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显微镜课件

发布时间: 2023.07.22

显微镜课件7篇。

教学过程中,教案和课件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每位老师都应该认真地考虑和制作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按照教案和课件的指导来进行教学。那么,如何才能制作出优秀的教案和课件呢?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关于“显微镜课件”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如果您认为这个想法很不错,请分享给您的社交圈,让大家一起分享!

显微镜课件 篇1

教学内容:练习使用显微镜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2、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掌握使用显微镜的基本步骤

2、能力目标

学会正确规范使用显微镜的步骤、方法,发展实验能力

3、情感目标

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养成爱护显微镜的习惯以及养成科学实验的良好习惯,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 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2、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清晰的物像(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三、课前准备:

1、搜集显微镜的相关图片以及操作显微镜的相关视频

2、制作多媒体课件

3、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写有“上”字的玻片、动植物玻片标本、擦镜纸及纱布

四、课时安排:45min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引入 展示课件:显微镜下观察一滴水中的微小生物

观看在显微镜下微小生物的运动,认识到显微镜可以看到肉眼看不到的物体 感到微观世界的神奇,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微观世界的欲望

显微镜的构造

向学生展示标注的显微镜的相关图片

细心观看显微镜的各个部分构造,并猜想各个部分的作用 学生对显微镜先获得一个感性的认识 取镜和安放

指导学生正确取镜和安放(左手托,右手握,安目镜);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这样会污染镜头 ;先让学生探究各部件作用,再向学生讲解各部件作用 并板书到黑板上

教师行为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取镜和安放,观察实物,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认识和了解,并说出各个部件的名称,探究各部件作用 养探究精神 显微镜的使用 给学生展示显微镜的操作步骤视屏课件,在播放的同时边提问学生边讲解,提出以下几个问题:⑴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什么像?

⑵看到的物像究竟被放大了多少倍?(3)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与大小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动手操作的同时找到问题的答案 实验操作,观察、思考并找出答案

认真观看视频,理解并记住每个操作步骤,复述操作步骤及讲诉注意事项。按照步骤进行学生可以通过视频播放、老师的讲解及自己动手操作掌握规范的显微镜操作方法及步骤,并能清晰地观察到物体。掌握操作注意事项。学会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小结 归纳显微镜顺口溜:

一取二放,三安装。

四转低倍,五对光。

六上玻片,七下降。

八升镜筒,细观赏。

九退整理,后归箱。十全十美,你最棒 用笔记本记下顺口溜

便于学生记忆显微镜操作步骤

板书设计: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

作用:(1)目镜、物镜:放大倍数;(2)镜筒:连接目镜与物镜;(3)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调焦距;(4)转换器:调换物镜;(5)镜臂:提握镜身;(6)载 物 台:放玻片;(7)压片夹:固定玻片;(8)遮光器:调节光线强弱;(9)通光孔:光线通过;(10)反光镜:使光线射入物镜;(11)镜柱:支持镜身;(12)镜座:稳定镜身 步骤: 对光

(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2)左眼看,右眼睁。

(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观察:

(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课堂练习:

1、1oo倍和300倍哪个物镜下看到的物体最多? 2、100倍和300倍哪个物镜镜头长?

3、如果标本在左上方,你要往哪个方向移动标本,才能移到视野中心看清楚

学生懂得如何正确取镜和安放;懂得要爱护显微镜;进一步加深对显微镜的认识,培

4、”上“字在显微镜下呈现的是什么?

显微镜课件 篇2

童第周留学获得了博士学位,他不留恋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到了祖国,在四川一所大学教书,课余时间继续从事胚胎学的研究。

研究胚胎学,离不开实验,而最重要的实验仪器是显微镜。但是,四川当时是国民党统治地区,当官的只想升官发财,根本没人重视科学研究,要想找到一台显微镜可太难了。童第周急得吃不下、睡不着,全家人也都替他发愁。

一天,童第周兴高采烈地从外面回来,夫人很奇怪:是什么事情值得丈夫这样高兴?

童第周忍不住高声说:我看见了一台显微镜,还是双筒的!

夫人一听,也激动起来!的哪儿?快带我去看看!

在镇上的旧货摊上。童第周一边回答,一边拉着夫人往外跑。两个人高高兴兴地来到旧货摊前,果然,一台旧的双筒显微镜摆在那儿。可一问价钱,夫妻俩大吃一惊:两万块I这相当于两人两年的工资!夫妻俩只好恋恋不舍地回去了。

经过一番思考,夫妻俩下定决心:为了搞科研,这台显微镜一定要买!他们变卖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又东借西凑,终于凑够了钱,捧回了这台显微镜。

显微镜课件 篇3

1、目镜盖:保护目镜,以免将灰尘、油污、尖锐物件进入目镜,操作镜片,影响观察。

2、目镜:观察物体之用。如有油污、灰尘等,可用镜头纸沾上乙醇,做圆圈状清洗。千万不能用手去触摸镜片。

3、调焦手轮:用手轮来调整镜筒的上下位置,以便得到清晰的聚集来观察物体。

4、反光镜:有两种光源:a可用反光镜借助自然光源或灯光的折射,将光束从载物台中心的通光孔中通过,并通过角度的变动来获得自己满意的光强度,使观察物更清晰。B装上电池,将灯泡向上,调节光源至满意的效果。

5、载物台:是用来置放所观察物体的。载物台上的两个金属压片是用来固定载玻片的。

6、镜座:取下底垫就可以更换电池,注意电池的正、负极。

7、转盘:轻轻的用手旋转转盘,听到清晰的咔嗒声,则表示定位准确。转盘上有三个物镜,通过变换物镜的倍数,可以获得不同的放大倍数,以便清晰地观察物体。

建议:先用最小的倍数的物镜来观察,然后逐步放大倍率。

显微镜课件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因为本章(观察细胞的结构)内容比较抽象,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细胞的结构。而且,能够熟练地显微镜是中学生应该具备的生物学基本技能。所以,练习使用显微镜这节课,在生物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规定,以及新的课程理念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1、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练习使用显微镜。

2、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物像。

3、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显微镜的结构示意图,了解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及其作用;

2、根据教材中提供的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通过练习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情感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初步形成利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习惯。

(三)、重点、难点:

1、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依据:学生能够独立操作使用显微镜,是必须具备的生物学能力。

2、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像(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物像的同时,右眼睁开)。依据:这是个“习惯养成”问题,需要反复强化练习,所以是难点。

二、教材处理:

1、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刚刚升入中学,他们还没有上过生物实验课,本节课是他们首次进入生物实验室,虽然生物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差,但是上实验课的热情却很高。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1)、阅读第二单元开篇语。

(2)、利用生物教学挂图导入新课。

(3)、讲授新课。

(4)、小组竞赛。

(5)、练习。

(6)、小结。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实验指导法。

2、教学手段:本节课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为主,并采用挂图导入、教师演示与辅导为辅的教学手段。

四、教学过程:

(一)、走进新单元:

指导学生阅读第二单元开篇语,提出问题、引出主题:生物是细胞构成的,要了解生物就必须了解细胞。

(二)、导入新课:展示生物挂图,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得出要了解细胞,必须借助显微镜。

(三)、讲授新课:

1、取镜和安放: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37页,了解取镜与安放的步骤,并明确取镜和安放的要点: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在取镜时,教师要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在这一步时,可以让学生先阅读课文,记忆并能说出要点。教师再进行演示,取镜和安放的过程中故意做出一些错误,让学生找出,从而加深他们的印象。

(1)、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分组(课前分组时要注意每组人数不能太多,太多则没法保证在实验课上每个学生动手做一遍)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在学生学习认知的过程中要注意记忆的顺序,由上至下或由下至上,便于学生认知和记忆。教师要随机抽测学生,达到人人认识显微镜的结构,为练习使用显微镜奠定基础。

(2)、显微镜的使用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鼓励的同时,引出显微镜的使用。教师首先介绍四种观察标本:A、写有“上”字的玻片;B、印有数字的透明纸;C、动植物的玻片标本;D、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动手观察。

学生会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边看书边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教师巡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补充对光、观察时的注意事项:

2、对光:左眼看,右眼睁(不做强调,哪只眼睛能看清楚就用哪只眼睛)。

教师强调并演示:A、对光时,要用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B、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当对准时,手能感到咔哒一下)C、左眼向目镜内注视,右眼睁开。D、转动反光镜时看到明亮的视野,对光完成。演示时动作一定要慢,让学生上来看并说出对光结果,可边对光边讲解,方便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教师的操作。

3、观察

教师强调:E、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F、镜筒先下降后上升。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防止物镜与玻片相撞。镜筒下降直到接近标本。G、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明确应注意的问题后,学生再次动手操作,观察。教师巡视,帮助。

在反复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确:A、物像是倒像。物像偏左,往右移玻片。要想物像往左,往右移玻片。B、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与大小也不同;要让学生能说出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个数越少,细胞越大;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个数越多,细胞越小。C、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物体。(薄而透明)原理不做强调

归纳:请学生讨论归纳出显微镜的使用步骤:1取镜和安放、2对光、3观察。

小组竞赛:教师明确评价标准,限定2分钟内找到物像。

随机抽查一组起立操作,其他同学按着操作规范指出问题,进行评价。

练习:教师提示,显微镜使用完后应怎么办?

学生思考,看书39页注意事项后,动手操作,将显微镜放入箱中。

小结:学生自主总结,教师给予评价,并启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走进新单元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认识结构)

1、取镜安放2、对光3、观察

练习

小结

显微镜课件 篇5

我说课的题目是《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结合我对本课的理解以及昨天的课堂教学我来说一说这节课: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的第五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首先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洋葱的内表皮是由细胞组成的。利用显微镜我们可以观察到洋葱的内表皮细胞。

过程与方法:

分别利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来观察洋葱的内表皮,并且用文字或画图的方式记录所观察到的,意识到利用不同的观察工具我们会有不同的.发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细致观察,及时记录是很重要的,同时能够懂得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对人类认识自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的内表皮细胞,难点是如何正确得使用显微镜。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对洋葱内表皮的观察,先是用肉眼和用放大镜观察,之后再教学生利用显微镜来观察。对比不同的观察方式记录所看到的洋葱内表皮有何不同。从而使学生能够去发现和认识细胞,同时意识到观察工具的改进,可以让我们发现更多的秘密。

学情分析:

考虑到本节课是六下第一单元的第五课,是以前面的四课内容为基础的,因此课前与学生进行了一定的交流,发现同学在很喜欢显微镜这样的观察工具,而且对于显微镜也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在之前在三年多的科学课的学习中,通过大量的观察活动也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对于细胞他们听过但是却没有自己去观察过,所以这节课学生的学习和观察欲望会很强,鉴于这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内表皮上。

教学过程:

