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浮力教案

发布时间: 2024.02.29

最新浮力教案。

资料包含着人类在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和研究过程中所汇集的经验。当我们的学习遇到难题时,经常都会用到资料进行参考。有了资料的帮助会让我们在工作中更加如鱼得水!所以,你有哪些值得推荐的资料内容呢?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最新浮力教案”,欢迎你的品鉴!

浮力教案 篇1

一、设情导入

师:演示实验,乒乓球从水中浮起来,氢气球离开手上升,是什么力使它们上升?

生:浮力。

师:(出示课题:浮力)生活中还有那些受到浮力的物体?

生:(举例)

二、探究新知

师:请看这儿有两例受浮力的例子(投影图片)这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能受到浮力,那么放入水中要下沉的土豆受不受浮力呢?

生:(思考回答)

师:下面用实验来探究(投影)想想做做: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悬挂一个土豆,再把土豆浸在水中,比较前后两次测力计的示数。

生:(实验、讨论、发现)

师:(归纳发现投影)一切浸没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浮力的大小:弹簧秤两次的读数差;(获得了一种测量浮力的方法)

师:如果我们换上其它的物体,浮力的大小会变化吗?下面我们还是用实验来探究。(投影)想想做做:

1.在水桶中装大半桶水,用手把空的饮料瓶按入水中,体会饮料瓶所受浮力及其变化,同时观察水面高度的变化;

2.将鸡蛋放入清水里,然后不断加盐,观察鸡蛋怎样运动,思考浮力有无变化。

生:(实验、思考、发现)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的大小可以发生变化。

大小与浸没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师:(归纳学生的发现,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大小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师生: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师:我们能不能影响浮力大小的两个因素归结为一个因素呢?

生:质量。

师:质量越大?什么越大?

生:重力。

师: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投影)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关系

小组讨论:设计思路、如何利用手边的器材设计。

生:前台展示实验方法。

师:(投影实验设计方案:如果水没有溢出,我们怎样判断塑料块排水的多少?两种设计图,引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分发记录数据表格,说明1、2分别是浸没、部分浸在)

生:实验。

师生:分析得结论

浮力教案 篇2

导入

老师展示两个橡皮泥(一个是球状,一个是船状),放入透明水箱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船形橡皮泥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那么它受到什么力量呢?

好,今天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吧。

第二个知识详解

展示一下之前学过的弹簧测力计,再来认识一下。请同学们发言,谈谈我们应该如何使用它,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范围,分度值,指针是否指向零标记,使用前沿轴方向拉几下。

好吧,让我们测量一下小铁块的重力,请看数字。

那么请想一想如果我现在在水中放一个小铁块会发生什么,学生们会看到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减少了。那么小铁块放入水中后重力会减小吗?

学生回答:不,是水给了小铁块向上的浮力,所以指示会减小。

师:对,就是水对小铁块的垂直向上的力。这个垂直向上的力就是浮力。

(1)浮力、方向的定义

1.定义: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支撑力。这种向上的支撑力称为浮力。

2.方向:垂直向上

刚才这个是直接测量方法,(F浮==G-F拉)先测量小铁在空中的重力,然后然后将一个小铁块放入水中并读取数字。

(2)、浮力产生的原因

师:我们来看看浮力产生的原因。请看图。一个立方体有6个面,它的正面、背面、左右面在水中的压力相同。只是上下表面的压力不同(浸入水中的深度不同,受到的压力不同,那么它的受力面积相等,所以压力不同)。用压差法F float = F up - F down 计算浮力的大小。

老师:大家注意,如果一个物体沉到水底,它是靠水浮起来的吗?想想看。如果下表面与其他物体紧密结合,则没有浮力。例如水中的桥墩。

(3)、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学生实验有什么关系

来一场造船比赛:用同样大小的橡皮泥做船,用沙子和砾石做货物,看看,谁做的船载货多?并思考:哪些因素可能与浮力的大小有关?每个小组的学生用一块相同大小的橡皮泥设计并建造一艘船。并观察交流船的差异,讨论,大胆猜测,交流讨论:可能与浮力大小有关的因素有哪些?变化,浸入液体中的物体的体积变化。从中获得灵感,并进一步想象:哪些因素可能与浮力的大小有关。

同学们可能会猜到浮力与液体的密度、被排开的液体的体积、物体的重力、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有关。对象,以及对象的深度。

教师将学生的猜想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进行归并归类,指导各组认领实验题。实验报告按照以下要求设计:实验对象、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程序。

学生分组探索:

(1) 用测力计探索物体的浮力与密度的关系;

(2)用测力计探索浮力与深度的关系;

(3)用测力计探索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4) 用测力计探索浮力和排开液体的体积

(5) 用测力计和橡皮泥探索浮力和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请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分组探索。

通过对课题组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一个粗略的结论:即: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被液体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物体,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物体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质量、体积、形状等无关。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结论: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浮力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得出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有关,最后得出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即是阿基米德原理。

演示:使用溢流杯和弹簧测力计来验证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然后解释阿基米德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各种气体。

让学生寻找并感知生活中的浮力。

最后是对类的总结。

浮力教案 篇3

水的浮力是我们身边的科学,同时也是幼儿比较感兴趣的课题之一。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中华文化启蒙教育课程的特点以故事《文彦博取球》为载体设计了这个活动。在活动中,将有关浮力的知识巧妙地贯穿于故事之中,以故事中的小朋友取皮球这一情境,启发幼儿动脑筋、想办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提高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在设计过程中,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操作和观察,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幼儿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从小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活动目标:1、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习文彦博树洞取球的故事,能克服困难积极动脑解决问题。2、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猜想与动手实验知道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3、技能目标:能尝试与同伴合作利用浮力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4、创造力目标:喜欢探索身边感兴趣的事物,能够大胆提问、大胆质疑激发创造灵感。活动准备1、知识准备:熟悉《文彦博取球》的故事。2、物质准备:课件、盛有水的大盆、塑料盆、贝壳、纸片、纸盒、太空棉、石子、铁钉、铁盘、塑料绳、丝带、海绵、木头、橡皮泥、乒乓球、大塑料桶、大平盘。3、环境准备:创设《文彦博灌水取球》的故事环境、《平湖秋月》的音乐。活动过程:一、出示图片引起兴趣,鼓励幼儿大胆猜想1、观察浮萍、浒苔的图片,了解自然界中一些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浒苔?浒苔是一种生长在海面上的漂浮植物。这种植物生活在池塘中或是湖水中他的名字叫做浮萍。2、出示各种物品图片,请幼儿猜想什么东西能浮起来,什么东西能沉下去?(1)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可以浮在水面上,有哪些物品可以沉到水底?(2)出示我的猜想以及浮沉等符号标志,请幼儿选择一种物品猜想它能浮在水片上还是能沉到水底,按标志选择相应的位置放好。3、请每位幼儿选一种物品猜测它们能浮上来,还是能沉下去并根据标志选择合适的位置。二、幼儿操作实验,并将结果与猜想进行对比1、提出实验要求:(1)记住实验结果,结束后进行对比。(2)做浮沉实验前怎样做才能不湿袖子?(3)当几个小朋友都想用一种材料该怎么办?(4)怎样才能让实验桌保持干净整洁?(5)做完实验应该怎样做?2、幼儿分组实验,教师指导。3、将自己的实验验结果与实验猜想进行对比调整。三、通过文彦博取球的故事引出问题,幼儿动手尝试操作解决1、讲述《文彦博取球》的故事,并引发幼儿用自己刚学到的本领帮助故事中的小朋友解决困难。2、教师指导幼儿讨论如何分工合作的问题。3、幼儿分组利用浮力原理进行取球实验。4、引导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5、揭晓故事结尾,向大家介绍文彦博是一位中国古代聪明睿智好孩子的典范。四、延伸活动中国古代有个文彦博,今天我在咱们班里也找到了许多“小小文彦博"鼓励幼儿用自己学到的本领解决生活中的更多问题。活动反思:《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活动中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浮力ll文彦博取球蕊擎悬琴擎酝、》辫蓥幼儿园教育活动亲倒及评析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想了很多方法,尤其在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的时候,大家都很认真地去实验,虽然幼儿的思路一直跟着教师走,在活动中教师给了幼儿很大的自由,幼儿敢说敢做,在帮助小朋友把皮球取出来的时候,各组幼儿情不自禁的鼓掌欢呼,气氛很热烈,达到了非常好的互动效果。

浮力教案 篇4

浮力的教学设计

《浮力》教学设计

吉水三中 谢海根

一、教材分析及处理

《浮力》这一节课的内容是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学习下一节浮力在工农业生产、国防军事、生活中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浮力”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可谓既熟悉又不熟悉。说熟悉,是因为在日常生活的积累中学生对浮力的存在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说不熟悉,是因为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力的合成、密度、压力、压强等重要知识;还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归纳等,这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不熟悉的。而综合分析能力是学生今后学习必须具备的,学习有关浮力的知识,可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浮力知识的另一方面作用,体现在它的实用性,由于浮力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船舶工业、农业上的盐水选种,气象上的探空气球、军事上的潜水艇等等。具体安排为:先通过例举生活中的一些有关浮力的事例,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得出浮力的定义及方向,再运用实验的方法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这种处理方式比较符合初中学生的认识规律,也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

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两大部分:浮力的定义及方向、探究浮力的大小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阿基米德原理)。教材直接提出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的问题后进入浮力大小的探究,通过“思想做做”进行猜想后利用“溢水法”进行探究,得出阿基米德原理。探究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引导,保证探究活动顺利进行。浮力概念贯穿本节始末,分组实验、讲授和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二、教学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感受浮力的存在,理解浮力的概念及浮力的方向。(2)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3)理解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2)学会用弹簧秤测量浮力,体验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时运用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2)通过学生探究阿基米德原理和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激发勇于探求科学真理的热情,培养他们在实验过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4、教学重点:浮力概念的建立。

5、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阿基米德原理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学生现状:

所以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直观演示、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浮力的教学设计

初三的学生多数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学器材:多媒体课件、电脑、幻灯机展台

演示实验器材:大量筒、黄色乒乓球、木块、泡沫塑料、空易拉罐、石块、金属块水、水槽、氢气球、细线、保鲜膜、橡皮泥、沙粒、弹簧测力计、烧杯、盐、鸡蛋。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烧杯、细线、盐、鸡蛋、橡皮泥、沙粒、木块、水、相同体积的铁块和铜块。

五、教学流程图:

(1)浮力概念的建立:(分三步)

浮力的教学设计

力情况。再用手轻轻托住石块,发现测力计示数减小,分析石块的受力情况,使学生认识到测力计示数减小是因为手对石块施加了一个向上的托力,据此,可以设计出实验方案。实验过程要求记录数据,在明确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后,算出浮力的大小。)

总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问题:通过刚才的实验,你知道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吗?

学生活动:对石块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进行受力分析,得出浮力的计算公式: F浮=G—F,也总结出浮力测量的方法。

同时类比用二力平衡的方法得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浮力的方案。

gV排自然过渡到下一步。

浮力的教学设计

大。将空易拉罐按入水中,体会易拉罐受浮力变化,同时观察水面高度变化。学生活动:动手操作,进行猜想。物体所受浮力可能与物体的体积有关;可能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可能与浸入水中的深度有关。

(教学说明:进行实际的制作并比赛,学生的参与意识强,积极性高,在快乐的体验中发现问题,学习知识。)

根据猜想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A:将弹簧秤所挂的橡皮泥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秤的示数逐渐减少,证明F浮与h有关,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B:将弹簧秤所挂的橡皮泥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秤的示数逐渐减少,当橡皮泥完全没入水中后,继续增大深度,发现弹簧秤的示数不变,证明时无关。

师:这两个结论似乎是矛盾的,这说明物体在部分浸没过程中不单单是深度变化,还有更本质的因素有待发现,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与比较一下,上述两个过程存在什么差异?

