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发布时间: 2023.12.25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

教师每堂课都需要一份完整的教学课件,认真规划自己的教案和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必做的任务。教案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是否有高质量的教案课件可供参考呢?您对“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的内容感兴趣吗?接下来请继续阅读,将本网页链接添加到收藏夹中以备下次浏览!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14个生字,并掌握其中6个生字。

2、教育学生遇事不慌,勇敢向前。

2、掌握6个生字的音、形、义。

二、初读课文。

借助拼音读文,画出生字反复拼读。

三、教学生字。

指名读,分组读,开火车读,齐读。

中间是一长竖。

学生进行笔顺描红练习。

3、在书本上画出生词反复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了解象声词不达意“哇哇、哗哗”的意思。

2、培养学生遇事不慌、勇敢向前的精神。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象声词的意思。

2、从故事中得到启迪,受到教益。

1、认读生字。指名读、齐读,并指名口头组词。

2、听写、指名板写生字。

3、指名读文。

二、指导朗读。

1、通过读,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开火车读,指名轮读。

了解课文共有几句,每句写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通过读,理解词句。

灯片出示句子:“头上乌鸦叫”(生读)再出现句子:“头上乌鸦哇哇叫”(读)

比较一下哪句好一些,为什么突出乌鸦对熊的嘲笑把自己的感受带进朗读中去再读句子。

同样理解“桥下流水哗哗笑”。

2、用讲故事的方法复述课文。

教学反思:教案《湘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小熊过桥》教案》来自网!/JiaoAn/YuWenJA1/99690.html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25页例题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5个圆片、5根小棒。

1.引导观察,感知加法的含义。

(2)你能说说图的意思吗?

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说明: 3只红汽球和1只蓝汽球放到一块儿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2.学习加法算式。

(1)由汽球的数量抽象出数字3和1。

(2)教师说明:把3和1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并在等号后面写上4。

(4)教师进一步说明:把3和1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板书:加法)

(5)读加法算式。

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学生自己读。

3.看图说算式的意思。

观察24页做一做的三幅图,说说这三个加法算式分别表示的意思。

4.观察25页上图,请学生说说图意。

原来有3只松鼠,又来了2只松鼠,现在有几只了?把3只和2只合起来,用加法算式怎么写?3+2。

想想,合起来是多少?

汇报:

(1)数数的方法,1、2、3、4、5,共5只。

从3接着数,4、5。

1.看图,填得数。

2.看图摆一摆,填一填。

投影出示25页做一做的第2、3题,学生边摆边口述。进一步加强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3.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3】

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第二单元《比较》。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回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第六单元《认识物体》。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等立体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1、第四单元《分类》。结合日常生活中必须进行的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第九单元《统计》。根据简单的、现实的问题进行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结合实例,认识统计表和形象统计图,会填补相应当图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的正文和习题中提供了许多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查。例如:

1、找一找,说一说。我找3个比我高的人我找2个和我同岁的人我找......

2、说一说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0。

3、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

4、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间,向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5、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图书是怎么分类的,并与同伴说一说。

6、调查太阳刚升起,大约是几时?太阳刚落下,大约是几时?调查你们班每个小组男生、女生人数,并试着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7、调查你们班10名同学的上学情况。(1)乘车上学,还是步行上学?(2)结伴走还是单独走?等等

学生经历上述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中的作用。

教学计划

一)数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数学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的教学应有实际背景,利用学生的经验,使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探索和考察数学概念得出含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他们的想法。

(二)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为了避免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就必须用心培养学生交流技能。交流既有信息输出,也有信息输入,所以加谈、倾听、阅读、书写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对数学而言,交流还应具有描述的技能。

(三)紧扣数学活动的目的设计安排活动

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的教学,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而活动本身有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过程。

(四)做练习、写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习得技能的必要环节

(五)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

要结合学习数学的过程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数学概念和它们的意义或解释,他们才能理解数学、有意义的做数学。

(六)重视对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对解决问题的评价,首先应注意评价学生对问题的描述,即怎样把情境图呈现的问题,用口头语言完整地描述出来。

(七)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对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观察来收集有关的信息,象他们参与班级讨论中,试图解决问题中,独立或小组学习中,无时不在显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能看出是否有信心,是否有兴趣,是否乐于探究,是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谁敢于质疑。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4】

【总课时数】: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挂图或幻灯片,内容是课本第2~3页学校开学图。

2、小黑板一块,内容是课本第4~5页1~10的各数实物图。

师:小朋友,你们已是一年级学生了。这一节,我们上的是数学课。

师:数学课要学什么本领呢?它要学的知识可多呢!

1、教学“学校开学图”。

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里都画了些什么?

(1)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2)指明学生说一说。

(4)问:有几个同学向老师行礼?(2个同学)有几个同学拉单杠?(2个同学)

小结:2个同学向老师行礼,2个同学在看书,2个同学在观看踢足球……它们的数量都是2。

小结:3个小朋友踢足球,3条凳子,3个女孩跳绳,它们的数量都是3。

(10)问:7是在什么数的后面?(在6的后面)数完7以后数几呢?(板书“8”)

小结:这幅图帮助我们认识了1—10的各个数。这幅图我们书上也有,就在课本的第2、3页,(打开书)找一找课本的“2”、“3”在哪里?

2、数一数、找一找教室里有哪些实物的个数可以用我们刚才所学的1—10来表示。

3、10个数字与图形搭配。

4、用同样的方法认识7、8、9、10及图形。

5、小结:这10个数,我们几乎天天都要用到它,大家一定要记牢。

6、巩固认数。

今天是小朋友们第一天上数学课,大家都很认真听讲,值得表扬。希望下节数学课的时候,大家勇敢一点,举起你们的小手,回答问题好吗?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5】

设计说明:

本课是叶圣陶先生的名作,诗歌以简洁明快、丰富有趣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美丽、静谧的夜晚,也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领略到大自然的妙趣及夜色的温柔。在教学设计上,我通过创设情境,把孩子们带入丰富、生动的画面之中,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想象世界,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朗读能力,通过他们的画笔展示脑海中的夜景,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教学过程:

1.导入:小朋友们,老师给大家出个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你们知道谜底吗?

2.板书课题。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3.组织学生自由读课文。

4.引导学生画出本文中的生字,多读几遍。

5.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

1.课件出示4个会写字,组织学生认读。

2.教师范写。

3.强调书写规则和要点。

4.组织学生自由练习书写。

抄写4个会写字。

教学反思:

教学中,让学生直接去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努力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并在学生朗读之后,给予其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在整节课中就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与渴望。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6】

1.知识:认识0是怎么产生的;理解0的含义;会读、写0。

2.能力:体会数的意义的多样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3.情感:在生活中会运用,初步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进一步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

谁会讲小猫钓鱼和故事书中有4只小猫结伴到河边钓鱼,直到傍晚才回来,我们一起看他们的收获吧!

1、出示小猫钓鱼图:

(1)谁来介绍一下第一只小猫钓了几条鱼?用几来表示?第2只小猫呢?第三只小猫呢?第4只小猫吹胡子瞪眼睛地怎么了?一条鱼也没钓着用几表示呢?

(2)指导写0。数字0占田字格的右半格,从右上角起笔向左下角运笔逆时针轨迹。回到起笔处,一笔写成。

2、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

这是什么?谁来介绍一下是做什么用的?这上面画的这些是什么?师指出0刻度以上是表示零上温度,0刻度以下是零下温度。帮助小青蛙找今天的温度。

3、引导学生观察直尺图。

(1)把自己的直尺拿出来,看直尺你发现了什么?

(2)仔细观察直尺是由哪个数字开始的?从0开始,0是起点。它在1的前面,比1小。

4、0的含义。

通过刚才的学习,0都有哪些含义?说明:0表示没有,0表示起点,0可以表示刻度,0还有占位的作用,比如10。

5、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用到0,表示什么?

1、练一练第1题看一看,填一填。

3、一笔画分析题意。

4、怎样数得快?鹏 三角形、正方形、圆形有几个。

四、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我们认识了0,0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0表示没有,0表示起点,0表示刻度,0表示位置……

伽俐略曾说:思考是人类最大的欢乐。在思维的跨越与激荡中,人能充分体味个性自由舒展的快乐。课堂教学时就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提问,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如在教学《小猫钓鱼》一课中,让学生读文思考:小猫为何钓不到鱼,这是全文的关键和重点。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69页的例题,第69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教材安排了三次统计活动,让学生学习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初步认识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例题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聚会的情境提出问题,体现生活里需要统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接着通过分类理一理,出现象形统计图,使学生认识它,并依据它描述分类整理的结果。然后学生自己动手,分类整理花的朵数,并引入简单的统计表,让学生用数据表示分类整理的结果。

想想做做让学生调查本小组的小朋友各爱吃哪一种水果,统计爱吃每种水果的人数,填入统计表。这样安排,意在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并通过亲手实践,经历和体会整理简单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己喜爱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经历数据整理的过程,

学习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能进行有序观察和有条理地思考,体验与同伴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让学生回忆家中一些喜庆日子,如自己过生日一般都来哪些客人,说说过生日时的场景,以便引起学生的兴趣。

2由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提出问题。

讲述:今天是森林王国中大象的生日,大象家来了许多客人,祝贺大象生日快乐,它们还拿着生日礼物鲜花,(贴教学挂图)我们来看一看,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送给大象哪几种花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提出问题。

大象家的客人排得很乱,不容易看出来有多少,用什么办法能知道来了哪些客人,各有几个呢

2分类整理。

先分组活动,再组织全班交流。

(1)先把客人分成小狗、小猴、小猪三类。

(2)分别给小狗、小猴、小猪排队,排队的方法是在主题图上找一个什么动物,就贴一个这种动物的头像。直到把主题图中的动物都找完。

(3)根据排好的头像数一数每种动物各来了多少只,把数目填在括号里。

3分析数据。

让学生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分小组整理各种鲜花的朵数。

(1)讲述:客人们给大象送来了哪几种颜色的花,各有几朵呢,课本已经把这些花印在了附页上,请大家把附页里的花剪下来,分类贴在课本上。

(2)分组讨论: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把每种花的朵数填在表格里。

(3)组织全班交流,启发学生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如哪种花最多哪种花最少你还知道些什么等)给予评价。

2引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

(1)以小组为单位,说明题目的要求,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摆一摆。

(2)组织学生交流各小组统计的结果,让学生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少你还知道什么)

3想一想,说一说。

(1)今天我们帮大象统计了来的客人,送的鲜花,大象非常高兴。同学们,你们再帮大象想一想,怎样给客人们准备午餐呢

让学生说出各自的想法,给予评价。

(2)回家后把今天大象过生日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总评]

这堂课主要特色是将激发学生兴趣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在引入阶段,让学生说说自己过生日时的场景,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通过童话故事创设了学习情境,引出了数学问题;在展开阶段,首先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然后指导学生主动探究,分类整理再合作交流,从而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总结阶段,通过对客人准备午餐的设计,使学生认识到,学过的数学统计知识,可以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作出相应的判断和简单的决策。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一次又一次引导学生进入创新思维的广阔天空。学生轻松、愉快地经历了统计的过程。

GZ85.com扩展阅读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华


资料可以指生产、生活中必需的东西。如: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都会接触到很多资料。参考资料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的提升。可是,我们的资料具体又有哪些内容呢?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华,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比较同类事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及计量单位。

2、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3、知道“快与慢”、“远与近”、“高与低”、“轻与重”、“多与少”、“大与小”等都是数学要研究的问题,感受数学就在我身边。

教学重点:了解比较同类事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及计量单位。

教学难点:知道“快与慢”、“远与近”、“高与低”、“轻与重”、“多与少”、“大与小”等都是数学要研究的问题,感受数学就在我身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观察我们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到体育课上看看同学们都在干什么

1、赛跑(认识时间单位秒)

教师说出每个人的时间(14秒、15秒、16秒),让学生说说谁跑得快?

感受跑得快,用的时间相对比较短。

2、跳远(1米多)

学生跳远,使学生了解跳远的落点有远有近,要知道准确地长度必须要测量。

3、爬杆比赛

学生爬竿,使学生明白谁爬得高,谁就得第一。

三、课外活动

1、了解“高与低”及其相对性。

了解观察航模小组的活动,了解高与低,了解对应关系

2、观察植树的活动

学生观察,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你看到了什么?了解轻与重、大与小

在都盛满水的情况下,大桶重,小桶轻

3、观察气象小组的活动:气温摄氏度

气象组的同学测得夏天的气温30度,冬天气温1度。那个温度高,那个温度低,该穿什么衣服?

观察饲养小组的活动(千克)

小朋友们都喜欢喂养这些兔子,他们喂小兔子吃什么?使学生知道萝卜与小兔子的对应关系

过了一段时间,小兔子就会长大,你发现这些兔子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了解兔子的质量有轻有重

四、课堂练习

1、说说两个人怎样比高矮,和你的同学比一比?

2、判断:站在地上,老师比全班每个人都高,认为对的举右手。开动脑筋,现在怎样使你比老师高。(我站在高处比老师高)

3、比一比你身边的事物

五、课堂小结:

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凭借生活经验,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学生对“快与慢”、“远与近”、“高与低”、“轻与重”、“多与少”、“大与小”等能够了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情境的设置能使学生更感兴趣,理解更好。要注意课堂纪律5分钟一组织,10分钟一休息,发言必举手。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2~3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初步学会数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2)、初步体会数的广泛性。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交流等探求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使学生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尊重与欣赏他人。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对人、对动物物的爱的情感,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要爱护动物、保护动物。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小朋友们现在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你们来到学校,看到咱们的校园非常美丽吧?今天,动物学校也开学了,小动物们也背着书包来到学校,猜猜看,动物学校有些什么动物呀?

