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初中数学教案

发布时间: 2023.12.02

初中数学教案集锦。

在教师平时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一项重要任务,教师不能草率地完成教案课件的编写。编制教案应注重课堂思路的清晰和逻辑性。笔者搜集了多篇文章,其中“初中数学教案”是最精彩的一篇,分享给您的朋友,让大家都能从中获益!

初中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测量、猜想等学习活动,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2、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说出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并正确能读写小数;

3、在合作与交流中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小数的含义是属概念教学,较为抽象、凝炼,根据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这一规律。

1、从生活中了解小数,明确要用小数表示的必要性。

2、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理解、抽象小数的意义。

3、通过观察、测量,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

4、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广泛运用,体验数学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教学学法:

1、学会通过观察、测量、归纳,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独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1、在假期里你买了什么物品?花了多少钱?

2、老师买了一本书,同学们猜一猜要多少元?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归纳出不能用整元数表示的这种数,要用小数表示。引入课题。

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同学们都知道小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那么同学们想了解小数的什么?

3、小数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

(1)象“0.1、0.3、0.9”这些小数叫1位小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1位小数。1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象“0.01、0.04、0.18”这些小数叫2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2位小数。2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3)象“0.001、0.015、0.219”这些小数叫3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3位小数。3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2、用米做单位测量同桌的高度;

3、菜市场买菜统计表。

【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2、学了小数这节课,能谈谈你知道了些什么吗?

1、从生活中记录一些小数,明天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使学生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栽了蒜苗,还记录了它在15天内生长情况的数据,昨天,大家把自己栽种蒜苗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制成条形统计图,举在手里,展示一下。

师:如果我们还想了解它从第3天到第15天整个的生长变化的情况,该怎么画呢?老师这有几种统计图,请你仔细观察,看哪一种更合适。(师出示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生任选其一。

能不能在你作的条形统计图上作一些修改或补充,把它变成这种统计图呢?

学生在小组内先讨论,再在图上试一试。

学生作图后展示,汇报作了哪些修改,表示什么意思?

师抓住学生将条形上的点连线,对比评价,选择优秀的作品,用多媒体演示由条形统计图演变为折线统计图(描点,连线)的过程

2.读趋势,

师:同学们都读出了点所表示的数量(板书数量),由点连成的线呢?

生说表示蒜苗从矮长到高的生长趋势。

读局部趋势,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快,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慢(板书趋势)

根据这一趋势请你估计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预测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三、独立制图。

师:我们会读折线统计图了,那你会画折线统计图吗?怎么画呢?

出示笑笑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你能将它制成折线统计图么?

(1)从上图中你能说说“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吗?

(2)你能与同学说说产生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吗?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师:如果你是销售经理,根据今年销售趋势,明年你有什么打算?大约进多少?为什么?

教材内容: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通过教学,一方面可以适当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①收集生活素材来渗透负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②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③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正数、0、负数之间的大小有个直观的认识。

④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自主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及实际应用能力。

学者分析:

本班有学生62人,大部分属于中上水平,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他们好奇心强,具有创新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策略:

(1)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情景,帮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生活的需要。因此,教学本节课应注意为孩子们提供众多丰富的生活中的正负数现象,既让学生引起探究的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和价值。

(2)借助直观手段理解相反的分界点与“0”的关系。本课的难点在于学生不容易理解负数、正数与0的关系。如何突破难点,直观教学手段是关键。这其中温度计的观察和海拔图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从直观到半直观再过渡到比较抽象地认识到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3)开展有层次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主动建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复印存折明细记录贴入,观察支出(—),存入(+),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填相同还是相反}

2、上网收索今天的天气预报,记录哈尔滨,和福州的气温数据。

哈尔滨( )表示—--------------------------------------------

福州( )表示—--------------------------------------------

它们是以( )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16°表示--------------

—16°与—16°表示两个( )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5、收集生活中不同用法的负数,并说说表示什么?

(1)+500表示存入500,—500表示支出500,它们表示的意思是(相 反 ){填相同还是相反}

哈尔滨( —9°~~~—19° )表示—----今天气温零下9度到零下19度之间,气侯寒冷,下雪,结冰。------

福州( 11°~~~~~6° )表示—----今天气温零上11度到零上6度之间,气侯较温暖 ,看不见下雪,结冰的现象。------

它们是以( 0 )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零上16度-----—16°表示----零下16度----

+16°与—16°表示两个(相反 )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带有“+”的数有------------- 叫正数 注:也可省略“+”号

带有“-”的数有------------- 叫负数 注:不可省略“—”号

+16读作-正十六-------—16读作—负十六--------

(4)0是正数还是负数?把你的思考与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小组汇报。

总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例如:盈利与亏选,上车人数与下车人数,地上成数与地下层数,水位升高与下降,相反方向的距离等。

学完这节学生还有疑难问题吗?,提出,由同学,小组解决,最后困难由老师及时解答。

初中数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能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公式与代数式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利用数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已知的公式推导新公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生产实践.

(四)美育渗透点

数学公式是用简洁的数学形式来阐明自然规定,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了色彩斑斓的多种数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公式的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数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以复习提问小学里学过的公式为基础、突破难点

2.学生学法:观察分析推导计算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利用旧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的计算公式.

2.难点:同重点.

3.疑点:把要求的图形如何分解成已经熟悉的图形的和或差.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者投影显示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完成例1解答;教者启发学生求图形的面积,师生总结求图形面积的公式.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代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有很多应用,公式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在小学里学过许多公式,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公式,教法说明,让学生一开始就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后面利用公式计算感到不生疏.

在学生说出几个公式后,师提出本节课我们应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研究如何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公式

师:小学里学过哪些面积公式?

板书:S=ah

(出示投影1)。解释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

【教法说明】让学生感知用割补法求图形的面积。

(二)探索求知,讲授新课

师:下面利用面积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出示投影2)

例1如图是一个梯形,下底(米),上底,高,利用梯形面积公式求这个梯形的面积S。

师生共同分析:1.根据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要计算梯形面积,必须知道哪些量?这些现在知道吗?

2.题中“M”是什么意思?(师补充说明厘米可写作cm,千米写作km,平方厘米写作等)

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予以指正并指出,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教法说明】1.通过分析,引导学生在一个实际问题中,必须明确哪些量是已知的,哪些量是未知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已知哪些量.2.用公式计算时,要先写出公式,然后代入计算,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出示投影3)

例2如图是一个环形,外圆半径,内圆半径求这个环形的面积

学生讨论:

1.环形是怎样形成的.

2.如何求环形的面积讨论后请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育巡回指导.

评讲时注意

1.如果有学生作了简便计算,则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没有学生这样计算,则启发学生这样计算.

2.本题实际上是由圆的面积公式推导出环形面积公式.

3.进一步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教法说明,让学生做例题,学生能自己评判对与错,优与劣,是获取知识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测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4)

1.计算底,高的三角形面积

2.已知长方形的长是宽的1.6倍,如果用a表示宽,那么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当时,求t

3.已知圆的半径,求圆的周长C和面积S

4.从A地到B地有20千米上坡路和30千米下坡路,某车上坡时每小时走千米,下坡时每小时走千米。

(1)求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公式。

(2)若千米/时,千米/时,求从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

学生活动:分两次完成,每次两题,两人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做好后同桌交换评判,第一次可请两位基础较差的同学板演,第二次请中等层次的学生板演.

【教法说明】面向全体,分层教学,能照顾两极,使所有的同学有所发展.

师:公式本身是用等号联接起来的代数式,许多公式在实际中都有重要的用处,可以用公式直接计算还可以利用公式推导出新的公式.

八、随堂练习

1.圆的半径为R,它的面积________,周长_____________

2.平行四边形的底边长是,高是,它的面积_____________;如果,那么_________

3.圆锥的底面半径为,高是,那么它的体积__________如果,那么_________

九、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课本第xx页x、x、x第xx页x组x

(二)选做题课本第xx页xx组x

初中数学教案 篇3

中考数学考试时间分配参考

单选题(1-12题)(36分)

时间:30-32分钟

40-45分钟

1-2个问题

2×1分钟=2分钟

3-11个问题

p>

9×分钟=分钟

12道题(先放弃)

1×6分钟=6分钟

两个填-空题(13-16题)(评分12分钟)

时间:10-13分钟

13-15题

3×分钟=分钟

16道题

1×4分钟=4分钟

三道简答题(基础题和中级题)(50分)

时长:35-40 分钟

35-40 分钟

17-18 个问题

2×分钟=5 分钟

19-21 个问题

3×4 分钟=12 分钟

22 个问题

1×6 分钟=6 分钟

23题

1×12分钟=12分钟

四道结题(22分)

时间:35分钟

35-30米inutes

24 个问题

1、2 个问题

2 x 4 分钟 = 8 分钟

3 个问题

1 x 8 分钟 = 8 分钟

p>

25 个问题

1、2 个问题

2×4 分钟=8 分钟

3 道题

1× 10 分钟 = 10 分钟

考试时间分配

优秀学生

有有能力做大结局的第三题,希望得到116分及以上

总115分钟

1%的人; 35分钟压轴题

优秀学生

放弃压轴第三题,希望能拿到112分及以上

5%的学生;最后一题30分钟

初中数学教案 篇4

中考数学答题的时间分配技巧

中考在即,很多同学对中考还有些迷茫。面对孩子,父母不知所措,不知所措。今天小编带来一篇关于中考时间如何分配的文章。大家一定要收藏!

?充分利用考前5分钟。

很多学生或家长不知道,根据大尺度考场的要求,考前5分钟就是发卷的时间, 考生填写准考证。在这五分钟内你不能做题,但你可以阅读题目。我发现很多考生拿到试卷后就开始看第一道题。我给大家的建议是,拿完这套论文后,这五分钟是制定整个策略的关键时刻。之前你没看题,你只是想象,当你看到题目的时候,你要利用这五分钟快速制定整个考试的策略。

学生拿着数学试卷,看后面的六大题。这六大题的难度分布一般是由易到难。为了应付这样的考试,我们提前做了很多练习题。试卷上的一些题可能已经做完了,或者如果你一眼就能看出来,感觉很轻松,建议先把这么大的题拿下来。大题一般在12分左右。这12点就像从袋子里拿出东西一样,这对于建立信心非常重要。特别是,我必须看看最后的大问题。当我看到这个问题根本不在我的能力范围内时,我就把它打断了。我只是觉得后面只有五道题,这样我做题的时候可以控制速度和质量。 .如果倒数第二道题没有任何感觉,请在心里暗示自己:今年的题比较难,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好自己会做的题在前面,不要急于做下面的问题。

?考前检查问题

考试开始后,很多同学喜欢写得快;但请记住:考试必须小心而缓慢。数学问题往往隐藏在单词或数据中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你不理解单词或数据,要么你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要么你看错了问题。如果你是在误读的基础上做的,你可能会觉得做起来很容易,但这道题不得分。因此,您必须仔细检查问题。只有理解了问题的意思,才能正确地得到题目。你能做的问题不会浪费时间。真正浪费时间的是在复习题的过程中,在寻找思路的过程中,只要找到了思路,简单的写那些步骤是不占时间的。

?节省时间的关键是第一次就做对

有些同学,当他们最终遇到一个简单的问题时,只是一味地追求速度,争取时间去做自己做不到的问题。众所周知,前面的选择题和后面的大题难度和难度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分数的含金量是一样的。有的同学不看前面小题的分数,认为后面大题的分数“值钱”。 ,这是一个严重的误解。希望同学们在考试的时候,一定要养成第一次就做对的习惯,不要指望通过期末考试就力挽狂澜。考试越重要,回来检查的时间就越少

因为题目越难越难,你可能会卡在里面拿不到出去。

?题目顺序:由易到难

一般大型考试都有伏笔,比如前面的题,往往比较容易入手,他们越难,他们就越难。有利于学生的正常表现。 1979年的高考,数学吓坏了很多人。第一个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学生都被吓坏了,整个考试一团糟。为了避免后期出现同样的情况,提出命题时状态一般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先让学生进入状态,再增加难度。

有的同学觉得自己水平很高,不关心那些简单的问题。他们只是从最后一个问题开始。这种方法风险太大。因为最后一道题一般难度很大,一旦卡在这个地方,不仅会耽误很多时间,还会大大影响你的心情,影响整个考试的表现。

当然,从易到难并不意味着从第一个问题到最后一个问题。以数学高考题为例。数学高考题一般有三个小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选择题中。最后一题的难度属于难度级别;第二个小峰是填空题的最后一题,难度也比较大;第三个小峰出现在大题的最后一题。所谓由易到难,就是把握这三个小山峰。

?控制速度,稳步前进

通常学生喜欢问老师:“选择题我做多长时间,填空题做多长时间比较合理??”

< p> 这个不能一概而论,最好的节奏就是平时的节奏:平时做题用什么样的速度,考试的时候用什么样的速度。考试期间不要强迫自己加快速度!加快速度很可能会导致您的答案质量下降。在大规模的考试中,你能做的题只有这么多。如果你加快了简单的问题,你会在你将做的问题中出错;而你腾出时间去做背后的难题,却久久不能解决。 ,那么很可能导致困难和简单的问题不得分。

不要担心“完成太慢”。把握一点:一门考试,如果考生总是专注于自己会做的题,那考试一定是正常甚至超水平的表现。

所以,在考场,请以平时训练的速度稳步前进!即使你发现时间到了,还有一些问题你可以稍后再做,但为时已晚,这不是遗憾。结果。你会发现你的最终分数往往会高于你的实际水平。所以在考试的时候控制好速度,这是考试技巧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中考越来越近了。希望家长们不要再给孩子施加压力,同时也要多多开导孩子。中考只是普通的考试。希望同学们在中考的考场里,能严格练习,能放松。我祝愿所有的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初中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和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2、能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

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学习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探索的过程。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本节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算法的多样化,发展其作出决策的能力。并通过小组讨论,把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体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课堂教学理念。

1.师:今天数学游乐园开张了。老师准备带大家一起去游一游。只要大家答对门口的几道题,就可以免费进去了,你们有信心吗?

2.课件出示情境:

0.24+0.1 0.82-0.32 1.54+2.3 9.88-4.32

售票员阿姨:“只要小朋友能准确地计算出得数,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可以。

3.师引导:可以口算,可以列竖式计算、还可以请教别人,等等。

4.学生计算后、汇报结果。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针对学生的喜欢和好奇心,以游乐园的情境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本环节目的是激活学生学习本课所需的知识,选择不同算法,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特别给予后进生再次学习的机会。)

师:大家计算得真准确!我们可以进去数学游乐园喽!你们瞧,游乐园里真乐闹啊!大象伯伯在那里给大家量体重,我们去看看!哦,有三位小朋友量出来的体重是……(课件出示游乐园情境图)

3、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从中选择出本节课将解决的问题:(退位减法)

(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2)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1、学生列出算式:45.2-33.4=2、师:请小朋友们开动脑筋,把得数算出来。

2、学生独立探究算法。

生1:我先算出452-334=118,那么45.2-33.4就等于11.8。

师:很好,不过这种算法的前提是小数的位数相同。

生2:我是把这道题想成钱来算的。我先从45.2元里面拿出33元……

师:你能把生活经验用在这里解决算术问题真不错。

师:你的算法很特别,能不能上台来跟同学们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3:(一边板书,一边讲)我把先45.2写在上面,33.4写在下面,要注意小数点对齐,然后2减4不够减,找前一位借1,变成12-4=8,……最后算出来的得数是11.8

师:那好,我们就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第二个问题。

(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行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本环节让学生从具体的问题出发,主动参与,探究小数退位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有效的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数学算法的多样化,并且学会优化选择。)

(2)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课件出示问题及智慧爷爷说的话“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2、请2位学生板演。

4、师:数学游乐园里还有个小朋友晶晶还不明白,我们一起来帮帮他。

5、小组讨论:列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不够减时怎么办?如果碰到整数怎么办?

6、分组讨论,并做好记录。

8、师小结:计算小数退位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借一。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通过小组讨论,促进生生互动,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归纳、概括数学知识的能力。)

“有奖解答”

1、师:小朋友们都学好了本领,接来老师要带大家去参加游乐园的“有奖解答”活动,看谁获得的奖品最多?

-

教师着重引导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问题。

小结:计算小数进位加法时,小数点要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3、P16第二题。

新学期开学了,笑笑到商店买了1个书包和1个文具盒,笑笑一共花了多少元?

(在“有奖解答”的具体情境中,学生既巩固新知,同时又引出了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问题。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第九文书网

1、师:我们今天的游园活动到这里就结束了,你愿意把今天的收获和大象伯伯分享吗?

2、学生谈收获。

3、师总结:这就是我们所今天学习的——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相信以后遇到小数加减法的问题,应该难不倒你们了。

(让学生分享收获,体现了 “反思”的思想,使学生学会总结,深化认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

初中数学教案 篇6

①感受生活中幂的运算的存在与价值.

②经历自主探索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和积的乘方等运算性质的过程,能用代数式和文字正确地表述这些性质,并会运用它们熟练地进行计算.

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习惯.

④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猜想与说理、验证,培养学生一定的说理能力和归纳表达能力.

问题:一种电子计算机每秒可以进行1012次运算,它工作103s可以进行多少次运算?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吗?

从实际问题的导入,让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主动探索,在自己的实践中获得知识.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同时因为关于底数、指数、幂等概念是在有理数的乘法中学习的,学生可能生疏或遗忘,在新课讲解之前利用这个实际问题进行复习.

学生略作思考后得出,它工作103s可以进行的运算次数是1012×103.怎样计算1012×103?

根据乘方的意义可以知道:

探究新知1.探一探根据乘方的意义填空:

从引例到“探一探”,“猜一猜”,“说一说”是一个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把幂的底数与指数分两步有层次地进行概括抽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留给学生探索与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获得运算法则.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结果:不管底数是什么数,只要底数相同,结果就是指数相加.

am×an(m,n是正整数)?学生说出理由,教师板演共同得出结论:am×an=am+n(m,n都是正整数)

即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注意性质中的'm、n的取值范围.

注:要求学生用语言叙述这个性质,即“同底数的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这对于学生提高数学语言的表述能力是有益的.

同底数幂的性质很容易推广到三个以上的同底数幂相乘.

在例1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说明底数是什么,指数是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是不是同底数幂相乘,再利用性质进行计算.例1(5)中注意让学生说清“—a3”的底数是“a”还是“—a”.性质中的字母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如例1(6),把底数进一步扩充到式的范围.

根据乘方的意义及同底数幂的乘法,让学生自主探究教科书第170页探究问题.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得出幂的乘方运算性质:(am)n=amn(m,n都是正整数)即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让学生自主探究教科书第171页的探究问题,并完成填空.尝试分析运算过程中用到哪些运算律?运算结果有什么规律?

学生自己归纳出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ab)n=anbn(n为正整数)即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那么,(abc)n=?

注:和前两个性质的教学一样,这个性质也是先用具体指数为例说明积的乘方的意义和导出性质的每一步依据,从而归纳出一般指数情形的性质.这个性质也很容易推广到三个以上因式的乘方.

例3教科书第172页的例3(1)~(4);补充:(5) [—3(x+y)2]3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个运算性质:“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和“积的乘方”.组织学生进行计时比赛,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科书第170页、17l页、172页的练习.

深入探究例5计算:(1)(—8)2004(—0。125)2005(2)(—2)2n+1+2(—2)2n(n为正整数).

在这三个性质中的底数、指数中,指数注明为正整数,而底数可以是数、字母或式.把底数进一步扩充到式的范围.

下面的计算对不对?如果不对,应当怎样改正.

