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人之初教案

发布时间: 2023.06.23

高人之初教案推荐。

教案课件是教师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需要撰写适合自己的教学课件。撰写优秀的教案课件,可以避免遗漏重要内容。在本文中,笔者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人之初教案【篇1】

第五小学特色课教案

主备人:刘新梅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

同学们,你们从这个故事中知道了什么?

2、男女赛读,准备上课。

(表扬:男生声音响亮,女生声音优美,如果合起来读相信会更好,来齐读一遍)

二、师生互动,感知韵文

1.先学后教,理解第一节韵文大意。

(1)多媒体出示第一节内容,朗读理解。

①同桌配合,一人一句对读。要求注意字音,读得流利标准。

②同桌交流第一节意思,有困难的请教老师。

③自主选择喜欢的句子汇报自己的理解。

(2)多媒体出示本课相关画面,教师口述韵文大意。(预设: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只是成长的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教育孩子的方法最重要、最珍贵的就是专心。)

(3)学生结合课文,自主说出第一节韵文大意。

2.先教后学,理解第二节韵文大意。

(1)教师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第二节。(师生对读,拍手读,齐读。)

(2)导学:多媒体出示第一句,抓关键词,引导理解意思。

①在这一句中,请你找出一组反义词。(幼和老)

②教师导学:“幼不学,老何为”的意思就是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没有知识,能有什么用?小朋友们能结合老师的解释把这一句完整地解释一下吗?(预设:小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老了就会不懂道理,也没有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3)多媒体出示第二句,结合图片理解意思。

①教师出示玉石和玉器的图片,解释:玉不经过打磨雕琢,是不能成为精美的玉器的。

②引学:人也和玉一样,要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请你和同桌一起说说这一句的完整意思。

设计意图:低年级教学中,理解文本大意不是重点,但是适当理解文本,感悟传统文化魅力是十分必要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先学后教和先教后学两种教学思路相结合的方法降低学习难度,引导学生轻松理解文本大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明确要领,指导书写

1.强调书写姿势:书写时要做到哪“三个一”?(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2.课件出示所有要写的生字宝宝:之、近、远、义、相、习、玉。(喜欢哪个生字宝宝就学写哪个字。)

3.师指导书写本课生字。

(1)观察例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语文书中的书写范例,看一看每一个笔画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2)教师范写,学生边观察边书空。

(3)学生完成书中写字练习,先描红,重点看清难点笔画的写法,再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

(4)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予以指导。

(5)利用投影仪进行书写展评,鼓励学生多观察,掌握“、”“ 辶”的写法。

4.教师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聪明的小朋友们回家给爸爸妈妈背诵这篇课文吧!比一比谁背诵的《三字经》最多。

设计意图:采用明确姿势——出示生字——找出喜欢的生字——学习书写的过程,将写字教学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教学反思

本文作为《三字经》国学经典的选文,教学中真正将识字与读文,朗诵与理解结合起来,将识字与读文作为教学重点,把朗诵与理解视为难点,并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巧妙地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处处从学生实际出发,鼓励学生自主识字,灵活运用各种识字方法,掌握教学重点;理解韵文意思时,采用先学后教与先教后学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建自主学习与交流的平台,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将识字课教学变成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

高人之初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之、初、性、善、习、教、迁、贵、专、幼、玉、器、义”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之、相、近、习、远、玉、义”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引导学生体会含义,受到儒学经典熏陶,弘杨民族文化。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使学生明白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道理。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教学难点:

通过本课,使学生明白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道理。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

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听说过《三字经》吗?谁会背诵啊?(学生试着背诵)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字经》中的一部分吧!(教师板书:《人之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思考你听到的课文是什么意思?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借助拼音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之、初、性、善、习、教、迁、贵、专、幼、玉、器、

义”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之、相、近、习、远、玉、义”,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文详解。

(一)诵读感悟。

1、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2、指读,随时正音,

3、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4、指读一生评一师评。(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5、拍手打节奏,齐声背诵。

(二)深读课文,内容解析。,

1、人之初。

(1)全班朗读。

(2)小组交流第一段的意思,小组汇报。(教师引导)

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2、子不学。

(1)全班朗读。

(2)小组交流第二段的意思,小组汇报。(教师引导)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3、观看视频《孟母三迁》。

师:同学们,你们从这个故事中知道了什么?

生1:环境对学习的影响很大。

生2:父母对孩子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影响。

生3:孟母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

五、总结全文。

学了这一课,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

《识字8人之初》

学习环境专心一致

人之初懂礼、成才

好好学习持之以恒

课后反思:

人之初,本性都是善良的。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受到不良影响,忽视了教育,就可能会变坏。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给学生更多的讨论交流的机会。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高人之初教案【篇3】

一、谜语引入,揭示课题。

1.启发谈话。师:今天老师特地给同学们带来了谜语,你们想听吗?(出示谜语)

2.到底谁猜的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示电话机图片。电话在我们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有了电话,即使我们相隔很远很远、也可以通过电话来相互了解对方的信息。但要学会正确使用电话,学问可多着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打电话。(出示课文题目)

3.设问引发学生回忆打电话的情景:你打过电话吗?给谁打的?当时是怎么打的?先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

4.汇报交流,师生及时评议。注意指导学生明确几点:

(1)打电话要知道对方的电话号码。

(2)打电话要把话说清楚,说明白,说话要简短,要有礼貌。

(3)拨号后,如果听到“嘟嘟嘟”的“忙音”时,说明对方电话占线,要稍等再打。

二、情景再现,学打电话。

1.创设情境。同学们,老师想让张老师给我带一个漂亮的洋娃娃玩具,我想给他打个电话,让他下午把洋娃娃带来。我想请问同学们帮帮忙,怎么来打这个电话呢?

2.个人准备。要求学生把要说的事情想清楚,要说的话想明白,注意使用“您好”“请问”“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

3.相互交流。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启发、改正、补充,进一步明确打电话的程序和说话的内容。教师巡视指导。

4.组队练习。学生自由组队,分角色(学生和张老师)练习打电话。注意:学生互换角色练习;教师参与,适时指导,充分练习,各组推选代表,准备参加汇报表演。

5.汇报表演。各组代表依次上台汇报表演,师生及时评议指导,评选优秀小组。

6.创新表演。设想打电话时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进行创新表演,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及交际的灵活性,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及时指导评议。

(1)张老师在家,接听人不是张老师。

(2)王老师不在家,需转告。

(3)直接接听电话,可玩具不在家。

(4)电话没人接。借此启发学生想想、说说还有没有其他解决办法。

三、联系生活,拓展深化。

1.看录像,提要求。遇到这些事情该怎样打电话?注意拨打的电话号码及该说些什么?(播放录像,展现“病人急救”“火灾险情”“交通事故”等场面)

2.小组讨论交流。任选一种或者几种场面,分别练习表演。

3.小组汇报交流,师生共同评议。

五、拓展延伸,引向生活。

1.学习了电话歌,知道了打电话的要求,那你现在会不会打电话了?

训练内容:

(1)你生病了,打电话向老师请假。

(2)忘了作业,打电话向好朋友或老师询问。(选选一题和同桌练一练。)

2.同桌合作练习表演。

3.汇报表演,师生点评。奖励。

4.在生活中,如果我们遇到了紧急情况,该打什么电话呢?(课件)师读、生汇报。

紧急情况:火灾险情(119)突发疾病(120)交通事故(122)抢劫报警(110)

5.这几个电话号码,不能随便拨打,只有在紧急情况下,我们才能拨打。

6.再次播放《电话歌》。

六、做一做:

1.晚上回家别忘了给在外地打工的父母或亲戚打电话问候一下。

2.星期天打电话邀请你的朋友到你家做客。

高人之初教案【篇4】

教学主题:识字

课 时: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一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生字。

2.学情分析

虽然经过一个学期多的学习,课堂常规、课堂纪律已经形成,但是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要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及学习是困难的,因此仍有必要将学习过程融入一定的激励、激趣活动中以唤起注意,维持学习兴趣。

3.教材分析

1.课文选自《三字经》中的四句话,分为两个小节,分别阐述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虽然本课是一年级下学期的课文,但是“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这一个课标要求没有变,而且一年级的课文是识字的文本,因此,要注意教学时间、精力等的合理分配,要突出“识字与写字”这个教学重点。

3. 一年级下学期,会写字的学习已经进入以写合体字为主的学习阶段,记认字形,尤其是记认字形的细部是保证会写字掌握的关键,因此,一下在写字指导环节,要设计字形学习的步骤,通过学生记字方法的运用,引导进行形近字比较,音形义结合,认记会写的字。

4.教科书采用知识能力点和主题内容双线索结构单元,因此,教学该课文要注意主题内容线索,树立单元整体观念,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主题内容的感悟。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字经》是我国蒙学读物之一,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3. 能正确认读“之”等13个生字新词,正确读记“初始”等8个词语。

4. 能正确读写“之”等7个生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

2.能正确认读“之”等13个生字新词,正确读记“初始”等8个词语,正确读写“之”等7个生字。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字经》是我国蒙学读物之一,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评价任务

1.借助汉语拼音、课文插图和生活经验,认识“之”、“初”等13个生字;会写“之”、“相”等7个生字。

2.通过整体读,个人读,师范读,小组读,把文章读通读顺,理解意思。

3.通过“反复诵读、以读带讲”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识字8人之初》

学习环境专心一致

人之初懂礼、成才

好好学习 持之以恒

高人之初教案【篇5】

教科书分析:

1.课文选自《三字经》中的四句话,分为两个小节,分别阐述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虽然本课是一年级下学期的课文,但是“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这一个课标要求没有变,而且一年级的课文是识字的文本,因此,要注意教学时间、精力等的合理分配,要突出“识字与写字”这个教学重点。

3. 一年级下学期,会写字的学习已经进入以写合体字为主的学习阶段,记认字形,尤其是记认字形的细部是保证会写字掌握的关键,因此,一下在写字指导环节,要设计字形学习的步骤,通过学生记字方法的运用,引导进行形近字比较,音形义结合,认记会写的字。

4.教科书采用知识能力点和主题内容双线索结构单元,因此,教学该课文要注意主题内容线索,树立单元整体观念,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主题内容的感悟。

学情分析:

虽然经过一个学期多的学习,课堂常规、课堂纪律已经形成,但是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要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及学习是困难的,因此仍有必要将学习过程融入一定的激励、激趣活动中,例如“比比谁的红花多”(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奖励一朵小红花,课堂教学结束后统计并给予奖励)“闯关”“登高峰”(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就闯过一关或登上一坡,完成所有学习,就闯关成功或登上高峰)寓学于玩中,以唤起注意,维持学习兴趣。(注:这类激励、激趣活动应根据教师教学风格、习惯不同而选择设置,并成为常态,故教学设计无需呈现这类活动的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字经》是我国蒙学读物之一,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3. 能正确认读“之”等13个生字新词,正确读记“初始”等8个词语。

4. 能正确读写“之”等7个生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

2.能正确认读“之”等13个生字新词,正确读记“初始”等8个词语,正确读写“之”等7个生字。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字经》是我国蒙学读物之一,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准备:

教师:“太”等13个会认读字字卡,“太”等7个会写字的田字格字卡;课文图画PPT。

学生:每人一套“太”等13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一)复习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

1.导语:在学习新的课文之前,我们先复习这一课要求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自由朗读这些词语。

PPT出示有关字词:相遇 远方 近处

2.反馈指导:指名读,相机正音。齐读。

3.小结:这些红色字体的字,我们学习完课文,就要求能正确写了。

(二)复习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导语:小朋友们,我们上学用的课本有语文书、数学书等,那你知道古代的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什么吗?(《三字经》)对,《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也教会了大家怎样做一个好孩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两组,看看它告诉了我们什么。请看老师板书课文题目。

1老师板书题目:⑧人之初。(“之、初”注音)

2.出示任务:自己借助拼音读准题目。

3.反馈指导:指名拼读“之、初”后读题目;订正后全班齐读课题。

4.释题,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过渡语:同学们,“人之初”的意思就是人刚刚出生的时候。那人刚刚出生的时候是怎样的呢?课文又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就能知道了。

二、学习朗读课文

(一)借助汉语拼音读准课文

1.出示任务: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字上面的音节把它读准。

个体读,同桌互读互纠。

2. 反馈指导:指名分小节在班级上朗读,相机正音。

3. 出示任务:再朗读课文,注意刚才纠正的读音,做到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

个体读,同桌互读互纠。

4. 反馈指导:指名分小节在班级上朗读,师生共同按要求评议;一个读完评议一个。

5.小结:朗读做到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是最基本的要求。

(二)学习把课文读通顺

1.导语:《三字经》读起来朗朗上口,朗读时要讲究节奏。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意思的理解,尝试通过打拍子的方式,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尝试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个体朗读,同桌互读交流。

2.反馈指导:指名分小节在班级上朗读,师生共同按要求评议;一个读完评议一个。

3.自由练习朗读后,全班一起击掌打拍子朗读。

4.小结:《三字经》的朗读要讲究节奏,朗朗上口,所以我们一般可以采用击掌这样的方式打拍子来朗读。

三、学习会认读的字

1.导语:同学们真会朗读!那么,这课会认读的字宝宝单独拿出来,你能把它们都正确认读吗?

