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教案

发布时间: 2024.05.08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教案范例5篇。

小编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篇关于“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教案”的文章。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写教案课件也并不陌生。写好教案,更好地指导课堂教学。请将这篇文章添加到你的书签夹中以便随时查看!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教案【篇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都有依法服兵役的义务。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服现役,没有服现役的公民进行兵役登记服预备役或者编人预备役部队、参加民兵组织,以及学生接受军事训练等都是履行兵役义务。1998年12月29日第9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6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的决定,修改后的兵役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士兵服役制度

根据1998年12月29日新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和1999年6月30日国务院、中央军委修订发布的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土兵服役条例》,现役士兵按兵役性质分为义务兵役制士兵和志愿兵役制士兵。义务兵役制士兵称义务兵。义务兵服现役的期限为2年。志愿兵役制士兵称士官。士官从服现役期满的义务兵中选取,根据军队需要,也可以从非军事部门具有专业技能的公民中招收。士官实行分期服现役制度。士官服役的年限为:第一期、第二期各3年,第三期、第四期各4年,第五期5年,第六期9年以上。土官服现役的期限,从改为士官之日算起,至少3年,一般不超过30年,年龄不超过55岁。

军官服役制度

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官是被任命为排级以上职务或者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并被授予相应军衔的现役军人。军官按职务性质分为军事军官、政治军官、后勤军官、装备军官和专业技术军官。军官的选拔和使用,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注重实绩、适时交流的原则,实行民主监督。坚持院校培训提拔军官的制度。优秀士兵经过院校培训也可以提拔为军官。经军队院校培训提拔军官不能满足需要时,平时可以挑选优秀士兵经过总部指定的其他训练机构培训合格后提拔为军官,也可以接收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入伍,任命为军官;战时可以从士兵、征召的预备役军官和非军事部门的人员中直接任命军官。军官服役最高年龄:排级30岁、连级35岁、营级40岁、团级45岁、师级50岁、军级55岁,大军区副职63岁,大军区正职65岁。作战部队的少数师、军职军官因工作需要可以适当延长,但师、正军职最多不得超过5岁,副军职最多不得超过3岁;在舰艇上服役的营、团级军官,任职的最高年龄分别为45岁和50岁;总部机关,大军区机关,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系统、后勤基地和分部、院校、科研单位的师职军官任职的最高年龄为55岁,副军职军官任职最高年龄为58岁,正军职军官最高任职年龄为60岁;专业技术军官平时任职的最高年龄,初级专业技术职务43岁、中级专业技术职务50岁、高级专业技术职务60岁,少数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军官,因工作需要按任免权限批准可放宽5岁。军官达到服现役的最高年龄、因伤病残不能坚持正常工作或因受军队编制员额限制不能调整使用的,应当退出现役作转业、退休、离休安置。军官服现役(或参加工作)满30年以上或者年龄满50周岁以上,本人提出申请,组织批准,可作退休安置。

现役军人及其家属的优待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实行职务军衔等级工资制度和定期增资制度,并按照国家和军队的有关规定享受津贴和补贴。军官享受公费医疗待遇,每年休假一次。军官具备家属随军条件的经师以上单位政治机关批准,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无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可以随军,是农村户口的转为城镇户口。部队移防或者军官工作调动,随军家属可以随调。军官退出现役后由国家妥善安置。士官实行工资制和定期增资制度,工资由基础工资、军相等级工资、军龄工资组成,并按照国家和军队的有关规定享受津贴和补贴。高级土官经师(旅)级以上单位的政治机关批准,其配偶和未成年的子女、无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可以随军,是农村户口的转为城镇户口。士官每年均有探亲假期。义务兵役现役期间享受供给制生活待遇,并按军衔和服现役年限发给津贴,享受国家和军队规定的保险待遇,享受公费医疗待遇。兵役法规定,现役军人,革命残废军人,退出现役的军人,革命烈士家属,牺牲、病故军人家属,现役军人家属,应当受到社会的尊重,受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优待。革命伤残军人乘坐火车、轮船、飞机、长途公共汽车,凭《革命伤残军人证》准予优先购票和享受减价优待。现役军人牺牲、病故,由国家发给其家属一次性抚恤金和定期抚恤金。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教案【篇2】

向你推荐一个人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我听说,咱们班有不少同学都想体验一下记者的生活。今天老师就给你们这样一个机会,从现在开始,大家就是全国各大报社、电视台的记者了。这天,报社给你们布置了一项任务,让你们去采访一个你最感兴趣的人写一篇专访。要写出你为什么对她感兴趣,然后用一两件事儿写一写。说说吧,你最想采访谁?(老师、同学、爸爸、妈妈)

同学们一下子说出了那么多人,课堂上我们不可能一一的去采访。这个工作呀,只有大家在课下完成了。报社急着要稿子,今天上午稿子就要写出来。怎么办?这样,我帮大家一个忙,这节课我就招待招待诸位记者,开一个记者招待会。你们有什么问题,只要写专访需要,可以来问我。

二、宣布纪律,拓展思路

1、宣布记者招待会的纪律,规则

①、在其他记者发问的时候,一律不准讲话

②、提问前,必须报出自己的工作单位,姓名

2、拓展思路,指导采访

通常情况下,记者参加招待会都是有备而来的,你们想了解我那方面的情况,应该列出一个提纲来,然后筛选一两个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呆会儿准备在招待会上提出。(自己思考小组讨论)

三、活动开始

1、进行活动(课堂实录略)

2、活动结束

今天,我们一起谈了这么多,我衷心祝愿大家能够写出一篇好的专访来。

四、写法指导

记者招待会结束了,想必诸位记者还在位稿子的事儿发愁吧?(学生频频点头)好,我帮人帮到底,我们一起商量商量,这个专访到底该怎么写呢?

1、想想报社给我们的专访要求是什么?(学生读要求,分析)

①、写人

②、为什么感兴趣

③、写出一两件事儿

④、内容具体,句子通顺

2、明白了要求,就要根据要求来筛选材料,刚才,围绕着这篇专访,你找到了那么材料。你筛选一下,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自己思考小组讨论全班讨论)

3、选好了材料,接下来就是怎样把这些材料合理的组织在一起了,题目要求我们要内容具体,句子通顺,相信这个人大家都能顺利完成,好了,动笔吧!

课后作业:仿照课堂上作文的方法(明确要求搜集材料整理材料合理组织)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人,作文一篇,题目自拟。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教案【篇3】

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2.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3.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二)本单元可用8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垂直和平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2、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3、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垂直与平行线的过程,掌握其特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重点: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难点: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

教具:铅笔、小棒、展示板、三角板、直尺、手工纸、挂图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提出问题:两根铅笔落在地上后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

二、探索比较,掌握特征

(一)动手操作,反馈展示。

1、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铅笔摆一摆,摆完后,小组长组织大家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小棒摆在展示板上。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集中显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1)展示其中一个小组的展示板。

(2)除了展示板上的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二)小组讨论交流,探索图形特征。

1、整理图形,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图形通过电脑课件来展示,并编上序号。这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

2、尝试把摆出的图形进行分类。(教师参与讨论,强调学生说明分类的标准)

3、把铅笔想象成直线,再次分类。

4、根据研究需要,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师:同学们,我们在对物体进行分类时,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也就有了不同的分类结果。根据我们今天这堂课研究的需要,如果按照“相交”或者“不相交”来分的话,大家认为应该怎样分?

(三)归纳特征,构建新知

1、通过同学们自己的探索研究,我们发现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两 种不同情况:一种是相交,一种是不相交。

2、再次分类,并归纳“平行”与“垂直”的特征,让学生质疑。

3、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认识平行与垂直。(揭示课题)

4、其实我们天天都在和垂线与平行线打交道。你们看:书本面相邻的两边是互相垂直的,相对的两边是互相平行的。同学们,你们还能找一找、想一想你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找到后快快把你的发现告诉同组的同学

5、学生试着说概念

师归纳总结并板书。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垂线和垂足的概念

三、解释应用,巩固新知

(一)折纸

1、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生活中很多的平等线与垂线,那要是给每个同学一张这样的不规则纸,你们能动手折一折,折出垂线与平行线吗?这可有一定难度,愿意接受挑战吗?

2、学生动手折垂线,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大家都折出垂线了吗?哪个小老师愿意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下你是怎样折的?

4、请在刚才折的基础上,再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平行。有困难的,可以和小组同学讨论讨论。

5、学生演示。

师:大家可真不简单,能够动手折出垂线和平行线!现在,请迅速把这些纸收好。这几个小组的动作可真快,看来,你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拓展练习:61页3题折一折。

四、全课总结,完善认知

同学们,你觉得这节课里你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课后作业:P57“做一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画垂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重点: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

教具: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一下,你记得什么叫垂直吗?

2、看我们的数学书,每两条边都是怎样的?怎样用三角板画垂线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画垂线

板书课题:画垂线

二、探究新知

1、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三角板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通常可以用三角尺来画垂线。先画一条直线。

2)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直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直角顶点是垂足)。

强调:让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落在给定的这点上。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画线前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通过这个已知点。强调:

一般用左手持三角板,右手画线。当要求直线通过其一点时,要考虑到笔画的粗细度,三角板的边与已知点之间可稍留一些空隙。

教师讲解示范后,学生自己动手尝

试着画一个,然后互相交流一下。

1)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垂线,该怎么画呢? 学生动手尝试,小组内交流。

2)直线外一点A与直线上任意一点连接起来,可以画出很多条线段。学生独立的画出几条线段,其中包括一条垂线。

小组内研究交流:这几条线段在长度上有什么特点?

小结: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三、巩固练习1、58页“做一做”

2、思考: 我们在测定跳远成绩时,怎样测量比较准确呢?为什么? 3、63页11题

怎样修路最近呢?

4、你能用一把直尺和一个量角器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吗?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画垂线,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练习画垂线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画平行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熟练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

2、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3、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平行线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重点:巩固对平行线的认识,会用三角尺和直尺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和一组平行线。会利用画垂线和画平行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教具:直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回忆一下,什么叫平行线?

2、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

我们怎么样才能画出一组平行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画平行线 板书课题:画平行线

二、探究新知

1.可以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步骤: 1).用左手固定直尺,用右手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贴着直尺,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2).将三角尺紧贴着直尺移动位置,再画出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与第一步画出的直线平行。可以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检验两条直线是不是互相平行。2大家用自己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自己画一组平行线,然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检查,对方画的是否平行。

3、小组活动:

在你所画的这组平行线之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全班汇报 小结:平行线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4. 小组讨论:怎样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长方形的对边是互相平行的。相邻的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可以用垂线或平行线的方法来画。全班汇报组内研究的画法: 先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再过两个端点在线段的同侧分别画两条与它垂直的2厘米长的线段,最后把两条线段的端点用线连接起来。

三、巩固新知:

1、独立画一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

2、利用所学的画平行线和垂线的方法,自己设计一幅图画。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画平行线,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60“做一做”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2.使学生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全过程,掌握它们的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重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用集合图表示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教具:图形,剪子,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感知图形

1.出示例1,我们认识过平行四边形,你能说出哪些地方见过平行四边形?(64页)2.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你能找到哪些四边形?

梯子的侧面-梯形

3.画出你喜欢的一个四边形。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展示学生画出的四边形,请学生标出它们的名称。

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

梯形

正方形

4.小组交流:

从四边形的特点来看,四边形可以分成几类? 学生讨论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归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有什么特点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强调说明:只要四边形的每组对边分别平行,就能确定它的每组对边相等。因此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提问: ①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图形吗?

它们的外形像什么? ②这些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是什么图形? ③这几个四边形有边有什么特点? ④它是平行四边形吗?

⑤你们在量这些图形时,是否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如果有,是什么?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5.现在你有什么问题吗?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6.用集合图表示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刚刚认识的梯形,你能用这个集合圈来表示他们的关系吗? 7.判断:

①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②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③一个梯形中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三、巩固练习

1、在梯形里画两条线段,把它分割成三个三角形。你有几种画法?学生展示

2、七巧板拼一拼 用两块拼一个梯形 用三块拼一个梯形

③用一套七巧板拼一个平行四边形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体会和收获?

五、作业

1.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图形,然后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是什么三角形?有几种剪拼的方法?

2.把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剪一下,分成两个梯形,有多少种剪法?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梯形的底和高以及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知道什么叫等腰梯形以及等腰梯形和梯形的关系。

2、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并会画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认识梯形的底和高的意义和画高的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重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梯形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梯形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教具:图形,剪子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 感受新知 1.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同学们已经学过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那么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呢?(1)教师演示。

教师拿出一个用四根木条钉成的长方形,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为什么没有变?

(2)动手操作。

学生自己把准备长方形框拉成了平行四边形,并动手测量一下两线对边是否还平行。(3)归纳。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4)对比。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它容易变形,也就是不稳定性。

你能举出例子日常生活中应用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这一性质的应用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2)找出相对应的底和高。(3)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师讲解后,学生动手画高,66页“做一做”。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1)结合图说明,说一说梯形个部分的名称。

提问:梯形的高是从哪一边到哪一边的垂线?高能不能画在腰上?

总结:梯形的高只能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中任意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它的对画垂线。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梯形的底和腰是根据对否平行来区分的。2)认识等腰梯形。

(1)小组研究:每组一个等腰梯形,研究它的特点。(2)小组交流汇报。对折后两腰相等,并且重合。

用尺子测量后,也同样得到两腰相等的特征。(3)概括。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三、巩固练习1、67页4题,在点子图上画三个不同的梯形,分别画出它们的高,量出上底、下底和高。2、67页6题。剪一剪

在平行四边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都是梯形。在梯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有一个是平行四边形。那么另一个图形是什么形呢?

四、课堂小结:

你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

练习十一8、11题。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充分感知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度这一规律。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测量,使学生经历充分感知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度这一规律的全过程,并渗透归纳、猜想和验证的数学思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神奇和奥妙,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重点:感知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度这一规律。难点:感知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度这一规律。教具: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 引发探究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四边形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二、探究新知

展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学生用量角器测量一下每个角的度数。再把四个角的度数相加,是多少度呢?这是一个四边形,其他的四边形是什么情况呢? 小组研究,总结规律

组内分工测量68页10题中的每个四边形的各个角的度数。汇总填表。

共同讨论总结规律。全班汇报交流。出示图形

小组内可再任意画一个四边形试一试。

小结:任意一个四边形四个角的度数之和都是360度。

三、巩固新知

1.在表中适当的空格内画“∨”。

2.在图中填写合适的四边形名称。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69页 12、13题。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神奇的“莫比乌斯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莫比乌斯带”,学会将长方形纸条制成莫比乌斯带。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操作发现并验证“莫比乌斯带”的特征,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探究的求索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莫比乌斯带魔术般的变化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拓展数学视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重点:让学生认识“莫比乌斯带”,学会将长方形纸条制成莫比乌斯带。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操作发现并验证“莫比乌斯带”的特征,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探究的求索精神。

教具:准备剪刀,双面胶、彩笔 长方形纸条 教学过程

活动一:听一听古代故事:

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想听吗?

从前有一个小偷,偷了一位很老实的农民的东西,并被当场抓获,人们将小偷送到县衙,县官发现小偷正是自己的儿子。于是他在一张纸条的正面写上:小偷应当放掉,在纸的反面写上:农民应当关押。县官将纸条交给执行官,由他去办理。问:他这样做合理吗?

接着讲:执行官他要秉公办事,但又不能更改县太爷的命令。聪明的执行官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救下了农民,关押了小偷。

同学们想知道他用了一个什么巧妙的办法吗?学完这节课之后,我们就能知道了。出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究《神奇的莫比乌斯带》。(课件显示)那么看了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师问1:莫比乌斯带是什么样子的?

师问2:莫比乌斯带有什么神奇的地方?

师问3:莫比乌斯带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师:同学们想知道的还真不少,要想知道这些问题还得从这张小小的纸条说起. 活动二:做一做,认识莫比乌斯带 1.每个同学拿出一根长方形纸条。

看,这是根普通的纸条,但也是一根神奇的纸条呢。先说说它有几条边,几个面?(说:四条边 两个面)2.同学们能将它两头对接起来吗?

3.小组活动。同学们拿出①号纸条试着做一做。4.小组同学上台汇报。师:说说你是怎样对接的?

这样接起来纸条就成了一个环(圈)。是这样接的同学把作品举起来。摸一摸 看一看,现在它有几条边,几个面?

师投影:两条边 两个面 像这样有两条边 两个面的纸环我们把它叫(双侧曲面)师:说到这,同学们可能会觉得,这也没什么神奇的呀!是呀,这点小把戏,地球人都知道.奇妙的是我还能把它变成一个面,一条边.(停顿,环视学生). 看,我变出来了是这样的.(学生看师做)

(做纸圈)师:这是怎么做出来的?你们能做吗?大家看看老师怎么做? 师:好 请看,先把它做成一个普通的纸圈,然后将一段翻转180度,再把它粘好.(学生跟着一起做)

现在同学们请拿出2号纸条出来开始做,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助.这位同学做出来了,说说你是怎么做出来的?

师:刚才我说它只有一个面,(那么它是不是一个面呢?)我们一起来动手验证一下,用笔在纸圈中间画一条线,笔尖不离开纸面一直画一圈,你会有什么发现?

生:又回来了

师:说明了什么?

生:它只有一个面.

师:我们用手指沿着纸圈的边走一圈,你又发现了什么?(同学们真的很会观察发现)

师:你们知道这样的一个纸圈叫什么名字吗?(板书显示课题:神奇的莫比乌斯带)它是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在1858年在偶然间发现的,所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叫“莫比乌斯带”,也有人叫它“莫比乌斯圈”,还有人管他叫“怪圈”。

三、研究莫比乌斯带

莫比乌斯带到底有多神奇呢?下面我们就用“剪”的办法来研究。(老师动手剪,学生观察验证。)老师先拿出平常的纸圈,问:现在老师拿出一号纸条出来剪,如果沿着纸带的中间剪下去,会变成什么样呢?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老师是怎么剪的?(变成2个分开的纸圈)

(一)1/2剪莫比乌斯带

1、请同学们自己动手验证一下

1、现在,老师拿出莫比乌斯带,我们也用剪刀沿中线剪开这个莫比乌斯纸圈,同学们猜一猜会变成什么样子?同学们,让我们来猜一猜(启发学生想象力)生1:它会变成两个圈。生2:...........师:要想知道它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的,我们该怎样做? 生:剪剪看。

师:为了不把它剪断,先看老师是怎样开始剪的?(强调怎样剪)注意安全。

师:剪完的同学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太不可思议了!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

生:(因为莫比乌斯带是扭了180度才粘在一起的,所以剪开后好像伸开了一样,是一个连着的大圈)。

汇报(真的是两个圈,并且还套在一起)。

师:学到了这里,你对莫比乌斯带有了怎样的感觉呢?

