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传奇的诞生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2.26

传奇的诞生读后感(汇总13篇)。

以下主题为“惊心动魄的驚險谍戰”,为工作总结之家小编特意向您推荐的,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里面情节总是扣人心弦。写好一篇读书感是对读过的文章的的一种印象的加深,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请认真核实实际情况!

传奇的诞生读后感 篇1

《传奇的诞生》:生命的意义在于成为你自己

周末的电影课最受学生们欢迎。从七年级到现在我们已经看过几十部中外经典电影,如《草房子》《天堂回信》《摔跤吧!爸爸》《地球上的星星》《小鞋子》等等。这些电影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的学校生活闪闪发光起来。

本周末我推荐的电影是《传奇的诞生》。电影讲述的是球王贝利从巴西的贫民窟一步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足球世界球王的故事。

电影是根据球王贝利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的。

现实中的贝利是现代足球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最佳球员,有球王之称。他职业生涯共出场1366场比赛,进1283球,这一数字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至今无人能超越。

1956年,贝利于桑托斯队开始职业生涯,期间获得2次南美解放者杯冠军、2次洲际杯冠军、6次巴西全国锦标赛冠军,11次圣保罗州足球甲级联赛冠军。

1957年,贝利入选巴西国家队,代表巴西队参赛92场打进77球,夺得1958,1962,1970三届世界杯冠军,为巴西永久保留雷米特杯,是唯一一位三夺世界杯冠军的球员。

1961年,贝利被时任巴西总统雅尼奥·奎德罗斯宣布为“不可对外出口的国宝”。

贝利的成长经历被美国导演杰夫·泽姆巴利斯特和迈克尔·泽姆巴利斯特拍摄成电影,这部由凯文·德·保拉主演,贝利特别出演的影片。电影自美国上映以来就收获了不俗的口碑,影片于2018年9月7日在中国上映。

影片是从1958年瑞典哥德堡的世界杯现场开始的,交战双方是巴西队和苏联队,苏联队是上届世界杯的冠军,而巴西队队员经验不足,伤病员多,所有人都不看好巴西队。这时,镜头切向了年轻的贝利,他才18岁,第一次参加世界杯。当时,他还不叫贝利,他的全名叫埃德森·阿兰特斯·多·纳西门托,“贝利”只是别人送给他的一个带有侮辱性的绰号。

这样一支球队会赢吗?

镜头接着切换到了贝利的童年,他小时候在家里,家人们都叫他的昵称“迪科”。迪科出生自巴西的小镇包鲁,巴西有名的贫民窟。10岁的迪科是一名街边的擦鞋童,但贫穷并没有限制他的想象力,他和小伙伴们一起将毛巾、袜子包裹成团,在拥挤的小巷中自由穿梭,踢球玩耍。

巴西是一个热爱足球的国度,这一群孩子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踢球的快乐,打动和感染着所有的孩子们。

一次比赛,迪科的球队因为买不起球鞋而被富家球员嘲笑为“光脚小分队”,为了赢得比赛,他和小伙伴冒险偷花生去买,用换来的钱买来大小不一的球鞋,然而迪科却用自己精彩的球技赢得了所有人的赞赏。

可迪科的母亲却不支持他踢球,他的父亲唐迪尼奥也是名球员,因比赛受伤,退役后成为了一名清洁工,地位地下,收入低廉,所以刚开始他的母亲并不希望他重走父亲的路。

她让迪科去诊所跟父亲一起打工,他每天去倒尿壶、打扫卫生间、疏通下水道……做的都是最脏最累的活。迪科似乎一生都要远离足球了。如果这样,世界足球历史上就不会出现贝利的名字。

迪科的父亲看到了整天悒悒不乐的儿子。在工作间隙,父子俩在一棵芒果树下休息。

树上芒果已经成熟。迪克的父亲摘下一颗芒果,旁若无人地踢了起来,最后一脚将芒果踢到了迪科的身旁,迪科居然将芒果当成了足球一脚将芒果踢进了墙角的垃圾箱。

接来下,迪科在父亲的鼓励下找回了自己热爱的梦想:踢足球。迪科用成熟的芒果当足球,刻苦练习,球艺大增。迪科的父亲一直在一旁说:“别急!慢慢来,别急于求成,好好享受过程!一切都会水到渠成的!”这一细节感动了许多孩子。迪科的父亲让他真正感受到了踢足球的快乐。

当芒果自由地在迪科身上翻飞,他完全融入了踢球的无人之境。这一切迪科的母亲都看在眼里,她的母亲,最终也被他的坚持与才华打动了。

她主动联系了教练布里托,还提前领了薪水买蛋糕,新裤子送给迪科,让他加入了桑托斯足球队。

迪科终于找到了真正的自我,那个在球场上奔跑如飞的旋风少年只有踢起足球,才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进入桑托斯足球队后,迪科虽坚持自己的任加踢球风格,却遭到了教练的极力反对和队友的一致排挤,这个来自贫民窟的15岁少年,在通往球王的道路荆棘遍布,举步维艰。

迪科的踢球风格被教练认为是最原始的踢法,教练强迫他学习欧洲正统的、优雅的踢法,但他每天拼命训练到凌晨,都以失败告终。他心情无比暗淡,他想选择放弃。

当他提着行李箱,来到了火车站,准备离开足球队。

发现他才华的伯乐布里托阻止了他。

布里托说:“任加式踢球法已经深入你的血液了,你可以鼓起勇气,正视自己,做你原来真实的自己,然后看看会发生什么奇迹;你也可以坐上下一列火车,然后一生没有答案。”

迪科选择坚持自我。然而教练却禁止队员再用任加式踢球法进行比赛。

迪科还在一次比赛中腿部骨折,他开始怀疑自己,不知道该听从教练的,还是遵循自己的内心。父亲却告诉他:“你必须接受最真实的自己。”

在世界杯半决赛的赛场上,巴西队对阵法国队,上半场法国队与巴西队的各进一球,但巴西队多名球员受伤,士气低落,教练的急躁的叫喊,让迪科更加坚定了任加式踢球风格,他要抛开别人对他的嘲笑与侮辱,他要为自己而战。

迪科不再理会别人的眼光,开始风一般自由地在球场穿梭,一个完美的脚球射门,让巴西队领先一分,紧接着渐入佳境的小将迪科神奇般一人连进三球,帮助巴西闯进了1958年的世界杯决赛。

巴西队要面对的是欧洲强队瑞典队。比赛之前,瑞典的教练还狠狠挖苦了他们。巴西队的队员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

迪科巧妙地用任加式街头踢球方式,唤醒了所有队员的自信。巴西队所有队员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格,真正的巴西人喜欢的任加式踢球法。

巴西队的教练费奥拉在关键时刻也选择了支持迪科。

迪科帮助了所有人找回了自我,巴西队成为了一个尊重个性的球队。一个个努力成为最好自己的队员站立起来了,在球场上互相默契配合。最终巴西队赢得世界杯的冠军,巴西捧回了雷米特金杯。

迪科最终完成蜕变,成为了球王贝利,贝利这个原来带有侮辱性的绰号竟然变成了全世界亿万人仰慕的符号,他的传奇经历也随之成为逆袭的代名词。

电影结束,我和学生们在一起讨论这部电影,我聊起了贝利的成长最关键的是有父母的爱与支持,更重要的是他成长历程中,一直接受最真实的自己,能够按照自己的任加式踢球风格,这一细节仿佛是一个隐喻:生命意义的在于成为你自己。当别人强加给你的期望和责难成为一种负能量时,你能否坚持自己的初心,能否坚定地相信自己?

这部电影的虽然没有《摔跤吧!爸爸》情节跌宕起伏,但它却是一部绝好地启发孩子们接纳自己,纳悦自我的最好影片。

庄子璐说:“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不须模仿别人,成为自己即可。我们都是小城中的孩子,我们向往着大城市里那些光鲜亮丽的成功者。那些人谈不上成功,真正的成功者,是真正实现了梦想的人,像贝利,他们才是我们应该崇拜的人。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成为你自己,为梦想奋斗。”

杨云舒说:“所有的奋斗者都是不甘平凡的人,所有的泪水都是成长的见证,一路上难免磕磕碰碰,但你如果怕疼而待在原地,那么你只能和傻瓜争数赢了。”

孙如梦说:“贝利的成功被人称之为奇迹的诞生,奇迹并总需要天赋,更需要一个强大内心和你所付出的行动。贝利虽有天赋,但他却也付出了百倍的努力。晚上,别人都在梦中,他仍在训练。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自己的天赋,不盲目地学习别人,愿你忠于自己,活得还像自己,活出真实自己!”

杨帆说:“我想,每个传奇人物都是活出了最真实的自己。像贝利用他最擅长的任加式踢球法,成为了一代球王。他能坚持做自己,做自己喜爱的事情,取得了巨大成就,更重要的是---活出了自我的价值和精彩。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做好自己呢?”

黄欣悦说:“当我满含热泪去细数电影的点点滴滴,我才发现自己与球王贝利相差太远。但贝利爸爸的话点醒了我。让我明白了自己并不是为别人而活,只有做自己,才是最美丽的。人们总喜欢以自己的标准来看待别人,只有成为你自己,才是最正确的。你要知道,任何人都不值得你羡慕,在每个阶段里为你心之所向而努力了,你就会成为全新的自己。

以后任何困难,都别想打倒我。我也不会再活在别人的影子里,我要做我自己,让梦闪光,影子一消失,我的美丽也会光芒耀眼。”

陈冰说:“人总会长大,但不意味着你要遗弃自我。有的人长大了,却不再保守那份天真、善良;有的人长大了,追求却变了。贝利有始终如一对父母的爱,对足球的追求。

你害怕嘲笑么?确切地说我们是害怕被人嘲笑。只要有信心,万事就不难成功。贝利面对欧洲强队法国队的嘲笑,毅然带领队友找回了信心,最终获得了世界杯的冠军。所以,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危境都要想想曾经的梦想,前方路迷茫,勿失方向,更不要埋没最初的自我。”

黄若冰说:“有些痛苦,需要自己承受;有些孤独需要自己品味;有些黑暗,只能自己穿越;有些泪水只能自己擦干……

我们总要独自面对生活的雨雪风霜,学会独立成长。即使一个人,也要活得更好。

在拼搏之途,泥潭若隐若现,放开恐惧的心,给自己插上一双洁白的翅膀,守得云开,望见皓月清明,努力实现我的梦。”

《传奇的诞生》已经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成长励志片,它让孩子们看到了生命活出本真之后的精彩;看完电影,我们回到现实,内心有了一丝触动,让自己拥有光芒,开始努力前行。电影结束了,带给孩子们的思考却远远没有结束。

生命的意义真地在于成为你自己!

传奇的诞生读后感 篇2

《传奇的诞生》讲述了球王贝利的成长故事。从一个贫民窟的孩子到国家的“国宝”,贝利以1283个精彩进球证明了自己的足球天赋,也实现了人生的价值追求。辉煌可以忽略,品味成长,在贝利的故事里,我知道没有成功是无缘无故的。

人一生最值得反复寻找的事情是天赋和天命。在青少年时期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能够感受到一种神秘的呼唤,并愿意痴迷而行。在中年之后,找到自己的使命担当,敢做敢为,实现生命的价值。贝利的不同之处在于艰难的生活使他在青涩的年龄就找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并为之而奋斗不息。他的成长史看似传奇,实则有规律可循。

在贝利的成长过程中有多位关键人物:小伙伴、父亲、教练、对手……

小伙伴们从小和贝利一起踢球,童年里的美好始终贯穿在影片当中,不仅仅是启蒙,还是一股最为珍贵的精神力量。贝利和小伙伴们将整个贫民窟当作他们的球场,秀球技、打比赛,因地制宜,率性而为。居民区的人们给予他们最大的包容。为了能够买到真正的球鞋,一名小伙伴遭遇意外,他愧疚不已,也更激发了他努力踢球的决心。伙伴的力量是每个孩子成长中的必需。在最为敏感的生命阶段,兴趣的种子一旦发芽,就会恣意地生长——天赋被开启。

贝利的父亲曾经是一名优秀的足球运动员,任加球技娴熟,一次比赛中决断迟疑造成腿伤,告别球场。他是贝利的第一任教练,也是最成功的教练。在贝利遭受贵族嘲讽的时候,他告诉贝利要回到自己更为重要;在贝利跟随自己劳动的时候,他陪贝利用水果练球,将任加的精髓在玩中一点点赋能到儿子身上;在贝利离开家的时候,他嘱咐孩子要练就强大的内心……当贝利带领巴西队夺得世界杯冠军,他在遥远的乡下泪流满面……父亲应该是坚定站在孩子身后的那个人,他知道自己的孩子最需要什么,他也相信孩子可以创造奇迹,他更懂得任何的成功除了天赋,更要经历丰富而专业的训练。

在一次由贵族和贫民窟孩子之间的足球比赛中,个头矮矮的贝利冲锋陷阵,技压群雄。一位老者比赛后主动找到贝利的父亲,希望可以邀请贝利去球队打比赛。几年之后,贝利的母亲给这位老者去了电话,贝利离开家乡去了大城市踢球。在遭到教练质疑后,贝利一个人曾经想回到家乡去。还是这位老者在车站给他人生选择的关键提醒。

马佐拉一度是贝利的对手,他嘲讽贝利、打击贝利,刺激着贝利。从童年到青年,两个人也最终都成为国家队伟大的球员。这让我想到成就你的往往是你的对手。一帆风顺的成功是不可能的,正是在对手的逼迫和打压之下,贝利逆境中奋起,生命深处透着不屈与倔强。

在球王贝利的成长经历中可以看到卓越儿童培养的路径——在童年时期,疯狂游戏,感受某种兴趣的召唤,要遇到相对专业的人士进行技术训练;在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要敢于突破瓶颈,寻找更为伟大的人物去学习;要通过一定的平台展示自己的技艺,从一个人的精彩到领导整个团队,让天赋发挥得淋漓尽致。一直处在高位学习的状态,一直处在改进的状态,一直处在癫狂的状态——这样的成长注定会铸就非凡。

在贝利父亲的教育宝典中有三个秘诀:相信自己、相信团队、相信任加。这三个方面的相信让贝利成为球队的灵魂。我们教育中要让孩子相信什么呢?个人的力量、团队的支持、专业的力量……奇迹诞生不是无缘无故的,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天赋所在,刻意训练,超越自我,才会成就不一样的人生。

传奇的诞生读后感 篇3

看到人球合一,看到对足球的热爱融入血液,骨髓里面了。是纯粹的一种爱,然后化为行动和持续的投入,小贝利有个牛掰的父亲,教他用熟芒果练习颠球,生芒果用来射球。

小贝利经历了小伙伴的离开,经历了教练的阻挠,不让他用任加踢球,不让他做回自己,学欧洲一样正规的踢球,把踢球用一个框架框起来,埋没了人性中自由天性的发挥,必然无法走的快乐和到达更远的远方。

两次让我泪流,一次是贝利的妈妈亲自请教练到家,贝利与妈妈相拥时,贝利在爸爸的引导下,一直持续的练习足球基本功,父子关系的融洽,在快乐中享受每次的练习,练习已经成为了工作之余的休息,或者是玩耍。一次是进入少年队,不被认可,无法施展自己的球技,在离开开的车站,被慧眼识人的教练挽留下来,于是在比赛中再次做回自己,帮助球队取得进球,以为新教练会批评,得到的是认可和鼓励。一举成名。

由此想到,中国的功夫文化,太极文化如此的深沉,厚重,如何与体育完美的结合,从而发扬我们的大球文化呢。据说足球还是唐代发明的,当然还有舞蹈的灵动,柔韧性,足球,篮球,都需要有灵活的反应,柔韧性,步伐等等。期待国足,中国篮球,不要仅仅停留在影视剧里面,落实到国际大赛上面。

看到巴西54年夺冠后,全民狂欢,仿佛看到2002年国足进入世界杯一样的盛况,仅仅进入世界杯就如此的兴奋,夺得冠军,可想13亿海内外同胞将会以何种方式庆祝,不敢去想,无论如何都无法想到的,我们太缺一个世界杯冠军奖杯了。

传奇的诞生读后感 篇4

原创: 故事妈妈绘本馆

周末的电影课最受学生们欢迎。从七年级到现在我们已经看过几十部中外经典电影,如《草房子》《天堂回信》《摔跤吧!爸爸》《地球上的星星》《小鞋子》等等。

这些电影滋养了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的学校生活熠熠生辉。

本周末我推荐的电影是《传奇的诞生》。这部电影讲述了足球之王贝利从巴西的贫民窟走向全国和世界,成为足球之王的故事。

一部电影是根据贝利的真实故事改编的。

现实中的贝利是现代足球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最佳球员,有球王之称。他职业生涯共出场1366场比赛,进1283球 ,这一数字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至今无人能超越。

1956年,贝利在桑托斯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在此期间,他赢得了2次南美解放者杯冠军、2次洲际杯冠军、6次巴西全国锦标赛冠军和11次圣保罗州足球联赛冠军。

1957年,贝利入选巴西国家队,代表巴西队参赛92场打进77球,夺得1958,1962,1970三届世界杯冠军,为巴西永久保留雷米特杯,是唯一一位三夺世界杯冠军的球员。

1961年,贝利被时任巴西**雅尼奥·奎德罗斯宣布为“不可对外出口的国宝”。

贝利的成长经历是由美国导演杰夫·泽姆巴利斯特和迈克尔·泽姆巴利斯特拍摄的。这部电影由凯文·德·保拉主演,贝利出演了一个特殊的角色。这部电影自在美国上映以来,获得了良好的声誉。2018年9月7日在中国发布。 二

影片从1958年瑞典哥德堡世界杯的现场开始。双方是巴西和苏联。苏联是上一届世界杯的冠军。不过,巴西队队员经验不足,很多人受伤,大家对巴西并不乐观。此时,镜头切向了年仅18岁、首次参加世界杯的年轻贝利。当时,他还不叫贝利,他的全名叫埃德森·阿兰特斯·多·纳西门托,“贝利”只是别人送给他的一个带有侮辱性的绰号。

这样一支球队会赢吗?

传奇的诞生读后感 篇5

球王贝利的诞生是个传奇。1940年,他出生于巴西一个贫困的黑人家庭,父亲曾是一名职业足球队员,因为踢球受伤黯然回乡,靠清扫厕所维持生计,一直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因此,母亲并不支持贝利踢球。但是,天赋异禀的贝利还是抵挡不住足球的诱惑,他和几个伙伴组织了一个小小的黑人足球队,在当地有些影响,他们买不起足球鞋,被人戏称为“赤脚小队”。为了参加一场比赛,贝利和队员们合伙偷花生去卖,攒了几双不合脚的球鞋。但是,这次事件让贝利小队痛失队友一名,亲眼目睹亲密的队友在自己眼皮底下被山洞塌方活埋致死,贝利自责、沮丧、颓废,一度想要远离足球。

母亲发现了他的异常,就安排他到父亲打工的医院去做零工。工作之余,父亲在医院的芒果树下,对孩子进行开导。他用熟芒果教儿子练习颠球,生芒果练习射球。贝利每天用一个个芒果练习任加足球技巧。寒来暑往,他球技大增,重新恢复了对足球的狂热喜爱。

母亲谙熟这一切,被丈夫与儿子的执着所打动,开始支持儿子踢球。她暗地里找来当地球探观察踢球的贝利。之后,球探把贝利带到了巴西国家训练队,进入青年组,开始走向世界比赛。因为1952年世界杯巴西失败事件,舆论把原因归结于巴西传统的“任加”踢法,而要求队员们采用“欧洲风”踢球。贝利最擅长的任加踢法一度遭非议与排挤,他的情绪再一次受到严重打击。当他默默收拾好行李,来到火车站准备灰溜溜回乡的时候,颇具慧眼的教练来到他身旁,给他讲了巴西足球的历史与任加足球的发展史。贝利深受启发重返球队。在赛事上,以“进六球”的成绩刷新纪录,成为一个传奇的诞生。

1956年的世界杯赛事,贝利在膝盖受伤、任加足球舆论非议等压力下,受到曾经的对手与敌人的白人队友鼓励,随后调整状态,在球场上大放异彩,巴西队一举夺魁。

影片《传奇的诞生》让人引发深深的思考:

1、克服短板,做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很重要。

面对困难,一个人不要被舆论以及外界的东西所干扰,要敢于克服自身的短板,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坚持自己的初心。

这里有必要提一提“任加足球”的发展史。16世纪,巴西人民为了抵御殖民者,发明了一种武术与舞蹈的结合体——任加。随着时代的变迁,“任加”被政府禁止,为了保留它,人们把任加融入足球,成为了巴西足球的灵魂。但是,因为政府与上流社会的舆论,以及1952届世界杯中巴西队的失误,当时人们对任加存有非议,希望球员们都采用国际流行的“欧洲风”来踢球。教练也曾经强令球员们练习欧洲风。可是,深入巴西人民骨髓的任加,岂可被如此埋没。事实证明,当贝利摒弃了自我感觉别扭的欧洲风,重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任加足球时,他们终于雄霸球场,验证了“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这一哲理。

2、生活的苦难不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与否,反而可以磨炼一个人的意志,奠定他成功的基础。

贝利在医院清扫厕所的时候,在经常外出给人擦皮鞋赚取外快以减轻父母负担的时候,不管条件多么艰苦,他从来也没有忘记过练习足球。即使他没有真正完好的足球,一块香蕉皮,一个芒果,哪怕是一堆织物、衣服、破布什么的团成球形,都能成为足球的替代品,丝毫没有影响他练习足球的热情。反而正是这种苦难生活,磨炼了贝利非凡的意志与坚强的体魄,使他离成功走得更近了一些。

3、团结协作是检验一个集体是否优秀以及是否具有持续战斗力最好的试金石。

贝利在少年时代组建的代表贫民窟的“黑人赤脚小队”对战代表贵族势力的“白人皇家队”的时候,被白人队的首领所鄙视。后来他们狭路相逢,同时跻身巴西国家足球队。过往经历埋下的矛盾的种子,在国家队训练时也有所体现。

“球,不能落地!”

