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七年级数学教案

发布时间: 2024.04.28

七年级数学教案。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但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 学生反应可以反映教师对课程安排的条理性和合理性,怎样的教案才算好的课件?此次工作总结之家编辑为大家整理的是一篇关于“七年级数学教案”的文章,感谢您的关注希望您能收藏我们的网站看到更多有趣的内容!

七年级数学教案(篇1)

《有理数的乘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五节内容,是有理数的一种基本运算,从教材编排结构上,此节内容共3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后学习的,是有理数乘法的推广和延续,也是后续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科学计数法和开方及指数幂运算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节课学习可以让学生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感受化归及分类的数学思想。

(1)、知道乘方、底数、指数和幂的概念,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3)学生尝试利用知识的迁移获得新知,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规律,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1、学情分析:从知识基础看,学生在小学已学习了求正方形的面积及正方体的体积,具备求一个正数的平方和立方的知识水平,且刚学完有理数的乘法,能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乘方的定义及表示,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但学生对于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的掌握上会有难度,对于这类计算容易混淆,是本节课的难点。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乘方定义,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的形成与运用

教法:启发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观察、比较、归纳,合作探究。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边长为3的正方形的面积是x 3×3可以记作x,读作xxx.

(2)、棱长为3的正方体的体积是x 3×3×3可以记作x,读作xxx.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唤起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2、自主探索形成新知

观察下列各式有何特征?

(1)2×2×2×2=?

(2)(-3)×(-3)×(-3)=?

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探究、归纳乘方定义及表示,实现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明确乘方是乘法的特殊形式,体现化归的数学思想。

3、应用新知巩固概念

4、探索研究发现规律

通过题组训练,探索规律,合作交流,获得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体现分类的数学思想。

5、应用新知巩固训练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符号法则的运用及利用乘方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拓展思维知识延伸

利用故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的热情。

7、课堂小结归纳反思

锻炼学生及时总结的良好习惯和归纳能力

教学评价分析:

对学生探究过程的参与及与同学合作交流进行评价,以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1)关注学生的智力参与度

(2)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分层练习的评价方式,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

七年级数学教案(篇2)

今天我讲授了臧克家的《说和做》第一课时,总体情况比较顺畅,也有些小的遗憾。这节课上得还是不错的,这缘于自己的充分备课,学生的充分预习,积极互动,相互配合,还有语文组和教科研等同志的通力协作。经过大家的评课,我对这节课又有了新的认识,现将我的反思记录下来。

这是一篇十分精粹的散文,诗人以充沛的感情、精譬的语言来表现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及他的革命精神。可以说文章的内容不是十分难,但事例是以概括性的语言来叙述的,这需要学生认真品读后才能捕捉,这篇文章的精彩是语言,诗意化的语言含蓄、凝炼是最为值得学生品味的。而闻一多先生的精神也是学生需要学习的。本着一课一得的思想,我把课设为两课时。本次教学只讲了第一课时。

面对自己不熟悉的学生,我把学习目标定为:掌握文学常识,掌握字词,理清写作思路和把握人物形象。让学生知道作者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知道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因为在第一课时如果学生真正读懂文章,真正深入到文章中来,对闻一多先生有了了解,那么在第二课时就可以在品读语言过程中来深入挖掘闻先生这种说和做,虽前后期不同但其根本就是:为追求民主,为救国救民。这样,会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水到渠成。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显示了较高的思维、探究能力。这节语文课给我的启示是:

1.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花样翻新。语文课不能缺少朗朗的读书声,不能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不能缺少对优美精彩文段的欣赏和必要的独到的分析见解。

2.提倡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到思考。合作学习必须在学生充分阅读、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否则,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给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3.语文课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探究。语文课的“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在合作学习中如果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这节课我比较满意的地方是#教案#导语引入,我以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澳门》作导入,学生很快激动高涨起来,我自己也跟着激情澎湃。由《七子之歌》引出闻一多及课题,非常的适合。遗憾的是我自己有点紧张,导入词不够简洁,激情不足。

这节课还是有许多缺点:准备不充分,教态紧张不自然,课件与板书的衔接与配合有缺陷,课堂语言太随意显得有些浅淡,太急于求成,错过很多精彩的瞬间。

在拓展延伸部分,安排的是《死水》的阅读,但阅读深度没有,也没有给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如果安排了一道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讨论题,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发言一定会更踊跃,也会不断有新的亮点产生,这样这堂课的气氛推向高 潮,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双减”政策下更需要我们精心备课,提高课堂效果,科学设计,重视学生能力提高。我想,今后每一节课若都能如此重视,相信课会上得越来越好,学生的收获会越来越大。

七年级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了解近似数的概念,并按要求取近似数

2、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能力训练要求

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选取近似数,收集数据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和感受生活中的近似数和精确数,明白测量的结果都是近似数

2、能按要求对一个数四舍五入取近似数

教学难点

合理地对一个数四舍五入取近似值

教学方法

实验——讲——练相结合

通过测量实验体会生活中存在着近似数和精确数,经过讲解和练习能将一个数按要求取近似值

教具准备

1、收集不同形状的树叶制成标本

2、最小单位是厘米的刻度尺和最小单位是毫米的刻度尺

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数据。例如:

(1)小明班上有45人;

(2)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米;

(3)某次地震中,伤亡10万人;

(4)小红测得数学书的长度为21.0厘米

而这些数据在收集的过程中,有些是精确的,而有些由于客观条件无法或难以得到精确数据或无需要得到精确数据而取了近似数

凭你生活的经验,你能判断一下,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吗?

[生]我认为第(1)个中的数据是精确的,而第(2)、(3)、(4)中的数据都是近似的

[师]很好,下面我们接着来做一个实验,进一步体验近似数的意义和在生活中的作用、

Ⅱ、引入新课,获得直观的体验

1、实验——测得树叶的长度

[师]同学们在下面收集了不少的树叶,把这些树叶制成标本的时候,要求必须在标本中注明每片树叶的长度,下面我们就以同桌为一小组,用你准备好的最小刻度是厘米和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你收集到的树叶的长度,并读取数据

(教师可以让学生交流,讨论读取数据的方法,同时给予指导,让同学们体验到测量读取的数据是有误差的)

[师]在同学们测量的过程中,同桌的小明和小颖用最小单位不同的刻度尺测量了同一片树叶的长度,如图3-1所示:

图3-1

(1)根据小明的测量方法,你能知道他用的刻度尺最小刻度是什么吗?这片树叶的长度约为多少?根据小颖的测量呢?

(2)谁的测量结果更精确一些?说说你的理由

[生]小明用的刻度尺最小单位是厘米,这片树叶的长度约为6.8厘米,其中6是精确的,8是估计的,即是近似的;小颖用的刻度尺最小单位是毫米,她测量的结果可以读成6.78厘米,其6和7都是精确的,而8是估计的,即是近似的

[生]从刚才这位同学的分析,很容易看出小颖测量的结果要比小明的更精确一些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精细,同桌的小明和小颖共收集了12片树叶,测得刚才那片树叶的长度的值分别约为6.8厘米和6.78厘米、在这一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哪些数据是精确的,哪些数据是近似的呢?

[生]他们一共收集了12片树叶,这个数据是精确的,而测量的树叶的长度的值是近似的

[师]大家还可以用你的刻度尺测量一下桌子的长度、厚度,数学课本的长度、厚度,又可以读出一些数据,它们是精确的还是近似的?

[生]我测得我的课桌的长度是80.5厘米,它是近似的

[生]我测得课桌的长度是80.45厘米,它也是近似数

[师]由此,我们可知测量得出的结果都是近似的,例如珠峰的高度是8848米,是测量得出的,它是近似数

在生活中,除了测量的结果是近似数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数据也是近似的?

[生]有,例如方便面袋子上写着:总净含量110克,数据110克是近似的

[生]饮料桶标注的净含量是350 mL也是近似数

[生]天气预报中报到今天的最高气温是28℃,“28℃”这个数据也是近似数

[生]咱们这本教科书字数是202千字,“202千字”这个数据也是近似的

[师]真棒,同学们能列举生活中这么多的近似数据,说明同学们平时很留心观察一些事物,这一点很值得肯定

2、议一议

图3-2

(1)上面的数据,哪些是精确的?哪些是近似的?

