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情表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9.20

陈情表读后感集锦。

在阅读过作者写的作品之后,往往内心有着颇多感触。这时我们需要写一份读后感来记录心里的那份感动,为了让您满意工作总结之家小编精心设计了这篇“陈情表读后感”请您欣赏,希望你能够从本页所提供的内容中收获一些启示!

陈情表读后感 篇1

范文一:

昨日下午,我从网上搜出了《陈情表》及赏析文章。

昨晚12点,完成笔墨工作后,我又找出了《古文观止》注音版参阅了一遍。情真意切,忠孝不能两全。本文作者充分表达了先孝后忠的意愿,得到了皇帝的同情和支持。

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儿时学***表

字词句法最重要

今日再读品人生

我当自勉来仿效

亲情难舍孝为先

相依为命时光少

千古美文情浓郁

动之以情更知晓

晓之以理诉衷情

感人肺腑陈情表

催人泪下情真切

安康淡雅人生好

范文二: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题记

友谊是燃烧孤独灵魂的光芒,亲情可以给人长久的慰藉和思念。从出生到死亡,从婴儿到老人,家人永远陪伴着你。这是你一生中无法摆脱的情感。

读完李密的《陈情表》我感触颇深。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6个月就死了父亲,4岁时母亲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的。

幼时体弱多病,求知好学,博览五经,以文学见长。李密于祖母感情甚深,孝心可表。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

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后进献。秦始三年晋武帝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

李密的祖母已经96岁,年老多玻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

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为病重的祖母床前尽孝。进退两难,实为忠孝两难。他说道“我是败亡之过的俘虏,身分卑微低贱,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还敢迟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在她年老体弱的时候,我不能抛弃她离家远行。在最后,他乞求陛下怜恤苦心,成全其愿,准允他为祖母养老送终。那样的话,生愿以生命奉献,死后也要结草图报。

忠君之情于一片孝心,令人感动涕零。这种朴素、深沉、感恩的情感,散发着永恒而温暖的人类美。

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而放弃做官显达的机会;他又为了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国之心。最终晋武帝为其孝心所感动,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赏赐奴婢二人,并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人,应该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

我们是否意识到了银丝和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人在一天天老去,我们是否可以像李密那样做到,暂弃某些机遇而回报亲人的养育之恩。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就是磨砺尘封的心灵而不麻木,学会感恩,就是在心里白白付出。

感恩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是一种不可磨灭的良知,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品格的表现。一个甚至不懂得感恩的人一定有一颗冷酷无情的心。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有感人的感恩之情。且不说家庭中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学***遇之事所遇之人给予的点点滴滴的关心与帮助,都值得我们用心去记恩,铭记那无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图回报的惠助之恩。

感恩不仅仅是为了报恩,因为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惟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刻去永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

父母即使有一天不在了,他们还会长久地占据在儿女的记忆里。但这种同在更多的是睹物思人的追念和寻无觅处的黯然神伤:还有谁会呼唤你的乳名,牵挂你的冷暖,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

世界上真正的爱——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值得我们回味、留恋,让我们懂得感恩

范文三: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苏轼如是说。那么,我就很惭愧了,我的学生更是无可救药了。

因为我们看完后没有哭,连痛苦的表情都没有。这样一篇被称为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的佳作,我们没有被感动得泣涕零如雨,真是暴殄天物。

这能怪谁呢?

读得痛了,痛得哭了,哭得死去活来就孝了?如果这样就太简单了。我可以很负责任地为国家提供国民道德素质的评价标准,只要三条就够了。

《出师表》、《陈情表》、《祭十二郎文》。谁读此三篇文章不落泪,谁道德素质不及格,别说升官,做人都无望。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可我实在是没有兴趣读千遍。如不是要求背诵,可能读一遍就够了。

我不想再看一遍的原因是孝道不是本文的核心。孝顺是借口。这是一个避难的好借口,或者是一个在时机不成熟时不轻举妄动的好借口。

《陈情表》陈什么情,你要明白,不只是尽孝之情,还有凄苦之情、感激之情、恐惧之情、狼狈之情、报效之情。而这众多纠结在一起的情感,又真假难辨。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假作真来真亦假,真作假来假亦真。

如果说,李密以奉养祖母刘为理由拒不为官,似乎说得通,因为李密在当时的确是出了名的大孝子,并曾经被举为孝廉。如果只是为了这个,那就有点牵强了。我以为李密在蜀汉当官多年,一直在郎府。当初能奉养,现如今怎么就不行了呢?

李密的身世的确很惨,父母早早离他而去,或辞世,或改嫁,父爱母爱严重缺失。九岁不行,身体严重先天不足。无兄弟,甚至想有一位能走动的亲戚都是奢侈的。

真是惨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外无极功强近之亲也就罢了,内无五尺应门之童就不免有些夸张。李密是做过官的人,还不是一般的小官,郎署至少也是省级干部。

连服侍生活起居的小童都没有,这官做得也太寒碜了吧。之所以这么说,大概意图是,我都惨成这样了,你就放过我吧!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不仅仅是恭维,我怀疑这是讽刺。晋武帝司马炎在政治上,基本上可以算作一个昏君。

罢废州郡武装、大肆分封宗室,种下日后八王之乱与永嘉之祸的远因。生活上,荒淫无度,宫内罗致宫女万人以上,造成社会荒淫奢侈,给西晋王朝的短命奠定了基础,埋下了伏笔。

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孟子老早就教导我们要伸之以孝悌之义。我们又知道,统治者让自己的百姓都做孝子,孝子的成色越足,忠臣的可能性就越大。

而他们的后院却常常**,为了争夺皇位,杀父弑君,手足相残,清洗要臣的事屡见不鲜,家常便饭。以孝治天下,本来就是一件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事。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

知识分子在乱世当中如果说还能有一点值得夸耀的话,那就是名节。士可杀不可辱,李密自轻自贱到如此地步,是让我大跌眼镜的。当真是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

识时务者为俊杰。李密好像在讲,我不是一个给脸不要脸的人,给点时间,给点空间,哪有刚死了丈夫就急着改嫁的,别人会怎么看我。我根本就不想要贞节牌坊,只是时机还不成熟,你着什么急呀,一遍又一遍。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这让我很难做。

哎!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真,谁解其中味?

《陈情表》中,处处表现着李密先生的无奈——在强权面前,作为微小个人的无奈。做官么?不想。

给现代民主社会,一个不想做官的人,很简单,不报名参加竞选即可,没人会把你绑架到竞选现场强迫你做**的。可当时不同。朱棣“篡位”之后,为了让普天之下读书人及百姓承认其“合法性”,硬是要大儒方孝孺替自己起草一份“告全国人民书”。

方孝孺不干,于是恼羞成怒的朱棣便灭了他的十族。有人劝谏道,不能杀方孝孺,给帝国留下点“读书人的种子”。朱棣坚拒,杀之。

司马炎征召李密,并非朝中无人做那个太子洗马,抑或没其他人乐意做,想做的人海了去了。很简明的目的,他以及他的政权,需要树立一个标志——不只残酷打击,还可放下身段礼贤下士的,只要你不瞎捣乱。所以,去不去给太子的马擦身子洗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李密表态,用这样一种隆重的形式,认可新主人,表达对新政权的效忠。

司马炎平定蜀汉后,为了笼络人心,得到知识分子的支持,巩固自己的政权,实施了以孝治国的策略。而要推行这一策略就要树典型。树谁呢?

当然是李密。因为李密不仅是蜀汉旧臣,而且是闻名全国的大孝子。树李密可以一箭双雕,既可以推行治国策略,表明皇帝的英明,又可以笼络以李密为代表的蜀汉旧臣。

李密不是一般的读书人,而是在蜀汉“历职郎署”的高级知识分子,蜀汉**的高级**。皇帝几次三番的下诏督促李密到朝廷就职,然而,李密也是几次三番的抗旨不遵。要知道,违抗圣旨,对抗朝廷,那可是天大的罪过,是要掉脑袋的。

李密是要以命抗争吗?

我们不必强求李密先生向方孝孺同志学习,也大义凛然一把,连累“祖母刘”老人,耄耋之年惨遭牢狱之灾,甚至血染夕阳红。生活中,更多的是需要妥协。每个人都有根据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需求,来决定自己生活的走向的自由。

所以,我个人对李密先生的选择,表示有限的理解。对李密先生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虽然,只是有限坚持——表示有限的敬意。同时,对李密先生在“严峻的政治形式下”找到充分借口的能耐,以及忍痛挥洒华言丽辞的能力,表示有限的佩服。

李密,只能那样选择,他有他选择的自由。《陈情表》只能那样写,没有别的更好的写法。要谴责,也只能谴责“不顾他人感受”的暴君司马炎,逼得李密先生这样的好人不得不说假话。

非但要说,还要说得漂亮,漂亮得一塌糊涂。呜呼!

所谓社会的人道与进步,落到最终处,不就是维护每一个公民的“个人感受”么?而所有残酷**的起点,也往往从剥夺普通人的正常感受开始。

陈情表读后感 篇2

《陈情表》读后感

《陈情表》读后感(2篇)

第一篇有些感动,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有些心情,我不知道该怎么说。读《陈情表》,给我的便是这样一种感受。

读第一自然段,他命运如何坎坷,我不同情;读了第二段,他选择了有多难,我不觉得;而读到第

三、四自然段,我却无法不为之动容!“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致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费远。”读到这里,我知道,作者早已把自己生命与祖母生命融合一体,祖母生命一点一点消逝,他自己的一部分生命也在一点一点离开。“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待此,我明白,作者已是在用自己生命换取一次报恩的机会。

亲情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为它常始于相依为命,而终于倾力报恩。《陈情表》,便是最典型地体现了这种伟大的、深刻的感情。

相濡以沫,不曾相忘于江湖。

第二篇今日重读《陈情表》,何以与往日感受竟有如此不同?

少时读《陈情表》,惟觉琅琅如金石相击,意趣落在四字句杂以参差句所构成的节奏感上,而恰恰忽略了节奏背后的“情”感,即便当时偶有所感,那感受也稍纵即逝、肤浅得很。是不是年轻的目光都如蝴蝶般,喜欢追逐似锦繁花,追随香软绮丽的文字?谁曾想过,越是刻意炫耀文字上的技巧,就越容易误入歧途

读后感一:传世文章,必以情见长,以辞为辅,情辞相宜,才见品性;倘若舍本逐末,必致败笔;

读后感二:即使文思泉涌,也应谨慎措辞,不可浪掷笔墨,得言而忘意、得意又忘形。

读后感三:乱写不如不写,免得文字污染。

读后感四:温故知新。少不更事时,常常不识真滋味。好文应常读.

陈情表读后感 篇3

追求者,不思名则其为利。得欲之所有,念之全部。

大概是人的心性吧!每个人都想要拥有,仿佛不是自己的就无处容身,拼命而思得其之。

于是,人们开始醉酒、仇恨,最后疯狂的欲望,彻底摧毁了他们执着追求的心。变了,变得麻木,变得阴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为达其求不论其失,却不曾想追到手了,脚下却是深渊。

还有一种人,追求乐在其中,乐享其成。既不担心得失,也不要求过分占有,能力够,成绩好。能得到就满足了,得不到也满足,欢乐与追求同在。

有时不禁地想:人有了所欲是不是件好事?正确的追求态度,可以成为追求道路上的动力。

相反,它可以使一个人不断堕落,使一个人黑暗,成为一把利剑,用任何手段伤害别人,伤害自己,达到目的。欲望啊,该怎么说你呢?

有一次梦见,我和“自己”下赌注,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两个要自相残杀呢?梦中,我遇急事,焦躁不安,愁怅满容。而他虽一脸凝重,却从容淡定,安然闲适,仿佛与他无关。

下一盘棋,我胜了便沾沾自喜,洋洋得意;输了便灰头土脸,气急败坏。看他,输了,坦然淡定,笑呵呵的;胜了,怡然闲适,笑呵呵的。于是,我们不停地赌注,我输了,输的我一无所有。

没了自信,没了理想,没了追求,没了所有……他胜了,却还是无所感慨……

在那一刻,我醒了。我从睡梦中坐了起来,深深地想了想那一幕。

陪自己下一场赌注,没有输赢。

像是经历了一辈子那么长,漫漫长夜,无眠安睡,与他相比,总是感觉自己是那么不济。为啥命运如此多舛哪!没有结果,只有自己想,自己明了。

拼一次,一辈子的时间或许都不够,争求一次,一生的经历大概也不行。欲望啊欲望,你给我欲望,但你要我付出各种代价,你想要什么?

得之安然,失之坦然,得之必然,成长必当然。然后,做好自己。

陪自己下一场赌注,只有赢,永远都不会输。

天底下唯至情最动人心魄题记

不得不说,我第一次读这篇文章的时候,真的感觉不到!相反,绕口如同嚼蜡般难受。不觉得有什么特殊之情,不就是为人尽孝、尽忠、忠义嘛!

这种事情,大千世界,比比皆是啊!干嘛说得那么煽煽动人,好像感天动地似的!

不过,读着读着,我的心就泛起了疙瘩,心情顿时很沉重。最初的轻蔑是支离破碎的,痛苦在我心底蔓延和滋生。霎时,感到一阵阵清凉,心中不由得向往起那位进退两难的官人。

李密,他虽为前蜀之臣,败朝之遗人,身份之低微,根本不值一提。但帝君不舍英才,极力召用。可是他一腔惆怅难离,患得患失。

祖母卧病在床,皇帝诏书特下,“前有虎,后豺狼”进退两难。毅然的,上书陈情言况……

六月失父,四岁离娘,孤苦伶仃,身心俱伤,他---从小便无依无靠,没了家眷。祖母亲,祖母养,成就了他,祖母便是他的全部。面对承墨的诏书和不断增加的任命,他感动了。

但却止步不前,一心想着养育祖母,陪她安享天伦。官职,在封建社会无数人垂涎,但他一句话就拨了回去;权利,那么多人渴望,他一句话就压了下去。在他眼里,祖母一人变胜过所有。

话都有些语无伦次了!我激动地不知该说什么了!李密是整篇文章中印象最深刻的人;最感人的是他的经历;最令人钦佩的是他的果断。

我不知道还能说什么。感觉整个大脑都在旋转和头晕。恍惚中,我仿佛看到了这个孝顺的大儿子对我微笑。那一笑,仿佛包含了艰辛、困苦、忧愁、欢乐、期待,仿佛世间所有情感都被这一笑包容了进去……

感慨还是蛮多的,一瞬间,我感觉自己好小,虽然自己也有决断。但与他的果断相比,一下子就变得不值一提,大有小孩子气!看来我需要成长的东西很多,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了,差点就忘了。李密他告诉我,百义当头,孝字为先。父母很重要,他们太重我们放不下,莫待“子欲养而亲不待”,方知后悔。

记住了,珍惜眼前的,方是最好的!

心有千千结……

陈情表读后感 篇4

从我们呱呱落地之后,我们便沐浴在幸福之中,有父母的疼爱,有爷爷奶奶的宠爱,有朋友的关爱……然而《陈情表》中的李密从小便遭遇了诸多不幸,父死母嫁,大小和祖母相依为命。祖母长期卧病在床,李密端茶匙药从来没有停止过,面对新朝的优厚待遇,他知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所以他选择继续的侍奉祖母,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从而放弃了高官厚禄。自古以来,圣人提出“忠孝”为一个做人的基本准则,对待国家要忠心,对待长辈要尽孝道。所以“忠孝”不能两全,自古始终是“忠”在前,而李密却选择了“孝”。“忠”是对一个人的高标准要求:“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李密能以“乌鸦反哺”精神引导自己做一个尽孝之人,对年老多病的祖母不离不弃实为可贵。

其实仔细想想,人这一生当中最悲哀的事莫过于“子欲孝而亲不在”了吧?!李密是幸运的,毕竟在他想一尽孝道的时候,还有一个祖母可以让他去孝顺。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不忘根本,报答亲情。不禁让我深思,我带着父母的关心、爱护走过了16个春夏秋冬,在带走父母爱意的时候,我是不是该留下一份孝心?

陈情表读后感 篇5

《陈情表》讲述的是一件忠孝两难全的事情,文章主人公李密年少多病、家破人亡,在祖母的抚养下渐渐长大成人。祖母因疾病缠身,常卧病在床,李密一边照顾祖母,一边为报国恩之事担忧,最终造成“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的结果。文章运用了大量的优美的文字去渲染一种悲怆、凄惨、急切的心境,使人黯然落泪。作者在忠孝两难全的境遇之下,最终选择了先尽孝后尽忠。反观现代,这种感人的尽孝的故事又何尝不多呢?