教参上是将这节课分成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制作洋葱表皮装片,第二部分是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第三部分是观察记录洋葱表皮细胞。考虑到这样的三部分的活动量较大,在短短的三十五分钟课堂上可能学生每个活动都没有充分的时间去体验,而且制作洋葱表皮装片的某些步骤对于学生而言难度较大,有些小组做的可能不能作为观察的材料,课堂上也无法给与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反复尝试着做。因而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两个课时进行:第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认识和使用显微镜。这样可以给与学生更多时间去观察和使用显微镜。现在我来简单的说说这个部分:首先以生活中常见的洋葱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肉眼和放大镜去观察洋葱的内表皮可以让学生观察到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怎么会去留意的细节,学生会发现洋葱的内表皮有条纹有小点,他们会想知道这些条纹和小点是什么,从而使他们有进一步去探究的想法,之后就引导到第二部分利用显微镜去观察。在这里有一个难点,如何让学生学会正确的使用显微镜呢,书本中呈现得是长长的七个步骤,而且光看文字的话很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掌握,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将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并且将每个步骤简化成两个字,分别是安放、对光、上片、调焦和观察,之后边讲解边演示,这样的话我想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会有一定的掌握。然后,为了巩固学生的知识,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每四人一个小组,一位同学观察时,其他同学在旁参照7个步骤进行评价,当有错误时,及时提出指正,比单纯等教师去解答要节约时间,也给了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由于显微镜对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说,都是新鲜的,他们的接触都不多,大家起点相同,就可以没有任何顾忌,没有谁肯定对或者错,一切都根据课本上的提示进行。

在观察的过程中,我提供给学生观察的材料是已经做好的洋葱表皮装片,目的是把重点放在使用显微镜上,让学生又足够的时间去观察和记录。为下一节课自己制作玻片标本提供足够的时间,不用将时间浪费在调试显微镜上。

学生操作后,再展示一些细胞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不断的观察。

显微镜课件 篇6

使用高倍显微镜操作技巧小结

湖北省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 刘先柱 444324 高中生物实验中,有关显微镜的操作最多,它也是完成许多其它实验的前提。因此,如何熟练地使用高倍显微镜对完成高中生物实验来说非常关键。现将其总结如下,谨供参考。

1、取镜:左手握镜臂,右手托镜座,将其水平放在自已的左前方。

2、对光:安装上目镜和物镜,并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左眼看视野,同时调节反光镜,根据室内光线情况调节光圈大小,最终看到明亮的视野。

3、低倍镜下找目标:装上装片,顺时针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向下,这时头应向左侧偏下,眼光与装片在同一水平面上,眼要特别注意物镜下降的位置,当物镜靠近装片时停止。这时用左眼从目镜观察,同时右眼也要睁开,用右手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直到对准焦点,看清物像为止。再转动细准焦螺旋,来回调节,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再前后左右移动装片,寻找所要观察的目标,这时注意装片的移动方向与视野中物像的移动方向是相反的。直到将所要观察的目标移到视野的正中央。

4、换高倍镜观察:转动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这时左眼从目镜观察,同时右眼睁开,右手逆进针旋转细准焦螺旋半圈左右,使物像清晰为止。这时注意,有时直接转动转换器换高倍物镜时,会发现因物镜触及装片而无法转动到正常位置,因而必须使镜筒上升后才可,而此时往往会发现目标丢失的情况,而在高倍镜下很难找到目标,故很难完成观察任务。出现这种情况多是由于所用载玻片太厚的原因,因此,制作临时装片时,最好选用厚度合适的载玻片。

显微镜课件 篇7

团结协作埋头苦干

2012年秋季

第周

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

何玖莹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显微镜各部件的名称、作用和方法,能够说出显微镜的结构。2.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掌握使用显微镜的基本步骤。

二、能力目标

1、学会正确规范使用显微镜的步骤、方法,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2、发展实验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熏陶中,树立初步的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难点

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肉眼能看到人、动物、植物,可鼻腔和口腔内的细菌以及构成动植物的细胞等是我们不能用肉眼看到的看到的,只能凭借一些仪器。请大家阅读“想一想,议一议”,并回答哪位科学家研制出了显微镜能最早看见细胞?

显微镜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以光学显微镜为例,首先明确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

团结协作埋头苦干

2012年秋季

第周

二、正课

(一)显微镜的结构

学生活动:根据教材中普通光学显微镜图片,对照实物,认识各结构的名称,并完成导学案目标一的填空。

师:PPT展示各关键结构的分解图片,详讲其功能,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显微镜结构。

学生活动:对照显微镜,以小组为单位,边指认结构,边说明其功能,相互评价并纠正错误。

师:抽查两个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显微镜的练习使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中实验操作过程,完成导学案目标二的填空。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组员协助组长,自主研究并完成显微镜的练习使用。

师:找一组长演示,台下同学进行观察和记录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生:对台上同学进行纠错。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巩固,并完成PPT课件所出示的练习任务。

师:小结,完成导学案中的【总结】。

(三)练习

1、P39讨论题

2、P40练习题

三、板书设计

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

一、显微镜的结构

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取镜和安放

2、对光;

3、观察

GZ85.com延伸阅读

照镜子课件


栏目小编精心整理的“照镜子课件”即将呈现眼前。在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必不可少的关键部分。现在正是编写教案课件的时候,因为教案和课件的重要性不能被低估。请大家阅读参考本文,并将其收藏!

照镜子课件【篇1】

活动目标:

1、学习控制自己的身体,复制镜像动作。

2、能注意观察别人的动作,尝试合作表演。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一面落地镜,音乐磁带,会游戏的歌曲。

活动流程:

谈话引出——尝试体验——围坐讨论——再次体验——体验镜面示范——再次体验——合作游戏——活动延伸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

师:前几天我们欣赏了一首《照镜子》的歌曲,还记得吗?那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次。(放音乐《照镜子》,师幼一起欣赏歌曲。)

提问:谁来说说你喜欢这首歌曲中的那一句?(幼儿说出自己喜欢的乐句。)

那你们照过镜子吗?是不是像歌曲中唱的那样?

(二、)尝试体验:

师:今天老师准备了一面大镜子,我们围上来听着音乐边唱边做一做,看看镜子里的你是怎样的?(师放音乐,幼儿站在镜子前边歌边做动作,师在旁指导。)

(三、)围坐讨论:

师提问:在照镜子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幼儿自由说。)

师提问:那你除了歌曲中的动作,还可以做其他的动作,谁来试试?

(请几个小朋友来做做动作。)

师小结:我发现镜子里出现了一个和我一模一样的人,我做什么镜子里的人也做什么。原来镜子里的人是镜面人。

(四、)再次体验:

师:现在我们再来试一次,看看镜子里的你会怎样?音乐停,幼儿回坐,讨论镜子里的人在做什么?

(五、)体验镜面示范:

师:请一个小朋友来做照镜子的人,老师做他的镜面人。

(幼儿做动作,师跟着做,老师可以有意做错动作,)提问:老师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应该怎样做?(请幼儿来辨别,等幼儿识别清楚后,再纠正动作。)那我们再请一位小朋友来做照镜子的人,我们大家来做他的镜面人,看哪一个小朋友做得最像。

(六、)再次体验:

师:刚才老师发现小朋友做的镜面人都很像,现在听着音乐,在镜子里仔细看看镜子里的自己,和镜子里的自己一起玩。

师:好,我们休息一下,我发现有好多小朋友做的动作很漂亮。现在我们请他上来做给小朋友看。(请个别幼儿示范。)师跟幼儿讨论应该怎样做镜面人。

师小结:现在我们发现了自己和镜子里的人,也就是镜面人所做的动作刚好是相反的,我左边他右边。

(七、)合作游戏:

师:好,那我们现在听着音乐一起来做《照镜子》的游戏吧。你可以找你的好朋友玩,也可以照着镜子玩,还可以去找客人老师一起玩。幼儿游戏,师在旁指导。

(八、)活动延伸:

师:这个游戏好玩吗?那我们回到班级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吧。

活动反思:

照镜子是一项既简单又有趣的活动。照镜子时产生的各种有趣的现象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促使他们认真观察,从而发现镜子能照物体影像的原理。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活动时教师让幼儿说说自己观察到了哪些有趣的现象,并比一比谁的发现多。这个设计不仅有效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幼儿的语言。

照镜子课件【篇2】

学习目标:

1.在不同的语境中正确认读本课的10个生字;能记住“伙、伴、盯、冲”这四个生字;

2.能练习用部首查字法在字典里查找“伴、怒、烈”。

3.根据一些句子中的提示语读出一定的语气。

4.使学生了解要想别人尊重自己,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

重点和难点:

1.在不同的语境中正确认读本课的10个生字;能记住“伙、伴、盯、冲”这四个生字;

2.能练习用部首查字法在字典里查找“伴、怒、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师述:小朋友,你照过镜子吗?那么你发现照镜子的奇妙之处吗?(学生交流,师小结)

2.师述:今天让我们瞧瞧小花猫是怎样照镜子的?师板书课题:30.小花猫照镜子(学生字:镜。)

3.齐读课题。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知

1.师述:请小朋友仔细听录音,听清小花猫照了几次镜子?(生交流)

2.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课文。思:花猫每次照镜子的结果怎样?为什么会这样?

3.出示:要想别人尊重自己,首先要尊重别人。

三、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师述:那么怎样才是首先要尊重别人,然后别人才会尊重自己呢?让我们再来看看小花猫的表现吧。

1.学习第一、二节。

(1)出示第一、二节。再读课文,要求读得较通顺。

(2)学生字:瞪盯怒冲剧烈(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3)练习感情朗读,读出“怒气冲冲”的样子。

(4)出示句子:他弓起背,瞪圆了眼,“喵一喵—”大叫两声,扑了过去。

(5)找好朋友演一演,生交流评议。师述:小花猫跑去找妈妈,妈妈又说些什么呢?

2.学习第三、四节。

(1)出示第三、四节。同桌分节读。

(2)自学生字:伙伴。说说你的伙伴是谁?

(3)描描写写“伙伴”。注意左窄右宽。

(4)练习感情朗读,读出“笑眯眯”的样子。分男女生感情齐读。

3.学习第五节。师述:谁再来说说小花猫两次照镜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四、复习字词,总结全文

1.复习生字:小花猫钓鱼。

2.复习词语:小花猫捉老鼠。

3.描一描,写一写“瞪盯怒烈”

(1)“瞪盯”左窄右宽。(2)“怒”上下相当,“烈”上厚下薄。(3)生描写,师巡视。(4)评评议议。

4.师总结:学习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生谈体会。

师总结。

所以我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都要做到——(生)首先尊重别人,然后——(生)别人才会尊重自己。

照镜子课件【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保持衣着整齐的方法。

2.知道穿戴整齐能使自己感到舒适,也给他人带来愉悦。

活动难点:

欣赏故事《照镜子》,引导幼儿讨论。

1.教师讲述故事后,提问:毛毛和皮皮的帽子是怎么戴的?衣服和裤子是怎么穿的?后来,镜子为什么夸奖他们?镜子是怎么说的?

2.教师:外出前小朋友应该做什么?引导幼儿懂得外出前要主动检查自己的衣帽是否穿戴整齐。

1.教师:小朋友为什么要把衣帽穿戴整齐?引导幼儿讨论衣帽穿戴整齐的好处,如别人看了感到愉悦,自己穿着感觉舒服等。

2.教师:平时小朋友穿衣服,戴帽子经常出现什么问题?可请幼儿上前模仿衣服没有穿戴好的样子。

3.教师:怎样做能把衣服穿整齐?如穿好衣服后照一照镜子,如果没有镜子,可以请别人帮助看一看。也可以自己动手检查一下扣子是否对齐了,衣领是否翻好了。

玩游戏“照镜子”

1.幼儿自由结对,面对面站好,一个人扮镜子,一个人为照镜子的人,边说儿歌边做动作,两个幼儿动作要相同。

2.幼儿互换角色再次练习照镜子整理衣服的动作。

3.请每个幼儿拿出自己的小镜子照一照,看看自己的头发、衣服是否收拾得整齐。

照镜子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 在读文的过程中,认识本课生字10个。在教学中,通过老师的范写重点指导“瞪”的笔顺;重点指导学生读准“尊重、瞪”的读音。

2. 重点指导朗读两次描写小花猫照镜子的有关语句,使学生在朗读中了解课文内容。

3. 初步懂得要想别人尊重自己,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的道理。并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了解该怎样尊重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镜子实物)

师:这是什么?(指述)

jìng

2、在实物镜子的反面上出示:镜

学习“镜”:(1)指名读准字音,开火车读字,齐读。

(2)师:来,用最简单的方法记住“镜”。(指述)

师:看,这面镜子多漂亮呀,有的镜子的边框还是金属做的呢!照照看,你们看到了什么?