(1)a3a3=a6; (2)b4b4=2b4;

(3)x5+x5=x10; (4)y7y=y8;

(5)(a3)5=a8; (6)a3a5=a15;

(7)(a2)3a4=a9; (8)(xy3)2=xy6;

注:补充议一议与辨析题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这些判断题的讨论甚至争论,加强对运算性质的掌握,同时也培养学生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已知:3x+2y—3=0,则27x9y=___________

初中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利用已有二次函数的知识经验,自主进行探究和合作学习,解决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初步形成数学建模能力,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探索中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感悟二次函数中数形结合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合作学习获得成功,树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行解二次函数,这是重点也是难点。

探索:从二次函数y=x2+4x+3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从上面的问题导入今天的课题二次函数中的图象与性质。

(二)新授:

1、再探索:二次函数y=x2+4x+3图象上找一点,使形成的图形面积与已知图形面积有数量关系。例如:抛物线y=x2+4x+3的顶点为点A,且与x轴交于点B、C;在抛物线上求一点E使SBCE= SABC。

再探索:在抛物线y=x2+4x+3上找一点F,使BCE与BCD全等。

再探索:在抛物线y=x2+4x+3上找一点M,使BOM与ABC相似。

例如:已知一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是C(2,1)且与x轴交于点A、点B,已知SABC=3,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根据我们学校人人皆知的船模特色项目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让班级中的上科院小院士来简要介绍学校船模组的情况以及在绘制船模图纸时也常用到抛物线的知识的情况,再出题:船身的龙骨是近似抛物线型,船身的最大长度为48cm,且高度为12cm。求此船龙骨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在解题中的作用。

1、在直角坐标平面内,点O为坐标原点,二次函数y=x2+(k―5)x―(k+4)的图象交x轴于点A(x1,0)、B(x2,0)且(x1+1)(x2+1)=―8。

(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将上述二次函数图象沿x轴向右平移2个单位,设平移后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为C,顶点为P,求 POC的面积。

2、如图,一个二次函数的图象与直线y= x―1的交点A、B分别在x、y轴上,点C在二次函数图象上,且CBAB,CB=AB,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3、卢浦大桥拱形可以近似看作抛物线的一部分,在大桥截面1:11000的比例图上,跨度AB=5cm,拱高OC=0。9cm,线段DE表示大桥拱内桥长,DE∥AB,如图1,在比例图上,以直线AB为x轴,抛物线的对称轴为y轴,以1cm作为数轴的单位长度,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2。

(1)求出图2上以这一部分抛物线为图象的函数解析式,写出函数定义域;

(2)如果DE与AB的距离OM=0。45cm,求卢浦大桥拱内实际桥长(备用数据: ,计算结果精确到1米)

初中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用具: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三、例题讲解

四、课堂练习

五、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数与代数教案

第一课时

数的认识 课型 :复习课 教材分析:

本节课首先复习数的的概念,首先复习自然数的意义,接着由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分,引出分数。然后复习小数的意义,与分数的意义对照,在此基础上复习正、负数、小数的计算单位和数位顺序,最后复习百分数的意义,使学生明确百分数与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的意义的不同。教学目标:

1、学生比较系统的、牢固的掌握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负数的意义,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3、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教学难点: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教具准备:整数和小数数位的顺序表。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小学阶段学习了哪几种数?(提问中等生)学生回答,教师依次板书。

今天我们复习与这些数有关的一些知识。

二、自然数、整数的意义。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什么样的数是自然数?

自然数可以表示什么?(物体的个数)。

最大的自然数是什么?(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自然数的单位是什么?(1)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什么数表示?(0)

教师:我们小学学的整数包括自然数和零。到中学还要学习比0小的整数。

自然数:0、1、2、3、4、、、、、、整数 : 自然数和小于0的整数、、、、、、【设计意图】

师生互动复习有关自然数和整数的知识,使学生牢固掌握整数的意义。

三、分数的意义

1、学生分小组对有关分数的意义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的好。

2、每一个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展示整理和复习的结果。

3、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师:请同学们说一说除法与分数的关系。

被除数 ÷ 除数= 被除数/除数,用字母表示:a÷b=a/b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4、课堂练习,做第73页的做一做2— 4题。(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设计意图】

组织学生自主复习有关分数的知识,培养学生整理和复习的能力。

四、小数的意义。

教师: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分数和小数有什么关系?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

我们学过的小数根据小数部分的位数来分有几种?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

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循环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设计意图】

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参与整理复习小数的意义。

五、整数和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1、教师读数,学生听写:五千零三十五点三五

2、说一说你是按照什么记数法写出来的?其中的三个5和两个3各表示什么?

3、各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做什么?教师出示准备好的数位顺序表,师生共同填完。【设计意图】

结吅实际数据,在具体情景中复习十进制记数法和整、小数的数位顺序,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相关知识,建立初步的数感。

六、百分数的意义。

1、百分数的意义。

2、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3、练习:第81页的做一做的第1、3题。填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系统复习了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的基础知识。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

八、作业:

1、预习作业:练习十五的第1题。

2、预习作业:数的读法,写法和大小比较

板书设计:

数的意义

自然数:0、1、2、3、4、、、、、、整数 :自然数和小于0的整数

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

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循环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第二课时:数的读写、数的改写、数的大小比较

课型:复习课

教材分析:

关于数的读法和写法,由于学生都比较熟悉,教科书中的复习就比较简略,着重突出数中间、末尾有0的读写方法。

第三小节复习数的改写,包括以下四项内容:(1)较大的多位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这里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较大的多位数直接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数,不满万或亿的尾数直接改写成小数。另一种是根据需要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这时需要把原来的多位数按照“四舍五入”法写成它的近似数。教科书中对这两种情况都分别举了例子。

(2)求小数的近似数。主要是能根据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确定仍哪一位起按照“四舍五人”法省略尾数。

(3)假分数与带分数或整数的相互改写(互化)。

(4)分数、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为了便于说明互化的方法,教科书中用图解表示,并让学生补充完整。除了复习一般的互化方法外,教科书还介绍了某些特殊的分数的简便化法,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计算的能力。

关于数的大小比较这一小节,学生也比较熟悉,教科书中就采取提问方式由学生自己回答。先复习整、小数的大小比较,再复习分数的大小比较。在练习中注意把分数、小数和百分数混吅起来进行比较,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综吅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

1、使学生比较熟练的读、写数

2、使学生比较熟练的进行数的改写。

3、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进行数的大小比较。

4、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学重点:数的改写及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熟练地进行数的改写及大小比较。

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

一、数的读写。

1、整数的读法和写法。

(1)出示:52000803100 先让学生读,然后让学生说说是怎么读的。

(2)出示:四十亿六千零六十万零五十。

请全班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是怎样写。

2、小数和分数的读写法。

指名说一说小数、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3、小组讨论:小数、分数的读法和写法与整数的读法和写法有时们联系和区别。

4、课堂练习:76也做一做第1、2题。【设计意图】

组织学生仍具体的读、谢入手,整理和服稀疏的读写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吅作交流,牢固掌握知识。

二、数的改写。

1、较大的多位数改写成用“万、亿”做单位的数。出示:1900000 235800 520008003100 80002051000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个较大的多位数,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它进行改写。想一想,有几种改写的方法?指名回答,使学生明确一般有两种方法:(1)改写成用“亿、万”做单位的数。(2)省略这个数某一位后面的尾数,写成近似数。学生独立做2页下面做一做的第1、2题。

2、求小数的近似数。

出示例题,让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设计意图】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仍已有知识出发,才与整理和复习,有利于激发兴趣,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假分数与带分数或整数的相互改写。

教师:我们在进行分数四则运算时,经常要根据需要把假分数与带分数或整数相互改写。大家还记得改写的方法吗? 出示76页的例题。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教师再简单的归纳假分数怎样改写成带分数、整数;带分数怎样改写成假分数;整数怎样改写成假分数。

4、分数、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

让学生分三种情况说(1)分数和小数的(2)小数和的互化。

(3)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逐步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互化方法

5、练习:练习十五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教师行间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设计意图】

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创设学生自主吅作、交流的情景,整理、复习,牢固掌握分数、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

三、数的大小比较。

先让学生独立做77页做一做第1、2题,然后师生归纳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四、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数的读写、改写以及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和数的大小比较,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1、课堂作业:练习十五的第2、4题。

2、预习作业:数的整除、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板书设计:

数的读写 数的改写 数的大小比较

52000803100读作:五百二十亿零八十万三千一百

四十亿六千零六十万零五十写作:4060600050(1)分数和小数的互化(2)小数和的互化。

(3)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

第三课时 数的运算

(一)复习内容:教科书第80页。

复习目标:1.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整数、小数加、减、乘、除的估算,掌握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养成检查和验算的好习惯。2.沟通整数、小数、分数的口算、估算和笔算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吅自己的方法,能用所学整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口算、估算和笔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

学情分析:部分学生计算能力较差,通过复习和有针对***的练习,提高计算能力。教学过程:

一、回顾数的运算的有关知识

二、复习整数、小数的加、减、乘、除计算 1.出示下列题目:

376+275 651-275 32 ×24 768 ÷ 24

37.6+2.75 40.35-2.75 3.2 ×2.4 7.68 ÷ 2.4

学生每人计算一竖列,仍中发现什么?

(整数和小数的加减法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加减,小数乘法是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后,再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多少位小数,就仍积的后面数出多少位小数,打上小数点;而小数除法是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后再除。)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2.计算并验算 16274÷56 4.5×5.02 完成后说说验算方法。

3.计算第80页中间的9道题,说一说这些计算特殊在什么地方?

(一个数加减0得数仌然是这个数,两个相同的数相减得0,仸何数和0相乘和0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都得0,两个相同的数相除得1,一个数乘或除以1还是得这个数,1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得数是这个数的倒数等。)

三、复习分数的加、减、乘、除计算

学生说出分数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用自己掌握的方法计算 下面的题,并且验算。

5/6×4/7 5/8-1/3

师:在计算分数四则运算时哪儿最容易出错?有什么好的方法防止错误的发生? 完成第80页下面的“做一做”,四、复习估算

估算:903+784(把两个加数看做900+800或900+780)

412-295(400-300或410-300)597 ×86(600×90)286 ÷ 7(280÷7)

师:估算可能有多种结果,这些结果有些和精确值接近一些,但计算速度要慢一些;有些结果没有那么精确,但计算速度要快一些。这些结果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参考价值。

第四课时 复习简便运算

复习内容:教科书第81-82页。

复习目标:1.整理复习五条运算定律,并能运用定律熟练的计算。2.巩固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提高计算效率。

学情分析:多数学生掌握了简便算法,但部分学生对部分题型不熟练。复习过程:

一、复习五条运算定律

教师:想一想我们曾经学过哪些运算定律?

学生回答后出示教科书第81页表格,按照要求填写相关内容。

二、计算,巩固运算定律

出示计算题:4×2/7+4×5/7

问:混吅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这道题应该怎样计算?计算时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练习

1.教科书第81页“做一做”

计算后说出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2.做练习十四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简算的方法。

第五课时 解决问题

复习内容:书82页例2。

复习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回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更加熟练的解决问题。学情分析:多数学生已能较熟练的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复习过程: 复习解决问题

出示例2.学生试算。最后借助线段图总结。

引导学生明确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分成几个步骤: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然后重点引导启发学生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搞清楚复杂的问题要分成几步解答,每一步要解答什么问题。

解决问题时,一般主要利用两种分析方法--分析法和综吅法。分析法就是仍问题出发求得问题的解决,综吅法就是仍已知信息出发求得问题的解决。

三、练习

1.做练习十四第5题

先说运算顺序再计算。两名学生板算,针对出现的错误分析,引以为戒。2.做练习十四6.7题。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书82页例二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使学生更熟练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补充条件或问题,再列出算式,不用计算。

⑴一种产品原来每件成本是52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每件成本是多少元? 列式:

⑵红杉小学六年级有女生64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_,_________________ 列式:

二、下面各题,只列式,不用计算。

⑴一种树苗实验成活率是98%,照这样计算,如果种下这种树苗400棵,可以成活多少棵?

⑵一种树苗实验成活率是98%,为了保证成活400棵,至少要种多少棵树苗?

三、解决问题。

⑴绿化队为一个居民社区栽花。栽月季花240棵,比所栽丁香花棵数的2倍少16棵。栽了多少棵丁香花?(用方程解)

⑵一个晒盐场用100g海水可晒出3g盐。照这样计算,多少吨海水可以晒出9吨盐?(用比例方法解)

⑶学校买来一批图书,其中文艺书占总数的_,科技书占总数的25%,文艺书比科技书多20本。这一批图书共有多少本?

(4)小王存款1000元,按年利率1.98%计算,一年后应得本金和利息共多少元?(5)有460千克大米,已经吃了12天,平均每天吃30千克。剩下的大米如果每天吃25千克,还可以吃多少

第7课时 式与方程

课型:复习课

教学目标:1.使学生加深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会用字母表示数和常见的数量关系。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2.使学生加深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

教学重点 :会用字母表示数和常见的数量关系,会解简易方程。教学难点:灵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用字母表示数.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教师:我们知道,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简明地表达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为研究和解决问题带来很多方便.我们通过下面的例子,边回忆、边总结以前学过的内容和方法.

教师:大家先想一想,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乘,应该怎样写?例如,a乘4.5可以怎样写?S乘h可以怎样写?(a乘4.5可以写成a×4.5或a•4.5或4.5a,不可以写成a4.5.S乘h可以写成S•h或Sh.)教师指出:除了不能写成a4.5以外,其他都是对的. 出示:

用a表示单价,x表示数量,c表示总价,写出下面的数量关系式.(1)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的公式;(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的公式;(3)已知总价和单价,求数量的公式.(4)如果每支圆珠笔的价钱是3.75元,要计算买8支圆珠笔要用多少钱,应该用上面的哪个公式?

教师让学生独立解答.巡视时,注意观察学生用的字母和公式的写法是否正确,发现遗忘的要及时辅导,并纠正错误.写完后,集体订正.

教师让学生用宇母写出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学生写完后指名回答. 2.做教科书第84页“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集体订正.

二、简易方程

1.复习方程的概念. 教师出示复习题:

下列等式,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并说明理由. 18+25=43 5x+4x+8=35 x-2=8 4×3-18÷3=6 3x+5=7 a+4 学生指出:3x+5=7,5x+4x+8=35,x-2=8是方程.它们都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其他的不是方程.

教师:我们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方程的特征是:它含有未知数,同时又是一个等式.

教师:大家会不会解方程?一起解答方程x-2=8.学生解答后,指名回答方程的解(x=10).

教师:x=10是方程x-2=8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我们要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要分辨清楚.

2.复习解简易方程.

解下列方程,并写出检验过程. 3x+5=7 5x+4x+8=35 学生做题时,教师巡视,注意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和及时纠正错误.集体订正时,让学生将“5x+4x+8=35”的解答过程写在黑板上,说明解答过程中运用到什么运算定律和运算关系.

教师: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我们主要是应用了加、减、乘、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和一些运算定律.

4.做教科书第93页下面的“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明哪一题列方程解比较容易,哪一题列算式比较容易.

三、练习

1、第85页上的“做一做”可要求学生自己列出方程解答。核对时再交流所依据的等量关系。

2、练习十五第1题要求写出含有字母式子所表示的量,最后代入求值。可让学生填写在课本上。

3、第2题练习解方程。应当要求学生自己检验。

4、第3~5题可要求学生列方程解答。核对时交流各自所采用的等量关系。

四、当堂质量检测: 课本86页第二题。

初中数学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立方根的概念,初步学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

2、了解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会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体会一个数的立方根的惟一性.

2培养学生用类比的思想求立方根的能力,体会立方与开立方运算的互逆性,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立方根符号的引入体会数学的简洁美。

二、重点难点

重点

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

难点

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区别,立方根的求法

三、学情分析

前面已经学过了平方根的知识,由于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学习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主要还是采取类比的思想,在全面回顾平方根的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进行立方根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感觉到其实立方根知识并不难,可以与平方根知识对比着学,这样可以克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陌生心理。在学习方法上,提倡让学生在反思中学习,在概念的得出,归纳性质,解题之后都要进行适当的反思,在反思中看待与理解新知识和新问题,会更理性和全面,会有更大的进步。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问题设计师生活动备注

情境创设问题:要制作一种容积为27m3的正方体形状的包装箱,这种包装箱的边长应该是多少?

设这种包装箱的边长为xm,则=27这就是求一个数,使它的立方等于27.

因为=27,所以x=3.即这种包装箱的边长应为3m

归纳:

立方根的概念:

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经小组讨论后引出概念。

通过具体问题得出立方根的概念

探究一:

根据立方根的意义填空,看看正数、0、负数的立方根各有什么特点?

因为(),所以0.125的立方根是()

因为(),所以-8的立方根是()

因为(),所以-0.125的立方根是()

因为(),所以0的立方根是()

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

0有一个立方根,是它本身

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

任何数都有唯一的立方根

【总结归纳】

一个数的立方根,记作,读作:“三次根号”,其中叫被开方数,3叫根指数,不能省略,若省略表示平方。.

探究二:

因为所以=

因为,所以=总结:

利用开立方和立方互为逆运算关系,求一个数的立方根,就可以利用这种互逆关系,检验其正确性,求负数的立方根,可以先求出这个负数的绝对值的立方根,再取其相反数,即。

初中数学教案 篇10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算理.

(1)(am+bm)÷m (2)(a2+ab)÷a (3)(4x2y+2xy2)÷2xy.

1.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___________,再把所得的商______

2. 本质: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化成______________

例:(1)(12a3-6a2+3a)÷3a; (2)(21x4y3-35x3y2+7x2y2)÷(-7x2y);

(3)÷2x (4)(-6a3b3+ 8a2b4+10a2b3+2ab2)÷(-2ab2)

2、应用单项式除法法则应注意:

A、系数先相除,把所得的结果作为商的系数,运算过程中注意单项式的系数饱含它前面的符号

B、把同底数幂相除,所得结果作为商的因式,由于目前只研究整除的情况,所以被除式中某一字母的指数不小于除式中同一字母的指数;

C、被除式单独有的字母及其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不要遗漏;

D、要注意运算顺序,有乘方要先做乘方,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同级运算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难 点: 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

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吗?

结论: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1)(3x+2)(3x-2) (2)(b+2a)(2a-b) (3)(-x+2y)(-x-2y)

(1)102×98 (2)(y+2)(y-2)-(y-1)(y+5)

计算:

(1)(a+b)(-b+a) (2)(-a-b)(a-b) (3)(3a+2b)(3a-2b)

(4)(a5-b2)(a5+b2) (5)(a+2b+2c)(a+2b-2c) (6)(a-b)(a+b)(a2+b2)

2.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解释.

二、重点难点:

一位老人非常喜欢孩子.每当有孩子到他家做客时,老人都要拿出糖果招待他们.来一个孩子,老人就给这个孩子一块糖,来两个孩子,老人就给每个孩子两块塘,…

(1)第一天有a个男孩去了老人家,老人一共给了这些孩子多少块糖?

(2)第二天有b个女孩去了老人家,老人一共给了这些孩子多少块糖?

(3)第三天这(a+b)个孩子一起去看老人,老人一共给了这些孩子多少块糖?

(4)这些孩子第三天得到的糖果数与前两天他们得到的糖果总数哪个多?多多少?为什么?

计算下列各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p+1)2=(p+1)(p+1)=_______;(2)(m+2)2=_______;

(3)(p-1)2=(p-1)(p-1)=________;(4)(m-2)2=________;

(5)(a+b)2=________;(6)(a-b)2=________.

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或减)这两个数的积的二倍的2倍.

(a+b)2=a2+2ab+b2 (a-b)2=a2-2ab+b2

例1、应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4m+n)2 (2)(y- )2 (3)(-a-b)2 (4)(b-a)2

例2、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难 点: 在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中适当添括号达到应用公式的目的.

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运算并回忆去括号法则.

(1)4+(5+2) (2)4-(5+2) (3)a+(b+c) (4)a-(b-c)

去括号法则:

去括号时,如果括号前是正号,去掉括号后,括号里的每一项都不变号;

如果括号前是负号,去掉括号后,括号里的各项都要变号。

(1)2a-b- =2a-(b- ) (2)m-3n+2a-b=m+(3n+2a-b)

(3)2x-3y+2=-(2x+3y-2) (4)a-2b-4c+5=(a-2b)-(4c+5)

添括号法则:添上一个正括号,扩到括号里的不变号,添上一个负括号,扩到括号里的要变号。

(3)(x+3)2-x2 (4)(x+5)2-(x-2)(x-3)

一、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多项式公因式的意义,初步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三、合作学习:

公因式与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概念.

三个矩形的长分别为a、b、c,宽都是m,则这块场地的面积为ma+mb+mc,或m(a+b+c)

由上式可知,把多项式ma+mb+mc写成m与(a+b+c)的乘积的形式,相当于把公因式m从各项中提出来,作为多项式ma+mb+mc的一个因式,把m从多项式ma+mb+mc各项中提出后形成的多项式(a+b+c),作为多项式ma+mb+mc的另一个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例1、将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3x+6; (2)7x2-21x; (3)8a3b2-12ab3c+abc (4)-24x3-12x2+28x.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a(x-y)+b(y-x);(2)6(m-n)3-12(n-m)2.

通过刚才的练习,下面大家互相交流,总结出找公因式的一般步骤.

首先找各项系数的____________________,如8和12的公约数是4.

其次找各项中含有的相同的字母,如(3)中相同的字母有ab,相同字母的指数取次数最___________的.

1.写出下列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1)ma+mb 2)4kx-8ky (3)5y3+20y2 (4)a2b-2ab2+ab

(5)(p-q)2+(q-p)3 (6)3m(x-y)-2(y-x)2

五、小结:

其次找各项中含有的相同的字母,相同字母的指数取次数最小的.

2、已知2x-y=1/3 ,xy=2,求2x4y3-x3y4 3、(-2)+(-2)

4、已知a-2b=2,,4-5b=6,求3a(a-2b)2-5(2b-a)3

难 点: 将单项式化为平方形式,再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在前两学时中我们学习了因式分解的定义,即把一个多项式分解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还学习了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即在一个多项式中,若各项都含有相同的因式,即公因式,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几个因式乘积的形式.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不具备相同的因式,是否就不能分解因式了呢?当然不是,只要我们记住因式分解是多项式乘法的相反过程,就能利用这种关系找到新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本学时我们就来学习另外的一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公式法.

左边是一个多项式,右边是整式的乘积.大家判断一下,第二个式子从左边到右边是否是因式分解?

