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曾国藩读书心得

发布时间: 2023.10.26

曾国藩读书心得热门。

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相同的事件和相同的人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和体验。通过总结心得和体会,我们可以将其中有趣或有意义的部分记录下来。在工作团队中,交流工作的反馈和心得体会常常能够帮助团队做出更有价值的决策。下面是我们分享给您的"曾国藩读书心得",如果您喜欢这个网页,请在浏览器中收藏它!

曾国藩读书心得 篇1

学校提倡开展阅读交流活动,让教师提高个人的阅读素养,对此我深表赞同和受益。寒假其间难得有大块时间,读了几本“闲书”,试想让自己即充实一下,又能找到些许感悟或是灵感。其中《曾国藩胡雪岩》一书让我感慨颇多。

曾国藩、胡雪岩是中国近代史上罕见的两位。他们都是普通的农家子弟,但是什么让他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天资?是努力?还是机运?看完此书不禁一番感叹……

曾国藩起势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起义之时,他正因母丧归乡。他深知清朝的颓废和无力,依靠师徒、亲友的复杂人际关系,在家乡建立了湘军。

后来,他以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因此被封为一等勇毅侯,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但他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己牢记锋芒之害,始终把“不为人先”的教训当作做人的一大策略。

他曾在父亲居丧期间向朝廷要巡抚之位遭到拒绝,几乎断送了自己的前程;为了保护起家资本,他四次违抗朝廷圣旨,甚至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老师吴文镕被击败而见死不救。正因为吃过亏,曾国藩开始藏锋克己,不让自己张扬,并把**脾气称作降龙伏虎,去掉了自负和自傲这两大弱点。曾国藩也常说“天道忌巧”,即凡事都要下笨功夫,所以,他的读书不二法则是:

一书未完,不看他书。富贵之后,他将自己的俸禄长年供给家乡的三百多户人家,对自己的子孙却要求自食其力,不使佣人。

胡雪岩小时候很穷。他以帮人放牛为生,在杭州银行当过街边小贩。历经努力,他由钱庄伙计一跃成为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构筑了以钱庄、当铺为依托的金融网,开了药店、丝栈。他经营的药店——胡庆馀堂的资本一度发展到高达280万两银子之巨,与北京的百年老字号同仁堂南北相辉映,被美誉“北有同仁堂,南有庆馀堂”,在中国药业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笔。

更鲜为人知的是,杨乃武与白菜昭雪案是胡雪岩的侠义仁义之作。他的义声善名因此深入人心。他既与洋人做生意,也与洋人打商战,他**购回流失在日本的中国文物,体现了拳拳爱国之心。

他们之所以能在常人之中脱颖而出,得益于他们处世及经商的“绝学”,这些绝学是他们对人生成败得失的总结。它反映了他们对传统智慧的独特运用和对生活现实的深刻理解。我想这可能就是个人原则与坚持的结果吧。

结合工作实践,深入学习总结,反思探索,感悟启迪,是帮助人们提高和升华自我的有效方法和良好习惯!

字数:965

曾国藩读书心得 篇2

曾国藩,动荡历史中被忽视的人。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使时代潮流掩盖了近代中国最突出的人物。然而于其人,实乃不容忽视。这是我读了《曾国藩》最直观的感受。

对于曾国藩,蒋介石则多次告诫子弟僚属“曾文正公家书及书礼……,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毛泽东“独服曾文正”。那么,作为封建王朝的官official,他身上有哪些突出之处,值得三大名流尊敬?

一是勤奋好学、学以致用。曾国藩在京参加朝考进入庶常馆学习后,“日以读书为业”,勤于求教,不耻下问,在很多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文化方面,他推崇程朱理学,学术造诣颇深,著有《经史百家杂钞》,尤以《曾文正公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在发展经济方面,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要以重农为第一要务”等。这些思想大多为当时统治者所采纳,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正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写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这何尝不是曾国藩所具备的呢?

二是重视人才,知人善任。曾国藩认为晚清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官吏的腐败,而官吏的腐败则是由于人才的匮乏。“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他将人才问题提到了关系国家兴衰的高度,把选拔、培养人才作为挽救清王朝危机的重要措施。

它实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和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和发展的权利。正义是社会公平与正义。 它基于人类的解放以及他们的自由和平等权利的获得。 它是国家和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

曾国藩知道,只有平等,才能更加合理地利用人才,为国家做出更好的贡献。我们不得不说,曾国藩的思想是先进的。

三是百折不挠、临危不惧。曾国藩到北京参加会议,两次失败,但他并不气馁,但他更加努力,终于第三次再试。他从29岁起开始记日记,持之以恒,直到在直隶总督位上去世的前一天。

作为一介书生,他本不具备武将的优势,但却凭着顽强的意志,以“屡败屡战”的不屈精神,统领湘军,以少胜多,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在兵败岳州、九江受挫、祁门被困等多次战役中,兵将士气不振,几乎是身陷绝地,但他从容不迫、视死如归,终于稳定了军心,鼓舞了斗志,转危为安。这又何尝不是和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有共通之处呢,都是需要千千万万的领导人与人民群众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形成如此成熟与完善的先进理论。

四是虚怀若谷、心胸坦荡。左宗棠作为曾国藩的门生,因两人政见不和,多年不通问讯,外人传闻他们之间有矛盾,但当李鸿章问曾国藩“谁是当今第一人?”时,曾国藩却说左宗棠雄才大略、为人耿直、清正廉洁,第一人非他莫属。

李鸿章大惑不解,曾国藩称左宗棠“知人之明、谋国之忠”,两人之间争的是国家大事,不是个人私情。后来,左宗棠得知后感到惭愧。正因为他襟怀坦荡,易于合作共事,才成就了一番事业。

五是严于律己、勤俭廉明。曾国藩对自己和家人都很严格。30岁时,他做了一件青缎马褂,只有遇庆贺及新年时才穿一次,30年后,衣犹如新;在南京总督府,他要求妻子和儿daughter每天晚上纺纱和织布做饭。他的诸位弟弟同在军中,在承担职责方面,他总是督促他们身先士卒,**行赏时则让他们排在后面,并嘱咐他们:

“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

不得不说,曾国藩那样的重臣所有的品德都似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所涵盖的,而且曾国藩确实也是以身作则的在践行着,所以历史对他的赞扬才会如此之多,这似乎又从侧面反映出了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确性与重要性。

以上几点,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我想我们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更要向曾国藩学习,向历史学习,更要结合当今的先进理论更好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

曾国藩读书心得 篇3

《曾国藩传》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一起来看看曾国藩传读后感吧!

曾国藩传读后感1《曾国藩传》这本书,在上高中的时候已经读过了,大一时又看了一遍。这本书论述了曾国藩一生的功过。

里面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彻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与作用;同时又历史地科学地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作用。

在阅读了《曾国藩传》之后,我首先感觉他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中国人,他身上有着典型中国读书人的特质,那就是修身,齐家和治国。他虽然为腐朽的满清王朝服务,但他抛开了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他对国家、国家和家庭的爱仍然值得我们尊敬。

曾国藩是个真正的学者,从他二十三岁考取秀才,到三十二岁致力于朱理学,再到三十八岁编成《曾氏家训》,贯穿了其不断拜师不断学***流派的前半生。下半辈子,他虽然一直在奋斗,经历着坎坷,但仍然不忘自律和学习。每天,我都坚持写读书笔记,回顾自己的行为,坚持到生命的尽头。

曾家虽屡次封侯,但曾国藩对子女要求很严,教育子女更是中国近现代的典范,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曾国藩在教育上选拔和培养了一批人才。攻占金陵后,他首先组织修复江南贡院,招募人才。他在人才选拔上不坚持一格标准,先后提拔了赵烈文、黄翼开、薛福成等一批为今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工作人员。

不仅如此,曾国藩也是识才的伯乐。他的许多**,如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都是后来的名人。他重新创建了金陵书局,不仅翻译和出版国内经典典籍,还翻译了一大批国外的科技著作以及文化、政治思想书籍,为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

曾国藩读书心得 篇4

在攻打和打败天国之前,他就知道要打败强大的太平军,不能靠**那些懒惰无能的绿营和八旗兵。于是就立即另起炉灶,在湖南筹办湘军。他十分重视军队的训练,毫不犹豫地投入巨资加强军备。

由于湘军没有任何军费,曾国藩克服重重困难,集资建军。在军还未训练完毕时。离开军队打仗是不容易的,这也为他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为后来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他与太平军作战时,在军情紧急的情况下,毫不畏惧,多次写下遗嘱。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曾国藩另一个可敬之处是,在国难当头之时,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向西方学***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他购买外国仪器设备,聘请外国专家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他发起的洋务运动虽然未能突破封建统治的障碍,达到自强不息的目的,但也为探索救亡之路提供了经验。

有这样一句话,叫“当官要读《曾国藩》,经商要读《胡雪岩》”,中国有多少包括毛泽东、蒋介石在内的政治家、政客都把《曾国藩》作为官场的圣经,同时也把曾国藩本人当作中国官场的教父。的确,从一个普通的湘乡子弟,走到官居一品的大学士,曾国藩是一个仕途上的成功者。他的挺,他的忠,他的严,他的谨,的确为中国封建社会官僚之极,也正因此他才能坐到中国封建官位之极。

纵观曾国藩一生,我认为他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思想家。最后,我想用四个词来形容他:智慧、毅力、严谨和忠诚。

曾国藩读书心得 篇5

曾国藩的廉政观

曾国藩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位大儒,他5岁发蒙,23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28岁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实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志向,成就了“立功、立德、立言”的不朽事业,在腐败的晚清官场不入浊流,不陷卑污,对我们今天如何廉洁做人,防贪惩腐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值得我们深思。

自律方面,日三省吾身。曾国藩对日常个人行为修养的反省,除了师友之间的相互帮助和监督外,主要依靠日记写作和自学来加强。有一天,他在日记中写道,“早上起来想起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到别人得了好处,心里很羡慕”。

于是他就开始进行自我批判,“每天讲要按照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但是灵魂深处却那么羡慕金钱,这很卑鄙”。一天,他到朋友家去拜访,知道这个朋友得了一笔别敬,心里很羡慕。回来后,他在日记中写道,“上午刚刚进行了自我批评,下午又犯这个毛病,真可谓下流”。

翰林院清闲,给了他读书的好机会。他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发愤苦读先辈大家之作,如诸子百家,二十三史,韩、欧、李、杜等人的文集。他还读了很多治理国家的实用之学,如兵书、荒政、水利等方面的书籍,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不贪财,不苟取”信念,为做大事做好了准备。

治家方面,勤俭为要。曾国藩认为历代官宦之家破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奢侈腐化,所以提出勤俭持家,读书是为了明理,是为了更好地做道德君子,是为了行孝友之德,而不是为了做官才读书。如果你为了当官而学习,即使你做得更多,赚得更多,也只是暂时的。

如果是为了道德提升去读书,那么不求做官,官运自然而来,而且做官就能做清官,子孙福荫绵远。曾国藩并非口头说说而已,“勤俭”二字,曾国藩一生奉行不懈,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他一再叮嘱家人:

无论老少男女, 总以习勤劳为第一义, 谦谨为第二义,要求家人出外不得坐轿子, 女儿、儿媳每年得亲手做一双布鞋、布袜寄给他使用。曾国藩之“勤”,人人都能看见,他一生为官,早起晚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为官方面,廉以服众。入仕伊始,便以“廉”律己,“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立誓 “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并以此为律终身奉行。《国史本传》这样描述曾国藩:

“清俭如寒素,廉俸尽充官中用,未尝置屋一廛,田一区。食不过四,男女婚嫁不过二百金;垂为家训。”为官廉洁自律,以身作则,要求出行无须下属迎送、办席,力戒**吃喝,能省则省。

以侍郎回其湘乡故宅,不带仆人, 一如寒素书生之旧。后成为湘军统帅, 仍坚守勤俭之风, 未闻其侵吞军饷以自肥, 或肥其亲族之事。

执政方面,严惩腐败。曾国藩认为,**工作要廉洁,严惩腐败。他曾制定《劝诫浅语十六》、《直隶清讼事宜十条》、《直隶清讼限期功过章程》,严格约束下属及幕僚,痛下狠手整改各级**惰于公事、拖沓敷衍的败坏风气。

1869年,他一年**19人,其《特参庐县知县吴燮和贪劣科派请予革职折》,将五品衔**安徽庐县候补知县吴燮和革职查办,永不再用,在处理**问题上决不手软。他认为,吏治腐败让人心变坏,由于**欲壑难填,必然剥削和压迫,因而引起民变。要从根本上改变民变四起的现状,仅仅凭借军事镇压,只能是治标; 必须从整饬吏治入手,才能唤回民心,才能缓和日益激化的阶级矛盾,达到治本的目的。

因而力倡“若不从吏治人心痛下功夫,涤肠荡胃,断无挽回之理”。

曾国藩一生拜将封候,位极人臣,无**治武功,都光彩夺目。为官清廉自守,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曾国藩读书心得 篇6

曾国藩是清朝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毛泽东曾说:

“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他的思想对后人影响很大。对其思想总结以下九点认识:

一、曾国藩每天必修《课程十二条》:

(一)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反躬自省。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四)读书: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五)读史:购藏《二十三史》,每日阅读圈点十页,从不间断,以史为鉴,知天下兴替。

(六)谨言: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刻刻留心。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九)获知:每天读书时把新知记录下来。

