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孔乙己课件

发布时间: 2023.09.24

孔乙己课件。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有完整的教案有助于教师把握课堂进度和内容,怎么才能快速写好一份优质教案课件?本文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一篇关于“孔乙己课件”的文章,我们提供这些材料作参考和使用希望能为您提供帮助和支持!

孔乙己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

2、在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中,去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孔乙己悲剧生活的社会根源。

[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握主题

[教学时数] X教时

一、导语:

二、 时代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三、作者介绍: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文学创作方面讲,鲁迅前期创作成熟和影响最大的是小说,而他后期则主要从事杂文创作。小说集:《呐喊》《彷徨》,《狂人日记》是新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他写的第二部就是《孔乙己》。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杂文集:《》诗集:《野草》

四、读课文

1、检查预习,正字注音

阔绰(chuò)阔气。绰:宽绰,如绰绰有余

羼(chàn)混和,掺杂

绽出(zhàn)突露出来。比较“绽”“淀”字

间或(jiàn)偶然,有时候。注音“中间”读jian

拭(shì)擦 蘸(zhàn)打折(shé)打断 附和(hè)(言语动作)追随别人(多含贬义)。比较:和平he

不屑置辩(xiè):认为不值得争辩

颓唐(tuí)精神萎靡,不振作

戕害(qiāng)伤害。戕:杀害。

2、听录音,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通过“我”——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述,记叙了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一生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

五、理清小说结构

1、指名回顾小说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按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结构。

开端(1~3段):介绍咸亨酒店,交代环境。

发展(4~9段):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

高潮(10~11):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遭遇。

结局(12~13):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3、小说直接写孔乙己的情节有哪些?

——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偷东西。(第4段)

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未进学。(第6段)

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字。(第7段)

孔乙己给孩子们吃茴香豆。(第8段)

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喝酒。(第10段)

------这篇小说的情节与小说的一般情节结构是否一致?

——不同。若干片段,相互独立,不能构成因果相关的情节链。

-------五个不相干的情节怎样连成一个整体?

——安排一个线索人物“我”作为“见证人”,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把五个片段连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话题4:侧面写孔乙己又写了哪些内容?

——插叙“读过书”的经历(第5段),笔触由现实伸向历史;

间接写被丁举人打折腿的遭遇(第10段),笔触由酒店伸向店外。

六、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孔乙己。

孔乙己是一个“ 、 、 、 、 、 ” 的人。

1、(1、分小组比赛;2、要求学生从课文中遭到相应得文句,并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填得越多越好。)

2、 一句话人物短评:“议仪孔乙己这个人”

可以从身份、外貌;习惯、性格、命运;人物塑造等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每个小组合作写一篇。

3、指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基本方法:

作品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的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1)通过“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简练的揭示出人物的特殊身份和社会经济地位,预示了悲剧的必然性。

(2)通过肖像描写揭示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身材很高大的孔乙己,“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活画出一个穷困潦倒、时常遭受欺凌的老年书生的 形象。

(3)通过服饰描写揭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说明孔乙己是一个不肯脱下长衫、唯恐失去读书人身份的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他又穷又懒,又很爱面子。通过这件破脏的长衫,就把孔乙己的社会经济地位、生活状况、思想性格十分深刻的揭示了出来。

(4)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表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他性格的迂腐可笑。别人责问、奚落他时,也常用四书、五经中的话来替自己辩解,连对孩子也说“多乎哉?不多也。”这类话。他把偷书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生动的表现了人物的个性。

(5)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揭示主人公的思想性格。像孔乙己在酒店受顾客取笑戏弄时神态、动作的变化,表现了他读书、应考、追求功名的思想;写教“我”识字和给孩子吃茵香豆时的动作、神态,刻画了他善良的品性。

最后,写孔乙己被打断了腿,“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令人惨不忍睹。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不仅毒害了他的灵魂,而且摧残了他的肉体。然而,他仍麻木不仁,至死也未醒悟。这是他最可悲的性格。

4、重点指导: 列表:孔乙己前面几次和打断腿后

比较:最后一次出场在肖像、语言、神态、动作方面的变化

七.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1、短”和“长”,“外”和“里”,“站”和“坐”等对立词语反映了什么?

明确:反映了等级森严,贫富悬殊,阶级对立。(补充板书:鲜明的阶级对立。)

补充说明:“踱”写出了长衫主顾趾高气扬、悠闲自得的神情;“要酒要菜,慢慢坐喝”写出他们有钱有势还有闲。

2、1-3自然段 交待了社会环境

3、问: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交代酒店情况?为什么要把故事放在酒店之中?

——为下文作铺垫。将整个社会浓缩到一个小酒店,在酒店的环境中描写人物;又通过酒店去透视社会,通过典型人物去表现主题,使整个故事更凝聚集中。

八、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

问一:)《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

小结:小说以“我”为见证人,以“笑”为线索,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活动,在笑声中走向死亡。这样让悲剧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以“喜”衬“悲”,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问二:小说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小说在笑声中引出孔乙己,最后他又在笑声中走向死亡。“笑声”贯穿全篇。这阵阵哄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它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冷酷,同时,也批判了群众的麻木、昏沉。

九、重点词语分析:作品语言精练、深刻、生动传神。

(1)“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里”,这文中的一个“踱”字,活现出阔绰的长衫主顾的身份地位和养尊处优、悠闲自得的神态。

(2)“排出九文大钱”,这个“排”字,生动地表现了穷困的孔乙己数钱时缓慢的动作姿 态和显示他在酒店的特殊身份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他从不拖欠酒钱的好品格。后文“摸出四文”中的“摸”字,则形象的表明孔乙己境况的悲惨,由“排”到“摸”写出孔乙己命运的重大变化。

(3)“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这段话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想做清白的人又做不成,遭受众人一次比一次尖刻的取笑,处境十分难堪的孔乙己,深感气恼和羞耻,想再作一次争辩又有些慌乱心虚时的神态。

(4)“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这里的一个“慌”一个“罩”,传神地写出了孔乙己生怕孩子再向他要所剩无几的首香豆时的慌张情态和动作,形象逼真地表现了这个善良、贫寒、迂腐的老年读书人的性格。

孔乙己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一、认识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罪恶,学习鲁迅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二、理解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环境描写在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中的作用。学习本文遣词造句的简炼、精确。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难点:对孔乙己人物性格的理解。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

听写词语

二、提示与思考学生思考,小组交流

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有什么作用?

2.酒客、掌柜、伙计等人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3.孔乙己的读书经历说明了什么?

4.丁举人是通过科举爬到上层的读书人,他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三、交流、讨论后明确

1.小说前三个小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由时间推算,我们可知当时封建科举制度还未废除。由以两种不同方式喝酒的顾客可以看出当时贫富独立和阶级对立的状况。“我”职务的.变动可以看出当时人际间的世态炎凉。

2.孔乙己不能与长衫酒客为伍,短衣帮酒客虽然也处在社会最底层,但他们仍肆意讥笑孔乙己。惟利是图的掌柜以取笑孔乙己为乐,就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这些,都充分说明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人们对科举不幸失败者的冷酷。

3.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既不能进学,又没有学会营生,反而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恶习,说明了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

4.丁举人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毫无怜悯和同情,在孔乙己写了“服辩”之后仍将他“打了半夜”,“再打折了腿”,不仅揭露了丁举人的凶残冷酷,也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培养残酷的统治者。

四、学生讨论归纳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明确:

1.社会原因。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的麻木不仁。

(3)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2.自身原因。

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五、理解小说主题

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本文的认识进行思考分析。

六、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题三、四。

小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孔乙己》教案2—九年级语文教案—初三语文教案结:

一节课就这样在讨论、交流、发言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本来我也精心准备了一篇《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作为“压轴戏”的,可最后时间竟然没有允许我将它说完,但我不遗憾,因为这节课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学生: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可以那样的深入;他们探寻问题也可以找到那么多的资料;他们的合作讨论也能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他们也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是他们的课堂,这是他们的舞台。学生是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原来真正做到了是这样的精彩,原来真正做到是这样的容易,只要你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大胆地给学生机会!

孔乙己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2、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4、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2、理解小说主题

3、理清小说结构线索,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1、简介鲁迅,回忆之前学过的鲁迅的文章。

2、导语:在鲁迅先生写的33篇小说中,巴金先生曾称赞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鲁迅先生又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下面我们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简介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5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本文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三、简介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基本相同。清代规定:凡参加正式科举考试之前必须参加童试,童试参加者称儒童或童生(不管年龄大小),经过童试被录取入县学的称秀才,也叫生员、相公,还叫进学等。这是得功名的起点。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城举行一次,考试时间在秋季。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参加者是举人,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的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科举考试实际上是由下而上的层层考试。科举考试明朝以后主要考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内容是阐释孔孟之道,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允许越轨半步,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加之参考人数多,入选者少,官场黑暗,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形,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我们要学习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一个。

四、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要求:

1、找出生字词。

2、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内容的活。

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②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③孔乙己的结局。

五、教师纠正字音

踱(duó)亨(hēng)舀(yǎo)砚(yàn)拭(shì)附和(hè)蘸(zhàn)

阔绰(chuò)羼(chàn)间(jiàn)或

六、品味小说中几句意味深长的话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明确:“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酒店的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的一句话: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明确: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明确:“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七、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1、 本文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加以分析。

明确:通过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地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预示了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通过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的遭遇的悲惨。

通过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此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作者通过一件破长衫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得分深刻。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

课文多次描写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显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表现了他善良的心地。

2、指名学生归纳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明确:科举失败又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爱面子又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却又不失善良本性,是一个既可悲又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

八、布置作业

思考:1、小说的前三节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它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2、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社会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

二、提示与思考

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有什么作用?分析以咸亨酒店为中心的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孔乙己形象的作用。

3、酒客、掌柜、伙计等人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4、孔乙己的读书经历说明了什么?

4、丁举人是通过科举爬到上层的读书人,他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丁举人和孔乙己都是封建社会里的知识分子,本是科举道路上的同路人,不同的是一个“爬”了上去,一个“掉”了下来。假如孔乙己“爬”了上去,他会是什么样的形象?社会是否会有所改变?

三、交流、讨论后明确

1、小说前三个小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由时间推算,我们可知当时封建科举制度还未废除。

由以两种不同方式喝酒的顾客可以看出当时贫富对立和阶级对立的状况。

由“我”职务的变动可以看出当时人际间的世态炎凉。

小结:咸亨酒店是孔乙己活动的空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文章通过对咸亨酒店格局的描写,自然而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形象而又深刻地揭露了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掌柜对“短衣帮”与“长衫客”的不同态度,店内单调无聊、令人窒息的气氛,让人感受到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冷酷、虚伪的关系,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样的特殊身份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就注定了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

2、孔乙己不能与长衫酒客为伍,短衣帮酒客虽然也处在社会底层,但他们仍肆意讥笑孔乙己。唯利是图的掌柜以取笑孔乙己为乐,就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这些,都充分说明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人们对科举不幸失败者的冷酷。

3、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既不能进学,又没有学会营生,反而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恶习,说明了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

4、(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进一步认识封建统治的弊端。)提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丁举人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毫无怜悯和同情,在孔乙己写了“服辩”之后仍将他“打了半夜”,“再打折了腿”,不仅揭露了丁举人的凶残冷酷,也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培养残酷的统治者。孔乙己假如“爬”上去,他也会像丁举人一样欺凌那些没爬上去的人。

四、学生讨论归纳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明确:

1、社会原因。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的麻木不仁。

(3)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2、自身原因。

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四、理解小说主题

五、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本文的认识进行思考分析。

六、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题三、四。

第三课时

课时教学重点:

理清小说结构线索,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理清小说结构

1、指名回顾小说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按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结构。

开端(1~3段):介绍咸亨酒店,交代环境。

发展(4~9段):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

高潮(10~11):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遭遇。

结局(12~13):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二、理清小说的人称

明确:小说以“我”(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作为线索,选取了孔乙己一生中几个分散的,然而又是典型的生活片段构成小说情节。

(思考:小说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有何作用?)

讨论分析:使故事显得真切,使情节集中,内容简要,更增加了悲凉的意味,表现作者对孔乙己的同情。

三、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

提示与思考:小说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有什么作用?

(课文写人们对孔乙己的五次取笑,孔乙已成了人们的笑料,掌柜看不起他,取笑他,这是没有人性的自私的笑;短衣帮们看不惯他,哄笑他,这是麻木不仁的笑;小孩子们因他的古怪讥笑他,这是天真无邪的笑。最后又在别人的笑声里离去。说明孔乙己的人生价值仅是人们的笑料。从而体会到这笑中的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体会到封建文化教育的罪恶。)

讨论明确:酒店中的人们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他们麻木不仁、自私冷漠,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一样同样受着统治阶级的奴役,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科举的不幸失败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有无情的嘲弄,以求得他们劳累而苦闷的劳动生涯中片刻的快乐。这种麻木的笑使孔乙己的悲剧更添悲凉之感。它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这样,就更加深了小说反封建的意义。

“笑”是作者进行人物塑造的一种艺术手段。“笑声”贯穿全篇,这阵阵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冷酷,同时也批判了群众的麻木。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苟活,最后在笑声中走向死亡。小说对各种人物的笑,描写越是生动,越是具体,我们就越是感到悲凉。这样让悲剧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以“喜”衬“悲”,更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四、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引导学生揣摩以下加点词的意味:

1、便排出九文大钱。

2、他从破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3、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去了。

4、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五、布置作业

小说的结尾说:“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请展开想像,写一篇短文来明确交代,300字左右。

孔乙己课件 篇4

学习目的:

1.掌握刻划人物的描写方法,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认识小说的主题。

学习重难点:

1.掌握一种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矛盾分析法;

2.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3、认识小说的主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导读课。

教学设想:

《孔乙己》对初中学生而言可谓博大精深。精警传神的语言,典型生动的人物,含蓄深刻的主题,匠心独运的构思,每个角度都够讲好几节课。因此必须先巧妙选取切入点。解读人物是读懂小说的主要途径。要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必须理解他性格中的矛盾性。因此设计中选取了“矛盾”这一切入点,从生活现象到性格特征、思想根源,带领学生由表及里,全面深刻地分析“孔乙己”这一形象,从而带动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预习要求:

1.疏通文字,熟悉课文。

2.了解科举制度及文中涉及的封建思想。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 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儿用“矛盾分析法”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二、全面感知。

1.默读全文,完成下列句子,了解孔乙己身上的矛盾表现。

孔乙己是一个站着喝酒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 的人。

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以读书为傲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茴”字写法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使人快活但又 的人。

2.交流: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穿长衫的人。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偶尔偷窃的人。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好喝懒做的人。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从不拖欠酒帐的人。孔乙己是以读书为傲但又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的人。孔乙己是个热心教小伙计“茴”字写法但又遭到冷遇的人。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无人关心的人。

三、深入探因。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探求孔乙己的思想、性格、社会地位。归纳出如下答案:

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

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已而为之。

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他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认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

孔乙己“好喝懒做”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陶,好逸恶劳。

孔乙己“从不拖欠酒帐”说明他质朴、忠厚。

孔乙己“以读书为傲”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

孔乙己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中封建科举的毒甚深。

孔乙己“热心教伙计‘茴’字写法”表明他的空虚、无聊、迂腐。

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

孔乙己“使人快活”表明他地位卑下,已沦为笑料。

孔乙己“无人关心”表明他结局可悲。

2.综合矛盾,统一矛盾,全面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四、小结:(采用数字牵引式逐项小结)

数字提要:1、两种人的笑声;2、两次人物的外貌描写;3、两次掏钱时的动作;4、两次出现钱的数目;5、两次人物出场;6、主人公五次争辩;7、众人七次笑声。

(根据数字提要,学生小结并完成板书)

五、课堂巩固:

孔乙己失踪了,鲁镇派出所要填写一份“失踪人口档案”(印发),请你帮助填写:(示例)

鲁镇派出所失踪人口档案

档案填写人:张国正 20xx年3月29日

姓名 曾用名

或绰号 孔乙己 照片

性别 男 年龄 不详 籍贯 鲁镇

现住 不详

外貌特征

身材 很高大 面容 青白脸色,皱纹间常夹些伤痕,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衣着 穿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职业及工作单位 无固定职业,有时替人钞书

语言特征 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

性格行为特征 自命清高,好喝懒做,不会营生,偶尔偷窃,善良

最后露面时的情况

时间 中秋过后,渐进初冬 地点 咸亨酒店 事由 喝酒

当时衣着及外貌特征 脸色黑而且瘦,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见证人 老板,酒客和小伙计 推测下落 大约的确死了

联系人姓名 无 地址 无

六、任选题目说话。

①孔乙己是个可笑而又可悲的人。

②孔乙己是个可怜而又可憎的人。

七、给文章写个结尾,你认为孔乙己最后的命运怎样?