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的因式分解,第(2)个等式可以看作是因式分解中的平方差公式.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25-16x2; (2)9a2- b2.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9(m+n)2-(m-n)2; (2)2x3-8x.

(1)(a+b)2-c2=a2+2ab+b2-c2.

(2)a4-1=(a2)2-1=(a2+1)?(a2-1).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会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二、重点难点:

难点: 让学生学会观察多项式特点,恰当安排步骤,恰当地选用不同方法分解因式

1.推导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的公式以及公式的特点.

将完全平方公式倒写:

a2+2ab+b2=(a+b)2;

a2-2ab+b2=(a-b)2.

凡具备这些特点的三项式,就是一个二项式的完全平方,将它写成平方形式,便实现了因式分解

用语言叙述为: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平方

形如a2+2ab+b2或a2-2ab+b2的式子称为完全平方式.

由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关系可以看出,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那么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练一练.下列各式是不是完全平方式?

(1)a2-4a+4; (2)x2+4x+4y2;

(3)4a2+2ab+ b2; (4)a2-ab+b2;

例1、把下列完全平方式分解因式:

(1)x2+14x+49; (2)(m+n)2-6(m +n)+9.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3ax2+6axy+3ay2; (2)-x2-4y2+4xy.

(1)(x+y)2+6(x+y)+9; (2)4(2a+b)2-12(2a+b)+9;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

教学重点: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

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

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Ⅱ.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

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结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

思考: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

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

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

结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要求学生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

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对折,发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

由此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

由上面折叠的过程获得启发,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同学们现在就动手来写出这些证明过程).

所以△BAD≌△CAD(SSS).

所以∠B=∠C.

]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顶角∠BAC的角平分线AD,因为

所以△BAD≌△CAD.

所以BD=CD,∠BDA=∠CDA= ∠BDC=90°.

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

∠A=∠ABD,∠ABC=∠C=∠BDC,

再由∠BDC=∠A+∠ABD,就可得到∠ABC=∠C=∠BDC=2∠A.

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就可求出△ABC的三个内角.

把∠A设为x的话,那么∠ABC、∠C都可以用x来表示,这样过程就更简捷.

所以∠ABC=∠C=∠BDC.

∠A=∠ABD(等边对等角).

设∠A=x,则 ∠BDC=∠A+∠ABD=2x,

从而∠ABC=∠C=∠BDC=2x.

∠A+∠ABC+∠C=x+2x+2x=180°,

解得x=36°. 在△ABC中,∠A=35°,∠ABC=∠C=72°.

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Ⅲ.随堂练习:1.课本P51练习1、2、3. 2.阅读课本P49~P51,然后小结.

初中数学教案 篇11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征而确定,即:七年级的学生对身边有趣事物充满好奇心,对一些有规律的问题有探求的欲望,有很强的表现欲,同时又具备了一定的归纳、总结表达的能力。因此,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公式并熟练应用。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认识数学特征,获得数学经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和简单推理,合情推理能力。

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有自信心,激发学生乐于合作交流意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得出和应用。

教学难点是探索和归纳多边形内角和的过程。

本课选自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多边形的内角和》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作为第七章第三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从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多边形的内角和,层层递进,这样编排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本节课是以三角形的知识为基础,仿照三角形建立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因此

多边形的边、内角、内角和等等都可以同三角形类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探索与归纳能力,体会把复杂化为简单,化未知为已知,从特殊到一般和转化等重要的思想方法。而多边形在工程技术和实用图案等方面有许多的实际应用,下一节平面镶嵌就要用到,让学生接触一些多边形的实例,可以加深对它的概念以及性质的理解。

学生对三角形的知识都已经掌握。让学生由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是一个定值,猜想四边形的内角和也是一个定值,这是学生很容易理解的地方。由几个特殊的四边形的内角和出发,譬如长方形、正方形的内角和都等于360°,可知如果四边形的内角和是一个定值,这个定值是360°。要得到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这个结论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量角器来度量。让学生动手探索实践,在探索过程中发现问题“度量会有误差”。发现问题后接着引导学生联想对角线的作用,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它分成了两个三角形,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就得到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让学生从特殊四边形的内角和联想一般四边形的内角和,并在思想上引导,学习将新问题化归为已有结论的思想方法,这里学生都容易理解。课堂教学设计中,在探究五边形,六边形和七边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动手实践,设置探究活动二,为了让学生拓宽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这个活动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稍微有些难度,但学生可根据自己本身的特点来加以补充和完善。在教学设计中,要求根据小组选择的方法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首先,小组内各个成员对所选择的方法要了解,能够把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再者,小组内各个成员需要分工协作,才能够顺利的把任务完成;最后,学生还需要把自己的思维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合情推理的意识。

四、教法特点及预期效果分析本节课借鉴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的理论和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时间”的思想,我确定如下教法和学法:

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法,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活泼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我利用课件辅助教学,适时呈现问题情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直观效果,提高课堂效率。探究活动在本次教学设计中占了非常大的比例,探究活动一设置目的让学生动手实践,并把新知识与学过的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探究活动二设置目的让学生拓宽思路,为放开书本的束缚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情推理的意识。通过师生共同活动,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懂得数学内容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特点。练习活动的设计,目的一检查学生的掌握知识的情况,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目的二凸现小组合作的特点,并促进学生情感交流。

以上是我对《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教学设计说明。

gz85.COM精选阅读

初中数学评语锦集


"初中数学评语"是个什么东西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为您一一道来,我们经常在忙碌的生活和工作中利用评语评价来更好地认识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和印象。积极的评价对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你是否了解评语评价的撰写过程?建议你将这个网站加入书签,以便日后使用。

初中数学评语【篇1】

1.你不仅有天真活泼的性格,还有聪明的智慧。课堂上,你的奇思妙想总能引来同学们敬佩的目光。学习肯努力,铅笔字也慢慢在进步。如果能仔细地看老师在黑板上的范写,并认真思考的话,你的进步会更大!你的学习成绩良好,但不够拨尖,要继续努力。希望你以后能认真听课,使成绩更进一步。

2.你是一个乖巧听话的小女孩。懂得尊敬老师友爱同学,真好!上课能专心听讲,注意力集中,如果能多举手回答问题,那就更好了。你能认真完成作业,书写端正,老师看了很舒服。学习成绩良好,但不够拨尖,要继续努力。望你继续努力,老师关注着你的进步。

3.记得学棋初,你的字迹是那么漂亮,可是最近作业一次比一次糟糕,这是怎么回事呢?学习态度的不端正导致成绩不够稳定,多么遗憾呀!记住:专心听讲勤于动脑,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改掉你的坏习惯,老师喜欢你!

4.你不仅有天真活泼的性格,还有聪明的智慧。很多别人想不到的知识词语常常从你嘴里蹦出来,引来了同学们的赞叹声。每次打开你的作业本就有一种美的享受,真好!老师希望你与书本交上朋友,那么写日记的时候就不至于无话可说了。那么你一定会成为优秀的学生。

5.你是个个性沉静不爱言辞,做事认真的孩子。上次《必背必读》竞赛,你取得了全班"进步最大奖",这是值得高兴的事。你的铅笔字写得不错,可惜太慢了,以后要抓紧时间完成作业。你上课不够留心,常常会做些小动作。希望以后能专心听讲,积极积极回答问题。这样,你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6.你是一个活泼聪明顽皮的孩子。上课专心听讲,能主动举手发言。你的作业有时很认真,有时却写得很马虎,这是怎么回事呢?学习成绩但不够拨尖,要继续努力,你一定会很出色的。愿你能克服自己的缺点,提高各科的成绩。

7.你是一个积极上进,勤奋学习的好孩子。课堂上你总是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作业本上那工整的字迹,是你文静开出的花朵。如果能仔细地看老师在黑板上的范写,并认真思考的话,你会写得更漂亮!你坚持不懈地做好班长工作,但以权压人,不光得不到同学的尊重,老师也不欣赏。望你继续努力,我等着你的好消息。

8.你是一个乖巧听话的小女孩。偶尔能在课堂上听到你正确的发言,令我很欣慰。学习肯努力,作业越写越好,祝贺你!希望你上课时多多动脑,积极发言。老师希望你与书本交上朋友,那么写日记的时候就不至于无话可说了。

9.你是一个积极上进,勤奋学习的好孩子。能在课堂上听到你正确的发言,令我很欣慰。你的日记也写得挺有趣的。你的作业有时很认真,有时却写得很马虎。如果能仔细地看老师在黑板上的范写,并认真思考的话,你肯定会写得漂亮!你的日记写得真有趣呀,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希望继续努力,不断有佳作产生。只要努力,老师相信你能成为一名最优秀的学生。

10.你是一个活泼好动顽皮的孩子。你基本上能按时做好老师布置的作业,有时写得还不错!但你有抄袭别人日记的习惯,这样不好。老师希望你与书本交上朋友,那么写日记的时候就不至于无话可说了。上课时你不够留心,常有些小动作,这多影响学习呀!希望你以后能认真听课,使成绩更进一步。中午吃过饭,在家里休息休息,或者看点课外书,不要那么早就到学校里来玩。

11.你是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能在课堂上听到你正确的发言,令我很欣慰。作业一次比一次整洁,成绩总是保持优良。学习有了进步,这是值得高兴的事。你能歌善舞,老师总忘不了"六一"庆祝会上你精彩的表演。希望你以后多加努力,争取成为一名好学生。

12.文静秀气的小姑娘,踏实自觉是你的特点。老师最喜欢批改你那干净整洁字迹漂亮的作业本。你的日记写得真有趣呀,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多么希望你在其他方面也有出色的表现。课堂上大胆发言,展现自己。你会很棒的,老师期待着!

13.你的作业一次比一次整洁,真好!偶尔能在课堂上听到你正确的发言,令我很欣慰。以后还要多动脑筋,多举手发言,这样,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课间你常和同学打闹,多危险啊!而且,你总喜欢撩人打架,快改了吧!

14.你的眼睛写满乐乖巧和懂事。每次打开你的作业本,都是一种美的享受。知道吗,老师最喜欢的就是你的字了!你画的画儿也很棒哦,王老师非常欣赏。唯一不好的就是课堂上不能大胆发言。专心听讲勤于动脑,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望你继续努力,我等着你的好消息。

15.你是个受老师与同学们喜欢的好班长,也是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作为班干部你能积极主动搞好工作,得到同学的信任和支持。翻开作业本就能欣赏到你那清秀的字体。课堂上,你的新颖别致的见解,不同凡响思维给老师和同学们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所领导的小组合作学习得多好啊!你的日记写得真有趣呀,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希望继续努力,不断有佳作产生。

初中数学评语【篇2】

1、不知不觉中,你已经成了同学们心目中的小榜样了。无论学习还是纪律,你都做得那么好!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作业本上的“优”和一次次高分的试卷就是对你最好的回报。而且每当吃间餐时,你就俨然是一位小老师的模样,站在前面管理班级的纪律。好孩子,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后,多培养一下自己的创新能力,争取更大的进步。建议你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多看书,那样你不仅能拓宽知识面,还能写出好日记。对了,提醒你,可不能交上“马虎”这个朋友噢!

2、作为班级的学习委员,你坚持为同学们收发作业,督促改错,很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不仅如此,你几乎样样都做得那么好。上课发言,你是积极分子;作业本上,几乎篇篇是优;纪律方面,你堪称同学们的表率。与此同时,老师更希望你能多参加些文体活动,锻炼自己的身体,培养自己的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再大胆些,主动些,更要讲究工作方法。你说是吗?

3、你是个听话的孩子,总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你热爱劳动,每次值日你都干得那么认真。你的日记写得很好,进步很大,希望你能坚持下去。你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愿意为同学服务,担当“服务小队”队员积极主动,认真负责。接力赛上冲锋在前,最终为班级夺冠立下了汗马功劳。希望你能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争取更大的进步,尤其上课要大胆发言,不要浪费每一分宝贵的时光。

4、你是一个懂事听话的好孩子。你话语不多,却能感觉到你努力向上的劲头。日记本上经常能读到你的一篇篇优秀的日记;课堂上时而也能看到你高高举起的小手;队会上能听到你动听的歌声。可是马虎却成了你的“朋友”,使你的成绩总是有点缺憾。希望你在学习上再认真些,养成多动脑爱观察爱思考的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大的进步。对了,提醒你下学期值日时可不能贪玩啦!

5、你会学习会思考,经常看到你歪着小脑袋开动脑筋的神情。出色的发言,令老师同学们赞叹不已。你很热心,同学有不懂的地方,你能认真给他们讲解,从不推辞。值日生工作认真负责。但老师一直不明白你为什么不参加竞选呢?是害怕失败吗?失败,证明自己有差距,知不足方知努力的方向。读读爱迪生的故事,相信会对你有启发。大胆地参与到竞争中来吧!

6、图书角的建立有你的一份投入,接力赛金牌的取得有你的一份汗水,服务小队荣誉的背后有你的一份付出你很聪明,但却很少在课堂上把自己的想法表露,并且也不虚心听讲。孩子,听别人讲也是一种学习,自己讲出来更是一种进步。只有勇敢地表达自己,才会找到那把金钥匙,才有可能开始自己的成功之路!

7、瞧你,仿佛就是童话世界里善良的女孩,每天快快乐乐,无忧无虑,在你的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你所想的所说的和你所做的事都是积极向上的,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呀!每天,你都过得有条不紊,学习时间专心致志,玩耍时活泼可爱。你愿意为同学服务,担当“服务小队”队员积极主动,不怕脏,不怕累。你爱好广泛,弹琴唱歌跳舞写作样样不错。你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日记展小报展有你的作品,队会有你的节目。继续努力吧,你会更出色!

8、你是一个热心的好孩子,谁有了困难你都能主动帮忙。你关心班级,热爱劳动,自理能力较强,自己的东西总能收拾得整整齐齐,还能主动打扫卫生,及时检查卫生。班级良好的学习环境有你的一份功劳。你能主动协助老师做事,但老师觉得有时你的精力过多地用在了做一些杂事上面,而忽视了学习,忽视了听课。老师真希望你的那份热心变成学习的动力,就像期末复习阶段一样投入。学习顶呱呱,那时协助老师做事时,老师会更开心。

9、你做什么事都很认真。学习上比较认真勤奋,做值日尽职尽责。你能按学校的各项要求去做,从不让老师家长操心。你能团结同学,从不与同学发生矛盾,课间有很多同学愿意与你一起游戏。你自理能力较强,自己的东西总能保管得很好,极少听说你丢失过什么学具。老师希望你也能带动其他同学,与他们共同进步。同时在纪律上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不知不觉中,你已经成了同学们心目中的小榜样了。无论学习还是纪律,你都做得那么好!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

10、作业本上的“优”和一次次高分的试卷就是对你最好的回报。而且作为班级的中队长,每当老师不在时,你就俨然是一位小老师的模样,站在前面管理班级的纪律。好孩子,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后,多培养一下自己的创新能力,争取更大的进步。建议你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多看书,那样你不仅能拓宽知识面,还能写出好日记。你热爱劳动,每次扫除,都尽心尽力。你很有礼貌,举止文明,从没听见你大声叫嚷。

初中数学评语【篇3】

1、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而又不乏年青人的冲动,学习主动性较强,晚自习你总是走的最晚,但早自习你也偶尔迟到,学习成绩优良,但距班主任对你的要求尚有一段距离,不知PC是否对你产生了一点影响。高考的脚步近了,望分清主次,全力备战,找回自已的“椅子”。

2、你那次勇敢地上台演讲,羸得了广大同学们对你的信任,做为一名体育委员,你尽职尽责,同时作为一名班干部,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要有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胸怀,本期同学人气指数有待提高,要主动分析原因并努力改正之。学习方面给予班主任留下了上课极积回答问题的良好印象,成绩良好,继续努力,争取更大进步。

3、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遵守校规校纪。学习目标较明确,自我控制能力有待加强,本期的学习状态不稳定,不能持之以恒,其实学习最忌一暴十寒。纵观本期学习成绩,语文、英语和生物是你的跛腿学科,在思想上要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方法改进之。注意:期末略有进步,然不足以自豪。望继续努力,争取更大进步。

4、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遵守校规校纪。学习目标较明确,然刻苦学习的精神不足。程瑞:当前你正处在加倍努力必定成功,稍微松懈难免失利的状态,期中与期末的成绩起伏一定给你很多的经验与教训,望认真总结,分析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高中时代已过去了一半,要有高度的时间紧迫感并付诸行动乃是当务之急。

5、学习目标明确,态度端正,成绩良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遵守校规校纪,能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理科较强,语文英语稍弱,望加大跛腿学科的学习力度,使各科成绩均衡发展,我坚信:以你的智力水平,远没有达到你应达到的目标,只要你真正地全力以赴,刻苦学习,必将有一个全新展现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我期待这一天!

6、元旦晚会上你与室友们的精彩表演给老师和同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喜欢听你们合唱《奔跑》的声音,更欣赏你们全力奔跑的学习状态。期中期末连续两次较大幅度地进步必将激起你继续刻苦学习,不断前进的斗志,我想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7、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尊敬校规校纪。学习目标较明确,能认真听课,课后也能针对不懂的问题提问,但总体上来说,竞争意识不够强,还没有一种强烈的时间紧迫感,给人一种不慌不忙的感觉,从而导致学习难以有明显的进步。我想在新学期里,一定要总结经验,扬长避短,认真探究适合自已的学习方法,提高效率,必有所获。

8、从期中期末成绩对比分析可见,本期后期你进步非常快,各科成绩比较均衡,发展势力头喜人,让班主任为你感到高兴,你可以感到自豪,但不能自满,须知竞争是强烈的,稍不留神,便有落后的危险。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遵守校规校纪。望继续努力,向更高目标迈进!

9、你聪颖的头脑、开朗的性格、动听的歌声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能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学习目标尚明确,学习态度比较端正,学习成绩中游。从期末成绩来看,语文英语拖了你的后腿,望认真分析原因,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力争在下学习卷土重来。

10、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遵守校规校纪。期末考试的失利对你来说是一个总结经验的好机会,期中考试的数理第一为你的语英填补了一部分空白,而期末的失利主要体现在数学和物理两科,再加上其它的文科跛腿,从而导致当前的结果,利用寒假认真总结,力争开学初的入学考试再打翻身仗。

11、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遵守校规校纪,虽然言语不多,对很多问题有深刻的认识,个头不高,但蓝球技术不错。学习目标明确,态度较端正,也许是学习基础可方法的原因,本期学习成绩没有大的进步,望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扬长避短,力争在下学期有较大的突破。

12、文静的你总是面带微笑,与人交往总是那么善解人意,因此羸得了广大老师和同学的喜爱,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对于学习:不骄不躁是你的优点,因此无论出现什么困难与挫折,老师都坚信:你是最终的强者!

