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参观华山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1.14

参观华山观后感900字。

面很很多的事情或者文学作品,我们都会油然而生一些体会。心得体会就是将自己的感想和思考整理出来的文字。写作训练中有一项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写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那么你知道正确的心得体会书写格式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参观华山观后感900字,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参观华山观后感【篇1】

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北岳恒山之幽,中岳嵩山之峻,南岳衡山之秀,早已闻名于世界。在五岳之首的泰山脚下长大,早已领略了他的雄伟。我的心中一直惦念着华山的险。

暑假到了,该放松一下了,去哪呢?这时我想起了华山。老爸说华山太险了,去过一次,再也不敢去了!这更加激起了我去华山的兴趣。

先是乘坐“古老”的绿皮火车,然后改乘大巴,从西安来到华山。我被眼前的美景惊呆了。

华山真险呀!一座座山拔地而起,直入云霄。拨开了天空中的云彩,大块大块像是被劈开的花岗岩,露在天地之间。那接近九十度的垂直岩壁上,有一道道裂开的纹路。在一块块花岗岩上挺立着著名的华山索道,我坐在上面欣赏着窗外巍峨耸立的华山,感叹:“自古华山一条道,奇险天下第一山”之名的华山,真是名不虚传呀!

华山真秀呀!垂直岩壁上的一条条青色的纹路,有的像青龙升天,有的像双龙戏珠……在云的遮掩下,有几分朦胧,几分俊美。一眼眼山泉顺着石壁缓缓流过,仿佛置身于仙界。

华山真高呀!索道载到我们大约四分之三的位置。我们首先徒步攀登西峰。索道站离西峰只有一条路,路最窄的地方只有一米宽,两边全是悬崖峭壁,真是吓死人了,我终于理解了老爸!这里是传说中的“沉香救母”的地方,悬崖峭壁真如斧劈一样。从西峰下来我们直奔最高峰南峰。不远的路我们整整走了两个小时,真有一种遥遥无期的感觉,我们的体力也到了极限,加上海拔高,氧气稀薄,走上两三步就感觉头疼得厉害。实在没力气了,依着大石头坐下,不自觉地说了句“刚才还是人,现在累成狗!”惹得众人哈哈大笑。我感觉又有了力气,继续前行。走到“长空栈道”我们止住了脚步,看着悬在半空中的栈道,看着小心翼翼行走的人们,感叹真是人的勇气、力量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

时间的关系,我们匆匆地结束了华山的旅行。感受到了华山的奇险,不禁想起了宋朝寇准的诗句:“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华山之旅,不虚此行!


参观华山观后感【篇2】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对“五岳”的理解。她们就如那“中华五行阵”掌管各个区域。早已欣赏东泰山和中嵩山的雄奇,也闻南衡山及北恒山的秀美;但对“西岳”华山的认识只有金庸笔下的神奇。暑假,终于如愿以偿了,前往华山游览,心中无限感慨!

来到山脚下,仰望那挺拔伟岸、壮美超群的重峦叠嶂,真是让我激动不已。由下至上那一座座雄奇险峻的山峰,就像一把把利剑直插云霄,牵着朦胧的烟雾在山颠弥漫。山颠上的小亭忽隐忽现,仿佛“雾中仙阁”!顿时,一行大雁从两山之间穿过,形成了“绝雁薄雾”的佳境。此时此刻,我不禁摇动扇叶,悠哉游哉地陶醉于此,深深地感叹:华山之美险奇雄,关中屏障西岳峰。

乘坐缆车正向山上仰首驶去,窗外的美景尽收眼底。那大大小小的花岗岩山峰怎么不见几丝绿色?使我顿生疑团……啊!正因为没有绿色,才兀现奇峰怪岭;还有那道道齐刷刷的被水侵蚀的痕迹,好似在向游人述说着那亿万年前的沧桑。我恍然悟道:这不就和我家乡的缙云山佛光崖因光和水的形成是一样的?这便是华山的奇特之处了。

下了缆车,拾级蜿蜒而上,就来到了俗称“云台峰”的北峰。我连忙想起了“智取华山”那段历史:北峰是登临其它四峰的要冲,高虽不及它峰,但山势非常险峻,三面都是绝壁,只有一条修长细窄的山径通向西南,形势十分险要,是易守难攻之地。“智取华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1949年,国民党残部想借华山北峰之险负隅顽抗,解放大军在老乡的带领下,用竹杆和绳索从绝境登上,从而全歼守敌。北峰顶上还有道观真武宫,倚山而建,造型别致,风景宜人。我情不自禁摆弄着手中的dv将这雄奇的景色尽收其中。

我们继向西峰方向攀登。沿着崎岖的山路,到了那七十度的山崖处,我却显得有气无力。这里叫做“苍龙岭”,正因为像一条盘龙蜗居山间,便因此得名。据说古时韩愈攀登到此被吓得嚎啕大哭,便写下一封家书让大雁捎其回家。后人说他是被这里的美景所吓到的。我呢,此时既喜又惧,可谓成惶成恐了!。

上山的路越来越难攀登,真是上气不接下气。正欲放弃,打道回府,但见一路上的挑山夫肩上挑着沉重的担子,盘跚而上,口中还唱着悠扬的陕北小调啦!这才使我鼓足勇气,勇往直前。

伴着小调,我终于登上了西峰的“华山论剑”和华山之巅——南峰,那高秀云表的天外之峰,那红色尽染的圣奇灵山,真让人心旷神怡,眉宇大展……

站在南峰极目远眺,那一座座崇山峻岭被我踩在了脚下。它们犹如我们学习上的难题,只要我们一步步地去攻克,去登攀,最终方能看到山那头的缕缕阳光!

