身材矮小,枯瘦,为了生活被迫去当童工。高大的机器,她够不到,干活时必需站在凳子上,稍有疏忽,就会别皮鞭抽打。看到这里,我颇有感触:10岁,正是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快乐黄金期。江姐的童年却在“轰轰”的机器声中悄悄流逝,而我10岁的时候正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甜蜜生活。我的童年和江姐的童年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呀!

江姐19岁时,加入了中国**,因为被叛徒出卖,江姐被捕,在审讯室里,敌人恶如狼豹,他们用特制的竹筷子夹住江姐的手指,江姐几次都晕过去,又被敌人用凉水浇醒,可她忍着巨大的痛苦,就是一声不吭。看到这里,我泪流满面。在当我读到江姐在受刑后说的“毒刑是一个小的考验,筷子是用竹子做的,**的意志是钢做的”这句时,全身热血沸腾。这句话说得多好呀!而我们这一代呢?从小就生长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是在蜜罐里泡大的,我们没有亲身体验过旧社会人民的苦难,更没有亲身体验过竹签的痛苦。因而我们也不知道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有一次妈妈给我补了一双袜子,我一见是旧的就扔在了一边,妈妈只好又买了一双好袜子。今天一想起来,我感到十分惭愧与内疚,与那些革命烈士相比,我是多么渺小、多么可笑呀!是啊,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来之不易的。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

红色书籍观后感 篇5

自从我读了《小兵张嘎》这本书,我的感触很深,我感受到了爷爷和奶奶生存的那个年代很残酷,那个年代是个刀光闪烁、弹雨呼啸、炮声怒吼的年代。

小嘎子就生活在那个年代里,他的父亲牺牲了,母亲在他5岁那年也不幸去世了。于是小嘎子和他的奶奶相依为命,而且他还有一个朋友,就是老钟叔,他的奶奶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到了嘎子身上,特别的疼爱他,但是突如其来的日本鬼子残酷的用刺刀杀死了嘎子的奶奶,老钟叔也被抓走了,失去了亲人的嘎子并没有沉浸在悲痛之中,而是想去了报仇的信念,救出老钟叔,为奶奶报仇血恨。

因此,小嘎子想拥有一把枪,枪——在小嘎子的心目中是比他的生命还要珍贵!最后他终于找到了八路军,并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打败了日本军官,为奶奶报了仇,救出了老钟叔。

我从这本书中懂得了做人一定要做一个有勇气,有智慧,不像困难屈服的人!

红色影片观后感5篇


今天编辑将为您准备有关“红色影片观后感”的精彩文章,怎样抓住作品名里的重点进行撰写呢?认真观看、仔细体会是写好观后感的基础,敬请您收藏本网页网址以免遗忘!

红色影片观后感(篇1)

《旗帜》以10集的篇幅回眸了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如何一步步走向了咱们这天的辉煌,讴歌了几代共产党人肩负使命,将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并带领他们一步步走向富强民主的伟大历程,这部纪录片让我重新认识了咱们伟大的党,以及那始终引导咱们坚定不移的旗帜。

《旗帜》每集聚焦一个历史阶段,从九十年前,南湖游船里的仁人志士悄然酝酿着时代的蓝图,开天辟地慨而慷。民族先锋队开始了救亡图存的伟大探索,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书写了人类历史上一幅气势磅薄,而又绚丽多彩的优美画卷。

看到无数先烈为了新中国的建立,有的英勇献出自我宝贵的性命,有的不幸落入了敌人手中,遭受了各种各样的酷刑时,就禁不住热泪奔流,咱们这天的幸福生活是这些先烈用他们的血泪乃至性命换来的,敌人那些酷刑中的任何一样都是常人无法忍受的,况且咱们的先烈有时要经受几种或十几种、甚至几十种,我不知道他们是怎样咬紧牙关,挺过来的。有时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一点儿的小小的困难就叫哭连天,或者请求别人的帮忙,一点儿也没有应对困难和解决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想想先烈再想想自我,未免脸红。