13、身为班干,坚持原则是你的最大优点,为协助班主任工作做出了就有的贡献。学习异常刻苦,成绩优异,而你并没有因此而骄傲和懈怠,令班主任感到欣慰,我想你的目标应该更加远大,当然这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14、在班主任的心目中,你一直是一个认真而负责的学生,关心同学,热爱集体。元旦晚会上你与室友们的精彩表演给老师和同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任团支部书记工作兢兢业业,学习上比较抓紧,也许是分科以后不适应的原因总分学科成绩有所下滑,望及时调整心态,分清努力学习与大量阅读课外书籍的主次关系,调整心态,卷土重来。

初中数学评语【篇4】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首先,教学目标要明确、有指导意义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学活动都以教学为中心在数学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教学过程起着控制和引导的作用,也是教师设计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对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非常重要。教学。目标导向功能限制了教学方向,有助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也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优化课堂设计就是要遵循有效学习的目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兼顾知识的掌握,安排课堂教学。新课的引入、情景的创设、操作性实验的安排、习题的设计、活动的组织等,都要精心准备、精心安排,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挂钩,并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现有的知识和经验背景。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信心,使创造的情境达到内容生动、过程主动、问题解决与探索、互动交流、思维多元化、体验有效,多层次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三、教学方式要体现教学方式的改革

新的课程理念是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性学习,这意味着学习方式的转变,课程教学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由片面学习向综合学习转变,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做中学习、在听中学习、在思考中学习。好玩,全面提升整体素质。

四、教学套路管理教学细节

在教学套路细节中,教师备课、上课、导师考试、教学科研等,也通过学习预览、讲课、复习、小学、作业、考试实践活动等证明细节在教学套路中的作用,从套路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从细节上提高学习的各个方面,做到教学套路的最佳组合,最好的效益,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五、教学评价要及时、全面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通过检查结果做出的价值行为,评价行为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不在教学活动后... 评价的目的是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好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评价提供的大量信息及时调整和发送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初中数学评语【篇5】

初中数学函数课堂教学策略

初中函数知识比较简单,主要是一些可理解的知识,如:线性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三角函数功能。在应试教育环境中,能够解决问题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思想。例如,二次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难点和重点,其思维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功能思维的重要性,让学生真正掌握功能知识。概念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坚实的地基,建筑物再高,也难免倒塌。学习也是如此。因此,从长远来看,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概念的重要性,从而达到对概念的深刻理解。初中函数的学习要求学生有想象力和抽象思维,从而导致思维冲突。为了缓解思维冲突,实现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变,教师可以结合功能形象进行教学,既可以降低学习难度,又可以降低学习难度。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未来综合发展型复合型人才。形象直觉是指只保留对象的本质,将其本质属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加深了观察者的记忆,加深了对其内涵的理解。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为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时间自己绘制功能图。基本上,学生主要是听老师的讲解,不能深入理解功能知识。因此,教师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练习绘制功能图像,并一遍又一遍地绘制,直到完成。这不是浪费时间。实践表明,当学生自己画函数图时,对函数知识的理解就来了 /p>

1 理解比不画函数图的同学更深。学习效果自然是高的,所以用函数图像来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知识,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数与形结合的思想同样适用于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等。函数图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性质,还可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一个变量的二次方程的根的各种情况时,如果使用画图的方法,可以准确快速地找到答案。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功能图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的函数知识比较简单,主要是一些理解知识,比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三角函数。在应试教育环境中,能够解决问题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思想。例如,二次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难点和重点,其思维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功能思维的重要性,让学生真正掌握功能知识。概念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坚实的地基,建筑物再高,也难免倒塌。学习也是如此。因此,从长远来看,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概念的重要性,从而达到对概念的深刻理解。初中函数的学习要求学生有想象力和抽象思维,从而导致思维冲突。为了缓解思维冲突,实现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变,教师可以结合功能形象进行教学,既可以降低学习难度,又可以降低学习难度。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抽象能力

2 思维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未来。形象直觉是指只保留对象的本质,将其本质属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加深了观察者的记忆,加深了对其内涵的理解。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为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时间自己绘制功能图。基本上,学生主要是听老师的讲解,不能深入理解功能知识。因此,教师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练习绘制功能图像,并一遍又一遍地绘制,直到完成。这不是浪费时间。实践表明,学生通过手工绘制函数图像,通过函数知识可以理解函数知识。比不画函数图的学生更深。学习效果自然是高的,所以用函数图像来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知识,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数与形结合的思想同样适用于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等。函数图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性质,还可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一个变量的二次方程的根的各种情况时,如果使用画图的方法,可以准确快速地找到答案,解题效率远高于书面证明,更有说服力。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功能图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

初中数学评语【篇6】

论文题目:

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作者单位,姓名:

广东省实验中学

兰江老师

摘要:

教学理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是独立探索和合作沟通的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施分层教学;变异训练与分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广东省实验中学

蓝世江

教学理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独立自主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探索与合作交流。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真正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下面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初步研究:

I.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如果教学理念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和再完善的教学方法,都无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改变过时的教学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向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转变;从基于知识转移的传统教学模式到探索、发现和协作解决方案。提出了基于问题等的探索性教学模式;从仅限于课堂的知识传授到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认识学生的学科地位和积极作用,心中有学生。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把“教师怎么教”的设计改为“学生怎么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意识能力,积极构建知识,高效学习。

第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的信心。

布鲁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引起兴趣,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才会有学习的内在动力。 .兴趣是知识的起点,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内在动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坚持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使其持久。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1.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共鸣,产生新的想法,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相反,教师的课堂要求过于严格,师生关系紧张,学生答错会受到批评和嘲笑,学生的思维会受到严重束缚,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 思考。

2.用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好问题,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运用各种手段诱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能够'停止激情。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

当学生取得成功时,他们可以产生满意、快乐和自豪等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新课开始时,教师能否创造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有意义的思考,对全班教学非常重要。因此,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围绕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和难点以及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巧妙地设计了课前自学思考题,力求做到明确界定问题。具体来说,在“浅”中看到“深”是有启发意义的。例如:我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导论的新教学中创造了如下问题情境:准备5根长为3cm、4cm、5cm、6cm、10cm的小木棍,取其中3根,把它们首尾相连形成一个三角形。提问:

1.任意 3 根小木棍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吗?

2. 3根木棍有多少组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

3. 3根小木棍有多少组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

4.通过以上操作,你认为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长度之和与第三条边的长度是什么关系?

5.用简单的语言总结你的猜想。

6。如何证明你的猜想?

这样,通过动手操作,问题由浅入深,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数学思维,探索的欲望也油然而生,促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开动脑筋,创造灵感和顿悟都可能由此产生。自学讨论是学生课堂学习和初步认知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自学时,我要求他们做“嘴、脑、手”的“三个动作”,让他们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当我在几何中教垂直直径定理时,我是这样做的:

1.让学生去做。 给每个学生一张白纸,让他们画一个圆,然后画一个直径,再画一条与直径垂直的线。并把画好的图形剪下来,然后沿着画出来的直径对折。

2.思考与讨论:①.什么样的图形是圆形?有多少个对称轴? ②。你发现对折的图中有相等的线段和弧吗?并写下你的发现。 ③绘制时,你知道什么条件?你的结论是什么?

3.检查学生动手讨论的结果。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结果回答问题)

4.让学生总结垂直路径定理的内容。 老师做了一个简短的额外强调。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认真讨论,大家学习积极性高,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轻松掌握垂直路径定理。这样,通过自学,学生可以感知教学内容,逐步掌握阅读数学教材的方法和技巧,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师应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及时检查自学讨论的效果,快速获取反馈信息,并进行必要的讲座,帮助学生将新知识融入原有知识结构体。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行分层教学

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应注意五个环节: 1.明确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出发点教学要点;

2.指导学生开展实验活动,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聚焦教学目标,组织变革测试培训,一题多解,提高培训效率;

4.及时评价,实现多渠道、多方位、多形式的反馈纠正; 5.总结、深化目标,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和方法,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现有的知识。

在组织教学时,要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兼顾学习困难的学生和有余力的学生。因此,在使用教材时,要特别关注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困难,这样他们就可以通过努力学习数学。符合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对于有空闲能力的学生,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阅读”、“思考”、“做事”、B组题等功能,通过选修课内容的教学,组织课外活动等形式,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学习愿望和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低起点、多层次”的教学方法,即适当降低教学起点,适当提高教学水平,尽可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五、注重课堂变体的训练和分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解决任何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一般可以分解为三个基本部分:问题的条件部分、问题的解决过程和问题的结论部分。如果把这三个部分作为变化的因素,就可以形成条件变分题、结论变分题和过程变分题。设计变体题时,应以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为主。例如,“内接四边形”一节的样题是:⊙01和⊙02都经过A点和B点,经过A点的直线CD与⊙01相交于C点,与⊙02相交在D点,经过B点的直线EP与⊙01相交于E点,⊙02与F相交,CE∥DF的证明(参考课本中的图)就是基于这个问题从上面,可以得到条件变体问题:①已知CD∥EF,验证四边形是平四边形; ② 知道CD∥EF,验证CD=EF。经过这样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认图和证明的能力,起到巩固“双基”的作用。在变体教学中,应重视变体题的设计和训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按照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的原则,设计梯度清晰的各种变体题组,加强对学生的培养;讲究精准

4 多说多练(变异训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训练的主线。在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时,要注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复习课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定位-自学-指点-自评-评语-自结”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实现教学有理想的教学效益。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不能靠增加课时,而要靠提高每节课的效率,减少因无效率劳动造成的时间浪费。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教材内容,了解必修内容、选修内容、基本要求、更高要求、年度变化。一切都要深入研究,才能制定出合适的高程,包括所有的知识点,才能把握好比例,不能太浅或太深,才能纵横相接,相互呼应。参考文献:

1。吕传涵,主编:《数学形势与数学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吕传涵 资料来源:《教学改革趋势》,香港新世纪出版社,1993

3.钟启全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解读(试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初中数学评语【篇7】

1.你是一个非常文静礼貌懂事的女孩,对待班级工作总是默默无闻一丝不苟,对待他人总是坦率与友好,你是同学们的好朋友,也是老师心中的好孩子!你的年龄在我们班偏小,基础学习不是很扎实,但你仍然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勇往直前,课堂上勇敢举手发言,作业质量速度都大有进步!愿你继续努力,我始终会做你的支持者为你加油,为你鼓劲!

2.该生聪慧文静热心助人。人有一定的主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极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求知欲强,学习态度端正,专心听讲,作业认真完成,但成绩还不大突出,还望今后注意分析自身各方面原因。多加努力,争创隹绩!另外该生普通话较好曾在年段“五四”朗诵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3.老师赞赏你胆大乐观,又很关心集体;能歌善舞,字也写得很好,可谓多才多艺。但在学习上一定要加强,作业要认真完成,不会的要多向老师同学请教。同时课后也要抓紧些。只要你能做到相信不久以后你的成绩会有很大的提高。

4.你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及时完成,能坚持晚自修,劳动也积极肯干。老师给你总的评价是表现很好,但是学习成绩稍不理想,近来稍有进步,但不太明显,一定要注意学习的方法,不要读死书,这样才更大的进步!

5. xx同学诚实谦虚,待人真诚,热爱班级,劳动积极,与同学友好相处;学习上勤奋刻苦,作业及时完成,但成绩不很稳定,个别科目有所下滑,望合理安排时间,注意学习方法,才能不断进步!

6.你是一个文静可爱的孩子。但在课堂上不敢大胆发言,作业每次都完成得很好,学习上比较认真可惜成绩不够稳定。能认真做好值日工作,劳动认真负责。可你太文静了,要多与同学沟通。望你继续努力,老师关注着你的进步。你是一个善良的女孩,诚恳朴实,恬静可人。在生活中你总是默默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去理解和帮助别人,努力干好力所能及的事。学习方面,你能充分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积极进取,不断进步,但离老师与家长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希望你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查漏补缺,早日达到心中的目标。

7.你是一个聪明文静的女孩,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但是在课上老师却能发现你专注的神情,感受到你对知识的渴望。你在班里从不张扬,总是默默无闻的,但这并不影响你在同学们心中的威信,因为你用自己优秀的学习成绩证明着你的实力。你思维灵活,接受能力较强,勤于思考,作业本上那工整的字迹,是你文静开出的花朵。你文静有余而活动不足。愿你多一些活泼,多一些微笑。希望你能再接再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8.你那圆溜溜的眼睛特别有神气,你是个文静,秀气的小姑娘,踏实自觉是你的特点。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充分地证明了你是个懂事,能干,明事理的好女孩;从你的学习成绩上可以看出你是个求学上进的好学生。你小小年纪就懂得自觉,老师祝贺你!但上课有时精神不够集中,你的学习方法有待改进,掌握知识也不够牢固,思维能力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希望你今后能积极开动脑筋,活跃思维,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争取更大的进步。

9.你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关心班集体,待人有礼,希望你今后多读书勤思考,把你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有那么多的好老师用心教你,只要你能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你的成绩一定会提高,我会满怀信心地等着这一天的。

10.你是个有强烈上进心害羞的男孩。早读时,你总是第一个自觉地拿起书本,从不需要老师的提醒。当老师表扬你时,你会抿起嘴巴偷偷地笑,却从不骄傲;当老师批评你时,你总是深深地埋下你的头。老师想要告诉你,要对自己充满自信,勇敢些,男孩。希望学习上比别人多花些工夫,加强练字,相信自己,你能行!

11.你是个聪明可爱的孩子,关心集体,兴趣广泛,善于与同学交往,人缘好。学习成绩比较稳定。希望你今后在学习上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把自己塑造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12.我们班的体育委员,你辛苦了!看着你跑前跑后的,为我们的体育做出了多么大的贡献,我们全班同学都非常感激你。你不但工作认真负责,在学习上也是一样好榜样!你总是笑哈哈的,一幅乐观的情景,好象什么困难都不伯,真是好样的!

13.在班这个集体中,老师去你家次数最多,老师与你说的话也最多,你可知道你的一点点进步会使老师多么高兴吗?你又可知道你的一点点退步,一次次“闯祸”又使老师的心难过多久吗?你是幸福的,你有爱你的妈妈外公外婆,还有老师和同学。我不反对你有个性,不反对你有独立看法,我只希望你的个性能够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看法独立而偏执。我欣喜你的成长,快乐于你的进步。你能给我更大的欣喜与快乐吗?

14.平时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乐于和同学交往。作业的质量有了提高,学习比较努力,老师为你感到一些欣慰。但学习成绩还不尽人意,需多下功夫,这必将有助于你成绩的提高。愿你拿出勇气,战胜自我,力争更大进步!

15.不要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人生的征途上,会有许多困难和挫折,要迎难而上,勇往直前!

高中数学教案锦集八篇


资料的定义范围较大,可指代生产资料。在学习工作中,我们有可能会使用到资料。参考资料我们接下来的学习工作才会更加好!可是,我们的资料具体又有哪些内容呢?急你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高中数学教案锦集八篇”,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高中数学教案(篇1)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结构特征并能灵活运用。

过程与方法:应用已学知识和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公式推导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通过探索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以及公式的灵活运用

【难点】两角差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

预习自学案

一、知识链接

1. 写出 的三角函数线 :

2. 向量 , 的数量积,

①定义:

②坐标运算法则:

3. , ,那么 是否等于 呢?

下面我们就探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二、教材导读

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思路

如图,建立单位圆O

(1)利用单位圆上的三角函数线

又OM=OB+BM

=OB+CP

=OA_____ +AP_____

=

从而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

如图,角 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A( )

角 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B( )

角 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P( )

点T( )

AB与PT关系如何?

从而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利用平面向量的知识

用 表示向量 ,

=( , ) =( , )

则 . =

设 与 的夹角为

①当 时:

=

从而得出

②当 时显然此时 已经不是向量 的夹角,在 范围内,是向量夹角的补角.我们设夹角为 ,则 + =

此时 =

从而得出

2、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预习检测

1. 利用余弦公式计算 的值.

2. 怎样求 的值

你的疑惑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案

例1. 利用差角余弦公式求 的值.

例2.已知 , 是第三象限角,求 的值.

训练案

一、 基础训练题

1、

2、 ¬¬¬¬¬¬¬¬¬¬¬

3、

二、综合题

--------------------------------------------------

高中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情景,理解分层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学会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3.并对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及分层抽样方法进行比较,揭示其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

通过实例理解分层抽样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分层抽样的步骤.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复习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的概念、特征以及适用范围.

2.实例:某校高一、高二和高三年级分别有学生名,为了了解全校学生的视力情况,从中抽取容量为的样本,怎样抽取较为合理?

二、学生活动

能否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进行抽样,为什么?

指出由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视力状况有一定的差异,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进行抽样不能准确反映客观实际,在抽样时不仅要使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相等,还要注意总体中个体的层次性.

由于样本的容量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为100∶2500=1∶25,

所以在各年级抽取的个体数依次是 , , ,即40,32,28.

三、建构数学

1.分层抽样:当已知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时,为了使样本更客观地反映总体的情况,常将总体按不同的特点分成层次比较分明的几部分,然后按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进行抽样,这种抽样叫做分层抽样,其中所分成的各部分叫“层”.

说明:①分层抽样时,由于各部分抽取的个体数与这一部分个体数的比等于样本容量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每一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都是相等的;

②由于分层抽样充分利用了我们所掌握的信息,使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而且在各层抽样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抽样方法,所以分层抽样在实践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2.三种抽样方法对照表:

类别

共同点

各自特点

相互联系

适用范围

简单随机抽样

抽样过程中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概率是相同的

从总体中逐个抽取

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少

系统抽样

将总体均分成几个部分,按事先确定的规则在各部分抽取

在第一部分抽样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

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多

分层抽样

将总体分成几层,分层进行抽取

各层抽样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

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

3.分层抽样的步骤:

(1)分层:将总体按某种特征分成若干部分.

(2)确定比例:计算各层的个体数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

(3)确定各层应抽取的样本容量.

(4)在每一层进行抽样(各层分别按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综合每层抽样,组成样本.

四、数学运用

1.例题.

例1(1)分层抽样中,在每一层进行抽样可用_________________.

(2)①教育局督学组到学校检查工作,临时在每个班各抽调2人参加座谈;

②某班期中考试有15人在85分以上,40人在60-84分,1人不及格.现欲从中抽出8人研讨进一步改进教和学;

③某班元旦聚会,要产生两名“幸运者”.

对这三件事,合适的抽样方法为( )

A.分层抽样,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系统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C.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D.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例2某电视台在因特网上就观众对某一节目的喜爱程度进行调查,参加调查的总人数为12000人,其中持各种态度的人数如表中所示:

很喜爱

喜爱

一般

不喜爱

2435

4567

3926

1072

电视台为进一步了解观众的具体想法和意见,打算从中抽取60人进行更为详细的调查,应怎样进行抽样?

解:抽取人数与总的比是60∶12000=1∶200,

则各层抽取的人数依次是12.175,22.835,19.63,5.36,

取近似值得各层人数分别是12,23,20,5.

然后在各层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

答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抽取“很喜爱”、“喜爱”、“一般”、“不喜爱”的人

数分别为12,23,20,5.

说明:各层的抽取数之和应等于样本容量,对于不能取整数的情况,取其近似值.

(3)某学校有160名教职工,其中教师120名,行政人员16名,后勤人员24名.为了了解教职工对学校在校务公开方面的某意见,拟抽取一个容量为20的样本.

分析:(1)总体容量较小,用抽签法或随机数表法都很方便.

(2)总体容量较大,用抽签法或随机数表法都比较麻烦,由于人员没有明显差异,且刚好32排,每排人数相同,可用系统抽样.

(3)由于学校各类人员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可能差异较大,所以应采用分层抽样方法.

五、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分层抽样的概念与特征;

2.三种抽样方法相互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022年度高中数学教案模板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三角函数的单调性的探索过程,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猜想计算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

【教学难点】

探究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如何研究三角函数的单调性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学习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基本不等式以及推导证明过程。

课后作业:

思考如何用三角函数单调性比较三角函数值的大小。

2022年度高中数学教案模板 篇3

一、教学目标:

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向量的性质及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

1、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例题分析:略

四、小结:

1、进一步熟练有关向量的运算和证明;能运用解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有关应用问题,

2、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切实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

2022年度高中数学教案模板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与区间角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

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角的定义

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教学新课

1、角的有关概念:

①角的定义: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

注意:

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 ”或“∠α ”可以简化成“α ”;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

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

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1、如图⑴⑵中的角分别属于第几象限角?

2022年度高中数学教案模板 篇5

[学习目标]

(1)会用坐标法及距离公式证明Cα+β;

(2)会用替代法、诱导公式、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由Cα+β推导Cα—β、Sα±β、Tα±β,切实理解上述公式间的关系与相互转化;

(3)掌握公式Cα±β、Sα±β、Tα±β,并利用简单的三角变换,解决求值、化简三角式、证明三角恒等式等问题。

[学习重点]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学习难点]

余弦和角公式的推导

[知识结构]

1、两角和的余弦公式是三角函数一章和、差、倍公式系列的基础。其公式的证明是用坐标法,利用三角函数定义及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把两角和α+β的余弦,化为单角α、β的三角函数(证明过程见课本)

2、通过下面各组数的值的比较:①cos(30°—90°)与cos30°—cos90°②sin(30°+60°)和sin30°+sin60°。我们应该得出如下结论:一般情况下,cos(α±β)≠cosα±cosβ,sin(α±β)≠sinα±sinβ。但不排除一些特例,如sin(0+α)=sin0+sinα=sinα。

3、当α、β中有一个是的整数倍时,应首选诱导公式进行变形。注意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是诱导公式等的基础,而诱导公式是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的特例。

4、关于公式的正用、逆用及变用

高中数学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

2.学会平面向量的表示方法;

3.理解向量、零向量、相等向量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用联系的方法、类比的观点研究向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自然地实现概念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向量及其几何表示,相等向量、平行向量的概念。

(二)教学难点

向量的概念及对平行向量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1.类比法:引入概念

师:在物理中,位移与距离是同一个概念吗?为什么? 在物理中,我们学到位移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像这种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做矢量。在数学中,把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叫数量,把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做向量。

2.联系法: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加深印象

师:能否举出一些生活中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二)平面向量的表示方法

1.代数表示一般印刷用黑体的小写英文字母(a、b、c等)来表示,手写用在a、b、c等字母上加一箭头(→)表示。

2.几何表示

向量可以用有向线段的起终点字母表示

3.坐标表示

在直角坐标系内,任取两点A(x1,y1),B(x2,y2),则向量AB=(x2-x1,y2-y1),即一个向量的坐标等于表示此向量的有向线段的终点坐标减去始点的坐标。

(三)相关概念

1.向量的模

有向线段AB的长度叫做向量的模,记作|AB|。

2.单位向量

引入:用有向线段表示向量,大家所画线段长短不一是为什么呢?(由单位长度引入单位向量)

总结:模等于1个单位长度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通常用e表示。

3.零向量

长度等于0的向量叫做零向量

4.平行向量(共线向量)

两个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做平行向量或共线向量,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平行

5.相等向量

设计活动:传花游戏(通过游戏调动兴趣,让学生体会相等向量的本质特征)

总结: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

本节是平面向量的第一堂课,属于“概念课”,概念的理解无疑是重点,也是难点。具体教学中,要设计一个能让学生领悟概念的过程,引导他们联系具体事例,体会概念的本质特征。要使学生意识到认识一个数学概念的基本思路,而不是停留在某个具体的概念学习上。

高中数学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与区间角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

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角的定义

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教学新课

1、角的有关概念:

①角的定义: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

注意:

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 ”或“∠α ”可以简化成“α ”;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

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

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1、如图⑴⑵中的角分别属于第几象限角?

