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餐具认识教案

发布时间: 2023.08.21

餐具认识教案。

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是老师自己去完善的。写好教案课件,可以避免老师遗漏重点内容,要写好教案课件有没有好的范文可借鉴呢?您要的“餐具认识教案”工作总结之家已经可以提供给您了,烦请将此文章收藏起来以方便以后阅读!

餐具认识教案【篇1】

餐具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能够了解不同种类的餐具,掌握餐具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们观察、分类、归纳和总结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们对餐具的兴趣,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介绍不同种类的餐具及其基本功能,培养学生们观察、分类、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们进行餐具的分类和总结,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课件:制作包含不同种类餐具图片和文字说明的课件。

2. 实物:准备一些不同种类的餐具实物。

四、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们回忆他们平时吃饭时使用的餐具,以及这些餐具的功能。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们介绍一两种餐具的名称和功能。

Step 2:餐具分类(10分钟)

1. 出示包含不同种类餐具图片和文字说明的课件,让学生们观察并按照形状、材质等特征将其分类。教师可以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方式进行分类。

2. 引导学生们总结不同种类的餐具分类规则,如根据形状、用途等分类。

Step 3:餐具功能介绍(15分钟)

1. 教师依次展示一些不同种类的餐具实物,并让学生们猜测其功能。

2. 教师介绍每种餐具的名称和功能,并让学生们跟读和记忆。

3. 学生们可以围绕不同的餐具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这些餐具的认识和使用经验。

Step 4:餐具使用方法(10分钟)

1. 教师展示一些不同种类餐具实物并演示如何使用,同时解释注意事项。

2. 学生们尝试使用实物,并模仿教师的演示进行操作。

3. 学生们可以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使用餐具的场景,通过互动加深学习效果。

Step 5: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鼓励他们对餐具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学习。

五、课堂延伸

1. 学生们可以在家里或者学校餐厅观察并记录不同种类的餐具,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

2. 学生们可以利用图书馆、书店等资源查找相关的图书或资料,进一步了解餐具的历史文化背景。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能够了解不同种类的餐具,掌握餐具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通过观察、分类、归纳和总结等活动,学生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学生们对餐具的兴趣也得到了培养和激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们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促使学生们在语言上的表达更加准确和流利。

餐具认识教案【篇2】

餐具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餐具的种类及用途;

2、培养孩子们对餐具的认知和使用能力;

3、提高孩子们的卫生意识和生活习惯。

二、教学重点

1、餐具的种类;

2、餐具的用途;

3、餐具的清洁方法。

三、教学难点

1、让孩子们牢记餐具的名称及用途;

2、培养孩子们卫生习惯。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

1、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说一些有趣的话题,那就是……餐具!大家知道餐具有哪些种类吗?它们各有什么用途呢?现在,我们就进入今天的主题——餐具认识。

2、讲解餐具种类及用途

1)餐具种类:碗、盘子、筷子、勺子、叉子、杯子、刀等。

2)餐具用途:

碗用来盛菜,吃汤;

盘子用来盛菜;

筷子用来夹菜或食用;

勺子用来舀汤或吃菜;

叉子用来夹其他食物如肉、蔬菜等;

杯子用来喝水、茶、饮料等;

刀用来切开食物或剁碎食物。

3、讲解餐具的清洁方法

1)使用后要先将残留的食物清干净;

2)用洗菜盆或浅碗加点清水浸泡约5-10分钟;

3)使用清洁剂清洗,注意打泡后。

4、巩固知识

今天的餐具知识,孩子们你学会了吗?我们来做个小游戏,我说一个餐具的名称,你们把它拿来展示在我们的桌子上,然后告诉我们它的用途。

五、教学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餐具的种类、用途和清洁方法。希望大家能够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用餐卫生,增强体质。

餐具认识教案【篇3】

餐具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常见的餐具,学习它们的英文名称和用途。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描述不同的餐具并进行分类。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餐具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以及对公共卫生的重要性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

1. 认识常见的餐具及其用途。

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类。

三、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观察细节的能力。

2. 加深学生对不同餐具的功能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 或黑板、白板。

2. 模型或图片展示不同的餐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可以以一个问题作为导入,比如:“在大家的家里都用过哪些餐具?”学生进行回答,并简单谈谈他们使用的不同餐具。

2. 感知新知(10分钟)

教师呈现一张图片,展示不同的餐具,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材质和特征等。然后,教师开始介绍不同的餐具,并让学生尝试说出它们的英文名称。教师可辅助学生,并激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师还可以给每个学生分发一些小卡片,上面写着不同的餐具名称。让学生进行合作,猜测每个餐具的用途。

3. 引导学习(20分钟)

教师将餐具分为几类,如:餐叉、餐刀、餐勺等,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它们的功能和用途。然后,教师请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将所学的餐具分为自己定义的不同类别,并给出理由。学生将自己的分类展示给全班,并进行讨论。

4. 知识拓展(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描述一种特定的餐具,包括它的形状、材质和用途等。然后,学生可以相互分享,互相猜测对方所描述的餐具是什么,并给出理由。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5. 总结归纳(5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要求学生用英文简单描述一个他们最喜欢的餐具,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六、拓展延伸

1. 学生可以进行到家庭作业的扩展,调查他们家中使用的不同餐具,并写出它们的英文名称,用途和特点等。

2. 学生可通过阅读餐具相关的英文文章或故事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及英文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认识一些常见的餐具,而且学会了一些描述它们的词汇,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描述。同时,通过互动和合作学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也得到了提高。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加入更多的实践活动,如制作手工模型、角色扮演等,来更好地巩固学生的知识。此外,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餐具认识教案【篇4】

主题:餐具的认识与使用

一、引言

餐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不仅是用来进食的工具,更是文化传承和品位的体现。通过深入了解和认识餐具,我们可以更好地使用它们,体验到不同的餐饮文化,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因此,我们有必要进行餐具的认识教育,使学生们了解不同种类的餐具及其使用方法,培养他们的餐桌礼仪和文化素养。

二、相关主题一:餐具的种类和特点

1. 餐具的分类:主食餐具、水果餐具、调味餐具等。

2. 餐具的特点:材质、造型、功能等。

3. 示范和介绍常见餐具的名称、用途及使用方法。

三、相关主题二:餐具的历史与文化

1.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餐具文化差异,如中国的公侯箸、西方的餐刀、印度的手指餐具等。

2. 餐具与传统节日、习俗的关系,如春节的年夜饭餐具、西方圣诞大餐中的特殊餐具等。

3. 餐具的发展和变迁,古代餐具和现代餐具的比较。

四、相关主题三:餐桌礼仪和规范

1. 餐桌礼仪的重要性及其与餐具的关系。

2. 动手操作的正确方法:如使用刀叉的基本姿势、夹菜的礼仪规范等。

3. 进餐时的坐姿、举杯、咀嚼等细节的礼仪要求。

五、相关主题四:环保餐具的选择和使用

1. 单一使用餐具和复合使用餐具的优缺点分析。

2. 可降解、可回收的环保餐具的推广和使用。

3. 利用废旧餐具进行创意再利用,如餐具花瓶、餐具艺术品等。

六、相关主题五:餐具的清洁与保养

1. 餐具的清洗方法和注意事项,如去污剂的选用、避免餐具变色等。

2. 餐具的存放和保养,如防锈、避免碰撞、定期翻新等。

3. 培养学生们养成用餐后自觉清洁餐具的习惯与责任心。

七、结语

通过对餐具认识教育的深入学习,学生们将会了解到餐具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代表了不同文化和历史的瑰宝。同时,他们也将学会正确使用餐具,并培养起尊重他人、注重礼仪的优良品质。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他们将成为品味餐饮文化、传承餐具文化的重要使者。

餐具认识教案【篇5】

主题:餐具认识

范文:

一、引言(100字)

餐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不仅是吃饭的工具,还能反映出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特色。本教案旨在通过对餐具的认识和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餐具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背景介绍(200字)

餐具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产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餐具逐渐从实用品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不同的地区和国家,拥有各自独特的餐具文化。例如,中国传统的筷子和碗是饭桌上必不可少的工具,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礼仪文化和克制精神。而西方国家则更注重刀、叉、勺等工具的使用。