中国共产党90年的丰功伟绩,不知带给世界多少惊奇,中华民族遇到过很多灾难的考验,在危难关头,总能看到党旗高高飘扬,在旗帜的指引下,咱们将走向更加完美的明天。

红色影片观后感(篇2)

周恩来回延安改编自曹谷溪的报告文学《周总理回延安》,讲述了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回到革命圣地延安,重温党的奋斗历程,铭记党的奋斗精神,提醒全党不要忘记延安这片土地上燎原的革命火种和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奉献的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近日,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正式登陆全国各大院线。据了解,这部电影吸引了不少中老年观众的喜爱与支持,走出影院的观众们纷纷评价:“这部电影太真实了,好像跟着里面的影像重新回到那段艰苦奋斗的特殊时期,很有共鸣。”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评价:“这是一部用心、用情打造的电影,影片中运用大量感人的细节,将总理那种复杂的心情刻画出来。文艺作品还是要用细节打动人心,我相信这部电影也会得到年轻观众的喜欢。”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再现了一段从前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讲述了晚年的周恩来短暂22小时延安之行的见闻思感。这部电影的上映,使得许多极少出现在电影院的父母辈观众专程买票来支持他们心中的周总理。观影结束后,不少中老年观众还在座位上流连,情绪起伏一时间难以平复。大家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影感受,“我从小就敬佩周总理,也知道总理的不少事迹。可这部电影还是给我上了一课,没想到晚年的周总理身患重病,还坚持连轴转地工作,这绝不是常人能做到的,真是太感人了”,“最感动我的地方是,周总理与延安群众们之间紧密的鱼水之情。都隔了20多年了,总理回到延安,还能叫出曾经的老邻居、老朋友的名字,还记得彼此之间发生的故事”,“这是一部看似质朴却饱含浓浓深情的的电影,影片全都是真实的历史,真实的情感,就是这样反而最感人”。

虽然《周恩来回延安》是一部充满年代感的主旋律电影,但还是吸引了不少当下的年轻人前来观影,“这部电影太催泪了,看着总理为延安发展心力交瘁、看着延安民众在当时还面临严重的温饱问题,我就想到自己平时太浪费了,完全不知道珍惜现在衣食不愁的生活”,“这部电影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示了晚年周总理的人物形象,同时还带领观众们重温了那段激情燃烧的革命记忆。我想说,其实总理的事迹依旧会鼓励着我们这一代的青年人,为中华之崛起而不懈奋斗!”

日前,由吴卫东、刘劲共同执导,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众多演技派演员主演的《周恩来回延安》正在热映中,据成都各大影院统计,青年观众、家长陪着孩子的家庭居多。

据了解,该影片以1973年身患重症时的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短暂22小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还原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点点滴滴,再现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峥嵘岁月,烘托出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主题。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的细节非常温馨、感人、催泪,尽管阔别延安老区已经26年之久了,但周恩来总理对生活在延安的老朋友、老邻居的名字依旧能脱口而出、如数家珍,这充分说明周恩来总理的心里始终都装着人民。

周总理内心所眷恋的,正如贺敬之当年的诗歌所写:“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而延安的乡亲们回赠总理的,则是“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总理和人民的鱼水之情,让人泪目。

影片中周恩来的扮演者刘劲来自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表演专业的他,多年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独特荧屏经历,使刘劲不断地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周恩来总理生平,忘我地投入角色中体验、揣摩周恩来总理的内心思想,这使他比常人更深切地体会到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政治智慧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二十多年中,刘劲在不同的影视作品中扮演周恩来总理七十余次,对伟人形象的塑造和相关历史的展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识和体会,总理的人格魅力也深深打动和影响着刘劲。正是有此“底气”,此次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刘劲倾自己多年的艺术积累,怀着对周恩来总理深切的情感,抱着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敬、对伟人的深切情感和高举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打造出了这部精品力作,这也是刘劲担任电影导演的处女作品。