生:有小兔、小猴、小狗、小熊、大象、小松鼠、小猫

师:小朋友们想的真多,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地球上不能只有人类,野生动物灭绝之时,就是我们人类灭亡之日,所以我们要爱护身边的动物,特别是野生动物,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东北虎、亚洲象、中华鲟等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目前它们濒临绝迹。(渗透环境教育)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动物学校开学的情况吧!(出示主题图)(课件)

(点评:教师利用语言魅力,使学生感知校园的美丽,并通过故事情节将孩子引入动物世界的童话中去,通过插图渗透环境教育,使学生更易理解,从而激发学生愿意观察的欲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二)探究活动

1、任意观察

问:看看动物学校有什么?

师:数数图上的动物分别有多少。它们都在什么地方?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的小伙伴吗?

指定部分学生汇报。

(点评:让学生尽情地看,使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自主地、有兴趣地观察,自然感知各数,自我体会发展数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数是人类的好朋友;渗透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形成对数的感知和表象,初步体会交流的快乐。)

2、探讨数数规律

师:刚才你们的汇报都非常好,但是老师一样一个小小的建议,能不能按照一定的方法来数一数呢?

(1)四人小组内探讨数数规律。

(2)汇报:你们是怎样数的?

小组甲:先数数目小的,再数数目大的。

小组乙:先数远的,再数近的。

小组丙:先数上面的,再数下面的。

小组丁:从左边数到右边。

(3)互评:你们认为你们组的数法有什么优点?你们认为别的小组方法比你们组好在什么地方?你想为他们提什么建议?

(4)教师小结:真能干,你们用不同的方法仔细观察了动物学校各个物体的数量,会正确的数出1~10各数。

(点评:让学生在互相启迪过程中感知认识,完善认识,并感受到如何评价自己、评价他人和倾听他人意见。在看、数、听、说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交流信息、收集信息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个性化。课堂成了学生探索与交流、自由表达观点、实现心灵放飞的舞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情感。)

(三)及时强化,层层深入

1、寻找身体上的数

(1)同桌之间互相观察、交流。

(2)集体反馈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

2、数周围的实物

3、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验一验

(1)手里最多能拿几支粉笔?

(2)盘里最多能放几个苹果?

(3)笔筒里最多能放几支笔?

4、寻找校园里的数(可带领学生去操场上找一找,说一说。)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本单元教学11~20各数,内容分三段编排。

11~20各数的直观认识

直观认识十,初步认识10个一是1个十。

直观理解11~20各数的意义。

认、读11~20各数。

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

11~20各数的意义

从形象到抽象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

写11~20各数。

比较数的大小。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用对十几的认识思考计算方法。

通过计算加深对十几的认识。

11~20各数的意义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这些数都是两位数,分别是1个十和几个一或2个十合成的数,学生理解这一点是有难度的。因此,教材先联系小棒直观表示这些数的含义,再利用计数器分析各个数的组成,形成数的概念。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起深入理解数的意义的作用。

1.在摆小棒活动中初步认识一和十,初步体会十几和20。

第78页例题首先教学计数单位十,接着教学12的含义,然后教学其他十几的数和20。小棒是不可缺少的教具和学具。

(1)10根小棒捆成一捆形象地展示了一和十的关系:10个一是1个十。教材要求学生数数、捆捆、填填、读读,联系直观体会这个关系,包括什么是1个一、什么是10个一、什么是1个十以及为什么说10个一是1个十等内容。要让学生一边捆小棒一边说10个一是1个十,把动手、思考和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反复进行几次,逐渐建立十的概念。

(2)十几都是1个十和若干个一合成的数。集中精力认识12,再向其他各数展开,是高效率的教学设计。怎样摆12根小棒是挑战性的问题,为了看得很清楚摆成1捆加2根。由于刚教学1捆是10根,学生手边有成捆的小棒,所以有条件这样摆。如果出现别的摆法,可以通过比较使其改变。只要体会到这样摆的特点和好处,就感受了12的意义。

(3)向其他数展开分两个层次,先是其他十几的数,再是20。展开时的学习活动有数一数认一认和摆一摆。数要看着书上的图,其中的1捆不必数,它是10根。零散的小棒要数,再和10根合起来。认就是看小棒图下面的数,各个数里左边的1相对于1捆小棒,右边的几相对于几根小棒,这样的数读作十几。摆是再现十几的意义,不要看着书摆。可以教师说数,如13,学生摆1捆和3根小棒。经过多次数和摆,发现1捆小棒是十几的相同点,一根根小棒是不同点,概括地感受十几的意义。

教学20,先出现1捆和10根小棒图,再出现2捆小棒图,让学生经历得出20的过程。看着左边的图,学生会主动去数没有捆起来的小棒,于是产生认知矛盾1捆和10根小棒合起来是多少?进而又想到办法把10根小棒也捆成1捆。这样,就把左图变成了右图,得出了20。教材让学生根据图意填写()个十是20,初步理解20的意义。

2.在小棒表示的数算珠表示数写出数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中初步认识数位,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

整数采用十进制计数法,计数单位、数位和位值都是计数法的要素,也是重要的基础知识。第80页例题在教学写数的时候,让学生初步体验数位和位值,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计数器是根据十进制计数原理设计制作的教具,在它上面能表示数位,表达位值思想,能帮助学生在理解数的组成基础上写数和读数。

(1)把小棒和计数器的杆对应,使小棒表示的数过渡到计数器的算珠表示的数。图中左边1捆小棒的下面是计数器的一根杆,1捆小棒表示1个十,在这根杆上拨1粒珠也表示1个十;右边的小棒下面是计数器的另一根杆,几根小棒表示几个一,在这根杆上拨几粒珠也表示几个一。把小棒表示的数过渡到计数器上,让学生体会计数器上的个和十的意思。尤其是11这个数,计数器的两根杆上都是1粒珠,它们分别表示1个十和1个一,有利于学生区分个和十,体会不同位上的数有不同的计数单位。

(2)对照计数器的算珠写数,十位上1粒珠,在这一位上写1;个位上几粒珠,在这一位上写几。写的数是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的十几。像这样教学写数,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教学20,让学生明白个位上是0。小棒图只有2捆,没有零散的小棒。所以,计数器的个位上不拨珠。写数时,十位上的2表示2个十,个位上写0表示这一位上一个也没有,突出了2个十是20。

(3)实物图、算珠图和写出的数三者结合,理解数的组成,体会数的意义。在直观认识11~20各数的时候,对照小棒已经知道十几都是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的数;在计数器表示数的时候,又把对十几的直观认识反映到算珠上;写数的时候,突出了先写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再写个位上的几,表示几个一。以这些经验为基础,教材出现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十几的叙述,引导学生比较抽象地体会数的组成,从而深一步理解数的意义。例题把写出18和它的组成留给学生完成,再通过想想做做第1、4题的填空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4)11~20共十个数,例题里写了四个数,其余大部分都在想想做做第1、3题教学。20这个数既在例题教学,又在习题中反复练,因为它是认数的一个难点。第1题与第3题的思路是反向的,前一题观察算珠体会数的组成,写出相应的数,是形象到抽象的过程;后一题把数的组成用算珠表示,是抽象到形象的活动。目的是一致的,即帮助学生加强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5)比较数的大小,是为了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想想做做第6题里设计了十几的数和10相比、两个十几的数相比、十几的数和20相比,十几的数和一位数相比等各种情况。在比较时的思考可以是灵活多样的,如从1起逐个数数,11排在10的后面,所以11比10大。又如19只有1个十和9个一,不满2个十,所以19比20小。其实各种思考都没有离开数的组成,即使从小到大地数数,也在每次增加1个一。因此,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要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组织交流,引导他们从数的组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3.应用十几的数概念计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例题示意图的盒子里有10个果冻,盒子外面有5个果冻,根据图意列出四个算式,分别是10和几相加与相应的减法。安排这些口算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计算进一步理解十几;二是为教学进位加法作准备。

教材让学生写出这些题的得数,给他们利用数概念进行思考的机会。如10+5是1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15-10是从1个十和5个一里去掉1个十。这样的思考先在图画直观的帮助下进行,再离开图画成为抽象的推理活动。

4.培养数感。

在认、读、写11~20各数的教学中安排了许多活动,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数感。

(1)抓抓、估估、数数。第79页第1题和第4题,通过操作和观察体验十几。抓一把小棒要先感觉一下再数,知道根数后再把小棒抓住,仔细体会手的感觉。类似地,要在观察中估计,数出草莓和伞的数量后再看图,体会怎样合理地估计。教学时不能疏忽第二次抓、第二次看,这是发展数感的最佳时机。

(2)数数、看看、比比。第79页第6题分别数10张、20张纸,看看有多厚,让学生通过厚度体会张数。如果分别用手摸摸厚度并对两次的厚度进行比较,效果会更好。

(3)排数序、找关系。第81页第5题在直线下面的框里填数,整理10~20的顺序。看着直线上的数思考18接近10还是20,并作出解释,感受数之间的相对关系。第83页第3题依据大了小了等信息调整思考,培养对数的大小关系的敏感程度,这是数感的表现。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98~9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小组合作学习,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2.在观察、讨论中逐步发展自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3.能综合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发展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自主探究,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讨论、自主探究,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图片、(歌舞组、美术组、过桥组、接力赛组)小组标志和情境图、学生分8个小组活动,每组准备一个筛子、一张投掷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师生合作,获得新知

1.小朋友周末时你们都是怎样度过?(若干学生回答)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同学们周末活动的情况,让我们来看看吧!(投影出示歌舞、绘画、走独木桥、接力赛跑画面)从这4幅图中,你看出什么?你能给这些小组起出相应的名称吗?(歌舞组、美术组、过桥组、接力赛组)大家同意吗?今天我们小朋友也分成了8个小组,如果让你们和这4个小组一起活动,你们组准备选择哪个组?轻轻地商量一下,然后举手告诉我。(小组轮流汇报,老师发给小组标志和情境图:请上来拿小组标志和情境图)

2.刚才大家根据各自的喜好,选择了不同的小组。下面老师就要请每个小组的组长带领组员对本组情境图上的活动进行讨论,说一说:看着图你能提出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你打算如何解决!组长要做好记录。听明白了吗?那就开始吧!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4.刚才,大家讨论得十分激烈,下面请组长汇报,我很想听听你们讨论出的问题。

二、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1.汇报歌舞组活动场面的讨论结果。

我们小组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这样的,跳舞的有几人,唱歌的有几人,拉手风琴的有几人,一共有几人。其他哪个小组能回答?(13)怎么知道的呢?(9+3+1=13)还可以怎么算?(9+1+3=13)奖你一个金色音符。你们还提出了什么问题?其他歌舞组也可以补充。还想到什么?(学生回答)歌舞组的小朋友合作的真棒,提出了这么多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老师奖励你们各组一颗合作星!

2.汇报美术组活动场面的讨论结果。

看美术组,请他们来汇报他们的结果。小组长B在教师的指引下汇报,我们讨论的问题是这样的:画国画的有几人,画水粉画的有几人,已画好的有几人,美术组一共有几人?谁来回答?(学生回答,奖励调色盘)第二个问题:.

美术组提出的问题可真多,老师也奖励你们各组一颗合作星!

3.汇报过桥组场面的讨论结果。

下面请过桥组汇报。小组长在教师的指引下汇报:我们组通过仔细观察,提出的问题是这样的:桥上有几人,桥下有几人,一共有几人?已过桥的有几人,还有几人没过桥?谁知道?(学生回答,奖励一只小鞋子)你们还提出了什么问题?

4.汇报接力赛活动场面的讨论结果。

最后一组接力赛组的小组长汇报你们的结果

(1)小组长D在教师的引导下这样汇报:最后,由我来说说我们小组讨论的问题:有几队参加接力赛,一共有几人。第几队跑得最快,第几队跑得最慢?谁会回答?有不同意见吗?为什么第一队跑得最快,第二队跑得最慢?(奖励一根接力棒)

(2)小结:通过刚才的讨论,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非常爱动脑筋,看图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还想出了这么多答案。真是了不起!

5.讲述:下面老师奖励大家一个小游戏套圈!请小朋友看屏幕:这里有5个小动物,从前往后套,每套中一个小动物就能得到相应的分值,套中第1个杆得1分,下面谁能接着猜一猜?(学生汇报套中第2个杆得2分,套中第3个杆得3分,套中第4个杆得4分,套中第5个杆得5分。)如果一杆都没套中怎么办?说得真好,没套中就不得分,记0分。每人可以套3个圈。

6.谁愿意来试一试?请一位小朋友上前套3个圈。

7.指名说说:他一共得了几分?你是怎么知道的?(5+3+2=10)谁还有别的算法?(3+2+5=10)可不可以?

8.还有谁想套?请一位小朋友上前套3个圈。(5、3、0)他的成绩与前面的同学比,谁好?为什么?(有一个每套中)他一共得了几分?如果让你来套3个圈,你想得第一吗?你准备怎么套?一个5分、两个10分、三个15分(演示)是这样吗?看来每人套3个圈,最多能得几分?(15分)

9.下面老师可要考考大家了:有一位小朋友一共得了9分,他的3个圈可能会套在哪里?(小组讨论交流,由组长带领组员记录情况)

你们组讨论出几种情况?(小组轮流汇报)

3+1+5=93是套在哪个杆上的?1呢?5呢?3+1得4、4+5得9,所以得9分。(教师边问边演示)

3+2+4=9

3+3+3=9看看屏幕,这3个圈都套在谁的杆上?(小鸭)

4+1+4=9

2+2+5=9现在已经有几种了?还有没有不同的?

4+5+0=9一起来看一看(演示)

10.讲述:小朋友你们可真棒!讨论出这么多种得9分的情况,老师真要好好的表扬你们,这颗最大的智慧星送给你们!

三、游戏掷X子

小朋友,你们还想玩游戏吗?请组长带领组员掷X子、记点数,每人掷3次,每掷一次组长做一次记录,最后看看你们小组谁掷的点数最多!(组长汇报)

四、全课总结,回归主题

小朋友,这一节数学课你们玩得开心吗?我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周末。(出示课题)

最后,老师还想告诉大家:在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多动脑筋,就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些有趣的问题。所以,小朋友要努力做一个爱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总评]

这节课是一年级数学教育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开放式课题研究中有意义的教学实践活动之一。本节课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1.教学中把学生分成8个小组自主活动,给学生留有了广阔而开放的活动空间。套圈的演习、分组参加各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享受着充分的自由!

