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规律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0.04

规律读后感(模板6篇)。

接下来工作总结之家要推荐的是“规律读后感”,我们要以热爱生活、追求卓越的精神去面对挑战。每个人在阅读同一本书时,脑海里的想法都是各不相同的,我终于把这部作品看完了!虽然读完耗费了不少时间,但我也深深的理解了其中的许多道理。关于这些想法,我们应该将其写入我们的读后感中,作为自己的一笔宝贵财富。

规律读后感(篇1)

读《认知天性》谈学习记忆

一.阅读《认知天性》,最触动我的是关于邓宁-克鲁格效应的内容,对照自己真是感觉如芒在背,惊慌惊恐。邓宁-克鲁格效应的主要内容是:不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人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而且感觉不到自己的表现与实际要求之间的差距,觉得没有必要进行自我改进。

根据邓-克效应有种说法,人的认知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l巨婴阶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l绝望阶段:知道自己不知道

l智慧阶段:知道自己已经知道

l大师阶段:不知道自己已经知道

真实地感受了巨婴的可怕和绝望的无助,真切地期待获得真正的智慧,奢望自己能够走向大师,获得圆满和宁静!

对照这些内容和标准,深深感觉能力欠缺的时候的自己的错误决定有多么可怕,更加关键是自我的无知无畏!自己还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无法区分自我的错误行为,每天沉浸在自我感觉良好的虚幻氛围中,高估自己的能力,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其实自己是所有问题的原因[泪]

读《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最令我触动的就是达尔文这句话:无知要比知识更容易产生自信!不得不提醒自己一定要注意:

1.能力差就容易高估自己,盲目自信;

2.能力差不能正确认识真正有技能的人的水平;

3.能力差无法认知且正视自身的不足,更看不到不足的极端程度;

4.能力差就要承认,通过培训是可以提升改进的。最终通过学习提升认知,会意识到自己的无能的!

二.长久学习生成良好记忆,应该基于四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1.检索学习

2.间隔学习

3.穿插学习

4.记忆生成

良好记忆的关键就是间隔重复,阶段回顾。这个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一遍又一遍的阅读和背诵,而是对于知识和内容需要耗费心力,通过检索、间隔、穿插等方式,通过学习的难度增加,“合意困难”有意识地增加学习强度和元认知的联系。通过这种方式对于学习投入更多的心力和精力,才会产生更加深刻的记忆,并和已有的知识产生更多的关联和联系,生成属于自己的永久记忆。

如果尊重这样的方式进行学习,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工作,不敢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能够产生非常好的效果。

三.应该建立复合型学习体系

1.学习不仅要记住知识点,这属于平面学习;

2.在各类知识间通过检索、间隔、穿插简练知识之间的深入联系,形成立体的知识结构和思维体系;

3.更重要的是终身学习,保持知识的更新和不断升级;

4.平面学习-深度学习-终身学习,构成复合型学习体系!知识常用常新,不仅保证工作生活的的质量提升,还有的一个好处是防止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氏症症[允悲]

四.知识在于积累,专业在于提升

1.知识的把握程度,在于知识的广度、深度和历史维度,遵从“一万小时定律”,一定要舍得花上5-10年功夫去深入学习和钻研某个行业、领域和专业。专家,不只是只是的积累,更是知识与经验的结合。

2.只有知识、经验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够转变为真正的智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永远不会被忘记。

3.专业千万不要自以为是,一定牢记邓宁—克鲁格效应,最好通过考取证书的方式,增强认证,强化记忆,一句两得!

五.学习需要自省,避免认知扭曲

我们每个人都会犯感知错误、认知偏差和记忆扭曲,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对发生的事情进行记录总结和反省。一定要注意的是:

1.误判经常发生,一位我们会能力跟不上理想,更会发生德不配位;

2.出于自我保护,出于认知偏差,每一次的记忆都会被重新加工和重新编辑。记忆并不可靠,因为记忆在无形中保护自己。记忆只是我们自己的感受而已!

3.知识诅咒的含义在于:我们熟悉的内容,其实对于不熟悉的人而言是多么的难以想象。知识水平限制我们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方式。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学中国的这句古话对《认知天性》的内容是最好的总结和劝诫。

知行合一,不断打造提升自己的心智模型。不要担心自己幼稚无知,智商很低,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磨砺提升自己,我们就能够让自己日新月异,精益求精!

是为记!

转发

规律读后感(篇2)

这书看后面的参考书目,就知道是集合了太多人的智慧。这类书籍因为涵盖的知识量过大、过砸,反而会让人阅读难度增加,产生杂乱感。第一次看到书中每一部分后面都会有小结,看出作者努力将每个知识点串联的努力。

但这或许也是一种知识诅咒,即使你串联总结了,因为心智模型和认知能力不同,依然会让人觉得散而吃力。

这类书籍的阅读方法,或许最佳途径是放弃试图穿线的意图,看到哪个方法觉得有用,立刻去践行,践行之后这部分知识就成了内隐知识,可以学以致用,激发再度学习一个技能的热情。

试着回忆读过能复述的要点:

1、学习要增加难度,因为这会加强长期记忆

比如自我测试。

2、学习要穿插间隔进行

因为生活问题的呈现或考试的时候,所有内容都是打散了进行的,过于条理化属于集中记忆,容易忘掉的同时,受限于原来的条理,不适合快速检索调用,以解决问题。

3、任何学习都经历三个过程

编码:对信息或动作的初次接触,形成基础记忆,心里表征,这属于显性知识的部分,也属于短期记忆。

巩固:对心理表征强化巩固,使其记忆延长。对基础记忆部分进行思考、践行、反馈,显性知识演化为隐性知识的过程。

检索:巩固的同时要增加强度,同时学会和之前知识的链接。让新老知识不是散点式分布,而是产生联系,形成能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的心智模型。

4、避免认知局限

比如记忆扭曲、比如邓宁—克鲁格效应、比如智商有限论。

建立自己的成长思维,而不是关注成绩,带着学到东西、解决某个问题的思维,会让人容易接受困难、正确面对尝试失败的必经;避免成绩思维,为了表现的很好,重复表现容易或已经擅长的东西,使自己被局限。

信息传输靠突触,人出生有1000亿神经元细胞,随着年龄变化,会发展出轴突,寻找树突,二者相遇形成突触和神经回路。这些就是智商构成的神经学解释,而每次的学习和练习,都是在建立新链接、强化弱链接,长期练习会提高智商。知识输入越多,新的突触形成越多,神经元间回路越顺畅而多元,调用知识经验能力越强,解决问题能力自然提高。表象上人的智商就提高了。

智商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李笑来

5、在最后以不同人群再次强调学习方法

对学生:自测增加难度,别总是重复阅读,而不能估计自己掌握程度;穿插学习,让神经元多角度产生轴突和突触;间隔学习,增加难度,强化长期记忆;学会用记忆检索,尝试复述学习内容

对老师:要让学生知道太容易会忘记,增加难度貌似时间长了,但学习效果好;要用成长思维,而非成绩思维。

对在职人员:带着问题去学习效果最好?比如为了成功,我该如何去学习、去练习、去操作。即改传统的自上而下被动吸收知识,变成为了解决问题逆流而上。

培训者:模拟场景、思考办法、制定方案、测评。调动参与者热情。

这篇读书笔记,就是读完纯粹回忆,也是一种践行,以前都是回看笔记整理。强化一下,输出就是自我增加难度。

规律读后感(篇3)

这本书内容看着特别多,零零碎碎的小结论也很多。大致内容可以看做,如何形成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流程:要在有适应课程性质的教学方法下,在学习之前检测自己,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总结和反馈,通过自测来避免对自己的掌握情况认识不清,课后练习要有间隔的,多样化的,穿插不同类型题目的小测验,并且应当经常进行测验。应当认识到,主动学习强于被动学习,轻松的学习方法效果不会很好,专注于能力提升而不是测验分数,认识到学不好的领域是需要提升能力的方面。心智模型的形成依赖于提取新信息的核心观点,以及对其结构的组建。应用实践是学习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及时进行反思和回顾也对提升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

但对于本书而言,书的各个章节划分有些结构不太清楚,章节之间互相牵扯,有利于对之前内容的再认,但也会觉得本书结构不太清晰。书中例子有很多,但读起来很累,不是说因为信息量大的那种累,而是因为读起来糊涂的那种累。

但是根据作者观点,恐怕这种读法会让人学到更多(哈哈)?本书很值得读,但最好读慢一点,多思考一下,然后做个笔记什么的。

规律读后感(篇4)

今天,我看完了《规律》这个故事以后,我领悟到了我们的生活真的一点乐趣也没有。每天早上7点起床,8点到学校,下午5点放学,6点到家,7点吃晚饭,天天如此。如果用线来画出我们行径的路线的话,那么,我们就和昆虫没什么两样了。

故事是这样的:卫斯理收到一封信,一个有名的科学家死了,大家都认为他是自杀的,但是科学家们认为他是被谋杀的。然后卫斯理就去调查。结果是一个人,给博士看了一张图纸,然后放了一个小蜜蜂在图纸上面爬,博士才知道自己的生活像虫子一样,没有意义,就自杀了。

我们是大城市中的人,可能来来去去,都不出十里范围,就算有机会去外地旅行,也只不过将线条放远一点。但是,人是有思想的,有的人的思想活动范围,去全无限制,可以上天入地,可以远到几亿光年的外太空,这一点,或许是支持人类生活的根源,又或许,人已习惯了。

规律读后感(篇5)

“模仿、借鉴、创新”是企业学习与进步的路径与规律,“守、离、破”是学习功夫的路径与规律,书中提出成为某一个领域专家的路径和规律是“启发兴趣、积极投入、全心投入、创新超越”,细想一下,其实上面三个路径与规律是一直的,都时启于最开始方法的习得,到掌握,到创新应用的过程。

再细致剖析每个阶段,启发兴趣更多是构建起自己的动机系统,真正帮助自己能够在一条“艰苦”的路上走下去;积极投入的关键是找到一位好老师,不仅能够教授给你正确的方法,还能够利用有趣的方式让你持续对这个领域感兴趣;全心投入的关键是你是不是能够找到你所在领域的顶级教练,记得哦!是顶级教练,教练的价值就是在于提供给你最适合你的方法,并给到你及时的反馈;最后是超越创新,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是这样,长江后浪推前浪,持续推动人类的进步。

结语:

遵循规律只会更快达成目标。JDer,如果你想成为某一个领域专家,推荐你读一读《刻意练习》这本书。

规律读后感(篇6)

首先,真本书帮我澄清了许多之前的“疑惑”,比如:一万小时理论、世界上真的有天才。

在《跃迁》的读后感中(《跃迁》读后感),从一二三四手知识的角度说明了一万小时定律的由来,接下来我再从刻意练习的角度来解释一万小时定律。

一万小时是一个时间维度,说的是要想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需要经历大量的练习,但是为什么有的人的确也经历了大量的练习,但却没有成功。这背后最核心的原因是练习是不是刻意的。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寒暑假总会被布置这样一个作业,复写田字格,尤其是那些常用的字,一个字写一行,最后要交一本这样的写字作业。这是对写字规范性的练习,但是为什么,我的字写规范与漂亮水平经历了小学六年的寒暑假历练几乎没有进步呢?

答案在上小学前的学前班阶段,那个时候老师对我的写字的评价是“浪的嗖”,但写的慢,的确我的字在整个学生生涯中不算出类拔萃,但也算超越了大部分人。学前班老师有一种独特的教给我们练习写字的方法。在快放学临近1小时,老师会布置写字作业,要求很简单,达不到她的要求就不准放学,每个同学都特别认真地写字,并且在拿给老师看的时候,老师还会特别认真地给我们反馈,字的对称性、空间布局需要调整等等。就这样“逼着”我们把字写好。

认真回忆一下,我并没有练习一万小时,但在同龄人中却小有成绩。书中还提及一个概念,的确世界上有很多有天赋的人,但是,往往最后取得成绩的并不是那些绝顶聪明的人,因为聪明人往往会“耍小聪明”,反而那些不够聪明的人,能够一遍又一遍的练习,最后终成大师。

gz85.COm小编推荐

法律读后感模板


我们编辑了“法律读后感”以更好地满足您的需求,在阅读作者的作品之后,我们的内心也逐渐充实了起来。 写读后感能够让我们记录下自己的阅读历程和成长经历,写作品的读后感时,你是否会毫无头绪?希望此文能对您有所启迪!