引导学生使用溢水杯,使学生观察得出创设情境:探究F浮与ρ设计小实验:不断向装有水的杯子中加盐,里面的鸡蛋会浮起来。分析与论证:分析归纳结论。交流与评估:实验操作,动作要慢,准确收集溢出的水;在重物静止后再读数;先测空小桶的重力再测小桶和水的总重力„„总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G对公式中字母的物理含义容易混淆,在反复强调之后配以针对性训练,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得到公式后要帮助学生形成利用公式分析问题的意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六、课堂巩固练习:

例题1:某同学将一质量为水,则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有多大?解:F浮=G排=m排g=50×10强调公式中字母的含义的单位,的体积(物体浸没的体积)。于是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变形为

七、板书设计:

定义:浸入液体(或气方向:竖直向上浮力

1、大小的测量:用弹簧2大小、阿基米德原理:浮力

3、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即:F浮G排

(1)排开液体的体积;300g的金属块轻轻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溢出了

×9.8N/kg=0.49N特别是

五、浮力测力计: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液体的密度、物体排gV排第 4 浮与排出液体的体积有关。

F浮G4 页

(2)液体的密度。F示体受到的重力:开液体的体积:gV排。学生 50g力。F浮G排F浮与h有时有关,有F

液的关系:

排应用起来不够直观,可通过例题推导出F浮=ρ-3kgρ代表液体或气体的密谋,V排代表排开液体F浮=ρ液gV排 体)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液页 共

浮力教案 篇5

尊敬的评委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选自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8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四节《浮力》。

一、教材分析

通过研读教材,对浮力这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这一常识的基础上,综合的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等知识而展开的。学习完本节内容后,学生能够知道什么是浮力,如何测浮力的大小及阿基米德原理。为接下来物体的浮与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的内容及其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我将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1、感受浮力的存在,理解浮力的概念。

2、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3、理解阿基米得原理

4、理解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探究,定性认识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2、学习使用探究学习常用的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关观:

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收集资料。交流讨论等活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并联系学生的实际状况,我认为本节教学的重难点如下:

1、重点:1)浮力的概念,经历探究过程,了解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难点:1)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教材的特点,依据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这一理念及初中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我采用:以科学探究为主,讲授法为辅的方法。即在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基础上,辅助以观察、归纳、总结等方法,使学生的思维从感性的具体到抽象的规定,真正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测量,明确浮力的大小,然后通过简单的生活现象的分析使学生的思维从抽象的规定到思维的具体,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争取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五、教学过程

1、浮力的概念:

浮力的概念采用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后归纳得出,生生交流后,学生汇报,教师点评。1)浸在液体内部和浮在液体表面的物体都受到浮力;2)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受到浮力;3)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或气体;4)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浮力的感受,准备2个小实验,一个是释放氢气球,一个是往水里压空矿泉水瓶。

在这一环节,也许有各种问题出现,特别是概念的建构与生活经验的冲突,比如正在下沉的物体不受到浮力的作用,可以用另一个生活经验去反驳,比如在水里提物,比在岸上提物轻松。从而形成矛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浮力的测量:

明确了浮力的概念之后,在手压矿泉水瓶的实验中,提问学生有没办法测得浮力的大小。给出器材,小组讨论,得出方案。

器材:弹簧测力计,石块,烧杯,细绳

实验步骤:在空气中称出石块的重力,将石块浸没在水里称出此时的视重。

根据现象能说明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

除此,在刚才的实验中,同学们会发现两次弹簧测力计示数之差,正好等于浮力的大小。

3、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

关于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利用器材:弹簧测力计、圆柱体、盛有纯水和浓盐水的容器各一个。实验步骤可以参考书上P92 。学生按照步骤记录数据,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这个实验比较简单,计划让同学们自行完成,有问题的举手示意,完成后一起交流。

关于探究浮力的大小,在已经知道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液体的体积(质量、重力)有关。

小组讨论分析实验步骤,明确实验原理而后再进行实验。

浮力教案 篇6

【课标要求】

通过实验,认识浮力。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学习目标】

1. 感受浮力的存在及方向。

2. 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 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

4. 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学习重难点】

1.探究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2.应用阿基米德原理。

【评价目标】

二达成目标1.

2. 通过实验二和实验三达成目标2和4.

3. 通过达标测试达成目标3.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放映幻灯片,提问,并板书课题。观看、思考、回答通过观看图片:死海中的人

可以仰面看书;轮船在水中航线

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等,

引出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任务一:感受浮力

实验一:让学生将乒乓球按入水中,松手。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到得现象,并设疑:乒乓球为什么会浮上来?

再设疑:乒乓球静止时受几个力得作用?

点评学生的受力分析情况并适时给予鼓励。

总结:乒乓球除了受到重力外,还受到浮力得作用。且浮力得方向是竖直向上。实验二:让学生将铁块放入水中,松手、设疑:铁块受浮力吗?

当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时,引导学生做课本上的实验,并提出实验要求。

巡回指导。

学生报告数据时板画物体受力示意图。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空气中铁块拉弹簧测力计的力大?而同一个铁块浸入水中时拉弹簧测力计的力却小了?

听取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补充说明,得出结论,并板书浮力大小的表达式及浮力的方向。

通过观察、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

组织语言叙述:乒乓球受力情况,并上黑板画出离得示观察铁块的运动情况。

引起认知上的冲突。

学生通过回答,争论,对需要探究的问题更明确。

根据要求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比较数据: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意图。通过实验感受浮力。

任务二: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问:浮力跟什么因素有关?耐心听取学生的猜想,并对各种猜想提出疑问,最后达成共识。

引导学生做实验去验证。(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

巡回指导。

听取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学会评估。

而后得出结论。并点出这一结论20xx多年前阿基米德就得出来了。它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带着疑问思考。

发表自己的观点。

根据要求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通过探究实验,思考,回答。

通过实验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任务三:应用阿基米德原理。

出示题目,让学生限时完成。

(教师巡视。)完成后让学生展示答案并理由。

1.用弹簧秤在空气中称一铁块,测得重20牛,当把这个铁块的一部分浸在水中时,弹簧秤的读数为16牛,这时铁块受到的浮力是 牛,若将铁块全部浸没在水中,铁块受到的浮力是10牛,这时弹簧秤的读数为 牛。

2.一个烧杯装满水,将一个体积为120厘米3的物体放入烧杯中,溢出的水重为1牛,此物体所受的浮力是。

9×103千克/米3)。

5分米3,如果把这个球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大?静止时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按时完成题目。说出题目答案并理由学以致用

三、归纳总结,说出收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大胆叙述自己的收获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并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课后6.选作:5认真完成作业。发散思维,张扬个性。

浮力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方向、施力受力物体。掌握称重法测量浮力。

2、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注意控制控制变量方法的应用。

3、科学探究阿基米德原理并应用。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在电子白板上展示学生在课下自己对浮力这部分知识自己对知识点的总结,适当的加以点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学生对照自己的总结查找漏洞。

(一)认识浮力

概念: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托力叫浮力。

1、方向:竖直向上

2、施力受力物体:液体或气体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

3、产生原因:液体对物体上表面和下表面压力差

(二)浮力的大小

1、F浮=G-F

(称重法)

3、F浮=G

(漂浮、悬浮)

4、F浮=F上-F下

(压力差)

这三种方法都可以计算浮力的大小其中阿基米德原理最为重要,下面对阿基米德原理进行回顾。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实验探究

简述实验探究的过程理解结论科学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以视频的方式回顾实验的过程拼配例题加以练习

(三)物体浮沉

1、物体浮沉条件

上浮F浮?G ρ物

F'浮=G ρ物

下沉

F浮

结果

沉底

G= F浮+F'

悬浮

F浮=G

ρ物=ρ液

2、浮沉条件的应用

(1)密度计是测量液体密度的工具

工作原理:利用物体漂浮在液面上工作的。

(2)轮船

工作原理:利用“空心法”把密度比水大的钢铁材料制成空心使它排开更多的水,增大浮力,从而使它漂浮在水面上。

轮船从河里到海里吃水线的高度会变浅轮船在河里和海里都是漂浮,因此所受浮力相同。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因为海里的密度比河里密度大所以海里比河里船进入的体积小。

(3)潜水艇

工作原理:潜水艇能够方便的在水中浮沉,是因为潜水艇下潜后所受浮力不变,但它可以靠向水舱中加水和排水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浮沉。

(4)盐水选种

工作原理:把种子放入一定浓度的盐水中,饱满的好种子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下沉;干瘪的坏种子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上浮。

(5)热气球

工作原理:热气球巨大气袋中充满空气,用喷嘴加热气袋中的空气,气球内部温度升高,密度降低。当气球内部气体的的密度比外部气体密度小到一定程度时,气球上升。当气球内部空气冷却密度升高时,气球下降。

二、典型引领

A.木块受到盐水的浮力大

B.石蜡受到水的浮力大

C.它们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D.由于液体的密度不同,木块与石蜡的密度也不同,所以无法判定

A.物体上浮,F浮= 6 N

B.物体悬浮,F浮= 4 N C.物体漂浮,F浮= 4 N

D.物体沉在水底,F浮= 63N

3、一个重5N的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将它浸没在盛满水的溢水杯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3N,则石块受到的浮力是___N,溢出水的重力是___N。

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以及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以下实验器材:

①弹簧测力计;

②装有水的玻璃烧杯;

③装有酒精的玻璃烧杯;

④顶端带有挂钩的铝块;

⑤细线。

(细线、________和________;(填写序号)

(乙两同学的实验过程,你认为不正确的是________同学的观点,理由是_____________。

(3)经过认真分析发现,甲同学的实验适用于探究浮力大小与____________关系。

浮力教案 篇8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教学用具:

船可以浮在水面,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动等等是一些有关浮力的问题。从本节起学习新的一节“浮力”。

(1)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木块放手后,木块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在水里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学生回答后小结:从水里浮上来的'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还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上浮过程中木块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大于重力。木块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木块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可见,从水里浮上来的物体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2)演示实验:把石块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教师指出,为研究这个问题,同学们分组实验。(两人一组进行实验) 要求:①明确实验目的是判断浸没在水中和酒精中的石块是否受到浮力,以及浮力的大小和方向。

②石块要用细线挂牢。读取石块浸没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时,石块不要触及杯底或杯壁。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完毕,组织讨论,教师总结。

①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石块在空气中静止不动,受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是怎样的?说出石块在空气中重多少牛。 小结:石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拉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拉力的施力物体是细线。二力的关系是彼此平衡。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石块所受的重力。

②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石块浸没在水中的读数是多少牛?此时,浸没在水中的静止石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各力的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如何?两次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之差说明了什么?

小结:石块此时受到三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拉力,施力物体是细线;另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石块静止不动说明:石块受到的重力一石块受到的拉力十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由于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拉力的大小就是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所以石块受到的重力一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十浮力。弹簧测力计两次读数的差就是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浮力一石块重一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也可叫做石块在水中时的视重)。以上实验,说明浸入水中的石块也受到浮力。

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 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静止不支时受力分析图 浸没在水中时,受力分析图,弹箧秤的读数(F)=重力(G)-浮力(F浮)教师总结讲解时,边讲边画出石块受力分析图。

①引导学生用实验说明:

a.金属块的部分体积与全部体积浸入水中时,所受浮力的情况. b.金属块浸入其他液体(盐水)中时,所受浮力的情况.

②根据以上实验结论,对第一个实验结论加以修改,归纳出具有普遍适用价值的实验规律——阿基米德原理.

单位:F浮—牛顿、液—千克/米3、g—牛顿/千克、V排—米3.

④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解答简单问题: VA=VB,pA=pB,甲乙,比较 A、B物

体受到的浮力.

浮力教案 篇9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感受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并会测量。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每小组)】:

小水槽(借用物体沉浮套件中的水槽,并在其外壁贴上容积刻度)、水、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3块、弹簧秤、细线、滑轮(可借用简单机械实验盒中的滑轮)、小竹棒(长度略短于水槽的宽度)、记录表。

1、感受浮力:请同学们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注意体验手的感觉。

2、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像泡沫塑料块这样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揭示课题)

1、出示用线系着的泡沫塑料块:同学们已经学过用弹簧秤测物体的重力,请测一测泡沫塑料块的重量,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2、此时的泡沫塑料块一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你能把它画下来吗?

3、猜一猜:让泡沫塑料块静止在水面时,它的重量会相同吗?

4、测量泡沫塑料块静止在水中的'重力。质疑:是重力等于零吗?