“贝利一个人也许不可以,但是,我们全体都上,一定能。”

当时,巴西国家队的训练士气正处于低迷时期。当大家一起融入到了这个团队的游戏,所有人,眼睛里只有这个足球;所有人,都在完美配合。彼时彼刻,“团结协作”正在做一个大写的范式。

于是,赛场上,贝利与那个白人,曾经的对手与敌人,现在的团队伙伴,对视的瞬间,微微一颔首的认可与支持,贝利如同注入了兴奋剂一般,开始了伟大的逆袭。

4、当文化信仰与民族灵魂深入骨髓,可以爆发出巨大的惊人的力量。

回溯剧情,赛事进行至最艰难,客场巴西队被主场作战的瑞典队紧紧钳制。贝利扫视观众席,看到被球迷们簇拥着的象征着“秩序与进步”的巴西国旗,瞬间被鼓舞。他灵光闪现,用一个漂亮的挑球过人动作转身打门,射进了巴西关键性的一个进球。贝利后来在自传中回忆道:“这时,我感觉身体里有什么东西,在一点一点苏醒。”

正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精神上的信仰力量,促成了这次苏醒。从而最终造就了贝利“传奇的诞生”。在足球界,贝利如同神一般令人敬仰的存在,因为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充斥着不可思议的辉煌,参赛1366次,进球1283个,这样一个令人吃惊的数字,是当之无愧的足球传奇。

传奇的诞生读后感 篇6

别急于求成,享受过程,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休息日在家看完了《传奇的诞生》这部足球题材的电影,对于我这个不懂足球的人也觉得是一部好剧!影片内容主要讲述了球王贝利如何从贫民窟走出来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内容很励志,情节细腻感人。摘取几个有价值镜头跟大家分享~

镜头一:爸爸在打扫完厕所后到后院用芒果练习颠球的时候,小贝利刚开始总是会用力过猛把芒果做成芒果泥[太开心]爸爸告诉他:慢慢来,放轻松,别急于求成,好好享受过程,一切都会水到渠成。享受过程,是不带有目的性的体会带来的快乐,看似普通的话语,却蕴含着大智慧。

镜头二:贝利的父母是特别睿智的父母,不会因为孩子犯错误而大吵大闹,更多的是关怀和鼓励。在贝利受伤那天给家里的妈妈打电话,说自己不应该来参加俱乐部,而应该在学校读书;妈妈说这是我们一起做的决定,不怪你,好好修养要照顾好自己。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是让他做他喜欢的事。

镜头三:在休息室,查理斯受伤了,贝利走过来问他可以上场,他说:受伤的不是腿,而是脑袋。

心智上的挫败比起身体的伤痛来讲,威力巨大,只有自己相信自己,才能做回自己,发挥自我长处!

镜头四:贝利的父亲讲述了自己在1950年比赛球场上因为对方的语言攻击而结束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以此告诉他:不要被外界无关的言语蒙蔽双眼,坚守内心才能不为所动。

镜头五:教练员看到孩子们在酒店里接力颠球的过程,也放下了心中的芥蒂,承认自己的决策失误,让球员用喜欢的任加球法参加比赛。我们的与众不同缔造了我们的精彩绝伦!足球是一项令人快乐的运动,享受快乐才能缔造传奇!

感悟:相信自己并持续努力,不为外界所动摇,坚守自己的梦想,才能一步步靠近梦想。贝利成为传奇的原因便是因为他首先有了一个很伟大的梦想。并且通过努力,他成功了。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就实现了呢?

传奇的诞生读后感 篇7

出于对足球的热爱,以及对贝利的崇拜,昨天去看了电影《传奇的诞生》的首映。

以前,我没想到这部关于足球的传记片能打动我。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我被它的现实感动得泪流满面,也被它的真撼激动得热血沸腾。我想,作为一部催人奋进的正能量电影,它足够励志,也足够煽情。

《传奇的诞生》讲述的是球王贝利从一个贫民窟擦鞋童,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逆转绝境成为一代球王的故事。

球王贝利,不管爱足球的人,都要知道吗?

贝利,1940年出生于巴西,1956年在桑托斯队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1977年正式退役,他是历史上唯一一位三夺世界杯冠军的球员,他更被普遍视为是现代足球历史上的最佳球员,有“球王”之称。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打了1366场比赛,进了1283个球,这被纪录在吉尼斯世界纪录中。现在,如果说罗纳尔多和梅西在足球场上是完美的,那么贝利就是足球界的奇迹,足球的象征,一个独特的传奇!

而这样的传奇,是如何诞生的呢?

这部电影生动、细致、热情、有趣,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擦鞋男孩在贫民窟生活的全过程。虽然,人生艰辛,梦想遥远,但贫寒的家境、旁人的冷眼、队友的排挤都没有让贝利消极沉沦,在父母的激励下,他坚持梦想,拼命训练,把负能量转化成了登顶世界之巅的动力,最终完成了从被人贬低到万众瞩目的逆袭之旅,燃动了无数人的斗志,更成为了全世界年轻人的榜样。

应该说,这是一部关于励志、奋斗、梦想的电影,在给人感动的同时,也给人颇多的激励;这也是一部关于足球、成长和教育的电影,在带给人震撼的同时,也带给人诸多的思考。

贝利,曾经艰难地奔袭在足球场上,而我们呢?则颠簸在坎坷的生活中。对很多人来说,生活不是足球场?

置身球场,我们没有退路,唯有负重前行。也许,有时候球场很冷,甚至很残酷,但只要我们心中有血,眼中有梦,只要我们不放弃,总会有收获和成就,球场最终会展现出温暖友好的一面。

9月4日,在峨眉山风景区,一名21岁的女孩因生命危险无法跳崖。不久前,一个年轻人还解开了华山栈道上的绳子,选择了跳崖。与贝利相比,他们的人生选择是如此的失败和懦弱。

正如莫大叔所说,世上只有一个失败,那就是你不愿意直接面对自己的生活。这世间最大的成功,就是哪怕可以逃避,你也愿意在黑暗里坚持抗争!的确,人的一生只有一次。是匆匆过客,还是像贝利一样成为不朽的传奇,这取决于每各人的选择。

电影散场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这部电影为什么叫“传奇的诞生”呢?我以为,传奇不仅是说贝利成为“球王”的过程,也是指跟他一路相伴同行,不离不弃的父母吧。诚然,要获得成功的人生,不是靠孩子一个人跑,一个人奋斗,而是需要父母同舟共济,同舟共济!

父母对孩子,要鞭策,要引导,还要沟通和陪伴足够!如果上述两位年轻人的父母明白这一点,他们的孩子就不会沮丧,更别说跳崖生子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传奇的诞生》也是一部适合父母和孩子共同欣赏的电影,它让父母知道要用一种正确的方式,以一种和煦的关爱,给孩子以希望和力量,也让身处逆境的孩子鼓足勇气,重燃激情,重塑信心,继续奋力向前!

此外,《传奇的诞生》也让我重温了桑巴足球那飘逸灵动的魅力。在这里,我要热爱桑巴足球,永远放飞激情,永远华丽!

同时,希望这部电影能给中国男足带来更多的鼓励和鼓励。但遗憾的是,今天上午,中国男足在与卡塔尔队的热身赛中,全场陷入被动,最终以0比1告负。看来,里皮是无奈了,那么,球王贝利呢,对于低迷颓废的中国足球,是否也依然是无计可施?

传奇的诞生读后感 篇8

进入桑托斯足球队后,迪科虽坚持自己的任加踢球风格,却遭到了教练的极力反对和队友的一致排挤,这个来自贫民窟的15岁少年,在通往球王的道路荆棘遍布,举步维艰。

迪科的踢球风格被教练认为是最原始的踢法,教练强迫他学习欧洲正统的、优雅的踢法,但他每天拼命训练到凌晨,都以失败告终。他心情无比暗淡,他想选择放弃。

当他提着行李箱,来到了火车站,准备离开足球队。发现他才华的伯乐布里托阻止了他。布里托说:“任加式踢球法已经深入你的血液了,你可以鼓起勇气,正视自己,做你原来真实的自己,然后看看会发生什么奇迹;你也可以坐上下一列火车,然后一生没有答案。”迪科选择坚持自我。然而教练却禁止队员再用任加式踢球法进行比赛。

迪科还在一次比赛中腿部骨折,他开始怀疑自己,不知道该听从教练的,还是遵循自己的内心。父亲却告诉他:“你必须接受最真实的自己。”在世界杯半决赛的赛场上,巴西队对阵法国队,上半场法国队与巴西队的各进一球,但巴西队多名球员受伤,士气低落,教练的急躁的叫喊,让迪科更加坚定了任加式踢球风格,他要抛开别人对他的嘲笑与侮辱,他要为自己而战。迪科不再理会别人的眼光,开始风一般自由地在球场穿梭,一个完美的脚球射门,让巴西队领先一分,紧接着渐入佳境的小将迪科神奇般一人连进三球,帮助巴西闯进了1958年的世界杯决赛。巴西队要面对的是欧洲强队瑞典队。比赛之前,瑞典的教练还狠狠挖苦了他们。巴西队的队员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

迪科巧妙地用任加式街头踢球方式,唤醒了所有队员的自信。巴西队所有队员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格,真正的巴西人喜欢的任加式踢球法。巴西队的教练费奥拉在关键时刻也选择了支持迪科。迪科帮助了所有人找回了自我,巴西队成为了一个尊重个性的球队。一个个努力成为最好自己的队员站立起来了,在球场上互相默契配合。最终巴西队赢得世界杯的冠军,巴西捧回了雷米特金杯。

迪科最终完成蜕变,成为了球王贝利,贝利这个原来带有侮辱性的绰号竟然变成了全世界亿万人仰慕的符号,他的传奇经历也随之成为逆袭的代名词。

电影结束,我和学生们在一起讨论这部电影,我聊起了贝利的成长最关键的是有父母的爱与支持,更重要的是他成长历程中,一直接受最真实的自己,能够按照自己的任加式踢球风格,这一细节仿佛是一个隐喻:生命意义的在于成为你自己。当别人强加给你的期望和责难成为一种负能量时,你能否坚持自己的初心,能否坚定地相信自己?

这部电影的虽然没有《摔跤吧!爸爸》情节跌宕起伏,但它却是一部绝好地启发孩子们接纳自己,纳悦自我的最好影片。

传奇的诞生读后感 篇9

在这个暑假里,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就是观看《传奇的诞生》。

这是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事。

《传奇的诞生》是一位科学家的一本著作《传奇的诞生》。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这样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讲述了:一位科学家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生活。在家里,他每天都在研究,发现一些小动物,并研究他们的食物来解决它们的问题。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之中,他发现了一只老鼠,便想把老鼠给逮住。结果老鼠们死的死,伤的伤,死的死,最后终于把老鼠给了。这是多么伟大的一项研究呀!

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学。一位美丽的女孩,她在一次科学实验中,发现一个小小的电池是可以把小动物们给的。于是,她就开始研究起来,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奥秘,最后发明成功了,并被人们誉为“发现大王”。

这是一个多么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啊!我以后也要学习他们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人。

传奇的诞生读后感 篇10

出于对足球的热爱,以及对贝利的崇拜,昨天去看了电影《传奇的诞生》的首映。

之前,我没有想到这部关于足球的传记电影,会打动到我。在两个小时不到的时间里,我被它的真实感动得泪盈于睫,更被它的震撼激荡得热血沸腾。我想,作为一部催人奋进的正能量电影,它足够励志,也足够煽情。

《传奇的诞生》讲述的是球王贝利从一个贫民窟擦鞋童,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逆转绝境成为一代球王的故事。

球王贝利,不管爱不爱足球的人,都一定知道吧?

贝利,1940年出生于巴西,1956年在桑托斯队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1977年正式退役,他是历史上唯一一位三夺世界杯冠军的球员,他更被普遍视为是现代足球历史上的最佳球员,有“球王”之称。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一共出场1366场比赛,进了1283球,这一数字被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现在,我们如果说C罗和梅西是足球赛场上完美的存在,那么,贝利则是足球世界里的奇迹,足球的象征,是独一无二的传奇!

而这样的传奇,是如何诞生的呢?

电影生动、详实,激情又不乏趣味地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贫民窟擦鞋童人生逆袭的全过程。虽然,人生艰辛,梦想遥远,但贫寒的家境、旁人的冷眼、队友的排挤都没有让贝利消极沉沦,在父母的激励下,他坚持梦想,拼命训练,把负能量转化成了登顶世界之巅的动力,最终完成了从被人贬低到万众瞩目的逆袭之旅,燃动了无数人的斗志,更成为了全世界年轻人的榜样。

应该说,这是一部关于励志、奋斗、梦想的电影,在给人感动的同时,也给人颇多的激励;这也是一部关于足球、成长和教育的电影,在带给人震撼的同时,也带给人诸多的思考。

贝利,曾经艰难地奔袭在足球场上,而我们呢?则颠簸在坎坷的生活中。对许多人而言,生活又何尝不是一个足球场?置身球场,我们没有退路,唯有负重前行。也许,有的时候这个球场是冰冷,甚至残酷的,但是只要我们心中有热血,眼中有梦想,只要不放弃,总会有所获得,有所成就,而这个球场也终将会展现出温情和友爱的一面。

9月4日,在峨眉山景区,一个年仅21岁的姑娘因生无可念纵身跳崖。还有不久前,一位年轻男子也在华山栈道上解开绳索,选择了跳崖轻生。相比贝利,他们的人生选择显得多么的失败和怯懦呵。就像末那大叔说的,这世间只有一种失败,就是你不愿直面自己的人生。这世间最大的成功,就是哪怕可以逃避,你也愿意在黑暗里坚持抗争!真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是做一个匆匆的过客,还是像贝利一样成为不朽的传奇,全在各人的选择。

电影散场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这部电影为什么叫“传奇的诞生”呢?我以为,传奇不仅是说贝利成为“球王”的过程,也是指跟他一路相伴同行,不离不弃的父母吧。诚然,要想获得成功的人生,绝不是靠孩子一个人独自奔跑,独自奋斗,而是需要父母和他们一起风雨同舟,并肩作战!父母对孩子,要鞭策,要引导,更要足够的沟通和陪伴!如果,上面两位年轻人的父母懂得这样的道理,他们的孩子也不会精神抑郁,更不会跳崖轻生吧?

从这个意义上讲,《传奇的诞生》也是一部适合父母和孩子共同欣赏的电影,它让父母知道要用一种正确的方式,以一种和煦的关爱,给孩子以希望和力量,也让身处逆境的孩子鼓足勇气,重燃激情,重塑信心,继续奋力向前!

此外,《传奇的诞生》也让我重温了桑巴足球那飘逸灵动的魅力。在此,愿我钟爱的桑巴足球,永远激情飞扬,永远绚烂多姿!

同时,也希望此片能给中国男足带去更多的激励与鼓舞。但可惜的是,今天凌晨,中国男足在与卡塔尔队进行的一场热身赛中,全场被动,最终以0-1不敌对手。看来,里皮是无奈了,那么,球王贝利呢,对于低迷颓废的中国足球,是否也依然是无计可施?

传奇的诞生读后感 篇11

机会只留给坚持的人

——观《传奇的诞生》有感

南宁市民主路小学六(1)班陈奕奕

昨天在学校的组织下,我和同学一起去看了今年最燃的一部电影——《传奇的诞生》。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在机遇与障碍交织的面前,我们常常挣扎着是模仿别人的成功,还是展示最真实的自己?梦中的船说要翻船,我们选择再放弃,还是坚持?

看完这部电影,答案已经了然于胸。

故事的开始,讲的是球王贝利小时候,和贫民窟里的小伙伴们为了踢球,偷大人们晾晒的衣服卷成足球,满街追逐。因为贫穷,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当一身泥污回到家,向妈妈撒谎的结果,就是回到街头继续擦鞋。

这一年,巴西队在世界杯上夺冠失败,全国痛心。小贝利含泪向父亲发誓:为巴西赢得世界杯!

但是,看到曾经是一名优秀的职业球员的爸爸,现在只是一名瘸着腿的诊所清洁工。小贝利幼小的心灵蒙上了阴影:是不是应该听妈妈的话,永远不要走上足球这条路。

12岁的小贝利跟着妈妈,去给富人家做清洁。原本,他压抑了自己对幸福的渴望,但在一群富家子弟的嘲笑和嘲笑中,小贝利选择了爆发。他瞒着妈妈,与小伙伴们一起参加当地的少年赛,大伙一路过关斩将杀进了决赛。

贝利的不屈不挠,触动了父亲的梦想,在决赛前,他告诉贝利:如果你想成为一名职业球员,你必须接受最真实的自己。贝利在比赛中的精彩表现吸引了著名足球老兵的青睐。

就在这个意气风发的时刻,一位小伙伴发生的意外,让小贝利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从此一蹶不振。每一次,看到小伙伴在街头踢球,他选择了逃避。为了让儿子再次快乐起来,小贝利的父亲总是午休,用他优美的桑巴舞技巧吸引小贝利走出阴霾。

最后,父亲的坚持重新点燃了小贝利对幸福的追求。小贝利的坚持终于打动了母亲。她找到了童子军的名片,让小贝利踏上了梦想中的幸福之路。

16岁的贝利成为了职业球员,在球场上施展出他的梦幻舞步,备战1958年世界杯。父亲送行时对贝利说:当机会终于来临时,我犹豫了,这也毁了我的事业

所以,你一定要比我坚强!

1958年世界杯决赛,在巴西队充分坚持自己之中,上演了剧情大逆转,最终,巴西队以5:2大胜,第一次夺得世界杯冠军。贝利在足球场上的传奇,从此诞生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有很多假象,甚至是真实的假象。如果,我们选择了妥协认命,那么,就和快乐分了手,与成功从此不再相见。

在一再的挫折和失败面前,了解自己,坚持自己,才能改变所谓的“事实”。成功的曙光即将来临。失败之母还得做最后的测试。只有坚持才能打破它。机会只留给坚持的人,坚持给了自己快乐!

坚持有助于追求,化解固执,获得理解和支持。只有坚持,才能破除成功前的必然的失败。

传奇的诞生读后感 篇12

《传奇的诞生》这部动漫电影,我看了不少。

电影讲述了在南北战争时期南方的一位年轻女子在南方大城市里发生的故事。在一次意外的战争中,她失去了父母,被孤儿院收养,成了孤儿。在孤儿院里,她被一个叫“布拉德斯”的男孩收养,她认识了一个叫梅尔基的男孩,他俩成为了好朋友。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梅尔基和布拉德斯发现了布拉德斯在一个小屋子里的秘密。于是,他们开始了一段神奇的生命旅程—他们遇到了梅森,并与布拉德斯一起度过了一段充满冒险经历的日日夜夜,在一次意外中布拉德斯和梅尔基不幸被一只老虎追捕。梅尔基为了逃命和布拉德斯一起逃亡,踏上了寻找布拉德斯的旅程。

布拉德斯不幸身亡。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他遇到了梅尔基。他们一起度过了一段神奇的日日夜夜,并与布拉德斯一起度过了一段神奇的日日夜夜,在一次意外中布拉德斯和梅尔基失去了父母。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他们开始了神奇的生命旅程—他们遇到了梅尔基,并与布拉德斯一起度过了一段神奇的日日夜夜。在一次意外的战争中,他们失去了父母,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他们遇到了梅尔基,他们开始了一段神奇的日夜夜。在一次意外的战争中布拉德斯失去了一个朋友,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布拉德斯遇到了布拉德斯,并与梅尔基一起度过了一段神奇的日夜夜。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他们遇到了梅尔基。他们一起度过了一段神奇的日日夜夜。在一次意外的战争中布拉德斯失去了一个朋友,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布拉德和布拉德基不幸身亡。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布拉德和布拉德基不幸身亡。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布拉德与米尔基一起渡过了一段神奇的日夜夜。在一次意外的战争中布拉德失去了一个朋友,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布拉德与梅尔基一起度过了一段神奇的日日夜夜,在一次意外的战争中布拉德失去了一个朋友。

这次电影,我看了之后,感触很深。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人生就像一场游戏。只要不惧怕失去,就能获得更大的收获。

传奇的诞生读后感 篇13

关于足球的电影有很多,却很少有一部能像《贝利:传奇的诞生》带给人这么震撼的感触,以至于从上映到两年后世界杯即将来临之际,还忍不住看了一遍又一遍。

《贝利:传奇的诞生》魅力之处在于,影片结合了大量史料将贝利传奇人生拍到力求真实。

比如“贝利”之名的由来,片中认为是小时候的阿尔塔菲尼(后来的队友)为他起的,意在嘲笑他的口音和寒酸光脚的形象,这也和贝利自传中关于口音错误的描述不谋而合。

关于家庭的描述也与现实相符,贝利父亲唐迪尼奥也是名球员,因膝伤而退役,通过打工赚取微博的收入,他的母亲不希望贝利重走父亲的路,于是一次次禁止贝利踢球,但因为父亲的影响,贝利从小爱好足球,10岁时,就和伙伴们自组“9月7日街道俱乐部”,主要在小镇街头踢球,同时还靠擦皮鞋给家里挣钱。这些影片都真实的呈现了,同时为了增加视觉效果和剧情特色,引入了少年足球比赛和街头足球玩耍的场景,算是对巴西足球文化的一种描述。

在剧情设置的时间线上,影片同时从少年到青年两个时间段记录贝利成长蜕变过程,记录了他内心因愧疚而想过放弃、因父亲鼓励而坚持、因教练安排而怀疑自己等等心路历程。

童年的贝利无疑是快乐的,虽然家境不富裕,但是有一众小伙伴一起踢球玩耍偷东西,他们甚至组建球队参加比赛,虽败犹荣。但是因为一个小伙伴的意外溺亡,让童年的贝利陷入了一种自责和愧疚的内心郁结中,从此主动放弃足球。这一段无从考究,可以认为是电影为了丰富人物形象而进行的艺术加工。作为曾经国家队足球运动员的父亲用自己的鼓励打开了贝利的心扉,让他认清了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

到了青年,贝利已经通过自身的不断练习掌握了大量足球技巧和经验,尤其是根植在巴西人身上的“任加”,在他的街头足球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最终他被足球教练发现并带到足球队中,给了他以后一鸣惊人提供了契机。在足球队中,因为教练对欧式足球踢法的追求,巴西特有的“任加”踢法得不到展现,这让贝利很困扰,甚至怀疑自己,电影利用了多个镜头特写呈现出贝利的彷徨无措,这与他征战世界杯中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人物的形象更加饱满真实,原来即使天才,也曾怀疑人生。

如果单纯作为人物传记片,很容易陷入平庸,电影巧妙的探讨了巴西特有的“任加”文化与足球的融合问题。这也让这部球王的传记片主旨得到了升华,上升至身份认同和国家文化层面。

最终,贝利在世界杯半决赛和决赛中完美施展了巴西花式踢球技巧,用华丽繁复的盘带技术、巧妙炫目的挑球过人、熟练快速的颠球技巧、精彩绝伦的倒钩射门让比赛变成了一个秀场,再加上队友的配合,1958年的世界杯最终因为巴西队的觉醒而导致东道主瑞典的一蹶不振,贝利也在这届世界杯中一战成名,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球星。

影片到此戛然而止,似乎关于传奇的崛起,这样的介绍已经足够,然后这对于贝利来说只是开始,当然,对于每隔四年的世界杯来说,更加只是无数传奇中的一个。世界杯的魅力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传奇会是谁?