出示任务:在课文中圈画出会认读的字,然后借助汉语拼音读准。

2.反馈指导:

(1)订正会认的字的圈画。

(2)出示会认的字字卡(注音),指名拼读(学习速度中等的2—3个学生)相机指导(含音难字读音指导)。

(3)全班齐拼读。

3.会认的字口头组词。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字在生活中,它们会和哪个字宝宝组成词语的呢?同桌说一说。

4.反馈指导。

①逐一反馈,学生组词正确的,就以字卡为中心板书成词语;如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则把这个词语板书在副板书位置,以示区别和纠正。

②如果学生组的词语是日常常用词语,可相机让学生口头用词语说一句话。(注意说话数量的把控,不要喧宾夺主。)

③将学生组的词语带读一、两遍。

④小结:同学们真用心,能在生活中知道那么多的词语,其实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可以通过生活认识很多字,知道很多词语的。

四、背诵课文

1.导语:掌握了会认读的字,我们就能把课文读得更好了,也能尝试背诵课文了。

出示任务:继续用击掌的方式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尝试把课文背诵下来。

个体练习,同桌互背互纠。

2.反馈指导。

指名背诵指导后,全班一起击掌背诵。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初步评价

1.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2.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

六、图文结合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

导语:我们学习了会认读的字,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下面我们结合课文的图画,学习课文,看看课文告诉我们什么呢?

1.结合生活,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任务:请朗读课文,试着自己说一说你读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读不懂的,在不懂的句子旁边打上“?”,然后跟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2)反馈指导:

学生交流后,教师大致讲一讲意思:

人出生之初,本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教育的最好办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了既不懂做人道理,有没有知识,能有什么作为呢?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2.图文结合,了解课文,感悟课文主题。

(1)PPT出示任务1: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图中的妈妈和孩子在干什么?他们会说些什么?请同桌互相说一说,演一演。

(2)反馈指导:

预设:图中的妈妈正在教育孩子放鹅的时候不要三心二意;图中的妈妈正在教孩子怎么放鹅呢……(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

(3)PPT出示任务2:妈妈为什么要教育孩子呢?请你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并用波浪线划出句子。

(4)反馈指导:

预设:“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老师板书相关语句)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5)导语:你们的爸爸妈妈有没有因为什么事情而教育你呢?他们是怎样对你说的呢?你们在爸爸妈妈的教导下,学会了什么本领呢?

(6)反馈指导:

预设:爸爸妈妈教导我一定要上课认真,过马路要走斑马线……

老师引导学生感受到爸爸妈妈的教导都是为了我们成为好孩子,成为有用之才。

(7)指名朗读全文,全班拍手齐读全文。

(8)小结过渡:一个人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学习,就不知道做人的道理,就不能掌握知识,将来就不能成为有用的人。所以,我们要认真、自觉地学习,虚心聆听大人的教导。

七、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三)课后词语读记。

1.出示任务:借助拼音自由读“读一读,记一记”的词语。

2.反馈指导:

指名读、齐读;

3.评价:

(1)同桌相互说类别背记词语,看谁正确率高。

(2)同桌在班级上进行相互说类别背记词语,师生评议。

八、写字指导

(一)字形教学。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然后班级交流。

3.根据结构给这些会写的字分类。独体字:习、玉、义、之;左右结构:相;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近、远。

(二)指导书写。

1.指导“近”“远”的书写。

(1)观察并说说“近”“远”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

(2)范写“近”“远”,分别提示:“近”字先写里面的“斤”,写在田字格的中心偏右上,走之最后的平捺要舒展,把里面的字托住;“远”字先写里面的“元”,写在田字格的中心偏右上,走之最后的平捺要舒展,把里面的字托住。

(3)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2.指导书写“习”“玉”“义”“之”。

(1)观察并说说“习”“玉”“义”“之”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和笔顺。

(2)范写“习”“玉”“义”“之”,分别提示:“习”字先外后内,主笔是横折钩,要写得舒展,横折钩的竖部分,略往左斜,点提起笔与横折钩起笔直对;“玉”字写王字时注意三横的长短变化,注意间距均匀,最后一点写在横上面,不要掉到外面;“义”字主笔是捺,要写得舒展,点并非在撇捺交叉点对上位置,而是偏左,高度居中,撇最高,捺最低,撇捺交叉点在笔画中部,呈对称式;“之”字主笔是平捺,要写得舒展,横撇的角度要小,平捺要紧接着横撇写。

(3)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3.指导书写“相”。

(1)指名说说笔画笔顺,订正后全体一起书空说笔画笔顺。

(2)观察并说说“相”各笔画起止位置。

(3)范写“相”,提示左窄右宽,左高右低,右边的“目”起笔在“木”的一横偏上一些,四横要间距均匀。

(4)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九、总结

今天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不但学会了生字,还基本背会了课文,指导了学习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认真,将来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作业设计:

朗读和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高人之初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之、初、性、善、习、教、迁、贵、专、幼、玉、器、义”13个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之、相、近、习、远、玉、义”7个汉字。

3、大致了解所选句子的意思,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4、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大致了解选编文本的含义。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的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7个汉字。

3、初步了解《三字经》这本儿童启蒙读本。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趣导入

1、师出示《三字经》书本图片,向学生简要介绍这本书:古时候儿童学习的启蒙读物,每句话都是三个字,所以叫做《三字经》,内容十分丰富。

2、师激趣:古时候儿童学习的课本,今天我们学起来也会十分有趣。《三字经》开篇的第一句话是“人之初”,这也是我们这篇课文的题目。

3、师板书课题,指导生字“之”的写法:“之”有三笔,第一笔点画居中,第二笔横撇略扁,最后一笔平捺,注意运笔的变化。

4、指名生朗读课题,认识生字“初”:左右结构,衣字旁加个“刀”字。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师范读课文,生认真倾听,交流听后的感受(读起来很有节奏感,很好听等)。

2、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随文识字学词。

(1)学习第一句话。

指名生朗读第一句,出示字词卡片:性、善、相近、习、远,指名生认读,相机正音:“性”是后鼻音,“近”是前鼻音,“善”是翘舌音。正音后再次指名生认读。

出示这句话中的一对反义词“近—远”,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理解词意。

再次指名生朗读第一句话,全班齐读第一句话。

(2)学习第二句话。

指名生朗读第二句,出示生字卡片:教、迁、贵、专,指名多生认读。

学习“教”这个多音字,生说说这个字有哪两个读音,举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读第四声。师小结:在“教师、教室、教育”这些词中读第四声;在表示“教别人做什么事情”的时候读第一声。

再次指名生朗读第二句话,全班齐读。

(3)学习第三句话。

指名生朗读第三句,出示生字卡片:幼,指名生认读,说说还在哪些词语中见过这个字:幼小、幼儿园。

指导学生读好这个问句。

全班齐读第三句话。

(4)学习第四句话。

指名生朗读第四句话,出示生字卡片:玉、器、义,指名生认读。并为它们口头组词,以便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强理解。

再次指名生朗读第四句话,全班齐读。

4、生再次轻声自由练习朗读文本,争取读正确读通顺,同位之间相互练读。

5、指名生分小节朗读课文,全班齐读,读出课文三字一停、朗朗上口的节奏。

三、再读课文,巩固识字

1、生再次朗读课文,并与同位合作朗读,互相检查对生字的认读情况。

2、师再次随机出示词语卡片,通过指名认读、开火车读、小组读、齐读等方式确保每一位同学都能正确熟练地认读本课生字。

3、独立出示本课13个生字,鼓励学生说说在生活中或在其他的词语中也见过这些汉字,从而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理解句子意思。

4、师小结:在识记汉字的时候,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偏旁、与形近字进行比较的方式来进行识记,这样归类识字,效果会更好。

四、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汉字:之、相、近、习、远、玉、义。

2、指名生认读,口头组词,加强理解。

3、生自主观察这些汉字,交流书写要领,师在生交流的基础上行重点指导:“近、远”是半包围架构,其中“斤、元”书写时要略小,最后写走之儿;“义”字先写中间的点,再写撇、捺、注意撇画比捺画略高。

4、师范写,生认真观察并进行书空练习。

5、生自主描红、临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书写情况并及时反馈。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三字经》的内容,还读熟了其中的几句话,认识了很多的汉字。那么,《三字经》中的这些句子究竟藏着什么意思,为什么值得古代和现代的小朋友没学习呢?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指名生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三字经》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质疑导入

1、师出示词语卡片,指名生认读。

2、指名生朗读课文。

3、师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熟读了《三字经》中的一些句子,那么,这些句子里究竟藏着什么意思,使它们成为古代小朋友必须学习的内容,同时又值得我们现在学习呢?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三字经》。

二、精读句子,理解意思

1、学习第1小节。

(1)生自由朗读第一句话,说说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生交流自己的问题,师给予解答,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词组、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下列词语:

初:刚出生;性:本性;善:善良;相近:差不多;习:性情和行为;相远:差别很大。

(3)鼓励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大致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师适当小结: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纯洁的,只是因为后天的学习和所受教育的不同,性情和行为就有了好坏之分。

(4)全班齐读第一句话。

(5)指名生朗读第二句话,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说说这句话中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6)师适当讲解:“苟”是如果的意思,“迁”指的是改变;“贵以专”的意思是指最重要的是专心致志。

(7)在弄懂词语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师给予鼓励和肯定,并适当小结:如果不好好教育孩子,那么孩子的本性就会变坏,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志。

(8)生齐读第二句话。

(9)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实际谈谈对这段话的体会,师相机点拨:小朋友们刚出生的受都差不多,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有人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而有的人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那么他们长大以后就会有很大的差别,这段话告诉我们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10)生有节奏地齐读第1小节。

2、学习第2小节。

(1)生自由朗读第2小节,圈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并尝试与同位相互交流。

(2)指名生交流自己弄懂了哪些词语和句子,还有哪些词语和句子不太明白。

(3)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师适当讲解:

非所宜:这是不应该的。老何为:长大了还能有什么作为呢?琢:精心打磨;器:物品、器物;义:知识和道理。

(4)鼓励学生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大致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5)师适当讲解:小孩子不努力学习,这是不应该的,如果小的时候不好好读书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长大了以后还能有什么作为呢?玉石不经过工匠的精心打磨,就不能成为精美的物件,同样的道理,人如果不努力学习,就不会懂得知识和道理。

(6)师小结:这段话告诉我们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7)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学习都有哪些好处,师予以鼓励。

(8)全班有节奏地齐读第2小节。

3、生再次自由练习朗读课文,通过师生对读,同位对读、拍掌伴奏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读出《三字经》的节奏和韵味。

三、练习背诵,适度拓展

1、生自主练习背诵课文,在背诵过程中,师适当指导:可以先分句背诵,再连起来背诵;再背诵的时候结合句子的意思帮助记忆。

2、指名生分句背诵,分小节背诵,全文背诵。

3、适度拓展。

(1)师过渡:这节课我们只学习了《三字经》中的四句话,但是从这四句话中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三字经》中丰富的内容,难怪古代、现代的小朋友都要学习它呢!接下来,老师再从《三字经》中选两句话,请小朋友们自己读一读。

(2)师出示:“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师范读,生自主读一读。

(3)指名生说说在这两句话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师适当补充,讲述“孟母三迁”和“孔融让梨”的故事。

(4)生齐读出示的两句话。

四、课堂小结

《三字经》不仅读起来郎朗上口,易于背诵,而且还藏着很多有趣的故事、丰富的知识,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多读一读,相信你从中一定会得到很多的收获。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复习巩固已学知识。

教学过程:

完成配套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8。人之初

重视教育——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善于教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高人之初教案【篇7】

【教材分析】

本文内容选自《三字经》,字数整齐,上下两节,每节四句。朗朗上口的诵读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堪称识字小文典范。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是课程标准强调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课设计以学生自主交流、小组互动为主体,努力将学生的识字愿望与课程标准理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独立识字”,获得识字过程的丰富体验。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

1、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

2、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音频,激趣导入

1.教师引言:听,一群小朋友在诵读什么呢?(播放《三字经》的音频文件,组织学生认真倾听3遍。)

2.交流:你听清小朋友诵读的内容了吗?你能尝试着说一说吗?

