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发布时间: 2023.08.12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精华。

资料的定义范围较大,可指代生产资料。在平日里的学习中,我们时常会使用到某些资料。参考资料有助于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所以,你是否知晓资料到底是怎样的形式呢?或许"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精华"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1)

第一课时:无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课本第37页例1、例2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无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口算。

4.8+5.2=10

7-5.5=1.5

4.54=18

1.80.3=6

7.50.25=30

0.150.5=0.3

1.20.4=0.48

6.7-5.6=1.1

9.9+1=10.9

016.2=0

01.8=0

360.4=90

问:1.80.3、4.54、1.20.4各表示什么意义?

2、口算下面各题,并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

(1)120+804=140

(2)16216+902=47

(3)1000-8002=600

(4)55+455-162=56

二、新授:

1、出示课题: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介绍四则运算:我们学过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

3、教学例1

出示例1:下面的算式里有哪些运算?运算顺序怎样?

3.7-2.5+4.6 3.660.9

问:题中含有几个运算符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回答后,自己试算)

小结:算式中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只含有一级运算,要按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4、教学例2:

出示例2:下面的算式里有几级运算?运算顺序怎样?

35.6-51.73 6.75+2.521.2

问:这两道算式与例1有什么不同地方。它含有几级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回答后,独立计算)

小结:一个算式中,如果含有两级运算,先做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

5、指导看书。

学生看书,补充完整课本例题。

6、小结:混合运算步骤比较多,容易发生错误,我们要养良好的`习惯,计算时要做到:“一看、二想、三划、四算、五查”。在没有括号算式中,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37页做一做。(要求学生在先算的部分划上横线,把必要的竖式写在递等式的右边。)

2、课本练习十第1题

3、思考题。

下面是有关联的四个算式,请想一想,列出一个综合算式。

(1)1.6323.2=0.51 (2)0.250.16=0.04

(3)0.51-0.04=0.47 (4)0.47+0.13=0.6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有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课本第38页例3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有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有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掌握在计算过程中近似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后在本子上练习

10.1+9.990.1 9.7283.2+15.20.2

2.计算下列各题,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1)7.053.8527.14 (2)0.630.570.36

(3)4.321.72.54 (4)4.670.2320.30

指出取积、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及约等号“”的使用。

二、新授。

1.揭示课题:“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2.出示例3:计算:3.61.2+0.55

问:运算顺序是什么?

如果要先算1.2+0.5该怎么办?(添上括号),这时运算顺序怎样?

3.6(1.2+0.5)5

学生尝试练习,指名板演,当学生发现3.61.7除不尽时提出问题老师该怎么办?教师回答在计算过程中除得的商超过两位小数的,一般只保留两位小数,再进行计算。

学生练习完后,教师讲评,重点解决:

=3.61.75

2.125 (这里为什么用约等号?)

=10.6 (这里为什么又用等号?)

小结:教师指出黑板上的题,“3.6(1.2+0.5)5我们用了什么符号?”(用了小括号)“在这里小括号有什么作用?”(改变运算顺序)“算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除不尽或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时,我们可以怎样做?”(一般可以只除到第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

有时需要改变算式中的运算顺序,就要用到括号,但有时只有小括号还不够用,就要用到中括号‘[ ]’

教师板书:中括号[ ],并说明中括号的写法。例如在例3中要先算(1.2+0.5)5,就要加中括号。这样就可得到下面的算式:

3.6[(1.2+0.5)5]

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讲解: 3.6[(1.2+0.5)5]

=3.6(1.75)

=3.68.5 (这里为什么用等号?)

0.42 (这里为什么用约等号?)

指导学生看书。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若有错改正过来。

4.06(13.54+14.46)-0.14 (15.38-1.74)37

=4.0628-0.41 =13.4637

0.145-0.41 4.557

=0.005 0.65

2、课本第38页做一做。(先划出运算顺序,后计算)

3、堂上练习。

练习十第2题前两题

练习十第3、4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并能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去确定物体的位置,一下(2册)数学总复习教案(五)。

2、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分析、描述的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能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4、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条形统计图数据的分析,图形的拼组和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具: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位置与图形

(一)位置的复习

1、师:小朋友谁能介绍一下你在班级中的位置?

(学生介绍教师引导)

师;谁能用“上”“下”“前”“后”“左”“右”几个字说一句话。

2、练习(投影出示课本第100页第10题)

师:图上有几个小朋友?大家思考2楼妈妈是谁的妈妈?她住在几门几层?

师:“我家住在她家左边”的小女孩是哪一个?她的家应该是几门几层?

师:“我家住在你家楼上“的小女孩是哪一个?她指的是谁家的楼上?她的家应该住在哪里?(将课本第100页第10题补充完整)

3、介绍:(1)说说自己的前、后、左、右各是谁。

(2)介绍同班同学,说一说“谁在谁的哪面?”

(关键让学生搞清:谁和谁比,以谁为中心这一难点)

4、出示:★ ○ ◇ △ ¤

你能用“左右”来介绍一下○与△的.位置吗?(如:△在○的____面;○在△的____面。)

5、游戏:听反话。

(二)复习图形。

1、书P100题11(投影出示)

师:刚才我们做了游戏,下面我们来数数图形,请大家把书翻到P100,请把11题完成,教学工作计划《一下(2册)数学总复习教案(五)》。

学生独立完成

校对说方法

师:图中所摆立方体有部分的遮挡,你有什么办法数出看不见的立方体呢?

2、思考:()个小立方体可以拼成一个立方体。

()个小立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立方体。

二、复习统计图。

投影出示第101页图。

1、 让学生观察图形。

观察统计图,让学生将图上表示各兴趣事的格子数一一数出来。

2、 出示问题:

⑴你怎么知道谁最受同学欢迎?

⑵你怎么知道人数最少?

⑶喜欢看电视比喜欢看书的多几人?怎样算出来?

⑷看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讨论并逐一解答。

3、课本第105页第16题。

⑴用画“正”的方法统计。

⑵独立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在()的()面。

图:9个不同的图形放在3×3的格子中

2、 ()小力()

(1)小红在小力的右边,哪个是小红?

(2)小方要排在小红的左边,小方排在哪里?

3、出示各种图形的组合图(略)

(1)数一数,填一填

图形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数量

(2)引导学生画出统计图

(3)根据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4、数一数

有()个□有()个△有()个长方形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3)

一、开火车

将雾霜朝霞夕蝶蜂碧紫千李杨秀13个生字打乱顺序出示,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开火车认读游戏。比比哪列火车开得快,开得稳。

二、摆长龙

1.请学生拿出生字卡,一个一个的读着整齐地放在桌子上。

2.出示打乱顺序的生字(课件或小黑板)后,请学生按照出示的顺序把字卡摆成一条长龙。也可以摆成其他图案,如三角形、问号、圆圈等。

三、寻找孪生兄弟

从本课生字中找出那些字形相近的字认读。如:蜂蝶都有虫子旁;雾霞霜都有雨字头;李杨都有木子(头、旁)。也可以把要写的字结合起来请学生寻找,如秀香和都有禾字(头、旁)。

四、猜字谜、编字谜

老师可以先说,再引导学生编、说。如:多字少一半夕;王二小,白又胖,一屁股坐在石头上碧;十日十月朝。

五、找朋友

指导学生根据要求找出生字(卡),并给生字组词。

1.翘舌音朋友:

生甲:我是朝字,我是翘舌音,谁是我的翘舌音朋友?

生乙:我是霜字,我是翘舌音,我是你的朋友。

生甲;谁是平舌音?你也是我的朋友。

生丙:我是紫,我是平舌音,我是你的好朋友。

2.结构朋友:

生甲:我是秀字,我有上下两层楼。谁是我的朋友?

生乙:我是李字,我也有上下两层楼,我是你的朋友。

生丙:我是紫字,我有上下两层楼,我也是你的朋友。

3.偏旁部首朋友:

生甲:我是小蜜蜂,谁是我的好朋友?

生乙:我是大蝴蝶,我是你的好朋友。

4.反义词朋友:

生甲:我是朝字,是一天的开始。谁是我的朋友?

生乙:我是夕字,是一天的结束。我是你的朋友。

六、抓小偷

1.出示课文(课件或投影),老师说一个生字,请学生在文中找到并领读。

2.将本课的部分生字编进一篇小文章或儿歌,请学生画出并读出来,看谁找的多、找的快。

红脸儿朝阳出东方,专给小朋友洒霞光。

碧绿的田野禾苗壮,万紫千红花儿香。

蝴蝶姐姐花间舞,蜜蜂妹妹采蜜忙。

杨树摇摆千条枝,桃李傍晚送夕阳。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4)

教学目的: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验算方法。

一、课件导入。

小朋友什么生活中我们去买东西时,怎么判断售货阿姨找的钱是对的呢?

1、共同解决“应付多少元?售货阿姨算得对不对?”

这位同学算得对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学生反馈,用256减去118正好是138,所以是对的。

教师小结:这种验证结果是否正确的方法,就是验算,它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错误。

2、解决“付给售货阿姨300元,找回44元,对吗?”