(十)温故:每日作诗文数首,温故而知新。

(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小时。

(十二)宿家:夜不出门,旷功疲神,无功补身。

二、曾国藩为官的办事方法以五到做为重要标准,五到即为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

1、身到,就是作为官吏对**,盗案必须亲自勘察现场,并亲自到乡村巡视民情,作为统军的将领,就必须亲自巡视军营,亲自察看敌情。

2、心到。就是说对事情要用心揣摩、苦心剖析,力求获得透彻的理解。众所周知,辩证地说,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

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没有深入的分析,那么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事物。

3、眼到。也就是说,要注意人和公文。这条看起来很简单,其实,“眼到”关键是练眼。

曾国藩看人,一眼就能把人的长处缺点,今后的前途发展看个**不离十,这是什么样的“眼功”!看公文、看书,也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有人仅仅看见字面的意思,有人则看到了字里行间的深意。眼力不同,看到的也决不一样。

4、手到。就是要勤写。比如,可以随意记录人的优缺点和事物的关键点,避免遗忘。

曾国藩在这方面极为用心。他的日记就有若干种,有的用来反省自己一天的过错,有的用来记录读书的心得,有的用来品评人物曾国藩从自我修身养性的功夫到识人办事的水准再到诗文方面的成就,无不得益于这些笔记。

5、口到。就是对于下属,除了用公文提醒他们该做的事外,还要时时用口告诫他们。我们都有体会,用笔和用嘴谈,方式不同,作用也不同。

特别是在军队,如果仅仅用公文来告诉士兵该怎么办,而不是用嘴来鼓舞士气,那肯定是一个大错误。

三、曾国藩选取用人的方法:应以有操守而没有官气,条理性要强而少说大话最为重要。

4、 曾国藩有三种培养人才的途径:1。课堂阅读。2、历练。3、言传身教。

5、 曾国藩的人生信条与经历:威严与谦虚

1、办事赴公,则当强矫

2、争名逐利,则当谦退

3、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

4、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

5、入与妻孥享受,则当谦推。

六、凡事不可追求尽善尽美,因为过于圆满就必然会走向反面。

原因:1。过度的美丽会导致嫉妒和攻击他人。

2、过分的美好会导致心中增长狂傲之气。

3.过多的美丽会导致铺张浪费。

4.太多的善良会导致道的堕落。

七、人与人和平相处的秘诀在于一个“忍”字。适可而止,不求极端,这是人间世事的处理原则之一。

名利地位竞争中的忍,就是要不贪权力,不仗势欺人,不妒嫉他人的成功,不挑剔别人的不足,严以待己,宽以待人,成功了不自傲,失意了也不妄加菲薄,得宠不得意洋洋,受辱也不惊慌失措,对于权势不可过贪,应该克制占有权力的欲望,不让它盲目膨胀,日日反省自己的行为得失,只有这样才能经得住大风大浪的考验,而战胜艰难困苦,立于不败之地。

八、为人处世,要善用刚柔,才能长久挺立,自立自强。用柔来控制刚度,用柔来克服刚度,运用到自立更生、自强不息的人格中,往往会产生特殊的效果。办事让一步为高,退一步海阔天空。

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为根基。

九、古代思想家庄子识人九法:远使之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能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一酒而观其态,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曾国藩读书心得 篇7

曾国藩、胡雪岩是中国近代史上罕见的两位。他们都是普通的农家子弟,但是什么让他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天资?是努力?还是机运?看完此书不禁一番感叹……

曾国藩起势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起义之时,他正因母丧归乡。他深知清朝的颓废和无力,依靠师徒、亲友的复杂人际关系,在家乡建立了湘军。

后来,他以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因此被封为一等勇毅侯,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但他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己牢记锋芒之害,始终把“不为人先”的教训当作做人的一大策略。

他曾在父亲居丧期间向朝廷要巡抚之位遭到拒绝,几乎断送了自己的前程;为了保护起家资本,他四次违抗朝廷圣旨,甚至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老师吴文镕被击败而见死不救。正因为吃过亏,曾国藩开始藏锋克己,不让自己张扬,并把**脾气称作降龙伏虎,去掉了自负和自傲这两大弱点。曾国藩也常说“天道忌巧”,即凡事都要下笨功夫,所以,他的读书不二法则是:

一书未完,不看他书。富贵之后,他将自己的俸禄长年供给家乡的三百多户人家,对自己的子孙却要求自食其力,不使佣人。

胡雪岩小时候很穷。他以帮人放牛为生,在杭州银行当过街边小贩。历经努力,他由钱庄伙计一跃成为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构筑了以钱庄、当铺为依托的金融网,开了药店、丝栈。他经营的药店——胡庆馀堂的资本一度发展到高达280万两银子之巨,与北京的百年老字号同仁堂南北相辉映,被美誉“北有同仁堂,南有庆馀堂”,在中国药业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笔。

更鲜为人知的是,杨乃武与白菜昭雪案是胡雪岩的侠义仁义之作。他的义声善名因此深入人心。他既与洋人做生意,也与洋人打商战,他**购回流失在日本的中国文物,体现了拳拳爱国之心。

他们之所以能在常人之中脱颖而出,得益于他们处世及经商的“绝学”,这些绝学是他们对人生成败得失的总结。它反映了他们对传统智慧的独特运用和对生活现实的深刻理解。我想这可能就是个人原则与坚持的结果吧。

结合工作实践,深入学习他人,反思探索,感悟启迪,是帮助人们提高修养、升华修养的有效方法和良好途径!

曾国藩读书心得 篇8

前期的曾国藩是中国居官者之典范,是中国文人之楷模!他是乡下一个小地主家庭的儿子。他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勤奋工作,积极加入世贸组织,忠于皇帝,爱国主义。长大后,他在遵守封建礼教、学习修身养性的同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仕途上, 也是秉公执法,敢于得罪权贵,他从道光年间中进士、点翰林,到咸丰年间办团练、打太平军,再到同治年间于天津、办教案,曾国藩的一生可谓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却时刻以尽忠报国为己任,以兴我中华为志愿,可以毫不犹豫的说他是官之典范,人之楷模了!

而后期, 多年的官宦生活终于把曾国藩给同化了,他不再盲目模仿古代的忠臣直言死谏,虽然没有与那些**污吏同流合污,但对一些官场恶俗也睁只眼闭只眼,就这样.有了我们后来看到的仕途一帆风顺的曾国藩。我认为这是一个真正的悲剧,不仅对曾国藩,而且对时代。

曾国藩一生最大的成就有两个:消灭太平军和建立洋务。在这两件事里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创新.爱国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在扑灭打平天国之前, 他深知,要打败强大的太平军,靠**那些懒散无能的绿营、八旗兵是不行的,就立即另起炉灶,在湖南筹办湘军.他又非常重视对军队的训练,不惜重金加强军备。因为湘军属于团训,相当于民兵,又没有军费,曾国藩克服了许多困难,集资建军。

在军队完成训练之前,走出省区作战是不容易的,这也为他赢得了充足的准备时间,为后来的军事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与太平军作战,在军情紧急时也毫无畏惧,数次抱定必死之心写下遗嘱。

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曾国藩另一个可敬之处是,在国难当头之时,他以及他的学生们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他很有创新精神。他购买外国仪器设备,聘请外国专家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最终,他发起的洋务运动未能突破封建统治的障碍,达到自强不息的目的,也为探索救亡之路提供了经验。

曾国藩说:“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往向不是一时半刻所能形成的。

那种无法控制的欲望,只有曾国藩这样勇敢的人才能获得。曾国藩一直以成国家栋梁为宿愿,便投以完善自我的诸方面努力,从“勤”以治身到“畏”天命,无一不是在为了自己的目标在努力。对于出身于封建地主阶级的曾国藩来说,他唯一的选择就是维护阶级利益。

曾国藩所得道德一切教益,都是忠于封建王朝,恪守国王、臣民、父子的仁义道德。

纵观曾国藩一生,我认为他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思想家。最后,我想用四个词来形容他:智慧、毅力、严谨和忠诚。

由一介书生成为官居一品,汉人中最**位大学士,与其为人处事的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修身律己。曾国藩治学以修身,他尊崇且钻研程朱理学,早年拜镜海先生门下,学习儒家思想,信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他崇拜高位,但他的生活很简单。他坚持喝家乡的绿茶,用简单的木箱。湘军攻占金陵,掠夺财物。作为湘军司令员,他一点也不收钱,一点也不抢。

二、善于用人。曾国藩深知天下之大,事变至殷,绝非一手一足所能维持,必须举天下之才会于一,乃可平天下兴国家的道理,因而他把发现人才,奖掖人才,培育人才,重用人才作为自己分内的任务。作为一个文人,他对战争知之甚少。他发现,他利用鲍超、罗泽南、彭雪麟、杨载福等一批人,帮助他攻城略地,与他一起铸就辉煌。

曾国藩身边有许多幕僚出身卑微,大多是在毛遂自荐时被曾国藩相中,许多人年纪轻轻,而曾国藩都以礼相待,平等相见。曾国藩在于太平军和捻军作战时,许多方略、计谋都**于普通的幕僚,在屡次官场上险象环生时,这些门客出谋划策,渡曾国藩于危难之中。

三、谨言慎行。曾国藩行事谨慎,懂得审时度势,遇事总会上下琢磨,前后思量。他深知皇上对汉人猜忌甚多,如要建立一支曾家军,从皇上到朝野满人都不会放心,他通过深思熟虑保奏塔齐布,摆在自己之上,来消除皇上及朝野满人的顾虑。

在立下平定太平天国大功后,曾国藩手握二十万湘军,且位高权重,他恐皇上与满朝猜忌,一再要求归回以完晚节,在未获准以后又大裁湘军,借以消除皇上的猜忌。在对待肃顺上,他深知权臣手腕,虽皇室肃顺对曾国藩爱惜有加,并多次提携,但他也意识到肃顺虽大权在握,却树敌太多,以后会遭不测,顾私下不予忘来,正是他的妥善处置,后来肃顺虽被扳倒,但曾国藩依然受到重用。

四、顾全大局。在儒家“义理”思想的影响下,曾国藩忠于皇室。在处理天津教案事件时,为了顾全大局,他做出妥协,使自己多年苦心经营的名声大打折扣。

天津教案是中西方文化的冲突,教士的蛮横,国人的抵制,导致国人烧教堂,杀死10余名教士。外国列强,大兵压境,在天津海面陈列战舰,稍处理不慎就会引起战火,而以当时中国的国力,断难与其对抗,唯有委曲求全,曾国藩权衡利弊,最终采取不与列强开战,接受列强提出的,赔礼道歉、惩治**等条件,但这种做法激起了民众和一部分**的抵制,使他苦心经营的声誉毁于一旦。但为了顾全大局,他唯有外惭清议,内疚神明。

五、善思求新。晚清时期,西方列强接踵而至,不断破坏中国的主权和领土的安全,曾国藩亲眼目睹了“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在中国横行无忌。他还希望中国有自己的强大船只和强大的枪支。他主张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强国强民,抵御屈辱。

曾国藩创办江南机械制造局,开始模仿西式枪。当他发现制造器械的设备陈旧,专门派人到国外购置“制器之器”。但他又意识到洋人的技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若不系统的接受一整套关于天文历算理化方面的教育,接触到造炮制船的各种现场,就不能学到西洋的学问之精髓,不能造出最先进的船炮。

于是他邀请法院派一批优秀的孩子出国留学,学习后回国报效国家,最终把这些孩子提升为国家的一批人才。

曾国藩读书心得 篇9

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一位伟大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饱经沧桑,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但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奋斗,最终成为了一代名臣。读完《曾国藩》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曾国藩》这本书以曾国藩的一生为线索,详细介绍了他的成长经历和政治事业。书中揭示了曾国藩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并叙述了他如何通过刻苦学习和勤奋工作,一步步走上了仕途的道路。曾国藩在书中被描绘成了一个智勇双全、富有正义感和使命感的人物。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将为国家为民族作出牺牲看作是一种荣耀,而不惜抛弃家庭和个人的利益,全心全意为国家的改革尽心竭力。他的一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

读完《曾国藩》的第一感觉就是曾国藩的坚持和勇气。在乱世之中,曾国藩毅然选择了坚守初心。他坚信自己有责任拯救国家,于是投身于太平天国运动之中,并且挤出时间刻苦学习军事和政治知识。他深切地理解到,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和不断实践,才能真正拯救国家。他身体力行地去农村实地考察,以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自己的为人和行动,树立了崇高的榜样。曾国藩的坚守和勇气激励着我,让我意识到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信念,就能迎刃而解。

另一方面,书中也揭示了曾国藩作为一名伟大政治家的智慧和胆识。在面对太平天国这个强大的敌人时,曾国藩对局势的把握和应对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善于用兵,制定了以攻为守的战略,通过分化和残酷的战略,最终击溃了太平天国的统治。他在政治上也善于运用智慧,通过推行变法和改革,有效地改善了国家的经济状况和民生水平。曾国藩的智慧和胆识让我明白,作为一个伟大的领导者,除了有良好的思想和品质外,还要有足够的勇气去实践和推动改革。