生:太神奇了

师:你们说神奇吗?大家还想不想继续研究?

(二)1/3剪莫比乌斯带(师剪,学生不用操作)

师:莫比乌斯带的神奇还远远不止这些,让我们继续体会。

请拿出3号纸条,把它做成莫比乌斯带。

师:这个莫比乌斯带的面被平均分成三等分,我们可以沿着任意一条直线剪下去,会有怎样的结果呢?(猜

剪 汇报)生:一个大圈套着一个小圈。

师:下面有情一个同学上台剪。师:大家看看现在是怎样的结果呢? 师:(你来说)

生:中间涂色的部分变成了这个小圈,两边沿涂色的部分,剪完后连在一起,变成了这个大圈。

师:你们赞成他的说法吗?你们可真会探索、发现。

刚才我们研究了莫比乌斯带的?和1∕3 线剪开后的情况,感受到了莫比乌斯的神奇。现在我们回到开课的那个故事,哪位同学能根据“莫比乌斯带”的特点帮那个执事官秉公办事,但又不能更改县太爷的命令,想办法,救下了农民,关押了小偷。

(投影)聪明的执事官将纸条扭了个弯,用手指将两端捏在一起。然后向大家宣布:根据县太爷的命令放掉农民,关押小偷。县官听了大怒,责问执事官。执事官将纸条捏在手上给县官看,从“应当”二字读起,确实没错。仔细观看字迹,也没有涂改,县官不知其中奥秘,只好自认倒霉。

现实可能根本不会发生这样的故事,但是这两个故事却很好地反映出“莫比乌斯带”的特点。

四、生活中应用

师:莫比乌斯还有很多神奇的地方,大家想对它有更多的了解吗?

他不仅好玩有趣,而且还被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请欣赏图片(课件展示)

1、过山车:有些过山车的跑道采用的就是莫比乌斯原理。(投影)

3、三叶扭结:中国科技馆的标志性的物体,是由莫比乌斯带演变而成的。(投影)师:请看这是中国科技馆的大厅里耸立着一个巨型的三叶纽结.这个三叶纽结就是莫比乌斯带的原理设计的.它每天不停地旋转着美妙的曲线,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让我们享受着数学的神奇,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 师:莫比乌斯带不但很神奇,它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用处呢?有些机器上的传动带就做成莫比乌斯带形状的,这样就不会只磨损一个面,使传动带的寿命提高了一倍.

五、课堂拓展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是不是觉得莫比乌斯带充满了奥秘呢?有的问题老师也不怎么清楚。我告诉大家,数学中有一门专门研究莫比乌斯带的书叫《拓扑学》(板书)。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和老师一起去研究研究,好吗?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八——九课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检测与试卷分析 试卷附后 单元小结: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教案【篇4】

第二单元

总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目标:

1、巩固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

2、小数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使学生熟练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教学过程:

一、1、口算。

2、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及验算。

3、用小数计算下面各题。

复习将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要求掌握好单位间的进率和小数点的移动)。

将分母是整

十、整百、整千的分数改写成小数。

4、小数的简算(复习巩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连减的简算方法)。

5、解决问题(复习购物小票的填写方法)。

二、复习小数单位改写、小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

1、复习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师:想—想,小数点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如何应用这个变化规律把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缩小它的1/

10、1/100、1/1000„„

练习:12.376÷10=()×100=()÷1000=()

2、复习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练习:

2.37米=()厘米

1.46米=()毫米 5070千克=()吨

6.5吨=()千克 1吨25千克=()吨 52米4厘米=()米

教师提问:

这些题是从低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还是从高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 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移动几位? 通过上面的改写,再想一想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名数和低级单位的单名数互相改写时应注意什么?

3、复习求小数的近似数和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小数。

练习:345670000千米=()亿千米≈()亿千米(保留二位小数)

教师:想—想,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应该怎样求?

与求整数的近似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取近似 值时,小数末尾的0能不能去掉? 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哪—位? 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哪—位?

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哪一位?

三、综合练习

课本P125 小数

P128 1、2、3

第三课时——运算定律

教学内容: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带小括号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带小括号.2、复习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和一些简算方法进行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教学过程:

一、复习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

1、引导学生用文字总结并用字母归纳(教师板书:用字母表示各个运算定律)

2、简算(并用字母表示所用的运算定律)25× 12

514-389-111 87×201

125×88 669×9

28×3+28×5+22×8 25×4×740

98×27 23×37+27×37

3、应用题

A、一个水池的长是98米,宽是27米,水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B、班上共有男生23人,女生27人,每人交课本费37元,一共要交多少钱?

(生独立完成,请个别同学上台板演,全班订正,重点说说运用什么运算定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四、综合练习

第四课时——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复习目标:

1、让学生回忆、掌握小数的相关知识(小数数位顺序表, 小数性质、改写、化简、小数移动)

2、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个清楚且有条理的归纳,使知识能科 学、合理的总结归纳、吸收。复习难点:小数相关的一些灵活题。复习重点:数位顺序表。

复习过程:

1、将第四单元的概念画出,让学生回家归纳在练习本上。

2、复习数位顺序表:请一学生说一说小数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注意数位、和记数单位的区别,帮助学生记忆。

小数点()是整数部分,()是小数部分。在小数中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

小数点右面第二位是()位,它的计数单位是(),左边第二位是(),它的计数单位是()。(2)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3)小数一定比1小吗()举例

(4)比1小的小数,它的整数部分一定是()(5)大于7小于8的小数有()个

(6)大于7小于8的一位小数有()个,二位小数有()个。(7)由5个0.1,6个0.01和8个0.001组成的数是()(8)0.4里有()个十分之一,有()个百分之一

3、小数性质

(一)复习概念

(二)小数化简1.2300000,将1.23改写成5位小数

注:强调小数末尾去掉或者添上零,小数大小不变。但是如果是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或者去点零,小数大小有可能改变。

再强调3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3位,几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几位

练习:(1)0.6里面有()个0.01(2)0.61里面有()个0.01(3)3.61里面有()个0.01

(4)0.061里面有()个0.001 7/100改写成小数(); 23/1000改写成小数()34/10000改写成小数(); 3/1000改写成小数()0.25写成分数();

0.312写成分数()把小数90.90100化简后是()将小数40.070化简后是()。

4、小数点的移动

复习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注:在移动过程中要画出路线图,这样不容易出错。小数点前面要添零,小数点后面不必添零

练习:63.6

×10

×100

÷1000 63.6 缩小为原数的1/10

缩小位原数的1/1000 把300缩小为原数的()是0.3(2)由0.56到0.056是()。

a 缩小10倍

b 扩大10倍

c 缩小100倍

(3)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三位,得到的数比原数()

第五课时——三角形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特征、特性、分类、内角和。教学目标:

1.巩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º。

2.,知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教学过程:

活动一:简单基础的题目。

1、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和底。谈谈注意什么问题?(强调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

2、三角形的稳定性。

说说生活中很多事物都用到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

3、给出三根小棒说说可不可以组成三角形?为什么? 3.4.5 3.3.3

2.2.6

3.3.5 三角形的分类:注意三角形各自之间的联系及个三角形的特点。

活动二:解决问题

1、求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1)三边相等 2)等腰三角形,顶角是50度 3)有一个锐角50度,是直角三角形

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分析——解决——汇报解题思路

2、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5度,顶角是多少?

观察找信息——分析——解决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活动三:提高题

1、能画出有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的三角形吗?为什么? 交流——汇报

2、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能求出下面的四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交流讨论——汇报

四、综合练习:课本P127 8

P130-13110、11、12、13

第六课时——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一、填空

1、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把()对齐,也就是把()对齐。得数末尾有0,一般要把0()。

2、(1.36+2.87)+0.64=□○(□+□)3、0.31+6.59+3.41+9.69=(0.31+9.69)+(6.59+3.41)是应用()律和()律进行简便计算的。

4、小杰在计算一道减法试题时,把减数7.3看成了73,结果得0.73,正确的计算结果是()

5、甲数减乙数的差是0.82,如果将乙数增加0.18,那么这时的差应是()。

二、口算。

2.6+l.4= 1.9+0.8l= 0.58+0.42= 1.63—1.23=

0.9-0.25= 9.9—0.01= 4—2.3= 3.2一1.7=

7.05-0.05= 0.78—0.38= 3.5十5.5= 5.5—3.9=

三、用竖式计算(要求验算的要验算)。1.23+6.52=5.32-0.93=6.35-5.23= 1.23+5.69=1.26+5.21=0.96-0.23= 7.26-4.93=2.16-0.23=9.28+7.32= 5.2-0.9=2.65+9.32=4.63-8.92=

四、用小数计算。

2吨50千克十630千克 5米80厘米十4米15厘米 5元6角十8元3角

五、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计算42.7-9.47的正确坚式是()。

①4 2.7 ②4 2.7 ③4 2.7-9.4 7-9.4 7-9.4 7 2.用“米”作单位计算,“8米6厘米十5米60厘米”的正确算式是()。①8.6+5.6 ②8.06+5.06 ③8.06+5.6 3.减数增加5.6,被减数不变,差()。①增加5.6 ②减少5.6 ③不变

4.两个小数相加,一个加数增加0.7,另一个加数减少3.6,和()。①增加4.3 ②增加2.9 ③减少2.9 5、8.48-(0.65+3.48)=()

①8.48-0.65+3.48 ②8.48-3.48-0.65 ③8.48-3.48+0.65

六、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18.51-9.03-0.97 32+6.4十68十3.6 15.5十26.5一20.4 10.27十0.4-8.27 24.6一3.98十5.4-6.02 64.3一18.75十15.7一11.25

七、解决问题。

1、甲、乙两个工程队共同安装一条燃气管道,甲队每天安装62.5米,乙队每天安装

77.2米,10天完成任务。这条燃气管道有多少米?

2、水果超市第一天卖出樱桃67.3千克,比第二天卖的多18.8千克,第三天卖的比

前两天的总和少30.8千克。第三天卖了多少千克樱桃?

3、有甲、乙两箱货物共重24.72千克,甲箱重15.3千克。甲箱比乙箱重多少干克?

4、小泉买词典用去23元5角,比买文具盒多用去8角3分。他一共用去多少元?(用小数计算)

5、一批货物承包给甲、乙、丙三个运输队,甲运了95.8吨,比乙多运了2.8吨,比

丙少运4.8吨。这批货物共多少吨?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教案【篇5】

三十六计里的第二十六计扮猪吃虎

装傻佯懵,司马懿诈病赚曹爽。扮猪吃虎,蔡松坡戏瞒袁世凯。

世上有两种人,一是扮虎吃猪,一是扮猪吃虎。扮虎吃猪的,其本身才能和地位太不相称,故不能不硬要装成威武的样子,显自己之威风吓唬下属。此种人正如郑板桥所指的世间鼠辈,如何装得老虎之流。扮猪吃虎的则相反,本身是老虎样的英雄人物,为求达到一种企图,故意诈呆扮傻使人家上当。

子说过大巧若拙,孔子也说大智若愚,这是指有高等学术的人,要顺自然而成器,不强为造作,不施巧计不自炫其技,表面看来,一副笨拙样子。这论调,在老子而言,是他老一套无为而治的观念;照孔子意思,则是容貌盛德不露锋芒的表现。但积极用到事物上的,这种独善其身的操守、待价而沽的态度,是不足为法的。照道儒两家学说,其所要求的是什么事都要听其自然,静候发展的。这是缺乏了积极进取心,尤其在现代,诸葛亮的那套钓鱼手法已很难行得通,古代的民风淳厚,求贤的风气很盛,纵不会做到野无遗才,起码有才能的人不如今日这样被糟蹋,所以刘备会去三顾茅庐。但现在行不行?就有赛孔明出现,也断不会有人枉顾而把饭碗送上门来,即使你日夜奔走于权贵之门,打尽恭,作尽揖,也不容易谋一枝之栖,还想有阔老会屈驾过访不请教?所以大巧若拙和大智若愚这种态度,只可以在米缸常满、荷包不空的时候作为自鸣清高的招牌,要在做事时就不可以这般消极,特别在开展争夺的时候,这态度更要不得,除非以退为进,佯示懦弱,暗施阴谋,故意装傻扮懵,使人莫测高深。俗语所说的扮猪吃老虎,真是画龙点睛、一针见血的经验之谈。

什么叫作扮猪吃虎呢?即是说猎人要捉老虎,在无法力擒的时候,就装扮成一只猪猡,学成猪叫,把老虎引出来,待走近时,然后出其不意,猝然向它袭击。这突击结果,虎纵不死也会带伤。以此策略施于强劲的对头人,一样可以使用,在其面前,尽量把自己的锋芒敛蔽,若愚到象猪一样,表面上百依百顺,脸上展开微笑,嘴边抹上猪油,装出一副为奴为婢的卑恭样子,使他对自己不起疑心,一旦到了时机成熟、有隙可乘之时,才一下子以闪电手段,把他结果了,这就是扮猪吃虎的妙用。所谓扮猪,即孙子所说的藏于九地之下,吃虎是动于九天之上。

且看汉末的大司徒王允计害董卓时的手段,其奴颜婢膝之丑态,真的做到猪相十足。他以一个朝臣之尊,竟然去巴结董卓的干儿子吕布,先送笔大礼,引吕而登门答谢。吕布说:布乃一相府将,司徒是朝臣,何故错敬?王允答:方今天下别无英雄,惟有将军耳,允非敬将军之职,实敬将军之才也。这马屁拍得恰到好处,弄得吕布飘飘然起来。他再请董卓时,却又毕恭毕敬地吹捧:允自幼颇习天文,夜观乾象,汉家气数已尽,太师功得震于天下,若舜之受禹,禹之继舜,正合天心人意。又说:自古有道代无道,无德让有德,岂过分乎?喜得董卓笑到见牙不见眼,说:若果天命归我,司徒当为元勋。

看王允这副诌佞相、奉承话,确已到了为孔子所鄙视的巧言令色鲜矣仁地步,但在求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施计要求之下,吃虎的猪相,却做得十分到家,所以到时机成熟的时候,便一反媚态,指责董卓喝道:反贼至此,武士何在?从这两副早晚变化不同的脸孔,由妓女相变成屠夫相,可以看出凡任何一场斗争,定要经过一段艰苦的历程。古语有所谓变生肘间,俗话也说吃完面反碗底的,正说明人与人相处,就会发生利害冲突,也即经常有扮猪吃虎的阴谋发生。所以,某些英雄人物,其对人之态度,绝没有信用可讲的,有的只有利害关系,所谓刎颈交者,只限于书呆子,但书呆子决不会是英雄人物。

书呆子之所以不能成为英雄,在于给仁义道德迷了心窍,脸皮太薄,而英雄的起码条件是说慌不脸红。若说刎颈交可以维持真情的话,那项羽何至要自刎乌江,孙膑怎么会要装疯魔呢?相反的话,扮猪吃虎往往发生于为种亲情之间,古代如此,现代更甚!

古代扮猪扮得最像,吃虎吃得最彻底的,首推越王勾践。勾践于国破家亡的时候,不殉节以谢先王,还厚着脸皮归降吴王夫差,囚禁于石屋之内,受辱于强梁之下,身为奴,妻为婢,赤膊跣足,蓬头垢衣,扫牛栏,拾马屎,尝夫差之粪而取怜,甘言阿谀以求赦,这种扮猪精神,确是人所不能忍者。一旦获释归越,便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阴谋复仇,行谋臣文种七策,一曰捐货币以悦其君臣(行贿求宠),二曰贵籴粟以虚其积聚(扰乱经济),三曰遣美女以惑其心志(行美人计),四曰遣之巧工良材,使作宫室以罄其财(引导荒淫),五曰遣之谋臣以乱其谋(渗入间谍),六曰离其谏臣使自杀以弱其辅(互相残杀),七曰积财练兵以承其弊(养锐待变)。这一套连环的釜底抽薪,居然把吴王夫差扳倒了,到夫差被俘时,勾践却现出凶神恶煞的本来面目,仗剑指着夫差说:世无万年之君,你总难逃一死,嘿!还要我亲自动手不成?卒至夫差要自己下手。由此看来,勾践扮猪多么可怜,在吃虎时又何等恶煞?可见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不在于吃虎的英雄气概,而在于扮猪之涵养,捞世界亦然,肯吃亏的必有好处。

此外,孙膑见嫉于庞涓,燕王棣见疑于侄皇帝,都是摆出了猪相才避免伤害的。足证此扮猪吃虎计,消极的可以避祸,积极的就是夺权手段。施此计最精彩的莫如那位着过女人衫的司马懿

GZ85.com延伸阅读

四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


想要了解“四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的完整信息快来看看栏目小编的整理吧,请认真学习并参考本文。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当中的一部分,每个老师对于写教案课件都不陌生。有计划的制定教案是教师事半功倍的关键。

四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2.在独立探索中掌握角的加减计算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1、测量∠1的度数并说说你是怎样量角的?

2、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角的计算。揭示课题:角的计算。

已知∠1=45度,∠2=90度,求∠AOB=?

请你们试着做在课堂练习本上。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指导书写格式。

小结:∠AOB是由∠1和∠2组成的,所以要求∠AOB的度数只要用∠1的度数加上∠2的度数。

已知∠1=650,∠2=150,求∠AOB=?

已知∠3= ∠ 1+ ∠ 2, ∠ 1=180,∠2=720,求∠3=?

已知∠AOB=63度, ∠1=30度, 求∠2=?

(1)请你们试着做在课堂练习本上。

(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AOB是由∠1和∠2组成的,所以要求∠2的度数只要用∠AOB的度数减去∠1的度数。

已知∠AOB=1520 ,∠1=700,求:∠2 =?

已知∠3= ∠ 1+ ∠ 2, ∠3=800 ,∠2=500,求∠ 1 =?

(1)若∠AOB+600 =平角,则∠AOB=( )度;若周角-∠1=600 ,则∠1=( ) 度。

(2)从12时10分到12时20分,分针转了( )度。

2、练习二 下面都是用两块三角板组成的角,算一算它们各是多少度?

3、练习三 计算下列角的度数。

如下图,已知∠1=650 ,求∠2的度数。

如上右图,已知∠1=600 ,求∠2的度数。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四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及其意义。

2、熟练地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了解计数单位和数位的意义。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71、谁能说出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

2、亿以内的数位是怎样分级的?