法律读后感 篇1

《法律课堂观后感》

大学法律课堂,是我人生中最激动人心的学习场景之一。法律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可以帮助了解社会的规范和法律条款,更能培养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法律课堂观后的感受和体会。

我被法律课堂的热烈氛围所吸引。进入教室的那一刻,我就能感受到同学们对法律学习的热情和渴望。教授们充满激情地讲解着法律知识,而同学们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每当有重要的案例分析或者争议性的问题,课堂上气氛都会变得紧张而又活跃。这种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励着我不断学习、思考和探索。我明白了课堂的意义不仅在于获取知识,更在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考能力。

法律课堂让我认识到法律的广泛应用。法律并不仅仅是朝夕相处,更是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中,都会涉及到法律的问题。通过法律课堂,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应该如何遵守法律,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我了解到法律是保护社会规范和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也是平衡各个利益关系的工具。法律的力量不仅体现在案件审判上,更在于预防和治理一切可能产生矛盾和冲突的场景。这使我对法律的敬畏和对法律职业的兴趣进一步加深。

最重要的是,法律课堂让我意识到法律的公正和公平性。在课堂上,教授们经常强调确保法律的公正和公平性,这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法律的神圣和庄严。我记得有一次讨论了一个有关人权的案例,案例中的利益冲突非常复杂,各种人权与利益需求纷至沓来。但通过讨论和辩论,我明白了法律不仅要保护人权,也要平衡不同群体的利益。法律的公正性要求依法对所有人给予平等的待遇和保护,而公平性则要求根据情况和利益的平衡,做出公平合理的判断。这种对公正和公平性的认识让我深受触动,也激发了我对法律实践的热情和责任感。

通过法律课堂的学习,我不仅收获了知识,还培养了批判性思维、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判断能力。更重要的是,我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加深和提升。我明白了法律离不开生活,也离不开法律。了解法律的意义和作用,可以让我在任何情况下,包括职场中和社会生活中都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和义务。

通过法律课堂的学习,我相信我未来的职业生涯和人生都会受益良多。我希望能够成为一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法律人。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更是为了公正、公平和人权的实现。法律课堂给予我了这样的使命感和动力,我相信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我会不断追求和实现自己的梦想。

法律课堂观后感里的观后感是积极的。法律课堂的积极学习氛围,法律的广泛应用和法律的公正和公平性让我深受触动。我相信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学习,我一定能在法律领域做出一番成就,成为一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法律人。我感谢法律课堂给予我的启迪和激励,也对我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法律读后感 篇2

学习《给教师60条法律建议》的心得体会

教师必须懂法。教师是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重要塑造者。没有很高的法律素养,任何教师都很难胜任。提高教师的法律素养是教师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书从教育和法律的双重视角,探索一线教师最需要、最实用的法律知识,60条建议解决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可能面临的各种法律困惑。

本书分为五辑——“日常教育教学篇”“学生权利维护篇”“校园安全管理篇”“教师职业保护篇”“特别阅读篇”。通过生动的案例、通俗的法律分析和实用的法律咨询,提高教师的法律知识水平。

教师通常要面对几十名学生,一方面要对学生团体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以保证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还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公民权利,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得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当教师的教学管理权与学生的公民权利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慎重权衡,作出适当的选择,这就要求我们作为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这也是我们教师发展的迫切需要。《给教师的60条法律建议》是一本很好的普法读本,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到很多的法律知识,而且给我们恰当的行事做出了明确的指南。

要做一名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教师,使教育教学更好地落实到工作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 在日常教学中,要正确行使受教育权和受惩罚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规范自己的言行,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智力水平、人格与尊严,恰当合理地运用惩戒手段教育学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现在有少数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成绩,使用了不规范的教育手段,体罚现象仍就在我们的身边存在,尽管在特定的情况下有一定的作用,但总得来说,体罚损害了孩子的的尊严,给其造成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伤害,甚至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另外,体罚是为了宣扬暴力,不仅教育效果有限,而且破坏了师生关系,不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体罚是违法的。我们必须坚决不体罚学生。

对有学习问题的学生不体罚,并不意味着老师们束手无策。我们可以正确行使教育权和纪律权。当学生犯错而不悔改时,适当的教育和纪律将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正当的惩戒如:

(1)口头严厉地批评;(2)教育性惩罚,如不让学生参加喜欢的活动,要学生完成额外的任务(如罚唱歌、罚办黑板报等),帮学生暂时代管其携带物品等;(3)纪律处分,如警告、记过等。我们在行使教育惩戒的时候,要注意:既要一碗水端平,所有学生都使用同一标准,不允许任何学生有特权,又要考虑到个别学生的身心、性格特点,惩戒要以让学生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为目的,不能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这三部法律都对体罚予以明令禁止,在对犯错误的学生,我们一定避免采用体罚的教育方式,在情绪冲动时,我们要远离学生,一定要做到“无冷静、不教育”,真正发挥好教师的育人作用。

二、教师要积极维护学生的权利

从书中,我意识到作为学生的监护人,我们应该保护他们的权利。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做侮辱学生的事;要关怀和尊重“差生”,如果当我们采取批评后,发现学生的行为出现一些不好的苗头,教师一定要做好安抚工作,要真正把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心里,这些是作为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到的。

我们要维护学生的哪些权利?我们要维护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受教育权、隐私权、肖像权、通信自由权,爱护学生的名誉,要平等对待学生,不采取强制手段要求学生不能做的事,不没收学生的学习物品等,我们要正确使用管教权,尊重学生的法律权益,避免侵害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

三、安全第一,教师要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安全是重中之重。教师要加强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安全隐患,充分履行安全防护责任,努力避免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

学校的首要责任是保护学生的安全。学校的安全措施可分为:校园设施的安全、安全体系的完善、安全管理的到位、安全教育的频繁、对学生的帮助的及时。教师要从以下细节保护学生的安全:

健康无小事,应将学生的体检结果及时告知家长;学生发生疾病或受伤害,应及时求助并通知家长;组织学生参加劳动要适度,应加强安全防范工作;不鼓励未成年学生见义勇为或参加抢险救灾活动;防范校园***故等,这些都是教育过程中应该积极进行安全教育的方面,管教好学生的前提是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

教育者应当是先行者。教师要善于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正确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成为知法、守法、守法的模范。教师只有学习法律,才能提高道德修养,才能提高人格和身心素质。

书中这60条法律建议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他们以生动的案例为我们的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经验,丰富了我们的法律知识,填补了自己的法律空白,提高了自己的法律意识。教育大计,教师为本。60条法律建议为一线教师依法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行为规范,为我们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

法律读后感 篇3

俗话说:“书读万卷,遇事不乱”,读书不仅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情操,更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对我们进行疏导,为我们排忧解难。为了让自己不断地从书本中汲取更多的营养,最近对《公务员学法用法读本》一书进行了通读,重点对第三部分与第四部分的第三十一讲与第三十四讲进行了精读。读罢,合上书本,静坐书桌前,感悟颇多。虽然国家机关与事业单位有所区别,但其中做人、做事的道理却是相通的。法律知识不仅可以适用和指导公务员的行为,也可以适用和指导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行为。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对宪法进行了第三次修正,在修正案中就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近些年来,依法治国的理念已经逐步深入人心。2010年,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在职人员都参加了“五五”普法考试。通过五个“普法”阶段及这么多年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公民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发展,维护了社会稳定,保障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目前的法治建设就已经达到了一个成熟和完善的阶段,就中国目前整体的法治形势来看,我们还不能说是非常乐观,违法犯罪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在某些领域甚至有增无减,再加上一些新型犯罪形态的出现等等,这些都让我国的法治建设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们也更清醒地看到,公职人员在学法用法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学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学好法用好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法律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工作都是息息相关的,掌握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并加以熟练地运用对于更好地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是必不可少的。作为一名事业单位机关的工作人员,我不仅有义务去加强自己的法律修养,提高自己的法律觉悟,更有义务去运用法律知识维护我们农科院和职工的合法权利,去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我联系《公务员学法用法读本》一书,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谈谈学法用法的体会:一、提升学法用法的思想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认识上到位,才有行动上的自觉。我国是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提高全民法律意识,推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工作。自觉学习和贯彻运用法律知识,关键在于提高思想认识。我们科研事业单位与一些法律是息息相关的,比如:知识产权的《著作权法》、《专利权法》、《商标权法》、《商业秘密权》、《植物新品种权法》、《农业法》、《种子法》、《土地法》以及《公司法》、《合同法》等法律。由于平时不善于积累,导致我们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相对匮乏,致使我们在遇到一些法律问题时难于应用法律的手段去处理,直接影响了工作成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掌握相关法律知识,才能保证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开展,服务好工作对象。二、积极主动加强学法我的专业是法学,加之这也是我本职工作的一部分,所以我知晓学法用法的重要性,对学法有了更多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常常通过网络、书籍,查阅大量的法律、法规及条例,学习和了解新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据此整理出一些与科技产业工作相关的条文、条款以备工作需要时随时参看。工作之余,我还与做法律工作的朋友讨论一些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法律案件、积极地向他们请教一些法律问题。工作中我主动学习与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自觉践行,努力提高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水平。多样化的法律知识学习方式不断地充实着我的头脑,从学法用法的实践中感受到自身法律素质有所提高,使我能更主动的去学习,工作中涉及到法律方面的问题能及时依法处理,若遇难题就找专家边问边学,不断地增强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依法办事的意识和水平也有所提高。

三、学用结合,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法律水平和依法办事能力学法是用法的前提,学法的最终目的在于自觉遵守并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办事。作为一名机关工作人员,我的工作也是和法律有密切关系的。如对我院对外签订的合同进行审查,对合同条款、格式及合法性提出修改建议和意见;在女职工工作中要尽可能地维护好女职工的合法权益,为女职工办实事、办好事等。这些都要求我不仅要熟悉《公司法》、《合同法》、《物权法》、《妇女权益保护法》、《婚姻法》、《劳动法》等法律,而且还要懂得在遇到问题时如何运用好这些法律法规,切实地维护好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遇到法律方面的问题能善于把书本上学到的法律知识灵活变通地应用到实践中去。只有将学法与用法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推进事业的健康发展;只有把学习法律知识和依法办事紧密结合起来,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我院的实际状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稳定中、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高法治理念的思想和管理水平;只有不断地学法、懂法、用法才能合理合法妥善的解决不断发生的问题,才能真正维护合法权益,才能为我院的发展保驾护航。

“汇百溪方能成大海”,我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非常渺小、非常有限的,要想更好地维护我们的自身合法权益及我院的合法权益,还需大家共同学习、共同努力。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式进行。一是坚持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法制度。根据具体情况,各研究所与处室可以每年度组织职工集中学习法律知识若干次,学习时,要做好专门的记录,以备事后进行查阅与温习。

二是坚持培训制度。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一些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专家,针对我院的具体情况对广大职工进行培训。也可以以谈话的形式,让广大职工与聘请人员进行面对面的谈话,解除大家的迷惑之处。

三是坚持自学与辅导相结合。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因此最关键的还是我们每一个人要结合自身的工作性质与特点,联系自己在我院的工作实际,确定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加强自身的法律涵养。如果愿意的话,还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撰写一些自己在学法用法方面的调研文章或心得体会。四是坚持理论联系实践。读死书不如不读书,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加以运用。在日常工作中,将自己的行为纳入到法律的轨道当中,运用法律的手段管理本所、本处室的各项事务,努力提高自己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水平。

通过学习《公务员学法用法读本》,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没有法律是万万不行的,但是法律又不是万能的。我国是法制社会,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以法律为基础,以道德为基准线。法律只能对我们的外部及最基本的行为进行规范。在某些思想问题上,法律也是束手无策,甚至显得那么苍白。这就需要我们在不断提高自己法律修养的同时,更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做到法主德辅,古人常说:“百行以德为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法律读后感 篇4

读《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有感

法律植根于社会,正如土壤和水的一面滋养着人的一面一样,不同的土壤也蕴含着不同的法律文化。站在历史长河名曰“现代”的一端向前追溯,中国古代法律往往被视为对现代法治之反动,与“平等”、“民主”等现代法治的基本理念相对立。然而,摘下西化的眼镜,从中国社会的家族本质出发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法律,却会发现其不失为维护中国社会家族、阶级秩序的良好工具,是中国独特的社会土壤中蕴育出的独特果实,断不能以西方社会的标准加以衡量。

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完全建立在一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父权制为核心,向外不断延伸,形成家庭内部伦理秩序的严密而稳定的等级制度之上。家庭内部的等级制度是法律适用的微观前提,也是法律维护和保护的对象。如亲属间的侵犯,侵犯者与被侵犯者之间的辈分关系则尤为重要,以尊犯卑,处分较轻,以卑犯尊,则处罚由重。

法律之适用取决于血缘之亲疏,而该亲疏关系则以服制为中心,形成一条长幼有序的数列,蜿蜒数千年,为中国古代等级制度以及法律制度奠下基石。

婚姻关系成为联结着一个个长幼有序的家庭之间的纽带,“婚姻者合两姓之好”,建立在“两姓”关系上的婚姻制度昭示着代表家族之间的结合关系。无论是婚姻的缔结还是解除,核心问题都是家庭利益。婚姻关系联结了不同的家族,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以父权为核心的家族等级结构中,一个家族与其妻族的关系极为疏薄,婚姻关系更多是在社会意义而非法律意义上影响两个家族的关系。

婚姻中较有意义的或许是妻的地位问题,在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妻虽有“与己其者”之名义上的平等地位地位,实际上还是隶属于夫的权威。在中国古代社会,女性仅为家族的附属品,出嫁之前从于父,出嫁以后从于夫,断无多少权利可言。而妾的地位更是卑微,“聘则为妻,奔则为妾”,妾并非家庭的一员,故非“合两姓之好”。

女子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可见一斑。

在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家庭和婚姻的壁垒之外,阶级已经成为社会层面划分等级秩序的标准。家族内部划分长幼有序的标尺扩张到整个社会,便成为尊卑有别的砝码。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细化至饮食、衣饰、房舍、车马,均可以以法律作出强制规定。