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指导。

3、完成p56页计算并验算。

五、小结课堂。

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5)

(一)教学内容:

表内除法(一) 课本P13~36页。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划分为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节,包括下面一些教学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

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

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材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开始,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动学习活动,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编排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既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又促使学生对“除法”产生亲切感。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材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按被除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分成两段。第一段,被除数不超过12,第二段,被除数不超过36.

第一段,被除数不超过12,即所用的乘法口诀中积不超过12.第二段,被除数不超过36。这部分教材,突出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是用乘法口诀求积的逆思考。

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教材对解决问题的内容,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先编排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再编排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内容,注重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活动和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生动的资源。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难点:

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

1、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认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动学习活动,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注重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注重为学生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敢于发表自己对于数学问题的意见和想法。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三)、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学生汇报分法。

A把15个橘子先每个盘子放1个,又在每个盘子放1个,再在每个盘子放1个,也就是一个一个地分,每份分得3个橘子。

B先每个盘子放2个,又在每个盘子放放1个,每份分得3个橘子。这样分快些。

C在每个盘子放3个,刚好分得每份3个橘子,这样分更快些。

D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把15个橘子分成5份,每份都是3个橘子。这就是把15个橘子平均分5份,每份有3个。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1、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2、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3、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5、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6)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7页例1

教学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经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四则混合运算是计算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顺序,能够正确的进行混合运算,不仅丰富了计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理解混合运算的作用,学习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是第一课时,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总结规律的科学思维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寻求依据来解释说明自己思维的能力,在理解掌握运算顺序的同时,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教材分析:

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中的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学习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含义并具备一定计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系统学习综合算式运算顺序的开始,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是综合算式的基本运算顺序,因此本课时的学习将为日后其他运算顺序的学习及灵活运用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经验中已对加减混合的综合算式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会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口算,并直接写出结果。但缺少的是把这些零星的数学知识系统化。学生在一年级就已经接触,并且到现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此时安排混合运算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让学生对四则运算的运算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利用引导发现式、问题教学法、情景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采用这些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将探究解题思路和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又可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总结的学习方式抽象概括出混合运算的顺序,并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课件出示下面题目:

16+9+8=32-10-6=25+20-10=48-8+17=

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

【设计意图:设计这样的练习,主要是突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下一环节学习同级的混合运算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情境中获取信息

1.课件出示第47页例1.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

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4.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

(二)交流中探究新知

1.反馈解法,初步感知

(1)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方法一:分步算式53-24=29(人)29+38=67(人)方法二:综合算式53-24+38=67(人)

(2)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2.明确概念,揭示课题(1)什么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它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呢?

(2)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揭示课题。

3.运用规定,脱式计算

(1)课件出示:53-24+38,

(2)讲解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示范板书:教师边讲解边说明:先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

(3)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是怎么算的啊?

4.体会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课件出示:1535,指定学生说说这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教师指出:加与减、乘与除分别是同一级运算。

(3)学生尝试计算,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4)归纳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反思中加深理解

1.比一比:今天的计算方法和以前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

2.练一练: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

(1)课件出示例1的条件,同时提出问题:这天阅览室共来了多少人?

(2)尝试练习后全班交流,重点使学生明确:中午走了24人是多余的条件。

3.探究例1的另一种解法。

(1)现在我们知道这天阅览室共来了91人和中午走了24人,还可以怎样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列综合算式:53+38-24.

(2)学生独立计算。

(3)体会加减法混合运算,交换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设计意图】: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唤起学生对已有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回忆,体会规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注重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的规范,为以后学习不同类型的脱式计算打下基础。同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一)计算(教材第47页做一做)

1.指定学生说一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3.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二)改错(教材第50页第3题)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2.口答: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改错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带有问题的总结,对新旧知识有所梳理和升华,并能起到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

课堂作业:

教材第50页的第1、2题。

【设计意图】: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巩固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板书设计:

同级混合运算

53-24+38=29+38=671535=55=25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清晰地板书不但能起到示范作用,而且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学反思:

1.重视情境的创设数学源于生活。课堂上再现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情境的创设也能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2.利用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感悟与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体会,逐渐学会,学习思辨,掌握技能。

3.突出算理,分清运算顺序学生刚学习两步计算式题时,对运算顺序较难理解,往往难以灵活运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明确算法。

4.注重数学思考坚持让学生在列出算式后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注重了思维的表述,又让学生明白同级运算的计算顺序,有利于学生掌握。

5.重视对错误的诊断及矫正教学中重视学法指导,尤其是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进行辨析。学生出现的错误主要是格式问题(等号的对齐);运算顺序(运算顺序不正确)。通过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展示,进行纠错;以及算法强化练习进行诊断及矫正。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对比,初步了解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初步会判断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会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的图形。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情景导入今天我带大家到游乐园学习数学知识—平移和旋转。(看课本第37页的彩图)

(1)看一看,说一说游乐园里有哪些游乐项目?

(2)这些游乐项目是怎样运动的?

(3)根据游乐项目不同的运动,可以分几类类?怎么分的?

(4)自己先分一分,有什么困难再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

2、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A:平移:火车沿笔直的轨道行驶、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火箭升空等物体都是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这种运动就叫做什么?

B:旋转:大风车、摩一轮等都是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这种运动叫做什么?

(2)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了解平移、旋转特征。

(3)用学具在桌面做平移和旋转运动。

小结:通过观察,举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物体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2)如果把它向上平移5格,会移吗?

(6)如果把它先向右平移4格,再向下平移3格,你们会移吗?

(7)判断哪一条小船是向右平移4格后得到的?(课件出示课本P43页第一题)

(8)哪几条鱼可以通过平移与红色小鱼重合?(课件出示课本P44页第4题)

2、欣赏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哪些新知识?还有什么问题?用哪些方法学会的这些新知识。

三、课后活动应用平移和旋转做运动。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能辨认锐角和钝角,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过程:

1、师:小朋友,这是我们宁波的甬江大桥,看,桥面上无数根拉索与桥面形成了许许多

多的角。你能找一找吗?

2、学生交流汇报,并让学生用手指一指找出来的角。

2、学生汇报各组讨论情况(学生一般会有两种分类结果1、根据是不是直角分2、根据角的大小分为三类:直角、比直角大、比直角小)

师:根据角的大小,我们可以把角的分为直角,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

直角、锐角、钝角生活中处处都有,请你找一找,说一说。

除了书上的,你还能举个例子吗?

5、师:刚才我找了直角、钝角和锐角,现在请你自己动手来创造直角、钝角和锐角。

6、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创造的直角、钝角和锐角。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锐角、钝角,那么怎么来画锐角和钝角呢?你可以利用你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试一试。

1)展示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画得是什么角?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9)

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73-74页,“做一做”1、2.授课日期__年__月_日星期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2、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单位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3、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重、难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会数万以内的数,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计数器,一个数位顺序表格(空的)。

教学过程:

准备练习。

观察下列两组数,先回答是怎么数的,再接着数出后面的5个数来。

27、37、47、57、()()()()()

110、210、310、410、()()()()()

2、读出下面的数。

375309420200

谁能说说读数时要从哪位读起?怎样读?

3、想一想,999是几位数?再添1是多少?它是几位数?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10)

提问:是几根几根数的,数到多少根捆成一捆。10个一是多少?。

课件演示:10根10根数小棒,数到100根捆成一捆。

提问:10根10根数,数到多少根捆起来了?10个十是多少?

让学生先估一估每组大约分得多少根?然后提问:到底多少根呀,怎么才能知道呢?讨论数法。

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1)初步感知200。

请两个小组的组长各带100根小棒到讲台前。提问:你们知道这两个小组的小棒合起来一共有多少根吗?(200根)提问:怎么数这么快呀?你们是怎样数的?(一百一百地数)

请各组将刚刚数好的10捆小棒再捆成一大捆即100根。

(2)初步感知900。

请9个小组同时到讲台前将刚刚捆好的100根小棒依次举起来,引导让学生一百一百地数,数到900。提问:900里面有几个百?

(3)初步感知1000。

提问:刚刚我们数到了900,再加1个百是多少呀?教师将10个小组数出的10大捆小棒再捆成更大一捆。让学生轮流捧一捧,比划比划,感受1000根小棒的多少。

提问:1000里面有几个百?10个一百就是多少?

多媒体依次出示1个方块、10个方块、100个方块、1000个方块的图片,让学生数一数,说一说: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100是多少?

观察前面所数的二百、九百、一千的方块图,进一步理解二百是2个百,九百是9个百,一千是10个百。

(1)拨出200并读写200。

边演示边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二百用小棒表示要这么多根,用方块表示要这么多个小方块,那你们知道,还有没有更好的工具来帮我们表示出二百呢?(引导学生思考用计数器计数)

请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二百。比较200根小棒、200个方块和2个算珠,思考:这里为什么只要拨2个算珠就可以了呢?(因为有了数位的帮助,2在百位上,表示2个百)

要求学生对齐数位写200。

(2)拨出900并读写900。

(3)拨出1000并读写1000。

学生在千位拨上一个算珠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在百位拨出10个珠呢?(因为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拨10个珠太麻烦,直接在千位拨一个珠很简单。)

用计数器演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百位满十向千位进1。

刚刚认识了200、900、1000这样的数,观察一下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我们把这样的数叫整百数。板书课题:认识整百数

5.认识生活中的整百数。

介绍生活中的整百数。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整百数。

多媒体呈现方块图。

先让学生看方块图说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再思考:如果不看图怎么算这些算式呢?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请看,小兔也拖着一条长长的数轴跑来了,丢三落四的小兔少写了几个数,你们能帮他补全吗?