5、解释: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上时,重力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浮力相互作用,抵消了,此时,浮力=重力。(贴图示板画)

1、再次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注意体验手的不同感觉。

2.为什么把泡沫塑料块按入水里突然松开手它就会快速上浮?(浮力远远大于重力)

3、当我们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既然浮力远远大于重力,那么,它受到的浮力等于什么?能用弹簧秤测出来吗?

4、看课本第13页的示意图,小组讨论:“浮力=重力+压力 =重力+拉力”的道理。(贴图示板画)

5、教师演示实验:把小竹绑穿入滑轮的孔中,卡在水槽两边的凹槽内,按到靠近底部处,倒入水,再把系泡沫塑料块的线拉过滑轮,另一端钩在弹簧秤的挂钩上。

6、测量同一个泡沫塑料块一半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两种状况时的排开的水量、浮力。

(教材中测泡沫塑料块“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 时排开的水量、浮力,十分费时,学生难以把握其体积,改为“测量同一个泡沫塑料块一半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两种状况时排开的水量、浮力”,既直观又省时。)

7、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测量并及时记录。

8、汇报数据,并产生问题:大家测量出的浮力大小为什么不一样?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1、猜一猜:三个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浸入水里, 他们受到的浮力哪个大、哪个小?

2、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数据。

3、.分析数据:

A、泡沫塑料块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B、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

1、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两种状况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大小问题?分别怎么计算?

2、讲故事《曹冲称象》。

分析:故事中装载大象的船,相当于板贴画中的哪类情况?

3、出示小石块:把小石块放入水里,下沉。在水里下沉的物体会不会受到浮力作用?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像泡沫塑料块这样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

泡沫塑料块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Gz85.Com小编推荐

最新浮力课件分享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要写的教案课件不会陌生。要知道写好教案课件,也能避免老师漏掉一些重点内容,怎么才能快速写好一份优质教案课件?我们为您精心整理的“浮力课件”马上就要看到了,我们希望阅读本文后您能够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式和理念!

浮力课件 篇1

浮力的知识在力学中对学生来说是较难的一个知识点。

浮力知识点的考查变化类型很多,但考查的内容主要就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浮力的计算,二是关于浮力大小的判断。

浮力大小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两个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可别说不知道浮沉条件哦)。因此对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熟练掌握,是做这种类型题的基础。在考试中我们要尽量将两种方法对比,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例题 1

两手分别拿着一个小木块和一个大石块,把它们都浸没到水中,同时松开手,小木块上浮,大石块下沉,受到浮力大的是( )

A.小木块 B.大石块 C.一样大 D.不能确定

分析

很多学生在做这题时,都会这么思考:因为木块上浮,所以木块受到的浮力比它自身的重力大,而石块下沉,石块受到的浮力比它自身的重力小,所以木块的浮力比石块的浮力大。在这里其实学生就不知不觉地用到了物体的浮沉条件来判断,但是这里木块的重力和石块的重力我们却是不知道的,因此这样理解这道题就错了。这题应该用阿基米德原理来判断:小木块、大石块其实已经隐含了一个体积大小的关系,而且小木块还在上浮,大石块下沉,所以大石块排开水的体积要比小木块多,所以是大石块受到的浮力大。

例题 2

一艘轮船在海上遭遇风暴沉没,它从开始下沉到完全没入水中前,所受到的浮力变化情况是( )

A.增大 B.不变 C.减小 D.无法判断

分析

这道题的判断就需要用到阿基米德原理,轮船下沉的过程中,其排开水的体积是在增大的,所以根据F浮=ρV排g可知,受到浮力变大。很多同学在做题的过程中,都认为轮船是漂浮的,所以浮力应该不变。这里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来判断浮力的大小显然就错了。

例题 3

一艘轮船从长江驶入东海,比较轮船在长江与东海里所受的浮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于轮船始终浮在水面上,所以它受到的浮力不变

B.由于海水的密度大,所以轮船在海洋里受到的浮力大

C.由于轮船排开海水的体积小,所以它在海洋里受到的浮力小

D.由于轮船排开海水的体积大,所以它在海洋里受到的浮力大

分析

同样是轮船浮在水面上的问题,这道题很明显是轮船始终漂浮在水面上,所以前后两次浮力都和轮船的重力相等,答案是A。这道题就不能用阿基米德原理来判断,而应该用物体的浮沉条件来判断浮力的大小。

例题 4

“远征号”潜水艇从长江某基地赴东海执行任务过程中( )

A.潜水艇在海水中潜行时所受的浮力大于在江水中潜行时所受的浮力

B.潜水艇在海水中潜行时所受的浮力等于在江水中潜行时所受的浮力

C.潜水艇在海水中潜行时所受的重力小于在江水中潜行时所受的重力

D.潜水艇在海水中潜行时所受的重力等于在江水中潜行时所受的重力

分析

这道题在解题时,很多的学生就用到了物体的浮沉条件,因为潜水艇在长江水面下和东海海面下都是悬浮的,所以浮力和重力相等,而潜水艇的重力是不会变的,所以浮力也应该相等。浮力和重力相等,这个判断是不错的,但得出浮力相等的结论却是错误的。因为潜水艇的原理和轮船是不同的,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上浮和下沉的,也就是说潜水艇的重力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所以这道题应该用阿基米德原理来判定:潜水艇在两种液体中都处于悬浮状态,所以排开液体的体积是相等的,而海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所以在海面下时受到的浮力更大。

例题 5

把质量相等的实心木球和实心铝球浸没于某种液体中,放手后,木球悬浮而铝球下沉,静止后它们所受浮力的大小关系是( )

A.F木=F铝 B.F木F铝 D.无法确定

分析

木球和铝球的质量是相等的,所以首先应想到的是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木球是悬浮的,所以F木=G木,而铝球是下沉的,所以F铝F铝。

通过对这些关于浮力大小判断题目的分析,不难发现只要同学们熟练掌握了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做这种题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难,那么容易出错

初二物理学习心得

死记硬背

要得!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课文必须熟悉,知识点必须记得清楚。至少达到课本中的插图在头脑中有清晰的印象,不必要记得在多少多少面,但至少知道在左页还是右页,它是讲关于什么知识点的,演示的是什么现象,得到的是什么结束,并能进行相关扩展领会。

独立做作业

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把不会的题目搞会,并进行知识扩展识记,会收获颇丰。

要过程作图

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不管是理论过程,还是实践过程,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几何关系。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

本次整理就到这里啦,祝大家在考试中能金榜题名!

浮力课件 篇2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学习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物理”。在“探究”中提出物理问题,在“探究”中经历并体验科学探索的历程,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跟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最终归于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将科学探究的要素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使学生在探究中敢于质疑、勇于辩论,在充分交流中比较、筛选出最佳的实验方案。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的指导作用突显出来,从而使师生互动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具有实质意义。这样一堂鲜活的课上完后,学生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还收获了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提高。因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知道浸在(漂浮、悬浮、下沉)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施加的竖直向上的浮力,知道如何计算浮力的大小,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浮力并知道浮力的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及其方向,会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演示实验器材:铁架台、重垂线、鸡蛋、食盐水、乒乓球、大烧杯、红毛线、水桶、水盆,准备一组与学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实验器材(便于学生上讲台演示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器材:橡皮泥、小石块、小木块、铁钉、乒乓球、烧杯(100ml)、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桶、空易拉罐、水槽、细线。

课件展示生活中有关浮力的事例:漂浮在水面的'轮船、木块、水鸭子、人,浸没在水中的潜水艇等。

小组合作学习,尝试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现象与浮力有关;不仅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而且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气体对它的浮力。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浮力现象,想了解哪些有关浮力的知识,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浮力课件 篇3

一、教材分析

今天这一节课,我选的教学内容是小学《自然》第五册第10课《水的浮力》。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沉和浮的现象之后,指导学生学习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的系列。

二、学生情况分析

这一节课我选择的是三年级的学生。

因为从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上看,三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自然知识和学习方法,并通过前三年的学习,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三年级的学生大多九岁左右,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其有意注意和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有所增强,在学习活动中他们能积极地思索,能努力地探索问题的结果。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能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活动中能充分锻炼和培养自己的综合运用自然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根据《自然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智能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是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本课中学生要初步学会做说明水有浮力的实验)

3、非智能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知识、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进一步树立学好自然的信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以及问题探索的意识,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设定,我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自主探索,实验操作,让学生知道: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确定为:认识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受到水的浮力。

五、教学思路设计

根据“主导和主体”、“学习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确定如下:

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开放式教学法,具体分为三个部分。①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画面,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人人参与,积极动脑动手,给每个学生都提供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学有所得。②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在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学习活动中,得出“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科学的结论;③通过归纳总结和大量的应用实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

2、从学的方面来说,分为两个部分。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一系列的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动脑、动手,运用自然知识和生活经验,去研究问题,探索新知,得出实验的结论。

六、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

包括实验器材和CAI课件等演示性教具。

学具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泡沫塑料、充了气的气球、弹簧秤、钩码。

教具和学具的使用,以其直观、形象、科学等特性,对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灵活掌握所学知识,启迪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以及突破教学重难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七、教学过程

本节自然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观图激趣,质疑引入”,第二个部分是“操作实验,发现规律”,第三个部分是“总结谈话,激发信心”。

(一)第一个部分是“观图激趣,质疑引入”

教师首先出示“潜水艇在水中航行”的多媒体画面,并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师叙述:同学们请看,画面中的潜水艇在大海中乘风破浪,你看它一会儿在水面上航行,一会儿又潜入了水中,多威武,多有趣呀!同学们,请想一想,潜水艇为什么能够在大海上航行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揭示其内在的规律。

本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利用直观的多媒体画面,结合教师的解说,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良好欲望,并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为参与后面的学习活动作了一定的铺垫。

(二)第二个部分是“操作实验,发现规律”

本部分是本节自然课的重点,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指导学生认识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1)师讲述(用多媒体出示相关内容):

同学们,在我们每组的实验桌上都有一块泡沫塑料和一个充了气的气球,请分别把它们放入水槽中,用手向下按一按,再抬一抬手,反复几次,手有什么感觉?每个同学都来试一试。

(2)接下来让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检查。

(3)分组实验完毕,组织学生讨论并汇报实验结果。

①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②用手按浮在水上的泡沫塑料和气球,有什么相同的感觉?

(学生会说,泡沫塑料和充了气的气球会浮在水面上;用手按一按,再抬一抬手,反复几次,手会感到有一种力等等。)

③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以上实验说明什么?

(在这里,学生会说,泡沫塑料和充了气的气球在水中会受到一种向上的力。)

(4)接下来教师小结:以上实验说明,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用多媒体出示并板书课题“水的浮力”。)教师随即在黑板上板书: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分组实验,让学生知道,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并引出课题。

第二个环节:指导学生认识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1)教师演示并叙述:同学们,老师将一个钩码放入水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放入水中的钩码是沉还是浮?(学生会说钩码会沉下去。)

(2)接着,老师组织学生讨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受到水的浮力?你是怎样想的?(用多媒体出示)

(有的学生说会,有的学生说不会)

(3)钩码在水中究竟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呢?请同学们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水槽、弹簧秤、钩码),自己设计一个实验,研究下沉的物体究竟是不是受到了水的浮力?

研究时,请注意:

①如果钩码受到水的浮力,会看到什么现象?

②如果钩码没受到水的浮力,结果会怎样?(用多媒体出示)

接下来,我对学生要做的实验进行说明并且示范操作:在学生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这样来做这个实验。即将钩码挂在弹簧秤的小钩上,观察此时弹簧秤的刻度是多少,并记录下来;再将弹簧秤上的钩码没入水中,看一看此时弹簧秤的刻度又是多少,并作好记录;然后将两次记录的结果进行比较,看是否发生了变化,是怎样变化的。通过实验,可以看到,后一次记录的结果变小了,说明钩码在水中受到一种向上的力,把钩码往上托,使得弹簧秤的刻度变小了。这种力是一种什么力呢?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因此,就可以得出实验的结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当然,学生在实验操作的活动中,还会有其它的实验方法,在这里,不再一一说明。只要他们的实验方法可行,能得出实验的结论即可。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

(4)接下来让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学生分组实验完毕,抽生汇报实验过程及其结果。

①你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

②在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③实验结果是怎样的?