2.教师没有过多的话语,留给学生的是广泛而又开放的思维时空。教师或是一语激起学生思维的万重浪,或是一语点清学生思维的千层雾,或是一语调动学生学习的百种情,或是一语转入学生学习的又一景。

3.学生没有沉重的负担,留给学生的是轻松而又愉快的探究氛围。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不出可讨论,不同意可辩论,不懂时当学生,懂时又可以当小老师。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教师微笑地听着学生发表意见,微笑地指导学生解答问题,微笑地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学生学得十分快乐!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比较熟练地有序地掌握8、9的组成。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3.进一步体会分与合的思想,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和探索掌握8、9的组成。

投影出示8个圆花片,同时,学生拿出8个圆花片。

(1)师生同步演示操作: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学生在桌上模仿着同步移动,移动一个圆花片。

提问:这样移动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的说给同桌听。指名说。

(2)师生再同步移动一个圆花片,让学生说一说8的组成以及推想出8的另一种相关的组成。

(3)同桌两人共同依次再分一分,说一说。

(4)反馈并演示8的其它几种分法,填写8的组成,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自由说一说8的组成。

(6)小组交流讨论:怎样按顺序把8分成两部分?怎样很快记住8的这些组成。

多媒体出示9个贝壳图,电脑演示依次一个一个的翻贝壳。

(1)激疑:把9个贝壳依次一个一个翻过来,每翻一个,9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组成9?还能想到什么?

(2)学生拿出9个硬币,独立操作探索并填写课本。

(3)同桌相互检查交流。

(4)学生自由说一说9的组成。

1.有序地涂一涂,并说出每涂一个,关于8的组成可以看成什么?

2.完成第34页第7题,同桌对口令巩固8、9的组成,加强学生记忆。

3.独立完成第34页第8题,集体订正。

4.游戏“找房子”。

4间房子贴在黑板上,分别标有6、7、8、9。学生每人一个小动物,看小动物身上的两个数合起来是几,就把它贴到标有几的房子上。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怎样记住8和9的组成?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8~2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拼搭等实践活动,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的认识。

2.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判断能力和想像力。

3. 使学生了解常见几何形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4. 通过小组活动形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良好态度,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朋友,这节课,老师先带大家到积木世界里观看精彩的表演。(多媒体播放动画片:四种几何形体滑滑台比赛、叠罗汉表演等)

你们看了觉得有趣吗?好,我们就一起来动手玩有趣的拼搭游戏。(板书课题:有趣的拼搭)希望同学们在拼搭的活动中能仔细观察,积极动脑,发现新知识,得到新体会,获得新乐趣。

[说明: 创设积木世界精彩表演的情境,既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又暗示本课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为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几何形体的特征打好基础。]

二、 开展活动,探索问题

1. 开展摸一摸活动。

(1) 活动导入: 小朋友,刚才给我们做精彩表演的小演员已来到我们教室。(出示装有四种几何形体木块的袋子)你们想知道它们是谁吗?请大家将它们一个一个从袋子里请出来。

(2) 指名上台摸一摸,并说说摸出的是什么物体。

(3) 小组开展摸一摸活动。请每个小组组长拿出袋子,每个同学都来摸一摸,可以先摸出物体,再说出名称,也可以先报名称,再摸出物体。

[说明: 通过动手摸和说名称,加深对已学过的几何形体的认识,也为接下来的活动打好基础。]

2. 开展滚一滚活动。

(1) 活动导入: 小朋友,现在我们来开展谁滚得快的比赛。先请每个组的小朋友分别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各一个,把它们一起放在搭好的斜面的顶端,听到老师发出开始的口令后,让它们自由滚或滑下。同时注意观察这四个物体是怎样往下滚或滑的。

(2) 老师发出开始口令,各组开展滚一滚活动。

(3) 讨论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哪种物体滚得快?哪种物体滚得慢?

(4)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联想应用: 像圆柱和球这样形状的物体容易滚动。你能再举一些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吗?

[说明: 营造比赛气氛,激发参与欲望。实际动手操作,既加深了认识,又验证了自己的发现。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培养了数学应用意识。]

3. 开展堆一堆活动。

(1) 活动导入: 小朋友,我们再来开展看谁堆得高的比赛。请同一组的4个同学分别拿出6个长方体、6个正方体、6个圆柱、6个球,把它们分别堆起来。

(2) 小组开展堆一堆活动。

(3) 讨论交流: 在堆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哪些形状的物体好堆?哪些形状的物体不好堆?

(4)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联想应用: 物体表面平的容易堆得高。你能再举一些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吗?

[说明: 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观察、思考、讨论,获得了直观认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了数学应用意识。]

4. 开展搭一搭活动。

(1) 活动导入: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对各种形体有了新的认识。下面请大家当小小设计师。每个组的同学先集体讨论,然后大家动手,用带来的材料搭成自己喜欢的、有趣的作品,比如动物呀,交通工具呀,房子呀等等。比一比哪个组搭的东西既有趣又好看!

(2) 小组开展搭一搭活动。

(3) 各组介绍作品,组与组互相评比,教师表扬鼓励。

[说明: 开展小小设计师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几何形体特征,合理利用材料,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想像力。小组集体讨论、拼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介绍作品,互相评比,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

5. 开展数一数活动。

(1) 活动导入: 小朋友们拼搭的东西真有趣。现在老师请大家数一数,一件作品中各种物体各用了多少个?

(2) 小组开展数一数活动。

(3) 多媒体呈现教材上的几种几何图形,要求学生看图说说: 搭出的图形像什么?是用哪些形状的物体搭成的?数一数,各种形状的物体各有多少个?

[说明: 看图说像什么,培养了想像力;看图说名称,加深了对几何形体认识;看图数数,提高了数数能力,并渗透了分类统计的思想。]

三、 总结活动,深化认识

今天,我们活动的主题是有趣的拼搭,为什么是有趣的呢?通过活动,我们发现了什么?学到了哪些知识?

小朋友,你们能不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去帮助小白兔搬运萝卜呢?(多媒体播放动画片《小白兔拔萝卜》。小白兔说:今天,我在菜地里拔了一大筐萝卜。我用尽力气怎么搬也搬不动。这里没有车子,只有几根圆木头,怎么办呢?小朋友,你们能帮我想个好办法吗?)请大家课后商量,下节课把你们想到的办法告诉小白兔,好吗?

[说明: 课末总结,突出重点,引导学生总结、概括活动收获,深化认识。通过童话故事,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参与多种活动,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并渗透统计思想。

2.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体验,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运用不同方法进行解决,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4~115页。

教具、学具准备

录像片、接力棒、小跳绳、篮球、沙包、统计彩图、笑脸图等。

教学设计

谈话引入

师:现在小朋友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你们喜欢我们的校园生活吗?为什么?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以谈话的方式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氛围,将学生带进课堂之中。]

生:在这里我们可以学到知识。

可以交朋友。

可以做游戏。

师:小朋友说的不错,我们的校园生活的确是多姿多彩的,不仅能学到知识,交到好朋友,还能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师:小朋友你们都看到过哪些校园活动呢?

生:我们看到跑步;看到过打篮球

师:你们参加过什么课外活动?

生:我们参加过跳绳;我们做过掷沙包的游戏

师:今天我们接着熟悉我们的校园(板书课题)。

播放录像,回顾知识

1.放录像:出现美丽的校园,多种校园活动(有跳绳,有跑步,有打篮球)

[设置情境,鼓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师:从校园里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我想知道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这个问题谁来答?

生:共有10人,我是数出来的。

生:我是算出来的,我看到男生有5人,女生有5人,加起来是10人。

师:小朋友解决问题的方法真不少,有的是数出来的,有的是算出来的,最后都得出参加各项活动的总人数。下面我们到室外去做各自喜欢的活动,然后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参加每项活动的总人数。

尝试统计,感知统计,渗透统计思想

1.室外活动,分组尝试统计。

在教室外有五个活动场地,第一个是接力跑,第二个是跳短绳,第三个是拍皮球,第四个是掷沙包,第五个是游戏(转移目标),大家可以任意结合在一起进行活动,每组选一个组长负责。活动5分钟后,统计出本组的人数,选代表来汇报本组的统计方法。

2.各组汇报统计结果。

跳绳组汇报:我们组有12人参加。有的是用数的方法;有的是根据分工的不同来计算的,有6人记数,6人跳,合起来是12人,我们贴出12张笑脸。(把彩色笑脸贴在空白圆上)

掷沙包组汇报:我们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人掷沙包?我们每人一张笑脸图,一张一张数出来共8张,有的是一组一组地数,一组有4人,两组应该是8人,我们贴出8张笑脸。

[把课堂教学由室内延伸到室外。在学生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合作中尝试简单的数据收集,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

3.观察统计图,回答相关问题。

师:大家看这幅你们自己整理的活动笑脸图,多漂亮呀!这实际上也是我们活动情况的统计图。从图中我们能清楚地了解到咱们班小朋友都开展了哪些活动?(5项活动)

哪些活动最受欢迎?哪项活动参加的人数最少?

跑接力和掷沙包的一共有几人?

跳短绳的比掷沙包的多几人?

[由学生观察笑脸统计图,使他们初步了解统计的用途和意义,获得初步的统计知识。]

4.想一想,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a.同桌两人先互相提问,然后解答。

b.一人提问,全班解答。

全课总结

今天通过开展活动,小朋友又重新认识了我们的校园。通过大家的努力,把我们的活动作了清楚的统计,还会根据活动的情况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小朋友真能干!

课堂中或课外再次实践

下面,老师还有个任务要交给小朋友,你们能完成吗?打开书第114页,请大家把书中的活动也作一下统计,并把第115页中的笑脸涂上颜色,试着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好吗?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我们的校园是一节实践活动课,它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收尾篇,是在学生有了对新教材内容认知后进行的综合运用活动并含有统计思想的渗透。由于本节课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给人以全新的感觉,因此,本着《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在教法的设计上和课堂教学的呈现方式上都作了大胆的尝试,由课堂内的教学扩展到课堂外的教学。以流动的场面,达到动与静的最佳结合。本节课重在学生的体验、参与。在学生互动中,使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会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同时在学生的合作中初步感受统计知识。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1.以情、趣开路。

老师以聊天、谈话的方式引出学生熟悉的场景,从而使学生轻松地进入课堂,拉近师生间的关系,为课堂教学建立良好的开端。

2.动与静的结合,生生互动的形式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教室外。

先播放录像给学生以形象具体的了解,再安排学生自由结合开展所喜欢的活动。在学生的活动体验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观察、组织、交往等多种能力,较好地实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游戏中学习的目的。

此外,把课堂教学由室内延伸到室外,也给学生以新奇的感觉,使学生向往学习。

3.学科交融,易于学生情感的渲染。

由于课堂教学呈现方式上的变革,使单一的数学课与体、音、美进行有机结合,给学生的身心以美而舒展的渲染。在此情景中更易于学生去感受知识,领悟知识。

我们的校园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是实验教材最有新意的内容之一。它打破了教材传统的呈现形式,提供给学生的是他们喜爱的、熟悉的场景,同时具有挑战性。范老师这节课,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室内室外相结合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问题意识,培养从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会与人合作、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在活动中还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收集数据、根据数据提出和分析问题等统计初步知识的教育。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特点。

1.新。首先是引入新。上课开始,教师以语文课的口语交际形式亲切地和学生们谈论校园以及校园的活动。引出课题我们的校园。第二,展开教学活动新。播放录像展示校园情景,让学生观看录像,从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是《标准》中提出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应从一年级开始抓起,让学生不断经历从生活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提问题的意识会逐渐增强,创新意识也会孕育而生。第三,室内外结合方式新。改封闭安静的数学课堂教学为开放式的室外体育活动,给学生以全新的感觉。在学生观看录像,初步经历收集数据的基础上,把学习活动延伸到室外,给学生5分钟自由选择参加游戏活动统计成为游戏的组成部分,让学生在玩中学习。人人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喜爱数学之感油然而生。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体现了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2.活。活用教材,把书上静止的场景变为真实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合作,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局面。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参加活动人数的信息,并作了清楚的记录。之后,通过交流,用涂色的方法制出统计图。再让学生看图提出问题并解答。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活跃,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合作的意识。

3.实。全课各项教学活动实实在在。以学生对校园的了解入手,让学生根据录像提出问题,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参与某项游戏活动并进行数据的收集,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交流,完成简单形象的统计图学生经历了收集数据的过程,经历了看图提出问题的过程。学生在每项活动中都在动脑思考、动手做、动口说,真正在活动。

总之,这一节课情趣交融,学科渗透,动静结合,给学生创造了活动空间、观察空间、思维空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9加几和十几减9的计算。力求能正确地算出得数。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深化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为继续学习8、7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9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媒体:电脑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9加几和十几减9的知识,今天我们来做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板书课题:练习六

二、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做练习六第1题。

(1)课件出示左边的图,让学生看图说话,从中提出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计算,完成后同伴交流算法。

(1)引导加深理解凑十法。

(2)课件出示右边的图,让学生按学边的图的方法来自学。

(3)全班交流算法。

(4)引导加深理解想加算减的方法。

2、做练习六第2题。

游戏钻山洞:两名学生做山洞,手持写有9+□=□的卡片。其余的学生手里分别拿写有1~9的数字的卡片,在钻过山洞时必须说出正确的答案才能通过。如果说错了就要说对才能钻过。

3、做练习六第3题。

游戏跳树桩:同桌间合作口算。抽几道题让学生说说计算的思路。

4、做练习六的第4题。

游戏夺冠军: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发现算式间的某种联系,知道可以利用相邻的算式推出得数。

三、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这些知识你是怎样学的?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

四、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P83的习题。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9加几和十几减9的计算。力求能正确地算出得数。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深化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为继续学习8、7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9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媒体:电脑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课我们做了一些练习,这节课我们继续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做练习六第5题。

(1)先让学生说说怎样才能比较出两个数的大小?