“虽然《周恩来回延安》是一部有纪录风格的作品,但却有着很高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这样一部饱含怀念、爱戴与追思的影片,让我们不仅了解了历史,还让我们感受伟人魅力,接受洗礼,励志自己。”市民王斌说道,正能量、主旋律电影没有生活剧好笑喜感,但对人生很大的启迪作用。

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正式定档5月15日。影片历经四年精心筹备,70多次成功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特型演员刘劲亲自执导并担任主演,携手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实力戏骨,演绎一代伟人对人民的深情牵挂,讲述周恩来总理时隔26年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短暂22小时,讴歌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周恩来回延安》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通过周恩来总理的独有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四个时空交错进行的艺术手法讲述了周恩来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创新而巧妙地串联起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影片首创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以历史闪回、时空穿越的手法贯连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延安革命、新中国特殊时期的延安建设和当下的新延安,回顾和展现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国内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回顾历史,着眼当下,遥望未来,体现在“延安精神”的引导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的激励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共同筑就大国崛起之路。

除视角、艺术手法的创新和成功塑造老年总理形象外,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作品重点反映历史事件不尽相同的是,影片在重现历史的同时,主打情感牌。一是周恩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国家领袖与延安干部、百姓、知青的深情,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做出贡献,坚信祖国必然强大。

二是周恩来作为一个普通人和革命战士与延安的老邻居、老朋友,为救自己牺牲的战士小曹、陈友才,小曹的母亲曹大嫂等的深情,追忆与延安老友的旧日岁月,怀念为自己牺牲的战友,牵挂为革命失去家人的老大嫂。捧起金黄的小米饭,想起当年初进延安时在曹大嫂家吃的第一顿小米饭,“延安的小米养育了中国革命”;登上宝塔山远望清凉山,想起为掩护自己而牺牲的陈友才和小曹,托付延安干部一定要找到烈士的墓;看到延安百姓吃不饱,与延安干部举杯为誓,要让粮食产量翻一番,让延安百姓过上好日子;见到朝气蓬勃的知青们,鼓励大家扎根延安、建设好延安……饱满的情感始终贯穿影片,情感的起伏推动着剧情发展,以情感人成为本片最大的亮点。

刘劲扮演周恩来总理已二十余载,多年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独特荧屏经历,使刘劲不断地研究党史、周恩来总理生平,忘我地投入角色中体验、揣摩周恩来总理的内心思想,这使他比常人更深切地体会到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政治智慧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对伟人形象的塑造和相关历史的展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识和体会,总理的人格魅力也深深打动和影响着刘劲。

正是有此“底气”,此次刘劲亲自执导,献上自己的导演处女作。导演兼主演的双重身份,让刘劲付出了比以往任何作品都多的体力、脑力和精力,影片从启动筹备到上映历时近四载,刘劲多次走访总理家人、总理曾经身边工作人员以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全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等专家,深入了解、剖析历史及人物,并在开机前减重近20斤,成功塑造了周恩来总理的老年形象,填补荧屏空白,再现了珍贵的历史。

伟人是文艺创作永恒的题材,《周恩来回延安》不仅是刘劲的导演处女作,也是该项目发起单位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首部电影作品。该片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共同摄制,《艺术市场》杂志社股份有限公司、天津电视艺术发展有限公司、陕西文化产业(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出品,峨眉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集美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北京钜华东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山东龙口天鸿置业有限公司、中传锦绣(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山东青州云门酒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出品,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文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耀影电影发行有限公司、英皇(北京)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万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北京未来想象影业有限公司等发行。主创团队也聚集了业内优秀人士: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戏骨实力出演,著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王青伟和羊君担任编剧,著名导演吴卫东与刘劲共同执导,制片团队、后期制作团队均为创作过多部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专业团队,还有十余位资深党史专家、重大题材专家、影视评论家等顾问把关。