④通过实验,你得到一个什么结论?

(在这里,先让学生说一说,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老师小结: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用多媒体出示并板书)

(6)实验小结:通过实验1和实验2,我们已经知道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也就是说: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用多媒体出示并板书)。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自己提出设想,自己设计实验,自主探索,自己叙述实验的过程,得出实验的结论。这符合当代开放式的、学生主动去探索的教学思想。在本部分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动手动脑、合作学习的教学意图。

第三个环节:指导学生认识水的浮力的应用

(1)谈话:同学们,水的浮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请看多媒体课件“水的浮力的应用”。

(2)请同学们观察、讨论:

①图中是什么物体?

②它们是不是利用了水的浮力?利用水的浮力做什么?

③在生产和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水的浮力?

(3)抽学生说后教师小结。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在学生得出实验结论后,让学生说出水的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水的浮力这一现象的理解。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第三个部分是“总结谈话,激发信心”

1、教师总结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自主操作、自主实验,我们已经知道: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水的浮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我们要充分运用水的这一特性,使其为我们的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

2、教师布置作业:在新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要为大家布置一个作业,请大家课后自己思考:既然各种物体在水中都能受到水的浮力,为什么有的沉有的浮?看谁最聪明,能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用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本部分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谈话,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自然、用好自然的信心,使学生能更加投入地参加到平时的自然课的学习活动中去。

八、板书设计

水的浮力

一、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二、水的浮力的应用。

浮力课件 篇4

浮力免费课件资料

一、【前置学习】

1.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内讨论:①木头压入水中放手后会上浮,实心铁块放入水中下沉,是否所有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②人在水中越往深处走越觉得上托的力越大(越觉得轻飘飘的),那么,浮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③关于浮力,你想知道哪些方面?

二、【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完成下列三个实验,记录现象、测量数据并分析得出结论。

探究实验1:浸入液体中的物体的受力

①将圆柱体用细线绑牢,挂在弹簧测力计挂钩上,测出圆柱体重力并记录。②将圆柱体缓慢放入小烧杯的水中,观察测力计读数的变化。③读出圆柱体浸没时测力计的读数并记录,计算出测力计两次读数差。分析:为什么圆柱体浸入水中,测力计读数会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探究实验2:浮力产生的原因

①把底部开口的矿泉水瓶倒过来,瓶口下放水槽(接住流下的.水),往瓶里放入乒乓球,用烧杯往瓶里加水,观察乒乓球的运动状态。

②往瓶里加水,然后用手堵住瓶口,乒乓球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了吗?实验说明了什么?

探究实验3: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⑴根据探究实验1的现象、数据可以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跟_____________有关。

⑵实验4:将同一个鸡蛋分别放入清水和盐水中,观察鸡蛋的运动状态。可以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跟__________有关。

⑶分析与论证

综合⑴⑵你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浮力的大小跟________和_____有关。

⑷交流与合作

交流、合作后,修正结论

三、【展示质疑】

学生以组为单位发言,其他组质疑、补充,教师引导,板书。

四、【激励提升】

小结、点拨、表扬

浮力课件 篇5

认识浮力活动课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浮力,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知道浮力的影响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经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 过程,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亲身经历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探究过程,能够实事求是的记录数据,培养学生细心、耐心、动手、动脑相结合学习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

1、认识什么是浮力。

2、学会“称重法”测浮力。

三、教学难点:

1、用理论推导的方法认识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四、教学方法:

提问、观察、讨论、实验探究为主。

五、教学器材:

演示器材:多媒体课件、乒乓球、烧杯、食用油、木块、弹簧测力计、滴管、钩码、石块、量筒。

学生实验器材:金属块、细线、弹簧测力计、水、烧杯、橡皮泥、浓盐水、铁片。

六、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演示如下实验:

实验器材:烧杯、滴管、食用油、酒精、水

步骤:(1)在小烧杯中放少半杯水,用滴管吸取一些食用油后插入水中,挤出一大滴食用油后取出,反复几次就可以得到一些食用油小球浮在水面上。

问:怎样可以让小球往下沉?往杯中加酒精,小球就会悬浮、下沉,再加水又会上浮。这个实验比较好控制,当小球悬浮在液体中时,即使摇晃小烧杯,它们也是会悬浮在液体中。对于这个实验如果能用彩色的油做实验,将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板书]:9。1节 认识浮力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浮力

(1)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后,乒乓球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乒乓球里注入一定水,这样上浮缓慢,便于观测)

【学生讨论】:在水里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小结】:从水里浮上来的乒乓球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还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上浮过程中乒乓球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大于重力。乒乓球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乒乓球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可见,从水里浮上来的物体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学生活动】:漂浮和上浮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沉在水底的物体受不受到浮力呢?学生尽可能根据常见的事例说明原因。

【教师引导】:能不能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

【学生分组实验】:利用事先准备的金属块、细线、弹簧测力计、水、烧杯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回答总结】金属块在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说明金属块受到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

【教师提问】:水中下沉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能不能测量出来,怎么测?

【学生讨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是由于金属块受到浮力造成的,所以弹簧测力计减小的示数等于浮力。

【画图演示】

[板书]:1。 浮力=物重—物体浸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

F浮=G—F

教师说明: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物重,所以放手后会下沉。

[板书]:2。 浸在任何液体物体都会受到液体竖直向上的托力,这就是浮力。

2、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讨论】:浸没在水中的正方形木块,放手后竖直向上浮,它为什么不向左或向右,向前或向后运动?

根据图示,思考讨论书本85页活动2问题,并将其完成。

【画图演示】

【总结】浸没在水中的立方体,由于上表面与下表面在水中的深度不同,所以它们受到水的压强不同。上下表面面积相等,所以下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上的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下的压力(见上图)

[板书]:3。 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

3、浮力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

【学生实验】:把小铁片放入水中,铁片下沉。同样大小的铁片做成小船浮在水面上。

【播放图片】 :钢铁制造的万吨巨轮浮在水面上;人悠闲地躺在死海中看书。

[提出问题]:看到上述情景,你认为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猜想与假设】:联系实际提出猜想,教师把学生的猜想记在黑板上。

【制定实验方案】:利用金属块、细线、弹簧测力计、水、烧杯、橡皮泥、浓盐水等材料来自己制定实验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

【进行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控制变量,并分析记录的数据得出结论,作好总结。

【分析论证】:分组实验后,全班集中交流实验结果,各小组汇报实验的方法和数据、结论。

[板书]:4。 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材料、浸没的深度无关。

【巩固练习】:人往深水中走地时候,为什么身子浸入水越多就越站不稳?

(三)小结:学生互动交流对浮力的认识和以前对浮力错误的想法,最后用课件展示。

(四)布置作业:

1、泡茶中的物理现象: 泡茶时,开始时茶叶浮在水面上,过一段时间,茶叶开始下沉,可再过一会,茶叶又上浮,再过一会,茶叶又下沉,这样经几次后,茶叶最后沉在杯底。你不妨可以在家里泡杯茶,仔细观察一下,你从观察到的现象中,想到了什么?你能解释这个现象吗?

2、书本87页1、2题。

浮力课件 篇6

《浮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体验浮力的存在,知道浮力的方向

(2)       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3)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

(2)通过实验探究,定性地认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体会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实验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教具:您现在阅览的是工作总结网-教学设计gzzj/jxsj/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演示实验器材:演示用弹簧测力计、烧杯、水、

学生实验器材:大小钩码、同体积的铜柱铝柱、弹簧测力计(12)、溢水杯(12)、塑料袋(12)、烧杯(12)、水、橡皮泥(1盒)

教学程序

故事激趣,导入课题

教师讲述文彦博树洞取球的故事:当皮球掉进了树洞里,有的用手掏,用棍子捅,也没能把皮球取出来,树洞又深又曲,文彦博很快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想的办法是什么呢?

学生:说出取球的办法,教师对学生的想法给予肯定

教师讲述:文彦博从小热爱学习,爱动脑筋,后来做了宰相,成了宋朝著名的政治家,在他想的办法中应用了什么物理知识?引入浮力课题。(板书浮力)

设计说明 :讲述学生熟知的故事,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意识到人们很早就会利用浮力,知道学习浮力的意义,自然引入浮力,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体验浮力的存在,寻找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1] [2] [3] 下一页

浮力课件 篇7

八年级物理浮力测试题

知识要点:

1、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这就是阿基米德原理,其数学表达式是:F浮=G排液=ρ液gV排。

对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公式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浮力的大小由液体密度ρ液和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两个因素决定。浮力大小与物体自身的重力、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及物体的形状无关。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不随深度的变化而改变。