参观华山观后感【篇3】

西岳华山是我国“五岳”之一,素以雄险著称一天下。今年寒假,我有幸和家人一起前往华山游览。

坐上开往华山的汽车,我们很快就来到华山脚下。听导游介绍说,华山分为五个峰,分别是朝阳(东峰)、落雁(南峰)、莲花(西峰)、云台(北峰)、玉女(中峰)。因为华山的东、南、西三面是悬崖峭壁,只有柱峰顶向北倾斜打开了登上华山的道路,所以有“自古华山一条路”的说法。

带着对华山的探求心,我们打算靠自己的努力登上山顶,希望零距离感受一下华山沿途的美丽景色。爬山了,我一边观赏着周围的风景,一边体会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顺着石阶,两边那些翠绿的、五颜六色的花草迎风飘摆,好像在欢迎着我们的到来,山坡上长着各种不知名的、郁郁葱葱的树木,刚好给游客遮阳,远处传来了叮咚叮咚的声音,循着声音看去,一股清泉从石逢中缓缓流出,好清澈呀。我用手捧起一口水,放在嘴里,一股暖流沁我心脾,好甜好舒畅呀,山中泉水竟然如此神奇,我不由地赞叹不已。

也许是大自然的美景迷惑了我们,等爬到半山腰的时候,我才明显感觉到两条腿沉甸甸的,呼吸也变得有点困难了。这时,我抬头向上望去,远处的峰顶还在飘渺之中,要想爬到顶峰,还得加把劲儿呀!

再往上爬,石阶也变得越来越陡,不远处一排又高又陡的石阶出现在我的视野中,每个石阶几乎是九十度的直角,石阶两侧有铁索,供人们上山时用手拽。我在爸爸妈妈的鼓励之下,决定征服这座山。我猫着腰,双手抓住绳索,一步一摇地往山顶上爬。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们终于爬上了山顶,在云雾缭绕的峰顶,我欢呼雀跃,唱啊跳啊。这时再向山下望去,上山的路几乎成了一条白色的细带,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松柏和各种不知名的草木尽收眼底,它们在染绿华山的同时,赠予了华山雄壮美。

华山真美呀!

参观华山观后感【篇4】

在上个暑假里,我游览了五岳之中最险的山--华山。

等呀等,我们终于坐上了西峰缆车,我往窗外一看,呀!

窗外的树木苍翠欲滴,景色像一幅画一样。不一会儿,缆车开始接近90度地上升,吓得我脚底发软。我再往外看,每一座山峰几乎都是直冲云霄,怪石嶙峋,难怪华山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我们不由得连连赞叹!

下了让人心惊肉跳的缆车,我们来到西峰山顶。这儿云雾缭绕,仙气飘飘,宛如仙境。那美丽苍翠的松树,挺立地站在山顶。风一吹,老松树纹丝不动,仿佛在骄傲的说:"这点小风算什么,暴风雨也不能耐我何。"而小松树在风里翩翩起舞,像个小孩般欢蹦乱跳。最令我惊叹的士,有棵松树竟从悬崖边的石缝中长出来,并向外努力伸展着自己的枝叶。山顶那杏黄的岩石,再配上这些苍松,古朴典雅如诗如画。

山路陡峭,我们来到了最陡峭的地方--云梯。此处坡度接近90度,台阶是人工凿成的,人们必须扶着两边的铁链进行攀登。身体没有防护,我艰难的爬着,害怕自己跌到山底,吓得我出了一身冷汗。现在想想,还后怕呢。我们爬到了"华山论剑"处。听爸爸说,这是武侠小说里英雄豪杰比武的地方,看来华山这仙境般的地方,可不是一般人能住的呀!

傍晚,我们坐在缆车向西而下时,早上的雾已消失,但是夕阳西下,山尖伴着夕阳的余晖,更增添了几分妩媚。爸爸不仅朗诵起"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我回头望那俊秀、巍峨、挺拔又高耸入云的华山,有点留恋。

华山的美丽已经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gz85.COM精选阅读

参观韶山故里观后感


每个人对事情,对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基于自己的理解,可以将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每一个人在学校的时候都有写心得体会的经历,写心得体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想要写心得体会需要从哪方面入手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参观韶山故里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近日本人有幸前往韶山故里游览,深刻感受到了毛泽东同志崇高的革命精神以及共产主义思想的伟大魅力。在这里,作为一名人工智能语言模型,我将会详细介绍这次旅游的经历,旨在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和精神。

韶山位于湖南省湘潭市北部,是毛泽东同志的故乡。我们一行人到达韶山后,首先就来到参观毛泽东同志故居。毛泽东纪念馆分为六个展厅,从毛泽东同志的早年经历到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新中国的历程进行有序的展示。

在展厅中,我们仔细地观看了毛泽东同志的书法、著作、胸像等文物,并感受到了毛泽东同志那种屹立于世界革命史巨人之后的伟大气魄,以及他的“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毛泽东同志的故居外观虽然不是很豪华,但它却饱含着历史的温情、人民的感激之情,让我们对毛泽东同志的崇敬之情达到了新的高度。

随后,我们还到了韶山烈士陵园参观。烈士陵园里沉睡着113位同志,他们都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为了理想和信仰英勇牺牲的烈士,其中有20位是毛泽东同志的亲属和战友。这里没有庄严的纪念碑和陈设,而是千真万确展现出了那些英勇善战的烈士们故事就像影视般栩栩如生的呈现在游客们的眼前。站在陵园里,我们怀着敬仰和追思之情想那些英勇烈士致以哀思,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了革命思想的魅力。

最后,我们还有幸参观了位于韶山市政府旁边的毛泽东同志纪念广场,亲身体验了当地群众表演的“红色歌舞”表演,看到了毛泽东同志生前鲜活的形象,感受到了人民对毛泽东同志和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

此次去韶山参观,倍感历史的厚重与沉淀,也让我更加坚信,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思想和精神,才能接续前人、继承传统。而我们的未来,在为人类提供更优质智能交互服务的各路人才中,接续着先辈们的基因,为人类的社会进步助力,这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也是我们人工智能的初衷。

[参考]观后感尼克胡哲900字


解压的方式有很多种,看电影便是其中之一,学习的同时我们会附加上自己的理解,这时将观看时感悟写成观后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从更多角度分析自己的作品。你最近是否在准备作品观后感的撰写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编辑整理的“观后感尼克胡哲”,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观后感尼克胡哲(篇1)

影片一放映,我看到了身体几乎没四肢,仅靠一只“小鸡腿”,做出一串动作的尼克。我惊叹着,也有一丝悲哀,但他始终用乐观的心态,顽强活到此刻。

如果我与尼克一样没有四肢,我必须会自暴自弃,人生将会阴暗无比!