追问:他还有一个问题:200和700,哪个数接近500呢?你是怎么想的?

2.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谈话:可爱的小狗也来了,他带来了三个杯子,他数了数第一个杯子中有200粒黄豆,那么这里的第2和第3杯中大约各有多少粒黄豆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小结:一共要走的路长度不变,已经走的越来越多,还要走的就越来越少。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GZ85.com延伸阅读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了能够让您感到满意,费尽心思制作了这份“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课件”,敬请将本页添加至您的浏览器收藏夹,以便日后阅读。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进行精心准备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自行安排时间来完成。教案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来说,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70~75页。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拼一拼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形成正确的表象,并会应用这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3.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估测能力。

4.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教学难点:

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教具、学具准备:

1.课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纸片。

2.每组一套(学具袋1:三张不同颜色的图形纸片;学具袋2:若干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纸片;学具袋3:若干1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纸片)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今天能和大家一起上一节课,老师真开心!老师非常愿意和大家成为好朋友,你们愿意吗?愿意的和老师击一下掌!这么多同学都愿意啊,老师真荣幸!就让这位同学当代表吧!(击掌)

在老师和这位同学击掌时,你发现了什么?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什么是面积(1)物体的面积

(同时举起老师和同学的手)老师的手大其实是指手掌的表面大,这个同学的手小其实是指手掌的表面小。那老师手掌的表面跟黑板表面比,谁大谁小? 请你摸一下课本的封面和桌面,感觉一下谁大谁小?

刚才我们通过摸和看知道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出示课件: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封面的面

积,海星表面的大小就是海星表面的面积,那硬币表面的大小呢?找一找我们周围物体的面积。

(2)封闭图形的面积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物体的面积。现在老师把这几个物体的面给请下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现在同学们看到的就是长方形、不规则图形、圆形。象这样首尾相连、密封起来的图形,叫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

这些封闭图形有大有小吗?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长方形的大小就是长方形的面积。不规则图形的大小就是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那圆形的大小呢?你还能举例吗?如:正方形的大小就是正方形的面积。

课件出示不规则图形,同学们看这个图形,它是不是封闭图形?它有没有面积? 到底什么是面积呢?我们一起把它完整的概括出来: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补充板书:或)

2、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通过同学们积极的动脑,我们已经明确了面积的含义。教师出示彩纸,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张纸的面积谁大谁小?(仅凭观察不好确定,那你有什么好办法?上来试一试!)把你的方法讲给大家听一听!(重叠的方法)

出示另两张纸。它们相比较,谁的面积大?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了,用观察法更无法确定谁大谁小,用重叠法试一试。也不行,怎么办?谁来想个好办法?那就借助1号学具袋中的学具在这两张纸上摆一摆,比出它们的大小吧。看哪个小组秩序好!速度快!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比较的结果展示一下。(投影)说一下你们小组比较的结果是什么?你们是怎么比的?(提醒学生声音要大,让每个同学都能听见)你们听明白了吗?他们的方法怎么样?谁来评价一下?(非常棒!请回!)还有不同的摆法吗?(质疑:为什么不用圆形?学生可能会说出答案:有缝隙!不准确!)

不同标准摆可以吗?谁来说一说?你说的真好,老师知道了!你们也是这样认为的?大家都认为要用同样的学具,也就是要统一标准。有的小组用长方形纸片作为标准,有的小组用正方形纸片作为标准,都比较出了这两张纸面积的大小!

到底使用哪种标准比较方便呢?人们习惯上用正方形的面积作为面积单位。

看到面积单位这个词,让我们不禁想起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呢?(厘米、分米、米)

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国际上也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板书)

3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1)认识1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有多大呢?请小组长在把1号学具袋装好,然后从2号学具袋中拿出这么大的正方形纸片(教师边说边出示)这张纸片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板书并贴上)用这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纸片量一下你的指甲盖,看看哪个指甲盖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想一想,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小纽扣、铅笔的截面、大钉子帽、键盘小按钮、电灯开关的一半。)

看来生活中用到平方厘米的时候还真不少,现在请你估计一下,小贴画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呢?快速的用这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纸片量一量,看看它们的面积大约是几平方厘米?同学们用这么快的速度就量出了小贴画的面积大约是5平方厘米,真了不起!再用这个纸片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封面,看看它的面积大约又是多少平方厘米呢?(怎么回事?遇到什么困难了吗?)(2)认识1平方分米

是太费事了,如果有一个大一些的面积单位来帮忙就好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平方分

米吧!快从你的3号学具袋中把它找出来!(举起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的纸片)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比,有什么感受?

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10厘米,也就是1分米)(板书: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贴1平方分米的纸片

盯住它,看上5秒钟,闭上眼睛,想一想,把它印到脑中,睁开眼睛比画一下。非常好!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开关盒、粉笔盒的一个面、魔方的一个面)。

现在请同学们估一估,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几平方分米?快速的量一量,验证一下我们的估计。看来同学们已经具备了一定得估计能力了,真不错!(3)认识1平方米

如果想要测量我们所在的大讲台的面积,用平方分米,还好用吗?咱来认识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平方米。1平方米应该有多大呢?同学们先想一下,它的边长应该是多少呢?(板书: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出示1平方米的纸。请同学们看,这张纸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大不大?给你3秒钟,记住它!四个人伸开手臂围成一个面积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看看哪个小组动作利落!同学们真棒,请坐下!

生活中那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同学们已经知道1平方米有多大了,那你估计一下,这1平方米的纸上大约能站多少个同学?(让我们试一试吧!估计能让你大吃一惊!)

老师把1平方米也挂到黑板上。估计一下,这个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几平方米?这个大讲台的面积呢?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刚才我们不仅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而且知道常用的面积单位有三个(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补充课题)现在就让我们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好不好? 1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

2、根据测量的要求,选择用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

2有趣味的题目。你会不会闹出小明这样的笑话?你有什么话要对小明说?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轻松过后,请同学们想一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谁愿意说给大家听? 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

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我们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研究却刚刚开始,老师给大家留了个课下小调查:除了今天学的,还有哪些其他的面积单位?把你的调查结果与同学和你的数学老师交流。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练习十九第8~11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使用公式求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的区别。

3、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2、涂一涂、算一算:用不同的颜色涂出下面每个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并算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单位:厘米)

3、比一比:通过第2题的计算,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二、指导练习,深化提高

1、教材练习十九第8题。

(1)学生动手剪一剪,然后求面积。

(2)交流方法:

你从题里发现了什么?怎样求剩下部分的面积?

2、教材练习十九第9题。

(1)小组议一议:要求面积先要求什么?怎样求边长?

(2)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评价。

(3)说一说:通过计算,你知道了什么?

3、探索发现:教材练习十九第10题。

(1)小组合作,画出长方形并填表。

(2)分析比较,发现规律:面积相等的长方形,长和宽越接近,周长就越短,当长和宽相等时,周长最短。

4、教材练习十九第11题。

(1)学生按题目要求,自己准备图形剪一剪,观察、计算。

(2)比较三种不同剪法,发现问题:剩下部分的面积相同,周长不等。第一种情况周长与原正方形周长相等,后两种情况的长都比原正方形长,增加了多少?

三、课堂小结

通过练习,你进一步学会了什么?求周长和面积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3】

教学内容:

一位、两位小数的含义,读写法,一位二位小数的大小比较。(练习二十一第4~10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常见小数的含义,并掌握他们的读法,写法。

2、能结合实例,较熟练地进行一位、二位小数的大小比较。

3、通过练习,加强环境保护教育。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了解常见小数的含义,并掌握他们的读法,写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

0.20.670.031.282.033.4015.56

2、写出下面各小数。

课本第93页的第8题(看图片和题目,然后要求学生写一写,教师巡视检查,最后展示汇报结果)。

3、用小数表示下列各数。

3分米=()米4厘米=()分米8厘米=()米12厘米-()米

1米6分米=()米2米30厘米=()米6米3厘米=()米5分=()元

2元5角=()元4元6分=()元20元4角5分=()元3米1分米5厘米=米

二、课堂活动

课本第93页的第7题。

分别量出课本,练习本和铅笔盒的长和宽,把量得的数写成分米来做单位的小数

先要求学生测量长度,并纪录下来,然后再要求写成用分米来作单位的小数。

三、小数大小的比较

1、课本第94页的第9题

请学生比较它们的价格,这里没有要求从大到小还是从小到大排列,所以,只要学生能按一定的顺序说出来就可以。

(1)从钱贵的到便宜的:15.15元13.60元8.8元

(2)从便宜的到贵的:8.8元13.60元15.15元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到在小数大小的比较中,如果从整数部分可以看出大小,那么就不必要再看小数部分。

2、课本第94页的第10题。

(1)先让学生比较人均绿地面积,说一说哪个国家首都人均绿地面积最大,哪个国家首都人均绿地面积最小?

德国柏林最大,人均绿地面积是50.0平方米。

中国北京最小,人均绿地面积是8.18平方米。

(2)按照人均绿地面积,从大到小排列。

()》()》()》()》()》()

(3)说一说,睨视怎么想的?