(2)阿基米德原理对浸没或部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适用。

(3)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V排=V物,当物体部分浸在液体中时,V排当液体密度ρ液一定时,V排越大,浮力也越大。(4)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其计算公式是:F浮=ρ气gV排。2、如何判断物体的浮沉:判断物体浮沉的方法有两种:(1)受力比较法: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重力和浮力的作用。F浮>G物,物体上浮;F浮F浮=G物,物体悬浮;(2)密度比较法: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只要比较物体的密度ρ物和液体的密度ρ液的大小,就可以判断物体的浮沉。ρ液>ρ物,物体上浮;ρ液ρ液=ρ物,物体悬浮;对于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如空心球,求出物体的平均密度,也可以用比较密度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浮沉。3、正确理解漂浮条件:漂浮问题是浮力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浮力问题的关键是理解物体的漂浮条件F浮=G物。(1)因为F浮=ρ液gV排,G物=ρ物gV物,又因为F浮=G物(漂浮条件)所以,ρ液gV排=ρ物gV物,由物体漂浮时V排ρ物,即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密度时,物体将浮在液面上。此时,V物=V排+V露。(2)根据漂浮条件F浮=G物,得:ρ液gV排=ρ物gV物,V排= V物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中漂浮时,ρ物、V物不变;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与液体的密度ρ液成反比。ρ液越大,V排反而越小。4、计算浮力的一般方法:计算浮力的方法一般归纳为以下四种:(1)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F浮=F向上-F向下,一般用于已知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且形状规则的物体。(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液=ρ液gV排,这个公式对任何受到浮力的物体都适用。计算时要已知ρ液和V排。(3)根据力的平衡原理:将挂在弹簧秤下的物体浸在液体中,静止时,物体受到重力,浮力和竖直向上的拉力。这三个力平衡:即F浮=G物-F拉(4)根据漂浮、悬浮条件:F浮=G物,这个公式只适用于计算漂浮或悬浮物体的浮力。运用上述方法求浮力时,要明确它们的适用范围,弄清已知条件,不可乱套公式。5、浮力 综合题的一般解题步骤:(1)明确研究对象,判断它所处的状态。当物体浸没时,V排=V物,当物体漂浮时,V排+V露=V物,(2)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画出力的示意图,在图中标出已知力的符号、量值和未知力的符号。(3)根据力的平衡原理列方程,代入公式、数值 、进行计算,得出结果。典型例题解析:例1、边长1dm的正方形铝块,浸没在水中,它的上表面离水面20cm,求铝块受的浮力?(ρ铝=2.7×103kg/m3)解法一: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强:P上=ρ水gh上=1.0×103kg/m3×9.8N/kg×0.2m=1.96×103Pa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力F向下=P上S=1.96×103Pa×0.01m2=19.6N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P下=ρ水gh下=1.0×103kg/m3×9.8N/kg×0.3m=2.94×103Pa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F向上=P下S=2.94×103Pa×0.01m2=29.4N铝块所受浮力F浮=F向上-F向下=29.4N-19.6N=9.8N解法二:V排=V物=(0.1m)3=10-3m3F浮=ρ水gV排=1.0×103kg/m3×9.8N/kg×10-3m3=9.8N答案:铝块所受浮力是9.8N。说明:(1)解法一适用于规则物体,解法二说明浮力大小只与ρ液、V排有关,与物体密度和深度无关。(2)题中铝块密度是多余条件,用以检验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若误将ρ铝、代入公式,求出的将是物体重力。在用公式求浮力时,要在字母右下方加上脚标。例2、容积为1000m3的氢气球,吊篮和球壳的质量为150kg,在空气密度1.29kg/m3的条件下,这气球能载多少吨的'物体停留在空中?现在需要载900kg的物体而保持平衡,应放掉多少立方米的氢气?(氢气密度为0.09kg/m3).解析: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气球受到的浮力为:F浮=ρgV=1.29kg/m3×9.8N/kg×103m3=1.264×104N分析它们的受力,气球能载的物重应是浮力与它自身重量之差:即在空中能载的物重为:G1=F浮-G=1.264×104N-150×9.8N=11.17×103N它的质量为:它现在多载的物体的质量为:△m=1140kg-900kg=240kg即:△F=240kg×9.8N/kg=2352N这一个力也是由气球产生的浮力,如果放掉了一部分的氢气后,体积变小浮力也变小,所以应放掉的氢气体积为:例3、如图3所示,底面积为80cm2的容器中盛有深30cm的水。将一质量为540g的实心铝球投入水中。问:(1)铝球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是多大?(2)投入铝球后,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增加了多少?(3)若用一根最多能承受4N拉力的细绳系住铝球缓慢向上拉,当铝球露出水面的体积为多大时绳子会拉断?(已知ρ铝=2.7×103kg/m3,取g=10N/kg)。解析:(1)根据阿基米德原理,铝球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F浮=ρ水gV排由题意可知,V排= ,得V排=0.2×10-3m3所以,F浮=1×103kg/m3×10N/kg×0.2×10-3m3=2N(2)设投入铝球后水面上升的高度为H,则:H=V/S=0.2×103m3/80×10-4m2=0.025m水对容器底部增加的压强是:P=ρ水gH=1×103kg/m3×10N/kg×0.025m=2.5×102Pa。(3)设当铝球露出水面的体积为V露时,绳子会断,此时的浮力为F浮',则:F浮'=G-F拉即ρ水gV排'= G-F拉V排'= =1.4×10-4m3V露=V-V排'=0.2×10-3m3-1.4×10-4m3=0.6×10-4m3例4、如图4所示的直筒形容器的底面积为100cm2,筒内有用密度不同的材料制成的a、b两实心小球。已知a球的体积为80cm3,是b球体积的3.4倍。两球用细线相连能悬浮在水中。现剪断细线,a球上浮,稳定后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变化了40Pa。试求:(1) 细线被剪断前后水面的高度差。(2) a、b两球的密度。(本题g取近似值10N/kg)解析:(1)分析容器底部的压强变化的原因,是因为剪断细线后,a球上浮,由悬浮变为了漂浮,排开水的体积变小,液面下降,由p=ρgh可知应有:Δp=ρgΔh故液面下降高度为:Δh= =0.004(m)=0.4(cm)(2)经分析可知a球露出水面的体积应为液体下降的体积,所以,a球漂浮时露出部分的体积V露=ΔhS=0.4×100=40(cm3)此后球排开水的体积为:V排=Va-V露= Va应用阿基米德原理,对a来考虑,a球漂浮时有:ρ水gV排=ρagVa,故,ρa= ρ水=0.5×103kg/m3把a、b看作一个整体来考虑,a、b一起悬浮时有:ρ水g(Va+Vb)=ρagVa+ρbgVb将Va=3.4Vb代入解得:ρb=4.4ρ水-3.4ρa=2.7×103kg/m3说明:例3与例4都是浮力与压强结合的题目,解这一类问题时,一定要抓住液体压强的变化,是因为液体中的物体浮力发生了变化,引起液体的深度的变化,才引起了压强的变化。另外 ,例4还有一个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例5、一木块在水中静止时,有13.5cm3的体积露出水面,若将体积为5cm的金属块放在木块上,木块刚好全部浸在水中,求:金属块密度?解析:这是两个不同状态下的浮力问题,分析步骤是:(1)确定木块为研究对象,第一个状态是木块漂浮在水面,第二个状态是木块浸没水中,金属块与木块作为整体漂浮在水面。(2)分析木块受力,画出力的示意图。(3)根据力的平衡原理列方程求解:甲图中:F浮=G木…………(1)乙图中:F浮'=G木+G金…………(2)(2)式-(1)式得:F浮'- F浮= G金代入公式后得:ρ水gV木-ρ水g(V木-V露)=ρ金gV金ρ水V露=ρ金V金ρ金= ρ水= ×1.0×103kg/m3=2.7×103kg/m3答案:金属块的密度是2.7×103kg/m3。说明:(1)涉及两种物理状态下的浮力问题,往往要对两个不同状态下的物体分别进行受力分析,再根据力的平衡原理列出两个方程,并通过解方程求出结果来。(2)本题的另一种解法是:木块增大的浮力等于金属块重,即ΔF浮=G金,代入公式:ρ水gΔV排=ρ金gV金其中ΔV排=13.5cm3,(它等于没有放上金属块时木块露出水面的体积。)代入数据后:1.0g/cm3×13.5cm3=ρ金×5cm3ρ金=2.7g/cm3=2.7×103kg/m3变换角度分析问题可以提高思维能力。*例6、如图,一只盛有水的大瓷碗内放一根粗细和质量都均匀,长度为L的木直尺,搁在碗沿上静止.尺子的1/4浸在水中,1/4在碗沿外.求尺子的密度.解析:分析尺子的受力情况是受三个力的作用:重力G、浮力F浮、碗边对尺子的支持力N,如图所示,其中支持力N是通过支点的,对转动没有意义。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可知:G×OB=F浮×OA……⑴设尺子的密度为ρ,横载面积为S,则:G=ρgSL……⑵,由阿基米德原理,它受到的浮力为:F浮=ρ水gS(L/4)……⑶再由△AOD∽△BOF得: ………⑷故由⑵⑶⑷联合⑴解得:ρ=5ρ水/8=0.625×103kg/m3例7、一木块浮于足够高的圆柱形盛水容器中,如图7所示,它浸入水中部分的体积是75cm3,它在水面上的部分是25cm3。(g取10N/kg)求:(1)木块受到的浮力;(2)木块的密度;*(3)若未投入木块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为F0。试分别表示出木块漂浮时、木块浸没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1和F2;*(4)从未投入木块到漂浮,从漂浮到浸没的三个状态中,水对容器底部第二次增加的压力为木块浸没时水对容器底部压力的n分之一,求n的取值范围。解析:设木块在水面上的体积为V1,浸入水中体积为V2。(1)由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水gV排即:F浮=ρ水gV2=103×10×75×10N-6N=0.75N(2)由二力的平衡:F浮=G木,又因G木=ρ木V木g所以ρ木= = =0.75×103kg/m3(3)考虑到容器为圆柱形,木块漂浮时,水对容器底部压力为F1,F1=F0+ρ水gV2木块浸没时,水对容器底部压力为F2,F2=F0+ρ水g(V1+V2)(4)水对容器底部第二次增加的压力为F',F'=F2-F1=ρ水gV1。

浮力课件


资料一般指生产、生活中阅读,学习,参考必需的东西。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我们都会用到各方面的资料。参考资料会让未来的学习或者工作做得更好!所以,您有没有了解过资料的种类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浮力课件,带给大家。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浮力课件【篇1】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整个过程。

2.学习从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物理学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师生合作与交流的过程形成互相尊重、团结协作的优良作用。

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探究认识浮力,会测量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演示实验器材:氢气球、大烧杯、红毛线、演示小桌、水p准备一组与学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实验器材

学生实验器材:石块、木块、曲别针、乒乓球、烧杯(100ml)、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桶、空易拉罐、水槽、铁块、细线。

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入手,向学生们提出问题:“氢气球为什么会浮在空中?为什么船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再让学生搜集生活中浮力的现象,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的发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演示实验:找一段较粗的红毛线,将其两端分别固定在乒乓球和大烧杯的底部,将水注入大烧杯,直到将乒乓球浸没,观察红毛线被在竖直方向拉直。将大烧杯的一端垫高,发现红毛线仍旧被在竖直方向拉直。此实验说明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一个盛水的杯中悬浮着一个小球,杯子放在斜面上,画出小球受到的浮力方向

首先让学生将石块p木块p曲别针p乒乓球放入盛水的烧杯,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木块p乒乓球在水面漂浮(用手下按体会浮力),而石块p曲别针却沉入烧杯的底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水对它的浮力。到底哪种猜想正确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进行交流。

簧测力计的示数有无变化。

对石块有一个向上的支持力,会影响实验结果。

(1)你观察到的现象?

(2)你观察到的现象能说明什么问题?

(3)通过实验,你能找到一种用测力计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各小组学生代表交流实验现象:实验发现当石块浸入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教师可以用手托住石块,利用肢体语言让学生更深刻领悟弹簧秤的示数变小了,说明有一个力量向上托起了石块,在水中正是水向上托起了石块,因此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液体对它的浮力。

(1)漂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到水对它的___________,沉入水底的铁块也会受到水对它的_________。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的________。

(2)一个金属块挂在弹簧秤上,在空气中称时,示数为 27牛 ,把它浸没在水中称时,示数为17牛,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少牛?

同学们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了浸在水中的石块、铁块所受浮力的大小,用这种方法能不能测出一艘潜水艇潜入水中时所受浮力的大小?我们有没有办法求出潜水艇所受浮力的大小?

实验过程中注意“慢”,不要把多余的水带出?

明确实验方案之后,分小组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二中,并进行分析。

各小组学生代表交流实验现象汇总全班的数据,得出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F浮

王冠的小故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1.一个石块放入装水容器中,它排开9.8N的水,小石块受到的浮力为多大?

2.一个小石块放入装水容器中,它排开1dm3的水,小石块受到的浮力为多大?

【小结】通过交流、回顾来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布置作业】动手实验,并分析乒乓球从水中上浮到水面的过程中,所受浮力大小如何变化?

1.教师应敢于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实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将测量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测量物体浸在水中排开水的重力分开(要注意提示学生保证V排相同,在两次实验中采取让物体全部浸没在水中),这样

做大大简化了繁琐的实验步骤,将实验难点分散,效果较好。但同时也会给学生造成只有当物体全部浸没在液体中才会受到浮力的错误认识,教学中可以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完整理解。

3.本节课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测量方法很多,可以通过评估找到最优方案进行实验。如果仍有学生坚持自己的方案,可以允许其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不要让学生留有遗憾。

浮力课件【篇2】

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能通过实验证明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2.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大小。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本节是在综合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由“浮力”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两部分内容构成。浮力的概念贯穿全章,“称重法”测浮力又是本章各节的探究基础,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称重法”测浮力为本节重点;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比较多,开放性较强,因此为本节的难点。

浮力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得到的一些结论是片面的,因此需要针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观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实验探究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当然,八年级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总体来说还比较差,因此,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实验探究活动,根据学生探究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程。

1.本节课从学生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浮力现象入手,让学生在课堂上重现浮力的存在,然后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一系列实验,从而认识浮力,并且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为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的学习做好准备。

2.进行科学探究。每4人一组,根据教材中所展示的操作,同时积极调动学生对实验进行大胆创新。本环节采用开放式教学,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自主选择要验证的猜想,自己制定计划并设计实验,确定需要测量的物理量,进行实验,得出数据,分析数据,从而得出结论。

3.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乒乓球、大量筒、弹簧测力计、细线、石块、铝块、铜块、橡皮泥、烧杯、水、酒精、浓盐水。

生:观看录像: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想一想,为什么?

师:演示实验并提问,把石块、木块投入盛水的水槽中,石块下沉,木块上浮,那么石块受到浮力吗?

设计意图:在教师引导下,从生活中观察到的大量浮力现象,提出与浮力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1.体验、感觉浮力的存在:

生:将手边的小木块、乒乓球分别放入盛有水的大烧杯,可以看到小木块、乒乓球都是漂浮在水面上,按照导案要求设法让小木块、乒乓球沉入水底。

生:阅读课本49页和50页演示部分,利用桌上的小木块,乒乓球,铜块,弹簧测力计体验浮力的存在,并完成下列问题:

?说出自己的做法;

通过体验,说出对浮力的认识。

进行实验。

师:巡回并观察学生实验,对学生实验进行及时指导。

生:展示实验做法:测出铜块在空气中的重力G铜块=     N,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示数=     N,可以求出铜块浸没时受到的浮力F浮=      N

对铜块进行受力分析(板书),铜块处于静止平衡状态,因此受到的向上的力与向下的力大小是相等的。重力竖直向下,等于    N,拉力竖直向上,等于   N,从而可以得出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等于     N。

师:演示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铝块在空气中所受重力,G=      N,用手向上托铝块,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变大,变小,不变),将铝块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     N,F1            G(填大于,等于,小于)。

师:演示实验:浮力的方向,用细线一端系乒乓球,另一端粘在烧杯底部,乒乓球静止在盛水的烧杯中,将烧杯倾斜,乒乓球与细线仍然竖直向上,从而得出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同时对乒乓球进行受力分析。

设计意图:教师自制实验展示浮力的方向,实验现象明显直观,学生印象深刻,并且对乒乓球及时进行受力分析,学生不但直接观察到浮力的方向,而且能够根据受力情况学会表示浮力的大小。

那么浮力的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生:进行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同时展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物体的体积(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密度,物体的形状,液体的密度,液体的体积,浸在液体中的深度.