板书设计:

第一次出场 最后一次出场

穿旧长衫 ---------------穿破夹袄

青白脸色----------------黑而且瘦

排---------------------------摸

九文大钱-----------------四文大钱

笑------笑-------笑-----笑------笑

辩-----辩-------辩-----辩-------辩

孔乙己课件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语言目标:语言目标若干词语的理解与积累。

思维目标: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的脉络;理解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的脉络;理解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的脉络;理解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流程

环节预设

时间教师学生设计意图

导入2分钟导入语

见ppt①勾连带入文本

整体

感知6分钟初读课文

圈点勾画思考:概述初读后对孔乙己的整体认知。读书思考,总结概括

把握内容,理清结构层次8分钟再读课文,整体把握小说内容和结构。见ppt③思考:划分结构构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把握小说情节内容与结构层次;

整体认识孔乙己形象特点18分钟朗读课文有关部分,完整认识孔乙己形象的特点;从孔乙己周围人的态度看社会,看与其命运的关联。

见ppt④⑤思考:具体表述孔乙己有哪些特点;说出孔乙己活动场所的特点,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之间的关联。

小组研讨,集体研讨。对主要人物孔乙己性格特征,以及人物活动主要场所特征,形成整体认知。

总结6分钟①一句话概述文本内容;②一句话概述孔乙己的外貌特征;③一句话概述孔乙己的生活环境。

见ppt⑥小组研讨,集体汇报:发表观点。把握文本内容重点;提升总结概括能力。

板书

《孔乙己》鲁迅

一、前三段为第一部分。(环境)

二、第4段到12段是第二部分。(主体)

三、第13段第三部分。(尾声)

孔乙己:悲凉酒客:冷漠不幸

掌柜:刻薄丁举人:残酷不争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①解析小说语言的内涵,理解小说主题的深刻性。

②解析人物描写手法的运用,提升生动形象塑造人物的能力。

教学

重难点

解析人物描写手法的运用,提升生动形象塑造人物的能力。

教学流程

环节预设时间教师学生设计意图

导入1分钟鲁迅先生运用鬼斧神工之笔精心塑造了孔乙己的形象,这节课继续研讨。直接进入

专题研讨30分钟思考1: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孔乙己性格的言行来品析。见ppt⑧

思考2:品读文中对孔乙己“手”的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生存状态。

见ppt⑨

思考3:读这个句子“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有怎样的体会?

思考4:品读“大约”“的确”交代孔乙己结局用词的合理性。见ppt?

思考5:总结孔乙己悲剧的根原。

见ppt?自读课文,圈点勾画,思考问题;小组讨论,集体研讨。

自读课文,圈点勾画,思考问题;小组讨论,集体研讨。

再读课文总结归纳;发表自己的看法。体会小说通过语言、行为塑造人物的艺术特色。

体会小说描写方法的表达效果。

品读重点语句,理解小说的主题。

体会作者的语言的准确与艺术性。

养成总结的习惯,提升总结归纳的能力。

总结6分钟思考6:想对孔乙己说点什么呢?概括小说主题。

见ppt参与讨论提升把握主要信息的能力。理解小说主题。

作业

布置3分钟①鲁迅先说:在他写的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为什么?

②设想一下,孔乙己用手爬着走出咸亨酒店后的情况,以“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为题续写小说。见pp?

要求:二选一①拓展延伸:查阅资料,思考辨别,写出想法。

②想象力创造力的训练。①尝试探讨:养成探索问题的习惯;提升对探索问题的兴趣、能力。

②想象力创造力的训练。

板书

《孔乙己》鲁迅

孔乙己:可笑孤独迂腐悲惨

科举、社会:无情冷漠残酷吃人

教学反思一、理念:文本只是一个例子,教师应抓住文本,放眼文外,引导学生广泛涉猎相关的语言资料,拓展学习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强化语文基础:抓住基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升语文能力,培养人文素养。二、课堂:《孔乙己》课文比较长,教学中力图以生动的语言、昂扬的激情来感染学生。还比如: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如果一下子全部朗读,费时费力,且不一定有效果。可采用跳读,抓住重点段落(比如: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细读文本,还可以进行换位体验式的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得到丰富体验。三、策略:抓住小说文体的特点,抓人物形象、抓环境、细节描写,还有通过关键词句的揣摩品味,细读文本,让学生感受文本所承载的人文气息,感受浓郁的语文味。良好效果的语文课,是教师智慧的结晶。

孔乙己课件 篇6

一、预习.

1.阅读全文,质疑。

2.思考课后练习一、二、三、四题。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小说的情节以及社会环境,这节课我们着重研究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以及其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三、正课

1.提问: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小说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

讨论并归纳:

(1)概括介绍:“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衣裳的椎一的人。”“站着喝酒,说明他经济桔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不能享受“长衫顾客”的待遇,只能和“短衣帮”一起,可他又舍不得脱下象征读书人的“长衫”,这便使他成为不伦不类的唯一的人。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

①第一次出场: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东西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萎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②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2)语言神态描写:

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

②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④“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惟有读书高”的自命清高的性格。

⑤“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③“不要取笑!”“跌断,跌,跌……”明明是丁举人打断的却不敢说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了他的精神,摧残了他的肉体,他却至死不悟,死要面子。

(4)动作描写

①“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桔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③孔乙己教“我”识字,表现他的热心善良。

以读书人自居,贫困不能自存而又好吃懒做,很想清白做人而又不免偷窃,死要面子,怕人嘲笑而又自欺欺人,迂腐可笑。

2.提问: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总的说来就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和黑暗。具体来说:

(1)科举制度诱使读书人追求功名利禄,死读经书,致使孔乙己那样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牺牲品,迂腐不堪,成了废料笑料,任人取乐践踏的对象。

(2)封建文化的糟粕毒害了孔乙己的灵魂,而且使不恨不能成材,相反成为不能谋生的可怜虫。

(3)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意识不到自己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反而以嘲笑更加不幸的孔乙己为能事,为乐趣。

(4)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横行霸道,极端残忍地摧残孔乙己,最后把孔乙己推上了死路。

3.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讨论并归纳:

第一次,写“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这里突出“笑”字,既造成悬念,又笼住全文。在冷酷的氛围中突出“笑声”,显示这种“笑”声带着冷酷的意味。

第二次是孔乙己果一次出场,酒客们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就是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勾画出这些人麻木不仁穷极无聊的嘴脸,笑声里蕴蓄着一股悲凉的意味。酒客们还取笑孔乙己偷书,孔乙己自欺欺人的辩驳更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第三次是酒客们取笑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孔乙己颓唐不安的模样和之乎者也的听不懂的话又引起众人的哄笑。文章着力渲染哄笑的声浪和快活的空气,笑声迭起,悲凉的意味也就更浓。

第四次是孔乙己分简香豆给孩子们吃,在年幼无知的孩子的面前才能得意忘形的乐一乐,于是这。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分豆的动作和语言将孔乙己迂腐可笑

得穷酸尽相。而孩子们的笑则是天真无邪的笑。

第五次是孔乙己第二次出场,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已经不成样子了,然而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取笑孔乙己。这种笑声越发显得悲凉,毫无人性,更表现了当时社会人跟人的关系。冷漠无情到令人窒息的地步。

4.提问:小伙计的笑,掌柜的笑,短衣帮的笑,小孩的笑各是什么样的笑?

讨论并归纳:小伙计的笑是解脱的笑。掌柜的笑是没有人性的自私而卑劣的笑,短衣帮的笑是麻木不仁的笑。小孩的笑是天真无邪的笑。

5.提问:以哄笑声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讨论并归纳:这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6.提问: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各抒己见。

讨论并归纳:有几种说法。

(1)反封建说。小说不仅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性及其罪恶,而且可以引伸到对整个封建制度及其全部伦理道德的彻底否定,同时,它对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状况及其阶级关系,也有着极为真实的反映。

(2)等级观念说。认为小说主题是对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的思想精神中的封建等级观念的揭露和讽刺。

(3)认为作者通过孔乙己的悲剧,有力地揭露和控诉了腐朽的封建教育一科举制度和产生孔乙己悲剧的整个封建社会制度。

四、小结

《孔乙己》是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一篇猛烈抨击封建社会“吃人”的小说,孔乙己是一个备受科举制度愚弄和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把青春浪费在一年又一年的考场搏斗上,可是直到胡子花白,还是连学个秀才也捞不到”,反而染上了“好喝懒做”、轻视劳动的坏习气。他即使穷困潦倒,也不愿意脱下那件作为读书人标志的破长衫。然而严酷的现实却把他抛出长衫顾客的行列。他成为“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堆一的人”沦落为“使人快活”、供人奚落的材料,终于被丁举人毒打之后悲惨地从人们记忆中擦去。作品通过对孔乙己悲惨一生的描写,控诉了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揭露了旧社会“对苦人的凉薄”。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至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中学课本里鲁迅先生的文章,让我认识了那位在咸亨酒店里以几粒苗香豆下酒的孔乙己。且莫言他的潦倒和窘迫,留在我记忆里的是他那似乎永远也脱不下的长衫。孔乙己无疑是旧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透过他那破旧的长衫,我们窥见的是那个时代的无奈与守旧,是那种既不愿意承认窘境又执意恰守“清高”的心态。这,不得不让我寄予极大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

②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虽不见了孔乙己的长衫,但类似的人却远没绝迹。虽说一些人不再身着那灰布长衫,但在他们名牌服饰的里面还固执地罩着那件脱不下的无形的“长衫”。

③很显然,这“长衫”存在于人们的意识深处。它禁锢了思维方式的变化,妨碍了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解放,使一些人的视野不能开阔,目光流于短浅。在现实生活中,何曾不见这“长衫”一如影子似地制约和束缚着我们?我们这个时代倡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而在一些人眼里,这只是一句书面的口号,一些文字材料上的“添加剂”。这些人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处处为自己考虑,不愿放弃既得利益,把解放思想当作装点门面的饰物。

④毕竟我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必须迅即脱下那陈旧的“长衫”,做一个R步如飞的先行者,做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弄潮儿。遗憾的是,那些“长衫者”对瞬息万变一日千里前形势无动于在,依旧我行我素。沉浸于往日的陈规陋习之中,甚至连承认那件长衫存在的勇气都没有。只要我们认真搜寻和思索一下周围的人和事,就不难发现,这该死的“长衫”还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现实生活的舞台上仍然存在着那不死的身影。我们到底是以此为荣,还是以此为辱?

⑤孔乙己的时代早已消失。往昔渐去渐远,思想常虑常新。只要触及到关于思想关于观念的问题,我便会很自然地想到孔乙己那件灰布长衫。这互不关联的东西所引发的思考,一直萦系于心。可以断言,彻底脱下“长衫”之日,便是时代进步之时。

1.从全文看,当今社会中的一些人身穿的“长衫”指的是?

2.孔乙己不愿脱下那破旧的长衫是因为他穷困.潦倒而又执意“清高”,当今社会的一些人不愿脱下那无形“长衫”的原因又是什么?(依据第③段内容用精练的语言回答)

答:

3.作者对穿着长衫的孔乙己的态度是复杂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而对当今社会上的“长衫者”,作者的态度又是什么?(依据第④段内容归纳出两个词回答。)

答:

4.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二、D

三、两种酒客一外一里,一站一坐,一贫一富,写出了社会阶层的差别,为不

伦不类的孔乙己的出场埋下伏笔。

第二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1、“陈旧的思想与观念”或“陈规陋习”。

2、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人由于思想僵化,因循守旧,为了私利,而不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3、“无奈”、“鄙视”、“痛恨”、“否定”等。

4、只有抛弃陈旧的思想和观念,时代才能进步。

孔乙己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3.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反复诵读,仔细揣摩鲁迅小说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深刻理解人物形象,进而整体把握内容。

2.质疑探究法 小说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3.比较阅读法 将本文与《范进中举》对照比较,了解封建末期知识分子的心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孔乙己画像“咸亨酒店”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2、为什么酒店取名“咸亨”呢?

“咸亨”一词,最早见于《易经》。 《易经》中有“品物咸亨”之句。据《尔雅 释诂》:“咸,皆也”。“亨”是通达顺利的意思。 “咸亨”合在一起,就是一切通达顺利。

在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之际,绍兴的咸亨酒店又重新开张了。

3、关于“孔乙己”原型的几种说法:

(1)《孔乙己》中的主角孔乙己,据鲁迅先生说,实有其人,此人姓孟,常在咸亨酒店喝酒,人们都叫他“孟夫子”,其行径与“孔乙己”中所描写的差不多。

(摘自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

(2)他本姓孟,大家叫他孟夫子,他的本名因此失传。------他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以至穷得几乎讨饭。他替人家抄书,可是喜欢喝酒,有时连书籍纸笔都卖掉了,穷极时混进书房里去偷东西,被人抓住,硬说是“窃”书不能算偷------他常到咸亨酒店喝酒,可能住在近地,却也始终没人知道,后来他用蒲包垫着坐在地上,两手撑了走路,也还来吃过酒,末了便不见了。

(摘自陈根生的《孔乙己》从生活到艺术)

(3)作者的本家,名叫“四七”。此人喜欢喝酒,抽鸦片,但能写得一手好字。经常穿着破旧肮脏的竹布长衫,头上歪戴瓜皮帽,到处游荡。他好骂人。却经常被人打。 -------(摘自陈根生的《孔乙己》从生活到艺术)

(4)相传当时绍兴城内有一个名叫“亦然先生”的,此人生活贫苦,为谋生计只得以卖烧饼油条度日,但不肯脱下长衫,又不愿大声叫卖。小贩们吆喝一声,他跟在后面低低叫一声“亦然”,令人啼笑皆非。孩子们常围着哄笑,异口同声叫他“亦然先生”。从此亦然先生也就此扬名绍兴了。 “亦然先生”卖完大饼,就缓缓踱到咸亨酒店,掏出几枚铜钱,要一碗酒,一碟茴香豆,慢慢边喝边嚼着茴香豆。孩子们见了纷纷赶来讨豆吃,他就每人一颗地分给孩子们,直到碟中的茴香豆所剩无几,就用手盖住碟子,嘴里还念念有词:“多乎哉?不多也------”。

(摘自黄道富《咸亨酒店与孔乙己》)

三、检查生字新词预习情况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颓唐(tub) 附和(he) 分辩(bean) 不屑置辩(die)

咸亨酒店(hang) 砚(yam) 荤菜(hen) 羼水(Chan)

拭(shy) 蘸(Zhan) 惋惜(win) 阔绰(Chou)

舀水(you) 涨红(hang) 绽出(Zhan) 哄笑(hang)

间或(jean) 着了慌(Zhao) 打折(she) 门槛(ken)

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词语。

①、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屑,值得。②、颓唐: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

③、分辩:辩白,辩解。 ④、格局:布置的格式。⑤、缠夹不清,搅扰、夹杂不清。

⑥、之乎者也:“之、乎、者、也”是文言文里常用的语助词,常用来形容丰文不白的话或文章。含讽刺意味。

⑦、大抵:大概。

⑧、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不因穷困而丧失其道德意志。固,固守,安守。

⑨、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⑩、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人)

四、速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开头3段)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大概情况,做为孔乙己出场的背景。

发展:4—9段)写孔乙己第一次出场,表现孔乙己是大伙的笑料。

高潮和结局:(l0-13段)写孔乙己第二次出场,表现孔乙己被打折腿后的遭遇。

五、小结

课文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个悲剧形象,深刻揭露了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六、作业

1.熟读课文。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作为中华民族20世纪的文化伟人,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以文艺实现他改变“愚弱的国民”精神的启蒙主义抱负。在他一生所创作的三十多篇小说中,他最喜欢的是收在小说集《呐喊》中的《孔乙己》。巴金也说《孔乙己》写得好。日本有一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二、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

1.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1)概括介绍: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

①第一次出场: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窃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委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②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

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3)语言神态描写:

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

②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④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

⑤“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亡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4)动作描写:

①“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2、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同时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

三、精彩研读

1、对次要人物的描写与分析

(1) 掌拒:“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四次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以追逐利润为目标的经营者,为赚取利润不择手段。自私冷漠贪婪

(2)短衣帮

“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两次出现“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快乐的空气。” “谁晓得,许是死了。”

靠出卖劳力维持生计。没文化、愚昧、麻木、缺乏同情心

(3)小伙计

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吗?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

年幼单纯,不谙世事,受大人影响,为生计也变得冷漠无同情心

(4)丁举人

“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在打折了腿。”

爬上去的“读书人”有权、有势、有钱。凶狠、残忍、仗势欺人

2、文章通过对鲁镇酒店和次要人物的描写,你觉得孔乙己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环境?