(老师手拿镜子走进学生中,让学生照照镜子,老师可随机作些点评。)

3、师:今天学的课文中,照镜子的主角是一只可爱的小花猫。小花猫照镜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4、(出示课题)

30、小花猫照镜子

师:让我们开开心心来学课文。(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环节。

师:现在,请你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这些词语可要读读准啊。

出示:nùchōng jù liè huǒbàn zūnzhòng dèng dīng

怒气冲冲剧烈小伙伴尊重瞪盯

语重心长和和气气笑眯眯

(2)学生自读课文。

(3)小组内交流读词。

(4)师:老师要表扬你们的学习态度,个个读得很认真。让我们开火车把这些词读读准。

(5)开火车读词,男、女生对读,齐读。

(重点指导读好“尊重、瞪”。)

(6)师:看老师写个“瞪”,你们可要瞪大眼睛仔细看,认真记啊!

(学生看老师在田字格中范写“瞪”。)

师:刚才,大家读通了课文,说说小花猫照镜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指名交流)

学习课文。

师:下面,老师要请大家看三幅画,仔细看,小花猫是怎么照镜子的。

(三幅画,一幅一幅出来——三幅画在一起)

师:仔细观察,图上的小花猫怎么样,课文中是怎么介绍图上的内容的呢,找到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学生读文、找句子、读给同桌听。

(老师注重评讲学生尊重同学,别人读,听得很仔细。)

师:把找到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交流的时候,一幅一幅出示图画,与图对应,出示句子。)

[老师的评价着重:不但找对了句子,而且把字音读准了。]

[图1] 一只小花猫,走到一面镜子前,看见里面也有一只小花猫,正瞪着大眼睛盯着他。这使小花猫有点不高兴了。“你是谁?干吗老盯着我!”小花猫怒气冲冲地问。谁知镜子里的那只小花猫也张着大嘴,怒气冲冲地说着什么。

[图2]他弓起背,瞪圆了眼,“喵——喵——”大叫两声,扑了过去。不料,那只小花猫也十分生气地向他扑过来。

[图3] 小花猫回到镜子前,笑眯眯地说:“喵——喵——你好!”咦?镜子里的小花猫也不生气了,也笑眯眯地对着他。

师:找得好,细细地读一读这三段话,把里面的生字读读准,记记牢,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学生自读。

老师引读。

(三段话中生字颜色变红——小花猫的句子黑色,镜中猫的句子变红。三段话,先一段段出示,再一起出示。)

师:一只小花猫,走到镜子前——学生读

小花猫看见镜子里的小花猫这么不友好,有点不高兴了。

“你是谁?干吗老盯着我!”小花猫怒气冲冲地问。————学生读

这下小花猫越发生气了,他弓起背,瞪圆了眼,“喵——喵——”大叫两声,扑了过去。——学生读

后来,小花猫听了妈妈的话,回到镜子前,笑眯眯地说:

“喵——喵——你好!”——学生读

师:拿起书,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分角色来读一读写小花猫和镜中小花猫的句子。这次不但要做到不加字,不漏字,而且要把句子读读通。

指读——全班分角色再读句。

师:你们发现了吗?这只小花猫怎么做,镜中的小花猫也怎么做。

(板书)也

10、老师引读板书:

小花猫 镜中的小花猫

瞪 盯 瞪 盯

怒气冲冲地问 怒气冲冲地说着什么

弓起背瞪圆了眼扑 十分生气 扑

笑眯眯 笑眯眯

(板书中的“瞪、盯”老师可以板书示范,继续渗透笔顺。)

11、师:从小花猫照镜子这件事中,你知道了什么?(指述)

这个道理,你们明白了,小花猫也明白了——

(出示)

妈妈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孩子,记住,要想别人尊重自己,首先要尊重别人。”

指名学生范读或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记。

指名学生学老师的样子读句。

齐读。

12、师:学了课文,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道理变色)。

(学生读。)

说说怎样做才是尊重别人呢?

(指名交流,出示有关的句子)

得到帮助说谢谢,对人说话要和气。

同学发言认真听,师长教导要牢记。

善意帮助不嘲笑,互相尊重记在心。

(指读儿歌——齐读儿歌

四、创设情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强化明理。

放动画(向老师问好)

师:对师长有礼貌就是尊重师长的表现。

出示图画(得到帮助会感谢)

师:看,在这样的情况下,小猫在懂得了尊重别人的道理后,会怎么做呢?仔细看图,找你的同桌,演一演,说一说。

(同桌表演,指名交流)

师:表演地真好,在得到别人的帮助后,向别人表示感谢,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

出示图画(对客人有礼貌)

师:再来看,客人来了,小猫会怎么做,怎么说?仔细看图,演一演,说一说。

(指名与老师配合着演。)

师:对人态度和和气气,这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

出示图画(帮助别人)

师:瞧,一只小猫摔交了,小花猫会怎么说,怎么做,展开想象,找到你的小伙伴再来演一演,把他说的和做的演出来。

(学生自演,指名交流)

师:刚才,你们都演地非常好,通过你们的表演,让大家知道了什么是“尊重”。

(出示“尊重”和三幅画)

老师指图引述:

(出示)得到帮助说谢谢

对人说话要和气

善意帮助不嘲笑……

师:这都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其实尊重别人的表现还有很多,很多。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就像是在照镜子,记住,要想别人尊重自己,——

(学生说)首先要尊重别人。

照镜子课件【篇5】

1、了解镜子的基本特征和用途。

2、引导幼儿寻找大自然中的镜子。

3、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和探索的兴趣。

月饼盒、水盆、杯子、凹面镜、凸面镜等

1、了解镜子的特征及用途

(1)师:今天老师的口袋里藏了一个有趣的东西,我请一个小朋友来摸摸它是什么?

(2)摸上去感觉怎么样?(滑滑的)你觉得那是什么东西?

(3)(出示镜子)这是什么呀?

(4)它可以用来干什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镜子?

(5)你还见过哪些不一样的镜子?(凹面镜、凸面镜等)

2、探索发现生活中的镜子

(1)师:我们小朋友真能干,说出了那么多的镜子,那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东西也可以当作镜子?(讨论)

(2)请小朋友到活动室里去找一找。(音乐)

(3)提问:刚才你们发现了什么也可以当作镜子的?(幼儿介绍)

(4)除了我们找到的还有没有?(举例:眼睛)

3、游戏:照镜子

(1)师:请小朋友和我玩照镜子的`游戏,你们做我的镜子(教师做动作,幼儿跟做)

(2)随音乐做照镜子的游戏。

照镜子课件【篇6】

一、设计背景

《镜子中的我》系全日制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化实验教科书生活语文第五册上的第十二课。本册教材是以智障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他们获得生活自理、与人交往为目标的生活化教案。我班学生智力程度都比较低下,他们的身心缺陷导致其缺陷行为较多,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具体直观,概括抽象水平低,学习效率低,高级情感体验少。因此对他们进行接近生活,感受生活的教案很重要。因此,选择《镜子中的我》这一活动主要是联系智障儿童的生活实际,让他们在活动、游戏中得到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并从中得到情感的交流、良好习惯的培养及能力的发展。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预设目标

本教材与普通小学或轻度智障学生的教科书中的听、说训练不同,他最重要的核心是生活化的,不仅要求学生人文性的培养,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根据我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特殊性,我把学生层次上分为三个层次,不同层次不同教案要求。根据本课内容,我把本课分为四个课时进行教案。下面我对本课的第一课时预设如下教案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词语“镜子”,认识镜子。

组学生能认识镜子,掌握词语“镜子”。

组学生能认识镜子。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认读词语“镜子”。

2、朗读并理解课文第一部分。

组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并理解。

组学生能朗读课文第一部分,部分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感情地朗读。组学生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跟读课文第一部分。

过程与方法

1、能对着镜子做各种表情。

2、能通过照一照、做一做等方法来掌握本课。

情意目标

感受照镜子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缺陷补偿与潜能开发

通过让学生自由照镜子,在音乐声中动动手等活动来补偿学生思维直观、运动障碍等缺陷,从而开发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高级情感。

教案设想:

1、通过照镜子和反复朗读,品味镜子的有趣。

2、组织学生随着音乐唱一唱,做一做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重难点简析:

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感受照镜子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三、预设流程

(一)导入感知镜子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样有趣的东西,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请学生上来摸一摸,猜一猜)

[预设意图:通过让学生猜一猜,摸一摸,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课堂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本课的学习掌握打下基础。]

(二)新授认识镜子

(出示镜子)

师:这是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和镜子来做好朋友。

(板书:镜子)

1、认读词语“镜子”

①(出示词语卡片)读

②(出示词语题板)

师:老师这里有很多词语,请你找出词语“镜子”。

[预设意图:对词语“镜子”的掌握,采用复现的方式来巩固,既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了“镜子”这一词语,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复习了以往所学词语。]

③把找到的词语“镜子”贴到实物镜子上。

[预设意图:通过把抽象的词语“镜子”让学生贴在实物镜子上,意在利用智障学生的生活经验,将识词与学生生活,认识事物结合起来。]

2、引题

师:想照镜子吗?请你上来照一照,说说:镜子中有谁?

[预设意图: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自主的空间,自主的来初步感受镜子的`有趣和奥妙。同时让学生来引出课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镜子中的我》(师板书补全课题)①读题②理解题意

师(照镜子):我们照镜子的时候,能在镜子中能看到自己。这里有一个关于镜子的小知识,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出示课件)师讲解。

[预设意图:为了体现语文教案的人文性和知识性相结合,同时也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日常生活经验。]学习课文第一段

1、学习第一句

师:小朋友们,你们家里有镜子吗?(贴句)读句。解释“一面”

师:每天早上,当我们起床的时候,头发乱糟糟的,那我们可以到哪里去照一照,整理一下呢?