最令我动容的是曾国藩对家庭的爱和挚诚。尽管曾国藩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来推动改革和救国,但他从未忘记自己的家庭。在曾国藩的求学期间,他常常寄信给家人,并用自己的文字鼓励和关心他们。尽管家庭的生活非常艰苦,但曾国藩的妻子和儿女一直默默地支持着他,给予他无限的鼓励和力量。曾国藩对家人的关爱和忠诚感动着我,让我明白,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港湾,也是一个人坚韧前行的力量源泉。

《曾国藩》这本书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告诉我一个人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它也告诉我,作为一个伟大的领导者,除了有智慧和胆识外,还要保持对家庭的深情厚爱。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被曾国藩的精神所感动和鼓舞,我愿意像曾国藩一样,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努力奋斗。

曾国藩读书心得 篇10

其次,淡泊自清。“不贪财”是曾国藩的人生信条之一。他自己终身过着清谈的生活,每天早起晚睡,布衣粗食。

吃饭,每餐仅一荤,没有客人来,不再增一荤。30岁生日时,他缝制了一件蓝色缎子夹克,平日不穿,但只在庆祝或庆祝新年时穿。他死的时候和新的一样。他还谆谆教诲,以“勤俭”二字训诫后代。

教育后代居家过日子,将每月的生活费限定上限,另外的就封存起来,本月用完,只准节余,不准亏欠,千万不能寅吃卯粮。他还多次写信给弟弟们,要求他们“无论为官还是持家都要节俭,仆人要少,人情往来份子要少。”贪欲是众恶之源。

贪欲一旦滋生并蔓延,人生终将一事无成。由奢欲联系到节俭,由俭入奢易,易如下水;由奢入俭难,难如登天。曾国藩出生在湖南一个偏僻的山村。他年轻时勤俭节约。

但当他权倾天下、显赫一时,仍能居安思危、不忘勤俭,这种远见卓识和坚韧毅力,值得我们学习保持借鉴。

第三,励志自强。曾公一生的成就,可以说是在“修身、治国、平天下”中,在励志发愤中取得的。在他数千封家书中,我们看到生活现实和理性教条的碰撞,看到他在极其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坚守“孝悌忠信”,使他内对长辈、平辈、晚辈,上对皇帝、上司、同级、下级都能达到关系和顺,这需要怎样的睿智和气度?

《孟子·告子》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韧性,增益其所不能。

”圣贤将相的成功,除了机遇外,主观上都是因为具有坚韧不拔的心志。对每个人来说,受苦是不受欢迎的,但当它发生时,它只会选择意志坚强的人,消灭意志薄弱的人。我们要想任重道远地完成这项伟大的任务,就必须有远大的志向和极其顽强的品质。

古语道:“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以此自勉,笑对人间不平事,方能成就无悔人生!

第四,守则自警。“书蔬鱼猪,早扫考宝。”是广为流传的曾国藩八字家训,书,即读书;蔬,即种蔬菜;鱼猪,即养鱼养猪;早,即早起;扫,即打扫庭院;考,即敬奉祖先;宝,即处理好邻里关系。

他归结道,家业凋敝的原因有四个:不讲礼仪,兄弟彼此欺诈不合,妇女淫荡秽乱,子弟傲慢无礼。自身衰败的原因有四个:

骄傲自大、恃才凌物的人必败,糊涂懒惰、偏信下属的人必败,贪婪苛刻、求全责备的人必败,反复无常,不讲信誉的人必败。

读罢《曾国藩谋略全书》,掩卷深思,曾公为人、做官讲求自省、自清、自强、自警,身处乱世,却能成就一代伟相风采。身为一名财政工作人员,我庆幸认识了曾公,获得了为人处事、生活工作的真谛。常自省,保自清,求自强,记自警,做清朗之人,守清明之身,以自强之心,求清白之业。

曾国藩读书心得 篇11

什么是家风?所谓家风,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是由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构成的,对子女的成长及后辈的影响往往有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中国古代家风的典范中,曾国藩当独树一帜,他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那么,曾家的家风是什么呢?

修身养性

曾国藩在家书中多次提到勤奋、谦虚、坚毅、坚韧和反省。注重自我修养,戒骄戒躁,时刻保持“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风范。做人当自强,而不是与人争强好胜,曾国藩在写给兄弟们的信中引经据典,历数从古至今一些强势人物的悲惨结局,告诫家人要加强自身修养而不是与人争强斗狠。

“古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者,其智力皆横绝一世,而其祸败亦炯异寻常……。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不与人争,不是不求上进,而是面对事物时的豁达,避免锋芒毕露;“勿各逞己见”不是没有主见,而是在为人处世中保持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

腹有诗书气自华

曾国藩好读书,也一直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他一直坚信“腹有诗书气自华”,在给兄弟们的信中反复提到读书的重要性,教育子侄读书要勤勉,坚持早起,对学习要有恒心,以读书养心性。在讲到怎样读书时,他在一封信中写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看天,皆无识也。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有多少人可以静静地坐下来读书呢?读书不仅是汲取知识,更多的是修养身心,开怀舒心,让这个浮躁的社会少一丝戾气、多一些清新。

家和万事兴

古人云:“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深谙“家和万事兴”的道理,他在给父母的信中一再嘱托要教弟“以和蔼为第一”。他在一封给父母的书信中写道“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蒸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

”从《曾国藩家书》中可以看出曾国藩对家人的生活关怀之致,小到他们的生活起居、为人处事,大到他们婚姻、职业前程与家族祠堂修缮,无不一一挂在心上。教育子女和侄子,尊敬师长,忠孝。在曾国藩看来,好的家风必须促进家庭的繁荣,好的家风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兄弟和睦,孝顺节俭。

八交九不交

交友待人是我们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曾国藩十分注重交友待人的原则,尤其是他的“八交九不交”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八交是指与以下八种人交朋友:战胜自己的人;盛德者;去围者;肯吃亏者;直言者;盛趣者;惠在当厄者;体人者。

九不交朋友是指避免与以下九种人交朋友:志趣不同的人;谀人者;恩怨颠倒者;性情全无者;愚人;落井下石者;德薄者;不孝不悌者;好占便宜者。“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某种程度上讲,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交什么样的朋友,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曾国藩的交友原则对我们的人际交往有很大的帮助。不要交坏朋友,不要亲近恶棍,多交朋友,善待他人。

古语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父母兄弟的,也是写给后世之人的。

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良好的家风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内容,读《曾国藩家书》我们当见贤思齐,取其精华,慎独内省,修身养性,树立可薪火相传的良好家风。

GZ85.cOm延伸阅读

曾国藩读书心得实用


即使是读同一本书,不同的人都会不有不同的心得。观看了某些作品后产生属于自己的体会叫心得体会,每一个人在学校的时候都有写心得体会的经历,心得体会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怎么才能写出更好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曾国藩读书心得实用”,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曾国藩读书心得 篇1

——读《曾国藩家书》体会

前两天读完了《曾国藩家书》,感觉获益良多。《曾国藩家书》共有300多封,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用人篇7个部分,是曾国藩一生主要活动及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国藩家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近现代许多名人,都曾深受其熏陶,这其中就包括了毛泽东和蒋介石。

就教育工作而言,我觉得《曾国藩家书》中修身、劝学两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我的理解,修身是要有德、劝学是要有才,这两个方面不可偏废,古今一矣。不能有德无才,更不能有才而无德,教书育人的终极职责即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好学生,为国家和社会和建设输送人才。当然,不是每个学生最后都能成为优秀的人才,可以说大部分学生都被挤落于各种各样的考试之中,最后走向平庸,但这些人也并非和学校无关,相反却是学校重要使命,是这些人够成了社会的大多数,也是这些人决定了社会的整体水平。

所以,学校不能只重视升学率,而将教育之根本丢弃,即便是有些学生最后无才,也起码不能使其无德,当他离开校门的时候是有完整的人格和起码的修养的,那么学校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反观现实,我们过分重视“才”的教育而忽视了“德”的教育,不仅是学校,家庭教育也是如此。而“才”育又是以应试为目的,并非真才实学。表现之一,学钢琴、学奥数,学生的假期生活被各类培训班填满,学生苦不堪言,家长无可奈何,所为只是为了获得加分。

二是学校德育只停留在口头、书面和口号上,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学生反感。表现之三,现在的孩子生活多不能自理,***自己的中心地位,人人为我,我还为我,相当自私,不懂得尊敬自己的老师和父母,遑论他人。表现之四,学校和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非富即贵,官本位文化侵害太深,学生压力大,易自暴自弃。

教育流弊乃体制之病,非某个机构和个人所能改变,但教育事关千千万万个孩子和他们背后千千万万个家庭,事关国民社会之根本,学校应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好学生为目标,以培养对社会无害的合格学生为底线,坚持德育优先,着力健全学生的成功观和价值观,坚持教学上去芜存精,学以致用,强调真才实学和综合能力培养,力求开风气之先。

怎样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呢?《曾国藩家书》中修身、劝学两篇提供了诸多启示。

一、成功第一要义在修身明理。《曾国藩家书》中有句话:“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曾国藩是一个具有强烈自律意识的人,他几乎每天都要“吾日三省其身”,他对自己要求极严,对弟弟及子女们同样要求严格,其后人多秉承家风,有极高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曾氏家训如果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先做人,再成才,成不了才也没关系,只要我们能够通义明理、齐家修身,也能生活得有价值。但现在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要求比较狭隘,就是要考好分,上好学校,找好工作,最大的理想就是当一名**。

对于没实现上述目标的,一律是读书失败,沦为普通人,而普通人是没有成功可言的。这种价值认同体系给孩子们造成了太大的压力和伤害。谁说平凡不是成功?没有人规定赚大钱当**是成功的。我们不能把社会比较心理强加给学生。只要对社会无害,也能给周围带来愉悦、生活舒适和内心平静。这不也是一个成功吗?

其次,学校要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成功观,一切成功的前提都要有一定的道德修养。

二、家国观念应与时俱进。曾国藩之所以被誉为“晚晴第一名臣”,是因为他开启了“同治中兴”,挽清王朝大厦于既倒,使其又延续了60年。就个人而言,他完成了儒家修身、治国、治世的历程,而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则使他饱受诟病,这不难看出他对君主制的忠诚。

从曾国藩的家书中也可以清楚的看到,他对家族是何等的重视,家书中用语一贯谨严恭顺,未有一字乖逆,虽身居显位,在孝悌和教子方面从未失位。我们不能轻易说曾国藩愚忠,也不能轻易说只要是革命是起义就是好的进步的,现在来看,判断一次历史事件究竟是进步还是落后,要看它对整个社会在历史演进中的影响,要看是否有利于厚植国力和体恤国民。中国由治到乱再由乱到治,似乎都是几个演员登台唱戏,你方唱罢我登场,而就是在这样的戏码中,中国渐渐地落后了。

家国观念不会过时,顾炎武将“国”和“天下”分开,在他眼里“国”被打上了政权的烙印,而“天下”则是士人眼里理想的追求。学校教育现在应该有什么样的家庭观念?我想不再是顾的“家天下”,当然我们也不是要照搬曾国藩的。

“家”的方面,我觉得要侧重教学生感恩,要孝敬父母、理解父母,要懂得付出,要教学生自立,自觉抵制家庭溺爱和自私享乐,不能觉得拥有父母全部的爱是理所当然的,要让学生知道爱自己父母就是爱他人的基础;国的方面,我觉得要旗帜鲜明的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旗帜鲜明的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教学生牢牢记住这不是意识形态下的惯性思维,而是无数的有识之士,无数中国优秀儿女经历血与火的洗礼和考验,在付出巨大牺牲后摸索出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上凝固了无数双先辈凝望的眼神,他们在看着我们走下去,这条道路也是我们国家从任人**的艰难岁月走向富民强国的坚强保证,没有这个保证,我们美好的一切将会轻易的失去。什么是民族大义?用你的青春激情和鲜血来维护这条路是正义的!什么是爱国主义?走这条路是爱国主义!