阶级间的通婚成为禁止,以维护血统的纯正和阶级的尊贵。法律针对不同阶级作出了区别性的规定,亦有一根体现阶级间差序格局的数列蜿蜒而下,精准地对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作出度量。

家族是个体的,在各个家族中以父权为核心形成一个以血缘为度量的同心圆以确认家族内部的秩序,而婚姻关系则使得各个独立的同心圆之间形成交集。在家庭之上,整个社会是由阶级组成的,形成了一种分化的秩序格局。每个人在这个社会结构中都有自己的地位,或尊卑,或主或从,或善或卑,每个人都有一个专属的社会地位品牌。

针对这一社会结构,中国古代法律也相应地形成一种不对等的规范体系,它建立在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基础之上,小至于家,大至于国, “等级”二字成为构筑中国社会之核心所在,“法”与“礼”结合,成为维护这一有序的等级结构的工具。

抛开历史偏见不谈,如果仅仅从维护当前社会秩序的功能来看,中国古代法律在维护家庭秩序和社会等级制度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古代文化与社会观念中,尊卑、良贱之观念本是天经地义,如同当代之公平、正义观念一般,设计相应的法律制度去维护这一在当时认为“天经地义”的理念无可厚非。现代法律对于“公平”“正义”的理解简单说来即“相同情况相同对待,不同情况不同对待”,但中国古代社会对于“相同情况”与“不同情况”的判断标准与现代社会即截然不同,将父子、夫妻、君臣置于不同的地位,划为 “不同情况”,以此作为不同法律适用的准则,似也可视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建立在等级划分基础上的平等正义观。

当然,中国古代法律的合理性蕴育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壤中,当岁月流转,个体不再从属于家族,而凸显独立的价值,在人与人之间完全平等的情况下,现代法治势必取代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然而,并不能以此否认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价值,它与“礼”紧密联系,成为一种行为守则,支配、调整着人们的生活,成为维护中国几千年社会秩序的栋梁。

张之洞曾说过:世界的光明,人才的兴衰,其表面在政治,其内在在学习。是时,国运颓危,列强环伺,传统频遭质疑,西学新知亟亟而入,中华现代学术的转型完成于该混沌时期,于切磋琢磨、交锋碰撞中不断前行。

学习和思想的新变化,使社会各方面全面转型,为中国的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瞿同祖老先生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正是怀着这样一种精神,将汉代至清代二千余年的法律作为整体进行剖析,加以讨论与比较,以达到阐释中国法律的基本精神及其主要特征的目的。此外,本书还论述了中国古代法律从汉代到清朝的巨大变化,介绍了巫术与宗教、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使中国现代学术的成功转型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瞿同祖先生在书中,用精炼的词句、生动的案例、详尽的对比给读者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中法律和社会的相关之处,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法律的特征,进而揭示了中国古代法律社会的基本精神。

读《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使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法律制度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某种法律制度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这正是研究中国共产党法制史所需要和必须做的。

法律读后感 篇5

16法学卓越班刘国香

这学期初,我在图书馆浏览了与法律有关的书籍。因为我的爱好,我不喜欢枯燥的法律条文或法律学者晦涩的著作。在图书馆游走的我,就被这本《法律与文学》抓住了眼球,通读完这本著作让我知道了:

法律也是可以有趣的。

波斯纳的作品和他本人的学识经历总会给人一种很怪的感觉:他虽然是美国法学界的巨擎,但其第一个学位却得自耶鲁大学的语言文学专业而非法律专业;虽然身为法官和法学家,但他常常“超越法律”,专注于对经济学、数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学人类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这本《法律与文学》才显的如此有看头,而不是一个单纯的法学家对文学作品用法律思维去思考和诠释,个人觉得他更多的是一个文学家运用他自己渊博的法律知识去诠释书中的法律行为。

书中认为“作为法律文本的文学文本”主要就在某种意义上“关于”法律的文学作品展开讨论。在该编中,“法律”的定义很宽泛,包括自然法和复仇这些与实在法共存,并影响后者的规范体系。分析的作品包括许多西方文化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包括荷马、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妥斯陀也夫斯基、梅尔维尔、卡夫卡、加缪等。

笔者认为,从一些文学作品中可以学到很多法律理论知识。实际上,一些表面上与法律或其他规范体系没有多大关系的文学作品,有时从法理的视角来看也可能更好理解。

“法律学术中的文学转变”主要就是否应当对律师和其他法律职业者进行文学修养教育的问题进行**。笔者认为,美国法学界有人希望将法学研究的重心从分析转向叙述和隐喻。他们希望把虚构的文学作品带进法律课堂,让人们看到被轻视的人、被忽视的人、被压迫的人,通过培养对这些人的同情来推动法律改革。

此外,笔者还对许多著名法官传记或自传的文学价值和法律价值进行了有益的分析。

波斯纳的这本著作很厚,就不一一的去解读,接下来写写自己对这种文学与法律的交融形式做一下自己的看法: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是现实社会的放大版,这是极为讽刺的。那种带有法律思维的放大行为思维会有被带入角色的感觉。当你真正进入角色,你会发现法律思维对放大的喜剧行为的解释是多么有趣。再者来说,我们欣赏整个文学作品的时候大多都是以“上帝”的视角去**,那么当你总观大局,体会整本书的逻辑链或者是伦理关系,你就会对法理有深刻的认识。

从道德到制度

云淡风清

从道德到制度

——苏力《法律与文学》读后感

看苏力的这本《法律与文学》之前就读过他的《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也许正在发生—转型中国的法学》、《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等书,知道苏力老师一直致力于开掘中国的本土法学资源,以构建中国自己的“理想法律图景”,而非一味因袭西方的“法律理想图景”。特别是在《送法下乡》“学术富矿”中做出“自己的贡献”,但在我看来,前述几本书只是提出了“要”开掘本土资源,但至于“如何”开掘本土资源,并没有阐述的很充分。即使是在《送法下乡》一书里,也只是阐述了一些法官实际判案的做法及其合理性,展示了形象不是太好的中国法官的“实践理性”,但能说这就是中国的“法治本土资源”吗?

似乎理论说服力不足。直到《法律与文学》这本书,运用丰富的现**论,以传统戏剧为材料剖析传统社会,溢出了法律的场域,对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深度解读,似乎才是系统的开始了“本土法治资源”的开掘工作。

实际上从时间来看,《法律与文学》是2006年出版的,晚于上述几本书,相对比较成熟也是情理之中的。

应当说,四十余万字的《法律与文学》给人的启示是多向度的,本文限于篇幅限制,在此只提及其中的一个向度:即从制度而非道德层面理解传统社会中的法律,跳出“封建性”“现代性”的意识形态之争(季卫东曰“如果缺乏细致的推敲以及制度化作业跟进,主义之争不是流于意气用事,就是陷入玄谈游戏”),从一个更为理性客观的制度视角出发审视传统社会的治理以及“法”和“礼”各自的位置。

故事从《灰阑记》说起。《灰阑记》记述了张海棠因受陷害,屈打成招,儿子被真凶之一马氏之妻夺走。包拯在查清孩子生母时,运用了“灰阑”之法:

撒上一圈酸橙,看看谁能把张海棠和马妻的孩子拉出来。张海棠心疼孩子,不愿用力。包拯根据人类的常识判断张海棠是孩子的母亲。他发现了真相,把张海棠说清楚了。

这个故事广为流传,被视为包青天英明神武、明察秋毫的典例,与《圣经》里所罗门国王的判案故事交映同辉。但现在我们需要问两个问题:第一,包公在本案中的判决真的经得起技术审查吗?

第二,罔顾技术,把希望寄托于**道德修养、全知全能的“德治”传统是基于什么而形成的?在今天有何启发意义?

第一,张海棠作为孩子生母,固然可能因为心疼孩子而不愿拉扯,但同样可能因为求子心切而不遗余力地拉扯孩子,加之她比马氏正妻年轻有力,不无可能把孩子拉到自己一边,按包公的判断逻辑,岂非张海棠又被认定为罪犯了?应当说,包拯使用的这一招风险是非常大的,他在此个案中的成功也许可以看成一种“巧合”。是因为传统戏剧的全景式的“上帝视角”让我们得以预知张海棠即是孩子生母,屏蔽了其他可能性,因此包公获得了结果的正义;如果置身于莎翁《哈姆雷特》的“有限视角”(哈姆雷特的叔叔是否为弑父娶母的仇人并不确定),即我们并不事先预知张海棠是或不是孩子生母,那么我们从技术上无法证明包公判案的正确性。

实际上如果该案放到今天,包公只需下令做一个亲自鉴定,或dna检验,基本上就可以解决问题,人们也无需为之惊叹不已。所以这也给我们带来了思考第二个问题的方法。

第二,“德”治或者说“人”治传统的形成未必要像惯常理解的那样归之于“封建思想”“封建文化”(梁治平曰“用文化来解释法律,用法律来解释文化”),用一份“同情的理解”之态度和制度主义进路之眼光来审视的话,实际上是在科学技术落后、专业分工和专业知识缺乏、信息费用高昂的高度约束之下,正规制度无力解决问题时,就不得不依赖于**的道德品行。因此,道德说教已经泛滥于个人道德修养领域,但具有很强的政治意义,成为传统社会为节约治理成本而采用的基本治理模式。《圣经》所罗门国王的判案故事也是此意,因为传统社会资源高度约束、无力实行法治的现实条件并非是中国所独有的。

古代中国也并非没有过“法治”的尝试,但是因为不具备一个“法治”治理模式所要求的社会资源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加之以现代的会计制度、预决算制度、交通便利降低了对居民个人收入的信息采集费用,因而国家可以获得一份足够而合理的税收,供养数量庞大的司法人员;司法与行政、立法分立与制衡,不至于像传统社会把一切责任压在县太爷身上,并通过“严格责任制”苛刻地对待司法官乃至“剥皮实草”,打击司法官积极性;有先进的勘察鉴定技术和证据采信规则,如果古代法律也采取严格的“疑罪从无”“禁止刑讯逼供”,那么窦娥固然不会被“冤”,但是以当时的侦查技术,该案以及无数类似案件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也就遥遥无期了,而这不能满足民众预期,势必带来社会治理的溃败)而昙花一现,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儒家之所以能够在舞台上占据两千余年的中心位置,在于它敏锐地察觉到了资源高度约束下仅靠“严刑峻法”无法实行彻底的有效治理,只有通过教化,培养**的德性,使其从自为到自觉地去参与社会治理,才能达致一种和谐的社会治理状态。

当然我们要追问,这种“和谐”是表象还是实质上的?我们并非前现代的遗老遗少,并无季卫东所指出的“怀古之幽思”,因此并不准备把“人治”的传统社会神圣化。实际上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深刻指出了缺乏数目字管理的大明王朝,是如何用祖宗成法的权威宰制着从皇帝、官僚阶层以至于庶民的整个“超级机器”没有活力地艰难运转;而吴思的《潜规则》、《血酬定律》更为尖刻地指出,道德说教的纸面“阳规则”之外,实际运作中另有一套“阴规则”或曰“潜规则”,丑态百出、目不暇接。

这就启示我们:运用道德说教的方式降低社会治理成本,固然是资源高度约束之下传统社会“没有选择的选择”,但并不是一幅理想的社会图景,而只是金观涛、**峰提出的“超稳定结构”的无限循环罢了。因而对传统社会“同情的理解”,仍然不能阻止我们向着现代化迈进的步伐,充其量只是偶尔的停留,回望来时的路,以使以后的路走的更稳健而已。

至此,我们大致回答了两个问题:法官的案件是否合理,德治传统如何形成。以制度主义的方式回答这些问题,对于今天波澜壮阔、前所未有的法治现代化有何意义?兹小结三点:

第一,有利于以“同情的理解”之态度去剖析传统社会。由于近代史的屈辱和血泪,由于五四运动“矫枉过正”“倒洗澡水把小孩也倒掉了”的特点,今人对传统社会、特别是其思想往往深恶痛绝。之前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家,动辄戴人以“封建思想”的高帽,《红楼梦》等文学作品亦难逃此尘俗之污,良可叹也。

今天的话语环境比较宽松,但仍有人有强烈的道德色彩去看待问题,而制度主义的方法是实证分析和价值中立的方法,有利于培养人们理性客观分析问题的精神。

第二:既然社会治理模式本身是价值无偏的,何种治理成本更低、效果更好就会成为“公共选择”的宠儿,而治理模式本身又与社会资源条件紧密相关,因此在大谈法治之前,应先回答几个问题:以今日的社会资源条件,法治与人治谁的成本更低、效果更好?