(2)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数据是精确的?哪些数据是近似的?

[生](1)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我国人口总数为12.9533亿,人口总数为12.9533亿这个数据是近似数

[师]为什么呢?(Why?)

[生]因为我国地域辽阔,客观条件就决定了在人口普查的过程中是无法或难以得到精确数据的

[师]的确如此,在测量过程中,我们难以得到精确数据,尽管现在科技的发展,有了更为精密的仪器、在人口普查中,由于客观条件等的限制,也难以或无法取到精确值

[生]第二幅图是精确值

[生]第三幅图中,年级共有97人是精确值,而买门票大约需要800元是近似值、

[师]回答正确、这里的“800元”也是近似值,但这个近似值不是无法或难以得到精确数据,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要估算一下大约需多少钱,无需得到精确值

你还能举出生活中一些例子说明哪些数据是精确的?哪些数据是近似的吗?

[生]小明的身高是1.58米,体重40公斤,年龄14岁,这些数据都是近似数

[生]小明今天上了6节课,是精确的

[生]一条草鱼重2.854千克,这个数据也是近似数

[生]我们班有25个女生,这个数据是精确数

[师]我们了解了生活中存在着这么多的近似数和精确数,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如何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采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3、做一做

例1小明量得课桌长为1.025米,请按下列要求取这个数的近似数:

(1)四舍五入到百分位;

(2)四舍五入到十分位;

(3)四舍五入到个位、

[分析]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关键是看四舍五入到哪一位,看这一位后面一位的数够五不够五,来决定取舍,特别注意近似数1.0,末尾的0不能随意去掉、

解:(1)四舍五入到百分位为1.03米;

(2)四舍五入到十分位为1.0米;

(3)四舍五入到个位为1米

例2小丽与小明在讨论问题

小丽:如果你把7498近似到千位数,你就会得到7000

小明:不,我有另外一种解答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答案、首先,将7498近似到百位,得到7500,接着把7500近似到千位,就得到了8000

小丽:……

你怎样评价小丽和小明的说法呢?

[生]小丽的说法是正确的因为一个数近似到千位,要一次做完,看百位上的数决定四舍五入,而不能先近似到百位,再近似到千位

例3中国国土面积约为9596960千米2,美国和罗马尼亚的国土面积约为9364000千米2(四舍五入到千位)和240000千米2(四舍五入到万位)如果要将中国国土面积与它们相比较,那么中国国土面积分别四舍五入到哪一位时,比较起来的误差可能会小些?

[分析]对数据进行比较是培养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对数据进行比较时,有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各自的近似数进行比较、在选择近似数时,一般数据要四舍五入到同一数位,这样出现较大误差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解:当与美国的国土面积比较时,可将中国国土面积四舍五入到千位,得到9597000千米2,因为它们同时四舍五入到了千位,这样比较起来误差会小一些

类似地,当与罗马尼亚国土面积相比较时,可以将中国国土面积四舍五入到万位,得到9600000千米2、

Ⅲ、课时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体会和收获呢?

[生]我们知道了测量所得的数据都是近似数

[生]生活中既有精确的数据,也有近似的数据,因此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生]能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生]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时,不能随便将小数末尾的零去掉、例如2.03取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十分位,得到近似数2.0,不能把零去掉、

板书设计

一、生活中的数据——近似数和精确数

1、实验测量所得的结果都是近似的(测量树叶的长度)

2、议一议

二、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四舍五入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师生共析,由学生板演)

七年级数学教案(篇4)

3, 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探索新知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 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 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 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试一试: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

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

问题1: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创新探究

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标准不一样时,分类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分类的标准要明确,使分类后每一个参加分类的象属于其中的某一类而只能属于这一类,教学中教师可举出通俗易懂的例子作些说明,可以按年龄,也可以按性别、地域来分等。

小结与作业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七年级数学教案(篇5)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教师: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

寻找规律。

归纳结论。

问题3:

1,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

3,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4,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12的归纳。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来完成,教师可结合教科书给学生适当指导。

教科书第12页练习。

课堂小结。

请学生总结:

1,数轴的三个要素;

2,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

本课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七年级数学教案(篇6)

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好奇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

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

几何语言准确表达;。

有公共的顶点o,而且的两边分别是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分类位置关系数量关系。

教师提问:如果改变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初步应用。

练习。

下列说法对不对。

(1)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2)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3)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四。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求的度数。

巩固练习。

教科书5页练习已知,如图,,求:的度数。

小结。

邻补角、对顶角。

作业课本p9—1,2p10—7,8。

七年级数学教案(篇7)

一、复习内容

1、语言积累和运用。

2、现代文阅读。

3、文言文、古诗词阅读。

4、作文复习。

5、专题训练及总测试。

二重点

1、注意辨别字形、正字音、释词义,理解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特色,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文言文,生在朗读、背诵。掌握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学会翻译文言文。将课下注释,作文重中之重。古诗词背诵必须确保全会。

4、学会审题,并结合学习生活实际,选取典型的材料进行作文,学会运用学过的词语及写作技巧。

三难点:

1、关键词语的揣摩。

2、理解一些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理解诗歌的意境。

4、作文的选材立意。

四、学情分析:

七(2)班共有学生47人,根据半学期的教学情况来看,具体表现为:

1、书写能力差。有许多学生不能规范地书写汉字。许多汉字没有掌握好,连一些常见的字都写错。

2、汉语拼音知识掌握不好。许多同学不会四声,有的连“b”、“d”都不会分。

3、理解能力差。不会审题。辨别美丑善恶的能力差。所以,在答题时答非所问或者根本就错误。

4、阅读量小。许多人没有读过四大名着。

5、许多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吃苦能力差。不认真做作业。

五、策略与措施:

1、根据学情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认真落实。

2、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谈话指导。

3、练习要扎实,讲练结合。

4、进行模拟测试。

5、通过练习、模拟教给学生答题、审题的方法以及训练他们的答题速度。

六、复习流程

第一轮:

1、先复习文言文,全力以赴做到更好。

2、在复习第四单元说明文,这是次重点。

3、其他三个单元抓基本篇目。

第二轮:

以单项训练和做模拟题为主。

七、时间预设

第一轮:

1、文言文复习(4课时)古诗词背诵(2课时)

2、第四单元(4课时)

3、其他三单元(2课时)

第二轮(预留2天机动时间,应对高中会考)

1、积累与运用(4课时)。A、名着导读。B、拼音汉字、改正错别字。C、

古诗、名句的默写。D、仿写句子、广告标语、综合性学习。

2、现代文阅读(3课时)。A、课内阅读(4课时)。B、课外阅读(2课时)

3、文言文阅读(2课时)。

八、时间段与分工:

12.24--12.2825、26孙翠云

27、28于波

29、30包雅琴

12.31--1.419李翠霞

23、24刘旭强

1.7--1.11第一单元姜守勇

第二单元包雅琴

第三单元李翠霞

1.14--1.15积累与运用刘旭强

1.16--1.17现代文阅读综合孙翠云

1.18文言文阅读综合于波

七年级数学教案(篇8)

学习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分析题意说理过程,能灵活地选用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

学习重点:

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应用.

学习难点:

选取适当判定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是重点也是难点.

一、学习过程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二.巩固练习:

1.如图2,若∠2=∠6,则______∥_______,如果∠3+∠4+∠5+∠6=180°,那么____∥_______,如果∠9=_____,那么AD∥BC;如果∠9=_____,那么AB∥CD.

(第1题)(第2题)

2.如图,一个合格的变形管道ABCD需要AB边与CD边平行,若一个拐角∠ABC=72°,则另一个拐角∠BCD=_______时,这个管道符合要求.

二、选择题.

1.如图,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因为∠1=∠4,所以DE∥AB

B.因为∠2=∠3,所以AB∥EC

C.因为∠5=∠A,所以AB∥DE

D.因为∠ADE+∠BED=180°,所以AD∥BE

2.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使∠1=∠2≠90°,则()

A.∠2=∠4B.∠1=∠4C.∠2=∠3D.∠3=∠4

三、解答题.