现代的父母,经常为了子女的幸福而劳碌奔波,但又有多少子女能领悟这份恩情,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呢?”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这是我父母经常讲的一句话,小时候我不懂得这句话的意思,但现在我懂了。

在数个月前,我家曾经因经济问题,而一度陷入贫困。或许外人可能认为我们家笨,但作为一个有情义的人,朋友有难我们必须去帮。正所谓“患难见真情”,在那段日子里,我体会最深的依旧是父母对我的爱。由于缺钱,我们的生活必须省吃俭用。每一顿饭虽然都比较丰盛,但这里却是父母省吃俭用省下来的。在一个星期五,晚餐桌上饭菜非常丰盛。一家人一边说笑,一边看新闻。突然,爸爸笑着对我说到:“儿子,你上学时,我和你妈妈过的是温饱水平的生活,一条鱼分两顿吃;但你一回来,我和你妈妈都直奔小康了。”表面上这是一句说笑的话,但这里面蕴含的辛酸,我又何尝感受不到呢?想到这里,我不禁心酸,心中的刺痛一次次触动着我。

父母不仅给予了我们物质的支持,还给予了我们精神支持,激励着我们前进。父亲,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父爱如山,父亲是我背后最强大的靠山。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痕迹渐渐浮现在他的脸上,父亲老了。父亲虽然老了,但他永不言弃的精神始终未曾消磨。他每天依旧坚持运动,担负着家里的重担。每个周日,他总是想方设法的亲自送我上学。上学的路上,他总不忘叮嘱我要认真学习,不懂要多问老师。他相信付出了总会有回报的。父亲这种永不言弃的精神激励着我前进,成为生活、学习上的强者。虽然我不太好斗,但不代表我不会进步。我在学习上依旧坚持着永不言弃的精神,培养一种刻苦钻研的精神。在生活中,我不断追求进步,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对于困难总要想办法去解决,永不言弃。

滴水之恩,本该涌泉相报,但父母的恩情,我们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无法报答。我们只有做好自己的本分,孝顺父母,给父母最大的关爱。我们的一生要做的、能做的也只剩下一件事了。那就是减轻父母对我们的担忧,让他们每天快乐地生活,尽力给他们最好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

《陈情表》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先例,在忠孝两方面无法兼顾时,我们应该以孝为先。亲人只有一个,国家有很多人才支撑着,不会倒下;亲人如果倒下了,失去的东西比一个国家更重要。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李密在悲惨命运的摧残,依旧怀着感恩的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激励着我们在残酷的社会中坚持着那份感恩的心,将爱传递下去。

陈情表读后感 篇6

人不是生来就知道,但生活中总有爱。关怀是美的重要元素。

李密的《陈情表》句句含情,字字有泪,“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字里行间,体现了祖母对李密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也流露了李密对祖母的反哺之孝。试想,倘若祖母不是对他倍加关怀与爱护,他又怎能写出这样千古流传的至孝之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一个好故事。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成功的人,首先要做到孝顺。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脏,只有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更何谈顶天立地,闯出一番天地。

在生活中,有很多关于孝道的感人故事。

记得有一次,妈妈公司里组织一次旅游,正好闲来无事的我也跟了去。快到海边时,我们见到了这样一对母子:老人年逾古稀,男子已近不惑之年。

他们的服装很土气,一辆破旧的电动三轮车不符合周围迷人的风景。经过一番交谈后,我们知道,他们是来自粤西地区的一处穷乡僻壤,为了来这里,一路上已经折腾了好几天。男子说。

老人家这辈子都想见见海,如今已上了年纪,再不出来,怕没机会了,也就咬咬牙骑着三轮车过来了。

听了这话,我的心仿佛被尖锐的刀字狠狠地刺入一样。是啊,行孝乃天经地义,为人子女不正是要像这男子一样及时行孝吗?“而刘夙婴疾病,长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是啊,及时行孝,就是要懂得时间有限和珍贵。总以为来日方长,总以为机会常有,却不想,人生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亲情也是无法完全回报的,还有,生命本身隐藏着不堪一击的脆弱。一个“孝”字,上为老,下为子,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这就注定了父母只能陪子女一段路,一段不长不远的路。

倘若总是忙于功名利禄,忙于权势尊位,而忽略了父母,遗忘了亲人,也就是说真的“子欲养而亲不待”了。

上天只赐予了我们一次缘分,如果我们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在珍贵的日子里,与父母好好相处,嘘寒问暖,也就是不会有太多遗憾和痛苦。天下儿女,孝顺及时,趁我门父母还活着!

陈情表读后感 篇7

《陈情表》中处处表现着李密先生的无奈——在强权面前,作为微小个人的无奈。做官么?不想。

给现代民主社会,一个不想做官的人,很简单,不报名参加竞选即可,没人会把你绑架到竞选现场强迫你做**的。可当时不同。朱棣“篡位”之后,为了让普天之下xx及百姓承认其“合法性”,硬是要大儒方孝孺替自己起草一份“告全国人民书”。

方孝孺不干,于是恼羞成怒的朱棣便灭了他的十族。有人劝谏道,不能杀方孝孺,给帝国留下点“xx的种子”。朱棣坚拒,杀之。

司马炎征召李密,并非朝中无人做那个太子洗马,抑或没其他人乐意做,想做的人海了去了。很简洁的目的,他和他的政权,需要树立一个标志-不仅残酷的攻击,而且放下下士的礼貌,只要你不制造麻烦。所以,去不去给太子的马擦身子洗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李密表态,用这样一种隆重的形式,认可新主人,表达对新政权的效忠。

司马炎平定蜀汉以后,为了赢的支识分子的支持,巩固自己的政权,他实行了孝治国方略。而要推行这一策略就要树典型。树谁呢?

当然是李密。因为李密不仅是蜀汉的老大臣,也是中国著名的孝子。树李密可以一箭双雕,既可以推行治国策略,表明皇帝的英明,又可以笼络以李密为代表的蜀汉旧臣。

李密不是一般的xx,而是在蜀汉“历职郎署”的高级知识分子,蜀汉**的高级**。皇帝几次三番的下诏督促李密到朝廷就职,然而,李密也是几次三番的抗旨不遵。要知道,违抗圣旨,对抗朝廷,那可是天大的罪过,是要掉脑袋的。

李密是要以命抗争吗?

我认为卡西莫多的钟声也是另一种浪漫的爱情,他曾帮她、疼她、爱她,这种感情直至他人生的最后一秒,面对她的拒绝,也许敲钟是他最好的发泄,那时的钟声是伤心欲绝和坚持到底两种感情的讫释,童话中王子与公主的爱情在这里都显得低人一等,有过以钟声为伴奏的爱情,为爱牺牲,值了。

我们不必强求李密先生向方孝孺同志学习,也大义凛然一把,连累“祖母刘”老人,耄耋之年惨遭牢狱之灾,甚至血染夕阳红。生活中,更多的是需要妥协。每个人都有根据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需求,来决定自己生活的走向的自由。

因此,我个人对李密先生的选择理解有限。对李密先生坚持个人尊严的有限赞扬,不过,只是有限的坚持。同时,对李密先生在“严峻的政治形式下”找到充分借口的能耐,以及忍痛挥洒华言丽辞的能力,表示有限的佩服。

李密,只能那样选择,他有他选择的自由。《陈情表》只能那样写,没有别的更好的写法。要谴责,也只能谴责“不顾他人感受”的暴君司马炎,逼得李密先生这样的好人不得不说假话。

不仅要说,还要说漂亮,漂亮乱。呜呼!

所谓社会的人道与进步,落到最终处,不就是维护每一个公民的“个人感受”么?而所有残酷**的起点,也往往从剥夺普通人的正常感受开始。

于是,作者反复表明心迹,申述自己的苦衷。我是不矜名节的,我的本意也是愿意做官的,实在是为了尽孝,我才不出仕的。

《陈情表》读后感

读完李密的《陈情表》我感触颇深。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6个月就死了父亲,4岁时母亲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的。

幼时体弱多病,求知好学,博览五经,以文学见长。李密于祖母感情甚深,孝心可表。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

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后进献。秦始三年晋武帝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

李密的祖母已经96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做了一个陈述,说明了他不能回答这道诏书的原因。

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为病重的祖母床前尽孝。进退两难,实为忠孝两难。他说道“我是败亡之过的俘虏,身分卑微低贱,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还敢迟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在她年老体弱的时候,我不能抛弃她离家远行。在最后,他乞求陛下怜恤苦心,成全其愿,准允他为祖母养老送终。那样的话,生愿以生命奉献,死后也要结草图报。

忠君之情于一片孝心,令人感动涕零。这种朴素、深沉、感恩的情感,散发着永恒而温暖的人类美。

这是一本很有想象力的书。它主要讲述唐吉诃德的冒险,它把生活中一些不可能的事情集中在一起。最奇怪的事塞万提斯总是有一些不可思议、奇怪和意想不到的想法

常卧病榻的祖母老泪纵横,被疾病折磨得痛苦呻吟。李密只能忍住眼泪,带着药和水。她希望能和祖母分担一些痛苦。他还记得自己年幼丧父,生母改嫁,是瘦弱的的祖母为他撑起一方天空;他还记得自己年幼多病,九岁不会行走时,祖母的关切与辛劳;他还记得自己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时,祖母的呵护与陪伴。

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而放弃做官显达的机会;他又为了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国之心。最终晋武帝为其孝心所感动,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赏赐奴婢二人,并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林肯年轻有才。当他当选为美国参议院时,所有参议院都感到尴尬,因为林肯的父亲是个鞋匠。

人,应该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这句话使我知道:皱皱的毛票申明这些毛票在母亲兜里装了长久,但又舍不得花掉,已几次多次取出又放进,钱已被手摸皱了,可是,当她传闻孩子要买书时,母亲则绝不踌躇得将钱塞进"我"的手中。很明显,母亲的大恩典,为了儿子的学习,不吃不喝,母亲觉得是值得的。

拼一次,一辈子的时间或许都不够,争求一次,一生的经历大概也不行。欲望,欲望,你给我欲望,但你要我付出一切代价。你想要什么?李密得安危、得失、成长是必然的。

然后,做好自己。 陪自己下一场赌注,只有赢,永远都不会输。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

我们是否意识到了银丝和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陈情表》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先例,在忠孝两方面无法兼顾时,我们应该以孝为先。亲人只有一个,国家有很多人才支撑着,不会倒下;亲人如果倒下了,失去的东西比一个国家更重要。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李密在悲惨命运的摧残,依旧怀着感恩的心,是我们学***样,激励着我们在残酷的社会中坚持着那份感恩的心,将爱传递下去。

人在一天天老去,我们是否可以像李密那样做到,暂弃某些机遇而回报亲人的养育之恩。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就是磨砺尘封的心灵而不麻木,学会感恩,就是在心里白白付出。

感恩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是一种不可磨灭的良知,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品格的表现。一个甚至不懂得感恩的人一定有一颗冷酷无情的心。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有感人的感恩之情。且不说家庭中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学***遇之事所遇之人给予的点点滴滴的关心与帮助,都值得我们用心去记恩,铭记那无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图回报的惠助之恩。

感恩不仅仅是为了报恩,因为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惟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刻去永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

父母即使有一天不在了,他们还会长久地占据在儿女的记忆里。但这种同在更多的是睹物思人的追念和寻无觅处的黯然神伤:还有谁会呼唤你的乳名,牵挂你的冷暖,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

人间真情——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值得我们回味、留恋,让我们懂得感恩……

下课后我就想,我们的学生,甚至是我自己和我的同事,读《陈情表》这样一篇文章,都没有了下泪的感觉,一篇感动了一代帝王,感动了一批学士的《陈情表》却感动不了现在的我们,这是为什么?这是我们现在人的情感比古代人要淡薄些么?还是我们根本就已经丧失了“孝”这样一种情感?

还是有更多的原因呢?

陈情表读后感 篇8

历史上对《陈情表》有这样的评价: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刚上完陈情表,问我的学生:

“你们感动了吗?你们流泪了吗?”学生们很热闹地回答“没有”。

他们反问我,我也是否定的回答。

下课后我就想,我们的学生,甚至是我自己和我的同事,读《陈情表》这样一篇文章,都没有了下泪的感觉,一篇感动了一代帝王,感动了一批学士的《陈情表》却感动不了现在的我们,这是为什么?这是我们现在的人类情感比古代更薄吗?还是我们根本就已经丧失了“孝”这样一种情感?

还是有更多的原因呢?

每天我在公司的车上工作时都听有线广播。有一则公益广告:关爱我的家庭和社会。我们教过我们的孩子照顾他们的家庭吗?我们给他们照顾家人的机会了吗?

这个双休我们放假,我们就把女儿带回家自己带,早上起来她爸爸带她出去吃早餐,她跟她爸爸说:“爸爸,我喉咙痛,我感冒了,你爸爸要批评你的,会说你的。”星期一我去幼儿园接她,发现她真的感冒了,就问:

“你感冒了呀?”她马上回答:“我没有说你,我奶奶说你了。

”我们听一个五岁多的孩子说这样的话只会觉得好笑、好玩,可好笑、好玩的背后是否有一些思考呢?为什么父母要因为孩子感冒而受到批评?他感冒他就认为是父母没有照顾好,他摔跤是照看的人没有看好,那以后不读书是不是就是老师不好,工作不认真就是领导不好,生活不幸福就是社会不好-------那小孩自己该承担什么呢?

她自己有什么不好呢?我们从小就帮孩子把他们自身的问题转嫁给别人,一个从小就习惯了把自身问题都推给父母的人,那他长大后还会自觉地承担自己的责任、承担家庭的责任、承担民族的责任吗?我们还能想着“养儿防老”吗?

他会去品味父母对他的用心吗?他会去感激父母对他的养育吗?他会去关心父母的需求吗?

所以,我们要让孩子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培养他们也去学会关心父母和家人。让他们明白他们对自己的事情负责;让他们明白爸爸妈妈也需要关心。

小朋友们会读“小孔融,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但在过分关爱与呵护下的他们能真正明白那其中的深意吗?他们能像孔融、黄香七八岁时那样懂得礼仪和孝道吗?

我们不空谈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可他是我们父母的希望,他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我们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人,我们希望他的一生都是平安幸福的,而这样一个朴素的愿望却依赖于我们现在的教育。我们应该让孩子学会照顾父母,承担自己的责任。

陈情表读后感 篇9

有些感动,我不知道如何表达;有些心情,我不知道如何诉说。读《陈情表》,给我的便是这样一种感受。友情是燃烧孤独的心灵之灯,亲情更能给人长久的抚慰和想念。

从出生到死亡,从婴儿到老人,家人永远陪伴着你。这是你一生中无法摆脱的情感。《陈情表》陈什么情,要明白,不只是尽孝之情,还有凄苦之情、感激之情、恐惧之情、狼狈之情、报效之情。而这众多纠结在一起的情感,又真假难辨。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假作真来真亦假,真作假来假亦真。

读完李密的《陈情表》我感触颇深。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6个月就死了父亲,4岁时母亲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的。

幼时体弱多病,求知好学,博览五经,以文学见长。李密于祖母感情甚深,孝心可表。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

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后进献。秦始三年晋武帝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

李密的祖母已经96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做了一个陈述,说明了他不能回答这道诏书的原因。

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为病重的祖母床前尽孝。进退两难,实为忠孝两难。他说道“我是败亡之过的俘虏,身分卑微低贱,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还敢迟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在她年老体弱的时候,我不能抛弃她离家远行。在最后,他乞求陛下怜恤苦心,成全其愿,准允他为祖母养老送终。那样的话,生愿以生命奉献,死后也要结草图报。

忠君之情于一片孝心,令人感动涕零。这种朴素、深沉、感恩的情感,散发着永恒而温暖的人类美。

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而放弃做官显达的机会;他又为了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国之心。最终晋武帝为其孝心所感动,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赏赐奴婢二人,并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人,应该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

我们是否意识到了银丝和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人在一天天老去,我们是否可以像李密那样做到,暂弃某些机遇而回报亲人的养育之恩。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就是磨砺尘封的心灵而不麻木,学会感恩,就是在心里白白付出。

感恩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是一种不可磨灭的良知,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品格的表现。一个甚至不懂得感恩的人一定有一颗冷酷无情的心。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有感人的感恩之情。且不说家庭中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学***遇之事所遇之人给予的点点滴滴的关心与帮助,都值得我们用心去记恩,铭记那无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图回报的惠助之恩。

感恩不仅仅是为了报恩,因为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惟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刻去永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

世界上真正的爱——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值得我们回味、留恋,让我们懂得感恩

陈情表读后感 篇10

陈情表读后感(一)陈情表对我来说既陌生又熟悉。

说陌生,是因为此前从未阅读过;说熟悉,是因为一读它,便有某些记忆和联想,与之产生了共鸣。

表,是中国古代臣子向皇帝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历来为文人墨客称颂的有两篇: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古时才子大多浮沉于宦海,所呈奏表理应不少,为何只这两篇为众人推崇呢?