3.播放《三字经》的视频文件(带有字幕),学生看字幕,跟着声音诵读。

4.教师引言: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你发现《三字经》开头一句怎么背了吗?(学生齐背)板书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儿歌,先圈出本课的生字,遇到不认识的借助拼音识字或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反复读几遍。

2.找学生试着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发现错误读音,集体订正后齐声朗读。

3.再自由读文,注意所圈生字的读音,多读几遍,注意三字一停顿。

三、合作学习,识记生字

1.小组合作:拿出课前准备的字卡,同桌交流怎样又快又准地记住它们。

2.学生汇报:大声领读生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预设:

(1)“之”:字形像一个翩翩起舞的少女,点是她的头,横撇是她的身体,捺是她舞动的裙摆。

(2)“初”:本义是用剪刀裁剪布料(此处结合字理演变图)。记忆方法:用刀剪断脐带的胎衣,婴儿的新生就开始了,也叫人之初。左衣右刀就是“初”。

(3)“性”:左右结构。可以这样记:天生心善,是人的本性,所以左边“忄”,右边“生”字,合起来就是“性”。

(4)“善”:翘舌音,可用字歌记忆:小羊坐地上,张口说“善良”。

(5)“习”用字歌记忆:“羽”丢半边就是“习”。

(6)“教”:左右结构。多音字:jiāo(教书);jiào(教师)。

(7)“迁”:半包围结构。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忆并组词。

(8)“贵”:贝部,表示与钱物有关。本义:物价高,与“贱”相对。

(9)“专”:翘舌音,组词:专心致志、专注、专门。

(10)“幼”:组词:幼儿、幼虫、幼苗。

(11)“玉”:石头的一种,质细而坚硬,有光泽,略透明,可雕琢成工艺品。字歌:大王怀中一宝石。

(12)“器”:用具的总称。组词:器皿、器物、武器。巧妙记忆:一只犬四张口。

(13)“义”:组词:正义、情义、见义勇为、兄弟相拥,义薄云天。

3.出示字卡,多种方式认读:学生领读、自由读、开火车读。

四、作业

认会生字,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1、指名读生字。

2、齐读生字。

二、学习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同桌互读。

三、师生互动,感知韵文含义

1.先学后教,理解第一节韵文大意。

(1)多媒体出示第一节内容,朗读理解。

①同桌配合,一人一句对读。要求注意字音,读得流利标准。

②同桌交流第一节意思,有困难的请教老师。

③自主选择喜欢的句子汇报自己的理解。

(2)多媒体出示本课相关画面,教师口述韵文大意。

(预设: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只是成长的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教育孩子的方法最重要、最珍贵的就是专心。)

(3)学生结合课文,自主说出第一节韵文大意。

2.先教后学,理解第二节韵文大意。

(1)教师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第二节。(师生对读,拍手读,齐读。)

(2)导学:多媒体出示第一句,抓关键词,引导理解意思。

①在这一句中,请你找出一组反义词。(幼和老)

②教师导学:“幼不学,老何为”的意思就是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没有知识,能有什么用?小朋友们能结合老师的解释把这一句完整地解释一下吗?

(预设:小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老了就会不懂道理,也没有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3)多媒体出示第二句,结合图片理解意思。

①教师出示玉石和玉器的图片,解释:玉不经过打磨雕琢,是不能成为精美的玉器。

②引学:人也和玉一样,要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请你和同桌一起说说这一句的完整意思。

四、明确要领,指导书写

1.强调书写姿势:书写时要做到哪“三个一”?(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2.课件出示所有要写的生字宝宝:之、近、远、义、相、习、玉。(喜欢哪个生字宝宝就学写哪个字。)

3.师指导书写本课生字。

(1)观察例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语文书中的书写范例,看一看每一个笔画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2)教师范写,学生边观察边书空。

(3)学生完成书中写字练习,先描红,重点看清难点笔画的写法,再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

(4)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予以指导。

(5)利用投影仪进行书写展评,鼓励学生多观察,掌握“、”“辶”的写法。

4.教师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聪明的小朋友们回家给爸爸妈妈背诵这篇课文吧!比一比谁背诵的《三字经》最多。

五、作业

背熟课文,书写生字。

高人之初教案【篇8】

1.课文选自《三字经》中的四句话,分为两个小节,分别阐述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虽然本课是一年级下学期的课文,但是“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这一个课标要求没有变,而且一年级的课文是识字的文本,因此,要注意教学时间、精力等的合理分配,要突出“识字与写字”这个教学重点。

3.一年级下学期,会写字的学习已经进入以写合体字为主的学习阶段,记认字形,尤其是记认字形的细部是保证会写字掌握的关键,因此,一下在写字指导环节,要设计字形学习的步骤,通过学生记字方法的运用,引导进行形近字比较,音形义结合,认记会写的字。

4.教科书采用知识能力点和主题内容双线索结构单元,因此,教学该课文要注意主题内容线索,树立单元整体观念,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主题内容的感悟。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字经》是我国蒙学读物之一,知道学习的重要性。

3.能正确认读“之”等13个生字新词,正确读记“初始”等8个词语。

4.能正确读写“之、义、相”3个生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

2.能正确认读“之”等13个生字新词,正确读记“初始”等8个词语,正确读写“之”等7个生字。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字经》是我国蒙学读物之一,知道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太”等13个会认读字字卡,“太”等7个会写字的田字格字卡;课文图画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一)认读字词。

1.导语:在学习新的课文之前,我们先读读这些词语。(自由朗读这些词语) PPT出示有关字词:相遇 远方 近处 2.反馈指导:指名读,相机正音。齐读。

3.小结:这些红色字体的字,我们学习完课文,就要求能正确写了。

(二)复习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导语:小朋友们,我们上学用的课本有语文书、数学书等,那你知道古代的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什么吗?(《三字经》)对,《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也教会了大家怎样做一个好孩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两组,看看它告诉了我们什么。请看老师板书课文题目。

1老师板书题目:人之初。(“之、初”注音)

2.借助拼音读准题目。

3.反馈指导:指名拼读“之、初”后读题目;订正后全班齐读课题。

4.释题,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过渡语:同学们,“人之初”的意思就是人刚刚出生的时候。那人刚刚出生的时候是怎样的呢?课文又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就能知道了。

二、学习朗读课文

(一)借助汉语拼音读准课文

1.出示任务: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字上面的音节把它读准。

2.小组合作互相订正圈画的生字,再读课文。注意互相纠正读音,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3、全班订正圈画的生字。

4.指名分小节朗读。

(二)学习把课文读通顺

1.导语:《三字经》读起来朗朗上口,朗读时要讲究节奏。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意思的理解,尝试通过打拍子的方式,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2.指名分小节在班级上朗读。

3.自由练习朗读后,全班一起击掌打拍子朗读。

4.小结:《三字经》的朗读要讲究节奏,朗朗上口,所以我们可以采用击掌这样的方式打拍子来朗读。

三、学习会认读的字

导语:同学们读的真有节奏!那么,这课的生字宝宝单独跑出来,你能把它们都正确认读吗?

2.反馈指导:

(1) 指读,小老师带读。

(2)出示字卡,指名读。

(三)说说你是怎样记住它的?

3.组词。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字在生活中,它们会和哪个字宝宝组成词语的呢?同桌说一说。

4.小结:同学们真用心,能在生活中知道那么多的词语,其实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可以通过生活认识很多字,知道很多词语的。

四、背诵课文

导语:掌握了会认读的字,我们就能把课文读得更好了,也能尝试背诵课文了。 出示任务:继续用击掌的方式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尝试把课文背诵下来。

2.指名背诵指导后,全班一起击掌背诵。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初步评价

1.读读记记。

2.游戏认字(注:生字序号)

六、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导语:我们学习了会认读的字,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一起来看看课文告诉我们什么呢?

1.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任务:朗读课文,试着自己说一说你读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读不懂的,在不懂的句子旁边打上“?”,然后跟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2)观看视频,了解课文内容:

人出生之初,本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教育的最好办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了既不懂做人道理,有没有知识,能有什么作为呢?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3)小结过渡:

一个人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学习,就不知道做人的道理,就不能掌握知识,将来就不能成为有用的人。所以,我们要认真、自觉地学习,虚心聆听大人的教导。

七、写字指导

(一)字形教学。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然后班级交流。

3.根据结构给这些会写的字分类。独体字:习、玉、义、之;左右结构:相;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近、远。

(二)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 “义”“之”。

(1)观察并说说 “义”“之”结构和占格。

(2)范写 “义”“之”,提示: “义”字主笔是捺,要写得舒展,点并非在撇捺交叉点对上位置,而是偏左,高度居中,撇最高,捺最低,撇捺交叉点在笔画中部,呈对称式;“之”字主笔是平捺,要写得舒展,横撇的角度要小,平捺要紧接着横撇写。

(3)学生描一个写一个,评价。 2.指导书写“相”。

(4) 观察并说说“相”结构和占格。(提示左窄右宽,左高右低,右边的“目”起笔在“木”的一横偏上一些,四横要间距均匀。)

(5) 范写“相”。

(6)生描红。

八、总结

今天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不但学会了生字,还基本背会了课文,指导了学习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认真,将来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高人之初教案【篇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本课节选自《三字经》,文本句式整齐,韵律朗朗上口,既是识字教学的好素材,也是在学生心中埋下好学之心的良好契机。由此,本课设计旨以识字教学为主体,借助多媒体手段及各种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识记本课汉字,积累并运用多种识字方法。通过多遍诵读走近经典,走进文本,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从而让好学精神在儿童心中萌芽,进而领略国学文化的思想魅力。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字词,搜集对联。(学生)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

一、视频引入,揭示课题(用时: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看视频欣赏《三字经》儿歌。

2.教师引问:你会背儿歌里的内容吗?