1.你能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比如,如图1所示的四边形的纸)折出两条平行的直线吗?与同伴说说你的折法.

2.已知,如图2,点B在AC上,BD⊥BE,∠1+∠C=90°,问射线CF与BD平行吗?试用两种方法说明理由.

七年级数学教案(篇9)

第三十四学时:14.2.1平方差公式

一、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

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二、重点难点

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难点: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

三、合作学习

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吗?

(1)20xx×1999(2)998×1002

导入新课: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

(1)(x+1)(x—1);

(2)(m+2)(m—2)

(3)(2x+1)(2x—1);

(4)(x+5y)(x—5y)。

结论: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即:(a+b)(a—b)=a2—b2

四、精讲精练

例1: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3x+2)(3x—2);

(2)(b+2a)(2a—b);

(3)(—x+2y)(—x—2y)。

例2:计算:

(1)102×98;

(2)(y+2)(y—2)—(y—1)(y+5)。

随堂练习

计算:

(1)(a+b)(—b+a);

(2)(—a—b)(a—b);

(3)(3a+2b)(3a—2b);

(4)(a5—b2)(a5+b2);

(5)(a+2b+2c)(a+2b—2c);

(6)(a—b)(a+b)(a2+b2)。

五、小结

(a+b)(a—b)=a2—b2

七年级数学教案(篇10)

知识有重量,但成就有光泽。有人感觉到知识的力量,但更多的人只看到成就的光泽。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七年级下册数学试卷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3分)下列各数:、、0.101001…(中间0依次递增)、﹣π、是无理数的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考点: 无理数.

分析: 根据无理数的定义(无理数是指无限不循环小数)判断即可.

解答: 解:无理数有 ,0.101001…(中间0依次递增),﹣π,共3个,

故选C.

点评: 考查了无理数的应用,注意:无理数是指无限不循环小数,无理数包括三方面的数:①含π的,②开方开不尽的根式,③一些有规律的数.

2.(3分)(2001?北京)已知:如图AB∥CD,CE平分∠ACD,∠A=110°,则∠ECD等于()

A.110° B.70° C.55° D.35°

考点: 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本题主要利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概念进行做题.

解答: 解:∵AB∥CD,

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得:

∴∠ACD=180°﹣∠A=70°.

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ECD= ∠ACD=35°.

故选D.

点评: 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以及角平分线的概念.

3.(3分)下列调查中,适宜采用全面调查方式的是()

A.了解我市的空气污染情况

B.了解电视节目《焦点访谈》的收视率

C.了解七(6)班每个同学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

D.考查某工厂生产的一批手表的防水性能

考点: 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

分析: 由普查得到的调查结果比较准确,但所费人力、物力和时间较多,而抽样调查得到的调查结果比较近似.

解答: 解:A、不能全面调查,只能抽查;

B、电视台对正在播出的某电视节目收视率的调查因为普查工作量大,适合抽样调查;

C、人数不多,容易调查,适合全面调查;

D、数量较大,适合抽查.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的区别,选择普查还是抽样调查要根据所要考查的对象的特征灵活选用,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性的调查、无法进行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时,应选择抽样调查,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选用普查.

4.(3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A.B.C.D.

考点: 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分析: 分别求出各不等式的解集,再求出其公共解集,并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即可.

解答: 解: ,由①得,x

故此不等式组的解集为:0≤x

在数轴上表示为: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组的解集,熟知“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找不到”的原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5.(3分)二元一次方程2x+y=8的正整数解有()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考点: 解二元一次方程.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将x=1,2,3,…,代入方程求出y的值为正整数即可.

解答: 解:当x=1时,得2+y=8,即y=6;当x=2时,得4+y=8,即y=4;当x=3时,得6+y=8,即y=2;

则方程的正整数解有3个.

故选B

点评: 此题考查了解二元一次方程,注意x与y都为正整数.

6.(3分)若点P(x,y)满足xy

A.第二象限 B.第三象限 C.第四象限 D.第二、四象限

考点: 点的坐标.

分析: 根据实数的性质得到y>0,然后根据第二象限内点的坐标特征进行判断.

解答: 解:∵xy

∴y>0,

∴点P在第二象限.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点的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坐标:直角坐标系把平面分成四部分,分别叫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7.(3分)如图,AB∥CD,∠A=125°,∠C=145°,则∠E的度数是()

A.10° B.20° C.35° D.55°

考点: 平行线的性质.

分析: 过E作EF∥AB,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求得∠AEF和∠CEF的度数,根据∠E=∠AEF﹣∠CEF即可求得∠E的度数.

解答: 解:过E作EF∥AB,

∵∠A=125°,∠C=145°,

∴∠AEF=180°﹣∠A=180°﹣125°=55°,

∠CEF=180°﹣∠C=180°﹣145°=35°,

∴∠E=∠AEF﹣∠CEF=55°﹣35°=20°.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作出辅助线,要求同学们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8.(3分)已知

A.2x﹣y=1 B.5x+2y=﹣4 C.3x+2y=5 D.以上都不是

考点: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将x=2,y=1代入方程组中,求出a与b的值,即可做出判断.

解答: 解:将 方程组 得:a=2,b=3,

将x=2,y=3代入2x﹣y=1的左边得:4﹣3=1,右边为1,故左边=右边,

∴ 是方程2x﹣y=1的解,

故选A.

点评: 此题考查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方程组的解即为能使方程组中两方程成立的未知数的值.

9.(3分)下列各式不一定成立的是()

A.B.C.D.

考点: 立方根;算术平方根.

分析: 根据立方根,平方根的定义判断即可.

解答: 解:A、a为任何数时,等式都成立,正确,故本选项错误;

B、a为任何数时,等式都成立,正确,故本选项错误;

C、原式中隐含条件a≥0,等式成立,正确,故本选项错误;

D、当a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立方根和平方根的应用,注意:当a≥0时, =a,任何数都有立方根

10.(3分)若不等式组

A.5

考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整数解.

分析:首先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利用含a的式子表示,根据整数解的个数就可以确定有哪些整数解,根据解的情况可以得到关于a的不等式,从而求出a的范围.

解答: 解:解不等式组得:2

∵不等式组的整数解共有3个,

∴这3个是3,4,5,因而5≤a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整数解,正确解出不等式组的解集,确定a的范围,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求不等式组的解集,应遵循以下原则:同大取较大,同小取较小,小大大小中间找,大大小小解不了.

二、填空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3分)(2009?恩施州)9的算术平方根是 3 .

考点: 算术平方根.

分析: 如果一个非负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x是a的算术平方根,根据此定义即可求出结果.

解答: 解:∵32=9,

∴9算术平方根为3.

故答案为:3.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算术平方根的等于,其中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易与平方根的概念混淆而导致错误.

12.(3分)把命题“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写出“如果…,那么…”的形式是:在同一平面内,如果 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 ,那么 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

考点: 命题与定理.

分析: 根据命题题设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结论为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得出即可.

解答:解:“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为:“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故答案为: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点评:本题考查了命题与定理:判断事物的语句叫命题,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经过推理论证的真命题称为定理.

13.(3分)将方程2x+y=25写成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的形式,则y= 25﹣2x .

考点: 解二元一次方程.

分析: 把方程2x+y=25写成用含x的式子表示y的形式,需要把含有y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其它的项移到另一边即可.

解答: 解:移项,得y=25﹣2x.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方程的基本运算技能,表示谁就该把谁放到方程的左边,其它的项移到另一边.

此题直接移项即可.

14.(3分)不等式x+4>0的最小整数解是 ﹣3 .

考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整数解.

分析: 首先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不等式,再从不等式的解集中找出适合条件的正整数即可.

解答: 解:x+4>0,

x>﹣4,

则不等式的解集是x>﹣4,

故不等式x+4>0的最小整数解是﹣3.

故答案为﹣3.

点评: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整数解,正确解不等式,求出解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不等式应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5.(3分)某校在“数学小论文”评比活动中,共征集到论文60篇,并对其进行了评比、整理,分成组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如图),已知从左到右5个小长方形的高的比为1:3:7:6:3,那么在这次评比中被评为优秀的论文有(分数大于或等于80分为优秀且分数为整数) 27 篇.