如果答案是法治,那么又如何去创造更好的法治社会条件(苏力甚至说“一个民族的生活创造它的法治,而法学家创造的仅仅是关于法治的理论)?思考这些问题至少可以防止法学家高估自己的能力。

第三,制度主义的方法比道德主义的方法更有力量。中国人接受了两千余年的道德教化,却几乎每个时代都有“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感慨萦绕耳畔,不得不说是讽刺。

人性并不纯然是“四端”,是“秉气之清者,为圣为贤,如宝珠之置于清冷水中”,是“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也有趋利避害甚至“恶”的一面;因此今日之政制,更应强调**财产公开、严格的预决算和审计监督、司法独立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常态化的巡视制度等等,而不能过分期待**的“党性”“八荣八耻”。当然,正如黄仁宇所指出的,道德也很重要,但道德是一个根本问题。当我们可以使用系统和技术来解决问题时,我们不必急于邀请道德。只有在比如某人的行为违反了制度规定,但又“情有可原”的两难境地,道德才应发挥一个“终极审判”的作用。

正如前文已经述及的,苏力《法律与文学》给人的启示是多向度的,本文说是其中“沧海一粟”固然失之夸张,但确实是单薄而肤浅的,希望在以后的学***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收获。但窃以为“从道德到制度”不仅是《法律与文学》一书的主线之一,其暗含的自然法到实证法乃至价值理性到工具理性的思路也是有着“远大前程”的,是“上帝死了,诸神混战”的今日世界之现状,也是方向。

法律读后感 篇6

周一下午,我校全体初一同学在五楼会议室展开了以未成年人预防被害和自我保护为主题的法律讲座。此次讲座,是为了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要学法,懂法,守法,做一个社会上的好“公民”。由此可见,学校对这方面的重视。

我认真地听完了这个讲座。教授以风趣幽默的语言为我们陈述了几个未成年人因一时的糊涂走向了犯罪的道路,以及他们所承受的法律责任。第一个案例是“少年飞车”讲了一个未满十八周岁的少年应驾车行驶过快,进而发生交通事故,而他,也付了相应的法律责任。此次案例,清楚地告诉我们,不遵守法律所导致的结果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你的生命将受到威胁。第二个案例是讲2名未成年人和一名成年人多次进行拦路抢劫,最终被告的事,他清楚地反映出了在某个年龄段我们所要承受的法律责任,但,这并不代表着未满十六周岁,你就可以误作非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只要你犯罪,就会承受相应的法律责任。

通过此次的讲座,我也深深的感觉到了未成年人犯罪为什么呈上升趋势,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没有正确的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有的甚至不懂法,不知道怎样做是错的,怎样是对的,什么是自己应尽的义务,没有能够真正地意识到遵纪守法的重要性,而且,有些人是官二代,总以为自己爸妈是政府的人,再大的事由他们顶着,这是极其恶劣的想法,只要你触碰了法律,不管你是谁,都要承受的相应的'法律责任。反之,你的父母也要受影响。

这次的讲座,让我们树立了正确的法律意识,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法律,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成为社会上的好“公民”为社会做出贡献。

法律讲堂”我每天都看,可是学到了不少的东西。下面随便说一个吧。

一、案例:深夜,一女子(下面简称a)被两个抢匪追赶,逃到一个中年男人(下面简称b)所开的小卖部求他救自己,b为了救a,与两歹徒搏斗,负伤住院,a从此再也未露过面。在歹徒尚未被抓到的情况下,b认为他是为了救a才负伤住院的,a不但不感谢他,连一次都没有来医院探望过他,b十分气愤,他认为医疗费应当由a负责,所以将a告上法庭。而a认为是歹徒将b刺伤的,与她无关,她也是受害者,所以拒付医疗费。

二、专业法律名词解释:

紧急避险: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伤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三、被告观点:由于她被歹徒追赶,逃到b的小卖部,属于法律上的“紧急避险”,她也是受害者,不应当替b付医疗费。

四、原告观点:a的情况不符合“紧急避险”的要求,紧急避险所采取的措施必须是没有别的办法了,只有这么一个唯一的出路了,才能称之为“紧急避险”,而当时a除了逃到b的小卖部求b帮助,还可以寻求其他的帮助,比如说报警、向其他人求助等等,所以a的做法根本不是“紧急避险”。

五:法院判决:法院认定a的做法不属于“紧急避险”,而且a将有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危险转移到了b身上,导致其受害,法律上称为“风险转移”,所以a应当负责b的医疗费用。突然觉得有些累了!心里总是有种莫名的心烦!不知道自己该去做什么,能去做什么!

今天法律讲堂上演,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是大学同学,后来结了婚,婚后10年,他们有了女儿,可是男主人公却和单位里的女秘书偷偷在一起了。最终的结果必然是被他老婆发现了!当初那个男人创业很艰辛,是女主人公一直陪在他身边,可是后来有了钱就……为什么男人有钱就会变坏?为什么不能忠实原配老婆?难道这就是男人的本性吗?女主人公发现后,说要离婚,其实或许男主人公是怕他老婆分他的钱,因为他现在公司的资产已是百万。女主人说让他签了份协议,大概意思是说如果离婚给付女方99万,好像房,车,都归女方,还有公司部分股份。但是那个男人最终还是和女主人公离婚了,法院好像也判了给女方99万,车,房,也都归了女方,孩子也归了女房,每月给付生活费!

其实有时候看了这些电视,我倒是真希望和老公过平淡的日子。我不想面临失去,更不愿意看到老公有了钱就变。所以有时我会傻傻的希望和老公过平淡的日子。

有一个五年级的同学,看上了他同桌的笔盒就趁他同桌不主义就把他同桌的笔盒给偷了。以法律的角度来看这虽然上一不算犯法,但是,做这些偷偷摸摸的事,是一种不良习惯,从小就有这些习惯,等长大了,就会成为盗窃行为的。

还有另一个例子:故意伤害他人:

就讲,在一个学校里,有两个同学是死对头,其中一个同学就很喜欢欺负另一个同学,那个同学受不了了,就回去告诉了他的哥哥听,他哥哥就说:“他打你几下,你就双倍的打回他。”第二天他来到学校,刚好在楼梯口,看到欺负他的那个同学,就用力的把他踹了下去,那个同学就滚了下去,手就断掉了。因为,那个同学是故意的,所以他必须要付医药费、精神损失费、车费……

经过这次的法律课我学到了很多法律知识,让我懂得了什么是法律,怎么才不会走上“不正之道”。

代 孕是指将受精卵子植入孕母-子宫,由孕母替他人完成“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过程,俗称“借腹 生子”。被代 孕着与代 孕人没有进行性行为。在本案中,李志远和胡艳萍是经过性行为生育的笨笨。这根本不符合所谓代 孕的含义。他们所签订的代 孕协议也是违背了公序良俗原则,所以这份协议是无效的。

但是,我却对法官的判决有点质疑了。法院判决孩子由胡艳萍来抚养,李志远每月付给胡艳萍生活费。先前付给胡艳萍的7万元算是给笨笨的抚养费。理由是孩子在哺乳期由母亲抚养更宜。可是我认为这并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现在笨笨就有一个单亲家庭,得到的是不完整的爱。若要判决,最好就是从最有利笨笨健康成长的方法解决,李志远有稳定的家庭,固定的收入,还有一个好妻子王静对笨笨就像是亲身的,更重要的是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判给李志远能让笨笨更好的生活。

夫妻之间确实应该坦诚相待,但是有时候的欺骗不是善意的吗?李志远也很难做啊,一个他很爱他的妻子王静,不想与她离婚。一方面他又难以面对父母。现实就是如此的残酷,熊掌与鱼永远都不能兼得。

法律读后感 篇7

《国王的法律》是一本描写国王颁布法令、规范国民生活的法律文化读物,本书通过描述一国王颁布法令的过程,展现了法律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国王在书中被描绘为一个英明的统治者,他颁布的法令能够保障国家的稳定和秩序,保障人民的权益和利益。本书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精彩的插图,深刻揭示了法律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让读者对法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国王颁布法令的过程中,他首先会听取各方意见,了解民情民意,并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法律。国王的目的是要保障国家的和平稳定,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维护人民的权益和利益。在书中,有一则描写国王听取各方意见的情节,让人印象深刻。国王在听取人民的意见时,不仅仅是听取一方的声音,而是要兼听则明,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从而制定出符合国情国民心愿的法令。这种做法显示了国王的英明和睿智,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真正关怀和担当。

书中还描绘了一些国王颁布法令后的情节,让读者更加了解法律对国家社会的影响和作用。法律是国家的命脉,是社会的纽带,是人民的保护伞。《国王的法律》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精彩的故事情节,展现了法律对国家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书中,有一则描写国王颁布法令后改变了整个国家命运的情节,让人深感震撼。法律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通过这些生动的案例和故事情节,读者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同时也对国王的睿智和英明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在国王颁布法令的过程中,关键是要让法律得到贯彻执行,确保法律的效力和权威。国王在书中被描绘为一个严格执行法律的领袖,他会严格监督法律的执行,确保法律的权威和效力得到保障。在书中,有一则描写国王确保法律得到执行的情节,让人深感敬畏。国王的睿智和坚决,让人民深感敬佩,也让法律的权威得到了保障。通过这些生动的情节和描写,读者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法律的权威和效力,也对国王的睿智和英明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小编认为,《国王的法律》是一本具有深刻内涵和生动描写的法律文化读物,通过展现国王颁布法令的过程和影响,让读者对法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法律是国家的命脉,是社会的纽带,是人民的保护伞。只有通过正确的法律观念和法治理念,才能够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实现国家繁荣发展的目标。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本书的阅读,对法律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能够珍视和尊重法律,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法治社会,实现国家繁荣发展的梦想。愿法律的光芒永远照耀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共同携手努力,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新时代。

法律读后感 篇8

有一天,爸爸带我去金陵图书馆借书。我借到一本《每天学点法律常识》。本书塑造了法律小博士这一可爱幽默,随时都会出现在大家身边的法律讲解员,他运用自己的法律知识来为大家解答疑惑,一改以往法律图书严谨有余,生动不足的毛病。

所涉及的知识包括生活、学习、交通、消费、工作、犯罪等方面。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宇宙中的恒星都在各自的轨道上运动,否则会发生天体大碰撞;路上的车辆必须遵守交通规则,否则会发生交通事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遵守法律的规定。任何违犯法律的人都将受到法律的惩罚。

21世纪是法治社会。法律问题反映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要增强法律意识,掌握法律常识,做一个懂法律、懂法律、守法律、用法律的好公民。

在这本书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比如:超市里找不到顾客的尸体。因为人格尊严是公民对自身和他人的人格价值的认识和尊重,它要求公民尊重他人的价值,同时也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的价值,从而使公民能够作为与他们平等的社会成员而与他人进行正常的交往。

人的尊严伴随着个人的存在,这是不可剥夺的。即使公民因为法犯罪而受到惩罚,他们的人格尊严也应该受到尊重,而不是侮辱。我还了解到未成年人不能随意改名。因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十八条第一款,更改姓名不可以随意进行,必须由未成年人本人或其父母、收养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我又学到了未成年学生旷课、逃学,学校应该怎么处理?应当及时与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与其联系。未成年人未经允许夜间外出不回家的,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所属寄宿学校应当及时寻找或者向公安机关求助。

未成年人夜间不回家被收容的,应当征得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同意,或者在24小时内及时通知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所在学校或者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每天学点法律常识》以幽默风趣的漫画形式诠释了抽象的法律内容,将法律知识融入到具体的日常生活案例中,有利于读者接受与理解,并成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很好的法律知识学***。

这是一本生动、易懂、实用、有趣的书。我非常喜欢它。现在我推荐给你。希望你喜欢。

小贴士:作文是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能力的体现。写作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求学生积累知识,提高阅读效率。

它离不开对周围事物的观察。除了学习知识外,还要了解外面的世界,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勤奋实践,这对提高作文水平是非常有帮助的。

法律读后感 篇9

暑假中,我读了《关爱成长,法治护航》这一本书后,我真正明白了什么是法律。过去,我一直认为法律离我们很远。 实际上,它一直站在我们这边,并时终保持我们的合法权利。

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金质的法律纽带”之说中说:“人的生活需要由法律来引导,因为人心始终存在着多种矛盾思想——苦与乐、好与坏、善与恶的斗争。就像两种拉力,它们把人拉像两个相反的方向。

这些复杂的拉力,如同许多条绳子拉着人们走,而其中领头的绳子是用金子做的,既柔软又文雅,它就是国家公共的法律。只有抓住这根绳子,人们才能抵抗其他绳子的拉力。”没错,法律就像是金质的绳子,引领着所有人走向光明。

我们的孩子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如果我们的青年强大,中国就会强大!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这条绳索,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奠定良好的基础。然而,似乎有些人松开绳子,被其他拉力吸引。

最近,震惊中美华人的洛杉矶地区中国留学生绑架案中,受害人在案发前曾遭遇殴打,被一群女孩强迫吃沙子、剃掉头发并逼她吃掉等,整个折磨过程长达5个小时,受害人被打得遍体鳞伤。在**的6名被告中,3人是未成年人,4名中国学生在逃。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啊!

而且,其中一个被告人竟然认为,这样子做并没有什么严重的后果,顶多校内批评教育一下,甚至不会开除学籍,可是美国的法律是何等严厉?她根本就没有想到自己的做法会落得一个终身监禁的下场。这位被告人就是典型的不懂法、不了解法,这样的想法太过于可怕,若所有人都这么认为,那世界还不早就乱了套?