孔乙己生活在一个 充满黑暗、腐朽、麻木、冷漠、虚伪、势力的封建社会环境中。

3、学生合作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

思想原因:思想僵化,因循守旧,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社会原因:是吃人的封建社会和封建科举制度。

四、研读探讨,理解文意

1.学生阅读课文的前三语段,也即“序幕”部分,思考:小说一开始没有直接写孔乙己,而是介绍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情况。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小说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渲染“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和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2.学生通读课文第4~12语段,也即小说的主体部分。合作探究:

(1)文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文中四处写众人的哄笑。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处于社会底层,麻木不仁,自私冷酷,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与帮助,相反只知哄笑取乐,在劳累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用众人的哄笑贯穿孔乙己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更加深刻了。

(2)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来麻醉失落的灵魂吗?请大胆谈出自己的看法。

孔乙己到酒店不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麻醉灵魂深处的隐痛,他可能另有所求:

①他只有站在“短衣帮”这个社会群体中才能显示他读书人的身份,他要在这里寻求人们对他的“读书人”社会地位的肯定和认可,以抚慰他那因没考中秀才而产生的悲哀;

②“不拖欠酒钱”是为了表现他想在酒店这个小社会里寻求人们对他品行的认可;

③“教小伙计认字”是要求得到人们对他学识的认可;

④孔乙己在别的酒店那里承受的是冷酷无情的嘲笑,只有在孩子们中间才能寻求到一点温暖;

⑤他每次用辩解来掩饰自己的劣迹,同时也是为了想寻求一个读书人的自尊。

五、写法点拨

1、小说对孔乙己的描写,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由这些描写看出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正面描写:孔乙己的外貌、绰号的来历、面对众人嘲弄时的语言、神态、动作等。

侧面描写:孔乙己的身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

由这些描写看出孔乙己是一个麻木不仁又至死不悟的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也是冷酷社会的牺牲品。

2、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本文要在短短的篇幅中交代孔乙己的一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以一个小伙计“我”的角度审视观察周围世界,既方便叙述,减少叙述文字,又显得客观、真实、可信。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有利于表达一种悲喜交融的气氛。另外,小伙计涉世未深,还不像掌柜的那样冷酷,表现出对孔乙己的同情。

3、讨论:“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句话一方面深刻说明孔乙己可有可无、可笑可怜、无足轻重的地位,显示他的寂寞与悲哀;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的冷漠、麻木,对他人漠不关心、毫不同情。

4、讨论:小说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小说结尾意味深长。孔乙己既然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没有人关心他,谁也不能确切知道他是死了,还是活着,只能说“大约”。

孔乙己是个好喝懒做的人,只要有一口气,就是爬也要爬到咸亨酒店来喝上一口酒的,然而从初冬到年关,到第二年端午,再到中秋,又到年关,始终没见孔乙己来,看来孔乙己并非“许是死了”,而是“的确死了”,这是很合乎逻辑的。结尾处看似矛盾的词语更加含蓄、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无疑也加强了小说对吃人的封建制度的控诉和鞭挞的力量。

5.讨论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分析后归纳: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

七、小结

小说通过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时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孔乙己课件 篇8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设计,应该是有弹性的,留有“空白”的。语文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应该是矛盾的统一体。中国画的“留白”和书法的“飞白”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具有了独特的写意的美。这是西洋画所无法比拟的。这正如一篇好的文章可以有实写,也应有虚写,有实笔也应有虚笔一样。实与虚的互补,映照才是完美的境地。语文课又何尝不应该是这样呢?语文学科的确定性的一面我们应该重视,但是她的不确定的一面更不容“忽悠”。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的学习过程应该是:有多元的结论,有开放性的过程和多向性的思维。

《孔乙己》是一篇短篇小说,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世态。它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残害的读书人的痛苦,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充分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成功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教这一课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能启发学生怎样欣赏小说。

1、认知目标:进一步了解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及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能力目标:从理解作品塑造人物形象方法及作品的社会意义的角度入手,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感觉作者对封建文化教育的忧愤之情。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1.诵读法 :仔细揣摩鲁迅小说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深刻理解人物形象,进而整体把握内容。

2.质疑探究法 小说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师: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

1、作者简介:指名一学生回答,或通过多媒体展示。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18年,当时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文言、白话的论争仍然激烈地进行着。1916年初,北洋政府的一些规定,是封建复古主义的再现,鲁迅很气愤。孔乙己那样的生活,人们已忘记但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仍在,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为拯救青年一代,避免其重蹈覆辙,鲁迅先生选择社会一角——咸亨酒店,艺术地再现生活,通过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启发读者思考当时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从而达到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目的。

1、学生默读文本,初步感知文章,理解字词

①读准字音:阔绰(chuò)羼(chàn) 拭(shì) 绽(zhàn)出

②理解词语

舀 蘸 荤菜 阔绰 笔砚 颓唐 附和 惋惜 间或 绽出 营生 不屑置辩 污人清白

2、自由诵读,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意。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明确:“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穷,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臭架子;“唯一”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表明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孔乙己的地位

明确:“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是个可有可无的多余人。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孔乙己的结局

明确:“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表示“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无法生存下去,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3、快速浏览文本,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并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断。

(1)学生阅读文本,首先自己概括,再交流讨论

(2)指名回答,然后教师作出归纳。

明确:(1)酒客取笑孔乙己偷东西。(2)酒客们奚落孔乙己没有进学。(3)孔乙己教小伙计识“茴”字。(4)孔乙己为偷书作辩解(5)孔乙己给孩子们茴香豆吃。(6)孔乙己被打折腿。

(3)按着小说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指名理清本小说情节结构。

(1)分析孔乙己的形象。(这一环节应让学生多花点时间讨论)

1、填写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穿长衫 的人。

孔乙己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 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做灵魂伤疤的人。

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好喝懒做 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自己清白但又 偶尔偷窃的人。

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 从不拖欠酒钱的人。

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识字,给孩子们分茴香豆但又 屡遭冷遇的人。

孔乙己是个屡被讥笑但又 想和人交流的人。

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 无人关心,可有可无的人。

2、师生共同归纳孔乙己的形象。

明确:孔乙己地位低下但又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又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又自欺欺人;遭人嘲讽但又自命清高,孤芳自赏;命运凄苦但又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当然,他也有善良、质朴的一面。

(2)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这一环节应让学生多花点时间讨论)

1、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当引导,要求学生探讨时要紧扣文本中的重点词句并做到有理有据。

2、教师归纳明确:

(1)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横行霸道,极端残忍地摧残孔乙己,最后把孔乙己推上了死路。

(2)封建科举制度诱使读书人追求功名利禄,死读经书,致使孔乙己成了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牺牲品,成了任人取笑践踏的对象。

(3)封建文化的毒害,使孔乙己不仅不能成才,反而成了不会营生的可怜虫。

(4)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分不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意识不到自己的奴隶地位,反而嘲笑更不幸的孔乙己。

师:本文塑造了孔乙己这个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孔乙己那可怜又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活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吃人”本质的具体体现。

学生通读全文,思考: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讨论后明确:

1、概括介绍: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1)孔乙己第一次出场(要求学生朗读并简要分析)(2)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要求学生朗读并简析)(3)断腿前后两次肖像的对照,更加显出他的遭遇之悲惨。

3、语言描写:

如: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自命清高、自欺欺人)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迂腐不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

4、神态描写:

睁大眼睛(极力想为自己争辩,维护做人的尊严)

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酒客的讥笑戳痛他内心的伤疤)

5、动作描写:

如:“便排出九文大钱”的“排”,表现出孔乙己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向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表明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他掩饰自己虚荣的心理。

“摸出四文大钱”的“摸”,表明孔乙己穷酸潦倒到了极点,他的境地非常悲惨。从“排”到“摸”的动作变化,说明孔乙己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穷酸潦倒至极。

“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的“走”,“走”字十分贴切,“走”本来只适用于脚,而孔乙己却用“手”来“走”,说明了孔乙己只能用手支撑身体的全部,腿已经完全被打断,受伤惨重,突出了丁举人的残忍霸道,此时的孔乙己已全无人的尊严,更突出了孔乙己命运的悲惨。

1、学生阅读课文前三段,并思考:小说一开始没有直接写孔乙己,而是介绍咸亨酒店的科举和顾客的情况,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明确:

小说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交代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渲染“短衣帮”和“长衫主顾”两大不同的社会群体,表现了当时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与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咸亨酒店也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2、学生通读4—12段,讨论:文中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笑?作者用笑声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讨论后明确:

文中四处写众人的哄笑,这哄笑主要来自于“短衣帮”,他们也是受苦人,与孔乙己同处于社会底层,他们麻木不仁,自私冷酷,对孔乙己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知哄笑取乐,在劳累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用众人的哄笑贯穿孔乙己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色彩,小说以“乐境”写哀,更见其哀。也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更加深刻。

3、小说没有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

小说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给读者以真实感,“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孔乙己悲剧命运的见证者,小说以一个纯真的少年的视角来写这样一个悲惨的故事,映照出社会的冷漠,更富有感染力。

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控诉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的罪恶,揭示了民众的思想麻木、愚钝的精神状态。

假如孔乙己终于“进学”而后中举,他的生活状况会如何?

师: 同学们,爱穿长衫的孔乙己确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悲剧也值得我们深思,面对变革的时代,作为当代中学生,你是否有勇气脱下那一身“长衫”呢?为师者愿孔乙己的悲剧不要在我们身上重演。

孔乙己 偷窃挨打 好喝懒做

封建社会制度(悲剧的制造者)

民 众 麻木不仁 自私冷漠

这节课,在教学目标,内容,思路,教法,学法等的设计上,自认为从学生角度的思考还是比较多的:

首先,我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考虑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三:“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此教学设计以填写履历表的形式展开,切入到文章的核心,由此再向四面辐射,抓住了教学的兴奋点,学生学得很积极,教师教得也轻松,是一个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教学设计。

其次,在教学的内容上,我依托学生原有的语文基础和知识积累,以及自我的教育教学经验等诸因素,并尽量依照《课标》规定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制定的。我把这节课定位为:力争有开放性,拓展性的特点。我想以多样性丰富行为为前提的教学过程,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可以提供极大的可能性,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设空间,搭建平台。从整体上说,我这节课问题的设置一环连一环,层次感较强,有一定的深度,条理清晰。

再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我这节课定位为:不一味追求“热闹”,我不借用多媒体技术。教法上: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点拨法”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沉入文本”“读”懂文本,让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特别是讨论孔乙己悲剧原因的时候,我设计成辩论的方式,让死亡的孔乙己和丁举人、短衣帮对峙,几方共同争论谁才是杀害孔乙己的元凶,学生的兴趣非常高,分别从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根本原因方面分析辩驳,从而实现了对小说主人公及文章主题的较全面的认识和鉴赏。

还有在学法上:课堂上着力引导学生学会鉴赏人物的方法:圈划、朗读、比较、分析、联想、表达,使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方法深化并会运用。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孔乙己课件 篇9

教学目的

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与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二、了解全文精巧的布局。

三、从认识孔乙己的性格特征上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坑害读书人的社会丑恶的现象。

教学设想

一、边点评边研讨,从小说的三要素上组织安排教学全过程。

二、重点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和典型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准备《孔乙己》录音磁带。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介绍时代背景,了解故事情节,理解环境描写。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第三册教材附录中《谈谈小说》,掌握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二、板书课题,介绍时代背景。

19.世纪末期,清朝政府腐 败,民不聊生,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仍在盛行。少数读书人爬上统治地位,但大多数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小说《孔乙己》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这样一个典型。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称帝,复辟势力猖獗,革命成果被窃夺。五四运动前后,科举制度虽被废除,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然根深蒂固,封建教育仍以其他方式推行,人民仍处昏沉、麻木状态。

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中国革命的知识分子李大钊等领导和策动了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文化教育进行猛烈抨击。为了愤怒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为了“描绘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以“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后,于1918年冬创作了小说《孔乙己》。

三、听《孔乙己》全文录音。(无条件者可由教师、学生共同带表情朗读)

四、学生略读课文,完成下列内容:

1.自查字典,正音正字。

亨(hēng)笋(sǔn)荐(jiàn)绽(zhàn)

屑(xiè)涨(zhàng)红哄(hōng)笑

间(jiàn)或附和(hè)门槛(kǎn)

2.分析、讨论故事情节(结合板书)。

五、学生精读课文第一部分,研讨下列问题:

1.这一部分交待了几个内容?

2.这一部分对全篇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结合板书进行

这一部分主要是社会环境描写。通过描写,表现了当时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和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不但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依据,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预示了情节发展的结局、人物的悲剧命运。

六、小结:

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孔乙己》这篇小说选取了5个生活片断,展示了生活在畸形社会中的孔乙己的畸形性格,有力地批判了黑暗社会及其科举制度。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本节课学习重点是分析主人公孔乙己的典型性格及刻画人物的手段。

研讨作者为什么给主人公取名为“孔乙己”并以此为题?

讨论后小结:“孔乙己”是从“上大人孔乙己”截取下来的。这六个字是“上古大人孔氏一人而已”的缩写,“已”改作“己”,因此成了一句叫人“半懂不懂的话”。用“孔乙己”作为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人物的雅号,并作为小说的题目,既切合人物身分,又是对培养孔乙己式人物的封建教育制度的蔑视和讽刺,巧妙地暗示了小说批判的对象。因此,这个题目既表现了人物性格,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二、分析塑造孔乙己形象采用的手段及人物性格特征。

1.阅读《谈谈小说》中“塑造人物手段”的部分。

2.精读课文,在文中点批。

3.展开研讨。

师生共同概括出特征

三、讨论本文精巧的艺术构思。以课后练习线索,学生结合课文思考后回答。

明确:

1.这篇小说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角度,用第一人称“我”——12岁的小伙计的口吻来写,使全文显得真实可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量。“童言无忌”,一个12岁的小伙计的眼光来看待一切人和事,没有偏见,没有顾忌,因而行文比较自由,便于表达作者冷峻而热烈的思想感情。

2.“当时”——1918年,封建科举制度已经废除,孔乙己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不复存在,人物,以及表现人物的故事情节就无法展开。写20年前的故事能更好地表现主题,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3.开头两段,描写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咸亨酒店,然后让主人公孔乙己出场,这样安排的好处是:

(1)使人物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活动,故事情节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展开。这样,全文结构严密,情节集中。

(2)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的社会气氛,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

这样一种阶级对立十分严重的社会环境,为既穿“长衫”又“站着”喝酒这一特殊身分的孔乙己的出场作了有力的铺垫。

4.这里写的是无数次喝酒的情形。作者是取生活中几件典型事例来写,既节省笔墨,又能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5.要是再用一段文字,侧面描写孔乙己的死,就会显得太平白、太直露,没有给读者回味、思考的余地,那么,表现主题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小结:

作者的精巧构思、作品的布局安排,都为文章的主题思想服务。

四、引导答疑。

1.孔乙己是“大约”还是“的确死了”?作者这样结尾,用意何在?

2.《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

3.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

4.文中几处交待了孔乙己的地位?

五、讨论本文的中心思想。

讨论后归纳: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当时的昏沉、麻木状态。

六、完成课文后“理解·分析”一、三和“揣摩·运用”五。

孔乙己课件 篇10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孔乙己》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小说单元,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共有五篇课文,都是小说,安排这篇课文,能够用以指导学生对典范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的赏析。透过小说的人物的刻画,能够了解小说反映出社会意义,因此,本课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2、教学目标:

小说重在刻画人物,通过对人物的刻画,表达一定的社会意义,而孔乙己是本文的主人公,了解他的性格,悲剧就显得极其重要,只有对人物有了理解,才能推及其他方面,于是我把教学目标确立为以下两个方面:

A:能力目标:通过问题讨论,筛选关键语句,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和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B:情感目标:评析孔乙己这一人物的社会意义。

3、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本篇课文的重点,即:掌握小说基础知识的,以及掌握评析小说的方法。

而本课的难点就是孔乙己性格特征的分析以及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二、说教学法

矛盾分析法: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必须理解人物性格中的矛盾性,把握人物形象,深究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以理解全文主题思想。

质疑探究法:小说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思想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三、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图片导入

(2)作者简介鲁迅(1881年~1936年),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自1918年至1926年,陆续创作并出版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等专集。

(3)背景简介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4)小说基本知识回顾

什么叫小说?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小说反映生活的主要手段?塑造人物形象。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扫除词语拼音障碍。

(2)大致了解小说中的人物与故事环境。

(3)理清小说情节结构,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断。

六个生活片断:

1、众人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2、众人奚落孔乙己没有考中秀才;

3、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4、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

5、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

6、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买酒。

3)、精读课文,理解形象

问题:你觉得孔乙己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教师点拨:试从文中找出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句子来分析)

生七嘴八舌

“他身材很高大”,可又是“青白脸色”,这说明他营养不良和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因为他穷困而偶然偷点东西,结果被打伤,这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他那“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已是50开外的年龄,又表明他精神萎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好吃懒做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说明在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他的精神状态已经到了十分迂腐麻木的程度。

师生共同从文中总结任务的矛盾表现: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穿长衫)的人。

2、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好喝懒做)的人。

3、孔乙己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的人。

4、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偶有偷窃)的人。

5、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从不拖欠酒钱)的人。

6、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屡遭冷遇)的人。

7、孔乙己是个被人讥讽但又(想和人交流)的人。

8、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无人关心、可有可无)的人。

(好喝懒做,庸俗迂腐,自命不凡,麻木不仁。)

4、揣摩语句,学习方法

外貌肖像————特殊身份,不幸遭遇个性语言麻木不仁,自欺欺人。

动作神态——追求功名,待人诚恳。

(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课文老辣深刻的语言)

5、研读探讨,深透理解

生死结局的探讨

孔乙己两次到咸亨酒店情景不同:

当时天气状况与孔乙己穿着。

从不拖欠酒钱到十九个钱一直未还。

忍辱常来酒店喝酒到不再来喝酒。

三次分辩的不同。

悲剧命运的原因:封建社会制度是悲剧制造者。

四、板书设计

孔乙己(鲁迅)

性格:好喝懒做,庸俗迂腐,自命不凡,麻木不仁。

环境:贫富悬殊,世态炎凉。

主题: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罪恶,判麻木冷漠的国民性。

GZ85.com扩展阅读

孔乙己教案七篇


不容错过的“孔乙己教案”绝妙文章呈上。每位教师都需要在上课前准备自己的教案和课件,相信编写教案和制作课件对老师来说并不陌生。制作科学而规范的教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判断!

孔乙己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认识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罪恶,学习鲁迅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二、理解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环境描写在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中的作用。学习本文遣词造句的简炼、精确。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难点:对孔乙己人物性格的理解。

一、导入:

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学生回答)在鲁迅先生写的33篇小说中,巴金先生曾赞叹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已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又是怎样塑造这个形象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总进《孔乙己》

二、解题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

1、找出生字新词。

2、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内容的话。

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②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③孔乙己的结局。

四、品味小说中几句意味深长的话。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明确:“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惟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作用的一句话:

“孔乙已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明确: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明确:“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五、分析孔乙已的性格特征

1、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如下语句。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孔乙己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

2、指名学生归纳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明确:科举失败又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爱面子又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却又不失善良本性,是一个既可悲又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

六、布置作业

思考:

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它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2、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社会意义?