我们有责任告诉学生,极端享乐主义和自由主义是我们的敌人,是导致我们消极颓废精神和组织软弱涣散的敌人。

三、学之根本在经世致用。 “潜心有用之学”,类似的话在《曾国藩家书》中多有提及,曾国藩一生勤学用功,以经史子集筑牢基础,通读兵书、荒政、水利等储备实用之学。用现在的话讲,这种储备就是在累积综合知识,这在今天也是有意义的。

曾国藩是一位伟大的学者,他能带领士兵作战,这得益于他的综合素质。那么现在的经世致用之学应该是什么呢?我觉得就应该是符合时代特色之学,就是能够引导社会科学发展之学,就是能推动社会进步的改革创新之学,就是能强我国防抵御外侮之学。

经过30年的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国民经济领域的改革比政治领域的改革要快。上层建筑一步能进一步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政治领域的改革也有许多历史性的欠债。所以学校应当承担起启发引导学生的责任,要能够教学生去正确认识社会目前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引导他们向解决问题的方向去学***索,而不是无视问题,更不是视问题无法解决而悲观失望,要让学生明白,没有问题是不能解决的,关键要付出行动,要掌握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当前,我国需要一个社会联动、上下融合的问题解决机制。学生应该明白每个人都是社会建设的参与者。

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宝贵财富。它可以逐渐把学生从**和问题中解放出来,使他们的智力和智慧不会被浪费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

四、走向成功勿轻言放弃。德才兼备不一定就能成就功业,还要有渡险应变之能和不服输劲头,我们学校怎样教育学生拥有诸如此类过硬的心理素质?值得深思。

曾国藩“道德文章冠冕一代”,但也有极其潦倒的时候,但他都咬牙硬挺了过来,如他所说,“一字不说,咬定牙根,徐图自强”,这是真实的曾国藩。虽然在家书中未提及,但曾国藩在与太平军作战时有数次自杀行为,最终都让他涉险过关。真正的强者,并非事事、时时都强,他必定有遭受挫折、失意落魄的时候。

如果你失败了,不要灰心,不要屈服,咬紧牙关,积蓄力量,重新开始。人们在社会上很难避免挫折,但挫折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后果。性格刚强、心理素质过硬的人,往往会将挫折作为激励自己上进的动力,从而脱胎换骨,令人刮目相看。

曾国藩说他平生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劲气常抱于胸,则百挫不渝”。失意时,不要灰心,不要气馁,不要屈服,不要放弃。这是最好的自我修养训练。我觉得学校应该增设“挫折教育”,以此锻炼学生心理抗打击能力,增强其在逆境中的生存能力,为其今后走向社会、走向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读完《曾国藩家书》,不难体会到曾国藩在动荡年月里内心的焦虑和无奈,但他用一封封书信传达了他对修身、齐家的坚守,一肩挑起家国之职,字里行间都是祥和端正之气,传至今天,在给我们以现实启迪之外,还有丝丝安慰。

曾国藩读书心得 篇2

本学期,有幸读了《曾国藩家书》,让我感受很深的地方有许多。如:在家书中让人感觉他是一个对子女的学习教育非常严格的父亲。他很多家书中都要求其子,把日常练习的字,诗词等作品寄给他看,然后,他再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加以指导,他指出“读书宜专,习字宜恒”。同时他也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一次其子久病不愈,他信中仔细询问有没有在吃药,吃了什么药等等。还建议要想身体健康关键是平时要加强锻炼,不能一味的靠吃药,“饭后千步走”是个不错的健身方法。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了答案。在曾国藩的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与曾氏家教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偏差,我们过分的重视了“才”的教育,忽视了“德”的教育。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呀。

我们的小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的“重负”主要来源于学数学、学写作、学英语、学各式各样的特长……与曾氏家教比,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小学教育应当是生活教育,教育孩子们明白人与人的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兄与弟的关系,知道人与人的关系才能把人做好。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身份,应该尽什么义务,应该行什么礼节,这就是教育。旧时代的《弟子规》就在规范孩子们的行为,培养孩子们有修养、明事理方面做的很好。《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也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把这些忽略掉了。有人戏称我们和孩子是“非常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

我建议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都来读一下《曾国藩家书》,这些书信中富含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曾国藩读书心得 篇3

《曾国藩家书》从对兄弟、子侄的严格要求。

古文。每日可看书八十页,皆过笔圈点”。当时的他,已是京官,身边又有家小,还要时时交游。按常理,没必要有这份对己的刻薄。按事业,已然起步;按家庭,妻娇子弱;按社会,他当时朋友不少。如果稍有放松,怎么能完成这份作业!如果是当下的我们,每日要边看边思考、做读书批注,单就完成80页书的阅读量,已属不易。由此可以想见他当时的自律程度。

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写日记、日知其所亡、月勿忘所能、谨言、养气、保身、作字、夜不出门。尤其是在写日记下注写:须端楷,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日记也是十三套学问之一。这种有反思、有目标的自律,现在读来,仍然叫人惊醒。

对自己的类似自律表述,在《家书》里处处可见。对兄弟、子侄后辈的自律要求,在《家书》中更是比比皆是。从1840年开始到1871年他接近生命终点,隔三差五,他都要在书信中对兄弟子侄后辈提出要求。这要求,应该就是成就曾氏家族近代以来家族兴旺不衰的主要原因。

对克服身上恶习、努力向学的自律,终于使一个笨笨的人,成长为了近代以来备受人推崇的成功者。

曾国藩的自律不仅仅在此,他对自身人性欲望的自律,成为他保全自身和家族的关键。

据说他的日记中,有他自律克服好色的记述过程。在读他的书信中,偶有流露。好色之心,男人中很多人都有,那也应该是人性中极难克服的问题之一。他却能自爆恶习,下决心,克服它,足见其自律的严格。人性的贪婪,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的弱点,应该也是极难克服的弱点之一。曾国藩面对着功高震主、满门兄弟皆居高位、又手握重兵之时。在书信中,时时提醒告诫兄弟、子侄,不可骄横、不可奢侈。在兄弟亲友、部下不能理解的情况下,主动解散湘军,对朝廷不能兑现咸丰帝谁能荡平太平天国就给谁封王爵的诺言的情况,在书信中都没有流露出片言只语的怨愤,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他的自律之强。

没有这份严格的自律,你无法想象,这么一个年少愚笨到连去他家的小偷都笑话他的人,怎么可能成长为人人敬仰的成功者。没有这份严格的自律,他怎么能在功高不赏的境地,得以善终,并使家族长葆昌盛。

人说“自律的人是距离成功最近的人”,这句话在曾国藩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曾国藩读书心得 篇4

我们这些人,对曾国藩总有一种复杂的感情阻隔。记得小的时候,历史老师在讲述天平天国运动时,眼含泪花,痛斥他的湘军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军,导致了一场伟大革命的失败。这就是曾国藩给我的最初印象——一个双手沾满了人民鲜血的刽子手。

年长以后,我开始对这种印象产生疑惑。因为有许多事实证明,这种单一的社会评价包含着极大的不公正,从而促使我去积极搜索有关文献和资料,特别是在仔细阅读了《曾国藩传》后,对其有了一些客观正确的认识。

曾国藩出身贫寒,以并不超绝的资质,完成了伟大的功业。他的家书、日记、书信、文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许多成名的人物,都受过他的思想熏陶。梁启超和毛泽东对曾氏就倾心推崇,而蒋介石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抛开阶级立场而言,曾国藩确实是中华历史上具有强健人格的少数人物之一,在他的身上体现着许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譬如说胸怀大志、清正廉洁、淡薄功名、知人善任等等。而他的勤俭节约之品德,更值得时下我国国民借鉴和发扬。

曾国藩一生生活简朴。他自己衣着朴素,布袍鞋袜,都是其夫人、媳妇所做。吃的也是粗茶淡饭。即使是官至大学士,每次吃饭也仅一个荤菜,如果不是有客人来,从不增加。因此时人戏称他为“一品宰相”。“一品”,指的就是“一荤”。曾国藩的节俭还表现在一些特殊事情上。他认为,日常持家应当把一些零碎物件,如碎布、小纸片都要收集起来,以备使用。如他所言:“务宜细心收拾,即一纸一缕、竹头木屑,皆宜捡拾”。曾国藩不仅自己节俭,还屡次告诫其家人、属下、朋友也要节俭。如他在给四弟的信中写道:“弟为余料理家事,总以‘俭’字为主。情意宜厚,用度宜俭,此居家居乡之要诀也。”对待儿子,更是不厌其烦,悉心教导,反对奢华;就是在去世前不久,还在夜间与儿子详谈,讲求节约之法。

反观当前我们中国,国人似乎在失去中华民族一贯拥有的“节俭”的传统美德,奢侈之风盛行。吃一顿饭,花费上万元;买一部车,支出上百万;购一幢豪华住宅,耗资上千万。我们的国人在花钱时,心不跳,面不改色,绝对是出手阔绰、一掷千金。于是,世界各国都为中国富豪惊叹和折服,各种豪华奢侈品纷纷抢滩中国大陆,名贵珠宝、服装、汽车等迅速在中国安营扎寨,生产商和经销商赚得“盆满钵满”。当然,奢侈不仅仅是富人的权利,许多单位和机关也不甘示弱,相互攀比,纷纷斥巨资兴建广场楼宇。广场变得越来越大,楼变得越来越高,办公室变得越来越宽敞,装修变得越来越豪华。

除了奢侈之外,浪费现象更是随处可见。水龙头大开,水尽情地流淌,无人理会;日光灯变成长明灯,视若不见;餐桌剩余多多,无人打包。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前不久,传出的两则消息实在令人痛心。一则是某地为了再现“满汉全席”的盛景,耗费了大量原材料,动用几十位厨师,烹制出美味佳肴,供人展示和观赏。但由于展出时间长,展示过程中食物就有点变味,活动一结束,马上倒入泔水桶匆匆了事,几十万巨资就这样打为水漂。另一则是某地为了举办啤酒节活动,打算把几十吨啤酒注入喷泉,搞一个“喷酒”创意,增加活动气氛。但是主办方有没有考虑到,这一“喷”要耗费多少吨粮食,多少吨水,花费工人多少时间和精力,够多少农民吃多少天口粮。

曾国藩身居要职,位高权重,却对“求富求贵”之念存在畏惧之心。越是后来,越为强烈,简直到了如履薄冰的地步,几乎无一日不“俭”,无一日不戒奢。假如时光能够倒转,面对今天的奢华之风,不知道他老人家有何感想。或许一声长长的叹息,为我们缺失了某种优秀传统文明的发展而忧虑吧!

或许有人要说,勤俭节约这样的小事情算不上什么大问题,不值得重视。时代发展了,多花费一点无可厚非。殊不知,节俭并非省钱这样的小事,它关乎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关乎一个人的功名事业,甚至身家性命。对于个人来说,奢侈会助长贪欲,在用度不足的情况下,为了满足物欲,必然走上歧路;对于家族来说,凡是奢侈放纵的,很少能过两代,而且都不得善终。勤俭在修身、治家、为官、治国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还是让我们来听一听曾国藩的忠告吧。他说:“持身俭,则自立自尊,不求他人;治家俭,则家业兴隆,永世不堕;为官俭,则以俭养廉,居高不败。”因此,节俭是永恒的主题,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视。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自我。曾国藩以“俭”字行之终身,毫无更改。为了无愧于先人,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单位,都应该以曾国藩为榜样,从小事做起,节约每一滴水,节约每一度电,大力构建节约型社会,让“节俭”这朵美丽之花在神州大地处处绽放。

曾国藩读书心得 篇5

《曾国藩的舍得课》读后有感一

曾国藩在如此动荡的清朝晚期,依旧位居高位不倒,并且善始善终,完美诠释了”刚柔相济“的中庸哲学,被称为是“晚清第一完人”。维新派领袖李鸿章和收复新疆的左宗棠是他的忠实追随者;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等历史人物,都把曾国藩作为自己毕生的老师和榜样来学习。毛泽东曾说过: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他的影响可见一斑。

在《曾国藩的舍得课》一书中值得学习的第一条人生经营准则就是“学会舍得,才能成功”。其精髓就是“永不贪功、善于分享、乐于吃亏、安守本分、懂得知足、心存敬畏、不越雷池”。

曾国藩其中最成功的一个经营”舍得之道“的做法就是把成名、成功的机会和功劳让给别人。他知道,如果他想得到别人的全力支持,就必须尽可能多地给予别人信任。体现了”推功让贤“、”与人为善“的高明思路。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曾国藩深谙此道,为了聚集更多的能人和人才,就是要和他们分享”名“和”利“。曾国藩知道要带好”湘军“这支队伍,必须懂得分享利益,一定要使优秀的人才感觉到有获得功名和大利的希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能力,”合众人之私,成就一人之公“,多么高明的智慧呀。

在为人处事方面,曾国藩推崇”吃亏是福“,也总是跟自己的儿女讲写下”吃亏是福“、”难得糊涂“的郑板桥的故事,告诫他们任何事情都是在盈亏消长之中的,要是只着眼于一时一地的得失,是要吃亏的。损失不是损失。它可以看作是一种投资,以后可以获得稳定而长期的利润。同时他还主张凡事”和为贵,忍为高“。

他说:”和可消人怒,忍足退灾星。“为了实现”和“的目的。

采用”忍“的手段,主张修身要主静,正所谓”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吃亏是福“的关键是”忍“,”以和为贵“的关键是”和“。他以”忍“保全,成就一代”圣贤的名声,成为官场的楷模。他以“和”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为自己整得丰厚的政治资本;以“和”治家,知道“家和则福生”。

“忘其小丧,志其大得”,“小不忍则乱大谋”,曾国藩曾多次拒绝“湘军”出战,就在于他知道时机还未成熟,如此莽撞出战得不偿失。这也说明曾国藩具有把握机遇、分清进退的能力。也告诫我们不要过于注重眼前的利益,要学会忍耐、等待,并不断地自我提升,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可进退取舍,总会出现更好的机会。

第二,学会放弃,就是要学会选择,懂得放弃,懂得这一点,懂得真正意义的人往往是谨慎的人。曾国藩在为官处事方面,常怀“谨慎、敬畏之心”。

《管子》说:“其所谨慎者小,则其所立亦小;其所谨慎者大,则其所立亦大。”大儒朱熹认为:“真正大英雄,却从战战兢兢、临深履薄处,做将出来。若是血气粗豪,却一点使不着也。”

曾国藩生性谨慎,以“慎”字掌人生之舵。他曾做过一幅对联:“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

”从中可以看出曾国藩的处事哲学。曾国藩的谨慎也体现在各个方面,如为官谨慎、作战谨慎、交友谨慎、用人谨慎、谨言慎行,时时反思自己,力图避免一切缺点,从不授人以柄,以使别人无暇指责。在动荡的晚清王朝,位极人臣却全身而退,保全自己。