究其原因,我以为是二者紧扣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恒久不变地推崇的两种品格:出师表之忠,陈情表之孝。

忠之古义与今义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人们对孝的定义与理解却大致未改。因而,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陈情表无疑是当得起“万表之首”的称号的。

古时许多朝代规定**要守孝,即双亲逝世,**必须辞官归家,着素服守孝三年。明朝时对内阁学士给予“夺情”之权,即在皇帝允许的情况下,因公事繁忙可不辞官守孝。可是整个明朝,将其付诸行动者不足十人,士大夫们对孝道之重视可见一斑。

李密所处的时代,孝道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已经被高度弘扬,可在三国那样一个兵荒马乱、人命如草菅的乱世,李密这种安于贫穷、辞官不仕、躬亲侍祖的行为就显得独特而令人称道了。

古代臣僚最看重忠义二字,李密少时仕于蜀汉,再效力于晋,弃暗投明也好,随波逐流也罢,对饱读经书、熟***之语的李密来说?忠义不能两全,内心的抑郁和痛苦定是不少的,可他为照顾祖母,不惜放弃名节,忍辱负重,即便可能前途尽失也要向皇帝“陈情”。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他将血浓于水的亲情始终摆在最重要的地位上;也因此,他与他的陈情表,在历代文人的赞叹品读下得以升华,成为中国至孝的化身。

反观现在,物质条件优越,可当人们在重视享受时,孝道与亲情被丢到了何处?暂不提大批蛀虫般的“啃老族”,只看敬老院里孤苦无依的老人,低保房里独居的白发,当年他们将子女抚养**、教导成才,可时至今日却只能在寂寞和孤独中走完生命的最后阶段。

物欲横流的社会,还有多少人记得两千年前李密在陈情表中“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希冀?

当往昔游子们守孝返乡的官道被钢筋水泥覆盖,人心不应失去它濡养千年的光泽。那些碌碌于红尘的人们,请别丢失了孝亲的传统美德,让“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为这个时代普遍的悲哀。

陈情表读后感(二)“百善孝为先”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往往又被人忽视。

也许你忙着工作,学着向父母问好;也许你很久没握住他们干枯的手;也许你没注意到他们头上还有几根白发。可是,当你出门在外时他们的心却时时牵挂着你,真不愧“儿行千里母担忧”。

从你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的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开始把心思投入到这个小生命身上。小时候为了不让你哭,他们想办法哄你开心,因为你的哭声会挂动他们每一根心弦,他们心疼。

等你稍微大点了进入校门他们怕你受同学欺负总教你怎样相处。每天接你上下学便成了他们的工作。你大了,有自己的理想了,开始变得有些嫌弃他们了,可他们不介意依然以微笑面对你。

你可曾想过这一切是他们爱你!

父母是你心灵的依靠,精神上的依托。他们总是给你力量和信心去面对生活。在你受挫时鼓励你继续努力不要放弃。

也许你不知道当你有信信或取得好成绩时他们有多高兴。即使不笑也掩饰不了他们内心的幸福快乐。

孝顺父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当他们还在珍惜他们的时候,在他们空闲的时候给他们一个温馨的问候,也许你觉得微不足道,但这足以让他们回味无穷。花点时间和他们交谈,他们会感到非常幸福。

放下你手中的工作学习,去多陪陪他们吧!让孝心绽放,让幸福绽放,让爱绽放!

时间在流逝,时代在变迁,人的生活也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不变的是亲情,是孝心。一句孝心,平淡常常,不需要只补上颜色,这会让你的父母难忘。人生苦短,你能孝顺自己的时间不是无止境的,所以把你的孝顺传下去吧!

读《陈情表》不哭则不孝。他教会你孝心的重要性,让你再次领悟“百善孝为先”。读过它我想你应感慨颇深。

给你莫大启迪。及时尽孝吧!趁我们的父母还健在的光阴。

让孝心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陈情表读后感(三)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题记

友谊是燃烧孤独灵魂的光芒,亲情可以给人长久的慰藉和思念。从出生到死亡,从婴儿到老人,家人永远陪伴着你。这是你一生中无法摆脱的情感。

读完李密的《陈情表》我感触颇深。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6个月就死了父亲,4岁时母亲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的。

幼时体弱多病,求知好学,博览五经,以文学见长。李密于祖母感情甚深,孝心可表。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

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后进献。秦始三年晋武帝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

李密的祖母已经96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做了一个陈述,说明了他不能回答这道诏书的原因。

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为病重的祖母床前尽孝。进退两难,实为忠孝两难。他说道“我是败亡之过的俘虏,身分卑微低贱,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还敢迟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在她年老体弱的时候,我不能抛弃她离家远行。在最后,他乞求陛下怜恤苦心,成全其愿,准允他为祖母养老送终。那样的话,生愿以生命奉献,死后也要结草图报。

忠君之情于一片孝心,令人感动涕零。这种朴素、深沉、感恩的情感,散发着永恒而温暖的人类美。

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而放弃做官显达的机会;他又为了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国之心。最终晋武帝为其孝心所感动,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赏赐奴婢二人,并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人,应该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

我们是否意识到了银丝和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人在一天天老去,我们是否可以像李密那样做到,暂弃某些机遇而回报亲人的养育之恩。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就是磨砺尘封的心灵而不麻木,学会感恩,就是在心里白白付出。

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一个人连感恩都不知晓的人必定是拥有一颗冷酷绝情的心。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有感人的感恩之情。且不说家庭中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学***遇之事所遇之人给予的点点滴滴的关心与帮助,都值得我们用心去记恩,铭记那无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图回报的惠助之恩。

感恩不仅仅是为了报恩,因为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惟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刻去永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

父母即使有一天不在了,他们还会长久地占据在儿女的记忆里。但这种同在更多的是睹物思人的追念和寻无觅处的黯然神伤:还有谁会呼唤你的乳名,牵挂你的冷暖,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

人间真情——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值得我们回味、留恋,让我们懂得感恩……

陈情表读后感(四)友谊是燃烧孤独灵魂的光芒,亲情可以给人长久的慰藉和思念。从出生到死亡,从婴儿到老人,家人永远陪伴着你。这是你一生中无法摆脱的情感。

读完李密的《陈情表》我感触颇深。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6个月就死了父亲,4岁时母亲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的。

幼时体弱多病,求知好学,博览五经,以文学见长。李密于祖母感情甚深,孝心可表。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

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后进献。秦始三年晋武帝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

李密的祖母已经96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做了一个陈述,说明了他不能回答这道诏书的原因。

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为病重的祖母床前尽孝。进退两难,实为忠孝两难。他说道”我是败亡之过的俘虏,身分卑微低贱,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还敢迟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在她年老体弱的时候,我不能抛弃她离家远行。在最后,他乞求陛下怜恤苦心,成全其愿,准允他为祖母养老送终。那样的话,生愿以生命奉献,死后也要结草图报。

忠君之情于一片孝心,令人感动涕零。这种朴素、深沉、感恩的情感,散发着永恒而温暖的人类美。

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而放弃做官显达的机会;他又为了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国之心。最终晋武帝为其孝心所感动,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赏赐奴婢二人,并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人,应该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

我们是否意识到了银丝和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人在一天天老去,我们是否可以像李密那样做到,暂弃某些机遇而回报亲人的养育之恩。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就是磨砺尘封的心灵而不麻木,学会感恩,就是在心里白白付出。

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一个人连感恩都不知晓的人必定是拥有一颗冷酷绝情的心。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有感人的感恩之情。且不说家庭中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学***遇之事所遇之人给予的点点滴滴的关心与帮助,都值得我们用心去记恩,铭记那无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图回报的惠助之恩。

感恩不仅仅是为了报恩,因为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惟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刻去永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

父母即使有一天不在了,他们还会长久地占据在儿女的记忆里。但这种同在更多的是睹物思人的追念和寻无觅处的黯然神伤:还有谁会呼唤你的乳名,牵挂你的冷暖,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

人间真情——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值得我们回味、留恋,让我们懂得感恩……

陈情表读后感(五)一边是气息奄奄的祖母,一边是愤怒严厉的帝王。李密困窘两难,只得用两行辛酸泪写下一张《陈情表》。常卧病榻的祖母老泪纵横,被疾病折磨得痛苦呻吟。

李密只能在一旁忍泪,端药送水,恨不能为祖母分担一些病痛。他还记得自己年幼丧父,生母改嫁,是瘦弱的的祖母为他撑起一方天空;他还记得自己年幼多病,九岁不会行走时,祖母的关切与辛劳;他还记得自己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时,祖母的呵护与陪伴。

陈情表读后感 篇11

自古以来:“百善孝为先。” 还有:“忠孝难兼。” 写的李密既忠又孝。

据说读《楚辞表》不动感情的人是不忠的,读《陈情表》不哭的人是不孝的。在《孝经》中,有这样一句话: “孝从服侍亲属开始,以服侍王子结束。”孝的初始状态是为自己的父母服务,中间状态是为自己的君主服务,最高状态是修身养性。

李密报道奶奶抚养,宁愿冒着生命危险,放弃了显贵的机会。那是因为他是一个质朴感人的孝心结束晋代感动,不仅答应暂时去超,两人还奖励奴隶。与此同时,他还许下了承诺,“当学生第一次陨石,死当结草”的学生是愿意牺牲生命,死亡也有报道结草图。你怎么能说他没有做到这一点忠孝两全?

在学学习这篇论文文章时,感受就颇深,还记得我们当时中国老师在课上学生问我:“你觉得你是个孝子吗?”我答:“不是。”很果断、很干脆。因为我当时社会真的就是不孝,在家里会任性,常常使妈妈可以伤心……学完《陈情表》后,我也深刻地进行反思了自己,才有了现在的我。

那时我在学校的学生会,忙着在学校工作,家长很快就学会忘了温暖的问候,回家不管自己的心情,乱发脾气的。那时候我是一个真正的混蛋!我没有带领他们到干手器,但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写作增添了几分银头,不知不觉中,他们都老了......

从出生的那刻起,爸妈的生活就发生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已经开始把心思学习投入到这个小生命的人身上。小时候我们为了能够不让我哭,他们可能会想办法哄我开心,因为我的笑声会牵动他们的每一根心弦。等我长大了,开始工作上学,他们会教我怎样发展与人之间相处,以免我受到国家欺负。我长大了,有自己的理想,开始逐渐变得更加有些嫌弃他们了,可是对于他们不介意依然以微笑可以面对我,这一切的一切问题都是通过他们爱我的表现。

父母是我精神上的依靠,精神上的寄托。 他们总是给我力量,让我有足够的信心去面对生活,鼓励我在失意的.时候继续努力不放弃。 当我自信或取得好成绩时,他们是多么的快乐。 即使他们不笑,他们也无法隐藏自己内心的幸福。 我知道:他们为我骄傲。

我们不能逃避孝顺父母的责任,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珍惜他们,当他们还在这里。业余时间给他们一个温暖的问候。这对你来说可能微不足道,但足以让他们考虑很久

时间在流逝,时代在变,人们的生活已经与日新月异,但唯一不变的是家庭,这是孝顺。一个孝顺,平凡,普通,没有浓妆淡抹,唯一的字符!

陈情表读后感 篇12

读完李密的《陈情表》我感触颇深。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为病重的祖母床前尽孝。进退两难,实为忠孝两难。他说道“我是败亡之过的俘虏,身分卑微低贱,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哪里还敢迟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于祖母相依为命,在她年高体弱的时候,实在不能弃她离家远行。在最后,他乞求陛下怜恤苦心,成全其愿,准允他为祖母养老送终。那样的话,生愿以生命奉献,死后也要结草图报。忠君之情于一片孝心,令人感动涕零。

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而放弃做官显达的机会;他又为了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国之心。最终晋武帝为其孝心所感动,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赏赐奴婢二人,并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人,应该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而我们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人在一天天老去,我们是否可以像李密那样做到,暂弃某些机遇而回报亲人的养育之恩。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

陈情表对我来说既陌生又熟悉。

说陌生,是因为此前从未阅读过;说熟悉,是因为一读它,便有某些记忆和联想,与之产生了共鸣。

表,是中国古代臣子向皇帝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历来为文人墨客称颂的有两篇: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古时才子大多浮沉于宦海,所呈奏表理应不少,为何只这两篇为众人推崇呢?究其原因,我以为是二者紧扣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恒久不变地推崇的两种品格:出师表之忠,陈情表之孝。

忠之古义与今义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人们对孝的定义与理解却大致未改。因而,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陈情表无疑是当得起“万表之首”的称号的。

古时许多朝代规定官员要守孝,即双亲逝世,官员必须辞官归家,着素服守孝三年。明朝时对内阁学士给予“夺情”之权,即在皇帝允许的情况下,因公事繁忙可不辞官守孝。可是整个明朝,将其付诸行动者不足十人,士大夫们对孝道之重视可见一斑。

李密所处的时代,孝道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已经被高度弘扬,可在三国那样一个兵荒马乱、人命如草菅的乱世,李密这种安于贫穷、辞官不仕、躬亲侍祖的行为就显得独特而令人称道了。

古代臣僚最看重忠义二字,李密少时仕于蜀汉,再效力于晋,弃暗投明也好,随波逐流也罢,对饱读经书、熟习古贤之语的李密来说?忠义不能两全,内心的抑郁和痛苦定是不少的,可他为照顾祖母,不惜放弃名节,忍辱负重,即便可能前途尽失也要向皇帝“陈情”。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他将血浓于水的亲情始终摆在最重要的地位上;也因此,他与他的陈情表,在历代文人的赞叹品读下得以升华,成为中国至孝的化身。

反观现在,物质条件优越,可当人们在重视享受时,孝道与亲情被丢到了何处?暂不提大批蛀虫般的“啃老族”,只看敬老院里孤苦无依的老人,低保房里独居的白发,当年他们将子女抚养成人、教导成才,可时至今日却只能在寂寞和孤独中走完生命的最后阶段。

物欲横流的社会,还有多少人记得两千年前李密在陈情表中“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希冀?

当往昔游子们守孝返乡的官道被钢筋水泥覆盖,人心不应失去它濡养千年的光泽。那些碌碌于红尘的人们,请别丢失了孝亲的传统美德,让“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为这个时代普遍的悲哀。

李密曾担任蜀国的官,蜀亡后,晋武帝司马炎征召他出任太子洗马。他呈上陈情表辞谢,恳请晋武帝允许他辞不赴命,供养祖母。这样的请求要让晋武帝接受,十分困难,但最终李密的请求获得了恩准,那么,是什么打动了晋武帝呢?在读了无数遍文章之后,在思索了很久之后,我顿悟,是李密的人品让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李密“知恩报恩”,不仅“知祖母的养育之恩、报祖母的疼爱之情”,而且“知皇上的知遇之恩、报皇上的重用之德”,这样的人,还有谁会强行阻挠他的正义之举呢?