生:阅读课本51-52页,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尽量多的探究这些猜想,并写出实验成果.

设计意图:对探究的问题大胆放手,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时敢于放手,真正将课堂进行开放,从浮力的认识到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都是教师先提出问题,再看课本说明再进行实验,学生展示过程,同时进一步交流,然后师生共同进行整理,及时进行拓展及延伸,效果良好。

生:阅读课本51页相关内容,说出浮力产生的原因。并完成后面的例题和练习。

设计意图:对于浮力产生的原因,教师加一幅图,直观明显的展示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由于压强差的存在,使它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二力之差即浮力,从而使学生理解浮力产生的根本原因。

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并说明自己的收获和可能存在的疑问。

设计意图:对整节课进行小结和评价,设置下节课应思考的问题,鼓励学生课下继续探讨和研究。

本节课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贯穿始终,从而对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活动总结和教师的引导演示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含义、以及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在浮力的影响因素的猜想上学生有很多分歧,但采用合并归类的方法保证了大部分学生的猜想都有所体现,所以得以保证大部分同学都积极的参与到实验探究中来。合作性的操作进行顺利得当,并且对数据能有效快速进行分析的论证,得出了浮力的两个影响因素,对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都有了亲身良好的体验,自我感觉是一堂较成功的新授课,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本节知识良好。

浮力课件【篇3】

一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明白什么叫做浮力。

2 浮力的计算问题。

二 教学重难点:

1 阿基米德定律的由来及其科学性。

2 如何解决浮力的计算问题。

三 教学过程:

1 引入:让学生说说,在准备洗澡的时候,把自己泡入浴盆的时,水是怎样满溢出来的?

2 让学生看书,实行先学后教的理念。

3 阿基米德定律的学习。

老师进行解释: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量。这个定律也适用于气体。它的公式是:浮力= 液体比重乘以排开液体的体积。 当物体全部浸入液体中的时候,被排开液体的体积等于物体的体积。当物体浮在液面,也就是说只有一部分浸入液体的时候,被排开液体的体积等于浸入液体那部分物体的体积。当物体浸入水中的时候,由于水的比重为1克/ 立方厘米,所以浮力数值等于排水量。然后告诉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比重计及潜水艇的物体浮沉的例子。

浮力课件【篇4】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水的浮力》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以及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对本节课做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初中科学八年级上第1章第5节内容,是继水的压强、水的密度之后学生学习的又一个与物理学有关的基本概念。本节课既是对前面压强与密度知识的生化和具体化,同时它又为后面学习力学埋下了伏笔,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从实验入手,引导学生

学习浮力的概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育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

(2)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2)同时通过介绍科学家的贡献,鼓励学生树立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4.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1)由于人们掌握了浮力的知识,从而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制定为: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则为: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二:说学情

当然,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需要考虑学生的情况,下面我来分析一下学情。

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经了通过预习,明白浮力的基本概念,对常见的船漂浮在水面、皮球浮在水面、水受到向上的力的现象也较为熟悉。在能力方面,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但实验、观察、描述、区别、判断总结能力还较为缺乏,另外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容易产生焦躁厌学情绪,控制力还较弱,针对以上情况,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热爱科学,在课堂上应加于适当的教法和学法指导。

三: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猜想、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得出规律”。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铁块会沉在水中,而铁船却能浮在水面上,同样由铁制成的潜水艇就能潜入水下航行。有些人游泳会淹死,而死海里,人们却能悠闲地躺在水面上看报。水为什么会有这样截然不同的现象呢?

生:有浮力的作用,死海的浮力更大。

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怎样?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研究一下:

水的浮力是水对浸入其内的物体向上托的力。

(二)科学探究

一、浮力的存在和测量

1、液体的浮力。

将一只旋紧瓶盖的空矿泉水瓶压入水中时,手有什么感觉?——手会感觉到有一个力将手往

上推。

当放开手后,又会观察到什么现象?——由于水的浮力,瓶子将上浮最后浮出水面。

结论: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那么,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一下吗?

实验:将一个物体挂在弹簧秤下,记下弹簧秤的读数,再用手托一下悬挂在空气中的物体,观察弹簧秤的读数?——弹簧秤读数变小。

提问:弹簧秤的读数为什么会变小?

回答:因为物体受到手对它向上的托力。

将弹簧秤下的物体浸没在水下。你又发现了什么?——弹簧秤的读数也变小。

弹簧秤的读数变小又说明什么?——说明水对物体也有一个向上托的力,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浮力。

结论: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也受到向上的浮力。水的浮力就是水对浸入其内的物体向上托的力。

这个实验实际上也提供了一个测量浮力的方法,即将一个物体悬挂在弹簧秤下,当物体静止在空气中时,读出弹簧秤的读数F=G,再将物体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秤的读数F’,则浮力的大小就是F浮=F-F’。(条件:物体在水中会下沉)

推广:不仅是水,所有的液体都会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一个向上的浮力。那么,气体也会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向上的浮力吗?

2、气体的浮力。

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是否也有浮力呢?生活中什么现象可以说明气体对物体也有浮力呢?(热气球、烟上升等等,注意风筝、直升机、飞机不是浮力的应用)

怎么才能证实气体浮力的存在呢?

实验:一个充足了气的球,气孔上插有打气针,打气针的另一端连着气囊,一开始打气针还没有完全插入排球的气孔,排球不会漏气,此时的杠杆是平衡的。

当把打气针插入时,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气从排球跑到气球里面,气球体积变大,杠杆失去平衡,左边(球)上升,右边下沉。

杠杆左边的质量不变,但由于排球里的气体压强大,传到了气球里面,这样排开大气的体积增加了,浮力也增加了,所以杠杆失去了平衡。

得出:气体也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结论:1.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液体(或气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3.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4.浮力的单位:牛。

总之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而老师知识一个参与者,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会知识,会学知识。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谢谢!

浮力课件【篇5】

通过实验,认识浮力。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 感受浮力的存在及方向。

2. 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 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

4. 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1.探究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1. 通过演示实验一、二达成目标1.

2. 通过实验二和实验三达成目标2和4.

放映幻灯片,提问,并板书课题。观看、思考、回答通过观看图片:死海中的人

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等,

点评学生的受力分析情况并适时给予鼓励。

总结:乒乓球除了受到重力外,还受到浮力得作用。且浮力得方向是竖直向上。实验二:让学生将铁块放入水中,松手、设疑:铁块受浮力吗?

当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时,引导学生做课本上的实验,并提出实验要求。

巡回指导。

学生报告数据时板画物体受力示意图。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空气中铁块拉弹簧测力计的力大?而同一个铁块浸入水中时拉弹簧测力计的力却小了?

听取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补充说明,得出结论,并板书浮力大小的表达式及浮力的方向。

通过观察、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

组织语言叙述:乒乓球受力情况,并上黑板画出离得示观察铁块的运动情况。

引起认知上的冲突。

学生通过回答,争论,对需要探究的问题更明确。

根据要求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意图。通过实验感受浮力。

提问:浮力跟什么因素有关?耐心听取学生的猜想,并对各种猜想提出疑问,最后达成共识。

巡回指导。

听取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学会评估。

而后得出结论。并点出这一结论多年前阿基米德就得出来了。它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带着疑问思考。

发表自己的观点。

根据要求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通过探究实验,思考,回答。

通过实验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出示题目,让学生限时完成。

(教师巡视。)完成后让学生展示答案并理由。

1.用弹簧秤在空气中称一铁块,测得重20牛,当把这个铁块的一部分浸在水中时,弹簧秤的读数为16牛,这时铁块受到的浮力是 牛,若将铁块全部浸没在水中,铁块受到的浮力是10牛,这时弹簧秤的读数为 牛。

2.一个烧杯装满水,将一个体积为120厘米3的物体放入烧杯中,溢出的水重为1牛,此物体所受的浮力是。

3. 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铁块重7.9N,当它全部浸没在水中时, 测力计的示数为 6.9N, 铁块受到的浮力是 N,如果铁块刚好有一半体积露出水面, 铁块受到的浮力________N,测力计的示数________N。

4.质量是395克的铁块全部浸入水中,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如果把这个铁球放入水银中,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已知ρ铁=7、9×103千克/米3)。

5.一个铝球重4.5牛,体积为0.5分米3,如果把这个球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大?静止时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按时完成题目。说出题目答案并理由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并表达能力。

浮力课件【篇6】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①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瓶盖、玉米粒、弹簧测力计、阿基米德演示器(力学实验盒内的套装)、水槽、空易拉罐、水、大烧杯、小烧杯等

木头能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沉,下沉的铁块也受浮力吗?(自己阅读粗略找出本节的主要内容)

通过学生的认知,规范为了研究方便,通常画在物体的重心上。

实验1:在漂浮的瓶盖内逐渐加入玉米粒,随着玉米粒的增加观察瓶盖在水中的位置,猜想浮力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2:在大烧杯内盛满水,将空易拉罐逐渐压入水中,体会浮力大小变化,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3: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沙筒在空气中的重力,再将沙筒逐渐浸入大烧杯的水中,直至浸没,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予以总结)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方案交流:需要测得的物理量,为了避免错误,减小误差,实验需要注意事项。

交流数据,得出结论。

在上述实验中,(有)推导:G排=m排g=液V排g,所以,F浮= G排=液gV排。(液是指液体的密度)。

附板书设计:

浮力: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液体向上的力叫做浮力。

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阿基米德原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浮力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 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对物体的沉浮提出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和猜想,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用实验证明在水中浮着的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课前准备:

盆、泡沫、木块、石块、小皮球、橡皮、钩码、弹簧秤、视频等。

师:一天,几个小朋友在大树下玩皮球,一不小心,皮球掉进一个树洞里。

洞又深口又小,小朋友们的手臂根本够不到皮球。怎么办呢?同学们,你们有办法吗?

4、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会问:什么是浮力,是不是所有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学习浮力有什么用……)

今天,我们不可能解决同学们提出的所有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浮力。

(一)实验1:

1、要求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大胆猜想,哪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并把猜想的结果记录在实验表格中。

3、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想。

刚才同学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有什么办法来证明?

4、学生实验并填写,老师巡视,学生汇报,师相应板书。

师:那水的浮力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知一下。

2、出示实验要求:

把泡沫等上浮地物体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按,仔细体会手的感觉,并进行小组内交流,填写实验记录单。

这些物体在水中受到了 。

3、学生实验,并填写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并板书:上浮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科学上称这力叫浮力。

(三)实验3:

1、质疑:上浮的物体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那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呢?如何来证明你们的猜想?