他倚重过穆彰阿、肃顺、奕忻,这几位大臣彼此有不共戴天之仇且最后都不得善终,而倚重他们的曾国藩却岿然不动。正是曾国藩运用“心有灵犀,不露痕迹”的谨慎之策而独身事外。

“谨慎”即有所畏惧,只要有所畏惧,办事就会认真,会多加准备,会考虑周详。而“敬畏”是一种尊重和珍惜,是对人生的透彻领悟,对生命的倍加呵护;它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认识,是人类的共同特征。

曾国藩曾说自己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在家书中时常告诫家人“长存敬畏之心,不要以为家里人做官就欺负别人;不要以为自己有点学问就恃才傲物。

长存敬畏之心,才是惜福之道。“曾国藩的敬畏让人看到了他洁身自律、清醒的头脑、谦虚的态度、谨慎作风、强烈的危机意识。有这样的敬畏之心,一个人才能戒骄戒躁,永远把自己放在学习者的位置上,永远保持实习生的态度,这样就能有所顾忌,有所遵守,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曾国藩在为人处事中始终“知足”、“知本分”。他曾说“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岂无过人姿,多欲为患害……”他的地位和成就足可以让他有资格和实力尽享荣华富贵,然而却选择了一生清贫、勤俭持家。

知足常乐。一个人渴望名利,但常识很重要。欲望过大,就会被蒙蔽心智,不再客观、冷静地面对现实,于是差距就一点点拉大,愤懑、不平、抱怨开始充斥身心,得到的是一个失败的人生。

曾国藩读书心得 篇6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范本

读书使人成长。读书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和生活。

读书的美妙无法用言语完美的诠释。

《曾国藩家书》主要收录了曾国藩从年轻时代到去世前一百多篇比较有代表性的家书,通过这些家书我们可以窥斑见豹的探索他一生的行为和思想。

下面是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一

《曾国藩家书》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前不久,我读完此书,深深感受到了勤俭节约乃是修身立人之本。

勤俭自持,不分官宦黎庶。

余服官二十几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曾国藩位至宰辅,不当自己俭朴,远离奢华。

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

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

曾国藩要求以低成本、勤俭持家,并发誓不给部队家属寄钱。

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因一生***苦,厉勤从俭,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勤俭自持,重在严于律已。

孙等在京,别无生计,不能备仰事之资寄回,不胜愧悚,曾国藩常常因为没钱孝敬父母而内疚,因没钱养家而深感揪心,而当时曾国藩刚刚蒙皇上天恩,得会试分差,按理说应该有络绎不绝的****送过来,何至于连家里都无法接济呢?不经商、不收**赂,处处严于律己,以至于穷到连回乡省亲的资费都没有的地步。

勤俭自持,更好兼善他人。

家中有人做官,则待邻里不可不略松,而家用不可不守旧,曾国藩不仅以身作则,宁穷不贪腐,还为身边人树立了榜样,立下了规矩,保持清贫。

正因为在朝为官,就更要宽人严己,更要约束亲戚邻里,做到了慎微,慎独,慎权。

家书的箴言,放在当今世界,有多少领导干部因为管不好自己,管不好身边的人,而落在反腐的利剑下。

勤俭自持,是家兴之基,更是国强之本。

自从党**倡导节约以来,全国人民积极行动,仅光盘行动,每年在餐桌上节约的脂肪量可达800万吨,相当于1500万吨大豆的油脂含量,被视为微不足道的餐桌残余却能减少每年1000多万吨的大豆进口。

曾国藩读书心得 篇7

最近读了《曾国藩家书》,深受启发,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更有甚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使腐败的满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行文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尽管曾国藩著作留传下来的很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孩子以及亲友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述人生理想和道德修养。他每日记日记,将一念之差、一事之失,都记于当天的日记里,对自己的错失,毫不留情,并且还和好友互相传看,以达到监督的作用。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警醒世人的作用,值得每个人一读。古语云:盛不过三代。而曾国藩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和科学家。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培育出来的最为优秀的成功者之一。儒家文化要求人们积极地面对人生,投入社会,在有限的生命期间里,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在全球经济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的时候,民族的文化认同以及民族自尊心的建立就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只有对自己严格训练,才能培养出较高的能力和素养,面对世界。

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人生在世,几乎都渴望成功,谁都不愿意做一个失败者。对于曾国藩的历史评价,至今或许还有分歧,但他是一个成功者,应该是不争的事实。他修身立志,储才养望,奠定了成就事业的基础。

曾国藩的修身表现在:为人表里一致,内心的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众。有恒心,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在严格修身的同时,为自己树立一个的远大志向。曾国藩充分利用时间,发奋苦读,博览群书,如诸子、兵书、水利等方面实学书籍,以此完善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做事而储备真才实学。

曾国藩对今人的启迪

中国人喜欢历史。这种喜欢,除因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能带来一种欣赏乐趣外,还因为历史能给人以启示和教益。曾国藩认为,读书,一要有志气,二要有胆识,三要有恒心。“恒”最为重要,学无止境,若不持之以恒,必定半途而废。读书如此,做人做事也应该如此。

(一)普通人照样可以成就事业,改变命运的关键在自我奋斗。曾国藩成为后世榜样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他的成功激励了千千万万没有依靠、没有财富的普通人家的子弟的上进心。毛泽东可作为这方面的典型的例子,毛泽东在一师读书的时候,与老师杨昌济谈到自己的务农之家时,杨昌济“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国藩、梁任公之例为勉之。”此话对毛泽东的鼓励是相当大的。现今保存的由湖南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早期文稿》中有一处提到了曾国藩,对曾国藩表示出很大的敬意,最有名的一句话便是“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青年时期正是人的理想和抱负的形成期,曾国藩的言行对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确实产生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二)教育之本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曾国藩在进京后的不少家书中,都要那几个迷恋科举考试的弟弟从科举中走出来,去读一些于身心学问有益的书。而他却更加身体力行,拜师访友,求学问道。因为有了这个过程,曾国藩才有了一个学问和人格的升华,为他日后的事业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人的综合素质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把人的一生在社会上的生存比作一门学问的话,技能则如同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则好比基础理论,基础理论扎实雄厚,相关的专业则较为容易掌握。现在的社会变化得快,专业门类越来越多,人在学校里的专业学习决不可能都学到,到了社会后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其立身之本则在人的综合素质上。

曾国藩读书心得 篇8

明志修身

读《曾国藩成功密码》有感

曾国藩在其青年时期就立下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立下志向后,他慎独修身,自强不息,用实际行动来践行美妙的理想,最终达到了立德、立言、立功的“三立”境界,引得无数后辈广为称颂。他的人生哲学也有很大的研究价值,给我们很多启示。

我读了《曾国藩的成功密码》一书,他的经历让我有很多的感触。

人的成就的高低,与他的志向很有关系。十几岁的年纪,大概很多人都会有“我想去做什么”的念头。可是很多人都只是一念之间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并没有立下清晰的目标和实践的方式。

最终还是免不了随波逐流,继续过着庸碌无为的生活。也有很多人,常常自嘲地对别人说,自己的目标太难实现,环境不允许,或者自己不够聪明。结果目标就变成只是“说说而已”的一句空话。

有些人碰到了些许困难就忍不住想要放弃。说到底,那是他们的修行还不够。

曾国藩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就追慕圣贤,立志要成为杰出之人。他秉持儒家传统,有坚定的意志力和自律能力。其品质实乃吾辈之榜样典范。

文正公曾提出要把志向和修养结合起来。即首先要立志,继而采取行动,根据自己的志向规划人生,并随着个人的成长和实际情况分析志向和适时改变实现志向的具体方案规划。

当然,如果你想实现你的抱负,你一定会经历很多困难。如果你能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它会帮助你成功。

曾国藩主张“诚”、“敬”、“谨”、“恒”,以此来达到“慎独”的境界。即对凡事都应有所敬畏,不可一意孤行,行事须谨慎,生活要有规律。曾国藩的“自制之力”让人惊叹。

即使没有任何监督,他也可以以圣徒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无论是行为习惯还是个人情感,他都能控制并坚持原则。曾国藩每天都在反省自己,总结自己的所作所为和不足,提醒自己必须及时改正错误。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应该学习文正公淡泊、平和的精神。同时要清楚:慎独并非追求空间上的独处,而是追求心理、人格上的卓尔不群。

外界的确是有很多**,而倘若我们能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早早立下坚卓之志,保留内心的一份坦然。那么,我们就可以超越自我,成就一个“大我”。

曾国藩说过:“何必择地?何必择时?

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尔!”、“莫问收获,但务耕耘”。想要成就一件事,确实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统一,可是有很多事情却是我们没有办法去掌控的。

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实现我们的目标。除此之外的部分,就看老天的了。我们要有强烈的进取心、坚强的毅力、坚强的自信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地把自己推向前进。

我们还年轻,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冒险和挑战,所以不要错过任何锻炼自己的机会。对我们自己来说,我们应该有非凡的期望。无论外界是支持我们,还是嘲笑我们,我们都应该遵循真实的内心,敢于尝试,坚持认同的方向。因为,年轻就是资本,年轻就是力量!

在实现抱负的过程中,当我们面临暂时的成功时,我们也必须保持和平的态度。平和的心态可以帮助我们做到宠辱不惊。这样,当我们成功的时候,就不会因为过度自信而迷失自我,也不会停滞不前;当我们失败的时候,就不会因为被打击而丧失前进的信心。

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也能使人保持身体各项功能的平稳运行,促进人在良好的状态下不断向目标前进。所谓积极的意识对物质活动有促进作用。当外部条件对我们不利时,我们应该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不要害怕或害怕,不要狂躁。

把一切磨难当作是一个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使内心经历挣扎后变得更加强大。面对外界各种**时,我们亦须自持自重,不为名利所牵累,斩钉截铁地继续前进。

从曾国藩的经历中,我找到了一种保持平和心态的方法。曾国藩说:“观物闲吟而意适神恬,陶、白、苏、陆之趣也。

”可见我们平时可以阅读一些诗词歌赋,试着用圣人的眼光来看待事物,陶冶情操,从中体会诗人的豁达、恬静,以此淡泊明志。如果常常吟诵诗词歌赋,久而久之我们自然能将这些诗词与自己的心灵连接起来,更加深刻地领悟到豪迈旷达的处世哲学。在潜移默化中,我们自身的修养也就会慢慢提高。

少年,应立志;少年,应慎独修身;少年,应自强。若此时不思进取,当我们老了的时候,大概只能剩下悔恨了。我们须日日养心、养身、养神,努力做到最好的自己。

成功,贵在心灵的强大与成长。

[心得借鉴]读曾国藩家书有感汇总


当我们从一件事情上面受到启发,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多写心得体会能够成为一个更有思想的人,哪些心得体会范文值得一看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心得借鉴]读曾国藩家书有感汇总”,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篇一)

多读书、读好书可以让身处浮躁社会的我们多几分宁静,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正是现代人丢失并渴望得到的东西。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历这三个阶段:幼年、中年、老年,充当三种角色:子女、手足、父母。有这样一本书,可以让我们以不同的身份去体味为人处事的道理,以便我们在经历同样的阶段之时少走弯路。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以儿女的身份去体会如何成为一个孝子,以兄弟的身份体味如何尽到一个做兄长的职责,以父母的身份感受如何才能做一个称职的家长。用心去读,这本书所能带给你的是一个人成长所需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就是《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是孝顺的长子。在写给父母的信中,他曾多次提到“以繁琐为贵”。这几个字充分体现了一个远方游子对父母的关心思念之情。当椿萱并茂之时,曾国藩虽身为朝廷命官,但凡家中嫁娶婚丧之事,无不是征求过父母之意见,方作出决断;当父母离开人世之时,虽手中大权在握仍不忘记讲求孝道,即使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被朝廷委以重任之时,仍然不忘记寄书至家中表达对父母的思念之情。

曾国藩是负责的兄长。他的家书中,许多是写给弟弟们的,这足以看出家风“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在修身上,他提出:“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细读家书,可知曾氏与子弟们谈得最多的莫过于“勤”“谦”二字,勤能补拙,谦可受益。在治学上,他提出:“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他告诫弟弟们不要去抱怨自己的天赋不高,也不要去抱怨外界的条不够,关键在于自身的努力,努力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有恒。在治家上,小到弟弟们的生活起居、为人处事,大到他们的职业前程,无不挂在心上。曾国藩认为家运恒通须有三项条,一是兄弟和睦,二是体孝道,三是实行勤俭。在为官上,他从两方面表明自己的公心,“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在待人上,曾氏提出:“求仁则人悦”,就是对人要有爱心,你关爱别人,别人也就欢迎你。

曾国藩是仁慈的父亲。在他写给九岁儿子纪鸿的一封家书中,提到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这句话,百余年广为传颂。曾国藩强调功名不能完全由自己做主,而德行是可以由自己修炼的,他希望儿子要将重点放在德行修养上,这反衬出我们如今的教育太过重视“才”,而忽视了“德”。曾氏的这种家教启迪了千千万万望子成龙的家长:“龙”不是“大官”,而是君子。天下父母皆有疼爱子女之心,这无可厚非,但“自古奋斗出英雄,从纨绔少伟男。”家长们这样的做法让子女难以体会奋斗的艰辛,更不懂得珍惜。今天,重温曾氏不蓄银钱给儿孙的话时,我从中感受到的是一个长者对后辈的真爱大爱。