李密详细叙述自己悲苦的身世:出生六个月,慈父离世;四岁时,舅舅强迫母亲改嫁;从小体弱多病,九岁还不能行走;既没有伯伯叔叔,又缺兄少弟。李密说自己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他只是想表明祖母对自己恩重如山,自己不能放弃尽孝而去朝廷为官。他希望自己像乌鸦反哺一样能够给祖母养老送终。“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句句深情,字字血泪,读者不得不感叹李密乃真正的孝顺,放弃名利的诱惑,只为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

皇上的重用让李密极度的惶恐。他真诚地向皇上做出解释:我既卑微又鄙陋,您让我担当太子洗马一职,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的。在李密的心里,皇恩的确浩浩荡荡。为了排除“一臣不仕二朝”的嫌疑,他坦诚地向皇上表白:我以前一直做官,原本谋求仕途宦达,而且,我现在只是亡国奴,不敢有所盘桓。为了报答皇上的重用应允的恩德,他做出深重的承诺,“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果然,李密在祖母去世之后,进朝为官,官至汉中太守。

Gz85.coM编辑推荐

陈情表读后感集合


阅读书籍是我们在人生困境中最好的安慰,也许每个人都会被某本书的内容所深深打动。那么,我们应该选择在哪里写读后感呢?经过编辑对众多资料的筛选,最终呈现给大家的是这篇“陈情表读后感”。

陈情表读后感 篇1

【篇一】

读陈情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的懂得了:“世界上没有一条路能够一马平川,没有一个人能够随心所欲”但人生却因“孝”更具有归属感更加真实。

陈情表作者李密,面对当朝的**厚禄,面对自身的安全,他选择了“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李密面对忠孝两难的境况毅然决然尽孝之心让人感怀。

自古以来,人们行事都以“白孝善为先”中国古代各种律法束缚人们,而违背君主的意思是逆君大罪,李密面对杀头之罪也选择侍奉养育自己的祖母。开头先写年幼的孤苦,祖母刘是照顾他并将他养大。他本人也是;“无伯叔,鲜兄弟,晚有儿息,祖母对他的恩情肯定了他坚持以孝结尾。

在文章中,他深刻地写道,他的老祖母在床上病重,这使他无法离开。全文的中心是孝,感动君主的也就是中华美德中的孝。

文章后面写到官府的催逼,同时又写了祖母刘的病情又再次加重等,没有做别的解释,一个“孝”字贯穿全文,更体现李密的驰骋孝心。由此让人们联想到李密的“大孝”,却让千年之后的现代人打了折扣,让某些人感到羞愧,当下社会高速发展,人类文明逐渐走上新的高度,但传统习俗不能落下,孝字不但仅口头上说说而已,且要你付诸行动。当你向长辈行孝时,不但宽慰了他们,同时你的形象在旁观者眼中也会高大起来。

保持这样的太度,你会发现天空是那么的广阔,花儿是那么的芬芳,中午的太阳不是那么的着急。孝道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这就是所谓的: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比一代强。

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我们首先要孝顺。孝心无价,作为炎黄子孙,没了孝,就像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我们要时刻牢记新一代,肩负重任,弘扬传统美德。

【篇二】

李密曾任蜀官。蜀国灭亡后,晋武帝司马炎征召他为太子洗马。他呈上陈情表辞谢,恳请晋武帝允许他辞不赴命,供养祖母。这样的请求要让晋武帝接受,十分困难,但最终李密的请求获得了恩准,那么,是什么打动了晋武帝呢?

在读了无数遍文章之后,在思索了很久之后,我顿悟,是李密的人品让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李密“知恩报恩”,不但“知祖母的养育之恩、报祖母的疼爱之情”,而且“知皇上的知遇之恩、报皇上的重用之德”,这样的人,还有谁会强行阻挠他的正义之举呢?

李密详细叙述了自己悲惨的人生经历:出生6个月后,慈爱的父亲去世;四岁时,舅舅强迫母亲改嫁;从身体虚弱的疾病,九岁不能走路;既没有伯伯叔叔,又缺兄少弟。李密说自己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他仅仅想表明祖母对自己恩重如山,自己不能放弃尽孝而去朝廷为官。

他想像乌鸦一样喂他祖母。“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句句深情,字字血泪,读者不得不感叹李密乃真正的孝顺,放弃名利的**,只为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

皇上的重用让李密极度的惶恐。他真诚地向皇上做出解释:我既卑微又鄙陋,您让我担当太子洗马一职,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的。

在李密的心里,皇恩的确浩浩荡荡。为了排除“一臣不仕二朝”的嫌疑,他坦诚地向皇上表白:我以前一直做官,原本谋求仕途宦达,而且,我现在仅仅亡国奴,不敢有所盘桓。

为了报答皇上的重用应允的恩德,他做出深重的承诺,“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果然,李密在祖母去世之后,进朝为官,官至汉中太守。

李密向后人展示了自己的伟大品格:孝敬真理,感恩报答!

【篇三】

一边是垂死的祖母,另一边是愤怒而严厉的皇帝。李密困窘两难,只得用两行辛酸泪写下一张陈情表。

常卧病榻的祖母老泪纵横,被疾病折磨得痛苦呻吟。李密只能忍住眼泪,带着药和水。她希望能和祖母分担一些痛苦。他还记得自己年幼丧父,生母改嫁,是瘦弱的的祖母为他撑起一方天空;他还记得自己年幼多病,九岁不会行走时,祖母的关切与辛劳;他还记得自己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时,祖母的呵护与陪伴。

他是无论如何也割舍不下他那年迈祖母的。然而,朝廷颁布诏书,授予李密一个显赫的官职。古代读书人一心只想踏上仕途,谁会能担任太子洗马却丝毫不动心?

但朝廷三授官职,李密却三次推辞。县长似乎比他更着急,一再催促他。他**不怕惹怒了皇上,仅仅他一心想尽乌鸟私情,让祖母安度晚年。

耳边似乎回想着帝王严厉愤怒的敦促,而眼前又躺着日薄西山的祖母,他内心的矛盾让忧愁紧紧锁住了他的眉头,帝王的呵斥又让踌躇徘徊的他不禁颤抖。他在陈情表中吐露心声:“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是当孝子,还是忠臣?这恐怕是个极难抉择的问题。他在表中说,蜀国以孝治天下,屡次表中心。

仅仅他可怜的老祖母没了他就无法安度残年,他的心更是不愿废止奉养而远离祖母。他无可奈何,又不得不做决定。于是他提出先孝后仕来换取心灵的一片宁静。

他的孝道,恐怕会让阴险多疑的君主流下眼泪,让很多人脸红!他在名利与亲情之间选择了后者,这是现代人无法达到的境界。

李密没有留下多少文章,但单凭这一份**书就足以让他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倒不是他文采斐然,辞藻华丽,仅仅他朴实而难得的真情打动了所有人。

他的真情也许是我们失去的宝贵财富

陈情表读后感 篇2

导语: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读后感一: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苏轼如是说。

那么,我就很惭愧了,我的学生更是无可救药了。因为我们看完后没有哭,连痛苦的表情都没有。这样一篇被称为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的佳作,我们没有被感动得泣涕零如雨,真是暴殄天物。

这能怪谁呢?

读得痛了,痛得哭了,哭得死去活来就孝了?如果这样就太简单了。我可以很负责任地为国家提供国民道德素质的评价标准,只要三条就够了。

《出师表》、《陈情表》、《祭十二郎文》。谁读此三篇文章不落泪,谁道德素质不及格,别说升官,做人都无望。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可我实在是没有兴趣读千遍。如不是要求背诵,可能读一遍就够了。

我之所以不想再读它,是因为,孝不是此文的核心,孝是借口,是避难很好的借口,或者说是时机不成熟,不可轻举妄动的很好借口。

《陈情表》陈什么情,你要明白,不只是尽孝之情,还有凄苦之情、感激之情、恐惧之情、狼狈之情、报效之情。而这众多纠结在一起的情感,又真假难辨。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假作真来真亦假,真作假来假亦真。

如果说,李密以奉养祖母刘为理由拒不为官,似乎说得通,因为李密在当时的确是出了名的大孝子,并曾经被举为孝廉。如果只是为了这个,那就有点牵强了。我以为李密在蜀汉当官多年,一直在郎府。当初能奉养,现如今怎么就不行了呢?

李密的身世的确很惨,父母早早离他而去,或辞世,或改嫁,父爱母爱严重缺失。九岁不行,身体严重先天不足。无兄弟,甚至想有一位能走动的亲戚都是奢侈的。

真是惨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外无极功强近之亲也就罢了,内无五尺应门之童就不免有些夸张。李密是做过官的人,还不是一般的小官,郎署至少也是省级干部。

连服侍生活起居的小童都没有,这官做得也太寒碜了吧。之所以这么说,大概意图是,我都惨成这样了,你就放过我吧!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有一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这话不仅仅是溢美之词,我怀疑说的是反语。晋武帝司马炎在政治上,基本上可以算作一个昏君。

罢废州郡武装、大肆分封宗室,种下日后八王之乱与永嘉之祸的远因。生活上,荒淫无度,宫内罗致宫女万人以上,造成社会荒淫奢侈,给西晋王朝的短命奠定了基础,埋下了伏笔。

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孟子老早就教导我们要伸之以孝悌之义。我们又知道,统治者让自己的百姓都做孝子,孝子的成色越足,忠臣的可能性就越大。

而他们的后院却常常**,为了争夺皇位,杀父弑君,手足相残,清洗要臣的事屡见不鲜,家常便饭。以孝治天下,本来是只允许国家**放火,禁止人民点灯的事。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

在风云变幻的时代,知识分子中还有什么值得夸耀的,那就是著名的节日。士可杀不可辱,李密自轻自贱到如此地步,是让我大跌眼镜的。当真是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

识时务者为俊杰。李密好像在说我不是一个无耻的人。给我时间和空间。如果我丈夫死后急于再婚,别人会怎么看我。我根本不想要贞节牌坊,但时机还不成熟。你急什么?一次又一次。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这让我很难做。

读后感二:在中国的文学史上,臣子给皇帝的奏章,以情真意切、倾诉肺腑感人的,我个人认为当属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所作的《陈情表》了;但要以其实现的难度和效率来谈论的话,那就应该是秦朝李斯的《谏逐客书》和李密的《陈情表》两篇可谓并驾齐驱了。

《谏逐客书》所写的是向秦王谏国家大事,《陈情表》所写的则是个人的私事。两者从表面来看似乎好象找不到什么相通之处。但实际上,两篇文章均是属于抗皇命、逆圣旨的同一种类型。

所以两人在历经危险的程度和处境也颇为相似。不同的是,李斯写的是秦始皇,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强大的暴君之一。

李密的目标是晋武帝,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恶王。

当时在秦王政元年的时候(公元前246年),秦王为郑国渠一事,受了很多秦国贵族的挑拨,便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的其中。于是上书给秦王而写下的这篇《谏逐客书》。

后来,莉西成功了。秦王不仅夺回了自己的生命,还重用了李西。

李密虽然和李斯的情况不大相同,但所在的危险的处境是一样的。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自己新建立不久晋代江山,一边肃除敌对余党,一边笼络前朝旧臣。李密为了在家侍奉年迈的老祖母不能入朝为官而向晋武帝上表的这篇千古传诵的《陈情表》。

最后,他也成功了。一篇字里行间流露真情的文章感动了皇帝,所以他很有风度。李斯只是一个将被流放的客卿。如果他得罪秦王,随时可能被斩首。李密,乃是前朝蜀国的旧臣,假如迁怒了当朝的帝王,也面临着随时被杀头的危险。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行为会让人担心。

然而,由于文章中所要表达内容的不同,因此他们在辞章也就各有千秋。李斯在文章中,全文贯穿的是一个“理”字。他采用一个“制高点”,晓之以理的处处为秦王阐述了一个“跨海内,制诸侯,统一天下”的制国大计,完全不涉及到自己,因此得以成功使秦王收回成命。

而李密的文章,全文则是围绕的一个“情”字。动之以情的诉说自己艰难的境遇,以及祖孙相依为命的情谊。虽然违抗了圣命,但在朝廷的紧急召逼之下,不得不诉说衷情。

最后感动了皇帝,他也因此成功了。不但不被杀头,反而还得到赏赐两女仆服侍祖母的皇恩。

刘勰《文心雕龙章表》云:“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李密之所以采用表的形式上书给晋武帝,应该可能也是有此依据。足可见,汉魏晋时臣子以“表”上奏,是陈述衷情的。

李密的《陈情表》,在内容上不足称道。但其表情达意的辞章艺术和表述技巧,确有精妙之处,值得借鉴。全文围绕一个“孝”字,以“愿乞终老,肆不赴命”为主旨,凄恻婉转。

溢情于词,表现了一个孝孙的拳拳之心,令人感动。

行文落墨就痛陈悲惨遭遇和凄苦家境,用“臣以险畔,夙遭闵凶”勾起,诉说命途多舛、罪孽深重的苦衷。“零丁孤苦”一语,概括了自幼而孤。早失母爱,“少多疾病”,内外无亲的“门衰祚薄”不幸。

岁月凄楚,幸有祖母“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才能存人世至今日。臣得幸存,但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如今,“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责无旁贷,义不客辞。

这里用事实倾诉往日臣不可无祖母,祖母对臣恩重如山;今日祖母不可无臣,臣对祖母尽孝道是天理良心所在。字字哀痛,声声落泪,叙事与抒情水乳文融。

接着,表文追述辞谢拜官的境况和进退两难的心情。为了使皇上不致对臣的“辞不赴命”、“辞不就职”产生误解。一方面诉说“臣以供养无主”,确有特殊图难;另一方面,以退为进、久颂皇恩浩荡,以表臣深明皇上宠幸之恩德。

表文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等词句,表述对皇上的无限感敢之情,并诉说臣乃卑贱之人,能得到如此荫赐,“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的。

在一番****之后,又回转笔锋,述说臣之艰难苦况,并未能得到皇上的体谅,因朝廷责备、诏召,地方官上门逼迫驱赶。“责臣”、“催臣”、“急于星火”等词句,点染了十万火急的形势。但表文至此,又巧妙地迂回婉曲,申述臣未敢违逆君命,确有“欲奉诏奔驰”之心志,奈何“刘病日笃”、皇上又不许“苟徇私情”,如此进不得,退不能,左右为难,心情矛盾,处境尴尬,实在不知道如何处置啊!

表文委婉渲泄了忠孝不能双全的思绪。

窘境摆出来了,何去何从,矛盾该怎么合理解决,表文扣住晋王朝“以孝治天下”的幌子,恣意颂扬,然后把自己摆了进去。陈说应该得到怜悯、抚育的理由。但据此来请求皇上施思免召,似嫌理由尚不完备,于是又以个人的经历、遭遇,从两方面诉说效忠朝廷的心志。

其一是为了消除皇上对臣“矜名节”自命清高的怀疑,追述少年时期就已任职前朝,本来就是希望求官职显发达的,但是并没有什么夸耀自己名声节操的意思。其二是为了表白臣确有奉诏之愿,并不是对朝廷有异心,自述臣为亡国贱俘,身份卑微,能蒙受恩德显达升官,确是感激不尽,哪还敢犹豫迟疑,或另有他求。这样晋武帝的猜疑与戒心便消除了。

如此说来,是应该奉诏赴命了,但表文并没有借势直下。而是峰回路转,叙写祖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凄苦危殆,抒发与祖母“更相为命”,必须对祖母奉养终老的孝顺衷情。这里写得缠绵婉恻,情意深重,感人至深。

可能有些历史对李密当时不愿入朝为官另有所评议,认为司马氏统治集团内部勾心斗角,矛盾错综复杂,李密作为亡国旧臣,对卷入当时的政治漩涡不免有所顾虑和警戒,供奉祖母虽是实况,也是推托借口。但妙在不露痕迹,利用普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旗号,恳诉臣必须尽孝祖母不能赴召之情。

再从年龄计议,述说“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拿鸟兽对比,述说鸟尚有反哺之情,臣怎能可不伏乞终养,实在只能先尽孝,后尽忠了。最后几乎是对天盟誓,连州官和天地鬼神都要请来作为“臣之辛苦”的证人了。

文章终了,李密确是到了掏出心肝、沥血陈情的境地,决心要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来报答皇恩。晋武帝虽然残暴不堪,但也不得不被李密先孝后忠的恩情挚意所深深的打动了。

李密所作《陈情表》,不事雕琢,不以构思奇妙见长,但感情真挚朴实,铺叙委婉曲折,抒情诚挚深沉,叙事具体感人。虽然淡语浅言,但句句真情,皆为肺腑之言。再加上行文简练畅达,因此经久不衰,光彩照人,才被后世的人们不断的千古传诵。

读后感三:读《陈情表》,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的懂得了:“世界上没有一条路可以一马平川,没有一个人可以随心所欲”但人生却因“孝”更具有归属感更加真实。

《陈情表》作者李密,面对当朝的**厚禄,面对自身的安全,他选择了“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李密面对忠孝两难的境况毅然决然尽孝之心让人感怀。

自古以来,人们行事都以“白孝善为先”中国古代各种律法束缚人们,而违背君主的意思是逆君大罪,李密面对杀头之罪也选择侍奉养育自己的祖母。开头先写年幼的孤苦,祖母刘是唯一照顾他并将他养大。他本人也是;“无伯叔,鲜兄弟,晚有儿息,祖母对他的恩情肯定了他坚持以孝结尾。

在文章中他深刻的写出了年老的祖母重病在床,使他不能废离。全文的中心是孝,感动君主的也就是中华美德中的孝。

文章后面写到官府的催逼,同时又写了祖母刘的病情又再次加重等,没有做别的解释,一个“孝”字贯穿全文,更体现李密的驰骋孝心。由此让人们联想到李密的“大孝”,却让千年之后的现代人打了折扣,让某些人感到羞愧,当下社会高速发展,人类文明逐渐走上新的高度,但传统***能落下,孝字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且要你付诸行动。当你向长辈行孝时,不仅宽慰了他们,同时你的形象在旁观者眼中也会高大起来。

保持这份态度,你会发现,天空是那么宽广,花儿是那么芬芳,正午的太阳不再那么焦灼。孝敬长辈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成功的人,首先要做到孝。孝心无价,作为炎黄子孙,没了孝,就像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我们要时刻谨记新一代人,肩负重任,我们要把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成功就是先制定一个有价值的目标,然后逐步把它转化成现实的过程。这个过程因为信念而牢固,因为平衡而持久。

生活才需要目标,生命不需要目标。

就像驴子面前吊着个萝卜就会往前走。正因为有那个目标,你才有劲儿往前走。在做的过程中,你已体验到生命是什么。

问题是,没有几个人,能够在没有目标的情况下安详当下。因为没有目标,他都不知道要做什么。

穷人生活的成本,要比富人高多了。

穷人考虑价钱而不考虑价值,最后什么都得不到。

富人考虑价值并且果断决定,于是他获得了最好的机会。

这就是为什么穷人越穷,富人越富的原因。

陈情表读后感 篇3

天底下唯至情最动人心魄。

——题记

不得不说,初读这篇文章,还真是没什么感觉!相反,绕口如同嚼蜡般难受。不觉得有什么特殊之情,不就是为人尽孝、尽忠、忠义嘛!这种事情,大千世界,比比皆是啊!干嘛说得那么煽煽动人,好像感天动地似的!