3、小黑板出示:读出下列各数。

326801458005205000

(要求:说出万级和个级上各有什么数,分别读作什么,然后再合起来读)1、学生说出计数单位和相对应的数位。

2、学生说出个级和万级。

3、学生读数:

32680读作三万二千六百八十

145800读作十四万五千八百

5205000读作五百二十万五千

了解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61、投影出示:分别说出下面每个数中的2在什么数位上,表示什么?

7265056245002845000

2、说出下列各数是由几个千万、百万、十万、万组成的。5670007035000

40080000302000001、学生先讨论再回答:

72650中2在千位上,表示2个千;

5624500中2在万位上,表示2个万;

2845000中2在百万位上,表示2个百万。

2、学生讨论回答。

巩固练习161、小黑板出示:读出下列各数

40500009008300038000400

2、投影出示:

(1)56850549是()位数,最高位是()位,从左往右起,5分别表示()请读出万级上的数。

(2)在54后添()个0,这个数是五十四万。在63后添()个0,这个数是六千三百万。要把12345变成一千二百三十四万,应该()。在96中间添()个0,这个数才是九百万零六。

3、游戏:用0、1、3、5、7组成四个不同的五位数,再读出来。1、学生先分级再读数。

4050000

90083000

38000400

2、学生先分小组回答然后全班交流。

3、同桌两人组成数,另一人读数。

四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认识容量和升(1)p.10~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每生自带2件左右常见的容器。

教学过程:

一、教学容量。

1、(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

当有分歧的时候,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猜想?(可装水倒一倒)

实验,(略)得出结论。

想象一下,如果反过来倒水,会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了什么?

完成书上的练习(1)和(2)

分别让学生把图的意思说一说,再得出某个结论。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说说你通过昨天的预习,知道关于升的哪些知识?

1、计量液体的多少,才用做升做单位

2、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正好可以装1升水

拿出该正方体,从里面量它的棱长。问:为什么量里面而不是外面?

倒满水。倒入1升的量杯中,正好,指出:这么多水就是1升。

3、用学生带来的常见的容器来认识1升:

(1)请学生把从家里带来的1升大的容器放在一起比一比。

分别指名问一问: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容量是1升?

指出:这些容器各不相同,但大致大小接近,容量都是1升。

(2)取出大于1升的容器。

分别请这部分学生举起该容器,其他同学可估一估其容量大约是几升。

可结合2.5升的可乐瓶,请学生想象一下,家里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

老师取一小盆,大家猜它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实验得出:1升多一点)

想象:以它为参照,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呢?

比如:可用手比画一下,像电饭锅大约有2个这么高,那它的容量就可能是2升多。取一脸盆,猜一猜,你洗一次脸大约要用几升水呢?(实验得出:2升)

以这一脸盆为参照,估计一下,边上的这桶水大约有多少升?(10升)

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8.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

分别取几个大小不同的杯子倒一倒。

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4、练习,完成(3)和(4)

三、全课总结:

说说今天的学习,让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布置实践作业:以有刻度的容器,分别用倒水或看刻度等方法,去了解家中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

四、布置作业:

四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篇4)

这个班有30名学生,包括13名女生。通过对上学期考试成绩的分析,学生对基础知识、概念、定义的把握比较牢固,口头计算、书面计算、表外计算比较擅长。少数学生粗心大意,不够灵活,应用能力不够强。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感兴趣,接受能力强,学习态度端正;有些学生没有足够的意识及时完成作业,这使得学习数学变得困难。因此,在新学期,在纠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各种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成绩。

少数学生意识不够,缺乏努力学习的精神,总想偷懒,作业马虎。今后首先要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课前自学,课后复习。在写作上,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要求。只有让学生认真写,才能认真思考。其次,整数的计算在这学期占了很大一部分,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是关键。此外,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本学期的重点,以便在教学中加强对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和考查问题,提高解题能力。最后,我们应该找到更多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开心,愿意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这本教材的主要单位是:升和毫升,二位或三位除以二位,简单期,观察对象,统计表和条形图(一),解题策略,可能性,整数初等算术,竖线和平行线,排序和复习。

四年级第一学期是第二学期的开始,是承前启后的关键学期。第一册教材在四年级第一阶段教学的基础上,不仅注重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且更加注重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目标。教材还是分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你知道一些思维题,主要是让学生接触一些关于数学发展与人类进步关系的简单知识,认识到数学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吗?同时教材有计划地安排了一个简单的循环和一个单元的解题策略,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两类事物数量的关系,总结归纳规律,从而培养推理判断能力,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这本书的重点是教学:二位数或三位数除以二位数,三步算初等算术,统计表和条形图,列出综合公式,用表格整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本书的教学难点:二、三位数除法试调商的方法,初等算术的运算顺序,点到线知识的实际应用,三视图对物体的想象和摆放,根据条形统计图的比较、分析和判断,升、毫升容量概念的形成。

知识和技能:

1.体验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与量的关系的过程,掌握必要的运算技巧进行计算

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二位数和三步整数混合运算,探索寻找简单的规律。

2.通过研究相关物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场景、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相关几何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发展空间的概念。

雕刻方案对整个学期的教学有指导作用。通过江苏教育出版社提供的四年级数学第一册教案,可以帮助老师们让教学井然有序!

[第3条]

一、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简单的抽象概括能力,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了独立思考和与他人交流、谈判、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学会了探索问题,能够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合理的问题,正确解决问题。无论是理解问题的能力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基础知识和技能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他们对数学学习兴趣浓厚,愿意参与学习活动,尤其是一些动手操作、合作学习和实践活动。因此,教学中应设计更多的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经验。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包括以下内容:乘法、升降毫升、三角形、混合运算、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求规律、算术规律、对称平移和旋转、倍数和因子、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题策略、统计、用字母表示数字、整理和复习。

单元一:本单元以学生学习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为基础,主要讲授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以及相应的口头计算和估算。一方面,学习这一部分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十进制乘法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认识到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在乘法解题过程中的应用意识。

雕刻要点:掌握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口头计算和估算。教学难点:注意乘数中间为0,乘数末尾为0的乘法的灵活性。教学重点:掌握乘法的顺序,理解方法,正确计算。

第二单元:本单元的内容包括理解容量和以升、毫升为单位的容量单位。通过对体积、升、毫升的理解,学生可以初步感知生活中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教材首先让学生知道容量和单位升容量,然后是单位毫升容量。

雕刻的关键;联系实际,加强练习,感受升和毫升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第三单元:本单元主要讲授三角形的理解。这部分理解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积累一些理解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雕刻难点:画出三角形指定底部的高度,画出指定的三角形。

刻字的关键: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探索活动,自我感知相关规律。第四单元:本单元主要讲授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教材分为三个层次。让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认识括号,从而正确计算三步混合运算;让学生体验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序列的过程,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用三步计算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对自我探索产生兴趣,获得发现数学结论的成功经验,培养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和做人做事的责任感。

刻印难点:在掌握操作顺序的基础上进行纠正。精通计算。

第五单元:本单元的内容是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点。以及对平行度和相交度的初步了解,进一步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高度的理解、测量和绘制。

雕刻的关键: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结合生活实践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六单元:本单元主要安排学生学习简单搭配和简单排列数及组合数。

雕刻要点:掌握活动中排列数和组合数的规律,找出方法。

雕刻的关键:让学生自主探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七单元:本单元讲授乘法分布规律,用乘法分布规律进行简单运算。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定律和组合定律,并使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单运算。进一步学习乘法和分布规律,不仅有助于学生整体理解整数范围内的运算规律,而且有助于学生灵活解决计算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雕刻的难点:我可以应用乘法和分布规律,使一些计算简单而熟练。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发现、总结规律。

第八单元:本单元的内容是进一步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学会在正方形纸上平移旋转简单图形,发展空间概念,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基础上,可以在正方形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雕刻的关键:加强学生在操作和活动中对知识的掌握,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兴趣和感受美。

第九单元: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倍数与因子,2、5或3的倍数的特征,偶数与奇数,素数与合数。

刻印要点:倍数、因子、奇数、偶数、合数、质数的含义。

刻印难点:在掌握含义的基础上做出各种判断,了解每一种自然数的特点。教学重点: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猜想等方法进行探究,加强学生交流,感受数学,体验数学。

第十单元:本单元主要用计算器探究积的变化规律和商的常数规律。教学重点:利用计算器帮助学生探索和发现运算规律。

刻字难点:学生被除数和除数以0结尾的简单算法。教学重点:让学生自主探索,用自己的话总结发现的规律。单元11:本单元进一步教如何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

刻印要点:让学生在探索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感受到通过绘制和列举策略来整理信息的必要性,增强使用策略的意识,提高使用策略的水平。

刻字难点: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运用策略解决有个性的问题。教学重点:学会通过绘制线段和列表来解决与行程计算相关的实际问题。第十二单元:本单元主要教授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刻印难点:根据实际问题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设计统计活动,体验统计过程,增强统计概念。

三、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将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2.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加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增强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学习习惯。

5.注重团队互助精神的培养,增强集体意识。

四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在对已学知识的整理和复习中,进一步理解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能合理、灵活、正确地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能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引导观察。

谈话:下面是某新华书店销售的三种图书的价格。

出示:

书名

每本书的价钱(元)

《数学故事》

12

《成语故事》

15

《科幻故事》

18

提问:观察表格,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如:买一本《数学故事》和一本《成语故事》要用多少元?买三本书一共要用多少元?三年级有5个班,每个班买3本《数学故事》,一共要用多少元?等等)

随着学生的回答,投影出示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

2.解决问题。

提问:同学们很会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你想解答哪些问题?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答,并想一想才能怎样比较快地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解决自己所选择的问题,教师巡视。

反馈:你解决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计算的?(着重交流是怎样运用加法或乘法的运算律使计算简便的)

板书:12+15+181235

12+18+151253

比较:观察上面的两组算式,你想到了什么?

3.揭示课题。

谈话: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经常要运用加法、乘法的运算律,使计算简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板书课题:运算律复习)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你想怎样复习?通过复习达到什么要求?

[说明:从现实情境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注意对复习方法进行指导,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二、合作交流,知识梳理

谈话:下面就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学期学过的运算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出来,并在小组内交流你整理的结果。

学生独立完成整理,教师巡视。

学生中可能出现的整理方法有:举例,文字描述,字母表示等。

小组活动:同学们都用自己的方法整理了已经学过的运算律,请把你整理的结果和小组里的同学一起分享,并讨论一下,能把你们小组同学的各种方法整理在一张表格里吗?试一试。

组织交流,由小组选派代表,交流整理的方法和完成的表格。

根据学生的整理结果,完成下面的表格:

举例

文字描述

字母表示

交换律

结合律

交换律

结合律

[说明:让学生自己整理已经学过的运算律,便于学生加深对加法和乘法运算律的理解,同时,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能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与同伴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填一填。

出示题目:

下面的计算分别应用了什么运算律?在括号里填一填。

86+35=35+86()

72+57+43=72+(57+43)()

764025=76(4025)()

125678=125867()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辨一辨。

出示题目:

先在括号填上适当的数,再连一连。

81+()=0+81乘法交换律

16425=16()加法交换律

184+168+32=184+()乘法结合律

a56b=()56加法结合律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交流。

3.比一比。

下面每组题的计算结果相同吗?为什么?

(1)88+(24+12)(2)2815

(88+12)+247(415)

(3)856-(656+120)(4)54045

856-656-12054095

要求:比较每组的两道题,它们的计算结果相同吗?各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

4.算一算。

出示题目:

你能分别算出三角形、正方形中几个数的和,圆中几个数的积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算法,并说一说怎样算比较快。

[说明:通过一组有层次的练习,引导学生在填一填、辨一辨、比一比、算一算等数学活动中,由具体到抽象地加深对运算律的理解,为灵活应用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四、灵活应用,解决问题

1.下面是某校学生生活区今年上半年用电情况,根据相关信息,解决下列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求出一共用电多少千瓦时,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

分组汇报怎样算比较快。

提问:解决了上面的问题,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吗?

2.下面是四(2)班马小平同学阅读三本课外书的情况统计。

提问:根据表中数据,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提问:怎样分别求出每本课外书一共有多少页呢?怎样算比较快?自己先想一想,再独立解决。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指名介绍自己的算法。

师生共同评价各种算法,并总结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的方法。

[说明:本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两个具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问题中没有要求学生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但学生通过分析题中的数据,会发现这些题具备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特征,通过计算、交流、反思等学习活动,进一步感受运算律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价值。]

五、全课总结,质疑问难

提问: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吗?

学生交流,并评价自己与同伴的表现。

[说明:让学生适时反思自己在本课学习中的所得,及时评价自己与同伴的学习行为、态度,大胆地说出遇到的困惑或困难,提出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

六、课后延伸,挑战自我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995+996+997+998+999125(178)4

1+2+3+4+5+95+96+97+98+99

2532125

[说明:课后安排富有挑战性的练习,不仅可以进一步深化本课学习内容,更为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机会。]

四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掌握将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的方法,能正确地改写整万的数。

●掌握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的方法,能正确地略写非整万的数。

●理解、掌握四舍五入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

●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增强学生的科普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

重点:大数的改写和略写。

难点: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教具:多媒体课件、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 旧知铺垫

用幻灯出示下面题目。

1、写出下面各数

一百二十万二千三百 二百零四万五千 三千零二十万零六百八十 五千八百万零七百 三百六十四万八千

2、读一读下面各数。

2000000 3500000 10200000 86000000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5。

(1)出示挂图或电脑课件展示人体血液的构造,介绍红细胞、白细胞的作用。

说明在一滴血液中含有多大数目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教师出示板书。

一小滴血含有:红细胞:5000000个 白细胞:10000个。

(2)让学生读一读这两个数。再看看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后,教师说明:这两个数都是整万的数。什么是整万的数呢?

像:20000 350000 1000000 1020000都是整万的数。

像:20035 356000 1000005 1025600都是非整万的数。

(3)明确告诉学生:在生产、生活中人们为了方便读写,常常将万后面的4个0省略掉,换成一个万字。用万字来代替数末尾的4个0,这样就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了以万作单位的数。

(4)改写。

板书出示:500|0000个 =500万个

强调:把个级的4个0省略掉,在500后面写上万字。这样照样读作:五百万个。

想一想:10000个=1万个。先让学生来说,然后教师添上板书1。

(5)即时尝试。

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80000 300000 18000000

学生独自改写。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是否记住写万字,并当作要点进行强调。

2、教学例6。

(1)电脑课件展示太阳和地球图,让学生观察、收集消息,了解太阳和地球的大小关系。

(2)让学生读出太阳和地球的直径分别是多少,并说一说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多少倍。这时学生感到直接说出这两个大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比较困难。

(3)启发学生想到:用万作单位的数进行比较会比较方便。

(4)观察这两个数有什么特征?

通过观察学生发现这两个数都是非整万的数,很显然我们不能想例5那样将它直接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那怎么办呢?

(5)介绍四舍五入法及如何用四舍五入法将非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教师:有一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什么是四舍五入呢?如:12756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①找准万位上的数。板书:12756

②看万位右边第一位上的数,是2。

③说明:根据四舍五入法规定,像这样小于5,把它和右边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

板书:1275610000。

说明:因为得出的是近似数,所以必须用,不能用=。

④再把10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板书10000=1万(说明:这里两个数是相等的,只能用=)

想一想:这样将1389000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再逐步引导。

①找准万位上的数:1389000

②看万位右边的第1位上的数。大于5向前进1,再把它和右面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

板书:13890001390000

③再把板书1390000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板书:1390000=139万

教师: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多少倍?

⑺即时尝试

把下面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1264008 1328543 1209000

先由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讲评,如果学生直接略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也可以,但要强调加上。

如:1264008126万 1328543133万

三、课堂活动

1、课文第14页的做一做。

通过练习,一方面是让学生用刚学到的知识进行改写,进一步掌握新知;一方面通过提供的有关地理知识素材,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知识,扩大视野。

2、课文第15页的做一做

通过让学生分别求出同一个大数的不同的近似数,练习使用四舍五入求近似数,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近似数的理解。

四、巩固练习

课文练习二的第3~8题。

四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篇7)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图案的欣赏和设计》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中的对称,体会平移、旋转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2、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地完成设计图案的任务,感受数学美和数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平移、旋转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本上的图案,剪纸,学生收集美丽的图案

教学过程:

一、图案欣赏

展示与课本上的美丽图案相同的剪纸作品

提问:这些美丽的图案分别由哪个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形成的?

组织汇报交流:最上面的图案是把单个图案(蝴蝶图案)连续平移得到的;左下方圆形图案可以看成是把单个图案(外面的两条小鱼及里面的一棵水草)旋转后得到的;右下方方形图案可以看成把单个图案(整个图案的四分之一)旋转(或平移)后得到的。这里的每个单个图案都是轴对称图形。

二、图案设计(书中的图案)

图案(一)的设计

提问:书中有什么操作要求?(照顾到能独立完成的有限)按要求示范完成一次平移巡视检查

展示部分操作漂亮的图案

图案(二)的设计明确要求

提示: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学具完成

提问:你是怎样平移的?展示部分学生作品

图案(三)的设计

(教学过程同图案(二)的设计)

三、图案设计(自己的图案)

提问:你打算选什么图形作为基本图形,要把基本图形进行怎样的变换?

巡视学生合作情况展示各个小组设计的图案

提问:你能看出这些漂亮的图案分别是有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对称、平移或旋转)而形成的吗?

集体交流设计者解释比一比哪一组设计的图案既美观又有创意?

小结(对学生的作品给予肯定和表扬。)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综合实践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四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直线、线段、射线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生学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角的概念、用尺子画角.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演示动画角的认识.

2.师: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角.

(揭示并板书课题角的认识)

二、引导探究.

1.(1)演示动画直线、射线、线段.

(2)启发提问:手电筒、太阳光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射线.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看作射线呢?

(3)小组讨论:直线、线段、射线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联系:都是直的,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区别:端点数不同,线段的测量长度直线、射线是无限长的,无法测量)

2.初步认识角.

(1)演示课件角的认识.(从一点引出4条射线)

提问:①你能从中找出多少个角?(最多6个)

②如果只想得到一个角?该怎么办?

(2)板书: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3)继续演示课件角的认识,演示角各部分名称.

(4)引导学生利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小钉子摆角.

教师引导学生边操作边思考:

①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角?

②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大的角?