且不评论曾国藩的历史功过,他能够在清代这个封建社会的末期成就一番事业,成为近代洋务运动的先驱就实属不易。通过阅读他的家书,足以见到他成功的原因。《曾国藩家书》并不是长篇大论,也没有精工巧思,但是处处充满了朴素的人生哲理,是一本可以坐下细细品读的好书。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篇二)

记得上初中时,从历史课本上知道了曾国藩这个名字。他是镇压太平天国出现在历史书中的一个反面人物,忘记了是书中介绍,还是老师讲的,曾国藩又叫曾剃头,从此以后,曾国藩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胖胖的身材,臃肿的脸上长着双三角眼,一副贪官、坏蛋的模样。

后来,先生看《曾国藩》小说,我不解地问他为什么喜欢看可恶的人,他说曾国藩很了不起,被称为历史上的千古完人;还说毛泽东非常佩服曾国藩。我对先生的话将信将疑,所以也没兴趣看曾国藩这部小说。

再后来,办公室同事从图书室借了《曾国藩》,无聊时,我拿了其中一本翻阅。结果我迷上了这部小说,一看不可收拾。三本厚厚的书,我用一个月时间看完。小说中的曾国藩比较完美,做事很周到,我以为这是作者用艺术加工的方法在褒奖曾国藩,把他在历史上的过给缩小了。我并完全相信小说中描写的曾国藩竟然有这么高尚的品德。

前几天从图书室借来《曾国藩家书》,被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生追求所深深吸引,被他高尚的人格所折服。相信《曾国藩家书》的内容应该是比较客观、真实。

《曾国藩家书》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

提倡勤俭。他说大概凡是带兵的人,大都渐渐地填满了自己的腰包,我禁止不了别人随便索取,只求我自己不随便索取。他从自身做起,以身示范,勤俭节约,给官兵们做了榜样。他不仅自己在军营中以身作则提倡勤俭,几乎在每一封家书中,他都提醒家人一定做到勤俭,并告诉家人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由勤俭想到了时下兴起的穷养男富养女这个话题。我对富养女这一观点不认同,应该无论男女从小都应该穷养。父母担心女孩子长大后产生的虚荣心,生怕别人一个汉堡就骗走,所以提出富养。其实一味地满足着女孩子,会适得其反,让她的虚荣心更加膨胀,试想有多少钱能满足一个爱慕虚荣、贪图享受的女孩子的欲望?相反,从小教育她勤俭节约,她会懂得父母劳动的艰辛,理解生活道路上的艰难困苦,养成勤劳节俭的好习惯,这样的女孩子长大后品德更高尚,人格更健全。如曾国藩所说家败离不开奢字,个人败离不开逸字,叫人厌恶离不开骄字。

做事持之以恒。他告诫儿子大凡人做事,就必须对此事全神贯注,始终不懈,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曾国藩在军营中,每天都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他还对曾纪泽说:读书记性平常,这不值得忧虑。所忧虑的第一怕不持之以恒,第二怕随笔带过,并没看懂。这告诉我们,事业有成得人,不一定记忆力好,先天素质好,而可能在于他具备了优秀的品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记得卡尔。威特把坚持不懈看做是孩子应该必备的良好习惯之一。他时常教育卡尔,认准一件事后就要尽全力去努力,只要有恒心,只要能够坚持,那么,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今天,在教育孩子上,不仅要求孩子养成做事持之以恒的好习惯,当父母的也应该身体力行,影响子女,为孩子做出吃苦耐劳、做事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好榜样。因为人生只有持之以恒才是首要的美德。

时常反省自己的所做作为。内省是儒家提倡的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从《曾国藩家书》中看出,他一生都在不断地反思和反省、自责。他说回忆往事,没有一件不后悔,没有意见不狭隘。无论在品德修养上、还是治家上,还是教育子女上,很多信件中,都能感受到曾国藩时时处处都在反省中,把有用的告诉家人,让他们坚持去做,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足和缺点告诉家人,让他们以此为鉴,防止在他们身上发生。我生平三大羞耻:各类学问都大致涉猎到,其边际唯独天文历法毫无所知,这是第一耻;没做一件事情,进行一项事业,往往有始无终,这是第二耻;小时候鞋子,不能临摹一家字体,造成多次变换致使书法没有成就,迟钝而不适用,这是第三耻。他把自己过去的不足和缺憾,告诉儿子,并希望他引以为戒,不要犯他曾经犯过的错误,争取做的完美。曾国藩之所以有着这样高的声望,被称为千古完人,应该与他一生的内省有着很大关系。这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孔子说吾日三省乎吾身,如果我们也经常反思和反省自己的行为,有点和优势继续发扬,对缺点和不足敢于面对和改正,在教学和生活中一定也会大有进步。

做人要谦虚、谨慎反对骄傲。曾国藩说自己贫穷无知,竟然官到一品,身居高位,还时常反省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可见他是多么谦虚的人。他不仅自己做到谦虚、谨慎,还通过书信经常提醒家人时刻不要表现出傲字,他说古今中外有才干的人,都因一个傲字招致失败。记得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里,成为了这个所里学历最高的一个人。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听说他俩也就是本科生学历,有啥好聊的呢?这么想着,他看到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似地跑到对面上厕所去了。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飘?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飘回来了。怎么回事?博士生刚才没去打招呼,现在又不好意思去问,自己是博士生哪!过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了几步,也迈步蹭蹭蹭地飘过水面上厕所了。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过了一会,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于是也起身往水里跨,心想:我就不信这本科生学历的人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只听扑咚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两位所长赶紧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反问道: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而就掉水里了呢?两位所长相视一笑,其中一位说: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桩子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不了解情况,怎么也不问一声呢?可见骄傲自满,只会让自己表现出肤浅和无知。谦受益,满招损。谦虚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我们要经常审视自己,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会使自己进步。正如毛主席所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畅想在别处:假设曾国藩把一部分精力、能力用到研究自然科学上,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形?说不定他会成为那个年代的着名科学家,他会用自己的科学研究造福于人民,甚至为世界做出卓越的贡献。然而,那都是假设,历来我们的民族崇尚文学,缺少对自然科学的正确引导和教育。《曾国藩家书》的字里行间,绝大多数是教导家人如何为人处世,如何读书,书籍也是限于历代经史,只有一处提到让曾纪泽学习天文历法。联想到今天我们经常说的国际之间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些片面。自古以来人们都重视读书、教育,而教育的内容是什么?多数是向学生灌输死的知识而已。如果教育的内容少一些空洞的说教,多一些动手实践内容;少一些子乎者也的死记硬背,多一些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少一些整齐划一的空间限制,多一些自由想象的空间;少一些圆滑的出事规则,多一些简单、坦率的诚信教育,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兴趣、爱好会是怎样的情形?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篇三)

有志有识有恒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董俊宏

读《曾国藩家书》像缓缓铺开一幅淡淡幽香的水墨画,色彩虽不丰富,但是韵味十足,使人在字里行间品味出曾公对长辈、妻儿、兄弟,浓浓的挂念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是曾公对人生经验的高度概括,由眼入脑再入心,涤荡心灵,沁人心脾!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电话、短信、微信、网络等等各种方便人们沟通的交流方式将人们的距离拉近,足不出户就可以与远在千里之外的亲友视频通话。电子通讯技术可以说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丝情谊。读着《曾国藩家书》,我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己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笺,读起来,感觉特别亲切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与自己对话。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透过每一个字,仿佛看到是书信的另一头,亲友伏案挥墨,时而开心一笑,时而眉头紧皱。

通过阅读《曾国藩家书》,不仅让我看到曾公是朝堂之上威风凛凛的重臣,而且看到了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在一封封家书中,曾公充满了对亲朋好友的挂念之情,字里行间体现着中华民族最高尚的道德情操。我私认为,想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情感,阅读他的家书是一种极好的方式。在曾公写给祖父的家书中经常提到,在京做官,俸禄往往不够,平时的生活需要东拼西凑勉强过日,但是他仍然慷慨解囊帮助比他更加困难的家人和朋友。我不禁发出感叹,我们现代的生活比当时富足的多,但是人们对生活都充满迷茫,缺少了他们的那份知足常乐,大家各自追逐着自己的目标,有时亲情友情被抛在脑后。现在亲情和友情大都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之上,倘若天平稍有倾斜,感情的联系便不再牢不可破,甚至变得寡淡如水。对于这个问题我时常在思考,维系情感的砝码是金钱吗?明显不是,曾公在当时如此贫困的情况下仍然接济自己的亲友,仍然不忘给他们写信,说明金钱并不能真正破坏情感的纽带。后来我看了曾公的家书才恍然大悟,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在曾公的家书中,成百上千次地提到他弟弟们的学习状况,可以说明曾公家族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原来曾公在家书中对亲友流露出的浓厚情感来源于深厚的文化修养与知识积淀。知识改变命运,而知识的传授重任在于教师,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质,决定了教师的“身教”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知识与文明的传播者,那么教师身上所担负的责任既有传授知识又有塑造灵魂的双重性。我们既要教会学生做人和掌握现代化科学知识,又要不断发展完善自我。教师想要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就先要提高自身道德与文化素质,正如教育家加里宁所言:“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

曾公的一生有功有过,后人对其评价毁誉参半,这些我们暂且不提,仅仅通过他的家书,来汲取对我们现代生活有用的养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最后用曾公的一句来结束此文:“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篇四)

初读《曾国藩家书》,是在20xx年,我正读大二,虽然专业是历史,但本科所学毕竟有限,对历史人物的研究也实在肤浅。有一次到旧书店淘书,不经意发现书架上放着一本岳麓出版社的《曾国藩家书》。这本书,是曾国藩去世后,李鸿章、李鸿藻兄弟二人编辑而成,收录曾国藩家书435封,比较全面。书的品相九成新,书页有点泛黄,但仍能嗅到出厂时的淡淡墨香。那时捧读《家书》,只觉得曾国藩是个异常心细又贫困交加的人,从北京运往湖南的几两白菜种子,都要在信里反复询问收到了没有?关于兄弟子侄的教诲,也常常苦口婆心,甚至有点喋喋不休。在京城已是朝廷二品官,居然有不少书信是向家人借钱,真有点啃老族的感觉。那时候,身在象牙塔,年少无知、阅历较少,虽然通读《家书》,但不求甚解、感触不深。

再读《曾国藩家书》,已是毕业之后的第五年。有了家,有了孩子,有了压力责任,有了对工作生活浅显的思考和感悟。静夜之时,便常常将《曾国藩家书》置于床头,圈圈点点、细细品味。读书的过程,让我渐渐了解到,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毁誉参半:他是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多延续了60多年,但他处理天津教案受到荣禄欺骗,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致使晚节不保,成为时人眼中的卖国贼;他地位显赫、修养精湛,但他也镇压农民起义、手段老辣,被民众冠以曾剃头的恶名

当然,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历史人物,史家自有公论。但无论关于他的争议多大,我们都无法否认他的《家书》平淡中蕴含着真知良言,那些关于修身齐家、为学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带兵的感悟,是他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思想精华。

因此,品读《曾国藩家书》,就像与一位历尽沧桑、充满智慧的老者晤谈,字里行间书写着他对世事变迁的独到见解、对人生浮沉的深邃思考、对学养修为的孜孜不倦。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比如,关于治学,他力求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他说,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让我想到自己读书时常半途而废,貌似博览群书,实际未通一本、未精一门;更让我联想到,读书治学如此,为人做事又何尝不是如此?作为年轻人,我们往往在做事上常立志而做不到立长志,往往在业务上囫囵吞枣而做不到如琢如磨,这些浮皮潦草的不良习惯,想来怎能不让人觉得惭愧?

关于做人,他力求谦虚谨慎、谨言慎行。他说,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让我常常反思作为年轻人,我们就像打磨未精的玉石,初有形状但燥性未除,往往在生活上贪图安逸自在而不愿经受艰难困苦,往往在处事上喜欢大自我小天下而做不好谦虚谨慎、虚怀若谷,这些浮躁不堪的不良习惯,想来怎能不让人汗颜?

关于为官,他力求清清白白、廉洁自守。他说,予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让我常常想到,从政做官不仅是组织赋予的一种权力,更是肩头扛着的一份责任,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既不能把官位大小作为荣辱的标志,更不能心存做官发财、谋取私利的念想。

关于胸怀,他力求心态平和、不悲不喜。他说,胸襟广大,宜从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日阔,让我常常想到,我们阅历尚浅,看待功劳苦劳,有没有做到心态平和、随遇而安?如果没有,我们的境界和胸怀就还需要千锤百炼!

关于忠诚,他力求表里如一、至诚至真。他说,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让我常常想到坦诚、真诚、忠诚不仅是一个人应有的重要品行,更是为人做事、赢得认可的重要前提。只有坦诚待人,真诚做事,忠诚事业,我们才能在历史长河里做出踏石留印的事功、开拓波澜壮阔的明天,赢得大众的点赞!

关于精神,他力求坚持不懈、昂扬上进。他说,精神越用越多,阳气越提越盛。每天做的事情越多,晚上睡眠就越轻松,要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让我常常想到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要活出精彩,必须时刻保持饱满向上的精气神,不虚度、不耗费每一寸干事的光阴。这样,当我们回首人生的时候,才不会觉得经历单薄、记忆苍白,才会欣慰的感到一路走来、收获满满!