同样,这一题的大小比较也只要看整数部分就可以确定,不必再看小数部分。

(4)从这些数据中,你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从数据中看到北京人均绿地面积与表中其他城市相差很大,也可以想到我国人均绿地面积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城市规划,城市建设要注意环境保护,要加强绿化建设。

3、补充练习。五位同学身高统计表单位:米

小刚小王小芳小红小明

1.081.100.980.971.02

请比较他们的身高。

四、实践活动

课本第93页的第6题。

要求学生高商店了解一些指定商品的价钱,输了课本中指定的商品外,还可以增加一些指定商品,如体育用品,家电等等,要求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来表示,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平常能注意观察身边的小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进一步知道了什么?

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4】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本课是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书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材简析:根据课前我对教材的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学好本课,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还为以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二、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我从知识、技能、情感三方面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操作探究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培养学生自学、概括、估测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3、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高效地实现以上目标,我选择的基本教法、学法有:活动教学法,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法,自学辅导法等。

四、说教学准备:为了辅助教学各环节的有效的进行,我的课前准备有:

2、学具:两张长方形卡纸,绳子,正方形、圆形等纸片若干,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学具。

五、说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说课的中心环节,为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动手操作、交流汇报等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有效地把知识和能力融为一体。让学生在书本知识和生活世界中畅游,在挑战和愉悦兼容的学习的平台上展翅飞翔。』

这个过程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这一环节中,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 “物体表面”的经验呼之欲出,自然体验到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第二个环节:充分感知,引导建构。这一环节我通过五个步骤来组织教学。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

(出示课件)让学生认一认、指一指、比一比。

『多种感观参与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使学生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引导学生抽象出面积的概念。』

通过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认识了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是面积?小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以上环节让学生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通过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

方形卡纸。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学生经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然后提供学具动手拼摆,合作探究。在学生操作完之后进行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圆片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最合适。小结: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方便。

『这个环节,通过对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的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了在体验中自主构建知识的目标,同时也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第73、74页内容。然后分层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 “1平方厘米”以“教”为主;通过(找——想——比——画——量)各环节强化认识“1平方厘米”的实际大小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1平方分米” “扶”为主; “1平方米”以“放”为主。

『以上利用多种方法教学,促使学生认识巩固面积单位,发展其空间观念。』

再用面积单位测量物体的表面积。在面积单位的强化上,每小组用同样长的绳子围出一个图来,各组一比较就发现周长相等形状不同的图形面积不相同等。

『这样,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这样不但发展了智力、形成了技能,还能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达到从“线”到“面”的真正飞跃,很好的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2、我是公正的小法官。

3、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教室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4、有关各国人均绿地面积表,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

『练习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环保教育,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还想知道什么?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伸。』

『面积的概念和常用的面积单位,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这样板书不仅突出教学重点,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概念。』

『总之,本课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从而建立正确的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表象,使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说课完毕,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5】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认知顺序进行编排,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辨认方向。

教学内容:

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课时安排:

5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东西南北

教学内容:

教材第2至3页例1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观察主题图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点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学生背儿歌: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探究新知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习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练习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5、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

(1)观察例1图

问: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面。教学楼在操场的()面,大门在操场的()面。

(2)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

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德阳市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5、背儿歌

早晨起床向太阳,前是东,后是西,左是北,右是南。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回家按照4个方向观察房间的摆设,明天来告诉大家。

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早上太阳在东方

面东,背西,左手北,右手南

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6】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教材简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创设了学生十分熟悉的购物情境,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竖式进行计算,并结合口算方法和过去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算理。巩固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让学生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解决有关小数的实际问题,掌握小数加减法的基本方法,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竖式对小数进行加、减法的计算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竖式计算小数的退位减法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你们逛过商场吗?你们在逛商场的时候遇到过什么问题没有?

师:老师在逛商场时可遇到一大堆的问题呢,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解决吗?

二、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1.老师逛商场买体育用品,篮球234元,足球:187元,,请同学们帮老师算算老师买这两件商品一共要付多少钱?篮球比足球贵多少元?请大家用竖式计算。

指名一孩子上台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做完集体订正。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加减法,请孩子们回忆一下刚才的计算过程,说说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说出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板书)

2.老师还要买一个圆规和一瓶墨水,圆规:2.3元,墨水:1.8元,还是请同学们帮老师算算买这两件商品一共要付多少钱?

3.探究算理以及方法

同学们,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好吗?

学生讨论后汇报。

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1)2.3元等于2元3角,1.8元等于1元8角;2元+1元=3元;3角+8角=11角,也就是1元1角;3元+1元1角=4元1角,4元1角等于4.1元。

(2)直接用小数计算的,

指导学生列竖式并说说想法,教师板书

教师在竖式上写上元角借此机会再出示问题:一个圆规和一瓶墨水一共多少钱?

请同学们列竖式计算此题,指名到黑板上板演。

4.这两件商品相差多少元?

师:谁想起来说一说你的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板书列竖式计算小数减法的过程。

5.观察比较总结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之处?有什么相同之处?

小数加减法同整数加减法一样,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要将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先计算小数部分,再计算整数部分。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借一再减,计算结果的数位要与加(减)数的数位对齐,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使它与加(减)数的小数点对齐。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把0去掉。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是不是都学会了小数的竖式加减法呢?下面就检验一下。

(尝试用竖式计算,课件出示)

3.5+4.86.7+2.34.2-1.84.1-3.3

教师巡回检查,并请四位学生演板后讲解。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高。

今天同学们表现真不错,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

在计算小数的加减法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7】

《小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

一、教材分析

《认识小数》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数,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学会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小数的认识是学生认数领域上的一次飞跃,是小学数学概念中比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属于小数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注意抓住分数与小数的含义是本课关键。

二、教学目标:

1、学生会认、读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3、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4、通过练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三、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课本中第一次接触小数,虽说是第一次,但是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大多数孩子对于小数的读、写并不陌生,难点在于对小数的意义理解。

三、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的如下教学环节:

(一)引入小数。

由学生认识的老朋友——整数,介绍新朋友——小数,从而引入小数的概念。

(二)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及小数的读法。

这一环节,也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试着读小数,进而教师适时加以引导,通过学生生活经验统一出正确的读法,加深对小数读法的认识。由于在四年级还要具体认识小数,所以在这里只是对小数的读、写法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初步感知该如何读小数、写小数。

(三)理解生活中的小数的实际含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包括两方面内容钟):

1、知道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具体的含义。

由一句“你经常在哪见过小数?”引入商品价格中的小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知道小数就在生活中,引起学生对已有小数表象的回忆,从而形成原始的感性认识。基于学生在第二册认识人民币一单元中已经见过了表示价格的一位小数,再加上学生平时逛超市的购物经验,所以孩子们对小数尤其是表示价格的小数并不陌生。因此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元”,右边第一位表示“角”,右边第二位表示“分”,了解后,设置了“给商品做价格标签”让学生产生对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意义的感受。

2、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意义。

为引入以“米”为单位的小数,接着让学生说一说“除了在商品的价格上发现了小数,生活其他地方还有用小数表示的吗?”学生联系实际举例后,从小

长颈鹿的高度——9分米,引入“”能用米作单位用小数表示吗?“接入第二部分内容。

课前对于如何教学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这一环节颇有困惑,认真研究教材后发现这部分知识并无探究价值,用分数表示是在第五册已经学过的知识,不是本课的重点,而把分数写成小数是一种规定,不需要孩子们去探究。因此,我借助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借助米尺做中介,通过米与分米十进制的关系,由分数过渡到小数,减缓了学生认识上的困难。米和厘米的关系,我放手让学生去推理、小组交流,进而学生观察、总结出十分之几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用两位小数表示。

最后马小哈的“自我介绍”是这节课小数的拓展,本环节来源于曾经听过的一节讲解计量单位的公开课,是让学生辨别所用的计量单位是否合适,而我在这计量单位不变,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到小数的应用充分体现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如:体重、身高、速度、长度等都可以用小数表示;目的二: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这节课的知识来辨别小数运用的是否合适,虽然学生还不知道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能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但在说明理由的时候已经潜移默化的感受到了,为以后学习小数的大小的教学作了必要的铺垫和准备。

(五)设计理念与思路

通过本节课的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能力。适当的扶是必要的,但也可以安排一下尝试,因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把学生的起点呈现出来,而且学生带着尝试的经验去学也可以使获取的新知更深刻,也使得课堂更具有开放性,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画面、创设情景、深入感知课文,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描写荷花开放的词句,把句与句联系起来想象荷花的美。

2、理解“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那一段文字。

二、导入:

2、我们就一起来看课文是如何描写这美丽的荷花。

三、图文结合,抓住词语,深入学习课文内容,品味荷花的美丽。

(2)、作者来到荷花池边看到了什么?

(2)、还看到了什么?

B、这里有一个成语“挨挨挤挤”,它的意思是什么?同学们回忆下在什么时候或什么地方看到过“挨挨挤挤”的情景?