GZ85.Com扩展阅读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经典13篇


我们为您精心准备了有关“悲剧的诞生读后感”的内容,请您拭目以待。每当读完一本书后,我们的内心一定会有一些独特的感悟。作家们写出的作品常常让人大呼过瘾,感叹不已。读后感能够最好地体现我们的阅读收获。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对您有所助益,记得收藏哦!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 篇1

尼采的第一部着作是《悲剧的诞生》,他提出了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日神的光辉使万物呈现出美的外观,制造一种幻觉,酒神象征着情绪的放纵,它的一种状态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颠狂状态。我们都很喜欢听音乐,而音乐正是日神与酒神精神的一种综合情绪的表露。尼采认为,看悲剧时,一种形而上的慰藉使我们暂时逃脱世态变迁的纷扰,通过个性的毁灭,我们反而感觉到世界生命意志的丰盈和不可毁灭,于是生出快感。现实的苦难化作了审美的快乐,人生的悲剧化作了世界的喜剧,肯定生命,连同它必然包含的痛苦与毁灭,与痛苦相嬉戏,从人生的悲剧性中获得审美快感。这就是酒神精神的要义。

日神精神就是沉湎于外观的幻觉,反对追究本体,酒神精神却要破除外观的幻觉,与本体沟通融合。前者用美丽的面纱遮盖人生的悲剧面目,后者揭开面纱,直视人生悲剧。前者教人不放弃人生的欢乐,后者教人不回避人生的痛苦。前者迷恋瞬时,后者向往永恒。日神精神的潜台词: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也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酒神精神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们也要有声有色的演这幕悲剧,不要失掉悲剧的壮丽和快慰。

尼采认为权力是生命意志的最高目标,人生就是强弱权力意志的较量过程。这种权力意志实际上就是用酒神精神改造过的生命意志,征服异已,使之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工具,这是生命的原则。因此他将人分为天才和流氓。一个能否对人和持审美的态度,是肯定人生还是否定人生,归根到底取决于内在生命的强成衰弱。他还宣称上帝死了,号召打破偶象,破坏陈腐的传统观念,提倡狂放不羁的酒神精神。

一个人的世界,读懂的时刻,第一次看到过这样透彻的言论,让那么多一直以来很模糊的东西变得如此清晰,我变得如此通透,在哲人的面前我是一个透明的灵魂,我好像是与一位哲人在历史的时光隧道中来了一次撞击,满满的一地,我慌忙地俯身捡拾起的,都是闪烁着哲思的光芒的珠贝或者我是在哲人的窗外,看见他来回踱步时燃起的袅袅烟雾,那是思想的丝缕灵性,我屏息静气,心中却有狂浪翻滚,让我想跳想叫想哭,为这些年的混沌在瞬间地流泻,想跳想叫想哭想告诉一个人我的感受,然而,没有。周围很静,苏说:静,净只有我一个人的世界,无比的静我明白这样的话的意思。

有对手才有博弈的乐趣。柔弱的天性将来也可以发展壮大,因为,思想具备极大的包容性,没有哪种思想是单而纯的,其实人也如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每个人都在塑造着别人,同时被别人塑造,不仅是身边的人,还有穿越时空的阅读的对话。今后的岁月里,怎样让人们在熟悉我的思想的同时,不去追溯我此刻的境况呢,然,在境况中可以更深透地理解我此刻的思想,就像对一部伟大的作品的理解都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一样,每个人都是让人评说的对象,在理解这个词的诱惑下,我有一种想脱光衣服充分坦诚的冲动,然而我没有,历史也不会,所以戏剧诞生,而迷惑的一生就是我的戏剧,遮住了历史。

这本书让我知道,我就是一个奇幻无穷的个体,跟政治无关,跟文化无关,跟道德无关,我不再把自己变成一把直立的刀,单薄,尖刻,没有灵魂般地游走在混沌的世界里,割破自己,伤害别人。我不再以为是痛苦遮蔽了所有美的东西。依旧采取了一种比较正常的表达方式:高歌。关上窗户,在一个人的世界里高歌,永远循着哲人们的韵律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 篇2

昨天戴老师布置了一样比登天还难的作业,就是抄一至四单元的重点段落。这可不是轻松的活,有两课是全部要抄的啊!唉,谁让我们这次的期中考试考得这么差呢!很多同学试卷上的按课文内容填空都错了,只有杨妤霏幸免于难,因为她是年级第一。想到老师布置的作业,我现在的心情真可以用一句网络流行语来形容蓝瘦香菇。

放学来到晚辅导班,我马上拿出水笔开始抄,我还是挺有耐心,抄啊抄啊,可是我抄到一半,手就感觉要废了。实在太多了,我能完成吗?看着已抄得密密麻麻的本子,想到还有一半没抄,我真是欲哭无泪。可是怪谁呢?谁让我自己考试不认真呢?现在后悔也没用了。我扭头看看其他同学,他们也皱着眉头,不停地抄着,有人不时地揉揉发酸的手腕,教室里安静极了,只听到一片沙沙沙的写字声。一直到了晚上九点多,我们还没抄好。家教老师发信息问戴老师,这么多没抄好怎么办。戴老师居然回:孩子们自己定。这下我们乐开了花,一个个开始收拾书包准备回家了。陈若文还懊悔地说:唉,早知道这样,我刚才就抄慢一点了,手都快断了。只有潘鑫悦还坐在那里抄着。我也背起书包,如风一样飞回了家。

第二天戴老师居然问我们:你们抄书都抄了吗?什么?不是让我们自己定吗?我的心像静止了一样,呆若木鸡。戴老师生气地说:我就是要看看你们有没有自觉。没抄的人全给我补起来。我默默地拿出水笔开抄了。老师还给我们设陷阱?谁让我们不自觉呢?

这悲剧的两天,我可怜的手啊!看来以后一定要自觉完成作业,不能再心存侥幸了。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 篇3

读尼采的书,营养价值是毫无疑问的,不品尝尼采的思想盛宴,其实是一种人生经历的遗憾和缺失,这是不言而喻的。只是译着版本很多,这篇文章,我重点对比和分辨一下,如何慎重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风格和口味。

我第一次接触尼采是从这本书开始的,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周国平不是翻译家,他是哲学家。这本书的前面,他写的那部分易懂,后面他翻译尼采的那部分原着更是通俗易懂,所谓译者与原作者的思想有差距是众所周知之的,所有的哲学家和翻译家都必须承认,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周国平在译完本书后不忍心结束,为了凑页数,掺杂了很多尼采着作的节选,而且那些节选没有丝毫的章法,甚至有的完全是断章取义。周国平是高产作家,写的书实在是太多了,难免有偶尔不尽人意的作品,况且他毕竟本行不是翻译,这种质量已经十分难得,不可再奢求。对比翻译风格:1.周国平译本的句式较短;杨恒达的译文是长句,大定语大状语,大排比句和从句,不太符合国人的阅读习惯和审美习惯。2.二位译者背景差异导致,对其中的一些句子的理解略有不同,但还可以理解。3.翻译的核心意思有重大差异,举个例子,周国平译本在书名页上见到那被囚禁的普罗米修斯,杨恒达译本则是如何注视着扉页上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小小一句话的翻译如此大相径庭,两位译者对尼采思想理解竟然差距这样悬殊。译者的思想居然可以影响一部作品的风格和思想到这种地步,令人咂舌。

这本书是尼采的早期着作,书中大量使用论据、隐喻、华丽辞章以及气势恢宏的诗句,向哲学界展示出,自己是怎样的一个才华横溢的哲学家。尼采不把自己的文本局限在正统的理性中。他像诗人席勒一般,在语言的铁笼中突破自己,释放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尼采,真正的语言风格就是如此,狂妄不羁,才高八斗。他这个人的书面语言风格本来就十分晦涩,甚至经常使用诗一般的语言,这是尼采的个人语言风格,不是译者的风格。尼采喜欢使用大定语,大状语的长句和排比句,让很多国人都对译者非常不满意。但是我认为这种排比句更能显示尼采早期的汹涌澎湃的浪漫主义风格和非凡的力量。杨恒达的直译更能体现尼采的精神世界和思想转折,如果放到大背景反观尼采的话,杨恒达的这个译本还是不错的选择。周国平把尼采的大长句的语言切碎了,得到了大多数国人的称赞和认可。的确可以帮助大多数人突破语言壁垒,更容易理解尼采,走近尼采。第二点,日耳曼民族的整体思维就是这样,他们的语言习惯和语法规则就是这样的。杨恒达追求直译,对于无法打破语言壁垒和习惯壁垒的读者而言,欣赏杨恒达直译的作品会很痛苦,如果能突破这些,感受尼采语言的气势和力量的话,杨恒达的直译无疑比周国平的意译更加吸引人,更加充满了力量。但是如果选择看尼采的书只是想了解他的观点,还是选择周国平这种顺口,清晰一些的版本吧。译者是直译,意译,各显其能。读者就各取所需吧,没有好坏之分,只是看自己个人的口味。

值得赞美的不仅仅是周国平的语言比较中式化,很容易读懂。更重要的是,他是哲学大家,思想,论调,口气和哲学风格,大家都已经很熟知了。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 篇4

音乐已死。这宇宙与世界的底色调早在世人的漠然中为杂色所染。他本是酒神的灵魂,是这众生是这世界是这宇宙的灵魂,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歌剧开始,灵魂就不断被更深地亵渎;他本是宇宙大爆炸的伴奏,有了他才会孕育出现实,之后才是对于现实的描述,模仿与概念,而他们,那些所谓的艺术家,竟用音乐去模仿滥俗的情感,去模仿苍白的文字,去带上谄媚的嘴脸刻意营造空洞涣散的娱乐效果!音乐本是这世间的神,而无知而自大的人却令神去模仿自己。在过去的近百年中,巴赫犹能窥见神的一角,贝多芬用苦难与灵魂谱出的音符恍若千年前希腊的神谕,但百年以后的今天呢?贝多芬已死,巴赫已死,,音乐已死,灰也不剩。

诗已死。这基于“音乐情绪”的情感释放,文字只不过是承担的载体以及使情感含蓄的通道。那些源自本性的原始呼喊,那些日神光影下的梦境形象,却被这些当代诗人张牙舞爪的笔,矫揉做作的字符(已不配称为文字),牢牢地钉在冰冷的纸上。屈子行吟于泽畔,唱的是不屈的调子;太白斗酒诗百篇,书的是灵魂的交响。他们自是人生的英雄,是希腊式悲剧的主角,而那些诗篇正是他们在台上用生命吼出的唱词,是人生悲剧的表达与模仿。而屈原投江,诗仙捉月,诗也便追随去了水月之间,因为人间再无诗人,因为人间已是符号的天下。

艺术已死。当人世间的审美者得意洋洋地认为艺术是在自己手上诞生时,是否便意味着人世间已无人懂得艺术的真正面貌?我们只不过也是真正创作者的另一件艺术品罢了,而一件不懂得站在正确角度欣赏自己的艺术品,终究只有被砸烂的下场。

此时,作为最高形式艺术的希腊悲剧,那日神与酒神执笔共同挥洒出的悲剧,那诗与音乐编织交响而成的悲剧,又怎能苟活于这不懂本质,没有灵魂,任凭欲望、自大、个体意识肆虐的疯狂的人世间?!

所以悲剧已死。

而在不见帷幕的戏台上,在迷雾重重的人世间,我们又将何去何从?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 篇5

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不急不慢地看完两遍,有人说看尼采的著作有强烈的快感,这本书尤其如此。因为激情的挣扎而充满热血,有非常鲜明的青春印记,观点尖锐独到,不,是惊世骇俗,当然还有意气风发和作为尼采第一本著作的生涩。但这也是他思想的开始,以后的论断都源于这部著作,或改变,或变形,或扩大,或深化

在尼采的世界观里,世界的真理是无常和残酷的,任谁见了都了无生趣。但是,不同于叔本华停留于悲观主义,尼采以满腔的勇气要超越悲观主义,寻找生的意义。他把眼光放在了所有民族的典范古希腊文化,攫取了日神与酒神两种艺术形态,并把酒神奉为最高的神祗。在他看来日神和酒神两种冲动都源于世界的真理,但是日神是希腊人用来掩盖残忍现实的美好形象,因为靠着日神的幻影保护,才免于直视血琳琳的真相,才能引诱人有活着的强烈欲望。但酒神却直接映出赤裸裸的事实。在酒神精神里的人,个体化原理崩溃,无生存意志,处于无意识的极大痛苦及无比快乐中。

而悲剧的诞生就在日神与酒神的碰撞中,日神的月桂碰了醉酒者,让他的无意识感受得于形象化、概念化,而他才得于看见。所以,希腊悲剧开始只是歌队,酒神的信徒们沉溺在酒神精神里,主角酒神只是被假设在场。后来酒神才被具体化为形象出现在舞台,而歌队则改为用于隔绝外部世界的屏障,但仍保留酒神信徒的性质。只是后来,酒神精神被驱逐后,歌队就退化为无关紧要的陪衬。

尼采惊世骇俗的言论在于悲剧的破灭解释,日神与酒神的观点只能算是独特视角。本来日神与酒神精神都直接来源于大自然的感受,无关个人知识和经验,是大自然的回响。但是当科学观历史观追究因果关系和证据的时候,神话就破灭了。酒神赖以生存的乐土也就被毁了。

酒神精神被苏格拉底的理解然后美,被世人无穷的求知欲和贪念逼到了黑暗的深渊。反抗酒神的结果也断送了日神艺术,之后所追求的艺术都是无生命的仿造品。这完全是反理性,反科学,反学术的极端态度。此话一讲,思想界学术界的极端愤怒使它对尼采这部得意之作保持沉默3个月之久,才爆发了浩荡的声讨。

尼采看到悲剧文化的毁灭留下了巨大的空白,但他当时有完全的信心预告此精神将在德国高贵性格中再生。而被寄予希望者是当时与他有热烈友情的音乐家瓦格纳,他的音乐体现了世界的声音,召唤神话,唤醒沉睡的悲剧文化,到达歌德、席勒等都未达到的地方,接过古希腊人的文化旗帜。

他认为从日神、酒神、苏格拉底延伸出三种人:一种人被苏格拉底式的求知欲束缚住,妄想知识可以治愈生存的永恒创伤;另一种人被眼前飘展的诱人艺术美之幻幕包围住;第三种人求助于形而上的慰藉,相信永恒生命在现象的漩涡下川流不息,他们借此对意志随时准备好更普遍甚至更有力的幻影保持沉默。当然他说这三个等级属于天赋较高的人,他们怀着深深的厌恶感觉到生存的重负,于是挑选一种兴奋剂来使自己忘掉这厌恶。

尼采说《悲剧的诞生》是一部年青人勇气和年青人的忧伤的青年之作,即使似乎折服于一个权威并表现出真诚敬意的地方,也仍然毫不盲从,傲然独立。他是一个可爱的叛逆者,这权威可以说是瓦格纳,也适合叔本华。崇拜偶像却个性倔强地保持自己的独特性,真心崇拜,真心迷恋,可也是真心叛逆。后来尼采与瓦格纳友情破裂,与写《悲剧的诞生》迷恋心境不同的是,后来他频频抨击瓦格纳,不但不把最高艺术形态悲剧文化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还称他为浪漫主义的虚弱者,而且认为错识瓦格纳是本书最大的错误。当然他与叔本华也决裂了,还有他大学时代不惜转学追随的导师李契尔因为对此书与社会一同沉默,让他难于接受,反应亦异常激烈,发出了一封语气傲慢的信。

如果说,古希腊人永远是孩子,尼采也是个孩子。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 篇6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第一部产生重大影响力的哲学着作,该书涉及的是哲学中的重要分支美学。在这一领域,学术界一向重视黑格尔、帕克以及后来的本雅明、阿多诺等人的研究成果,尼采的这一着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悲剧的诞生》一书却一直为艺术家和诗人们推崇。仅以我们中国为例,鲁迅、周国平、郭沫若以及现在的新裤子、超载等摇滚乐队都曾对这一着作产生过浓厚的兴趣。撰写《悲剧的诞生》时,尼采还是一个意气风发、初露头角的青年学者,然而仔细阅读这本书,你会发现他不仅阐述了西方艺术的源头,而且也为他自己的悲剧命运写好了注脚。也许这本书的问世本身就意味着尼采悲剧命运的开始。

尼采在书中把西方艺术的源头归结为日神情结和酒神情结,而尼采尤为推崇后者。酒神情结即迪奥尼索斯情结,此后一直为众多学者和艺术家关注,比如王小波就曾以迪奥尼索斯情结为题写过多篇杂文。在中国文化中,酒神情结也在诗人、隐者和失意者中十分流行。中国历史上最奇特的年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是一个国家分崩离析、战火纷飞的年代,那是一个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极度尖锐的年代,那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年代。在那个时代,产生过一批令后来人神往无比的隐士。他们或不问世事、一心耕读,或放浪江湖、蔑视权贵,或庙堂为官、勤心修身。不管是隐于野的小隐,还是隐于市的中隐,抑或是隐于朝的大隐,他们都有着强烈的迪奥尼索斯情结。例如着名田园诗人陶渊明(先隐于朝而后隐于野)就是一个喜诗好酒、寄情山水的隐士,迪奥尼索斯情结在他身上展现无余;更不用说让无数文人向往的大隐组合竹林七贤了。在鲁迅先生的文章里,魏晋士人,自然可以以竹林七贤为代表,与药和酒是分不开的。竹林七贤中着名的刘伶(天地为屋,房屋为衣,赤裸终日)、阮籍(猖狂一生,难效长途之哭)以及他们的精神领袖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都是终日与酒相伴的狂士。由此可见,酒神情结和日神情结的交织在中国文化中同样可以找到映射,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在西方,酒神情结在哲学家、音乐家、画家和诗人中都存在,而在中国,似乎主要是诗人钟情于酒(自然是以酒为命),而像着名画家吴道子、音乐家李龟年、哲学家朱熹,我们并没有听说过他们好酒的记载,这也许与中国儒家思想的深入影响有着很大关系。可见,中西艺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用殊而不同而又殊途同归来概括吧!