小结:课文较长,利用第一节课,把时间主要放给学生,让学生读中悟出主要内容,抓住几个重要句子来抓文章的灵魂。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把握的较好,可是对深层含义把握不透,适合在第二节课时做好引导。

孔乙己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学习方法的指导。

2、思维能力的训练。

教学内容:

1、掌握一种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矛盾分析法;

2、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3、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训练。

课时安排:

课时:一课时;课型:导读课。

预习要求:

1、疏通文字,熟悉课文。

2、了解科举制度及文中涉及的封建思想(课前印发资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儿用矛盾分析法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二、全面感知。

1、默读全文,完成下列句子,了解孔乙己身上的矛盾表现。

孔乙己是一个站着喝酒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的人。

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以读书为傲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茴字写法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使人快活但又的人。

2、交流: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穿长衫的人。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偶尔偷窃的人。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好喝懒做的人。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从不拖欠酒帐的人。孔乙己是以读书为傲但又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的人。孔乙己是个热心教小伙计茴字写法但又遭到冷遇的人。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无人关心的人。

三、深入探因。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探求孔乙己的思想、性格、社会地位。归纳出如下答案:

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

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以而为之。

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他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认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

孔乙己好喝懒做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陶,好逸恶劳。

孔乙己从不拖欠酒帐说明他质朴、忠厚。

孔乙己以读书为傲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

孔乙己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中封建科举的毒甚深。

孔乙己热心教伙计茴字写法表明他的空虚、无聊、迂腐。

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

孔乙己使人快活表明他地位卑下,已沦为笑料。

孔乙己无人关心表明他结局可悲。

2、综合矛盾,统一矛盾,全面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3、任选题目说话。

①孔乙己是个可笑而又可悲的人。

②孔乙己是个可怜而又可憎的人。

四、联想扩思。

1、在学习过的文章中,有哪些人物形象也像孔乙己一样体现着自身性格的矛盾?

《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身为执法者但徇情枉法。

《七根火柴》中无名战士饥寒交迫急需火柴但一根也不肯动用。

《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祥子明知天热感到胆怯但仍坚持出车。

《杨修之死》中曹操口头称赞杨修但最终杀害杨修。

《小橘灯》中小姑娘小小年纪遭遇不幸但成熟机警。

2、小结: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矛盾的统一体,人亦然。抓住矛盾进行分析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希望同学们学会用这种方法去认识人、看待事,走向全面深刻,做一个理性而不偏激、深刻而不肤浅的人。

孔乙己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2、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4、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2、理解小说主题

3、理清小说结构线索,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1、简介鲁迅,回忆之前学过的鲁迅的文章。

2、导语:在鲁迅先生写的33篇小说中,巴金先生曾称赞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鲁迅先生又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下面我们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简介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5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本文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三、简介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基本相同。清代规定:凡参加正式科举考试之前必须参加童试,童试参加者称儒童或童生(不管年龄大小),经过童试被录取入县学的称秀才,也叫生员、相公,还叫进学等。这是得功名的起点。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城举行一次,考试时间在秋季。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参加者是举人,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的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科举考试实际上是由下而上的层层考试。科举考试明朝以后主要考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内容是阐释孔孟之道,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允许越轨半步,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加之参考人数多,入选者少,官场黑暗,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形,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我们要学习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一个。

四、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要求:

1、找出生字词。

2、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内容的活。

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②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③孔乙己的结局。

五、教师纠正字音

踱(duó)亨(hēng)舀(yǎo)砚(yàn)拭(shì)附和(hè)蘸(zhàn)

阔绰(chuò)羼(chàn)间(jiàn)或

六、品味小说中几句意味深长的话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明确:“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酒店的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的一句话: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明确: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明确:“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七、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1、 本文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加以分析。

明确:通过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地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预示了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通过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的遭遇的悲惨。

通过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此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作者通过一件破长衫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得分深刻。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

课文多次描写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显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表现了他善良的心地。

2、指名学生归纳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明确:科举失败又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爱面子又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却又不失善良本性,是一个既可悲又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

八、布置作业

思考:1、小说的前三节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它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2、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社会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

二、提示与思考

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有什么作用?分析以咸亨酒店为中心的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孔乙己形象的作用。

3、酒客、掌柜、伙计等人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4、孔乙己的读书经历说明了什么?

4、丁举人是通过科举爬到上层的读书人,他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丁举人和孔乙己都是封建社会里的知识分子,本是科举道路上的同路人,不同的是一个“爬”了上去,一个“掉”了下来。假如孔乙己“爬”了上去,他会是什么样的形象?社会是否会有所改变?

三、交流、讨论后明确

1、小说前三个小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由时间推算,我们可知当时封建科举制度还未废除。

由以两种不同方式喝酒的顾客可以看出当时贫富对立和阶级对立的状况。

由“我”职务的变动可以看出当时人际间的世态炎凉。

小结:咸亨酒店是孔乙己活动的空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文章通过对咸亨酒店格局的描写,自然而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形象而又深刻地揭露了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掌柜对“短衣帮”与“长衫客”的不同态度,店内单调无聊、令人窒息的气氛,让人感受到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冷酷、虚伪的关系,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样的特殊身份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就注定了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

2、孔乙己不能与长衫酒客为伍,短衣帮酒客虽然也处在社会底层,但他们仍肆意讥笑孔乙己。唯利是图的掌柜以取笑孔乙己为乐,就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这些,都充分说明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人们对科举不幸失败者的冷酷。

3、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既不能进学,又没有学会营生,反而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恶习,说明了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

4、(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进一步认识封建统治的弊端。)提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丁举人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毫无怜悯和同情,在孔乙己写了“服辩”之后仍将他“打了半夜”,“再打折了腿”,不仅揭露了丁举人的凶残冷酷,也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培养残酷的统治者。孔乙己假如“爬”上去,他也会像丁举人一样欺凌那些没爬上去的人。

四、学生讨论归纳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明确:

1、社会原因。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的麻木不仁。

(3)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2、自身原因。

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四、理解小说主题

五、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本文的认识进行思考分析。

六、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题三、四。

第三课时

课时教学重点:

理清小说结构线索,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理清小说结构

1、指名回顾小说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按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结构。

开端(1~3段):介绍咸亨酒店,交代环境。

发展(4~9段):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

高潮(10~11):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遭遇。

结局(12~13):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二、理清小说的人称

明确:小说以“我”(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作为线索,选取了孔乙己一生中几个分散的,然而又是典型的生活片段构成小说情节。

(思考:小说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有何作用?)

讨论分析:使故事显得真切,使情节集中,内容简要,更增加了悲凉的意味,表现作者对孔乙己的同情。

三、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

提示与思考:小说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有什么作用?

(课文写人们对孔乙己的五次取笑,孔乙已成了人们的笑料,掌柜看不起他,取笑他,这是没有人性的自私的笑;短衣帮们看不惯他,哄笑他,这是麻木不仁的笑;小孩子们因他的古怪讥笑他,这是天真无邪的笑。最后又在别人的笑声里离去。说明孔乙己的人生价值仅是人们的笑料。从而体会到这笑中的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体会到封建文化教育的罪恶。)

讨论明确:酒店中的人们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他们麻木不仁、自私冷漠,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一样同样受着统治阶级的奴役,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科举的不幸失败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有无情的嘲弄,以求得他们劳累而苦闷的劳动生涯中片刻的快乐。这种麻木的笑使孔乙己的悲剧更添悲凉之感。它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这样,就更加深了小说反封建的意义。

“笑”是作者进行人物塑造的一种艺术手段。“笑声”贯穿全篇,这阵阵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冷酷,同时也批判了群众的麻木。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苟活,最后在笑声中走向死亡。小说对各种人物的笑,描写越是生动,越是具体,我们就越是感到悲凉。这样让悲剧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以“喜”衬“悲”,更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四、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引导学生揣摩以下加点词的意味:

1、便排出九文大钱。

2、他从破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3、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去了。

4、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五、布置作业

小说的结尾说:“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请展开想像,写一篇短文来明确交代,300字左右。

孔乙己教案 篇4

学习目的:

1.掌握刻划人物的描写方法,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认识小说的主题。

学习重难点:

1.掌握一种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矛盾分析法;

2.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3、认识小说的主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导读课。

教学设想:

《孔乙己》对初中学生而言可谓博大精深。精警传神的语言,典型生动的人物,含蓄深刻的主题,匠心独运的构思,每个角度都够讲好几节课。因此必须先巧妙选取切入点。解读人物是读懂小说的主要途径。要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必须理解他性格中的矛盾性。因此设计中选取了“矛盾”这一切入点,从生活现象到性格特征、思想根源,带领学生由表及里,全面深刻地分析“孔乙己”这一形象,从而带动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预习要求:

1.疏通文字,熟悉课文。

2.了解科举制度及文中涉及的封建思想。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 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儿用“矛盾分析法”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二、全面感知。

1.默读全文,完成下列句子,了解孔乙己身上的矛盾表现。

孔乙己是一个站着喝酒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 的人。

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以读书为傲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茴”字写法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使人快活但又 的人。

2.交流: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穿长衫的人。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偶尔偷窃的人。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好喝懒做的人。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从不拖欠酒帐的人。孔乙己是以读书为傲但又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的人。孔乙己是个热心教小伙计“茴”字写法但又遭到冷遇的人。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无人关心的人。

三、深入探因。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探求孔乙己的思想、性格、社会地位。归纳出如下答案:

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

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已而为之。

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他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认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

孔乙己“好喝懒做”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陶,好逸恶劳。

孔乙己“从不拖欠酒帐”说明他质朴、忠厚。

孔乙己“以读书为傲”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

孔乙己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中封建科举的毒甚深。

孔乙己“热心教伙计‘茴’字写法”表明他的空虚、无聊、迂腐。

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

孔乙己“使人快活”表明他地位卑下,已沦为笑料。

孔乙己“无人关心”表明他结局可悲。

2.综合矛盾,统一矛盾,全面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四、小结:(采用数字牵引式逐项小结)

数字提要:1、两种人的笑声;2、两次人物的外貌描写;3、两次掏钱时的动作;4、两次出现钱的数目;5、两次人物出场;6、主人公五次争辩;7、众人七次笑声。

(根据数字提要,学生小结并完成板书)

五、课堂巩固:

孔乙己失踪了,鲁镇派出所要填写一份“失踪人口档案”(印发),请你帮助填写:(示例)

鲁镇派出所失踪人口档案

档案填写人:张国正 20xx年3月29日

姓名 曾用名

或绰号 孔乙己 照片

性别 男 年龄 不详 籍贯 鲁镇

现住 不详

外貌特征

身材 很高大 面容 青白脸色,皱纹间常夹些伤痕,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衣着 穿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职业及工作单位 无固定职业,有时替人钞书

语言特征 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

性格行为特征 自命清高,好喝懒做,不会营生,偶尔偷窃,善良

最后露面时的情况

时间 中秋过后,渐进初冬 地点 咸亨酒店 事由 喝酒

当时衣着及外貌特征 脸色黑而且瘦,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见证人 老板,酒客和小伙计 推测下落 大约的确死了

联系人姓名 无 地址 无

六、任选题目说话。

①孔乙己是个可笑而又可悲的人。

②孔乙己是个可怜而又可憎的人。

七、给文章写个结尾,你认为孔乙己最后的命运怎样?

板书设计:

第一次出场 最后一次出场

穿旧长衫 ---------------穿破夹袄

青白脸色----------------黑而且瘦

排---------------------------摸

九文大钱-----------------四文大钱

笑------笑-------笑-----笑------笑

辩-----辩-------辩-----辩-------辩

孔乙己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认识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罪恶,学习鲁迅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二、理解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环境描写在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中的作用。学习本文遣词造句的简炼、精确。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难点:对孔乙己人物性格的理解。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

听写词语

二、提示与思考学生思考,小组交流

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有什么作用?

2.酒客、掌柜、伙计等人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3.孔乙己的读书经历说明了什么?

4.丁举人是通过科举爬到上层的读书人,他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三、交流、讨论后明确

1.小说前三个小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由时间推算,我们可知当时封建科举制度还未废除。由以两种不同方式喝酒的顾客可以看出当时贫富独立和阶级对立的状况。“我”职务的变动可以看出当时人际间的世态炎凉。

2.孔乙己不能与长衫酒客为伍,短衣帮酒客虽然也处在社会最底层,但他们仍肆意讥笑孔乙己。惟利是图的掌柜以取笑孔乙己为乐,就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这些,都充分说明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人们对科举不幸失败者的冷酷。

3.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既不能进学,又没有学会营生,反而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恶习,说明了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

4.丁举人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毫无怜悯和同情,在孔乙己写了“服辩”之后仍将他“打了半夜”,“再打折了腿”,不仅揭露了丁举人的凶残冷酷,也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培养残酷的统治者。

四、学生讨论归纳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明确:

1.社会原因。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的麻木不仁。

(3)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2.自身原因。

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五、理解小说主题

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本文的认识进行思考分析。

六、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题三、四。

小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孔乙己》教案2—九年级语文教案—初三语文教案结:

一节课就这样在讨论、交流、发言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本来我也精心准备了一篇《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作为“压轴戏”的,可最后时间竟然没有允许我将它说完,但我不遗憾,因为这节课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学生: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可以那样的深入;他们探寻问题也可以找到那么多的资料;他们的合作讨论也能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他们也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是他们的课堂,这是他们的舞台。学生是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原来真正做到了是这样的精彩,原来真正做到是这样的容易,只要你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大胆地给学生机会!

孔乙己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3.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反复诵读,仔细揣摩鲁迅小说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深刻理解人物形象,进而整体把握内容。

2.质疑探究法 小说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3.比较阅读法 将本文与《范进中举》对照比较,了解封建末期知识分子的心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孔乙己画像“咸亨酒店”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2、为什么酒店取名“咸亨”呢?

“咸亨”一词,最早见于《易经》。 《易经》中有“品物咸亨”之句。据《尔雅 释诂》:“咸,皆也”。“亨”是通达顺利的意思。 “咸亨”合在一起,就是一切通达顺利。

在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之际,绍兴的咸亨酒店又重新开张了。

3、关于“孔乙己”原型的几种说法:

(1)《孔乙己》中的主角孔乙己,据鲁迅先生说,实有其人,此人姓孟,常在咸亨酒店喝酒,人们都叫他“孟夫子”,其行径与“孔乙己”中所描写的差不多。

(摘自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

(2)他本姓孟,大家叫他孟夫子,他的本名因此失传。------他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以至穷得几乎讨饭。他替人家抄书,可是喜欢喝酒,有时连书籍纸笔都卖掉了,穷极时混进书房里去偷东西,被人抓住,硬说是“窃”书不能算偷------他常到咸亨酒店喝酒,可能住在近地,却也始终没人知道,后来他用蒲包垫着坐在地上,两手撑了走路,也还来吃过酒,末了便不见了。

(摘自陈根生的《孔乙己》从生活到艺术)

(3)作者的本家,名叫“四七”。此人喜欢喝酒,抽鸦片,但能写得一手好字。经常穿着破旧肮脏的竹布长衫,头上歪戴瓜皮帽,到处游荡。他好骂人。却经常被人打。 -------(摘自陈根生的《孔乙己》从生活到艺术)

(4)相传当时绍兴城内有一个名叫“亦然先生”的,此人生活贫苦,为谋生计只得以卖烧饼油条度日,但不肯脱下长衫,又不愿大声叫卖。小贩们吆喝一声,他跟在后面低低叫一声“亦然”,令人啼笑皆非。孩子们常围着哄笑,异口同声叫他“亦然先生”。从此亦然先生也就此扬名绍兴了。 “亦然先生”卖完大饼,就缓缓踱到咸亨酒店,掏出几枚铜钱,要一碗酒,一碟茴香豆,慢慢边喝边嚼着茴香豆。孩子们见了纷纷赶来讨豆吃,他就每人一颗地分给孩子们,直到碟中的茴香豆所剩无几,就用手盖住碟子,嘴里还念念有词:“多乎哉?不多也------”。

(摘自黄道富《咸亨酒店与孔乙己》)

三、检查生字新词预习情况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颓唐(tub) 附和(he) 分辩(bean) 不屑置辩(die)

咸亨酒店(hang) 砚(yam) 荤菜(hen) 羼水(Chan)

拭(shy) 蘸(Zhan) 惋惜(win) 阔绰(Chou)

舀水(you) 涨红(hang) 绽出(Zhan) 哄笑(hang)

间或(jean) 着了慌(Zhao) 打折(she) 门槛(ken)

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词语。

①、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屑,值得。②、颓唐: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

③、分辩:辩白,辩解。 ④、格局:布置的格式。⑤、缠夹不清,搅扰、夹杂不清。

⑥、之乎者也:“之、乎、者、也”是文言文里常用的语助词,常用来形容丰文不白的话或文章。含讽刺意味。

⑦、大抵:大概。

⑧、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不因穷困而丧失其道德意志。固,固守,安守。

⑨、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⑩、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人)

四、速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开头3段)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大概情况,做为孔乙己出场的背景。

发展:4—9段)写孔乙己第一次出场,表现孔乙己是大伙的笑料。

高潮和结局:(l0-13段)写孔乙己第二次出场,表现孔乙己被打折腿后的遭遇。

五、小结

课文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个悲剧形象,深刻揭露了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六、作业

1.熟读课文。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作为中华民族20世纪的文化伟人,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以文艺实现他改变“愚弱的国民”精神的启蒙主义抱负。在他一生所创作的三十多篇小说中,他最喜欢的是收在小说集《呐喊》中的《孔乙己》。巴金也说《孔乙己》写得好。日本有一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二、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

1.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1)概括介绍: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

①第一次出场: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窃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委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②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

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3)语言神态描写:

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

②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④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

⑤“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亡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4)动作描写:

①“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2、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同时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

三、精彩研读

1、对次要人物的描写与分析

(1) 掌拒:“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四次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以追逐利润为目标的经营者,为赚取利润不择手段。自私冷漠贪婪

(2)短衣帮

“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两次出现“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快乐的空气。” “谁晓得,许是死了。”

靠出卖劳力维持生计。没文化、愚昧、麻木、缺乏同情心

(3)小伙计

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吗?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

年幼单纯,不谙世事,受大人影响,为生计也变得冷漠无同情心

(4)丁举人

“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在打折了腿。”

爬上去的“读书人”有权、有势、有钱。凶狠、残忍、仗势欺人

2、文章通过对鲁镇酒店和次要人物的描写,你觉得孔乙己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环境?