C、“挨挨挤挤”说明人多,这里说荷叶“挨挨挤挤”说明荷叶怎样?(荷叶多、密)

A、“冒”让我们一眼就看到这一朵朵白荷花。

(4)、齐读第2自然段;以填空的方式背诵。

(5)这么多的白荷花,它们各有各的姿势相同。

(2)这么多的白荷花各有各的姿势,我们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千姿百态”

(3)如我们把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那这画家是谁呢?(大自然)

(4)看着这么多美丽的荷花,作者会产生怎样的感情?

4、学习第4自然段。

(2)作者是一朵荷花吗?那为什么“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喜爱荷花)

(3)他这时的心情怎样?(很高兴,喜悦)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翩翩起舞、快乐、好梦)

(7)现在你觉得自己是谁?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1)师读。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9】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材简析:《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说前测:

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学生知道些什么呢?对三年级两个班学生的前测结果统计表明:

关于面积,87%的'学生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一词,13%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5%的学生对“面积”的含义有错误认识,56%的学生认为“面积”和物体的大小有关,29%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关于面积单位,69%的学生表示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单位一词”,31%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0%的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含义有错误认识,47%的学生认为面积单位和物体的大小有关,43%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四、说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2)学具:两人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若干、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

我选择的基本教法、学法有:

活动教学法:即以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建立正确的表象,掌握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它遵循着从生活到数学、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

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法: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是认知的起点。教学中,我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学习,在真实的感受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

自学辅导法: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建立正确的表象,对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 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2. 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 (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3.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这一环节中,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 “物体表面”的经验呼之欲出,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 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

(1)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3)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运用“面积”一词造句:比如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 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数学方法就是数学的行为。比较中,我会根据学生比的过程,归纳出观察、重叠、割补等数学方法。使学生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 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是它们的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简单说说什么是面积?小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10】

教学内容:

练习二十三的第5、6、7、8题。

教学目标:

进-步理解,掌握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口算。

3脳86710脳2532脳44脳563脳825脳678脳2310脳3

二、专项练习

1、一个工人1小时加工零件5个。按这样计算:

(1)一个工人2小时加工零件多少个?8小时呢?(理解加工零件的个数与时间有关系)。

(2)2个工人l小时可以加工零件多少个?(理解加工零件的个数与人数有关系)。

如果是8个工人,那么1小时可以加工零件多少个?

(3)8个工人2小时可以加工零件多少个?(理解加工零件个数不仅与人数有关系,而且与加工的时间有关系)。

5脳8脳2=80(人)

那么5脳8表示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5脳8脳2(再乘2)解决了什么问题?

表示8个工人2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

5脳2脳2的每一步各表示什么?

2、练习二十三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评价,激发学生权极性,增强自信心。

三、课堂练习

1、课本练习二十三的第6、7、8题。

(1)、学生独立解决问。

(2)、交流评价:你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进一步知道了什么?

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2. 让学生在地图上展示每个建筑物的位置关系。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正确画出校园示意图。绿园中小学教育网

教学难点

能准确用词,正确描述步行路线。

教具准备

四张牌(??东、南、西、北)

1.学前准备

1. 复习旧知识。

(1) 回忆你学过的方向。

(2) 连接找到相对方向。

前、左、下、东、南

北、西、上、右、后

(3)问:谁能告诉我们校园内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根据答案,老师在黑板上写:

2. 介绍新班级

展示中国地图,请学生指点出北京的位置,告诉我们如何找到它。

2.探索新知识

1.完成校园示意图。

(1)在地图上描述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以教室黑板为地图,指出北方在哪里。

(3) 问题:既然我们已经确定了北的方向,你能确定其他三个方向吗?请学生把对应的位置贴在前面的黑板上。

(4) 用语言描述建筑物的具体朝向。

(5)问:如果我们把上面的方向设置为其他方向可以吗?会发生什么?请尝试去做并说出其他三个方向。

(6)群体交流。

(7) 集体反馈。比较各种方式,说说怎么画的最清楚。

2.总结。

一般情况下,地图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则绘制,做到标准统一、简洁明了。当我们看地图时,首先要看到给定的方向,然后根据给定的方向识别其他方向。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试操作:绿园中小学教育

(1)绘制设计您自己房间的平面示意图。

(2) 确定图上的方向。

(3) 与同行交流。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12】

教学内容:

19页例1

教学目标:

1.经历分小棒地过程理解合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地计算顺序和商地定位方法。

2.学会一位数除法(被除数每一位商地数都能被除数整除)地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以表内除法的笔算、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口算基础上,进行一位数两位数(被除数每一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笔算除法。

教学难点:

着重帮助学生理解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再哪一位上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120梅4=答案280梅7=答案300梅6=答案540梅9=答案24梅2=答案84梅4=答案

问:24梅2时是怎样想的?

2、竖式计算

8梅4=答案25梅5=答案64梅8=答案65梅9=答案

二、新授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画面内容,并用自己的话口述,编一除法应用题。

2、出示板书例1,求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你会列式计算吗?

3、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4、果用竖式计算你会吗?(教师巡视指导)

5、让板书的学生说说理由。根据他的回答,同学们用小棒代替书,分一分。看看他这样计算与思考对吗?

6、师讲解竖式除法的步骤和关键。

7、试一试(抽学生黑板上做)

36梅3=答案68梅2=答案84梅4=答案78梅3=答案

三、巩固练习

第21页第2题。前两题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在教学例1中,侧重于让学生了解除法笔算顺序和商的书写位置。可太注重书写格式,把对算理的理解教学放的弱了点,有些孩子对这样的书写理解比较模糊。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新加入校园的教师们必须要准备好教学所需的教案和课件,每位教师都需要花心思来筹备教案和课件。 而学生的反应是教师们调整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 根据您的需求,小编为您整理了以下的“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希望这篇文章能够满足您的需求,请大家仔细阅读!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

学习内容:

P58~59页的内容

学习目标:

1、通过活动,我巩固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通过活动,我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方案。

3、通过活动,我具备了分工合作的能力,以及统筹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我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独学检测

小组展示在自学中不懂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如果要粉刷教室的墙壁,我们需要调查哪些数据呢?

(1)教室的长、宽、高教室5个面的面积

(2)门的长、宽2个门的面积

(3)黑板的长、宽2个黑板的面积

(4)窗户的长、宽4个窗户的面积

2、为什么要调查这些数据?我们要粉刷的面积是哪些?

3、根据上面的数据算出要粉刷的面积。

4、到底要买多少涂料?怎样购买呢?

5、算一算粉刷教室需要多少涂料?花多少钱吗?

6、汇报计算方法。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2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的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相对的棱平行且相等;有8个顶点。正方形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面都完全相同;有12条棱,所有的棱都相等;有8个顶点。

2、长、宽、高: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4、表面积: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5、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ab+ah+bh)×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用字母表示:S=

6、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相邻单位的进率为100

8、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用字母表示:V=abh?? 长=体积÷(宽×高)宽=体积÷(长×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V= a×a×a

9、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 相邻单位的进率为1000

10、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统一公式: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11、体积单位的互化:把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用高级单位数乘以进率;

把低级单位聚成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数除以进率。

13、容积单位:升和毫升(L和ml) 1L=1000ml? 1L=1000立方厘米?? 1ml=1立方厘米

14、容积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里面量长、宽、高。

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学好数学,那么一定从小打好基础,因为数学是一个非常注重基础,一环扣一环的学科,之前知识上的欠缺也会影响后续的学习,所以对于数学不好的学生来说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打基础,把自己欠缺的基础都补上,才能更好的进行后续的学习。

关于数学的笔记我有两本,一个是我们老师总结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一些公式的记忆以及法则概念之类的(这个要好好记!做题的时候经常用到!没有公式做题简直是… )另一本是关于一些好题难题错题典型题,把这些题从纸上剪下来贴到本子上再做一遍,到中考前我把这个错题本又全部重新做了一遍(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在乘法里,相同的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都叫做因数。相同加数的和叫做积。

(3)在乘法里,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4)1和任何数相乘都的任何数。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3

学习内容:

P51页例题6

学习目标:

1、我能进一步熟练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方法。

2、我能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学习重难点:

我会运用具体方法来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独学检测

两人小对子互批独学部分的题目,打星。

老师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并给小组打分。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课本P51页例6这是个不规则的物体,怎么计算它的体积呢?

小组设计方案:

(1)准备一个量杯一个西红柿一桶水。

(2)把水倒入量杯,记录数据。

(3)再把西红柿放入杯中,看一看数据的变化?

(4)水位的上升部分是谁的体积?

(5)每个小组选出代表上台演示,并把结果说给同学听。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4

2.问题探究

(1)观察模型,探究特征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都属于立体图形,回想一下,我们是从几方面来认识长方体的?

(面、棱、顶点,长宽高)

师:对于正方体,你们准备从几方面来认识?

生自由发言。

师:现在请你们借助手中的正方体物品来观察研究,看看正方体都有哪些特征?

同桌合作,自主探求正方体的特征。

交流汇报。(汇报时重在交流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预设:

①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6个面都相等;

②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都相等;

③正方体有8个顶点。

小结:同学们从棱、面、顶点三方面进行研究,得出了“正方体是有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12条棱长度相等”的结论。

(2)制作模型,加深认识特征

师:认识了正方体的特征,现在请你们动手制作一个正方体,制作完后,量出它的棱长是多少厘米,并向同桌介绍你制作的正方体的特征。

用剪好的书本第123页的正方体展开图做一个正方体。

展示学生作品分享制作感想。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稍复杂的生活问题.