③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小的角?

3.联系实际,深入感知.

(1)提问:联系实际想一想,生活中哪有角?

(2)启发学生用不规则的纸折出或剪出一个角.

全班进行比赛,看谁的角最标准.

摸一摸自己得到的角的顶点和边、感受角,教师选择有代表的角巾在黑板上展示.

(3)观察黑板上的角,按照角的大小请同学们排出顺序.

(4)当学生在叙述顺序语言表达困难时,适时出示角的表示方法.(强调和的不同)

4.讨论尝试,比较大小.

(1)演示动画角的大小比较.通过故事,引出问题.

(2)同学讨论、尝试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3)继续演示动画角的大小比较.

(4)由学生小结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先把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然后看另一条边的位置,哪个角的另一条边在外面哪个角就大.如果另一条边也重合,说明两个角相等.)

5.体验画角.

(1)由学生尝试用尺子画角,教师巡视.

(2)小结角的画法.(先画顶点,再从顶点起画两条射线)

三、巩固练习.

完成第126页第1题.

下面的图形,哪些是直线?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线段?

2.比一比看谁的眼力好.哪些是角?哪些不是?

3.一张长方形纸、剪去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四、质疑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射线、线段、什么叫角,角的各部分

名称、比较两角大小的方法和角的画法)

课后总结.教师出示顺口溜:

小小角,真简单,

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牢记,

先画顶点后画边.

五、布置作业.

从一条射线的端点开始,截取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板书设计

四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63987

=3296=2987

=1974(人)=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2)P5/做一做1、2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1)98736(2)63987

=27+85=3296=2987

=113(人)=1974(人)=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后小结:

四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篇10)

初步研究教材后,我设计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1、创设情境,认识平行。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在导入部分,我找了几张同学们熟悉的图片,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初步认识平行。2、观察思考,寻找平行。在初步认识平行后,我又安排了三个层次,让学生寻找并深入体验平行。先是在生活中找平行,并用刚才所学的数学语言来表达。接下来在铅笔盒中找平行,为下面的创造平行作铺垫。然后让学生在学过的图形中找一找,共有几组平行线。最后在一个正方体的图中找平行,发展学生的空间感,并结合实物观察,体验不同平面的两条边。再次感受平行的概念,深刻体会同一平面的意义。3、动手操作,创造平行。让学生想办法在格子图和白纸上各自创造出一组平行线。 4、观察感悟,画出平行。让学生自学课本上画平行线的方法,再通过任意画一组平行线,画一条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过一点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这三个层次,让学生掌握画平行线的方法。5、归纳收获,总结平行。

课堂教学中,总体感觉时间非常紧张,在学习画平行线时显得太仓促了。教学怎样画平行线比较费时,学生不能很快接受并掌握。看似简单的问题,学生为何不能较快地掌握呢?照着书上一模一样地画,怎么也这么难呢?看着一些同学在画平行线时,不知道尺到底该怎么放,真为他们着急。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课后我认真地反思了这节课的成败。不是学生的问题,是我教学方法的问题。学生虽然会模仿书上的画法,但是并不真正理解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法来画,所以只要线条换了个方向,学生就无从下手了。看来问题出在平移,怎样才能让尺平移。为了让所有同学都看清楚这一发现,我在课件中做了一段动画。小正方形在格子图中沿着某条直线平移,为了让学生感受不同方向的平移,我还在动画中转动了格子图的方向,小正方形照样也能沿着某条直线平移。在这一活动过程,学生深刻理解了平移的方法,只要让物体沿着某条直线移动,就能实现平移。有了以上的铺垫,此时,再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让三角板平移,学生就不难想到再用一把直尺就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它紧靠三角板的另一条边,固定直尺,就能让三角板沿着直尺的一条边平移了。而且方法也不止书上的一种。对于没有想到办法的同学,也可以让他们在书上寻找答案,自学课本上的内容。

学生有了平移的体验,在画平行线时,感觉轻松了许多,也节省了不少时间,更让人惊喜的是,有同学用了不同的方法画出平行线。有同学想到了用另一块三角板或量角器代替直尺,起到沿这一条直线平移的作用,只要是直的都可以利用。还有的同学发现用直尺靠在三角板的第三条边,同样也能让它平移。更有同学把直尺与三角板交换位置,让直尺沿着三角板的任意一条边平移。

在这一部分教学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画平行线的方法,还能灵活地运用它。同时,在活动过程中,他们发现了更多有关平行线的知识。比如:能画出无数条互相平行的直线,但是过直线外一点却只能画出一条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以及如何检验所画直线是否平行的方法。

四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篇1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是对常用的面积单位进行一个梳理,一方面进一步借助学生的低阶面积单位的表象累积形成平方千米的表象,另一方面,使学生熟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丰富面积单位的量感。

2、借助问题情景,合作探究平方米与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进一步丰富1平方千米的量感。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常用的面积单位的梳理过程,自主建构面积单位的换算方法,初步提高整理归纳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

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1、丰富1平方千米的量感,掌握常用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方法。

2、理解常用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阶段

1、感受平方千米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学校大吗?我们泗泾镇大吗?那么松江区呢?这些区域用我们新学的面积单位km2 来表示,是多少呢?请看大屏幕:(出示)

我们美丽的校园占地面积约0.03平方千米。

我们家园——泗泾镇占地面积约24.2平方千米。

我们的松江区总面积约604平方千米。

你得到了什么信息?有什么感受?你觉得平方千米常用在什么样的区域?(对比,交流)

小结:平方千米常用来表示面积大的区域。

[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展开,通过“区域大”但表示的“数字小”这一强烈对比,丰富平方千米的量感]

2、感知常用的小面积单位

我们还学过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谁能从大到小说出来呢?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让我们用手势来比划一下它们的大小吧!1km2能用手势来表示吗?(不能)为什么?(1km2太大)

板书

km2 1 m2=100dm2 1 dm2=100cm2 [通过记忆性口答与形象的手势感知,双重复习所学面积单位,再现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

3、感知练习

同学们对面积单位的量感不错,就让我们打开课本P23页,完成第三题,比比看,谁填的有快又准

在下面( )中填入适当的面积单位(课本23页)。

一张邮票的面积约9( )

一张乒乓球台面约410( )

一间教室的面积约63( )

一张软盘的面积约1( )

一个排球场占地约162( )

上海野生动物园占地约2( )

[ 在前面面积单位的充分感知铺垫下,通过填写适当的单位,促使学生将熟悉实物的某个面或某块区域与面积单位建立起联系,既诊断学生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激活他们已有单位面积的量感。]

二、探究阶段

1、情景设疑:通过刚才的单位填写,同学们对面积单位的都很熟悉了,接着让我们来解决前面学习中留下的问题:(出示)如果1 m2可以挤下17人,那么1 km2能不能挤得下整个上海的人?(上海总人口为16737700人)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什么?同桌交流:需要知道1 km2等于多少m2 , 即km2与m2之间的进率,就可以求出1 km2可以挤多少人,最终把问题解决。

2、合作探究:我们知道1 km2就是边长为1 km 的正方形的面积,(出示边长为1 km 的正方形图形)。

那么km2与m2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你们能从1 km2的定义来找出它们之间的进率吗?请小组合作完成。

(1)组内尝试解决 ,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解法:(板书)

1km × 1km = 1 km2

1000m× 1000m = 1000000

m2 1km2=1000000m2

(3)再次交流:通过在1km2定义的关系式中把km转换成m,我们很容易就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现在让我们同桌之间再把这个过程互相交流一下。

3、问题解决:知道了1km2=1000000m2,那么1 km2能不能挤得下整个上海的人呢?谁来说说看?指名交流。这个结果让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4、完善面积单位进率:现在我们已经把所学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找到了,请同学们把P22的面积单位的关系填写完整。(媒体演示课本23页单位面积的累积过程)

1 km2=( )m2 1 m2=( )dm2 1 dm2=( )cm2

[通过问题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去探究km2和m2的进率。为了使学生形成清晰的量感,启发学生从定义去推理,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深处,从而让学生在合作的尝试计算中直观获得1 km2=1000000m2 。其实学生以前在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间的进率时已经经历了这样一个推理过程,在这里学生运用以往的经验解决今天所学的新问题,体现了知识的迁移。通过平方米和平方千米间关系的探究,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单位面积的含义和进率的由来,促进学生表象记忆的形成都有好处,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为以下单位换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情知背景。]

三、运用阶段

1、分层练习:(说出思考过程)

(1)25 m2=( )dm 23 km2=( )m2

(2)3400 dm2=( )m2 9000000 m2=( )km2 580cm2=( )dm2

(3)70000000 ㎡ -7k㎡=( ) k㎡

[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积累了一些重量、长度、面积单位换算的经验,并且会用小数表示单位之间的转换。这里先安排两组“从高到低”与“从低到高”的单位转换练习,就想让学生通过尝试找到换算的一般方法: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时乘进率,低级单位聚成高级单位时除以进率。从而在思考方法上予以归纳提升,建构单位换算的基本策略。接着出示带有不同单位的计算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借助学生思考过程的表达,便于检测学生对方法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演绎思维。]

2、拓展练习(同桌讨论)

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错的请改正。

(1)一个铅笔盒表面的宽度约5 c㎡

(2)教室的面积约30d㎡

(3) 一个粉笔盒的表面约0.75 c㎡

(4)上海市的总面积约6341000000k ㎡

[ 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往往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容易混淆,并且在选用面积单位时不善于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判断纠错练习,一方面强化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另一方面想从“数”与“量”两个维度探索修改的方法(修正数据或计量单位),既巩固了单位面积的大小观念,又渗透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的思想,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3、生活应用:(小组合作)

出示:为了扩大我国的绿化面积,人们要在长3km,宽2km的一块长方形的高原上植树,如果每平方米栽1棵树, 运来60万棵树苗够吗?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先算出什么?需要注意什么?写出你们的解题过程。交流探讨并板书解题过程。

[通过问题解决,再现本节课的重点新知“平方千米与平方米的转化”,同时让学生通过层层问题的分析,理清问题解决的思路,拓展思维,感受数学在生活问题解决中的应用价值。]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整理了“从平方厘米到平方千米”(板书)的面积单位,谁来谈谈这节课中你的收获?

四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通过结合生活实际的活动,在学习新知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请看大屏幕。

点击鼠标,课件演示生活中含有角的物体。

师:你看到了什么?谁能说一说?

学生回答:略。

师:如果请你们再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这些物体,你又能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这些物体中都含有角。

师:是吗?让我们来看一看。

点击,课件演示角的闪烁。

师:果然如此!你观察得真仔细。奖给你一颗智慧星。

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角。通过以往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关角的知识?同桌互相说一说。

贴上课题角,学生交流后回答:略。

师:仅仅知道这些,你们就满足了吗?

那你们还想知道哪些有关角的知识呢?

学生回答:略。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虚心好学,老师真的是非常高兴。好吧,那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有关角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师:请大家拿出四张卡片,用水彩笔和尺出画四个不同大小的角。每张卡片画一个。比一比谁画的又好又快!

学生在卡片上画角。

师:请组长将大家画的角收集起来,平铺在桌面上。比一比哪一组动作最快!

组长工作。

师:下面我们要给这些角分分类。在分类之前,老师要说几点要求:1.每人先要认真的观察这些角。2.为了提高我们小组合作学习的效度,分类前组长一定要带领大家展开充分的讨论,确定分法后再分。3.分好后,每组选一名发言人,准备向大家汇报分类的情况。

小组合作学习,给角分类。教师巡视,做好记录。

师:哪一组愿意汇报?

小组汇报,汇报时请其用三角尺验证。贴出直角。

师:你们认为他们分的怎么样?

学生评价并补充。

师:你能给比直角小的角起一个名字吗?

学生起名。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

贴上锐角。(钝角同上。)

师:对于这些,你们还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

学生提问。

师:通过对角的分类,我们知道了角可以分成直角、锐角和钝角等几种。

贴上的分类。

三、巩固练习。

师:请组长将这些角分还给大家。同学们可以在角的旁边写上角的名称。

学生写角的名称。

师:写好的人互相说一说你刚才都画了哪些角。

学生互说,教师指名说。

师:如果老师给你一些角,你能分辨出是哪种角吗?请大家拿出练习纸,按要求填空。

请一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写。集体订正。

师:让我们回到生活中的物体。

点击,回到生活中的物体。

师:你能用刚才所学的知识,说一说这些角都是什么角吗?

学生回答:略。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这些角?

学生回答:略。

四、游戏。

师:请看大屏幕。

点击,出现长江大桥。

师:这是什么?对,这是我们芜湖长江大桥。看了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学生回答:略。

师:大桥中也蕴含着一些角,你能很快的说出这些角的名称吗?好,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快速抢答的游戏,准备好了吗?

学生抢答。

师:真棒!想去数学王国走一走吗?

点击,出现数学王国。

师:要想打开数学王国的大门,必须要得到开启大门的钥匙。只有完成数学王国的五环任务,才能得到它。你们敢不敢接受挑战?

点击,依次出现任务。

师:第五个任务需要大家合作完成,大家把三角尺凑在一起试着拼一拼。

学生合作拼。

师:能拼成什么角?你愿意上来拼一拼吗?

学生在黑板上用学具拼。

师:这个角是由几个什么角拼成的?还有其他的拼法吗?

五、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知道哪些有关角的知识?

六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十四篇


老师在正式上课之前需要写好本学期教学教案课件,现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迟。编写好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好的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您想了解更多我们推荐您读一遍“六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将追求幸福的秘诀分享给你的家人和朋友!

六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 篇1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为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多读书,可以与主人公卑可怜之人,笑可鄙之士。读书是超越时空间的邂逅。你会感受李白攀登天姥峰的潇洒;杜甫登临五岳一览众山小的壮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知识1

词两首

1、会背诵、默写、解释这两首词。

2、《如梦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作。

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深处,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这首词写出了词人郊游时的愉悦,表达了她对生活的热爱。

3《如梦令》中“醉”表明词人 心情愉快,是开怀畅饮的结果。“不知归路”的原因可能是“日暮”和词人“醉”了,也可能是词人兴致很高,流连忘返。两个“争渡”表现了词人 急于从荷花丛中找到正确的路径的心情。

4、《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作品,张志和,号“烟波钓徒”。

词中了描绘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悠闲自得的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的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无忧无虑、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向往。

5、《渔歌子》中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表面看“不须归”的原因是雨小,鱼肥,穿了蓑衣,戴了斗笠,渔翁已经陶醉在春天的美景中了,实际是“不想归”,原因是不愿再涉足朝廷的风浪.透露出词人淡泊之情和对大自然的喜爱。

6、《如梦令》和《渔歌子》都是词牌,我知道的词牌还有:清平乐、忆江南、水调歌头、沁园春、西江月。

4、兴尽:兴,兴致。

尽了兴致,游兴得到满足。 不须:不必,不一定要。

日暮:夕阳西下 沉醉:大醉 藕花:荷花

5、拓展:

(1)与荷花有关的诗句(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垂钓的诗句: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3)春天的风、雨: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由“细雨”想到)

(4)《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知识2

螳螂捕蝉

1、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了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如果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是万分危险的,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

要学会瞻前顾后,考虑周全。

3、螳螂、蝉、黄雀影射了这样一群人: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患的人。

4、从少年身上得到的启发:在劝谏的时候要有智慧,要注意方式方法。

5、主人公形象:

吴王:知错就改、深明大义; 少年:机智勇敢、无比爱国、(足智多谋)

6、听了少年的话,吴王为什么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答:听了少年的话,吴王忽然想起了大臣们的分析,明白了自己就像故事中的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的利益,没想到所隐伏的祸患——也就是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7、八字成语:(见练习册,记住3个)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8、六字成语:(记住3个)

过五关斩六将 迅雷不及掩耳 一传十十传百 五十步笑百步 不知天高地厚 手无缚鸡之力 神不知鬼不觉 有过之无不及 海水不可斗量 心有余力不足

9、关于昆虫(动物)的成语

飞蛾扑火 蜻蜓点水 噤若寒蝉 金蝉脱壳 薄如蝉翼 作茧自缚 蚍蜉撼树

(狼狈为奸 狐假虎威 草长莺飞 守株待兔 亡羊补牢 马到成功 对牛弹琴)

10、像螳螂捕蝉这样的寓言成语还有:自相矛盾、画蛇添足、刻舟求剑、掩耳盗铃……

11、历史故事:指鹿为马

凿壁借光 闻鸡起舞 悬梁刺骨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知识3

夜晚的实验

1、生词:蝙(biān)蝠

油漆(qī) 薄(báo)膜 单薄(bò) 领域 障碍 洞察

近义词: 喧腾=沸腾 洞察=明察 领域=范围 恩惠=好处 障碍=阻碍

2、本课生动记叙了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通过四次实验(即: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堵住鼻子;全身涂满油漆;堵住耳朵),终于揭开蝙蝠飞行的秘密——通过听觉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后来人们根据这一原理继续深入研究,发现了“超声波”,并将此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和军事等领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恩惠。

3、主人公斯帕拉捷形象: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大胆实验、潜心研究、不懈探索

4、引号的作用:表示

引用;强调;特殊含义。(特定称谓;讽刺或否定)

5、仿生学的运用:人们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成功研制电子蛙眼;根据鱼的沉浮原理发明潜水艇;模仿螳螂臂发明锯子;根据鸟的飞行发明飞机;根据鸡蛋的外壳发明了薄壳结构的建筑物……

6、斯帕拉捷为什么能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斯帕拉捷对周围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并且细心观察,积极思考,大胆实验,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放弃,这才解开了蝙蝠夜间飞行之谜。我们也应当向斯帕拉捷学习,拥有一颗好奇心和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思考,去创造,做学习的主人。

7、科学名言: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比问题的结果更重要。

——爱因斯坦

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牛顿(英国)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惊奇就是科学的种子。 ——爱迪生(美国)

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 ——杜威(美国)

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 ——伽利略(意大利)

8、诺贝尔:发明炸药

爱迪生:发明电灯 西门子:发明发电机 富兰克林:发现雷电的秘密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知识4

海洋——21世纪的希望

1、词语解释

威胁 要挟 协作 和谐

回眸一笑:眸,眼珠。 喜怒无常:常,惯常、正常。 无穷无尽:穷,尽。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兴,产生。叹,感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造句:看着电视上一个个优等大学的招生广告,再看看自己的成绩,他只得望洋兴叹。 )

2、这是有关海洋的说明文。

文章告诉我们海洋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21世纪人类已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海洋成了人类在新世纪里的希望。文章从五点来谈海洋是人类的希望:开发海洋矿产资源以缓解“能源危机”;向海洋索要高蛋白食物以缓解“食物匮乏”;利用海水发电;淡化海水缓解水荒;建设海底城市以开拓人类生存空间。不过人类要开发和利用海洋,首先必须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只有这样,海洋才会乐于作出它的奉献。

3、之所以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是因为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矿藏,可以从海洋索取高蛋白食品,利用海水的运动发电,淡化海水缓解水荒,在海底建设城市_。

文中“望洋兴叹”的原因是:由于以前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还不能开发和利用海洋,对它的喜怒无常无可奈何。海洋是个聚宝盆,“聚宝盆”比喻资源丰富的地方。说海洋是聚宝盆,是因为:它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铁、铜、锡、锰、硫等)矿产资源,请为保护海洋设计一条宣传标语:①海洋存亡,匹夫有责 ②蓝色的海洋,生命的摇篮。

4、人们热爱海洋是因为:海洋给人提供航行便利,给予人类食盐;

人们敬畏海洋是因为:海洋掀毁船只,冲垮堤岸,毁灭城镇,给人类带来灾难。·

5、常见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列图表等

6、近义词:慷慨=大方

敬畏=敬重 匮乏=缺乏 低廉=便宜 奉献=贡献 便利=方便 给予=奉献 望洋兴叹=无可奈何、无能为力

反义词:慷慨(吝啬) 敬重(轻视) 匮乏(丰富) 低廉(昂贵) 奉献(索取) 便利(障碍) 喜怒无常(温文尔雅) 望洋兴叹(妄自尊大)

7、藏

zàng (宝藏 西藏 藏羚羊) cáng (矿藏 隐藏 蕴藏 东躲西藏)

8、拓展:大海的成语:风急浪高、海纳百川、惊涛骇浪、风平浪静、水平如镜、碧波万顷、水天一色、波澜壮阔、惊涛拍岸、无边无际、一望无垠、巨浪滔天

大海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保护海洋广告语 :生命从海洋开始,善待海洋从你我开始。拥抱海洋,感恩海洋,善待海洋。

六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 篇2

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难点

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2.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小黑板、中国地图一张。

学具准备:学生各自准备一张地图。

教法学法

教法:对于意义理解部分主要采用尝试法。对于运用比例尺进行相关计算时,主要用引导发现法。

学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大胆设想、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必要时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如果要给我们的教室画一张平面图,它应该是什么形状的?