联想到我们国内,最近网上更是爆出了不少校园群殴事件,更值得我们深思,作为在校学生,应该以学业为主,同时也要着重于自己的思想和道德,如果一个人的思想上出了问题,那么这个人哪怕学习再好,还有什么用呢?我们也应该多多普及一些有关于法律方面的书,要做到知法、懂法,懂得如何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以及不能侵犯他人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在知识经济时代,网络得到了飞速发展,并在世界各个角落得到了普及。可是,网络也成为青少年成长中的洪水猛兽,因网络引发的各系列问题与日俱增,时常有人因为一些不良网页而沉迷学坏,因网聊而被骗,这些其实都已经涉及到了法律,我因此成立了一个研究性学习小组,专门调查了有关网络的其中一项:网聊的利与弊,发现中学生都喜欢网聊。

网络其实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注意培养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要自觉抵制各种各样的**,把自己置身于正面教育的氛围当中。事实上,它不仅仅是互联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理解法律。

法律,应该是美丽的,他是守护神,永远陪我快乐成长!

法律读后感 篇10

翻阅公司编制的法律纠纷案例汇编,从经济纠纷到合同纠纷,从物资采购纠纷到施工过程纠纷,从人员使用纠纷到合作纠纷,每一个案例都是一两个小漏洞,但这些小漏洞被不友好的人利用是一个巨大的风险。但仔细阅读这些风险和管理建议,不难发现,只要你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熟悉公司的规章制度,就可以轻松避免风险的发生。

一、懂法才能更好的用法

今天的社会是法制社会。在这个法律健全的社会,企业和个人只有了解法律,才能更加全面地履行自己的义务,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面对恶意起诉,我们可以用法律来论证;同时,面对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我们可以用法律来维权。

二、健全的制度需要百分百的执行

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是企业多年管理经验的结晶,在各方面防范风险方面非常全面。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大多数经常被他人利用或起诉的漏洞并没有严格按照制度执行。

三、眼大心细,不留下任何漏洞

建筑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即使合同约定严格,施工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也会造成各种违约风险。这时,就需要我们在签订合同时要全面的考虑到各种可能遇到的问题,既不要给对方留下可利用的漏洞,也要给自身留出一些空间;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变更,一定要保存好依据,为以后的维权做好充分的准备。

总的来说,只有有法可依,办事合理,才能更好地追求阳光下的利益最大化,有效地进行风险防控管理。

法律读后感 篇11

顾姝滢康德说过:“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在我眼里,法律不就是一颗永不坠落的星星,在人生的道路上闪着光芒,虽然微弱,却执着地为光明付出自己的力量。

这颗星星让世间有了道德的自我约束。正因为如此,我们走在光明的人生道路上,总是愿意相信正义的存在。

作为一位青少年,我的世界塞满了简单的课业,友谊,我满心欢喜的为它涂上幸福的色彩。一次次的青少年涉嫌犯罪的新闻报道却敲打着我的心,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布有灰暗的尘埃。妈妈从小教育我:

“勿以恶小而为之。”一位位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或许有种种原因,但本质都是因为不在意自己所犯的小错。愿歪风和恶灵吹灭律法的星,摸着黑暗,被**引诱前进。

却没有想过,黑暗会让自己迷失方向。

在生活中,我们就应该处处都遵守法律。以交通为例。通常,我上下学的方式是骑自行车。在路上,我经常看到各种各样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学生。他们有的在红绿灯转变的一瞬间冲向马路对面,就在几秒间,身后就是如潮水般的车辆驶过;有的两三个骑着自行车并排行驶,津津有味地聊着天,明明耳边响着来自被挡在身后的人的喇叭声,却充耳不闻,不舍得这一会儿放学路上的自由时光;还有的人逞英雄,比赛谁双脱手骑车骑得快,扔掉了安全顾虑,满心只想得第一……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就有可能因为小疏忽而凋谢。

近年来,校园暴力的盛行,一次又一次的披露后不禁让我伤感。据粗略统计,仅今年上半年**就公开报道了30多起校园暴力事件。同龄孩子之间的恶意**,殴打他人。

即使道歉之后,也会给当事人留下深深的伤害。施暴者与被施暴者同样让人惋惜。“孩子世界亦黑暗”,许多人这样说。

由于法律意识淡薄,青少年的笑话变成了欺负弱者。在“连江县凤城中学初中女学生围殴事件”中,有施暴者同学这样回答为什么打人:“因为一个人很无聊,打人时觉得好玩。

”她坦言,每次打完人都很痛苦。因为不清楚打人所造成的伤害,不懂得用法律严格要求自己,以此取乐,轻易将欢乐满满的校园生活毁坏,践踏着自己的青春。腾讯记者这样感叹:

“那是一段如此自以为是又如此狼狈不堪的青春岁月。我们很容易伤害别人,也很容易被别人伤害。”

社会是一个连接的网络。我们是希望,是未来和最重要的一环。现在的我们需加强法律意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愿我们伸出双手,铺开社会的大网,去捕捉天上的星星!

法律读后感 篇12

《法律课堂观后感》

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每天都在法律课堂上学习和探讨各种法律知识,课堂上的知识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理论知识,也让我对法律这一领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我对法律课堂的学习和体验有了一些感悟和思考。

法律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多样化,老师们会采用讲解、案例分析、讨论等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在课堂上,老师们还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不仅能够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通过与同学们的讨论和交流,我不仅能够学到更多知识,也能够发现自己在某些问题上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法律课堂上的知识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到法律的各个方面,包括宪法、刑法、民法、经济法等。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法律的广阔和深奥,也明白了法律对于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和作用。在学习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法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制度,包括法律的权威性、适用性、规范性等,这些知识不仅为我将来从事法律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让我对法律这一领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法律课堂上的学习氛围积极向上,老师们会鼓励学生们积极学习,独立思考,勇于挑战自己。在课堂上,我们不仅能够学到知识,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自律能力,这对于我们将来的发展和成长非常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还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同学,他们不仅在学业上互相帮助,也在生活中互相支持,这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团结与友爱的力量,也更加坚定了我继续学习法律的决心和信心。

小编认为,通过观看法律课堂,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深刻感受到了法律的魅力和深奥,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努力奋斗。法律课堂不仅是知识的源泉,也是梦想的起点,让我们一起迎接挑战,实现梦想!

自律的读后感模板


《周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看过了解一样事物之后,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其的看法。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心得体会吧,心得体会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知道怎么写具体的心得体会内容吗?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自律的读后感模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自律的读后感(篇1)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意思是,无论我们的自律目标是什么,是打卡英文学习,背单词吗?是打卡跑步,每天跑多少公里吗?坚持跑一年吗?是打卡看书,一年看多少本吗?这些都可以设定为我们的自律目标,那么一旦我们设立的目标过大,难度过重,我们常常会出现放弃,甚至是完全荒废了这个计划。所以,在最初设立目标的时候,我们要重点在养成这个目标,可以把目标设置的简单一些,让你能够愿意去完成,重复的次数越多,频率越近,那么这个习惯的养成也就越容易。一旦我们养成了习惯后,我们就可以慢慢的提高质量和难度了。

第三个重要提示——和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

如果现实生活中,你周围的人对于你的计划,目标都是持有否定或者怀疑的态度,这会大大的打消你进步的心情,或者说是进步的空间,有的时候,在周围如果很难找到和自己想法相同的人,那么不防利用互联网,找到互相价值观认同,一起进步的人,比如我个人比较喜欢用的——抠门小组。有的时候,身边的朋友用钱很大方,即使自己不愿意这样消费,也不知不觉的开始了偏移,可是加入这个小组之后,你看到很多其他的人,其他比自己远远富裕的人,也是这样“吝啬”的去生活,去购买生活品,这个时候,对于自己的抠门行为,似乎有了更多的支持,不至于又完全回到曾经的月光族。

自律的读后感(篇2)

在我们生活中需要一种可贵的品格,它就是自律。自律就是严格要求自己,善于反思自己的言行,修正自己道路上的方向。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意思就是,《太甲》中说:上天降给我们的灾祸,我们可以躲避。而我们自己做下的错事,逃也逃不掉。(后果)

自律对我们小学生尤其重要,很多同学没有一点自觉性,干事情拖拖拉拉,自已管不住自己,做什么事情都要爸妈管着:做作业要人陪、要人管才能做好,上课要老师提醒才能认真听讲等等。但也有些同学是自律的人,干什么都干净利落,做事不用别人提醒,自己主动做好,课上与课下一样听话,在学校不做让老师操心的事情。回到家,先写作业后玩耍,不让爸妈反复催促,自己主动完成。

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是严谨自律的人,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培养自律意识,并主动在实践中应用,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自律是对自己的约束,如果我们不能自律,自己破坏规则,那么别人也会不守规则,最终损害的将是我们共同的利益。自己管自己是不容易做到的,能够做到的人,都是勇敢的人,都是令人敬佩的人,让我们一起加油、努力吧!

自律的读后感(篇3)

作者time刚刚好认为:一个人之所以难于养成自律的习惯,是因为“意志力”电量不足,没有高质量的休息。养成自律,从来都不是靠硬撑。

自控系统运转时需要“耗电”,而意志力就是它的“电源”。只要系统还在运转,它就会不断地消耗意志力。而通常情况之下,我们之所以知道方法却无法做到,正是因为意志力的“电量”无法支撑我们走完整个流程,更别指望不断重复了。

另外,真正的放松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是依赖于感官和味蕾上的刺激,我们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往往会觉得时间过得飞快,这种满足感是因无聊而被迫打发时间的方式无法相提并论的。

休息好、意志力强、对眼前的事情始终充满兴趣,自律的习惯就很容易养成。

怎么样?作者的这种理念是不是让你眼前一亮、打破了你以往的认知?不是我们不行,是我们内在的力量缺乏足够的支撑!

谈美读后感(模板6篇)


工作总结之家精选专题推荐:“谈美读后感”。

谈美读后感(篇1)

《谈美》读后感600字!

本以为《谈美》会是一本结构松散的散文集,却没想到朱光潜先生可以把这么抽象的概念用以类似一篇结构清晰、逻辑严谨的论文形式呈现出来,且语言通俗易懂,对初涉美学的读者来说十分友好,即便如此,却依然能感受到文字背后作者深厚的美学、文学、历史和哲学功底。

朱先生先是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对古松的态度引出了美感的特点,接着指出想要发现美,就必须要和实际的人生保持一定距离,毕竟太熟悉的事物是很难产生美的。之后又对美感与快感进行了区分: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接下来还对其他关于美的问题进行了论述。但其实全书最打动我的就是一句话,而这句话回答了困惑我很久的一个问题——人类为什么需要艺术?朱先生的答案是:“艺术本来就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之艺术呢?”

不完美是人生的常态,或许就是对不完美的遗憾和对完美的向往,让人类有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总是会对美丽的事物发出赞叹。人不可能永生,但是一幅好画、一幅好字、一本好书却可能流传千百年。人类喜欢音乐书画、热爱创作,或许都是为了抚慰不安的灵魂,能在艺术中找到一份平静,来以此弥补现实生活中的缺憾的方法。“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所以,尽量不要把自己的人生活成无生趣的牢笼,不要去过度追求快感,慢点走,可能反而会更快活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人生。

谈美读后感(篇2)

花了我近一个寒假的时间才看完一本薄薄的《谈美书简》,不容易啊,先给自己来点掌声鼓励一下,毕竟这并非是本人所喜好的文学,更何况本书的内容结构如此严谨,使我在阅读过程中多次自觉力不从心,但时间并非是虚耗的,收获暂且不谈质量,就数量而言还是有个数字的。

《谈美书简》主要是以回答读者的来信为方式,虽不是系统的美学研究著作,不能从中见识到朱光潜先生的研究成果,但朱光潜先生以一名导游的身份,成功地引领我们步入美学的殿堂,并从一些关键的角度为美学的入门者进行了解说,极富启发性。

例如在回答“怎样学习美学”这一问题时,说他感触最深的是治学的学风。针对美学是个旁涉很多领域的边缘学科,以及国内“资料太少”这一特殊性,朱光潜先生指出:“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在的欠缺,而且会成为‘空头美学家’”;要“学通一二种外语”,直接阅读外文书籍;尤其应下大力气去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但不迷信翻译过来的书籍。

但时代的变迁,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想法也有所不同了,朱光潜先生即使功绩硕大,但也早在1988年与世长辞了。当然,我在此并非是想否认他老人家的什么,仅想说:“只有不断地创新与改进才能成就更大的成功,否则辉煌也将只能是曾经的。”

成语与世长辞:辞:告别。和人世永别了。指去世。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贾奉雉》:“仆适自念,以金盆玉碗贮狗矢,真无颜出见同人,行将遁迹山林,与世长辞矣。”又如:曹冷元那斑白的头发楂和胡须都烧焦了,脸上起着一片红泡,眼睛含着浑泪,与世长辞了。——冯德英《迎春花》第十九章

成语力不从心:心里想做,可是力量够不上。如:《后汉书·西域传》:“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诸国力不从心,东西南北自在也。”又如:按我的政治思想水平、斗争阅历和知识能力,担当编选陈毅同志诗词的工作确是力不从心。——张茜《陈毅诗词选集·序言》

谈美读后感(篇3)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我们在进行艺术教育时,常常想的是如何在教授一些美学知识、规律等的同时,逐渐培养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进而敞开心胸地感受美、灵动地创造美。