不过,读着读着,我的心就泛起了疙瘩,心情顿时很沉重。开始的轻蔑支离破碎,苦楚在心底蔓延滋生。霎时,感到一阵阵清凉,心中不由得向往起那位进退两难的官人。

李密,他虽为前蜀之臣,败朝之遗人,身份之低微,根本不值一提。但帝君不舍英才,极力召用。可是他一腔惆怅难离,患得患失。祖母卧病在床,皇帝诏书特下,“前有虎,后豺狼”进退两难。毅然的,上书陈情

言况……

六月失父,四岁离娘,孤苦伶仃,身心俱伤,他---从小便无依无靠,没了家眷。祖母亲,祖母养,成就了他,祖母便是他的全部。面对那承墨的诏书,节节攀升的任命,他心动。但却止步不前,一心想着养育祖母,陪她安享天伦。官职,在封建社会无数人垂涎,但他一句话就拨了回去;权利,那么多人渴望,他一句话就压了下去。在他眼里,祖母一人变胜过所有。

话都有些语无伦次了!我激动地不知该说什么了!整篇文章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李密这个人了;最感动的就是他的那些经历;最佩服就是他的果断。我不知道还能说些什么,感觉就像是整个脑海不停在转动,晕乎乎的。恍惚间,我仿佛看到这位伟大孝子在向我微笑。那一笑,仿佛包含了艰辛、困苦、忧愁、欢乐、期待,仿佛世间所有情感都被这一笑包容了进去……

感慨还是蛮多的,一瞬间,我感觉自己好小,虽然自己也有决断。但与他的果断相比,一下子就变得不值一提,大有小孩子气!看来我需要成长的地方还有很多,我需要走的路好有很长。

对了,差点就忘了。李密他告诉我,百义当头,孝字为先。父母很重要,他们太重我们放不下,莫待“子欲养而亲不待”,方知后悔。

记住了,珍惜眼前的,方是最好的!

心有千千结……

陈情表读后感 篇4

《陈情表》中处处表现着李密先生的无奈——在强权面前,作为微小个人的无奈。做官么?不想。

给现代民主社会,一个不想做官的人,很简单,不报名参加竞选即可,没人会把你绑架到竞选现场强迫你做**的。可当时不同。朱棣“篡位”之后,为了让普天之下xx及百姓承认其“合法性”,硬是要大儒方孝孺替自己起草一份“告全国人民书”。

方孝孺不干,于是恼羞成怒的朱棣便灭了他的十族。有人劝谏道,不能杀方孝孺,给帝国留下点“xx的种子”。朱棣坚拒,杀之。

司马炎征召李密,并非朝中无人做那个太子洗马,抑或没其他人乐意做,想做的人海了去了。很简洁的目的,他和他的政权,需要树立一个标志-不仅残酷的攻击,而且放下下士的礼貌,只要你不制造麻烦。所以,去不去给太子的马擦身子洗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李密表态,用这样一种隆重的形式,认可新主人,表达对新政权的效忠。

司马炎平定蜀汉以后,为了赢的支识分子的支持,巩固自己的政权,他实行了孝治国方略。而要推行这一策略就要树典型。树谁呢?

当然是李密。因为李密不仅是蜀汉的老大臣,也是中国著名的孝子。树李密可以一箭双雕,既可以推行治国策略,表明皇帝的英明,又可以笼络以李密为代表的蜀汉旧臣。

李密不是一般的xx,而是在蜀汉“历职郎署”的高级知识分子,蜀汉**的高级**。皇帝几次三番的下诏督促李密到朝廷就职,然而,李密也是几次三番的抗旨不遵。要知道,违抗圣旨,对抗朝廷,那可是天大的罪过,是要掉脑袋的。

李密是要以命抗争吗?

我认为卡西莫多的钟声也是另一种浪漫的爱情,他曾帮她、疼她、爱她,这种感情直至他人生的最后一秒,面对她的拒绝,也许敲钟是他最好的发泄,那时的钟声是伤心欲绝和坚持到底两种感情的讫释,童话中王子与公主的爱情在这里都显得低人一等,有过以钟声为伴奏的爱情,为爱牺牲,值了。

我们不必强求李密先生向方孝孺同志学习,也大义凛然一把,连累“祖母刘”老人,耄耋之年惨遭牢狱之灾,甚至血染夕阳红。生活中,更多的是需要妥协。每个人都有根据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需求,来决定自己生活的走向的自由。

因此,我个人对李密先生的选择理解有限。对李密先生坚持个人尊严的有限赞扬,不过,只是有限的坚持。同时,对李密先生在“严峻的政治形式下”找到充分借口的能耐,以及忍痛挥洒华言丽辞的能力,表示有限的佩服。

李密,只能那样选择,他有他选择的自由。《陈情表》只能那样写,没有别的更好的写法。要谴责,也只能谴责“不顾他人感受”的暴君司马炎,逼得李密先生这样的好人不得不说假话。

不仅要说,还要说漂亮,漂亮乱。呜呼!

所谓社会的人道与进步,落到最终处,不就是维护每一个公民的“个人感受”么?而所有残酷**的起点,也往往从剥夺普通人的正常感受开始。

于是,作者反复表明心迹,申述自己的苦衷。我是不矜名节的,我的本意也是愿意做官的,实在是为了尽孝,我才不出仕的。

《陈情表》读后感

读完李密的《陈情表》我感触颇深。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6个月就死了父亲,4岁时母亲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的。

幼时体弱多病,求知好学,博览五经,以文学见长。李密于祖母感情甚深,孝心可表。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

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后进献。秦始三年晋武帝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

李密的祖母已经96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做了一个陈述,说明了他不能回答这道诏书的原因。

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为病重的祖母床前尽孝。进退两难,实为忠孝两难。他说道“我是败亡之过的俘虏,身分卑微低贱,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还敢迟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在她年老体弱的时候,我不能抛弃她离家远行。在最后,他乞求陛下怜恤苦心,成全其愿,准允他为祖母养老送终。那样的话,生愿以生命奉献,死后也要结草图报。

忠君之情于一片孝心,令人感动涕零。这种朴素、深沉、感恩的情感,散发着永恒而温暖的人类美。

这是一本很有想象力的书。它主要讲述唐吉诃德的冒险,它把生活中一些不可能的事情集中在一起。最奇怪的事塞万提斯总是有一些不可思议、奇怪和意想不到的想法

常卧病榻的祖母老泪纵横,被疾病折磨得痛苦呻吟。李密只能忍住眼泪,带着药和水。她希望能和祖母分担一些痛苦。他还记得自己年幼丧父,生母改嫁,是瘦弱的的祖母为他撑起一方天空;他还记得自己年幼多病,九岁不会行走时,祖母的关切与辛劳;他还记得自己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时,祖母的呵护与陪伴。

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而放弃做官显达的机会;他又为了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国之心。最终晋武帝为其孝心所感动,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赏赐奴婢二人,并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林肯年轻有才。当他当选为美国参议院时,所有参议院都感到尴尬,因为林肯的父亲是个鞋匠。

人,应该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这句话使我知道:皱皱的毛票申明这些毛票在母亲兜里装了长久,但又舍不得花掉,已几次多次取出又放进,钱已被手摸皱了,可是,当她传闻孩子要买书时,母亲则绝不踌躇得将钱塞进"我"的手中。很明显,母亲的大恩典,为了儿子的学习,不吃不喝,母亲觉得是值得的。

拼一次,一辈子的时间或许都不够,争求一次,一生的经历大概也不行。欲望,欲望,你给我欲望,但你要我付出一切代价。你想要什么?李密得安危、得失、成长是必然的。

然后,做好自己。 陪自己下一场赌注,只有赢,永远都不会输。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

我们是否意识到了银丝和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陈情表》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先例,在忠孝两方面无法兼顾时,我们应该以孝为先。亲人只有一个,国家有很多人才支撑着,不会倒下;亲人如果倒下了,失去的东西比一个国家更重要。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李密在悲惨命运的摧残,依旧怀着感恩的心,是我们学***样,激励着我们在残酷的社会中坚持着那份感恩的心,将爱传递下去。

人在一天天老去,我们是否可以像李密那样做到,暂弃某些机遇而回报亲人的养育之恩。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就是磨砺尘封的心灵而不麻木,学会感恩,就是在心里白白付出。

感恩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是一种不可磨灭的良知,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品格的表现。一个甚至不懂得感恩的人一定有一颗冷酷无情的心。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有感人的感恩之情。且不说家庭中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学***遇之事所遇之人给予的点点滴滴的关心与帮助,都值得我们用心去记恩,铭记那无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图回报的惠助之恩。

感恩不仅仅是为了报恩,因为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惟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刻去永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

父母即使有一天不在了,他们还会长久地占据在儿女的记忆里。但这种同在更多的是睹物思人的追念和寻无觅处的黯然神伤:还有谁会呼唤你的乳名,牵挂你的冷暖,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

人间真情——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值得我们回味、留恋,让我们懂得感恩……

下课后我就想,我们的学生,甚至是我自己和我的同事,读《陈情表》这样一篇文章,都没有了下泪的感觉,一篇感动了一代帝王,感动了一批学士的《陈情表》却感动不了现在的我们,这是为什么?这是我们现在人的情感比古代人要淡薄些么?还是我们根本就已经丧失了“孝”这样一种情感?

还是有更多的原因呢?

陈情表读后感 篇5

历史上对《陈情表》有这样的评价: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刚上完陈情表,问我的学生:

“你们感动了吗?你们流泪了吗?”学生们很热闹地回答“没有”。

他们反问我,我也是否定的回答。

下课后我就想,我们的学生,甚至是我自己和我的同事,读《陈情表》这样一篇文章,都没有了下泪的感觉,一篇感动了一代帝王,感动了一批学士的《陈情表》却感动不了现在的我们,这是为什么?这是我们现在的人类情感比古代更薄吗?还是我们根本就已经丧失了“孝”这样一种情感?

还是有更多的原因呢?

每天我在公司的车上工作时都听有线广播。有一则公益广告:关爱我的家庭和社会。我们教过我们的孩子照顾他们的家庭吗?我们给他们照顾家人的机会了吗?

这个双休我们放假,我们就把女儿带回家自己带,早上起来她爸爸带她出去吃早餐,她跟她爸爸说:“爸爸,我喉咙痛,我感冒了,你爸爸要批评你的,会说你的。”星期一我去幼儿园接她,发现她真的感冒了,就问:

“你感冒了呀?”她马上回答:“我没有说你,我奶奶说你了。

”我们听一个五岁多的孩子说这样的话只会觉得好笑、好玩,可好笑、好玩的背后是否有一些思考呢?为什么父母要因为孩子感冒而受到批评?他感冒他就认为是父母没有照顾好,他摔跤是照看的人没有看好,那以后不读书是不是就是老师不好,工作不认真就是领导不好,生活不幸福就是社会不好-------那小孩自己该承担什么呢?

她自己有什么不好呢?我们从小就帮孩子把他们自身的问题转嫁给别人,一个从小就习惯了把自身问题都推给父母的人,那他长大后还会自觉地承担自己的责任、承担家庭的责任、承担民族的责任吗?我们还能想着“养儿防老”吗?

他会去品味父母对他的用心吗?他会去感激父母对他的养育吗?他会去关心父母的需求吗?

所以,我们要让孩子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培养他们也去学会关心父母和家人。让他们明白他们对自己的事情负责;让他们明白爸爸妈妈也需要关心。

小朋友们会读“小孔融,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但在过分关爱与呵护下的他们能真正明白那其中的深意吗?他们能像孔融、黄香七八岁时那样懂得礼仪和孝道吗?

我们不空谈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可他是我们父母的希望,他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我们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人,我们希望他的一生都是平安幸福的,而这样一个朴素的愿望却依赖于我们现在的教育。我们应该让孩子学会照顾父母,承担自己的责任。

陈情表读后感 篇6

《陈情表》是久负盛名的一篇篇章,由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而成。这篇文章虽然字数不多,却写出了饱含深情的陈述,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局势的深刻思考和由衷的忧虑。读过《陈情表》后,让我产生了许多感慨和思考。

文章开头,杜甫以自己奔走的身份开篇:“臣心所愿,非虚为之。”这句话一出,便引人深思。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国家的痛苦和当时的困境深深的思念和愧疚之情。通过描写自己的身份,作者表达了心术不正、权谋之辈为国家带来的混乱和困境,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德行和忠诚。

接下来,杜甫用了一段长长的陈述,详细地描述了唐朝内乱和战火连连的局面。他指出,当时的朝廷已经沦为了非人之地,国家正在面临着沉沦和亡国的危机。在这段陈述中,杜甫以自然景物为喻,用山川破碎、宫阙寥落等形容词描绘出当时的局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通过对国家之乱的生动描写,杜甫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沦亡的深深忧虑之情。

接下来,杜甫描写了自己的艰辛奔走之路,以及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爱国之心。他表示自己踏遍山河,才能抵达京都,向朝廷献上心中的忧虑和关切。杜甫在陈述中没有回避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是将自己的忠诚和付出说得淋漓尽致。这种为国家奔波劳累的精神及其实践精神,无疑让人们看到了作者的担当和社会责任。

接着,杜甫用了一段极富感情的叙述,表达了自己对皇帝的忠心和对国家的期望。他以亲情的纽带来形容自己与皇帝的关系,希望皇帝收到这封表章后能够理解自己的苦心,采纳自己的意见,改变国家当时的困境。他以深深的感情催促皇帝采纳自己的建议,实现国家的安宁和稳定。

最后,杜甫以激动的情感来结束了整篇文章。他表示自己磨尽心机,以尽到自己的忠诚和对国家的期望,希望皇帝能够明辨是非,采取行动。整篇文章充满了情感的宣泄,传递出了作者内心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国家寄予的厚望。通过这些动人的句子,杜甫成功地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国家前景的希望。

《陈情表》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对国家状况和自己忠诚之情的描写,杜甫用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他的内心世界。他用笔墨表达了对国家未来明亮的期待,同时也表明了自己为国家奔波劳累的坚定决心。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一封表章,更是一种流淌着对国家痛苦与关切的心灵独白。