主创团队在近四载的时间里为此部影片做了大量充分准备:深入采访周秉德等周恩来总理亲属,以及周恩来总理秘书赵炜、警卫高振普等总理身边工作人员,从多方面细节了解当时的历史,进一步了解总理的工作、生活及个人思想等细节,为创作做准备;深入采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全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等专家,详细了解相关史实,为创作做好铺垫;收集整理大量与周总理本人以及“回延安”这段历史有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图书、影像以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史料等;召开专家座谈会、创作座谈会等主题会议,对影片主题、内容、创作手法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讨论。剧本进行了十余次修改,精益求精。

从文化央企到地方政府,从影视界专业公司到社会各界民企,再到影视创作专业人士、文艺界权威专家,多方抱着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敬、对伟人的深切情感和高举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合力打造一部使人们更加深刻全面了解伟人、了解我党奋斗历史和优良作风、了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刻内涵的精品力作。

5月10日,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首映礼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宣部、中央党校、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全国总工会、中国作家协会等单位领导,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天津市委宣传部、陕西省委宣传部等电影出品、摄制、赞助方领导,周恩来总理亲属、总理曾经身边的工作人员,电影主创、顾问团队,40余位延安知青以及文艺界、评论届专家学者等社会各界人士共700余人参加了首映礼。

电影主演刘劲、黄薇主持了首映礼,出席首映礼的诸位领导给予了影片高度评价及充分肯定,认为影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电影主创分享了创作心得和体会感想。青年歌唱家、电影插曲演唱者王二妮也来到现场,深情献唱了电影插曲《延安窑洞住上北京娃》。该影片也引发了众多书画界艺术家的共鸣,张世刚、李学伟、邹德忠、龙开胜、杨明臣、范存刚、张维忠、李呈修8位艺术家共同创作了《周恩来回延安》10米长卷主题书法作品,在现场进行了展示。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历经四年精心筹备,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通过周恩来总理的独有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13年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四个时空交错进行的艺术手法讲述了周恩来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创新而巧妙地串联起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

影片出品、摄制方以及主创团队在近四载的时间里为此部影片做了大量充分准备:深入采访周秉德等周恩来总理亲属,以及周恩来总理秘书赵炜、警卫高振普等总理身边工作人员,从多方面细节了解当时的历史,进一步了解总理的工作、生活及个人思想等细节,为创作做准备;深入采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全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等专家,详细了解相关史实,为创作做好铺垫;收集整理大量与周总理本人以及“回延安”这段历史有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图书、影像以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史料等;召开专家座谈会、创作座谈会等主题会议,对影片主题、内容、创作手法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讨论。剧本进行了十余次修改,精益求精。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影片首创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以历史闪回、时空穿越的手法贯连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延安革命、新中国特殊时期的延安建设和当下的新延安,回顾和展现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国内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回顾历史,着眼当下,遥望未来,体现在“延安精神”的引导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的激励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共同筑就大国崛起之路。目前这部电影已入选北京市文化精品工程重点项目,同时也得到了北京影视出版创作基金的大力支持。

红色影片观后感(篇3)

周恩来回延安改编自曹谷溪的报告文学《周总理回延安》,讲述了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回到革命圣地延安,重温党的奋斗历程,铭记党的奋斗精神,提醒全党不要忘记延安这片土地上燎原的革命火种和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奉献的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近日,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正式登陆全国各大院线。据了解,这不仅是本月唯一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更是今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巨制。这部电影吸引了不少中老年观众的喜爱与支持,不少头发斑白的观众观影后,还拿着手绢擦拭泪水,久久难以释怀。走出影院的观众们纷纷评价:“这部电影太真实了,好像跟着里面的影像重新回到那段艰苦奋斗的特殊时期,很有共鸣”,“周总理到了晚年还为国家为人民辛苦操劳、不遗余力,他值得所有的中国人永远怀念与感恩!”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从筹备、拍摄到上映,一直受到众多各界人士的热切关注。周恩来总理的侄女、中新社原副社长周秉德女士在观影结束后的采访中对影片给予了充分肯定,她指出:“这个片子特别好,反映了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回延安的短暂22个小时里,他做了那么多与老百姓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交流,就希望百姓生活得更好,这点特别动情!”