其实,作为教师,在认识学生方面何尝不需要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呢。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曾举过一个例子:对于园里那一棵古松,在木材商、植物学家和画家眼里,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在木材商看来,它不过是一棵做某事价值多少钱的木料;在植物学家眼里,它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然而画家却认为它是一棵苍翠挺拔的古树。接下来三个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木材商在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植物学家马上就会想到要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而画家却只是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我赞同三者眼中对古松的不同状态和不同定位,我更推崇把三者的视角进行综合,更多方位、更多角度地去审视、去构思、去塑造眼前的事物。就如我们作为教师,可以如植物学家一般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现状等去判断学生的优势与不足,分析其成因;如画家般去感受学生的个性、体味学生的品格和趣味、挖掘学生不被他人察觉的闪光点;如木材商那样规划学生的前途、思忖学生的发展方向、培养目标。那样,不同的学生才真正地在教师的眼中鲜活起来、立体起来。我们在进行教育教学的同时,才能真正地本着关爱学生的原则开展与实施。

就如,有的教师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优势或特长,安排相对应的工作,使得学生不断地树立自信心,转而在其他方面也有座提高。又如:我们在教学活动的设计过程中,要尽量多的给予学生尝试、锻炼、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活动中展示自己,让教师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发现学生多样的美;再针对学生的特点,也可以量身定做地安排一些学习活动,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得更多的学习方法。在我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曾尝试过多种形式的师生合作示范:仅在语言上进行交流;在绘画方面进行合作;综合语言交流与绘画合作等等。不论哪一种形式,学生在参与教师示范的过程中,都能积极开动脑筋,主动思维,大胆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与想法。许多想法由于学生间的差异,会形成教师也想不到的奇思妙想,从而迸发与碰撞出更精妙的思维的火花,学生们的个性因此而得到张扬,学生的生命在教师的呵护与培养中得到发展。

师生的共同示范中,学生亦在教师的配合下,乐于多方面、多角度地思维;在教师的鼓励下,更投入地更专注地进行创作与表现,使得美术课堂中的示范环节也成为了提高学生生命的质量,满足学生心智成长需要,促进学生生命价值体现的一个良好途径。

只有热爱生活,才会享受人生,才能活出精彩,因为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美,为他们搭建更多展示美的舞台,他们的美才能逐渐累积、融合、幻化出更耀眼的光彩。

《谈美书简》采用书信体形式,娓娓道来,作为启蒙式的书籍,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亲切自然。是中国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暮年心血之作,既是朱老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尤其是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

从书中还可以看出朱老很关心民族、国家的现实与命运,尤其关心青年在现实中的为人处世和道德修养,每位读者只有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与思考,才能领会作者的深层思想。

朱老在书中主张的是要积极地投入现实生活,而不能逃避人生,同时又要以一种审美的心态去面对现实生活,这样才能给现实人生增添美好的色彩。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繁忙紧张的工作氛围中,我们也不妨借用朱老提倡的生活态度,才能更主动、积极地投入工作,才能以审美的眼光去了解与发现每一位学生,才能放松地思维、进行发散性思维,在新的教育改革大潮中有所创新,有所进步。

谈美读后感(篇4)

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决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么了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么了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夕”几句话决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么了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么了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

之前一直觉得有时候自己的表达过于详细,反而很尴尬,会破坏一定的美感,正如朱所言

据这个雕刻,讨论美术上含蓄的道理。以上是从各种艺术中信手拈来的几个实例。把这些个别的实例归纳在一起,我们可以得一个公例,就是: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人世间的伟大不是由理性铸就谈情与理性,朱光潜这一点和乌合之众不谋而合,

这就是人性,群体中的个人不但在行动上和他本人有着本质的区别,甚至在完全失去独立性之前,他的思想和感情就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深刻,它可以让一个守财奴变得挥霍无度,把怀疑论者改造成信徒,把老实人变成罪犯,把懦夫变成豪杰。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但是从感情及其激发的行动这个角度看,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更差,这全看环境如何。一切取决于群体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么性质。……群体固然经常是犯罪群体,然而它也常常是英雄主义的群体。正是群体,而不是孤立的个人,会不顾一切地慷慨赴难,为一种教义或观念的凯旋提供了保证;会怀着赢得荣誉的热情赴汤蹈火……这种英雄主义毫无疑问有着无意识的成分,然而正是这种英雄主义创造了历史。如果人民只会以冷酷无情的方式干大事,世界史上便不会留下他们多少记录了。

所以说再很多事情上人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坏人也有怜悯之心,源自于我们内心的潜意识,是人类几千年来的传承,这才是人性,这才是我们的信仰,我们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

但是人性究其根源还是神性与劣根并存的种类,有时一念之差,差之千里,一定要发扬自己神性的一面,以木棒撬动地球。

谈美读后感(篇5)

最近学校营造着一种审美的氛围,这促使我去读了一些审美的书籍,前不久跑了国图,好不容易借到了《谈美》一书来看,真是不错!

着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写于1932年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正值国家危时,可是国内很多人都在为由党而官、奔走于大人先生之门而洋洋自得。中国社会闹得非常糟,朱光潜认为这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于是他在《谈美》开场语中指出,人一定要从怡情养性,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纯洁的企求。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于是朱光潜为青年人写了这本书,通过谈美来净化青年人的心。在这本书中,他指出了美感与快感,考据、批评与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等之间的区别。读了《谈美》,我就其中的两点很有感触。

一是作者对美的整体把握。作者强调艺术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人只有摆脱了利害关系的网,在观照事物时,才能真正体会到事物真正的美。他认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有无所为而为的精神,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来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翻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物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所以他觉得他的时代里一般的那些忙于当官的政治学者和经济家以及那些冒牌的哲学家和科学家都是很俗的。他觉得在人们观照事物时,有三种态度,一是实用的态度,一个科学的态度,一是美的态度。而只有不考虑事物本身的利害关系时,我们才能真正享受事物给人们带来的美。

当代中国,虽然不是30年代那个动乱的社会,但是改革开放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些腐朽的思想在充斥着人们的心灵,比如官本位主义,拜金主义。人们越来越重视的是事物的实用性。比如在学术界,真正摆脱功名而潜心自己喜欢的学术的人又有多少呢?更多的人写论文、做研究是为了申请教授,得到某一官职或是为了申请国家的科研计划而获得固定的经费。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特有的美,而现在更多的学者已经将这种事物本身所特有的美抛开而将研究与利益挂钩。对于那些不能马上出成果的领域,很多人都不愿意去涉及。这种风气在各个领域都很盛行,以至于常常感到自己活得很累。我们或许因为太忙于功名或者金钱而忽略了身边处处存在的美。正如朱先生说的那样,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应该跳出这个束缚我们的利害关系网,以更客观的态度来看身边的事情,我们会觉原来被我们忽略的事物是如此之美。朱先生在最后一篇中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回首留恋,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了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真是现代社会一个真实的写照。但是如果没有无为而为的情趣,人们是不可能慢慢来欣赏周围的美,也不可能做到忘我的境界而产生移情作用。因此,我觉得,无为而为才是美真正的内涵,也是我们这个社会所缺少的一种精神。因此,我们更有必要来了解美,用艺术来净化人的心灵。

朱先生说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为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我觉得人生艺术作品的好坏取决于我们到底能否用心去了解生活中的美。在陶渊明的眼中,普通的南山被赋予了悠然的美感,豆苗在他那里则成了良苗。这是因为陶渊明真正摆脱了尘网。他的人生是一个到处充满美的艺术作品,而这些美都源自无为而为的情趣。

另外一点是关于朱光潜所说的考据,批评和欣赏。他说考据不是欣赏,批评也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从前老先生们太看中考据和批评的工夫,而现在一般青年又不太肯做脚踏实地的工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读文艺,这都是很大的错误。虽然我对考据学了解不多,但是通过跟一些教授的交流中,也了解了一些考据的知识。在现代中国,考据学也是一门冷的学科,很多人不愿意去做这一学科,这与社会浮躁的风气有关系。大学时一个考据之学做的很好的教授曾经跟我说,考据并不是单单为了考据,不能陷入考据之中,考据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考据对于我们理解美的作用很大。我们年轻人在研究文学作品的时候更多的是对文艺的热情,可是仅仅这些还是不够的。我们不愿意去做这些考据的工夫,根本在于我们缺少无为而为的精神,所以这种精神贯穿审美活动的全部,不仅仅是包括对事物本身的美的无功利的发现的影响,还有对美的欣赏起重要作用的其他工具比如考据学的影响。真正静下心来来做一下考据,对我们的意义不仅仅是学习考据学的知识,为欣赏艺术作品提供材料和支持,更重要的是通过脚踏实地地考据来磨练我们的性情,克服我们青年人的浮躁的心态,从而达到无为而为的境界。

读了《谈美》一书,我对美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不仅仅区分了一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让我明白了我们在学习美学的时候,在理解美的时候,单单从美本身入手来谈论美,我们更需要做的是如何具有无为而为的精神,只有把握的这一点,才能从本质上真正体会美。另外这本书语言易懂,富有趣味性,适合中小学生阅读,这对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念和情趣也有很大的帮助。

谈美读后感(篇6)

一天的光阴转瞬即逝,而就在今天,我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时光。我读完了第13封信。然而通过这第13封信,我对美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这就是朱光潜先生在83岁那年写给青年的美学认识读物《谈美》。

《谈美》全书共有15个话题,也就是15封信。首先他先提出了“美感修养”的问题,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免俗”。这是对“利害圈”和物欲要有一些超越,有一些精神的寄托,有一些理想与情趣,其中艺术活动就可以起到这种超越利害关系的作用,在“无所为而为”中净化心灵,得到人格精神的提升。

提到“美感修养”的问题,我们都会问:如何培养美感呢?朱光潜通俗而又深入的进行了论述。他点明:审美的态度和审美的眼睛是要逐渐养成的。作者在谈到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看到的是古松的实用性;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看到的是古松的科学性;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他用审美的态度,尝到了美的味道。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所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的特点,说明人异于其他动物,除了生活需求外,还有更高尚的追求“美”。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俗语讲:“距离产生美”。其实朱光潜先生就明确的指出了美和生活的距离。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就如同美学上的“移情作用”,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外物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感情。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想应该也有这个道理。美和实际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要看到事物本身的美,必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去看,而且要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才能真正的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一些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和神秘感,从实际生活中找不到真正的美。有了距离,才会有向往,美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

天才也是靠勤奋得来的,没有不需要勤奋就获得能力的。下功夫才会思如泉涌,才会有灵感。朱光潜先生引用杜工部的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告诫我们要踏踏实实用足功夫,笔下才有神韵。心中才有灵感,灵感才可以映射出一个人的才能,但天才的背后却是下苦功服磨练心境、意志、技巧。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吧!

这第13封信,通俗易懂,使我对美学有了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认识。语言是那么亲切自然,知识在这种脉脉温情的态度中传达出来,其间没有美学中那种概念的堆砌,却使人们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最美丽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态度,所以,我想每个人都应读一读这第13封信,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语言,会让你喜欢上这第13封信,读完后,一身轻爽,净化了心灵,提升了精神世界。它会对你有所启示的。

舞者读后感(模板6篇)


由于个体差异,每个人对于作品的理解是不同的,只要我们勤加练习,每个人都会写出优秀的读后感的。是否你总是为写一篇读后感而烦恼?为此,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舞者读后感》,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舞者读后感【篇1】

如果光阴可以湮没积攒已久的痛楚,那么你曾剜去我心房的一角又是否能被伪装的倔强掩藏?没有期待,没有祈祷,你我戏剧的相遇,怀揣着一份同样的对舞蹈的痴迷与追求在那个被雨滴装饰的午后相遇。牵手,梦想做桥梁的光阴总是有无限的幸福光芒;别离,难以预测的分别最终让你我化为两条平行线;再逢,数不清的误解与悲伤结束你我之间永生难忘的眷恋。死别,阴阳的隔离却驱走不了你我永世的诺言。

回忆中,海岩的《舞者》曾让年少无知的我着实的感动了一夏,现在想来,那手捧小说卧床品味的一个个午后,自己的心情就如同寒暖流交汇那般既温情又冰冷。我想,《舞者》之所以分为冰火两卷就是因为它可以给人带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吧?在火卷中,男女主人公高纯和金葵由相识到相恋,生活中积累的一点一滴以小片段的形式呈现出来,总是可以在平凡之中打动读者。然而在冰卷中,他们再相遇时身份的转变,难以计数的误会,同在一屋檐下却要假装互不相识的生活。这所有的一切又让人潸然泪下。

当金葵带着高纯离开那诗意的小城云郎奔赴北京追求舞蹈梦想时,血气方刚的他们让我懂得拥有梦想的人是多么的伟大。当他们在艰难困苦时表现出的不离不弃的忠诚又让我看见一份坚固的对爱的执着。当多年后再次相遇时,无论有多少阴谋多少误会也始终改变不了彼间的信任,又让我明白这世间并不是所有的事物总是可以在一瞬间就变得面目全非。我想,《舞者》教给我的是成熟和坚强。同时也让我第一次那么强烈的想去了解爱情。

爱情,终究是难以逃脱世人的“审判”。没有血缘做纽带,没有枷锁坚定永恒,又会有谁去承诺对爱情倾之所有?这貌似不堪一击的感情,又是否值得人们付出一生?