孔乙己生活在一个 充满黑暗、腐朽、麻木、冷漠、虚伪、势力的封建社会环境中。

3、学生合作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

思想原因:思想僵化,因循守旧,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社会原因:是吃人的封建社会和封建科举制度。

四、研读探讨,理解文意

1.学生阅读课文的前三语段,也即“序幕”部分,思考:小说一开始没有直接写孔乙己,而是介绍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情况。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小说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渲染“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和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2.学生通读课文第4~12语段,也即小说的主体部分。合作探究:

(1)文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文中四处写众人的哄笑。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处于社会底层,麻木不仁,自私冷酷,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与帮助,相反只知哄笑取乐,在劳累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用众人的哄笑贯穿孔乙己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更加深刻了。

(2)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来麻醉失落的灵魂吗?请大胆谈出自己的看法。

孔乙己到酒店不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麻醉灵魂深处的隐痛,他可能另有所求:

①他只有站在“短衣帮”这个社会群体中才能显示他读书人的身份,他要在这里寻求人们对他的“读书人”社会地位的肯定和认可,以抚慰他那因没考中秀才而产生的悲哀;

②“不拖欠酒钱”是为了表现他想在酒店这个小社会里寻求人们对他品行的认可;

③“教小伙计认字”是要求得到人们对他学识的认可;

④孔乙己在别的酒店那里承受的是冷酷无情的嘲笑,只有在孩子们中间才能寻求到一点温暖;

⑤他每次用辩解来掩饰自己的劣迹,同时也是为了想寻求一个读书人的自尊。

五、写法点拨

1、小说对孔乙己的描写,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由这些描写看出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正面描写:孔乙己的外貌、绰号的来历、面对众人嘲弄时的语言、神态、动作等。

侧面描写:孔乙己的身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

由这些描写看出孔乙己是一个麻木不仁又至死不悟的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也是冷酷社会的牺牲品。

2、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本文要在短短的篇幅中交代孔乙己的一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以一个小伙计“我”的角度审视观察周围世界,既方便叙述,减少叙述文字,又显得客观、真实、可信。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有利于表达一种悲喜交融的气氛。另外,小伙计涉世未深,还不像掌柜的那样冷酷,表现出对孔乙己的同情。

3、讨论:“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句话一方面深刻说明孔乙己可有可无、可笑可怜、无足轻重的地位,显示他的寂寞与悲哀;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的冷漠、麻木,对他人漠不关心、毫不同情。

4、讨论:小说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小说结尾意味深长。孔乙己既然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没有人关心他,谁也不能确切知道他是死了,还是活着,只能说“大约”。

孔乙己是个好喝懒做的人,只要有一口气,就是爬也要爬到咸亨酒店来喝上一口酒的,然而从初冬到年关,到第二年端午,再到中秋,又到年关,始终没见孔乙己来,看来孔乙己并非“许是死了”,而是“的确死了”,这是很合乎逻辑的。结尾处看似矛盾的词语更加含蓄、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无疑也加强了小说对吃人的封建制度的控诉和鞭挞的力量。

5.讨论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分析后归纳: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

七、小结

小说通过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时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孔乙己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理解故事情节,体会小说揭示的主题;

2、通过品读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了解他鲜明的性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和精巧含蓄的布局;

2、加深对小说有关知识的掌握。

情感价值观

l、理解社会环境描写,洞悉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认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的冷漠无情;

2、激发学生更加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

2、体会小说所揭示的深刻的社会主题。

教学难点

l、本文运用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以及精巧含蓄的布局,对小说初步欣赏。

教学方法

1、自主、合作、探充;

2、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今天,我们又提出了:为中华之复兴而努力读书,知识能够改变人的命运,可见,读书是有着不同的目的,有的人是为了升官发财,有的人是为了报效祖国,那么在封建社会末期,读书人的命运如何呢?周围的人又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今天、我们随着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一起走进他最喜爱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孔乙己》。(多媒体展示课题)

二、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并摄取文中所透露的信息。(主要着重学生阅读的差异性,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1)让学生自由发言;

(2)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3)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总结:这是一篇小说,要注意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这篇小说以“笑”为线索,勾勒了孔乙己的几个生活片段,给我们展示了晚清世风图,在不动声色中蕴含着深沉的批判力量。

三、师生共同活动,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

(1)理清本文的故事情节;本文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通过孔乙己“咸亨酒店的几个生活片段来反映主题。

(2)让学生找出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的生活片段,并拟小标题。①酒店揭短;②酒客奚落;③教我认字;④分茴香豆

(3)多媒体展示四个生活片段:让学生讨论通过酒客与孔乙己的对话以及孔乙己自己的表现所展示的人物性格。

(4)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分析总结展示出四个生活片段所揭示的人物性格。

酒店揭短酒客奚落

(自欺欺人)(孤芳自赏)

↖↗

孔乙己

↙↘

教我认字分茴香豆

(诚实善良)(迂腐不堪)

(5)学生思考:孔乙己后来的命运如何呢?

①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掌柜的与酒客的对话,掌柜的与孔乙己对话。

②让学生根据文中的信息推测孔乙己的命运。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怎样理解,为什么?

对学生的分析给予评价,并总结。

③总结:“大约”是作者没有亲见孔乙己的死去,所以只能用推测的词语,但是孔乙己生活在那样的社会里,没有亲情,没有温暖,周围的人把他当作笑料,对他冷漠无情,所以他必死无疑。

四、生生互动,合作学习:

(1)孔乙己的命运如此悲惨,他到底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2)学生相互合作讨论,阅读1——3段。

(3)小组代表汇报合作结果,教师进行评价总结。

(4)总结:孔乙己生活在清朝末期,人人势利冷酷而孔乙己不肯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而他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非常低下,这样他的经济地位与思想意识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形成了在咸享酒店里“站着喝酒穿长衫唯一的人”。

多媒体展示:

长坐(贫富悬殊)

↑↖↑

↓↘↓

短站(阶级对立)

(5)学生合作讨论文中孔乙己的性格特征以及作者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

①让学生快速阅读文中的插叙部分

②小组讨论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③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评价总结:孔乙己既可悲又可笑,怀着科举失败的隐痛而又以读书人自居;贫困而不能生存而又好喝懒做;很想清白做人而又免不了偷窃;死要面子,怕人讥笑而又自欺欺人,迂腐可笑。

④小组讨论人物描写的方法。

⑤学生自由发言

⑥教师评价总结:外形整体描写来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肖像;服饰;语言;动作与神态描写;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五、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探究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①小组讨论;

②推荐小组代表发言;

③教师评价总结:a封建科举制度;b封建文化的糟粕毒害了孔乙己的灵魂,不仅不能成才,相反成了不能谋生的可怜虫;c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d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横行霸道,极端残忍。

(2)本文以笑来贯穿全文,如何看待文中的“哄笑”?作者对孔乙己的态度是怎样的?

①学生自由讨论;

②在讨论的基础上自由发言

③教师评价总结:文中的“笑”有麻木的笑、玩弄的笑、附和的笑以及孩了们天真的笑。作者用笑写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意味,作者对孔乙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④多媒体展示“

病态附和

(酒客)(“我”)

↖↗

↙↘

玩弄天真

(掌柜)(孩子)

(3)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源我们已经知道了,作者借此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

①学生自由讨论;

②自由发表看法;

③教师给予一定的评价和总结。

(4)拓展:假如孔乙已像范进一样老来中举,故事情节会怎样发展呢?

(学生自由讨论)

(5)今天,我们也在考试,也在选拔人才,我们今天的考试制度与封建科举制度有什么本质区别呢?(学生自由讨论,只要言之有理就给予肯定)

(6)总结,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封建科举制度造就两类人:一类是沿着科举制度爬了上去,就成了封建社会统治人民的工具,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而不能中举的一类,就成了人们的笑料,他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暴自弃,成了社会的“多余人”。但无论是哪一类人,如果不能为社会、为人民造福,他们都将是社会的废物。而我们今天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创造。无论是能否进入高等学校,他们都能在社会上为社会造福,为人民造福,所以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应该努力学习,勤奋进取。“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应该记住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让我们一起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读书。

(7)多媒体展示:

知识改变命运

天海

高阔

任凭

鸟鱼

飞跃

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读书

附:板书设计:

酒店揭短酒客奚落

(自欺欺人)(孤芳自赏)

↖↗

孔乙己

↙↘

教我认字分茴香豆

(诚实善良)(迂腐不堪)

病态附和

(酒客)(“我”)

↖↗

↙↘

玩弄天真

(掌柜)(孩子)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孔乙己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借助关键字词替换还原比较凸显人物性格,渲染场景氛围揭示小说主题。

抓住独特的“叙事结构”“变换视角”设计主问题,挖掘小说人物丰富性。

巧用作品的矛盾语激疑置换体验人物的悲剧,进而探究作者的独具匠心。

截取视频片段呈现相关画面再现真实场景,设置情景另眼假想人物遭遇。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的主题。

【教学难点】

理清文中“看/被看”的关系,揭示矛盾的根源。

【教学步骤】

(课前播放《孔乙己》配音视频。)

一、图片导入引人物

(出示咸亨酒店的图片。)

导语:同学们,现在咸亨酒店的大门在我们面前缓缓打开,站在大家面前的是谁?(生答:“孔乙己”,出示今日的咸亨酒店的图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走进他的小说《孔乙己》,听一听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出示课题《孔乙己》。)

二、初读课文说感受

在,我从眼睛中,看到了的一个孔乙己。

(先让学生找出哪些人物,然后分组寻找说感受,从不同的视觉解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三、再读课文“看”人物

思考:这样的人,他的的命运最终会如何?请找出具体的句子。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分析: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句子,鲁迅运用了他特有的“非语法性”修辞手法,揭示了孔乙己的命。

探究:请你找出具体的句子佐证:1、孔乙己的确死了。2、大约孔乙己死了。

(一)分析孔乙己“的确”死了。

思考:找出文中证明孔乙己存在价值的句子。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存在价值:孔乙己似乎只是一个“被看者”的角色,是一个多余人。)

(提示:1、生活环境;2、人际关系;3、性格悲剧。)

1、哪里“看”——社会环境:等级森严的鲁镇酒店(咸亨酒店)

①曲尺大柜台:外面是短衣帮,里面是长衫主顾(踱坐喝);只有孔乙己是穿着长衫站着喝酒。(暗示悲剧:读书人的身份与科举落第的对比。)

②多次被打:使得身心羞辱并丧失生活能力。

2、被谁“看”——人际关系:被人“哄笑”与“念叨”

四次哄笑,描写的实际上是众人四次戏弄、嘲笑孔乙己的情景,而孔乙己尴尬狼狈、穷于招架的样子他们很开心。众人的冷酷、麻木、对弱者的践踏由此可见一斑。

(讲述第一次与第四次哄笑时,播放电影视频,让学生真实感受孔乙己“排”“摸”的不同镜头。随文分析这是一些怎样的人?)

①短衣帮:在封建社会中,处于备受压迫的社会底层,同样可悲可怜。

②小伙计:一个孱弱、饱受歧视却又参与歧视的孩子。

③掌柜:挖苦并反复念叨孔乙己还欠他十九个铜钱。

④众人:围观。

孔乙己是一个当时社会中找不到自己位置的苦人和弱者,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这样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这些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笼上了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3、孔怎“看”——性格悲剧:精神与现实的落差(固守读书的人的“身份”丧失生存的能力)

正面写孔乙己的外貌及绰号的来历;孔乙己面对众人嘲弄时的语言、表情和动作等描写。

分析:“窃”与“偷”;满口的文言词汇;对待钱的动作。

4、作者“看”——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由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孔乙己贫困潦倒却又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善良而又无能,可怜而又可气,是一个时代的落伍者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也是当时冷酷社会的牺牲品。

(二)分析孔乙己“大约”死了

(提示:“大约”可以从时间推移的角度入手分析,因为没有亲见。)

侧面了解孔乙己:好吃懒做不肯自食其力;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腿丧失劳动力。推断“许是死了”。

长久不见孔乙己:抓住时间词(自此以后——年关——中秋——第二年的端午——中秋——年关),推断孔乙己“大约”死了,可见其悲剧。

四、今眼再看“孔乙己”

1、写作背景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发表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自己最满意的一篇小说,鲁迅先生后来亲自将它译成日文。《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科举制度虽已废除,但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生活。

2、现实意义

孔乙己不只局限于中国封建社会。今天,从东方到西方,多少人是根据自己的思想、理想、幻想或价值观而生活,而他们自己又不了解或醒悟他是生活在梦幻中,他生活着的社会根本不能容纳像他那样的人。这样,我们更能感受小说的意义的丰富,而且具有很普遍的世界性意义。

3、小说主题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的描写,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小说也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精神的麻木。

引出小说的概念: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

五、另眼假想“孔乙己”

请发挥你的想象,另眼假想“孔乙己”,请任选一题完成。300~500字。

假如孔乙己考中了进士……

假如孔乙己没有偷丁举人家的东西……

假如孔乙己自己脱掉了长衫……

假如孔乙己打折的腿好了……

孔乙己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一、认识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罪恶,学习鲁迅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二、理解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环境描写在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中的作用。学习本文遣词造句的简炼、精确。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难点:对孔乙己人物性格的理解。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

听写词语

二、提示与思考学生思考,小组交流

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有什么作用?

2.酒客、掌柜、伙计等人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3.孔乙己的读书经历说明了什么?

4.丁举人是通过科举爬到上层的读书人,他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三、交流、讨论后明确

1.小说前三个小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由时间推算,我们可知当时封建科举制度还未废除。由以两种不同方式喝酒的顾客可以看出当时贫富独立和阶级对立的状况。“我”职务的.变动可以看出当时人际间的世态炎凉。

2.孔乙己不能与长衫酒客为伍,短衣帮酒客虽然也处在社会最底层,但他们仍肆意讥笑孔乙己。惟利是图的掌柜以取笑孔乙己为乐,就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这些,都充分说明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人们对科举不幸失败者的冷酷。

3.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既不能进学,又没有学会营生,反而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恶习,说明了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

4.丁举人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毫无怜悯和同情,在孔乙己写了“服辩”之后仍将他“打了半夜”,“再打折了腿”,不仅揭露了丁举人的凶残冷酷,也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培养残酷的统治者。

四、学生讨论归纳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明确:

1.社会原因。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的麻木不仁。

(3)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2.自身原因。

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五、理解小说主题

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本文的认识进行思考分析。

六、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题三、四。

小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孔乙己》教案2—九年级语文教案—初三语文教案结:

一节课就这样在讨论、交流、发言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本来我也精心准备了一篇《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作为“压轴戏”的,可最后时间竟然没有允许我将它说完,但我不遗憾,因为这节课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学生: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可以那样的深入;他们探寻问题也可以找到那么多的资料;他们的合作讨论也能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他们也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是他们的课堂,这是他们的舞台。学生是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原来真正做到了是这样的精彩,原来真正做到是这样的容易,只要你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大胆地给学生机会!

孔乙己教案 篇10

一、教材分析

《孔乙己》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说单元的第一篇,本单元着重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本文写于1918年冬,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文章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科举制度殉葬品的典型形象,意在表达“一般社会对一个苦人的薄凉”。

初四学生对小说体裁并不陌生,但还只停留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层次,上升不到对小说这种文学作品的赏析层次。因此制订的教学目标是:①了解一点小说的表达技巧知识。②在对比矛盾中感受孔乙己的变化,揭示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教学重点是目标①,教学难点是目标②。

二、教法学法

学习本课,将运用情境体验法和点拨指导法,指导学生运用选点比读法和合作探究法来学习本课。

三、教学过程

矛盾和差异能帮助学生抓住文本的缝隙,弥合学生的认知盲点。所以,教学设想是:通过展示孔乙己档案卡、了解一点小说的表达技巧知识、在对比中感受孔乙己的变化、从矛盾中揭示悲剧的原因等四个方面的学习活动,来完成教学内容。

1.导入新课: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说,鲁迅先生对他小说中的人物,最喜欢的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他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学完课文,就会得到正确的答案。

2.学习活动一:展示《人物档案卡》。

速读课文,注意“颓”等字的读音和写法,扫除文字障碍,并填写人物档案卡。档案卡的内容包括,姓名、性别、籍贯、出身、学历、专长、嗜好、主要事迹经历等。尤其主要事迹经历,能迅速地理清小说的6个典型的生活细节。

2.学习活动二:了解一点小说的表达技巧知识。

从小说欣赏的层次看本课,幻灯出示,教师介绍,学生积累。

出示的内容包括:故事背景:清朝末年。主角:孔乙己。场景:咸亨酒店。视角:儿童视角。看客设置:短衣帮等。故事氛围:笑。人物特征:长衫,语言,手。

说到儿童视角,可以联系学过的《最后一课》《我的叔叔于勒》等篇目,思考儿童视角表达的价值,是“寄予作者对美好人性的呼唤”。

3.学习活动三:在对比中感受孔乙己的变化。

让学生对第四段出场和第十一段退场进行选点比读,先独立思考圈点批注,然后分小组交流研讨,最后在全班展示交流。

从拿钱的动作由“排”到“摸”的变化、手的功能的变化等,感受孔乙己的变化;从不变的是众人的“笑”,笑声中出场,笑声中度日,笑声中死去,引导学生感受孔乙己命运变化社会根源。

从这些细节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4.学习活动四:从矛盾中揭示悲剧的原因。

跳读课文,发现矛盾点,进行质疑,在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依据“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引导学生关注他的特殊身份,他是一个边缘人、病态人,对这样的人鲁迅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依据“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引导学生体会鲁迅文章里常有的非语法性修辞手法,这句深含着对孔乙己命运的思考,不确定中有确定的因素。

依据“对于孔乙己的不幸大家不但没有同情还总是笑”,通过资料助读,引导学生关注鲁迅的创作动机。助读的资料是:孙伏园说,他曾聆听过鲁迅自己讲述他创作《孔乙己》的动机,“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本文被收在小说集《呐喊》中,呐喊的是麻木的国民性,揭示的是民族的伤疤。

作业:发挥想象,以《孔乙己中举》为题尝试写一篇小说。

孔乙己教案 篇11

教学目的:

一、认识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罪恶,学习鲁迅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二、理解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环境描写在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中的作用。学习本文遣词造句的简炼、精确。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难点:对孔乙己人物性格的理解。

教学时数:三教时。

第一教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本文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学习本文之后就可得到明确的回答。

过去有人说,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而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有道理的。那么,孔乙己的悲剧是什么样的悲剧呢?悲剧,往往令人泪下,然而,读了孔乙己的悲剧,眼泪往往向肚里流,心里有隐隐作痛之感。这又是为什么呢?学习之后我们可得到回答。

这篇文章是举世闻名的著作,情深、意深、含蓄、深沉,必须认真阅读,积极思索,好好领会。

二、检查预习,点出传神之笔。

谁能准确地回答:作品中的主人公姓甚名谁?文中哪一句话形象而概括地刻画了作品主角的特殊身份?这是一种怎样的特殊身份?