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副部长,全军军史编审委会首席军史专家,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成员,少将肖裕声更是高度赞扬了这部电影:“影片主创团队非常注重调查研究,他们任劳任怨、一丝不苟,注重对历史和细节的研究,使得这部影片的“真实生动”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创作有很好的启示与借鉴意义。”此外,他还从影片的立意、细节刻画等方面做出了正面评价:“影片深刻地解读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以人民为中心,永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目的,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而努力奋斗。片中,周恩来在身患重症的情况下,仍然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的生活,追忆与延安老友的旧日岁月,怀念为自己牺牲的战友,牵挂着失去家人的老大嫂,仍然记得是延安的小米养育了中国的革命,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以延安为代表的老区人民,永葆革命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崇高使命和伟大精神。”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评价:“这是一部用心、用情打造的电影,影片中运用大量感人的细节,将总理那种复杂的心情刻画出来。文艺作品还是要用细节打动人心,我相信这部电影也会得到年轻观众的喜欢。”另外,还有不少曾在延安等革命老区插队的知青,在观影结束后纷纷感言,“仿佛看到了自己当年生活的影子”、“如今的延安解决了温饱、奔向了小康,一定能让总理放心”。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再现了一段从前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讲述了晚年的周恩来短暂22小时延安之行的见闻思感。这部电影的上映,使得许多极少出现在电影院的父母辈观众专程买票来支持他们心中的“偶像”周总理。观影结束后,不少中老年观众还在座位上流连,情绪起伏一时间难以平复。大家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影感受,“我从小就敬佩周总理,也知道总理的不少事迹。可这部电影还是给我上了一课,没想到晚年的周总理身患重病,还坚持连轴转地工作,这绝不是常人能做到的,真是太感人了”,“最感动我的地方是,周总理与延安群众们之间紧密的鱼水之情。都隔了20多年了,总理回到延安,还能叫出曾经的老邻居、老朋友的名字,还记得彼此之间发生的故事”,“这是一部看似质朴却饱含浓浓深情的的电影,影片全都是真实的历史,真实的情感,就是这样反而最感人”。还有一位自己来看电影头发都白了的奶奶说:“这部电影让我忍不住哭了好几次,在我心中,周总理永远是我们新中国的好总理!”

虽然《周恩来回延安》是一部充满年代感的主旋律电影,但还是吸引了不少当下的年轻人前来观影。他们都对这部电影从多方面给予了很高评价,“这是一部年轻人也会爱看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整部影片情感起伏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刘劲等几位老戏骨的表演炉火纯青,非常震撼”,“这部电影太催泪了,看着总理为延安发展心力交瘁、看着延安民众在当时还面临严重的温饱问题,我就想到自己平时太浪费了,完全不知道珍惜现在衣食不愁的生活”,“这部电影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示了晚年周总理的人物形象,同时还带领观众们重温了那段激情燃烧的革命记忆。我想说,其实总理的事迹依旧会鼓励着我们这一代的青年人,为中华之崛起而不懈奋斗!”

由吴卫东、刘劲共同执导,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众多戏骨级演技派演员主演的《周恩来回延安》正在热映中。影片以1973年身患重症时的周恩来总理回到已经阔别26年之久的延安为主线,真实还原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点点滴滴。并通过周恩来总理与革命圣地延安人民同吃同住的22个小时,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主题烘托了出来。

此番再度饰演伟人周恩来总理,刘劲老师更加形似且神似。尤其是老年妆,将身担重病依旧为国为民日理万机的总理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对延安历史原貌的再现,《周恩来回延安》也做到了极致,足见片方在制作影片时的诚意与走心。