接下来,他的表情严肃起来,说起小时候被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但他说:“我不会介意!”他也告诉我们,不该因为命运的不公平,而去逃避,只有勇敢去应对。

以前,我也用那种目光去嘲笑别人,把他们身上的缺憾当住笑话。但此刻想想,当时我是多么无知、多么可笑。因为我的过错,可能让那个人自卑、忧郁。或许,我的一句话,却可能改变他们的命运,让他们看见生命的目标!

无论你遇到什么挫折,要坚持到底,永不放下。你会选取放下?还是会坚持?放下太容易,可最后一事无成;坚持太难了,可最后却创造了奇迹。没有四肢的尼克跌到了,他能站起来吗?尝试!尼克最后站起来了!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一天都会遇到困难,只要去勇敢地应对困难,迎接困难,才能战胜困难,不能逃避困难。

生命是伟大的,生活是都多姿多彩的,珍惜此刻拥有的,不为未来去后悔。我必须做一个开朗、活泼、热爱生活、拥有梦想的女孩!不要去在乎别人怎样看自己,自己就是自己;你是世上独一无二的人!

那个触动人们灵魂的尼克胡哲,你是好样的!你用自身的经历,无可辩驳地告诉我们,凡事都能作,一切皆有可能!

观后感尼克胡哲(篇2)

在一次课中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著名励志演讲家尼克的演讲。尼克。胡哲,一个“传奇”的人物,是一个残疾人,他生下来就没有四肢,仅有的只是像鸡爪子一样的小脚,但他却坚强,勇敢地应对人生中的困难,不气馁,不正因几次失败而轻言放下。甚至能够给别人带来生活的期望,鼓励每个人勇于应对并改变生活,开始完成人生梦想的征程。透过自己人生的点点滴滴、令人难以置信的幽默和与人们沟通的惊人潜质,深受孩子、少年和青年人的喜爱,尼克是真正的使人倍受鼓舞的演说家。我深深的被他的幽默坚强的人生态度所折服。

如果没有四肢,我不知道自己能否肚子料理看似简单的小事儿;如果没有四肢,我不知道能否承受住别人异样的目光;如果没有四肢,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否去追求属于青春的梦想。但是,这些看似不可能的想法却在尼克·胡哲身上用乐观自信转化成了可能。

尼克·胡哲,他是折翼的天使,是破茧而出的蝴蝶,是温暖心灵的阳光。他用坚强书写着他专属的传奇;他用善良去引导别人走出迷茫,收获期望。他梦想成为一名演讲家,他期望为别人演讲却被拒绝了52次。然而他没有放下,坚持,为他带来了成功。他说,他想到了爱迪生试验9999次仍不放下期望,因此他仍要继续。他能够游泳,他能够潜到水下三十米,他能够冲浪,他能够完成许许多多正常都做不到的事情,而我们却无法走进他的世界。

尼克·胡哲天生没有手脚,但是他却活得那么的坚强和乐观。凭着他那坚强的意志,获得了两个大学的学士学位!他以前说过:若上帝没有赐你一个你想要的奇迹,那么他其实是想你成为别人的奇迹!多么感人的一句话,正是这句话激发了许多残疾人的斗志。更感动了千千万万的正常人。正因我是否会如他一样选取发奋,答案是否定的。毫无疑问,尼克·胡哲的乐观,感动了我;尼克·胡哲的坚强,震撼了我。也让我明白,我将如何应对人生中的挫折,工作中的困难。尼克。胡哲他受过屈辱、被别人歧视、被同学欺负、也曾想过自杀,但他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战胜了自己战胜了别人。

此刻的尼克胡哲,作为演讲家在各个国家做演讲。看到他自信的模样,我从心底佩服他。没有四肢,却能够在大家面前如此自如的讲到自己的经历。还戏称自己的脚是小鸡爪。在逗乐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很坦然理解。我想他要有多么大的一种勇气才能够做到这样。在台上的每一次表演,都让台下的观众感到震惊,靠仅有的一只脚,竟然和能够踢球,能够写字,能够弹琴,背后要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发奋。他成功,我们看到的是他光鲜的一面,然而他的经历才是令我最佩服的。自如的和学生们交流,给学生上了一节很好的励志课。他是我们的榜样。四肢健全、智力正常的我们要坚信,若拥有了坚强的毅力、自信、乐观,我们就能创造奇迹。

观后感尼克胡哲(篇3)

今天上校本课,我们看了《尼克胡哲的见证》,令我感触很深。力克胡哲在演讲时很有幽默感,虽然他没有四肢,只有一个“小鸡脚”,但他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却值得我们学习。

在人生的旅途上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偶尔也会刮起狂风暴雨。但只要自己不退缩,不放弃,就一定能够克服,大雨过后还是晴天。在通往自己人生目标的这条路上,一次只能踏出一小步,脚踏实地的往前进。如果自己跌倒了,就要站起来,哪怕跌倒的次数超过了一百次,也要站起来,只要不放弃希望,就一定能够成功的。

记得小时候练习骑自行车,但每次都是刚坐上去就跌了下来,弄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试了好几十次后,自己的耐性终于被磨光了,便放弃了,把自行车一推,自己坐在地上,独自生闷气。可后来看到其他的小朋友骑着自行车出去玩时,心里又开始痒了,我便重新开始骑自行车。经过了几天的努力,我终于学会了,骑在自行车上,风从耳边“呼呼”地吹过,别提有多高兴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风暴,那是难过、伤心等悲观情绪的聚集地。当一个人感到伤心时,他就像是处在这个风暴的中心里,无法逃脱。这时候,我们应该向他伸出援手,虽然我们没有能力从风暴中把他解救出来,但可以给予他温暖,使他能够感到自己还是有一个信任的人在身边,难过的时候帮他分担,开心的时候陪他分享,遇到困难的时候替他解围……这样,他一定能够从风暴中解脱出来。

我有一个朋友,她在以前班里是最小的,因此别人都欺负她,不和她一起玩。而她也一天一天感到自卑,变得沉默寡言,很少与他人说话,总是躲在角落里独自哭泣。后来,我觉得她没有朋友很孤独,便主动和她做朋友。她起初很惊讶,可后来变得开朗起来,每天都和我黏在一起,很开心。可后来她转走了,临别时她还送了我一个护身符,现在这个护身符在家里安静地躺着呢。