(2)学生独立计算,完成后同伴交流算法。

(3)指名板演,订正。

2、做练习六第6题。

游戏开火车:指名一个小组说出式子的得数。

3、做练习六第7题。

(1)出示图,让学生说图意。

(2)回答问题:哪只猫钓的鱼最多?

哪只猫钓的鱼最少?

(3)问:你还能看图提出哪些问题呢?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想法。

三、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这些知识你是怎样学的?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

四、教学后记: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9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六单元《有趣的拼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堆堆搭搭、推推滚滚,进一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特征。了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搭搭数数,展开空间想象,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在玩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神奇口袋和面具、分组给学生准备不同的几何形体和滑板)

学生(几何形体实物或模型)

教学重、难点:体会平面和曲面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瞧,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一个神奇的袋子]我们马上要用它来做一个游戏,游戏叫哪吒摸宝,谁愿意当聪明的哪吒?老师还有一个要求,靠近这个袋子就要闭上眼睛。

(摸到了什么?拿出来给大家看一看,不错是挺聪明的,再摸一个。这位小哪吒行吗?)

(下面的小朋友有些着急了,我们再选一位小哪吒,这次的游戏要求不一样了,除了要闭上眼睛,还要实现大家的愿望,让我先来,好吗?我想请你帮我摸出一个长方体,轮到你们有什么愿望赶快向他提出来,这位小哪吒合格吗?

2、小朋友们,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身边的每一样物体都有它自己的形状,今天我们就和它们交朋友,进行一个有趣的拼搭(板书上:有趣的拼搭)

二、新授

1、滚一滚

(师做动作)老师有个疑问,为什么滑板车下面的轮子是球状的呢?(生:球会滚)师:其他物体不会滚吗?那我们动手把小袋中的几样物体分别拿出来滚一滚。

师:我们把这样的物体放在一起,一块滚,请三位小朋友和老师合作一下,你们每小组4人,也这样滚一滚,发现什么?球滚得最快,哦,我知道了,原来滑板车上的轮子是球状,因为球滚得快而且不费劲,谢谢!

师:那你们有没有看见过这样的事情,能说一些给大家听听吗?(真细心,真聪明)

2、堆一堆

过渡:可见球的用处很大,而且可以看得出来,小朋友们很喜欢球,现在老师为你们准备几个小袋,里面分别装了请每一小组来选一个袋子。

刚才小朋友都抢着拿球,可是我们这次不是滚一滚了,是堆一堆,用你们拿的这个物体堆得越高越好。

师:拿球的小组站起来,堆得怎么样?滚一滚,比谁滚得快我们要选球,堆一堆就不能选球了。不要恢心,一起来看看其他小组:

⑴大的正方体和小正方体比(大正方体比小正方体好堆,因为大所以堆得高)

⑵长方体

⑶圆柱(他们是竖着堆的,有横着堆的吗?(木材厂的木头就是这样堆的)

3、数一数

老师也堆了一些,看看我是用什么物体堆的?用了几个?这个堆得怎么样?知道我用也哪些物体吗?数一数分别用了几个。看看老师搭的这个图形像什么?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搭一搭?先讨论搭什么,然后才能动手。

师放音乐

师问:你们组搭了什么?用到了哪些物体?

三、小结

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美的事物,课后小朋友们可以动动脑筋搭出更多更美的东西。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能正确的进行10以内的加减混合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加减混合题。

师:同学们,安徒生有一篇著名的童话叫《丑小鸭》,大家听说过吗?这只受尽苦难的丑小鸭最终怎么样了呢?

师:小朋友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丑小鸭,只要小朋友们把这些题做对了,这些丑小鸭就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同学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9-3-4=

8-2-3=

9+0+1=

4+3+2=

5+4+1=

5-3-1=

2+4+0=

10-7-2=

屏幕上出现2只天鹅向湖里飞走的画面。问:湖里的这些天鹅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学生:又飞走了2只天鹅)

学生同桌互相说说并列出算式,指名汇报师板书算式:4+3-2。

引导学生读一读算式,再对照画面说一说算式4+3-2所表示的意义,最后通过对比连加、连减的算式的不同引出课题:加减混合

让学生试着计算4+3-2的得数,计算后让学生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配合学生的回答板书计算小步骤,以突出计算的顺序和第二步计算减法时的被减数。

在注意观察 ;湖里的天鹅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湖里有4只天鹅,飞走了2只,又飞来了3只。)

师:这道算式谁会计算呢?(指名说说得数和计算顺序师板书得数和小步骤)

3、引导学生总结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上面两道题的计算过程,谁能说一说我们计算的顺序?

加减混合并不难,从左向右依次算。

1、根据算式7+2-5编个故事。

2、指导丛书第35页。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1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4和5的有关组成,并有效地渗透有序的思想。

2、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4和5的组成,初步建立学生数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计数器:老师拔数,学生观察

1、(1)先拔二颗珠,问:这是几颗珠,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2)如果再增加一颗珠,这时又是几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指名说,并请一名学生上台写数字3

(3)如果再增加一颗珠,这时又是几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指名说,并请一名学生上台写数字4。

(4)请你比一比:4和3谁大,谁小?请你用符号连接。

二、学习新知:

(一):主动探索:4的组成

1、请你拿出4个小棒,摆一摆,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

2、你能把这4根小棒分成两堆吗?请你试一试。(学生自由活动,老师巡视)

3、学生汇报操作结果,边板书边问:还有不同的分法吗?(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板书)

444

132231

4、读的组成

(1)先领读:4可以分成1和3,1和3组成4

(2)再学生自由地读,同桌对口令

(3)全班齐读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形式。

5、观察上面数的组成: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然后再发言)

(先分成1和几,再分成2和几,再分成3和几

我们在记得的时候可以只需要记2个就可以了

)

(二)学生合作:学习5的组成

师:刚才,你已经拿出了4根小棒,现在想一想,再增加几根小棒就是5根小棒了?请你赶快行动吧!

1、师:刚才你们真能干!发现了这种奇妙的规律,那么你能用这种方法来把5分成两堆吗?并请你把分的情况像老师一样写出来,可以吗?请你们小组合作,试一试。

2、学生分小棒,老师巡视。

3、学生汇报分的情况,学生边回答,老师边问:还有不同的分法吗?(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5555

14233241

4、读一读

师:有谁会读,请你试一试,我们请会读的好的小朋友当小老师带大家读,好不好?

(1)小老师带读(2)小组开展竞赛读

(3)师生对口令(4)同桌对口令

(5)试着背一背

4、观察:请你认真观察上面的4个数的组成,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先可以小组里互相讨论,每个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选一个代表发言,其余的同学认真听)

5、你们自己组说得怎么样,你认为哪个组说得最好?,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学生互相进行评价)

6、第19页的思考题

先让学生独立的填一填,然后再集体进行评价。这题的第3个是一个开放性的题,老师还要注意问:还有不同的填写方法吗?

7、完成第20页的做一做:先摆一摆,然后再连线。集体评价。

三、练一练:第21页的第5题:集体评价

第22页的第6题:这是一题判断题,是学生第一次遇到,教师可以先教学生如何做,然后学生再开始进行判断。

第8、10题放在托管时间完成。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考虑到你的需要,栏目小编特地编辑了“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老师还没有写的话现在也来的及。一个精心制作的教案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希望我的建议能够让您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

100以内的连减运算。教科书P76~P7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掌握连减笔算竖式的写法及能够准确计算100以内连减式题。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正确掌握笔算连减式题。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减式题。

教具准备

主题图、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下面各题。

44+618-1124+1727-920-9

96-1618-9-720-5-1016-4-9

2、笔算下面各题:

277784100

+36-39-26-82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口述题意。

一年级的小同学去游玩,一共有92人,乘坐两艘船,一艘船最多乘26人,另一艘船最多能乘44人,有几位小朋友不能上船?

2、独立探索,解决问题。

(1)列式:92-44-26=22(人)

92减44是什么意思?再减26是什么意思?

(2)9248

-44-26

4822

(3)列式:44+26=70

44加26是什么意思?92减70是什么意思?

92-70=22

三、巩固练习:

1、算一算89-36-27=100-54-38=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77-33-28=96-39-45=100-91-9=

3、看统计表回答问题。

(1)哪个班订的报刊最少?

(2)二班订了多少份儿童报?

(3)三班订了多少份小画报?

(4)四班的小画报有多少本?小故事有多少本?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连续减法,我们在计算时可以用第一个数依次分别减去后两个数,也可以把后两个数加起来,再用第一个数一起减。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情境,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10的物体的个数。

2、会正确书写这些数。

二、教学重点:能正确地数6--10的数及书写。

三、教具准备:数字卡片、文具

四、教学过程

1、找朋友

交流图意。

先独立数数,说出每副图中有什么?多少?》

如:第一幅图中有铅笔10枝。

再连一连

连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说说自己是怎么连的。

全班交流。

2、活动

数一数自己的铅笔盒里的文具。

充分进行观察操作,引导学生交流,再说一说铅笔盒里有什么?有多少?

3、写一写

小朋友能正确地数出这么多的文具用品,真了不起,我们一起来写写吧!

6个圆圈,6本书,6枝铅笔,用6表示。

学写6,

同样的方法理解7、8、9。学写7、8、9。

注意书写8的顺序,师先师范,学生再练习。

还要注意6和9的区别。

让学生说说。

在书写练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写写自己家里的电话号码或门牌号码!

4、6、7、8、9、分别可以表示什么?

5、练一练

先要弄清图意,看懂第一幅图提出的示范,再独立完成,数一数,画0,再写数,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思想,逐步体验实物,符号,数字之间的联系。

第3题,学习数数,数数可以顺着数,也可以倒着数。

本题是发射火箭倒记时的情境,可以先从1数到10,然后再从10数到1。

动物乐园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12~13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初步学会数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2)、初步体会数的广泛性。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交流等探求活动,初步形成数感,锻炼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1)、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初步形成合作参与意识,尊重与欣赏他人的意识。

(2)、形成对学习的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养成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圆片、三角形片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小朋友们现在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你们来到学校,看到咱们的校园非常美丽吧?今天,动物学校也开学了,小动物们也背着书包来到学校,猜猜看,动物学校有些什么动物呀?

生:有小兔、小猴、小狗、小熊、大象、小松鼠、小猫......

师:小朋友们想的真多,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动物学校开学的情况吧!(出示主题图)

(二)探究活动

1、任意观察

问:看看动物学校有什么?

师:数数图上的动物分别有多少。它们都在什么地方?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的小伙伴吗?

指定部分学生汇报。

2、探讨数数规律

师:刚才你们的汇报都非常好,但是老师一样一个小小的建议,能不能按照一定的方法来数一数呢?

(1)四人小组内探讨数数规律。

(2)汇报:你们是怎样数的?

小组甲:先数数目小的,再数数目大的。

小组乙:先数远的,再数近的。

小组丙:先数上面的,再数下面的。

小组丁:从左边数到右边。

(3)互评:你们认为你们组的数法有什么优点?你们认为别的小组方法比你们组好在什么地方?你想为他们提什么建议?

(4)教师小结:真能干,你们用不同的方法仔细观察了动物学校各个物体的数量,会正确的数出1~10各数。

(三)及时强化,层层深入

1、寻找身体上的数

(1)同桌之间互相观察、交流。

(2)集体反馈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

2、数周围的实物

3、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验一验

(1)手里最多能拿几支粉笔?

(2)盘里最多能放几个苹果?

(3)笔筒里最多能放几支笔?

4、寻找校园里的数(可带领学生去操场上找一找,说一说。)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3)

第一课时

复习目的

1.复习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法,能正确迅速地口算20以内退位减法.

2.通过复习结合加、减法含义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初步分析、综合概括等能力,发展他们初步的学习能力。

教具准备

1.水果式题、应用题的相关课件。

2.20以内退位减法的减法表挂图。

复习过程

一、复习算法。

课件演示水果式题;

提问:20以内的退位减法,你是怎样计算的?

让生畅所欲言后,师肯定他们答案,小结出方法:

1、想加算减:想9加2等于11,11减9等于2,8加5等于13,13减5等于8.

2.用差1得9,差2得8的方法:

减数与被减数的个位数差l得9.

减数与被减数的个位数差2得8.

3.10—2=8 8+1=9即:11—2=9

lO-5=5 5+3=8即:15—3=8

师让他们选择最易于接受的方法,再演示水果式题的其它题目。

二、复习减法表。

出示20以内退位减法表挂图.板书:复习20以内退位减法.师随意指一道式题,让生熟练回答。(可采用开火车、举红旗、爬山比赛、信鸽投信等多样形式活跃气氛)

三、复习加、减法应用题。

让生观察图形,尝试自己编题.根据生编题情况,师再出示课本第95页第6题:

1.蝴蝶和蜻蜒一共有24只,其中蝴蝶有8只,蜻蜒有多少只?

(1)读题,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

(2)想想用什么方法算?为什么用减法算?(因为要求蜻蜒有多少只.必须从一共有24只里去掉蝴蝶的只数,所以用减法.)

(3)列式解答。

2.有蝴蝶8只,蜻蜒16只,蜻蜒比蝴蝶多几只?

(1)读题,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

(2)想想用什么方法解答,为什么用减法算?

提问;这道题还可以怎样提问题?(蝴蝶比蜻蜒少几只?)

为什么也用减法计算?

3.你还能提怎样的问题呢?

根据学生编的加法应用题,分析列式解答,并强调为什么用加法来解答。

四、课堂练习。

1、口算题.

退位减法表里随机抽指.

2.口算

12-8 14-6 12-3 16-9 13-6

11-9 12-4 13-9 14-8 14-5

14-7 11-8 15-6 1l-7 12-7

16-8 13-5 1l-3 18-9 13-8

3.比大小.

15—7○12—4 16—9○13—8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100以内数的读写法、加减法

复习目的

1.通过复习使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掌握数的组成,熟练地数、读、写lOO以内的数,掌握IOO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大小.

2.通过复习,使生比较熟练地口算lOO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3.初步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笔算lOO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4.初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

数的组成、顺序、比大小的课件、计数器.