学生回答后,点明:“孔乙己”是“绰号”,不是姓“孔”名“乙己”。孔乙己三字出自旧描红簿,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大意是“上古大人孔氏一人而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一个人活在世上,连姓名都不知道,以“绰号”代名字,可想而知这个人物的命运不佳,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文中“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形象而概括地刻画了作品主角的特殊身份。“站着喝酒”,说明生活贫困,经济拮据,与“短衣帮”同处于社会底层的经济地位;“穿长衫”,为的是要摆读书人的架子,显示比“短衣帮”高贵。在他身上,显现出与常人不同的十分明显的特征,使人一看,印象深刻。作者运用了“画眼睛”的方法写出人物的基本特征,做到了“以一目尽传精神,以一斑而窥全豹”。这是贯通全文的点睛之笔。这个形象一出现就展示出悲剧的兆头。

三、讲读分析第一部分(第1节至第3节)。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

提问思考:孔乙已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活动的?

学生回答,点明:活动的环境是清朝末年的咸亨酒店(小说点明“——这是凹多年前的事……”由创作小说的1918年上溯20多年,是19世纪末,也就是清朝末年。)酒店有特殊的格局,多种的喝酒方式。

这个场所是清末社会的缩影,它等级森严、冷酷势利。(咸:xián全的意思;亨hēng通达顺利。咸亨:出自《易·坤》的“品物咸亨”。旧时店铺老板用这类吉利的字眼做招牌,取财源茂盛的好兆头。)请同学一一找出阶级差别相对照的词语,说明等级森严。

一“坐”一“站”;一“里”一“外”;一“长”一“短”,一“荤”一“素”,鲜明地揭示了贫富悬殊,世态炎凉。

2.从哪些语句看出这个场所的势利与冷酷?

读文中有关语句,体会:

掌柜的对长衫主顾的巴结,对小伙计的凶脸孔,对短衣帮“羼水”的冷酷。“羼水”这一细节深刻揭露老板对穷人榨取手段的卑劣和冷酷势利、唯利是图的本质。“单调”、“无聊”,“活泼不得”。死气沉沉的气氛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炎凉的关系。(对“幸亏”进行换词练习,如“幸好”“多亏”等。)

3.作者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笔墨来描绘环境?又为什么要写柜台、温酒、喝酒?

这样写,目的在于揭示主角所处的社会环境,创造不平等的冷酷的气氛,预示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

写柜台与附近的人们,是为描写孔乙己作铺垫,因为从他们的眼里、话里可以看出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勾画特定的环境,特定的社会背景,为的是演好社会中这个下层人物的悲剧。

4.就在这冷酷势利、等级森严的环境里,一个“笑”字引出了主人公的出场。为什么小伙计居然也可以“笑”呢?是“欢笑?是玩笑?是取笑?是讥笑?还是嘲笑?

就在读者不解之时,作者用极省俭(白描)的语言亮出了孔乙己的形象。三个附加语(“站着喝酒”、“穿长衫”、“唯一”)一下子刻画出这个人身上的可笑的矛盾,他是这环境里独一无二的笑料,给人以世情凉薄之感。

板书设计:

咸亨酒店(缩影)孔乙己苦人儿

等级森严壁垒分明势利冷酷

“长”“里”“坐”“荤” 站着喝

(笑)→ 而凉薄

“短”“外”“站”“素” 穿长衫

孔乙己身上的这种矛盾,决定了他的生活内容;他的语言、行动,又必然使他在鲁镇人们心目中成为可笑的人。他为什么穿长衫,又为什么只能站着喝酒呢?那就得认真剖析了。

四、布置作业

1.熟读第一部分。

2.根据鲁迅第一部分的描绘,用漫画的笔法给孔乙己画像。

第二教时

一、讲读分析第二部分(第4节至第9节)。

1.交流漫画作业,加深对孔乙己的印象。

2.指名朗读第4节至第9节的内容,思考:

(1)孔乙己一出场就成为人们嘲笑的对象,他为什么会成为嘲笑的对象?别人嘲笑他时,他怎样答对?表现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学生回答,点明:从他外貌特征看,他既穷困潦倒,又要摆读书人的架子,显示出比“短衣帮”高贵。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毒害,总脱不下那件破长衫。既穷又懒,衣服又脏又破,那件长衫十多年不补,不洗。付酒钱时还要“排”。一个“排”字,传神地刻画出他摆阔的情态。“夹些伤痕”,又说明在他身上发生过某些事件。

从他语言特点看,满口“之、乎、者、也”,难懂,表现他的迂腐不堪。当别人揭他“偷”的疮疤时,他的表现是“不回答”,逆来顺受;当别人再挑衅时,他“睁大眼睛”辩解;别人揭穿事实后,他窘得“涨红了脸……”自我解嘲以维护自己的尊严。这样抓住特征进行描绘,使一个心灵受到侮辱的形象,跃然纸上。

性格刻画入木三分。比如,在他被侮辱之时,他仍要表现出高人一等,知书识理,满口“窃书不能算偷……”以表现自己的斯文。可见,迂腐可笑到何等程度。

(2)孔乙己为何只好向小伙计说话?向孩子们说话?孩子对他采取什么态度呢?从教写字和吃茴香豆的事情中反映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孔乙己感到孤苦寂寞,只好和孩子们说话,以求得安慰。他社会地位低下,和劳动人民一样处于社会底层,而又由于迂腐和品行不端,更为低下,连小孩都看不起他。一个“配”字,极其深刻地揭示了他十分低下的社会地位。

教写字和吃茴香豆二事,反映了孔乙己的善良,也进一步刻画其麻木不仁,迂腐可笑。“回”的四种写法,其实很少这样用,但孔乙己是受科举制度愚弄毒害的知识分子,常把一些无用的字看作学问与本领,可见毒害之深。热衷于功名利禄,对小伙计不仅夸耀,而且灌输做掌柜往上爬的思想(“多乎哉?不多也”的来历:别人说孔子多才多艺,孔子说:“多吗?不多啊。”)

这部分三个细节特征,①站、穿;②排;③关于茴香豆,活画出孔乙己性格的基本特征:善良,卑微,迂腐,想向上爬又不善于钻营,生计日窘却又好吃懒做,特别看不起体力劳动。作者塑造了这个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传神。

(3)在写哄笑的场面中,作者插叙了什么内容?起何作用?

插叙孔乙己的身世和品行,对他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受腐蚀的思想性格作比较完整的介绍(好喝懒做;偷窃;不拖欠等等)。

插叙节省笔墨,用最少的话说明应该说明白的事,控诉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读第9节。从“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的语句中,体会孔乙己是个无足轻重的人,多余的人。话虽一句,却无限辛酸。

二、布置作业:

1.练习四。

2.熟读第4节至第9节。

第三教时

一、讲读分析第三部分。

1.启发思考:孔乙己好些天来,他的遭遇如何呢?

(1)指名朗读第10节。正音解词。

打折(shé)服辩(fúbiàn)

(2)学生回答:他被打折了腿。

2.思考:这件事深刻地揭露了什么问题?作者运用怎样的描写手法来叙事写人的?

孔乙己不仅精神上受侮辱、损害,而且肉体上遭摧残。

文章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一个有功名,爬上去,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横行霸道,欺压人民;一个没有进学,跌下来,受折磨。丁举人有地位,有权势,本性凶残,手段毒辣,私设公堂,草菅人命,先“正名”,后动刑,接着再慢慢地折磨,明明吃人,却不担吃人罪名,冷酷而暴虐。

作者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从喝酒的人与掌柜的对话中叙事写人。

3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是怎样的情景?与第一次出场比较,肖像、声音、神态、动作有何变化?

(1)指名读第11节。

(2)抓关键词语说明。

(板书)

别人对他的嘲笑、哄笑、说笑仍然是一样,无丝毫同情与怜悯,有的是冷漠、寡情与势利。

4.教师点明:从欠钱未还,从提到而不谈到、不看到,写出孔乙己的悲惨结局;通过“我”的估猜,写孔乙己的默默无闻死去,分外辛酸。无人过问,又无确实消息,“大约”“的确”,写出其悲剧结局的必然性。孔乙己在取笑声中登上生活的舞台,又在嘲笑声中离开了生活的舞台。社会如此冷酷,令人毛骨悚然。

二、总结。

1.请同学就人物性格与主题思想进行归纳。

孔乙己是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摧残下的一个可怜的牺牲品。迂腐,好喝懒做,偷盗,中封建思想意识的毒而不自觉,毫无社会地位,但精神上又接近不了“短衣主顾”,脱不了那件长衫,成为鲁镇的多余的人,废物。他身上的这种矛盾决定了他特有的语言行动,成为可笑的人。他是清末受封建教育、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

孔乙己这个被压迫被损害者,作者对其迂腐,坏习气进行了批判,对其善良予以肯定,对其悲惨遭遇寄予同情,哀其不幸。

作者通过对孔乙己命运的描述,控诉封建社会的罪恶,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鞭挞丁举人之类的冷酷暴虐。作者平平淡淡写来,刻画得维妙维肖。放在社会悲剧里写出乡村潦倒文人的性格悲剧,笔触平淡,寓意深刻。整个悲剧是在人们的笑声中进行的,既是社会的悲剧,又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文中没有排山倒海的冲击,可人们读后却感到心里有阵阵的隐痛。作者运笔确实收到鬼斧神工之效。

2.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文中的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突出,形象鲜明。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均做到个性化。用词精确,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三、布置作业

1.看幻灯,讲述故事情节,讲述时注意运用传神的词句。

2.抓住孔乙己肖像特征和语言动作,分析他的思想性格。

3.谈一点读后的感想。

教后:

1.讲“咸亨”含义很有必要,表示酒店老板生意兴隆,财源茂盛的愿望,能给学生以当时社会的实感。

2.学生读书比过去仔细,没有一个同学把“孔乙己”误认为是真实的姓名,而且较快地体会到一个人活在世上,别人不知其姓名,只用绰号来代替,必然命运悲惨。有同学联系到《阿Q正传》中的阿Q。

3.有同学提出:“短衣帮”的“唠唠叨叨……”不好,引导他们读课文,弄清作者的意图,不是写短衣帮的不好,而是揭露老板的贪婪,冷酷。

4.要学生辨“踱”的含义,体会清闲自在、踌躇满志的神态。

5.“幸而”换词,学生换了“幸好”“亏得”“还好”。

6.有同学说孔乙己这个人应该用“穷酸”二字来概括,理解得较好。

7.把“不屑置辩”与“排”放在一块儿讲,一神情,一动作,均形象地刻画了孔乙己的自命清高,有异曲同工之妙。

8.“不屑置辩”与“颓唐不安”是绝妙的对照。

9.“笑”是文中艺术化的一种手段。孔乙己的可笑,是为了抨击使人麻木的封建文化和吃人的封建制度。

10.反复写“笑”,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才能。孔乙己生活的环境冷酷,遭遇悲惨。作者以“笑”贯串全文,使悲剧的内容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悲喜互为映衬,增添了悲剧的色彩。

孔乙己教案 篇12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孔乙己》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小说单元,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共有五篇课文,都是小说,安排这篇课文,能够用以指导学生对典范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的赏析。透过小说的人物的刻画,能够了解小说反映出社会意义,因此,本课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2、教学目标:

小说重在刻画人物,通过对人物的刻画,表达一定的社会意义,而孔乙己是本文的主人公,了解他的性格,悲剧就显得极其重要,只有对人物有了理解,才能推及其他方面,于是我把教学目标确立为以下两个方面:

A:能力目标:通过问题讨论,筛选关键语句,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和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B:情感目标:评析孔乙己这一人物的社会意义。

3、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本篇课文的重点,即:掌握小说基础知识的,以及掌握评析小说的方法。

而本课的难点就是孔乙己性格特征的分析以及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二、说教学法

矛盾分析法: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必须理解人物性格中的矛盾性,把握人物形象,深究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以理解全文主题思想。

质疑探究法:小说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思想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三、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图片导入

(2)作者简介鲁迅(1881年~1936年),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自1918年至1926年,陆续创作并出版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等专集。

(3)背景简介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4)小说基本知识回顾

什么叫小说?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小说反映生活的主要手段?塑造人物形象。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扫除词语拼音障碍。

(2)大致了解小说中的人物与故事环境。

(3)理清小说情节结构,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断。

六个生活片断:

1、众人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2、众人奚落孔乙己没有考中秀才;

3、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4、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

5、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

6、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买酒。

3)、精读课文,理解形象

问题:你觉得孔乙己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教师点拨:试从文中找出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句子来分析)

生七嘴八舌

“他身材很高大”,可又是“青白脸色”,这说明他营养不良和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因为他穷困而偶然偷点东西,结果被打伤,这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他那“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已是50开外的年龄,又表明他精神萎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好吃懒做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说明在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他的精神状态已经到了十分迂腐麻木的程度。

师生共同从文中总结任务的矛盾表现: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穿长衫)的人。

2、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好喝懒做)的人。

3、孔乙己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的人。

4、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偶有偷窃)的人。

5、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从不拖欠酒钱)的人。

6、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屡遭冷遇)的人。

7、孔乙己是个被人讥讽但又(想和人交流)的人。

8、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无人关心、可有可无)的人。

(好喝懒做,庸俗迂腐,自命不凡,麻木不仁。)

4、揣摩语句,学习方法

外貌肖像————特殊身份,不幸遭遇个性语言麻木不仁,自欺欺人。

动作神态——追求功名,待人诚恳。

(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课文老辣深刻的语言)

5、研读探讨,深透理解

生死结局的探讨

孔乙己两次到咸亨酒店情景不同:

当时天气状况与孔乙己穿着。

从不拖欠酒钱到十九个钱一直未还。

忍辱常来酒店喝酒到不再来喝酒。

三次分辩的不同。

悲剧命运的原因:封建社会制度是悲剧制造者。

四、板书设计

孔乙己(鲁迅)

性格:好喝懒做,庸俗迂腐,自命不凡,麻木不仁。

环境:贫富悬殊,世态炎凉。

主题: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罪恶,判麻木冷漠的国民性。

孔明课件


这篇“孔明课件”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一看就知道质量高值得一读,以下资料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认真阅读。老师的部分工作内容就有制作自己教案课件,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制定教案是认真备课的必要手段之一。

孔明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读通读顺课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尽皆失色、尽皆隐匿”等词语的意思。

2、以“智”为切入口,学生在读读、找找、说说当中感受孔明“沉着冷静、巧妙布置、料事如神”的智者形象。

3、能借助工具书独立阅读感兴趣的古体小说,对于感兴趣的句子能读好句子间的节奏与轻重。

课前谈话:考查关于三国的歇后语。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孔明皱眉头—计上心头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周瑜打黄盖--个愿打,一个愿挨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教学流程

一、简介人物,激趣导入

1、教师简介司马懿。

师:

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

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

第九十回驱巨兽六破蛮兵烧藤甲七擒孟获

附:板书

孔明智退司马懿

↗↑↖

沉着冷静巧妙布置料事如神

↑↑↑

尽皆失色尽皆隐匿尽皆退去

说课要点:

1、以略读形式为主上好古白话小说。教学中,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就快速聚焦到题眼“智”字,然后围绕这个“智”字展开教学。整个课堂教学流程向心力强,学生通过找句子,读句子,说体会等方式充分感受孔明“沉着冷静、巧妙布置、料事如神”的智者形象。

2、以语言感悟为本学好古白话小说。教学中以感悟为本,积累为辅,学生在猜猜、读读中学好古白话小说。如加上“报”字读句子以感受当时情况紧急及孔明的沉着冷静;让教师站在孔明下属的角度点评孔明当时命令的语气,使朗读指导更有情趣性;将两个古白话句子轻松地合成一句话等等。

3、以针对推荐为要读好古白话小说。课后阅读推荐中,教师以具体章节,具体内容呈现,让课后阅读的推荐不再成为形式,学生在教师推荐后的阅读成为最大可能。

听《孔明智退司马懿》教学随感

张晨瑛

王彧钊老师教学《孔明智退司马懿》大气、诙谐,板块推进,简却丰厚;约而不单,视野开阔;整体框架粗放,个别细节丰满;看似空灵,实则饱满,看似读悟,实则训练。

他把教学的核心目标锁定于“体悟并表达孔明之智”,精心找准了进入文本的发窍处,引导学生探究品读,促使学生思维的触须主动地摆起来,文本语言的肌体自然地活起来,避免了从表面到表面的滑行式解读。在这一非常具有向心力的教学框架下,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了8次言语实践训练,所以教材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理解、被记忆和被复制的对象,而是与学生积极对话的另一个主体,而是作为一种表达,一种意识,与学生进行着有意义的交融。

高段的阅读教学应该以发展学生言语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为己任。王老师的课演绎了“咬定语言不放松,立根原在‘素养’中,千方百计学语文,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精神。颠覆了高段阅读教学“内容——意义”的套路。在“得意忘言”阅读课模式还流行的今天,《孔明智退司马懿》教学这一力图体现既“得意”又“得言”的高峰体验,无疑是一抹亮色。这得益于王老师自己对文本的高峰体验,所以才能引导孩子们去破译语言的密码,引领孩子们走进文本的精深隐秘处,穿行在串串闪光的语言珍珠里。

王老师以语文的方式开课,更以语文的方式收课,拓宽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宽度,也是“催化学生阅读名著进程”的一次积极践行。

观课并不是观形式、观热闹,作为一个有专业意识的教师是否应该多探究思考课的质地,明了“物之本末,事之始终”。正如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所述:“大师者,精深于学问之本体者也”。以此与同行共勉!