关于家风,他力求克勤克俭、杜绝浪费。他说,家勤则兴,人勤则俭,永不贫贱.让我常常想到家庭生活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年轻人,贫困时要学会安贫乐道,富足时要常思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必须时刻保持刻苦勤勉、艰苦朴素的良好习惯。

关于交往,他力求择善而交、净化朋友圈。他说,道不同不交,谀人者不交,恩怨颠倒者不交,不孝不悌者不交,落井下石者不交,德薄者不交.让我常常想到,社会即是江湖,往来形形色色,与人交往还需慎之又慎,时时刻刻都要守住底线。

关于言谈,他力求老成执重、不信口开河。他说,道听途说,聪明的人嘲笑你,无知的人为之惊骇。惊骇之人最终会弄明白你在骗他;嘲笑你的人看不起你,你再发誓他们也会怀疑.让我常常想到,当今时代通讯便捷,手机在握,人人都是电台,面对网络流言、官场传说,必须嘴上挂起一把锁,学会辨别真假良莠。

《曾国藩家书》洋洋洒洒数十万言,品读《家书》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虽然两次读它,感触大不相同,但我理解的依旧比较肤浅。但我相信,随着年龄增长、阅历渐丰,等我再次品读它的时候,一定还会有更多更新的感受。这些感受会更深刻、更透彻,可以帮助和指导我们的人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范本


阅读书籍不仅是一种跨越时空与作者交流的方式,更是一种获取知识、受益的途径。尤其是通过阅读作者的作品,我们能够获得许多的启迪和收获。为了更好地对待这些收获,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记录下来是最好的选择。栏目小编根据你的需求,整理了一篇标题为“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的文章,建议大家收藏下来并分享给自己的朋友们。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1)

俯首一枕清流 ?

仰首你的风骨当代政坛上两位针锋相对的人物,毛泽东与蒋介石曾经同时推崇一人,毛泽东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说:“你们如能详看其家训与家书,不特于国学有心得。”他的学生则评价其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他就是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曾有一个故事写少年时期的曾国藩:某天晚上,夜深人静,少年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文章反复背了好久还没有背下来,他就一直背诵此文。没想到房梁上趴着一小偷,耐心等待主人睡觉后下手,听着曾国藩一遍遍地背诵,小偷早已烂熟于心,而他还在翻来覆去地背那篇文章,小偷终于忍不住跳将下来,训斥道:“你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篇文章流利地背了一篇,扬长而去。且不说这则笑话的真实性,但文中所说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却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其以中等资质创伟世之功。

曾国藩自1842年十月初一日立志写日记,并誓言“终身不间断。”其后无论是悠闲的翰林院、无论炮火硝烟的前线阵营、无论公务缠身的总督府,直至其生前的最后几天已拿不动笔了,曾国藩从未一天间断过日记,他的日记并未流水账,而是写自己的“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每天反省自己过失。其意志,硬似钢铁;其修身,志如坚冰。

要论当今国内发行量最大的书籍,当数《曾国藩家书》,书店、超市、车站、机场甚至地摊,只要有书的地方都能见到《曾国藩家书》,各种版本,反复印刷,无需广告宣传、不要签名售书。《曾国藩家书》收集曾国藩写给家人的家信共780多封,如果说读唐浩明的《曾国藩》让人热血沸腾,那么读《曾国藩家书》让人肃然起敬,文章没有瑰丽的词语、没有雄奇的章句,却字字珠玑,闪耀着人格的光辉,关于修身、关于齐家、关于治学、关于为人处世……家书中,曾国藩对兄弟子侄反复强调戒骄戒惰、克勤克俭,“知之非艰、行之惟难。”最重要的是他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在他的这种家风传承下,其后人历经八代,一百六十多年,家族中人才辈出, 成为教育、医学、科学、艺术等领域的行业翘楚,且低调而不张扬。孟子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富贵传家,不过三代。”《曾国藩家书》中,曾国藩是一个孝顺的儿子、苦心的兄长、严慈的父亲。面对亲人,曾国藩化作一江春水绕指柔。书真是个好东西,能让你穿越时空垂首恭立于圣贤旁边,静听其谆谆教诲,醐醍灌顶。

读一本好书,如择一良师、如交一益友。曾国藩有一封写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说:“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曾国藩知人善用,且用人不求全责备,容人之短、用人之长,他提拔重用了一大批优秀能人,彭玉麟、杨岳斌、郭松焘、沈葆桢、李鸿章、容闳…都是当时政治、军事、科技方面的中坚,他的幕府中人才荟萃,甚至超过翰林院,在他的字典里没有“嫉能妒贤”,只有“见贤思齐”。

当时堪称有诸葛之才的左宗棠屡建奇功,颇为自负,一天,曾国藩与左宗棠的共同好友欧阳兆雄看望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左宗棠扬言曾国藩不如自己,欧阳兆雄则说:“带兵打仗,曾国藩或许不如你,但识人用人却强过你几倍,曾的门下人才济济,你的楚军除开你这个统帅外再无第二人。谁不如谁,后世自有公论。”说得左宗棠哑口无言。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时时攻击引起当时政界的普遍不满,于私,左宗棠与曾国藩八年不相往来,于公,左宗棠西征,曾国藩将湘军中最强劲旅刘松山的部队派出增援,粮饷及时保障,当左宗棠平定回乱、收复新疆,朝中大臣评价:“左宗棠建此大功,可谓西北第一人。”曾国藩补充道:“岂止西北第一人,当属全国第一人。”话传到左宗棠那儿,左宗棠听后既感动又惭愧,终于低下高傲的头,主动写信给曾国藩冰释前嫌:“…三十年交情,尽在此中: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人低为王、水低成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曾国藩以大海般胸襟,广育英才、风云际会,可谓上善若水、从善如流。曾国藩在家信中对子侄们说“男儿不可懦弱无刚,必需要有倔强之气。应在自修处求强,而不可在胜人处求强。”一生徐图自强的曾国藩,从不去与别人争强斗狠。曾国藩建立湘军,严军纪、苦操练,一介书生,率领湘军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卧薪尝胆、刀口舔血,咬紧钢牙不服输。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历时十年,湘军从建立之初的五千多人、备受正规军歧视,到的拥兵三十万、所向披靡、无人能敌。曾国藩以徐图自强荡平天下,其势如涓涓细流汇成滔滔江水滚滚东流,时时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手捧《曾国藩家书》,如临湘江、如立长江,俯首间一枕清流,生生不息,仰首间你的风骨,薪火相传。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2)

自从国庆期间拿到《曾国藩家书》这本国学经典到如今,我一直都在陆续翻阅。其中主要读的是京宦生涯里面的读书之道这一部分,一方面是想先了解曾国藩的读书方式,另一方面想弄清楚曾国藩本人职场、家庭及生活环境随着时间变化而发生的改变,以及想学习他对读书的深入看法。

通过阅读家书,从中深切感受到曾国藩对弟弟们求学读书的关切之心、急切之心以及严格要求,且与此同时可以窥探到曾国藩个人成长过程中的行为做法和思想认识。在京宦生涯这部分家书中提到了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读书要勤思善问要专一、读书要虚心有耐性。这些道理是古往今来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我们一读就懂,也一读就透,可从古至今真正做到并达到圣贤程度的人也就两个半,可想而知其难易程度。从曾国藩给弟弟信中附带的一份课表中我们就能明确了解这件事情。十三门课程,每一门都是约束自己、提高自我修养的好方法,我看到这十三门课程后,当真要把曾国藩叹为天人,我也在思考曾国藩自己是否能全部做到,但是当我想到他一生的成就以及后人对他的评价——中兴名臣、精神偶像、半圣,我扪心自问自己能否坚持,又能坚持几何?读书本就是学习前人的方法,总结前人的经验,以此修正自己的成长道路,尽力走出自己的人生高度。所有让我深刻感受到读书魅力的方法,前人均已明确指出,剩下的,全在于我自身。就看自己敢不敢走,能不能坚持。我想,学习一事,最大的障碍在于自我,即懒惰、安逸、自我放纵等。特别是处于当下的社会工作生活环境中,每当有人一提到学习,提到多读些书,很多人都会找出各种借口来应付了事:没时间、忙工作、忙家庭、忙于酒桌应酬。正所谓:立志容易,行事难。故家书中所言“立志真”,即做事读书需要迈出的第一步,也就是要克服自我障碍、严格自我约束。

家书中明确提到的读书学习方法和经验不胜枚举,我们可以效仿和学习。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也让我在反复品读的过程中多有感悟:“余受父教,而余不能教弟成名,此余所深愧者。他人与余交,多有受余益者,而独诸弟不能受余之益,此又余所深恨者也”。在家庭中,曾国藩作为长子,父亲倾尽心血培养他,而他却因为作为大哥没能把自己所学教给弟弟们而多有自责,长兄如父的亲情与肩头扛起的担当体现在每一封家书中。而他对弟弟们的回信批评也是直言不讳,在信中仿佛能切身听到他对于弟弟们讲不完的人生哲学和说不完的担忧着想。

除此之外,每次重新读起家书总能有一些新的收获。那些贯穿于家书中的简单信息更能体现出曾国藩的家国情怀——尽心为朝廷效力亦不忘家中父母兄弟,盼弟弟们学之有所成,愿父母之生活可安逸舒适。正所谓常读常新,总有新感悟。无论是曾国藩自己还是他的`弟弟们都在为求学读书而不断努力。见识到前人之发奋刻苦,对比我们现在之生活,刨除其他,单论读书学习、对于自身修养和文化提升方面,我们与其相差甚远。这也让我想起之前有人说起的一个现象:现在很多人有知识没文化。这句话直观反映出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传承的缺失,这应该引起我们这代人的高度重视,所以期盼通过本次读书班的学习,让我们都能学有所获,可以养成一个好的读书习惯。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3)

有人说他是刽子手,叛国贼,汉奸,却也有人说他是道德文章冠冕一代,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千秋功过任评说,但无可置疑,这本令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研读一生的国学经典,会让每一个人都从中获得精神力量。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真不真耳!曾文正对其四弟如是说。我们热爱学习,我们渴望发奋自励,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会因身边的环境受到干扰。我们总是抱怨环境怎样怎样,殊不知: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人苟能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若是志向足够坚定,又怎会因为时间地点不适宜而去放弃呢?毛泽东则是最好的例子,心中有志,且并不是短志,于闹市中读书,怀着鸿鹄之志创建了新中国。虽然最后我们不一定成为圣贤豪杰,但我们也会一步步向目标靠近,成为最棒的自己!

在《曾国藩家书》中,曾国藩的诚信思想尤为令人记忆深刻。曾国藩并不聪颖,却官至直隶总督, 原因很简单,一个诚字取胜。他不仅要自己做到诚信,以之立本,也处处以诚要求自己的下属,湘军之所以上下精诚团结,与诚不无关系。诚更是作为精神支柱,信赖的源泉,所以他的部下对他忠心耿耿,无一人背叛他。他教育自己的子女要诚信做人,凡与人交际,当求其诚信之素孚。,子女们将诚信奉为圭臬,而曾氏子孙也英才辈出。诚信,只要有人际交往的地方就需要它的存在。而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诚信不仅是做人之本,也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所要具备的良好品德。天之所助顺也,人之所助信也。只有做到人人诚信,才能还我们健康安全的食品,才能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让国家走向文明富强之路!

曾国藩,虽身居高位,却自奉节俭,无异于寒素之家。他留下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的家风。于起居,曾国藩每餐只吃一样菜,时人称其为一品宰相。于子女,他见到京城子弟挥霍无度,便让夫人、子女一直住在乡下,大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以廉率属,以俭持家,暂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改革开放后,许多人纷纷踏上小康之路 ,生活开始好起来,越来越多人追求物质享受,浪费铺张,而忽略了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曾国藩家书》让我明白,人不管身居何位,不管贫穷还是富有,都没有理由去浪费。于国家,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多少王朝的兴衰交替都是因为统治者的铺张浪费。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讲话中说道:坚决杜绝公款浪费的现象,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是的,只有勤俭节约才能解决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才能让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才能让社会的根基更加稳固。

末了,慢慢合上《曾国藩家书》,无关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无关其他,只能默默赞叹:曾公乃国人精神之典范!虽然曾本人维护的是封建统治,但他的治政、治家、治学之道,对提高个人修养是不无益处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不无益处的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4)

断断续续看了半年,终于看完了这本长篇。读这本人物传记类型的历史小说,收获颇多。人物传记总是让人从他人的人生中看到世事之多变无常,也如一面镜子可照见自己的人生。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平太平天国之乱,后又在官场中抉择,保身立命,不越藩篱一步。倡洋务,办书局,虽一介书生却戎马半生,官至两江总督。

他善于自省,即使是垂垂老矣之时,写日记的习惯也是只要拿得起笔就仍坚持。他在反省时曾写下这样的一段话:

“静中细思,古今亿百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当思一搏。大地数万里,不可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夜仅一榻耳,当思珍惜。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一毛耳,当思多览。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及者,不过太仓之粒耳,当思奋争。然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

他善于识人用人。他自认在带兵打仗方面,既无才能又无经验,所以不断告诫自己让手下将才充分施展其才,并不断发现、物色人才。筹建水师时,启用落魄书生彭玉麟,此人德才兼备,为平长毛之乱立下不朽功勋。左宗棠在曾国藩迟暮时与之冰释前嫌,写道:“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毋负平生。”