​《周恩来回延安》的细节非常温馨、感人、催泪,而对这些细节的真实还原,也让周恩来总理的形象更加伟大。

尽管阔别延安老区已经26年之久了,但周恩来总理对生活在延安的老朋友、老邻居的名字依旧能脱口而出、如数家珍。这充分说明周恩来总理的心里始终都装着人民。

与延安百姓一起吃饭的那场戏,让人哭惨了。几个百姓吃饭时,都好像饥饿已久,又快又急。周恩来总理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知道老区人民的生活还很艰苦,还很少很少能吃得上这么香的小米饭。看着看着,周恩来总理的眼里就噙满了泪花。刘劲老师的眼泪也是说来就来,丝毫不用酝酿,将那时那刻周恩来总理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的心绪,拿捏的非常精准。几位饰演百姓的老演员,细腻而扎实的表演,也值得鼓掌叫好。

周恩来总理离开前,一位老邻居将自家仅有的一小袋小米(原本是家人留给他70岁生日的)装起来送给总理。有一个细节就是老人将已经抓出来的小米又放回去了,这个细节将老人当时的心境传递的精准而透彻。仅仅是一抓一放这个动作,仅仅是一句“家乡的小米,香”,就把人看的感动连连,泣不成声。总理的亲切和蔼,百姓的质朴无华,总理与百姓心连心。看到这,笔者心里再次泛起了阵阵感动的涟漪。

周恩来总理袜子上的补丁一层又一层。服务员为周恩来总理洗白衬衫时被工作人员提醒“洗衣领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翼翼”,因为衣领已经快烂了。周恩爱总理去看望曹大娘时帮曹大娘穿针,还将线头在嘴里抿了一下......如此种.种感人且温馨的生活化细节,在《周恩来回延安》这部电影里不胜枚举。虽然这些镜头只有几秒有的甚至是不到一秒的一闪而过,却在方方面面都展示出了周恩来总理的艰苦朴素、平易近人,从而让周总理的形象更加立体也更加饱满。真正做到了一代伟人音容再现,感人催泪励志奋进。

生活在和平年代、和谐盛世,看这部《周恩来回延安》,感触良多也感慨万千。在一次次被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伟岸形象所折服后,在一遍遍被延安百姓的纯善朴实感动后,我深深感到,更应该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无论工作学习生活中,即便遇到再大困难,再强波折,也要努力坚持,执着前行。

年轻观众更应该走进影院观看这部电影。了解历史,走进伟人,感受魅力,接受洗礼,励志自己。希望影院能多多排片,让这部感人至深的佳作能让更多的观众观看到。

由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的电影故事片《周恩来回延安》生动讲述了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一段真实感人的历史故事,热情颂扬了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心系人民、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该片已定于5月15日在全国公映。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周恩来同志半个多世纪奋斗的人生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有关方面领导、专家审看了电影故事片《周恩来回延安》,称赞该片主题鲜明突出、情节感人至深,影片通过再现周恩来回到延安的20多小时真实经历,充分展现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感人画卷,大力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以延安为代表的老区人民,始终永葆革命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崇高使命和伟大精神。大家一致认为,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推出该片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影片突出展现的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将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不断奋勇前进。

相信通过该片,广大党员干部将从中受到思想教育,汲取精神力量,进一步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更加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的内在动力,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而不懈奋斗。

5月11日,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等单位联合摄制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故事片《周恩来回延安》在周总理的母校南开大学举办点映活动,正式开启全国路演。

影片真实再现了周恩来总理1973年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饱含深情地展现出一幅幅“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感人画卷。电影艺术地将历史与现实打通,通过对周总理回到延安22小时难忘经历的回顾,热情颂扬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品格风范,从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仰、砥砺奋进,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影片汇集了当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强大阵容,导演吴卫东、刘劲,领衔主演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担纲主演。

点映活动现场播放了影片《周恩来回延安》,引起强烈反响,许多南大学子动情地流下眼泪。大家被周恩来总理不忘初心、坚持信仰、大公无私、热爱人民、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所深深感染。