(引句:我每天都要去看她。)

解释“她、看”同时读句:我每天都要照镜子。

[预设意图:抓住智障学生的思维特点,顺着学生的思路来提出问题,从而很好的来理解句子。]

2、学习第二句

请生上来自由照镜子。

(引句:我高兴的时候,她会对我笑。)(齐读)(照着镜子读)

3、学习第三句

师:那你生气的时候,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引句:我生气的时候,她会对我撅嘴巴。)方法同上。

[预设意图:体现实践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根据智障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易分散的特点,这时候让学生来动一动,使学生长时间地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更重要的是让他们通过照镜子自己来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4、齐读第一段

先和老师看着黑板一起读。生个读,师指导。请生照着镜子表演读。

(三)放松游戏

听着音乐《照镜子》,和老师一起做动作。

[预设意图:通过听一听,唱一唱,做一做等多种感官配合参与学习,让学生多角度的感受镜子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同时也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来培养学生的思维。]

(四)总结

就着歌曲的伴奏,结束。

照镜子课件【篇7】

音乐照镜子教案:关于音乐自我表达和反思的教学方法探讨

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使命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自由和创造力的音乐空间,出发点是引导学生通过音乐,发掘自身的潜力,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但是,常常会发现许多同学无法准确理解自己以及音乐表达的核心思想,这也成为影响学生音乐个人能力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提供更好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学习表达和反思思想的技巧。据此,本文提出了一种“音乐照镜子教案”,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反思自己和音乐,并在实践中摸索出自己的音乐表达方式。

一、音乐照镜子教案的理念

1. 自我性格和身体感知的挖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读音乐分析作业,结合自己的音乐创意和思维,挖掘出自己个性独特的特点。同时,可以通过音乐节奏练习和其他身体感知活动,包括绘画、插花等等,培养学生对自身和音乐的敏感度。

2. 掌握听力和表达技巧

教师指导学生在音乐课堂中使用语言、写作和音乐表达等各种工具,在课堂上获得和表达自我的技巧。同时,通过联想,激发创造力,缩小自我表达中的隔阂,强化学生对音乐自我表达的自信心。

3. 音乐技巧的提升

为了更好地自我表达,学生除了掌握表达技巧之外,还需要深入了解自己的音乐技巧。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乐器演奏、合唱和钢琴演奏等等不同的方式展示音乐创意,让学生体验音乐能够带来的快乐,并激励他们对自己音乐风格的认知和提升。

二、音乐照镜子教案在课堂中的应用

1. 呈现音乐作品

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实际情况,挑选相应的音乐作品来呈现,遵循“基础教育先人后功”的原则,经过学生反复的听、弹、吟唱练习,让学生对音乐制作更加熟悉,并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音乐元素。

2. 自主设计音乐创作

在音乐照镜子教案中,学生是创造力的最终主人。课堂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世界各地不同类型的音乐以及作曲风格,衍生出不同的音乐元素,然后让学生在指导下自主设计音乐创作,将自己的个人特色融入到创作中。

3. 以音乐为媒介进行个人反思

音乐照镜子教案中,除了学习音乐制作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使用音乐作为自我反思和表达的媒介。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听不同类型的音乐,和自己的音乐作品相互对比,来加深自我认识,缩小音乐创作中存在的隔阂。

三、音乐照镜子教案所获得的教育效果

1. 增强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音乐照镜子教案中,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想象力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如此一来,学生能够发挥创造力,脱颖而出,不仅在音乐中学习,同时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使用创造性思维。

2. 培养自信和自尊心

学生通过音乐照镜子教案中对音乐理解和思考能力的提升,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发掘自身的潜力,从而形成正面的个人认同,进一步提高自信和自尊心。

3. 提升音乐技巧

在音乐照镜子教案中,学生通过多次的练习和演奏,可以在技术上不断提升,增强音乐演奏技巧,使学生能够以自己的方式进行音乐表达。

综上所述,“音乐照镜子教案”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表达和反思的技能。这个方法不仅提供了一种富有创造力和自由的音乐空间,而且还可以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学生知道音乐不仅是享受,还能够产生更为广泛的积极影响。最终,这种方法的成功需要各方面的积极努力,包括学生的自我投入和教师的引导思考,在双方的配合下,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

照镜子课件【篇8】

活动设计

4-5 岁左右的幼儿与小班幼儿相比,有其显著的年龄特征,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好动但还缺少技巧,特别爱游戏而问题不少,非常喜欢模仿,并且模仿出色,健康学习能力大大提高等,本节课的儿歌虽然比较长,但是朗朗上口,在设计上我除了教学儿歌外还加上了肢体动作,这样孩子在动作的帮助下能很快记忆儿歌。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镜子的基本特征和用途。

2、培养幼儿细心观察的习惯和探索的兴趣。

3、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难点

在孩子会说出儿歌的基础上,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活动准备

月饼盒、水盆、杯子、凸凹面镜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老师的口袋里藏了一个有趣的.东西,我请一个小朋友来摸摸它是什么?

2、问:摸上去感觉怎么样?你感觉它是什么?

3、出示实物

4、镜子可以用来干什么呢?你还在那些地方见过镜子?

5、你还见过那些不一样的镜子?

二、探索发现生活中的镜子。

1、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东西也可以当做镜子?

2、 请小朋友们到活动室里找一找。

3、 刚才你们发现了什么可以当做镜子的?

4、 除了我们找到的还有没有?

三、学习儿歌

1、和老师一起玩照镜子的游戏。

2、边做动作边说儿歌给孩子听。

3、带领幼儿说一遍。

4、集体说一遍。

四、本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好听的儿歌《照镜子》,回家后把这首儿歌说给自己的爸爸、妈妈,教给你的小伙伴好吗?

教学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我首先利用谈话导入,调动起孩子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儿歌的有趣,在探索发现生活中的镜子时,增强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最后在学会儿歌的基础上,让孩子了解了镜子的基本特征和用途,从而培养了孩子爱整洁的良好习惯。

照镜子课件【篇9】

活动目标:

1、愿意参与游戏,在游戏中能与同伴进行交往。

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学习用句子"照镜子、照镜子,我有……"来回答。

3、初步接触数量词(一个、一张、一双、两只等),学习发准"张"、"双"、"只"等字音。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知道五官的名称。

2、物质材料准备:镜子人手一面。

活动过程:

1、幼儿照镜子,说出五官的名称及数量。

(1)幼儿集体照镜子,并说说从镜子里看到了脸上有什么?

(2)引导幼儿正确说出脸上五官的名称及数量,并练习用完整的语句讲述"我有……"。

(3)教师以游戏的方式带领幼儿练习说五官的名称及数量。

2、教师示范游戏玩法及规则,引导幼儿游戏。

(1)教师示范游戏,引导幼儿观察,讨论游戏规则。提问:游戏是几个人玩的?老师说了什么?引导幼儿练习对话内容。

(2)教师引导幼儿游戏。教师先说,幼儿回答;幼儿先说,教师回答。

3、幼儿相互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1)鼓励幼儿照照身体的其它地方。

(2)请拓展较好的幼儿到前面展示。

4、带领幼儿边照镜子边继续拓展游戏出活动室,结束活动。

照镜子课件【篇10】

一、教学目标

1、萌发幼儿对镜子的好奇心,体验镜子的快乐。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3、引导幼儿了解镜子的种类,在教师帮助下尝试用语言表达探索的过程。

二、教案准备:

平面镜、哈哈镜等各类镜子若干。

三、教案过程:

1、导入部分:猜你哭它也哭,你笑它也笑,你问它是谁,它说你知道。

2、探索与发现。为幼儿提供平面镜、三棱镜、哈哈镜、U形镜等,让幼儿自由的照镜子,观察各种有趣的现象,发现镜子能照物体影像的原理。

3、讨论:你是怎样照镜的?你发现了什么?镜子使用什么做成的?你还见过什么镜子?引导幼儿了解镜子的种类既简单的发展史。

(1)不转身可以看见你。用镜自照身后,说出身后站的人或物品。

(2)镜子反光照到你。引导幼儿在阳光下,让镜子的反光照到自己选定的伙伴身上。(提醒幼儿不要让光反射到别人的眼睛里。)

(3)两面镜子看小鱼。你从镜子里发现了什么?怎样摆放从镜子里看到的小鱼多?

四、活动延伸:

1、课后延伸:除了在镜子里可以看到自己,还可以在哪里看到自己(如:照片玻璃,雨后有积水的地面等等)

2、让幼画自画像。

物理透镜课件九篇


资料通常是指书籍、报刊、图表、图片等。当我们的学习遇到难题时,经常都会用到资料进行参考。参考资料会让未来的学习或者工作做得更好!所以,您有没有了解过资料的种类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物理透镜课件九篇”,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物理透镜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 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特点;认识虚实像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制作照相机模型,学生了解照相机的结构和原理。

(2) 学生主动观察,能利用自身经验综合分析问题,发展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2) 通过认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特点,激发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

1.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认识同一透镜在物距不同时成像不同。

2.认识虚实像的不同。

【教学难点】

1.虚像的成像原理。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硬纸板、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或蜡纸、毛玻璃。

学生准备:1. 全班分为四组,收集有关生活 学习和生产中用到的透镜的资料。

2.组织每一组事先按课本P94“想想做做”制作模型照相机,

3.上课前每四人发一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本环节目标分析:

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其生活经验

二、新课讲授:

本环节目标分析:

目标一、认识照相机的成像特点;通过制作模型照相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照相机成像特点认知序列

1.激发学生对照相机的研究的热情,寻找学生的关注点

2.介绍照相机的结构为制作简单相机左准备

3.制作简单的相机,

通过制作来认识照相机的原理

4.通过自制相机来研究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这为学生理解像的特征,提供了丰富的直观经验。

(在此处强调距离的变化对图像的影响,为第三节左铺垫)

5.通过视频讲解,理解为什么取景框看到的是正立的像;并进一步了解现代的数码科技

目标二、认识投影仪的成像特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投影仪成像特点的认识序列:

1.认识投影仪的结构,

2. 取下平面镜进行实验,学生理解成倒立的像;同时认识到平面镜的作用;

3.引导学生观察光路,为认识成实像左铺垫;

目标三、认识放大镜成像特点;通过对投影仪所成的像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放大镜的成像特点的认知序列:

1.通过具体观察建立直观的认识;

2.学生总结放大镜成像的特点;

3.激发学生认识生活中的“放大镜”现象;增强知识的应用能力。

目标四、认识虚实像的区别和成像原理

虚实像的认识序列

1.认识到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是实像;

2.通过做光路图来认识放大镜成虚像。

导语:同学们,“镜头”留下美景,同时也记录了世界。

请同学们欣赏“镜头之美”: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镜头美景和摄像机记录的精彩瞬间,让欣赏感受透镜在生活中的价值,由此激发学习热情。)

导语:同学们,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用照相机拍照留纪念。你们想了解照相机吗?又想了解它的那些知识?

一、照相机

(教师利用视频介绍照相机的结构)

1.介绍照相机:①用课件展示照相机,介绍照相机的构造,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光圈控制进光量,快门控制胶卷什么时候感光….

②介绍照相机如何成像,以及如何冲印照片?

教师:同学们看,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那么在胶卷上会成一个像。是因为胶片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通过镜头的光在胶片上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片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冲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结构使学生了解照相机成像的过程,为理解原理做好铺垫。)

2. 制作模型照相机:首先,请同学们利用手头的器材制作简易的 照相机。其次,模拟照相机成像。

以小组为单位,调试模拟照相机,步骤:

(1)镜头对准窗外远处景物,调节相机,直到在半透明纸上得到一清晰的像,观察像的特点。

(2)探究:从拍摄远处景物到近处景物,应如何调节透镜到半透明纸之间的距离,纸上的像如何改变?(注:此处只重过程方法,不重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简单照相机,不仅使学生理解其原理;同时为认识成像特点奠定基础。)

3.探讨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教师问)同学们,,请总结一下照相机成像的特点?(强调物距大于像距)

由于学生,通过自制照相机的成像观察实验,以及你们的生活经验。他们对照相机的成像特点很理解。

4.照相机的拓展认识:

(1)从照相机取景框上看到的像为什么是正立的像?