生:长方形。

师:课前我们量过教室的长、宽各是多少?

(生:长大约9米,宽大约6米。 )

师: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出我们教室的平面图。(生画师巡视)

(以谈话的形式,从学生熟悉的教室入手,让学生先估计教室的长和宽,再尝试画出教室的平面图,这样既复习了上节课图形的放缩知识,又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师:大家画的图是长9米,宽6米吗?(不是)谁来说说是怎么画的?

(学生的答案可能有:长方形长9厘米,宽6厘米。或者是长3厘米,宽2厘米。)

师:同样画的都是我们的教室,却不一样大,大家赞成谁的画法(故意)?为什么?

(观点一:都可以,因为这两个图的比都是3:2。观点二:这两种画法一样,但画的大小不一样,一个面积是54平方厘米,一个是6平方厘米。)

师:是啊,这两个平面图,别人一看会知道我们教室的大概形状,但我们的教室不可能是长9厘米、宽6厘米,也不可能是长3厘米、宽2厘米,你能想个办法,让别人也知道我们教室有多大吗?

(生动脑想、动手写)

引导学生汇报:

(1)直接写上"教室面积大约50平方米。"

(2)在图上标出"长9米、宽6米。"

(3)标上"1厘米=1米"。

(4)1厘米怎么能等于1米呢?我认为可以写"1厘米相当于1米。"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去动脑、动手、动口,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让学生体会了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

师:看来同学们很爱动脑筋,遇到问题会想办法。现在请拿出课前准备的地图,找一找看看上面有无类似的标注?通过汇报,让学生发现地图上有不同的标注。教师板书不同的标注。

(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素材,让学生自己寻找、发现和观察比例尺,从而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意义建构(认识比例尺)

1.介绍各种比例尺的名称。

师:在地图上这些都叫做比例尺。根据板书教师介绍数字比例尺、文字比例尺、线段比例尺。

2.认识比例尺。

如:师问比例尺1:600000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图上1厘米的长度代表现实中的600000厘米。

师:比例尺1:230000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现实中的230000厘米的距离。

师:同学们讲得都对,那到底什么是比例尺?

引导得出:

1.比例尺就是一种可以把实际距离放大或缩小的计量单位。

2.我认为比例尺就是图上长度比上现实中长度。

3.图上画的长度与现实距离的比。

4.图上长度与实际距离的比。

师:(规范学生语言)对,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板书: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由上列公式并推导出:图上距离=比例尺x实际距离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充分描述什么是比例尺,教师再规范语言,这样,一促进了学生思考,二促进了思维外显,三促进了交流。)

三、实际应用(比例尺的应用)

1.出示小黑板(笑笑家平面图)

师:这是笑笑家的平面图。要求笑笑的卧室的实际面积是多少,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卧室实际的长和宽)怎么解决?

2.学习课本第30页内容。

(1)学生自己阅读。

(2)学生动手测量笑笑家的平面图的图上距离,计算出笑笑卧室的实际面积。先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全班交流。

(3)独立算出笑笑家总面积,再全班交流。

(4)先让学生理解题意,再独立思考、解决,全班交流。

(5)先尝试解决,再全班交流。

3.谁帮老师算算小黑板上的图是按比例尺多少来画的?求出比例尺并标注。

4.师:刚才我们画的教室平面图,你现在有办法让别人知道我们教室有多大了吗?

指导学生在画的长是9厘米、宽是6厘米的图上加上了"比例尺1:100"。

在画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的图上加上"比例尺1:300"。

5.完成第31页"试一试"第1题、"练一练"第一题。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认识比例尺

1、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确比例尺的用途。

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对比例尺认识较少并且感受枯燥,所以我在课前拍摄学生照片,利用信息技术做成缩小或扩大的效果,课上展示让学生观察自己照片的变化。接着又介绍现实生活当中,根据需要有时要把实际距离缩小或扩大若干倍以后再画到图纸上的例子。如缩小实例有:中国地图、某个学校平面图。扩大实力有:手表图。通过这些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明确比例尺的用途。

2、通过观察、测量、设计平面图的体验过程,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在学生发现生活中缩小与扩大例子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当设计师进行测量教室周围物品、设计平面图,在体验中发现实际距离长和宽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就得到了图上距离,进一步引导学生又发现自己画的平面图的图上距离长和宽与实际距离长和宽的比也是相同的,通过说一说对课桌面1比10的理解,抓住了比例尺的意义进行教学。然后又强调了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一般用厘米做长度单位及统一单位的问题。最后,学生计算自己设计平面图的比例尺并说明其意义,更深的理解了比例尺的意义。

3、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为此,在学生充分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后,我创设了春游情境给学生看图片和地图,求比例尺和实际距离。在布置课外作业时,我又力求体现了开放性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特点,让他们调查数据求图上距离并画出来。这些设计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到了数学的内在价值。

六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学习课本第一页的例1、完成“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的第1至3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及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下列题目,请学生解答。)。

东山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实际造林2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进行交流,重点说说数量关系。

3.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百分数的知识。

二、教学例1。

1.出示例1中的两个已知条件,要求学生各自画线段图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提出要求: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你能求出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分别从差比和倍比的角度提出如“实际造林比计划多多少公顷”“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多少公顷”“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原计划造林面积相当于实际的百分之几”等问题。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提出例1中的问题: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2.引导思考:

小结: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上面的讨论,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后追问:这里得到的125%与刚才得到的25%这两个百分数有什么关系?

联系学生的讨论明确:从125%中去掉与单位“1”相同的部分,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百分数。

提出要求:根据上面的讨论,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还可以怎样列式?

三、教学“试一试”

1.出示问题: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例题中问题的答案猜一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学生作出猜想后,暂不作评价。

2.学生列式计算后讨论:这个答案与你此前的猜想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小结:“试一试”与例题中的问题都是把实际造林面积与原计划造林面积进行比较,但由于比较时单位1的数量不同,所以得到的百分数也就不同。

四、指导完成“练一练”

1.要求学生自由读题。

学生讨论后,要求他们各自列式解答。

3.根据学生在解答过程中的表现,相机提问:计算中有没有遇到什么新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后,引导他们自主阅读本页教材的底注,并组织适当的交流。

五、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练习一第1~3题。

做练习一第1题。

可以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如果有学生感到困难,可启发他们先画出相应的线段图,再根据线段图进行思考。

做练习一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对问题的理解,再让学生列式解答。可提醒学生把计算的商保留三位小数。

做练习一第3题。

先鼓励学生独立解答,再通过交流让学生说清楚思考的过程。

2.对比练习。

学生读题后先独立思考并列式计算,然后指名分析每题的解题思路。同桌间互相查看解答情况。

3.拓展题。

(1)爸爸买的股票“中国石化”上周五收盘价是20元,本周五收盘价是24元。“中国石化”本周上涨了百分之几?(用两种方法解答)。

六、全课小结。

七、布置作业。

1.课内作业:补充习题第1页。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例题1(线段图略)。

4÷16=0.25=25%125%-100%=25%。

六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 篇4

六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苏教版是一本教师教学指导书,旨在帮助教师在教授数学课程时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指导。本教案的特点是以生动具体的方式,全面介绍了六年级上学期的数学教学内容,并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和活动。

本教案共分为八个单元,分别是整数、分数、小数、比例、百分数、平面图形、三角形和运算规则。每个单元都按照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进行详细划分,并提供了相应的教学活动、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

以整数单元为例,本教案首先介绍了整数的概念和性质,并提供了丰富的实例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整数的意义和特点。然后,教案详细介绍了整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并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整数进行计算。除此之外,教案还提供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如整数游戏、整数竞赛等,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整数的知识。

除了教学内容的详细介绍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本教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每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案都设计了一些拓展活动和综合练习,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案还提供了一些数学思维能力训练的例题和习题,帮助学生发展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此外,本教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在教学活动和练习中,教案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相学习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通过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能够培养团队意识和沟通合作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学习效果。

总之,六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苏教版是一本内容详细、具体生动的教学指导书。它不仅提供了全面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教案的有效运用,教师能够更好地设计和组织数学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学习能力。

六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 篇5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促进相关技能的形成,发展数学思考和实践能力。

小黑板、课前请体育老师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测试百米跑步的时间。

今天,我们继续进行整理和练习。

1、根据下面的条件,说说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1)师傅每小时加工的零件比徒弟的3倍少18个。

(2)一堆黄沙运走了30车后还剩下16吨。

(3)一条围巾的价钱比一副手套价钱的2倍多25元。

2、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

(1)学校舞蹈队有x人,歌咏队的人数是舞蹈队的3倍,歌咏队有( )人;舞蹈队和歌咏队一共有( )人,歌咏队比舞蹈队多( )人。

(2)踢毽的和跳绳的每组都是x人,踢毽的有5组,跳绳的有8组。踢毽的有( )人,跳绳的有( )人;踢毽的比跳绳的少( )人,踢毽的和跳绳的一共有( )人。

1、求x的值

(1)三角形面积275cm。 (2)长方形周长9m。

第(1)小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列方程的依据以及怎样解列出的方程。

第(2)小题

先让学生独立列出方程。交流时师随机板书不同的方程,并让学生说清列方程的依据。

学生列出的方程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2x+1.5×2=9 (x+1.5)×2=9 x+1.5=9÷2

问:这几个方程哪些你会解了?请你说说应怎样解?

(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多加关注,注意个别辅导。)

交流完后,让学生解自己所列的方程,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理解的方程来解。

指名3位学生分别板演。再集体交流。

2、第6题、第7题、第9题、第10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引导学生说说每道题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的。

3、第8题

先让学生算一算自己在体育课上测试百米跑步时的速度大约是每秒多少米?

再让学生解答问题,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感想。

学生读题后可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来理解“取了若干次以后,红球正好取完,白球还有10个”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说明“取出的红球比白球多10个”。

再让学生列方程解答。交流时说说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的。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些什么收获呢?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六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 篇6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苏教版

数学是一门关于数字、形状、量和结构的学科,它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必修的学科之一。今天,我们将针对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苏教版,详细讨论并解析其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第一课:小数子-六年级一元综合计算

在小学六年级中,学生将进一步学习有关小数的知识。这一章节的开篇课程主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游戏来引导学生学习小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或图示向学生展示一组有关小数的例子,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来了解小数的整体规则。接下来,教师可以进行游戏,例如让学生使用小数去购买商品或进行简单的计算游戏,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口算和运算能力。

第二课:整数的加法和减法-六年级二元综合计算

在这节课中,学生将学习整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师可以通过使用数字线和正负数卡片来教授这个概念。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数字线展示正数和负数的位置,并通过简单的实例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接下来,教师可以使用正负数卡片进行互动游戏,让学生通过问题解答和卡片配对来进行整数的加减法练习。

第三课:倍数与约数-六年级选修练习

这节课主要教授了倍数和约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实物或图示来引导学生理解倍数和约数之间的关系。例如,可以使用乘法表或教具来展示一个数的倍数,并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接下来,教师可以使用约数表来指导学生找出一个数的所有约数,并进行练习。

第四课:分数的基本认识-六年级有一元认识分数

分数是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节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或图示来介绍分数的概念和基本运算规则。例如,可以使用水果分割或玩具集合来展示分数的概念。接下来,教师可以进行实际操作,例如将一条长长的绳子分成若干段,并让学生找出每一段的分数表示。

通过以上四节课的详细讲解,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苏教版中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我们也希望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游戏来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数学是一门需要实践和思考的学科,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其中的知识和技能。希望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保持积极的态度,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六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初步学会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应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初步认识转化的思想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下面各题。

3.286.337.555.64。

0.3280.6330.7550.564。

提问:商的小数点位置是怎样确定的?

指出: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算,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提问:

(1)除数扩大了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该怎样?除数扩大了100倍呢?

(3)把5.344扩大10倍,小数点应该向哪边移几位?要扩大1000倍呢?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板书: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而且也知道,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今天就要应用这两方面的知识来继续学习小数除法。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4。

学生读题。

提问:求平均每小时织多少米要怎样算?(板书算式)。

提问:这道除法计算题和上节课学习的除法计算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板书课题)。

先启发学生思考:我们已经学会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道题的除数是小数,能不能依据过去的知识,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呢?让学生先作讨论,并在全班交流。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冀教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冀教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现在再来说一说:怎样才能使除数变成整数?(把除数扩大10倍,要使商不变,也就是要得出原来的商,被除数应该怎样?(被除数也应该扩大10倍)教师在竖式中作出示范。结合说明:要把除数7.5扩大10倍,就是把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除数就变成整数了。为了简便,只要把除数7.5的小数点划去。除数扩大了10倍,要使商变,被除数47.85也要扩大10倍,只要把原来的小数点划去,向右移一位重新点上小数点,使被除数变成478.5。

追问:怎样把刚才的题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提问:这题转化后,现在变成多少除以多少了?这样的题在会计算了吗?让学生把这道题做完后,教师检查学生在计算时,要注意说明商的小数点要和转化后的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提问: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转化成怎样的除法再计算?是怎样转化的?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只要把小数点怎样移动?(在前面板书后接着板书:吟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如果被除数不是47.85,而是4.785,除数仍是7.5(板书:

2、进行转化的专项训练。

(1)做练一练中的第1题。

(2)小结: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方法是:第一步,把除数中的小数点划去,使它变成整数;第二步,看除数扩大了多少倍,就把被除数也扩大同样的倍数,只要把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若干位。这样,就可以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了。

三、巩固练习。

1、试做练一练中的第2题。

学生练习时,教师注意学生在转化时被除数和除数是否扩大相同的倍数,竖式中没有用的o是否划去。评讲时,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

2、让学生将练习十的第2题、第4题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四、课堂小结。

五、家庭作业。

练习十第3题。

六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 篇8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在分数里,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多少份。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2.分数的分类。

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是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四)百分数。

1.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百分数通常用“%”来表示。百分号是表示百分数的符号。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六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 篇9

一、导入。

呈现例1图片在黑板上。

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谈话导入:像刚才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教学例1。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提问: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组织学生先讨论,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第二幅图的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等等。

指出: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

提问: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2、认识图形的缩小。

各是多少厘米?

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三、教学例2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

(1)提问: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

(2)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

(3)让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

重点指导学生说说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多少格。

2、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明确: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长与宽的比与原来图形的长和宽的比是完全一样的。)。

3、教学试一试。

先独立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提问: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

小结: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2、做练习六第1、2题。

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

五、全课小结。

六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 篇10

学习内容:完成课本第2~3页练习一第4至8题。

课堂目标:

1.帮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巩固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问题的思考方法。

2.进一步明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这两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的思考。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及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二、完成练习一第4~8题。

1.完成第4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决。

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解答第(2)题时还有别的方法吗?

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同?

2.完成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组织交流和比较。

重点把第(2)、(3)题与第(1)题比较。

3.完成第6题。

指名学生读题,理解什么是“孵化期”。然后学生独立解答。交流检查正确率,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理解。

4.完成第7题。

学生读题,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巧克力的价钱比奶糖贵百分之几”,就是“巧克力的价钱比奶糖多百分之几。”

学生解答后交流思考过程。

5.完成第8题。

学生独立解答。可以用计算器计算。完成后交流。

三、读读“你知道吗”

学生自主阅读。

交流:读完后你有什么想法?

突出单位1不同的两个百分数不能直接相减。

你还能举些有关百分点和负增长的例子吗?

四、拓展练习。

1.甲数与乙数的比是4:5,乙数是甲数的()%,甲数比乙数少()%。

2.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增加10%,面积增加()%。

五、全课小结。

六、练习作业。

1、作业:补充习题第2页。

六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 篇11

()()=()()。

(3)45=210。

4:()=():()。

5.做一做。

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6.课堂小结。

(1)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

(2)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引导学生总结说出两种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到此,学生要学会用两种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比值是否相等;内项之积是否等于内项之积。)。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4~6题。

补充习题。

一题多变化,动脑解决它。

(1)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是18,

其中一个外项是2,另一个外项是()。

(2)如果5a=3b,那么,=,

(3)a︰8=9︰b,那么,ab=()。

教学反思:

比例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学生自学,老师提问,完成的较好。让学生通过计算内项之积和外项之积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然后大量的练习巩固新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六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由平面图形引到立体图形。

接着电脑演示由面到体的过程,揭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立体图形。

指出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像这样占有一定空间的物体的形状就是立体图形(电脑显示若干立体实物)。

问: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什么图形呢?在这里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呢?