“电影中身体抱病的周总理,仍然在日夜工作,与时间赛跑,希望为国家、为人民奔忙做更多的事,这样勤政为民的精神,令我无比感动和敬佩。”南开大学学生罗凡说。

“片中总理眼睛湿润的镜头,没有言语,却展现出总理对人民的深情。回望历史,周总理的精神依旧照耀着我们的前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南开大学建校100周年的今天,每一位南开学子都应把这种精神传承和发扬下去。”南开大学学生朱培鑫说。

“在总理心中,人民群众永远是第一位的。作为当代南开青年我们有责任传承周总理的精神,永远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将个人的发展融入人民群众的奋斗事业中去。”南开大学学生路晨磊说。

演员刘劲表示,自己饰演过总理23岁到73岁这五十年不同阶段的人物形象,此次是第一次做导演,更是让20多年来的演员积蓄得到了喷发。这次努力塑造了周恩来总理的老年形象,填补荧屏空白,再现了那段珍贵的历史。许多观众流下了热泪,“是周恩来总理真挚的人民情怀感动了人们!”刘劲说。

现场观众表示,自己出生在九十年代,没有见过总理,但是通过一位好的扮演者,让人们能够看到总理的风采,他特别的幸运。刘劲说:“这句话对我的影响和鼓舞特别大,谢谢你们!”

红色影片观后感(篇4)

在中国共产党95年的发展历程中,延安时期是党的力量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党员人数由4万余人发展到_1万人,中国共产党逐渐成长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具有广大群众基础的政党。这其中, 曾担任了七年中组部部长的陈云同志做了大量工作,壮大党员队伍,强化党性教育,抢夺知识分子,倡导干部学习,关心爱护干部,严明组织纪律,对党的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有重大建树,有力、有效地支持和维护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和领导地位。影片中有一个场景让观众们捧腹大笑,实诚的陈云同志在与于若木同志的新婚夜上给于若木讲述了他的革命经历,红军长征和毛泽东的故事,这堂意义特殊的“党课”让志同道合的心靠得更近了。

延安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大本营,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爱国志士和热血青年前往。电影《难忘的岁月》塑造了高士其、陈学昭、何穆、汪精英等人为了理想和信念投奔延安、建设延安的爱国志士和热血青年形象,还原了革命圣地的火红年代以及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历程。

走出影厅的人们还在津津有味的讨论着影片中的精彩故事,而我,也感动于老一辈人的革命精神。七年的峥嵘岁月里,毛泽东赏识倚重陈云,陈云崇敬信服毛泽东。两位历史伟人,为党的事业发展壮大,坚守信仰,纵横捭阖,运筹帷幄,建立了惺惺相惜的深情厚谊。

红色影片观后感(篇5)

为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昨日,由市委宣传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等单位联合摄制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故事片《周恩来回延安》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活动。影片集中表现了周恩来总理的崇高革命风范,大力颂扬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为人民谋幸福的主题。该片将于本月15日在全国正式上线公映。

《周恩来回延安》是我市创作推出的第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作品。影片真实再现了周恩来总理1973年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饱含深情地展现出一幅幅“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感人画卷。电影艺术地将历史与现实打通,通过对周总理回到延安22小时难忘经历的回顾,热情讴歌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品格风范,从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仰、砥砺奋进,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影片汇集了当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强大阵容,导演吴卫东、刘劲,领衔主演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担纲主演。

现场点映播放了影片《周恩来回延安》,引起强烈反响,许多观众动情地流下眼泪。大家一致称赞,这是一部热情讴歌中国共产党,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高度统一的精品力作。有关专家指出,这些年,天津站在增强“四个自信”的高度,坚持不懈抓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持续推出了《解放》《辛亥革命》《寻路》《换了人间》《永远的战友》等一批优秀作品,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电影《周恩来回延安》的出品公映,是天津献给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一份文化贺礼,影片追思回顾党的奋斗历程,继承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既饱含着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深切缅怀,又充满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丽憧憬,将会进一步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奋勇前进。

"红色基地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