尼采在书中对西方艺术的这一源头作了深入的阐述,并运用这一论断对西方历史以及现实中种种艺术现象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尼采和着名音乐家瓦格纳是好朋友,而在书中他对瓦格纳的音乐作了毫不留情的批判;尼采分章节对希腊、罗马的各方面的艺术文化进行剖析,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尽管与黑格尔、帕克相比,尼采在美学上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他的论断和阐述多有随意性和主观性明显的缺陷,他的文字逻辑性和严密性也有待推敲(这方面的缺陷与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的经典着作《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有相似之处),但是他对西方艺术的分析,他在书中所体现出来的悲剧人生观,仍然深深影响了几代艺术家和文人。该书中许多看似随意、漫不经心的论断成为后来许多文人的座右铭或者信奉的箴言。

在该书的末尾,尼采用悲凉的笔调写道:就算人生是梦,我们也要有滋有味地做这场梦,不要失去了梦的情致和乐趣;就算人生是悲剧,我们也要尽情地上演这场悲剧,不要失去了悲剧的壮丽和轰烈。这句话成为许多喜爱尼采的文人、甘于孤独的斗士的座右铭,而同时似乎也为尼采孤寂而又悲壮的一生埋好了伏笔。尼采靠《悲剧的诞生》而成名,《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问世使他成为继叔本华之后唯意志论的代表人物,而他鼓吹的生命意志、重建偶像的超人哲学即使他成为德国哲学的领军人物,也给他带来了无数谩骂和污蔑。也许在他撰写《悲剧的诞生》时,他就已经预测到自己一生的悲剧命运。在他精神失常后孤苦的日子里,在他郁郁不得志、愤愤而终的时刻,甚至在他的哲学为俾斯麦和希特勒所所以解释、肆意篡改的年代,这一悲剧似乎一直在延续。这已经不只是尼采本人的悲剧,也是人类,是这个世界的悲剧。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 篇7

人类的活动(不论体力或智力的)创造了艺术,艺术来源生活,而那些不朽而光辉,得以长存至今艺术形象,是人类活动在无边的历史长河的淘洗下,脱颖而出的精华。在同一时期,不同地方的人类文明以自己的社会形态、文化风格为原型,创造出了众多特点鲜明的艺术形象。在这些形象当中,堪称经典,为我们所熟知的两位,即本文将要讨论的夸父和普罗米修斯。在讨论他们之前,我必须不厌其烦地补充一点历史背景知识,这样将有助于文章的铺展和读者的理解。所以请耐心地读下去,肯定会有所受益。

如果我们假定,这两位曾经以人的形式,在大地上行走的话,那么他们大致生活在同一个历史阶段公元前第三个千年至第一个千年之间。这个时期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即由新石器时代向古代文明时期过渡。

在这个伟大的变革时期,因为灌溉农业、金属冶炼,和牛耕农用动力的产生和推广,古代文明首先在中东破土而出,然后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向各地传播。在这一时期,中东出现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东边,黄河流域出现了中华文明的雏形,印度河流域出现了古印度文明;在西边,埃及文明诞生于尼罗河流域,地中海的波涛和美丽的克里特岛是孕育米若斯文明的摇篮。紧接着,在亚欧大陆的古代文明之后的,是中美洲的古老文明。这是一段古代文明焕发活力,欣欣向荣的时期,也是一部反映人类挑战自我,突破自然限制的伟大诗篇。从新旧石器时代的蛮荒中苏醒过来的人类,仿佛是受到文明之火的启示,他们睁开双眼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向强大无边的自然发起挑战。现在看来,人类无疑是赢得了这场战争,他们成功地开辟了一片自然奇迹之外的广阔天地。但是,当时的人类决不会有这样的自信,在他们辛劳而短暂的生命中,一定充满着人生苦短的慨叹。在古代文明的发源地美索不达米亚,频繁而又无规律可循的可怕山洪,与反复无常的气候变化,时时刻刻摧残着那里脆弱的农业生产;而周边游牧民族军队反反复复的侵略、骚扰,又是破坏文明国家国计民生的一大威胁。翻阅苏美尔人的文献,我们看到他们用这样文字来抒写对人生感慨。

只有人,寿命不久长,无论做什么,都如清风一扬。

在可怕的自然力面前,我们的祖先是十分渺小的,但他们心中涌起的欲望又无法让他们在与自然的对抗中妥协,实际的情况是,人类已经没有退路了,在与天地进行的斗争中,他们必须放手一搏,哪怕这是一场必输的战斗。

古人是怎样看待他们与自然力的较量呢?

人类的神灵意识,贯穿着人类发展演变的历史。自然力量在他们眼里,化身成为无所不能的神灵,步入文明时代的人类向自然发出的挑战,实际上就是在挑战新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心中不敢逾越的权威神灵。神界与人界分异的产生,其实是非常合理的,我们无法想象,绝大多数古人会忽视神灵的存在。事实上,也正是因为对自然力量的惧怕,人类才需要神那是一种强有力的依靠,不论他降灾还是赐福,都是一种心理上的慰藉。

进入文明阶段的人类没有对神灵的存在产生怀疑,他们依然要仰赖对神灵的信仰才能生存,但与新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不同,那时的人类已经敢于接近神灵,去获取神灵的智慧。我们都知道巴别塔的故事,骄傲的国王集合天下能工巧匠,想要造就一座通天的高塔,结局自然是神战胜了人类,浩大的工程最终在神的干预下半途而废。这个故事体现了人类对神灵态度的转变,尽管结局是人类遭受了失败,但那种敢于接近神灵、触犯神灵的勇气,是那个时代人类文明所共有的特征,也是众多艺术形象不可或缺的精神。先民们创造的这些伟大的艺术形象,多是以挑战不可战胜的神灵为开始,以主人公受到神灵惩罚的苦难为结束,体现了充满磨难而又百折不饶的人生这一悲剧性的主题。伟大的悲剧是人类艺术史上的巅峰,悲剧背后所体现出的人性光辉,甚至超越了其在美学上所能达到的成就。

宇宙心灵所怀蓄的矛盾,在他看来显然是由于种种不同世界的交错混乱,譬如说,神界与人界,这两者分别来说都是合理的,但是,正因为它们分庭抗礼,所以势必各因其个性而经受痛苦。当个人英勇地努力追求共性,当他试图跨过个性的界限,从而使自己变成唯一的宇宙生灵时,他定必经受那隐藏在万物本质中的原始矛盾,也就是说,他越轨了,因此受苦。

尼采《悲剧的诞生》

普罗米修斯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形象,他虽然是一个神,但他更像是一个在大地上行走的人类,在对待火的立场上,他和人类是一致的。这样一个为人类的利益奋斗而不惜背叛自己身份的神灵,我们不妨就把他看作人类中的一位勇士。

当人类走出蛮荒,努力地征服自然,想要在世界上拥有自己的位置时,他们就已经从内心深处与自己的神灵决裂了,客观地承认神人二界的分野,只会加速这种决裂的发展。面对生存环境的艰险,文明人不会寻求妥协,正因为这名正言顺的分界,造就了人类与神灵分庭抗礼的局面。用尼采的话来说,就是人类跨越个性的限制,去追求共性的过程,人类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使自己成为宇宙中唯一的生灵。但是这种疯狂的行为,又是对神灵权威的冒犯,越轨者必遭受苦难,他会为其所作所为付出痛苦代价。而这就是其悲剧之所在,冒犯神灵的权威会招致灾难,但为了人类共同的利益,普罗米修斯这样的英雄必须去犯。他做了,神灵不会给他好果子吃;他不这样做,人类将遭受灭顶之灾。普罗米修斯的人生悲剧,就这样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无独有偶,在遥遥相隔万里的东方,黄河流域养育下的中华文明也诞生了这样一位伟大的人,他就是夸父,那位手持拐棍,只身追寻太阳的巨人。

与希腊人埃斯库罗斯所写故事的背景相同,夸父生活在一个极端寒冷的年代,鹅毛大雪漫天飘洒,遮蔽了太阳火热的脸庞,给行走大地上渺小的人类带去了无边的寒冬长夜。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巨人夸父表现出了与普罗米修斯相媲美的勇气,告别族人,他要去寻找太阳,为了让太阳回到族人身边,他必须说服这位力量强大的神灵。这一情节的设置,与普罗米修斯为救人类而盗取神火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两个故事稍有不同的地方,只在故事的结果。

普罗米修斯盗取了神火,也受到了惩罚,宙斯把他悬挂在峭壁之上,派巨鹰日日啄食他的肝脏。夸父的结局是死亡,他长途跋涉,历经艰辛来到了太阳面前,对他说出了自己的诉求,然后悲壮地倒下。两位代表着人类利益去冒犯神灵的英雄,一个得到的是万年的折磨,另一个则面对生命的终结。普罗米修斯成功地获得神火,使温暖重回人间;而夸父没有带回他所渴求的太阳,他的同胞并没有获得解放。

但是结局不言自明,在逆境中生机勃勃的人拥有不可战胜的力量,巨人夸父所表现出来的超凡勇气,预示着人类将克服一切艰险,创造出光明璀璨的未来。在故事最后的部分里,夸父丢在地上的那根拐杖,化作了一片美丽的树林,树上结满了甘甜的果子。这个美丽的地方,后来成为了一代又一代行者追寻不止的所在。个人认为,夸父追日这个悲剧故事,比起埃斯库罗斯笔下的普罗米修斯,在对结局的艺术处理上要技高一筹。总之,夸父与普罗米修斯这两位人类英雄的悲剧形象,是人类在历史上试图超越自我,战胜自我,挑战极限过程的完美写照。在中国,与他们相类似的艺术形象还有填海不息的精卫,和开天辟地的盘古。他们在悲剧中诞生,在悲剧中寻找超越的动力,亦在不竭的奋斗中得到永恒的生命。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设想,应该把夸父的形象作为我们民族精神的标志,中华民族在近代的发展充满着挫折和艰辛,只有保持最大的勇气才能支持我们在逆境中前行。我呼唤当代的夸父,那坚定的巨人,能够忍受大众的奚落和嘲讽,向着那美好而渺茫的希望之林前进,哪怕等待前方的是死亡,也能顽强的前行,为了人类的幸福,挑战那不能超越的极限。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 篇8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第一步正式出版的著作,发表于1872年。尼采是德国人,在1866到1872年间,德国还处于皇帝的统治下,并且连年征战,社会比较动荡,学术界也比较偏向于传统保守。尼采当时是巴塞尔大学的古典文学教授,年轻有为且前途无量,正在研究古希腊罗马精神,学界都在期待他写的文章。然而,《悲剧的诞生》一经出版,这一通惊世骇俗的新理论就激怒了学术界,还因此引来了不少批评,连他的老师和学生都不支持他。直到现在,这本《悲剧的诞生》虽然已经非常出名了,却依然没有得到承认。但是尼采是很有点执着又浪漫的文人精神的,面对这么多的反对声音,依然没有放弃追求自己的哲学理想,坚持把自己的思考进行到底,后来又陆续发表了代表其思想的其他文章和书籍,比如《自我批判的尝试》、《偶像的黄昏》等等。

我买的译本是周国平先生翻译的版本。作为国内第一个翻译尼采书籍的翻译家和文学家,周国平先生很用心地为现代青年们作了序言和导语,在书籍的最前面简要介绍了《悲剧的诞生》的主要思想。二十世纪时,周国平先生把尼采美学带到国内之后立马引起了一股美学热潮,当时的人们都以谈论哲学为荣,有文化有情怀的人才是高贵、高尚人士。

尼采说过这样一句话:“苏格拉底杀死了悲剧。”我虽然还没有读过苏格拉底的著作,但前不久刚刚读完苏格拉底的徒弟柏拉图写的《理想国》一书。《理想国》里把正义定义为,城邦里的每个公民都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可见柏拉图的思想倡导的是用理性约束自身的行为,光靠感性是不能建设美好国家的。柏拉图的思想有很大一部分承袭于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以研究人性中的理性、倡导“独立自主”思想而闻名,后世不少西方政治学家和哲学家的理论起源都来自于苏格拉底。尼采是一个富于感性的、浪漫的思想家,他像无数的思想家一样关心人类存在和存在价值的问题,但他不认同苏格拉底在人性中这种只看重理性忽视感性的观点,网上有网友这样评论:苏格拉底作为“科学精神”和理性主义的化身,既谋杀了古希腊悲剧和艺术,又可能造成巨大的政治灾难;苏格拉底用理性否定本能,其“理论乐观主义”杀死了悲剧。苏格拉底作为“科学秘教的传播者”,导致求知欲和科学精神在后世的泛滥,由此成了“世界历史的转折点和漩涡”,可能带来可怕的政治后果。

先意识到尼采是这样一个充满浪漫感性、想法大胆又天马行空的人之后,或许能够更好地理解尼采的美学思想。尼采寻找诸如音乐、抒情诗、悲剧等艺术种类的本质以及人为什么需要审美的根源时,开创了独特的“日神酒神二元冲动”学说。日神和酒神都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代表人物。日神阿波罗是光明之神,支配着世界的美丽外观,这种外观是不同的人主观看到的不同世界,也可以说是一种幻觉,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客观世界本来的面目;酒神狄奥尼索斯是一种艺术力量的象征,古希腊常常有民谣集会来纪念酒神受苦的场景,而这种集会仪式中人们尽情饮酒作乐,纵情恣意,说明古希腊人潜意识中渴望脱离个体的束缚、回归原始回归自然,本质是“个体化原理崩溃时从人的最内在基础即天性中升起的充满幸福的狂喜”,是人类放肆的天性。酒神与世界的本质相联系,日神与现象相联系,那么自然是酒神是本原的因素。

我对此简单粗暴的理解是,日神象征人类用理性建造出的实物上的美,而酒神象征着人类感性上对原始自然的天然渴望。周国平先生认为,日神是个体的人借外观的幻觉自我肯定的冲动,酒神是个体的人系我否定而复归世界本体的冲动。用我的头脑来理解,就是时代在发展在进步,效率越来越高事物也越来越精致,从原始人的小木屋到如今的摩天高楼就可以看出来,人类理性上是追求事物外观的精致和完美的;但是这种外观的精致美丽是“建立在某种隐蔽的痛苦和知识之根基上”的,意思是说社会发达的背后伴随着人民精神上的压抑与痛苦,看看二十一世纪人民的生活现状就不难理解了——生活节奏太快,打工人们为了跟上社会运转的速度每天痛苦的上班,社会竞争也加剧,从上学读书时开始就有“内卷”,每一天都处于压力之下,人性难免有压抑和扭曲——这些都是“隐蔽的痛苦”的外化表现。“二元冲动”,意思是日神和酒神虽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对立力量,但两者可以相互制衡相互促进,这就是人类存在的本质,社会也是在这种冲突矛盾中不断前进——当酒神力量放纵时,人民就会松散且沉溺于欲望中,需要理性的日神力量把人们从欲望的泥沼中拔出来;当日神力量盛行时,人们会感到苦闷不堪,需要感性的酒神力量来给人们进行一场心灵和肉体上的慰藉。“日神和酒神相互激法更有力的新生,在彼此衔接的不断新生中相互提高。”

在人们的头脑中,悲剧往往比大团圆结局更容易留下印象,悲剧也被认为时高级甚至是顶峰的艺术形象。古希腊神话中有许许多多的悲剧,出名的`例如普罗米修斯之火,都给人留下超出故事本身的震撼之感。按照尼采的解释,悲剧的诞生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最初,只是群众的幻觉,酒神信徒纵情狂欢,在意识模糊的时候把自己看作是酒神随从萨提儿;然后,由此出现了萨提儿歌队,歌队成员用舞蹈、声音、台词等来扮演萨提儿,谈论这种幻想,但这个时候是没有舞台的,酒神只是作为人们谈论的对象被想象在场;最后戏剧产生了,有专人扮演死神本人,死神“真的”在场而不是聊天对象,是更立体的形象。这个过程就是酒神音乐不断向日神的形象世界进化的过程,所以周国平认为尼采正是在探索悲剧的诞生过程中开创了二元对立理论,进而找到了尼采的人生哲学。

《悲剧的诞生》之中的语言和普通研究所采用的正式学术语言很不一样,无怪乎学界既不接受尼采的思想也不接受这本书本身了。本书的文字就像尼采本人在和读者聊天,又或者是尼采本人在自言自语,把他的所思所想娓娓道来,很连贯很流畅,没有生硬的一二三四点或者是开头过程结果。平直中也有文学性,在写到激动的时候,尼采会连用五个反问句来抒发情感;行文中也有一些感性的、华丽的描写,把他要表达的内容夸张的叙述一番,加上他主观的感情“滤镜”于事物之上。

文学书是不好读的。在中学的时候,我特别喜欢读张爱玲、李碧华的小说,这些书籍当然也属于文学之列,但是是非常有趣轻松的,有情节有描绘;但是像《悲剧的诞生》一样纯粹阐述作者的思想的文学书籍读起来就远没有那么轻松,有时读起来还觉得有些晦涩,需要大量的总结提炼才能读懂作者想表达的意图。然而研究文学,不能只选择读那些自己喜欢的、轻松的书,各方面经典的书籍都要涉猎,才能有一些小小的心得。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 篇9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2000字

一、赫拉克利特:人间智者

人居世间如扁舟行于沧海,时刻面临着孤独与虚无的恐惧,然而恰恰是为了克服这样的恐惧,伟大者必须永恒却成了人类发自肺腑的执着呼唤。似乎,惟有借自己的成就与名声方可超越时间与死亡,永远被后代铭记,惟有伟大者的永恒能够使生存显得可以理解,惟有不朽可以给予人生一个合理的明证。对永生的渴望,铭刻在沧远的人类文明史之画册。

在追寻永恒的队伍之中,哲学家是最勇敢的骑士。禀赋卓异的哲学家骄傲地轻视当下,略过一切瞬间即逝之物,将所有厚望寄托于永恒的真理,修建起固若金汤的自足的城墙,独自朝拜通向不朽之途。

赫拉克里特,真理追求者中最后一位最光彩夺目的人间智者。这位孤独的隐士深刻地洞察了世界变化与毁灭的无常,因而不仅对别人的真理和真理探询不感兴趣,更截然不同于别的哲学家对名声的热衷,他像一个失去大气的星体,面对众人时只会厌恶地转身而去。然而赫拉克里特鄙视名望,却并不否定他自己的永恒真理。认识自我乃是一种必须,自我所认识到的真理以及那个认识真理的自己依然是人类智慧的顶峰所依然推崇的固守。

二、奥林匹斯诸神:纵乐的众相

希腊神话里首先浮现的神邸是奥林匹斯神巍峨壮美的形象,是诸神与泰坦巨神的战争。奥林匹斯神完全不具备宗教神的高尚、圣德、悲悯或爱怜,而浑然是人自身的升华。快乐、自信、意气昂扬的诸神翻泰坦帝国、杀死巨怪。如同从荆棘丛中长出玫瑰花那样,由于阿波罗的美的冲动,原始泰坦诸神的恐怖体系经过几个渐进的过渡阶段,演化成奥林匹斯诸神的狂欢体系。

尼采称阿波罗为众神之父,荷马的阿波罗、奥林匹斯神的孔武有力与阿波罗理性的法则是希腊神话提供的第一种面对苦难人生的智慧生存,同时提供了一种神正论式的证明生存的方式:阿波罗以其崇高庄严的姿态向我们表明,人们多么需要这整个痛苦世界,它促使个体人产生得到解救的幻觉。强烈的幻觉和乐观的幻想,朴素而壮美,为荷马式的人提供了想象性的救赎。

众神自己过了人的生活,从而为人生作了辩护。阿波罗与奥林匹斯诸神的确能够解释人生的苦难与生存的正当性:希腊人证明生存和世界正当的方式就是让自己的每一种生存方式都可以在神的世界中找到对应的神的生存方式。荷马所构筑的这一体系使希腊人得以在神邸的明媚阳光下生活,连叹息也成了生存的颂歌。然而,原初泰坦的精神虽然暂时被压制和掩盖,却并没有被彻底消灭,阿波罗/奥林匹亚诸神的胜利仅仅是暂时的和局部的,只有在多立克国家和多立克艺术之中,在对泰坦的、野蛮的本性的不断抗拒之下,才形成了阿波罗神真正的永久军营。然而泰坦只是在安详庄重的阿波罗的体内作暂时的喘息,力量积蓄充分之时,阿波罗神已然溃不成军。

三、普罗米修斯:叛逆之神

如果说奥林匹斯神打败泰坦巨怪的神话依然是阿波罗智慧的集中体现,那么在普罗米修斯的故事里,充满张力的精神冲突已经凸显,奥林匹斯的神山本身亦已开始悄然坍塌。普罗米修斯为人间盗来火种,火作为一种新兴文化的守护神,同样是智慧的象喻,然而对人类满怀伟大的爱的普罗米修斯却被宙斯缚于山崖,普罗米修斯的神话,一方面集中表现了勇敢的个人的无限的痛苦,另一方面则表达了神的困境,乃至对诸神末日的预感。普罗米修斯是一位叛逆的神,他虽然属于阿波罗的父系,却又是狄俄尼索斯的面具。

而对于人类而言,火点燃了蒙昧的世间,却被视为对自然与神灵的侵犯,于是在转身回首的那一瞬间,人洞见了这智慧中饱含的罪恶,同时却又是充满尊严的罪恶。这是一种类似于原罪式的原始亵渎,或不可消泯的原始矛盾。普罗米修斯的神话因此包含了一个无比苦涩的思想:事物本质之中蕴涵着不幸,世界内心充满矛盾,因为泰坦般奋发向上的个体必然亵渎神灵。而普罗米修斯的智慧给人生的启示在于,他同时为人类的过错、以及由此产生的苦难作辩护。人类的不幸在普罗米修斯的神话里交汇成深重的悲剧精神,而交错混杂的种种矛盾与痛苦最终凝结成一句话:这就是你的世界!这就叫世界!