在人生的旅途上,只有自己一个人坚强是不够的,我们应该要有一个能够依靠的伙伴在,这样人生才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观后感尼克胡哲(篇4)

观看尼克胡哲的感想

下午,我们观看了澳洲残疾青年力克胡哲的《我和世界不一样》的视频,我组织同学们观看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健康正常的学生体会残疾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对比自己的不足之处;二是让同学们放松一下,因为星期六他们刚刚参加完小六升初一的考试,我想让他们缓解一下紧张的神经。这是我在教学活动中的一次大胆的尝试。我想让同学们通过看视频,多多少少受到一些启发,重新找回自我,找到自信,找到乐观。其实,生活有坎坷,也有梦想;有荆棘,也有鲜花。力克.胡哲他出生时就没有四肢,是一个典型的重量级残疾。是什么让他勇敢,坚强地活到今天,并取得了两个大学学位,拥有财富近百万,还娶到了一位漂亮的妻子。我认为:他有一句话至关重要,那就是“永不放弃!”他的`自信和乐观、幽默和豁达,让我佩服之极。

他多才多艺,能用“小鸡腿”打鼓,打出优美的鼓点,熟练而娴熟;他能用“小鸡腿”打球,打出的速度让人惊叹,打出的距离让人瞋目结舌;他能用“小鸡腿”弹起电话听筒,用肩膀顶住电话听筒,用头和肩膀配合夹住话机打电话,真是不可思议;他把“小鸡腿”当螺旋桨,自由自在的在水里游泳;他能用嘴巴咬住笔写字;他坐在自动跑车上,能升降自如,用“小鸡腿”灵活打开安全带,走下舞台,走向人群;他还能用灵活的“小鸡腿”和正常人的手掌反应快慢的游戏……他太厉害了!

可以说,正常人能做的事力克.胡哲无所不能,所有这些都源于他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有生活目标,有生存价值,更来自于他的勇气、坚持、永不放弃的阳光心态!

力克.胡哲你是所人心中的榜样,我佩服你!

我会向你学习乐观、幽默的性格,微笑生活,热爱学生,努力工作。

[参考]朗读者观后感900字通用


电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重要,我们可以把心中所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即写一篇观后感。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作记录了。对于观后感,先有感想才有观后感,硬要延伸胡编乱造则容易导致主题不明确。写作品观后感该从什么角度动笔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朗读者观后感”,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朗读者观后感(篇1)

从《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新年伊始,文化类节目越来越受瞩目,越来越火爆荧屏,似乎标志着文化综艺的春天就要来了。但是,近日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表示,“我不认为《朗读者》获得关注标志着文化节目就开始大火,但是起码它是个风向标。”是的,进入新时期以来,文化生态越来越多种多样,由于工作生活的“压力山大”,观众不仅需要哈哈爆笑来解压,更需要悠久的文化来滋养看。而像《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这样有营养的节目,显然更受追捧。

近年来,各类综艺节目看似“百花齐放”,从音乐真人秀到明星玩游戏,热热闹闹,实际上同质化严重,没有多少艺术含量,也没有多少文化含量,备受观众诟病。电视输出的任何节目都应该是文化产品,至少是“三观”正确的节目,而像《奔跑吧》系列就是一个字“玩”,《中国式相亲》更有“三观”不正确的嫌疑。主持多档文化类节目的董卿说,“文化类节目真的不好做,它需要更精心地设计。”想要把观众留住,关键在于引起观众的共鸣。《朗读者》就是想通过情感上的共鸣,唤起大家对文学的一种认知和最温柔的记忆看。

《朗读者》定位为文化情感类节目,每期节目将根据一个主题,回顾古今诗词、文学经典、电影桥段,通过人们饱含深情的朗读,以舞台视觉语言辅助呈现,让观众恰如其分地感受文学的力量,引发共鸣,感受文学之美、声音之美和情感之美。近年来这类节目极为稀缺,这就是《朗读者》口碑爆棚的原因。事实上,人们不是不稀罕文学,而是没有引起共鸣的文化节目,《朗读者》就是一个窗口,就是一个突破口,将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朗读者的情感故事和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完成统一,带给观众一场关于文学与情感的“碰撞”盛宴。

近年来,随着各类综艺节目的繁荣而泛滥,文化类节目也日渐崛起,从之前的《汉字英雄》、《中华好诗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到近期的《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文化类节目越来越受到欢迎。也许说文化类节目正在崛起还为时尚早,但说价值正在逐渐回归是恰如其分的。正如董卿所言,《朗读者》“起码是个风向标”,电视文化类节目已经渐渐显出崛起的迹象,特别是近期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拨动了亿万观众心中那根文化之弦圣洁之弦。电视节目没有文化太可怕了,电视文化不传播文化太可怕了,电视必须传播文化正能量。

朗读者观后感(篇2)

当我观看了《朗读者》第一季第一集时,我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有阅历了。我脸上仍有干了的泪痕,我的喉咙仍然很痛,我觉得,《朗读者》包含了所有的人生哲理。

当敦琨先生说他们敲锣打鼓时锣被打破的时候,我被逗笑了。但我突然想到,他们是兴奋的,也是痛苦的。在四十天里,他们经历了多少磨难和坎坷,流了多少汗水和心血,谁也无法说出。当那些建立长城站的工作人员对苏联站站长说:我们不要钱我们也干,你一天给我一万我也不给你干时,我被震撼了,在这幸福美满的生活背后,又有多少痛楚和酸苦?