阅读《陈情表》之后,我不禁思索起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问题。我们生活在一个中国崛起的时代,国家的发展和主权的维护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就如同杜甫在《陈情表》中的陈述一样,我们应该怀着一颗爱国之心,积极参与国家建设,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陈情表》也让我懂得了,一个伟大的国家需要有大爱和大勇的人。只有拥有对国家发展的关切和忧虑,才能够激发人们为国家付出的动力和勇气。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或许无法像杜甫那样奔波劳累,但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为国家的繁荣贡献一己之力。

综上所述,《陈情表》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杜甫的陈述和描述,我看到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和关切,也看到了作者为国家所付出的努力。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爱国的含义和责任,激发了我对国家发展的热爱和期待。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我将怀揣这份爱国之心,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陈情表读后感 篇7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臣子给皇帝的奏章,以情真意切、倾诉肺腑感人的,我个人认为当属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所作的《陈情表》了;但要以其实现的难度和效率来谈论的话,那就应该是秦朝李斯的《谏逐客书》和李密的《陈情表》两篇可谓并驾齐驱了。

《谏逐客书》所写的是向秦王谏国家大事,《陈情表》所写的则是个人的私事。两者从表面来看似乎好象找不到什么相通之处。但实际上,两篇文章均是属于抗皇命、逆圣旨的同一种类型。所以两人在历经危险的程度和处境也颇为相似。不同的是:李斯上书的对象秦始皇,一个中国封建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暴君。而李密陈表的目标则是晋武帝,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众所周知的恶王。

当时在秦王政元年的时候(公元前246年),秦王为郑国渠一事,受了很多秦国贵族的挑拨,便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的其中。于是上书给秦王而写下的这篇《谏逐客书》。后来,李斯还是成功了,秦王不仅收回了成命,最后还重用了李斯。

李密虽然和李斯的情况不大相同,但所在的危险的处境是一样的。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自己新建立不久晋代江山,一边肃除敌对余党,一边笼络前朝旧臣。李密为了在家侍奉年迈的老祖母不能入朝为官而向晋武帝上表的这篇千古传诵的《陈情表》。最后他也成功了,一篇字字见真情的文章感动了皇帝,从而恩准了他。李斯,只是一个面临着将要被放逐的客卿,要是触犯了秦王,随时可能会被斩首。李密,乃是前朝蜀国的旧臣,假如迁怒了当朝的帝王,也面临着随时被杀头的危险。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的举动都会让人有些担心。

然而,由于文章中所要表达内容的不同,因此他们在辞章也就各有千秋。李斯在文章中,全文贯穿的是一个“理”字。他采用一个“制高点”,晓之以理的处处为秦王阐述了一个“跨海内,制诸侯,统一天下”的制国大计,完全不涉及到自己,因此得以成功使秦王收回成命。而李密的文章,全文则是围绕的一个“情”字。动之以情的诉说自己艰难的境遇,以及祖孙相依为命的情谊。虽然违抗了圣命,但在朝廷的紧急召逼之下,不得不诉说衷情。最后感动了皇帝,他也因此成功了。不但不被杀头,反而还得到赏赐两女仆服侍祖母的皇恩。

刘勰《文心雕龙?章表》云:“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李密之所以采用表的形式上书给晋武帝,应该可能也是有此依据。足可见,汉魏晋时臣子以“表”上奏,是陈述衷情的。

李密的《陈情表》,在内容上不足称道。但其表情达意的辞章艺术和表述技巧,确有精妙之处,值得借鉴。全文围绕一个“孝”字,以“愿乞终老,肆不赴命”为主旨,凄恻婉转。溢情于词,表现了一个孝孙的拳拳之心,令人感动。

行文落墨就痛陈悲惨遭遇和凄苦家境,用“臣以险畔,夙遭闵凶”勾起,诉说命途多舛、罪孽深重的苦衷。“零丁孤苦”一语,概括了自幼而孤。早失母爱,“少多疾病”,内外无亲的“门衰祚薄”不幸。岁月凄楚,幸有祖母“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才能存人世至今日。臣得幸存,但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如今,“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责无旁贷,义不客辞。这里用事实倾诉往日臣不可无祖母,祖母对臣恩重如山;今日祖母不可无臣,臣对祖母尽孝道是天理良心所在。字字哀痛,声声落泪,叙事与抒情水乳文融。

接着,表文追述辞谢拜官的境况和进退两难的心情。为了使皇上不致对臣的“辞不赴命”、“辞不就职”产生误解。一方面诉说“臣以供养无主”,确有特殊图难;另一方面,以退为进、久颂皇恩浩荡,以表臣深明皇上宠幸之恩德。表文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等词句,表述对皇上的无限感敢之情,并诉说臣乃卑贱之人,能得到如此荫赐,“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的。

在一番歌功颂德之后,又回转笔锋,述说臣之艰难苦况,并未能得到皇上的体谅,因朝廷责备、诏召,地方官上门逼迫驱赶。“责臣”、“催臣”、“急于星火”等词句,点染了十万火急的形势。但表文至此,又巧妙地迂回婉曲,申述臣未敢违逆君命,确有“欲奉诏奔驰”之心志,奈何“刘病日笃”、皇上又不许“苟徇私情”,如此进不得,退不能,左右为难,心情矛盾,处境尴尬,实在不知道如何处置啊!表文委婉渲泄了忠孝不能双全的思绪。

窘境摆出来了,何去何从,矛盾该怎么合理解决,表文扣住晋王朝“以孝治天下”的幌子,恣意颂扬,然后把自己摆了进去。陈说应该得到怜悯、抚育的理由。但据此来请求皇上施思免召,似嫌理由尚不完备,于是又以个人的经历、遭遇,从两方面诉说效忠朝廷的心志。其一是为了消除皇上对臣“矜名节”自命清高的怀疑,追述少年时期就已任职前朝,本来就是希望求官职显发达的,但是并没有什么夸耀自己名声节操的意思。其二是为了表白臣确有奉诏之愿,并不是对朝廷有异心,自述臣为亡国贱俘,身份卑微,能蒙受恩德显达升官,确是感激不尽,哪还敢犹豫迟疑,或另有他求。这样晋武帝的猜疑与戒心便消除了。如此说来,是应该奉诏赴命了,但表文并没有借势直下。而是峰回路转,叙写祖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凄苦危殆,抒发与祖母“更相为命”,必须对祖母奉养终老的孝顺衷情。这里写得缠绵婉恻,情意深重,感人至深。

可能有些历史对李密当时不愿入朝为官另有所评议,认为司马氏统治集团内部勾心斗角,矛盾错综复杂,李密作为亡国旧臣,对卷入当时的政治漩涡不免有所顾虑和警戒,供奉祖母虽是实况,也是推托借口。但妙在不露痕迹,利用普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旗号,恳诉臣必须尽孝祖母不能赴召之情。

再从年龄计议,述说“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拿鸟兽对比,述说鸟尚有反哺之情,臣怎能可不伏乞终养,实在只能先尽孝,后尽忠了。最后几乎是对天盟誓,连州官和天地鬼神都要请来作为“臣之辛苦”的证人了。文章终了,李密确是到了掏出心肝、沥血陈情的境地,决心要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来报答皇恩。晋武帝虽然残暴不堪,但也不得不被李密先孝后忠的恩情挚意所深深的打动了。

李密所作《陈情表》,不事雕琢,不以构思奇妙见长,但感情真挚朴实,铺叙委婉曲折,抒情诚挚深沉,叙事具体感人。虽然淡语浅言,但句句真情,皆为肺腑之言。再加上行文简练畅达,因此经久不衰,光彩照人,才被后世的人们不断的千古传诵。

陈情表读后感 篇8

人不是生来就知道,但生活中总有爱。关怀是美的重要元素。

李密的《陈情表》句句含情,字字有泪,“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字里行间,体现了祖母对李密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也流露了李密对祖母的反哺之孝。试想,倘若祖母不是对他倍加关怀与爱护,他又怎能写出这样千古流传的至孝之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一个好故事。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成功的人,首先要做到孝顺。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脏,只有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更何谈顶天立地,闯出一番天地。

在生活中,有很多关于孝道的感人故事。

记得有一次,妈妈公司里组织一次旅游,正好闲来无事的我也跟了去。快到海边时,我们见到了这样一对母子:老人年逾古稀,男子已近不惑之年。

他们的服装很土气,一辆破旧的电动三轮车不符合周围迷人的风景。经过一番交谈后,我们知道,他们是来自粤西地区的一处穷乡僻壤,为了来这里,一路上已经折腾了好几天。男子说。

老人家这辈子都想见见海,如今已上了年纪,再不出来,怕没机会了,也就咬咬牙骑着三轮车过来了。

听了这话,我的心仿佛被尖锐的刀字狠狠地刺入一样。是啊,行孝乃天经地义,为人子女不正是要像这男子一样及时行孝吗?“而刘夙婴疾病,长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是啊,及时行孝,就是要懂得时间有限和珍贵。总以为来日方长,总以为机会常有,却不想,人生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亲情也是无法完全回报的,还有,生命本身隐藏着不堪一击的脆弱。一个“孝”字,上为老,下为子,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这就注定了父母只能陪子女一段路,一段不长不远的路。

倘若总是忙于功名利禄,忙于权势尊位,而忽略了父母,遗忘了亲人,也就是说真的“子欲养而亲不待”了。

上天只赐予了我们一次缘分,如果我们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在珍贵的日子里,与父母好好相处,嘘寒问暖,也就是不会有太多遗憾和痛苦。天下儿女,孝顺及时,趁我门父母还活着!

陈情表读后感 篇9

看完李密的《陈情淼》,感触颇深。餐桌上,一方面感激朝廷的恩情,另一方面也得为病在床上的奶奶尽一份孝心。进退两难,真是忠孝两难。他说:“我是过去的囚徒,身份卑微,又被朝廷提拔任命,哪敢犹豫徘徊,抱有更高的希望。”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余奶奶相依为命。当她年老体弱的时候,她不能抛弃她到远方去旅行。最终,他恳求陛下慈悲苦心,如愿以偿,让他为祖母退休。那样的话,我愿意用我的生命来奉献我的生命,我也会在死后画一个草图。忠于君王是一片孝心,令人感动。

李密懂得感恩。为了报答祖母的恩情,他放弃了当官的机会。为了报答朝廷的恩情,他承诺“生为死头,死为死头”。拔草报国之心”。最终,晋武帝被他的孝心所感动,不仅答应暂时不去诏书,还赏赐了两个奴婢,并赐予

人永远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一滴水之恩,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我们有没有注意到那一缕缕银丝,那一丝皱纹?感恩需要

人一天天老去,我们能不能像李蜜一样,暂时放弃一些机会,报答亲人的恩情?感恩是一种感恩恩情,是每一个不忘他人恩情的人的一种萦绕心头的情感。学会感恩,就是擦亮尘土飞扬的心。麻木了,学会感恩,就是牢记单相思。

陈情表读后感 篇10

《陈情表》读后感:真实的谎言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苏轼如是说。

那么,我就很惭愧了,我的学生更是无可救药了。因为我们看完后没有哭,连痛苦的表情都没有。这样一篇被称为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的佳作,我们没有被感动得泣涕零如雨,真是暴殄天物。

这能怪谁呢?读得痛了,痛得哭了,哭得死去活来就孝了?如果这样就太简单了。

我可以很负责任地为国家提供国民道德素质的评价标准,只要三条就够了。《出师表》、《陈情表》、《祭十二郎文》。谁读此三篇文章不落泪,谁道德素质不及格,别说升官,做人都无望。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可我实在是没有兴趣读千遍。如不是要求背诵,可能读一遍就够了。我不想再看一遍的原因是孝道不是本文的核心。孝顺是借口。这是一个避难的好借口,或者是一个在时机不成熟时不轻举妄动的好借口。

《陈情表》陈什么情,你要明白,不只是尽孝之情,还有凄苦之情、感激之情、恐惧之情、狼狈之情、报效之情。而这众多纠结在一起的情感,又真假难辨。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假作真来真亦假,真作假来假亦真。如果说,李密以奉养祖母刘为理由拒不为官,似乎说得通,因为李密在当时的确是出了名的大孝子,并曾经被举为孝廉。如果只是为了这个,那就有点牵强了。我以为李密在蜀汉当官多年,一直在郎府。

当初能奉养,现如今怎么就不行了呢?李密的身世的确很惨,父母早早离他而去,或辞世,或改嫁,父爱母爱严重缺失。九岁不行,身体严重先天不足。

无兄弟,甚至想有一位能走动的亲戚都是奢侈的。真是惨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外无极功强近之亲也就罢了,内无五尺应门之童就不免有些夸张。

李密是做过官的人,还不是一般的小官,郎署至少也是省级干部。连服侍生活起居的小童都没有,这官做得也太寒碜了吧。之所以这么说,大概意图是,我都惨成这样了,你就放过我吧!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有一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这话不仅仅是溢美之词,我怀疑说的是反语。晋武帝司马炎在政治上,基本上可以算作一个昏君。

罢废州郡武装、大肆分封宗室,种下日后八王之乱与永嘉之祸的远因。生活上,荒淫无度,宫内罗致宫女万人以上,造成社会荒淫奢侈,给西晋王朝的短命奠定了基础,埋下了伏笔。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孟子老早就教导我们要伸之以孝悌之义。我们又知道,统治者让自己的百姓都做孝子,孝子的成色越足,忠臣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他们的后院却常常**,为了争夺皇位,杀父弑君,手足相残,清洗要臣的事屡见不鲜,家常便饭。

以孝治天下,本来是只允许国家**放火,禁止人民点灯的事。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知识分子在乱世当中如果说还能有一点值得夸耀的话,那就是名节。士可杀不可辱,李密自轻自贱到如此地步,是让我大跌眼镜的。

当真是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识时务者为俊杰。李密好像在说我不是一个无耻的人。给我时间和空间。如果我丈夫死后急于再婚,别人会怎么看我。

我根本不想要贞节牌坊,但时机还不成熟。你急什么?一次又一次。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这让我很难做。

哎!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真,谁解其中味?

《陈情表》中,处处表现着李密先生的无奈--在强权面前,作为微小个人的无奈。做官么?不想。

给现代民主社会,一个不想做官的人,很简单,不报名参加竞选即可,没人会把你绑架到竞选现场强迫你做**的。可当时不同。朱棣“篡位”后,为了让世界各地的学者和人民认识到其“合法性”,大儒家方孝孺被迫为自己起草了一封“致全国人民的信”。

方孝孺不干,于是恼羞成怒的朱棣便灭了他的十族。有人劝方孝孺不要被杀,给帝国留下一些“士人的种子”。朱棣坚拒,杀之。

司马炎征召李密,并非朝中无人做那个太子洗马,抑或没其他人乐意做,想做的人海了去了。很简明的目的,他以及他的政权,需要树立一个标志--不只残酷打击,还可放下身段礼贤下士的,只要你不瞎捣乱。因此,不给王子的马洗身洗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李密要以如此隆重的形式表达对新政权的承诺。

司马炎平定蜀汉以后,为了赢的支识分子的支持,巩固自己的政权,他实行了孝治国方略。而要推行这一策略就要树典型。树谁呢?

当然是李密。因为李密不仅是蜀汉的老大臣,也是中国著名的孝子。树李密可以一箭双雕,既可以推行治国策略,表明皇帝的英明,又可以笼络以李密为代表的蜀汉旧臣。

李密不是一般的学者,而是蜀汉“立史郎府”的高级知识分子,蜀汉**的高级**。皇帝几次三番的下诏督促李密到朝廷就职,然而,李密也是几次三番的抗旨不遵。要知道,违抗圣旨,对抗朝廷,那可是天大的罪过,是要掉脑袋的。

李密是要以命抗争吗?我们不必强求李密先生向方孝孺同志学习,也大义凛然一把,连累"祖母刘"老人,耄耋之年惨遭牢狱之灾,甚至血染夕阳红。生活中,更多的是需要妥协。

每个人都有根据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需求,来决定自己生活的走向的自由。因此,我个人对李密先生的选择理解有限。对李密先生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虽然,只是有限坚持--表示有限的敬意。

同时,对李密先生在"严峻的政治形式下"找到充分借口的能耐,以及忍痛挥洒华言丽辞的能力,表示有限的佩服。李密,只能那样选择,他有他选择的自由。《陈情表》只能那样写,没有别的更好的写法。

要谴责,也只能谴责"不顾他人感受"的暴君司马炎,逼得李密先生这样的好人不得不说假话。非但要说,还要说得漂亮,漂亮得一塌糊涂。呜呼!