三、教学目标(100字)

1.能够辨认、描述和使用常见的餐具;

2.了解不同地区和国家的餐具文化;

3.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200字)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辨认、描述和使用常见的餐具。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区和国家的餐具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五、教学方法与教具(200字)

教学方法:

1.展示式教学法:通过展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辨认和描述不同类型的餐具。

2.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不同地区和国家的餐具文化。

教具:

1.常见的餐具实物;

2.多媒体设备;

3.教学PPT。

六、教学过程(300字)

1.导入(50字):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餐具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介绍和辨认常见的餐具(150字):通过展示和描述不同类型的餐具,引导学生辨认并使用它们。同时,让学生了解每种餐具的用途和特点。

3.分组活动(200字):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餐具文化进行深入了解。通过互动讨论和小组展示,让学生彼此交流和学习。

4.多媒体展示(200字):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有代表性的国家或地区的餐具文化。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从中发现不同文化背后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5.总结与反思(100字):帮助学生总结所学的知识和体会,并提醒他们对餐具的使用要注意餐桌礼仪。

七、教学评估与反馈(150字)

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餐具辨认和描述的准确性等。

2.组织小组展示环节,评估学生对特定国家或地区餐具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本课程的理解和建议。

八、延伸拓展(100字)

1.学生可自行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餐具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相关报告。

2.组织观摩和体验活动,邀请有关餐具文化的专家参与,加深学生对餐具的认识和理解。

九、教学反思(100字)

通过本教案设计,学生在辨认、描述和使用餐具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他们也对不同地区和国家的餐具文化有了基本的了解。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互动和参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可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形成更加全面和综合的教学。

餐具认识教案【篇6】

餐具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品,它们不仅能满足我们的用餐需求,还能反映我们的生活品质和文明程度。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餐具的种类、使用方法和维护方法,我们开展了“餐具认识教学活动”。

一、活动目的

1.帮助孩子们了解餐具的种类和用途。

2.指导孩子们正确使用餐具,提高生活品质和文明程度。

3.引导孩子们学会维护餐具,增强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

二、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

老师通过展示一些餐具,让孩子们猜测,提高孩子们的兴趣和注意力,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课堂讲解

老师介绍了餐具的种类和用途,包括碗、筷子、盘子、勺子、叉子、杯子等。同时,通过图片和视频讲解,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餐具的种类和特点。

3.实物展示

老师准备了不同种类的餐具,让孩子们亲手感受,让孩子们了解餐具的材料、形状和使用方法。并通过模拟用餐场景,让孩子们体验如何正确使用餐具,提高生活品质和文明程度。

4.讲解使用方法

老师针对不同种类的餐具,讲解了不同的使用方法,如正确握筷、用勺子舀汤、用叉子配合刀具等。重点指出了错误使用餐具的危害和不文明行为,并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用餐习惯和文明素养。

5.讲解维护方法

老师让孩子们了解了餐具的维护方法,如如何清洗、晾干、存放等。同时,引导孩子们养成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三、活动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对餐具的种类、用途、使用方法和维护方法有了全面的了解,养成了正确的用餐习惯和文明素养。同时,通过实践体验,让孩子们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餐具,提高了生活品质和文明程度。希望本次活动能够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素养,让他们成为品德高尚、文明礼貌的新时代好青年。

餐具认识教案【篇7】

餐具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常见餐具的种类和用途;

2.培养学生正确使用餐具的习惯;

3.让学生了解餐具的卫生常识;

4.培养学生对环保餐具的重视;

5.激发学生对餐具创新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

1. 常见的餐具种类和用途;

2. 餐具的卫生常识和注意事项;

3. 环保餐具的介绍和使用方法;

4. 餐具创新设计和发展趋势。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

教师展示一些常见的餐具,引导学生讨论可使用的餐具种类,并提问如下问题:

a) 你们家里一般用哪些餐具?

b) 家庭用餐时,你们一般使用哪种餐具?

2. 讲解常见餐具种类和用途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讲解常见餐具的种类和用途,并逐一介绍各种餐具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如:

a) 筷子:用于夹取食物,是中国传统的餐具。

b) 叉子:用于盘中食物的固定,多用于西式餐桌。

c) 勺子:用于舀取汤、饭等流质食物。

d) 碗、盘、杯子:用于盛放食物和饮料。

e) 刀子:用于切割食物,多用于西式刀叉餐桌。

f) 筒饭:由竹片编织而成,可盛放米饭。

3. 讲解餐具的卫生常识和注意事项

教师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餐具的卫生常识和使用注意事项,如:

a) 使用餐具前应先清洗,并保持干燥;

b) 使用餐具时应注意不要碰触到其他人嘴唇或食物;

c) 餐具应定期清洗消毒,以防细菌滋生;

d) 使用餐具后,应及时清理。

4. 环保餐具的介绍和使用方法

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环保餐具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了解环保餐具的种类和使用方法,并结合现实生活情境,讨论环保餐具的优势和推广困境,培养学生对环保餐具的重视。

5. 餐具创新设计和发展趋势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创新设计的餐具图片和视频,向学生介绍餐具创新设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餐具创新的想法和看法。

6. 小结和评价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展示一些学生提供的创新餐具设计,鼓励学生对餐具认识的探索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四、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常见餐具的种类和用途,了解餐具的卫生常识和注意事项,有效培养学生正确使用餐具的习惯。同时,通过对环保餐具和餐具创新设计的介绍,能够培养学生对环保和创新的重视。在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等方式,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可参考学生年龄和兴趣爱好,选择一些富有创意的餐具图片和视频,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加强课堂效果。

餐具认识教案【篇8】

餐具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了解常见的餐具的名称和用途;

(2)掌握表示餐具的单词,并能正确使用;

(3)能使用简单的句子介绍或询问餐具的名称和用途;

2.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和分类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进行简单对话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

1. 单词:

knife, fork, spoon, chopsticks, bowl, plate, glass, cup, saucer, napkin, tablecloth

2. 句型:

(1)What’s this? It’s a knife.

(2)What’s that? It’s a fork.

(3)Can I have a spoon, please?

(4)Do you have chopsticks?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掌握餐具的名称;

(2)掌握表示询问和回答餐具的句型;

(3)能进行简单的餐具介绍和询问。

2. 教学难点:

(1)巩固并运用所学的餐具名称;

(2)能够正确运用句型进行餐具的询问和回答。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图片展示餐具,并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餐具的名称,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出示单词卡片并读单词,帮助学生学习和记忆。

二、讲解和示范(10分钟)

1. 反复读单词,并帮助学生发音、理解意义。

2. 利用实际餐具和图片在黑板上进行展示,并解释每个餐具的用途。

3. 利用示范进行句型教学并进行跟读:“What’s this? It’s a knife. What’s that? It’s a fork.”

4. 引导学生问和回答餐具的用途:

Student A: Can I have a spoon, please?

Student B: Sure, here you are.

三、练习与巩固(15分钟)

1. 进行单词的认读练习,在黑板上出示单词图片,学生喊出对应的单词。

2. 分组活动:学生分成小组,一人出示一张图片,其他成员用句型进行询问,回答并记录。

3. 角色扮演:两个学生一组,一个饭店服务员,一个顾客,进行餐具的订购和介绍。

四、拓展训练(10分钟)

1. 出示句子卡片,学生根据所学句型进行句子复述,例如:“I have a glass and a plate.”

2. 探究更多的餐具,让学生积极参与气氛热烈的活动。

五、总结(5分钟)

1. 结合图片,让学生总结所学的餐具,并进行适当的复习。

2. 提问一些回顾性问题,让学生回答。

六、家庭作业(5分钟)

1. 教师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用英语和家人进行餐具的交流。

五、板书设计:

Unit 2 Tableware

knife fork spoon

chopsticks bowl plate

glass cup saucer

napkin tablecloth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较好地学会了常见餐具的单词。通过课堂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课堂上进行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和巩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通过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交流中使用所学知识,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整体而言,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适当的巩固和拓展活动内容帮助学生学习了更多与餐具相关的单词和句型。

餐具认识教案【篇9】

餐具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类型的餐具及其用途;

2.认识常见的餐具材质及其优缺点;

3.培养学生的饮食礼仪意识和使用餐具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餐具的分类及用途;

2.餐具材质的认识与比较;

3.饮食礼仪和使用餐具的习惯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5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一张餐具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并询问他们对这些餐具的认识。然后,教师向学生介绍本次课的主题——餐具认识,并讲述餐具的分类及用途。

2.讲授(10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餐具的分类及用途:

1)碗:用来盛汤、饭和菜等。

2)盘:用来盛各种菜品。

3)叉:用来吃固体食品,如肉类、蔬菜等。

4)勺:用来吃汤、粥等。

5)刀:用来切割食品。

3.讨论(15分钟)

教师退让,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我们可以使用哪些材质的餐具?