孔明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交流,学习课文生字词,读通、理解课文;

2、概括人物特点,合作交流,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彼此对应、对比映衬的写法;

3、试写空城计用意,转化语言,推荐名著,激发阅读兴趣。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草船借箭》这篇文章,见识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诸葛亮在历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历来被看做是智慧的化身。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和他有关的故事。板书课题:孔明智退司马懿齐读

二、检查课前预习

1、检查阅读

同学们在课下都自学了这个故事,我们首先进行朗读展示,为了一会儿展示得更精彩,再来认真地练读一遍课文吧!学生自由读。谁想给大家展示一下?(指一排学生读)

师适时解决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朗读作出恰当的评价。

2、检查大意过渡:同学们知道吗?学习文言文的难点就是理解文章的大意。我们已经学了三篇文言文了,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大家在自学时都采用了哪些方法理解了课文大意的呢?

生可能会从以下几方面回答:看课释、多读几遍、查资料、联系上下文等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学的收获,采用一人主说,其他三个同学用心倾听,随时补充。小组交流(质疑、解疑)

三、理解重点句子

过渡:大家到底理解得怎么样,是否字字句句理解的都很到位呀,老师挑几个难理解的句子考考大家,怎么样?1、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

2、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你想象一下,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众官都惊慌失措,诸葛亮会怎么表现,这几句话该怎么读?自由读,指名读2、齐读)

3、再来看第三句:3、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谁来讲?这里边的“汝辈岂知?”是一个什么句?反问句该怎么读,谁来读读试试?读全句。一起来读读。

师小结:这么难的句子大家能理解的那么到位,还能读得这么好,看来呀,同学们都在用心品读这个故事了。大家有没有发现,整篇文章都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学生不难说出全文是围绕“智”字来写的。)

四、品析人物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诸葛亮的“智”都体现在哪里?(不动笔墨不读书,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

生可能会从以下几点评赏

1、众官“尽皆失色”和孔明的登城望之。(临危不乱)

2、“教旌旗尽皆隐匿……吾自有计”(布局周密)

3、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且笑容可掬。(镇定自若)

4、“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神机妙算)

师小结:是啊,诸葛亮的“智”就是体现在了临危不乱、知己知彼、布局周密上,靠自己的智慧化险为夷。这就是历有名的空城计。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里一个特别精彩的故事,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多次被艺术家们搬上了荧幕,大家,想不想看一看这个电视片段啊?

这个片段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再次走进诸葛亮,体会他的大智大勇。)

好书不厌百回读,文言文更应该如此,现在,在这铮铮的古琴声中,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点古琴曲)在古乐声中美美地读一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

其实,在《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你知道吗?

谁能给大家讲一个?(三气周瑜、木牛流马、火烧赤壁、锦囊妙计等等)指生讲故事。

除了诸葛亮以外,《三国演义》中还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你都知道哪些呀?

指生结合课下积累谈一谈。

师小结:我建议同学们课下再读《三》,去领略更多人物的英雄本色。我希望大家尽量读原着,真正地去亲近经典,感受经典的魅力。

孔明课件(篇3)

教学目标:

交流,学习课文生字词,读通、理解课文;

对比映衬的写法;

3.试写空城计用意,转化语言,推荐名著,激发阅读兴趣。

预设流程:

一、课前谈话:看插图,说人物,谈印象

课前我们来热热身,这学期我们已经学了许多课文,结识了不少作家笔下写的人,比如这一位你还认识吗?出示课文人物插图。他有哪些特点呢?你想到了哪些词语?(一口气说了这么多)

再出示2幅,说性格特点。

这些人物有着鲜明而丰富的性格特点,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导入

今天这堂课我们要再来走进两位人物,第一位大家想必都认识,是孔明(板书),孔明就是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另一位姓司马,名懿,叫司马懿。

三、初读10

(一)疏通难读、难理解的地方

1.两个有趣的名字,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有趣的故事呢?又有着怎样有趣的性格特点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补充课题《孔明智退司马懿》。请大家把书翻到182页,大声地读一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举手。

这篇课文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是一篇

难懂的句子分别用圆圈和线条标出来,等下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开始吧!

3.视频出示,集体交流时,在认识不认识的字时把句子读通顺,重点预设:

注音,标停顿线,指名学生读,齐读。

(二)疏通课文大意

一起学习的力量就是大!读了课文大家心里应该越来越清楚了,孔明之所以能智退拥有十五万大军的司马懿,是因为孔明用了我们常说的“空城计”。

(三)感受人物形象10

1.那么,你觉得孔明和司马懿分别是怎样的一个人?不急,请你再默读课文,然后想一想,用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你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位人物来概括,能写几个就写几个,写在作业单对应的方框里。

:删去重复和类似的词语;对于较有个性的概括,请学生具体说明缘由,抓读课文描写语句,并结合理解说明。)

预设:

孔明——智慧、临危不乱、心思缜密、料事如神、自信、知己知彼、军纪严明、有威严……

司马懿:多疑、谨慎、固执……

小结:这两位人物同样有着鲜明而丰富的性格特点。

四、聚焦空城计,理解用意,学习写法,读好语句20

(一)梳理空城计,联系下文,补写其意

2.交流:第一步,第二步,请学生读,教师标注,让我们连起来读一读。

3.体会用意:孔明一步一步的摆空城计,课文写得条理很清楚。

吾自有计,他这么摆的计谋是什么?用意何在呢?

,吾自有计,其中的计谋,其实课文当中已经告诉我们答案,出示: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交流理解:请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司马懿是怎么说的吗?说2个学生。

5.孔明的吾自有计,和后面司马懿的回答是彼此一一对应起来的。那么,请你根据刚才我们的交流和司马懿的回答,把孔明摆空城计的用意,补写在作业单第二题的横线上。

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交流点评(你已经懂得了孔明之计,你已经写得有点古文的味道了)。

(二)相互比照,体会写法,朗读体会

课文第二自然段还有一段描写空城计的语句,你发现了吗?学生发现,出示: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我们一起来找找分别对应的语句。进行对读。

大概3位学生来读。

3.同样写空城计,你发现这一段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同桌之间可交流一下。这样写,读起来候感觉怎么样?更有节奏,试着读一读。大概2位学生来读。

3.指名读,读出“大疑”,读出节奏。

4.伴古琴乐齐读。

(三)两段结构对比,提炼对比映衬

。我们来看第二自然段,远望之前写了什么?(当时的形势)

2.再来看第一自然段,孔明施计前,写了

6.第二自然段要用如此多的笔墨来写司马懿仍然是为了写孔明,因为孔明智退司马懿,主人公是孔明。

五、名著推荐

孔明这次是智退司马懿,不知下回两人是否还有再次交手的时候?欲知后事,且看《三国演义》,出示名著图片。

板书:

孔明智退司马懿

急报对比急报一一对应

望之映衬望之

施计中计

孔明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文字,感悟孔明计策的奇妙和人物形象的独特魅力,感受经典名著的魅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故事本身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难点分析计策成功施展的原因,理解展示人物之间较量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1、齐读课题。

2、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过渡:孔明摆下空城计(板书:空城计)智退司马懿大军,那孔明到底“智”在何处呢?(板书:智)让我们再次走近课文。

二、品读课文,正面感悟孔明的“智”

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体现诸葛亮“智”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然后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机智。

随机教学

预设(一)

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趁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1、出示句子,你认为孔明的“智”表现在哪里?空城计哪些地方堪称奇绝?

指名说理由

2、孔明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传令的呢?课文是怎么描写的?(出示忽然……杀来。)

(1)自由读,哪里让你觉得最“险”?圈出词语,好好体会。

(2)学生反馈

十余次飞马,蜂拥而来,尘土冲天——时间紧迫、气势汹汹

(谁来报告一下这个险情?)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全班读

大军十五万、只剩二千五百军、别无大将——2数相差悬殊

十五万对二千五,什么概念,相当于六十个人来打一个人啊!

(3)尽皆失色(什么意思?)

十五万敌军气势汹汹地杀来,如果你是二千五百个士兵的其中一个,你会想——

如果你是城中的平民百姓,你会想——

(4)全城百姓命悬一线,如果敌人冲进城来,后果不甚设想。谁来读读险情?(指名读,读出险)

(5)十万火急,众人惊慌失措,而孔明却能在得到情报后自己登城望之,为自己决策掌握第一手资料,而后果断下令(出示传令内容),此时,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孔明?

(6)的孔明怎样传令的,请你读一读。

过渡:还从哪儿体会到他的智?

预设(二)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1、自己读一读这句话,哪里让你感受到孔明的过人之处?

2、朗读。那就请你读出的孔明。

预设(三)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1、从哪儿体会到孔明的“智”?

2、研读“笑容可掬”

(1)让我们想像当时的景情,孔明一言不发,他把所有想说的话都定格在他的神态中。这个神态描写寥寥数字,刻画人物形象却栩栩如生。透过这笑容可掬,司马懿看到了怎么样的诸葛亮?

(2)孔明的“笑容可掬”,除了给司马懿看,还想给谁看?有什么作用?

(3)而此时城下是十五万大军,孔明笑得还那么自然,可见孔明?

(4)朗读。请你地来来读一读。

小结:正所谓危难之时方显出名相风范,大敌当前,孔明能做到临危不乱,布局周密,不愧为名将啊!

三、品读课文,侧面感悟孔明的“智”

孔明的空城计当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让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皮颇费脑筋。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马懿态度变化的词语。

1、不信

为什么不信?指名说

2、大疑

孔明在危难存亡之际,用空城计挫败了司马懿,如果是一般的统帅,他们会怎么做?

(2)请同学们先来看一段影片。

结合课文和影片讨论,司马懿为什么大疑?(板书:疑)

(3)谁来读读他的决定?出示:

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4)从语言中我们知道司马懿为什么退兵?

(5)指导朗读

3、统帅魏国重兵的司马懿算得上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了,那他为什么还会中了孔明的计呢?空城计成功的关键原因在于?

(板书:知己知彼)

四、拓展延伸,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事后,司马懿知道自己原来是中了孔明的计,会怎么说呢?写下来

学生写话,反馈

2、指板书小结:孔明知己知彼,不用一兵一卒,利用司马懿的疑能退去他的十五万大军,全靠一个字——智。

3、其实,《三国演义》中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比比皆是,同学们不妨再去读《三国演义》,去领略更多人物的英雄本色,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无限魅力。

板书设计:

孔明智退司马懿

空城计

智疑

知己知彼

孔明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2、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句,认识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

4、帮助学生认识瑜、曰、吾、晌、嘱、擂;会写曹、瞒、吾、嘱、勿、诈、擂、呐;理解妒忌、军令状、迟延、调用、奇谋、神机妙算、欣然而立、军中无戏言等词语。

5、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把对名着《三国演义》的认识加深、扩大。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孔明借箭的内容资料。

2、查阅搜集介绍诸葛亮及故事中人物的文章或相关资料。

3、船模型及相关的演示材料。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2、学习生字新词。

3、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

4、介绍文章的背景、人物。

教学过程:

、揭题激趣。

1.启发入题,了解出处。

《孔明借箭》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的前半部分,有所删改。是篇历史题材的课文。学习本文时,首先要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2.简介背景,了解人物。

(1)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孔明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赤壁之战》之前。

(2)了解曹操、周瑜、诸葛亮、鲁肃各是怎样的人,之间关系如何(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诸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课文通过孔明借箭一事,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二、自读课文。

1.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请教老师和同学,读通课文。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2.自学生字新词(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填空练习,了解大意。

()要()三天赶造()。()向()借船,然后用草船向()借到了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理解多音字及部分词语的意思)

擂读作li,不读成li;丞读作chng,不读成cn。

比较下面各组字,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雷擂内呐属嘱日曰

愉瑜昨诈吾语勿匆

2.初步理解课文意思。

3.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读)

四、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理清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的过程:准备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3.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自然段)、二(3--9自然段)、三(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五、自己练习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句,认识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

2、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把对名着《三国演义》的认识加深、扩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8课《孔明借箭》。(出示课件题目)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深入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三段

1、请同学们翻开书迅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诸葛亮的特点?(板书:神机妙算)

2、你从哪句话知道的?生读句,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3、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4、针对神机妙算,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或你想知道些什么?)(预测:为什么要用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哪里?怎样神?教师择要板书问题。)

(二)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究诸葛亮神机妙算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联系全文思考: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可一边默读,一边勾划,一边批注。)

生默读课文,思考。

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

建议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工:先是一人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⑴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联系上文说说。第一日,却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亦只不动。至第三日四更时分,孔明密请鲁肃到船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⑵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2、遂命将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望北岸进发。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3、孔明叫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

(军事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4、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小组讨论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提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不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5、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出示: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6、孔明叫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妙不妙?(生齐答:妙。)

7、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出示:待至日高雾散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三)学生理解以上内容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借箭起因(12节)。

学习方法:分角色朗读,其他学生做人物心理分析。

周瑜:表面客气设下圈套步步相逼话里藏刀置人死地而后快。

诸葛亮:表面糊涂早已察觉立下军令状胸有成竹置于死地而后生。

(四)出示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提示后讨论交流)

生: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生: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教师提示: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的是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

(五)孔明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2、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练习复述课文。

3、题目孔明借箭,箭是借来的吗?题目说孔明借箭合适吗?为什么?

4、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引导学生齐读、背诵;同时指出: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骤雨飞蝗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要求学生课后把这首诗抄下来,背熟。

三、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三国演义》的那些历史故事?选择周瑜、鲁肃、曹操三个人物中的一个,谈谈自己的看法。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三国演义》。

四、布置作业:

1、继续分角色朗读课文并练习复述课文。

2、继续阅读课外读物。

孔明课件(篇6)

学习目标:

1、能通过反复朗读、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粗浅读懂文言文的大意。

2、通过认真品读文本,感受孔明的“智”。

3、通过文本的阅读,感受《三国演义》的魅力,激发阅读经典的兴趣。

课前准备:阅读《马谡拒谏失街亭》,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

课前请大家阅读了上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我们来分享一下各自的阅读感受吧。请生随意说。

师引入课文。

一、故事导课、激发兴趣

1、刚才我们大家谈的故事是出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上部分内容即马谡拒谏失街亭,正是失了街亭这一咽喉之路,所以孔明安排撤兵。

也就有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2、板书课题:孔明智退司马懿。司马懿的“懿”笔画很多,大家不妨跟着数空一下。它是一个书面用语,现在只有在名字中用到或者是皇太后下的旨叫“懿旨”。(生齐读课题)

二、粗通文本、了解大意

1、这是六百多年前的古白话文,预习了吗?

请生读词:

旌旗、隐匿、笑容可掬

纶巾、鹤氅、麈尾(看图理解)

2、在读的过程中,你发现哪些句子比较难读,难懂?

一般来说故事都分为起因、经过和结果,你能不能每一个环节都用一两句话概括,然后串起来说说故事大概讲了什么?

现在能说说大概讲了什么内容吗

三、紧扣题眼、品读文本

(一)找出句子

1、同学们刚才已经较好的说出了课文的大意,这大意在课文的题目就已经做了精炼的概括。再读课题,你们觉得题目中哪个字最为关键?(圈“智”字)

2、孔明之智到底体现在哪些地方呢?请你再读文本,找出有关的句子。想想理由。

3、交流。

(二)聚焦“计”。

1、出示句子:

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2、请生读,断句。

3、你能借助下面的注释,读懂这段话吗?用自己的话说说

4、孔明说“吾自有计”,板书:计,那他究竟是怎样设计的呢?他第一步做的是什么?师生一起标出第一步:①将旌旗尽皆隐匿,板书:隐匿旌旗。接下来几步又是什么呢?请自己读一读,标一标,概括一下。

5、你明白诸葛亮每一步的意图吗?请再读读这段话,联系下文想一想,完成练习。

A、孔明将旌旗隐匿,叫诸军各守城铺,严明军纪是为了

B、孔明大开四门,叫军士扮百姓洒扫街道,自己在城楼焚香操琴是为了

6、集体交流:

将旌旗尽皆隐匿——①旌旗指什么?a、代表一个部队的方号,部队的人数有多少。b、为什么要尽皆隐匿?——为了迷惑敌人,让司马懿摸不清虚实。

诸军各守城铺——按兵不动,不让司马懿发现,也为了做好最后一搏的防范。

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妄行出入,高言大语者”,就是高声说话者,擅自出入的人。——为了不漏破绽,保证计划顺利进行。

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为了让司马懿起疑。

孔明正襟危坐、焚香操琴——也是为了引起司马懿的怀疑。

7、小结:同学们,你们看孔明布下的这一计,他是将(自己的兵力)隐匿,将(一座空城)展现在司马懿面前。孔明是想告诉司马懿:我只有一座空城。你信还是不信?