四、西勒尼:你的智慧在于死亡

西勒尼的智慧冲着庄重的奥林匹斯诸神喊道:啊,滚开!滚开!,他冷笑着感叹可怜的浮生啊,命运多舛的孩子啊,你为什么要逼我说出你最好不要听到的话呢?那最好的东西是你根本无法得到的,这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归于乌有。不过,对你来说,等而次之的东西是立刻就死。

如果说阿波罗的精神是原始希腊人沉浸于梦与幻觉之后想象的救赎,对苦难人生的恐惧甚至变成了神邸光环笼罩下渴望生存的强烈意志;普罗米修斯的神话却交织了觉醒后的所有的矛盾与痛苦,并最终得出一切存在既公正又不公正,在两种情况下都同样合理的概念化结论语;那么西勒尼那一声尖锐的嗤笑则是骆驼背上的最后一根草,最深刻也最悲观的智慧,最终压垮了希腊达观与浅薄乐观主义。作为狄俄尼索斯的养育者和老师,西勒尼所具备的是截然不同于阿波罗的智慧,如果普通人是过于阴沉而严肃地看待了这一生命历程,有些人则明白在通向不朽的旅途中怎样超然地付之一笑,或者至少是高尚的蔑视,他们常常带着反讽爬向坟墓。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 篇10

从来没有这样的感觉,认为自己已经和悲伤说永别了。实质上在表面看来是这样的,我已经没有悲伤的理由了,也没有时间去悲伤了。六级、考研、司考……以后还得工作赚钱疼老婆样孩子,再次还得享受生活。悲伤对于一个正常的人来说是一个奢侈品,当然包括我在内。世界如此美妙、如此多彩、怎么说也不能单用悲伤的眼光去看待,所有美好的东西对与生活积极的我来说都充满了吸引力。曾几何时我似乎说过我的好奇新比一般人都要强,对太多的东西都过于渴望了解。不认为这是什么错误,但我想了解了之后如果是不尽的悲伤,那还是闭上眼睛为好,因为那悲伤的眼神不能让你得到什么值得珍惜可以珍惜的东西,包括所谓的什么和什么以及什么和什么。

以下是我暑假在家的几天写下的:

自己对爱情和文学的双重爱好,但却不得不承认它们有冲突。爱情和文学都高深莫测,让人难以捉摸。但是爱情必须学会珍惜,而文学你可以去践踏,当你践踏文学没有超过道德底线没有让众人觉得有什么不合适时,你同样可以不受干涉的热爱属于你自己的文学。于是我发现了爱情和文学之间最大的差别,爱情是两个人共同拥有的而文学在你没有成名成家之前只属于你自己。我总是喜欢怀疑自己,有时候我认为自己对文学和爱情的双重喜好必有一种是假的。因为它们一个是给自己享受的,一个是给别人享受的。这样我就要对自己这两中爱好进行判断取舍,当然取舍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所以在这里免谈。如果爱情和文学必有一假的话,那只可能是爱情。因为我的性格是缺乏安全感的,于是我更不知道珍惜。所以爱情对我来说就像是别人的艺术品,是我生活中的奢侈品。而文学则不一样,他需要怀疑的态度。中国历来有很多文人都曾尝试过做一个爱情和文学双重爱好的人,但在我看来,他们无一幸免。他们都成了牺牲品,世俗的爱情的牺牲品。在这里我并没有诋毁爱情的纯洁性意思,只是说当爱情和别的东西挂钩,任何东西包括纯洁的文学,就会变质,变得一文不名。我很愚蠢但我不会再去做这方面的尝试。所以我对爱情和文学的爱好都一样的话,那只可能是一样的假。人总是善于表演,就算我很世故依然不会在表演天赋上输给任何人。我想当爱情和文学都成了我生活中的奢侈品时,我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

我的生活不会是充满了悲伤吧?……无法想象不敢想象毋须想象……仔细想想当然不会是悲伤,因为悲伤在我的观念里已经过时。我早就发现自己是一个积极的人,悲伤会从何而来呢。计算机二级没过,我无所谓;四级可能过了可能没过,我也无所谓;以后的考试什么的会不会顺利我都无所谓。我到底在乎什么呢?什么都无所谓是不是表明什么都有所谓呢,后来发觉不是的,A≠非 ̄A。例如:我不是人才≠人才不是我。(把“才”字去掉也一样)还是有所谓,比如我怕死怕活得不开心所以一直以来玩命的追求那种感觉。在今年春夏之交的某个下午,我在一个荒田里感受到了。短暂也很永恒,如同烟花一样的爱情。了解之后应该是无尽的欢乐,爱情理应也是一样,所以我现在没有悲伤的理由了。说到现在,似乎我的悲伤是在追求爱情的过程慢慢体会到的。但事实并非这样,在悲伤中我也一直在感受着欢乐,也将是永恒的欢乐。那么,所有的悲伤都应该归结于欢乐的副产品。

我真的发现了悲伤的起源了吗?如果是那我以后就不会悲伤了,因为人是有理性的,可以尽量避免悲伤,至少可以将悲伤降至最低限度。但要是没了悲伤,那欢乐的副产品将会是什么替代品呢?我又得探索,还的悲伤……但如果,我以上说的都不对,也就是说我还没有真正发现悲伤的起源,那我还得悲伤,因为我很好奇,渴望对悲伤的品质做彻底的了解。我还得继续悲伤。于是我觉得发现一点意义也没有,徒增烦恼……

高中时看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没有弄懂,到现在还是有很多不明白。认同的只有一点:悲伤是一种矛盾引起的。至于酒神和日神这样的事物亦或称之为词语是可以替代的。尼采认为悲剧是“肯定人生的最高艺术”。但他自己也承认悲剧能给人以快感,这样悲剧就让我有所怀疑了。在我看来,悲剧要么是一切事物的起源,要么就根本不存在,只是作为一种虚拟苟存于人们的心间。悲剧很有可能只是一种假象,迷惑了所有人包括聪慧的哲学家们。能引起悲伤的只能是人的灵魂,那虚拟的灵魂,难以捉摸的灵魂,缺乏安全感的灵魂。实质上,很多人不惧怕也根本不排斥悲剧,只是害怕悲剧发生在他们身上。

可能说得过于绝对,但我想我自己身上所有的悲剧,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都是我那脆弱的灵魂导致的。如何让我自己的灵魂强大起来才是我最大的悲剧。所有的悲伤都源于对悲伤的恐惧,但有相当多的悲剧是人所不能避免的,这也更是增加了悲剧存在于人那脆弱的灵魂的可能性。

对于我来说,暑假已经是结束了。其实我给了自己太长的假期,总是对自己很松懈。今天是七夕,据说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美丽的传说总是和恐怖的历史一样让人铭记,但我依然相信这美丽的传说。相信又怎么样,我没看到星星,甚至一直也没有人告诉我哪颗星是“牛郎”哪颗是“织女”。新的学期马上就要开始了,我的为了战斗而灵魂付体了。我要是到了书签了的这句话的境界,我想我大概就没有悲伤了——“世界很远很远,我眼中只有你,我的孩子。”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 篇11

“那世间最好的东西,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成为虚无。不过还有次好的东西——立刻就死。”这是来自希腊的古老神话,是古希腊人的民间智慧,是大哲笔下希腊悲剧的民间来源。

悲剧如尼采所云,是一种个体生命的本质,是对再伟大的个体也终将历经苦难而结束其生命历程的一声悲叹;但它同时也是一种快感,而这悲剧的快感正是从那种认识到生命意志的虚幻性的听天由命感中产生的。因为听天由命,因为极早地知道了结局,才会拥有放手一搏的勇气,才会在有限的人生之中将生命的欲望与强度肆意发挥到无穷,在世间万物的本质——音乐的驱驶下把灵魂唱出,竟也压制住了那骇人的悲叹,澎湃出了悲剧的主旋律。每当个体在瞬间的毁灭中涅槃成为太一世界万物众生的一部分,悲剧也便从此刻升华了。

这古老的悲剧,正是日神与酒神两位大神的产物,日神沉湎于壮丽的梦境,外观的幻觉,认为这可以令个体在苦难中忘记苦难,在黑暗里发现光亮。酒神却总是醉醺醺,疯癫癫,胡言乱语间便已道破世间一切真理,带领其追随者在真理间大醉酩酊,在黑暗中以自己为尺度前进向已注定的终点。两位大神,两名性格迥异的画家,终是无法背离音乐的本质约束,便在音乐的画板上各自挥洒。两种性格虽有争端却也在千百年中相互促进,于是希腊悲剧便拥有了酒神的本质,日神的语言与形象,以及太初所赋予的音乐灵魂。

这究竟是上苍所赐予古希腊人的还是他们民间智慧的历久沉积?没有人知道该怎么说,就像没有人分得清古希腊人与悲剧而言到底是什么关系一般。他们是观众,是演员,是服从于悲剧的歌队,也是悲剧所述的英雄。也许世界上本没有看戏与演戏之分,每个人都需在人生的舞台生表演一出希腊悲剧,区别只在于有的人不知道,有的人因知道而狂妄,有的人因知道而退缩,因为他们不是古希腊人。只有古希腊人才能把悲剧演绎出日神与酒神的影子,才能在悲剧中窥见宇宙的深处。

只是古希腊人已不再,酒醒日坠,悲剧已死。

《贰》

在那个年代,唯一可以和酒神精神相对立的灵物,人谓苏格拉底精神。“就像在神秘主义者身上直觉与智慧过度发达一样,在这位天才的身上只允许逻辑天性过度负荷”,尼采如此评价道。这逻辑驱使他对希腊悲剧愈看愈不顺眼,怎么会有靠本能与直觉便可以成名的诗人与戏剧家?怎么会有如此“非理性”的艺术形式?他还在执念于自己的三个乐观主义公式:“知识即美德;罪恶仅仅源于无知;有德者即幸福者。”古希腊悲剧正是在他们的逼迫下跳入历史的洪流,背上缺少真知,充满幻觉,荒唐腐败的罪名。

苏格拉底虽是逻辑天才,但他身上的逻辑冲动却对自己丝毫不讲逻辑,如奔腾的浪般不羁。于是他四处讲学,于是他触怒权贵,于是他不屈于传统宗教势力,于是他在雅典的法庭上受审。面对着死刑,他却显得格外宁静,光明磊落而从容赴死,迎着曙光被毒酒醉倒在宴席上。他最终还是脱离了作为表象的个体躯壳,在太一的母体中获得永生。

他的一生已然是一出不折不扣的悲剧:虽知自己的下场却依旧昂首高歌逆之而行,那生命的强度与升华直叫人看得如痴如醉。这是一位可敬的对手,他所追求的乐观主义与求知欲乃是为了挽救他本以为真理缺乏的世界,虽然在人生悲剧的本质面前他的坚持是错的。反悲剧的苏格拉底在本性与意志,也就是他一直抨击的酒神的雕琢下,成为了悲剧的苏格拉底并为萨提儿的歌队与狂欢者所传颂。可是后世他的传人们还是像这样,本着祖师爷的理想与初衷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人生雕刻成悲剧么?

现代的科学界应该认识到苏格拉底在创造所谓科学与知识这一概念时是为了造福众生,在不改这个世界本质的前提下为宣扬真理,而不是那些贪得无厌的乐观主义者手中用来谋私利的低劣工具。与那些自以为经纶满腹的学者一并,这些人懂得真理的目的不在于维护秩序,而在于改变规矩,他们狂妄的认为这些工具可以让他们脱离千万年延续的悲剧,跳出人的圈子而成为神。殊不知这样却带来了更多的流血与厮杀,以致人的求生本能降低,生命的强度减弱,悲剧的主旋律自是噤若寒蝉;个体意识的空前暴涨,更是促使了原始生灵母体的消瘦,悲剧的升华又如何延续?

这些人终其一生却无法成为悲剧,所谓褒贬,仅此一句。

《叁》

音乐已死。这宇宙与世界的底色调早在世人的漠然中为杂色所染。他本是酒神的灵魂,是这众生是这世界是这宇宙的灵魂,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歌剧开始,灵魂就不断被更深地亵渎;他本是宇宙大爆炸的伴奏,有了他才会孕育出现实,之后才是对于现实的描述,模仿与概念,而他们,那些所谓的艺术家,竟用音乐去模仿滥俗的情感,去模仿苍白的文字,去带上谄媚的嘴脸刻意营造空洞涣散的娱乐效果!音乐本是这世间的神,而无知而自大的人却令神去模仿自己。在过去的近百年中,巴赫犹能窥见神的一角,贝多芬用苦难与灵魂谱出的音符恍若千年前希腊的神谕,但百年以后的今天呢?贝多芬已死,巴赫已死,,音乐已死,灰也不剩。

诗已死。这基于“音乐情绪”的情感释放,文字只不过是承担的载体以及使情感含蓄的通道。那些源自本性的原始呼喊,那些日神光影下的梦境形象,却被这些当代诗人张牙舞爪的笔,矫揉做作的字符(已不配称为文字),牢牢地钉在冰冷的纸上。屈子行吟于泽畔,唱的是不屈的调子;太白斗酒诗百篇,书的是灵魂的交响。他们自是人生的英雄,是希腊式悲剧的主角,而那些诗篇正是他们在台上用生命吼出的唱词,是人生悲剧的表达与模仿。而屈原投江,诗仙捉月,诗也便追随去了水月之间,因为人间再无诗人,因为人间已是符号的天下。

艺术已死。当人世间的审美者得意洋洋地认为艺术是在自己手上诞生时,是否便意味着人世间已无人懂得艺术的真正面貌?我们只不过也是真正创作者的另一件艺术品罢了,而一件不懂得站在正确角度欣赏自己的艺术品,终究只有被砸烂的下场。

此时,作为最高形式艺术的希腊悲剧,那日神与酒神执笔共同挥洒出的悲剧,那诗与音乐编织交响而成的悲剧,又怎能苟活于这不懂本质,没有灵魂,任凭欲望、自大、个体意识肆虐的疯狂的人世间?!

所以悲剧已死。

而在不见帷幕的戏台上,在迷雾重重的人世间,我们又将何去何从?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 篇12

在那个年代,唯一可以和酒神精神相对立的灵物,人谓苏格拉底精神。“就像在神秘主义者身上直觉与智慧过度发达一样,在这位天才的身上只允许逻辑天性过度负荷”,尼采如此评价道。这逻辑驱使他对希腊悲剧愈看愈不顺眼,怎么会有靠本能与直觉便可以成名的诗人与戏剧家?怎么会有如此“非理性”的艺术形式?他还在执念于自己的三个乐观主义公式:“知识即美德;罪恶仅仅源于无知;有德者即幸福者。”古希腊悲剧正是在他们的逼迫下跳入历史的洪流,背上缺少真知,充满幻觉,荒唐腐败的罪名。

苏格拉底虽是逻辑天才,但他身上的逻辑冲动却对自己丝毫不讲逻辑,如奔腾的浪般不羁。于是他四处讲学,于是他触怒权贵,于是他不屈于传统宗教势力,于是他在雅典的法庭上受审。面对着死刑,他却显得格外宁静,光明磊落而从容赴死,迎着曙光被毒酒醉倒在宴席上。他最终还是脱离了作为表象的个体躯壳,在太一的母体中获得永生。

他的一生已然是一出不折不扣的悲剧:虽知自己的下场却依旧昂首高歌逆之而行,那生命的强度与升华直叫人看得如痴如醉。这是一位可敬的对手,他所追求的乐观主义与求知欲乃是为了挽救他本以为真理缺乏的世界,虽然在人生悲剧的本质面前他的坚持是错的。反悲剧的苏格拉底在本性与意志,也就是他一直抨击的酒神的雕琢下,成为了悲剧的苏格拉底并为萨提儿的歌队与狂欢者所传颂。可是后世他的传人们还是像这样,本着祖师爷的理想与初衷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人生雕刻成悲剧么?

现代的科学界应该认识到苏格拉底在创造所谓科学与知识这一概念时是为了造福众生,在不改这个世界本质的前提下为宣扬真理,而不是那些贪得无厌的乐观主义者手中用来谋私利的低劣工具。与那些自以为经纶满腹的学者一并,这些人懂得真理的目的不在于维护秩序,而在于改变规矩,他们狂妄的认为这些工具可以让他们脱离千万年延续的悲剧,跳出人的圈子而成为神。殊不知这样却带来了更多的流血与厮杀,以致人的求生本能降低,生命的强度减弱,悲剧的主旋律自是噤若寒蝉;个体意识的空前暴涨,更是促使了原始生灵母体的消瘦,悲剧的升华又如何延续?

这些人终其一生却无法成为悲剧,所谓褒贬,仅此一句。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 篇13

摘要:尼采的悲剧哲学是西方美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他虽继承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哲学,但却自成体系。《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的代表作之一,是处女作,也是其哲学思想的开端。本文是在阅读1986年版三联出版社出版的《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后所写的读后感,将从叔本华、尼采的哲学思想入手剖析,继而探究《悲剧的诞生》这本著作,也将对该书中的日神文化、日神精神、日神冲动和酒神文化、酒神精神、酒神冲动加以分析,最后将涉及叔本华和尼采对权力意志的不同看法。

关键词:叔本华,尼采,悲剧哲学,日神文化与酒神文化,权力意志

一、叔本华的哲学理论

(一)作为表象的世界

叔本华认为哲学是无前提的,也是最普遍的知识。哲学与科学有着根本性的差异。在他看来,科学要问的是为什么,而哲学首先问什么。哲学的根本问题是世界是什么,同时,哲学必须是普遍性的知识,它将我们作为认识主体本来就有的直观知识抽象化、明晰化,这就是哲学任务。[1]

康德哲学使叔本华摆脱了朴素的实在论,而是首先从主体和客体的依存性出发来看待世界。他谈到的表象和意志的区分,实际上对应的就是康德的现象与自在之物的区分。

叔本华认为,要探讨世界是什么这个问题,应从表象出发。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过只有人能够将他纳入反省的、抽象的意识罢了。[2]在这里,叔本华十分重视身体的作用,这对其作为意志的世界的哲学观点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作为意志的世界

世界绝不仅仅是表象,在康德那里,现象与自在之物得以区分,但现象界是可通过直观形式和知性范畴认识的,而自在之物则不可。叔本华的意志学说则是为了认识这个自在之物。在叔本华的哲学里,这个自在之物就是意志,它是世界的本质。在解释这个重要命题时,叔本华是从身体入手,但其的主要观点则是意志甚至是整个自然的内在的本质,且意志是不可分的。意志不同于表象,所以叔本华也提到意志作为自在之物是在具有各种形态的理由律的范围之外的,从而就简直是无根据的[3]

二、尼采的哲学理论权力意志

在尼采看来,权力意志也是一种强力意识,这里的含义是尽力肯定、把握意志;是一种充分的肯定。虽然尼采对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哲学有些许的继承,但是,他并认同叔本华对表象和意志进行区分。在他看来,表象就是所谓的本质。

权力意志是尼采哲学的核心思想,它是一个匿名的过程;需要释放与保持自己的生命力,这就是一种主人意识,即要做主人,要拥有支配力、权力,保持自身;权力意志也是一种求真一直,我们要理解,在尼采的眼中,真理不是纯粹的、客观的、绝对的而是虚构的、错误的,在认识与权力意志的关系中,权力意志是第一原则;权力意志也是永恒轮回的,它自我创造、自我毁灭、循环往复,在永恒轮回的过程中,权力意志是有限的、守恒的、循环的、没有目的的。

三、悲剧的诞生

在未阅读《悲剧的诞生》时,通过多方面的理解,我以为这是一本蕴含尼采悲剧美学观点的著作,尼采通过古希腊辉煌的艺术历史讲述日神文化和酒神文化,从二者冲突中剖析悲剧的诞生。但在阅读过本书以及相关的二手文献后,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本解释希腊悲剧起源、通过希腊悲剧而探讨悲剧本质的美学著作,而是一本毋庸置疑的哲学著作,一本由美学通向哲学的著作。

在探究本书的写作背景时,我们不难发现:1870年,尼采参加普法战争无疑推动了该书的成形。1870年,尼采参加普法战争的精力和痛苦感受,进一步推动他向总体生命哲学迈进,,迪奥尼索斯和阿波罗的形象不断浮现在他的脑海中,对他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对非常不同的希腊神袛,而是指在历史上,在艺术和生存中极不相同的两种巨大力量。[4]尼采的悲剧旨在建立,建立一种不同于希腊世界的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的观念,这是一种新的文化观念。也是需要我们去理解、剖析的观念。

四、日神文化与酒神文化

日神文化与酒神文化无疑是《悲剧的诞生》一书中最惹人关注的重点。在我看来,只有理解的酒神冲动,才能理解尼采的悲剧哲学,才能理解尼采哲学。

所谓日神冲动首先是指本体性的生命意志表现为具体事物的冲动,这种冲动创造出包括天地万物在内的整个现象世界;所谓酒神冲动是本体性生命意志否定,消灭具体事物和现象世界的冲动,而所谓酒神世界,便是本体性的意志世界本身。[5]这是对日神冲动、酒神冲动最普遍的认识了。

我的理解便是,日神冲动创造现象世界,但是它是刻板的,没有生命的。而酒神冲动虽然在消灭、破除现象世界确是时时创新,有着生命力的。如果一成不变又怎会有生命力?只有毁灭再创造才可以实现生命的永恒。其实也可以说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都是意志下的不同表现,日神冲动是意志的肯定性,酒神冲动是意志的否定性。有冲突才会有新生。其实,日神艺术与酒神艺术在相互争夺优势地位和主导地位时,二者之间也是互相需要的,就像尼采本人说道我们必须把希腊悲剧理解为不断重新向一个日神的形象世界迸发的酒神歌队。[6]

五、权力意志

(一)意志主义

意志主义是对黑格尔理性主义哲学的全面反动:在存在论上,意志主义义务目的的意志冲动代替了理性,认为生命和世界的本质是意志;在认识论上,意志主义以直观代替了理性认识,认为只有通过直观才能把握世界的本质,认识仅仅是一直发展到某个阶段的产物,是意志的工具;在人生论上,意志主义以个体主义和悲观主义代替了历史主义和乐观主义。

叔本华作为表象和意志的世界、生命意志的肯定和否定,尼采的权力意志使得二位成为了意志主义的重要代表。

(二)叔本华和尼采的不同意志

叔本华主张通过自我意识和艺术直观把握意志本身,在他看来,意志是单一的,没有任何理由的,盲目的,是一种悲观、饥饿意志。在上文提到过,尼采的权利意志是一个永恒轮回的过程,这恰恰体现了生命的价值。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尼采虽然与叔本华一同关注意志,但二者的一直观念却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只有理解了他们之间的相同处、不同处才能了解《悲剧的诞生》的背景,才得以真正读懂这本著作。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汇集十一篇


我们该如何撰写对于作品的观后感呢?阅读完作品之后,我们的心情长久无法平复。在观后感弊文中,我们应该把焦点集中在那些引发你思考的点上,简洁有力地介绍和解说“悲剧的诞生读后感”,详细内容请继续阅读下文。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篇1)

音乐已死。这宇宙与世界的底色调早在世人的漠然中为杂色所染。他本是酒神的灵魂,是这众生是这世界是这宇宙的灵魂,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歌剧开始,灵魂就不断被更深地亵渎;他本是宇宙大爆炸的伴奏,有了他才会孕育出现实,之后才是对于现实的描述,模仿与概念,而他们,那些所谓的艺术家,竟用音乐去模仿滥俗的情感,去模仿苍白的文字,去带上谄媚的嘴脸刻意营造空洞涣散的娱乐效果!音乐本是这世间的神,而无知而自大的人却令神去模仿自己。在过去的近百年中,巴赫犹能窥见神的一角,贝多芬用苦难与灵魂谱出的音符恍若千年前希腊的神谕,但百年以后的今天呢?贝多芬已死,巴赫已死,,音乐已死,灰也不剩。

诗已死。这基于“音乐情绪”的情感释放,文字只不过是承担的载体以及使情感含蓄的通道。那些源自本性的原始呼喊,那些日神光影下的梦境形象,却被这些当代诗人张牙舞爪的笔,矫揉做作的字符(已不配称为文字),牢牢地钉在冰冷的纸上。屈子行吟于泽畔,唱的是不屈的调子;太白斗酒诗百篇,书的是灵魂的交响。他们自是人生的英雄,是希腊式悲剧的主角,而那些诗篇正是他们在台上用生命吼出的唱词,是人生悲剧的表达与模仿。而屈原投江,诗仙捉月,诗也便追随去了水月之间,因为人间再无诗人,因为人间已是符号的天下。

艺术已死。当人世间的审美者得意洋洋地认为艺术是在自己手上诞生时,是否便意味着人世间已无人懂得艺术的真正面貌?我们只不过也是真正创作者的另一件艺术品罢了,而一件不懂得站在正确角度欣赏自己的艺术品,终究只有被砸烂的下场。

此时,作为最高形式艺术的希腊悲剧,那日神与酒神执笔共同挥洒出的悲剧,那诗与音乐编织交响而成的悲剧,又怎能苟活于这不懂本质,没有灵魂,任凭欲望、自大、个体意识肆虐的疯狂的人世间?!