2)每种材质的餐具有什么特点?

3)我们应该如何选择餐具?

4.总结(5分钟)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总结出每种材质餐具的优缺点,并提醒学生使用餐具时要注意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饮食礼仪意识。

五、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餐具,撰写一个500字的餐具使用体验,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课,学生对于不同种类的餐具及其用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了解了不同材质餐具的优缺点,有助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餐具。此外,通过本次课的引导和讨论,学生也能够培养良好的饮食礼仪和使用餐具的习惯,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帮助。

餐具认识教案【篇10】

餐具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常见的餐具及其用途;学会正确使用餐具。

2.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餐桌礼仪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避免浪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了解常见的餐具及其用途;

2. 学会正确使用餐具。

三、教学准备:

1. 餐具模型或图片;

2. 教学PPT。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餐具模型或图片,引发学生对餐具的认知,提问:“你们知道有哪些常见的餐具?你们是如何使用餐具的?”

2. 探究(15分钟):

教师通过PPT介绍常见的餐具,分别讲解它们的名称、形状、材质以及用途,并与学生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

3. 操练(20分钟):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挑选一种餐具进行描述,并向其他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要猜测该餐具的名称及用途。通过操练,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餐具的名称和用途。

4. 归纳总结(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归纳整理常见的餐具名称和用途,并用PPT展示。

5. 拓展延伸(10分钟):

教师提出一些餐桌礼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用餐时遵守礼仪,比如使用刀叉要从外到里依次使用,吃完饭要将餐具摆放整齐等。

6. 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作业:请学生画一张餐桌上摆满各种餐具的图画,并在图下标注名称和用途。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常见的餐具及其用途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同时,通过小组活动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彼此交流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对餐桌礼仪的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提倡环保理念,避免浪费。

GZ85.com扩展阅读

认识千克教案


希望您对于“认识千克教案”有更深入的了解,工作总结之家编辑为您推荐了这篇文章,希望您收藏我们的网站以获取更丰富的信息。在上课之前,老师需要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只要提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就可以进行教学。上课时,老师需要按照教案和课件来进行教学。

认识千克教案(篇1)

教学内容:

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准备:

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4、师:究竟怎么样知道一个物品有多重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主题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察主题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吗?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呢?

(2)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

(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

(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

3、千克的认识。

(1、)出示盘称。大家认识这称吗?

(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

(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

(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

(5、)板书:1000克

1000克和1千克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

板书1000克=1千克

齐读:1000克=1千克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

先让学生自己调查,然后全班交流,对不同的意见教师解释。

2、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

学生先独立填写,交流时说明道理。

3、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学生独立填写,交流时说明具体做法。

4、完成教材第89页第6题

先让学生同组之间学生交流猜测,交流时重点说一说道理。教师解释偏差范围。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认识千克教案(篇2)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在生活中虽然接触过质量单位,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茫然。根据这一特点,本设计从生活情境入手,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通过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去感受1克和1千克这两个质量的实际“大小”,从而使学生正确掌握质量单位间的进率。

1.在生活情境中感悟“克”和“千克”的存在形式,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

课前布置学生分别准备重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四样物品,让学生深入生活,到超市进行调查。在选择、购买商品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拓宽了学生学习、体验的空间,拉近了“克”“千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充分了解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从而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

2.在活动中建构“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培养测量意识。

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质量实际有多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克和千克,感受1克和1千克质量的轻重,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使学生充分享受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成功喜悦。同时通过对天平和秤的认识,使学生体验测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平 一枚2分硬币 一支笔 一块橡皮 两袋重500克的盐、一袋重1千克的面条等实物

学生准备 一枚2分硬币 分别重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四样物品

教学过程

⊙课前调查,了解信息

1.课前布置学生深入生活,到市场、超市等场所调查、采集信息。

2.调查内容: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哪些?

3.初步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秤。

⊙创设情境、关注质量

1.请两位同学举起质量不同的两袋物品给大家看,其他同学注意观察这两位同学的动作和表情,你发现了什么?

(举较重物品的`同学很吃力……)

师:物体有轻重之分,要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克、千克……)

师:表示物体有多重,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克和千克,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

(板书课题:克和千克的认识)

2.学生介绍自己见过的秤。

(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巧妙利用“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很自然地引入到克和千克的学习中。

⊙操作实践,形成概念

1.认识“克”。

(1)借助生活中的物品认识克。

(出示三样物品:2分硬币、一支笔、一块橡皮)猜测哪样物品的质量是1克。

(学生自由猜测,师用天平称量验证)

①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②演示利用天平称一枚2分硬币的过程。

得出:一枚2分硬币重约1克。

③克用字母“g”表示。

[板书:克(g)]

(2)掂一掂,感知1克。

师:请大家取出一枚2分硬币,放在手心掂一掂,闭上眼睛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认识千克教案(篇3)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用盘秤测量西瓜和苹果的情境图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然后通过称食盐和鸡蛋等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购物时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结合二年级学生喜欢参与活动的特点,设计活动让学生看一看、试一试,让学生在体验中形成个性化的对千克和克的独特感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具体事物经历感受并能准确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感知1克与1千克有多重。

2、培养学生估计物体质量的方法和能力。

教学方法:

实践感悟、讨论。

教学准备:

课件,两种盘秤(单位分别为:千克、克),鸡蛋和水果糖各1千克,两袋食盐,1角硬币若干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观察讨论,导入新课。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去或陪家长去买东西的经历,然后启发学生联想到我们常用的称物体质量的秤。

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台秤、电子秤、磅秤等,学生回答自己是否熟悉?而后,教师现场出示两种台秤,教师启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两种台秤的不同之处,鼓励学生发现质量的两个单位:克与千克,提示克与千克可以用字母表示(教师板书)并指出,“同学们的观察非常认真,发现了不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有信心吗?”(5分钟)

(设计意图:以谈话方式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以直观观察方式让学生参与,体会学习乐趣。)

二、自主探索,反馈交流,掌握新知。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39页称西瓜和苹果的两幅图,学生回答哪个重?哪个轻?各重多少?教师质疑,3小于200,但西瓜却比苹果重,为什么?学生体会主要是单位不同。

教师展示魔术包,出示几块糖果,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称上,学生注意观察指针,不怎么动?说明什么?启发学生了解糖很轻,把一袋挂面放到台秤上,指针动了,说明这袋挂面很重,有多重呢?学生观察回答,再通过包装袋上的标注,了解这袋挂面重1千克。

接着,同样方法称两袋盐,教师再从魔术包拿出糖一直添加到1千克为止,让同学们读出1千克,再把糖放到以克为单位的台秤上,得出1千克等于1000克。教师提问:“1000克和1千克有什么关系呢?”领读一遍,语调放慢,突出单位的不同,并板书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指出,1枚1角的硬币大约重1克,下面每个同学来掂一掂,感受下1克有多重。学生自由说一说生活中重约1克的物品(一粒纽扣、1粒花生豆……)。(10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步步设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提升学习能力。)

三、巩固拓展,提升发展。

活动一: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拿出1个鸡蛋和15个鸡蛋,学生讨论,1个鸡蛋多重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好?15个鸡蛋呢?然后,请同学们先掂一掂,感觉一个鸡蛋有多重,再估计它大约是多少克?再称称看是多少克。教师追问,那1千克估计有多少个鸡蛋呢?你是怎样想的?(师生交流),教师称出1千克鸡蛋,和大家一起数一数。