考点: 频数(率)分布直方图.

分析:根据从左到右5个小长方形的高的比为1:3:7:6:3和总篇数,分别求出各个方格的篇数,再根据分数大于或等于80分为优秀且分数为整数,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 解:∵从左到右5个小长方形的高的比为1:3:7:6:3,共征集到论文60篇,

∴第一个方格的篇数是: ×60=3(篇);

第二个方格的篇数是: ×60=9(篇);

第三个方格的篇数是: ×60=21(篇);

第四个方格的篇数是: ×60=18(篇);

第五个方格的篇数是: ×60=9(篇);

∴这次评比中被评为优秀的论文有:9+18=27(篇);

故答案为:27.

点评:本题考查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能力和利用统计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利用统计图获取信息时,必须认真观察、分析、研究统计图,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解决问题.

16.(3分)我市A、B两煤矿去年计划产煤600万吨,结果A煤矿完成去年计划的115%,B煤矿完成去年计划的120%,两煤矿共产煤710万吨,求去年A、B两煤矿原计划分别产煤多少万吨?设A、B两煤矿原计划分别产煤x万吨,y万吨;

考点: 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分析:利用“A、B两煤矿去年计划产煤600万吨,结果A煤矿完成去年计划的115%,B煤矿完成去年计划的120%,两煤矿共产煤710万吨”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即可.

解答: 解:设A矿原计划产煤x万吨,B矿原计划产煤y万吨,根据题意得:

故答案为:: ,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目中找到两个等量关系,这是列方程组的依据.

17.(3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线段AB∥x轴,端点A的坐标是(﹣1,4)且AB=4,则端点B的坐标是 (﹣5,4)或(3,4) .

考点: 坐标与图形性质.

分析: 根据线段AB∥x轴,则A,B两点纵坐标相等,再利用点B可能在A点右侧或左侧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 解:∵线段AB∥x轴,端点A的坐标是(﹣1,4)且AB=4,

∴点B可能在A点右侧或左侧,

则端点B的坐标是:(﹣5,4)或(3,4).

故答案为:(﹣5,4)或(3,4).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坐标与图形的性质,利用分类讨论得出是解题关键.

18.(3分)若点P(x,y)的坐标满足x+y=xy,则称点P为“和谐点”,如:和谐点(2,2)满足2+2=2×2.请另写出一个“和谐点”的坐标 (3,) .

考点: 点的坐标.

专题: 新定义.

分析: 令x=3,利用x+y=xy可计算出对应的y的值,即可得到一个“和谐点”的坐标.

解答: 解:根据题意得点(3, )满足3+ =3× .

故答案为(3, ).

点评:本题考查了点的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坐标:直角坐标系把平面分成四部分,分别叫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46分)

19.(6分)解方程组

考点: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分析: 先根据加减消元法求出y的值,再根据代入消元法求出x的值即可.

解答: 解: ,

①×5+②得,2y=6,解得y=3,

把y=3代入①得,x=6,

故此方程组的解为 .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熟知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加减消元法和代入消元法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0.(6分)解不等式:

考点: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估算无理数的大小.

分析: 首先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然后系数化成1即可求得不等式的解集,然后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 解:去分母,得:4(2x+1)>12﹣3(x﹣1)

去括号,得:8x+4>12﹣3x+3,

移项,得,8x+3x>12+3﹣4,

合并同类项,得:11x>11,

系数化成1,得:x>1,

∵ >1,

∴ 是不等式的解.

点评: 本题考查了解简单不等式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学生往往在解题时不注意移项要改变符号这一点而出错.

解不等式要依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在不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在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在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21.(6分)学着说点理,填空:

如图,AD⊥BC于D,EG⊥BC于G,∠E=∠1,可得AD平分∠BAC.

理由如下:

∵AD⊥BC于D,EG⊥BC于G,(已知)

∴∠ADC=∠EGC=90°,( 垂直定义 )

∴AD∥EG,(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1=∠2,(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E=∠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E=∠1(已知)

∴ ∠2 = ∠3 (等量代换)

∴AD平分∠BAC( 角平分线定义 )

考点: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专题: 推理填空题.

分析: 根据垂直的定义及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定理即可证明本题.

解答: 解:∵AD⊥BC于D,EG⊥BC于G,(已知)

∴∠ADC=∠EGC=90°,(垂直定义)

∴AD∥EG,(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E=∠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E=∠1(已知)

∴∠2=∠3(等量代换)

∴AD平分∠BAC(角平分线定义 ).

点评: 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属于基础题,关键是注意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的综合运用.

22.(8分)在如图所示的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格点三角形(顶点是网格线的交点的三角形)ABC的顶点A、C的坐标分别为(﹣4,5),(﹣1,3).

(1)请在如图所示的网格平面内作出平面直角坐标系;

(2)请把△ABC先向右移动5个单位,再向下移动3个单位得到△A′B′C′,在图中画出△A′B′C′;

(3)求△ABC的面积.

考点: 作图-平移变换.

分析: (1)根据A点坐标,将坐标轴在A点平移到原点即可;

(2)利用点的坐标平移性质得出A,′B′,C′坐标即可得出答案;

(3)利用矩形面积减去周围三角形面积得出即可.

解答: 解:(1)∵点A的坐标为(﹣4,5),

∴在A点y轴向右平移4个单位,x轴向下平移5个单位得到即可;(2)如图所示:△A′B′C′即为所求;(3)△ABC的面积为:3×4﹣ ×3×2﹣×1×2﹣ ×2×4=4.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平移变换以及三角形面积求法和坐标轴确定方法,正确平移顶点是解题关键.

23.(10分)我市中考体育测试中,1分钟跳绳为自选项目.某中学九年级共有若干名女同学选考1分钟跳绳,根据测试评分标准,将她们的成绩进行统计后分为A、B、C、D四等,并绘制成下面的频数分布表(注:5~10的意义为大于等于5分且小于10分,其余类似)和扇形统计图(如图).

等级 分值 跳绳(次/1分钟) 频数

A 12.5~15 135~160 m

B 10~12.5 110~135 30

C 5~10 60~110 n

D 0~5 0~60 1

(1)m的值是 14 ,n的值是 30 ;

(2)C等级人数的百分比是 10% ;

(3)在抽取的这个样本中,请说明哪个分数段的学生最多?

(4)请你帮助老师计算这次1分钟跳绳测试的及格率(10分以上含10分为及格).

考点: 扇形统计图;频数(率)分布表.

分析: (1)首先根据B等级的人数除以其所占的百分比即可求得总人数,然后乘以28%即可求得m的值,总人数减去其他三个小组的频数即可求得n的值;

(2)用n值除以总人数即可求得其所占的百分比;

(3)从统计表的数据就可以直接求出结论;

(4)先计算10分以上的人数,再除以50乘以100%就可以求出结论.

解答: 解:(1)观察统计图和统计表知B等级的有30人,占60%,

∴总人数为:30÷60%=50人,

∴m=50×28%=14人,

n=50﹣14﹣30﹣1=5;(2)C等级所占的百分比为: ×100%=10%;(3)B等级的人数最多;(4)及格率为: ×100%=88%.

点评: 本题考查了频数分布表的运用,扇形统计图的运用,在解答时看懂统计表与统计图得关系式关键.

24.(10分)(2012?益阳)为响应市政府“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号召,某小区计划购进A、B两种树苗共17棵,已知A种树苗每棵80元,B种树苗每棵60元.

(1)若购进A、B两种树苗刚好用去1220元,问购进A、B两种树苗各多少棵?

(2)若购买B种树苗的数量少于A种树苗的数量,请你给出一种费用最省的方案,并求出该方案所需费用.

考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专题: 压轴题.

分析: (1)假设购进A种树苗x棵,则购进B种树苗(17﹣x)棵,利用购进A、B两种树苗刚好用去1220元,结合单价,得出等式方程求出即可;

(2)结合(1)的解和购买B种树苗的数量少于A种树苗的数量,可找出方案.