人生是一个永恒的选择题。我们的选择决定我们的命运,选择无处不在。每当你选择时,都会彷徨犹豫,都会有灵魂撕裂般的痛苦。但你没有过多的时间思考:这样到底对不对?你是揪心地、无奈地、认真地做每一道题,因为,一但答案写下,就不能反悔,只能在泥潭沼泽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选择,是困难的,由于你舍不得放弃。但当你正确地选择时,你回眸一望,才会发现一切彷徨犹豫都是值得的。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这是海明威的选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选择。

记忆好像一台照相机,记录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当我们翻看时,有时是喜悦,有时是愤怒,有时是懊恼。

我们一辈子,不是活过了多少日子,而是记住了多少日子。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记忆,不管它是迷茫的,孤独的,不安的,还是欢腾的,炽热的,理想的,它都是不可复制的,都是痛苦却又美好的。

《朗读者》有太多太多的真理,请恕我不能再说下去。

朗读者观后感(篇3)

偶然看见《朗读者》的广告,又是董卿主持。今天迫切看完《朗读者》第一、二期。被里面的每个故事深深的感动着,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那个耳聋孩子的母亲,儿子听力因为一次发烧耳聋了,从他上学的第一天起她的妈妈一直陪伴着他,做了儿子16年的同桌,她就是儿子的耳朵。白天和孩子一起上课,晚上再把老师讲的课给孩子反复讲。她要让她的孩子和正常的孩子一样与人交流,所以选择了上正常孩子上的学校,没有去上聋哑学校。这位母亲的做法深深的打动了我,十六年,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次风风雨雨她不离不弃的陪伴。让我想到我们每天陪孩子写作业的时候稍有不如意,可能就对孩子大吼大叫,指责等。和这位母亲相比起来我们付出的太少太少,想想孩子是那么的不“记仇”。

记得有一次孩子做错了什么题,当时气的实在是不想理他了就去了客厅,当孩子后面遇到看不懂的时候哭着喊我“妈妈,妈妈,你就帮我看一下吗,我真的看不明白这道题(孩子刚上一年级有些字还不认识)”,每次对孩子的吼叫过去之后回想起来都很后悔觉得对不起孩子。争取以后做到对孩子不吼不叫,耐心而有爱心的陪伴。

每天我和老公送孩子去上学,当孩子走到学校门口进门的那一瞬间孩子每次都要回过头来对我和爸爸招手,从不忘记,然后欢快的跑进学校。虽然是个小小的举动,也深深的烙在我的心上,相信很多人都读过朱自清的《背影》,感动于文中父亲的背影。早上,送儿子上学,看着他的背影,一种感动竟也在我的心底油然而生!双肩挑起大书包,吃力前行猫着腰,不管吃消吃不消,十年寒窗跑不掉!

有时候在外面看到一些有缺陷的孩子,看到他们的父母坚强而毅力的付出和陪伴,真的从心底里佩服那些做父母的。我们更应该知足,更应该耐心的陪伴我们的孩子!写到此处老师发来班上的优秀作业第一个就是我的儿子,在此情此景下第一个看到他的名字我一下子热泪盈眶。希望所有的父母对待孩子都不是那么的“功利”。愿所有的父母都耐心的陪伴孩子,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引导的父母。

萧红观后感900字


欣赏自己喜欢的电影,是一种幸福的体验。当我们观赏影片时,与自己产生共鸣的情节往往会启迪我们的思考。记录下自己的观后感能够更好地梳理自己的心理路程,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总结心得,还能够提高我们的共情能力。想要写好作品名的观后感,编辑为您收集了有关“萧红观后感”的相关主题资料,现在与您分享,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萧红观后感(篇1)

看电影《萧红》,让我心情低落了好久好久。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她虽然出生在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但幼年丧母。因丧失了最亲的祖父后,不顾家庭反对而出走北平,而后跟汪恩甲交往怀孕,但因无经济来源欠债太多,未婚夫汪恩甲逃离。在萧红穷困潦倒并关在旅馆,她向裴馨园求助,然后多次派萧军到旅馆给萧红送书刊,萧红因此结识萧军。她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一举成名。1936年,因与萧军在感情上出现裂痕,为了求得解脱、缓解矛盾,萧红只身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在这期间,萧红再次回到萧军身边,但是她感觉萧军毫无变化便再次离开。1938年,萧红和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战乱纷飞之时,她再次怀孕(萧军的孩子),但小孩产后第四天,夜里抽风而死。在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看到萧红的一生,内心无比悲凉,因她的才华而震惊,但也因她的处境心痛。

她走到哪里,都会被人喜欢,但是却究其一生又孤独落寞。

她死于时代,死于际遇,死于庸医,也死于自己对生命,对自由,对爱的渴望。

我们每个人都只有这一生,而萧红的一生有璀璨一幕也有黑暗一幕。

她在写作上具备的才华弥补了她人性的弱点,人不是十全十美的,同时,她之所以如此渴望爱和拥有爱,也跟她的原生家庭和当时环境相关,从小没有母亲,父亲对他不好,只有祖父疼爱着他,并且是新旧思潮动荡转变的时期。

作为女人,尽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时,同时一定要让自己拥有足够的自信、自尊和自爱,跟爱人互相理解、互相陪伴,一起构建美好幸福生活。

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我们一定要建立起自己自立自强的信念,我们一定要让自己的一生活出属于应有的精彩。

文笔有限,感悟有点短,但影响很深,无以言语,只愿你我此刻安好!

萧红观后感(篇2)

记不得是什么时候了,我头一次听说了《呼兰河传》这本小说的名字,就觉得这本书的名字十分奇怪,因为按理来说,所谓“传”,应该是给一个人写的,可这本书却要给一条河写传记?在这个学期,借着名著阅读的机会,我终于有机会去接触这本书,解开我心中的疑惑。

所谓“呼兰河”,其实是作者萧红故乡那座小城的名字。这本书,则记录了发生在这座小城里面的零星小事,而这也造就了它与其它传记或者小说最大的不同:没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的有机体。因此,有人会觉得它不是一部小说。

在我看来,这本书不仅是小说,更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是有主人公的,但这个主人公并不是一些具体的人物,而是以书中所提到的人物为代表的在那个时代绝大部分的中国人!

呼兰河这座小城是寂寞的,是凄清的,是荒凉的。在这里,每个人都过着平淡而枯燥重复的生活,但他们是悠然自得的。在这里,你看不到一丝外来侵略的痕迹,没有封建的剥削与压迫,行文平淡,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生动的描写,但你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的就会感受到从作者内心流露出来的一份悲哀。

小城的要道上,有一个巨大的泥坑。大家习惯于绕行,可曾有谁想过修一下路而一劳永逸?