活动二:由学生秤出1千克水果糖,掂一掂有多重,估计一下有多少块?再一起数一数,是否和估计的一样。(10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突出学生主体,培养学生估计意识。)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学生自己完成,然后找同学回答。

2、练一练第2题。

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验证。

3、练一练第3题。

同桌交流讨论,选合适的质量单位填空。重点交流填写理由。(10分钟)

五、归纳总结。

教师启发,由同学们归纳出所学的知识。(5分钟)

六、板书设计。

认识克和千克克用“g”表示千克用“kg”表示1千克=1000克1kg=1000g测量较轻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克”做单位。

测量较重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千克”做单位。

认识千克教案(篇4)

教材第100―103页和练习二十的第1―4题。

知识与技能: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课件、电子课本、天平、2分硬币、食盐等。

1、引导观察主题图,交流观察所得。

1、教学例1。

(1)教师介绍: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用字母“g”表示。

(2)学生独立掂一掂一枚2分的硬币,静静感知1克。

(3)集体交流:互相说一说感觉,并找一找、掂一掂生活中约重1克的物品。

2、教学例2。

(1)教师介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用字母“kg”表示。

(2)理解“净含量”,明确克与千克的关系。

(3)学生轮流掂一掂两袋食盐,静静感知1千克。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会认读各种秤。

小组合作完成教材第101页和第103页的“做一做”,教师巡视。

千克kg两袋食盐重1000克,即1千克。

认识千克教案(篇5)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的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实际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探索来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例如在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几个实践活动,下面是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你见过台秤吗?在哪里见过?台秤可以怎样称物品的重量?

生:“见过”,“在商场”,“菜场也有”,“指针先要对准0刻度”……

师:你想亲自动手称物品的重量吗?(接着组织学生6人一组进行操作活动。活动前,明确组内每个成员的职责及活动的要求)请大家称一称面前的物品重量(课前准备好)。

学生称苹果(1千克)、盐(500克装2袋)、大白兔糖(250克装4袋)

师:那么,请数一数l千克盐有几袋?1千克糖有几袋?1千克苹果有几个?

生:“苹果有大有小”,“大个的苹果1千克约有4、5个,小个的苹果约有5、6个”。

学生用手掂自己称的1千克的物品,再在组内交换物品掂,边掂边闭上眼睛体会1千克约有多重。

师:请拿出课前准备的盒子(三个,外型一样,重量各异),不能用称秤,你能用手掂找出重1千克的盒子吗?

学生一个个跃跃欲试,纷纷从三个盒子里找到重1千克的盒子。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奖励了一袋大白兔糖,看到自己的奖品,同学们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认识千克教案(篇6)

《克和千克》是二年级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已经对物体的轻重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经验都是建立质量概念的重要基础。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力求通过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增强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这样的说课,我深感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一、教学目标的定位符合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

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过程与方法方面: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并进行简单的计算,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情感价值观方面: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况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既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还结合教材特点。

二、在“动手操作”活动中构建克和千克的概念实

印老师说: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一枚一角硬币重1克,两袋食盐重1千克上。她要通过各种活动,如:让孩子们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1克,如一个图钉,一枚纽扣等也重1克,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熟悉的实物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质量,再称一称,使学生初步感知1千克的质量观念,然后通过猜一猜,说一说活动。如:老师的体重,同学的体重等,使学生明白了质量大时可用千克作单位。在这些活动中,体现同学们分工合作,有条不紊,从而达到了感知和构建了克与千克的概念的目的。

三、课后巩固练习设计层层递进,突破常规练习

在巩固练习部分,印老师第一题是让学生根据这节课的学习感受,填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然后让孩子完成书上的比大小练习。而第二个练习是让孩子动手操作,连一连,前提是不用秤,学会让小学生估计一个物体的重量,我认为这个环节设计的特别好,它打破了我们平时用的传统的练习巩固方式,并且通过这种操作练习,也很好的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改变了平时练习的枯燥无味。同时,孩子们做完练习,不仅纠错,更重要的是找出错误的原因。在这个活动中,我认为让孩子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让孩子明确数学的严密性。

总之,这节说课思路清晰,体现了数学说课的特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快乐。

认识千克教案(篇7)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在生活中虽然接触过质量单位,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茫然。根据这一特点,本设计从生活情境入手,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通过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去感受1克和1千克这两个质量的实际“大小”,从而使学生正确掌握质量单位间的进率。

1.在生活情境中感悟“克”和“千克”的存在形式,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

课前布置学生分别准备重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四样物品,让学生深入生活,到超市进行调查。在选择、购买商品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拓宽了学生学习、体验的空间,拉近了“克”“千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充分了解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从而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

2.在活动中建构“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培养测量意识。

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质量实际有多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克和千克,感受1克和1千克质量的轻重,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使学生充分享受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成功喜悦。同时通过对天平和秤的认识,使学生体验测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平 一枚2分硬币 一支笔 一块橡皮 两袋重500克的盐、一袋重1千克的面条等实物

学生准备 一枚2分硬币 分别重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四样物品

教学过程

⊙课前调查,了解信息

1.课前布置学生深入生活,到市场、超市等场所调查、采集信息。

2.调查内容: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哪些?

3.初步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秤。

⊙创设情境、关注质量

1.请两位同学举起质量不同的`两袋物品给大家看,其他同学注意观察这两位同学的动作和表情,你发现了什么?

(举较重物品的同学很吃力……)

师:物体有轻重之分,要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克、千克……)

师:表示物体有多重,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克和千克,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

(板书课题:克和千克的认识)

2.学生介绍自己见过的秤。

(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巧妙利用“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很自然地引入到克和千克的学习中。

⊙操作实践,形成概念

1.认识“克”。

(1)借助生活中的物品认识克。

(出示三样物品:2分硬币、一支笔、一块橡皮)猜测哪样物品的质量是1克。

(学生自由猜测,师用天平称量验证)

①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②演示利用天平称一枚2分硬币的过程。

得出:一枚2分硬币重约1克。

③克用字母“g”表示。

[板书:克(g)]

(2)掂一掂,感知1克。

师:请大家取出一枚2分硬币,放在手心掂一掂,闭上眼睛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认识千克教案(篇8)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单元教学要求: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点: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单元教学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内容:

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

1、出示主题挂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察主题挂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吗?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呢?

(2、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

(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

(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践调查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学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了克。

3、千克的认识。

(1、)出示盘称。大家认识这称吗?

(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

(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

(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

1000克和1千克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

三、效果测评。

1、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

2、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

3、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4、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小班认识0教案


在教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要我们认真负责地编写教案,就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并激发其学习热情。因此,一份优秀的教案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至关重要。为了让您更加满意,我们精心编辑了“小班认识0教案”,如果您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欢迎关注本站!

小班认识0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感知红、黄、蓝、绿4种颜色,对颜色感兴趣。

2、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重点、难点

让幼儿在活动中感识颜色,激发幼儿对各种颜色不同玩法。

活动准备

塑料篮子(红、黄、蓝、绿)4个、塑料果蔬模型(红、黄、蓝、绿)若干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出示一个大盒子)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份礼物,请小朋友猜猜盒子里面有什么呢?(幼儿自由谈)

二、观察交流

1、(围坐)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拿的是什么东西?(从盒子里拿出实物西红柿,引导幼儿说出实物的名称、颜色)

(幼儿可集体自由说说:也可请个别幼儿说一说、认一认)

(幼儿讨论还有什么东西是红色的)

2、出示第二种实物,香蕉

师:孩子们说说它是什么,像什么(引导幼儿说出实物名称、颜色)

(幼儿讨论,展开想像。)老师肯定每个幼儿的想法。

3、出示第3、第4个实物(绿色的大树叶、蓝色的杯子)

三、游戏

1、出示红、黄、蓝、绿四个塑料篮子。(引导幼儿说出它们的颜色。)

师:现在请小朋友每人拿一个水果或一种蔬菜(幼儿自由拿)

(个别提问幼儿手上拿的是什么颜色的水果或蔬菜。)

2、师:老师手上拿的是红色的西红柿,谁手上拿的东西也是红色的请站到老师这里来。(引导幼儿再次说出各自拿的是红色的XX。)

3、以同样的方法,让幼儿辨认自己所拿的东西认黄色、蓝色、绿色。

师:我们要把果宝宝,菜宝宝送回它们的家,谁手上抓的是红色的水果或蔬菜就送到红色的篮子,拿着黄色水果或蔬菜的就送到黄色的篮子,拿着蓝色的水果或蔬菜就送到蓝色的篮子,拿着绿色的水果或蔬菜就送到绿色的篮子。

——放背景音乐《丰收》,活动在歌声中结束。

小班认识0教案【篇2】

小班认识苹果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苹果,激发幼儿的自然热情,培养幼儿观察、比较、鉴别能力;

2、初步了解苹果的特征、基本构成,了解苹果对人体的好处;

3、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感受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认识苹果,培养幼儿的观察、表达能力。

三、教学步骤:

1、了解苹果的外貌

教师将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苹果放在让幼儿前面摆弄触摸,然后提出苹果外貌的基本特征和观察方法。

2、听、说、写

听:听学案(“苹果”)、歌谣《小小果园》“秋天的果子穿红衣,红苹果挂树枝,一个两个不够吃,把它送给小动物”;

说:谈谈你们喜欢吃的苹果是什么颜色,为什么?