3.教师相机板书人之初。引言:《三字经》是古人的启蒙教材,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就节选自《三字经》。

4.教师引导学习之和初。出示初字字理演变图。

1.学生跟随视频自觉吟唱。汇报对儿歌的了解。

2.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尝试背诵《三字经》的内容。

3.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书空人之初,了解《三字经》是传统文化,知晓本文的出处。

4.学生齐读课文题目,用之和初组词。儿歌记忆:裁衣一把刀,就念初,初始的初,初夏的初。

1.看图填字并组词。()( )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用时:15分钟)

1.教师范读课文,纠正字音。

2.课件出示第一节,教师引导学习第一节。

(1)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句。随文识字。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贴出第二句,引导学习生字。

(3)教师引导学生熟读背诵第一节。

3.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节。

(1)课件出示第二节,引导学生多种方式朗读。

(2)启发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课件出示辨字儿歌和玉器图片。点拨:玉经过打磨才能变成玉器。)

4.引导学生发现本课特点。

(1)点拨每句蕴含的意思。

(2)结合课件,理解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意思。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1)圈画生字,遇到读不好的字多读几遍。

(2)同桌互相读一遍,互相帮助。

(3)全班展示读。

2.学生看课件,试读、齐读第一节。

(1)学习汇报第一句中的生字:之、初、性、善、习。(如性与姓区别记忆。)

(2)同桌对读第二句,交流学习生字:教、迁、贵、专。(强调教是多音字。)

(3)学生分句读、男女生对读、齐读、试背。

3.学生自由读第二节,根据要求学习汉字。

(1)小组接读,分句赛读,师生对读第二节。

(2)交流识记生字幼、玉、器、义。①幼:加一加的方法记忆。②玉:与王区别记忆,猜字谜:王字长颗痣。③器:字歌四口中间一只犬。④义:独体字。

4.学生自主发现三字组成一个分句,背诵朗朗上口。

(1)学生根据教师口述的意思猜出具体指哪句话。

(2)看图片了解玉石与玉器的区别,同时理解人也一样,只有学习才能知晓道理与仁义。

2.连线组字。衤 生忄 刀辶 孝攵 千

3.根据意思填写文中句子。人刚生下来时本性都是善良的。( )性情相近,但是随着生活环境变化,人的习性就不同了。( )教育人最好的方法就是专心。( )少年时不肯读书,是不对的做法。( )年幼时不读书,老了能有什么作为?()玉石若不经研磨雕刻,不能成为玉器,人若不学习,不能知晓大义。( )

三、巩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15分钟)

1.组织学生进行开火车组词擂台赛,为生字扩词。

2.教师引领学生展开游戏活动,巩固生字,并扩词。

3.教师组织学生多种游戏诵读儿歌。

4.教师指导书写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1)点拨:之、近、远的主笔画都是平捺。

(2)指导学生书写独体字义、习、玉。点拨:按笔顺写字。

(3)指导书写相。点拨:字谜二木不成林,相是多音字。

(4)组织学生自主练习书写汉字,教师巡视指导。

(5)教师将学生书写的汉字放在实物展台欣赏点评。

1.学生小组轮读生字,组词多的小组获胜。获胜小组获得生字卡,当老师领读。

2.学生玩识字游戏。摘苹果游戏,学生先读出生字,谁读对了苹果就归谁,看谁的苹果最多。

3.打拍子读课文、找伙伴拍手读、和老师合作读、男女生对读等。

4.自主观察写字表中的生字,交流写字要领及每个字的主笔画。

(1)学生描出主笔画,再试写一个,同桌互评。

(2)随师书空独体字,明确笔顺,试写并对照。

(3)自主猜字谜,识记相字,明确两个读音,各组一个标准词记忆。

(4)学生端正坐姿,自主书写每个汉字,边写边对照。

(5)写字大比拼:小组推荐一到两个写字好的人到展台前面展示。

4.我是写字小能手!先在写字表中书写汉字,然后在你写得好的汉字后面的括号里画☆。之( ) 近( )远( ) 义( )相( ) 习( )玉( )

5.我是组词小能手!义( )( )( )习( )( )( )玉( )( )( )之( )( )( )

四、总结全课,有效拓展(用时:5分钟)

1.教师引言:这节课你都学会什么了?可以和同学交流交流。

2.把你今天学会的《三字经》节选内容背给爸爸妈妈听。

3.自己再搜集一些《三字经》里面的内容进行背诵。

1.学生汇报本课学习收获。

2.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作业完成课堂作业。

3.搜集并背诵《三字经》里面的内容,试着讲故事。

6.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人之初,年级语文,识字

高人之初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

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

教具准备:三字经有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

二、诵读新句子:

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

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

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

2、性相近,习相远。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

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3、教之道,贵以专。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专一

这句地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4、讲解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

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四、复习(3):

诵读新学的句子,齐诵已学的所有句子

五、总结

高人之初教案【篇11】

教材分析:课文选自国学经典《三字经》中的四句话,分为两个小节,分别阐述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这一个课标要求没有变,而且一年级的课文是识字的文本,因此,要注意教学时间、精力等的合理分配,教学中真正将识字与读文,朗诵与理解结合起来,将识字与读文作为教学重点,把朗诵与理解视为难点,并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巧妙地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处处从学生实际出发,鼓励学生自主识字,灵活运用各种识字方法,掌握教学重点;理解韵文意思时,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将识字课教学变成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现阶段会写字的学习已经进入以写合体字为主的学习阶段,记认字形,尤其是记认字形的细部是保证会写字掌握的关键,因此,在写字指导环节,要设计字形学习的步骤,通过学生记字方法的运用,引导进行形近字比较,音形义结合,认记会写的字。教科书采用知识能力点和主题内容双线索结构单元,因此,教学该课文要注意主题内容线索,树立单元整体观念,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主题内容的感悟。

学情分析:虽然经过一个学期多的学习,课堂常规、课堂纪律已经形成,但是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要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及学习是困难的,因此仍有必要将学习过程融入一定的激励、激趣活动中,例如“比比谁的红花多”(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奖励一朵小红花,课堂教学结束后统计并给予奖励)“闯关”“登高峰”(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就闯过一关或登上一坡,完成所有学习,就闯关成功或登上高峰)寓学于玩中,以唤起注意,维持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运用字理、借助语境认识9个生字,会写“之、远、近”3个字。

2、诵读课文,感受三字经的节奏。

3、初步了解“教”“习”的重要性,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1、“网、日、燕、伞”发现了什么特点?

2、指生读课题“人之初”天鹅图识记“之”,字形像一个翩翩起舞的少女,点是她的头,横撇是她的身体,捺是她舞动的裙摆。指导写“之”

(1)初:左右结构,字理识字,本义是用剪刀裁剪布料。记忆方法:用刀剪断脐带的胎衣,婴儿的新生就开始了,也叫人之初。左衣右刀就是“初”。刚刚开始的意思,春天刚开始叫初春、初夏,人生刚开始:人之初,性本善。

(2)性:左右结构。可以这样记:天生心善,是人的本性,所以左边“忄”,右边“生”字,合起来就是“性”。

(3)善:上下结构,字理识字,为什么“善”与羊有关?善良,友善,翘舌音,可用字歌记忆:小羊坐地上,张口说“善良”。

理解:班级哪个小朋友做什么事,让你觉得她善良呢?帮助别人,夸她,读:人之初,性本善。尊敬老人,夸她,读:人之初,性本善。我们都爱护花草树木,夸我们机自己,读:人之初,性本善。

(4)习:独体字,用字歌记忆:“羽”丢半边就是“习”。字理识字,小鸟学飞行,你和妈妈学会了什么?出示图,小宝宝和狼妈妈学会了什么?生活环境不同,人就不一样了,读:性相近,习相远。和妈妈在菜市场长大,孩子会什么样子?读:性相近,习相远。在做学问的人群中长大,会什么样子呢?读:性相近,习相远。

(7)迁:半包围结构。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忆并组词。

(8)贵:上下结构,“贵”:贝部,表示与钱物有关。本义:物价高,与“贱”相对。

7、多种形式读文:拍手、踏步、同桌拍手、古人读法间休:《三字经》动画版

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内容,通过讲故事进行的人文教育,也引导孩子理解了三字经的含义,还巩固了汉字的认识。

1.认读生字:独体字(习、专)习、习、习是独体字,我把习字送回家。

半包围结构(迁、远、近)3.把生字送回田字格:指导写字“远、近”

通过归类识字,让学生识记字形,掌握合体字的构字规律,有利于识记生字。

《三字经》作者王应麟,南宋著名的大学者,今浙江宁波人。它用最简单的形式,讲述了最丰富的内容,既是儿童最好的启蒙教材,也是现在成年人学习国学极好的读物。建议同学们多读、多理解、多运用它。

拓展三字经的相关知识,鼓励学生多读经典,多理解、多运用,为阅读写作打基础。

Gz85.Com小编推荐

人之初教案范例15篇


对于新加入职的老师来说,必须事先准备好上课所需的教案课件。此时,又到了编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作为一种开展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为您提供的一份最新的“人之初教案”范文,相信您能从中找到所需的教育内容!

人之初教案 篇1

教材目标:

1.会读13个生字,认识贝字旁;端正、匀称地书写7个生字。

2.初步了解吟诵等朗读方法,感受三字经的独特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熟读背诵课文,体会后天学习与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音频,激趣导入

1.教师引言:听,一群小朋友在诵读什么呢?(播放《三字经》的音频文件。)

2.交流:你听清小朋友诵读的内容了吗?你能尝试着说一说吗?

3.播放《三字经》的视频文件(带有字幕),学生看字幕,跟着声音诵读。

4.教师引言: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你发现《三字经》开头一句怎么背了吗?(学生齐背)板书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儿歌,遇到不认识的`借助拼音识字或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反复读几遍。

2.找学生试着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发现错误读音,集体订正后齐声朗读。

3.再自由读文,注意所圈生字的读音,多读几遍,注意三字一停顿。

三、合作学习,识记生字

1.小组合作:拿出课前准备的字卡,同桌交流怎样又快又准地记住它们。

2.学生汇报:大声领读生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3.出示字卡,多种方式认读:学生领读、自由读、开火车读。

四、师生互动,感知韵文

1.先学后教,理解第一节韵文大意。

(1)多媒体出示第一节内容,朗读理解。

①同桌配合,一人一句对读。要求注意字音,读得流利标准。

②同桌交流第一节意思,有困难的请教老师。

③自主选择喜欢的句子汇报自己的理解。

(2)多媒体出示本课相关画面,教师口述韵文大意。(预设: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只是成长的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教育孩子的方法最重要、最珍贵的就是专心。)

(3)学生结合课文,自主说出第一节韵文大意。

2.先教后学,理解第二节韵文大意。

(1)教师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第二节。(师生对读,拍手读,齐读。)

(2)导学:多媒体出示第一句,抓关键词,引导理解意思。

①在这一句中,请你找出一组反义词。(幼和老)

②教师导学:“幼不学,老何为”的意思就是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没有知识,能有什么用?小朋友们能结合老师的解释把这一句完整地解释一下吗?(预设:小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老了就会不懂道理,也没有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3)多媒体出示第二句,结合图片理解意思。

①出示玉石和玉器的图片,解释:玉不经过打磨雕琢,是不能成为精美的玉器的。

②引学:人也和玉一样,要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请你和同桌一起说说这一句的完整意思。

五、明确要领,指导书写

1.强调书写姿势:书写时要做到哪“三个一”?