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光路,理解取景框成正立的像。

(2)认识摄像机、摄像头的成像特点和数码相机。

(教师播放《照相机的发展简史》使学生对数码相机有初步的认识)

二、投影仪

首先,请学生观察投影仪的构造,找到凸透镜镜头,投影片通过镜头成像。

其次,取下平面镜,放上胶片

(教师问) 同学们,在投影仪中,平面镜的作用是什么?同时介绍便携式投影机的作用和成像特点。

再次,通过以上观察同学们认为投影仪的成像特点是什么?

(强调物距小于像距)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了上面的操作对投影仪成像建立了直观的认识,很容易得到成像规律。)

三、放大镜

(教师问)放大镜成像特点:

像是缩小还是放大?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像与物体位于透镜的同侧还是两侧?

教师:试试看,如何才能使通过放大镜看到的像变大。

教师:是否放大镜可以不断远离,像不断变大呢?

教师问:用放大镜我们还能干什么呢?

教师问:在生活中有哪些现象相当于放大镜的作用?

(球形鱼缸里的鱼为什么“变大”了;插入玻璃杯子中的铅笔为什么“变粗了”?)

四、实像和虚像

1.实像的形成(在三种成像中,成像现象中成实像的是?)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光路使学生认识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都是实际光线到达形成的。)

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呈现在光屏上。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简单照相机,不仅使学生理解其原理;同时为认识成像特点奠定基础。)

虚像:

由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不能呈现在光屏上。人眼逆着出射光线可以看到虚像。 学生欣赏同时引发自己的生活经验 学生:交流、讨论,可能有提出以下物品:

学生对照相机、摄影机和摄像头,有较为直观的认识,并对它们会产生以下疑问?

[生甲]我很想知道照相机为什么能照像?

[生乙]照相机前面的镜头是什么透镜?

[生丙]照相机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生丁]为什么同样的照相机能照全景和不是全景的像?………

(注:学生可以自主讨论完成一些疑问)。

行为认识照相机的主要构造

1.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2.胶片:相当于光屏。

3.调节控制系统。

①取景窗:观察所拍景物;

②光圈环: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

③调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间的距离,即像距;

④快门:控制曝光时间。

学生思考

学生理解照相机在胶片上成像。

学生们兴趣很浓、相互讨论、研究方案.

方案:用两个粗细相近的长方形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套入另一个,在大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凸透镜,在小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半透明塑料薄膜作为屏幕,把纸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较大的圆筒,就制成了模拟照相机。

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简易照相机来观察物体。

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建立了丰富具体的经验

学生总结:照相机成像时景物离镜头远,像离镜头近,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像。光实际到达了胶片处,所以成实像。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照相机的成像光路图使学生认识在取景框和底片上所成像的不同。)

学生观察投影仪的结构,并观察成像特点,思考:

1.像是缩小还是放大?像是正立还是倒立?像距与物距哪个大?

2.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侧还是异侧?

学生加深对电子产品的认识,知道投影机的作用

学生总结投影仪成像特点:

1.投影仪(或幻灯机)成放大、倒立的像。

2.像距大于物距。

3.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学生活动: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比如,观察课本上的字,观察刻度尺等等。

学生总结:通过放大镜看到的应是正立放大的像。

学生实验并得出结论:放大镜远离课本。

学生实验得出结论:要在一定范围内。

例:可以用来观察物体的细微之处,可以用过来聚光,使火柴点燃等

学生玩小水珠: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

引导学生进一步的认识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来认识实际光线的汇聚,理解实像。

学生已经认识了平面镜成虚像;由此进一步的认识放大镜所成的的像不是真实的光线汇聚而成的,是虚像

学生思考讨论:对虚实相形成理性的认识。

三、小试身手

请同学们完成《小试身手》练习题;并讲解部分习题。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给予讲解(见附件1) 学生练习并检验自己学习的效果,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发现自己的不足。

四、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凸透镜的哪些应用和知识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是什么?生活中与它们类似的产品有哪些?

2.你在小制作和自主实验中获得了哪些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思想认识有哪些进步?(见附件2) 提问学生总结,其余学生补充

五、当堂达标

请同学们完成《自主评价》练习题。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给予讲解(见附件3)

完成练习后,个别学生说答案,其余学生评判。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给予讲解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完成课后 P96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 计】]

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

一、凸透镜的成像特点

像的性质 倒正 放小 虚实

照相机 倒 立 缩 小 实

投影仪 倒 立 放 大 实

放大镜 正 立 放 大 虚

二、虚实像的成像原理

1. 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呈现在光屏上。

2. 虚像:由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不能呈现在光屏上。人眼逆着出射光线可以看到虚像。

【教学反思】

一、设计目标和思路反思

本节课学习的“生活中的透镜”虽然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光现象,但是学生并没有形成较为理性的认识。为此,本节课的重点是全面了解凸透镜的成像特点。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首先,研究照相机成像的特点。本节课从认识生活中的照相机入手经历简易照相机的制作以及成像实验。这一过程是学生不仅揭开了照相机的神秘面纱,同时对其成像特点有了更为具体的认识,学生可以自主的总结特点。在讲课中渗透了对现代数码相机、摄影机、摄像头的介绍,增强了学生对现代科技的热爱。其次,探究投影仪成像的特点。从认识投影仪的结构入手,具体放映胶片,使学生理解光路的形成。这一过程使学生直观的认识成像的特点,同时也理解成实像和倒立的像。再次,探究放大镜成像的特点。让学生进行具体的实验,这使学生可以自己总结成像特点。最后,介绍虚实像的成像原理。

二、课堂的优点

1.通过直观具体的实验和行为使学生自主的总结成像特点,完美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让学生感知光线的到达,为学生理解虚实像的原理做好了铺垫。

3.让学生认识到由于物距的改变造成了凸透镜成像特点的改变,由此为第三节的研究奠定了伏笔和基础。

三、不足之处

由于课堂时间紧迫,部分学生没有按要求组装简易的照相机;而是利用了其余小组的作品。建议将简易照相机放到课下制作。

物理透镜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的种类。

(2)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了解透镜在投影仪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充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复习:筷子斜插入透明玻璃杯的水中时,为何从侧面看筷子变弯折?

生:发生了光的折射现象。

2.故事引入:同学们听说过用冰取火的故事吗?用冰取火,似乎不可思议。但这并非讹传,这一创举发生在一千多年前。据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消冰命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这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的发明创造。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以及所蕴藏的科学道理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逐步揭开这其间的神秘面纱。

二、新课教学:认识透镜

其实将透明的冰削成圆形后就变成了一种光学器材,我们把这种光学器材称之为透镜。

1.透镜:由玻璃、树脂或水晶等透明材料制成的两个表面或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光学装置。

(展示实物)

2.透镜的类型:请同学们观察上图,看看这些透镜有没有什么特点?

生:有,有的透镜中间厚,边缘薄;也有的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①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②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那么,“用冰取火”的故事中的透镜应该是哪一种呢?为什么这种透镜可以点着火呢?

生:应该属于凸透镜。

看来,我们还得先来了解一下各种透镜对光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3.(观察实验)透镜对光的作用:

取一个大烧杯,里面充以烟雾,倒扣在桌上,用以小型平行光源射出一平行光束。然后在杯底放一个凸透镜或凹透镜,从烟雾中观察透镜对平行光的作用。

观察教师演示实验,通过对所观察到的现象的讨论得出结论:光束通过透镜时会发生光的折射现象。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教师总结: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几个关于透镜的基本概念:

①主光轴:通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C1、C2的直线。

②光心:主光轴上的特殊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薄透镜的几何中心可以认为是光心。用“O”表示。

(演示现象,从现象入手介绍焦点、焦距的概念。)

③焦点:平行于透镜主光轴的光束经凸透镜折射后的能量会聚点,用“F”表示。这一点光斑最小、最亮。

④焦距:焦点到透镜光心O点的距离叫焦距,用表示。

师:我们又如何能找出凸透镜的焦点并测量出凸透镜的焦距呢?

生讨论分析得出:我们可以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光,通过透镜的太阳光能聚集在一点,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我们如果能测出承接面与透镜平面的距离,那么我们就测出了该透镜的焦距。

5.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聚焦法

6.透镜对光的作用中的几条特殊光路。

师:凸透镜除了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以外,它能否也像平面镜一样成像呢?如果能成像,那么凸透镜成像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也能成像。

7.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是凸透镜成像的原因。

三、课堂反馈

画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四、课内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知识要点

【实践活动】

让学生们在课后去观察一下,在生活的周围有没有透镜?能不能区分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通过实践活动,再次了解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

【课后作业】

学生活动手册的部分练习,或可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安排练习。

【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探索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应让学生自己尽量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发现问题、认识透镜、找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点,在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找出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不同作用。本节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的自主观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其进行观察,使其在观察中学习、思考。

物理透镜课件 篇3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什么是凹;

(2)知道凸的会聚作用和凹的发散作用;

(3)知道凸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4)知道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各种,观察凸和凹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通过对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的讨论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对准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

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凹、薄、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成像的准备.教材对主光轴、光心讲得很简单,仅使学生认识就行了.本节重点是讲述凸对光的会聚作用,凸的焦点、焦距.对凹也讲得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凹对光的发散作用.关于凹的虚焦点,可略讲.

教法建议

本节教法应以实验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法.应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讨论分析实验结果.

教学设计示例

难点分析

1.凸和凹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和凹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对光会起聚作用.如上图(乙)

凹对光起发散作用,可以用上述方法,参照下图(甲),和图(乙)来进行分析.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如下图所示,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如下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物理透镜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照相机的结构及其成像特点.

2.了解投影仪的结构及其成像特点.

3.了解放大镜的结构及其成像特点.

4.了解凸透镜形成实像和虚像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观察、制作和探究,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

2、通过观察、制作和探究,经过分析、综合得出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照相机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94页、第95页,完成下列填空:

1.照相机的前面都有一个镜头,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被照物体的像.

2.物体经过照相机形成的像是缩小、倒立的、实 像 .

【小组讨论】

1.请各小组同学相互合作,完成课本第94页“制作模型照相机”实验,如图所示.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①通过模型照相机观察明亮窗外的景物,你会发现,半透明纸上的像是倒立(填“倒立”或“正立”)、缩小(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填“实”或“虚”)像.

②在观察景物时,是半透明纸朝向景物,还是凸透镜朝向景物?凸透镜

③在观察景物时,为了得到最清晰的像,需要调节半透明纸到凸透镜的距离大小吗?需要

2.找一架照相机,把镜头盖取下,观察镜头部分,它可能是凸透镜;打开照相机后盖,调节快门,按下快门,并在照相机背面用一张白纸当作后盖,让镜头对着明亮的景物,你会在白纸上看到景物倒立的像.

【教师点拨】

1.照相机工作时,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其中物体离凸透镜远些,像离凸透镜近些.

2.照相机的最重要结构是镜头、胶卷.但快门、光圈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快门能控制物体光线进入胶卷的时间,光圈能控制物体光线进入胶卷的面积,二者共同作用控制物体光线进入胶卷的多少,进而控制胶卷上的像的清晰程度.

3.在对物体进行照相时,如果物体到照相机的距离改变,那么胶卷到镜头的距离也要随之改变,这样胶卷上的像才清晰.

【跟踪训练】

如图所示是照相机的成像示意图,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

A.照相机使用的是凸透镜

B.照相机使用的是凹透镜

C.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D.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学习指导二:投影仪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95页,完成下列填空:

1.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凸透镜的镜头,来自投影片上物体的光,通过镜头后会聚在天花板上,形成物体的像.