解答: 解:(1)设购进A种树苗x棵,则购进B种树苗(17﹣x)棵,根据题意得:

80x+60(17﹣x )=1220,

解得:x=10,

∴17﹣x=7,

答:购进A种树苗10棵,B种树苗7棵;(2)设购进A种树苗x棵,则购进B种树苗(17﹣x)棵,

根据题意得:

17﹣x

解得:x> ,

购进A、B两种树苗所需费用为80x+60(17﹣x)=20x+1020,

则费用最省需x取最小整数9,

此时17﹣x=8,

这时所需费用为20×9+1020=1200(元).

答:费用最省方案为:购进A种树苗9棵,B种树苗8棵.这时所需费用为1200元.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以及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根据一次函数的增减性得出费用最省方案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七年级数学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h(h是实数)交点的横坐标.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2.通过观察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3.通过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培养大家的合作交流意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h(h是实数)交点的横坐标.

教学难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讨论探索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二张

第一张:(记作§2.8.1A)

第二张:(记作§2.8.1B)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kx+b=0(k≠0)和一次函数y=kx+b(k≠0)后,讨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当一次函数中的函数值y=0时,一次函数y=kx+b就转化成了一元一次方程kx+b=0,且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一次方程kx+b=0的解.

现在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和二次函数y=ax2+bx+c(a≠0),它们之间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将探索有关问题。

通过学生的讨论,使学生更清楚以下事实:

(1)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是一种互逆关系;

(2)分解因式的结果要以积的形式表示;

(3)每个因式必须是整式,且每个因式的次数都必须低于原来的多项式的次数;

(4)必须分解到每个多项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活动5:应用新知

例题学习:

p166例1、例2(略)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应用提公因式法共同完成例题。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活动6:课堂练习

1.p167练习;

2.看谁连得准

x2-y2(x+1)2

9-25x2y(x-y)

x2+2x+1(3-5x)(3+5x)

xy-y2(x+y)(x-y)

3.下列哪些变形是因式分解,为什么?

(1)(a+3)(a-3)=a2-9

(2)a2-4=(a+2)(a-2)

(3)a2-b2+1=(a+b)(a-b)+1

(4)2πR+2πr=2π(R+r)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

通过学生的反馈练习,使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对因式分解意义的理解是否到位,以便教师能及时地进行查缺补漏。

活动7:课堂小结

从今天的课程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明白了哪些道理?

学生发言。

通过学生的回顾与反思,强化学生对因式分解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清楚地了解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的互逆关系,加深对类比的数学思想的理解。

活动8:课后作业

课本p170习题的第1、4大题。

学生自主完成

通过作业的巩固对因式分解,特别是提公因式法理解并学会应用。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15.4.1提公因式法例题

1.因式分解的定义

2.提公因式法

Gz85.Com小编推荐

七年级数学教案合集


这是特别为您制作的“七年级数学教案”,相信您会对它感到满意。教案课件不仅关乎教学程序,也与教学标准有关,每位教师都需要用心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 教案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希望我们的网页能为您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信息,请保持关注!

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

2.能把给出的有理数按要求分类.

3.了解0在有理数分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会把所给的各数填入它所在的数集图里.

教学难点: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讨论交流现在,同学们都已经知道除了我们小学里所学的数之外,还有另一种形式的数,即负数.大家讨论一下,到目前为止,你已经认识了哪些类型的数.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3,5.7,-7,-9,-10,0, , ,-3 , -7.4,5.2…

议一议你能说说这些数的特点吗?

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有小学学过的正整数、0、分数,也有负整数、负分数.

说明我们把所有的这些数统称为有理数.

试一试你能对以上各种类型的数作出一张分类表吗?

有理数

做一做以上按整数和分数来分,那可不可以按性质(正数、负数)来分呢,试一试.

有理数

数的集合

把所有正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数集合.

试一试试着归纳总结,什么是负数集合、整数集合、分数集合、有理数集合.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 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内:

,3.1416,0,2004,- ,-0.23456,10%,10.1,0.67,-89

【例2】以下是两位同学的分类方法,你认为他们分类的结果正确吗?为什么?

有理数有理数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提问:今天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由学生自己小结,然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定义和两种分类的方法.我们要能正确地判断一个数属于哪一类,要特别注意“0”的正确说法.

下面两个圈分别表示负数集合和分数集合,你能说出两个图的重叠部分表示什么数的集合吗?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大括号内:

-7,0.125, ,-3 ,3,0,50%,-0.3

(1)整数集合{};

(2)分数集合{};

(3)负分数集合{ };

(4)非负数集合{ };

(5)有理数集合{ }.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整数就是自然数

B. 0不是自然数

C.正数和负数统称为有理数

D. 0是整数,而不是正数

提升能力

3.字母a可以表示数,在我们现在所学的范围内,你能否试着说明a可以表示什么样的数?

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2

七年级数学下册二元一次方程组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初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是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的延续和提高,又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另一种方程及方程组,它是学生系统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的前提和基础。通过类比,让学生从中充分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理解并掌握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概念,为以后函数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例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

能力目标:会判断一组未知数的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解。会在实际问题中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情感目标:使学生通过交流、合作、讨论获取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重点、 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难点:在实际生活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二、教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言道者,教学的一切活动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学法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活动是数学教学中的灵魂。所以我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设置并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参与度,力求学生在“双基”数学能力和理性精神方面得到一定发展。

四、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复习旧知,温故知新

篮球联赛中,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每队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某队为了争取较好的名次,想在全部10场比赛中得到16分,那么这个队胜负场数分别是多少?

设计意图:构建注意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方程是本节课深入研究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这个问题中包含了哪些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设胜的场数是x,负的场数是y,你能用方程把这些条件表示出来吗?

由问题知道,题中包含两个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

胜的场数+负的场数=总场数,

胜场积分+负场积分=总积分。

这两个条件可以用方程

x+y=10

2x+y=16

表示:

上面两个方程中,每个方程都含有两个未知数(x和y),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把两个方程合在一起,写成

x+y=10

2x+y=16

像这样,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3)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满足方程①,且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的x、y的值有哪些?把它们填入表中。

x xy

y

上表中哪对x、y的值还满足方程②。

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学习用坐标表示平移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4)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 五个环节。

(5)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课堂练习:

设计意图:几道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升华知识。

练习2:已知下列三对数值:

哪一对是下列方程组的解?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论指出,数学知识要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条件、结论、应用范围等),通过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几个重要方面的阐述,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的数学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维的难点。

(6)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习的指示、方法、体验是那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个问题:

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7)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教科书第89页1、第90页第1题。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两个题,不仅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也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巩固。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状态。

五、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思想,依次经过比较、归纳等活动,最终探索出二元一次方程组。下面是关于本节课的几点说明:

1、本节课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优化处理,为跳跃较大的知识点作充分的铺垫,密切联系新旧知识,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主动探索新知识,扩大知识结构,发展能力,完善人格,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思想为导向、知识为载体,以方法为中介、训练为主干,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中心、操作为动力的教学理念。

2、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注重引导学生分工合作,独立思考,形成主见并进行交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同时进行实验操作,使课堂教学灵活直观,新鲜有趣,从而使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思想的先进性、教学目标的整体性、教学过程的有序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教学效果的可靠性。

3、注重量化评价与质怀评价相结合,充分利用课堂观察评价、问题讨论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多元化评价,通过几组习题,将学生水平层次记录在案,为学生的学习评价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从而综合检验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的理解,以及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在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的概念和的画法,掌握的三要素;

2.会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利用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并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难点是正确理解有理数与上点的对应关系。的概念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另外应该明确的是,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表示,但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用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利用“”这个工具打下基础.

二、知识结构

有了,数和形得到了初步结合,这有利于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数形结合是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

三、教法建议

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的概念.是一条具有三个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这三个要素是判断一条直线是不是的根本依据。与它所在的位置无关,但为了教学上需要,一般水平放置的,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要注意原点位置选择的任意性。

关于有理数与上的点的对应关系,应该明确的是有理数可以用上的点表示,但上的点与有理数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根据几个有理数在上所对应的点的相互位置关系,应该能够判断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点与有理数的对应关系及其应用,逐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的相关知识点

1.的概念

(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

这里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

(2)能形象地表示数,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表示,但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

以是理解有理数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有了,数和形得到初步结合,数与表示数的图形(如)相结合的思想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思想.另外,能直观地解释相反数,帮助理解绝对值的意义,还可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因此,应重视对的学习.