复习过程

一、启发谈话

这节课我们一齐来复习lOO以内数的读写法以及加、减法。板书课题:lOO以内数的读、写法,加减法。

二、复习数数和数的组成

1、填空题:

(1)从右边起,第一位是( )位,第二位是( )位,第三位是( )位.

(2)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是3,十位上的数是5,这个数是( ).

(3)46里有( )个十和( )个一.

(4)100里有( )位数,1在( )位上.

2.指名按要求数数:

(1)从27起,一个一个数到43.

(2)从60起,十个十个数到lOO.

(3)从48起,两个两个数到60.

(4)从35起,五个五个数到65.

(5)从92起,往前一个一个数到78.

三、复习lOO以内数的`读写法。

1.看图读数、写数。(出示计数器)

分别拨45、33、60、lOO四个数

(1)指名读数后,写在黑板上.

(2)这四个数里,两位数是几,三位数是几?

2.发散练习.

(1)45的个位是几?还有哪些两位数的个位也是5?

板书:15、25、35、45、55、65、75、85、95。

(2)33这个两位数有什么特点?(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字一样,都是3)十位上的3表示什么?(3个十)个位上的3表示什么?(3个一)还有哪些两位数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一样,谁能拨出来?

板书:ll、22、33、44,55、66、77、88、99.

(3)60这个两位数有何特点?谁能报出个位上的数是0的两位数?

板书;10、20、30、40、50、60、70、80、90。

(4)还有一个数,它的个位的数也是0,这个数是多少?它是几位数?(100,三位数)

四、复习100以内数的顺序和比大小。

1、按顺序在空格里填数。

2.比较下面每组数的大小。

51○47 59○71 58○85 98○92

问:两个两位数怎样比较大小?(先看十位数,十位数大的数比较大.)

再问:如果两个数十位上的数一样,怎样比较大小?(先看十位数,如果一样大小,再看个位数,个位数大的数比较大。)

3.课堂练习。

课本第95页1、2、3、4补充完整。

五、复习20以内加、减口算题,100以内加减口算题。

14-5= 15-9= 16-8= 7+8=

12-5= 6+9= 11-9= 13-4=

25+3= 47-5= 34+20= 25+8=

47-9= 68-50= 85+5= 74-5=

说一说怎样算:

1.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

2.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进位、退位)

3.两位数加、减整十数.

小结: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包括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不同数位上的数不能直接相加、减。

六、复习100以内的笔算。

1、复习笔算两位数加,减应注意什么?(注意三点:①数位对齐;②从个位算起;③进位加法,个位满10向十位进l,退位减法,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2.只有加、减法的两步式题,应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3.课本第96页第7、8题补充完整。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元角分的认识

复习目的

1、使生初步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及相互间的进率关系,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教育学生爱护人民币,培养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

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的有关挂图.

复习过程

一、复习元、角、分的认识。

1.我们学过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元、角、分)今天我们来复习元、角、分的认识.

板书:元角分的认识。

2.师出示面值1角、2角、5角、1分、2分、5分,1元·...人民币

(1)说出各人民币的名称.

(2)回答它们间的进率.

①1张2元可以换几张1元?

②1张1元可以换几张5角?

③1张1元可以换几张1角?

④1张5角可以换几张1角?

⑤1张1角可以换几张1分?

(3)总结进率

(4)1元2角=( )角15角=( )元( )角

3、课本96页第9题填写完整。

二、课堂练习。

1、课本第96页第10题。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图形分类统计

复习目的

1.使学生初步体会在平面上确定位置需要两个条件,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会数方块图,并根据图形排列找出一定规律.

3.初步分析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推断,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具准备

1.课件:位置图及对话内容、统计图.

2.实物方块。

复习过程

一、复习图形。

实物出示七巧板。(课本第94页第2题图)。

(1)用4个正方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拼一拼。

(2)你能用学过的图形拼出一个有趣的图案吗?

二、复习分类。

出示课本第94页的图形。

师:该怎么分呢?

让生讨论,得出自己的思路

三、练习巩固

1、课本97页第14题。

分类后完成表格。

回答问题。

2、课本98页第15题。

分类后完成表格。回答问题。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解决问题

复习目的

1、通过复习,使生熟练掌握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通过复习,会解答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有序性。

复习过程

一、复习“解决问题”

1.完成课本第96页第7题和第8题。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

2.完成课本第98页第16题。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

3.完成课本第99页第17题。

4.完成课本第99页第18题。

5.完成课本第99页第19题。

讨论,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6.完成课本第99页第20题。

同桌互相说一说,她们分别可能套中哪个圈?

二、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大家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4)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88和89页,《找规律》的例1~例3及“做一做。”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找规律》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新增加的内容,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教学,旨在拓宽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思路,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有重要意义。

本课时内容主要为直观图形的形状、颜色的变化规律,所借助的铺垫有:简单几何图形的认识、美术智能及生活经验。本课的学习能为将来“循环”的理解奠定基础,也能让孩子们体会到生活中有规律事物的美感和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一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较为发达,对单层次规律的找寻较为容易,根据他们对单层次规律的过程探索,利用图形的形状、颜色的视觉刺激和形象来建立“多层观察找规律”的模型,解决含多层次规律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

1、 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 通过涂色、摆学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体会规律的美和创造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一组图形重复出现多次就是排列规律。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感知规律。

1、师:上课之前,先贴上老师为同学们准备的奖品智慧花吧。老师要把它奖给善于思考、积极发言、认真倾听和学习快乐的同学,你们有信心得到吗?(有)哇,盒子里有好多呀!

老师贴两朵花。什么颜色的?(红色、黄色。)

你猜老师接着会贴什么颜色的智慧花?(生猜师贴)你猜对了吗?

2、再猜、再贴;再猜、再贴。预设学生一定会越猜越准。追问学生原因。

3、师边与孩子一起说边在黑板上板书分组的虚线。红、黄,又是红、黄,还是红黄。

师揭示课题:像红黄这样的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列。板书:规律。(跟老师学读一遍)生活中像这样的事物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齐读:找规律。

(二)探究发现规律

第一次探究:找一找

(出示课件主题图)

1、师:一群小学生正在联欢呢。请你们仔细观察,画面上都有什么?

2、师:哪些地方排列是有规律的?又是按什么样的规律排列的?同桌两个小朋友为一组互相说一说,看谁发现得多。

3、汇报交流:谁愿意第一个来试试?

(生说到哪种事物便点击课件使之放大)

(1)我发现小花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一朵绿花,一朵红花;一朵绿花,一朵红花……

(2)我发现彩旗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一面红旗,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一面黄旗……

(3)我发现灯笼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一个紫灯笼,一个红灯笼,再一个紫灯笼一个红灯笼……;

(4)我发现小朋友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一个男同学、一个女同学……

师在学生汇报每条有规律的排列事物时,可有意识地提示孩子可让自己的表达简单些。在孩子们清楚地知道了规律的排列情况后,都追问孩子们接着往后排下一个应该是什么?

4、师:我们找出了彩旗、小花、灯笼、小朋友队伍它们排列的规律。像灯笼的一紫一红、小花的一绿一红、彩旗的一红一黄、小朋友的一男一女以及我们黑板上的一黄一蓝,我们都把它们叫做一组。(板书:一组。齐读)

当我们找图形排列的规律时,只要找到一组是什么,再看一看后面是不是按照一组一组重复地排列,(板书:重复。齐读)如果是,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排列。

第二次探究:摆一摆

摆学具

师:小朋友找规律找的很不错,老师摆一个规律看谁能接着摆(摆例2第一个规律)。啊!你们真厉害,我再来一个(摆例2第二个规律)。

师:来,告诉小朋友,你是按照什么规律摆的?

师问:你们也是按照这个规律摆的吗?还有其它的发现吗?

引导学生说出规律,同时发现图形既可以从形状上找排列规律,还可以从颜色上找排列规律。

第三次探究:涂一涂

师:孩子们,还能用我们灵巧的小手涂出漂亮的颜色吗?小朋友们翻书89页看例3,独立完成涂色,教师注意订正。把学生涂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追问这样涂的原因,并表扬涂得漂亮的同学!

师:有些同学涂得真漂亮,看谁涂得又对又漂亮。(完成89页的“做一做”)

第四次探究:练一练

师:同学们,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东西,我们一起来看谁找能找出生活的规律吗?(出示练习一)

师:你们还想不想再来一个呢!好的,来一个难点看谁能战胜。(出示例3)

(三)生活中的规律

师:同学们真厉害!我们一起去找一找生活中的规律吧!(出示练习)

师:其实,像这样有规律的东西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有规律的事物会给人一种美的感觉。除了老师说的这些,你还知道我们生活中的规律吗? 今天晚上“找一找”看看我们身边的还有哪些?下节课汇报自己找到的规律。看谁能找到生活的规律,成为小小发现家。

(四)活动总结。

师:是呀,其实,像这样有规律的东西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有规律的事物会给人一种美的感觉。我们生活中的规律无处不在,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丰富多彩。希望大家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多观察周围的事物,小朋友回家再去找找我们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规律,只要小朋友多观察,多动脑筋,也一定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规律来丰富我们的生活。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退位)。

教学重难点:

“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 的问题是本课的难点。

1.口算练习:

25+10= 16+8= 27+7=

15+6= 35-25=

2.20-8=?引导学生初步理解“退位加十”。

通过同学们的努力,回收了许多的废旧物,咱们一起来看看统计的结果。

1.“二班收的电池比一班多几节?”

(1)根据这个问题,你能找出哪些与问题有关的信息?

(2)你认为可以怎样列算式?(24-8=)算式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4-8不够减,怎么办?

(3)你能用学具摆出来吗?同位俩互相合作,在全班进行交流。

(4)你认为可以怎样计算?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5)集体交流,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更好?说说理由。

24 - 8= 16 先摆出24根小棒,把其中的一捆先拆成10根,用14根去减8根,体会退位加十的过程。

“二班收的易拉罐比三班少几个?”

(1)根据问题能找到哪些有关的信息?

(2)怎样列算式?自己解答2.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13-6= 33-6= 53-6=

83-6= 93-6=

教学目标:

巩固100以内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方法。

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其他练习自己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得又快又正确的?

(1)观察图,说一说图的意思。

(2)你能列出算式吗?说一说你列出的算式各部分含义。

(1)仔细观察图,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你能解决吗?

(1)仔细观察图,说一说图中有什么?他们在干什么?

(2)指导学生编数学故事,进行交流。

(3)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列算式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1)说一说图中都有什么?明确图意。

(2)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3)你能解决吗?试着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然后填数。

教学反思: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6)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数学第一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的第二课时,目的是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上与下的位置与顺序。

2.能确定物体的上下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上下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上下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学生上下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挂图)平头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树林里的松树爷爷在给小鸟、小白兔讲故事,(课件先出示松树,再出现小鸟和小白兔)同学说说小鸟在哪里,小白兔在哪里?揭示课题上下

二、结合实物,理解内容。

师:谁还能说黑板的上面是什么,讲台的上面是什么,下面是什么?教室的上面有什么,下面是什么?

师:松树爷爷在讲故事时,又来了一只小松鼠,现在,谁能说说他们之间的上下关系?(讲中间的位置时能说出在谁的上面,在谁的下面)

师:观察我们的身体,说说身体上的器官,如鼻子、眼睛等在什么的上面,在什么的下面?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上、下的位置,下面我们一起来动手摆一摆,同桌互相说说。(操作后进行交流。)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师:大家都学的很认真,老师要考考大家,看谁最棒。(完成课后练习。)

四、课堂小结。

教学设想:本堂课以松树讲故事为情景,先让学生理解两个物体之间上下的相对位置,然后再理解三个物体的相对位置,让学生动手实践,进一步加深理解。课堂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多说、动手做,在说做中巩固所学知识。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数豆子的实践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2、在数豆子的操作活动中体会物体与数量的对应关系,体验数的实际意义。

3、会写百以内的数,进一步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不同的活动理解位值意义。

教学难点:

位值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出示一杯豆子(内装28粒)。

2、请学生估计一下有多少粒。

3、师生共同先数10粒放入另一杯子中,再估计一下。

4、谁估计得比较正确呢?为什么?我们来数一数吧。

二、数豆子

1、指名几生来数,其他学生跟着数。

(用不同的方法数)

三、知识学习

1、智慧老人:这个数怎么拨?怎么写?

2、学生试一试,说说怎么拨,怎么写。(每个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在纸上写,再指名拨、写)

3、小组合作:说说这个数的各数位上数的意义。

4、汇报交流。

5、小结:十位上的数表示几个十,个位上的数表示几个一。

6、摆一摆。摆出26根小棒,说说是怎么摆的。

7、讨论:22的这两个2的意义一样吗?

8、交流。

四、巩固练习

1、写出计数器上表示的数,并说说意义。(第4页)

2、填空(第5页)

补充:根据老师的表述写数。如:6个十和3个一是()。

3、看计数器写数。(第3题)

4、写门牌号,理解序数的意义。(第4题)

5、游戏:抓小棒,先估计有多少根,再数一数,说一说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8)

教学内容:教材107页用数学及做一做中的习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具准备:挂图、5个信封、5种数量不一的小动物、5幅情景图、5块黑板、5只粉笔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今天老师请来了好多小客人,想知道他们是谁吗?那就打开信封,请他们出来吧!

2、都有哪些小客人呀?

3、小客人都是第一次来我们班做客,同学们想不想和他们玩呀?不过小客人有个要求,就是在玩的过程中,大家要把小动物贴到情境图中,并根据你们贴的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把他写在纸条上。你们行吗?这么有信心呀!那就发挥你们小组的力量开始吧。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最愉快最成功。学生分组活动。

4、展示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老师刚才到小组中去,看到同学们合作的非常好,老师真是为你们感到高兴。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组提的问题?

5、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你们能不能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呢?(让学生任选一个问题,但不能选自己小组的,分组解决问题,把算式写在小黑板上。)

6、小组汇报。

7、结合其中一幅图,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以小马图为例)

我们重点来看一下小马图,除了按左右来分,还可以怎么计算?