2022高中数学教案设计模板 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情景,理解分层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学会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3.并对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及分层抽样方法进行比较,揭示其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

通过实例理解分层抽样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分层抽样的步骤.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复习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的概念、特征以及适用范围.

2.实例:某校高一、高二和高三年级分别有学生名,为了了解全校学生的视力情况,从中抽取容量为的样本,怎样抽取较为合理?

二、学生活动

能否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进行抽样,为什么?

指出由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视力状况有一定的差异,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进行抽样不能准确反映客观实际,在抽样时不仅要使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相等,还要注意总体中个体的层次性.

由于样本的容量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为100∶2500=1∶25,

所以在各年级抽取的个体数依次是,,,即40,32,28.

三、建构数学

1.分层抽样:当已知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时,为了使样本更客观地反映总体的情况,常将总体按不同的特点分成层次比较分明的几部分,然后按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进行抽样,这种抽样叫做分层抽样,其中所分成的各部分叫“层”.

说明:①分层抽样时,由于各部分抽取的个体数与这一部分个体数的比等于样本容量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每一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都是相等的;

②由于分层抽样充分利用了我们所掌握的信息,使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而且在各层抽样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抽样方法,所以分层抽样在实践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2.三种抽样方法对照表:

类别

共同点

各自特点

相互联系

适用范围

简单随机抽样

抽样过程中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概率是相同的

从总体中逐个抽取

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少

系统抽样

将总体均分成几个部分,按事先确定的规则在各部分抽取

在第一部分抽样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

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多

分层抽样

将总体分成几层,分层进行抽取

各层抽样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

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

3.分层抽样的步骤:

(1)分层:将总体按某种特征分成若干部分.

(2)确定比例:计算各层的个体数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

(3)确定各层应抽取的样本容量.

(4)在每一层进行抽样(各层分别按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综合每层抽样,组成样本.

四、数学运用

1.例题.

例1(1)分层抽样中,在每一层进行抽样可用_________________.

(2)①教育局督学组到学校检查工作,临时在每个班各抽调2人参加座谈;

②某班期中考试有15人在85分以上,40人在60-84分,1人不及格.现欲从中抽出8人研讨进一步改进教和学;

③某班元旦聚会,要产生两名“幸运者”.

对这三件事,合适的抽样方法为()

A.分层抽样,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系统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C.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D.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例2某电视台在因特网上就观众对某一节目的喜爱程度进行调查,参加调查的总人数为12000人,其中持各种态度的人数如表中所示:

很喜爱

喜爱

一般

不喜爱

2435

4567

3926

1072

电视台为进一步了解观众的具体想法和意见,打算从中抽取60人进行更为详细的调查,应怎样进行抽样?

解:抽取人数与总的比是60∶12000=1∶200,

则各层抽取的人数依次是12.175,22.835,19.63,5.36,

取近似值得各层人数分别是12,23,20,5.

然后在各层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

答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抽取“很喜爱”、“喜爱”、“一般”、“不喜爱”的人

数分别为12,23,20,5.

说明:各层的抽取数之和应等于样本容量,对于不能取整数的情况,取其近似值.

(3)某学校有160名教职工,其中教师120名,行政人员16名,后勤人员24名.为了了解教职工对学校在校务公开方面的某意见,拟抽取一个容量为20的样本.

分析:(1)总体容量较小,用抽签法或随机数表法都很方便.

(2)总体容量较大,用抽签法或随机数表法都比较麻烦,由于人员没有明显差异,且刚好32排,每排人数相同,可用系统抽样.

(3)由于学校各类人员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可能差异较大,所以应采用分层抽样方法.

五、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分层抽样的概念与特征;

2.三种抽样方法相互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022高中数学教案设计模板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流程图的选择结构这种基本逻辑结构.

2.能识别和理解简单的框图的功能.

3. 能运用三种基本逻辑结构设计流程图以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方法:

1. 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设计流程图表达求解问题的过程,加深对流程图的感知.

2. 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流程图的画法和流程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情境:

某铁路客运部门规定甲、乙两地之间旅客托运行李的费用为

其中(单位:)为行李的重量.

试给出计算费用(单位:元)的一个算法,并画出流程图.

二、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表达.

解 算法为:

输入行李的重量;

如果,那么,

否则;

输出行李的重量和运费.

上述算法可以用流程图表示为:

教师边讲解边画出第10页图1-2-6.

在上述计费过程中,第二步进行了判断.

三、建构数学

1.选择结构的概念:

先根据条件作出判断,再决定执行哪一种

操作的结构称为选择结构.

如图:虚线框内是一个选择结构,它包含一个判断框,当条件成立(或称条件为“真”)时执行,否则执行.

2.说明:(1)有些问题需要按给定的条件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并按判

断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操作,这类问题的实现就要用到选择结构的设计;

(2)选择结构也称为分支结构或选取结构,它要先根据指定的条件进行判断,再由判断的结果决定执行两条分支路径中的某一条;

(3)在上图的选择结构中,只能执行和之一,不可能既执行,又执

行,但或两个框中可以有一个是空的,即不执行任何操作;

(4)流程图图框的形状要规范,判断框必须画成菱形,它有一个进入点和

两个退出点.

3.思考:教材第7页图所示的算法中,哪一步进行了判断?

2022高中数学教案设计模板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复数的几何意义,会用复平面内的点和向量来表示复数;了解复数代数形式的加、减运算的几何意义.

2.通过建立复平面上的点与复数的一一对应关系,自主探索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教学重点:

复数的几何意义,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教学难点:

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教学过程:

一 、问题情境

我们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实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那么,复数是否也能用点来表示呢?

二、学生活动

问题1 任何一个复数a+bi都可以由一个有序实数对(a,b)惟一确定,而有序实数对(a,b)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是一一对应的,那么我们怎样用平面上的点来表示复数呢?

问题2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A与以原点O为起点,A为终点的向量是一一对应的,那么复数能用平面向量表示吗?

问题3 任何一个实数都有绝对值,它表示数轴上与这个实数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任何一个向量都有模,它表示向量的长度,那么相应的,我们可以给出复数的模(绝对值)的概念吗?它又有什么几何意义呢?

问题4 复数可以用复平面的向量来表示,那么,复数的加减法有什么几何意义呢?它能像向量加减法一样,用作图的方法得到吗?两个复数差的模有什么几何意义?

三、建构数学

1.复数的几何意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复数a+bi的实部a为横坐标,虚部b为纵坐标就确定了点Z(a,b),我们可以用点Z(a,b)来表示复数a+bi,这就是复数的几何意义.

2.复平面:建立了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复数的平面.其中x轴为实轴,y轴为虚轴.实轴上的点都表示实数,除原点外,虚轴上的点都表示纯虚数.

3.因为复平面上的点Z(a,b)与以原点O为起点、Z为终点的向量一一对应,所以我们也可以用向量来表示复数z=a+bi,这也是复数的几何意义.

4.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可由向量加减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得到,两个复数差的模就是复平面内与这两个复数对应的两点间的距离.同时,复数加减法的法则与平面向量加减法的坐标形式也是完全一致的.

四、数学应用

例1 在复平面内,分别用点和向量表示下列复数4,2+i,-i,-1+3i,3-2i.

练习 课本P123练习第3,4题(口答).

思考

1.复平面内,表示一对共轭虚数的两个点具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2.如果复平面内表示两个虚数的点关于原点对称,那么它们的实部和虚部分别满足什么关系?

3.“a=0”是“复数a+bi(a,b∈R)是纯虚数”的__________条件.

4.“a=0”是“复数a+bi(a,b∈R)所对应的点在虚轴上”的_____条件.

例2 已知复数z=(m2+m-6)+(m2+m-2)i在复平面内所对应的点位于第二象限,求实数m允许的取值范围.

例3 已知复数z1=3+4i,z2=-1+5i,试比较它们模的大小.

思考 任意两个复数都可以比较大小吗?

例4 设z∈C,满足下列条件的点Z的集合是什么图形?

(1)│z│=2;(2)2

变式:课本P124习题3.3第6题.

五、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复数的几何意义.

2.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3.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022高中数学教案设计模板 篇5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1.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

1.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128学时。

2.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教学,教学时数为32~64学时。

3.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教学时数不做统一规定。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本大纲教学要求用语的表述1.认知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了解:初步知道知识的含义及其简单应用。

理解:懂得知识的概念和规律(定义、定理、法则等)以及与其它相关知识的联系。掌握:能够应用知识的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去解决一些问题。2.技能与能力培养要求(分为三项技能与四项能力)

计算技能:根据法则、公式,或按照一定的操作步骤,正确地进行运算求解。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正确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及常用的数学工具软件。数据处理技能:按要求对数据(数据表格)进行处理并提取有关信息。观察能力:根据数据趋势,数量关系或图形、图示,描述其规律。

空间想象能力:依据文字、语言描述,或较简单的几何体及其组合,想象相应的空间图形;能够在基本图形中找出基本元素及其位置关系,或根据条件画出图形。

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能对工作和生活中的简单数学相关问题,作出分析并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予以解决。

数学思维能力:依据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类比、归纳、综合等方法,对数学及其应用问题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判断、推理和求解;针对不同的问题(或需求),会选择合适的模型(模式)。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基础模块(128学时)

第1单元集合(10学时)

第2单元不等式(8学时)

第6单元数列(10学时)

第7单元平面向量(矢量)(10学时)

第8单元直线和圆的方程(18学时)

第10单元概率与统计初步(16学时)

2.职业模块

第2单元坐标变换与参数方程(12学时)

高中数学教案(篇5)

各位评委、各位专家,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第一章第五节“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下面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课堂设计、效果评价六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既是初中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在知识上的延伸和发展,又是本章集合知识的运用与巩固,也为下一章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教学作铺垫,起着链条的作用。同时,这部分内容较好地反映了方程、不等式、函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转化,蕴含着归纳、转化、数形结合等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探究能力及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分2课时学习。本课时通过二次函数的图象探索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通过复习“三个一次”的关系,即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以旧带新寻找“三个二次”的关系,即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采用“画、看、说、用”的思维模式,得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品味数学中的和谐美,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理解“三个二次”的关系;掌握看图象找解集的方法,熟悉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能力目标——通过看图象找解集,培养学生“从形到数”的转化能力,“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观察、分析、探求的学习激情、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及主体作用。

三、重难点分析

一元二次不等式是高中数学中最基本的不等式之一,是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重要工具。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要把握这个重点。关键在于理解并掌握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确定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方法——图象法,其本质就是要能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认识方程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与函数图象上对应点的横坐标的内在联系。由于初中没有专门研究过这类问题,高一学生比较陌生,要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三个二次”的关系。要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归纳“三个一次”的关系作铺垫。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本节课主要是教给学生“动手画、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善提炼、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这样做增加了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了教学的主体;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生“学”有新“思”,“思”有新“得”,“练”有新“获”,学生也才会逐步感受到数学的美,会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只有这样做,课堂教学才富有时代特色,才能适应素质教育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应把学习看成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生应与一定的知识背景即情景相联系,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景中。

本节课采用“诱思引探教学法”。把问题作为出发点,指导学生“画、看、说、用”。较好地探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五、课堂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探究能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兴趣,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中,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被动答题走向主动探究。

(一)创设情景,引出“三个一次”的关系

本节课开始,先让学生解一元二次方程x2-x-6=0,如果我把“=”改成“”则变成一元二次不等式x2-x-60让学生解,学生肯定感到很突然。但是“思维往往是从惊奇和疑问开始”,这样直奔主题,目的在于构造悬念,激活学生的思维兴趣。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请同学们解以下方程和不等式:

①2x-7=0;②2x-70;③2x-70

学生回答,我板书。

2、我指出:2x-70和2x-70的解实际上只需利用不等式基本性质就容易得到。

3、接着我提出:我们能否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呢?学生可能感到很困惑。

4、为此,我引入一次函数y=2x-7,借助动画从图象上直观认识方程和不等式的解,得出以下三组重要关系:

①2x-7=0的解恰是函数y=2x-7的图象与x轴

交点的横坐标。

②2x-70的解集正是函数y=2x-7的图象

在x轴的上方的点的横坐标的集合。

③2x-70的解集正是函数y=2x-7的图象

在x轴的下方的点的横坐标的集合。

三组关系的得出,实际上让学生找到了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来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让学生看到了解决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希望,大大激发了学生解决新问题的兴趣。此时,学生很自然联想到利用函数y=x2-x-6的`图象来求不等式x2-x-60的解集。

(二)比旧悟新,引出“三个二次”的关系

为此我引导学生作出函数y=x2-x-6的图象,按照“看一看 说一说 问一问”的思路进行探究。

看函数y=x2-x-6的图象并说出:

①方程x2-x-6=0的解是

x=-2或x=3 ;

②不等式x2-x-60的解集是

{x|x-2,或x3};

③不等式x2-x-60的解集是

{x|-23}。

此时,学生已经冲出了困惑,找到了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来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方法。

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不妨趁热打铁问一问:如果把函数y=x2-x-6变为y=ax2+bx+c(a0),那么图象与x轴的位置关系又怎样呢?(学生回答:△0时,图象与x轴有两个交点;△=0时,图象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0时,图象与x辆没有交点。)请同学们讨论:ax2+bx+c0与ax2+bx+c0的解集与函数y=ax2+bx+c的图象有怎样的关系?

(三)归纳提炼,得出“三个二次”的关系

1、引导学生根据图象与x轴的相对位置关系,写出相关不等式的解集。

2、此时提出:若a0时,怎样求解不等式ax2+bx+c0及ax2+bx+c0?(经讨论之后,有的学生得出:将二次项系数由负化正,转化为上述模式求解,教师应予以强调;也有的学生提出画出相应的二次函数图象,根据图象写出解集,教师应给予肯定。)

(四)应用新知,熟练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借助二次函数的图象,得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学生形成了感性认识,为巩固所学知识,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例题:

例1、解不等式2x2-3x-20

解:因为Δ0,方程2x2-3x-2=0的解是

x1= ,x2=2

所以,不等式的解集是

{ x| x ,或x2}

例1的解决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巩固了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应用;二是规范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题格式。

下面我们接着学习课本例2。

例2 解不等式-3x2+6x2

课本例2的出现恰当好处,一方面突出了“对于二次项系数是负数(即a0)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可以先把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再求解”;另一方面,学生对此例的解答极易出现写错解集(如出现“或”与“且”的错误)。

通过例1、例2的解决,学生与我一起总结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一化正—二算△—三求根—四写解集。

例3 解不等式4x2-4x+10

例4 解不等式-x2+2x-30

分别突出了“△=0”、“△0”对不等式解集的影响。这两例由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讲评学生完成情况,寻找学生中的闪光点,给予热情表扬。

4道例题,具有典型性、层次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为了避免学生学后“一团乱麻”、“一盘散沙”的局面,我和学生一起总结。

(五)总结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四部曲”:

(1)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正数

(2)计算判别式Δ

(3)解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

(4)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结合图像(或口诀),写出不等式的解集。概括为:一化正→二算Δ→三求根→四写解集

(六)作业布置

为了使所有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我布置了“必做题”;又为学有余力者留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我布置了“探究题”。

(1)必做题:习题1.5的1、3题

(2)探究题:①若a、b不同时为零,记ax2+bx+c=0的解集为P,ax2+bx+c0的解集为M,ax2+bx+c0的解集为N,那么P∪M∪N=______________;②已知不等式(k2+4k-5)x2+4(1-k)x+30的解集是R,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七)板书设计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1)

五、教学效果评价

本节课立足课本,着力挖掘,设计合理,层次分明。以“三个一次关系→三个二次关系→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为主线,以“从形到数,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为灵魂,以“画、看、说、用”为特色,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思想上既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还特别突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探究能力的训练,创新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美,体验求知的乐趣。

高中数学教案2022模板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组合的意义,正确区分排列、组合问题;

(2)使学生掌握组合数的计算公式;

(3)通过学习组合知识,让学生掌握类比的学习方法,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组合的定义、组合数及组合数的公式;

难点是解组合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提出下列思考问题,打出字幕.

[字幕]一条铁路线上有6个火车站,(1)需准备多少种不同的普通客车票?(2)有多少种不同票价的普通客车票?上面问题中,哪一问是排列问题?哪一问是组合问题?

(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

答案提示:(1)排列;(2)组合.

[评述]问题(1)是从6个火车站中任选两个,并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要求出排法的种数,属于排列问题;(2)是从6个火车站中任选两个并成一组,两站无顺序关系,要求出不同的组数,属于组合问题.这节课着重研究组合问题.

设计意图:组合与排列所研究的问题几乎是平行的上面设计的问题目的是从排列知识中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

(二)新课讲授

[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字幕]1.排列的定义是什么?

2.举例说明一个组合是什么?

3.一个组合与一个排列有何区别?

(学生活动)阅读回答.

(教师活动)对照课文,逐一评析.

设计意图: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将所学的知识迁移过渡,并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归纳概括 建立新知】

(教师活动)承接上述问题的回答,展示下面知识.

[字幕]模型:从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的一个组合.如前面思考题:6个火车站中甲站→乙站和乙站→甲站是票价相同的车票,是从6个元素中取出2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组合数:从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称之,用符号 表示,如从6个元素中取出2个元素的组合数为 .

[评述]区分一个排列与一个组合的关键是:该问题是否与顺序有关,当取出元素后,若改变一下顺序,就得到一种新的取法,则是排列问题;若改变顺序,仍得原来的取法,就是组合问题.

(学生活动)倾听、思索、记录.

(教师活动)提出思考问题.

[投影] 与 的关系如何?

(师生活动)共同探讨.求从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的排列数 ,可分为以下两步:

第1步,先求出从这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的组合数为 ;

第2步,求每一个组合中 个元素的全排列数为 .根据分步计数原理,得到

[字幕]公式1:

公式2:

(学生活动)验算 ,即一条铁路上6个火车站有15种不同的票价的普通客车票.

设计意图:本着以认识概念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宗旨,逐步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思维层层被激活、逐渐深入到问题当中去.

【例题示范 探求方法】

(教师活动)打出字幕,给出示范,指导训练.

[字幕]例1 列举从4个元素 中任取2个元素的所有组合.

例2 计算:(1) ;(2) .

(学生活动)板演、示范.

(教师活动)讲评并指出用两种方法计算例2的第2小题.

[字幕]例3 已知 ,求 的所有值.

(学生活动)思考分析.

解 首先,根据组合的定义,有

其次,由原不等式转化为

解得 ②

综合①、②,得 ,即

[点评]这是组合数公式的应用,关键是公式的选择.

设计意图:例题教学循序渐进,让学生巩固知识,强化公式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反馈练习 学会应用】

(教师活动)给出练习,学生解答,教师点评.

[课堂练习]课本P99练习第2,5,6题.

[补充练习]

[字幕]1.计算:

2.已知 ,求 .

(学生活动)板演、解答.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体现以学生为本,让全体学生参与训练,深刻揭示排列数公式的结构、特征及应用.

(三)小结

(师生活动)共同小结.

本节主要内容有

1.组合概念.

2.组合数计算的两个公式.

(四)布置作业

1.课本作业:习题10 3第1(1)、(4),3题.

2.思考题:某学习小组有8个同学,从男生中选2人,女生中选1人参加数学、物理、化学三种学科竞赛,要求每科均有1人参加,共有180种不同的选法,那么该小组中,男、女同学各有多少人?

3.研究性题:

在 的 边上除顶点 外有 5个点,在 边上有 4个点,由这些点(包括 )能组成多少个四边形?能组成多少个三角形?

(五)课后点评

在学习了排列知识的基础上,本节课引进了组合概念,并推导出组合数公式,同时调控进行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教案2022模板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流程图的选择结构这种基本逻辑结构.

2.能识别和理解简单的框图的功能.

3. 能运用三种基本逻辑结构设计流程图以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方法:

1. 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设计流程图表达求解问题的过程,加深对流程图的感知.

2. 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流程图的画法和流程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情境:

某铁路客运部门规定甲、乙两地之间旅客托运行李的费用为

其中(单位:)为行李的重量.

试给出计算费用(单位:元)的一个算法,并画出流程图.

二、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表达.

解 算法为:

输入行李的重量;

如果,那么,

否则;

输出行李的重量和运费.

上述算法可以用流程图表示为:

教师边讲解边画出第10页图1-2-6.

在上述计费过程中,第二步进行了判断.

三、建构数学

1.选择结构的概念:

先根据条件作出判断,再决定执行哪一种

操作的结构称为选择结构.

如图:虚线框内是一个选择结构,它包含一个判断框,当条件成立(或称条件为“真”)时执行,否则执行.