所以悲剧已死。

而在不见帷幕的戏台上,在迷雾重重的人世间,我们又将何去何从?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篇2)

读《悲剧的诞生》有感2000字

在《悲剧的诞生》里面尼采说明了悲剧的本质:渴望消弭个体的界限,融入作为存在之母的太一所充溢着的原始痛苦与喜悦的激荡中的趋势,通过在个体的形象与言辞中以对外观的梦境式观看获得拯救。从酒神精神中产生的泯灭个体存在界限的冲动在庄严静穆的外观中得到调和,这就诞生了悲剧艺术。尼采把苏格拉底视作这种悲剧艺术的侩子手,认为苏格拉底所代表的对绝对真理的不懈寻求使人不再能够理解悲剧蕴含的内在酒神因素,并且要求从逻辑的,世俗化的立场看待悲剧,从而把悲剧同占卜活动一起视作非理性的迷狂加以摒弃。苏格拉底代表了一种致力于认识世界的科学精神,然而康德和歌德这些近代思想家却也已证明了这种绝对化的认识本身存在着一条不可客服的界限,即科学精神所能达到的真理永远无法触及现象世界的对立面,它至多能揭示抽象的概念,即后于事物的普遍性,但对于音乐精神所潜藏的存在的真正内核,即先于事物的普遍性,科学认识无能为力。因此苏格拉底式的乐观主义,即相信真理的普遍启蒙和利用真理改善存在的乐观信念一旦遭遇它的这一界限,就立即转变为一种颓废的悲观主义,只徒然在种种现代的非审美艺术中聊以慰藉。尼采顺着这条线索展开了对现代艺术和审美理论中的道德取向与形象化风格的批判。他认为批评家所持有的道德论调建立在对酒神音乐的彻底丧失理解中,而近代歌剧及牧歌的流行则反映了把音乐当做是形象的摹本的艺术理解,这种理解使音乐完全脱离了要求融入存在之整体狂欢的酒神根基,从而只能导致一种孱弱退化的艺术形式。

尼采认为音乐同神话有着同一的根基,即酒神精神,它为悲剧素材提供了内在而原始的冲动,这种冲动包含着否定人的个体化存在的条件,从而否定奥林匹斯诸神所代表的那种与自然的谐秩序,力图恢复原始的提坦神对无限力量的渴望,并且在这种对力量的追求中因为与自然发生冲突而招致毁灭。值得注意的是尼采对酒神精神的说明与柏拉图的《会饮》中阿里斯托芬的讲辞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阿里斯托芬讲述了一个人类起源的神话,在他的故事中人类有着一个同奥林匹斯诸神不同的宇宙诸神的始祖,原初的人类十分强大,渴望向奥林匹斯诸神发起挑战,但被宙斯劈成两半而遭到削弱,但他们对原初完整性的渴望却通过爱欲保存了下来,在这种对完整性的渴望中同时包含着对强大力量与反抗诸神的渴望。在《悲剧的诞生》里尼采从没提到这一相似性,而他对阿里斯托芬的提及也仅限于引用后者对苏格拉底的批评。阿里斯托芬在《云》里面把青年时期的苏格拉底描述成热衷于自然奥秘和修辞术的智术师形象,喜剧对苏格拉底提出了如下两项指控:渎神罪(苏格拉底否认宙斯的存在)和败坏青年(苏格拉底教导青年殴打自己的父亲)。在剧中苏格拉底对其青年弟子的培训是通过代表两种相反生活方式的正理与歪理的争辩而完成的。正理代表了马拉松老战士时代的生活:主张严格的健身运动,克制情欲与享乐获得,远离政治和市场。而歪理代表了雅典的民主政治走向颓败阶段的状况:沉浸于荒淫无度的享乐生活中不能自拔,并且热衷于修辞术和政治。正理与歪理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埃斯库罗斯和欧里庇得斯之间的对立:正理主张的生活类似于埃斯库罗斯笔下的悲剧角色简单的性格与言辞描写同跌宕起伏的情节与充斥苦难的命运之间的对照;而歪理所推崇的修辞术显然代表了欧里庇得斯及阿伽通这些新悲剧诗人的那种细腻化的描写风格。然而问题在于正理与歪理都不足以代表《云》剧中苏格拉底的生存方式:主张修辞术的同时过着完全禁欲的生活,而同时正理与歪理任何一方也都不代表阿里斯托芬本人的立场。

在尼采把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作为希腊艺术的顶峰所进行的分析中,融合了《云》中正理的观点(它几乎就是尼采所分析的充当日神式外观的悲剧角色在现实中的代表)与《会饮》里面阿里斯托芬讲述的原初人类的神话。对于这两个关键性文本,尼采在书中几乎是彻底沉默的。假如我们把《云》中出现的那个专注于自然奥秘并且热衷修辞术的青年苏格拉底形象,视作阿里斯托芬站在城邦诸神的角度对苏格拉底忽略城邦正义的批评,那我们仍旧可以提出两个疑难:首先,阿里斯托芬对青年苏格拉底的指控被尼采引用作为对哲人苏格拉底乃至柏拉图作品的指控,这种对象偷换是否合理;其次,阿里斯托芬本人对城邦诸神与哲学的关系持何种看法,在《云》中无法窥见端倪。另一方面,在《会饮》中阿里斯托芬的讲辞与尼采的酒神精神之间存在着极大相似性,那么《会饮》中苏格拉底的讲辞与阿里斯托芬的讲辞之间的关系在何种程度上同样适用于尼采提出的酒神精神,换句话说,假如柏拉图在《会饮》中说明了谐剧与哲学之间的关系,那它能否用来探究尼采的酒神精神的实质?《会饮》中苏格拉底引述了他与弟俄提玛关于探索爱欲的对话,按照施特劳斯的划分,在对话的中间部分,爱欲被解释为对永远拥有善的渴望,而这一渴望体现在欲求在美的身体中生育的欲望。爱欲是对善的爱而不是对属己之物的爱,是因为如果自己身体的某部分是坏的,那我们宁愿砍掉它。而《会饮》中阿里斯托芬的讲辞正好提出了一种对原初的整全存在的渴望,因而在这里苏格拉底强调善本身高于渴望整全存在的属己之爱。而在渴望通过生育而获得不朽之中,美的身体只作为生育行为的诱饵存在,于是苏格拉底又用对不朽性的渴望超越了对美的外观的渴望。我们对比尼采在书中对悲剧论述,可发现悲剧中的英雄体现了一种透过其毁灭命运融入混沌一体的内在趋势与其清晰明朗的行动与言辞所构成的存在形象之间的张力构成对立面的二者似乎在弟俄提玛对话的第二部分全部遭到了降低,那么在苏格拉底讲辞的最后一部分他又说了什么呢?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篇3)

昨天戴老师布置了一样比登天还难的作业,就是抄一至四单元的重点段落。这可不是轻松的活,有两课是全部要抄的啊!唉,谁让我们这次的期中考试考得这么差呢!很多同学试卷上的按课文内容填空都错了,只有杨妤霏幸免于难,因为她是年级第一。想到老师布置的作业,我现在的心情真可以用一句网络流行语来形容蓝瘦香菇。

放学来到晚辅导班,我马上拿出水笔开始抄,我还是挺有耐心,抄啊抄啊,可是我抄到一半,手就感觉要废了。实在太多了,我能完成吗?看着已抄得密密麻麻的本子,想到还有一半没抄,我真是欲哭无泪。可是怪谁呢?谁让我自己考试不认真呢?现在后悔也没用了。我扭头看看其他同学,他们也皱着眉头,不停地抄着,有人不时地揉揉发酸的手腕,教室里安静极了,只听到一片沙沙沙的写字声。一直到了晚上九点多,我们还没抄好。家教老师发信息问戴老师,这么多没抄好怎么办。戴老师居然回:孩子们自己定。这下我们乐开了花,一个个开始收拾书包准备回家了。陈若文还懊悔地说:唉,早知道这样,我刚才就抄慢一点了,手都快断了。只有潘鑫悦还坐在那里抄着。我也背起书包,如风一样飞回了家。

第二天戴老师居然问我们:你们抄书都抄了吗?什么?不是让我们自己定吗?我的心像静止了一样,呆若木鸡。戴老师生气地说:我就是要看看你们有没有自觉。没抄的人全给我补起来。我默默地拿出水笔开抄了。老师还给我们设陷阱?谁让我们不自觉呢?

这悲剧的两天,我可怜的手啊!看来以后一定要自觉完成作业,不能再心存侥幸了。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篇4)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2000字

一、赫拉克利特:人间智者

人居世间如扁舟行于沧海,时刻面临着孤独与虚无的恐惧,然而恰恰是为了克服这样的恐惧,伟大者必须永恒却成了人类发自肺腑的执着呼唤。似乎,惟有借自己的成就与名声方可超越时间与死亡,永远被后代铭记,惟有伟大者的永恒能够使生存显得可以理解,惟有不朽可以给予人生一个合理的明证。对永生的渴望,铭刻在沧远的人类文明史之画册。

在追寻永恒的队伍之中,哲学家是最勇敢的骑士。禀赋卓异的哲学家骄傲地轻视当下,略过一切瞬间即逝之物,将所有厚望寄托于永恒的真理,修建起固若金汤的自足的城墙,独自朝拜通向不朽之途。

赫拉克里特,真理追求者中最后一位最光彩夺目的人间智者。这位孤独的隐士深刻地洞察了世界变化与毁灭的无常,因而不仅对别人的真理和真理探询不感兴趣,更截然不同于别的哲学家对名声的热衷,他像一个失去大气的星体,面对众人时只会厌恶地转身而去。然而赫拉克里特鄙视名望,却并不否定他自己的永恒真理。认识自我乃是一种必须,自我所认识到的真理以及那个认识真理的自己依然是人类智慧的顶峰所依然推崇的固守。

二、奥林匹斯诸神:纵乐的众相

希腊神话里首先浮现的神邸是奥林匹斯神巍峨壮美的形象,是诸神与泰坦巨神的战争。奥林匹斯神完全不具备宗教神的高尚、圣德、悲悯或爱怜,而浑然是人自身的升华。快乐、自信、意气昂扬的诸神翻泰坦帝国、杀死巨怪。如同从荆棘丛中长出玫瑰花那样,由于阿波罗的美的冲动,原始泰坦诸神的恐怖体系经过几个渐进的过渡阶段,演化成奥林匹斯诸神的狂欢体系。

尼采称阿波罗为众神之父,荷马的阿波罗、奥林匹斯神的孔武有力与阿波罗理性的法则是希腊神话提供的第一种面对苦难人生的智慧生存,同时提供了一种神正论式的证明生存的方式:阿波罗以其崇高庄严的姿态向我们表明,人们多么需要这整个痛苦世界,它促使个体人产生得到解救的幻觉。强烈的幻觉和乐观的幻想,朴素而壮美,为荷马式的人提供了想象性的救赎。

众神自己过了人的生活,从而为人生作了辩护。阿波罗与奥林匹斯诸神的确能够解释人生的苦难与生存的正当性:希腊人证明生存和世界正当的方式就是让自己的每一种生存方式都可以在神的世界中找到对应的神的生存方式。荷马所构筑的这一体系使希腊人得以在神邸的明媚阳光下生活,连叹息也成了生存的颂歌。然而,原初泰坦的精神虽然暂时被压制和掩盖,却并没有被彻底消灭,阿波罗/奥林匹亚诸神的胜利仅仅是暂时的和局部的,只有在多立克国家和多立克艺术之中,在对泰坦的、野蛮的本性的不断抗拒之下,才形成了阿波罗神真正的永久军营。然而泰坦只是在安详庄重的阿波罗的体内作暂时的喘息,力量积蓄充分之时,阿波罗神已然溃不成军。

三、普罗米修斯:叛逆之神

如果说奥林匹斯神打败泰坦巨怪的神话依然是阿波罗智慧的集中体现,那么在普罗米修斯的故事里,充满张力的精神冲突已经凸显,奥林匹斯的神山本身亦已开始悄然坍塌。普罗米修斯为人间盗来火种,火作为一种新兴文化的守护神,同样是智慧的象喻,然而对人类满怀伟大的爱的普罗米修斯却被宙斯缚于山崖,普罗米修斯的神话,一方面集中表现了勇敢的个人的无限的痛苦,另一方面则表达了神的困境,乃至对诸神末日的预感。普罗米修斯是一位叛逆的神,他虽然属于阿波罗的父系,却又是狄俄尼索斯的面具。

而对于人类而言,火点燃了蒙昧的世间,却被视为对自然与神灵的侵犯,于是在转身回首的那一瞬间,人洞见了这智慧中饱含的罪恶,同时却又是充满尊严的罪恶。这是一种类似于原罪式的原始亵渎,或不可消泯的原始矛盾。普罗米修斯的神话因此包含了一个无比苦涩的思想:事物本质之中蕴涵着不幸,世界内心充满矛盾,因为泰坦般奋发向上的个体必然亵渎神灵。而普罗米修斯的智慧给人生的启示在于,他同时为人类的过错、以及由此产生的苦难作辩护。人类的不幸在普罗米修斯的神话里交汇成深重的悲剧精神,而交错混杂的种种矛盾与痛苦最终凝结成一句话:这就是你的世界!这就叫世界!

四、西勒尼:你的智慧在于死亡

西勒尼的智慧冲着庄重的奥林匹斯诸神喊道:啊,滚开!滚开!,他冷笑着感叹可怜的浮生啊,命运多舛的孩子啊,你为什么要逼我说出你最好不要听到的话呢?那最好的东西是你根本无法得到的,这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归于乌有。不过,对你来说,等而次之的东西是立刻就死。

如果说阿波罗的精神是原始希腊人沉浸于梦与幻觉之后想象的救赎,对苦难人生的恐惧甚至变成了神邸光环笼罩下渴望生存的强烈意志;普罗米修斯的神话却交织了觉醒后的所有的矛盾与痛苦,并最终得出一切存在既公正又不公正,在两种情况下都同样合理的概念化结论语;那么西勒尼那一声尖锐的嗤笑则是骆驼背上的最后一根草,最深刻也最悲观的智慧,最终压垮了希腊达观与浅薄乐观主义。作为狄俄尼索斯的养育者和老师,西勒尼所具备的是截然不同于阿波罗的智慧,如果普通人是过于阴沉而严肃地看待了这一生命历程,有些人则明白在通向不朽的旅途中怎样超然地付之一笑,或者至少是高尚的蔑视,他们常常带着反讽爬向坟墓。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篇5)

读尼采的书,营养价值是毫无疑问的,不品尝尼采的思想盛宴,其实是一种人生经历的遗憾和缺失,这是不言而喻的。只是译着版本很多,这篇文章,我重点对比和分辨一下,如何慎重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风格和口味。

我第一次接触尼采是从这本书开始的,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周国平不是翻译家,他是哲学家。这本书的前面,他写的那部分易懂,后面他翻译尼采的那部分原着更是通俗易懂,所谓译者与原作者的思想有差距是众所周知之的,所有的哲学家和翻译家都必须承认,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周国平在译完本书后不忍心结束,为了凑页数,掺杂了很多尼采着作的节选,而且那些节选没有丝毫的章法,甚至有的完全是断章取义。周国平是高产作家,写的书实在是太多了,难免有偶尔不尽人意的作品,况且他毕竟本行不是翻译,这种质量已经十分难得,不可再奢求。对比翻译风格:1.周国平译本的句式较短;杨恒达的译文是长句,大定语大状语,大排比句和从句,不太符合国人的阅读习惯和审美习惯。2.二位译者背景差异导致,对其中的一些句子的理解略有不同,但还可以理解。3.翻译的核心意思有重大差异,举个例子,周国平译本在书名页上见到那被囚禁的普罗米修斯,杨恒达译本则是如何注视着扉页上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小小一句话的翻译如此大相径庭,两位译者对尼采思想理解竟然差距这样悬殊。译者的思想居然可以影响一部作品的风格和思想到这种地步,令人咂舌。

这本书是尼采的早期着作,书中大量使用论据、隐喻、华丽辞章以及气势恢宏的诗句,向哲学界展示出,自己是怎样的一个才华横溢的哲学家。尼采不把自己的文本局限在正统的理性中。他像诗人席勒一般,在语言的铁笼中突破自己,释放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尼采,真正的语言风格就是如此,狂妄不羁,才高八斗。他这个人的书面语言风格本来就十分晦涩,甚至经常使用诗一般的语言,这是尼采的个人语言风格,不是译者的风格。尼采喜欢使用大定语,大状语的长句和排比句,让很多国人都对译者非常不满意。但是我认为这种排比句更能显示尼采早期的汹涌澎湃的浪漫主义风格和非凡的力量。杨恒达的直译更能体现尼采的精神世界和思想转折,如果放到大背景反观尼采的话,杨恒达的这个译本还是不错的选择。周国平把尼采的大长句的语言切碎了,得到了大多数国人的称赞和认可。的确可以帮助大多数人突破语言壁垒,更容易理解尼采,走近尼采。第二点,日耳曼民族的整体思维就是这样,他们的语言习惯和语法规则就是这样的。杨恒达追求直译,对于无法打破语言壁垒和习惯壁垒的读者而言,欣赏杨恒达直译的作品会很痛苦,如果能突破这些,感受尼采语言的气势和力量的话,杨恒达的直译无疑比周国平的意译更加吸引人,更加充满了力量。但是如果选择看尼采的书只是想了解他的观点,还是选择周国平这种顺口,清晰一些的版本吧。译者是直译,意译,各显其能。读者就各取所需吧,没有好坏之分,只是看自己个人的口味。

值得赞美的不仅仅是周国平的语言比较中式化,很容易读懂。更重要的是,他是哲学大家,思想,论调,口气和哲学风格,大家都已经很熟知了。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篇6)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第一步正式出版的著作,发表于1872年。尼采是德国人,在1866到1872年间,德国还处于皇帝的统治下,并且连年征战,社会比较动荡,学术界也比较偏向于传统保守。尼采当时是巴塞尔大学的古典文学教授,年轻有为且前途无量,正在研究古希腊罗马精神,学界都在期待他写的文章。然而,《悲剧的诞生》一经出版,这一通惊世骇俗的新理论就激怒了学术界,还因此引来了不少批评,连他的老师和学生都不支持他。直到现在,这本《悲剧的诞生》虽然已经非常出名了,却依然没有得到承认。但是尼采是很有点执着又浪漫的文人精神的,面对这么多的反对声音,依然没有放弃追求自己的哲学理想,坚持把自己的思考进行到底,后来又陆续发表了代表其思想的其他文章和书籍,比如《自我批判的尝试》、《偶像的黄昏》等等。

我买的译本是周国平先生翻译的版本。作为国内第一个翻译尼采书籍的翻译家和文学家,周国平先生很用心地为现代青年们作了序言和导语,在书籍的最前面简要介绍了《悲剧的诞生》的主要思想。二十世纪时,周国平先生把尼采美学带到国内之后立马引起了一股美学热潮,当时的人们都以谈论哲学为荣,有文化有情怀的人才是高贵、高尚人士。