2.的画法

(1)画直线(一般画成水平的)、定原点,标出原点“O”.

(2)取原点向右方向为正方向,并标出箭头.

(3)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并标出…,-3,-2,-1,1,2,3…各点。具体如下图。

(4)标注数字时,负数的次序不能写错,如下图。

3.用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1)在上表示的两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由正、负数在上的位置可知:正数都有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3)比较大小时,用不等号顺次连接三个数要防止出现“ ”的写法,正确应写成“ ”。

五、定义的理解

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如图1所示.

2.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上的点表示.例如:在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如图2).

A点表示-4; B点表示-1.5;

O点表示0; C点表示3.5;

D点表示6.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在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又从正数和负数在上的位置,可以知道: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因为正数都大于0,反过来,大于0的数都是正数,所以,我们可以用 ,表示 是正数;反之,知道 是正数也可以表示为 。

同理, ,表示 是负数;反之 是负数也可以表示为 。

3.正常见几种错误

1)没有方向

2)没有原点

3)单位长度不统一

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所学内容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设计理念:

优化问题是人们经常要遇到的问题,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最优方案,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优化问题的合作探究,感悟合理、快捷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感受统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尝试用统筹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逐渐养成科学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 点:尝试合理安排时间的过程,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 难 点:掌握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

教 法:启发法

学 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干过家务活吗?谁能说说都做了那些家务?(学生发言)

周末小明也主动帮妈妈做家务,瞧,他做了些什么?(课件出示)

需要几分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科学、合理安排时间方面的知识。(出示课题)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沏茶问题

谁沏过茶?请举手。你平时沏茶的时候都需要做哪些事?你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估一估,做这些事情你需要多长时间? (指名说)

(2)看一看,淘气沏茶要做几件事情?(出示课件)从画面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如果淘气一件一件地完成,需要多长时间?但小明是个爱动脑的好孩子。他想什么呢?(出示课件),怎样才能尽快地让客人喝上茶?”尽快”二字怎样理解?

聪明的小明就想跟大伙比比,看谁能设计出一个最佳的沏茶方案。出示课件。

小明也给咱们发来了一个温馨提示的信息:设计时应该考虑:1、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哪些事又可以同时做?2、可用箭头“→”标出做事的先后顺序3、经你合理安排,计算出一共用了多少时间?节省了多少时间?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与小明比比吧。板书示范。

③互相交流,比比谁的设计方案即合理又省时。

(3)学生展示、解说设计方案,学生集体观察。

方案A: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沏茶1分钟

找茶叶1分钟

洗茶杯2分钟

1+1+8+1=11(分钟)

方案B: 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找茶叶1分钟→洗茶杯2分钟→沏茶1分钟

1+1+8+1+2+1=14(分钟)

对这些方案,你认为哪种方案最合理,又省时间?为什么(同时)?学生说,师板书工序流程。出示课件,指导学生看流程图。

此时,小淘气的方案也出来了。(出示课件),你能看懂他的沏茶方案吗?

请同学们再想想,在哪个时间内还可以做些什么事?(学生说)能节省多长时间?多做了几件事?(揭示:同时做的事情越多就会越节省时间)

像小明写的这样图示,我们把它叫做“流程图”

2、出示情境图片:妈妈正在烙饼,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每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小女孩说:爸爸、妈妈和我每人一张,问: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安排的?自己的方案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烙完?

问:烙一张饼需要几分钟?烙两张呢?一共要烙3张饼,怎样烙花费的时间最少?

问:还可以怎样烙?哪种方法比较合理?

启发引导:在用第二种方法烙第3张饼的时候,本来一次可以烙两张饼的锅现在只烙了一张,这里可能就浪费了时间。想一想,会不会还有更好的方法呢?启发学生发现:如果锅里每次都烙两张饼,就不会浪费时间了,问:一张饼正反面分别要烙3分钟,怎样安排才能每次都是烙的两张饼呢?

学生动手用硬币、课本来代表饼进行实验。

问:如果要烙的是4张饼,5张饼??10张饼呢?

怎样按排最节省时间?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

思考:(讨论)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数学游戏:

1、两人轮流报数,每次只能报1或2,把两人报的所有数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谁就获胜。

想一想:如果让你先报数,为了确保获胜,你第一次应该报几?接下来应该怎么报?

2、两人轮流报数,必须报不大于5的自然数,把两人报的数依次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0,谁获胜。

如果让你先报数,为了获胜,你第一次报几?以后怎么报?

四、当堂训练

1、判断:这样安排时间合理吗?为什么?(课件出示)

A、小东边吃饭边看电视。

B、边打电话边骑车。

C、一边走路一边看书。

D、在马路上踢球。

五、畅谈收获,全课小结。

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

总结全课: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最后老师把伟大的文学家鲁迅的一句话送给大家,与大家共勉(课件):“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六、作业

板书设计:

统筹安排时间

先后有序 同时完成 科学合理

最佳方案: 洗水壶 → 接水 → 烧水 → 沏茶

同↓ 洗茶杯

时找茶叶

课后反思:

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5

1、内容结构分析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是“几何图形初步”.这一章是义务教育第三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起始章,在这一章,将在前面两个学段学习的“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欣赏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看到更多的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初步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线段和角认识一些简单的图形,并能初步进行应用.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⑴ 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⑵ 数学伴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人类离不开数学;

⑶人人都能学会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⑷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⑸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及数学规律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

⑴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⑵学生剪图拼图的具体操作;

⑶尝试发现,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体会与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3、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直观认识立体图形,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知识;画出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及平面展开图,根据三视图画出一些简单的实物图;进行线段的简单计算,正确区分线段、射线、直线.掌握角的基本概念,进行相关运算;巩固对角得度量及运算知识的掌握,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会在具体的2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数学原理;学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想象,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实验验证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应用的过程中,体验推理的意义,获取学习的经验.

4、课时分配

几何图形 4课时

直线、射线、线段 3课时

角 2课时

课题学习 2课时

小结 3课时

单元测试与评讲 3课时

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6

一、 教学目标

1、 在了解相反意义量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正负数的概念和学习正负数的意义。

2、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明确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 学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正负数的概念

难点:负数的概念

三、 教具

投影片、实物投影仪

四、 教学内容

(一 )引入

师:我们知道,为了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产生了1,2,3,4……这些数,我们把它叫做什么数?

生:自然数

师:为了表示“没有”,又引入了一个什么数?

生:自然数0

师:当测量和计算的结果不是整数时,又引进了什么数?

生:分数(小数)

师:可见数的概念是随着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的。请同学们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中是否还存在着别类型的数呢?如吐鲁番盆地最低处低于海平面155米,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高出海平面8848.13米,我市某天最高气温是零上8摄氏度。

请学生用数表示这些量,遭遇表示困难。

师:为了能表示这些量,我们需要引入一种新数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1、1正数与负数]

(二)新课教学

1、 相反意义的量

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比如:(投影片显示)

(1) 汽车向东行驶2.5千米和向西行驶1.5千米;

(2) 气温从零上6摄氏度下降到零下6摄氏度;

(3) 风筝上升10米或下降5米。

引导学生明确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特征:(1)有两个量 (2)有相反的意义

请学生举出一些相反意义的量的实例。

教师归结:相反意义中的一些常用词有:盈利与亏损,存入与支出,增加与减少,运进与运出,上升与下降等。

2、 正数与负数

师:用小学里学过的数能表示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如何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

由师生讨论后得出:我们把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的,用“+”(读作正)号来表示,同时把另一种与它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为负的,用“-”(读作负)号来表示。

师:例如,如果零上6℃记作+6℃(读作正6摄氏度),那么零下6℃记作-6℃(读作负6摄氏度),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表示(1)、(2)两题。

生:(1)如果向东行驶2.5千米记作+2.5千米(读作正2.5千米),那么向西行驶1.5千米记作-1.5千米(读作负1.5千米);(2)如果上升10米记作+10米(读作正10米),那么下降5米记作-5米(读作负5米)。

师:像+6,+10,+2.5等前面放有“+”号的数叫做正数,像-6,-5,-1.5等前面放有“-”号的数叫做负数。正号可以省略不写,如+5可以写成5,但负数的负号能省略不写吗?