写:在黑板上或大纸上画出一只大苹果,要求幼儿猜及写出苹果的名称、形状、颜色、纹路,等等。教师可通过提问或启发幼儿自己说来达到“听、说、写”的目的。

3、研究苹果的内部构造

教师先将苹果用刀斜向果心切开,让幼儿逐一观察、描写苹果内部的构造、颜色、质地、果核,或将其影印放在书中,让幼儿自行观察讨论,开发激发幼儿的思维、想象、想象和表达能力。

4、品尝苹果

(1)展开场景:教师小组清洗、洗净苹果,介绍经检测,苹果中无一氧化碳残留,幼儿的嘴唇也要洗净;

(2) 同时分发苹果给幼儿品尝及口感的描述,感受苹果独特的口感及味道

5、课本介绍和翻翻书

小班教程的推荐:课本中提取苹果单独讲解、培养幼儿的作息习惯应注意,用语言解说,将知识融入生活。

四、课后延伸

1、接力游戏:可以安排两组幼儿着跑步比赛。比赛前一组的幼儿以苹果相关的说法鼓励、支持后面的队员,比赛后另一组的幼儿可以与胜方一组进行“砸苹果”比赛。

2、小样品观察:让幼儿自带苹果果实,根据样品的类别、颜色、纹路、大小、口感等,自己用不同颜色的笔、蜡笔、水笔画出它的形状、颜色和纹路,并写上它的名字和它对于人体的实际的好处。

五、教学评价

本次教学主要以幼儿自然热情、兴趣、知识扩展为核心,营造宜人舒适的学习氛围,引导幼儿自行思考、研究、发现、探究,立足于客观、周全、认识实物特征及其知识,幼儿对苹果的基本认识得到了全面、深入提高。在课程中,教师可灵活调整教学计划,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趣味教育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思维发展,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小班认识0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通过视觉、听觉、触摸觉等感知1和许多; 了解1和

许多的关系,知道“许多”可以分成一个一个,一个一个合起来是许多。

2、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许多红萝卜,一个白萝卜,兔子玩具一个,黑板上布置一扇门,门里面

有许多小兔图片,花生米一斤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教室里有谁来了啊?”(幼答:老师)

“有几个老师?”(幼答:有许多老师)

“呜呜呜……我也要到小三班来”

“咦!是谁哭了啊?”

“谁来了?” (师出示玩具小兔)

“有几只小兔”(幼答:1只小兔)

二、用听觉、视觉及动作感知、掌握“1”和“许多”

“今天兔妈妈要与小朋友做游戏。我们来看看,这里有谁?”

!、师指着黑板上的门,并打开,引导幼儿观察:

“有谁?”(有小兔)

“有几只小兔?”(有许多小兔)

“它们都一样吗?”(不一样,有1只小黑兔,有许多小白兔。)

2、小兔要和你们玩拍手游戏:老师指着一只小黑兔,小朋友就拍一下手;指着许多小白兔,你就拍许多下;说停,你就赶快把小手放好。

游戏后,问:“你拍了几下手?”(我拍了一下手,我拍了许多下手)让幼儿集体、个别练习。

3、改变游戏玩法,进一步感知“1”和“许多”如:听铃声拍手,听铃声跺脚。

4、 看图判断1和许多如:出示有1个实物的图片幼儿蹲下;出示有许多实物的图片,幼儿起立。

三、指导幼儿亲自参加分和操作活动,感知“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许多个物体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的物体,一个一个的物体合起来成为许多个物体。)

小兔肚子饿了,兔妈妈要去拔萝卜了。(师把黑板上的“门”关好,请小兔在家里别开门。)

1、 观察萝卜,寻找1和许多

教师指着菜园问:“这里有多少萝卜?”(许多萝卜)

“这些萝卜都一样吗?”(不一样)(有一个大萝卜,有一个白萝卜,有许多红萝卜)

2、 拔萝卜

幼儿帮小兔每人去拔1个萝卜,“你拔了几个萝卜”(1个)

教师小结:菜园里有许多萝卜,每人拔一个,菜园里一个萝卜都没有了,许多萝卜分成了1个、1个、1个……

3、 送萝卜

幼儿唱歌请黑板上的兔子开门,并告诉兔子“我给你送萝卜来了,我送你一个萝卜。”

幼儿把1个1个萝卜都送到小兔家里去。

师小结:小朋友把1个1个萝卜送来,小兔有许多萝卜了。

四、小兔请客

1、 摸摸说说

小兔:“谢谢小朋友把一个一个萝卜送来,使我有了许多萝卜。我要请你们吃花生米。请老师来分,大家闭上眼睛,仔细摸摸手上有几颗花生米,摸好后举手告诉大家。”先分给幼儿每人一颗,让幼儿说:“我有1颗花生米。”再分给幼儿每人一把,防在盘子里。让幼儿说:“我有许多花生米。”

2、 吃花生米

请幼儿一颗一颗的吃。等吃完后问:“你们现在还有花生米吗?”“1颗也没有了”

3、谢谢小兔,把1只兔妈妈和许多小兔送回家,再见。

小班认识0教案【篇4】

人一生下来就能辨别光,其次就是辨别颜色,最后才能辨别形状。颜色和形状是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小朋友认识客观世界都是由外部特征开始的。各种美丽的颜色对小朋友的视觉有强烈的吸引力,通过认识各种颜色可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陶冶他们美的情操。

小班幼儿一般在入园前就认识了红、黑、白等色彩鲜明的颜色。不过由于我们班小朋友年龄普遍偏小,再加上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对色彩方面的家教相对薄弱点,刚入园时只有一小半幼儿能认识几种主色调,大半的幼儿一种颜色也不认识。因此如何教会幼儿认识颜色是我们老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让幼儿迅速掌握颜色,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日常活动与课堂教学、游戏紧密结合起来,让孩子们在兴高采烈地活动、游戏中不知不觉的掌握抽象的颜色。

一、在一日活动中认识

刚开学的三个月,我常带着小朋友去散步,走着走着我会停下来指着某种东西问小朋友:“这是什么颜色?”启发他们说出颜色名称,当然只限于红、黄、黑、绿这几种颜色。然后再让他们去找找有这种颜色的其他物体,对这种颜色进行巩固,小朋友对这几种颜色都掌握的较好。等小朋友掌握了红、绿、黑、黄这几种颜色后,我接着教他们认识蓝、橘黄、咖啡、紫色,由于这几种颜色在幼儿园周围的环境中很少出现,因此我多采用课堂教学的方法,如:语言活动《彩色村庄》,通过故事的形式让幼儿认识了紫、绿、红、黄四种颜色,再让幼儿把蔬菜宝宝送到家里去,进一步熟悉这几种颜色。另外我还通过科学课《认识橘子》,运用实物橘子让小朋友观察颜色再进行涂色练习来教小朋友认识橘黄色,效果也很好。