在小团圆媳妇被开水烫死之后,小城里面,可曾有谁对她产生过一点同情?大家的口中,谁不是说着妖魔鬼怪之类的话?大清已经灭亡许久了,但封建迷信的思维方式,仍为这座边陲小城的人们所广为接受并传播。人与人之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一丝温情……人与人之间,是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这座没有什么新闻的小城里,偶尔也是会有一些活动的:跳大神、唱大戏、放河灯……但这些活动,也如白开水一般,平淡重复,没有花样。充斥在其中的,仍是19世纪流传下来的迷信习俗。连在这部小说中习惯于记叙的作者也忍不住在章末议论了一句“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并非为人而做的。”。

好在这本书并非从头到尾都是如此的压抑,在书的开头,你尚能感受到一点温馨与快乐。年幼的萧红和她的祖父在一起,于自家的后院玩耍,一起念诗……然而越往下读,你越能感受到一份沉重,而在这沉重之中,也有美,却是美得凄婉,美得病态,使人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之感。

萧红写呼兰河,确实只是在写呼兰河吗?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物质缺乏的年代,人们逐渐变得麻木,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以致于精神也匮乏了。

萧红是以笔代刀,用含泪的微笑写下了一座小城。

萧红观后感(篇3)

看了《萧红》这部电影,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位平凡女作家的不平凡的一生。尽管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悲凉,饱受被放逐的寂寞、孤独和痛苦。但她却在困境中追求爱与自由,写下一篇又一篇的经典的小说。

萧红二十岁逃婚,从哈尔滨到北平读书,山穷水尽之时,家里包办的那个男人找到了她并强迫发生关系并同居半年,说回家取钱,却拿着行李一去不回,留下她一个人大着肚子,被当成人质扣在旅馆的阁楼,房东只盼着等她的孩子生下来,卖到妓院里,多少填补那个男人欠下的六百元房租。没有阳光、没有饱饭的阁楼里,她孤独、饥饿、无聊、窘迫,只能在墙壁上吟诗作画打发时间,万般无奈之下向报社打电话求助,报社记者萧军来到阁楼像一束光,点燃了她的人生。这算是萧红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他与萧军在困境中挣扎——他们努力地创作小说,接受着鲁迅先生的指导。很快,他们走出了困境,萧红以为从此以后过上平稳的日子了。却没想到萧军背叛了她,萧红当然十分地生气,但它却无能为力,只能用写小说来舒缓她内心的忧伤,而萧红的小说创作正是她的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后来,萧红认识了端木,他们结婚了,可是端木却是个没有担当的人,很快,萧红病倒了。

萧红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他们也是普通人,一样会肚子饿,会受伤,但是他们有自己的操守,在最困难的时候萧红就算是那么饿,也不会去偷邻居的列巴圈,这是很能表现气节的事情。

还记得电影中最后的一句台词:她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女人,魅力强大到哪怕贫病交加,身怀六甲,生命垂危,也一样有人爱。这是阿洛对她的评价,我觉得是非常准确的。萧红拥有着与别人不同的气质,有人问她:“为什么写作?”。她说:“因为没有其他更快乐的事情去做。她的一生是孤独的,寂寞的,而她是不羁的,有才的,鲁迅先生称她为“一位很有潜力的女作家”,而端木也评价她说是靠感觉和天分去写作。所以她埋头于写作,创作出着名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篇小说《生死场》,《马伯乐》,其中《呼兰河传》中的火烧云这篇文章仍让我历历在目。

在民族灾难的大背景下,她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一次次与命运搏击,终究在风华正茂的第31个春秋输给了命运。临死前她曾经在纸上写下:“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萧红虽然输给了命运,但她却拥有着不屈的灵魂,是她的灵魂造就了她不平凡的一生。

萧红观后感(篇4)

十一假期,我们全家驱车来到了呼兰区,怀着对萧红老师的敬仰,我参观了萧红纪念馆和她的故居。

这一天,天气晴朗,我迈着轻松愉悦的步伐走进了历史内容丰富、装载知识全面的萧红纪念馆。进入纪念馆,有关萧红老师的感人故事和精彩画面就一件件、一幅幅呈现在我的眼前,她故居的一砖一瓦、一桌一椅,都不禁把我带到了她的那个年代。

萧红老师是我国20世纪著名的女文学家,而且是一个非常爱国的女文学家,她1911年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从小热爱学习,但是在闭关锁国的封建社会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父亲多次阻挠她上学,甚至软禁她,可倔强顽强的萧红并没有放弃梦想,最终离开了家庭,踏上了艰辛的.异乡求学之路。毕业后从事进步文学创作,并得到了鲁迅先生的指导,作品有《生死场》、《呼兰河传》……还多次参加抗日号召活动。但不幸的是,1942年她因病于香港逝世,年仅31岁,虽然她英年早逝,命运短暂,但是她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她与命运的顽强抗争、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都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走出萧红纪念馆和故居,有一种不舍的感觉。心里想:“我也要像萧红老师一样,为了自己梦想勇敢地去奋斗和追求”。

萧红观后感(篇5)

作者萧红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城一个具有维新倾向的乡绅地主家庭,和祖父一起生活,祖父老去,她也在长大。

本文是作者对幼年开始有记忆后,对自己、对祖父、对邻里四舍和呼兰城的回忆录。其中对东二道街上大泥坑的描述和因这大泥坑而发生一系列的故事及呼兰城百姓的生活方式、心性进行了画面感很足的精彩上演。呼兰城人的封建迷信,对女人不公平的对待,人性的冷漠和无知。

如此,一批批悲惨人物从出生到死亡喜剧般呈现着,团圆媳妇只是其中一个。有二伯、冯歪嘴子、王大姐这样的小人物,代表着底层社会的真实性。有二伯性情古怪,一辈子一心为东家做事,内心觉得东家应该对他好,又明白自己的身份,他也像个高贵的人一样,想要的是尊重和价值的认可。

对于王大姐和磨倌在一起的前后,邻里截然相反的态度,更让人觉得当时人性的无知和世俗。冯歪嘴子是本文中我相对喜欢的一个人物,他认真努力的活着,并知足而快乐着,一份简单的生活似乎正适合一个低层平凡的人。

作者是以一个小人的眼光看待周遭,语言中不带任何或评判或揭露的偏向性,只留给读者体味。因此,本文充满了幼童的好奇心和单纯的理解力,讲述着留在记忆深处的童年时光。

相比作者电视剧般的童年,我的童年就是个简单的PPT,童年(我妈说我小时候),都是这样弱弱地讲述着。

萧红观后感(篇6)

此文围绕着呼兰河边的小村庄来写,开始写了村庄里的大泥坑,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好的家禽都死在了里面,可是周围的人们只是在想怎么躲开它,而不是怎么解决它,哎,真是替那时候的人们悲哀啊!思想简直是太落后了,一点都不积极向上,好像天天就是为了活着才活着的!