(按颜色分,5+2或2+5;按大小分,1+6或6+1)

小结:同学们真太聪明了,能从左右、颜色和大小这三个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一共有多少匹马?这个问题。你们真棒!

二、反馈练习,强化新知:

1、看到同学们玩的这么开心,小兔子们也想来咱们班做客,他们都等急了,让我们用掌声请出他们好吗?(出示带问题的兔子图)

2、今天小兔子是带着问题来的,它问咱们什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小组合作完成,把算式写在小黑板上。

3、分组汇报。

4、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不但说得很好,而且还想出了两种来解答,连小兔都在夸奖你们呢!

对想出两种方法的小组给予奖励:每组奖一颗智多星。

三、巩固新知: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课本上第107页的内容。打开书,先把例4的算式填上。还想不想继续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该帮助谁解决问题了?

1、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题。

2、同位互评。做对的可以得朵花。

3、集体订正。

四、小结:今天这节课,同学们上的非常好,我们帮助小动物解决了这么多问题,都是用的什么知识?用数学来解决问题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揭题。数学知识可真重要呀!我们一定要学好它、用好它。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对自然形手有一个新的认识(劳动的手、美丽的手)并产生对手进行描绘的欲望;

2、在对手形的描绘想象变化与添画过程中,让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增强;

3、在自主、开放、快乐的学习中画一幅较有创意的手形想象画。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设疑。

1、教师多媒体出示几种有代表性的手的图片,并请学生猜一猜这是谁的手。

2、教师设问:小朋友!你觉得手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3、设问二:你觉得什么样的手是最美丽的手,什么样的手是最神奇的手呢?

4、学生根据教师提示自由思考,大胆地进行猜想和回答。

二、欣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欣赏范图手形游戏

2、出示手形想象画挂图。

学生观察范图,并比较范图的差别,自由的说一说自己的感想。

3、师:你能说说这些手形画中最喜欢的是哪一幅吗?哪一幅色彩最鲜艳,

4、哪一幅想象最丰富,哪一幅花纹最好看?

5、请几名同学上台,沾湿小手并在黑板上表达各种样子的手,看谁表达的手最有趣。

6、学生上台大胆表现自己想表现的手形,并作大胆的联想。有认识手转入如何表现一双或者一只美丽并富有创意的手形画。

三、看示范讲步骤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作业的全过程。

2、学生观看教师示范的过程,并根据教师的示范自由发言提问。

3、熟悉手形创意画的整个表现过程,形成印象。

四、学生大胆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小结评价。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0)

一、教学目标:

1、总结本单元所学的内容,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2、熟练掌握100以内不进、不退位加减法。

二、教学重难点:

巩固100以内不进(退)位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整理所学知识,系统掌握所学知识。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1、完成教材第49页“整理与复习”的第一题。

学生口算后,抽一个学生汇报答案,并说一说口算过程。

2、改错。

出示题目:6+33=93,56―20=54,67―43=4,32+16=8

分析上面算式中哪个地方算错了,并说说口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1、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用竖式计算34+43时,该怎样写竖式呢?同学们试一试。

2、完成教材第50页第4题。

检查这些小朋友写的竖式对不对,如果有错误,错在什么地方。

3、及时练习。

(1)P50第5题。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说说怎样才能提高自己计算的正确率。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1)

教学要求: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减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知道减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师:课件、实物投影仪。

生:5个圆片、5根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按顺序填数

()3()5

2、听算式,说得数(或写得数)

2+31+31+42+24+13+1

3、昨天我们学习了加法,有还谁记得,加法表示什么?

(把两部分合起来)

二、探究新知

1、引导观察,感知减法的含义

通过电反复演示,让学生认真观察

同桌之间互相说交流说图意,然后全班交流。

(桌子上放着3只纸鹤,有一个小朋友拿走了一只)

师:像这样,从3只里面去掉一只也就是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或减掉一部分,要用减法计算。

板书:-

2、学习减法算式

问:3只纸鹤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3

拿走了一只,是从几只里面拿走的?

拿走一只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1

像这样拿走了、去掉了、或者是吃了、坏了、死了等都要用减法计算。

板书:3-1=

问:3-1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请你说一说。

(然后全班齐读算式)

3、发散联想

教师引导启发,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其他能用3-1表示的事物来。

三、巩固发展,学会学习。

1、电脑演示第25页的第2幅图和第26页上面的一幅图,分别让学生认真观察

(1)请多个同学说图意(2)根据图意列算式

2、先画一画,再说算式(第25页最下面的做一做)

A:教师先分步骤讲解第1幅图

(1)先画三朵花,问学生:这是几朵花,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板书:3

(2)再用虚线圈2朵花,问:谁知道是什么意思?请你猜一猜。

(3)用虚线圈表示去掉的意思。那么,去掉了要用什么方法计算?

(4)去掉的2朵是从几朵里面去掉的?去掉的2朵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2

(5)谁能够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板书:3-2=1

B:你们能够根据刚才所讲的,把后面的2幅图的图意说一说,并列出算式吗?试一试。(4人小组合作完成)

(1)指名说图意

(2)指名说算式,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3、学生独立完成第26页的做一做,然后集体进行评价。

三、巩固反馈

1、P27页的第5题

(1)4人小组每个人说图意,对学得不好的同学要给予帮助和鼓励。

(2)说完图意后,再每个小朋友独立写出算式

小组内由小组长组织大家进行评价,说一说每个人写出的算式是不是符合题意,不对的又错在什么地方,应该怎样改正。

2、P27:6每个小朋友拿出5朵小花,根据题目摆一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您是否对“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有所疑问呢?那就让我们来看看栏目小编为您准备的资料吧。教案和课件是老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位老师都对于编写教案和制作课件都十分熟悉。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具体可行的教案,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然而,这些解决方案只能供您参考,请您结合实际情况做出决策!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想象验证、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探究发现圆的特征,形成圆的概念。

2、认识圆心和半径,并会用字母表示。

3、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

4、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几何图形的美,激发数学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在观察和操作活动中发现圆的特征,形成圆的概念和画圆技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图钉、线、圆规、卡纸等。

教学过程:

一、溯源生活,激发兴趣

1、(PPT演示)雨水滴在湖面的圆形水波。

同学们,大自然奇妙无比,小小的水珠滴在湖面也会形成美妙的景色,请看。

问:你们发现,水珠滴在湖面上,湖面上出现了什么形状水波?

2、生活图片欣赏。

1)问:在这组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形状的图形?

2)抽象出圆。(PPT)

3、学生举例:生活中,你还看到过那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形的?

4、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

板书:圆的初步认识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抓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教师的媒体演示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圆,激发学习兴趣。】

二、操作体验,形成概念

(一)圆规画圆,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1、初步感知:

1)看着屏幕上的“圆”,谁愿意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圆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图形?

2)师评价:大家说得都有点道理,那接下来我们就自己动手,来画一个圆,看一看,圆是不是具有刚才小朋友所说的特征?

2、圆规画圆

1)我们可以用什么画圆?

2)认识圆规(PPT)

3)师:好,知道了圆规的构造,我们开始画圆,看哪个小朋友画得最漂亮(要求,不许擦,画圆失败,只要找到失败的原因。)

3、反馈探讨画圆的方法

1)你是怎样画的?上台演示。

2)讨论:画圆失败的原因

3)讨论:画圆时应该注意什么?(生………………)

小结:确定一个点,确定一段长度。

板书:

4)再想一想,刚才我们在画圆时,针尖和笔尖落在纸上,各自确定了一个点,也就是两个点。然后在画的过程中,这两个点的“分工职责”有什么不同?

(一个点负责固定,一个点负责绕,旋转。也就是一个点是不动的,另一个是动的,我们暂时把着两个点叫作:“定点,动点”)

板书:定点

动点

5)师:那画圆时,这个“动点”是不是可以随便的动的?还是有一定的运动规则的?什么规则?

(动点移动到任何地方,和定点的距离保持不变。)

6)那你如何证明你用圆规画圆的时候,这个动点和定点的距离始终没有变化呢?

(圆规的两个脚分开后,只要没有外力去动这两个脚,针尖和笔尖之间的长度距离是不变的。如:我们人的两个脚在走路是。)

7)师演示圆规画圆。

师:看一看,老师如何画圆的。

小结:圆规画圆的方法

8)学生再次画圆

师:根据刚才老师的演示,大家能不能在用圆规画一个圆,看一看,是不是比刚才画得漂亮?

反馈讨论:这一次,你画得这么圆,画的时候注意了什么?

(二)操场画圆,丰富画圆方法

1、展示足球场上的圆。

师:我们现在能用圆规画一个漂亮的圆,那这个圆我们能画吗?

1)讨论:这个圆我们怎样画?说说你的想法。

2)课件演示:体育老师画圆。

3)教师演示(用“线钉”)

2、探究不同画圆法的内在联系

师:我们发现,在纸上画一般的圆,我们可以用圆规,如果在生活中画较大的圆,我们还可以用线、钉和木桩。它们画的工具不一样,但原理相同吗?

1)讨论:相同在什么地方?

钉子就是…… 线就是…… 小推车就是……

2)圆的构成确定

师:画了那么多圆,那你能告诉老师,哪一部分才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圆?

(生上台指圆)

3)演示:(PPT)

揭示:到某一个定点的距离相等的无数个的点连起来组成的一条封闭的曲线,叫做圆。

(三)圆的特征揭示

1、设疑讨论:你认为黑板上的圆能不能画的更大些?谁决定了这个圆的大小?

(定点个动点的距离圆规两个脚之间的距离…………)

2、师演示验证谁决定了圆的大小。

3、揭示概念“半径”,用“r”表示

4、揭示概念“圆心”。(在画圆过程中的那个定点叫“圆心”,用“o”表示)

板书:半径

圆心

5、学生演示画“半径”

1)师:谁能上来画出这个圆的半径?

2)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半径?(圆心到圆上一个点的距离)

找一找:下图中,圆的半径是()

6、问:在这个圆里,还能画一条半径吗?还能画几条?

(学生在自己的圆上画半径,看能画几条?)

得出:在一个圆里,能画无数条半径。

7、观察讨论:在同一个圆里,所有半径的长度有什么特点?(相等)

为什么?

教师小结:(从动点到定点方面研究考虑)

师:相信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门对圆已经有了更深的认识。其实,正是圆的这些特征,圆在我们的生活中广泛应用。

三、回归生活,解释应用

1、展示:车轮为什么是圆的?

1)学生讨论

2)媒体展示解释

2、人文素养的培养

1)理解:墨子的“圆,一中同长也”。

2)媒体演示。

3、圆的归类

1)出示篮球。问:这是圆吗?

2)讨论反馈

小结:球是立体的,圆是平面的,和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都属于平面图形,而篮球是立体图形。

四、总结梳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圆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相信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门对圆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在以后的生活中,你将会发现更多的有关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圆的初步认识

定点点圆心(o)位置

动点长半径(r)大小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4。

【教学目标】:

掌握长方形的画法,会画一个长和宽已知的长方形。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形的画法。

难点:应用垂直与平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

(1)怎样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如果这一点不在直线上,又怎样画呢?

(2)怎样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3)什么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间的垂直线段有什么关系?

2.教师出示:

长方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哪些线段是互相垂直的?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说一说。

怎样画一个长方形呢?因为长方形的对边互相平行,相邻的两条边互相垂直,我们可不可以用画垂线的方法来画呢?

(板书课题:画长方形)

二、自主探究

1.讨论:怎样画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充分讨论,相互发表意见。

2.动手试着画一画,教师巡视指导。

3.课件演示长方形的画法步骤。

(1)画一条长2厘米的线段。

(2)分别过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同一侧画两条与线段互相垂直的1厘米线段。

(3)把两条垂线的另一端点连接起来。

4.学生根据课件的演示,完成作图。

5.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

正方形怎样画呢?画一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

让学生独立画图,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相互交流画正方形的方法。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教材“练习十”第11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怎样修路最近?为什么?

使学生理解:可以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来修这条路。

3.教材“练习十”第12题。

以已知的线段为边,画出完整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怎么画?

(1)小组交流。

(2)独立完成。

4.教材“练习十”第13、14、15*题。

(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

(2)由代表汇报。

(3)教师归纳并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3

一、复习时间:

12月23日-------1月7日

二、复习形式:

分类复习、综合复习

三、复习内容

本册教材11个单元:1、除法2、角3、混合运算4、平行和相交5、找规律6、观察物体7、运算率8、解决问题的策略性9统计与可能性10大数的认识11认识计算器

四、复习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万级、亿级的数,十进制计数法,用万、亿作单位表示大数目以及近似数等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建立有关整数概念的认知结构;

2.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进一步提高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以及探索规律的操作技能,加深对计算器的认识;

3.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征,认识角,在观察物体中加深对物体和相应视图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统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会画两种不同的统计图。

5.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6.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经历回顾本学期的学习情况,以及整理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进一步培养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五、复习措施:

(1)教会学生复习方法,先全面复习每一单元,再重点复习有关重点内容。

(2)采用多种方法,比如学生出题,抢答,抽查,学生互批等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3)加强补差,让优等生帮助后进生。

(4)课堂上教会学生抓住每单元的知识要点,重点突破,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相机进行口算能力和估算能力的培养。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第一级运算和第二级运算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无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能在学生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概括、总结。

4、培养学生认真严格的态度。

(1)设问:我们学过哪些计算?(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这四种运算,统称为四则运算。)

(2)填空回答。

①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只有或者只有(),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②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又有(),要先做()后做()。

(3)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

2、介绍四则运算:我们学过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

3、教学例1.

①这些算式里有哪些运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②这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怎样?

③如果用“第一级运算”代替“加、减法”,用“第二级运算”代替“乘、除法”,运算顺序怎样叙述。

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①的叙述。

④再概括一点讲,这句话可以怎样叙述?

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①的叙述,出示教材结语。

(2)学生完成例1的计算。

4、教学例2.

(1)板书例2:35.6-5×1.73,6.75+2.52÷1.2,然后设问

①算式里含有几级运算?

②运算顺序怎样?