所谓社会的人道与进步,落到最终处,不就是维护每一个公民的"个人感受"么?而所有残酷**的起点,也往往从剥夺普通人的正常感受开始。

陈情表读后感


工作总结之家觉得“陈情表读后感”是一个值得您关注的话题不妨一读,在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我们应该把想法写进读后感里。读后感可以很好的把读书时的感想和读书的过程结合到一起,不断提升自己阅读的水平,您对于写作品读后感有什么个人看法呢?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

陈情表读后感【篇1】

天底下唯至情最动人心魄。

——题记

不得不说,初读这篇文章,还真是没什么感觉!相反,绕口如同嚼蜡般难受。不觉得有什么特殊之情,不就是为人尽孝、尽忠、忠义嘛!这种事情,大千世界,比比皆是啊!干嘛说得那么煽煽动人,好像感天动地似的!

不过,读着读着,我的心就泛起了疙瘩,心情顿时很沉重。开始的轻蔑支离破碎,苦楚在心底蔓延滋生。霎时,感到一阵阵清凉,心中不由得向往起那位进退两难的官人。

李密,他虽为前蜀之臣,败朝之遗人,身份之低微,根本不值一提。但帝君不舍英才,极力召用。可是他一腔惆怅难离,患得患失。祖母卧病在床,皇帝诏书特下,“前有虎,后豺狼”进退两难。毅然的,上书陈情

言况……

六月失父,四岁离娘,孤苦伶仃,身心俱伤,他---从小便无依无靠,没了家眷。祖母亲,祖母养,成就了他,祖母便是他的全部。面对那承墨的诏书,节节攀升的任命,他心动。但却止步不前,一心想着养育祖母,陪她安享天伦。官职,在封建社会无数人垂涎,但他一句话就拨了回去;权利,那么多人渴望,他一句话就压了下去。在他眼里,祖母一人变胜过所有。

话都有些语无伦次了!我激动地不知该说什么了!整篇文章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李密这个人了;最感动的就是他的那些经历;最佩服就是他的果断。我不知道还能说些什么,感觉就像是整个脑海不停在转动,晕乎乎的。恍惚间,我仿佛看到这位伟大孝子在向我微笑。那一笑,仿佛包含了艰辛、困苦、忧愁、欢乐、期待,仿佛世间所有情感都被这一笑包容了进去……

感慨还是蛮多的,一瞬间,我感觉自己好小,虽然自己也有决断。但与他的果断相比,一下子就变得不值一提,大有小孩子气!看来我需要成长的地方还有很多,我需要走的路好有很长。

对了,差点就忘了。李密他告诉我,百义当头,孝字为先。父母很重要,他们太重我们放不下,莫待“子欲养而亲不待”,方知后悔。

记住了,珍惜眼前的,方是最好的!

心有千千结……

陈情表读后感【篇2】

有些感动,我不明白该如何表达;有些心境,我不明白该如何诉说。读《陈情表》,给我的便是这样一种感受。

读第一自然段,他命运如何坎坷,我不一样情;读第二自然段,他选择如何艰难,我不一样情;而读到第三、四自然段,我却无法不为之动容!“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致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费远。”读到那里,我明白,作者早已把自我生命与祖母生命融合一体,祖母生命一点一点消逝,他自我的一部分生命也在一点一点离开。“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待此,我明白,作者已是在用自我生命换取一次报恩的机会。

亲情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为它常始于相依为命,而最终倾力报恩。《陈情表》,便是最典型地体现了这种伟大的、深刻的感情。

相濡以沫,不曾相忘于江湖。

陈情表读后感【篇3】

险衅(xiǎnxìn):凶险祸患(这里指命运不好)。 险,艰难,坎坷;衅,灾祸

见背:背离我,离我而去。这是死的委婉说法。见,由被动句发展而来,但这里已不再用作被动,类似结构为见谅,译为“我”的意思

儿息:同子息、生子;息:亲生子女。又如:息子(亲生儿子);息女(亲生女儿);息男(亲生儿子)

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服丧九月为大功,服丧五月为小功。这都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

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这里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伏惟:表示恭维地伏在地上去思忖、心想、认识,是古时下对上陈述己见时的谦敬之辞。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拔擢(zhuó):提拔

区区: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古今异义);另一说指”我“,自称的谦词

二州:指梁州(在今陕西省汉中地区)、益州(在今四川省) 牧:古代称州的长管;伯:长

结草:典故,出自《左传》。见成语“结草衔环”,表示死后也会像结草老人一样来报答恩情.

闻:使动用法,使…知道。y上文“具以表闻”的“闻”用法相同。

陈情表读后感【篇4】

凡幼年失怙者,往往在青年之后便会发迹,不是官运亨通,仕途畅达,就是学业精进,名动千秋,或者财源茂盛,极尽豪华.古者如孔子、孟子、李密、欧阳修,范仲淹,岳飞等等,不计其数。近者,因本人足迹视眼有限,名人显士,一概不触,单就身边与我同龄一二人言之:一是我幼时同村的郑发,他十五岁高中最后一年的上学期,也就是一九七九年下半年,他父亲挖耐火矿被矿石砸伤,不治身亡,他是家中老大,下有四个弟弟,其寡母尊其夫临终遗言,“腾云(郑发小名)一定要读下去。”在第二年的高考中,他考了317分,比我整整少40分,我上了师范类大专,他考入地属中专——涟源地区供销学校.那时候,专业人才稀缺,他一毕业便分到麻阳县计委,尔后入党,其后几十年,仕途畅达,官运亨通,现在听说是某大局局长,二十年前,他便在一次回乡省母时与人说:“现在我不愁无人给我送钱送物,我只考虑自己能不能接。”他手可通天,人一隔壁县任职,手却伸到了他的祖籍之县,几个小弟均是在他的提携下,城里置地购房,乡里还享受低保。

二是我出外打工后华茂的同事陈风,也是十五岁失父,后考入师范中专,毕业后分入一中学教书,草娶了一个普通人家女儿为妻,并育有一女,如此,便基本注定了他的贫民一生,草根一族了,可是,鬼使神差,他却被一女中豪杰爱得死去活来,此女子便是易琼,她工作不让须眉,又是一相父教子之能手,尤其是精于理财,目光远大而敏锐。陈在易的辅弼之下,一路稳打稳扎,顺风顺水,搭乘房地产刮起的狂风,适时买卖,几个来回,竟赚得盆满钵满,现已在深圳站稳脚跟,立家置业,业已跻入有产阶级之行列.几次酒后,他放情自抒,“现在我就是不做,也可安享晚年了,我两口子现已制定了一个规划,每年起码出远门旅游一次,或国外,或国内,日子可以休休闲闲地过了。”相较于我这个与之职业同类,甚至当年起点比他略高的人而言,现已是天上人间了。

人过五十,不识《易经》皮毛者亦是一算命先生。我过五十后,愈益相信天命,相信因果报应。

我相信幼时受大难者,成年当亨达;小时享至福者,中景或晚景必凄凉;嗜杀成性者,必死于非命;贪财图货者,终两手空空;见色起淫者,妻女必报;位高权重,炙手可热、倚势凌人者,必临门衰祚薄,门庭长草之殃。行善者,必有平安之福;作恶者,必应天遗。我相信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我相信人生一世皆公平.君不见和绅、石崇前半生富可敌国,享尽奢华,却均死于非命,财货充公;明朝福王朱常洵几十年极尽人间之福,却成为农民军的福禄宴品。

吴三桂杀人无数,死后子孙灭绝,襁褓中婴儿也不免其祸;君不见洪秀全享尽人间之福,其子九岁便拥五绝色美女,而洪秀全天不予年,其子十六岁便遭凌迟。一人权势福禄太过,必用家族灾祸相抵,一人受尽人间惨苦,子嗣必承其未享之福。

才能卓绝者生前多灾多难,死后当留芳百世,如司马迁,岳飞;奸轨狡顽之徒生前逍遥猖狂,死后当遗臭万年,如秦桧,李林甫.

纵观历史,放眼现时,仰视环宇万物,俯察尘土众生,到头来,无不是一个公平。日被月替,月遭日没,水被土淹,土遇水冲。羊吃草,羊喂狼,狼死养草终养羊。

不必羡慕奢华,不必仰视权贵,平平淡淡才是真,亦是真正之福。

陈情表读后感【篇5】

刚背会了李密的《陈情表》,我觉得家里有小孩的都要让他背会,我的人生经历不过才三四十年,所见所闻可以说相当有限。但在这短暂三四十年里对我内心冲击最多,力量最大,让我最痛的只有一个字,就是“孝”。近到亲戚朋友,远到父老乡亲,少年时风风火火,中年时意气风发,但是能够安享晚年的……

孝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华文化,便是“孝”。读了《陈情表》后,更是临表涕零。《陈情表》是三国两晋时期文学家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辞意恳切,真情流露,语言简洁,委婉畅达。此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一个人,六个月大就没有了父亲,四岁母亲被逼改嫁,九岁还不会走路,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有兄弟姐妹,连一个近一点的亲戚都没有,只有一个祖母扶养他,而祖母又多病,离不开汤药,我们现代人的生活衣食无忧,住的是高楼大厦,出门汽车代步,入室空调暖气。我觉得我们已经很幸福了,为什么还有人有哪么多的忧愁?是不是我们需要的东西不多,想要的东西太多了?

因为李密很孝顺,又有文化,当时的太守推荐他为孝廉;后来刺史又推举他为秀才;他都因为祖母生病无人照看,不接受任命。不久朝廷又特别下了诏书,封他为郎中;没多久又让他做太子的待从。他都上表说明情况,不去就职。

这个事情如果放到现在,或许会有人说他傻。放着朝廷大官不做,在家里伺候老太婆。李密是对的,他知道孝敬祖母是根本,做人不能忘本。李密并不是不想做官,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我如果没有祖母,无法达到今天的地位;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

很简单的道理,这也是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试想人如果和动物一样,父母老了就把他们推到荒郊野外,听任其自生自灭,那人还是人吗?人何以称为万物之灵?乌鸦尚知反哺,蝼蚁尚且偷生,更何况是人呢?曾子说孝有三等,第一,子女到了能够自己谋生的年龄阶段,首先要自食其力以不累及父母。第二,子女要好好做人做事,不使父母或自身受到羞辱。第三,子女力求发奋图强,使父母享有美名,才算是大孝。

百善孝为先,饮水要思源,愿我们家家户户都母慈子孝,幸福美满!

陈情表读后感【篇6】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而我们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人在一天天老去,我们是否可以像李密那样做到,暂弃某些机遇而回报亲人的养育之恩。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

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一个人连感恩都不知晓的人必定是拥有一颗冷酷绝情的心。在人生的道路上,随时都会产生令人动容的感恩之事。且不说家庭中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所遇之事所遇之人给予的点点滴滴的关心与帮助,都值得我们用心去记恩,铭记那无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图回报的惠助之恩。感恩不仅仅是为了报恩,因为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惟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刻去永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

父母即使有一天不在了,他们还会长久地占据在儿女的记忆里。但这种同在更多的是睹物思人的追念和寻无觅处的黯然神伤:还有谁会呼唤你的乳名,牵挂你的冷暖,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

人间真情——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值得我们回味、留恋,让我们懂得感恩……

陈情表读后感【篇7】

【复习目标】 体会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2、 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2、 熟读课文并背诵,整体感知大意。

3、 通过“反馈练习”的形式检测本堂的复习效果。

一、基础积累。 字音  险衅(xìn) 夙(sù)遭闵(mǐn)凶  门衰祚(zuò)薄

床蓐(rù)  茕(qióng)茕孑(jié)立    猥(wěi)以微贱

除臣洗(xiǎn)马  逋(bū)慢  陨(yǔn)首 犹蒙矜(jīn)育

拔擢(zhuó)宠命优渥(wò) 终鲜(xiǎn)兄弟  期(jī )功强 近

险衅 夙遭闵凶  门衰祚薄  床蓐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逋慢  陨首  犹蒙矜育  猥以微贱  拔擢   宠命优渥  终鲜兄弟

4、 本词的文言知识。

③词类活用:闵(形做名)、微贱(形做名)、犬马(名做状)、闻(使动)

5、

陈什么――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陈述年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1)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什么地方写“忠情”?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明确: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   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陈情表读后感【篇8】

如果说,友情是燃烧孤独的心灵之灯,那么亲情则是撑好温馨的港湾之伞。从降生到离去,它始终会为你遮风挡雨。

李密在《陈情表》中用肺腑之言向皇上倾诉到:他从小父母离去既无叔伯,也没有兄弟,唯有祖母与他相依为命。特别是“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中余年”是那样令人感动,又是那样的令人心酸,这不禁让我深思:李密本可以升官发财,但是他为何那般依然决然地冒着生命危险推辞这等美差?

再深入的了解他的《陈情表》,我想我明白了他的那般决然,那般勇气从何而来。正如他所言“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他是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写给晋武帝,亦是怀揣着乌鸦反哺的心表达自己对祖母的感情。他宁可放弃荣华富贵,也不愿意放弃亲情;宁可抗旨,也不敢懈怠报恩,这样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中国人讲“百善孝为先”并非是没有道理的,在我们功成名就之时,为我们撑起一片天空的父母悄然退在了我们的身后;在我们一事无成时,他们默默冲在我们身前为我们铺好前方的路。但是,我们只是不断的向他们索求:在幼年时除了花钱就是贪玩;在壮年时,除了工作便是孩子,从未把心思放一点儿在父母身上。也许有一天我们终于想起为父母做什么事的时候,父母已然离去,这是我们除了无能的哭泣还能做什么呢?

为什么,我们不能向李密学习?

就如他所言,“宠命优渥,岂敢盘恒,有所希翼,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区区不能废远。”功名利禄,只要有实力,何惧明朝?可是时光如梭啊!在我们长大之时,就是父母老去之时,他们没有时间,也不可能像等着儿时我们长大那样,等着我们拥有一切之后再来陪伴着他们了。所以我们应该深思李密的《陈情表》,更应该学习李密的勇气与精神,在能抓住的时候,牢牢抓住亲情吧!别只顾追求自己的幸福而忘记了身后逐渐老去的父母。

我们说,每一对父母与子女的相遇都是注定的,却忘了问,父母天生就是父母吗?忘了问,爸爸妈妈这个千呼万唤的称谓背后的男孩,女孩是谁?在做父母之前,他们也是王子与公主;在做父母之后,他们甘愿沦为提款机与保姆;在你成为他们的全部之前,他们是那样的洒脱,在你成为他们的全部之后,他们却是拥有千万种顾虑与担心,这便是伟大的亲情。

请在还算及时的现在,多多陪伴家人,多听听父母的唠叨,多分一点儿心思给他们,路从今日起亲随。

陈情表读后感集合10篇


读书可以让我们直面困难,作者写的作品能带给人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最近你是不是有写读后感的想法呢?希望这篇关于“陈情表读后感”的文章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陈情表读后感【篇1】

曾经听过一种说法,是说最好的文章都是作者用自己心里的热血写成,就是当年干将、莫邪是用鲜血淬出的天下最锋利的宝剑一样凝聚了作者全部的情感与灵魂的作品.可以超越时间和语言的限制,拔动所有人的心弦,因为它们所包含的,是人类所共有的最本质的情感。

《陈情表》再一次地验证了这种说法的正确性,这篇千年前的短短文章,使千年之后的我在掩卷之后不禁潜然泪下。

本来已极尽凄凉的身世,由李密写来,只觉得每一个字都闪着盈盈泪光,每一句话都让人的鼻端忍不住阵阵的酸楚。那寥寥的几百字,却像几万根细密的小针,绵绵地刺着人的心,一股热热的潮流从心里向外涌着,布满全身每一个毛孔,说不清是酸,是涩,还是苦。这感觉还不是像潮水那样排山倒海般地袭来,而是像潺潺的小溪,有无数的支流,缠绵,悠长,细密,在胸臆间、脑海里久久地徘徊。

李密真的是用他的那颗心、那腔血写就了这篇文章,眼前甚至可以看见那一片正在跳动着的鲜红。40年相依为命的祖母,就是他全部的世界,就是他整个的灵魂。祖母的恩情,已不是山高海深这样的语言所能够形容,对于他来说,即使倾尽了整个生命也无法报偿其万一。所以,名望,官位,利禄,一切都加起来也及不上对祖母多一天的奉养;一丝的亲情,即使用全部的世界也无法换取。

千年之下,境遇迥别,但我依然泪下。也许,所有感人至深的文字都是如此,重要的不是如何贴切华丽的言辞,而是那颖拳拳的赤子之心。

陈情表读后感【篇2】

有些感动,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有些心情,我不知道该如何诉说。读《陈情表》,给我的便是这样一种感受。

读第一自然段,他命运如何坎坷,我不同情;读第二自然段,他选择如何艰难,我不同情;而读到第三、四自然段,我却无法不为之动容!“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致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费远。”读到这里,我知道,作者早已把自己生命与祖母生命融合一体,祖母生命一点一点消逝,他自己的一部分生命也在一点一点离开。“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待此,我明白,作者已是在用自己生命换取一次报恩的机会。

亲情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为它常始于相依为命,而终于倾力报恩。《陈情表》,便是最典型地体现了这种伟大的、深刻的感情。

相濡以沫,不曾相忘于江湖。

陈情表读后感【篇3】

李密曾担任蜀国的官,蜀亡后,晋武帝司马炎征召他出任太子洗马。他呈上《陈情表》辞谢,恳请晋武帝允许他辞不赴命,供养祖母。这样的请求要让晋武帝理解,十分困难,但最终李密的请求获得了恩准,那么,是什么打动了晋武帝呢?在读了无数遍文章之后,在思索了很久之后,我顿悟,是李密的人品让自我的心愿得以实现,李密“知恩报恩”,不仅仅“知祖母的养育之恩、报祖母的疼爱之情”,并且“知皇上的知遇之恩、报皇上的重用之德”,这样的人,还有谁会强行阻挠他的正义之举呢?