2.物体经过投影仪形成的像是放大、倒立的、实 像.

3.投影仪上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得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

【小组讨论】

完成课本第95页演示实验,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天花板上的像与投影片相比较,是放大还是缩小的?放大;是正立还是倒立的?倒立;是实像还是虚像?实像.

2.天花板上的像到镜头的距离大于(填“大于”或“小于”)投影片到镜头的距离.

3.要使天花板上的像变得更大些,应该使凸透镜靠近投影片,同时投影仪远离天花板.(填“靠近”或“远离”)

【教师点拨】

1.要想通过投影仪在屏幕上看到物体正立的像,则物体在放置的时候应该倒放.

2.投影仪成倒立的像,不仅物像之间上下是相对颠倒的,左右也是相对颠倒的.

3.投影仪工作时,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其中物体离凸透镜近些,像离凸透镜远些.

【跟踪训练】

如图所示是上课经常使用的投影仪,请按要求回答.

(1)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灯泡的作用是:充当光源;

(3)若在屏幕上的像比较模糊(与投影片无关),调整方法是:适当高速镜头与投影片的距离、屏幕与投影仪的距离.

学习指导三:放大镜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95页,完成下列填空:

1.放大镜就是一个凸透镜.

2.物体经过放大镜形成的像是放大、正立的、虚 像.

【小组讨论】

请各小组同学用放大镜观察课本上的字,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将凸透镜逐渐远离书上的字,你会发现,当透过凸透镜可以看到书上的字成正立时,凸透镜越远,字的像越大(填“大”或“小”);再继续移动凸透镜,你不能(填“能”或“不能”)看到字放大的正立像.

【教师点拨】

1.放大镜工作时,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同侧,眼睛应在物体的另一侧观察.

2.除了常见玻璃制的凸透镜之外,水透镜等其他一些透明材料做的透镜均可以制成放大镜.如将一滴水滴在胶尺上,再来观察书上的字,同样可以起到放大的效果.

3.投影仪和放大镜成的像都是放大像,但是投影仪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而放大镜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

【跟踪训练】

从圆形金鱼缸的侧面观察缸内水中的金鱼,看到的是金鱼正立的、放大(填“放大”或“缩小”)的虚 (填“实”或“虚”)像.

学习指导四:实像和虚像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96页,完成下列填空:

1.实像是由通过镜头的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 (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承接,物体和像位于镜头的异侧(填“同侧”或“异侧”).

2.虚像是由通过镜头的折射光线(或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形成的,不能(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承接,物体和像位于镜头的同侧(填“同侧”或“异侧”).

【小组讨论】

【教师点拨】

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或虚像的定义,我们可以依据凸透镜的几条特殊光线确定物点经过凸透镜所成的实像或虚像.

1.如实像:据定义可知,物点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各条折射光线将会有一个共同的交点,该共同的交点即像点.而数学知识告诉我们,两条直线即可确定一个交点.因此在寻找物点的像点时,我们只需要找出物体发出的两条特殊入射光线(如过光心的光线、过焦点的光线等),作出对应的特殊的折射光线,找到交点,即像点.

2.如虚像:据定义可知,物点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各条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将会有一个共同的交点,该共同的交点即虚像点.因此我们同样可以找出物体发出的两条特殊入射光线,作出对应的特殊的折射光线,找到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即像点.

【跟踪训练】

关于实像和虚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实像是凸透镜所成的,虚像则不是

B.虚像是由平面镜所成的,所以虚像一定由光的反射而形成

C.实像可有放大的,也可有缩小的;而虚像只有放大的

D.实像能用光屏接收到,虚像则不能

物理透镜课件 篇5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什么是凹;

(2)知道凸的会聚作用和凹的发散作用;

(3)知道凸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4)知道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各种,观察凸和凹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通过对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的讨论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对准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凹、薄、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成像的准备。教材对主光轴、光心讲得很简单,仅使学生认识就行了。本节重点是讲述凸对光的会聚作用,凸的焦点、焦距。对凹也讲得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凹对光的发散作用。关于凹的虚焦点,可略讲。

教法建议

本节教法应以实验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法。应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讨论分析实验结果。

教学设计示例

一、难点分析

1、凸和凹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和凹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对光会起聚作用。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如下图所示,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如下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学生活动设计

1、观察凸和凹。

让学生观察凸和凹,观察各种形状的凸和凹的实物及截面图,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

2、通过实验,观察凸对光有会聚作用,凹对光有发散作用。

3、观察凸对光有会聚作用,凹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并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会聚,什么是发散。

4、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通过三棱镜以后的光路,从理论上弄清凸为什么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为什么对光起发散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课题

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课堂教学。

2、新课教学

让学生观察凸和凹,观察各种形状的凸和凹的截面形状,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类别的有什么不同特征。

用投影仪打出如下六个的截面图,

使学生能明确辨别出哪些是凸,哪些是凹。

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图,具体讲解薄薄的含义。

教师介绍光具座等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应在演示台上边演示边讲解,讲述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

(2)让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我们只研究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发生折射的现象。

(3)注意观察光线经过这两类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指导学生注意调节光屏位置)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演示实验可以用激光演示仪进行,如果没有条件可以用烟箱,不论用什么仪器,都应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平行光经过前后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进行过程中,可以边让学生观察,边提问学生,以引起学生注意。

通过前边的实验同学们对光通过前后的路径,以及两类对光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通过图形对这两类进行对比分析。

3、总结

研究两种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尤其是重点研究凸对光线的作用。教师可提问学生,由学生总结发言,以利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探究活动

【课题】调查近视镜和老花镜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实验分析近视镜和老花镜属于何种,分析其对光线的作用。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物理透镜课件 篇6

课型:新授课 设计人: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

1、知识与技能:了 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以及实像和虚像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用。

教学重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预习: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两种透镜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回答以下问题 :

1、边缘厚中央薄的是 透镜。 边缘薄中央厚的是 透镜

2、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 。

3、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 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 作用。

二、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都是倒立的。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 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都是正立的

1.照相机: 想想做做

动手制作模拟照相机 方法:在直径较大的圆纸筒一端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图纸筒一端固定半透明塑料薄膜,再把小纸筒有屏幕的一端套入大纸筒内。制作完成后,把模拟照相机对着室外,并前后拉动直径较小的纸筒,直到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观察所成 的.像,回答:问题1.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像是缩小还是放大?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2.投影仪:

观察投影仪,着重观察镜头,了解其构造问题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以像上人物头脚朝向和投影片上人物头脚朝向比较得出)像是放大还是缩小(和投影片上 的人物相比);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投影仪上的平面镜的作用是什么?

3.放大镜:

用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

问题3:字是正立还是倒立? 字是放大还是缩小?

小结: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 ,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 在胶片上,成___像。

2、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 ,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成像,再经过镜 ,使屏幕上成 像。 3、放大镜成 像。

三、训练与检测:

1、 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它们用的透镜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 照相机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像;投影仪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像。

3、 在透明塑料片下压着一张报纸,塑料片上有一水滴,透过水滴看到报纸上的字比旁边的字____ (填“大”或“小”),这 说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__镜,它成的是___、___、__像。

4、 下面是对凸透镜成像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只能成实像 B.凸透镜只 能成虚像

C.凸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 D.凸透 镜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

5、 窗台上放着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太阳光透过玻璃缸射到屋内窗台下的桌面上,发现桌面上的光斑比窗外地面上的太阳光亮,下列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凸透镜

C.水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D.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凹透镜

6、 手持凸透镜在人眼和课本之间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在任何位置都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B.凸透镜在离课本较远时,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C.凸透镜在离课本较近时,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D.无论凸透镜放在什么位置都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7、 如图所示四种情景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 B C D

8、 下列光学仪器中,得到缩小实像的是( )

A. 凹透镜 B . 平面镜 C. 幻灯机 D. 照相机

9、 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上滴一滴水,透过这滴水可看到玻璃板下压着的字变大了,这是由于水滴相当于( )A.平面镜 B.凸透镜 C.凹透镜 D.平行玻璃砖

10、下列光学仪器的应用,哪个能得到比物体大的实像( )

A.放大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潜望镜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自我点评:

物理透镜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

2.能在图中标出凸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

3.能说出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4.能正确解释会聚、发散。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体会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2.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得出两种透镜形状的不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护光学仪器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

3.通过师生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会聚、发散。

教学工具

凸、凹透镜、演示用光学器件组一套、老花眼镜、近视眼镜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展示透镜,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与透镜有关的内容,老师现在手里拿的是透镜,透镜一般是玻璃或树脂制成的、透明的镜子,我们学习的透镜至少有一面是球面,或者两面都是球面。球面透镜只是透镜中的一种,例如散光眼眼镜的镜片就是柱面镜。光透过透镜发生了折射,折射光线有什么规律没有?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透镜。

二、新课讲授

(一)透镜的种类

[活动1]

下面大家垫面巾纸用手摸一摸桌子上老师给的两个透镜,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学生小结归纳刚才的交流,得出透镜分两种:一种是中间厚,边缘薄,叫凸透镜;一种是中间薄,边缘厚,叫凹透镜。

指导学生把凸透镜凹透镜的定义在教材上画出来。

结合凸透镜、凹透镜实物,指出哪是透镜的中间,哪是透镜的边缘,强调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关键就是比较透镜的中间和边缘的薄厚。

指导学生练习区分凸透镜、凹透镜:见导学案。

(二)主光轴和光心

[活动2 ]阅读教材,理解主光轴、光心。

什么是光心?光心在哪?强调光心在透镜上。两个表面对称的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正中心。

透镜的光心有什么重要的性质?通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呢?请画出通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

教师巡视指导。

通过凹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呢?请画出通过凹透镜光心的光线。

教师巡视指导。

多媒体展示,强调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

咱班有戴眼镜的同学,是近视眼还是远视眼?

那么近视眼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

近视眼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分别找两位持不同意见的同学回答。那我们如何判断谁说得对呢?

找戴眼镜的同学摸自己的眼镜并说出是哪种透镜。

许多器材上用的透镜是不能用手摸的,那有没有其它办法来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呢?

引导学生思考透镜是能透光的,光经透镜发生折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折射光线有什么特点呢?

(三)透镜对光的作用

我们先来研究凸透镜对光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的作用:

观察导学案图中的入射光线在位置上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入射光线与主光轴的位置关系。

猜想平行主光轴的光线透过凸透镜的折射光线沿什么方向传播,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我们怎么才知道我们的猜想对不对,用实验验证。

演示实验1:利用激光笔在磁性黑板上演示三条平行光线,根据演示实验在黑板上描出入射光线,再放凸透镜。

引导学生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我们把凸透镜对光线的这种作用就叫会聚。

板书: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指导学生用作图法把上面实验中的折射光线在导学案中画出来。

引导学生理解会聚: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向中间偏折,中间的位置其实就是主光轴。因此,会聚就是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靠近主光轴。

2、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活动3 ]结合上述实验,阅读教材:

在学生在教材上找到焦点的基础上,提问凸透镜的焦点在哪?老师边指着演示实验中的焦点,边强调透镜的焦点在主光轴上,在透镜外。

由于这个焦点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我们叫它实焦点。

指导学生在导学案上画出焦点。

凸透镜有几个焦点呢?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让一束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从凸透镜的右面射向左面,它是否也能会聚于一点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实验。

演示实验2:用激光笔和凸透镜在磁性黑板上演示,激光从凸透镜右边射向左边。

PPT演示,凸透镜的两个焦点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看谁能最快说出谁到谁的距离是焦距,用什么表示?