2,学会找出生活问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用方程解“已知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一,知识回顾:

2,根据下面叙述说说相等关系,并写出方程.

①公鸡x只,母鸡30只,是公鸡只数的2倍.

②公鸡有x只,母鸡有30只,比公鸡只数的2倍少6只.

3,(媒体出示教材情景图)讲述:一天,学校的足球场上,善于观察的小军,勤于研究的小华和爱提问题的小刚三人休息时,突然发现足球的秘密.小军发现……小华发现……小刚提出……

(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边形,白色的皮都是六边形的.黑色皮共有12块,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共有多少块白色皮 )

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时,(板书线段图).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1(媒体出示教材情景图).

“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边形,白色的皮都是六边形的.白色皮共有20块,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共有多少块黑色皮 ”

(1)审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有用信息.

提问:“例题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

教师说明:例1就是我们以前见过的“已知比一个数的几倍少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今天我们学习用方程解答这类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3)同桌讨论怎样列出方程.

(4)交流汇报并让学生根据题意说出所列方程所表示的等量关系.允许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

板书学生的方程并选择2x-4=20讨论它的解法.

学生小组讨论解法.

汇报交流板书:

(5)学生选择其余的方程解答.

2,变式练习.

(1)教师:如果把例1中的第二个条件改成“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多4块”该怎样列方程 (课件演示把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中的“少”换成“多”)让学生列出方程解答.

(2)把它和例1加以比较,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这种用算术方法解需要“逆思考”的应用题,不论是“几倍多几”还是“几倍少几”列方程都比较容易.

3,引导学生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②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①图书室有文艺书180本,比科技书的2倍多20本,科技书x本.

②养鸡厂养母鸡400只,比公鸡的2倍少40只,公鸡x只.

③学校饲养小组今年养兔25只,比去年养的只数的3倍少8只,去年养兔x只.

④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86厘米,底是38厘米.它的腰是x厘米.

①北京故宫的面积是72万平方米,比广场面积的2倍少16万平方米.广场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米

②世界上的洲是亚洲,最小的洲是大洋州,亚洲的面积比大洋州面积的4倍还多812万平方千米.大洋州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③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能达到每小时110km,比大象的2倍还多30km.大象最快能达到每小时多少km

④共有1428个网球,每5个装一筒,装完后还剩3个.一共装了多少筒

3,拓展提高.

②甲乙两数的和是183,甲数比乙数的2倍还多3.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6

1.投影出示例2。

2.分小组探究。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

师:现在每个小组都有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们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拼搭,能拼搭成符合兰兰看到的三视图的立体图形,看一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并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探究结果汇报。

我们拼搭的图形为。因为兰兰从正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和从左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都是由2个小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因此说明这个立体图形只有一层,并且它的前面是2个小正方体,它的左面也是2个小正方体。而从上面看是两排,它的前排是2个小正方体,第二排是一个小正方体并且应该在左边,因此我们组拼成了上面的图形。

师生共同评价总结:各小组都能积极地思考,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并说出了自己的思考过程。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学生根据题意自行操作,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拼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指导。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7

1.使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理解数位意义.

2.掌握读法法则,会读万以内的数.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一、铺垫孕伏.

2.学过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指导学生数绘图纸小方格的数目(或投影出示).(参照教科书上例5的问题.)

使学生明确10个一千是一万,“万”也是计数单位.

(2)总结学过的计数单位.

(1)指导学生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从一千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千零二十.

教师提示学生从一百数到一百二十时注意什么?

(2)从一午九百九十五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二千零五.

①启发学生观察万位在右起第几位?

②数到整十、整百、整千和一万时怎样拨珠?

(3)从九千九百九十一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万.

(4)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

① 从三千九百九十,一个一个地数到四千零八.

② 从四千九百五十,一十一十地数到五千零五十.

③ 从八千五百,一百一百地数到九千五百.

(1)在计数器上出示 745、280、609,启发学生试读,并说一说怎样读的?

(2)在计数器上出示 3745、20xx、6009.

①出示数位顺序表.

②拨上3745,读出它的组成.

③拨上20xx,读出它的组成.

④拨上6009,读出它的组成.

(3)读数注意什么?

中间有一个或两上0都读一个“零”.

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

(4)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万以内数的读法.

(5)出示万以内数的读法,引导学生阅读.

(6)做一做.

读下面的数,再说说各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1.(1)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三位是位.第四位是()位.

(2)一个四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位.

2.读下面各数.

2469 5023 6007 10000 9030 7006 3507 2800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在摸球活动中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会选用合适的方法记录实验结果,认识条形图,初步感受条形图在表达数据中的作用。

2、通过实验,从中体会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能对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做出简单判断,并做出适当的解释。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初步感受动手实验是获得科学结论的一种有效方法,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红球、黄球若干个,透明和不透明口袋,课件。

学生:质地一样的红球、黄球各3个,四个面上写有1、一个面上写有2、一个面上写有3的小正方体一个,4枝红铅笔和4枝蓝铅笔(也可用小棒替代)。

师:同学们,在很多游戏之中也会藏着许多的数学奥妙,谁来介绍一下?

(设计意图:谈游戏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生活,并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游戏活动中体验到的等可能性。)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玩摸球游戏好吗?请同学们再袋子里装1个红球,3个黄球。如果我们闭上眼睛,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是什么颜色的球?

生:可能摸出红球,有可能摸出黄球,一共有这两种可能。

师:在摸球之前,我们先估计一下,在这种袋子里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出后把球再放回口袋里,一共摸10次。摸到哪种球的次数可能多一些呢?

师:你估计的有没有道理呢,我们一起把这个实验做完。

⑴提出实验要求:袋子里放3个黄球和1个红球,坐在左边的同学负责摸球,先搅动一下再闭上眼睛摸1个;坐右边的同学从书上第92页选一种方法作好实验记录,一共摸10次。完成后,再依照刚才的实验,同桌互换角色,选择另一种记录方法作好记录。

⑵学生操作,并用不同的记录方法作记录。

在四人一小组里讨论以下问题:

⑴统计的结果和你的猜测差不多吗?

⑵你发现了什么?

⑶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记录?并说说理由。

讨论得出:

⑴涂一个方块作记录后数一数,而涂成条形图不用数,只要看旁边的数就好了,因此涂成条形图的记录方法比较好。

⑵因为袋中黄球有3个,红球只有1个,所以每次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而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小。所以摸到黄球的次数多一些,摸到红球的次数少一些。说明在这种情况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猜测实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判断的过程,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游戏中获得愉快的数学体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⑴认真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⑵进行抛小正方体的实验,同桌作好记录,然后角色互换。

⑶讨论交流:在条形图里你发现了什么?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吗?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⑴认真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⑵同桌讨论;根据题目中两个不同的要求,各应该怎样装铅笔。

⑶在班内交流先后不同的装法,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装。

如果我们班的同学去抽奖,大家预测一下得奖的可能性大不大?如果得奖,得到哪种奖项的可能性大?哪种奖项的可能性小?为什么?

2、问:联系身边的生活想一想,哪些地方要用到可能性大小的预测?

(设计意图:联系现实生活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深化对可能性的认识。)

师:回家后把今天所学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一些,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小一些,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比比谁讲得多,讲得好!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今天学习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不仅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也较好地巩固新知识。让学生调查预测可能性大小的运用,能使学生再一次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立体图形的识图。

(一)长方体的特征。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小组讨论,然后完成p28的表格。

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五、巩固反馈: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2、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五、课堂总结:

谁来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六、课后作业:

1、拿一个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2、完成p29的“做一做”。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研究棱长和的计算。

二、计算:

1、小卖部要做一个长2.2米,宽40厘米,高80厘米的玻璃柜台,先要在柜台各边都安上角铁,这个柜台需要多少米角铁?

独立思考,列式计算,小组交流方法。

长方体12条棱,分成3组,4个长、4个宽、4条高。

2.2×4+0.4×4+0.8×4还可以(2.2+0.4+0.8)×4

2、为迎接五一国际劳动节,工人叔叔要在工人俱乐部的四周装上彩灯(地面的四边不装)。已知工人俱乐部的长90厘米,宽55厘米,高20厘米,工人叔叔至少需要多长的彩灯线?

问:地面的四边不装,是指哪四条边不装?计算至少需要多长的彩灯线,是求几条边的长度和?

三、巩固练习:

1一个长方体的所有棱长和72厘米,已知长是8厘米,宽是6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2学雷锋小组为班里做一个节约箱,箱长5分米,宽长4分米,高长3分米。想一想应该怎样做?至少需要多大的纸板?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0

学习内容:

P43~45的内容

学习目标:

1、我能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并会灵活地应用公式进行体积计算。

2、我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学习重点难点:

1、我会计算长正方体体积的其它公式。

2、逆向思维的题我可以用方程方法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独学检测

两人小对子互批独学部分的题目,打星。

老师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并给小组打分。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让学生小组讨论课本43页的做一做习题,理解题目含义,横截面的面积表示什么?用底面积求体积的公式是否只有在知道底面的面积才能运用?