2.说明:(1)有些问题需要按给定的条件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并按判

断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操作,这类问题的实现就要用到选择结构的设计;

(2)选择结构也称为分支结构或选取结构,它要先根据指定的条件进行判断,再由判断的结果决定执行两条分支路径中的某一条;

(3)在上图的选择结构中,只能执行和之一,不可能既执行,又执

行,但或两个框中可以有一个是空的,即不执行任何操作;

(4)流程图图框的形状要规范,判断框必须画成菱形,它有一个进入点和

两个退出点.

3.思考:教材第7页图所示的算法中,哪一步进行了判断?

高中数学教案2022模板 篇5

[学习目标]

(1)会用坐标法及距离公式证明Cα+β;

(2)会用替代法、诱导公式、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由Cα+β推导Cα—β、Sα±β、Tα±β,切实理解上述公式间的关系与相互转化;

(3)掌握公式Cα±β、Sα±β、Tα±β,并利用简单的三角变换,解决求值、化简三角式、证明三角恒等式等问题。

[学习重点]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学习难点]

余弦和角公式的推导

[知识结构]

1、两角和的余弦公式是三角函数一章和、差、倍公式系列的基础。其公式的证明是用坐标法,利用三角函数定义及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把两角和α+β的余弦,化为单角α、β的三角函数(证明过程见课本)

2、通过下面各组数的值的比较:①cos(30°—90°)与cos30°—cos90°②sin(30°+60°)和sin30°+sin60°。我们应该得出如下结论:一般情况下,cos(α±β)≠cosα±cosβ,sin(α±β)≠sinα±sinβ。但不排除一些特例,如sin(0+α)=sin0+sinα=sinα。

3、当α、β中有一个是的整数倍时,应首选诱导公式进行变形。注意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是诱导公式等的基础,而诱导公式是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的特例。

4、关于公式的正用、逆用及变用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4

一、教学目标:

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向量的性质及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

1、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例题分析:略

四、小结:

1、进一步熟练有关向量的运算和证明;能运用解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有关应用问题,

2、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切实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

高中数学教案(篇6)

=

=425a0b0=425.

点评:化简这类式子一般有两种办法,一是首先用负指数幂的定义把负指数化成正指数,另一个方法是采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负指数化成正指数。

(3)5-26+7-43-6-42

=(3-2)2+(2-3)2-(2-2)2

=3-2+2-3-2+2=0.

点评:考虑根号里面的数是一个完全平方数,千万注意方根的性质的运用。

例3已知,n∈正整数集,求(x+1+x2)n的值。

活动:学生思考,观察题目的特点,从整体上看,应先化简,然后再求值,要有预见性,与具有对称性,它们的积是常数1,为我们解题提供了思路,教师引导学生考虑问题的思路,必要时给予提示。

= 。

这时应看到1+x2=,

这样先算出1+x2,再算出1+x2,代入即可。

解:将代入1+x2,得1+x2=,

所以(x+1+x2)n=

=

= =5.

点评:运用整体思想和完全平方公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要深刻理解这种做法。

知能训练

课本习题2.1A组3.

利用投影仪投射下列补充练习:

1、化简:的结果是()

A. B.

C. D.

解析:根据本题的特点,注意到它的整体性,特别是指数的规律性,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变形。

因为,所以原式的分子分母同乘以。

依次类推,所以。

答案:A

2、计算2790.5+0.1-2+ -3π0+9-0.5+490.5×2-4.

解:原式=

=53+100+916-3+13+716=100.

3、计算a+2a-1+a-2a-1(a≥1)。

解:原式=(a-1+1)2+(a-1-1)2=a-1+1+|a-1-1|(a≥1)。

本题可以继续向下做,去掉绝对值,作为思考留作课下练习。

4、设a>0,,则(x+1+x2)n的值为__________.

解析:1+x2= 。

这样先算出1+x2,再算出1+x2,

将代入1+x2,得1+x2= 。

所以(x+1+x2)n=

= =a.

答案:a

拓展提升

参照我们说明无理数指数幂的意义的过程,请你说明无理数指数幂的意义。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无理数指数幂的意义的过程,利用计算器计算出3的近似值,取它的过剩近似值和不足近似值,根据这些近似值计算的过剩近似值和不足近似值,利用逼近思想,“逼出”的意义,学生合作交流,在投影仪上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

解:3=1.732 050 80…,取它的过剩近似值和不足近似值如下表。

3的过剩近似值

的过剩近似值

3的不足近似值

的不足近似值

1.8 3.482 202 253 1.7 3.249 009 585

1.74 3.340 351 678 1.73 3.317 278 183

1.733 3.324 183 446 1.731 3.319 578 342

1.732 1 3.322 110 36 1.731 9 3.321 649 849

1.732 06 3.322 018 252 1.732 04 3.321 972 2

1.732 051 3.321 997 529 1.732 049 3.321 992 923

1.732 050 9 3.321 997 298 1.732 050 7 3.321 996 838

1.732 050 81 3.321 997 091 1.732 050 79 3.321 997 045

… … … …

我们把用2作底数,3的不足近似值作指数的各个幂排成从小到大的一列数

21.7,21.72,21.731,21.731 9,…,

同样把用2作底数,3的过剩近似值作指数的各个幂排成从大到小的一列数:

21.8,21.74,21.733,21.732 1,…,不难看出3的过剩近似值和不足近似值相同的位数越多,即3的近似值精确度越高,以其过剩近似值和不足近似值为指数的幂2α会越来越趋近于同一个数,我们把这个数记为,

即21.7

也就是说是一个实数,=3.321 997 …也可以这样解释:

当3的过剩近似值从大于3的方向逼近3时,23的近似值从大于的方向逼近;

当3的不足近似值从小于3的方向逼近3时,23的近似值从小于的方向逼近。

所以就是一串有理指数幂21.7,21.73,21.731,21.731 9,…,和另一串有理指数幂21.8,21.74,21.733,21.732 1,…,按上述规律变化的结果,即≈3.321 997.

课堂小结

(1)无理指数幂的意义。

一般地,无理数指数幂aα(a>0,α是无理数)是一个确定的实数。

(2)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对任意的实数r,s,均有下面的运算性质:

①ar?as=ar+s(a>0,r,s∈R)。

②(ar)s=ars(a>0,r,s∈R)。

③(a?b)r=arbr(a>0,b>0,r∈R)。

(3)逼近的思想,体会无限接近的含义。

作业

课本习题2.1 B组2.

设计感想

无理数指数是指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演示,理解无理数指数幂的意义,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际情况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本堂课内容较为抽象,又不能进行推理,只能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特别是逼近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多作练习,提高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备课资料

【备用习题】

1、以下各式中成立且结果为最简根式的是()

A.a?5a3a?10a7=10a4

B.3xy2(xy)2=y?3x2

C.a2bb3aab3=8a7b15

D.(35-125)3=5+125125-235?125

答案:B

2、对于a>0,r,s∈Q,以下运算中正确的是()

A.ar?as=ars B.(ar)s=ars

C.abr=ar?bs D.arbs=(ab)r+s

答案:B

3、式子x-2x-1=x-2x-1成立当且仅当()

A.x-2x-1≥0 B.x≠1 C.x

解析:方法一:

要使式子x-2x-1=x-2x-1成立,需x-1>0,x-2≥0,即x≥2.

若x≥2,则式子x-2x-1=x-2x-1成立。

故选D.

方法二:

对A,式子x-2x-1≥0连式子成立也保证不了,尤其x-2≤0,x-1

对B,x-1

对C,x

对D正确。

答案:D

4、化简b-(2b-1)(1

解:b-(2b-1)=(b-1)2=b-1(1

5、计算32+5+32-5.

解:令x=32+5+32-5,

两边立方得x3=2+5+2-5+332+5?32-5?(32+5+32-5),即x3=4-3x,x3+3x-4=0.∴(x-1)(x2+x+4)=0.

∵x2+x+4=x+122+154>0,∴x-1=0,即x=1.

∴32+5+32-5=1.

高中数学教案(篇7)

(1)使学生正确理解组合的意义,正确区分排列、组合问题;

(2)使学生掌握组合数的计算公式;

(3)通过学习组合知识,让学生掌握类比的学习方法,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是组合的定义、组合数及组合数的公式;

(教师活动)提出下列思考问题,打出字幕.

[字幕]一条铁路线上有6个火车站,(1)需准备多少种不同的普通客车票?(2)有多少种不同票价的普通客车票?上面问题中,哪一问是排列问题?哪一问是组合问题?

(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

[评述]问题(1)是从6个火车站中任选两个,并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要求出排法的种数,属于排列问题;(2)是从6个火车站中任选两个并成一组,两站无顺序关系,要求出不同的组数,属于组合问题.这节课着重研究组合问题.

设计意图:组合与排列所研究的问题几乎是平行的.上面设计的问题目的是从排列知识中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

[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字幕]1.排列的定义是什么?

2.举例说明一个组合是什么?

3.一个组合与一个排列有何区别?

(学生活动)阅读回答.

(教师活动)对照课文,逐一评析.

设计意图: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将所学的知识迁移过渡,并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教师活动)承接上述问题的回答,展示下面知识.

[字幕]模型:从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的一个组合.如前面思考题:6个火车站中甲站→乙站和乙站→甲站是票价相同的车票,是从6个元素中取出2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组合数:从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称之,用符号 表示,如从6个元素中取出2个元素的组合数为 .

[评述]区分一个排列与一个组合的关键是:该问题是否与顺序有关,当取出元素后,若改变一下顺序,就得到一种新的取法,则是排列问题;若改变顺序,仍得原来的取法,就是组合问题.

(学生活动)倾听、思索、记录.

(教师活动)提出思考问题.

[投影] 与 的关系如何?

(师生活动)共同探讨.求从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的排列数 ,可分为以下两步:

第1步,先求出从这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的组合数为 ;

第2步,求每一个组合中 个元素的全排列数为 .根据分步计数原理,得到

(学生活动)验算 ,即一条铁路上6个火车站有15种不同的票价的普通客车票.

设计意图:本着以认识概念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宗旨,逐步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思维层层被激活、逐渐深入到问题当中去.

(教师活动)打出字幕,给出示范,指导训练.

[字幕]例1 列举从4个元素 中任取2个元素的所有组合.

(学生活动)板演、示范.

(教师活动)讲评并指出用两种方法计算例2的第2小题.

[字幕]例3 已知 ,求 的所有值.

(学生活动)思考分析.

[点评]这是组合数公式的应用,关键是公式的选择.

设计意图:例题教学循序渐进,让学生巩固知识,强化公式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教师活动)给出练习,学生解答,教师点评.

[课堂练习]课本P99练习第2,5,6题.

[补充练习]

(学生活动)板演、解答.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体现以学生为本,让全体学生参与训练,深刻揭示排列数公式的结构、特征及应用.

2.思考题:某学习小组有8个同学,从男生中选2人,女生中选1人参加数学、物理、化学三种学科竞赛,要求每科均有1人参加,共有180种不同的选法,那么该小组中,男、女同学各有多少人?

3.研究性题:

在 的 边上除顶点 外有 5个点,在 边上有 4个点,由这些点(包括 )能组成多少个四边形?能组成多少个三角形?

在学习了排列知识的基础上,本节课引进了组合概念,并推导出组合数公式,同时调控进行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教案(篇8)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等差数列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人教版)第二章数列第二节等差数列第一课时。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能用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

2、引导学生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会求等差数列的公差及通项公式,能在解题中灵活应用,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3、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通过阶梯性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①等差数列的概念。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难点:

①理解等差数列“等差”的特点及通项公式的含义。

②理解等差数列是一种函数模型。

四、学习者分析

普通高中学生经过一年的高中的学习生活,已经慢慢习惯的高中的学习氛围,大部分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且对数列的知识有了初步的接触和认识,已经熟悉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对函数、方程思想体会逐渐深刻,应用数学公式的能力逐渐加强。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弱,学习数学的兴趣还不是很浓,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出发,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从教法、学法两种方法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进行推导,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通过引入实例来启发学生,挺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更加形象、愉快的去学习这堂课。下面是我教学设计:

1.教法

⑴诱导思维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

⑵分组讨论法:有利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⑶讲练结合法:可以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2.学法

引导学生首先从四个现实问题(数数问题、女子举重奖项设置问题、水库水位问题、储蓄问题)概括出数组特点并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接着就等差数列概念的特点,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对各种能力的同学引导认识多元的推导思维方法。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一)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室

(二)用到的资源:

1 查找有关等差数列的实例

2 写出上课要提到的问题

3 制作相关PPT课件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境 教学内容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或依据 情境导入

在南北朝时期《张邱建算经》中,有一道题“今有十等人,每等一人,宫赐金以等次差降之,上三人先入,得金 四斤,持出,下四人后入得金三斤,持出,中间三人未到者,亦依等次更 给,问各得金几何,及未到三人复应得金几何“。 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呢?

由学生观察分析并得出答案: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这样数数,从0开始,每隔5数一次,可以得到数列:0,5,___,___,___,___,?

水库的管理人员为了保证优质鱼 类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用定期放水清理水库的杂鱼。如果一个水库的水位 为18cm,自然放水每天水位降低2.5m,最低降至5m。那么从开始放水算起,到可以进行清理工作的那天,水库每天的水位组成数列(单位:m):18,15.5,13,10.5,8,5.5

思考:同学们观察一下上面的这两个数列: 0,5,10,15,20, ① 18,15.5,13,10.5,8,5.5 ② 看这些数列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倾听和观察分析,发表各自的意见。

课堂引入,引向课题 探索与归纳

对于以上几组数列我们称它们为等差数列。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分析等差数列的特征,尝试着给等差数列下个定义: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那么对于以上两组等差数列,它们的公差依次是5,5,-2.5。

提问:如果在a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A,使a,A,b成等差数列数列,那么A应满足什么条件?

由三个数a,A,b组成的等差数列可以看成最简单的等差数列,这时,A叫做a与b

的等差中项。

不难发现,在一个等差数列中,从第2项起,每一项(有穷数列的末项除外)都是它的前一项与后一项的等差中项。 如数列:1,3,5,7,9,11,13?中5是3和7的等差中项,1和9的等差中项。9是7和11的等差中项,5和13的等差中项。看来,

从而可得到在一等差数列中,若m+n=p+q则

高中数学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

(2)理解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的概念,能根据曲线的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了解两条曲线交点的概念。

(3)通过曲线方程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数与形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通过求曲线方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转化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

(5)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曲线与方程是在初中轨迹概念和本章直线方程概念之后的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在充分讨论曲线方程概念后,介绍了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以及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即由曲线的已知条件,求曲线方程;通过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曲线方程的概念和求曲线方程的问题又有内在的逻辑顺序。前者回答什么是曲线方程,后者解决如何求出曲线方程。至于用曲线方程研究曲线性质则更在其后,本节不予研究。因此,本节涉及曲线方程概念和求曲线方程两大基本问题。

(2)重点、难点分析

①本节内容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曲线方程概念和掌握求曲线方程方法,以及领悟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

②本节的难点是曲线方程的概念和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教法建议

(1)曲线方程的概念是解析几何的核心概念,也是基础概念,教学中应从直线方程概念和轨迹概念入手,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出曲线的点集与方程的解集之间的对应关系,说明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曲线与方程对应关系的基础是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注意强调曲线方程的完备性和纯粹性。

(2)可以结合已经学过的直线方程的知识帮助学生领会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学习解析几何的意义和要解决的问题,为学习求曲线的方程做好逻辑上的和心理上的准备。

(3)无论是判断、证明,还是求解曲线的方程,都要紧扣曲线方程的概念,即始终以是否满足概念中的两条为准则。

(4)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可以看得更清楚:

设 表示曲线 上适合某种条件的点 的集合;

表示二元方程的解对应的点的坐标的集合。

可以用集合相等的概念来定义“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即

(5)在学习求曲线方程的方法时,应从具体实例出发,引导学生从曲线的几何条件,一步步地、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代数方程(曲线的方程),这个过渡是一个从几何向代数不断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转化是否为等价的,这将决定第五步如何做。同时教师不要生硬地给出或总结出求解步骤,应在充分分析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然地获得。教学中对课本例2的解法分析很重要。

这五个步骤的实质是将产生曲线的几何条件逐步转化为代数方程,即

文字语言中的几何条件 数学符号语言中的等式 数学符号语言中含动点坐标 , 的代数方程 简化了的 , 的代数方程

由此可见,曲线方程就是产生曲线的几何条件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个形式的特点是“含动点坐标的代数方程。”

(6)求曲线方程的问题是解析几何中一个基本的问题和长期的任务,不是一下子就彻底解决的,求解的方法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掌握的,教学中要把握好“度”。

高中2022最新完整版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

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高中阶段更注重函数模型化的思想与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

(3)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4)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函数的定义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函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难点:符号“y=f(x)”的含义,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区间表示;

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函数及其表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复习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强调函数的模型化思想;

2、阅读课本引例,体会函数是描述客观事物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的思想:

(1)炮弹的射高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2)南极臭氧空洞面积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3)“八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3、分析、归纳以上三个实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4、引导学生应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各个实例中两个变量间的依赖关系;

5、根据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判断各个实例中的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

(二)研探新知

1、函数的有关概念

(1)函数的概念: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unction).

记作:y=f(x),x∈A.

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domain);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range).

注意:

①“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

②函数符号“y=f(x)”中的f(x)表示与x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乘x.

(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

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3)区间的概念

①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

②无穷区间;

③区间的数轴表示.

(4)初中学过哪些函数?它们的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分别是什么?

通过三个已知的函数:y=ax+b(a≠0)

y=ax2+bx+c(a≠0)

y=(k≠0)比较描述性定义和集合,与对应语言刻画的定义,谈谈体会.

师:归纳总结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1、如何求函数的定义域

例1:已知函数f(x)=+

(1)求函数的定义域;

(2)求f(-3),f()的值;

(3)当a>0时,求f(a),f(a-1)的值.

分析:函数的定义域通常由问题的实际背景确定,如前所述的三个实例.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那么函数的定义域就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要写成集合或区间的形式.

例2、设一个矩形周长为80,其中一边长为x,求它的面积关于x的函数的解析式,并写出定义域.

分析:由题意知,另一边长为x,且边长x为正数,所以0

所以s==(40-x)x(0

引导学生小结几类函数的定义域:

(1)如果f(x)是整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实数集R.

2)如果f(x)是分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分母不等于零的实数的集合.

(3)如果f(x)是二次根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根号内的式子大于或等于零的实数的集合.

(4)如果f(x)是由几个部分的数学式子构成的,那么函数定义域是使各部分式子都有意义的实数集合.(即求各集合的交集)

(5)满足实际问题有意义.

巩固练习:课本P19第1

2、如何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

例3、下列函数中哪个与函数y=x相等?

分析:

1构成函数三个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由于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的,所以,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即称这两个函数相等(或为同一函数)

2两个函数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

解:

课本P18例2

(四)归纳小结

①从具体实例引入了函数的概念,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了函数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②初步介绍了求函数定义域和判断同一函数的基本方法,同时引出了区间的概念.

(五)设置问题,留下悬念

1、课本P24习题1.2(A组)第1—7题(B组)第1题

2、举出生活中函数的例子(三个以上),并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描述函数,同时说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对应关系.

课堂小结

高中2022最新完整版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 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 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 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 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 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

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 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 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 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 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 ”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见附录);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教材中例子(P4)

二、讲解新课: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

(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记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 记作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 记作N_或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 记作Z ,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 记作Q ,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 记作R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 记作N_或N+ 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_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

5、⑴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⑵“∈”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三、练习题:

1、教材P5练习1、2

2、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

(1)所有很大的实数 (不确定)

(2)好心的人 (不确定)

(3)1,2,2,3,4,5.(有重复)

3、设a,b是非零实数,那么 可能取的值组成集合的元素是_—2,0,2__

4、由实数x,-x,|x|, 所组成的集合,最多含( A )

(A)2个元素 (B)3个元素 (C)4个元素 (D)5个元素

5、设集合G中的元素是所有形如a+b (a∈Z, b∈Z)的数,求证:

(1) 当x∈N时, x∈G;

(2) 若x∈G,y∈G,则x+y∈G,而 不一定属于集合G

证明(1):在a+b (a∈Z, b∈Z)中,令a=x∈N,b=0,则x= x+0_ = a+b ∈G,即x∈G

证明(2):∵x∈G,y∈G,

∴x= a+b (a∈Z, b∈Z),y= c+d (c∈Z, d∈Z)

∴x+y=( a+b )+( c+d )=(a+c)+(b+d)

∵a∈Z, b∈Z,c∈Z, d∈Z

∴(a+c) ∈Z, (b+d) ∈Z

∴x+y =(a+c)+(b+d) ∈G,

又∵ =且 不一定都是整数,

∴ = 不一定属于集合G

四、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属于、不属于)

2、集合元素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3、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

高中2022最新完整版数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向量的性质及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

1、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例题分析:略

四、小结:

1、进一步熟练有关向量的运算和证明;能运用解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有关应用问题,

2、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切实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

高中2022最新完整版数学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与区间角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

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角的定义

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教学新课

1、角的有关概念:

①角的定义: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

注意:

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 ”或“∠α ”可以简化成“α ”;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

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

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1、如图⑴⑵中的角分别属于第几象限角?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


授課模板是我們教師工作的一部分,相信教師對於編寫授課模板也不陌生。授課模板的編撰需要考慮綜合評價和學生反饋,要如何編寫好的授課模板呢?針對這個問題,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教案課件設計指南",感謝您的閱讀,希望我們的網站能為您帶來愉悅並被您收藏!