二、在互相监督中进步

语言活动《彩色村庄》的最后一环节是“送蔬菜宝宝回家”,孩子们都忙碌的把自己拿的蔬菜放到相应的彩色房子里,这时候,陈晓敏见徐天龙把番茄放在紫房子里了,就大叫起来:“老师他送错了。”大家都跑来看,也纷纷叫道:“送错了,送错了。”龙龙急了,把番茄藏了起来,我过去看了看,问小朋友:“龙龙为什么会送错?”孩子们纷纷回答:“番茄穿的是红衣服,应该送到红房子里!”“紫色是绿色宝宝住的。”我听了连连点头,又忙替龙龙解围:“龙龙一定是不小心送错了,我们来看,龙龙现在不会送错了。”在我的鼓励下,龙龙把番茄送到红房子里去了。没想到这个突发事件倒让小朋友很快记住了紫色,再也不会混淆了。可见小朋友的监督作用还是挺强的。这样小朋友认识颜色又多了一种学习方法——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三、在对比运用中掌握

在油画棒中还有粉红、天蓝、淡绿、灰色等颜色是最难辨认的。我采用对比的方法在白纸上分别涂上深蓝、天蓝;淡绿、深绿;红色、粉红;白、灰,让幼儿进行观察比较,让他们说说哪块深、哪块浅,讨论一下这些颜色用在什么地方最合适,如:大海涂深蓝,天空用天蓝,大树用深绿,小树用淡绿等等,这样小朋友不仅认识了这些相近色,还知道了如何运用他们,对小朋友的美术做画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一系列由浅入深的教育,小朋友基本掌握了这些较常见的颜色,他们还会把看到的事情、物体用颜色画下来。一次,在艺术活动《美丽的花园》中,我让小朋友用各种美丽的颜色把在散步中看到的花画出来,然后对大家讲讲为什么要用这种颜色。孩子们非常积极,都纷纷展示着自己的作品。闻人洋指着自己那用一半红、一半白颜色画的花,说:“我看到的花心是白的,旁边是红的。”而徐柠的花他用了咖啡色,他解释说:“这朵花枯萎了。”我看了、听了,觉得孩子们的观察力及对颜色的运用能力都提高了。毕加索曾说过:“每个儿童都是艺术家。”现在我终于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了。

认识颜色是小班幼儿应掌握的最基本的技能,经过一年的学习,小朋友们在作画、运用色彩方面进步非常大,这对提高幼儿认识客观世界能力的发展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小班认识0教案【篇5】

活动目的:

1、知道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是父亲节,知道爸爸的艰辛,

2、通过亲子游戏给父子提供交流的机会,增进父子、父女间的感情。

活动过程:

1. 教师请幼儿播报新闻介绍父亲节的来历。

2. 幼儿交流讨论“爸爸怎样爱我们”“爸爸怎样照顾我和妈妈”等内容,教师小结爸爸对孩子的爱像太阳等。

3. 开展会本活动“不一样的爸爸”了解爸爸对孩子的爱无处不在。

4. 户外亲子游戏,促进亲子互动。

(1) 亲子游戏《踢足球》发展孩子和家长的合作、协调能力。

(2) 爸爸们开展的拔河比赛、孩子们开展的拔河比赛。

5.教师小结本次活动的收获,感谢家长,祝大家节日快乐,活动结束。

“有一种记忆可以很久,有一种思念可以很长,有一双手的手心特别温暖,让我们一生无法忘怀……”有人说,父爱如山,大爱无言;有人说,父亲的爱是一颗不落的星星,温暖幸福的微笑永远荡漾在我们的心里。父亲的角色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现代家庭中,爸爸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是繁忙、威严的',孩子与爸爸接触交流的机会也是比较少的。为此,在6月21日(星期日)父亲节到来之际,我们开展“我爱你爸爸”的主题活动,提供孩子和爸爸沟通交流的机会,增进父子、父女间的感情。

1、让幼儿知道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是父亲节,理解爸爸的辛苦和工作。

2、让幼儿学会如何去理解父母、尊敬父母、体谅关心父母,与父母和谐相处。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以实际的行动来回报父母。

3、通过游戏活动增进幼儿与父亲间的感情,让爸爸明白自己在孩子们心目中的位置,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留点时间陪伴孩子,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

1、各班在父亲节前一周可搜集幼儿和爸爸的合影或是只搜集幼儿爸爸的照片或是爸爸小时候的照片等,并举行“照片展”“比谁帅。

2、鼓励幼儿回家帮助爸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倒水、拿报、洗脚等。

3、开展系列的教育活动:父亲节的由来、社会《爸爸的手》、歌曲《我的好爸爸》调查爸爸、采访爸爸、说一说爸爸、夸一夸爸爸、画一画爸爸。

4、年级组或班级可根据班级情况开展亲子活动:角色反串、《小脚踩大脚》、《骑大马》等。

5、为爸爸制作手工礼物,亲手送给爸爸;为爸爸演唱《感恩的心》,用舞蹈表达对爸爸的爱。

六月,有灿烂的阳光照耀在我们的身上;

六月,有绵绵的细雨滋润在我们的心底;

六月,父亲节翩然而至。

人生中很多东西,不可能永远地存在但是您给我的爱却是永恒……

父亲用厚实的臂膀支撑着整个家庭;父亲用亲情温暖着孩子的心灵。在这个属于父亲们的日子里,让我们大声说出对父亲的爱,祝愿世上所有的父亲们节日快乐!

毫米的认识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因此想要随便写的话老师们就要注意了。 教案课件的工作是新老师提高教学技能和水平的基础。我们已经按照您的需求为您整理了一篇“毫米的认识教案”文章,我们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代替正式的法律建议!

毫米的认识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1至24页

教材分析:

(一)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本单元中, 、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这些长度单位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分析教材的编排意图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2、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3、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

体验 1 毫米、1 分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

1、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2、能够根据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策略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实际操作等突破重点,通过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动手操作,计算等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在生活中常遇到测量问题,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在教学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要注意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与认真思考相结合,在测量中,学生可能对毫米的测量更难掌握一些,可让学生多操作,单位换算和计算也要加强。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 1毫米、1 分米的长度单位。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和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提高学生估测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复习旧知。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 。

(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曲别针、铅笔的长度。

(3)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2、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老师板书学生估计的结果。 提出问题: “究竟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请同学分成小组对数学书的长、宽、厚进行实际测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和厚。

(2)组织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数学书长:不到 21 厘米,差 2 个小格。 宽:不到 15 厘米,差 2 个小格。 厚:不到 1 厘米,只有 6 个小格。

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足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引出毫米: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 1 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2、学习 1 厘米10 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从直尺上选定 1 厘米的长度,数数在 1 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 通过观察和数格从中得出,把 1 厘米平均分成 10 份,每份就是 1 个小格,长是 1 毫米。1 厘米10 毫米。

老师板书:1 厘米10 毫米

3、深刻感悟 1 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现象。

(1)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 1 毫米?然后动手量一量看你说的对不对。 (硬币、超市会员卡、钥匙等)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以毫米为单位计算的?

(3)说一说,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

(4)猜一猜,学生尺的厚度是几毫米?然后同桌同学合作验证猜得对不对。

三、巩固练习

1、第 3 页做一做

2、第 5 页练习一第 1、2 题及第 3 题的前 2 题。

四、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毫米的认识教案(篇2)

1 找一生与师同站,其他学生发现“师生”之间有何不同,由高度引入。

2 复习厘米,米

〈1〉 生用手表示1厘米,1米的长度。

〈2〉 师: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常用(厘米)作单位。

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常用(米)作单位。

3 出示一分硬币引入

师:以厘米为单位测量一分硬币的厚度,如何?为什么?

一分硬币的厚不够1厘米,而我们又想比较准确地知道它的厚度,怎么办?

〈一〉 毫米

1 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一分硬币的厚度,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来测量。(板书课题)

2 认识毫米

师:观察直尺上除了较长的厘米刻度线外,还能发现什么?

师: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小格的长度就是(2)毫米。 你还知道几毫米?

3 1厘米=10毫米

师:数一数,在刻度1和刻度2之间有多少小格?是几毫米?

同样的方法数3—4之间有多少小格?几毫米?