强调焦距是从光心到焦点的距离,请在导学案对应的图上标出焦距。

小结:(1)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

(2)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另侧通过焦点

讨论:不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透过凸透镜是否会聚?让我们一起来验证。

演示实验3:利用激光笔和凸透镜在磁性黑板上演示,教师根据演示实验在黑板上描出入射光线。

不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透过凸透镜是否会聚?引导学生判断是否会聚的标准: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是否靠近主光轴。

小结:凸透镜对所有光线都起会聚作用

3、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演示实验4:利用激光笔在磁性黑板上演示三条平行光线,根据演示实验在黑板上描出入射光线,再放凹透镜。

引导学生类比凸透镜,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

板书: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指导学生用作图法把上面的实验画出来。

结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解释发散:

发散: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远离主光轴。

4.凹透镜的虚焦点和焦距。

[活动4]光经过凹透镜后的发散是不是也有规律可循?

结合上述实验,阅读教材92页焦点和焦距。

提问:折射光线相交吗?那把折射光线反向延长呢?教师利用演示实验,把折射光线反向延长,引导学生观察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哪。

PPT演示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焦点。

引导学生小结: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焦点。

讨论:不平行凹透镜主光轴的光透过凹透镜是否发散?

演示实验5:利用激光笔和凹透镜在磁性黑板上演示

不平行凹透镜主光轴的光透过凹透镜是否发散?引导学生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是靠近主光轴还是远离主光轴。

小结:凹透镜对所有光线都起发散作用。

提问:如何解决活动4的问题,哪条是折射光线?

(四)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焦距是凸透镜的重要参数,不同的凸透镜可能焦距不同。

1、我们可以把太阳光看做平行光。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利用太阳光粗测凸透镜的焦距呢?

小组讨论后说明你的测量方法。

2、视频:粗测凸透镜的焦距

3、提出问题:

能否利用凸透镜获得平行光呢?说出你的具体做法。

课后小结

根据检测总结这节课内容,明确重点、难点。

1、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透镜的光心、主光轴、焦点和焦距;

2、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会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物理透镜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两种透镜的形状,成像特点,对光的作用;会区分两种透镜。

2.初识猜想、假设、收集证据等探究要素,分类、比较等思维方法。

3.体现学习的乐趣,增进对物理的情感。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两种透镜的形状,成像特点,对光的作用;会区分两种透镜。因此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实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进行设计;以实验为主线,通过探究性实验,学生间的讨论、设计、动手及合作的观察、分析揭示透镜成像的特点,把透镜分成两类,再对它们的形状共性进行探究得定义;关于透镜对光的作用进行假设,利用实验进行验证得出结论。为突出知识点,在课件制作上利用了艺术字进行处理,形象直观的表现透镜的特点。为巩固知识,设计了区分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的活动,最后通过常见的冰、水制作透镜开拓学生的视野,利用光在传播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观察鱼缸中的金鱼,引发学习兴趣与欲望,将学生从生活引向物理。

师:(手托养有金鱼的鱼缸)同学们,请你们观察一下老师所养的金鱼,并用你的手比划它们的大小。

生:……

师:(捉一条金鱼与学生的比划的大小进行比较,发现实际上的金鱼要小得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为了揭示这其中的奥秘,我们用下面的几个小实验来进行探究。

2新课教学

2.1通过水杯看字等活动体验透镜成像的情况,丰富学生的信息。

实验1:透过装水的透明玻璃杯看近处的字:从侧面看字是放大的;把书放在水杯下,从杯口向下看,字是缩小的。

实验2:利用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看近处的字:老花眼镜看字是放大的;近视眼镜看字是缩小的。

实验3:在透明塑料纸上滴一滴粘纸的胶水,透过这滴胶水看近处的字是放大的;当在这滴胶水上覆盖一层透明塑料纸后再在这滴胶水的中央,用手指轻按一下,透过这滴胶水看字是缩小的。

实验4:用老师提供的圆形镜片看近处的字(两类透镜各两个);一类成放大的,一类成缩小的。

(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实验记录表格中的相应栏目中)

2.2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类,知道透镜按成像情况分成两类。

师:同学们,你们能把刚才看到的现象分成几类?各有什么特点?(根据刚才的实验记录中的实验现象,小组交流、讨论,进行分类。老师课前将实验的现象拍成照片,制成课件,适当的时候放出来,请学生对着课件再次进行分类,增加师生的双边活动。)

生:两类:一类能成放大的像;一类能成缩小的像。

2.3探究两类透镜的外部特征,定义透镜的名称。

师:其实这就是老师今天要讲的两种透镜一种能使近处的物体能成放大的像;一种能使近处的物体能成缩小的像。你们以镜片为代表,探究一下,成放大像的镜片在形状上有什么特点成缩小像的镜片在形状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在观察、讨论、探究过程中老师分发被从中间切割成半圆的镜片)

生:成放大像的镜片是中间厚边缘薄,成缩小像的镜片是中间薄边缘厚。

师: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这里的透镜是从眼镜店中购买的普通老花和近视眼镜的玻璃镜片,并从镜片的中间切割成两片半圆形。)

2.4实验探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师:透镜是能透光的,同学们设想一下,一束光线通过透镜后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说明:上课前没有预想到学生在小学自然课上的内容还能记得,并应用在这里,老师并顺着学生的思维,进一步介绍光传递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并进行了适当的补充,从而增加了环保教育。)

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师:说出你的理由。

生:在小学的自然课上,我们用放大镜在阳光下时能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在光斑处放上火柴后能把它点燃,所以我认为是会聚。

师:这位同学肯动脑筋,结论也对,并且它的这一实验现象也进一步表明,光在传播的同时,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同学们这会儿在课堂上,不到外面去用阳光验证他的结论,但我们可以用手电筒验证一下。

(学生讨论,在纸上画出自己的猜测,并用老师提供的手电筒验证自己的猜测。)

生:一束光线通过凸透镜后光斑变小,通过凹透镜后光斑变大。

(老师通过激光演示仪进一步验证学生得出结论的正确性,并结合实验介绍出相关知识点)

师:由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作,所以又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又叫发散透镜。凸透镜对光会聚的一点叫焦点,用f表示;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刚才那位同学所说的最小最亮的光斑其实就是透镜的焦点。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寻找凸透镜的焦点和测出焦距。

2.5 整理知识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透镜的特点有哪些?

(说明:为节约版面,未按原文用艺术字图示)

2.6以辨别、设计透镜等活动方式,深化和“活化”课堂内容。

师:现在我手上有两副带外框的皮眼镜,现在请一位同学拿去辨别一下,哪一副是老花眼镜,哪一副是近视眼镜?说出你的方法?

生: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用手摸,根据中间和边缘的厚薄来区分;第二种是看近处的字,根据成放大或缩小的像来区分;第三种是放在阳光下,看它对光线的作用来区分。

师:这位同学回答很好,能把我们本节课的内容正确应用了。但是我现在手上有许多粉笔灰,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眼镜让我摸一下?

生:……

师:对于重要的光学元件一般不用手摸的方法来区分透镜的种类,所以我们主要提倡另外的两种辨别方法。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我们看到鱼缸中金鱼比实际的要大?

生:鱼缸和水组合,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里面的金鱼有放大作用,我们看到的是放大了的金鱼的像。

(由刚才的那位学生讲的凸透镜能使火柴点燃进一步拓展,适时进行环保教育。)

师:大家有没有外出旅游?特别是登山?

生:去过。

师:有没有见到过一种特别的警告牌与我们本节课内容有关的?是什么内容?

生:有。请不要随便丢弃盛有饮料的透明饮料瓶。

师:为什么要这么说?

生:从前面的实验中我们知道盛水的玻璃杯相当于凸透镜,盛有饮料的透明饮料瓶也相当于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同时伴随能量的传递,能使火柴点燃,表明也能点燃干草等,容易引发火灾。

师:(借学生的话题,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除了老师刚才教你们做的一些透镜外,你们讨论一下,还能用哪些材料制作透镜?

生:可以用冰块制作冰透镜。可以把透明塑料纸的四角用线吊着,把中间倒水,制作水透镜。……

师:(对学生的想法大加赞赏和肯定)现在大家知道了为什么雨过天晴时,种反季蔬菜的农民要及时将透明塑料薄膜上的积水清理掉。

生:……

物理透镜课件 篇9

初中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答辩题目及解析

一、说一下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节课在初中物理学习中的地位?

【参考答案】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什么?

【参考答案】

规律1: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像比物小,物像异侧。

规律2: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也在2倍焦距, 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物距等于像距,像与物大小相等,物像异侧。

规律3: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则像距大于2倍焦距,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异侧。

规律4:当物距等于1倍焦距时,则不成像,成平行光射出。

规律5: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则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同侧。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三、对物理规律的讨论,一般从哪几个方面进行?

【参考答案】

①物理规律的物理意义。物理规律通常使用公式表示的,明确公式的物理意义是应用物理公式的基础;②强调规律表述中的关键词语及公式中各字母的物理意义;③指明公式中各个字母所代表的物理量及其单位;④明确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物理规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总结出来的。如果不考虑规律的适用范围乱套公式,就会导致应用上的错误;⑤明确这一规律与有关的概念、规律、公式间的关系,以便更深入地理解物理规律。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四、在教学过程中,物理概念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参考答案】

首先,应明确建立概念的事实依据和研究方法,从学生的日常经验入手,然后运用物理学研究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其次,应明确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物理量的内涵,把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结合起来,最后,应引导学生学会概念的运用,解决实际的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凸透镜课件(汇总5篇)


资料一般指代可供人们参考的信息知识等。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工作中,时常会需要资料作为参考。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关于资料你了解哪些内容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凸透镜课件(汇总5篇),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凸透镜课件 篇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先来看一看《透镜及其应用》这一章的教学设计思路,主线:凸透镜的基本知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凸透镜的应用。可见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的重点。

课程标准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过程,不仅了解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而且也初步了解实验——分析——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猜想,初步设计方案,组织学生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由此可见这是一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的好课例。

教材中对于实验探究是这样安排的:先给出或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再让学生观察u>2f、2f>u>f、u

(二)分析学生情况

1.知识储备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对于凸透镜不太了解,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的就更少。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介绍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三种光学仪器,通过这些光学仪器的成像实例使学生建立凸透镜成像概念,同时通过前一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了什么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凸透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什么是物距、什么是像距等物理概念,这就为本节的教学做好了知识上的储备。

2.技能储备

通过前面的小孔成像实验和平面镜成像实验,学生已经能区分实像和虚像,同时也具备了利用刻度尺读取数据的能力。学生对于蜡烛的使用非常熟练,从技能上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学习心理

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归纳能力,对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完成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是: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是:①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②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是:①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②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4。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上。因为这是学生在物理课上经历的第二次探究实验,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缺乏经验,因而把它作为重点。

把难点放在科学探究中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上,对于实验探究学生处于起步阶段,记录数据后,分析这些数据归纳得到结论,是学生比较陌生的,因而此处确定为难点。

二、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三、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引发猜想

1.学生体验一:教师手持一张精美的中央电视塔图片在教室中前后走动,学生用凸透镜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你观察到什么性质的像,是在什么情况下观察到的?”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进行自主探究,亲身感触到凸透镜成放大的像还是缩小的像与物距有关,引发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猜想。