曾国藩在靖港惨败时也曾想过轻生,在家国与个人之间也曾进退两难,在风云诡谲的封建王朝末世之下仍心忧于救亡图存,在每一次困厄时都凭着自己坚守的“道”坚持下来。

即使合上书页,曾国藩的一生仿佛仍历历在目,精彩而又跌宕。虽说我还是读得不够精,但仍然学到了很多处世之道。也许当再经历一些世事以后会更有感触吧。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5)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场楷模。我读《曾国藩家书》的目的,是想从他平日的书信中了解到最真实的一面,褪去后人加在头上的无数名号,了解真实的曾国藩究竟是什么样的,又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曾国藩家书》从近一千五百封家书中选取了两百封,包含了修身养德、持家交友、治学为政等许多方面,平淡的语句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了我很多启示。

一是读书贵在有恒。他在勉励弟弟的家书中说,“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知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而我们现在学习的目的性、功利性越来越重,很多时候学习是为了通过某个考试、评上某个职称,等考试通过、职称评上了之后就会放下书本,各个书店卖的最好的书基本上是应试教育、职称考试方面的。曾国藩认为读书贵在有恒,学习应当出于自发性,出于对知识的渴求,而不是把学习当做一种获取利益的手段。诚然,现代人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没有大把的时间用来学习,闲暇的时候更多是选择看看电视上上网。我觉得不管其他人如何,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应该把学习作为自己的终身追求,融入到生活习惯中,做到勤学多思、善学好问,努力通过学习锤炼自身修养、强化能力素质。

二是做事贵在坚持。曾国藩在家书中写到,“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我们的事业、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轻言放弃,选择咬牙坚持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如果不坚持,到哪里都是放弃。如果这一刻不坚持,不管再到哪里,身后总有一步可退,可退一步不会海阔天空,只会为自己下一次的逃避埋下伏笔。当然,就算选择坚持,也不可能每件事都能成功,但是坚持的过程中,收获到的东西比成功更为可贵,因为我们收获的是一种坚持的勇气、必胜的信心,当一个人具备这些品格的时候,做其他事就能更轻易地获得成功。就拿马云来说,阿里巴巴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网上购物当时在中国可以说一片空白,他们团队面临的困难是我们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但是马云选择了坚持,他始终坚信阿里巴巴在中国的前景是非常光明的,结果也如他所愿,他创造了阿里巴巴、淘宝这样巨大的商业帝国。

三是做人贵在谦谨。曾国藩在写给子侄的书信中说,“天地间唯谦谨是载富之道”“富家子弟多骄,贵家子弟多傲”温廉谦恭让,说起来容易,践行起来却很不简单,古时的君子尚不能全为,但曾国藩做到了极致,读《曾国藩家书》的时候,一个居高位而不自傲、成大事而不自矜的谦谦君子跃然纸上。做一个谦虚谨慎的人是我们需要奉行或遵循的准则,也是一种义不容辞的风格与品德。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谦虚谨慎是必备的素质,在对待同事时要温和有礼、尊重他人,能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对待自己时要有自知之明,在成绩面前不居功自傲;在缺点和错误面前不文过饰非,能主动采取措施进行改正。我们应该把谦虚谨慎作为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来自觉追求,作为一种良好的工作作风来自觉发扬,作为一种重要的为人之道来自觉践行。

#曾国藩读书#读完《曾国藩家书》,不仅学习到不少知识,更懂得了如何做人。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6)

曾国藩,一位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风云人物,其所建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闲暇之余,我仔细欣赏了《曾国藩家书》,只憾才疏学浅,未能完全理解书中的思想精髓,但曾公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国之栋梁,家之支柱”,心中不知不觉中涌起了敬意,感触颇深。

《曾国藩家书》收录其从年轻至去世前的百余篇较有代表性的家书,分为修身、劝学、治家等部分。由于是家书,宦海沉浮中的曾公对亲人眷属敞开心扉,或言人生感悟,或抒心事衷曲,或阐伦理纲常;言之凿凿,情之绵绵。家书是一面镜子,真实折射出了曾公复杂的内心世界,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而面对当今社会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家书中劝学、修身等思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深思。

“百行孝为先”,由此派生出“悌”和“友”,曾公的家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对父母的.孝心。“盖父亲以其所知者尽以教我,而我不能以吾所知者尽数诸弟,是大不孝者也。”他认为对父母的孝道,作为长子,应该承担起教育诸弟,养育孩子的责任。在信息很不发达的那个年代,他信守对父母的诺言,时时不忘作为哥哥的家庭责任,无论公务多么繁忙,远隔千里给亲人送去精神食粮,用频繁的家书勉励弟弟们劝学思齐,对长辈要敬爱兼至,平辈之间要和睦相处,在晚辈面前要做出榜样,人人恪守和、勤、敬三字,殷切希望树立良好的家风家教。曾公用行动实现了他的承诺,着实让人敬佩。人无信不立,企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诚信是做人之根本。反观当下,恶意碰瓷、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事件屡见不鲜,对社会的诚信敲响警钟,我们在一味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是否该反思有无丢失做人之根本呢?

曾公认为唯读书可变化气质,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他在给弟弟的家书中讲道“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公对此独到的见解,他不但自己做到言有矩,动有法,并且开列了自己修身养性的课程,每天都纠正过失,增长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也希望自己的弟弟和儿子们能够效仿。他告诫亲人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凡骄傲者,总是拿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相比,因而沾沾自喜,不求上进。或者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牢骚满腹,这些都是影响进步的因素。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教训,谆谆教诲亲人立志有恒,力戒自满。得此深刻的教益,使我受益匪浅。

在曾公的眼中,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德,而后是才。“声闻之美,可恃而不可恃。善始者不必善终,行百里者半九十。”功名声望这些人生是需要的,但是不可以长久依赖着它。其虽出身低微,却从小发愤图强,立志“澄清天下”。他笃学力行,老而不懈,规行矩步,立志之后持之以恒,对人对己坦坦荡荡,每日自修、自省、自律,同时教育子弟耕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有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家族兴旺不在积银两、置田产,而在出贤子弟。曾公以立德为先,我们的干部考核制度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可见无论在哪个年代,“德”都是居于第一位,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吾日三省吾身,是为警钟长鸣。

“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逸,继而浪荡,终而沟壑,能延庆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相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曾国藩家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7)

《曾国藩家书》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近日,读此书更感勤俭节约为修身立人之本,兴业持家之道,人人勤俭自持,社会节约之风,蔚然成行。

勤俭自持,不分官宦黎庶。“余服官二十几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曾国藩位至宰辅,不当自己俭朴,远离奢华。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因一生习劳习苦,厉勤从俭,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勤俭自持,重在严于律已。“孙等在京,别无生计,不能备仰事之资寄回,不胜愧悚”,曾国藩常常因为没钱孝敬父母而内疚,因没钱养家而深感揪心,而当时曾国藩刚刚“蒙皇上天恩,得会试分差”,按理说应该有络绎不绝的黄金白银送过来,何至于连家里都无法接济呢?不经商、不收受贿赂,处处严于律己,以至于穷到连回乡省亲的资费都没有的地步。

勤俭自持,更好兼善他人。“家中有人做官,则待邻里不可不略松,而家用不可不守旧”,曾国藩不仅以身作则,宁穷不贪腐,还为身边人树立了榜样,立下了规矩,保持清贫。正因为在朝为官,就更要宽人严己,更要约束亲戚邻里,做到了慎微,慎独,慎权。家书箴言,放之于当世,多少领导干部倒在反腐利剑之下,皆因没有管好自己,没有管好身边人。

勤俭自持,是家兴之基,更是国强之本。自从党倡导节约以来,全国人民积极行动,仅“光盘”行动,每年在餐桌上节约的脂肪量可达800万吨,相当于1500万吨大豆的油脂含量,被视为微不足道的餐桌残余却能减少每年1000多万吨的大豆进口。以小见大,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不能止于餐桌,更不能仅仅将节俭之风兴起于一时。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我们党员干部有责任更注重勤俭自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合格公民、有志青年和有为干部。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8)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残喘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从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各个方面,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可谓字字良言,句句妙语。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的“三不朽”之说。曾国藩虽出身低微,却从小发愤图强,立志“澄清天下”。立志之后持之以恒,对人对己坦坦荡荡,每日自修、自省、自律,实现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理学名儒”,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孔子曾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名经历了几千年岁月打磨依然闪烁着金子般光芒的警世名言,不知激励了多少有志之士。人贵有志。但“志”对于人来,不能仅仅作为一个符号和标记,一旦树立了远大理想,就要对它负责。一部《曾国藩家书》让我仰望到曾国藩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灵世界,感悟到一个家庭崛起自有其自身的密码,更触摸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

曾国藩认为读书要“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己矣。”讲究“志、识、恒”;鼓励其弟“不能不趁30以前立志猛进也。”、“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讲求立志需严,求强当在自修处着力,内心修养、素质的提高,经过日积月累,形成高山景行的道德品格,做到真强;教育家人“做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以“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为处世为人之本,悉心体会“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勤劳、谦逊、戒骄、宽容、节俭、坚忍、自强,在其家书中屡屡可见,言之切切。

人们常说,子孙有用,留钱没有用;子孙无用,留钱也没有用。令人感慨的是,曾国藩身为朝廷重臣,手中实权在握,竟然入不敷出,“亦将欠债”,“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再三叮嘱家人要力行节俭以不致亏空,这在一般人看来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然而,这却是实实在在的一个“廉”字,作为封建士大夫的曾国藩是做到了,与今天那些利用职权大捞钱财、中饱私囊的的“蛀虫“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尽管书中不可避免地留下了那个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但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又怎能以点代面、求全责备。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经济跳跃式地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雄心壮志,也引发了浮躁之气。各个领域追求短期效应、表面效应之风盛行,许多人不是在基础工作上下功夫,而是沉浸于“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比比皆是。这部家书值得每位有志之士一读,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塑造自己,特别是当今人民的公仆们更应好好读读曾国藩的“八本堂”,谨记“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每日审视自己的心灵,是否做到了“不问收获,只问耕耘。”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9)

一、多读书

曾国藩出身于农民世家,天资并不聪颖,如何能够成为一代鸿儒呢?读书是一个重要因素。

曾国藩总结出的读书方法主要有三条,要读经典;一书不尽,不读新书;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与方向。这三条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借鉴。

在讲到怎样读书时,他写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看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二、常自省

曾国藩一生不仅“无一日不读书”,他修身养性的功夫更是值得后人称道。32岁的曾国藩,写下了有名的《日课十二条》: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日知其所亡;月无忘所能;谨言;养气;保身;作字;夜不出门。

最难能可贵的是,自写下的那夜起一直到生命的最后历程,他几乎是非常完美的做到了。

曾国藩在致九弟的信中引经据典,历数从古至今一些强势人物的悲惨结局,告诫诸弟加强自身修养而不是与人争强斗狠。

三、诚交友

俗话说:“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好走路”,曾国藩十分注重交友待人的原则,尤其是他的“八交九不交”值得我们学习。

八交是指与以下八种人交朋友:胜己者;盛德者;去围着;肯吃亏者;直言者;志趣广大者;惠在当厄者;体人者。

九不交是指避免与以下九种人交友:志不同者;谀人者;恩怨颠倒者,全无性情者;愚人;落井下石者;德薄者;好占便宜者。

我们学习曾国藩,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习他身上那种持之以恒读书、勤勉、谦恭、恒心、坚韧反省、以诚交友的可贵精神。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10)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残喘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从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各个方面,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可谓字字良言,句句妙语。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的“三不朽”之说。曾国藩虽出身低微,却从小发愤图强,立志“澄清天下”。立志之后持之以恒,对人对己坦坦荡荡,每日自修、自省、自律,实现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理学名儒”,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孔子曾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名经历了几千年岁月打磨依然闪烁着金子般光芒的警世名言,不知激励了多少有志之士。人贵有志。但“志”对于人来,不能仅仅作为一个符号和标记,一旦树立了远大理想,就要对它负责。一部《曾国藩家书》让我仰望到曾国藩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灵世界,感悟到一个家庭崛起自有其自身的密码,更触摸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

曾国藩认为读书要“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己矣。”讲究“志、识、恒”;鼓励其弟“不能不趁30以前立志猛进也。”、“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讲求立志需严,求强当在自修处着力,内心修养、素质的提高,经过日积月累,形成高山景行的道德品格,做到真强;教育家人“做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以“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为处世为人之本,悉心体会“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勤劳、谦逊、戒骄、宽容、节俭、坚忍、自强,在其家书中屡屡可见,言之切切。

人们常说,子孙有用,留钱没有用;子孙无用,留钱也没有用。令人感慨的是,曾国藩身为朝廷重臣,手中实权在握,竟然入不敷出,“亦将欠债”,“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再三叮嘱家人要力行节俭以不致亏空,这在一般人看来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然而,这却是实实在在的一个“廉”字,作为封建士大夫的曾国藩是做到了,与今天那些利用职权大捞钱财、中饱私囊的的“蛀虫“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尽管书中不可避免地留下了那个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但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又怎能以点代面、求全责备。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经济跳跃式地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雄心壮志,也引发了浮躁之气。各个领域追求短期效应、表面效应之风盛行,许多人不是在基础工作上下功夫,而是沉浸于“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比比皆是。这部家书值得每位有志之士一读,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塑造自己,特别是当今人民的公仆们更应好好读读曾国藩的“八本堂”,谨记“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每日审视自己的心灵,是否做到了“不问收获,只问耕耘。”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读书心得"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