3、举例。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的物体实例。

师:要知道这些物体为什么都是长方体,就要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二、引导探究。

1、出示例1:

(1)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具,回答上面的问题。

(2)抽象图形。

说明: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所以通常这样画长方体。

(师边讲边画长方体的直观图,注意要规范。)。

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图上哪3个面是我们能直接看到的?另外3个面在哪里?

2、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1)教师结合直观图逐一向学生介绍棱和顶点,并及时在图中作出标注。

(2)同桌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纸盒,互相指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电脑分别显示面、棱、顶点这三个部分,加深印象。

3、长方体的特征。

出示: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长方体有什么特点,讨论后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特点。

(1)面的特点。

长方体有几个面?谁能迅速的数出长方体的6个面?比较哪一种方法好?

长方体的6个面是什么形状的?还有不同看法吗?这两个面的位置是怎样的?(可结合拍手理解“相对”)。

(还可以出示预先准备好的纸盒让学生直观感受长方体的一种特殊情况,一般来说,长方体的每个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形状相同,大小一样,可以用这四个字(出示:完全相同)来代替。(电脑演示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这个特点)。

(2)棱的特点。

长方体有多少条棱呢?谁能给大家介绍一种很快的数出这12条棱的方法?

如果有学生是分组来数的,可以结合长方体铁丝框架数一数。想一想:每组有几条棱?每组4条棱的位置是怎样的?相对的棱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电脑显示棱的特点)。

(3)顶点的个数。

长方体有几个顶点?你是怎样迅速数出来的?

(4)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____让学生看着自己的长方体纸盒说说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什么特征。

____小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一个长方体的面可以分为3对,相对的面完全相同;长方体的棱可以分为3组,每组4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4、学习长、宽、高。

(1)问:相交于同一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都相等吗?

指出:长方体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师边讲边标注)。

(2)学生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量出它的长、宽、高。

5、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2)学生交流后,让他们小小组去探究。

(3)全班交流。

6、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1)观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明确: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由于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所以它的棱的长度不分长、宽、高了,就叫做棱长。

(2)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7、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第10—11页的内容。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看图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结合第3个图形再说说这个长方体的面的形状有什么特别之处。

2、练习一第2题。让学生说一说。

3、练习一第3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各问题,并说说怎么看出来的。

明确:这个长方体前后的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的4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4、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判断摆出的这几个几何体分别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再让学生互相指一指每个几何体中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说说它们分别是多少厘米。

5、练习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这儿有一个关于长方体特征的顺口溜。大家可以轻声读读。

出示:

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十二棱;。

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

6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

五、课外延伸。

在家里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玩具或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它的面、棱、顶点;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并涂上或画上喜欢的图案。

六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 篇13

六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


在六年级的数学课上,教师们通常会使用苏教版的教案来教授学生们各种数学知识。这些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们巩固基础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数学技能。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一节六年级苏教版数学课的教案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乘法”和“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学会将分数化简并运用于实际情境;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解题技巧和数学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准备PPT课件,包括例题和练习题;


2. 准备学生练习册和作业册;


3. 准备学生小组讨论用的白板和彩色粉笔;


4. 准备计算器、尺子、圆规等学生使用的辅助工具。


三、教学流程:


1. 开场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谜语或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热情。


2. 新知讲解(15分钟):


教师通过PPT展示乘法和除法的相关概念和解题步骤,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基础知识。


3. 学生练习(20分钟):


教师给学生们分发练习册,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实践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教师会巡视班级,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纠正他们的错误。


4. 小组讨论(15分钟):


教师安排学生组成小组,共同讨论和解答一些应用题和思考题,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5. 拓展延伸(10分钟):


教师设计一些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拓展他们的思维广度。


6. 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们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学习数学。


四、作业布置:


教师在课堂结束前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们在家中继续巩固和复习所学内容,确保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过以上教学流程,学生们在一节六年级苏教版数学课上将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乘法、除法和分数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和数学思维。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学生们将能够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希望学生们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成为优秀的数学家!

六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 篇14

1、从具体情境中体会学习圆锥体积公式的必要性并进行大胆猜想。

2、在操作、观察、思考、探究等学习活动中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并能有条理的说出推导过程。

3、根据圆锥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都很棒,为了帮助大头儿子解决这个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锥的体积”的计算好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认识圆锥的体积。

1、出示圆锥,引导学生说出圆锥的体积的意义。

课件出示:圆锥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圆锥的体积。

2、演示排水法求圆锥的体积。

引导学生回忆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说出排水法。

3、冰激淋不能用排水法求体积,要怎样求呢?

(二)教学例2.(探究圆锥的体积公式)。

1、引导学生猜想。

师: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

同学们猜一猜,圆锥的体积计算应该和哪一个立体图形有关?

师:同学们再大胆猜一猜,圆锥的体积计算应该和什么量有关?

2、认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师课件演示怎样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板书:学生猜想。

3、实验验证猜想。

(1)明确实验方法、理解实验表和实验要求。

(2)学生实验。

(3)交流实验结果。

学生小组汇报,老师课件演示。

(4)得出结论。

师: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生1:等底等高的圆柱是圆锥体积的3倍。

生2:等底等高的圆锥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师:那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两个容器的容积存在这个倍数关系吗?

生:不存在。

明确哪个学生的猜想是对的。

4、推导圆锥的体积。

引导学生推导圆锥的体积。

师:根据我们得出的结论,你能写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v圆锥=13v圆柱=13sh。

师:想一想,根据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

生:圆锥的体积等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师:为什么有三分之一?

生:因为实验时,圆锥向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里倒了三次。

师:我们知道了怎样求圆锥的体积,那么假如圆柱形冰淇淋和圆锥形的冰淇淋是等底等高,你们说大头儿子买哪种合算呢?(这时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答案)。

师:所以,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可以用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

5、练一练(运用公式):

师:我们继续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34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解决,全班交流。

(二)教学例3.(运用公式拓展)。

课件出示例3。

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学生独立解决,全班交流。

规范做题格式。

(三)思考;求圆锥的体积,还可能出现那些情况?

引导学生梳理:

已知底面半径求体积;。

已知底面直径求体积;。

已知底面周长求体积。

三、巩固练习。

1、填空(课件)。

2、判断(课件)。

3、34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最新四年级语文苏教版教案


工作总结之家编辑为您整理了关于“四年级语文苏教版教案”的详细介绍,我相信您会从这篇文章中汲取一些有益信息。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老师还没有写的话现在也来的及。 完善的教案和课件能促进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

四年级语文苏教版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一些优美词语和句子。

2、边读边想象画面,凭借语言文字感受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激发学生赞美与向往之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语言文字感受“真正的荷兰”。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让我们漂洋过海,再次去享有“欧洲花园”美称的荷兰看看,去欣赏那里的田园风光,去感受那儿的(指读课题)——田园诗情。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荷兰,知道荷兰是——花之国,水之国,也是牧场之国。(引读并课件出示第一小节)

同时我们通过读书交流,知道课文向我们展示了5幅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图,分别是(根据生回答点出课件):奶牛图骏马图家畜图傍晚图夜晚图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来细细品味这五幅田园风光图,感受这真正的荷兰!(板书:真正的荷兰)

二、品味荷兰

(一)指导奶牛图

1、荷兰作为牧场之国,代表性的,就是那草原上的奶牛。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课文那一小节描写了荷兰的奶牛?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段话,边听边在脑海中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师配乐朗读)

不着急,自己再默读课文的第二小节,想一想。(根据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句子)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1:(仿佛看到了碧绿的草原)

点出:极目远眺,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上,是一头头黑白两色的奶牛。

请你读读这句话

“丝绒”是什么知道吗?(它是一种以蚕丝和人造丝为原料做成的丝织品,摸上去十分柔软、舒适)(出示草原图片)想象一下,躺在这如丝绒般的草原上,仰望着蓝天白云,你会有什么感受?先让学生交流让指导: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出示“极目远眺”,能换个词吗?(放眼远眺、放眼远望)

指名读(看得真远呀)齐读

远远望去,碧绿的草原、黑白两色的奶牛,构成了一幅色彩和谐的美丽图画,紧紧吸引了我们的目光,一起读好这句话。

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

预设2:(仿佛看到了正在吃草的牛群)

点出(1):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正在低头吃草;有的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什么。指名读

每头牛都有各自的形态,你能想象一下还有的牛在干什么吗?(训练说话用上:有的??有的??)

学生交流:(有的正在悠闲地散步,有的牛儿凑在一起,似乎在说着悄悄话??)因为有了这些牛群,让我们感觉整个草原显得是那么温馨。能把这种感受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吗?

评价:牛群是多么悠闲啊!

(2)牛犊跑前跑后,活像顽皮的孩子;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

(点红“仪态端庄”)读着仪态端庄这个词,你想到了谁?

在这牛群中,牛犊顽皮可爱,老牛沉稳庄重,如同一个温馨幸福的大家庭。谁来读读?

评:这是一幅多么生动而富有温情的画面啊。

谁能把两句话连起来读好,带领我们再次欣赏形态各异的奶牛?

评: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姿态各异的牛群

除了这碧绿的草原、悠闲的牛群,你还看到了什么?

预设3:(仿佛看到了大片的郁金香)

出示:绿意盎然的村野乡间,是大片大片鲜艳的郁金香。

见过郁金香吗?见过荷兰的郁金香吗?出示郁金香组图。

瞧,这大片大片,五颜六色的郁金香是多么迷人啊!谁来读读这句话?

知道绿意盎然是什么意思吗?老师这有两句话,同学们读读,比较一下,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出示句子)比较:绿意盎然的村野乡间,是大片大片鲜艳的郁金香。

绿色的村野乡间,是大片鲜艳的郁金香。

评:充满的绿色的村野乡间显得生机勃勃,其中点缀了大片大片的郁金香,那么多,那么美,怪不得荷兰要被称为“花之国”了!谁来读好这句话?

听着你的朗读,老师仿佛闻到了浓郁的芳香。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花之国迷人的美景!女生读

小结:是啊,一望无垠的草原好象铺上了丝绒地毯,大片大片色彩斑斓的郁金香点缀其间,牛群在草原上自得其乐,好一幅温情的田园风光图。(板书:温情)

读着这幅温情的奶牛图,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荷兰?示卡片:()的荷兰对,(指板书)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来!带着这样的感受,咱们一起美美地读好第二自然段。

(二)自学其余四幅图,交流感受,指导朗读

1、刚才老师带领大家抓住一些重点句,读一读、想一想、品一品,一起欣赏了这充满温情的奶牛图,现在请同学们在剩下的四幅图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图,找找使你喜欢的词句,然后用笔画下来,好好地读一读,想一想,还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师巡视)

2、交流:你喜欢哪一幅图?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红相关的句子、词语。

预设(1):喜欢骏马图

是什么吸引了你?

出示:成群的骏马骠悍强壮,腿粗如桩,鬃毛随风飞扬。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着的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自由驰骋。指名读

(出示骏马图片)骠悍强壮是怎样一种体魄!鬃毛飞扬又是怎样一种速度啊!谁能表现出骏马的力量、速度之美?指名读。老师仿佛看到了这骏马奔驰的场面!再读

你就是一匹自由驰骋的骏马,飞奔着,飞奔着,你有什么感觉?

你也是一匹在原野上驰骋的骏马,飞奔着,飞奔着,你有什么感觉?(高兴、自由)是的,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引读并出示句子: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

谁能通过朗读表达无比自豪的心情?指名读

点评:老师仿佛看到成群的骏马在无垠的原野上自由驰骋!——男子汉一起读好这段话!

这真是骏马的自由王国啊!(板书:自由)

欣赏着这幅自由的骏马图,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荷兰?卡片:()的荷兰是的,荷兰也是一个自由的王国,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指板书)

预设(2):喜欢家畜图

出示第四小节:在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白色的绵羊悠然自得,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

这些动物们过的怎么样?(安闲)

如果把“安闲”这个词换掉,你打算用上哪个词?(自由自在、悠闲??)

看,安闲这些词用的多好!从这个词,联系这样的环境,我们读出了动物们的悠闲动物们的惬意,动物们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心满意足。能用朗读把这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感觉表达出来吗?指名读

你知道吗?这段话还是一首小诗呢!(重新出示调整后的句子)

在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

白色的绵羊

悠然自得,

黑色的猪群

不停地呼噜着,

成千上万的小鸡,

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

安闲地欣赏着

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

喜欢吗?自己先练练,等会老师请读得最认真的同学配乐来读一读。

点评:真好,我仿佛看到一群绵羊那悠然自得的样子。

真好,我感觉到了小鸡、山羊多,那种自由自在、鉴赏家般的样子。

是的,这许许多多的牲畜,都在荷兰的草原自由自在、安闲地生活着。(板书:安闲)

读着这幅安闲的家畜图,你又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荷兰呢?卡片:()的荷兰荷兰真是个天堂般的动物世界,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指板书)

预设(3):喜欢傍晚图

出示第五小节:到了傍晚,才看见有人驾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板凳,给严肃沉默的奶牛挤奶。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在这里,谁都不叫喊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

傍晚的牧场给你什么感觉?课文中有个词写出了傍晚牧场的特点能找到吗?(点红:寂静)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根据交流,点红:才严肃沉默偶尔谁都不也默默无言)这些词知道什么意思吗?都写出了一个:静。

谁能读出傍晚的寂静?(点评:多么宁静的傍晚呀!)

让我们轻轻地缓缓地读一读,感受傍晚的寂静。

读着这寂静的傍晚图,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荷兰?示()的荷兰

有谁喜欢荷兰的夜晚吗?

预设(4):喜欢夜晚图

(出示)这一小节中,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点红: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读着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荷兰的夜晚十分宁静)

除了这句话,还有描写荷兰夜晚宁静的句子吗?

根据回答,相机出示:车船过后,一切又归于平静。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

分别指名读(评价:多么安静的夜晚!一丝声音都没有。)

引读:一切都是那么宁静,沉睡的——无声的——漆黑的——只有——。齐读荷兰的夜晚是那样的宁静而安详,(板书:宁静)

读着这宁静的夜晚图,你又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荷兰?卡片:()的荷兰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指板书)让我们通过朗读一起来感受这宁静而美好的夜晚。(齐读这一节)

三、回味荷兰

1、总结:是啊,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娇艳欲滴的郁金香,动物们的自由王国,黄昏挤奶的劳作,寂静无声的夜晚,这一幅幅画面就组成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国度,恬静而充满生机,是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指板书)

2、想把荷兰美丽的景色留在心中吗?自己读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两句话背下来。——指名背

板书:11、田园诗情

温情自由安闲宁静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真正的荷兰

附教学反思:

《田园诗情》教学反思

这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抒情散文,描写了具有“欧洲花园”美称的荷兰。文中优美秀丽的田园风光,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字,洋溢着宁静悠闲的情趣,真情地抒发了作者对荷兰田园风光以及自由安详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让我带领我的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捧着不忍放手,以至于深深地陶醉其间。

说实话,这篇课文属于抒情类文章,作为男同志的我,总觉得自己的音质不是很美,不太适合上这么抒情的课文,可能会上得很平淡。所以之前我参照了很多教学案例,包括凤凰语文网上许多优秀的教学设计,想从那里寻找适合我风格的教学点。

四年级语文苏教版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先……再……然后……”写一段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后提示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懂得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重点难点:

1、读懂课文,了解航天员飞向月球的经过及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题质疑。

我们都听说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在这个神话故事中,月亮里有广寒宫,有桂树,有玉兔,还有漂亮的嫦娥仙子。那么,月球上面究竟有没有我们说的这些呢?大家想知道吗?这堂课,我们一起跟宇航员叔叔飞到月球上去看一看,好吗?(板书课题:飞向月球)

二、初读感知,自主学习。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广袤嶙峋联络牙膏呈现土壤浆糊捏

棕色扶梯百看不厌心驰神往

(2)指名逐行读,要求读准字音。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联络:彼此交接,联系。

耸立:高高地直立。

宇航员:本课指乘宇宙飞船在太阳系内空间航行的人员。

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

百看不厌:长久地看,多次地看,不会产生厌烦情绪。

失重:本课指宇宙飞船在高空摆脱了地心引力而失去重量。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按课后提示划分段落。

第一段(第1~4自然段)。

第二段(第5~6自然段)。

第三段(第7自然段)。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其他同学看图思考:读了这一部分,你知道了什么?

(2)讨论交流,总结为以下三点(小黑板出示)

①在什么时间飞向月球?

②谁飞向月球?

③怎样飞向月球?指名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宇宙飞船飞向月球的经过,语言要通顺连贯。

四、作业

1、描红,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在飞向月球的过程中,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2、课文中详写了什么现象?

二、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继续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你最感兴趣的地方,并说说为什么感兴趣。

(2)讨论,交流:

①“宇航员感到自己的身体轻飘飘的……还不时地和地面指挥中心联络着……”,

(“轻飘飘”、“无法……站稳”、“稍—……就……”、“飘来飘去”等词语写出了宇航员们在失重之后的工作情况)

指导学生朗读。

②“座舱里没有上下左右和正反之分,……悬着睡。”

(“可以……也可以……”、“悬着睡”等词语写出了宇航员们在失重之后的休息情况)

指导学生朗读。

③“他们吃的‘饭’是特制的……捕捉。”这里写宇航员们失重之后的吃饭情况。作者用了一些表示先后的词语,你能找出来吗?

(“先……再……然后”表明了宇航员吃饭的先后次序)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做某一件事的次序,想一想,然后说给大家听,当宇航员们吃硬颗粒状食物时也这样吃吗?为了说清楚,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句子来说明?(用“像鱼儿觅食一样”来比喻宇航员吃硬颗粒状食物的样子)

(3)这些失重现象很多人都觉得特别好玩。可是,宇航员们携带着工作任务飞向月球的,这种现象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不便,因此,宇航员们的工作非常艰难。

(4)工作如此艰难,宇航员们是怎样工作的呢?找出反映他工作认真负责的词语。

(“仔细地检查”、“一个个”、“不时地”……)

(5)经过三天多时间的飞行,飞船渐渐接近月球,在宇航员与地面指挥中心的合作下,登月舱在月球上停稳了,这个过程容易吗?