尼采说过这样一句话:“苏格拉底杀死了悲剧。”我虽然还没有读过苏格拉底的著作,但前不久刚刚读完苏格拉底的徒弟柏拉图写的《理想国》一书。《理想国》里把正义定义为,城邦里的每个公民都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可见柏拉图的思想倡导的是用理性约束自身的行为,光靠感性是不能建设美好国家的。柏拉图的思想有很大一部分承袭于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以研究人性中的理性、倡导“独立自主”思想而闻名,后世不少西方政治学家和哲学家的理论起源都来自于苏格拉底。尼采是一个富于感性的、浪漫的思想家,他像无数的思想家一样关心人类存在和存在价值的问题,但他不认同苏格拉底在人性中这种只看重理性忽视感性的观点,网上有网友这样评论:苏格拉底作为“科学精神”和理性主义的化身,既谋杀了古希腊悲剧和艺术,又可能造成巨大的政治灾难;苏格拉底用理性否定本能,其“理论乐观主义”杀死了悲剧。苏格拉底作为“科学秘教的传播者”,导致求知欲和科学精神在后世的泛滥,由此成了“世界历史的转折点和漩涡”,可能带来可怕的政治后果。

先意识到尼采是这样一个充满浪漫感性、想法大胆又天马行空的人之后,或许能够更好地理解尼采的美学思想。尼采寻找诸如音乐、抒情诗、悲剧等艺术种类的本质以及人为什么需要审美的根源时,开创了独特的“日神酒神二元冲动”学说。日神和酒神都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代表人物。日神阿波罗是光明之神,支配着世界的美丽外观,这种外观是不同的人主观看到的不同世界,也可以说是一种幻觉,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客观世界本来的面目;酒神狄奥尼索斯是一种艺术力量的象征,古希腊常常有民谣集会来纪念酒神受苦的场景,而这种集会仪式中人们尽情饮酒作乐,纵情恣意,说明古希腊人潜意识中渴望脱离个体的束缚、回归原始回归自然,本质是“个体化原理崩溃时从人的最内在基础即天性中升起的充满幸福的狂喜”,是人类放肆的天性。酒神与世界的本质相联系,日神与现象相联系,那么自然是酒神是本原的因素。

我对此简单粗暴的理解是,日神象征人类用理性建造出的实物上的美,而酒神象征着人类感性上对原始自然的天然渴望。周国平先生认为,日神是个体的人借外观的幻觉自我肯定的冲动,酒神是个体的人系我否定而复归世界本体的冲动。用我的头脑来理解,就是时代在发展在进步,效率越来越高事物也越来越精致,从原始人的小木屋到如今的摩天高楼就可以看出来,人类理性上是追求事物外观的精致和完美的;但是这种外观的精致美丽是“建立在某种隐蔽的痛苦和知识之根基上”的,意思是说社会发达的背后伴随着人民精神上的压抑与痛苦,看看二十一世纪人民的生活现状就不难理解了——生活节奏太快,打工人们为了跟上社会运转的速度每天痛苦的上班,社会竞争也加剧,从上学读书时开始就有“内卷”,每一天都处于压力之下,人性难免有压抑和扭曲——这些都是“隐蔽的痛苦”的外化表现。“二元冲动”,意思是日神和酒神虽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对立力量,但两者可以相互制衡相互促进,这就是人类存在的本质,社会也是在这种冲突矛盾中不断前进——当酒神力量放纵时,人民就会松散且沉溺于欲望中,需要理性的日神力量把人们从欲望的泥沼中拔出来;当日神力量盛行时,人们会感到苦闷不堪,需要感性的酒神力量来给人们进行一场心灵和肉体上的慰藉。“日神和酒神相互激法更有力的新生,在彼此衔接的不断新生中相互提高。”

在人们的头脑中,悲剧往往比大团圆结局更容易留下印象,悲剧也被认为时高级甚至是顶峰的艺术形象。古希腊神话中有许许多多的悲剧,出名的`例如普罗米修斯之火,都给人留下超出故事本身的震撼之感。按照尼采的解释,悲剧的诞生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最初,只是群众的幻觉,酒神信徒纵情狂欢,在意识模糊的时候把自己看作是酒神随从萨提儿;然后,由此出现了萨提儿歌队,歌队成员用舞蹈、声音、台词等来扮演萨提儿,谈论这种幻想,但这个时候是没有舞台的,酒神只是作为人们谈论的对象被想象在场;最后戏剧产生了,有专人扮演死神本人,死神“真的”在场而不是聊天对象,是更立体的形象。这个过程就是酒神音乐不断向日神的形象世界进化的过程,所以周国平认为尼采正是在探索悲剧的诞生过程中开创了二元对立理论,进而找到了尼采的人生哲学。

《悲剧的诞生》之中的语言和普通研究所采用的正式学术语言很不一样,无怪乎学界既不接受尼采的思想也不接受这本书本身了。本书的文字就像尼采本人在和读者聊天,又或者是尼采本人在自言自语,把他的所思所想娓娓道来,很连贯很流畅,没有生硬的一二三四点或者是开头过程结果。平直中也有文学性,在写到激动的时候,尼采会连用五个反问句来抒发情感;行文中也有一些感性的、华丽的描写,把他要表达的内容夸张的叙述一番,加上他主观的感情“滤镜”于事物之上。

文学书是不好读的。在中学的时候,我特别喜欢读张爱玲、李碧华的小说,这些书籍当然也属于文学之列,但是是非常有趣轻松的,有情节有描绘;但是像《悲剧的诞生》一样纯粹阐述作者的思想的文学书籍读起来就远没有那么轻松,有时读起来还觉得有些晦涩,需要大量的总结提炼才能读懂作者想表达的意图。然而研究文学,不能只选择读那些自己喜欢的、轻松的书,各方面经典的书籍都要涉猎,才能有一些小小的心得。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篇7)

尼采的第一部着作是《悲剧的诞生》,他提出了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日神的光辉使万物呈现出美的外观,制造一种幻觉,酒神象征着情绪的放纵,它的一种状态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颠狂状态。我们都很喜欢听音乐,而音乐正是日神与酒神精神的一种综合情绪的表露。尼采认为,看悲剧时,一种形而上的慰藉使我们暂时逃脱世态变迁的纷扰,通过个性的毁灭,我们反而感觉到世界生命意志的丰盈和不可毁灭,于是生出快感。现实的苦难化作了审美的快乐,人生的悲剧化作了世界的喜剧,肯定生命,连同它必然包含的痛苦与毁灭,与痛苦相嬉戏,从人生的悲剧性中获得审美快感。这就是酒神精神的要义。

日神精神就是沉湎于外观的幻觉,反对追究本体,酒神精神却要破除外观的幻觉,与本体沟通融合。前者用美丽的面纱遮盖人生的悲剧面目,后者揭开面纱,直视人生悲剧。前者教人不放弃人生的欢乐,后者教人不回避人生的痛苦。前者迷恋瞬时,后者向往永恒。日神精神的潜台词: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也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酒神精神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们也要有声有色的演这幕悲剧,不要失掉悲剧的壮丽和快慰。

尼采认为权力是生命意志的最高目标,人生就是强弱权力意志的较量过程。这种权力意志实际上就是用酒神精神改造过的生命意志,征服异已,使之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工具,这是生命的原则。因此他将人分为天才和流氓。一个能否对人和持审美的态度,是肯定人生还是否定人生,归根到底取决于内在生命的强成衰弱。他还宣称上帝死了,号召打破偶象,破坏陈腐的传统观念,提倡狂放不羁的酒神精神。

一个人的世界,读懂的时刻,第一次看到过这样透彻的言论,让那么多一直以来很模糊的东西变得如此清晰,我变得如此通透,在哲人的面前我是一个透明的灵魂,我好像是与一位哲人在历史的时光隧道中来了一次撞击,满满的一地,我慌忙地俯身捡拾起的,都是闪烁着哲思的光芒的珠贝或者我是在哲人的窗外,看见他来回踱步时燃起的袅袅烟雾,那是思想的丝缕灵性,我屏息静气,心中却有狂浪翻滚,让我想跳想叫想哭,为这些年的混沌在瞬间地流泻,想跳想叫想哭想告诉一个人我的感受,然而,没有。周围很静,苏说:静,净只有我一个人的世界,无比的静我明白这样的话的意思。

有对手才有博弈的乐趣。柔弱的天性将来也可以发展壮大,因为,思想具备极大的包容性,没有哪种思想是单而纯的,其实人也如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每个人都在塑造着别人,同时被别人塑造,不仅是身边的人,还有穿越时空的阅读的对话。今后的岁月里,怎样让人们在熟悉我的思想的同时,不去追溯我此刻的境况呢,然,在境况中可以更深透地理解我此刻的思想,就像对一部伟大的作品的理解都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一样,每个人都是让人评说的对象,在理解这个词的诱惑下,我有一种想脱光衣服充分坦诚的冲动,然而我没有,历史也不会,所以戏剧诞生,而迷惑的一生就是我的戏剧,遮住了历史。

这本书让我知道,我就是一个奇幻无穷的个体,跟政治无关,跟文化无关,跟道德无关,我不再把自己变成一把直立的刀,单薄,尖刻,没有灵魂般地游走在混沌的世界里,割破自己,伤害别人。我不再以为是痛苦遮蔽了所有美的东西。依旧采取了一种比较正常的表达方式:高歌。关上窗户,在一个人的世界里高歌,永远循着哲人们的韵律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篇8)

《悲剧的诞生》主体部分又可以分为两大板块,前十五章为尼采文艺理论的阐释部分,十六章到最后则是将前文提出的文学、美学思想在德意志文艺复兴中的方法论应用,故而下面的内容概括以第一板块为主,后十章的内容与前文多有重复,可以用于对前面概念的佐证和解释。而由上文可见,尼采《悲剧的诞生》存在着两个层次,首先是对古希腊悲剧起源的探讨以及由此生发的对现代理性主义的批判,另一层则是潜藏在这些讨论背后的、真正的内核——审美对于人的存在之意义的决定作用,即所谓“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的最初形式。后者是尼采美学的核心,是我们理解他关于狄俄尼索斯的理论的基础,也是贯穿全书的一条线索。

关于尼采《悲剧的诞生》,学者周国平有过一段概括:“关于《悲剧的诞生》的主旨,尼采原来一再点明,是在于为人生创造一种纯粹审美的评价,审美价值是该书承认的唯一价值,‘全然非思辨、非道德的艺术家之神’是该书承认的唯一的‘神’。他还明确指出,对生命的审美评价,与对生命的宗教、道德、科学评价,有着根本的对立。

……后来又指出:‘我们的宗教、道德和哲学是人的颓废形式。相反的运动:

艺术。’可见,‘重估’的标准是广义艺术,其实质是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反对伦理的人生态度和功利(科学)的人生态度。”

尼采认为权力是生命意志的最高目标,生命是权力意志强弱的较量过程。事实上,这种权力意志实酒神精神改造的“生命意志”,是生命的原则。它征服了异见者,使他们成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工具。因此他将人分为天才和流氓。

一种对人的审美态度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归根结底取决于内在生命的强弱。他还声称“上帝已死”,呼吁打破偶象,摧毁旧的传统观念,倡导酒神精神的自由奔放。

当一个哲学体系建立在这样一个权力意志概念的基础上时,他的哲学就不同与叔本华那种否定存在意志的悲观哲学。尼采哲学是一种外表积极、甚至带有疯狂色采的哲学。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篇9)

“那世间最好的东西,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成为虚无。不过还有次好的东西——立刻就死。”这是来自希腊的古老神话,是古希腊人的民间智慧,是大哲笔下希腊悲剧的民间来源。

悲剧如尼采所云,是一种个体生命的本质,是对再伟大的个体也终将历经苦难而结束其生命历程的一声悲叹;但它同时也是一种快感,而这悲剧的快感正是从那种认识到生命意志的虚幻性的听天由命感中产生的。因为听天由命,因为极早地知道了结局,才会拥有放手一搏的勇气,才会在有限的人生之中将生命的欲望与强度肆意发挥到无穷,在世间万物的本质——音乐的驱驶下把灵魂唱出,竟也压制住了那骇人的悲叹,澎湃出了悲剧的主旋律。每当个体在瞬间的毁灭中涅槃成为太一世界万物众生的一部分,悲剧也便从此刻升华了。

这古老的悲剧,正是日神与酒神两位大神的产物,日神沉湎于壮丽的梦境,外观的幻觉,认为这可以令个体在苦难中忘记苦难,在黑暗里发现光亮。酒神却总是醉醺醺,疯癫癫,胡言乱语间便已道破世间一切真理,带领其追随者在真理间大醉酩酊,在黑暗中以自己为尺度前进向已注定的终点。两位大神,两名性格迥异的画家,终是无法背离音乐的本质约束,便在音乐的画板上各自挥洒。两种性格虽有争端却也在千百年中相互促进,于是希腊悲剧便拥有了酒神的本质,日神的语言与形象,以及太初所赋予的音乐灵魂。

这究竟是上苍所赐予古希腊人的还是他们民间智慧的历久沉积?没有人知道该怎么说,就像没有人分得清古希腊人与悲剧而言到底是什么关系一般。他们是观众,是演员,是服从于悲剧的歌队,也是悲剧所述的英雄。也许世界上本没有看戏与演戏之分,每个人都需在人生的舞台生表演一出希腊悲剧,区别只在于有的人不知道,有的人因知道而狂妄,有的人因知道而退缩,因为他们不是古希腊人。只有古希腊人才能把悲剧演绎出日神与酒神的影子,才能在悲剧中窥见宇宙的深处。

只是古希腊人已不再,酒醒日坠,悲剧已死。

《贰》

在那个年代,唯一可以和酒神精神相对立的灵物,人谓苏格拉底精神。“就像在神秘主义者身上直觉与智慧过度发达一样,在这位天才的身上只允许逻辑天性过度负荷”,尼采如此评价道。这逻辑驱使他对希腊悲剧愈看愈不顺眼,怎么会有靠本能与直觉便可以成名的诗人与戏剧家?怎么会有如此“非理性”的艺术形式?他还在执念于自己的三个乐观主义公式:“知识即美德;罪恶仅仅源于无知;有德者即幸福者。”古希腊悲剧正是在他们的逼迫下跳入历史的洪流,背上缺少真知,充满幻觉,荒唐腐败的罪名。

苏格拉底虽是逻辑天才,但他身上的逻辑冲动却对自己丝毫不讲逻辑,如奔腾的浪般不羁。于是他四处讲学,于是他触怒权贵,于是他不屈于传统宗教势力,于是他在雅典的法庭上受审。面对着死刑,他却显得格外宁静,光明磊落而从容赴死,迎着曙光被毒酒醉倒在宴席上。他最终还是脱离了作为表象的个体躯壳,在太一的母体中获得永生。

他的一生已然是一出不折不扣的悲剧:虽知自己的下场却依旧昂首高歌逆之而行,那生命的强度与升华直叫人看得如痴如醉。这是一位可敬的对手,他所追求的乐观主义与求知欲乃是为了挽救他本以为真理缺乏的世界,虽然在人生悲剧的本质面前他的坚持是错的。反悲剧的苏格拉底在本性与意志,也就是他一直抨击的酒神的雕琢下,成为了悲剧的苏格拉底并为萨提儿的歌队与狂欢者所传颂。可是后世他的传人们还是像这样,本着祖师爷的理想与初衷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人生雕刻成悲剧么?

现代的科学界应该认识到苏格拉底在创造所谓科学与知识这一概念时是为了造福众生,在不改这个世界本质的前提下为宣扬真理,而不是那些贪得无厌的乐观主义者手中用来谋私利的低劣工具。与那些自以为经纶满腹的学者一并,这些人懂得真理的目的不在于维护秩序,而在于改变规矩,他们狂妄的认为这些工具可以让他们脱离千万年延续的悲剧,跳出人的圈子而成为神。殊不知这样却带来了更多的流血与厮杀,以致人的求生本能降低,生命的强度减弱,悲剧的主旋律自是噤若寒蝉;个体意识的空前暴涨,更是促使了原始生灵母体的消瘦,悲剧的升华又如何延续?

这些人终其一生却无法成为悲剧,所谓褒贬,仅此一句。

《叁》

音乐已死。这宇宙与世界的底色调早在世人的漠然中为杂色所染。他本是酒神的灵魂,是这众生是这世界是这宇宙的灵魂,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歌剧开始,灵魂就不断被更深地亵渎;他本是宇宙大爆炸的伴奏,有了他才会孕育出现实,之后才是对于现实的描述,模仿与概念,而他们,那些所谓的艺术家,竟用音乐去模仿滥俗的情感,去模仿苍白的文字,去带上谄媚的嘴脸刻意营造空洞涣散的娱乐效果!音乐本是这世间的神,而无知而自大的人却令神去模仿自己。在过去的近百年中,巴赫犹能窥见神的一角,贝多芬用苦难与灵魂谱出的音符恍若千年前希腊的神谕,但百年以后的今天呢?贝多芬已死,巴赫已死,,音乐已死,灰也不剩。

诗已死。这基于“音乐情绪”的情感释放,文字只不过是承担的载体以及使情感含蓄的通道。那些源自本性的原始呼喊,那些日神光影下的梦境形象,却被这些当代诗人张牙舞爪的笔,矫揉做作的字符(已不配称为文字),牢牢地钉在冰冷的纸上。屈子行吟于泽畔,唱的是不屈的调子;太白斗酒诗百篇,书的是灵魂的交响。他们自是人生的英雄,是希腊式悲剧的主角,而那些诗篇正是他们在台上用生命吼出的唱词,是人生悲剧的表达与模仿。而屈原投江,诗仙捉月,诗也便追随去了水月之间,因为人间再无诗人,因为人间已是符号的天下。

艺术已死。当人世间的审美者得意洋洋地认为艺术是在自己手上诞生时,是否便意味着人世间已无人懂得艺术的真正面貌?我们只不过也是真正创作者的另一件艺术品罢了,而一件不懂得站在正确角度欣赏自己的艺术品,终究只有被砸烂的下场。

此时,作为最高形式艺术的希腊悲剧,那日神与酒神执笔共同挥洒出的悲剧,那诗与音乐编织交响而成的悲剧,又怎能苟活于这不懂本质,没有灵魂,任凭欲望、自大、个体意识肆虐的疯狂的人世间?!

所以悲剧已死。

而在不见帷幕的戏台上,在迷雾重重的人世间,我们又将何去何从?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篇10)

—1人类的活动(不论体力或智力的)创造了艺术,艺术来源生活,而那些不朽而光辉,得以长存至今艺术形象,是人类活动在无边的历史长河的淘洗下,脱颖而出的精华。同一时期,各地的人类文明根据各自的社会形态和文化风格,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在这些意象中,可以称之为经典,为我们所熟知,即夸父和普罗米修斯,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在讨论之前,我必须不充一些历史背景知识,这将有助于传播文章和读者的理解。所以请耐心地读下去,肯定会有所受益。

如果我们假设这两个人曾经以人类的形式行走在地球上,他们大致生活在同一个历史阶段——公元前第三个千年到第一个千年。这一时期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即从新石器时代到古代文明的过渡时期。

在这个伟大的变革时期,因为灌溉农业、金属冶炼,和牛耕农用动力的产生和推广,古代文明首先在中东破土而出,然后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向各地传播。这一时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出现在中东,东方的黄河流域出现了中华文明的雏形,印度河流域出现了古印度文明;西方的尼罗河流域诞生了埃及文明,地中海的波浪和美丽的克里特岛是孕育着米罗斯文明的摇篮。然后,在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之后,中美洲的古代文明。

这是一个古老文明充满活力和繁荣的时期。它也是一首反映人类挑战、突破自然局限的伟大诗篇。从新石器时代的荒野中重生的人类似乎受到了文明之火的鼓舞。他们睁开眼睛后的第一件事,旧石用微薄的力量去挑战强大而无边的大自然。现在看来,人类无疑赢得了这场战争,他们成功地开辟了一个超越自然奇迹的广阔世界。

但是,当时的人类决不会有这样的自信,在他们辛劳而短暂的生命中,一定充满着“人生苦短”的慨叹。在古代文明的发源地美索不达米亚,频繁而不规则的可怕山洪和多变的气候变化不断地摧毁那里脆弱的农业生产,而周边游牧军队的不断侵略和骚扰,则是对文明国家国计民生的重大威胁。纵观苏美尔人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只有人,寿命不久长,无论做什么,都如清风一扬。”

在可怕的自然力面前,我们的祖先是十分渺小的,但他们心中涌起的欲望又无法让他们在与自然的对抗中妥协,实际的情况是,人类已经没有退路了,在与天地进行的斗争中,他们必须放手一搏,哪怕这是一场必输的战斗。

古人是怎样看待他们与自然力的较量呢?