初中数学教案 篇1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算理.

(1)(am+bm)÷m (2)(a2+ab)÷a (3)(4x2y+2xy2)÷2xy.

1.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___________,再把所得的商______

2. 本质: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化成______________

例:(1)(12a3-6a2+3a)÷3a; (2)(21x4y3-35x3y2+7x2y2)÷(-7x2y);

(3)÷2x (4)(-6a3b3+ 8a2b4+10a2b3+2ab2)÷(-2ab2)

2、应用单项式除法法则应注意:

A、系数先相除,把所得的结果作为商的系数,运算过程中注意单项式的系数饱含它前面的符号

B、把同底数幂相除,所得结果作为商的因式,由于目前只研究整除的情况,所以被除式中某一字母的指数不小于除式中同一字母的指数;

C、被除式单独有的字母及其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不要遗漏;

D、要注意运算顺序,有乘方要先做乘方,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同级运算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难 点: 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

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吗?

结论: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1)(3x+2)(3x-2) (2)(b+2a)(2a-b) (3)(-x+2y)(-x-2y)

(1)102×98 (2)(y+2)(y-2)-(y-1)(y+5)

计算:

(1)(a+b)(-b+a) (2)(-a-b)(a-b) (3)(3a+2b)(3a-2b)

(4)(a5-b2)(a5+b2) (5)(a+2b+2c)(a+2b-2c) (6)(a-b)(a+b)(a2+b2)

2.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解释.

二、重点难点:

一位老人非常喜欢孩子.每当有孩子到他家做客时,老人都要拿出糖果招待他们.来一个孩子,老人就给这个孩子一块糖,来两个孩子,老人就给每个孩子两块塘,…

(1)第一天有a个男孩去了老人家,老人一共给了这些孩子多少块糖?

(2)第二天有b个女孩去了老人家,老人一共给了这些孩子多少块糖?

(3)第三天这(a+b)个孩子一起去看老人,老人一共给了这些孩子多少块糖?

(4)这些孩子第三天得到的糖果数与前两天他们得到的糖果总数哪个多?多多少?为什么?

计算下列各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p+1)2=(p+1)(p+1)=_______;(2)(m+2)2=_______;

(3)(p-1)2=(p-1)(p-1)=________;(4)(m-2)2=________;

(5)(a+b)2=________;(6)(a-b)2=________.

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或减)这两个数的积的二倍的2倍.

(a+b)2=a2+2ab+b2 (a-b)2=a2-2ab+b2

例1、应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4m+n)2 (2)(y- )2 (3)(-a-b)2 (4)(b-a)2

例2、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难 点: 在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中适当添括号达到应用公式的目的.

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运算并回忆去括号法则.

(1)4+(5+2) (2)4-(5+2) (3)a+(b+c) (4)a-(b-c)

去括号法则:

去括号时,如果括号前是正号,去掉括号后,括号里的每一项都不变号;

如果括号前是负号,去掉括号后,括号里的各项都要变号。

(1)2a-b- =2a-(b- ) (2)m-3n+2a-b=m+(3n+2a-b)

(3)2x-3y+2=-(2x+3y-2) (4)a-2b-4c+5=(a-2b)-(4c+5)

添括号法则:添上一个正括号,扩到括号里的不变号,添上一个负括号,扩到括号里的要变号。

(3)(x+3)2-x2 (4)(x+5)2-(x-2)(x-3)

一、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多项式公因式的意义,初步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三、合作学习:

公因式与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概念.

三个矩形的长分别为a、b、c,宽都是m,则这块场地的面积为ma+mb+mc,或m(a+b+c)

由上式可知,把多项式ma+mb+mc写成m与(a+b+c)的乘积的形式,相当于把公因式m从各项中提出来,作为多项式ma+mb+mc的一个因式,把m从多项式ma+mb+mc各项中提出后形成的多项式(a+b+c),作为多项式ma+mb+mc的另一个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例1、将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3x+6; (2)7x2-21x; (3)8a3b2-12ab3c+abc (4)-24x3-12x2+28x.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a(x-y)+b(y-x);(2)6(m-n)3-12(n-m)2.

通过刚才的练习,下面大家互相交流,总结出找公因式的一般步骤.

首先找各项系数的____________________,如8和12的公约数是4.

其次找各项中含有的相同的字母,如(3)中相同的字母有ab,相同字母的指数取次数最___________的.

1.写出下列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1)ma+mb 2)4kx-8ky (3)5y3+20y2 (4)a2b-2ab2+ab

(5)(p-q)2+(q-p)3 (6)3m(x-y)-2(y-x)2

五、小结:

其次找各项中含有的相同的字母,相同字母的指数取次数最小的.

2、已知2x-y=1/3 ,xy=2,求2x4y3-x3y4 3、(-2)+(-2)

4、已知a-2b=2,,4-5b=6,求3a(a-2b)2-5(2b-a)3

难 点: 将单项式化为平方形式,再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在前两学时中我们学习了因式分解的定义,即把一个多项式分解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还学习了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即在一个多项式中,若各项都含有相同的因式,即公因式,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几个因式乘积的形式.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不具备相同的因式,是否就不能分解因式了呢?当然不是,只要我们记住因式分解是多项式乘法的相反过程,就能利用这种关系找到新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本学时我们就来学习另外的一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公式法.

左边是一个多项式,右边是整式的乘积.大家判断一下,第二个式子从左边到右边是否是因式分解?

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的因式分解,第(2)个等式可以看作是因式分解中的平方差公式.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25-16x2; (2)9a2- b2.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9(m+n)2-(m-n)2; (2)2x3-8x.

(1)(a+b)2-c2=a2+2ab+b2-c2.

(2)a4-1=(a2)2-1=(a2+1)?(a2-1).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会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二、重点难点:

难点: 让学生学会观察多项式特点,恰当安排步骤,恰当地选用不同方法分解因式

1.推导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的公式以及公式的特点.

将完全平方公式倒写:

a2+2ab+b2=(a+b)2;

a2-2ab+b2=(a-b)2.

凡具备这些特点的三项式,就是一个二项式的完全平方,将它写成平方形式,便实现了因式分解

用语言叙述为: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平方

形如a2+2ab+b2或a2-2ab+b2的式子称为完全平方式.

由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关系可以看出,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那么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练一练.下列各式是不是完全平方式?

(1)a2-4a+4; (2)x2+4x+4y2;

(3)4a2+2ab+ b2; (4)a2-ab+b2;

例1、把下列完全平方式分解因式:

(1)x2+14x+49; (2)(m+n)2-6(m +n)+9.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3ax2+6axy+3ay2; (2)-x2-4y2+4xy.

(1)(x+y)2+6(x+y)+9; (2)4(2a+b)2-12(2a+b)+9;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

教学重点: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

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

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Ⅱ.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

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结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

思考: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

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

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

结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要求学生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

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对折,发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

由此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

由上面折叠的过程获得启发,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同学们现在就动手来写出这些证明过程).

所以△BAD≌△CAD(SSS).

所以∠B=∠C.

]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顶角∠BAC的角平分线AD,因为

所以△BAD≌△CAD.

所以BD=CD,∠BDA=∠CDA= ∠BDC=90°.

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

∠A=∠ABD,∠ABC=∠C=∠BDC,

再由∠BDC=∠A+∠ABD,就可得到∠ABC=∠C=∠BDC=2∠A.

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就可求出△ABC的三个内角.

把∠A设为x的话,那么∠ABC、∠C都可以用x来表示,这样过程就更简捷.

所以∠ABC=∠C=∠BDC.

∠A=∠ABD(等边对等角).

设∠A=x,则 ∠BDC=∠A+∠ABD=2x,

从而∠ABC=∠C=∠BDC=2x.

∠A+∠ABC+∠C=x+2x+2x=180°,

解得x=36°. 在△ABC中,∠A=35°,∠ABC=∠C=72°.

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Ⅲ.随堂练习:1.课本P51练习1、2、3. 2.阅读课本P49~P51,然后小结.

初中数学教案 篇2

一、课题引入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作为教师有必要了解数系的发展.从数系的发展历程来看,微积分的基础是实数理论,实数的基础是有理数,而有理数的基础则是自然数.自然数为数学结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数的发展”(也即“数的扩充”),有着两种不同的认知体系.一是数的自然扩充过程,如图1所示,即数系发展的自然的、历史的体系,它反映了人类对数的认识的历史发展进程;另一是数的逻辑扩充过程,如图2所示,即数系发展所经历的理论的、逻辑的体系,它是策墨罗、冯诺伊曼、皮亚诺、高斯等数学家构造的一种逻辑体系,其中综合反映了现代数学中许多思想方法.

二、课题研究

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诸如上升5m,下降5m;收入5000元,支出5000元等各种具体的数量.这些数量不仅与5、5000等数量有关,而且还含有上升与下降、收入与支出等实际的意义.显然上升5m与下降5m,收入5000元与支出5000元的实际意义是不同的.

为了准确表达诸如此类的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仅用小学学过的正整数、正分数、零,是不够的.如果把收入5000元记作5000元,那么支出5000元显然是不可以也同样记作5000元的.收入与支出是“意义相反”的两回事,是不能用同一个数来表达的.因此,为了准确表达支出5000元,就有必要引入了一种新数—负数.

我们把所学过的大于零的数,都称为正数;而且还可以在正数的前面添加一个“+”号,比如在5的前面添加一个“+”号就成了“+5”,把“+5”称为一个正数,读作“正5”.

在正数的.前面添加一个“-”号,比如在5的前面添加一个“-”号,就成了“-5”,所有按这种形式构成的数统称为负数.“-5”读作“负5”,“-5000”读作“负5000”.

于是“收入5000元”可以记作“5000元”,也可以记作“+5000元”,同时“支出5000元”就可以记作“-5000元”了.这样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数量就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

利用正数与负数可以准确地表达或记录诸如上升与下降、收入与支出、海平面以上与海平面以下、零上与零下等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再如,某个机器零件的实际尺寸比设计尺寸大0.5mm就可以表示成“0.5mm”,或“+0.5mm”;如果“另一个机器零件的实际尺寸比设计尺寸小0.5mm”,那么就可以表示成“-0.5mm”了.在一次足球比赛中,如果甲队赢了乙队2个球,那么可以把甲队的净胜球数记作“+2”,把乙队的净胜球数记作“-2”.

借助实际例子能够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为什么要引入负数,认识到负数是为了有效表达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一些数量而引入的一种新数,而不是人为地“硬造”出来的一种“新数”.

三、巩固练习

例1博然的父母6月共收入4800元,可以将这笔收入记作+4800元;由于天气炎热,博然家用其中的1600元钱买了一台空调,又该怎样记录这笔支出呢?

思路分析:“收入”与“支出”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一般来说,把“收入4800元”记作+4800元,而把与之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支出1600元”记作-1600元.

特别提醒:通常具有“增加、上升、零上、海平面以上、盈余、上涨、超出”等意义的数量,都用正数来表示;而与之相对的、具有“减少、下降、零下、海平面以下、亏损、下跌、不足”等意义的数量则用负数来表示.

再如,若游泳池的水位比正常水位高5cm,则可以将这时游泳池的水位记作+5cm;若游泳池的水位比正常的水位低3cm,则可以将这时游泳池的水位记作-3cm;若游泳池的水位正好处于正常水位的位置,则将其水位记作0cm.

例2周一证券交易市场开盘时,某支股票的开盘价为18.18元,收盘时下跌了2.11元;周二到周五开盘时的价格与前一天收盘价相比的涨跌情况及当天的收盘价与开盘价的涨跌情况如下表:单位:元

日期周二周三周四周五

开盘+0.16+0.25+0.78+2.12

收盘-0.23-1.32-0.67-0.65

当日收盘价

试在表中填写周二到周五该股票的收盘价.

思路分析:以周二为例,表中数据“+0.16”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是“周二该股票的开盘价比周一的收盘价高出了0.16元”;而表中数据“-0.23”则表示“周二该股票收盘时的收盘价比当天的开盘价降低了0.23元”.

因此,这五天该股票的开盘价与收盘价分别应该按如下的方式进行计算:

周一该股票的收盘价是18.18-2.11=16.07元;周二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6.07+0.16-0.23=16.00元;周三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6.00+0.25-1.32=14.93元;周四的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4.93+0.78-0.67=15.04元;周五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5.04+2.12-0.65=16.51元.

例3甲、乙、丙三支球队以主客场的形式进行双循环比赛,每两队之间都比赛两场,下表是这三支球队的比赛成绩,其中左栏表示主队,上行表示客队,比分中前后两数分别是主客队的进球数,例如3∶2表示主队进3球客队进2球.

初中数学教案 篇3

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运算;

2.了解倒数概念,会求给定有理数的倒数;

3.通过将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转化的思想;通过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熟练进行运算,教学难点是理解法则。

1.有理数除法有两种法则。法则1: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是把除法转化为乘法来解决问题。法则2是把有理数除法纳入有理数运算的统一程序:一确定符号;二计算绝对值。如:按法则1计算:原式;按法则2计算:原式。

2.对于除法的两个法则,在计算时可根据具体的情况选用,一般在不能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一法则。如;在有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二个法则比较方便,如;在能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二个法则比较方便,如,如写成就麻烦了。

1.学生实际运算时,老师要强调先确定商的符号,然后在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求商的绝对值,求商的绝对值时,可以直接除,也可以乘以除数的倒数。

2.关于0不能做除数的问题,让学生结合小学的知识接受这一认识就可以了,不必具体讲述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的理由。3.理解倒数的概念

(1)根据定义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即:,则互为倒数。

(2)由倒数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求已知数倒数的一种基本方法:即用1除以已知数,所得商就是已知数的倒数。如:求的倒数:计算,-2就是的倒数。一般我们求已知数的倒数很少用这种方法,实际应用时我们常把已知数看作分数形式,然后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所得新数就是原数的倒数。如-2可以看作,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为,就是的倒数。

(3)倒数与相反数这两个概念很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分。首先倒数是指乘积为1的两个数,而相反数是指和为0的两个数。如:,2与互为倒数,2与-2互为相反数。其次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符号相同,而互为相反数符号相反。如:-2的倒数是,-2的相反数是+2;另外0没有倒数,而0的相反数是0。

4.关于倒数的求法要注意:

(1)求分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即可.(2)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仍是负数.

1.了解有理数除法的定义.

2.理解倒数的意义.

3.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运算.

1.通过有理数除法法则的导出及运算,让学生体会转化思想.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指导思维活动的能力.

通过学习有理数除法运算、感知数学知识具有普遍联系性、相互转化性.

把小学算术里的乘法法则推广到有理数范围内,体现了知识体系的完整美.

1.教学方法: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注意创设问题情境,精心构思启发导语并及时点拨,使学生主动发展思维和能力.

2.难点:有理数除法确定商的符号后,怎样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取适当的方法求商的绝对值.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学生讨论归纳除法法则,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师:以上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这节我们应该学习,板书课题.

【教法说明】同小学算术中除法一样—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所以必须以学好求一个有理数的倒数为基础学习.(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4×=1;×()=1;0.5×()=1;

0×()=1;-4×()=1;×()=1.

【教法说明】在有理数乘法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地做出这几个题目,在题目的选择上,注意了数的全面性,即有正数、0、负数,又有整数、分数,在数的变化中,让学生回忆、体会出求各种数的倒数的方法.

学生活动:通过题目0×()=1得出0乘以任何数都不得1,0没有倒数.

师:引入负数后,乘积是1的两个负数也互为倒数,如-4与,与互为倒数,即的倒数是.

提出问题:根据以上题目,怎样求整数、分数、小数的倒数?

(4);(5)-5;(6)1.

学生活动:通过思考口答这6小题,讨论后得出,求整数的倒数是用1除以它,求分数的倒数是分子分母颠倒位置;求小数的倒数必须先化成分数再求.

2.

∴8÷(-4)=8×().

师:根据以上题目,你能说出怎样计算吗?能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吗?

【教法说明】通过学生亲自演算和教师的引导,对有理数除法法则及字母表示有了非常清楚的认识,教师放手让学生总结法则,尤其是字母表示,训练学生的归纳及口头表达能力.

师在黑板上出示例题.

计算(1)(-36)÷9,(2)()÷().

1.计算:

(1)(-18)÷6;(2)(-63)÷(-7);(3)(-36)÷6;

(4)1÷(-9);(5)0÷(-8);(6)16÷(-3).

2.计算:

(1)()÷();(2)(-6.5)÷0.13;

(3)()÷();(4)÷(-1).

学生活动:1题让学生抢答,教师用复合胶片显示结果.2题在练习本上演示,两个同学板演(教师订正).

【教法说明】此组练习中两个题目都是对的直接应用.1题是整数,利用口答形式训练学生速算能力.2题是小数、分数略有难度,要求学生自行演算,加强运算的准确性,2题(2)小题必须把小数都化成分数再转化成乘法来计算.

提出问题:(1)两数相除,商的符号怎样确定,商的绝对值呢?(2)0不能做除数,0做被除数时商是多少?

初中数学教案 篇4

初中生10分钟竞选演讲稿全新合集为范文网会员“jimmark”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人事制度给予我们每个人一个展现自我、公平竞争的机会;当前,不断发展的社会体制既给我们带来了压力,也带来了动力。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竞选演讲稿,方便大家学习。

竞选演讲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好!站在那里,应对朝夕相处的领导和同事,我心境十分激动,首先感激领导和同志们过去对我的培养和帮忙,感激各位给了我这次难得的展示自我、检验自我的机会,能够参加中储粮直属库副主任的竞聘演讲,使我有可能实现自我的人生梦想!今日我演讲的资料是:爱岗敬业,履行职责,努力争当一名优秀的中储粮直属库副主任。演讲分四方面资料:一自我介绍,二岗位认识,三竞聘优势,四工作打算。

一、自我介绍

我叫高树俊,男,汉族,1969年11月生,山西省寿阳县人,1991年9月参加工作,199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专学历,现任山西中储粮黎城直属库财务科科长。参加工作以来,我认真学习,勤奋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业务技能,完成全部工作任务,取得了优异成绩,获得库领导、职工同事和广大群众的充分肯定与一致赞誉。

二、岗位认识

中储粮直属库副主任是个重要的工作岗位,要在分公司和库主任的领导下,认真努力工作,完成分公司和库布置的工作任务,取得良好工作成绩。当中储粮直属库副主任,要有坚定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扎实的业务工作技能,按照分公司和库的工作精神与工作部署,刻苦勤奋、兢兢业业工作,完成粮食购销和财务方面的各项工作任务,力争工作的完美与高效。

三、竞聘优势

1、综合素质好。

我年纪轻,文化高,干劲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好,有强烈的事业心、职责感,做到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做好粮食购销和财务的每项工作,取得优异成绩。

2、工作经验丰富。

我参加中储粮直属库工作已有20多年,平时认真学习,刻苦钻研,虚心向同事、领导请教,重视经验积累和总结,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熟练掌握粮食购销和财务管理方面的业务技能,能够按照分公司和库的工作精神和工作部署全面做好工作,按时完成工作任务,促进库整体工作的发展。

3、组织协调本事强。

我有较强的问题处理、系统分析、理解确定、组织协调和沟通本事,能够团结同事,密切合作,共同把工作做好,促进粮食购销工作发展,为客户供给热情服务,提高中储粮直属库的形象和声誉,为加快中储粮直属库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4、工作作风扎实。

我有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善于钻研的敬业精神和求真务实、脚踏实地、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想以前的工作中,遇到无数困难险阻,我一一想法克服、时常加班加点,竭尽全力做好工作,不怕辛苦,从无怨言。我会继续发扬以前优良艰苦的工作作风,按照新时期的干部要求,紧密结合自身岗位实际,创造性、灵活性地协调、开展各项工作,保证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四、工作打算

如果我竞聘中储粮直属库副主任成功,着重做好四方面工作:

1、抓好自身建设,全面提高素质。

我将努力按照政治强、业务精、善管理的复合型高素质的要求对待自我,加强政治理论与业务知识学习,全面提高自我的政治、业务素质,做到爱岗敬业、履行职责,公平公正,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努力争当一名优秀的中储粮直属库副主任,为中储粮直属库发展作贡献。

2、抓好粮食购销,提升经济效益。

我要库主任的领导下,结合自我的岗位职责,着重抓好粮食购销业务,推进中储粮直属库工作深入发展。在抓好粮食购销业务上,我要按照分公司和库的工作要求,遵循效益优先的原则,做到购得进、销得出,勤进快销,提高销售毛利率,不断增强企业盈利本事。储备粮轮换应在轮换费用补贴的基础上实现顺价销售,杜绝出现轮换亏损。我要加强粮食购销合同管理,依法签订有效的书面合同,明确合同资料,明确合同执行时间和地点,做到条款清楚、全面、职责明确,以规避合同陷阱和降低经营风险,切实维护我库的经济利益。

3、抓好财务管理,规范会计工作。

我要按照分公司和库的财务工作精神,健全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会计基础工作,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杜绝一切不合理开支,做到增收节支。我要加强财务人员管理,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严格执行《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会计核算操作实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分公司财务管理达标考核办法》,加强财务内控监督,加强资金风险管控,杜绝违反财经纪律现象的发生,从整体上提高我库的财务管理水平,为我库可持续发展供给财务保障。

3、做好服务工作,奉献自我力量。

我上任后,把自我看作是库里的普通一兵,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搞好服务,既服务好库领导、库各个部门和库内职工,更服务好广大客户,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促进我库各项工作发展,提升群众对我库工作的满意度,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最终,我向在座的各位领导、同事们表个态:无论我这次竞聘成功与否,我都将一如既往地继续做好我应做的工作,因为人生世上,是拼搏是奋斗,是为了给祖国和人民创造更完美的生活,这就是我参加竞聘的初衷与目的。

我的演讲完了,多谢大家!