2.学生体验二:让学生用另一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与前一透镜竖着并排放置,同时观察图片,学生通过对比,得出所观察到的像是不同的,进而引发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可能与透镜焦距有关的猜想。

通过以上体验活动,学生从中感悟到凸透镜成像是有规律的,物距和焦距都会影响到所成的像,由此完成猜想。

(二)设计实验,操作记录

1.制定实验方案

提出猜想后,在制定具体的实验方案时,考虑到学生从未接触过光具座,教师先展示器材介绍构造(投影),再示范调节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在光屏上找到像;此时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怎样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2)怎样观察虚像? (3)如何测物距和像距?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物、镜不动,光屏前后移动时,光屏上所成像会变模糊,通过观察学生感悟到物、镜一定时,清晰像的位置是一定的,为学生实验做好铺垫,教师再示范光屏上成清晰像的操作要领。

对于如何观察虚像,可以示范当物由远及近靠近凸透镜时,光屏无论怎样移动都不成像,这时把眼放在光屏这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成虚像,与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相同。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养成积极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去除实验中可能影响学生探究的干扰因素,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完成探究实验。

根据所给实验器材和相关实验操作要领,组织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经过展示和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后,把学生分为三大组,给各大组焦距不同的透镜,学生进行实验时,观察成缩小

倒立像、放大倒立像、正立放大像时的物距和像距。数据记录在学案上的表格中。

此环节的设置主要是因为学生处于实验探究的初级阶段,对于表格的设计会有一定的差异,为了后面的教学能够顺利展开,此处直接在学案中给出实验记录表格。

2。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学生实验,记录数据,教师巡视,辅导实验。

3。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后,各组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将实验数据统一输入Excel表格进行多组数据的处理(投影),现以四组过去学生实验数据为例,通过对表格中物距排序的处理,使学生很明显的发现放大、缩小的分界点及虚实像的分界点,此时教师再说出凸透镜的焦距是10厘米,让学生归纳出物在什么范围内,凸透镜成什么像,学生自然会把10厘米、20厘米作为分界点,这时实验中使用凸透镜焦距为5厘米的学生们会不认可这一结论,学生们会建议再处理另一大组的数据,结果找到的分界点是5cm和10 cm,根据数据引导学生思考,透镜不同,焦距不同,所以分界点不同,进而由学生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虽然能够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找到两个分界点,但如何从数据中分析出成像的性质与焦距有关,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通过教师的引导对比不同大组的数据找到与焦距的关系,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带给他们的成功与快乐。

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针对物体在一倍焦距处、物体在两倍焦距处成什么像,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物距大于2f成放大的像,小于2f成缩小的像,则2f处成等大的像。

此环节的设计使得学生探究出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更加完整。

(四)小结

由学生归纳小结本课学习内容。

(五)当堂巩固

用一个试题来巩固所学。

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本文获北京市20xx年初中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

凸透镜课件 篇2

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能力目标: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的全过程和方法。

3、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3、注意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的兴趣。

4、通过照相机的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照相机的使用,使学生会用照相机拍自然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二次备课

一、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并且照相机能使景物在相片上成倒立的像,所成的像比物体小,投影仪能把小的胶片上的画面放大到屏幕上,供大家观看,这就说明所成的像比物体大,是倒立的;放大镜能把小小的物

体放大,使我们看清楚它们,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你们想进一步了解它们吗?想了解什么?

[生甲]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

[生乙]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情况成缩小的像?

[生丙]什么情况下用光屏能收到像,什么情况下在光屏上不成像?

[生丁]什么条件下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什么条件下在同侧?

[师]同学们提出这么多问题,说明同学们认真思考了,这样非常好,既然提出问题,我们就要解决它。现在,我们就根据上节学的知识大胆猜测,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来解决。

二、新课教学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生甲]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投影仪上胶片到凸透镜的距离大,看来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生乙]照相时底片到凸透镜的距离比投影仪的屏幕到凸透镜的距离小,看来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生丁]照相机中镜头的凸透镜比投影仪镜头小,看来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凸透镜的大小有关。

[生戊]照相机和投影仪的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放大镜的像与物体在同侧。这说明像成倒立和正立与像和物在同侧还是两侧有关系。

[生己]放大镜要看清物体,离物体的距离一般要比照相机、投影仪中凸透镜离物体的距离小,说明物体成正立、倒立的像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师]同学们猜想得很好。现在逐一讨论看看有没有哪个能排除掉。

[生甲]像是放大还是缩小与凸透镜的大小有关,可以排除。因为有的放大镜直径比照相机镜头直径小,也能成放大像,再有摄影师拿大焦距的镜头比投影的镜头大,成的像还是缩小的,所以可以排除掉。

[师]他说的很好。我们鼓掌表示鼓励。现在我们设计实验来验证上面的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们讨论,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我们桌子上有光具座(上面的座可以插蜡烛、光屏、透镜,能来回移动,从刻度尺上能观察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蜡烛(做物体用)、光屏(白色的硬纸板作屏)、凸透镜(焦距在10~20cm之间),先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生甲]让凸透镜在阳光下来回移动,找着最小、最亮的点,用刻度尺量出亮点与凸透镜的距离,这就是这个凸透镜的焦距。

[生乙]也可以让凸透镜离灯光5m以外,找亮点,测定出凸透镜的焦距。

[师]好,现在测凸透镜的焦距。

学生们测出焦距,开始进行探究实验。

凸透镜课件 篇3

下面我针对《凸透镜》这一课,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凸透镜》是在前面认识光的基础上,承接平面镜反射光的原理的知识点,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光通过凸透镜发生了偏折, 准确理解透镜成像规律。能否掌握凸透镜的成像作用,是学生能否理解生活中照相机、望远镜等运用凸透镜原理的关键,本节课也为《保护眼睛》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提出的“回归生活,探究生活”及“趣味性原则”这一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用简单的实验器材进行操作验证并做好实验记录;能够与他人进行交流,探讨发现的问题和自己的想法,体验到实验的乐趣。

过程与方法:知道凸透镜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探究和发现周围的事物,从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具有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光凸透镜发生的偏折变化,进一步了解规律,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知道凸透镜的作用,了解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是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说教法和学法

本着学生为主体,体现探究性和趣味性的原则。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法、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法。

学法是:自主探究学习法。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从“我要玩”变成“我要研究”,引导学生玩中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五、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以“玩”为主线,从玩“水”开始,引起学生兴趣,再通过“玩放大镜”到“玩凸透镜”,再到“玩蜡烛成像”几个环节,让学生的兴趣逐步提高,研究逐步提升,从而顺其自然地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整个教学过程安排了五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在上课伊始,我引导学生通过“滴水看字”、“通过瓶子看画报”两个小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进而引导学生把思路宽展到放大镜放大现象,进而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主题:凸透镜。

(二)进行新课。为了能够让学生由易到难,掌握重点,攻破难点,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效果,我安排了三个实验过程。

1、玩放大镜,了解放大镜的结构特点,引出凸透镜的概念。这个环节引导学生通过看、摸、小组交流的合作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 “玩”出放大镜的镜片特点,中间厚,边缘薄,老师点出凸透镜的概念。此环节学生通过体验知识,将知识活化。

2、自由玩凸透镜,玩出凸透镜的放大和聚光作用。

这个环节,还是让学生小组为单位,进行“玩”,玩出花样,不局限方法和场地,再通过小组的交流,得出放大镜的放大和聚光作用。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养成观察、思考、团结协作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3、实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这个过程由老师指导方法,学生根据实验器材,小组合作,探究成像的规律。做完实验后,学生一般不太注重总结分析,设计这一环节,主要目的要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总结和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结论是在不断的实验、总结、论证的基础上得到的。

(三)联系生活。让学生通过对凸透镜的研究,联系生活中用到凸透镜的地方,进一步启发学生对科学在身边的认识。

(四)课堂反馈总结

通过课堂练习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归纳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布置适量作业,让学生课后练习巩固知识。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由于有课件的播放,因此,只写出课题,写清凸透镜的三个作用。

凸透镜课件 篇4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②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①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③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②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①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难点

①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新课导学(第1课时) (3分钟)

根据上节课生活中的透镜提出利用什么光学元件成像和成像有什么差异的问题,再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引入新课。

(回忆生活中的透镜成像情况并回答问题,并产生凸透镜有什么规律的想法,从而激发探究的兴趣。)

提出问题

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都有凸透镜,但有大小、倒正和虚实的差异,通过引导学生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提出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的成像情景,从而提出问题。)

猜想

继续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的同相点及不同点,引导学生针对像的大小、倒正和虚实分析并做出其与物距或者像距大小关系有关的猜想与假设,同时板书。

(学生讨论、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情况,做出猜想与假设。)

设计实验

指导学生要检验猜想是否正确需要实验,提出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给出器材,让学生根据猜想设

计实验方法,并说出器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实验观察什么、测量什么和记录的数据以及实验的主要步骤及过程。

演示: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法补充说明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如:蜡烛、凸透镜、光屏的摆放位置。

根据猜想,实验时先改变物距,由大到小进行几次实验。

并提醒学生怎样观察像;怎样记录物距、像距;注意分工合作。

教师巡视,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指导,及时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鼓励最先完成实验的学生填写黑板的数据.

(学生阅读、讨论、作答,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评估、改进实验方法。明确实验目的。

回顾凸透镜焦距测量的方法,并让两位学生测出本节课凸透镜的焦距.)

进行实验

教师事先画好表格,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及数据思考得到什么结论,是否证实了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思考、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分二人小组实验,观察记录,思考猜想是否正确。 实验、记录、思考、作答。)

分析和论证

(第2课时)

(讨论思考得出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或与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有关,进一步综合、分析归纳出: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验像;

当f

当u成实像时,物距变小时,像距变大,像也变大。 )归纳小结请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同时用Flash动画展示凸透镜成像规律.(从知识、方法、有什么体会方面小结,并观看动画进一步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个全新的体验,学生活动进行热热闹闹,但我们一定要注意,要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的探究,通过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升华,深化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从而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原理。

凸透镜课件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难点】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提出问题:请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思考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所成的像具有怎样的特点呢?(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的镜头比较近,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离放大镜比较近,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教师引导: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呢?进而引出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新课讲授

猜想与假设:学生猜想离凸透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教师讲解: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像距。出示实验器材:蜡烛、白色纸板、光具座等,介绍光具座的作用:使烛焰、凸透镜、光屏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小组讨论:根据现有实验器材如何判断成像的特点呢?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请学生以物理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为时十分钟的小组讨论。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教师总结: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跟透镜的焦距f有关系,所以在研究物距u的变化时,焦距可能是个应该注意的参照距离,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物距在焦距整倍数前后的成像情况。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实验步骤为:(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记录物距和像距,同时观察像的大小及正倒的变化规律;(2)不断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调节光屏的位置,多测几组,记录数据;(3)继续向凸透镜移动蜡烛并调整光屏位置,撤去光屏,从光屏一侧向透镜方向看去,记录数据。

教师提问:为使像能够更好被观察到,烛焰、凸透镜、光屏应该如何放置?

学生:应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请大家以物理兴趣小组为单位,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书上表格内。

分析与论证:根据实验数据,与学生共同总结实验规律,并让小组代表将小组内所得的成像规律进行板书。

(三)巩固提高

焦距与像的虚实、正倒、大小有什么关系?

(一倍焦距是实像与虚像,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学生总结。

2.作业: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凸透镜成像规律。

"显微镜课件"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