2、合作完成练习七的7-8题。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1

(3)对比观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师:我们都是从面、棱、顶点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请4人小组,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整理出来。

交流汇报后,教师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整理。

引导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3.巩固练习

(1)第20页的做一做。用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搭一搭。

①搭一个稍大一些的正方体,至少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动手试一试。

②用12个小正方体搭一个长方体,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搭法?记录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③搭一个四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其余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4.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从面、棱、顶点三方面认识了正方体,有6个面,都相等,12条棱也都相等,有8个顶点,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精华


老师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内容给学生上课,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 详细的教学教案有助于对授课内容进行完整系统的规划。以下内容“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是我们从网络收集整理的,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1

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1次

1.不等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不等式的意义.

②能根据条件列出不等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认识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式关系,训练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二、教学重点

通过探寻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式关系,认识不等式。

三、教学难点

通过认识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式关系,训练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活动内容:寻找相等的量和不等的量

师:我们学过等式,知道利用等式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同时,我们也知道现实生活中还存在许多不等关系,利用不等关系同样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本章我们就来了解不等式有关的内容。

师:既然不等式关系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少见,大家肯定能举出不少例子。

生:

师:还有其他例子吗?

(同学们各抒己见)

师:我这里也有一些例子。拿出给同学们参考一下。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2

16.1.2分式的基本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2.会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2.难点: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教学难点是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突破的方法是通过复习分数的通分、约分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再用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导出通分、约分的概念,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地将分式变形.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P7的例2是使学生观察等式左右的已知的分母(或分子),乘以或除以了什么整式,然后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相应地把分子(或分母)乘以或除以了这个整式,填到括号里作为答案,使分式的值不变.

2.P9的例3、例4地目的是进一步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通分.值得注意的是:约分是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通分是要正确地确定各个分母的最简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

教师要讲清方法,还要及时地纠正学生做题时出现的错误,使学生在做提示加深对相应概念及方法的理解.

3.P11习题16.1的第5题是: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这一类题教材里没有例题,但它也是由分式的基本性质得出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是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应用之一,所以补充例5.

四、课堂引入

1.请同学们考虑:与相等吗?与相等吗?为什么?

2.说出与之间变形的过程,与之间变形的过程,并说出变形依据?

3.提问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猜想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五、例题讲解

P7例2.填空: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3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难点:将单项式化为平方形式,再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学习方法:归纳、概括、总结。

三、合作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在前两学时中我们学习了因式分解的定义,即把一个多项式分解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还学习了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即在一个多项式中,若各项都含有相同的因式,即公因式,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几个因式乘积的形式。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不具备相同的因式,是否就不能分解因式了呢?当然不是,只要我们记住因式分解是多项式乘法的相反过程,就能利用这种关系找到新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本学时我们就来学习另外的一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公式法。

1.请看乘法公式

左边是整式乘法,右边是一个多项式,把这个等式反过来就是左边是一个多项式,右边是整式的乘积。大家判断一下,第二个式子从左边到右边是否是因式分解?

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的因式分解,第(2)个等式可以看作是因式分解中的平方差公式。

a2—b2=(a+b)(a—b)

2.公式讲解

如x2—16

=(x)2—42

=(x+4)(x—4)。

9m2—4n2

=(3m)2—(2n)2

=(3m+2n)(3m—2n)。

四、精讲精练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25—16x2;(2)9a2—b2。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9(m+n)2—(m—n)2;(2)2x3—8x。

补充例题:判断下列分解因式是否正确。

(1)(a+b)2—c2=a2+2ab+b2—c2。

(2)a4—1=(a2)2—1=(a2+1)?(a2—1)。

五、课堂练习

教科书练习。

六、作业

1、教科书习题。

2、分解因式:x4—16x3—4x4x2—(y—z)2。

3、若x2—y2=30,x—y=—5求x+y。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4

2.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下,直线y=x+1与双曲线y= 的交点的个数为 ( )

3.反比例函数y=- 的图像是_______,该函数图像在第_______象限.

4.已知反比例函数y= 的图像经过点(1,-2),则这个函数的表达式是_______.

5.已知双曲线y= 经过点(-1,2),那么k的值等于_______.

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分别画出下列函数的图像:

(1)y= (2)y=-

7.反比例函数y= 的图像经过点(-2,3),则k的值为 ( )

A.6 B.-6 C. D.-

A.y=- B.y=-

C.y=- D.y=-

10.函数y=- 的图像上所有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的乘积是_______.

11.已知点P为函数y= 图像上一点,且P到原点的距离为2,则符合条件的点P有__个

13.反比例函数y= 的图像经过点(-2,4),求它的解析式,并画出函数图像,图像分布在哪几个象限?

14.设某一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18 cm2,两条直角边的长分别为x(cm),y(cm).

(1)写出y(cm)与x( cm)的函数关系式;

(2)画出该函数的图像;

(3)根据图像,求解:①当x=4 cm时,y的值;②x等于多少时,该直角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1.B 2.C 3.双曲线 二、四 4.y=- 5.-3 6.略

7.C 8.C 9.D 10.-5 11.4 12.略 13.y=- 图像略 分布在二、四象限 14.(1)y= (2)略 (3)①y=9 ② x=6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5

二次根式这节课的重点是了解二次根式的定义,会判断一个根式是不是二次根式,难点是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和利用进行计算。

通过课前备学生,我了解到,学生接受起来并不是太顺利,所以,这一节课我进行了两块的内容,一是二次根式的定义,理解它并会用定义进行判断;二是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让学生掌握如何使二次根式有意义并会正确书写步骤。

接下来重点进行了确定二次根式中被开方数所含字母的取值范围这一知识点。

这里面要掌握一点,那就是若一个式子是二次根式,则它的被开方数一定是非负数,利用这一条件能确定二次根式中被开方数所含字母的取值范围。

特别的,含有分母的二次根式取值时易忽略分母不能为零这一条件。

由于取值范围的确定与不等式(组)有关,所以,在学习之前又进行了不等式的性质及解法进行了复习,因为前几天让学生复习过,且一直在温习,所以这一点学习并没有感觉到困难。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6

1、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体重,身高等,(出示座位图)

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5)班第一组6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

3、出示几个空白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尝试完成条形统计图。

4、如果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个小组学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比较合适?

5、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

你能说说破这个统计图跟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吗?

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6、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汇报。

在统计图的纵轴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单位量是不同的(第一个图中起始格表示137厘米,其他每格表示1厘米。)

7、让学生按照例子把其他两个同学的条形补充完整。

8、学生讨论: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样的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9、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9、这个统计图跟我们刚才学习的学生身高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10、独立完成书上的统计图。小组进行学习小结。

11、通过完成这一份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

12、你想对这些同学说些什么?

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把学生的身高、体重与正常值进行对比,找出哪些学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学生的体重超出了正常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实践作业)让学生从报纸、书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统计图表,并找出相应的信息,可以培养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7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运用乘法分配律、多项式乘法法则及乘法公式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1)掌握二次根式混合运算的法则,合理使用运算律.

(2)灵活运用运算律、乘法公式等技巧,使计算简便.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学生能在有理数混合运算及整式的混合运算基础上,类比得出二次根式混合运算的法则及算理.

目标(2)是通过类比整式乘法公式让学生能熟练进行二次根式混合运算.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困难在于让学生体会二次根式的运算与整式运算的联系. 在二次根式运算中,法则和乘法公式仍然适用.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二次根式运算中,灵活运用多项式乘法法则及乘法公式.

(1) ; (2) .

追问1:问题1、2中的字母 、可以代表哪些数与式.

设计意图:类比整式运算引出二次根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算理.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请学生板演,教师适时引导,两题均用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数的`扩充过程中运算律的一致性.

问题4:在问题2中,若令 ,你能计算下列式子的值吗?

(1) ; (2) .

师生活动:学生通过类比思考得出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二次根式运算中,多项式乘法法则和乘法公式仍然适用.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运算技能的训练,进一步让学生认识二次根式和整式性质运算法则上的一致性.例2、例3在不能用乘法公式的情况下,可用多项式乘法法则.

整式的运算法则和乘法公式中的字母意义非常广泛,可以是单项式、多项式,也可以代表二次根式,所以整式的运算法则和乘法公式适用于二次根式的运算.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8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

第三课时20.2.2方差

【学习目标】

1.了解方差的意义,会用科学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并根据计算结果对实际问题作出评判。

2.经历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方差的过程,体会现代科技的优越性。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熟练掌握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方差。

【导学指导】

复习旧知;

1.什么叫做方差?

2.如何计算方差?

学习新知:

弄清方差的计算方法后,探索用手里的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

1.计算教材p140例1中甲团和乙团的方差,并比较哪个芭蕾舞团女演员的身高更整齐?

2.计算教材p141练习第2题中甲、乙两名运动员的成绩的方差,并比较哪个运动员的成绩更稳定?

【课堂练习】

1.数据2,-1,1,3,0,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平均数是1B.中位数是1C.众数是1D.方差是1

2.已知一个样本1,3,2,5,x,它的平均数是3,则这个样本的方差是多少?

【要点归纳】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与同伴交流一下。

【拓展训练】

甲、乙两名运动员在10次百米跑步练习中的成绩如下(单位:秒):

甲10.810.911.010.711.2

11.110.811.010.710.9

乙10.910.910.810.811.0

10.910.811.110.910.8

如果根据这10次成绩选拔一人参加比赛,你认为哪一个较为合适?为什么?