生:(讨论后得出)不能。

师:(以温度计为例)温度计中的0不是表示没有温度,它通常表示水结成冰时的温度,是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分界点,因此得出: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三)、练习

1、 学生完成课本第4页练习1,2,3

2、 补充练习

(1)在-2,+2.5,0, ,-0.35,11中,正数是 ,负数是 ;

(2)如果向东为正,那么走-50米表示什么意思?如果向南为正,那么走-50米又表示什么意思?

(3)欧洲人以地面一层记为0,那么1楼、2楼、3楼……就表示为0,1,2……那么地下第二层表示为 。

(四)小结

1、 引入负数可以简明的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对于相反意义的量,如果其中一种量用正数表示,那么另一种量可以用负数表示。

2、 在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时,把哪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3、 要特别注意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建立正负数概念后,当考虑一个数时,一定要考虑它的符号,这与小学里学过的数有很大的区别。

(五)作业

见作业1.1节作业。

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表


从实际出发,七年级数学教师如何制定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欢迎阅读。

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篇一

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认真学习新课程。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教材分析:

1、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所有数学知识学习,都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问题情景引入学习主题,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问题,以展开数学探究。

2、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上,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如提出了大量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立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以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包括归纳法则与方法,描述概念等。

3、使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增强学好数学地信心。力图采用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展开。

4、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课本中的习题分为两类:一类面向全体学生,为他们熟悉和巩固新学的数学知识,加深对相关知识与方法的理解所设;另一类则面向更多数学学习需求

二.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

2、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去其他老师的听课,吸取他们的优点,改进自己的工作。

4、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

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成绩。

6、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形成,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三.教学安排

二月:第五章三月:第六、七章四月:第八章

五月:第九章六月:第十章七月:总复习

四.复习考试

好的耕耘,好的收获。教学工作有喜有乐也有苦。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原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争取本学期教学工作有进步。

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篇二

一、学情分析:

这批学生整体基础较差,小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上学期的努力,任务还很艰巨。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但对待大多数学困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掌握,成绩较差.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要得到加强,还要提升整体成绩,适时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抽出一定的时间给强化几何训练,提升学生素质;在学习态度上,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少数学生学习上有困难,对学习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致至学习的习惯,主动纠正错误的习惯,还需要加强,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好.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面向全体学生,整体提高水平,全面培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六章,第5章:相交线和平行线;第6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7章:三角形;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9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教材每章开始时,都设置了章前图与引言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在教学中,适当安排如观察与猜想、试验与探究、阅读与思考、信息技术应用等以及栏目,让我们给学生适当的思考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自主学习。在教材各块内容间,又穿插安排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等的数学活动,不但扩大了学生知识面,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数学文化价值的体验与数学的应用意识。习题设计分为;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广探索三类,体现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

整个教材体现了如下特点:

1.现代性更新知识载体,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引入信息技术。

2.实践性联系社会实际,贴近生活实际。

下一页更多精彩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3.探究性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机会,获取知识技能。

4.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

5.趣味性文字通俗,形式活泼,图文并茂,趣味直观。

三、常规落实

本学期要做好教学常规的切实落实。备课要精,既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密切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整合教学资源,运用好多媒体教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因素,为教学服务。做到向每一节课要质量。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批改作业,并做好个别学生的辅导工作,对疑难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落实好教学十字方针,备课精,上课实,堂堂清,日月清。

四、教研工作

认真学习业务理论,并做好一周一次的业务笔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积极参加一切课题研究活动,敢想敢干,敢于创新,不怕失败。在学习策略上及时指导学生,培养思维,方法技巧,提升能力。及时对教学活动作出反思,每周写出一至两个教学反思,真正体会自己的优缺点,做到有的放矢,进一步提高自己。每周及时上传四个教案和四个课时作业。认真做到备学生。每周整理出一个精品教案,及时上传。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积极利用和制作课件,提高自己电化教学能力。

五、学困生转化

积极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对学习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帮助他们找到应对措施,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对学困生刘松和孙倩进行转化,针对其弱点不专心,几何不入门等进行及时点拨,引导,训练,使其成绩有明显提高,更上升一个等级。

六、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到教学相长。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及时反馈学习信息,搞好学习评价,教会学生学习,做学生的引导者。

2、随时培养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适时介绍数学家,数学史,数学趣题,给出数学相应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创造和谐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发散创新思维,提高效率,做到事半功倍。

5、更新教育理念。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过时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关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惯键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开展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以优带差,共同提高。

8、实行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等分层布置,因人而异,课堂上照顾好好、中、差在三类学生。

9、搞好个别辅导。搞好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及时对学困生辅导,跟上学习步伐。

10、开展课题学习。把学生带入研究的学习中,学会探究,合作,自主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11、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师生互动、形象化表示数学内容、有效处理复杂的数学运算等。

七、注意事项

1、要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式和能力

2、要由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引导

3、教法要灵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活动;

4、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活动创设问题的情境;

5、给学生留出相应思考余地,自己作出判断,教师先不要急著作出相关的提示或暗示;

6、应设法让学生参与到观察、探索、归纳、猜测、分析、论证、应用的数学活动中来并适当搭造合作、交流的平台;

7、重点应落在掌握有关基础知识和技能上;

8、要深入钻研,创造性的设计教学过程。

五、课时安排表(教学进度)

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篇三

由于升入初中,科目增多,知识量增加,再有就是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每次考试,学生之间的差距都很大,所以我们老师就需要去帮助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提高兴趣和动力,迎头赶上。为此我制定了本学期后段时间,数学学科帮扶生计划:

一、情况分析:在三四班里的a段学生里,有的学生成绩比较好,属于学优生,也有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不是很理想,是学困生。其中三班的白庆柯,丁明月,金智佳,杨天宇同学,四班的王传星,周金玉,韩双雪,刘雅静,孙中通同学,他们有的是方法不够灵活,有的是学习不认真,也有的缺乏学习自觉性为了全面提高数学学习成绩,力求做好学优生、学困生的帮扶的工作,具体措施如下。

二、帮扶措施:

※※※学困生:

1.加强对学困生的课堂管理,要经常提问学困生。给该生多创造机会,让他能展示自我。多利用他的长处,展示他的能力,培养他的自信心。

2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他们厌学的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经常找学困生谈心,教育他们明确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4学困生的作业坚持面批面改,紧紧盯住作业和练习、发现问题及时改正。让他们每天都有新收获。

5重视学困生个体差异,分层作业,因材施教。针对一些学生知识缺漏,充分利用课堂与饭空,有针对性的给以补课。

6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长处,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总结和表扬,用他的长处弥补他的短处,引导他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从而激发他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⒈必须优化备课,使自己备课尽量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⒉不歧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纵容优秀的学生,一视同仁。

⒊经常与家长联系,相互了解学生在家与在校的一些情况,共同促进学生的作业情况,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对学习的信心。

⒋根据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方案,根据他们的程度给与相应的题目进行练习和讲解,已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

总之,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竭尽自己所能帮助学困生,使他们轻松学习数学,健康快乐成长,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中学生。

二年级数学教案


学生们享受了一堂生动有趣的课堂,这离不开教师辛勤准备的教案。在编写教案课件时,教师需要花费心思。教案是多元教育思维的具体体现。工作总结之家编辑极力推荐“二年级数学教案”,希望您能够从中受益,并且把本页的内容分享给您的朋友!

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1

教材第31页例3,以及练习七第7~9题。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种常见的现象。

感知旋转现象,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

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像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们叫做什么呢?