李密详细叙述自我悲苦的身世:出生六个月,慈父离世;四岁时,舅舅强迫母亲改嫁;从小体弱多病,九岁还不能行走;既没有伯伯叔叔,又缺兄少弟。李密说自我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他只是想证明祖母对自我恩重如山,自我不能放弃尽孝而去朝廷为官。他期望自我像乌鸦反哺一样能够给祖母养老送终。“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句句深情,字字血泪,读者不得不感叹李密乃真正的孝顺,放弃名利的诱惑,只为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

皇上的重用让李密极度的惶恐。他真诚地向皇上做出解释:我既卑微又鄙陋,您让我担当太子洗马一职,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的。在李密的心里,皇恩的确浩浩荡荡。为了排除“一臣不仕二朝”的嫌疑,他坦诚地向皇上表白:我以前一向做官,原本谋求仕途宦达,并且,我此刻只是亡国奴,不敢有所盘桓。为了报答皇上的重用应允的恩德,他做出深重的承诺,“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果然,李密在祖母去世之后,进朝为官,官至汉中太守。

李密向后人展示了他伟大的品行:至孝至真,知恩图报!

陈情表读后感【篇4】

读陈情表,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的懂得了:“世界上没有一条路可以一马平川,没有一个人可以随心所欲”但人生却因“孝”更具有归属感更加真实。

陈情表作者李密,面对当朝的高官厚禄,面对自身的安全,他选择了“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李密面对忠孝两难的境况毅然决然尽孝之心让人感怀。

自古以来,人们行事都以“白孝善为先”中国古代各种律法束缚人们,而违背君主的意思是逆君大罪,李密面对杀头之罪也选择侍奉养育自己的祖母。开头先写年幼的孤苦,祖母刘是照顾他并将他养大。他本人也是;“无伯叔,鲜兄弟,晚有儿息,祖母对他的恩情肯定了他坚持以孝结尾。在文章中他深刻的写出了年老的祖母重病在床,使他不能废离。全文的中心是孝,感动君主的也就是中华美德中的孝。

文章后面写到官府的催逼,同时又写了祖母刘的病情又再次加重等,没有做别的解释,一个“孝”字贯穿全文,更体现李密的驰骋孝心。由此让人们联想到李密的“大孝”,却让千年之后的现代人打了折扣,让某些人感到羞愧,当下社会高速发展,人类文明逐渐走上新的高度,但传统习俗不能落下,孝字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且要你付诸行动。当你向长辈行孝时,不仅宽慰了他们,同时你的形象在旁观者眼中也会高大起来。保持这份态度,你会发现,天空是那么宽广,花儿是那么芬芳,正午的太阳不再那么焦灼。孝敬长辈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成功的人,首先要做到孝。孝心无价,作为炎黄子孙,没了孝,就像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我们要时刻谨记新一代人,肩负重任,我们要把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陈情表读后感【篇5】

《陈情表》作者李密,面对当朝的高官厚禄,面对自身的安全,他选择了“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李密面对忠孝两难的境况毅然决然尽孝之心让人感怀。

自古以来,人们行事都以“白孝善为先”中国古代各种律法束缚人们,而违背君主的意思是逆君大罪,李密面对杀头之罪也选择侍奉养育自己的祖母。开头先写年幼的孤苦,祖母刘是唯一照顾他并将他养大。他本人也是;“无伯叔,鲜兄弟,晚有儿息,祖母对他的恩情肯定了他坚持以孝结尾。在文章中他深刻的写出了年老的祖母重病在床,使他不能废离。全文的中心是孝,感动君主的也就是中华美德中的孝。文章后面写到官府的催逼,同时又写了祖母刘的病情又再次加重等,没有做别的解释,

一个“孝”字贯穿全文,更体现李密的驰骋孝心。由此让人们联想到李密的“大孝”,却让千年之后的现代人打了折扣,让某些人感到羞愧,当下社会高速发展,人类文明逐渐走上新的高度,但传统习俗不能落下,孝字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且要你付诸行动。当你向长辈行孝时,不仅宽慰了他们,同时你的形象在旁观者眼中也会高大起来。保持这份态度,你会发现,天空是那么宽广,

花儿是那么芬芳,正午的太阳不再那么焦灼。孝敬长辈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成功的人,首先要做到孝。孝心无价,作为炎黄子孙,没了孝,就像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我们要时刻谨记新一代人,肩负重任,我们要把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陈情表读后感【篇6】

《陈情表》讲述的是一件忠孝两难全的事情,文章主人公李密年少多病、家破人亡,在祖母的抚养下渐渐长大成人。祖母因疾病缠身,常卧病在床,李密一边照顾祖母,一边为报国恩之事担忧,最终造成“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的结果。文章运用了大量的优美的文字去渲染一种悲怆、凄惨、急切的心境,使人黯然落泪。作者在忠孝两难全的境遇之下,最终选择了先尽孝后尽忠。反观现代,这种感人的尽孝的故事又何尝不多呢?

现代的父母,经常为了子女的幸福而劳碌奔波,但又有多少子女能领悟这份恩情,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呢?”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这是我父母经常讲的一句话,小时候我不懂得这句话的意思,但现在我懂了。

在数个月前,我家曾经因经济问题,而一度陷入贫困。或许外人可能认为我们家笨,但作为一个有情义的人,朋友有难我们必须去帮。正所谓“患难见真情”,在那段日子里,我体会最深的依旧是父母对我的爱。由于缺钱,我们的生活必须省吃俭用。每一顿饭虽然都比较丰盛,但这里却是父母省吃俭用省下来的。在一个星期五,晚餐桌上饭菜非常丰盛。一家人一边说笑,一边看新闻。突然,爸爸笑着对我说到:“儿子,你上学时,我和你妈妈过的是温饱水平的生活,一条鱼分两顿吃;但你一回来,我和你妈妈都直奔小康了。”表面上这是一句说笑的话,但这里面蕴含的辛酸,我又何尝感受不到呢?想到这里,我不禁心酸,心中的刺痛一次次触动着我。

父母不仅给予了我们物质的支持,还给予了我们精神支持,激励着我们前进。父亲,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父爱如山,父亲是我背后最强大的靠山。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痕迹渐渐浮现在他的脸上,父亲老了。父亲虽然老了,但他永不言弃的精神始终未曾消磨。他每天依旧坚持运动,担负着家里的重担。每个周日,他总是想方设法的亲自送我上学。上学的路上,他总不忘叮嘱我要认真学习,不懂要多问老师。他相信付出了总会有回报的。父亲这种永不言弃的精神激励着我前进,成为生活、学习上的强者。虽然我不太好斗,但不代表我不会进步。我在学习上依旧坚持着永不言弃的精神,培养一种刻苦钻研的精神。在生活中,我不断追求进步,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对于困难总要想办法去解决,永不言弃。

滴水之恩,本该涌泉相报,但父母的恩情,我们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无法报答。我们只有做好自己的本分,孝顺父母,给父母最大的关爱。我们的一生要做的、能做的也只剩下一件事了。那就是减轻父母对我们的担忧,让他们每天快乐地生活,尽力给他们最好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

《陈情表》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先例,在忠孝两方面无法兼顾时,我们应该以孝为先。亲人只有一个,国家有很多人才支撑着,不会倒下;亲人如果倒下了,失去的东西比一个国家更重要。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李密在悲惨命运的摧残,依旧怀着感恩的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激励着我们在残酷的社会中坚持着那份感恩的心,将爱传递下去。

陈情表读后感【篇7】

一边是气息奄奄的祖母,一边是愤怒严厉的帝王。李密困窘两难,只得用两行辛酸泪写下一张《陈情表》。

常卧病榻的祖母老泪纵横,被疾病折磨得痛苦呻吟。李密只能在一旁忍泪,端药送水,恨不能为祖母分担一些病痛。他还记得自己年幼丧父,生母改嫁,是瘦弱的的祖母为他撑起一方天空;他还记得自己年幼多病,九岁不会行走时,祖母的关切与辛劳;他还记得自己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时,祖母的呵护与陪伴。

他是无论如何也割舍不下他那年迈祖母的。可是,朝廷特下诏书,一次一次授予李密显赫的官职。古代读书人一心只想踏上仕途,谁会能担任太子洗马却丝毫不动心?但朝廷三授官职,李密却三次推辞。郡县长官似乎比他还着急,三番两次登门催促。他哪里不怕惹怒了皇上,只是他一心想尽乌鸟私情,让祖母安度晚年。耳边似乎回想着帝王严厉愤怒的敦促,而眼前又躺着日薄西山的祖母,他内心的矛盾让忧愁紧紧锁住了他的眉头,帝王的呵斥又让踌躇徘徊的他不禁颤抖。他在《陈情表》中吐露心声:“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是当孝子,还是忠臣?这恐怕是个极难抉择的问题。他在表中说蜀国以孝治天下,又一再表明了自己的忠心。只是他可怜的老祖母没了他就无法安度残年,他的心更是不愿废止奉养而远离祖母。他无可奈何,又不得不做决定。于是他提出先孝后仕来换取心灵的一片宁静。他的孝,恐怕会让那位阴险多疑的君主也流下感动热泪、让许多人汗颜吧!他在功名利禄和亲情之间选择了后者,这是现代人也难达到的境界啊。

李密未留下多少文章,但仅这一篇《陈情表》就足以让他在历史的河流中闪闪发光。倒不是他文采斐然,辞藻华丽,只是他朴实而难得的真情打动了所有人。

他的这份真情,或许正是我们正在丢失的、宝贵的财富……

陈情表读后感【篇8】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臣子给皇帝的奏章,以情真意切、倾诉肺腑感人的,我个人认为当属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所作的《陈情表》了;但要以其实现的难度和效率来谈论的话,那就应该是秦朝李斯的《谏逐客书》和李密的《陈情表》两篇可谓并驾齐驱了。

《谏逐客书》所写的是向秦王谏国家大事,《陈情表》所写的则是个人的私事。两者从表面来看似乎好象找不到什么相通之处。但实际上,两篇文章均是属于抗皇命、逆圣旨的同一种类型。所以两人在历经危险的程度和处境也颇为相似。不同的是:李斯上书的对象秦始皇,一个中国封建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暴君。而李密陈表的目标则是晋武帝,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众所周知的恶王。

当时在秦王政元年的时候(公元前246年),秦王为郑国渠一事,受了很多秦国贵族的挑拨,便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的其中。于是上书给秦王而写下的这篇《谏逐客书》。后来,李斯还是成功了,秦王不仅收回了成命,最后还重用了李斯。

李密虽然和李斯的情况不大相同,但所在的危险的处境是一样的。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自己新建立不久晋代江山,一边肃除敌对余党,一边笼络前朝旧臣。李密为了在家侍奉年迈的老祖母不能入朝为官而向晋武帝上表的这篇千古传诵的《陈情表》。最后他也成功了,一篇字字见真情的文章感动了皇帝,从而恩准了他。李斯,只是一个面临着将要被放逐的客卿,要是触犯了秦王,随时可能会被斩首。李密,乃是前朝蜀国的旧臣,假如迁怒了当朝的帝王,也面临着随时被杀头的危险。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的举动都会让人有些担心。

陈情表读后感【篇9】

本文以孝道观念为中心结构全文。忠孝观念是中国封建宗法社会中一组对立统一而居核心地位的伦理意识。李密作为亡国贱俘,在得到新朝任命诏书后,如不应征,就有眷顾旧朝的嫌疑,甚至有杀身之祸。李密在文中以孝亲之情为依据,并标举“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旗号,反复诉说自己终养祖母的请求,化被动为主动,使晋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本文主要申说作者辞不赴命的理由,但作者没有过多地陈说道理,而是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以情感人。本文首先陈说祖母对作者早年的养育之恩和祖母晚年对作者的'依赖,其次表明作者对州郡、朝廷屡下征举的感激之情和眼前进退两难的处境,再次表明心迹,不奉诏出并非别有希冀,反复申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最后申明所说一切都是实情,希望晋武帝予以体察。文章极力渲染自己的不幸和家庭的悲苦,反复陈述祖母年老多病、危在旦夕的情景,读来不禁油然而生同情之心。据说晋武帝读后曾动情地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大抵表文以简洁精致为先,用事忌深僻,造语忌纤巧,铺叙忌繁冗。”(吴讷《文章辨体序说》)《陈情表》洵为书表类文章的典范之作,语言质朴淳厚,语气谦恭,语意委婉,辞气怊怅,音韵和谐。在句式上以四字句为主,对偶句迭出,间以长短参差的句子,整齐中有变化。语言朗朗上口,极具抒情色彩,有强烈的感染力。有些四字句,简明练达,生动形象,已凝练为后世常用的成语或习语。

陈情表读后感【篇10】

读名篇《陈情表》,能够让我们反思自身义不容辞的职责。

“百行孝为先”。李密是一个典型的孝子,他的《陈情表》一文感人肺腑。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是不幸的,但祖母却用自我的温暖让这可怜的孩子长大成人,且名扬四方,为官做相是多少读书人毕生的梦理,十年寒窗不正为一朝为官?然而当这个机会真正来临时,李密却不曾忘记自我的祖母,他坚决地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他明白,“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为官和报恩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向世人彰显了一首伟大的感恩诗篇。

孝敬和感恩是本能,是良心,是美德。敬老、爱老是每个子女的职责与义务,孝敬自我的父母是义不容辞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并把它发扬光大。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以往告诉人们:“感恩即灵魂上的健康。”“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古人如是说。入选感动中国人物的孟佩杰,就是用她的行动践行了这一古训,孟佩杰父母相继去世后,由养母照顾,养母因病瘫痪,养父不堪生活压力离家出走。幼年的她开始为生计而操劳,承担起待奉养母的重任,养母照顾了她3年,她却要照顾养母一辈子,不离不弃。孟佩杰被距家百里的大学录取,由于不放心养母的她决定带着养母上学,悉心照顾养母。这位平凡的女孩,在我们看来,不离不弃体现的不仅仅是一个孝子的担当,更为我们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

有人说,“感恩”的昨日叫明理,“感恩”的今日叫回报,“感恩”的明天叫传承。试问:千年华夏礼貌如何传承,我们的民族气节又将如何秉承?如今社会道德滑坡。行走在大街上,你会发现,来来往往的人们的目光,和从前大不一样,低头匆忙赶路的,他们的目光只停留在眼前的路上,那目光几乎是呆滞的;拇指一族,他们的目光只停留在小小的手机屏幕上,那目光有时是旁若无人的,却几乎是隐晦的,没有探索和发现的眼神。冷漠的眼冰封了付出的热诚,仅有感恩的余温才能重燃那伟大的圣火!学会感恩吧!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能够时刻感受到幸福和欢乐!

"陈情表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