《孔雀东南飞》中“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山盟海誓终抵不过世事的阻碍,也只能成为两魂永结,动人千世的一纸佳言。《氓》中痴情女子由“不见复关涕泣涟涟”再到“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坚决和绝望。让人对爱情二字不禁心生畏惧。这何等珍贵的情感,终究被俗世侵染,失了面目,乱了情理。

但是情比金坚的佳话也同样数不胜数。李清照倚窗轻吟“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时内心对远在千里的夫君的思恋就如同一江春水般滔滔不绝。再读《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那种逝去爱人,心灰意冷的苦涩和对爱情的执着又让人泪如雨下。就如同《舞者》中,多年后再聚首,我还是我,可你已不再是你,你有了自己的妻子,有了自己的使命,有了我不了解的过去和我猜不透的秘密。但是,我却依然爱你,甘心默默无闻的在你身边。

还记得你说“爱是最美丽的。不管发生了什么,始终在一个地方等着对方。在一个走失的路口等候一生,等候曾经相爱的另一个人。”

犹记得我说“彼此牵挂,彼此忠诚。无论相遇多远,都能想着对方。最理想的爱情是一种没有任何交易性质,永远不会放弃的爱情。”

坦诚是你我之间互开心门的钥匙,他人无法复制。

可在当下,爱情已和豪宅,名车,金卡挂上了等号,庸俗的金钱早已成为将爱情“进行到底”的不竭动力。所谓的理解和宽容也只浮华背后的甜言蜜语。

什么永恒守候,幸福一生,那只不过是贪婪的掩饰,满足生活需求的必要步骤罢了。

《舞者》告诉我:爱情,是无论身在何处都牵挂彼此的忠诚,是我一直在你身边,即使你不言不语,我也坚信你爱我的平凡。

舞者读后感【篇2】

因为喜欢海岩的作品,所以才看了他的新作《舞者》。当我看到尾声却感到不安和惆怅,为什么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为什么好人不是一生平安?也许这样就是命运的安排吧!

三个人物:高纯:高纯的命运始终就是和别人不一样的,私生子,单亲家庭,母亲早逝,为了理想和生活而奔波,相爱的女友分离,找到了父亲的线索,却始终未尖刀,为了帮助别人自己险些送命,所有的苦难都来了,可他始终执着于理想《舞者》,始终执着与爱情,即使可能无望,人生的苦,在于求之不得,可能热爱就不觉得辛苦吧,我是这样理解的,热爱就能以苦为乐了。

金葵是个单纯的女孩,为了爱情和事业,始终执着追求着,不为钱所动,抗拒家人的安排,组自己的路,命运的安排使她和所爱的男孩失之交臂,她不放弃任何一线希望,始终为他们的冰火之恋之梦追求着。

周欣是个成熟的女子,特是个为理想而奋斗的女子,和金葵一样不为钱所动,她最可贵的是为了高纯的健康和生活,选择了嫁给他,照顾他,即使他们之间不是爱情,也学可能就是个无性婚姻,她选择了牺牲,知识为了欠他的。

现实生活中,还有多少人这样呢?人们都在向钱看,利益的驱动是一切之源,还有什么爱情和理想,还有什么执着和牺牲,有的只是刺激和麻醉。

人生的苦,在于无目的,盲目的的行走,人生之乐,在于追求和奋斗的过程,即使不一定成功,无论得到与得不到,始终以一份平常心来对待。爱情,就是得之我幸,不得我心,强求没用,但也不能言弃。

舞者读后感【篇3】

今天看完了舞者的冰卷,虽然书还没有载完,但我已经知道结局了。合上书本,不,电脑,我为金葵和高纯的生死之恋而扼腕叹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真的还有这样高尚的爱情么?现实社会中,我们的爱情在打拼中变得伤痕累累,我们把青春献给了车子,房子和物欲,我们的双手只记得钞票的温度,却忘记了牵手的滋味,那么在这个飞速向前的城市里,我们又怎能把那个缠绕相依的根,深深地扎进这水泥里,做到任岁月冲刷而依然不离不弃呢?

高尚的爱情,结局却总是让人伤感。是啊,有人是历史,有人是现实,能同时拥有历史和现实的人又有几个呢?就像我们的初恋,那是历史,我们的婚姻,那是现实,我们怀念着历史,却面对着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叉口,我们背负着心灵的选择,远离着初衷,尽管那么的无可奈何,尽管那么的差强人意,可最终我们还是要走进与心灵相隔甚远的现实里。

舞者读后感【篇4】

在图书馆闲逛的时候,夕阳斜射的书架边的那一抹红很是吸引我,原本想着饥饿一本名著的我被他的作者所吸引,海岩——像是以前听说过这个名字,应该是以为不错的当代小说家不然连我这样不怎么关心文坛的人又怎么会知道他的名字。

也许真的是与这本书很有缘吧!我每次都把他放回书堆,有每次都让我找到它,最后故事是被看完了,但是心情还是这样凝重。

第一本火卷的卷首语是人生之苦,在于所求不得。高纯与金葵那轰轰烈烈的爱情就像或那样富有生机,他们为了彼此能够在一起,为了共同拥有的理想,不顾一切,那样的爱恋那样的缠绵,就如火焰一样灼伤世人的双眼;高纯病痛中的话语:为什么他不爱我,我们也是有血缘关系的,为什么不爱我,我不要他的钱,难道感情在利益面前就真的那么不堪一击吗?

第二本冰卷的卷首语是任何事情都有真相,但不是每件事情都能够清者自清 !

周欣为了报答高纯,和伤残的高纯结婚,用自己的爱情换来了高纯的生命,但是她同时也夺走了金葵和高纯的爱情,在亿万家产面前,关于钱的纠风越来越多,恋人间的信任越来越少,结局让人很心酸。

总的感觉,对这本书批判了很多关于当代社会的,或许这些问题早就存在几千几万年,对待金钱,永远都是让人很难取舍的东西。

我后来才知道原来舞者已经被拍成电影,所以那个男主角比我想象的还要清秀,他的悲惨命运和他的仁爱之心,真的很让我感动。

舞者读后感【篇5】

高纯;单纯,善良地近乎理想化,对事懦弱不果断,导致了他的最终命运

金葵;单纯,感性,和高纯一样,为了舞蹈而活,对感情很专一又无奈,她是整个剧中最没选择权,遭遇最可怜的人

周欣;善良,理性,处事冷静沉着,正是她的介入,改变了自己和高纯金葵的命运,她也是全剧中最为了别人而活的人

李师傅;高纯开出租时的师傅,为了利益不择手段,自私,卑鄙(迫于生活无奈,心地其实还算善良)

谷子;为了爱人愿意默默观望默默帮助,最后无奈选择事业离开

真是部彻头彻尾的悲剧,悲得有点不合乎情理不合乎逻辑,真不愧为海岩剧。

两个挚爱舞蹈的年轻人因为舞蹈相爱,发誓共同为爱而舞,可惜造化弄人,由于种种原因和一系列阴差阳错的误会,相爱的人未能在一起,悲欢离合,物是人非,曲终人散。

现实生活中,我们没那么坎坷的命运。爱情故事中,悲情难免会发生,但我们都希望相爱的人可以在一起,一起幸福地生活,一直到老……

舞者读后感【篇6】

读过一本好书,我最常用的动作是合书用力的击去,只听“啪”的一声,这个声音让我画了一个句号,可以说满足了一个心灵,给我的心欲一个完整的回复!

由于对艺术的热爱,每读到对梦的坚持,心就会很激动,这些激动带动着我的心灵,飞着!为人物的结局而祈祷,只有这一刻,才深深的体会到,什么是至情至爱,今生今世。

有些人,他一生只爱一个人,只追求一个梦,这种精神的人才是超然一切的!

书中万般的曲折与离奇的爱,这让最终的悲剧并不十分破裂。梦和灵魂的复体和延续的结局,只能让人为之动容,为之感慨!

而为了爱!谁都可以纯洁!而不能改变的是她已经不纯洁了。

一个人什么都可以改变!她的容貌!她的后残!但有一颗心是可以一诚不变的,而现实人们的考验正在于此,如果有假如的话!你又会如何选择?而我呢?我相信我的能力……

读后感本色(模板6篇)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在读完作者写的作品,我也产生了一些全新的感悟。我们就可以让写作来表现我们的所感所想,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写的?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为你精心整理的“读后感本色”,欢迎你的品鉴本文!

读后感本色【篇1】

《日本色气》读后感500字!

这是一本令闲置肉身数十年的中年少年突然想涂身体乳的书,去年缠绵病榻半年间读完,正是生命混混不振之时。

也是佩服日本人蜗牛角里做道场的能力,方寸间自有乾坤。书的品相极美自不必说了,更是极喜欢的友人相赠,犹不可辜负。

“色气”是什么,作为一个精细的理论作品,将它与“粹”与“谛观”等近似概念细细相格,有源有流,有交融有分野。然而,与其说这是一部探讨肉身与灵魂的小书,不如说,是日本人擅用的tricks之一,将“肉身”与“灵魂”全视作工具,在山重水复的格物之中,以近乎道的态度,将一切升华,超越灵魂,超越生命。究其手法,与脍切鱼肉,与细分茶,略无差异,终归是将万物融入道中以超越时空触摸永恒的伎俩罢了。

然而,万象与空之间的微妙存在,仍然令人神往。不管是潇洒的“意气”,还是婉转的“物哀”,皆是短暂与永恒的碰撞,是投身之执着与抽身之洒脱之间微妙的平衡。

美尽在其中。美就在我们尽全力去想象美的尝试中,美就在我们试着将流水般无可挽回的瞬间定格成审美范式的妄念中,美就在我们倾尽所有地接近它却不得不承认一切如此徒劳然然而因为已经尽力故而只发出哀而不伤的感慨中。

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有限人类,因病更是与无常共处数十年,早已对肉身有倦怠之心,读完这本书会不自觉地挺直脊背,并且突然想要细细地给身体涂身体乳,并且立刻淘宝了一件竖条纹的浴衣。

读后感本色【篇2】

英雄本色——《水浒传》读后感800字:

“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读书就像是吃饭,餐餐缺一不可。“好勒!‘吃饭’时间到了。”我又像一头饥饿的饿狼一样埋头就钻到了书海中。这次,我来到《水浒传》中去转了一圈又圈。

刚转进去,我感觉这里的人物绰号真有先见之明:及时雨宋江,把及时雨不送到田野灌溉庄稼,而是送到江里,有何用呢?赛诸葛的智多星吴用,“无用”就是没有用,方法还拿来干什么呢?这不正是告诉我们这次起义一定会以失败告终吗?可这能影响书中108位铁铮铮英雄人物的形象吗?NO!NO!NO!完全不受影响,这官逼民反,是到了不得不反的地步了,英雄就应该挺身而出。

再转进去,这么多英雄中有那么一个英雄人物在我的脑海中竖起来,大起来了——这就是豹子头林冲。他原来是个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相当于现在部队中的“营长”,官已经不少了,手下八十万大军,再加上自己武艺超群,真是英雄有用武之地呀!可是却被高俅这奸臣的陷害,带着宝刀误入白虎堂,结果被刺配沧州道。真是事事不顺呀。如果是我,我一定会大声喊冤,才不想被发配沧州呢?可林冲也只好认了,可是高俅并没有就此罢手,半路继续折磨林冲,最终要把林冲杀死在半路,命丧荒野。

幸好有鲁智深一路保护,大闹野猪林,让捡回林冲一条命。林冲还想回去,可是回到山神庙,却眼见太尉派人火烧草料场,想再次嫁祸给林冲,林冲真得是走投无路,不得不连夜上梁山去。真是官逼民反,不得不上梁山呀。因此,在那个年代,这个英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杀了人;读后感.或是像林冲这样被逼无路可退的……在当时皇帝眼里他们都是“叼民”,可在我的心目中,他们都是英雄,风风火火闹九州。

这一转,我就兜不出来了,水浒英雄个个嫉恶如仇、爱打抱不平。如果是我们现在的社会也有这样那样的令人激愤的现象,我们是否也应该像水浒英雄一样“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肯定不是,有法律呢。而这些梁山英雄身上所具有的共性即“义”,这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见义勇为的风尚是一致的。现代社会,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仍然应该见义勇为,传承中华美德。

东渡小学五(1)班 胡凤敏

读后感本色【篇3】

这篇文章应该算是我对乐嘉老师从初识到细读《本色》后的看法。纯个人感受,最鲜明的几点印象在这里分享给大家。有很多朋友看过我曾经写的超演之旅回忆录。那里面也记录了我初识乐嘉时的感受和对他的印象。#本色#是对他最准确的形容。

这些都是他的亲身经历,窃喜终于可以有机会慢慢拼凑他的成长之路了。一是出于好奇,二是想看看有啥小辫子能抓到,以后在被他批评的时候,稳稳揪住,予以反击。这是我的阴险嘿嘿。