2.师指导书写本课生字。

(1)观察例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语文书中的书写范例,看一看每一个笔画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2)教师范写,学生边观察边书空。

(3)学生完成书中写字练习,先描红,重点看清难点笔画的写法,再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

(4)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予以指导。

(5)利用投影仪进行书写展评,鼓励学生多观察,掌握“、”“辶”的写法。

3.教师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聪明的小朋友们回家给爸爸妈妈背诵这篇课文吧!比一比谁背诵的《三字经》最多。

人之初教案 篇2

《人之初》是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识字部分的第四课。本文作为《三字经》国学经典的选文,我在教学中将识字与读文,朗诵与理解结合起来,将识字与读文作为教学重点,把朗诵与理解视为难点,并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巧妙地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课,我上的是第二课时,我努力将学生的识字愿望与课程标准理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独立识字”,获得识字过程的丰富体验。因为这篇《人之初》对于我们的孩子都很熟悉,平时背得滚瓜烂熟,所以读起来都很很流利,这节课以朗读和理解意思为主。开课时,通过复习生字导入,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识字和朗读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低年级教学中,理解文本大意虽然不是重点,但是适当理解文本,感悟传统文化魅力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本节课的内容,要让我们的孩子字传统文化上感悟。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思路的方法降低学习难度,引导学生轻松理解文本大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上,我从学生实际出发,鼓励学生自主识字,灵活运用各种识字方法,掌握教学重点。理解韵文意思时是有些难度的,我通过讲故事、出示图片、讲解等多种方式去教孩子们。我们只有吃透文本,才能真正的理解文本。

在这节课上,课堂纪律是不错的,但是我的节奏有些快了,有些环节让学生读的还是少了一些。教学时,我会担心时间不够用,所以当一个环节结束后就往下面走,虽然在教学时有耐心地指导学生,但是在读的方面还可以更充分一些。

这节课,在理解意思的时候,我讲得比较多,有时候孩子还不能跟上老师节奏,在师生配合方面还学要在磨合,达到更好的效果。

这节课留给学习生字的时间还是很充裕的,但是在反馈点评的环节,我的课堂组织有些不到位,一些孩子在下面窃窃私语。投影展示、点评的环节,有些薄弱。

一节好的课,需要用心准备教学设计,好好熟悉教学流程,对学情有所了解,还需要多次磨课。后面,再努力。

人之初教案 篇3

一、说教材

本课精选《三字经》的两个片段进行识字教学,共八行,四句。第1个片段讲述了教育孩子的重要性,第2个片段讲述了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也是古代蒙学教材中教有代表性的一种,它以三字断句,句句押韵,读来朗朗上口,易读易记。

二、说学情

一方面,学生喜欢《三字经》这种短小的韵文形式,这本身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是另一方面,课文就意思的理解上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虽不要求学生能逐字逐句的理解,但需要大致理解意思。而对文字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对文字的认识和课文的朗读,因此本课教学存在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认读“初始、初夏、性格、个性”等8个词语,复习“不”的变调规律。联系生活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说教法

从活动入手,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在课堂中让孩子们表演故事,配乐朗诵,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让他们在这些活动中加深对《人之初》的理解。教师讲和学生说相结合,使学生对《三字经》的认识更系统、完整。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兴趣。

五、教学过程

(一)播放音频,激趣导入。

1.教师引言:听,一群小朋友在诵读什么呢?(播放《三字经》的音频文件,组织学生认真倾听3遍。)

2.交流:你听清小朋友诵读的内容了吗?你能尝试着说一说吗?

3.播放《三字经》的视频文件(带有字幕),学生看字幕,跟着声音诵读。

4.教师引言: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你发现《三字经》开头一句怎么背了吗?(学生齐背)板书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儿歌,先圈出本课的生字,遇到不认识的借助拼音识字或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反复读几遍。

2.找学生试着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发现错误读音,集体订正朗读。

3.自由读文,注意所圈生字的读音,多读几遍,注意三字一停顿。

(三)合作学习,识记生字。

1、小组合作:拿出课前准备的字卡,同桌交流怎样才能又快又准地记住它们。

2.学生汇报:大声领读生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3.出示字卡,多种方式认读:学生领读、自由读、开火车读。

(四)师生互动,感知韵文。

1.先学后教,理解第一节韵文大意。

(1)多媒体出示第一节内容,朗读理解。

同桌配合,一人一句对读。要求注意字音,读得流利标准。

同桌交流第一节韵文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请教老师。

自主选择喜欢的句子汇报自己的理解。

(2)多媒体出示本课相关画面,教师口述韵文大意。

(3)学生结合课文,自主说出第一节韵文大意。

2.先教后学,理解第二节韵文大意。

(1)教师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第二节。(师生对读、拍手读、齐读。)

(2)导学:多媒体出示第一句,抓关键词,引导理解意思。

在这一句中,请你找出一组反义词。(幼和老)

教师导学:“幼不学,老何为”的意思就是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没有知识,能有什么用?小朋友们能结合老师的解释把这一句完整地解释一下吗?

(3)多媒体出示第二句,结合图片理解意思。

教师出示玉石和玉器的图片,解释:玉不经过打磨雕琢,是不能成为精美的玉器的。

引学:人也和玉一样,要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请你和同桌一起说说这一句的完整意思。

(五)明确要领,指导书写。

1.强调书写姿势:书写时要做到哪“三个一”?

2.课件出示所有要求会写的生字宝宝:之、近、远、义、相、习、玉。(喜欢哪个生字宝宝就学写哪个字。)

3.师指导书写本课生字。

(六)小结

教师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聪明的小朋友们回家给爸爸妈妈背诵这篇课文吧!比一比谁背诵的《三字经》最多。

人之初教案 篇4

教学主题:识字

课 时: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一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生字。

2.学情分析

虽然经过一个学期多的学习,课堂常规、课堂纪律已经形成,但是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要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及学习是困难的,因此仍有必要将学习过程融入一定的激励、激趣活动中以唤起注意,维持学习兴趣。

3.教材分析

1.课文选自《三字经》中的四句话,分为两个小节,分别阐述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虽然本课是一年级下学期的课文,但是“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这一个课标要求没有变,而且一年级的课文是识字的文本,因此,要注意教学时间、精力等的合理分配,要突出“识字与写字”这个教学重点。

3. 一年级下学期,会写字的学习已经进入以写合体字为主的学习阶段,记认字形,尤其是记认字形的细部是保证会写字掌握的关键,因此,一下在写字指导环节,要设计字形学习的步骤,通过学生记字方法的运用,引导进行形近字比较,音形义结合,认记会写的字。

4.教科书采用知识能力点和主题内容双线索结构单元,因此,教学该课文要注意主题内容线索,树立单元整体观念,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主题内容的感悟。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字经》是我国蒙学读物之一,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3. 能正确认读“之”等13个生字新词,正确读记“初始”等8个词语。

4. 能正确读写“之”等7个生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

2.能正确认读“之”等13个生字新词,正确读记“初始”等8个词语,正确读写“之”等7个生字。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字经》是我国蒙学读物之一,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评价任务

1.借助汉语拼音、课文插图和生活经验,认识“之”、“初”等13个生字;会写“之”、“相”等7个生字。

2.通过整体读,个人读,师范读,小组读,把文章读通读顺,理解意思。

3.通过“反复诵读、以读带讲”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识字8人之初》

学习环境专心一致

人之初懂礼、成才

好好学习 持之以恒

人之初教案 篇5

设计说明

本文内容选自《三字经》,字数整齐,上下两节,每节四句。朗朗上口的诵读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堪称识字小文典范。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是课程标准强调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课设计以学生自主交流、小组互动为主体,努力将学生的识字愿望与课程标准理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独立识字,获得识字过程的丰富体验。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师生)

2.有关《三字经》的图片和视频。(教师)

3.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音频,激趣导入

1.教师引言:听,一群小朋友在诵读什么呢?(播放《三字经》的音频文件,组织学生认真倾听3遍。)

2.交流:你听清小朋友诵读的内容了吗?你能尝试着说一说吗?

3.播放《三字经》的视频文件(带有字幕),学生看字幕,跟着声音诵读。

4.教师引言: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你发现《三字经》开头一句怎么背了吗?(学生齐背)板书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尤其对朗朗上口的儿歌更是充满兴趣,开课伊始,就利用多媒体手段先播放录音激发兴趣,再播放视频了解内容,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教学内容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儿歌,先圈出本课的生字,遇到不认识的借助拼音识字或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反复读几遍。

2.找学生试着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发现错误读音,集体订正后齐声朗读。

3.再自由读文,注意所圈生字的读音,多读几遍,注意三字一停顿。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汉字,多种方法读准字音,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为下一环节的集中识字奠定了基础。再次朗读时,教师注意提示学生三字一停顿,也是把握文本特点,为体会和理解文本韵律做好准备。

三、合作学习,识记生字

1.小组合作:拿出课前准备的字卡,同桌交流怎样又快又准地记住它们。

2.学生汇报:大声领读生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预设:

(1)之:字形像一个翩翩起舞的少女,点是她的头,横撇是她的身体,捺是她舞动的裙摆。

(2)初:本义是用剪刀裁剪布料(此处结合字理演变图)。记忆方法:用刀剪断脐带的胎衣,婴儿的新生就开始了,也叫人之初。左衣右刀就是初。

(3)性:左右结构。可以这样记:天生心善,是人的本性,所以左边忄,右边生字,合起来就是性。

(4)善:翘舌音,可用字歌记忆:小羊坐地上,张口说善良。

(5)习用字歌记忆:羽丢半边就是习。

(6)教:左右结构。多音字:jiāo(教书);jio(教师)。

(7)迁:半包围结构。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忆并组词。

(8)贵:贝部,表示与钱物有关。本义:物价高,与贱相对。

(9)专:翘舌音,组词:专心致志、专注、专门。

(10)幼:组词:幼儿、幼虫、幼苗。

(11)玉:石头的一种,质细而坚硬,有光泽,略透明,可雕琢成工艺品。字歌:大王怀中一宝石。

(12)器:用具的总称。组词:器皿、器物、武器。巧妙记忆:一只犬四张口。

(13)义:组词:正义、情义、见义勇为、兄弟相拥,义薄云天。

3.出示字卡,多种方式认读:学生领读、自由读、开火车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小组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识字方法得到互补。在此基础上,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演示、资料补充,使学生对生字的字形和字义获得整体的认识。

四、师生互动,感知韵文

1.先学后教,理解第一节韵文大意。

(1)多媒体出示第一节内容,朗读理解。

①同桌配合,一人一句对读。要求注意字音,读得流利标准。

②同桌交流第一节意思,有困难的请教老师。

③自主选择喜欢的句子汇报自己的理解。

(2)多媒体出示本课相关画面,教师口述韵文大意。(预设: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只是成长的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教育孩子的方法最重要、最珍贵的就是专心。)

(3)学生结合课文,自主说出第一节韵文大意。

2.先教后学,理解第二节韵文大意。

(1)教师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第二节。(师生对读,拍手读,齐读。)

(2)导学:多媒体出示第一句,抓关键词,引导理解意思。

①在这一句中,请你找出一组反义词。(幼和老)

②教师导学:幼不学,老何为的意思就是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没有知识,能有什么用?小朋友们能结合老师的解释把这一句完整地解释一下吗?(预设:小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老了就会不懂道理,也没有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3)多媒体出示第二句,结合图片理解意思。

①教师出示玉石和玉器的图片,解释:玉不经过打磨雕琢,是不能成为精美的玉器的。

②引学:人也和玉一样,要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请你和同桌一起说说这一句的完整意思。

设计意图:低年级教学中,理解文本大意不是重点,但是适当理解文本,感悟传统文化魅力是十分必要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先学后教和先教后学两种教学思路相结合的方法降低学习难度,引导学生轻松理解文本大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明确要领,指导书写

1.强调书写姿势:书写时要做到哪三个一?(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2.课件出示所有要写的生字宝宝:之、近、远、义、相、习、玉。(喜欢哪个生字宝宝就学写哪个字。)

3.师指导书写本课生字。

(1)观察例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语文书中的书写范例,看一看每一个笔画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2)教师范写,学生边观察边书空。

(3)学生完成书中写字练习,先描红,重点看清难点笔画的写法,再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

(4)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予以指导。

(5)利用投影仪进行书写展评,鼓励学生多观察,掌握、辶的写法。

4.教师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聪明的小朋友们回家给爸爸妈妈背诵这篇课文吧!比一比谁背诵的《三字经》最多。