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②的叙述,出示教材结语。

(3)完成例2下面的“做一做”习题。

5、小结:混合运算步骤比较多,容易发生错误,我们要养良好的习惯,计算时要做到:“一看、二想、三划、四算、五查”。在没有括号算式中,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①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统称为()。

②加法和减法叫做第()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级运算。

③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级运算,后做第()级运算;如果有两种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里面的。

2、课本第39页做一做。

四、作业。

练习十第1、4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正确、合理、灵活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良好审题习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计算的乐趣,不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及正确的运用定律性质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

灵活地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计算。

1、观察3/10、7.4、8、125、5.4、7/10这六个数,你有什么发现?(预设:如学生说出下面的①,则教师就继续说②;如学生直接说②,则教师就不再说①)

2、请你根据这六个数编出三道口算题。

7/10+3/10=7.4-5.4=8125=

3、对三道口算题再加工,请你继续计算。

3/10+7/1020=7.4-5.40.9=248125=

你想说点什么?(预设:不能为了凑整,而不顾运算顺序,应该按运算顺序做。)

这些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设计意图:不能为了凑整,而不顾运算顺序,为本节课的学习进行铺垫。)

1、下面我们进行一次计算比赛,时间三分钟,看谁做得又对又多。可以不按题号顺序,有选择地做。(课前下发答题卡。)

脱式计算下列各题:

2、三分钟到!谁来说一说,你选择的是哪些题目?其他同学呢?

3、思考:你们为什么选择这些题?(预设:学生如果回答能简算,则教师接学生的话说:能直接简算。如学生能说出直接简算最好)

4、我没让你们简算,你们怎么知道这些题能够直接简算的?(预设:需要观察数的特征,符号)简算的依据是什么?(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认识到要想判断一道题能否简算,要观察数字的特征及运算符号,运用定律、性质通过凑整达到简算的目的。)

5、追问:是不是数字只要能凑整就能简算呢?不能简算,根据什么?能简算根据什么?

(设计意图:进一步强化不能简算的依据是运算顺序、简算的依据是定律和性质。)

6、现在研究简算的题目,打开书79页,自己先独立填写,填完后再小组交流。

7、集体订正。

8、谁来根据字母式子,说说每个运算定律是什么意思?

师:在进行混合运算时,应用上面的运算定律,常常可以使运算过程变得简便。

(引导学生观察例能不能简算,它的数据和运算符号有什么特征?简算时运用了哪个定律?)

学生观察、思考后独立做出,然后集体反馈。

40(8+25)=408+4025,这是用了(),使计算简便。

选一选:

61+72+39+28=(61+39)+(72+28)运用了()。

4、计算下面各题,能简便的要简便。

小结:应用运算定律,可以根据算式里数的特点,使一些运算简便。有的算式可能存在几种不同的算法,所以,在运算前要认真审题,看清算式中各个数的特点,选用一种比较简便的算法,又对又快地算出这些算式的结果。

四、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通过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今天你还想说点什么?

(预设:审题重要,观察特征、符号,依据定律、性质,凑整达到简算目的。)

今天的复习对于以前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认识或想法?

计算下面各题,能简便的要简便。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26页例1及练习四的1、2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邮政编码的作用,探索发现邮政编码的规律。

2、培养学生调查搜集、分析研究、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与编码有关的信息,走访当地邮政局的叔叔、阿姨,了解当地邮政编码及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和调查了身边一些与编码有关的信息,谁来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字编码?

(学生自由发言:邮政编码,车牌号,身份证,电话号码,门牌号,银行帐号……)

教师:老师也搜集到了一些用数字表达信息的资料,多媒体? ?

[点评: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以最短的时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数字编码的问题。

二、邮政编码中数字的意义和邮政编码的作用

1。邮政编码中数字的意义。

教师:同学们寄过信吗?

(多媒体出示例1的信封)

教师:这封信是寄往哪里的?

学生:重庆市巴南区鱼洞镇的。

教师:你们谁知道左上角的这组数字在信封中叫什么?右下角的这组数字在信封中叫什么?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寄信人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

学生:左上角的这组数字是收信人的邮政编码,右下角的这组数字是寄信人的邮政编码。

教师:那你们了解邮政编码每个位置上的数字表示的什么意思吗?

学生1:邮政局的阿姨说,邮政编码是全国统一的,都是6位数,不同数字表示不同的地方。

学生2:……

[点评:邮政编码的作用是什么?编排有什么规律?学生知之甚少。为此,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走访当地邮政局的叔叔、阿姨,了解当地邮政编码及方法对本节课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这是我们重庆市巴南区部分乡镇、街道的邮政编码,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邮政编码有什么规律?先小组讨论,再汇报。乡、镇街道?

巴南区石岗车站401348 巴南区一品新街401349 巴南区鱼洞镇黄溪路401320

巴南区南彭镇南湖路401347 巴南区圣灯正街401349 巴南区百节百正街401322

巴南区界石镇界新街401346

学生1:我发现这些邮政编码的前面4位的数字是一样的,都是4013。

学生2:我发现他们的后两位数字不同,这两位数字应该代表巴南区不同的乡镇、街道。

教师:接下来我们再看看重庆市部分区县的邮政编码。比较一下,你又有什么发现?

区县名 邮政编码

渝中区 400000

江北区 400000

南岸区 400000

大渡口区 400000

沙坪坝区 400000

九龙坡区 400000

北碚区 400700

万盛区 400800

双桥区 400900

渝北区 401120

长寿区 401220

巴南区 401320

綦江县 401420

合川市 401520

永川市 402160

江津市 402260

大足县 402360

荣昌县 402460

学生1:我发现前两位的数字是相同,都是40开头。所以我想40应该代表重庆市吧。

学生2:我发现第3、4位应该代表各区、县,00代表的是市区,而07,08,09,11,…,24这些代表县。

学生3:通过观察,我猜想其他省市中,邮编的前两位的数字是不相同的。

教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来看看其他省市的邮政编码。省市名邮政编码省市名邮政编码省?

太原 030000

沈阳 110000

上海市 200000

大同 037000

大连 116000

天津市 300000

阳泉 045000

鞍山 114000

重庆市 400000

长治 047100

抚顺 113000

石家庄 050000

长春 130000

哈尔滨 150000

保定 071000

吉林 132000

齐齐哈尔 161000

教师:通过以上观察,你们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1:现在我发现邮政编码的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

学生2:我发现直辖市的邮编第二位都是0,例如:北京是100000,上海是200000,天津是300000,重庆,400000。

教师:现在你们知道邮政编码的六位数字分别表示什么吗?

学生:前两位的数字表示省、直辖市,第3位的数字代表市(地区),第4位的数字代表县(区),后两位代表乡(镇)。

[点评:向学生提供大量的邮政编码信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得出邮政编码6位数字表示的意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

2、邮政编码的作用。

教师:邮政编码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1:每天邮局的叔叔、阿姨要收到许多寄往全国各地的信件,有了邮政编码后,就可以使用自动分拣机按照邮政编码进行自动分拣,不用叔叔、阿姨进行人工分拣信件,累得满头大汗?邮政编码能使大家尽快地收到信。

教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学校所在地区的邮政编码是多少呢?

[点评:该环节让学生明白邮政编码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分拣信件速度慢、费时又费力的矛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社会需要的关系。]

三、认识身份证编码

(师生游戏)

教师:拿出你课前搜集到的家人的身份证号码,随便给老师一个我就能猜出他的出生年月日、性别和那个地方的人,相信吗?试试看?

学生读身份证号,老师猜测,学生判断验证。

学生惊叹,跃跃欲试。

教师:谁知道老师是怎么猜到的?

学生:我查阅了资料。身份证的前两位上的数字表示省(直辖市),第3、4位的数字代表市,第5、6位的数字代表区县,第7~10位的数字代表出生年份,第11、12位的数字代表出生月份,第13、14的数字代表出生日子,第15~17位的数字代表编号顺序号,末位加了个检验码。但倒数第2位的数字双数代表女性,单数是男性。

四、完成练习四第二题。

教师:你们打过长途电话吗?

学生:打过,打长途电话要拨区号。

教师:你知道我们重庆的区号吗?

学生:知道,是023。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城市的区号?

学生:北京是010,上海是021,天津是022……

教师:你熟悉的电话号码有哪些?从中你还了解了哪些信息?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体会?你认为数字编码有什么好处?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34页例1,练习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口算整万数加减法。

2、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初步培养学生迁移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用迁移的方法探索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较为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同学们看,农民伯伯们又迎来了一个丰收的金秋。

(多媒体出示金秋的收割画面)

教师:丰收的喜悦已经让农民伯伯们忘记了收割的疲惫,他们兴冲冲地将刚收割下来的粮食运到了粮库,准备卖个好价钱。

(出示主题图)

教师:仔细观察这幅情景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1:我知道了星光村今年卖稻谷大约260000 kg,柑树村今年卖稻谷大约320000 kg。

学生2: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

教师:了解了这些信息以后,你们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学生1: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稻谷多少千克?

学生2:柑树村比星光村多卖稻谷多少千克?

学生3:他们俩只是问法不同而已,实际上算法是相同的。另一个村的稻谷产量是多少千克?

教师:聪明的孩子们根据了解的信息,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然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用到多位数的加减法,今天我们就先从简单的入手,一起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

(板书课题)

[点评:创设了农民丰收送粮的情景,让学生了解农民的生活,感受多位数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巧妙引入课题。]

二、运用迁移,探究新知

教学例1。

教师: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怎么列式?

学生:260000+320000=?

教师:能口算出这道多位数加法的结果吗?

学生:能。教师:谁来说说看?

学生:260000+320000=580000。(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为什么能那么快地报出答案呢?你们是怎么口算的?在4人小组里先说一说。(4人小组交流)

学生1:260000和320000的末尾都有4个0,我在计算的时候先暂时不看0,就算26+32=58,然后再在58的后面添4个0,就是580000了。

教师:省去两个数末尾相同数位的0,计算以后再添上,不错的方法啊!

学生2:因为26+32=58,所以26万+32万=58万。

教师: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能看出你是认真思考了的。

学生3:我把260000看成26个万,把320000看成32个万,26个万加32个万就是58个万,也就是580000。

教师:哦,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以后再计算,很好的主意!

教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教师:同学们的这些口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这些方法中,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而且不容易出错呢?

(4人小组讨论)

学生:我们小组认为,把这些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计算,这样既不容易出错,也比较简便。

教师:那么我们再试几道题来看一看,这种方法是否比较简便。

教师:现在要算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多少千克稻谷,怎样列式?

学生:320000-260000=?

教师:谁会计算?

学生:因为32万减26万等于6万,所以320000-260000=60000。

(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很好,同学们马上就会学以致用了。如果我们还要计算另一个村的稻谷总产量,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大家试一试。

(学生自主列式计算,然后全班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小结:

我们在做整万数加减法的口算时,通常把这些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进行加减计算,这样比较简便。

[点评:教学例1时,教师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旧知识推出整万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对各种口算方法进行交流比较,再进行小结。通过自主性的探究活动,展示了学生各自真实的思维活动过程,既让学生探索了口算方法,同时又体现了口算方法的多样化。]

三、尝试运用,加深理解

1、完成练习六第1题——小猴摘桃。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计算“4000+3000”和“9000-20xx”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六第2题。

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教师: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8


四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计划

一、复习目标

1.对万级、亿级的数,十进制计数法,用“万”、“亿”作单位表示大数目以及近似数、改写等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建立有关整数概念的认知结构;

2.进一步巩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进一步提高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以及探索规律的操作技能,加深对计算器的认识;

3.掌握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征,认识角,能正确画出平行线和垂线(过直线外一点和直线上一点),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统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并能根据给定的数据整理制作统计图,分析结果。

5.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6.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经历回顾本学期的学习情况,以及整理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进一步培养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二、复习重、难点

(一)“大数的认识”

1.利用数位顺序表,复习数位、数级、计数单位、十进制计数法等有关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这些基本概念。

2.复习读数法则,着重复习中间、末尾有0的数该怎样读,再完成总复习第1题。

3.复习写数方法,也是着重复习中间、末尾有0的数该怎样写,再完成总复习第2题。

4.复习把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及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完成总复习第3、4题。

(二)“乘法和除法”

1.复习乘、除法口算,把因数和积的关系、商变化的规律和乘、除法口算结合起来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口算算理,并灵活运用这些规律进行口算,使口算更正确、快速。完成总复习第5、8题。

2.复习笔算乘、除法,让学生说一说进行乘、除法笔算需要注意什么,如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应注意什么,除法试商、调商的原则是什么等等,然后再完成总复习第6、7题。

3.复习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复习使学生理解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必要性,体会估算策略的多样化。完成总复习第9、10题。

(三)“空间与图形”

1.进行适当的系统整理,使学生明确每个图形的概念,弄清图形间的联系和区别,学会用数学化的语言来描述各种图形的特征。

2.利用图示把各种图形的关系画出来,使学生看得更直观、清晰。再完成总复习第11、12题。

(四)“统计”

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画复式条形统计图需要注意什么。完成总复习第13题。

三、复习措施

1.教会学生复习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先全面复习每一单元,再重点复习有关重点内容。复习后及时进行检测。复习作业的设计体现层次性、综合性、趣味性和开放性,及时批改,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做到知识天天清。

2.狠抓学生的计算和理解方面的能力。采用多种方法,比如学生出题,抢答,抽查,学生互批等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3.提高基础较好的学生,主要是在课堂提高。 对基础较差的学生采取课堂引导,课后辅导,尽量提高对基础题的理解掌握。

4.加强补差,将课内课外补差相结合,采用“一帮一”的形式,发动学生帮助他们一起进步,同时取得家长的配合,鼓励和督促其进步。做到课上多提问,作业多辅导,练习多讲解,多表扬、鼓励,多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力争做到当天的任务当天完成。

5.课堂上教会学生抓住每单元的知识要点,重点突破,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相机进行口算能力的培养。

6.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总结与反思的态度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复习形式:分类复习、综合复习

五、复习时间:第18周----第19周

共计用10课时进行教学

1、回顾、整理本学期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况,并复习大数的认识(2课时)

2、复习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2课时)

3、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2课时)

4、复习统计 、数学广角。(2课时)

5、综合复习。(2课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能根据“包装”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会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并培养估算能力。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过程方法:通过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包装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利用知识的迁移掌握算理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教学难点:探索小数乘小数的一般竖式计算方法及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教学准备:课件、卡片。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四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法意义,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规律,以及初步讨论了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这为本节课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打下了基础。本节课让学生探索小数乘小数的一般计算方法,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然后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使学生体会到: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板演:

26×8=0.85+2.4=

(注:找学生板演同时口算。)

2、口算:0.2×3=5×0.01=3.2+2.3=10-5.5=

2.5×10=32.6÷10=3.25×0=4.8+1=

(提问:0.2×3=2.5×10=怎么算的?5×0.01=算式意义。)

3、检查板演并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小数乘小数。

4、出示课题:《小数乘法》。

二、新授过程:

1、课件出示主题图:包装。

(1)、从主题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编一道完整的数学问题吗?