“好个我自有计”,孔明这是唱得什么计啊?(板书:空城)

8、孔明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布下这一计的?

出示:

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往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你看到的情况是——(十万火急、千钧一发、命悬一线)

力量悬殊——十五万对二千五百,且是文官。

众官尽皆失色——笑容可掬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诸葛亮?(板书:临危不乱)

师:孔明设下空城计,如此周密的布局课文仅用了短短百十来个字,可谓字字珠玑。这也是古典文学的'魅力所在,语言极其凝练。

再读孔明布局的整段话。

(三)聚焦“人”

1、孔明为何敢如此设计?

2、出示: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出示:“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晋书·宣帝纪》”

意思是说:司马懿此人心里多猜忌,但对人却装的很宽容,用人颇多疑而但又能灵活应付随时变化的情况。

可见司马懿此人——生性多疑,处事谨慎。

懿看毕大疑,究竟在一些什么呢?

出示京剧唱词:我们不妨来欣赏一段京剧唱词。

现在,你能读出司马懿见到这番景象时的心情吗?

请一生读。

师生对读,生读:孔明部分,师读:司马懿部分。

司马懿举棋不定,最终决定退兵,说:出示“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在司马懿退兵之后,孔明这边的众官也是不明所以,丞相为何不用一兵一卒就将仲达退之呢?诸葛亮也有一言。

补充出示:

亮曰:“此人料吾平生谨慎,必不弄险,见此规模,疑有伏兵,故退去也。”

可见:诸葛亮敢用此计正是料定了——司马懿生性多疑必中计。

你们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明?(板书:深谙人心)

四、补充结尾,拓展延伸:

1、想不想知道这个故事的结尾?出示故事结尾,生阅读。

2、师小结:这真是“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诸葛亮是指挥如意笑谈中,难怪人们把他说成是智慧的化身。

如果你想更多地了解诸葛亮,了解那一个风云际会的三国时代,建议同学们课后再读《三国演义》,感受经典的魅力!

孔明课件(篇7)

一、开门见山,名著引入。

“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故事。)

2、这些故事都出自我国哪个名著呢?(《三国演义》)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用奇谋孔明借箭》就是节选自我国最早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3、板书课题。

二、咬文嚼字,初读课文。

1、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师:在预习过程中同学们一定感觉到了,这篇课文和我们原来学习过的课文有很大的不同。这种文体叫做文言文,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古文。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可以知道许多精彩的故事。文言文语言简练典雅,抑扬顿挫,读起来琅琅上口。希望同学们能在学习上有收获。

2、学生分小组学习。

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理解课文的文言文词句。

3、集体交流。

三、再读课文,理清线索。

1、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是怎样的?结果如何?)

师:东汉末年,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的都督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因为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想借此整治和陷害诸葛亮。故事因此展开。

经过和结果。

孔明课件(篇8)

(四)、巧设疑问,深化探究。

2、接着我又引出第二个问题:周瑜到底哪些地方不如孔明?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孔明和周瑜的精彩对白,师生对话,体会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孔明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 “孔明神机妙算,我不如也!”

3、相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在学生潜心探究了孔明神机妙算的基础上,抓住孔明的神秘一笑,和周瑜到底哪些地方不如孔明,这两个关键点进行启发点拨,以便引导学生感悟文中主要人物性格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的形象把握更加准确,并相机进行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襟,进一步深化了探究的效果。

4、最后我出示把《孔明借箭》这个故事编成的一首诗歌,让学生体味经典

草船借箭不寻常,

要论成败有文章。

都督周瑜欲陷害,

孔明先生巧应对。

妙算天文雾漫天,

通晓地利蒙曹操。

洞悉人心妙计成,

箭如雨下满载归。

神机妙算诸葛亮,

世世代代美名扬。

喜欢的同学读一读,也可以背诵下来。

孔子拜师课件


这篇“孔子拜师课件”是本人倾注心血精心打造的,希望您会喜爱。教案课件需要教师精心准备,需要我们教师自己安排时间来完成。教案是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希望您能够喜欢这篇文章,也希望您能将它收藏起来!

孔子拜师课件 篇1

一、教学目标

1.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2.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第二自然段,体会孔子拜师的诚心,尤其是他克服重重困难的词句。教学难点:“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含义。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昨天我们初读了《孔子拜师》,学习了生字和生词,下面开火车跟读。

远近闻名、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学无止境拜访

毫无保留传授纳闷迎候

师:仔细看红字是写谁的?黑字是写谁的?(板书:孔子老子)

2、我们都知道孔子和老子都非常有学问,那人们是怎么评价他们的?你能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说明吗?(打开书,迅速找到相关的语段,指名读。)

3、读后你能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吗?(为什么佩服?敬重他们的什么品行?师: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随孔子一起去拜师求学。

(二)感悟孔子的求学原因。

1、我们先读“决定求学”一段,思考:你感受到孔子怎样的品行?把有感受的句子用()的形式画下来。

2、出示语段,学生自读。用上关联词“因为所以”

3、如果你就是当时孔子的学生,听说你的老师还要去拜师,你会怎么想?

(三)感受孔子的`谦虚好学、老子的爱护晚辈。

师:是啊,多么爱学习的孔子啊,他带着一颗虔诚的心,踏上了求学之路。我们来读第二部分(前往洛阳)

1、默读课文,细细品味你又感受到了孔子怎样的品行?把感受深刻的词语或句子用“——”画下来。

2、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3、全班交流。出示课件:

⑴“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a、出示课件理解“相距上千里”感受路途遥远,体会孔子求学的辛苦。指导朗读。

b、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学习字义串联法理解词语。读到“风餐露宿”这个词语你仿佛看到怎样的景象?

c、播放音乐,边听边想象求学路上遇到的困难,然后进行补白练习。

d、理解“终于”一词表达的丰富内涵。

e、指导有感情朗读。指名读。要伙伴一起读。

f、设想一下:几个月后赶到了洛阳的孔子,会是什么样子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吗?(风尘仆仆)

⑵历经了几个月的长途跋涉,孔子终于见到了自己尊敬的老师老子。读一读他们的所言所行,你又从中感受到他们的哪些品行呢?

a、继续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你感受深刻的词或句子。

b、出示二人对话。练习朗读边读边体会。

c、指导理解“拜访”“拜见”“迎候”“等候”

d、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你怎么理解?用一个词?(学无止境)联系实际生活来说说?师:这就是孔子对学习的理解,也是孔子拜师学习的一个根本原因。

e、你们在不断的学习,老师在不断的学习,你们的父母、所有人也在相互学习,可见

学习是没有尽头的。

f、老子呢,给你怎样的感受?

g、分角色朗读。

h、表演读。

i、师总结:我们刚才采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感受到孔子的谦虚好学,老子的谦和品

行。

⑶孔子的诚心感动了大思想家老子,便开始了认真地学习。读第三自然段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感悟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1、抓关键词自学。

2、交流、3指导朗读。

2、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感动了老子也感动了世人,老子的诲人不倦也在感染着孔子,感染者每一位教师。

(四)升华感悟

面对这样的孔子和老子,你有什么话想说呢?(出示课件)

(五)拓展,深入感悟。

孔子一生为我们后人留下了无数的精神财富。单单他一生的言行,被他的弟子记录下来,变成了一部书叫《论语》,对后世影响很大。我们一起来积累一下他的名句:(出示课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

你还知道孔子的哪些名言?(作业)

板书:孔子拜师

孔子老子

谦虚好学爱护晚辈

认真求学诲人不倦

学无止境

孔子拜师课件 篇2

设计理念:

《孔子拜师》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本节课,我力求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主动探究,通过感受人物形象,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获得更多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鼓励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学无止境,为人要谦逊大度、真诚无私。

同学们,请看黑板(板书:孔子)谁来谈谈你对孔子的了解?(学生交流)谁还想补充。你还知道哪些孔子的名言?(子曰……)同学们很善于积累,如果能将名言落实到你的学习和生活中那就更了不起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资料袋中对孔子的介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板书:拜师)齐读课题。课题为什么用“拜”师呢?《说文解字》说,“拜,首至地也。”请带上动作读课题。孔子拜谁为师?关于老子,同学们了解什么?(老子名聃,是道家的创始人。他所著的《道德经》对后人影响很大。老子学问渊博。他的思想不仅对中国影响深远,在世界上的影响也很广泛)

了解了故事的主人公,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读故事。不过老师有一个小要求,那就是读书时,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老师听同学读得都很认真,现在谁想把这个故事读给大家听听?(抽生读课文)其他同学当小评委。听他们哪里读得好,哪里还不够好,记下来。

谁来交流一下他们读得怎么样?(重点读准本课的生字兼、毫、差、授、佩)同学们,‘佩’在课文中组什么词?

夯实初读,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基本功。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扫清文字障碍,初步进入故事情境。

1、抓住中心句,感悟主旨。

佩服,请同学们自己从课文中找出佩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他们的什么品行值得世人敬重?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班级交流:

①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可以看出孔子虚心好学,板书:虚心好学)

2、孔子是怎样拜师的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出孔子拜师艰辛的词。

老师板书这两个词,要求学生边观察边书写。

这些词语都写出孔子在拜师路上遇到很多困难。听——(多媒体播放风雨雷电声)

生:我会怀着永远不放弃的希望向前走着,去洛阳拜师。

师:又是风来又是雨,孔子你停一停,好吗?生:不好,早点见到老师,就能学到更多知识。

生(朗读):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生:我觉得她读得好,因为她把“兼”读得急,看出很辛苦。

生:我从“兼”字感到孔子日夜赶路,很急、很辛苦。

师:那你读一读。(学生朗读。)还有谁来读?(一位学生站起来朗读)她读得怎样?

生:我觉得她读得很好,因为她把“终于”读得很重,说明孔子很高兴。

生:因为孔子终于走到洛阳,可以见到老师,很高兴,所以我读得响。

师:好,只要你想得有道理,爱怎么读就怎么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两句。

师:课文有一段生动的对话,同学们找出来细细地朗读,边读边体会老子和孔子的心情。然后分角色表演读。

学生自由练习,然后请同学分角色朗读,直接读人物语言。

生2:因为他(老子)不知道孔子是谁,所以老子是问“你是——”

生3:应该带有疑问的语气,所以要拖长音,表示我不认识,他怎么认识我?所以“你是——”

师:好,读出了标点符号所包含的意思。标点符号是无声的语言,这里的破折号“——”表示疑问。你喜欢谁的话?

生4:我喜欢孔子的,“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师:可是老师不明白,把老子的知识学完了,学习不就到头了吗?

生4:将来还要读四年级,三年后读中学,再读大学。

3、对比理解两组近义词的不同用法。

在这段对话里,还有两对近义词,我们一起来看看。

①通过对比朗读,细细品味:“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拜见”是“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

②“迎候”和“等候”都是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等候”则不表示迎接的意思。

所以,我们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用词一定要恰当。

生:老子一丝不苟地教孔子,一点也不会觉得孔子很烦。

生:我夸老子:老子非常无私,毫无保留地教,不怕孔子超过他。

生:我夸孔子:孔子的学问已经远近闻名,还去拜师,值得我们学习。

师:对两位圣人的赞美,可以用一副对联——(板书)“孔子拜师学无止境

老子授徒毫无保留”现在要把上下联的后四个字换一换,你认为可以用什么词语?上联——

同学们,孔子的虚心好学、老子的诲人不倦被世人称颂,正是他们做到了学无止境,才学识渊博,得到后人的敬仰。来,请大家端起课本,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出对两位圣人的敬佩。

同学们,纪录孔子言行的论语,对世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也因此被中国人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台湾和美国还将孔子的生日定为教师节。而今,孔子的故乡曲阜的“三孔”以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让我们大家永远记住这千年的孔子。活到老,学到老。课后大家继续搜集有关孔子和老子的文化精髓,下节课交流。

孔子拜师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运用查字典、联系生活和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学无止境,为人要谦逊大度、真诚无私。

指名读,纠正字音。

孔子怎样拜师?

出示: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1、自由读读句子,谈谈体会到一个怎样的孔子?

2、能说说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板书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4、理解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

想象:曲阜和洛阳上千里的路途中,孔子渴了喝______,饿了吃______,累了就______,天黑了,住在______,用书上的词语概括,就是——风餐露宿;孔子白天忙着赶路,为了早一点走到洛阳,有时候晚上还要______,用一个词来描述,就是——日夜兼程:孔子到了洛阳,他的脸上______,衣服上______,鞋子______,孔子这副样子,用下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就是——风尘仆仆。

引读词语:此去上千里,孔子也许从春暖花开的季节一直走到了炎炎夏日,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此去上千里,孔子也许从硕果累累的秋天一直走到了寒风凛冽的严冬,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

5、带着体会齐读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6、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抓住关键词语,展开想象,读懂了孔子怎样拜师。

的艰辛,片刻没有休息,就拜见了老师。师徒见面后的这番对话又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动呢,请大家同桌之间自由的分角色读读这段对话。

同桌分角色练习朗读。

指名读。

教师指导:读好对话,我们不仅要注意人物说了什么,还要注意他们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2)“纳闷”是什么意思?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

(3)老子还为什么事纳闷呢?指名读“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原因是——孔子说:“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联系上下文,读懂孔子拜师的根本原因是——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3、再次练读对话。

学生带着理解自己练习。

师生合作读对话。

学生再练习。

指生分角色读对话。

孔子是怎样跟从老师学习的?

1、指名读:“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2、教师:孔子是怎样跟从老师学习的呢?课文写的比较简略,只有一句话。同学们展开想象,写一写:孔子什么时间有了问题,就会怎么办?

教师:同学们,孔子这位大思想家、教育家,不仅拜老子这样的圣人为师,还曾经拜一个名叫项橐的七岁小孩为师。读读《孔子拜七岁项橐为师》这个故事,你会对“孔子拜师”有新的认识。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基本上能通过把握一段话中重点句,重点词语来指导学生学习体会。例如第一段抓住 “远近闻名、不够渊博”,第二段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终于”指导学生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为求学不怕吃苦的精神。我先在学生理解词语中各自意思的基础上,再请学生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联系课文中的.孔子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这不仅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在体会之后,再次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这样,既符合三年级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朗读的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

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节课上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教学中,我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对“学习是无止境”的理解,其实学生点到“人活到老就要学到老”而我却“纠缠不清”反复问学生,以至于学生不会联系,实际说没有举出实例,本以为经过这样的引导,对学生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可是起到了反作用,下来自己在想,有时候老师说的多了真的还不如不说,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自己去领悟!

其次,课堂整体把握不够。课堂中虽然我以一条线来贯穿全文,但是在谈论孔子的品行时,没有整体把握。我逐句出示,逐句读、理解、再读,缺少与文本语言环境的相结合。再次,关于从句子中理解人的品行,先让学生自己在文中找找,然后我再出示,而我把孔子和老子的对话直接打到了大屏幕上,没有把学习思考的机会留给学生,剥夺了他们主动学习的机会!还有就是在感悟读的过程中比较啰嗦,学生已经读的很好了,而我还是让学生反复读浪费掉了一大部分时间,让最后在学生练习写没有了充分的时间!

课堂中还需要我去斟酌地地方很多。花更多时间去琢磨、思考、实践,让我的课堂逐步走向成熟。

孔子拜师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渊博”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感受孔子的谦虚好学,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品行。

一、导入。

1、师: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出示孔子画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孔子年轻时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孔子拜师(齐读课题),解释“子”的含义,古代特指有学问的人,像老子,庄子,孟子等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通句子,读准字音,在不懂的地方打个问号。

师:刚才小朋友们读书读得可认真了,现在老师要考考同学们了。

第一组词语有什么特点?都是人物名。介绍古代人名的特点。(古代人有姓,有名,有字,在名和字的使用上是有讲究的,自己称自己时,用名不能用字,以表示谦虚有礼,对别人就不能直接称呼名,而要称字,这也表示谦虚有礼。)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选择上面的词语完成下面的填空。

孔子已经是 的老师了,但他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 ,他认为 就 , ,赶到洛阳拜 为师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 地 给孔子。

三、再读课文,深入体会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质。

1、再读课文,说说孔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出示第一自然段。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自由读读这一段,说说你的体会。并把你的感受代入句中读读。

师:是啊,我们的孔子是多么谦虚好学的人啊,我们带着敬佩之情来读读这一段。

4、孔子的谦虚好学还从哪里可以体会出来呢?

出示句子: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读了这个句子后,你又有什么深刻的感受?

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这一路上,孔子遇到了哪些困难呢?

师:从曲阜到洛阳坐火车最少都要八、九个小时,在古代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我们的孔子而是“走”到洛阳。此时,又有什么感受?把这种感受代入句子中读读。

师:孔子风雨兼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洛阳。

再把我们的体会代入句子读一读。

师:孔子这样赶路是为了什么啊?(拜师)这时,你想对孔子说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内容,师读(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同桌练读对话,说说从他们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他们的对话中,哪句让你最有启发?

预设: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因为孔子认为“学无止境”所以(孔子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所以孔子千里迢迢,(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像写学习刻苦勤奋的词语很多。出示词语。

四、拓展性知识。

我们的孔子不仅向老子拜师,还向很多人拜师。

课件出示孔子拜师小故事。

五、总结。

正因为孔子的谦虚好学、学无止境,才使他成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我们也要牢记“学无止境”这四个字,通过学习这把钥匙,开启更多扇知识的窗。

孔子拜师课件 篇5

学习目标

⒈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⒊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⒋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⒌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课前准备

⒈学生查阅资料或请教长辈,了解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他对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有什么贡献。教师可以搜集关于山东曲阜孔府、孔庙、孔林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或音像资料,以便为学生补充关于孔子的背景知识。

⒉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⒊学习自读课文,记下疑问。

"孔乙己课件"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