自选1厘米数小格,汇报。讨论发现了什么?(1厘米=10毫米)

师:验证:课件演示数小格。

4 量硬币,感受1毫米

师:量一般物体的方法是什么? 生口答,师小结。

生测一分硬币的厚度,汇报。

师:指导学生借助1分硬币表示1毫米。

5 练习

〈1〉 测量棋子任一条边长,汇报。

〈2〉 课件出示练习题。

6 小节:今后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要求量的比较精确,就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二〉 分米

1 测桌面的宽用毫米作单位,怎么样?

可以用厘米,也可以用毫米作单位。(板书:1分米)

2 认识,感受1分米

师:在尺子上从0刻度起,1厘米1厘米的数出10厘米,指出:10厘米也叫1分米。

师;1分米和10厘米同样长,说明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从刻度2到刻度几是1分米?

师:用手势表示1分米大约有多长。

3 分米条制作及应用

师:2人一张纸条,一人测出1分米,并在最后画一条竖线,同桌用尺子测量检查。如果不正确,另测;正确,沿线折叠。 师巡视指导。

师:用分米条测量桌子宽大约是几分米?多的部分用什么单位表示?

4 教学1米=10分米

同桌之间提问用手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师贴分米条)

师:共几个分米条?10个分米条是几分米? 和学过的多长很相似?为什么?

指名提问,师小结。

验证:用1米长尺子测量得出 1米=10分米

课件出示。(巩固新知)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和厘米,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而且对即将学习的长度单位毫米、分米,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是比较丰富的。“毫米的认识”,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因此,教材安排了让学生估、测、议等活动,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在建立长度观念时,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易混淆,故教学中应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米尺、直尺、一元硬币、橡皮等。

师:你们猜一猜,老师的身高是多少?

学生猜完后教师说明:老师的身高是1米58厘米。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 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

师:请大家再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师:我们每天上课都要用到数学1号本,你们知道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吗?自己量一量。

生:1号本的长比17厘米多,比18厘米少,它的宽比13厘米多,比14厘米少。

师:1号本的宽比13厘米多,比14厘米少,那究竟有多长呢?

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1号本的宽,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1、认识毫米。

(1)师: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起直尺认真观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线以外,还有刻度线吗?

(还有一些小刻度线,这些小刻度线把1厘米又分成了一些小格。)

教师指出:直尺上的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看大屏幕上放大的直尺图。

提问:从0刻度到刻度1是几厘米?

教师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在刻度0到刻度1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从刻度1到刻度2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3到刻度4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这就是说,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

得出:1厘米=10毫米

(3)教师让学生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

量完后教师说明: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生共同用手势表示1毫米:先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夹住1分硬币,再用左手慢慢地把硬币抽出来,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间有一条小缝,它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指出:银行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教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几毫米。

(5)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6)小组合作,每位组员挑一样身边的实物,量一量它的长度。汇报

(7)共同完成书P45页(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

2、认识分米。

(1)引入分米。

①动手操作:用学生尺或米尺量自己的课桌宽是多少?(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做单位时,一一地量很麻烦。)

②独立探索:你感觉用一个多长的长度单位量课桌的宽比较合适?

③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④教师说明:像量课桌这样的物体长度时用米、厘米或毫米做单位都不合适,我们要创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⑤互相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少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dm”(板书,把课题补充全:分米的认识)

(2)问: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表示出2分米的长度。

(3)学生用直尺量1米长的绳子,每1分米做一个记号,问: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4)练习质疑。

讨论完成:书本下面部分。

1、 书本练一练

2、 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蜡笔长6( ) 跳绳长2( ) 课桌高7( )

粉笔长75( ) 钢笔长14( ) 小明的身高是140( )

一块橡皮厚12( ) 旗杆高9( )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 书

毫米 分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作 业

1.抄写“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 5次

2.同桌互量从手腕到中指底部有多长?

3.作业本上画出1毫米、1厘米、1分米长的线段。

反 思

毫米的认识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2—4页,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中的第1—3题,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 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在建立长度观念时,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易混淆,故教学时应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它们的长短,使学生能正确、深刻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直尺一把、一枚一分或一角硬币、丝带、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你们猜一猜,钱老师的身高是多少?

学生猜完后教师说明:钱老师的身高是1米80厘米。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

师:请大家再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师:我们每天上课都要用到数学课本,你们知道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吗?自己量一量。

生:数学书的长是21厘米,数学书的宽比15厘米多,比16厘米少。

师:数学书的宽比15厘米多,比16厘米少,那究竟有多长呢?你们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数学课本的宽,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认识毫米。

(1)师: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起直尺认真观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线以外,还有刻度线吗?

(还有一些小刻度线,这些小刻度线把1厘米又分成了一些小格。)

教师指出: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看大屏幕上放大的直尺图

提问:从0刻度到刻度1是几厘米?

教师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在刻度0和刻度1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从刻度1到刻度2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1和刻度2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从刻度3到刻度4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3和刻度4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这就是说,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

得出:1厘米=10毫米

(3)教师让学生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

量完后教师说明: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生共同用手势表示1毫米:先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夹住1分硬币,再用左手慢慢地把硬币抽出来,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间有一条小缝,它的长度大约就是1毫米,小学数学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师结合课件演示说明:银行卡和电话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教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几毫米?

(5)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6)教科书第3页 “做一做”中的题目。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数的?

2、认识分米。

(1)引入分米。

①动手操作:用学生尺或米尺量自己的课桌宽是多少?(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做单位时,一一地量很麻烦。)

②独立探索:你感觉用一个多长的长度单位量课桌的宽比较合适?

③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④教师说明:像量课桌这样的物体长度时用米、厘米或毫米做单位都不合适,我们就要创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⑤互相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板书,把课题补充全:分米的认识)

(2)问: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表示出2分米的长度。

(3)学生观察米尺,回答: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4)练习。

①同桌互量从手腕到指尖有多长?

②教科书第4页“做一做”中的习题。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练习一的第1、2、3题。

2、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蜡笔长6( ) 跳绳长2( )

桌高7( ) 粉笔长75( )

钢笔长14( ) 小明的身高是140( )

一块橡皮厚12( ) 旗杆高9( )

3量出20毫米和3分米的丝带。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量出数学作业本的长约是多少分米,厚是多少毫米

2、在作业本上画出1毫米、1厘米、1分米长的线段。

3、拿一瓣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的盘子里。先看看它几天后开始发芽,再记录发芽一周内蒜叶的生长情况。(课外完成)

蒜叶生长情况记录

毫米、分米的认识

毫米的认识教案(篇4)

教学内容: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毫米,教科书第31~38页。长度单位的进率。

教学目标:

通过测量活动,感受1千米、1分米、1毫米有多长,并知道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根据题情景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培养合作意识,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难点:

通过测量活动,感受1千米、1分米、1毫米有多长,并知道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师:你都学过那些长度单位?今天老师带领小朋友一起去观察新的长度单位,你们喜欢吗?(课件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像图中的孙悟空的'紧箍咒的长度的变化,小朋友的位置等。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

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吗?

师:同学们发现了生活中这么多的可用长度单位测量的现象,看来, 长度单位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师:你知道得真多!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朋友——毫米。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直尺,看一看,毫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

1、“1毫米”的认识:

猜一猜、说一说1毫米有多长?

学生交流后小结:支持上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毫米用“mm”表示。它是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2、认识“1分米”

猜一猜、说一说1分米有多长?观察直尺:10厘米就是1分米,分米用:dm表示 用手势比量一下1分米 画出1分米

3、认识“1千米”

介绍关于千米的指示:1千米就是1000千米,千米也叫公里,用km表示。是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

感受1千米的长度:(学校教学楼长约100米,10座教学楼的长大约是1千米;操场上的跑道长约60米,17个这样的跑道结在一起大约是1千米等等)

小结: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都是计量物体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

作业设计:

用毫米、厘米、千米等作单位量一量家里的物品。

毫米的认识教案(篇5)

2、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与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计算。

4、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过程】: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同学们非常喜欢的人物,看看是谁来了?(出示孙悟空)

他带来了什么?(金箍棒)想看孙悟空表演几招吗?