第四课时20.2.2方差

【学习目标】

1.深化对极差、方差概念的认识。

2.在实际问题情景中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导学指导】

复习旧知:

1.什么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什么是极差?什么是方差?

3.什么时候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评判一组数据?什么时候用极差、方差来评判一组数据?

学习新知:

学习教材p141-p142相关内容,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后完成下列问题:

1.如果考察的总体数量很大时,或者考察本身带有破坏性时,应该怎么办?

2.要比较甲、乙两个品种在试验田中的产量和产量的稳定性时,怎么办?

3.请你亲自动手计算一下甲、乙两个品种的平均产量和产量的稳定性。

【课堂练习】

1.教材p142练习题。

2.下表是一次科技知识竞赛中两组学生的成绩统计:

分数5060708090100

人数甲组251013146

乙组441621212

已知算当年两组的人均得分都是80分,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两个组的成绩优劣。并说明理由。

【要点归纳】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与同伴交流一下。

【拓展训练】

8年级3班分甲、乙两组各10名学生进行抢答比赛,共10道选择题,答对8题(含8题)以上为优秀,各选手答对题数统计如下:

答对题数5678910

甲组选手101521

乙组选手100432

请完成下表: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优秀率

甲组选手

乙组选手

并根据所学知识,从不同方面评价甲、乙两组选手的成绩。

课题学习20.3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9

一、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中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知道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体会分类的作用。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习兴趣,培养操作、合作、表达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点:

体验分类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的多样性。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验分类多样性。

1、猜谜语。

四四方方一口箱,书本文具里面藏,每天上学离不了,它是我们的好伙伴。

2、对了,小朋友们每天都要带着书包来上学,陈老师想知道你们的书包都是谁整理的呀?

3、噢,除了一两个小朋友是爸爸妈妈帮助整理的以外,大部分小朋友都是自己整理的呀,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孩子!

4、整理书包比赛。(动手整理自己的书包。)

(1)小朋友们平时都整理过书包,先请大家和同小组的小朋友们商量一下,打算怎么整理自己的书包。

(2)小朋友们开始互相讨论。

(3)小组汇报整理的情况:有按大小分的,有按语数分的,有按书本分的。

5、组织学生看书。

6、小结什么是分类,以及分类有什么好处。

(二)分一分。

1、分人物头像。

(1)请小朋友们以四人为一组,互相讨论看这么多的客人,该怎样分类,按什么分,分成几组,陈老师看哪一组分得又快又好,方法最多。

(2)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边根据分的情况动手把黑板上的人物头像移动分类。

(3)分的结果大致有以下几种:按男女分;按年龄分;按是否戴眼镜分;按是否扎辫子分;按领子形状分;按是否系红领巾分……

2、分动物。

(可以按生活环境、大小来分。)

(1)老师要带大家一起来看可爱的动物,藏在袋子里,请小朋友们打开袋子取出图片。

(2)生取出图片看到动物后进行分类。

(3)小组合作动手分一分。

3、分几何图形。

(可以按颜色、大小、形状来分。)

你们有本领给这些图形也分分类吗?这回有个要求,请小朋友们自己先独立地思考,想想我要怎么分,按什么分,分几类,看哪个小朋友想的方法又多又合理。

4、分算式。你们能给这些算式也分分类吗?怎样分?

(三)总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一个新本领――分类。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它呢?

小朋友们以后在生活中还会经常用到。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用分式表示生活中的一些量.

2.分式的基本性质及分式的有关运算法则.

3.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其解法.

4.列分式方程,建立现实情境中的数学模型.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使学生有目的的梳理知识,形成这一章完整的知识体系.

2.进一步体验“类比”与“转化”在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分式方程解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提高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形成反思自己学习过程的意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使学生在总结学习经验和活动经验的过程中,体验因学习方法的大力改进而带来的快乐,成为一个乐于学习的人.

●教学重点

1.分式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2.分式的运算法则.

3.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其解法.

4.分式方程的应用.

●教学难点

1.分式的运算及分式方程的解法.

2.分式方程的应用.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法

讨论交流本章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和收获,在反思过程中建立知识体系.

●教具准备

投影片两张,实物投影仪

第一张:问题串,(记作§3.5A)

第二张:例题分析,(记作§3.5B)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回顾本章的知识.

出示投影片(§3.5A)

问题串:

1.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量可以用分式表示,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列分式方程解决,请举一例.

2.分式的性质及有关运算法则与分数有什么异同?

3.如何解分式方程?它与解一元一次方程有何联系与区别?

[师]同学们可针对以上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教师可参与于学生的讨论中,注意扫除他们学习中常犯的错误)

[生]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量可以用分式表示,例如(用实物投影)

某人在外面晨练,有m分钟,他每分钟走a米;有n分钟,他每分钟跑b米.求此人晨练平均每分钟行多少米?

[生]我们组来回答此问题,此人晨练时平均每分钟行米.

我们组也举出一个例子:长方形的面积为8m2,长为pm,宽为____________m.

[生]应为m.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都很有特色,谁还能举.

[生]如果某商品降价x%后的售价为a元,那么该商品的原价为多少元?

[生]原价为元.……

[师]都是分式.分式有什么特点?和整式有何区别?

[生]整式A除以整式B,可表示成的形式,如果除式B中含有字母,则称是分式.而整式分母中不含字母.

[生]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可用分式方程来解决.例如(用实物投影仪)

某车间加工1200个零件后,采用了新工艺,工效是原来的1.5倍,这样加工同样多的零件就少用10h,采用新工艺前、后每时分别加工多少个零件?

解:设采用新工艺前、后每时分别加工x个,1.5x个,根据题意,得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11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和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问题:

1.菱形的知识,学生在小学时接触过一些,可由小学学过的知识作为引入。

2.菱形在现实中的实例较多,在讲解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时,教师可自行准备或由学生准备一些生活实例来进行判别应用了哪些性质和判定,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3. 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在讲授这节内容前,可指导学生按照教材148页图4-33所示,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道具,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感,有在教学中有切实的体例,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轻松些.

4. 在对性质的讲解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学生分别对事先准备后的图形进行边、角、对角线的测量,然后在组内进行整理、归纳.

5. 由于菱形和菱形的性质定理证明比较简单,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思路,由学生来进行具体的证明.

6.在菱形性质应用讲解中,为便于理解掌握,教师要注意题目的层次安排。

1.掌握菱形概念,知道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掌握菱形的性质.

3.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4.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5.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6.通过菱形性质的学习,体会菱形的图形美.

教具(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和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教师演示教具、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观察讨论;学生分析论证方法,教师适时点拨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图案最常见的构图方式:轴对称、平移、旋转……,理解简单图案设计的意图。认识和欣赏平移,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够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旋转的组合,设计出简单的图案。

2、能力目标:经历收集、欣赏、分析、操作和设计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和交流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3、情感体验点:经历对典型图案设计意图的分析,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重点与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及它们的组合进行的图案设计。

难点:分析典型图案的设计意图。

疑点:在设计的图案中清晰地表现自己的设计意图

教具学具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的图案、图标的剪贴、临摹以及。多种常见的图案及其形成过程的动画演示。

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导入:在优美的音乐中,逐个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典型图案,并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每种图案标志的对象。(展示课本图3—23)

明确在欣赏了图案后,简单地复习旋转的概念,为下面图案的设计作好理论准备。对教材给出的六个图案通过观察、分析进行议论交流,让学生初步了解图案的设计中常常运用图形变换的思想方法,为学生自己设计图案指明方向。其中图(1)、(2)、(3)、(4)、(5)、(6)都可以通过旋转适合角度形成(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每个旋转的角度和旋转的次数及旋转中心的位置),另外图(2)、(3)、(5)也可以通过轴对称变换形成(可以让学生指出对轴对称及对称轴的条数),而图(2)可以通过平移形成。

2、课本

1 欣赏课本75页图3—24的图案,并分析这个图案形成过程。

评注:图案是密铺图案的代表,旨在通过对典型图案的分析欣赏,使学生逐步能够进行图案设计,同时了解轴对称、平移、旋转变换是图案制作的基本手段。例题解答的关键是确定“基本图案”,然后再运用平移、旋转关系加以说明,注意旋转中心可以为图形上某一特征的点。

评注:可以取其中的任何一个为基本图案,然后通过变换得到。而且变化方式也可以是:左下角的图案通过轴对称变换得到左上图和右下图。

(二)课内练习

(1) 以小组为单位,由每组指定一个同学展示该组搜集得到的图案,并在全班交流。

(2) 利用下面提供的基本图形,用平移、旋转、轴对称、中心对称等方法进行图案设计,并简要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

(三)议一议

生活中还有那些图案用到了平移或旋转?分析其中的一个,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四)课时小结

本课时的重点是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变换是图案设计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这些变换设计出一些简单的图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图案的设计又增加了哪些新的认识?(可以利用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多种方法来设计,而且设计的图案要能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再就是图案的设计一定要新颖,独特,这样才能使人过目不忘,达到标志的效果。)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五)延伸拓展

进一步搜集身边的各种标志性图案,尝试着重新设计它,并结合实际背景分析它的设计意图。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课件"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