设计意图:采用明确姿势

人之初教案 篇6

1.课文选自《三字经》中的四句话,分为两个小节,分别阐述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虽然本课是一年级下学期的课文,但是“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这一个课标要求没有变,而且一年级的课文是识字的文本,因此,要注意教学时间、精力等的合理分配,要突出“识字与写字”这个教学重点。

3.一年级下学期,会写字的学习已经进入以写合体字为主的学习阶段,记认字形,尤其是记认字形的细部是保证会写字掌握的关键,因此,一下在写字指导环节,要设计字形学习的步骤,通过学生记字方法的运用,引导进行形近字比较,音形义结合,认记会写的字。

4.教科书采用知识能力点和主题内容双线索结构单元,因此,教学该课文要注意主题内容线索,树立单元整体观念,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主题内容的感悟。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字经》是我国蒙学读物之一,知道学习的重要性。

3.能正确认读“之”等13个生字新词,正确读记“初始”等8个词语。

4.能正确读写“之、义、相”3个生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

2.能正确认读“之”等13个生字新词,正确读记“初始”等8个词语,正确读写“之”等7个生字。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字经》是我国蒙学读物之一,知道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太”等13个会认读字字卡,“太”等7个会写字的田字格字卡;课文图画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一)认读字词。

1.导语:在学习新的课文之前,我们先读读这些词语。(自由朗读这些词语) PPT出示有关字词:相遇 远方 近处 2.反馈指导:指名读,相机正音。齐读。

3.小结:这些红色字体的字,我们学习完课文,就要求能正确写了。

(二)复习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导语:小朋友们,我们上学用的课本有语文书、数学书等,那你知道古代的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什么吗?(《三字经》)对,《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也教会了大家怎样做一个好孩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两组,看看它告诉了我们什么。请看老师板书课文题目。

1老师板书题目:人之初。(“之、初”注音)

2.借助拼音读准题目。

3.反馈指导:指名拼读“之、初”后读题目;订正后全班齐读课题。

4.释题,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过渡语:同学们,“人之初”的意思就是人刚刚出生的时候。那人刚刚出生的时候是怎样的呢?课文又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就能知道了。

二、学习朗读课文

(一)借助汉语拼音读准课文

1.出示任务: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字上面的音节把它读准。

2.小组合作互相订正圈画的生字,再读课文。注意互相纠正读音,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3、全班订正圈画的生字。

4.指名分小节朗读。

(二)学习把课文读通顺

1.导语:《三字经》读起来朗朗上口,朗读时要讲究节奏。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意思的理解,尝试通过打拍子的方式,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2.指名分小节在班级上朗读。

3.自由练习朗读后,全班一起击掌打拍子朗读。

4.小结:《三字经》的朗读要讲究节奏,朗朗上口,所以我们可以采用击掌这样的方式打拍子来朗读。

三、学习会认读的字

导语:同学们读的真有节奏!那么,这课的生字宝宝单独跑出来,你能把它们都正确认读吗?

2.反馈指导:

(1) 指读,小老师带读。

(2)出示字卡,指名读。

(三)说说你是怎样记住它的?

3.组词。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字在生活中,它们会和哪个字宝宝组成词语的呢?同桌说一说。

4.小结:同学们真用心,能在生活中知道那么多的词语,其实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可以通过生活认识很多字,知道很多词语的。

四、背诵课文

导语:掌握了会认读的字,我们就能把课文读得更好了,也能尝试背诵课文了。 出示任务:继续用击掌的方式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尝试把课文背诵下来。

2.指名背诵指导后,全班一起击掌背诵。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初步评价

1.读读记记。

2.游戏认字(注:生字序号)

六、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导语:我们学习了会认读的字,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一起来看看课文告诉我们什么呢?

1.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任务:朗读课文,试着自己说一说你读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读不懂的,在不懂的句子旁边打上“?”,然后跟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2)观看视频,了解课文内容:

人出生之初,本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教育的最好办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了既不懂做人道理,有没有知识,能有什么作为呢?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3)小结过渡:

一个人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学习,就不知道做人的道理,就不能掌握知识,将来就不能成为有用的人。所以,我们要认真、自觉地学习,虚心聆听大人的教导。

七、写字指导

(一)字形教学。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然后班级交流。

3.根据结构给这些会写的字分类。独体字:习、玉、义、之;左右结构:相;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近、远。

(二)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 “义”“之”。

(1)观察并说说 “义”“之”结构和占格。

(2)范写 “义”“之”,提示: “义”字主笔是捺,要写得舒展,点并非在撇捺交叉点对上位置,而是偏左,高度居中,撇最高,捺最低,撇捺交叉点在笔画中部,呈对称式;“之”字主笔是平捺,要写得舒展,横撇的角度要小,平捺要紧接着横撇写。

(3)学生描一个写一个,评价。 2.指导书写“相”。

(4) 观察并说说“相”结构和占格。(提示左窄右宽,左高右低,右边的“目”起笔在“木”的一横偏上一些,四横要间距均匀。)

(5) 范写“相”。

(6)生描红。

八、总结

今天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不但学会了生字,还基本背会了课文,指导了学习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认真,将来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人之初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之、初、性、善、习、教、迁、贵、专、幼、玉、器、义”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之、相、近、习、远、玉、义”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引导学生体会含义,受到儒学经典熏陶,弘杨民族文化。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使学生明白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道理。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教学难点:

通过本课,使学生明白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道理。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

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听说过《三字经》吗?谁会背诵啊?(学生试着背诵)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字经》中的一部分吧!(教师板书:《人之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思考你听到的课文是什么意思?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借助拼音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之、初、性、善、习、教、迁、贵、专、幼、玉、器、

义”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之、相、近、习、远、玉、义”,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文详解。

(一)诵读感悟。

1、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2、指读,随时正音,

3、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4、指读一生评一师评。(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5、拍手打节奏,齐声背诵。

(二)深读课文,内容解析。,

1、人之初。

(1)全班朗读。

(2)小组交流第一段的意思,小组汇报。(教师引导)

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2、子不学。

(1)全班朗读。

(2)小组交流第二段的意思,小组汇报。(教师引导)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3、观看视频《孟母三迁》。

师:同学们,你们从这个故事中知道了什么?

生1:环境对学习的影响很大。

生2:父母对孩子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影响。

生3:孟母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

五、总结全文。

学了这一课,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

《识字8人之初》

学习环境专心一致

人之初懂礼、成才

好好学习持之以恒

课后反思:

人之初,本性都是善良的。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受到不良影响,忽视了教育,就可能会变坏。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给学生更多的讨论交流的机会。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人之初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1.课文选自《三字经》中的四句话,分为两个小节,分别阐述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虽然本课是一年级下学期的课文,但是“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这一个课标要求没有变,而且一年级的课文是识字的文本,因此,要注意教学时间、精力等的合理分配,要突出“识字与写字”这个教学重点。

3. 一年级下学期,会写字的学习已经进入以写合体字为主的学习阶段,记认字形,尤其是记认字形的细部是保证会写字掌握的关键,因此,一下在写字指导环节,要设计字形学习的步骤,通过学生记字方法的运用,引导进行形近字比较,音形义结合,认记会写的字。

4.教科书采用知识能力点和主题内容双线索结构单元,因此,教学该课文要注意主题内容线索,树立单元整体观念,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主题内容的感悟。

学情分析:

虽然经过一个学期多的学习,课堂常规、课堂纪律已经形成,但是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要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及学习是困难的,因此仍有必要将学习过程融入一定的激励、激趣活动中,例如“比比谁的红花多”(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奖励一朵小红花,课堂教学结束后统计并给予奖励)“闯关”“登高峰”(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就闯过一关或登上一坡,完成所有学习,就闯关成功或登上高峰)寓学于玩中,以唤起注意,维持学习兴趣。(注:这类激励、激趣活动应根据教师教学风格、习惯不同而选择设置,并成为常态,故教学设计无需呈现这类活动的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字经》是我国蒙学读物之一,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3. 能正确认读“之”等13个生字新词,正确读记“初始”等8个词语。

4. 能正确读写“之”等7个生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

2.能正确认读“之”等13个生字新词,正确读记“初始”等8个词语,正确读写“之”等7个生字。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字经》是我国蒙学读物之一,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准备:

教师:“太”等13个会认读字字卡,“太”等7个会写字的田字格字卡;课文图画PPT。

学生:每人一套“太”等13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写字指导

(一)字形教学。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然后班级交流。

3.根据结构给这些会写的字分类。独体字:习、玉、义、之;左右结构:相;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近、远。

(二)指导书写。

1.指导“近”“远”的书写。

(1)观察并说说“近”“远”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

(2)范写“近”“远”,分别提示:“近”字先写里面的“斤”,写在田字格的中心偏右上,走之最后的平捺要舒展,把里面的字托住;“远”字先写里面的“元”,写在田字格的中心偏右上,走之最后的平捺要舒展,把里面的字托住。

(3)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2.指导书写“习”“玉”“义”“之”。

(1)观察并说说“习”“玉”“义”“之”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和笔顺。

(2)范写“习”“玉”“义”“之”,分别提示:“习”字先外后内,主笔是横折钩,要写得舒展,横折钩的竖部分,略往左斜,点提起笔与横折钩起笔直对;“玉”字写王字时注意三横的长短变化,注意间距均匀,最后一点写在横上面,不要掉到外面;“义”字主笔是捺,要写得舒展,点并非在撇捺交叉点对上位置,而是偏左,高度居中,撇最高,捺最低,撇捺交叉点在笔画中部,呈对称式;“之”字主笔是平捺,要写得舒展,横撇的角度要小,平捺要紧接着横撇写。

(3)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3.指导书写“相”。

(1)指名说说笔画笔顺,订正后全体一起书空说笔画笔顺。

(2)观察并说说“相”各笔画起止位置。

(3)范写“相”,提示左窄右宽,左高右低,右边的“目”起笔在“木”的一横偏上一些,四横要间距均匀。

(4)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总结:

今天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不但学会了生字,还基本背会了课文,指导了学习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认真,将来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作业设计:

朗读和背诵课文。

人之初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自由拼读并有感情地朗读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体会《三字经》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通过学习,明白深刻的道理。教学准备:《三字经》朗读。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相传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叫王应麟的人,他是南宋的一个著名学者,在南宋作了很大的官,但是他为人非常耿直,看不惯官场上的一些人和事,因此得罪了其他人,所以后来他就不做官了,回了老家。在老家他过着隐居的生活,一家人在山林里过的非常快乐。后来他的小孙子们逐渐长大了,他必须要让他们学习知识,所以他为了教育他的子孙就编写了一本歌谣,都是三个字一句,很押韵,容易朗读,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哲学、历史等等。渐渐的,这本书被很多人知道,因为它都是三个字一句,所以就叫他《三字经》了。从那以后,大家把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二、诵读感悟

1 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尤其是平翘舌的读音。(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2)学生自由读,要求: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顺读流利。

(4)指读,随时正音。

(5)小组比赛读,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6)开火车读,看哪列火车读得又快又准。

2、、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1)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你们想听一听吗?(放《三字经》的朗读。)

(2)试着自己读一读。

(3)指名读,生评,师评。(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4)拍手打节奏,齐声背诵。

3、质疑释义。

(1)那这章《三字经》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你知道哪一句的含义,给老师和同学们讲一讲,指名讲含义。你不知道哪一句的含义,提出来讨论。

(2)在汇报、质疑中,体会原文的含义。(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三、老师讲故事:周处除三害

1、从前,有个人叫周处,他个子高,力气大,常常欺负别人。人们背地里都把他和白额虎、大蛟合称为“三害”。后来,周处带着弓箭来到南山把白额虎杀了,然后又去杀大蛟。大蛟受伤逃跑了,周处就一直追。人们看到周处没有回来,以为他死了,都高兴得欢天喜地。周处回来后知道了这一切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下定决心要重新做个好人。后来,他离开了家乡,拜师学艺,终于成为了一个正直的好官。

2、老师提问:

大家为什么不喜欢周处?为什么把周处和大蛟、白额虎称为“三害”?