师:是啊,金箍棒越变越短,最后放进耳朵里了。同学们想不想看看真的金箍棒。

小结:刚才同学们在估计的时候用到了米和厘米,(板书:米和厘米)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

(2)在你的印象中1米有多长,1厘米又有多长呢?比划一下。

看来我们同学心中这把尺子还是很准的。现在是越变越短,越变越短,最后变到孙悟空的耳朵里了,那大家猜一猜孙悟空耳朵里的金箍棒有多长啊?

师:这是你的猜测。到底有多长啊,咱们用直尺量一量。在量之前回顾测量方法。(出示判断题)

(2)会了方法后同学们开始量一量吧!

这根金箍棒的长度太小了都不到1厘米,看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厘米已经不能精确的表示出它的长度了。要想精确的表示出小金箍棒的长度,我们需要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

师:接下来,请把目光移到我们的学具盒,从中拿出一枚1分硬币,量一量它的厚度是多少?

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也是1毫米呢?想一想。

师:请你再画一条10毫米的线段。一边画一边思考,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现在你能表示出孙悟空耳朵里的小金箍棒有多长吗?

4、继续观察直尺,数一数,想一想,还会发现有关毫米的哪些知识?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组内交流,班内汇报。

a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在我们的身边或周围有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找一找说一说。

6、通过刚才的研究,你想对1毫米说些什么?有什么样的感觉?

1、出示各种物体的长度,学生认一认。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篇二:毫米的认识 微课教学设计 郭红星

教材分析: 《毫米的认识》在《数学课程标准》的图形与几何这一知识块,课标中提到要求在实践活动中,知道毫米,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教材从测量身边的数学书的长、宽、厚导入,引出毫米。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估计、测量等活动明确毫米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必要性,知道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用毫米测量,会举例身边用毫米作单位的例子,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对毫米的长度观念。做一做分两个层次进行技能训练。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前已经学习了“厘米”和“米”, 对为什么要有长度单位及计量单位是一种标准比较物有了一定的感知,同时测量物体长度也有了一定的基础。“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从生活经验上说,学生在运用学生尺以及生活中都有接触到毫米。通过学习毫米的认识,能够使学生对长度单位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为第二课时学习分米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不仅是以后继续学习长度单位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对于厘米的学习过久,可能会导致现实经验与知识经验的脱节,对于用厘米的知识来估计、测量会出现陌生感。

教学目标:

1.通过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2.经历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活动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为单位进行测量,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借助具体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重难点:

建立1毫米的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身份证、校讯通、学生尺、1分硬币、1元硬币、1角硬币、身份证。

师: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过测量,你还能想到测量的单位吗?1厘米、10厘米有多长?身高1米多等。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回忆二年级学习过的长度单位,唤醒学生的旧知,为下面如何估计数学书的长、宽、高打下基础)

毫米的认识教案(篇6)

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分米和毫米》一课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教材编排的内容很充实,由于有较多的学生操作活动,又是一节低年级数学概念课,所以把这一课上扎实上好不容易。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趣味性。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本节课的设计,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直观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会测量一些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并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准备

朋友在一起讨论什么兵器最厉害。红红说:“我觉得宝剑最厉害。”明明说:“不,我觉得孙悟空的金箍棒最厉害。它能伸缩,可长可短,它可以短到只有1厘米;也可以伸长到1米,甚至几百米、几千米,还可以伸到天上去呢!”

提问:在刚才他们的谈话里,你能找出一些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吗?(米、厘米)

引导:对!我们已经学过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板书:米、厘米)你能用手比画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吗?1厘米呢?我们测量教室门的高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好?量一枝铅笔的长度该用什么单位呢? [说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一些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在前面的学习中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通过复习旧知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孩子们熟悉的神话人物孙悟空又能让学生觉得有趣,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设疑:(课件演示)红红又问了一个问题:“要是金箍棒缩得比1厘米还短,或者比1厘米长但比1米短,又该怎样表示它的长度呢?”

二、认识毫米。

(1)引导:我们以前量过数学书的长边和短边,现在老师想请你帮个忙,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

有的同学说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有的说1厘米不到,老师还想知道得更准确,该怎么办呢?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完成课题板书:分米和毫米)

(2)小组学习。

①出示学习步骤。

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请你在尺上找出来。

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是多少毫米。

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请你找一找、量一量。

②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

[说明: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因此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又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还较弱,所以出示了具体的学习步骤。这样,能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与讨论,从而理解毫米的含义。]

追问:1厘米中数出了多少毫米?想想看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 (3)提问:你能用手比画出1毫米大约有多长吗?

教师先演示一下,再要求同桌学生互相比画,并用一分硬币进行检验。

(4)你知道哪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吗?互相说一说。

提问:连同前面学习的米和厘米,我们已经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你能把这些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

[说明:在教学中已经通过对直尺的观察,初步沟通了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总结能使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2.提问:那么现在再来看看前面红红提出的问题,要是金箍棒缩得比1厘米短该用什么单位量?(毫米)比1米短但比1厘米长呢?(分米或厘米)

1.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看图想一想,再指名回答。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确定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

2.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先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再组织交流,启发学生说清楚选择的理由。必要时,可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

3.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先让学生自由判断,再启发学生通过实际测量验证猜想。

反思:分米和毫米一课重点是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表象,并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都能比划出1分米、1毫米大约有多长,并能很快地说出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大部分学生也能正确利用知识解决一些问题,但仍有一小部分学生不会灵活运用,还有个别学生不认真审题。如黄瓜长2( ),在认识厘米和米时,也曾有类似题:黄瓜长25( ),却不假思索地填上了“厘米”。

学生在头脑中对四个长度单位都有所感知,也建立起了分米、毫米及米和厘米的长度表象,但多数学生仅仅停留在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遇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物体的长度中就缺乏了解决的策略。

课后,我突然想到了一则关于长度单位运用错误的笑话: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于是我拿出来让学生来读一读这段文字,刚读了两句,班中便发出了“啊”的惊讶声,读到最后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我故意疑惑地问:“笑什么呢?”学生马上按捺不住了,“2分米长的床只有两个这么长,怎么睡人呀!”“1厘米的牙刷这么长,那只能小人国的人用了!”……纷纷边说边用手比划着。“对呀,你们在选择单位时,可要注意了,可以用我们身边的“尺”,比如“一庹”、“一拃”、“一步”等来比划一下,看看自己填得是否合理。”

这样,学生在比划和说理想结合的过程中,拉动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更深刻地明白自己就像随身带了一把尺,可以随时进行估测。

毫米的认识教案(篇7)

1.测量橡皮的长度。

(1)提出测量要求,让学生测量自己橡皮的长度。

(2)交流测量的结果。结合橡皮厚度不到1厘米的情况,引出“毫米”。告诉学生毫米用字母mm表示及毫米在测量中的作用。

2.体会长度单位毫米。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让学生观察自己的直尺,告诉学生“1厘米中间每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让学生数一数1厘米中有几个1毫米。

(2)交流结果,得出:1厘米=10毫米或1cm=1mm

(3)让学生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了解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3.小组合作测量:

(1)测量课本和练习本的厚度。

(2)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

毫米的认识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初步同学认识分米、厘米、毫米,知道这些单位的实际长度,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以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2)掌握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用尺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3)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概括等方法,培养同学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明、能力。

教学重点 让同学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这也是难点所在。

课前谈话

1.谈话(出示直尺):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直尺)对,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直尺,那你们知道人们为什么要发明直尺呢?

过渡:人们为了准确的知道物体的长度发明了直尺。那直尺是通过什么信息告诉我们物体的长度的呢?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直尺。

2.同学观察自身的直尺,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整理。

(1) 同学观察直尺上有什么?(尺子上有长长短短的线,有数字,大格,小格。)

指导并板书:直尺上这些长长短短的线有个名字叫做刻度线。(板书 刻度线)

(2)找一找:数字和线是怎么排列的?

指导并板书:数字0对的长刻度线取名叫0刻度线,你知道这个0表示什么意思吗?(这里的0不是表示没有,而表示起点)你也能学着给数字1对长刻度线取名吗?(1刻度线),数字5对的长刻度线就叫( )?

(3)描述:相邻的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我们称它为小格的长度怎样?相邻的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我们称它为大格,数一数你的直尺一共有( )个大格。一个大格里面有( )小格。

3.小结:直尺就是通过这些刻度线和数字告诉我们长度的。

"餐具认识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