判断: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呢?能不能举例呢?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小结:像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1.完成教材练习七第7题。

师:是我们在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你们知道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吗?同学们先独立看看,再想一想。

学生独立看题,并判断、思考。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判断,哪些是平移现象,而哪些又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旋转现象,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七第8题。

谈话:你瞧,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可真广,刚才同学们说钟面上指针的 运动是旋转,老师这里有一个钟面,你能写出分针从12旋转到下面各个位置所经过的时间吗?

课件出示3个钟面图。

3.完成教材练习七第9题。

课件出示题目要求,小组合作,用圆片制作一个数字转盘。

两人一组游戏,每人各转两次,计算出两个数的乘积,比比谁的积大。

出示紫荆花图,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对旋转现象有了那些了解呢?

学生自由交流。

教师总结:旋转是在生活中不同与平移的另一种现象,他们的特点是围绕一个点转动。我们常见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旋转现象就是钟表上的时针、分针和秒针的旋转,所以如果一个物体的旋转方向和钟表的指针方向一样,我们就说它是顺时针旋转,相反地,我们就叫做逆时针旋转。

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科书第67~84页的内容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事万以内数的认识。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数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教材将上述内容合成以下逻辑结构。

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认识更大的自然数。它不仅是大数的计算的基础,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

单元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3、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单元教学重、难点:

万以内数的读写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而其中的数的组成、数位的意义等概念又是读写数的重点。

难点有三:(1)数数过程中,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如何数的教学。(2)体会多位数中的数位意义以及相邻数位之间的10进关系的教学。(3)如何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

单元课时安排:约8教时

第一课时 千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67-68页例1,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2、引导学生认识新的计算单位“千”,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制关系的理解,小学数学教案《二年数学下:《第五单元-千以内数的认识》设计》。

3、使学生了解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掌握千以内各个数位的十进。难点:拐弯处的数数(个位或十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

教学准备:

计数器、每人十个小方块、教学挂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最大的一位数是几?最小的两位数是多少?这两个数相差多少?

2、数数:10个10个地数,从10数到100;

1个1个地数,从91数到99;

问:99加1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数、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3、导入:你会从100开始接着往后数吗?

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习更大的数,下面请你们观察这幅图。

二、讲授新课

1、出示主题图。

(1)观察这幅图,说一说画面上正在发生什么事情?

(2)看着画面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估算画面上的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感受大数的意义。

2、板书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

3、教学例1。

(1)数一数。

每人数出10个小方块,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板书: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

(2)动动脑。

每组快速数出100个小方块,应怎样数呢?

小组讨论,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一百。

(3)师:请你从一百往后数,数到一千,你行吗?你们觉得数到什么时候呢?有没有更好的快速的方法呢?

根据学生所说,大家一齐数,教师板书: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师:“千”是我们今天学到的一个新的计算单位,前面我们还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呢?

(个或一、十、百。)

(4)师:通过刚才数数,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说出一(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知道各自所在的数位。)

[设计意图]渗透数数的方法,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完成第68页的“做一做”。

由男、女生两组分别数第1、2两题,比一比哪组数得的流畅。

引导学生小组自行探究操作。

巡视指导各个小组的活动。

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方法?

小结:大家一起数意数,1个百、2个百、3个百、4个百……10个百(一千)。

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师提问小结:通过今天的数数,你们有什么发现?

三、检测练习

1、想一想,填一填。

(1) 二百二百地数,数到一千。

二百、( )百、( )百、( )百、( )百。

(2)五百五百地数,数到一千。

五百、( )。

(3) 三百三百地数。

三百、( )百、( )百、再数( )百是一千。

(4)四百四百地数。

四百、( )百、( )百,再数( )百是一千

(5) 用3、6、9、能组成哪些三位数,请你把它 写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的练习巩固千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欣赏用基本图形构成的美丽图案。

2.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鼓励学生创新,设计与数种不同的、带有个人风格的`、自己喜欢的漂亮图案。

教学准备

教具:图案资料。

学具:学生收集的图案、方格纸。课时

安排1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今天这节课,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几幅精美的图案,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好吗?

对话平台

玩中学

欣赏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欣赏、讨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a)欣赏。书上图案。学生独立欣赏。

b)讨论。你最喜欢哪一幅图?它是由什么图形组发的?设计的图案像什么?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学中做

试一试

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

(1)看一看。淘气动手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了一幅图案,同学们想看吗?出示图案。

(2)试一试。你想动手试一试,做一个小小设计师吗?快行动吧?教材73页方格图。

(3)比一比。将完成的作品展示出来。请同学们走一走,看一看,你最喜欢谁的作品,就悄悄地告诉他。

做中得

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最开心的一件事是什么?

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钟表上的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钟面上的时、分、秒,分是非常重要的时间单位,也是进一步学习年、月、日的基础,而时间又比较抽象,不易学生接受,所以,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各种具体活动,亲身感受1分、1秒,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即:结合具体的情境和活动来认识与体验时间。

二、学生分析

时间是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时间单位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容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接受,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活动来认识时间、体验时间。“我们赢了”是结合“北京申奥成功”这一情境,让我们记住这一历史时刻——xxxx年7月13日晚上10时08分,用记载着这一历史时刻的钟面,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钟面的认识,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抓住机会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三、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认识钟面;了解时、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能看钟面认读时间、写出时间。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读、写时间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渗透按时作息的习惯教育。

教学重点:认读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掌握认读几时几分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大钟表、学具钟。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北京申奥成功的画面。

师:北京申办2008奥运成功,全国人民都欢欣鼓舞非常激动,你知道是几时几分申奥成功的吗?

学生猜不出来,课件在刚才申奥成功的画面旁出示钟面图,让学生尝试着认识一下此时的时刻。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钟面,说一说对于钟面你都了解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后,做教科书第64页的“填一填”,课件验证答案。

(2)体会1时=60分

学生刚才在做“填一填”第4小题时。可能会感到有困难,播放课件,让学生仔细观察,看发现了什么?体会1时=60分。

(3)学习读、写时刻

A、认识整时和整时半

电脑显示2个钟面图(9时、10时30分)

师:谁会读这个时刻?

你能总结出来读整时和整时半的方法吗?

B、认识几时几分

电脑显示4个钟面图(7时45分、9时零5分、10时55分、3时42分)

师:现在的时刻你会读吗?你能总结出来读几时几分的方法吗?请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师:刚才小朋友们讨论的真热烈,现在请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怎么读以及总结出来的方法。

组1代表:时针过了几大格就是几时,再一格一格的数分针经过了多少小格,过了多少小格就是多少分,然后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

组2代表:时针过了数几就是几时,再看分针指向几,拿这个数乘5,得数就是几分,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

组3代表:如果分针不是正好指向数字,看过了数几,拿这个数乘5,得数再加上旁边的小格,总得数是几就是几分。

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感性认识3的乘法口诀,然后记住3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3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类推、概括、理解、记忆等方面的能力。

3、通过各式和样的练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勇于争先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记忆和运用。

教学难点:

对“数学故事”的理解、表述和解疑。

教学准备:

挂图、乘法口诀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手工吗?谁能说说你会用自己的这双小手做些什么呢?”

“这是一个周末,方方想给自己的好朋友每人送一辆自制的三轮车,就把各个零件拿出来进行组装,聪明的小朋友们,你能帮他算算,一共需要几个轮子吗?”

二、问题探究

谈话:1辆三轮车需要3个轮子,2辆需要6个,那么3、4、5、6、7、8、9辆三轮车要几个轮子?

三、体验感悟

1、拿小棒摆三角形。

2、一个三角形用几个小棒?能列乘法算式吗?编制口诀?

3、板书:1×3=3;一三得三。

4、组织学生摆2、3、4、……个三角形,写算式,编制口诀。

四、实践应用

“练一练”

1题:找朋友。

2题:找规律填数。

3题:动物运动会。

数学故事。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懂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10页。

板书设计:

需要几个轮子

1×3=3;2×3=6;3×3=9;3×4=12。

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三四十二。

3×5=15;3×6=18;3×7=21;3×8=24。

三五一五;三六十八;三七二十一;三八二十四。

3×9=27;

三九二十七。

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掌得不错,记忆方法也能掌握。口诀大部分同学能在课堂上背出来。应用方面还有欠缺。

"七年级数学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