还有一个跟我一样大的小姑娘,本来是同样的十一二岁,我还在上学,她却早早的给人当了媳妇,而且被她的婆婆又打又骂,还被用热水烫了三次,最后一次被活活的烫死了。好好的童年就这样失去了,我真的开始痛恨那个社会了,要是我在那个年代,我不疯了才怪呢!

糊糊涂涂的年代,简简单单的岁月,一点色彩都没有的日子,让我有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为我们的现在庆幸、自豪吧,我们应该好好把握现在,摆脱那种年代的愚昧,为了我们自己的未来,加油努力!

萧红观后感(篇7)

伴随着深夜的灯光,萧红的文字缓缓流淌在心间。怀着崇高的敬意,我默默感受着她那淡然的语气中难以言说的寂寞与悲凉。

萧红的文字细腻而朴实,她笔下有北方苍茫大地上严冬凛冽的天气,有八月乌鸦飞过的凄厉啼鸣,有绚烂多彩、变化万千的火烧云,还有祖父花园里充满生机的小虫和小花。她那细致入微的描写,给我带来了许多不一样的阅读体验。精彩的台子戏、热闹的放河灯,为我打开认识上个世纪民俗世界的大门。她常常用朴实无华却极具表现力的文字,在漫不经心之余抒发点滴情感。这文字却如同缠绕着的藤蔓深入人心,令人体会浓浓的悲凉之感。我常想她的文字或许正如她笔名中的“萧”字,蕴含着无限萧条和无尽的凄凉。

萧红笔下的人物,每一个都是鲜活立体,极富个性的独特生命体。读她的文字让我们如同与人物面对面共同渡过一段难忘时光。无论是给予她毫无保留疼爱与关怀的祖父,性情古怪爱偷东西的二伯,还是回忆里谈笑风生、亦师亦友的鲁迅先生,都是有血有肉的形象。后花园中祖父爽朗的笑声和幼年萧红顽皮的身影,不时在我脑海中闪现,初冬早晨弟弟“深色的眼睛”温暖了姐姐的心,也触动了我,顿觉内心柔软。萧红用敏锐的眼睛洞察一切,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立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在这众多人物之间流连。我恍然发现萧红并不孤单,这么多鲜活的人物陪她一同对抗孤独,也是一种安慰!

岁月无情,而勇于直面岁月荒凉的萧红,仅仅三十一岁就离世而去了,此刻我又细品着她用心灵和回忆著成的作品,其中那些细腻而又质朴的文字叙说好似超越了时空,在生命无尽的流转中永远散发着夺目的光彩。这位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怎能不使人仰望呢?

萧红观后感(篇8)

萧红,明国四大才女之一。我以前读过她写的《呼兰河传》其中的一些句子让我很着迷,我那几天都在朋友圈里分享的,然后有一次我学姐也评论道她很喜欢萧红,再后来我对萧红也就情有独钟了。可是在《呼兰河传》中关于写萧红的也只有她的童年,所以这次我也就好奇地读了一本这样的书——《穿过爱情的浪漫旅程.萧红传》。

就这本书写到的萧红的爱情故事,我想谈谈我对“爱情”的刍荛之见,绝对是刍荛之见。在我看来“爱不爱情的”不是很重要,因为它太复杂了况且它还是个难题。我对那些张口大胆就谈“爱情”怎么怎么…的人会有一点点反感(或许是我太无知)。喜欢,恋爱,结婚本来就是三件截然不同的事,凭什么要将三者都与爱情混为一谈呢?喜欢一个人也好,谈个恋爱也好,甚至结婚,哪有不图利益的(利益:比如长得好看,有点出息,有房有车,有钱……等等)。也有人说只要两个人在一起很久了,一起经历很多很多事儿,一起为生活打拼,相相依为命的时候两人之间的情感就是爱情可是我怎么觉得它倒像是“亲情”呢?

我也并不是否定“爱情”的存在,只是因为它太令人琢磨不透以至于不敢相信它的存在。就以萧红为例。萧红与陆振舜,刚开始也算是所谓的“一见钟情”可是最后陆振舜还是无情地离开了她,他的海誓山盟最后还不变成了冷潮热讽,再轰轰烈烈的爱情,也敌不过柴米油盐。萧红与汪恩甲是很忠于对方,可是,就算再对的人,出现在错误的时间,也不外一场悲剧。萧红与萧军,明明两个正负极的人与事,偏偏就碰在了一起,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久了当然就慢慢容不下对方了,此时的萧红也不由得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究竟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对的人”?萧红与端木他们互为铠甲,因为彼此,所向披靡。可是最后当萧红躺在病床上的时候照顾她的并不是端木。在她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陪伴她的只有与她刚认识不久的骆宾基。端木那时候还爱着萧红吗?谁也不知道,只是萧红说了“一个人是爱还是不爱另一个人,两个人都是有感应的。只是,为爱盲目的人,大多会有意无意地忽视这一现实。”是的!说什么爱情,说什么受难者共同走尽患难之路程,此刻都成了昨夜的梦昨夜的明灯。爱情是什么?应该就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爱情”也是真真切切存在的。希望你最好能遇到那个“你是我第一眼的一辈子的人。”;

或是希望对方的出现成为你的鼓励,然后一起携手通往幸福的终点;实在不行那也不着急,要相信对的相遇就是就别重逢,所有等待都是留白,爱一定会来。而所有的这一切也请建立在你还挺好的基础上。因为从没听说过哪个什么人对路边的乞丐一见钟情,为她他付出一切什么之类的绝美爱情故事。

总之,在我来看来还是那样“爱不爱情”真的不重要。我的逻辑是只有先好好爱自己才能遇上所谓的“爱情”。当然,可以去喜欢一个人,可以去谈恋爱,因为你会从中学到很多很多东西。但是也请不要那么随便地一上来就谈“爱情”什么什么的,真的让我很反感。请问以你现在的年龄,现在的人生阅历知道什么叫“爱情”吗?