周处是一出生就是个爱欺负人的坏孩子吗?

周处后来怎样啦?

平时你是不是也欺负别的小朋友?

如果别的小朋友欺负你,你心里会怎样?

老师小结:

人出生时都是很善良的,所以我们要一直做个善良的小孩,不要学坏。我们身边有的人小时候都是好孩子,可是长大以后却做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错事。这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接触的人和经历的事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必须得注意,坏事不要做,也不要和坏孩子做朋友。即使做错了事,及时改正了还是好孩子。

四、课外延伸

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背诵给家长听。

2、小组合作试着表演《周处除三害》

五、小结

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不仅把《三字经》背好,在生活中还要按《三字经》中说的那样做,明白教育和学习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性,做一个文明有礼、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人。

人之初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运用熟字加减等方法,结合语境认识“之、初、性”等13个生字;会写“之、相、近”等7个生字。

2、认读“初始、初夏、性格、个性”等8个词语,复习“不”的变调规律。联系生活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字、写字。背诵课文。

难点:联系生活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谈话导入

1、《三字经》是中国众多传统儿童启蒙读物中最著名、最典型的一种。宋朝之后的读书人基本上由此启蒙。《三字经》让我们懂得了许多礼仪之道,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学习《三字经》中的一部分。

2、教师播放小学生《三字经》舞蹈表演视频和朗读视频。(学生观看)

3、观看了视频,你们是不是也想自己来表演?不急,我们先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领读。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3、自学检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

4、出示拼音,自我检查哪些字读错了。教师重点指导正音。

(1)翘舌音的字:之、初、善、专。

(2)多音字:教,jiāo(教书);jiào(教师)。

5、小组比赛读生字。

三、朗读课文,熟悉文本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课文,同桌互相帮助。

3、小组比赛读课文,看看谁读得最流利。

4、师生拍手读。

四、学习第1小节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

2、师生交流不懂的地方。

3、教师讲解重点词的含义。(苟:如果,假如;乃:就;迁:改变、变化。)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文意。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善良的,天性虽然相近,但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环境、教育不一样,因此所形成的习性、习惯也就相差很远。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教育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专心致志、坚持不懈。

5、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第1小节。

6、读一读,连一连。

人之初 贵以专 苟不教 性本善 教之道 性乃迁

五、写字指导“之”“远”“近”

1、观察占格、结构。

2、教师讲解,范写。(重点是“之”和走之旁的书写,平捺要舒展。)

3、学生口述笔顺书空。

4、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导入

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比赛读。

二、研读课文,学习第2小节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懂的词。

2、教师答疑解惑,师生交流。(宜:适宜,合适;琢:雕刻;义:道理。)

3、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文意。

4、教师讲解,学生体会文意。

(1)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小孩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玉石不加打磨雕琢,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不能成才。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1)师:你们认为哪句话对你们的启示最大?为什么?

(2)师:要想将来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你们小时候就应该怎么样?(学生自由回答)

三、再读课文,尝试背诵

1、接龙读。男生读一段,女生接一段。(四句为一段)

2、学生赛读。师生齐读。

3、自由背诵。自己小声背或和同桌一起背一背。

4、师生互动,考考你。

(1)教师考学生。教师说上句,学生接下句。

(2)学生考教师。学生说上句,教师接下句。

5、全班拍手背诵全文。

6、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好。(过关者画上红旗)

四、写字指导,读记词语

1、出示带音节的生字,认读。

2、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

3、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呢?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义:起笔是一点,要在一撇一捺交叉的中线位置。

5、认读课后“读一读,记一记”中的词语。

[教学板书]

人之初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教学反思]

本课所学内容是《三字经》的一部分,主要是从教育和学习两个方面来讲的。本文内容虽然读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理解起来较难。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课伊始,我播放了生动活泼的舞蹈视频和朗读视频。通过直观的感受,学生们很快就进入学习的氛围中。

人之初教案 篇11

第一课时

一、播放音频,激趣导入

1、教师引言:听,一群小朋友在诵读什么呢?(播放《三字经》的音频文件,组织学生认真倾听3遍。)

2、交流:你听清小朋友诵读的内容了吗?你能尝试着说一说吗?

3、播放《三字经》的视频文件(带有字幕),学生看字幕,跟着声音诵读。

4、教师引言: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你发现《三字经》开头一句怎么背了吗?(学生齐背)板书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儿歌,先圈出本课的生字,遇到不认识的借助拼音识字或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反复读几遍。

2、找学生试着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发现错误读音,集体订正后齐声朗读。

3、再自由读文,注意所圈生字的读音,多读几遍,注意三字一停顿。

三、合作学习,识记生字

1、小组合作:拿出课前准备的字卡,同桌交流怎样又快又准地记住它们。

2、学生汇报:大声领读生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预设:

(1)“之”:字形像一个翩翩起舞的少女,点是她的头,横撇是她的身体,捺是她舞动的裙摆。

(2)“初”:本义是用剪刀裁剪布料(此处结合字理演变图)。记忆方法:用刀剪断脐带的胎衣,婴儿的新生就开始了,也叫人之初。左衣右刀就是“初”。

(3)“性”:左右结构。可以这样记:天生心善,是人的本性,所以左边“忄”,右边“生”字,合起来就是“性”。

(4)“善”:翘舌音,可用字歌记忆:小羊坐地上,张口说“善良”。

(5)“习”用字歌记忆:“羽”丢半边就是“习”。

(6)“教”:左右结构。多音字:jiāo(教书);jiào(教师)。

(7)“迁”:半包围结构。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忆并组词。

(8)“贵”:贝部,表示与钱物有关。本义:物价高,与“贱”相对。

(9)“专”:翘舌音,组词:专心致志、专注、专门。

(10)“幼”:组词:幼儿、幼虫、幼苗。

(11)“玉”:石头的一种,质细而坚硬,有光泽,略透明,可雕琢成工艺品。字歌:大王怀中一宝石。

(12)“器”:用具的总称。组词:器皿、器物、武器。巧妙记忆:一只犬四张口。

(13)“义”:组词:正义、情义、见义勇为、兄弟相拥,义薄云天。

3、出示字卡,多种方式认读:学生领读、自由读、开火车读。

四、作业

认会生字,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1、指名读生字。

2、齐读生字。

二、学习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同桌互读。

三、师生互动,感知韵文含义

1、先学后教,理解第一节韵文大意。

(1)多媒体出示第一节内容,朗读理解。

①同桌配合,一人一句对读。要求注意字音,读得流利标准。

②同桌交流第一节意思,有困难的请教老师。

③自主选择喜欢的句子汇报自己的理解。

(2)多媒体出示本课相关画面,教师口述韵文大意。

(预设: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只是成长的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教育孩子的方法最重要、最珍贵的就是专心。)

(3)学生结合课文,自主说出第一节韵文大意。

2、先教后学,理解第二节韵文大意。

(1)教师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第二节。(师生对读,拍手读,齐读。)

(2)导学:多媒体出示第一句,抓关键词,引导理解意思。

①在这一句中,请你找出一组反义词。(幼和老)

②教师导学:“幼不学,老何为”的意思就是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没有知识,能有什么用?小朋友们能结合老师的解释把这一句完整地解释一下吗?

(预设:小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老了就会不懂道理,也没有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3)多媒体出示第二句,结合图片理解意思。

①教师出示玉石和玉器的图片,解释:玉不经过打磨雕琢,是不能成为精美的玉器。

②引学:人也和玉一样,要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请你和同桌一起说说这一句的完整意思。

四、明确要领,指导书写

1、强调书写姿势:书写时要做到哪“三个一”?(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2、课件出示所有要写的生字宝宝:之、近、远、义、相、习、玉。(喜欢哪个生字宝宝就学写哪个字。)

3、师指导书写本课生字。

(1)观察例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语文书中的书写范例,看一看每一个笔画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2)教师范写,学生边观察边书空。

(3)学生完成书中写字练习,先描红,重点看清难点笔画的写法,再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

(4)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予以指导。

(5)利用投影仪进行书写展评,鼓励学生多观察,掌握“、”“辶”的写法。

4、教师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聪明的小朋友们回家给爸爸妈妈背诵这篇课文吧!比一比谁背诵的《三字经》最多。

五、作业

背熟课文,书写生字。

人之初教案 篇12

一、激趣导入

1.教师讲《孟母三迁》的故事: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2.追问: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哪里吗?

3.教师引言:这个故事出自我们的国学经典《三字经》,今天我们就来学学《三字经》。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儿歌,先圈出本课的生字,遇到不认识的借助拼音识字或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反复读几遍。 2.找学生试着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发现错误读音,集体订正后齐声朗读。 3.再自由读文,注意所圈生字的读音,多读几遍,注意三字一停顿。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汉字,多种方法读准字音,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为下一环节的集中识字奠定了基础。再次朗读时,教师注意提示学生三字一停顿,也是把握文本特点,为体会和理解文本韵律做好准备。

三、合作学习,识记生字

1.小组合作:拿出课前准备的字卡,同桌交流怎样又快又准地记住它们。 2.学生汇报:大声领读生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预设:

(1)“之”:字形像一个翩翩起舞的少女,点是她的头,横撇是她的身体,捺是她舞动的裙摆。

(2)“初”:本义是用剪刀裁剪布料(此处结合字理演变图)。记忆方法:用刀剪断脐带的胎衣,婴儿的新生就开始了,也叫人之初。左衣右刀就是“初”。

(3)“性”:左右结构。可以这样记:天生心善,是人的本性,所以左边“忄”,右边“生”字,合起来就是“性”。

(4)“善”:翘舌音,可用字歌记忆:小羊坐地上,张口说“善良”。 (5)“习”用字歌记忆:“羽”丢半边就是“习”。 (6)“教”:左右结构。多音字:jiāo(教书);jiào(教师)。 (7)“迁”:半包围结构。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忆并组词。

(8)“贵”:贝部,表示与钱物有关。本义:物价高,与“贱”相对。 (9)“专”:翘舌音,组词:专心致志、专注、专门。 (10)“幼”:组词:幼儿、幼虫、幼苗。

(11)“玉”:石头的一种,质细而坚硬,有光泽,略透明,可雕琢成工艺品。字歌:大王怀中一宝石。

(12)“器”:用具的总称。组词:器皿、器物、武器。巧妙记忆:一只犬四张口。 (13)“义”:组词:正义、情义、见义勇为、兄弟相拥,义薄云天。 3.出示字卡,多种方式认读:学生领读、自由读、开火车读。

四、师生互动,感知韵文

1.先学后教,理解第一节韵文大意。 (1)多媒体出示第一节内容,朗读理解。

①同桌配合,一人一句对读。要求注意字音,读得流利标准。 ②同桌交流第一节意思,有困难的请教老师。 ③自主选择喜欢的句子汇报自己的理解。

(2)多媒体出示本课相关画面,教师口述韵文大意。(预设: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只是成长的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教育孩子的方法最重要、最珍贵的就是专心。) (3)学生结合课文,自主说出第一节韵文大意。 2.先教后学,理解第二节韵文大意。

(1)教师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第二节。(师生对读,拍手读,齐读。) (2)导学:多媒体出示第一句,抓关键词,引导理解意思。 ①在这一句中,请你找出一组反义词。(幼和老) ②教师导学:“幼不学,老何为”的意思就是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没有知识,能有什么用?小朋友们能结合老师的解释把这一句完整地解释一下吗?(预设:小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老了就会不懂道理,也没有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3)多媒体出示第二句,结合图片理解意思。

①教师出示玉石和玉器的图片,解释:玉不经过打磨雕琢,是不能成为精美的玉器的。 ②引学:人也和玉一样,要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请你和同桌一起说说这一句的完整意思。

五、明确要领,指导书写

1.强调书写姿势:书写时要做到哪“三个一”?(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2.课件出示所有要写的生字宝宝:之、近、远、义、相、习、玉。(喜欢哪个生字宝宝就学写哪个字。) 3.师指导书写本课生字。

(1)观察例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语文书中的书写范例,看一看每一个笔画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2)教师范写,学生边观察边书空。

(3)学生完成书中写字练习,先描红,重点看清难点笔画的写法,再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 (4)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予以指导。

(5)利用投影仪进行书写展评,鼓励学生多观察,掌握“、”“辶”的写法。 4.教师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聪明的小朋友们回家给爸爸妈妈背诵这篇课文吧!比一比谁背诵的《三字经》最多。

人之初教案 篇13

第五小学特色课教案

主备人:刘新梅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

同学们,你们从这个故事中知道了什么?