结果是,我发现这是个圈套。 《本色》封面上的八个大字写的是我,说的是你初看是那么的亲切和友善,就像一双向你敞开的臂膀:来,我们是一类人,是缘分,是朋友而当你捧起这本书,细细读来的时候,才发现有时找到共鸣并不都是好的感受。这本自剖录不是自传,那些故事是直指内心的人性笔记,是血和泪,是痛苦和挣扎。而且,他的阴险在于,他用自己真实的故事做例子,他坦白自己的动机,他揭开自己的丑陋虚荣,脆弱无能,他把所有内心承受过的挣扎与痛苦,一刀剖出摆在你面前,笑着向你诉说真相。回想当初我看书的动机想抓的小辫子人家自己早就梳理整齐,一一摆在你面前,而且最让人崩溃的是:写的是我,说的是你,这些小辫子,是乐嘉的小辫子,也是你的小辫子,是我们所有人的小辫子

梦想目标欲望热爱证明自卑自尊这是对我影响最大的几篇。诙谐幽默的文字并没让我感到愉悦。相反,我开始沉默,郁闷,悲伤,无奈总之,很长一段时间被负面情绪围绕着。有时候勾起对曾经的回忆,也有时候审视自己的动机最后,我终于明白乐嘉的良苦用心。这本书是面镜子。他告诉你怎样的回忆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他告诉你如何洞悉真正的自己。

《本色》是本自剖启示录。也许对于我这么个三十大几的人来说,是时候追溯源头了。在总渴望被人了解,却又害怕被人看穿中挣扎了这么久。我在34岁生日这天做个决定吧!从今天起活出本色!!拿刀来!别担心,不是自剖,是切生日蛋糕!不过我感谢#本色#,感谢乐嘉,与他同样性格的我占了个大便宜,从同类人身上,可以看见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当然,他的自剖让我看清了自己的不足与潜能。

从初识乐嘉,到浅读性格色彩,他始终扮演着传道者的角色。而今《本色》这本书,是对我最大的冲击。曾经的《色眼识人》让我清晰理性地看到了性格色彩学的价值与意义。我想,这本《本色》会让很多人对乐嘉老师的个人魅力毫无抵抗力。尽管,他说他并不完美

所以,不要问我是否爱他,你对乐嘉有抵抗力吗?去读他的《本色》吧!

读后感本色【篇4】

写在前面:

现在提起乐嘉老师,可能大部分人想到的都是“红黄蓝绿”,但是在几年前,可能就只是想到一个电视节目。

6年前有一档非常火爆、并且现在依旧热门的综艺节目《非诚勿扰》,伴随着这么节目火起来的有两个光头,一个是主持人孟非、一个是评点老师乐嘉。他们一个专业有见地、一个睿智洞人性,节目中一站一坐,一唱一和,一举一动默契十足,煞是精彩。

当时我也很爱看这个节目,除了能够体验所谓电视相亲的新奇感,还有一点,就是尤其喜欢两个光头的二人转,当时只觉得乐嘉很能洞察人性、见解独特直指人心,颇有意思。

以非典型路径跨入电视界,爆发惊人能量,然而在节目红遍大江南北的时候,乐嘉突然离开《非诚勿扰》,当时我并不能理解他为什么突然离开这个让他名利双收的节目,然而因为没有深入了解,我的不理解也不了了之。

终于他在从《本色》中的自剖,解开了我的疑问:离开最初这个让他名利双收的节目,只是因为这个节目局限了他真正的欲望,他在后来尝试了很多其他节目,也只是希望尝试通过电视这条很难深但可以广的通道,让更多人了解他真正的初衷——传播性格色彩。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好一个真性情的乐嘉。

【本色】

话说人性本就有窥私的欲望,我们的耳朵敏锐于社会八卦,津津乐道地说着明星偶像最近的私生活,也通过蛛丝马迹推敲别人的内心的真实想法,深知如此,这本书用真实的案例作为素材,大大满足我们的窥私欲,但必须告知,如果你想要窥探那个的事物与你无法交汇,那你永远只能够通过观赏别人的人生来意淫自己得到满足。

用乐嘉的话说,除非他的经验对我们有所借鉴,除非能从窥探中得到有滋养的力量,那才是有意义的。

基于此,我们的交汇便是:他借回忆之名,启人性之笔,从各个角度发掘,全书围绕“梦想”“自卑”“自尊”“情爱”“证明”等真实案例,传授于读者那些人生哲理,共20章节,鉴于此,我便记录其中二三。

1

“欲望”章节中,他给我们讲述了两个例子。1994年的上海地铁站,乐嘉一眼瞥见一个长腿女子,貌若天仙,心跳差点没了。多少次蠢蠢欲动想上前搭讪,两腿沉重,始终没有勇气。20年来他阅过无数的长腿,但也只有那个地铁长腿让他魂牵梦萦。

虽说很遗憾,但那时的他,因为刚入社会不久,对温饱的欲望是最大的,地铁长腿固然心动,但不能管饱,因而多年以后他才悟到,对地铁长腿的渴望不是真正的欲望。地铁长腿和温饱问题,是有“想要”和“一定要”的本质区别。

胖胖同学因为体重的问题被暗恋多年的女子拒绝,伤心欲绝,庄严地许下减肥的承诺,这句承诺用了三天,三天之后继续吞咽着渗油的红烧肉。本以为没有什么能够改变他的体重了,但没想到后来一次见面,他清瘦4圈,焕然一新,大惑。

胖胖说,这一切从一个医生的魔咒开始:太胖、血脂异常,心肺功能衰竭,命不久矣。胖胖极其惊恐,于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作息朝五晚十,主食青瓜萝卜,附带运动减肥,最后成功脱离魔咒。原来,就针对瘦下来这一个问题,被暗恋对象接受和活下去的动力,是“想要”和“一定要”的本质区别。

02

关于“自尊”,乐嘉讲述了与豪门女友的一段过往——刚学会开车的他,有一个六年驾龄开着奔驰的女友,由于好面子,他主动要求开女友的车送她回单位,但是因为技术太菜,又不肯让女友来开,耽误了女友的时间,女友因为太着急,出于本能抱怨了几句。

哪知道这时候的他感觉受到了极大的侮辱,破车门而出,然后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一开始是觉得被嘲讽不会开车,后来上升到人家嫌弃她没钱买车、高攀女友,自己无限放大了自己的感受,自怜自艾,最后也因此失去女友。

很多年之后,他因为类似的事情,被别人误会,才恍然大悟自己有多狭隘。

很多人价值感低的人,是具备有“高级感受”的,也就是容易从别人的言语之间产生误解,错误放大自己被伤害的自尊感受,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进而得出被伤害的结论。过分的自尊既有可能伤害自己,也容易误伤他人,所以有时候千万别把自己想象的太重要了。

03

谈及“崇拜”,他从仰慕别人到被别人仰慕,从享受追捧到恐惧疯狂追星行为,发现现在大多数人都有偶像情节,剖析了现在大多数人追星的心理,发现很多人爱的是自己想象中的偶像,所以才会疯狂追捧。

多年以前,我也曾是一个追星的人,对偶像的崇拜让我热衷于搜藏各种他的海报和贴纸,一遍一遍单曲循环他的歌,生活中无不充斥着他的所有,还执着地跟别人说起他的种种优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激烈的崇拜感慢慢淡化了,现在就算是有崇拜的偶像,也只是安静地欣赏,不八卦他生活。想起那段追星的时间除了带给我一点深刻的印象外,好像也没有什么了,我也不会因为他变得更好。

做一个聪明的粉丝,就一定要让自己有所赚到,从崇拜对象中得到你要的营养和启迪,因而乐嘉希望别人喜欢自己的作品远过于喜欢他本人,用钱钟书的话来说,“既然你吃了蛋,觉得蛋不错,没必要认识那个下单的鸡。”

04

在关于“人性”一章节中的描写,也是我感受尤为深刻的,它刻画了当下互联网时代的网民“乌合之众”心理,那些键盘侠不分青红皂白,向着舆论倒,盲目地批判的行为。

其实,君子和而不同,因为每个人的想法和表达方式不同,对于一段话传达出来的信息,未必严丝合缝对上,是很正常的。有人因此理性反对,提出自己的见解,也有人断章取义,人身攻击。

我有一篇是关于“期望值”的文章,是由自己的见解思考而出相对客观的主观看法,在某个读书软件上发表,短短几天评论数不少,这其中不乏有支持认可,也有不全盘认可但是理性见解的,但其中比较极端的是那些盲目反对进而上升到人身攻击的人,虽说不与傻瓜论短长,但着实感觉不是很爽,果断拉黑。

认真你就输了。其实很多人,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压抑了情绪和表达的欲望,就把这种感受带到网络中来,看到与自己不同的价值观念,就猛烈抨击,其实他们也未必是很想要追求真理,可能仅仅只是刷见识和存在感,又或者是互联网时代太浮躁,信息鱼龙混杂难以辨识,所以好像要说点什么才能证明自己不随波逐流,我深知如此,就不会觉得奇怪了。

END

乐嘉说,《本色》是他的第九本书,用了8年时间思考,书中的故事虽说是他自己的,但同时也是我们的,本色之道,说不完,道不尽,建议亲自翻阅感悟,花时间咀嚼思考,加深对现实的理解,才能更好洞见自我,成就本色。

最后,以乐嘉的自序结束这篇文章——站在本色面前,撕开自己,打碎自己,重塑自己,这是我的故事,更是你的故事。

读后感本色【篇5】

—记长篇小说《鲁中烽火》

战争岁月,人民生死相悠,今日我由衷的说一句,战争是可怕的!可是那段时间,总会有英雄为人民挺身而出。鲁中军民就是莱芜城民中的英雄,他们排除万难只为留住那最后的希望;他们也历经艰苦卓绝的开展保家卫国的抗日战争的波澜。

在这个酷热炎炎的夏日,我倾心所向读了一本《鲁中烽火》。

这本书主要写的是战争类题材的长篇小说。它记录了当时鲁中抗日根据地,战旗猎猎,烽火熊熊。莱芜鲁王工坊锡雕举世闻名,东洋人觊歈已久;八路军山东纵队四支队威震四方,今日寇咬牙切齿。危难当头,民族危亡,岂能壁上旁观,只有奋起抗争,赴汤蹈火,方能尽显名族气节和英雄本色……

毛泽东主席曾说过:“落后要挨打”。如今我们的中华已不是当时的那个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了。现在的中国是伟大的,是先进的,是和平的!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靠多少英雄的抛头肉,撒热血的抗日革命精神换来的。中华名族的未来要靠我们来书写!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读后感本色【篇6】

自从我看了《神秘岛》这部电影之后,我就对凡尔纳的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我的软磨硬泡之后,妈妈终于同意给我买了两本,一本是《地心游记》,另一本是《离奇的小岛》,我如获珍宝。看了作者介绍之后,我才知道凡尔纳就是《海底两万二里》的作者。

花了十来天时间,我就把《地心游记》看完了。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德国科学家李登布洛克教授受前人萨克努塞姆一封信的启发,偕同侄子阿克塞尔在向导的带领下,进行一次穿越地心的探险旅行。一路上,他们克服缺水、迷路、风暴等种种困难,终于在一次火山喷发中从西西里岛的斯德隆布利火山安全回到里面。整本书情节曲折,描写生动,扣人心弦。

看了这本书,我不但对这样神奇惊险的旅行充满幻想,也对故事里的主人公佩服至极。他在和叔叔向导他们失散后,很快从惊慌失措中清醒过来,想办法自己从甬道上边探险,边等待和叔叔会合。在这一路,他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累,但他都坚持下来了。虽然这位小主人公只不过是一个少年,但他通过这次旅行克服了胆小怯懦,最终成长为坚强勇敢的男子汉,我要向他学习。

我觉得作为一个男孩子,勇敢坚强是最基本的品质,我感觉我也是小小男子汉,这可不是吹的。记得在三年级时,我掉了两颗门牙,可长了一段时间之后,两颗牙中间的空隙越来越大,挤得旁边的牙都长到后面去了。妈妈觉得肯定有什么问题,去医院一检查,医生说在牙龈里面有两颗增生牙,需要做牙龈翻瓣术。我当时一听,感觉像被雷击中了,极度恐惧。在妈妈爸爸的再三鼓励下,我鼓起勇气躺在了手术台上。给我做手术的是一位主任伯伯,四十多岁,他戴着眼镜,感觉经验很丰富,他和蔼地对我说:小朋友,手术可能会很痛,你可要忍着点,如果手术过程中大哭大闹,后果很严重的。我听了感到更加害怕,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连手和脚都微微颤抖起来。爸爸见我这样紧张,安慰我说:只是一个小手术,别害怕,你可是男子汉呢!是啊,我都十岁了,怎么能因为一点点小痛苦就这么胆小呢?陈子渝,你行的!我暗暗给自己鼓劲。医生伯伯先从我嘴唇两侧打了麻药,好疼啊!我攥紧拳头努力克制住,然后转动眼珠向四周看看,以此分散注意力,大约过了四十分钟,手术结束了,医生伯伯向我翘起大拇指:小朋友,你是我见过的最勇敢最坚强的男孩,真棒!我嘴里咬着棉花球,自豪地微微一笑。

我知道我所经历的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我相信,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一定会像阿克塞尔一样勇敢,战胜种种挫折。因为我知道:坚强勇敢方显男儿本色!

"规律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