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提出用实验来证明你们的猜想。明确实验步骤,提出实验注意要求。

v 物体要完全浸入水中;

v 物体和弹簧秤不能接触盆壁;

v 正确使用弹簧秤,并正确读写刻度;

v 把测量结果正确记录下来,完成实验三记录单。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6、教师小结: 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一个向上的力。也就说在水中下沉、上浮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所以我们就能归纳: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叫做水的浮力。

三、实践应用:

1、说说学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水的浮力的一些应用。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首先,我认真阅读了《科学课程标准》,看到这样一句话: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我认真琢磨,细细体会,觉得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科学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那我们科学课该怎么上呢?我想,科学课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做到教师放手,让学生动手,自己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自己设计实验解决问题,证明猜想,从而来体验科学。因此,《浮力》这一课,我把学习的主动性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猜想、动手、验证,教师只是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这样所取得的效果最佳。

其次,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我给学生准备了实验记录单和实验器材:泡沫、橡皮、木块、石头、弹簧秤……并让每组学生准备好一盆水。这样,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实验材料,使学生更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得出的科学结论就更可靠,学生印象也最深。当然,以上的材料也可让学生准备,这就更锻炼了学生。

最好,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哪些物体是上浮的,哪些物体是下沉的。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紧接着,从“为什么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却沉在水底这个问题”入手,得到受到浮力的结论,再引导学生利用浮在水面的物体去感受浮力,用手往下按,体会手上的感觉。学生经历这一探究过程,初步感受到了浮力。接下来,我让大家再自己设计实验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并通过实验得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受到水的浮力。最后,带领学生观看浮力的应用视频,让学生了解浮力在人们生活中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这堂课上,虽然课堂气氛并不浓,但孩子们的的智慧、想象力、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我想,为学生提供学习得以发生的情景和材料,让学生自己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体验自主探究的科学过程,那么,我相信,我们的学生会学得更好,得到更多!

同时,这堂课中也让我看到了许多不足,让我明白了,科学实验的结果很重要,但实验的感知更重要。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感知浮力,但因缺乏经验,只重视了实验的结果,让学生通过填写实验结果记录单来代替了每个学生的实验感知,抹杀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充分感知和分析的过程,因而结果并不深刻。如果在实验后,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实验感知,再通过表象去看本质,这样就能过水到渠成,自然得到实验结果,这样的结果,学生才会更理解、更深刻。

2023浮力课件


一篇文章带您深入了解“浮力课件”,强烈推荐阅读本页面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每位教师都需要具备一份教案课件,因此需要花费一定时间进行编写。教案的制定是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推动力量。

浮力课件 篇1

本节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的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知识中的一个重要物理规律,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传统物理教学中对这一内容的教学多采用传授式教学方法,即教师通常是在引入问题之后,直接用演示实验得出结论,缺乏学生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的环节,使学生对这一结论的得出感到很突然。这样急于追求知识学习的做法很难使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有深刻的印象,往往是停留在死记原理内容、生搬硬套公式的水平,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因此,该课题教学应采用探究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白阿基米德原理这一知识的生成过程,更深刻的理解这一原理的内涵,同时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1)教学内容及教学资源分析①教学内容分析

课程改革后编写的各种版本的初中物理教材在对阿基米德原理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编排基本上突出探究过程,体现了让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思想,与《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一致的。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对这一内容的教学安排是:首先让学生动手实验活动去体验浮力的存在及其变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猜测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有关,进而自然过渡到实验设计的环节,再通过学生实验得出结论(即阿基米德原理)。

②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的探究需要用到较多的实验器材,需要学生动手实验,学校有专用物理实验室和本实验需要用到的实验器材,学生用的实验器材包括:弹簧测力计、木块、石块、细线、橡皮泥、溢水杯、量筒、大烧杯、小桶、塑料瓶、水、酒精等。教师演示用器材:铁架台(1个)、大弹簧测力计(1个)、石块(1个)、细线、大小烧杯(各1个)、溢水杯(1个)。学生实验器材有16套,实验桌16张,而班级人数是51人,分16个实验小组,其中13个组是每组3人,3个组是每组4人。

(2)教学目标的制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探究学习,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阿基米德原理),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或量筒等测量仪器。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学生能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提出猜想,知道使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动手动脑过程中,表现出对物理和生活的兴趣以及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学生在探究中有交流与合作的愿望、热情。(3)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题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二力平衡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唤起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回忆,以便利用该知识对浸入液体物体的受力情况进分析。

学生头脑中存在着关于浮力的学前经验,有些经验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如看到木头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沉入水底的现象而形成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的错误认识。但有些经验会促进新知识的学习,例如,许多学生有过游泳经验以及在河里、海里或游泳池里从浅水区走向深水区的经验,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些经验知识会有利于学生提出浮力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有关的猜想。教师应给于学生提出问题或猜想的机会,暴露学生自己原来的观念,并给于学生验证猜想的机会。

(4)教学策略设计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用实验手段让学生认识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然后在学生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有根据的猜想。教师安排学生通过讨论并在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去验证猜想,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提出物体所受的浮力跟它所排开液体的重力相等的假设。最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去检验这一假设。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促进学生主动地思考并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利用学习性评价方法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5)教学过程设计①创设情境、认识浮力

教师展示“死海上的人在悠闲地看书”的投影,引导学生提问:为什么人可以浮在水面上?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

教师演示实验:用弹簧测力计称小石块的重力,并稍稍用力向上托石块,让学生观察这时测力计的示数变化,然后将小石块浸入水中,观察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引导学生根据二力平衡等知识判断浮力的存在及大小,最后得出结论:水中下沉的物体会受到一种向上托的一种力也即是浮力。

②提出问题及猜想

由教师提出问题:利用“称重法”可以测量浮力的大小,浮力大小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动手实验:①把空的矿泉水瓶慢慢浸入水中,感受浮力的大小变化;②装有清水的烧杯中放入鸡蛋,再加入足够多的盐,鸡蛋会上浮。在动手及观察体验的基础上并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要求学生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提出猜想,同时让学生说出猜想的根据,归纳出有待验证的3个猜想即: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物体的形状。

③验证猜想

小组讨论验证猜想的办法,并把验证猜想的任务分摊到不同的小组,每小组只验证其中的一个猜想。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提示学生如何控制变量。验证猜想的方法有:

a.利用“称重法”测量浸没于水中不同深度的石块所受浮力大小,验证浮力的大小与浸没时所处的深度是否有关。

b.利用“称重法”测量石块浸入水中的体积不同时所受浮力的大小,验证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排开水的体积大小有关。

c.利用“称重法”分别测量同一个石块浸没水中和浸没酒精中所受浮力大小,验证浮力大小与物体所排开液体的密度是否有关。

d.将同一橡皮泥做成两个不同的形状,然后用“称重法”分别测量它们浸没到水中的浮力大小,从而看出浮力的大小和物体的形状是否有关。

总结各小组的验证结论得出: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跟物体浸没时所处的深度、物体的形状无关。

e.建立假设

引入曹冲称象的故事,并让学生思考“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排开液体的密度”这一结论说明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力有关呢?注意引导学生与旧的知

识相互结合,利用“推导法”解决这一问题。

利用已有知识进行推导,∵ρV=m,mg=G,∴ρ液V排=m排,m排g=G排∴F浮=G排

最后确立假设: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 ⑤实验设计

引导学生围绕“如何测浮力、如何测排开液体的重力”来讨论实验方案的设计。利用“称重法”可以测量出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收集排开液体的方法可能有:

a.先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小空桶重,然后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桶和溢出水的总重,再相减即得G排。

b.将排开的液体放入量筒中,利用公式m=ρV求解排开液体的质量。 c.直接用塑料袋接取溢出的液体,用测力计测出塑料袋和溢出水的总重即相于G排。

⑥实验操作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要求学生按照仪器的使用方法来使用弹簧测力计和量筒,石块不能碰溢水杯的底或壁,并在实验操作时要保证物体排开的水没要全部进入小桶中。指导学生并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⑦分析论证

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也就是二千年前阿基米德所发现的规律,同时证明了前面的假设是正确的。

⑧评估与交流

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收获,分析实验操作上的错误和实验结果的误差来源。

浮力课件 篇2

教学目的:

1.通过探究,认识到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3.通过探究浮力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并会用来解决简单的浮力问题。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1课时

教学重点:浮力的存在、探究浮力的大小测量

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

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乒乓球、铁块、水、烧杯、圆柱体、弹簧测力计、细线、溢水杯、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投影展示一组图片:舰艇为什么能浮在海面上,人为什么能浮在“死海”的水面,气球为什么能腾空而起,气艇为什么浮在空中,思考这些现象为什么产生? (二)、进行新课:

演示实验1:压入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后,乒乓球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乒乓球为什么能从水里浮上来?是谁给它的作用?

总结:物体静止时受平衡力,物体重力竖直向下,平衡时还应受到竖直向上的力,施力物体谁?是水或空气。表明浸在液体内部或漂在液体表面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浸在气体里的物体也受到气体向上的托力。物理学中力把这种力叫浮力。

一、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2、符号:“F浮”

3、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思考:根据浮力的定义及压入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后,乒乓球从水里浮上来,说明浮力的方向向哪?

4、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思考:你还能举出那些例子说明物体受浮力的作用?

演示实验2:把铁块放入水中,放手后铁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铁块受浮力作用吗?

活动10.9 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

猜一猜: 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想一想 :用什么样的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

实验器材

设计与实验:

比较铁块在空气和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1)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个金属块,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N;

(2)再将金属块浸没到水中,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N。

比较:比较两次测量的结果

现象:金属块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在空气中时 了。

思考:为什么金属块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在空气中时减小了?

受力分析:

结论: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思考:能不能计算出浮力大小?

分析:物体在F浮、F、G这三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

所以 F浮 + F= G 变形为: F浮 = G-F

二、浮力的测量:

方法:弹簧秤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G, 将物体浸在液体中测出此时的拉力F,G与F的差值即为物体浸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F浮。 即“称重法” 。

表达式:F浮 = G-F

课堂练习:

1、一铁块挂在弹簧秤上,在空气中称量时,弹簧秤的读数是32N。把它全部浸在水中称量时,读数是12N。铁块受到浮力是多少?

播放动画:水底下大鱼小鱼的辩论。

小鱼:我们在深处,受到的浮力大

大鱼:我的体积大,受到的浮力大。

请你说说哪个鱼说得正确?为什么?

要知道谁说的对,就要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浮力的大小

学生实验: 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液体里的深度;排开液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

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实验器材:

实验与探究

1.在溢水杯中装满水.

2.测出圆柱体的重力 G物=_____N.

3.将圆柱体逐渐浸入在水中,直到浸入一半时,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1=_____N. 计算 F浮1=____N.

4.将圆柱体逐渐浸入在水中,直到完全浸没,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2=_____N. 计算 F浮2=____N.

5.改变圆柱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3=_____N. 计算 F浮3=____N.

6. 将圆柱体逐渐浸没在浓盐水中,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4=_____N. 计算 F浮4=____N.

交流与小结:

比较F浮1、F浮2可知:浮力大小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F浮2、F浮3可知:浮力大小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F浮3、F浮4可知:浮力大小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得出了有关浮力大小的原理。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公式: F浮=G排液

推论:F浮=G排液=m排液g=ρ液gV排

表明F 浮的大小与 ρ液和V排有关,也论证了“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所得到结论。

注意:使用推论是单位必须ρ液单位为千克/米3 ,V排单位为米3。

V排与V物的关系

A、“全部浸入(即浸没)” V排=V浸=V物

B、 “部分浸入” V排=V浸物

课堂练习:

2、将一木块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溢出500g水,则木块所受的浮力为多少?

3、浮在空中的气球,排开空气的重力为1N,则气球所受的浮力为多少?

(阿基米德原理也可以计算气体产生的浮力。)

4、已知物重为G=5N,体积V=0.6dm3,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多大?有0.2dm3露在外面时受到的浮力是多大?浸没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多大?(g=10 N/kg,ρ酒精=0.8×103千克/米3)

(三)、课堂小结

学生先归纳,然后教师补充。

(四)、布置作业

课本P93 第1、2、3题。

板书设计

四、 浮力

一、浮力(符号:“F浮”)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二、浮力的测量: “称重法”

F浮 = G-F (G是物体重力,F是液体中拉力)

三、浮力的大小

1、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公式: F浮=G排液

推论:F浮=G排液=m排液g=ρ液gV排

浮力课件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

3.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实验证明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揭示隐藏在生活中的物理规律,纠正对浮力一些片面的认识。

2.通过参与实验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的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和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也是初中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对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但是,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难点。

重点: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用实验手段让学生认识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然后在学生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有根据的猜想。教师安排学生通过讨论并在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去验证猜想,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提出物体所受的浮力跟它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密度的关系等的假设。最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去检验这一假设。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促进学生主动地思考并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利用学习性评价方法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乒乓球、矿泉水瓶(剪去底部)、大水杯、水槽、弹簧测力计、石块、盐、酒精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

播放录像: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人们在死海里看书等。把学生引入与浮力有关的问题上,体会浮力的存在。

同学们猜想这里面可能蕴含着什么知识呢?