人类的神灵意识,贯穿着人类发展演变的历史。在他们眼中,自然力化身为万能的神。人类步入文明时代对自然的挑战,实际上是人类在新石器时代不敢超越的权威——神。实是上,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合理的。我们无法想象大多数古人会忽视神的存在。

事实上,正是因为对自然力的恐惧,人类才需要上帝——一种强烈的依赖,无论他带来灾难还是祝福,都是一种心理安慰。

进入文明阶段的人类没有对神灵的存在产生怀疑,他们依然要仰赖对神灵的信仰才能生存,但与新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不同,那时的人类已经敢于接近神灵,去获取神灵的智慧。我们都知道巴别塔的故事,骄傲的国王集合天下能工巧匠,想要造就一座通天的高塔,结局自然是神战胜了人类,浩大的工程最终在神的干预下半途而废。这个故事反映了人类对待神的态度的变化。尽管最终的结果是人类遭受了失败,但敢于接近和违背神是当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特征,也是许多艺术形象不可或缺的精神。

先民们创造的这些伟大的艺术形象,多是以挑战不可战胜的神灵为开始,以主人公受到神灵惩罚的苦难为结束,体现了充满磨难而又百折不饶的人生这一悲剧性的主题。大悲剧是人类艺术史上的巅峰。悲剧所折射出的人性光辉,甚至超越了其美学成就。

“宇宙心灵所怀蓄的矛盾,在他看来显然是由于种种不同世界的交错混乱,譬如说,神界与人界,这两者分别来说都是合理的,但是,正因为它们分庭抗礼,所以势必各因其个性而经受痛苦。当个人英勇地努力追求共性,当他试图跨过个性的界限,从而使自己变成唯一的宇宙生灵时,他定必经受那隐藏在万物本质中的原始矛盾,也就是说,他越轨了,因此受苦。”

普罗米修斯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形象,他虽然是一个神,但他更像是一个在大地上行走的人类,在对待火的立场上,他和人类是一致的。这样一个为人类的利益奋斗而不惜背叛自己身份的神灵,我们不妨就把他看作人类中的一位勇士。

当人类走出蛮荒,努力地征服自然,想要在世界上拥有自己的位置时,他们就已经从内心深处与自己的神灵决裂了,客观地承认神人二界的分野,只会加速这种决裂的发展。面对生存环境的艰险,文明人不会寻求妥协,正因为这名正言顺的分界,造就了人类与神灵分庭抗礼的局面。用尼采的话来说,就是人类跨越个性的限制,去追求共性的过程,人类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使自己成为宇宙中唯一的生灵。

但是这种疯狂的行为,又是对神灵权威的冒犯,越轨者必遭受苦难,他会为其所作所为付出痛苦代价。而这就是其悲剧之所在,冒犯神灵的权威会招致灾难,但为了人类共同的利益,普罗米修斯这样的英雄必须去犯。他做了,神灵不会给他好果子吃;他不这样做,人类将遭受灭顶之灾。

普罗米修斯的人生悲剧,就这样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无独有偶,在遥遥相隔万里的东方,黄河流域养育下的中华文明也诞生了这样一位伟大的人,他就是夸父,那位手持拐棍,只身追寻太阳的巨人。

与希腊人埃斯库罗斯所写故事的背景相同,夸父生活在一个极端寒冷的年代,鹅毛大雪漫天飘洒,遮蔽了太阳火热的脸庞,给行走大地上渺小的人类带去了无边的寒冬长夜。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巨人夸父表现出了与普罗米修斯相媲美的勇气,告别族人,他要去寻找太阳,为了让太阳回到族人身边,他必须说服这位力量强大的“神灵”。这一情节的设置,与普罗米修斯为救人类而盗取神火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两个故事稍有不同的地方,只在故事的结果。

普罗米修斯盗取了神火,也受到了惩罚,宙斯把他悬挂在峭壁之上,派巨鹰日日啄食他的肝脏。夸父的结局是死亡,他长途跋涉,历经艰辛来到了太阳面前,对他说出了自己的诉求,然后悲壮地倒下。两位代表着人类利益去冒犯神灵的英雄,一个得到的是万年的折磨,另一个则面对生命的终结。

普罗米修斯成功地获得神火,使温暖重回人间;而夸父没有带回他所渴求的太阳,他的同胞并没有获得解放。

但是结局不言自明,在逆境中生机勃勃的人拥有不可战胜的力量,巨人夸父所表现出来的超凡勇气,预示着人类将克服一切艰险,创造出光明璀璨的未来。在故事最后的部分里,夸父丢在地上的那根拐杖,化作了一片美丽的树林,树上结满了甘甜的果子。这个美丽的地方,后来成为了一代又一代行者追寻不止的所在。

个人认为,夸父追日这个悲剧故事,比起埃斯库罗斯笔下的普罗米修斯,在对结局的艺术处理上要技高一筹。总之,夸父与普罗米修斯这两位人类英雄的悲剧形象,是人类在历史上试图超越自我,战胜自我,挑战极限过程的完美写照。在中国,与他们相类似的艺术形象还有填海不息的精卫,和开天辟地的盘古。

他们在悲剧中诞生,在悲剧中寻找超越的动力,亦在不竭的奋斗中得到永恒的生命。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设想,应该把夸父的形象作为我们民族精神的标志,中华民族在近代的发展充满着挫折和艰辛,只有保持最大的勇气才能支持我们在逆境中前行。我呼唤当代的夸父,那坚定的巨人,能够忍受大众的奚落和嘲讽,向着那美好而渺茫的希望之林前进,哪怕等待前方的是死亡,也能顽强的前行,为了人类的幸福,挑战那不能超越的极限。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篇11)

诗已死。这基于“音乐情绪”的情感释放,文字只不过是承担的载体以及使情感含蓄的通道。那些源自本性的原始呼喊,那些日神光影下的梦境形象,却被这些当代诗人张牙舞爪的笔,矫揉做作的字符(已不配称为文字),牢牢地钉在冰冷的纸上。屈子行吟于泽畔,唱的是不屈的调子;太白斗酒诗百篇,书的是灵魂的交响。他们自是人生的英雄,是希腊式悲剧的主角,而那些诗篇正是他们在台上用生命吼出的唱词,是人生悲剧的表达与模仿。而屈原投江,诗仙捉月,诗也便追随去了水月之间,因为人间再无诗人,因为人间已是符号的天下。

艺术已死。当人世间的审美者得意洋洋地认为艺术是在自己手上诞生时,是否便意味着人世间已无人懂得艺术的真正面貌?我们只不过也是真正创作者的另一件艺术品罢了,而一件不懂得站在正确角度欣赏自己的艺术品,终究只有被砸烂的下场。

此时,作为最高形式艺术的希腊悲剧,那日神与酒神执笔共同挥洒出的悲剧,那诗与音乐编织交响而成的悲剧,又怎能苟活于这不懂本质,没有灵魂,任凭欲望、自大、个体意识肆虐的疯狂的人世间?!

所以悲剧已死。

而在不见帷幕的戏台上,在迷雾重重的人世间,我们又将何去何从?

从来没有这样的感觉,认为自己已经和悲伤说永别了。实质上在表面看来是这样的,我已经没有悲伤的理由了,也没有时间去悲伤了。六级、考研、司考……以后还得工作赚钱疼老婆样孩子,再次还得享受生活。悲伤对于一个正常的人来说是一个奢侈品,当然包括我在内。世界如此美妙、如此多彩、怎么说也不能单用悲伤的眼光去看待,所有美好的东西对与生活积极的我来说都充满了吸引力。曾几何时我似乎说过我的好奇新比一般人都要强,对太多的东西都过于渴望了解。不认为这是什么错误,但我想了解了之后如果是不尽的悲伤,那还是闭上眼睛为好,因为那悲伤的眼神不能让你得到什么值得珍惜可以珍惜的东西,包括所谓的什么和什么以及什么和什么。

以下是我暑假在家的几天写下的:

自己对爱情和文学的双重爱好,但却不得不承认它们有冲突。爱情和文学都高深莫测,让人难以捉摸。但是爱情必须学会珍惜,而文学你可以去践踏,当你践踏文学没有超过道德底线没有让众人觉得有什么不合适时,你同样可以不受干涉的热爱属于你自己的文学。于是我发现了爱情和文学之间最大的差别,爱情是两个人共同拥有的而文学在你没有成名成家之前只属于你自己。我总是喜欢怀疑自己,有时候我认为自己对文学和爱情的双重喜好必有一种是假的。因为它们一个是给自己享受的,一个是给别人享受的。这样我就要对自己这两中爱好进行判断取舍,当然取舍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所以在这里免谈。如果爱情和文学必有一假的话,那只可能是爱情。因为我的性格是缺乏安全感的,于是我更不知道珍惜。所以爱情对我来说就像是别人的艺术品,是我生活中的奢侈品。而文学则不一样,他需要怀疑的态度。中国历来有很多文人都曾尝试过做一个爱情和文学双重爱好的人,但在我看来,他们无一幸免。他们都成了牺牲品,世俗的爱情的牺牲品。在这里我并没有诋毁爱情的纯洁性意思,只是说当爱情和别的东西挂钩,任何东西包括纯洁的文学,就会变质,变得一文不名。我很愚蠢但我不会再去做这方面的尝试。所以我对爱情和文学的爱好都一样的话,那只可能是一样的假。人总是善于表演,就算我很世故依然不会在表演天赋上输给任何人。我想当爱情和文学都成了我生活中的奢侈品时,我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

我的生活不会是充满了悲伤吧?……无法想象不敢想象毋须想象……仔细想想当然不会是悲伤,因为悲伤在我的观念里已经过时。我早就发现自己是一个积极的人,悲伤会从何而来呢。计算机二级没过,我无所谓;四级可能过了可能没过,我也无所谓;以后的考试什么的会不会顺利我都无所谓。我到底在乎什么呢?什么都无所谓是不是表明什么都有所谓呢,后来发觉不是的,a≠非 ̄a。例如:我不是人才≠人才不是我。(把“才”字去掉也一样)还是有所谓,比如我怕死怕活得不开心所以一直以来玩命的追求那种感觉。在今年春夏之交的某个下午,我在一个荒田里感受到了。短暂也很永恒,如同烟花一样的爱情。了解之后应该是无尽的欢乐,爱情理应也是一样,所以我现在没有悲伤的理由了。说到现在,似乎我的悲伤是在追求爱情的过程慢慢体会到的。但事实并非这样,在悲伤中我也一直在感受着欢乐,也将是永恒的欢乐。那么,所有的悲伤都应该归结于欢乐的副产品。

我真的发现了悲伤的起源了吗?如果是那我以后就不会悲伤了,因为人是有理性的,可以尽量避免悲伤,至少可以将悲伤降至最低限度。但要是没了悲伤,那欢乐的副产品将会是什么替代品呢?我又得探索,还的悲伤……但如果,我以上说的都不对,也就是说我还没有真正发现悲伤的起源,那我还得悲伤,因为我很好奇,渴望对悲伤的品质做彻底的了解。我还得继续悲伤。于是我觉得发现一点意义也没有,徒增烦恼……

高中时看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没有弄懂,到现在还是有很多不明白。认同的只有一点:悲伤是一种矛盾引起的。至于酒神和日神这样的事物亦或称之为词语是可以替代的。尼采认为悲剧是“肯定人生的最高艺术”。但他自己也承认悲剧能给人以快感,这样悲剧就让我有所怀疑了。在我看来,悲剧要么是一切事物的起源,要么就根本不存在,只是作为一种虚拟苟存于人们的心间。悲剧很有可能只是一种假象,迷惑了所有人包括聪慧的哲学家们。能引起悲伤的只能是人的灵魂,那虚拟的灵魂,难以捉摸的灵魂,缺乏安全感的灵魂。实质上,很多人不惧怕也根本不排斥悲剧,只是害怕悲剧发生在他们身上。

可能说得过于绝对,但我想我自己身上所有的悲剧,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都是我那脆弱的灵魂导致的。如何让我自己的灵魂强大起来才是我最大的悲剧。所有的悲伤都源于对悲伤的恐惧,但有相当多的悲剧是人所不能避免的,这也更是增加了悲剧存在于人那脆弱的灵魂的可能性。

对于我来说,暑假已经是结束了。其实我给了自己太长的假期,总是对自己很松懈。今天是七夕,据说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美丽的传说总是和恐怖的历史一样让人铭记,但我依然相信这美丽的传说。相信又怎么样,我没看到星星,甚至一直也没有人告诉我哪颗星是“牛郎”哪颗是“织女”。新的学期马上就要开始了,我的为了战斗而灵魂付体了。我要是到了书签了的这句话的境界,我想我大概就没有悲伤了——“世界很远很远,我眼中只有你,我的孩子。”

哪吒传奇读后感(范本6篇)


读书可以扩充知识面,对日常生活有着很大帮助,生活的苦难永远没有尽头,这是我看完作品这本书一个最大的感触。如何让写作品读后感的烦恼一扫而空呢?以下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您打造的“哪吒传奇读后感”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启示。

哪吒传奇读后感【篇1】

是他,是他,就是他,我们的朋友小哪吒大家对这首歌不陌生吧,它赞扬的是小小年纪却志气不小的哪吒。

他是我们的英雄,他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哪吒生在陈塘关,当时有条恶龙是东海三太子,他每年要吃一对童男童女,不然他会一个跟头水淹陈塘关,使百姓不得安宁。英勇无畏的小哪吒为民除害,抽了恶龙的龙筋,剥了他的龙皮。东海龙王知道后大发雷霆,他水淹陈塘关害苦了百姓。为了全陈塘关百姓,哪吒自刎了。跟哪吒比我们真是太渺小、太懦弱了,哪吒为了别人,连自己的生命都可以放弃,他是那种舍生取义的人。可是现在的人呢?都只顾自己不管别人。比如说吧,有的同学平时花钱大手大脚的,可一到捐款的时后,就特别小气。而我呢,一遇到做不出的题目就只会着急,和哪吒比,我差得太远了!哪吒真了不起,我们应该向哪吒学习,如果人人都帮助别人的话,世界该会多美好啊!

哪吒传奇读后感【篇2】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哪吒传奇》的小说。这是一本神话故事的改编,故事主要讲述了哪吒这位神灵在人世间的成长历程以及他的成为英雄的奋斗经历。这本小说给了我很多启示,并让我有了很多感悟。接下来,我将分享我的读后感。

首先,这本小说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弱点和人性的光芒。在这个故事中,哪吒是一个外在尖刻、自私的孩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发现自己对父母的爱、对朋友的关爱以及对人间民众的怜悯之心。这让我想到了人性的复杂以及人性的光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短处,但是当我们在真正的危机中面对生死关头时,内心的真正悲悯和善良会真正显露出来。这是人性的光辉之处。

其次,我认为这本小说给了我很多关于成长的启示。哪吒是一个天生的神灵,他有着无穷的力量和永恒的生命力。但是他缺乏人类世界的经验和智慧。正是通过他在人世间的成长历程,他才明白了许多有关人性和生命的真谛。这也使我想到了自己的生活经历。成长的过程必然伴随着许多的挫折和失败,但是只有通过承受这些折磨,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坚强和有智慧的人。

同时,这本小说也探讨了权力和正义的问题。哪吒是一个神灵,有着无穷的力量和权力,但是他面临的困境却不仅仅是对抗人族的神仙,更是内部自己的困惑和权力的诱惑。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发现了真正的正义和自己的理想。这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正义和权力的诱惑是难以抵挡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保持自己的信仰、不忘初心,就一定能够战胜这种诱惑。

总之,这本小说让我充分体会到了人性的美好、成长的困难以及权力和正义的诱惑。这些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的问题。只有真正的坚定信仰以及追求正义的心灵,我们才能走过困难的时光,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哪吒传奇读后感【篇3】

这几天,我怀着对小哪吒的崇敬,又读了《哪吒传奇》这套书。书中的故事又一次把我打动。我更加喜爱小英雄哪吒了。

陈塘关总兵李靖的夫人怀孕三年才生下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哪吒。哪吒从小力气大,他还十分勇敢、善良、正直,爱打报不平。石矶呢?她本来是女娲补天的一块石头,一直妄想变成人,再统治整个人类。她诡计多端,想出许多坏主意,残害百姓。哪吒不怕她的残暴,历尽磨难和她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战斗。《爱的力量》这个故事使我深受感动。

哪吒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打败大魔头石矶,石矶却化作空气消失。趁大家欢呼胜利的时候,她化作一块紫色的石头砸伤了哪吒。哪吒在伤疤的作用下,昏迷不醒,整个人的灵魂进去了黑暗之谷。石矶正等在那里,原来是她把一块魔石种在哪吒的胳膊里,等到石头成熟了,哪吒就会变成一个妖怪,而石矶就会得到重生。哪吒的妈妈不顾个人安危,走进黑暗之谷,用爱唤醒了昏迷的哪吒。自己却被石矶的黑烟吞没,哪吒虽然醒了过来。但是哪吒体内的毒还在,时好时坏,面目越来越像妖怪。哪吒害怕自己成为妖怪,要求用玲珑宝塔将自己镇住。在宝塔里,哪吒的灵魂再次进入了黑暗之谷,又一次和大魔头石矶进行绝斗。他想到受到危协的百姓,想到还在大魔头手中的妈妈,手拿红缨枪,脚踩风火轮,飞起来向大魔头打去,一下把大魔头石矶打倒在地。正义终于战胜邪恶。大魔头终于彻底地被打败。哪吒不但救出了妈妈,还整救了全国的百姓。人们都欢呼起来,把哪吒高高地举起来。从此人们过上了幸福和快乐的生活。因为他勇敢、机智、善良,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小英雄。

读完了这本书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做人一定要勇敢、善良,要有恒心。要靠自己的努力做每一件事,就能把事情做好,获得成功。

哪吒传奇读后感【篇4】

他神奇是因为他在李夫人的肚子里待了三年半,出生时还包在一个肉球里。哪吒颈带乾坤圈,手提火尖枪,腰绑混天绫,脚踩风火轮,还有三头六臂的本领。哪吒自杀后,他的师傅挖了几节嫩藕,摘了荷叶、荷花摆成的模样,把哪吒复活了。

说他勇敢是因为他爱打抱不平,敢和坏人坏事作斗争。他面对丑陋凶残的夜叉毫不畏惧,用乾坤圈打得夜叉落荒而逃;哪吒面对蛮横无理的龙子浴血奋战,龙子被打得魂归西天;面对祸害百姓的龙王哪吒面无惧_用乾坤圈把龙王打得嗷嗷乱叫。

我一下子读完了这个小故事,我的心情随着情节的发展而起伏。当我读到哪吒出生拜师时很激动,我想哪吒是个奇人啊!当我读到哪吒怒杀龙子时,我的心跳加快了,那时恨不得跳进书里和哪吒一块儿打龙子;当我读到哪吒自杀救民时,我失望极了,眼泪也随之而下;当我读到哪吒复活时,我又开始高兴了,哪吒最终还是活了过来!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陷入了沉思,社会上需要有很多像哪吒这样一身正气的人。我们虽然没有哪吒的三头六臂,但是我们要敢于作斗争,要学会说:不!以前有许多高年级的大哥哥欺负低年级的小弟弟,我不会吭声,现在我再遇到这种情况,我也会挺身而出的。

我喜欢哪吒,我也要做一个像哪吒一样勇敢、敢作敢当的人。

哪吒传奇读后感【篇5】

我读了哪吒传奇的书,书中体现出了哪吒的勇敢和调皮。写的是哪吒从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成长到一个英雄的故事。

文中讲述了,有一次哪吒让两个哥哥教他武功,他的两个哥哥让他到轩辕阁里去拉动轩辕弓,才教他武功,轩辕弓是一张连大人也拉不开的弓

但哪吒不仅拉开了弓还把上面的一支轩辕箭给射了出去,轩辕箭被哪吒射到了商纣王的床栏上纣王发现是哪吒家的箭后,哪吒给他们家带来了麻烦。勇敢的善良的哪吒觉得自己干的事自己负责哪吒向爸爸承认了错误。

我今后要向哪吒善良、勇敢的好品质。我也要向他学习知错就改勇于承认错误的精神,做个知错就改的好学生。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好书“哪吒传奇”。读后,我深深地喜爱上了书中的主人公——哪吒。

哪吒有正义感:他不满纣王的残暴统治,协助姬发推翻纣王。哪吒勇敢:石矶是一个大魔头,她偷了东海的龙珠,增加自己的功力,要干坏事。哪吒等人不怕石矶的威胁,夺回了龙珠。哪吒信任自己的朋友:大魔头石矶将小龙女变成自己的妖怪,让小龙女杀哪吒。哪吒相信小龙女的善良一定能战胜石矶的魔法。在哪吒的帮助下,小龙女恢复了理智。哪吒遇事不蛮干,肯动脑筋:赵公明有五色神功,他受了石矶的骗,向哪吒挑战,哪吒打不过。在师-父的提醒下,哪吒开动脑筋,想到真正的赵公明只有一个,打-倒了赵公明的真身,五色神功就不攻自破了。就这样,哪吒打败了赵公明,粉碎了石矶的阴谋。

看看哪吒,想想自己平时的表现,我感到自己身上有很大的不足。我一定要学习哪吒的优秀品德,作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

我读了哪吒传奇的书,书中体现出了哪吒的勇敢和调皮。写的是哪吒从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成长到一个英雄的故事。

文中讲述了,有一次哪吒让两个哥哥教他武功,他的两个哥哥让他到轩辕阁里去拉动轩辕弓,才教他武功,轩辕弓是一张连大人也拉不开的弓。但哪吒不仅拉开了弓还把上面的一支轩辕箭给射了出去,轩辕箭被哪吒射到了商纣王的床栏上纣王发现是哪吒家的箭后,哪吒给他们家带来了麻烦。勇敢的善良的哪吒觉得自己干的事自己负责哪吒向爸爸承认了错误。

我今后要向哪吒善良、勇敢的好品质。我也要向他学习知错就改勇于承认错误的精神,做个知错就改的好学生。

哪吒传奇读后感【篇6】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好书“哪吒传奇”。读后,我深深地喜爱上了书中的主人公——哪吒。

哪吒有正义感:他不满纣王的残暴统治,协助姬发推翻纣王。哪吒勇敢:石矶是一个大魔头,她偷了东海的龙珠,增加自己的功力,要干坏事。哪吒等人不怕石矶的威胁,夺回了龙珠。哪吒信任自己的朋友:大魔头石矶将小龙女变成自己的妖怪,让小龙女杀哪吒。哪吒相信小龙女的善良一定能战胜石矶的魔法。在哪吒的帮助下,小龙女恢复了理智。哪吒遇事不蛮干,肯动脑筋:赵公明有五色神功,他受了石矶的骗,向哪吒挑战,哪吒打不过。在师-父的提醒下,哪吒开动脑筋,想到真正的赵公明只有一个,打-倒了赵公明的真身,五色神功就不攻自破了。就这样,哪吒打败了赵公明,粉碎了石矶的阴谋。

看看哪吒,想想自己平时的表现,我感到自己身上有很大的不足。我一定要学习哪吒的优秀品德,作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

"传奇的诞生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