(6)小结。

2、学习课文第二段(第6、7自然段)。

(1)默读课文,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写两名宇航员登上月球)

(2)指名读第6自然段,体会两名宇航员登上月球的过程。

“心驰神往”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小心翼翼”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3)自由读第7自然段,思考:宇航员们登上月球看到的是什么?(板书:没有……也没有……只能看到……)

指名读课文“最令宇航员百看不厌的……”

(4)宇航员们登上月球欣赏了这独特的美景后又开始了工作。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

宇航员登上月球有什么收获?(从课文中找句子回答)

(5)假如你是宇航员,你登上月球会怎么做?

三、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收获了什么?

2、同学们想不想通过自己的研究、设计让月球为我们服务?无穷无尽的宇宙里藏着数不清的奥秘,老师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将来去研究它们,开发它们,让更多的天体,更多的资源为人类造福!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用“先……再……然后……”写一段话。

《飞向月球》教学反思

《飞向月球》这篇课文主要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和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大家都很关心杨利伟太空飞行的经过,我就以这学生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入手,与学生展开对话,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就成为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学习也会事半功倍。不过在这一环节上,处理有点急躁,没等学生的兴趣完全调动起来,就匆忙进入新课。

在“宇航员升空”这环节,最初设想是学生能随着火箭升空感受到那一刻的惊心动魄,结果由于视频无法打开,课堂气氛有点平淡,在“精读体悟”那部分,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下在宇航员飞行过程中的有趣的事这一环节,学生能在课文中找出这些有趣的事进行交流,让学生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品味课文的内容,随后交流自己的感受与心得,用自己的朗读表达自己的体验。老师跟随学生的交流随时指导

在最后登陆部分的处理上,由于课件耽误了时间,时间不够了,就忽视了学生主动性,强制地把学生拽到了登陆这一部分,课堂上就有点牵的感觉。

四年级语文苏教版教案【篇3】

教材简析

本次习作结合带有创新意识的活动,要求学生了解习作的内容是源于生活的,需要他们更多地去体验生活,善于观察生活对于写好作文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时明白写一件事情,需要有顺序、有重点、写具体。并能够按照习作的要求写好一件自己在生活中新发现的事情。为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情境或者提供一些让学生能够感知新发现的事情,帮助学生积累或者发现一些习作的素材。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记录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个新发现。

2.借助习作要点,读懂例文,明确本次习作要将事情写得有顺序、有重点、有具体的内容。

3.通过习作养成良好的关注生活,体验生活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记录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个新发现,明确本次习作要将事情写得有顺序、有重点、有具体的内容,通过习作养成良好的关注生活,体验生活的好习惯。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记录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个新发现。

2.借助习作要点,读懂例文,明确本次习作要将事情写得有顺序、有重点、有具体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借助习作要点,读懂例文,明确本次习作要将事情写得有顺序、有重点、有具体的内容,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记录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个新发现。

教学步骤

一、魔术导入

1.老师表演一个比较简单的魔术

2.师生交流

3.教师揭秘

4.通过这样的一个小小的魔术,大家有什么想法?

魔术往往都不是真实的,但是却凝聚了魔术师的诸多技巧

5.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事物我们只要多留心一点点,就会有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发现。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例文是怎样说的?

二、新授

1.指名读例文《红豆、黄豆我来分》,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通过这篇文章,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收获吗?

(1)师生交流

(2)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随机进行板书

留心观察写清过程设置困难(强调心理)发表感慨

(3)是啊,小作者正是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尝试才成功而轻松地将黄豆和红豆进行了快速的分离,而且还让我们知道了一些平时我们并不太关注的关于黄豆和红豆之间在外形上的差异。

2.刚才我们也了解了一些关于魔术的知识,接下来,季老师也要玩一个小小的魔术,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情呢?

(1)教师表演(表演过程中不断地丢包袱)

(2)师生交流

(3)教师追问:这个时候你们的心里在想什么?你们觉得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呢?能不能给这个魔术起一个挺有意义的名字呢?

4.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根据刚才老师所展现的几个魔术或者相关活动,选择其中的一个过程进行具体的描写。(教师一边指着板书,一边引导孩子进行思考和创作)

需要大家重点关注的是,要给文章起一个有吸引力的名字,然后在对于这件事情的记录过程中,尽可能地要将自己和同学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过程记录清楚,最后也不要忘记自己的感想哦!如果你还有更新奇的事情也是可以写的,选择的面越广越好。

三、学生习作训练

备注:当学生在进行习作的时候,老师可以巡视,可以指导,但是切不可打断、打乱学生的习作思路,不能用自己的意见左右学生的想法,让学生静心、快速地创作,也不要在乎学生的字迹是否工整,我们要的好作文,不是好书写,大家能看得懂就可以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当堂完成作文,相互评改中不断完善习作细节,提高习作质量。

教学重难点

掌握进行习作评改的好方法,养成自主修改作文的习惯。

教学步骤

一、交流、评讲。

1.下课时品读了几位同学的文章,感觉写得很有条理,达到了我们留心观察写清过程设置困难(强调心理)发表感慨的习作目标。这节课我们讲围绕我们完成的习作进行互评和修改,让我们的文章更加优秀,因为好作文是(改出来的)

2.出示一位学生的作文

(1)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他有没有把自己发现一件事情的过程记录清楚,人物的动作、心理、语言等方面写得清楚吗?

(2)师生交流

3.现在读读自己的文章,看看自己什么地方写得很具体?自己用符号标出来,然后来汇报交流。

(1)学生自读自己的作文

(2)师生交流

什么地方精彩,为什么感觉自己的这句很精彩?(学生说自己想法)

对照交流,还有没有与这位同学一样写得精彩的语句呢?

老师来读读你的句子。(果然写得很棒)

4刚才在大家批阅的时候有很多亮点,的确把老师或者魔术师在进行魔术表演的各个方面通过具体的过程写详细了。同时也有一些孩子的作文少了一些什么,我们来一起帮助他们改一改。

(1)出示一个文章写得不太好的学生的文章。

(2)读读这篇文章,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帮助他进行修改。学生对照大屏幕读读这篇文章。

(3)师生交流根据我们刚才学习的文章要求,你们想想可以怎样帮助你们呢?

5.下面请同学再读读自己的文章,看看自己还有哪些地方写得不够好,同座位两个人互相帮助修改一下,好不好?开始。

(1)同桌互相修改

(2)回去修改从这样几个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

6.同学们还可以做两件事情:把本次习作写得好的词语积累下来,把班上同学的好的句子积累下来,以及这次你习作的感受,积累下来。其实作文就是写写我们周围的人,周围的事,作文也就是这样有趣、简单。希望同学们能够养成积极关注周围生活的习惯,因为习作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板书设计

习作就在我们身边之

带有创意的发现

留心观察

写清过程

设置困难(强调心理)

发表感慨

学会修改好作文是改出来的!

四年级语文苏教版教案【篇4】

我国古代的建筑技术,正史很少记载,多是历代匠师以口授和钞本形式薪火相传。由匠师自己编著的专书甚少。宋初木工喻皓曾作《木经》,但早已失传,只有少量片断保存在沈括的《梦溪笔谈》里。惟独明代的《鲁班经》是流传至今的一部民间木工工行业的专用书,现有几种版本,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这部书的的前身,是宁波天一阁所藏的明中叶(约当成化、弘治间,1465年~15xx年》的《鲁班营造法式》,现已残缺不全。它的特点是在内容上只限于建筑,如一般房舍、楼阁、钟楼、宝塔、畜厩等,不包括家具、农具等。编排顺序比较合乎逻辑,先论述定水平垂直的工具,一般房合的地盘样及剖面梁架,然后是特种类型建筑和建筑细部,如驼峰、垂鱼等。另外,插图较多,与文字部分互为补充,且保存了许多宋元时期手法。天一阁本之后一百多年的万历本,更名《鲁班经匠家镜》。内容和编排有较大的改动,但缺前面二十一页篇幅。稍晚,根据万历本翻刻的的明末(崇祯)本,首尾完整,可以看到本书全貌。之后的翻刻本,都是从万历本或崇祯本衍出。《鲁班经》的主要流布范围,大致在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一带。现存的《鲁班营造正式》和各种《鲁班经》的版本,多为这一地区刊印。这一地区的明清民间本构建筑以及木装修、家具,保存了许多与《鲁班经》的记载吻合或相近的实物,证明它流传范围之广,以及在工程实践中的规范作用。

四年级语文苏教版教案【篇5】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祁黄羊》说课稿

《祁黄羊》这篇课文是一个历史故事,讲了春秋时代晋国的中军尉祁黄羊让位荐贤的事,表现了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思想境界,塑造了一个做事出以公心,行事光明磊落的人物形象。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认识祁黄羊是一个一心为国、做事出以公心的人,并能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在本次课中,我首先对伟大历史人物的回顾,引入本课的主人公祁黄羊,对祁黄羊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对祁黄羊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

谈话导入在语文课上,我们认识了许多历史人物?提到越王勾践,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一个成语。(卧薪尝胆)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那一颗忍辱负重的心。提到林则徐,我们自然会想到一段历史(虎门销烟)。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那颗忧国忧民的心。今天,老师再给同学们引荐一位响当当的历史人物,他生活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大臣,为人正直、公正。是当时晋国的重臣,担任中军尉,中军尉职责重大,事关国家的安危,他的名字叫祁黄羊。(师板书课题)。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他。读课题。祁黄羊,姓祁名溪,字黄羊。过渡:从他身上我们又能感受到一颗怎样的心呢?

【在自读课文上,让学生按要求进行自读,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就能目标清晰,有条理的进行阅读。同时在自读的过程中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有利于学生根据课文前后内容理解词语大意。在学习词语的同时进行生字的学习,并通过小组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加强学生对生字的识记。】

自读课文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注意听清要求;

1、初读课文时画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再次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给每一自然段加上序号,想想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自读课文)

【本文是由古文改写来的,只有让学生在读中赏析,才能感悟到祁黄羊的品质,所以在设计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注重了读的作用和方法。例如,学生在反复吟读课文时,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初读是为了感知课文内容,解决字词,质疑问难。默读是为了弄清段落层次,把握文章结构,分段朗读则是感悟说话人的语气、语调。通过这样的读,就可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功效,所以学生在理解课文上就能显得比较轻松。】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想想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四个人物:晋悼公祁黄羊解狐祈午。晋悼公是晋国的国君,祁黄羊是中军尉,解狐是祁黄羊的杀父仇人,祁午是祁黄羊的儿子。)

2、课文叙述了祁黄羊的什么故事呢?

(举荐解狐和祁午担任中军尉的故事)

3、是什么原因有了祁黄羊的举荐呢?他的做法当时的人们最后是怎么评论的?

(祁黄羊因年老退休。受得了当时人们的称赞。)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刚才的分析把课文分成几段?

4、再读课文。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故事,传诵千年。让我们再一次读一读这感动千年的声音。(齐读全文)

【最后通过主动提出疑惑,激发了学生对第二课时的学习欲望。】

总结课文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到疑惑的地方吗?对呀,祁黄羊为什么会举荐仇人和自己的儿子担当中军尉,下节课,侯老师将会和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四年级语文苏教版教案【篇6】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4篇

四年级语文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课堂里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时间与空间,给予学生必须的时间。四年级语文老师的教学工作离不开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教案是他们进行教学活动的保障。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语。

2.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再试着把问题分类,选出值得思考的问题并解决。

3.归纳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多种形式理解重点词语。

2.读与品词相结合,读与想象相结合,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在读中加深对词句和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读中升华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对蝴蝶的怜惜,激发学生关爱弱小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难点:学习中尝试着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思考的阅读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语。

2.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再试着把问题分类,选出值得思考的问题并解决。

3.归纳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归纳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难点:落实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思考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个幸福的家,那你能说说家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家是温馨的港湾,让我们的心暖和,家是遮风挡雨的港湾,让我们休息停靠……)

教师引入:(出示课件)同学们看,花丛中、阳光下,小动物们在自由自在地翩翩起舞。突然,天空中电闪雷鸣下起了大雨,青鸟、麻雀都回家躲避起来了,小蝴蝶躲到哪里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探寻蝴蝶的家。

二、自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多读几遍。

2.刚才同学们读课文都很认真,我们先来检查一下生词。

出示第一组词语:吼叫、震撼、喧嚷、雨幕、黑压压、水淋淋。

指名读。齐读。

这些词中你有不理解的吗?

3.出示第二组词语:轻盈、素洁、沾污、柔弱。

谁想读读这几个词?

这几个词语都是描写谁的?(蝴蝶)

你有不理解的词吗?

读了这几个描写蝴蝶的词语,你有什么感受?

4.同学们还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学生自由提出解答。(也未可知、翻转不定、家雀儿)

5.指名读课文。

三、再读文章,提出问题

1.交流所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2.梳理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下节课学习。

3.整理问题,每小组保留三个问题。

四、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1.理解了词语,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会有所提高,下面让我们带着自己的问题,来读一读1、2自然段。

2.请同学们谈谈你刚才提的问题解决了没有。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中所描述的内容有强烈的对比效果:雨很大,而蝴蝶却很弱。这让作者为蝴蝶捏了一把汗,产生了着急的情绪。就让我们下节课接着去探索蝴蝶的家。

板书设计:

蝴蝶的家

我的问题: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

作者为什么特别在意这个问题?

它们的家为什么是美丽香甜的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品读课文,依据问题,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归纳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难点:落实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思考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蝴蝶的家》。紧扣上节我们提出的问题读中解决问题。

二、品读感悟,理解课文

1.刚才我们初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了吗?是什么心情?(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你们呢?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心体会,用笔画出有关的语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2.学生汇报。

(1)天气是怎么难为蝴蝶的?谁来读一读。找学生读第二句,(出示第二句)此时作者心里在想什么呢?谁能读出作者的这种心情。

是啊!此时,天低、云黑、电闪、雷鸣、风狂、雨骤,让人听着心惊,看着害怕。这真是难为蝴蝶呀?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然后再齐读。

(2)还从哪儿可以看出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

预设:

①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着急。

从“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看出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

②教师引导学生:为什么从这看出为蝴蝶着急、担心?作者当时在想什么?

③作者刚才想到了什么?(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由作者想到的你想到了什么?让我们读出蝴蝶的美丽与柔弱。

是啊!这样轻盈、素洁、柔弱的蝴蝶怎么能不惹人喜爱?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④如果再想下去,作者会想到什么?这样美丽柔弱的蝴蝶要经受这样的打击,想到这里,这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

此时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谁能通过你的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此时的心情。

(3)“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我真为蝴蝶着急了”。这句话在文中两次出现,“我”因为什么为蝴蝶着急了?(作者找了多次都没有找到蝴蝶,所以更着急了。)

①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为蝴蝶找家时的着急心情,勾一勾、读一读。

②通过对读的方式来理解课文。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作者真为蝴蝶着急了。

③一次次猜想,又一次次否定,作者一次次为蝴蝶找家,希望的是什么?

(4)还从哪可以看出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

(5)让我们来读一读小女孩的话。

(出示第五自然段)

①小女孩是怎样看待蝴蝶有没有家这个问题的?(三个“一定”)

②小女孩连续说了三个“一定”,你们想一想,小女孩在说这些话时心里在想什么?

③在这篇文章里,这仅仅是小女孩的心声吗?你能从小女孩的话中体会出作者哪种美好的愿望?

小结:让我们再读小女孩的话,通过小女孩的话把作者的美好愿望表达出来。

三、课外拓展

同学们,你们认为蝴蝶有家吗?这个美丽而香甜的家会在哪里呢?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说一说。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读书记号学习课文的方法。

2、学会12个生字,理解21个词语的意思。

3、懂得学习要专心致志,感受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

教学重点:

运用读书记号阅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描写人物语言、行动和心理的词句。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1、大家都已学过了《春晓》,我们再来一起背一下好吗?

2、揭示课题,古往今来,赞美春天、春雨的诗篇举不胜举。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赞美的是什么呢?

(二)自学课文,并检查自学情况

自学课文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按课后习题1的要求做读书记号。

2、联系上下文或运用工具学习生字新词。

3、想想课文主要写了谁的什么事。

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让学生自由地读读,议议,记记。

师点拨重点

唇(chǘn),不能读成chén (晨)竭(念jié,不念jí)

2、提出不理解的词句,酌情处理。

3、课文主要写了谁?她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三)给课文分段

我们在第七册已经学过了好几种给课文分段的方法,还记得吗?

请自选一种分段方法给课文分段

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按时间变换顺序给课文分段,

按地点变换顺序给课文分段,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朗读第一段。

2、我们来看一下,在上课时的教室里,发生了什么事呢?(或上课时达丽玛怎么样?)

(达丽玛上课没认真听,被乌汉娜老师发现。)

3、乌汉娜老师又是怎么发现的呢?

(乌汉娜老师从42双眼睛里,发现了面丽玛这双走了神的眼睛。)(小黑板出示)

(1)、理解“走了神”:精神不集中,注意力分散。

(2)、课文哪些句子写达丽玛“走了神”?理解“游荡”。

(3)、用哪个词把前后两部分连接起来的?表明这句话是什么关系?

(4)、理解:“发现”,你从中获得什么启发?

4、被发现后,达丽玛会想些什么呢?

(五)学习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

给达丽玛补课时,乌汉娜老师是怎样做呢?

2、达丽玛又是怎样回报乌老师的呢?

(达丽玛望着老师严肃的面容,心里发誓:上课再也不让心跑向大草原了。)

(1)、理解“发誓”:庄严地说出表示决心的话

(2)、如果现在你是达丽玛,你会怎样发誓呢?

(3)、达丽玛为什么要发誓呢?

(乌汉娜老师发现达丽玛“走了神”,用提问来证实后,并没有批评她,而是放学后给她补课。虽然只是给达丽玛一人上课,乌老师却同样严肃认真,这种教育方式深深地感动了达丽玛,她不仅认识到了错误,而且决心改正错误。所以要“发誓”。)

(4)、达丽玛又是怎样做的呢?

(她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印在心里。)

“印”什么意思,能换成什么呢?

3、正因为达丽玛这么认真地听课,所以外面下雨了,她也没有发现。

4、指名读,再齐读。

5、达丽玛没看见闪电,没听见雷声,那她听见了什么呢?

(“老师,我只听见您给我讲课。”是的,她只听到老师沙哑的嗓音,只看到老师发干的嘴唇,哪注意到闪电、雷声?)(小黑板出示)

(1)、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达丽玛听课时怎样?

从哪里看出?三个“只”字可以看出。

(2)、从“沙哑的嗓音”和“发干的嘴唇”,可以看出乌老师当时怎样?