2、课件出示题1:包装一个礼品盒用纸0.8米,每米2.6元,需要多少元?

(1)、谁会列式?(2.6×0.8=)

(2)、这个算是表示什么意思?(2.6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3)、谁知道列小数乘法竖式要注意什么?(两个乘数末位数字对齐。)

(4)、根据它你能推想出2.6×0.8的多少吗?

2.6扩大到10倍26

×0.8扩大到10倍×8

2.08缩小到1/100208

(注:让学生根据自主探索。)

(5)、小结:做小数乘法时,先把它看成什么乘法来计算呢?

3、课件出示题2:包装一个礼品盒用彩带2.4米,每米0.85元,需要多少元?

(1)、谁来列式?(0.85×2.4=)

(2)、你能估算出买彩带需要多少钱吗?说说理由。

(3)、看老师列竖式:

0.85

×2.4

(注:给学生一个错误信息,让学生主动发现错误,并与板演的小数加法竖式题进行比较,为此加深怎样列小数乘法竖式的印象。)

(4)、计算0.85×2.4的竖式时,计算谁乘谁就可以了?(看成85×24。)

(5)、再想一想0.85×2.4的积是多少?为什么?

(6)、小数末位有零怎么办?

(7)、通过这道题的计算,你知道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

4、观察:

(1)、看黑板的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小数乘法。)

(2)、计算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按照整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3)、再看看,这两道题的积的小数点是怎样确定的?(课件出示: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5、质疑问难:

(1)、这节课我们所学习的内容是书中第44页,请打开书看一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2)、共同做一道题:1.12×1.4=(找学生板书。)

(3)、小结:怎样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1、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

1.360.78

×0.8×0.04

(强调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用“0”补位。)

2、直接得数。

0.6×0.7=0.9×0.1=0.8×5=

3、判断题:

①一个两位小数乘一个两位小数,积一定是四位小数。()

②因为8×2=16,所以0.8×0.2=1.6。()

③一个数除以0.8等于0.7,这个数是0.56。()

④在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时,按照整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只要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就行了。()

4、用竖式计算:

4.8×0.25=0.32×1.2=9.8×0.5=

5、解决实际问题:

草原牛的身高是蒙古牛的1.2倍,体重是蒙古牛的1.4倍。草原牛的身高、体重各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小数乘法

0.85+2.4=

2.6×0.8=2.08(元)0.85×2.4=2.04(元)

2.6扩大到10倍260.85

×0.8扩大到10倍×8×2.4

2.08缩小到1/1002080.240

答:需要2.08元。答:需要2.04元。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法意义,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规律,以及初步讨论了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索小数乘小数的一般计算方法,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然后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使学生体会到: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1)、课前铺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授前,在板演中出现的26×8,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探索到与2.6×0.8的关系。使教师毫不费力让学生明白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理解了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再者,板演中出现的0.85+2.4,与0.85×2.4进行对比,列竖式的不同之处,加深了小数乘法怎样列竖式的印象。在学习中,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很容易地解决问题,激起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们很容易掌握。

(2)、由浅入深,逐步递进,掌握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每一步课堂教学要完成什么教学任务。出示题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然后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出示题2,解决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及积的末尾有零要去掉;最后,通过两道题的对比,完成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及注意事项。逐层深入,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使学生很快地掌握。

(3)、练习巩固,围绕知识点,增强挑战。

本节课是学生刚进入竖式小数乘法计算的知识。在新授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富有变化的练习题,使学生在充满激情地挑战性中,进一步地巩固知识点。

本节课,在我的精心设计下,课堂教学的“脚步”一步跟一步,师生间合作紧密。学生作为课堂的小主人真正地“动”起来了,思维真正地“活”起来了。让学生在对比中学知识;在观察中明方法;再发现中学会探究。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在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时,急于让学生说好而浪费了时间。其实,第一课时学生刚接触小数点的确定,应该多给些提示,多给些时间。我想,这样的教学,从旧知导新知,从旧知比新知,从旧知探新知,使学生很容易学会,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加,还有思维的训练及个性的张扬。我也受益匪浅。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欣赏图案,体会图形排列的规律。

2、引导学生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能在电脑上设计简单的图案。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积累。

2、通过在电脑画图操作中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欣赏生活中各具特色的图案,感受其中蕴涵的对称美、和谐美、简洁美。

2、通过亲自动手设计图案,从中体会创造的乐趣和艰辛,领略图形世界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原理设计简单的图案。

2、画图过程中对图形平移距离和旋转度数的正确理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激趣导入

1、欣赏学生收集到的一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

思考:(1)你收集的图案有什么特点?

(2)是什么图形平移旋转绘制成的?

2、欣赏老师收集的图案

(电脑出示)。看到这些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3、导语:大家刚才说的很好,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有关图案欣赏的数学课。(揭示课题:图案欣赏)

二、图案欣赏 感悟新知

1、出示教材图1 五角星图案:

观察思考:这个图形是怎样拼摆而成的?

2、观察五角星的旋转过程:(动画演示:呈现由三角形→五角星图案的全过程)。

3、学法指导:对,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可以制作出许多美丽的图案。

4、呈现教材中其余五幅图案。(电脑出示)

思考:图2~6是运用了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怎样绘制的?

5、师进行动画演示。

6、小结:大家说的非常好。刚才大家共同感知了这几幅图案的排列规律,并且明白了它们的绘制原理,体会到了图形的美。现在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做,来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

三、动手操作 强化感知

小组活动①:

1、基本图形的制作:大家看前面这个基本图形是怎么得到的?(电脑出示):。

2、小组合作:用这个基本形拼一拼,看谁能制作出美丽的图案,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要求按一定规律涂色。

3、小组汇报:

4、教师小结:同学们拼出的图案真漂亮,富有一定的创意。想不想再利用图形设计一个更漂亮的图案?

小组活动②:

1、这些图形是怎样得到的?(电脑出示)

2、选择其中的一个图形设计花边。

3、展示学生作品,你想把它应用在什么地方?

小组活动③:

设计你喜欢的图案,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四、知识拓展 发散思维

1、欣赏教师搜集的图案。(电脑出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来说一说它们是怎么得到的?

2、总结:古人说“美源于生活”,而我认为“美源于创造”,是人们将心中美好之物用双手和智慧创造出来的。希望我们同学也能将今天所学用于创造美好的生活。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同学们喜欢玩篮球吗?(屏幕出示)看,四(1)班的一、二组同学正在进行投球比赛呢,规则是每人投10次球,看哪组投的准?今天,我们班同学来给他们当裁判,好不好?第一次,每组出一人,老师用两幅统计图分别表示出了第一组和第二组投中的个数(多媒体出示第一组投中7个,第二组投中6个),哪组投的准一些?生判断:第一组投的准一些;

问:你是怎么判断的?指名回答。

第二次,每组出两人,(多媒体出示第一组两人分别投中6个、7个,第二组两人分别投中5个、9个),哪组投的准?生判断:第二组投的准;

问,这次你们是怎么判断的?指名回答。

第三次,两个组所有同学都参加比赛,(多媒体出示第一组四人,第二组五人及成绩),这次又是哪组赢呢?预设:

生1:第二组赢,第二组投的总数多;

生2:我觉得比总数不公平,因为第二组多一个人师:到底事实情况怎样?我们必须想个方法来说服对方,请你们开动脑筋,先自己思考,有了想法后小组内相互交流。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问:有结果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你认为应该比什么?师:你觉得哪一种比法更加合理?说明你的理由。

指名回答。

师:

在刚才的讨论中,我们明白了参加比赛的人数不一样多,算总数不公平,就不能用这种方法。只有求出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才能一比胜负。

(出示: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二、自主探究,理解新知师:你能试着求出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几个球吗?

1、先合再分(多数学生都会先想到计算的方法)

(生答,师演示)

会列式吗?板书:6+9+7+6=28(个),28÷4=7(个)师:这种方法是先怎样,再怎样的?给它取个名字“先合再分”。这里的28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除以4?这样我们求出了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7个,反映了第一组投中的平均水平。

那你会计算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球吗?自己算一算。

(指名答,师板书)9+8+5+3+5=30(个),30÷5=6(个)。

问:刚才第一组用总数除以4,到了第二组,怎么就除以5了呢?(因为第二组是5个人)

通过算平均成绩,现在你能比较出是第一组投得准一些还是第二组投得准一些了吗?(出示:答:第一组投得准一些。)

2、移多补少法。

⑴(出示:第一组投球成绩统计图)我们再来看第一组同学的投球成绩统计图问:谁还有不一样的、更独特的方法求出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球吗?(预设:二号和四号本来就是7个,把一号的8个移1个给3号,最后大家都是7个。(生答,师演示)师:通过把多的移一些补给少的,使每个人都一样多。我们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叫“移多补少”。

⑵你能用移多补少法看出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吗?(生答,师演示)(出示第一组、第二组投球成绩统计图)同学们,不管用哪种方法,刚才我们都得出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7个,这个7就是8、7、6、7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这个6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呢?师:请问这个6(第二组平均成绩)能代表刘杰的投球水平吗,能代表刘杰的投球水平吗,那它代表的是什么?生交流;

师:是的,孩子们,平均数是一个很重要的统计量,它不仅能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还能进行不同组数据之间的比较。

同学们,你们用自己智慧的头脑想到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了本不公平的事情,老师真替你们骄傲!

3、理解平均数的范围。

同学们是不是都会求平均数了呢?挑一个你喜欢的数据读读,并说明它的意义吧。(出示课件)

三、联系生活,加深理解(出示亮亮家一星期丢弃塑料袋的统计表),算一算平均每天丢几个塑料袋;

议一议:求出的“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吗?(使学生体会平均数不是实际的数,而是虚拟的数)

平均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四、练习巩固,灵活应用

1、解决问题。

小熊冷饮店的进货问题。

2、问题讨论。

怎么理解“平均水深120厘米”?看来,认识了平均数,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真有不少帮助呢。

五、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了平均数,静静地想一想,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平均数,知道平均数在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学会利用平均数解决问题板书设计平均数移多补少先合再分平均数=总数÷个数反思:能够让学生学会了平均数的求法,体会了平均数的意义,做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不足:放手还不够彻底,学生参与率不高,板书过于随意,以后在教学中要加以注意,在教学中要参考教师用书,吃透课本,讲到位,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要有准确性,学生回答要用数学术语。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一)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使用中括号,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二)通过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总结、归纳,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以及约等号的正确使用。

12+0.12= 7.2-0.2= 3.5÷0.35=

2.95+0.05= 5-0.6= 2.8÷0.14=

8÷12.5= 1.2+2.8-3.99= 4×1.72=

3.74+6.26= 4.5×6= 0.25×4÷0.2=

2÷4= 20×0.2= 20.75-9.5=

(1)我们学过哪几种运算?

(2)我们把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什么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1.学习例1:3.7-2.5+4.6= 3.6×6÷0.9=

(1)思考:以上两题中分别含有什么运算?运算顺序怎样?

①教师讲解: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②以上两题中分别含有几级运算?运算顺序怎样?(①题中只含有第一级运算,按从左往右依次计算;②题中只含有第二级运算,也按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③谁能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以上两题的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学习例2:35.6-5×1.73= 6.75+2.52÷1.2=

(1)观察以上两题中含有几级运算?应先做哪步运算,后做哪步运算?

(2)学生计算后订正。

(3)小结。

以上两题都是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应先做哪级运算,后做哪级运算?

讨论得出: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

①P37“做一做”;②3.6÷1.2+0.5×5。

教师介绍:小括号“( )”是公元17世纪由荷兰人吉拉特首先使用。中括号“[ ]”是公元17世纪首次出现在英国的互里士的著作中。

3.试做例3:3.6÷(1.2+0.5)×5= 3.69÷[(1.2+0.5)×5]=

(1)两题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3.6÷[(1.2+0.5)×5]

在四则混合运算过程中,遇到除法的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或出现循环小数时,一般保留两位小数,再进行计算。

要想保留两位小数,只需除到第几位?(一般只需除到第三位小数,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

3.6÷[(1.2+0.5)×5]

提问:为什么①题中第二步要用约等于号“≈”,而第三步却要用等号“=”。(因为在第二步计算时,3.6÷1.7除不尽,在第二步计算时,要取它的商的近似值2.12,所以在第二步要用“≈”连接;而第三步用2.12乘以5,得到的积10.6是准确的结果,应该用等号连接。)

(1)什么情况用等于号?什么时候用约等于号?(当除不尽或者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时,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在保留两位小数取近似值的这一步,要写约等于号;当取准确值时,用等号。)

(2)要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可以怎么办?(可以使用小括号、中括号。)

(3)有括号的算式,运算顺序怎样?(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1)说出运算顺序;

(2)计算并且验算;

(3)订正并小结验算方法。

3.判断下面各题,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并说明原因。

(1)0.8-0.8×0.7=0( );

(2)1.6+1.4×2=6( );

(3)50-3.9+6.1=40( );

(4)20÷2.5×4=32( );

(5)9.6+0.4-9.6+0.4=0( );

(6)4.8×2÷4.8×2=1( )。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