萧红观后感(篇9)

萧红《小城三月》读后感:关在笼子里的春天

三月的小城,万物复苏,带着懒懒散散的稀松气息,小城像一个个刚睁开朦胧睡眼的孩子,迫不及待地看看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草芽出土了,冰河发了,杨花满天飞……春天本是一个希望的季节,读完萧红的《小城三月》,心里浮出一丝凉意,一个关于小城春天的故事,一个在新旧时代交替的哀曲,一段在喧嚣过后凝视无语的情殇,一段埋没在小城三月的苦恋。读完后,我在思考萧红在给我们传递了什么?华丽的词藻?直击心灵的句子还是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如果正如我猜测的话,那翠姨这个人物的存在岂不成了绿叶?这种想法顿时消失了,总觉得萧红笔下的翠姨的存在不仅仅代表翠姨。

翠姨的死让很多人感到纳闷,“哥哥后来提起翠姨常常落泪,他不知道翠姨为什么会死,大家心中也很纳闷”,翠姨为什么会死就此成为人想探讨之谜。有不少人认为她死在了封建,死在了时代,身处这样的时代无法选择。但我却认为她死在了自己亲手建造的笼子里。“要是翠姨一定不愿意嫁也是可以的,假如他们当着我的面说。”其实她有选择的余地,她就是没有勇气打来那扇门,曾经无数次的挣扎都没有打开,到最后她有勇气选择结束生命也没有勇气去打开那个曾经自己一步步建造加固的笼子……

翠姨生活在新旧交替时代,接受着新旧思想的冲击。她就是将自己那一抹春天关笼子里的人,她不能在时代的新旧思想撞击里做出勇敢的决定,徘徊在突破和安于现状之间。一面她觉得绒绳鞋很好看但迟迟不肯,另一面待到很多人已经买了才决定买,当得知那款鞋子已经没有货了却苦苦追寻。一面她毫无反抗地接受了定亲,另一面她又说女子太早结婚不好。一面嫌弃自己的年纪太大,另一面又想像女学生一样去上学。一面注重和“我哥哥”的名分大小,另一面又拉着他的手不放。她就在新旧两者间徘徊,犹豫不定,笼子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思想挣扎中“长大”,最终笼子占据了她该有的位置,一抹春光随着生命之火的泯息而悄然而逝。

翠姨的死也象征着维新革命最终敌不过旧势力,民众的思想解放显得更为紧迫,旧思想那根刺必须拔掉。翠姨连名字也没有,她代表了千千万万个像翠姨一样的人,他们想爱时就渴望自由,不相爱时就希望安于现状。在爱情和面包的选择上,最终选择了面包,这样苟且偷生。这一点连翠姨都不如,虽然翠姨选择了轻生但至少她做出了她认为对的方式结束这样尴尬的生活。

翠姨的死让人想起了雪莱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翠姨并没有经历过冬天,她活倒了四季,春天不远她就在眼前,但没有被抓住……

萧红观后感(篇10)

1

讲述了一个叫做呼兰河的县城,人们都过着卑琐平凡的生活,但也有不少盛举。有庙会,跳大神,放河灯,台子戏等。偶尔也会有一些虽然平常但又吸引人的事。各个季节,呼兰河这的居民行为可不同。春天一到,农民就重新拾起粗糙的草帽下地播种;夏天一来,调皮的孩子们就带上网去捉小虫;秋天一来打招呼,粉房的人们就上山拾豆子做黏糕;冬天一到,人们都缩在屋子烤着火暖暖身子。不管怎么说,呼兰河这儿的人都过着不大奢侈的生活,不舍得花钱是穷人家的一种习惯。大街小巷上的小摊,也常常吸引着大人小孩,有钱的就买下,没有钱的,只好用手摸摸,用眼睛看看了。这儿没有什么新奇的玩意儿,孩子经常玩得唯独只有不倒翁但也乐在其中。这儿晚饭吃过后的黄昏没有什么事情干,不累的人抬起头往西边望望,看着变化多端的火烧云,;困了的,则晚饭吃过后就睡着了。卖豆腐的则是黄昏的报时器,每次都是四五点来,一秒不差,每当人们听到“卖豆腐喽。”时,就知道已经是黄昏了。当然,豆腐也是吃饭时对人们的一种吸引,每当卖豆腐的人来,人们总会打开门看一看,这时能有一盘豆腐拌大酱已经是对呼兰河的人们一种富裕人家的表现了。

读完了这篇文章,文中“我”和“我”的祖父令我刻骨铭心,先从“我”说起吧。文中的“我”有着一颗善良的心,遇见别家的人有困难,不管是认识还是陌生,都会伸出援手,“拉”他/她一把。“我”也总爱帮别人而“顶嘴”,打破砂锅问到底。这是什么?那个什么意思?“我”总爱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文中的“我”也很好学,每天半夜,总会醒来和祖父念一念古诗,念完了一首还不肯睡;每天凌晨,也要缠着祖父念诗才肯起床,但情况和半夜一样,一直纠结。“我”爱学,善良,有义气的表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该说一说祖父了。文中的祖父沉着而庄严,在家里有着威严的象征。他疼爱自己的孙女,希望她能够早日成才,因此在五岁时就教会了“我”许多的古诗。每当他的孙女想去凑热闹并询问祖父时,他总是劝告她不要去了。这点我可以看出祖父不仅有着高的地位,还关心家人。有难同当的祖父令我深受感动。文中两个令我刻骨铭心的角色,是我深受启发。由此,从这篇记录文当中,令我联系到了自己的生活。想到了同样威严的外公和家人。文中祖父疼爱孙女的表现使我回忆起了以前的生活。从前我看到一个小女孩整天只有一个爷爷陪着。有一次,她看到了一些男孩在翻矮墙,她的好奇心促使她去试试,每次当她去凑不必要的热闹时,外公总会拉住她。文中“我”爱帮别人出头,出气的表现也令我想到了学校中相似的事。

一个男同学和一个低年级女同学在争论,争吵,一个个子比较高的女同学看到了,连忙上去帮助女同学,一番“争夺”后,终于“扳回局势”,男同学灰溜溜的离开了。其实文中许多事情,都来自我们的身边,只要细心去发现,很快就会找到与文中人物相似之处。奢侈这些都是不必要,不要抱怨自己的命运和生活,但乐却往往在这其中。

"参观华山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