竞选演讲稿2

各位领导、各位同学:

大家好!

我很荣幸能站在这里参加学生会主席的竞选,在此我对大家的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首先,我向各位介绍一下自己:我叫_,来自_班,现任__,曾经还担任过_、_。

小时候,父亲曾对我说过:做事一定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做。”于是,我从上学期的一名普通成员到今天走上这一神圣的地方,我深感机会的来之不易,需要好好珍惜。正是由于这种动力,当我站在这里的时候,倍感自信。

当然仅仅有自信是不够的,还要有一定的能力。而从小什么都不会到今天能独立策划活动,从不会到会,从不好到好的过程,就是凭借着自信和虚心的态度来认真完成每一件工作的。

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我自觉培养了我的合作与协调能力,我能真诚的与别人合作,并且协调好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对不良行为敢于大胆管理,从不姑息纵容,因此,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我经常从同学的角度来看待我们班干部的问题。在星期六、星期天多与同学们谈心、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性格、思想、爱好,倾听他们的心声,充分的听取他们的建议、意见。我也总是试着从他们的角度来组织活动,这样班级活动也总是开展得热火朝天。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也犯过错,但我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从同学与老师的帮助中虚心的接受批评,并改正错误,而且决不充许自己第二次在同一地方跌倒。

今天我之所以在这里参加竞选。我希望把学生会建立成为学校领导与学生之间心灵的桥梁,成为师生的一条纽带,成为一个真正的为同学服务,同学们真正爱它的团体,同时也想锻炼一下自己的能力,给自己一个展示能力的舞台。与他人相比,我觉得自己多了一份自信,因为我是一个不服输的人,我有着一颗不折不扣的责任心和对学生会的满腔热情。 当然,我如果没有当选,我将一如继往的认真工作,并且会做的更好,全力支持新一届主席团的工作。因为我爱这个团体,因为爱,所以我要竭尽全力的去做。如果我有幸当选,我将借鉴上一届主席团的宝贵经验,进一步发扬他的光荣传统,实事求是的为同学服务,并将与风华正茂的同学,团结协作,与时俱进,大胆改革,充分发挥我们学生会应有的作用,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团体。

最后,我真诚希望大家相信我,支持我,给我这次展示能力的机会。

我将在这一片属于我们的天空中挥洒春的汗水,为校园明天绘出一幅美好的蓝图。我相信校园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竞选演讲稿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

大家好!

首先感谢公司给我这个平台,展示我个人风采、个人才华,得到锻炼、走向成熟的机会,我竞聘的岗位是公司副经理职位,也许有人会问,你能胜任吗?我会坚定不移,理直气壮的回答,我能胜任,因为我热爱公交运输事业,我有一颗为事业贡献力量,挑战自我、追求上进的雄心,我将在岗位上燃文明之火,铸奉献楷模。

我叫_x,现年_岁,_族,_文化,20_年x月x日进入该公司工作,工作中能吃苦耐劳,在技能操作中能善于探索和研究总结,业务上勤学好问、精益求精、追求上进,公司领导安排的事能积极完成,当然,好的成绩已将过去,从现在起不断创造成绩才是我每一天崭新的开始和起点。

一、竞聘的理由及个人优势

我身体素质较好,性格和蔼,有一颗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对事业执着追求的信心和决心,尊重上级,团结同事能助人为乐,并具有一定的写作基础和较强的综合协调能力,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是我生活工作的宗旨。遇事能冷静、勤思考、勇于挑担子,敢于负责任;进入公司近两年来,在公司正确领导下、在同事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多次参加县上各部门的会议及负责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也不断积累了如何在管理层中履行职责的经验,成熟的脚步在向我一步一步迈进,对照“德、能、勤、绩”领导层考核标准,我完全可以担当和扮演我公司副经理岗位角色,并且能演好,演出特色。

二、对所竞争职位职责的认识

公交运输工作的性质是公益与利益相结合。工作任务是“安全生产、优质服务”,工作特点是“起早贪黑,事情杂,任务重”。所以我们的工作是一项与普通货运运输截然不同,是不能只顾开车,不求服务,是一项使命性较强的工作,所以,完善管理,健全制度,是公司一基本准则,驾驶人员思想作风过硬,组织纪律严密,服务理念更新,身体技能优良是我们的基本标准,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我们才能履行好我们的职责,才能体现公交运输效能和战斗力,才能圆满完成全县人民交给我们的工作任务。现在是经济高速发展、人财物和信息大流通时代,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接触与交流日益密切,特别是私家车逐增,加之人民群众对公交车的运用认识不足,所以,推进公交运输扎实、有效、正规化建设是当前对我公司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作为一名公司职员,就必须充分认识,要怎样做有用的员,怎样增值自己,我记得董事长在会上讲过,良好的心态是高效工作的基石;完善的品格是和谐工作的先节条件,敬业奉献是优秀员工的职业基准,专业技能是实现价值的实力;做好定位才能热爱自己的岗位,经营职业生涯是稳步发展的源动力,虽然我记得不完整,但我觉得几句话对我感悟很深,记忆犹新,确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每件事做好,才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三、上岗后的工作思路

我如果能竞聘成为一名副经理,我会努力学习公交运输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工作中做到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生活中廉洁自律,勤俭持家,尊重上级,爱戴下级,服从领导,服从分工,做到政令畅通,协调好多方关系,同时凝聚全体员工,使之成为团结、和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作风过硬、战斗力强的队伍,并按以下思路开展工作:

1、严抓员工思想作风建设

坚持过硬的政治纪律是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前提和保障,公交运输是一支纪律性严、人性化强的工作,每个驾驶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情操,从我做起,严格管理、严明纪律、才是打牢全体员工认真履职的工作基石。

2、管理制度规范化

俗话说得好:“家有家规,国有国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管理制度是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要确保公司工作的正常运行,就必须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作为保障,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目的就是把人管人变为制度管人,坚持制度管理队伍,规范公司职工行为,不断推进公司的正规化建设,努力提高公司的政治效益和经济效益。

3、内务管理规范化

内务规范化工作应以公司办公环境卫生,办公用品摆放,来往顾客接待等小事做起,同时加大员工言行举止、服务质量、车辆报修报捡制度,加强业务学习,提高驾驶人员的安全意识,使之达到内务安排合理化,办公设施,着装仪表整洁化,突发事件处理及时化,制度落实规范化,做到行动统一、步调一致,工作环境优美,工作秩序良好,成本投入减少,工作效益提高,事故频率降低的工作局面。

综合上述,如我今天的竞聘成功,我会在副经理岗位上兢兢业业履行我今天的诺言,也诚恳接受上级和员工对我监督,若竞聘失败,我也不会气馁,我会一如继往地在本职岗位上奋发努力工作,请大家相信我,我的信心和决心是永恒的。

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谢谢大家!

竞选演讲稿4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这次,我仍想竞选英语课代表。妈妈曾问我:“要不要把英语课外班停了”类似问题,我立刻说了“不”字。因为任何都阻止不了我对英语的热爱和追求英语知识的执着。

既然是英语课代表,首先要带动起一个良好,积极地学习氛围。我想,在这一点上,我一定在之前基础上再加倍努力。

我会认真对待每一次早读,包括之前,为了不让大家单词或句子读错,都是几天前提前预习好,听了一遍又一遍录音,每天练习发音,有不确定读音的单词都查阅了生词表,句子的声调也都尽力在模仿。希望大家能提前掌握课上要学的东西,使课堂更充实,顺利。好方法,我一定坚持。

我会负责的检查每一次背诵,使大家背过的同时更加熟练,保证每一次考试时粗心的小错不会出现,不会的问题越来越少。

我会耐心回答每一位同学的问题,像单词,语法不会的都可以来问我。只要我会,我就一定教给大家,直到大家明白为止。

我说到,一定做到。让那些对英语没兴趣的同学也爱上英语。Believe me,I can do it。

竞选演讲稿5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在这金风送爽的季节我们迎来了新的学期,同时也迎来了学校一年一度的少先队大队干部竞选活动。

我是五年级(2)班的班长,叫石亦涵。今天我来参加大队委的竞选,我的目的只有1个:一切为大家,能为大家谋利益。我自信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我能胜任这项工作。当我走向这个讲台之际,感到信心百倍。

我认为自己很适合担任大队干部。首先我热爱我的工作,自从成为一名小学生后,我已经连续五年当选本班的班长,这使我有了相当丰富的管理经验。我平时活泼开朗、兴趣广泛,大大小小的活动参加了不少,是学校这个平台给我提供了机会,使我如鱼得水,不断锻炼、充实着自己。此外,在活动过程中,我学习上也丝毫没有松懈,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我认为我有着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之余开展活动。每月一次的黑板报,我和同学都是认真努力地完成,但我们一点也不觉得累,我觉得我流的每一滴汗水都是为了班级,是值得光荣、值得骄傲的。当我望着大队部设计的橱窗,自己编的黑板报,觉得很兴奋,很自豪,因为我又为班级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假如我能当选,我将进1步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素质,我将时时要求自己“待人正直、公正办事”;要求自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求自己“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等等,总之,我要力争让大队干部的职责与个人的思想品格同时到位。

初中生10分钟竞选演讲稿全新集锦

初中数学教案 篇5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征而确定,即:七年级的学生对身边有趣事物充满好奇心,对一些有规律的问题有探求的欲望,有很强的表现欲,同时又具备了一定的归纳、总结表达的能力。因此,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公式并熟练应用。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认识数学特征,获得数学经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和简单推理,合情推理能力。

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有自信心,激发学生乐于合作交流意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得出和应用。

教学难点是探索和归纳多边形内角和的过程。

本课选自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多边形的内角和》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作为第七章第三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从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多边形的内角和,层层递进,这样编排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本节课是以三角形的知识为基础,仿照三角形建立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因此

多边形的边、内角、内角和等等都可以同三角形类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探索与归纳能力,体会把复杂化为简单,化未知为已知,从特殊到一般和转化等重要的思想方法。而多边形在工程技术和实用图案等方面有许多的实际应用,下一节平面镶嵌就要用到,让学生接触一些多边形的实例,可以加深对它的概念以及性质的理解。

学生对三角形的知识都已经掌握。让学生由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是一个定值,猜想四边形的内角和也是一个定值,这是学生很容易理解的地方。由几个特殊的四边形的内角和出发,譬如长方形、正方形的内角和都等于360°,可知如果四边形的内角和是一个定值,这个定值是360°。要得到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这个结论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量角器来度量。让学生动手探索实践,在探索过程中发现问题“度量会有误差”。发现问题后接着引导学生联想对角线的作用,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它分成了两个三角形,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就得到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让学生从特殊四边形的内角和联想一般四边形的内角和,并在思想上引导,学习将新问题化归为已有结论的思想方法,这里学生都容易理解。课堂教学设计中,在探究五边形,六边形和七边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动手实践,设置探究活动二,为了让学生拓宽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这个活动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稍微有些难度,但学生可根据自己本身的特点来加以补充和完善。在教学设计中,要求根据小组选择的方法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首先,小组内各个成员对所选择的方法要了解,能够把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再者,小组内各个成员需要分工协作,才能够顺利的把任务完成;最后,学生还需要把自己的思维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合情推理的意识。

四、教法特点及预期效果分析本节课借鉴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的理论和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时间”的思想,我确定如下教法和学法:

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法,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活泼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我利用课件辅助教学,适时呈现问题情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直观效果,提高课堂效率。探究活动在本次教学设计中占了非常大的比例,探究活动一设置目的让学生动手实践,并把新知识与学过的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探究活动二设置目的让学生拓宽思路,为放开书本的束缚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情推理的意识。通过师生共同活动,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懂得数学内容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特点。练习活动的设计,目的一检查学生的掌握知识的情况,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目的二凸现小组合作的特点,并促进学生情感交流。

以上是我对《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教学设计说明。

初中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测量、猜想等学习活动,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2、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说出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并正确能读写小数;

3、在合作与交流中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小数的含义是属概念教学,较为抽象、凝炼,根据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这一规律。

1、从生活中了解小数,明确要用小数表示的必要性。

2、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理解、抽象小数的意义。

3、通过观察、测量,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

4、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广泛运用,体验数学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教学学法:

1、学会通过观察、测量、归纳,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独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1、在假期里你买了什么物品?花了多少钱?

2、老师买了一本书,同学们猜一猜要多少元?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归纳出不能用整元数表示的这种数,要用小数表示。引入课题。

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同学们都知道小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那么同学们想了解小数的什么?

3、小数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

(1)象“0.1、0.3、0.9”这些小数叫1位小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1位小数。1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象“0.01、0.04、0.18”这些小数叫2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2位小数。2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3)象“0.001、0.015、0.219”这些小数叫3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3位小数。3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2、用米做单位测量同桌的高度;

3、菜市场买菜统计表。

【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2、学了小数这节课,能谈谈你知道了些什么吗?

1、从生活中记录一些小数,明天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使学生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栽了蒜苗,还记录了它在15天内生长情况的数据,昨天,大家把自己栽种蒜苗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制成条形统计图,举在手里,展示一下。

师:如果我们还想了解它从第3天到第15天整个的生长变化的情况,该怎么画呢?老师这有几种统计图,请你仔细观察,看哪一种更合适。(师出示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生任选其一。

能不能在你作的条形统计图上作一些修改或补充,把它变成这种统计图呢?

学生在小组内先讨论,再在图上试一试。

学生作图后展示,汇报作了哪些修改,表示什么意思?

师抓住学生将条形上的点连线,对比评价,选择优秀的作品,用多媒体演示由条形统计图演变为折线统计图(描点,连线)的过程

2.读趋势,

师:同学们都读出了点所表示的数量(板书数量),由点连成的线呢?

生说表示蒜苗从矮长到高的生长趋势。

读局部趋势,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快,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慢(板书趋势)

根据这一趋势请你估计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预测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三、独立制图。

师:我们会读折线统计图了,那你会画折线统计图吗?怎么画呢?

出示笑笑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你能将它制成折线统计图么?

(1)从上图中你能说说“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吗?

(2)你能与同学说说产生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吗?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师:如果你是销售经理,根据今年销售趋势,明年你有什么打算?大约进多少?为什么?

教材内容: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通过教学,一方面可以适当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①收集生活素材来渗透负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②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③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正数、0、负数之间的大小有个直观的认识。

④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自主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及实际应用能力。

学者分析:

本班有学生62人,大部分属于中上水平,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他们好奇心强,具有创新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策略:

(1)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情景,帮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生活的需要。因此,教学本节课应注意为孩子们提供众多丰富的生活中的正负数现象,既让学生引起探究的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和价值。

(2)借助直观手段理解相反的分界点与“0”的关系。本课的难点在于学生不容易理解负数、正数与0的关系。如何突破难点,直观教学手段是关键。这其中温度计的观察和海拔图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从直观到半直观再过渡到比较抽象地认识到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3)开展有层次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主动建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复印存折明细记录贴入,观察支出(—),存入(+),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填相同还是相反}

2、上网收索今天的天气预报,记录哈尔滨,和福州的气温数据。

哈尔滨( )表示—--------------------------------------------

福州( )表示—--------------------------------------------

它们是以( )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16°表示--------------

—16°与—16°表示两个( )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5、收集生活中不同用法的负数,并说说表示什么?

(1)+500表示存入500,—500表示支出500,它们表示的意思是(相 反 ){填相同还是相反}

哈尔滨( —9°~~~—19° )表示—----今天气温零下9度到零下19度之间,气侯寒冷,下雪,结冰。------

福州( 11°~~~~~6° )表示—----今天气温零上11度到零上6度之间,气侯较温暖 ,看不见下雪,结冰的现象。------

它们是以( 0 )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零上16度-----—16°表示----零下16度----

+16°与—16°表示两个(相反 )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带有“+”的数有------------- 叫正数 注:也可省略“+”号

带有“-”的数有------------- 叫负数 注:不可省略“—”号

+16读作-正十六-------—16读作—负十六--------

(4)0是正数还是负数?把你的思考与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小组汇报。

总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例如:盈利与亏选,上车人数与下车人数,地上成数与地下层数,水位升高与下降,相反方向的距离等。

学完这节学生还有疑难问题吗?,提出,由同学,小组解决,最后困难由老师及时解答。

初中数学教案 篇7

1.经历过一点、两点和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的过程.

重点:经历过一点、两点和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的过程.

难点:知道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画圆的方法.

1.过已知一个点A画圆,并考虑这样的圆有多少个?

2.过已知两个点A、B画圆,并考虑这样的圆有多少个?

3.过已知三个点A、B、C画圆,并考虑这样的圆有多少个?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思考、交流后,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本小组的探索成果,在展示后,接受其他学生的质疑.

得出结论:过一点可以画无数个圆;过两点也可以画无数个圆;这些圆的圆心都在连结这两点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可以画一个圆,并且这样的圆只有一个.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给出三角形外接圆的概念:经过三角形三个顶点可以作一个圆,这个圆叫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外接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八年级(一)班的学生为老区的小朋友捐款500元,准备为他们购买甲、乙 两种图书共12套.已知甲种图书每套45元,乙种图书每套40元.这些钱最多能买甲种图书多少套?

分析:带领学生完成课本第13页的表格,并完成2、3 问题,使学生清楚通过列表可以更好的分析题目,对于情景较为复杂的问题情景可采用这种分析方法解题.另外通过此题,使学生认识到:在应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时,当求出不等式的解集后,还要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确定问题的解.

后备练习:

1. 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 ,则这个三角形的外接圆面积等于 .

2. 如图,有A, ,C三个居民小区的位置成三角形,现决定在三个小区之间修建一个购物超市,使超市到三个小区的距离相等,则超市应建在

初中数学教案 篇8

一、教学案例的特点

1、案例与论文的区别

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

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来看,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达到什么目标,一个是结果达到什么水平。教学设计不宜于交流,教学案例适宜于交流。

3、案例与教学实录的区别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都是对教学情景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是有所选择的,教学案例是根据目的和功能选择内容,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或理性思考)。

4、教学案例的特点是

——真实性:案例必须是在课堂教学中真实发生的事件;

——典型性:必须是包括特殊情境和典型案例问题的故事;

——浓缩性:必须多角度地呈现问题,提供足够的信息;

——启发性:必须是经过研究,能够引起讨论,提供分析和反思。

二、数学案例的结构要素

从文章结构上看,数学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

(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上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一个重点班级还是普通班级,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执教,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活动的清晰感知,然后是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的转折过程,要把学习发生发展过程的细节写清楚,要把教师观察到的学生学习行为,学习行为反映的学生思想、情感、态度写清楚,或者把小组合作学习的突出情况写清楚,或者把个别学生独立学习的典型行为写清楚。不能把“任务”布置了一番,把“方法”介绍了一番,说到“任务”的完成过程,说到“掌握”的程度就一笔带过了。

(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学生学习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

(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反思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是一个学困生转化的事例,我们可以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学习理论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反思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启发。

三、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主题的选择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可从以下六方面选择主题: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

(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应用与拓展”的模式教学的成功经验;

(4)体现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方法;

(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

(态度的关注和评价,以及怎样帮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等等。

初中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通过天平实验,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归纳出方程的两种变形,并能利用它们将简单的方程变形以求出未知数的值。

重点、难点

1、重点:方程的两种变形。

2、难点:由具体实例抽象出方程的两种变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列出的方程有的我们不会解,我们知道解方程就是把方程变形成x=a形式,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将方程变形。

二、新授

让我们先做个实验,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天平和若干砝码。

测量一些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将它放在天干的左盘内,在右盘内放上砝码,当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时,显然两边的质量相等。

如果我们在两盘内同时加入相同质量的砝码,这时天平仍然平衡,天平两边盘内同时拿去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仍然平衡。

如果把天平看成一个方程,课本第4页上的图,你能从天平上砝码的变化联想到方程的变形吗?

让同学们观察左边的天平;天平的左盘内有一个大砝码和2个小砝码,右盘上有5个小砝码,天平平衡,表示左右两盘的质量相等。如果我们用x表示大砝码的质量,1表示小砝码的质量,那么可用方程x+2=5表示天平两盘内物体的质量关系。

"初中数学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