观看录像,体会浮力的存在,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浮力现象。

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物理现象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在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中进入物理的世界,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新课标的理念。

(一)浮力

演示:把乒乓球按入水底,松手后会看到乒乓球上升,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的受力情况,及每个力的施力物体。

得出结论: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

提问:放入水中沉底的石块是否受浮力作用?你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所受浮力的大小吗?

用弹簧测力计称小石块的重力,并稍稍用力向上托石块,让学生观察这时测力计的示数变化,然后将小石块浸入水中,观察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引导学生根据二力平衡等知识判断浮力的存在及大小,最后得出结论:水中下沉的物体会受到一种向上托的力这就是浮力。

引导学生归纳出利用“称重法”测浮力大小的方法:先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空气中所受的重力,再把物体浸入液体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则物体受到的浮力可以利用F浮=G-F进行计算。

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举特例来分析:长方体浸没在水中的受力情况。

长方体浸没在水中,其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的面积相等,并且对应部位距水面的深度相同。

思考:水给它们的压强大小是否相等?(相等)

水给它们的压力大小是否相等?方向有什么关系?(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长方体上下两个面所处的深度不同,下表面处的深度更深,压强更大,而上下两个面的表面积相同,所以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力比上表面受到的向下的压力更大。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总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就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观察实验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乒乓球的受力情况。

总结出浮力的概念

浮力,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学生思考讨论,认识水中下沉的物体会受到

学生思考并回答:

长方体两个相对的侧面所受液体的压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相互平衡。长方体上、下表面所受液体的压力存在压力差。

能力。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新课教学(30分钟)

(二)决定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1.将饮料瓶慢慢压入水桶,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从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2.同学们都知道“死海不死”,请联系死海的特点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在做以上的实验时学生可能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物体的重力、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深度、液体的密度等因素有关系。

小组讨论验证猜想的办法,并把验证猜想的任务分摊到不同的小组,每小组只验证其中的一个猜想。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提示学生如何控制变量。验证猜想的方法有:

a.利用“称重法”测量浸没于水中不同深度的石块所受浮力大小,验证浮力的大小与浸没时所处的深度是否有关。

b.利用“称重法”测量石块浸入水中的体积不同时所受浮力的大小,验证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浸入水的体积大小有关。

c.利用“称重法”分别测量同一个石块浸没水中和浸没酒精中所受浮力大小,验证浮力大小与物体所排开液体的密度是否有关。

d.将同一橡皮泥做成两个不同的形状,然后用“称重法”分别测量它们浸没到水中的浮力大小,从而看出浮力的大小和物体的形状是否有关。

总结各小组的验证结论得出: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跟物体浸没时所处的深度、物体的形状无关。

总结: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物体浸没的深度等因素无关,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学生进行实验并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体密度有关。

学生动手实验并交流。

学生分组探究:各小组根据要探究的课题,设计实验。设计完毕,组织各小组先讨论设计的实验步骤,进一步修正完善。然后根据修正的步骤探究课题,设计记录实验数据表格并交流,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与结论。

培养学生有根据地进行猜想的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交往能力。

总结(5分钟)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发表在论坛上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适当总结。

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在网上论坛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浮力课件 篇4

一、设情导入

师:演示实验,乒乓球从水中浮起来,氢气球离开手上升,是什么力使它们上升?

生:浮力。

师:(出示课题:浮力)生活中还有那些受到浮力的物体?

生:(举例)

二、探究新知

师:请看这儿有两例受浮力的例子(投影图片)这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能受到浮力,那么放入水中要下沉的土豆受不受浮力呢?

生:(思考回答)

师:下面用实验来探究(投影)想想做做: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悬挂一个土豆,再把土豆浸在水中,比较前后两次测力计的示数。

生:(实验、讨论、发现)

师:(归纳发现投影)一切浸没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浮力的大小:弹簧秤两次的读数差;(获得了一种测量浮力的方法)

师:如果我们换上其它的物体,浮力的大小会变化吗?下面我们还是用实验来探究。(投影)想想做做:

1.在水桶中装大半桶水,用手把空的饮料瓶按入水中,体会饮料瓶所受浮力及其变化,同时观察水面高度的变化;

2.将鸡蛋放入清水里,然后不断加盐,观察鸡蛋怎样运动,思考浮力有无变化。

生:(实验、思考、发现)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的大小可以发生变化。

大小与浸没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师:(归纳学生的发现,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大小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师生: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师:我们能不能影响浮力大小的两个因素归结为一个因素呢?

生:质量。

师:质量越大?什么越大?

生:重力。

师: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投影)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关系

小组讨论:设计思路、如何利用手边的器材设计。

生:前台展示实验方法。

师:(投影实验设计方案:如果水没有溢出,我们怎样判断塑料块排水的多少?两种设计图,引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分发记录数据表格,说明1、2分别是浸没、部分浸在)

生:实验。

师生:分析得结论

浮力课件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掌握浮力相关概念和受力分析。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

(3)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问题的比较与分类,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2)通过师生活动,培养提升学生的观察、质疑、分析、概括、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学习的精神;

(2)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美好情感

二、重点难点:

受力分析;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学生质疑、分析、概括、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策略

三、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师生活动所需的实验器材。

四、教学设计

一、浮力的知识回顾

问题1:关于浮力,你能回忆起哪些知识点?

1.自主思考

2.分组讨论

3.小结归纳

4.当堂巩固1.哪些物体受到浮力?

2.浮力的方向?

3.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4.称重法测浮力?

5.阿基米德原理?

6.物体的浮与沉?

二、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演示)

器材:弹簧测力计,物块A,水,烧杯

问题2:你有哪些方法测量物块(物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1.思考实验思路

2.注意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

浮力课件 篇6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浸没在液体和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③初步了解浮力在轮船上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体验浮力的广泛存在;

②通过探究理解f浮=g排;

③体验由“实践→理论→实验→实践”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浮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了解轮船搁浅的实例,提高环保意识。

1.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1.边观察、边实验、边讨论的启发式教学。

2.探究式教学。

氢气球、乒乓球、土豆、弹簧秤、阿基米德演示器、水桶、盆子、盐、鸡蛋、饮料桶、烧杯、水等

浮力课件 篇7

活动目标:

1. 通过探索实验,认识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感知“沉”和“浮”的'概念。

2.听清实验要求后,再进行操作,体验探索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每组一艘大船、一艘小船模型、探索记录表、勾线笔、课件、橡皮、空瓶、回形针、泡沫球、石头、花片

教师提问:你们坐过船吗?船是在哪里航行的?那你们知道为什么船能在水面上航行呢?

2.教师示范,并提出要求:先把船放在水里,轻轻地用一根手指去压船,注意一定要控制住力度,不能把船压沉,然后感受一下手指上有什么感觉。

小结:原来当船在水面上时,会有一股从下面往上的力托住它,这种力就是浮力。

4.教师提问:当我们的手指用力越来越大的时候,浮力会有什么变化呢?

要求: 轻轻地用一根手指去压船,并且逐渐增加手指的力度,注意一定要控制住力度,不能把船压沉,然后感受一下浮力有什么变化。

交流:当你的手指用力越来越大的时候,你感觉浮力有什么变化?

小结:在船不沉下去的时候,压下去的力越大,浮力越大。

6.教师提问:当用同样的力去压两艘大小不同的船时,感觉到的浮力会是一样吗?

要求:请你分别用一根手指同时去压大船和小船,请你感受一下浮力是一样的吗?

小结:当用同样的压力去压大船和小船,大船所受的浮力大,小船所受的浮力小。大船的体积大,排水量大,所以所受的浮力也大。

1.教师提问:水可真神奇,能让小船稳稳地浮在水面上。那是不是所有的东西放在水里,都能浮起来呢?

3.猜测并记录:有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

要求:两人合作进行,一人负责记录,一人负责操作;探索一种材料后要及时记录,然后再探索另一种材料。

小结:当物体的重量大于水的浮力时,物体就会下沉,如橡皮、回形针和石头;当物体的重量小于水的浮力时,物体就会上浮,如空瓶、泡沫球等。

2.请一位幼儿上来操作。

3.老师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只要往水里放一件宝贝,并让充分溶解,鸡蛋就会像小船一样浮起来。(出示盐和糖)猜猜会是哪一件宝贝?

4.请你们回家也去试一试,明天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好吗?

浮力课件 篇8

学习目标:

1、认识浮力——知道浮力的概念、方向、施力受力物体。掌握称重法测量浮力。

2、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注意控制控制变量方法的应用。

3、科学探究阿基米德原理并应用。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在电子白板上展示学生在课下自己对浮力这部分知识自己对知识点的总结,适当的加以点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学生对照自己的总结查找漏洞。

(一)认识浮力

概念: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托力叫浮力。

1、方向:竖直向上

2、施力受力物体:液体或气体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

3、产生原因:液体对物体上表面和下表面压力差

(二)浮力的大小

1、F浮=G-F

(称重法)

2、F浮=G排=ρ液gV排(阿基米德原理)

3、F浮=G

(漂浮、悬浮)

4、F浮=F上-F下

(压力差)

这三种方法都可以计算浮力的大小其中阿基米德原理最为重要,下面对阿基米德原理进行回顾。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实验探究

简述实验探究的过程理解结论科学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以视频的方式回顾实验的过程拼配例题加以练习

(三)物体浮沉

1、物体浮沉条件

上浮F浮?G ρ物

F'浮=G ρ物

下沉

F浮

结果

沉底

G= F浮+F'

悬浮

F浮=G

ρ物=ρ液

2、浮沉条件的应用

(1)密度计是测量液体密度的工具

工作原理:利用物体漂浮在液面上工作的。

(2)轮船

工作原理:利用“空心法”把密度比水大的钢铁材料制成空心使它排开更多的水,增大浮力,从而使它漂浮在水面上。

轮船从河里到海里吃水线的高度会变浅轮船在河里和海里都是漂浮,因此所受浮力相同。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因为海里的密度比河里密度大所以海里比河里船进入的体积小。

(3)潜水艇

工作原理:潜水艇能够方便的在水中浮沉,是因为潜水艇下潜后所受浮力不变,但它可以靠向水舱中加水和排水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浮沉。

(4)盐水选种

工作原理:把种子放入一定浓度的盐水中,饱满的好种子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下沉;干瘪的坏种子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上浮。

(5)热气球

工作原理:热气球巨大气袋中充满空气,用喷嘴加热气袋中的空气,气球内部温度升高,密度降低。当气球内部气体的的密度比外部气体密度小到一定程度时,气球上升。当气球内部空气冷却密度升高时,气球下降。

二、典型引领

1、质量相同的木块和石蜡,把木块放在盐水中,石蜡放在水中,比较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那么()

A.木块受到盐水的浮力大

B.石蜡受到水的浮力大

C.它们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D.由于液体的密度不同,木块与石蜡的密度也不同,所以无法判定

2、将重为4N,体积为6×10-4m3的物体投入一装有适量水的溢水杯中,溢出水300g.若不计水的阻力,当物体静止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物体上浮,F浮= 6 N

B.物体悬浮,F浮= 4 N C.物体漂浮,F浮= 4 N

D.物体沉在水底,F浮= 63N

3、一个重5N的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将它浸没在盛满水的溢水杯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3N,则石块受到的浮力是___N,溢出水的重力是___N。

4、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时,某班同学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液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以及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以下实验器材:

①弹簧测力计;

②装有水的玻璃烧杯;

③装有酒精的玻璃烧杯;

④顶端带有挂钩的铝块;

⑤细线。

(1)探究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应选择的器材是顶端带有挂钩的铝块、细线、________和________;(填写序号)

(2)甲同学认为“物体浸在液体中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并在同种液体中用图甲实验证实他的观点,即铝块从A到A`位置的过程中,浮力变大了。乙同学认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并在同种液体中用图乙实验证实自己的观点,即铝块从B到B`位置的过程中,浮力大小不变。请分析甲、乙两同学的实验过程,你认为不正确的是________同学的观点,理由是_____________。

(3)经过认真分析发现,甲同学的实验适用于探究浮力大小与____________关系。

"浮力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