6、正是这样疲劳的乌老师,当她得知达丽玛听课时,没看见闪电,没听见雷声,时心里怎样?(激动)

7、为什么这么激动?

8、分角色朗读,体会达丽玛的专心与乌老师的激动。

(六)巩固练习

至于乌老师是怎样护送达丽玛回家的事,我们下堂课再来学习。现在,老师要看看大家,是否把这堂的知识都掌握了。

1、填空(不重复,尽量用本课学过的词语)。

( )的眼睛( )的眼睛( )的眼睛

( )的春雨( )的春雨( )的春雨

( )的面容( )的面容( )的面容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游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走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竭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达丽玛坐在教室的板凳上,圆溜溜的一双眼睛望着老师乌汉娜,但是她的心却跟着春风一起,游荡到大草原上去了。”达丽玛瞪大眼睛望着老师是故意装给老师看的,为是的不让老师发现她思想开小差。( )

(2)、“‘达丽玛,这个问题你来回答。’乌汉娜老师从42双眼睛里,发现了达丽玛这双走了神的眼睛。”乌老师能从那么多同学中发现达丽玛“走了神”,是因为她上课时特别注意达丽玛。( )

(3)、“达丽玛坐下来,竭力忍住,才没让眼泪掉下来。”这句话是写达丽玛为自己做错了事,给老师添麻烦悔恨极了的心情。( )

(4)、“‘老师,下雨了!’她惊奇地说。”达丽玛之所以感到惊奇是因为草原上春天下雨极为罕见。( )

板书设计:

11、春天的雨点

达丽玛乌汉娜老师

上课时走神发现

补课时发誓补课

专心 放心

护送时感激护送

知错就改关心爱护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和掌握本课重点句子。

3、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和掌握本课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小学生了,在我们成长的历程中是谁传授给我们知识,是谁教育我们做人的道理(是老师)同学们发自内心地对教过我们的老师道一声“老师,您好!”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对天下所有的老师再道一声“老师,您好!”板书课题老师,您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标出整首诗共有几个小节。

2、找两名同学分别读诗歌中的两个小节,其他同学一边听读,一边看书,想一想这首诗歌写了什么?

三、合作探究,精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小节

1、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你感受到什么?

(老师工作很辛苦……)

2、你从哪里知道的?

(从“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都是的辛劳!”看出来的。)

3、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看看这两句中哪些词更能说明老师的辛苦?

4、学生齐读。

(心血、辛劳)

5、为什么呢?

(因为无论哪个人的成长都有老师的心血、辛劳,因为……)

6、说得好,那我们再来读读。

7、生齐读。

8、老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发现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重读了一个词,知道是哪个词吗?我们再来试试,

9、生再读。

(是“哪个人”、“哪一项”。)

10、不错。“哪个人”指谁?

(每个人。)

11、“哪一项”呢?

(每一项。)

12、噢,那我们试着把这句话改一改,用上“每个人”、“每一项”。

13、生齐读。每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学生全笑)

(应该把“不”改成“都”)

14、说得好,那我们再来试试。

15、学生再读。

16、你们觉得这样一改,有什么不同?

17、我们把两种句子对比读一读,好不好?女生读改了的句子,男生读原文。

学生对比读。

(我发现了,课文中的原句感情强烈些……更能突出教师的……辛劳。)

18、是啊,原文更能让我们感受到教师的事业是多么……

(崇高伟大神圣)。

19、好,我们再读这两句,好好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20、指名读。小组赛读。

21、同学们读得真好,看看第一节,你还能从哪里感受到教师事业的崇高?为什么呢?

(在昨天与今天之间铺设大道,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架起金桥。因为教师的事业连接了过去和未来)

22、老师要为你们鼓掌,说得太好了,是啊,这里的“大道”、“金桥”都指教师的事业。每当看到时代在飞速地前进,我心中就涌起感情的波涛,(师指课题)

生齐读:老师,您好!

23、你们读得太好了,老师被深深地感动了。知道为什么吗?

(生沉默。)

24、我们齐读这一段,好好体会,想想老师为什么会感动?

25、生齐读第一段。

(我体会到了,这里面充满了对老师的感激、尊敬、热爱……)

26、说得好,谢谢同学们,你能试着用每当……就说句话吗

27、让我们一起来歌唱我们的老师吧!

28、生齐读课文第一节。

(二)合作学习第二小节

1、同学们,刚才我们融入课文中读,联系上下文想,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我们就很好地体会文中的内涵,接下来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合作学习第二小节

2、默读第二小节,小组合作探究

3、汇报交流

(1)从“用真理和智慧把人才塑造,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体会到诗人为什么赞美教师的事业多美好

(出示:用真理和智慧把人才塑造,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

(2)指导朗读

出示:“春晖”、“朝霞”分别指什么?(春天温暖的阳光、早晨的霞光,这里把老师的智慧比作春晖、朝霞般光明美好。)_

(2)从“春蚕编织丝线,甘露撒向新苗。”中体会到教师的工作塑造了人才,美化了心灵,所以说,教师的事业是多么的美好!老师讲课的话语,对我们的谆谆教导,语重心长,苦口婆心。也知道了老师是如何培养人才,关爱我们的

出示:从春蚕、理想的丝线、甘露、茁壮的新苗、“笔尖飞舞”、“笑语盈盈”这几个词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4、引读:教师的事业是美好的,更是辛苦的,我们除了赞美老师,还应对老师有什么情感?

(理解:“衷心”:发自内心。)

5、指导朗读第2小节

四、放录音《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背诵全文。(课件出示)

1、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要奖励你们,给能背诵的同学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给动画片配音,这动画片中还配有《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动听的音乐呢!

2、指名背、齐背

【教学总结】今天的课还是有效的,与开学第一节课相比,发言的人多,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高,而且从作业反馈上来看,学生做得快,只有一人把崇高的崇写错了。这与上一届学生相比,有些错误没有犯。反思有以下几点可取之处:

1、由扶到放,主导和主体相结合。第一自然段的教学我采取直奔重点,“古今中外,------!地北天南,------!两句来教学。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举例说说自己的体会。然后再学开头的“在昨天与今天---------”学生就比较好理解。这是教学上的“旁敲侧击”之术。对于太难理解的,与学生生活距离大的,我们可以先放一放,找那些能够让学生寻找到感知点的内容先学,这样逐渐推进,最后难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第二自然段我放手让学生自学,结合没讲的“读书做记号的学问”,让学生边自学边做记号,这样既培养了自学能力,又能把习惯篇学用结合。学生自学好了,就让他们提问并同学交流,有效利用的课堂上学生之间的资源。抓住几个难以理解的词“春晖、朝霞、甘露、春蚕、理想的丝线、茁壮的新苗”。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讲解。讲解也是需要的,它能节省时间。

2、今天的课堂学生的专注程度比第一节课有进步。大部分学生能够跟上课堂的节奏。一半学生很投入,热情高。也许是我的状态比较好,影响了学生吧。而自己状态好的主要原因还是对教材的熟悉,对教法的取舍。因为这一课已经教过,而且印象较深,知道学生的问题会出在哪,所以教学设计比较合理。

3、今天的作业学生做得还是比较快的。相比较数学和英语。为什么呢?我想可能是在教学设计时已经把作业考虑进去了,把作业中一些学生易错的已经强调过了。所以双基智能上的错误较少。这是我近段时间思考的产物吧。因为我们的学生不仅要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要能考。

4、巧用生成资源。我发现在写课题时,把感叹号忘了。于是,我灵机一动,问:同学们,你们有没发现老师什么没写?生--------。这感叹号能省去吗?为什么?生------。是啊,说得多好啊,让我们带着对老师的敬佩、感谢,再读课题。

但是,今天的作业反映出这班学生很浮躁,不定心,没耐心,不细心。作业中抄错的、漏做的现象较多,想当然,不尊重事实的多。总之,做作业的态度极不端正。

以后的教学特别要注重学生的注意力的训练,规定时间内做作业的效率。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沉静、悠然、垂钓、绝妙、机智、光芒”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流利背诵文中的古诗。

3、对照1、2自然段,结合古诗,想象“秋__独钓图”的情景,领悟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意境美。

4、诗文结合,抓重点词体会纪晓岚的机智。

教学重点:诗文结合想象“秋__独钓图”的情景,领悟蕴藏着的诗情画意。

教学难点:体会纪晓岚的机智。

教学准备:CAI课件教学课时:2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1、在清朝有个博学多才、于书无所不通的学士,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通过《纪晓岚吟诗》这个有趣的故事,走近纪晓岚。

2、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边写边提示):纪的右边是自己的己,不能出头,晓字的右上角不要加点。谁来读课题。读得不错,大家一起读!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纪晓岚吟了一首什么诗?纪晓岚为什么要吟诗?纪晓岚在怎样的情况下吟诗?)根据学生的质疑,在课题旁边打上问号。

二、初读课文。

1、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继续往下学习。在这篇课文里,有这样一些词语,有信心读准吗?自己先试着读一读。课件出示:沉静、__畔、垂钓、机智、渔翁、光芒。

谁来读给大家听?强调翁的韵母是eng而不是ong(你的这个后鼻韵母eng读得真好!)、pan畔。

全班同学一起读!

在课文中,还有一些四字词语,谁想读?课件出示:目不转睛、活蹦乱跳、生动传神、一篙一橹。

知道篙和橹是什么样子的吗?让我们来看一看。篙和橹都是撑船用的器物,篙还将船固定住呢,在古代,它们非常常见。

男女生比赛来读读吧?看谁读得更好些。男生读一个,女生读一个。男生先来。

2、接下来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完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纪晓岚在__边陪乾隆皇帝散步时,乾隆皇帝突然要他当场作一首七言绝句,且诗中必须用上十个“一”字为难他。纪晓岚就地取材,在很短的时间内吟唱出一首绝妙的“秋__独钓”古诗。) 只点一个说!夸奖纪晓岚,夸的是什么?引导下一环节。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乾隆皇帝连声说好,夸赞:好一幅“秋__独钓图”!

1、先来看看这首诗是怎样描绘这幅“秋__独钓图”的? (课件出示古诗),指学生读诗。①音读得准②读流畅了③师范读,读出节奏、味道④再点读,读出了诗情画意。⑤全班一起读,读出悠然的美感。

纪晓岚看着__上的渔舟悠然吟诗,他到底看到了什么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一至二自然段,(课件出示)边读边用横线划出这部分写了哪些景物?

2、谁来说说?(课件出示)

你从这些景物中感受到什么呢?(是秋天的景物,而且都很美)

3、原来是一幅美丽沉静的秋__图啊!(板书:秋__)!让我们来美美地读一读!

4、乾隆皇帝和纪晓岚看到的除了这美丽、沉静的秋__之外,还有什么?(有位渔翁,他在垂钓)你来读句子!

5、果然是“渔翁独钓”啊!(板书:独钓)

6、一开始,老渔翁平静而专注地等待着,不久,一条活蹦乱跳的金色大鲤鱼终于上钩了,你又读出了什么?(读出了他的高兴)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7、在美丽沉静的秋__之上,还有位老渔翁在垂钓,这样的美景有多么浓的诗情画意啊!我们再来读一读!指名分别读!

8、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画面吧!

(课件出示音乐)落日金辉;芦花秋风;__畔一叶扁舟,一个老渔翁,静静地等待着,好!鱼儿上钩了,刹那间,水响鱼跃,笑声朗朗,被秋风飞播得很远……

9、同学们此时你能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吗?(说语句描写秋__垂钓的美妙,景美如画,景美如诗)难怪乾隆皇帝说他看到的这个情景很有诗意呢!

纪晓岚很快用28个字,把这眼前的美景浓缩成一首绝句——课件出示。这首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呢?我们将它与1、2自然段对比着来找一找吧!引导学生找,要有过程!女生读语句,男生读诗句。

大家读得真美,难怪乾隆皇帝说好一幅“秋__独钓图”!

六、领悟机智

学生快速默读第三—五自然段:乾隆皇帝为什么要连声说这诗写得好呢?

预设几个原因:——

1、预设1:好在用了10个“一”字

2、预设2:一丈很长,一寸很短,对比很巧妙,以及简单写出渔翁垂钓

3、预设3:诗的静态动态对比 神态传神

4、预设4:占字用得好,更为重要的是:写出了乾隆心中的美景与得意

5、乾隆皇帝“故意”也难不住:十个一,28字绝句——来回几步,悠然吟唱

(预设1:好在用了10个“一”字)怎么好?我们来看看这十个一字都写了哪些景物?

(出示:一篙一橹一渔舟。用你自己的一句话说出来,三个物件,教师小结:点出了钓鱼的地点)

(出示:一丈长竿一寸钩。一丈有多长?从哪里到哪里?表面上写钓鱼的情态,实际上隐匿了钓鱼的老翁。)

(出示:一拍一呼复一笑。钓到鱼高兴时的神情,一系列的动作。教师小结:老渔翁是多么快乐、陶醉、自得啊!))

(出示:一人独占一__秋。老渔翁的喜悦之情给这__面带来了一份生机与活力。)

按照乾隆皇帝的要求,纪晓岚反复使用了十个一字,这十个一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巧妙的嵌入,恰到好处。还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景象,这是多么奇妙啊!谁想读?

还有谁说说好在哪里?

(预设2:一丈很长,一寸很短,对比很巧妙)

鱼竿的长和钓钩的短都写在这七个字中了。

你还体会到什么?

(预设3:诗的前两行写的是静态的物,诗的第三行写渔翁钓到鱼十分得意的神情尽现在三个动作中。)

这物与人,这静与动,又形成了对比,何等巧妙啊!谁更想读?

你还想到了什么?

(预设4:占字用得好,一个“占”字把老人独自在__边钓鱼的情态,描写得生动传神。)一个占字将老渔翁与秋__景色紧密联系在一起,老渔翁给秋__带来了一份生机,带来了一份独有的美丽。如此绝妙啊!谁越发想读?

多么美妙的秋__独钓图啊,多么绝妙的一首好诗啊!男生读,(妙诗)女生再读!全班同学一起读!

5、乾隆皇帝文学造诣很高,他可是这世上诗作最多的人,一生作诗四万多首,原本想要故意为难纪晓岚的乾隆皇帝得到了满意的答案,他不禁点头笑道——谁想读?(好!好!好一幅“秋__独钓图”!好一个机智的纪晓岚啊!)

你在这句话中发现了什么?(乾隆皇帝一连用了四个好字)

我们先来看看前两个“好”字。为什么要两用两次?(学生回答,教师收拢:原来乾隆皇帝反复叫好,这是表达了他的由衷称赞啊!还有什么好?读出——

(秋__独钓图也好)怎么好?(学生自由回答,说一次就读一次!营造反复回环的氛围)

是啊,景美,诗绝,怎能不让人叫好?谁想读?

还有什么好?(预设:纪晓岚的机智也让人叫好)你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的机智?

第一层次(面对乾隆皇帝的故意为难,纪晓岚望着__上的渔舟,只来来回回地走了几步,在很短的时间内,悠然地吟唱起来)你看,纪晓岚的那份悠闲自得、成竹在胸真是显出他的机智过人啊!谁想读?还有谁想读?

第二层次(他写的这首绝句28个字巧妙地嵌入10个一字,而且把老渔翁钓鱼时的情态写得生动传神,所以他机智)谁想读?还有谁想读?

第三层次(若学生答不出来,教师提示:大家请看这句诗——一人独占一__秋,你读出的是何人独占了这一__秋色?同学们,乾隆皇帝在位63年,这63年,政治安定,国事繁荣,从他的祖父康熙到他统治的年间,史称“康乾盛世”。此时此刻,他看着这秋__的沉静,这渔翁的喜悦,他的心中一定涌起了一位帝王的满足与自豪。他会怎么想呢?(指名谈体会,学生能说出来!)独占一__秋的不仅是渔翁,更是这位乾隆皇帝!纪晓岚多么的机智啊!他说到了乾隆皇帝的心坎上,怪不得乾隆皇帝会这样赞赏纪晓岚,谁想读?

这何止一__秋啊!更是大清美好的河山!还有谁想读?

纪晓岚借渔翁的高兴写出了乾隆皇帝的得意之情,他是多么机智啊!谁再来读?

精炼的语言传达了他丰富的感受,把这几句话连起来读!

乾隆皇帝为神州有这样机智的人才而感到骄傲与自豪,他不禁点头笑道——大家一起读!

6、纪晓岚天资颖悟,才华过人,他悠然吟唱出的一首七绝,就这样勾勒出了秋__独钓的美景,就这样一语道破了乾隆皇帝的心事,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份自豪与佩服之情再来吟唱这首诗吧!——生读(板书:轻吟)

7、把这首绝妙的好诗永远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吧!增加点难度,只留下一字,谁会背?

再增加点难度,看着板书,咱们一起背背!学到这里,我想咱们的问题也都有了答案!擦去问号。

七、拓展

关于纪晓岚的轶闻趣事还有很多。老师这就有一个。一天,乾隆皇帝正在和纪晓岚闲谈,皇帝说:爱卿,现在正读什么书?”纪晓岚答道:“臣正读《全唐诗》。”“《全唐诗》你最熟悉哪一首,能背诵吧?”纪晓岚背的正是咱们前不久学的唐朝诗人杜牧写的《清明》,来,我们一起背诵一遍。(生背)

乾隆皇帝听后说:你能把这首七言绝句变成六言诗吗?稍加思索,纪晓岚答道: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

乾隆皇帝又问了:“你能把它改成五言诗吗?一会儿,纪晓岚答道: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乾隆皇帝又接着问:”能否改成四言诗、三言诗、词、剧本呢?机智的纪晓岚都一一作了回答,请同学们课下去琢磨琢磨,咱们下节课再来交流!

八、板书设计

纪晓岚吟诗

秋妙

__诗

独轻

钓吟

建议:

如下只作为以上预设过程中,老师的扣抓点 或者评价语言引用之;

同学们,此时此刻,他的心中恐怕早就有诗了,但他是怎样说的?

(预设回答:他要纪晓岚当场作诗)教师故作惊讶:这么短的时间就要吟出一首诗来!真难!还有什么?

(预设回答:还要在28个字中用10个一字)教师继续渲染气氛:古人作诗可是忌讳重复用字的,乾隆皇帝要纪晓岚把个“一”字重复使用十次,这该怎么写啊?太难了!

读到这里,你会怎么想?(作这首诗真是太难了!乾隆皇帝故意为难纪晓岚,他想考考纪晓岚呀。)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