2、男女赛读,准备上课。

(表扬:男生声音响亮,女生声音优美,如果合起来读相信会更好,来齐读一遍)

二、师生互动,感知韵文

1.先学后教,理解第一节韵文大意。

(1)多媒体出示第一节内容,朗读理解。

①同桌配合,一人一句对读。要求注意字音,读得流利标准。

②同桌交流第一节意思,有困难的请教老师。

③自主选择喜欢的句子汇报自己的理解。

(2)多媒体出示本课相关画面,教师口述韵文大意。(预设: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只是成长的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教育孩子的方法最重要、最珍贵的就是专心。)

(3)学生结合课文,自主说出第一节韵文大意。

2.先教后学,理解第二节韵文大意。

(1)教师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第二节。(师生对读,拍手读,齐读。)

(2)导学:多媒体出示第一句,抓关键词,引导理解意思。

①在这一句中,请你找出一组反义词。(幼和老)

②教师导学:“幼不学,老何为”的意思就是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没有知识,能有什么用?小朋友们能结合老师的解释把这一句完整地解释一下吗?(预设:小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老了就会不懂道理,也没有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3)多媒体出示第二句,结合图片理解意思。

①教师出示玉石和玉器的图片,解释:玉不经过打磨雕琢,是不能成为精美的玉器的。

②引学:人也和玉一样,要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请你和同桌一起说说这一句的完整意思。

设计意图:低年级教学中,理解文本大意不是重点,但是适当理解文本,感悟传统文化魅力是十分必要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先学后教和先教后学两种教学思路相结合的方法降低学习难度,引导学生轻松理解文本大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明确要领,指导书写

1.强调书写姿势:书写时要做到哪“三个一”?(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2.课件出示所有要写的生字宝宝:之、近、远、义、相、习、玉。(喜欢哪个生字宝宝就学写哪个字。)

3.师指导书写本课生字。

(1)观察例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语文书中的书写范例,看一看每一个笔画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2)教师范写,学生边观察边书空。

(3)学生完成书中写字练习,先描红,重点看清难点笔画的写法,再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

(4)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予以指导。

(5)利用投影仪进行书写展评,鼓励学生多观察,掌握“、”“ 辶”的写法。

4.教师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聪明的小朋友们回家给爸爸妈妈背诵这篇课文吧!比一比谁背诵的《三字经》最多。

设计意图:采用明确姿势——出示生字——找出喜欢的生字——学习书写的过程,将写字教学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教学反思

本文作为《三字经》国学经典的选文,教学中真正将识字与读文,朗诵与理解结合起来,将识字与读文作为教学重点,把朗诵与理解视为难点,并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巧妙地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处处从学生实际出发,鼓励学生自主识字,灵活运用各种识字方法,掌握教学重点;理解韵文意思时,采用先学后教与先教后学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建自主学习与交流的平台,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将识字课教学变成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

人之初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之、初、性、善、习、教、迁、贵、专、幼、玉、器、义”13个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之、相、近、习、远、玉、义”7个汉字。

3、大致了解所选句子的意思,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4、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大致了解选编文本的含义。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的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7个汉字。

3、初步了解《三字经》这本儿童启蒙读本。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趣导入

1、师出示《三字经》书本图片,向学生简要介绍这本书:古时候儿童学习的启蒙读物,每句话都是三个字,所以叫做《三字经》,内容十分丰富。

2、师激趣:古时候儿童学习的课本,今天我们学起来也会十分有趣。《三字经》开篇的第一句话是“人之初”,这也是我们这篇课文的题目。

3、师板书课题,指导生字“之”的写法:“之”有三笔,第一笔点画居中,第二笔横撇略扁,最后一笔平捺,注意运笔的变化。

4、指名生朗读课题,认识生字“初”:左右结构,衣字旁加个“刀”字。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师范读课文,生认真倾听,交流听后的感受(读起来很有节奏感,很好听等)。

2、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随文识字学词。

(1)学习第一句话。

指名生朗读第一句,出示字词卡片:性、善、相近、习、远,指名生认读,相机正音:“性”是后鼻音,“近”是前鼻音,“善”是翘舌音。正音后再次指名生认读。

出示这句话中的一对反义词“近—远”,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理解词意。

再次指名生朗读第一句话,全班齐读第一句话。

(2)学习第二句话。

指名生朗读第二句,出示生字卡片:教、迁、贵、专,指名多生认读。

学习“教”这个多音字,生说说这个字有哪两个读音,举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读第四声。师小结:在“教师、教室、教育”这些词中读第四声;在表示“教别人做什么事情”的时候读第一声。

再次指名生朗读第二句话,全班齐读。

(3)学习第三句话。

指名生朗读第三句,出示生字卡片:幼,指名生认读,说说还在哪些词语中见过这个字:幼小、幼儿园。

指导学生读好这个问句。

全班齐读第三句话。

(4)学习第四句话。

指名生朗读第四句话,出示生字卡片:玉、器、义,指名生认读。并为它们口头组词,以便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强理解。

再次指名生朗读第四句话,全班齐读。

4、生再次轻声自由练习朗读文本,争取读正确读通顺,同位之间相互练读。

5、指名生分小节朗读课文,全班齐读,读出课文三字一停、朗朗上口的节奏。

三、再读课文,巩固识字

1、生再次朗读课文,并与同位合作朗读,互相检查对生字的认读情况。

2、师再次随机出示词语卡片,通过指名认读、开火车读、小组读、齐读等方式确保每一位同学都能正确熟练地认读本课生字。

3、独立出示本课13个生字,鼓励学生说说在生活中或在其他的词语中也见过这些汉字,从而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理解句子意思。

4、师小结:在识记汉字的时候,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偏旁、与形近字进行比较的方式来进行识记,这样归类识字,效果会更好。

四、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汉字:之、相、近、习、远、玉、义。

2、指名生认读,口头组词,加强理解。

3、生自主观察这些汉字,交流书写要领,师在生交流的基础上行重点指导:“近、远”是半包围架构,其中“斤、元”书写时要略小,最后写走之儿;“义”字先写中间的点,再写撇、捺、注意撇画比捺画略高。

4、师范写,生认真观察并进行书空练习。

5、生自主描红、临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书写情况并及时反馈。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三字经》的内容,还读熟了其中的几句话,认识了很多的汉字。那么,《三字经》中的这些句子究竟藏着什么意思,为什么值得古代和现代的小朋友没学习呢?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指名生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三字经》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质疑导入

1、师出示词语卡片,指名生认读。

2、指名生朗读课文。

3、师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熟读了《三字经》中的一些句子,那么,这些句子里究竟藏着什么意思,使它们成为古代小朋友必须学习的内容,同时又值得我们现在学习呢?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三字经》。

二、精读句子,理解意思

1、学习第1小节。

(1)生自由朗读第一句话,说说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生交流自己的问题,师给予解答,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词组、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下列词语:

初:刚出生;性:本性;善:善良;相近:差不多;习:性情和行为;相远:差别很大。

(3)鼓励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大致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师适当小结: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纯洁的,只是因为后天的学习和所受教育的不同,性情和行为就有了好坏之分。

(4)全班齐读第一句话。

(5)指名生朗读第二句话,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说说这句话中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6)师适当讲解:“苟”是如果的意思,“迁”指的是改变;“贵以专”的意思是指最重要的是专心致志。

(7)在弄懂词语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师给予鼓励和肯定,并适当小结:如果不好好教育孩子,那么孩子的本性就会变坏,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志。

(8)生齐读第二句话。

(9)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实际谈谈对这段话的体会,师相机点拨:小朋友们刚出生的受都差不多,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有人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而有的人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那么他们长大以后就会有很大的差别,这段话告诉我们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10)生有节奏地齐读第1小节。

2、学习第2小节。

(1)生自由朗读第2小节,圈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并尝试与同位相互交流。

(2)指名生交流自己弄懂了哪些词语和句子,还有哪些词语和句子不太明白。

(3)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师适当讲解:

非所宜:这是不应该的。老何为:长大了还能有什么作为呢?琢:精心打磨;器:物品、器物;义:知识和道理。

(4)鼓励学生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大致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5)师适当讲解:小孩子不努力学习,这是不应该的,如果小的时候不好好读书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长大了以后还能有什么作为呢?玉石不经过工匠的精心打磨,就不能成为精美的物件,同样的道理,人如果不努力学习,就不会懂得知识和道理。

(6)师小结:这段话告诉我们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7)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学习都有哪些好处,师予以鼓励。

(8)全班有节奏地齐读第2小节。

3、生再次自由练习朗读课文,通过师生对读,同位对读、拍掌伴奏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读出《三字经》的节奏和韵味。

三、练习背诵,适度拓展

1、生自主练习背诵课文,在背诵过程中,师适当指导:可以先分句背诵,再连起来背诵;再背诵的时候结合句子的意思帮助记忆。

2、指名生分句背诵,分小节背诵,全文背诵。

3、适度拓展。

(1)师过渡:这节课我们只学习了《三字经》中的四句话,但是从这四句话中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三字经》中丰富的内容,难怪古代、现代的小朋友都要学习它呢!接下来,老师再从《三字经》中选两句话,请小朋友们自己读一读。

(2)师出示:“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师范读,生自主读一读。

(3)指名生说说在这两句话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师适当补充,讲述“孟母三迁”和“孔融让梨”的故事。

(4)生齐读出示的两句话。

四、课堂小结

《三字经》不仅读起来郎朗上口,易于背诵,而且还藏着很多有趣的故事、丰富的知识,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多读一读,相信你从中一定会得到很多的收获。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复习巩固已学知识。

教学过程:

完成配套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8。人之初

重视教育——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善于教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人之初教案 篇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本课节选自《三字经》,文本句式整齐,韵律朗朗上口,既是识字教学的好素材,也是在学生心中埋下好学之心的良好契机。由此,本课设计旨以识字教学为主体,借助多媒体手段及各种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识记本课汉字,积累并运用多种识字方法。通过多遍诵读走近经典,走进文本,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从而让好学精神在儿童心中萌芽,进而领略国学文化的思想魅力。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字词,搜集对联。(学生)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

一、视频引入,揭示课题(用时: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看视频欣赏《三字经》儿歌。

2.教师引问:你会背儿歌里的内容吗?

3.教师相机板书人之初。引言:《三字经》是古人的启蒙教材,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就节选自《三字经》。

4.教师引导学习之和初。出示初字字理演变图。

1.学生跟随视频自觉吟唱。汇报对儿歌的了解。

2.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尝试背诵《三字经》的内容。

3.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书空人之初,了解《三字经》是传统文化,知晓本文的出处。

4.学生齐读课文题目,用之和初组词。儿歌记忆:裁衣一把刀,就念初,初始的初,初夏的初。

1.看图填字并组词。()( )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用时:15分钟)

1.教师范读课文,纠正字音。

2.课件出示第一节,教师引导学习第一节。

(1)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句。随文识字。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贴出第二句,引导学习生字。

(3)教师引导学生熟读背诵第一节。

3.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节。

(1)课件出示第二节,引导学生多种方式朗读。

(2)启发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课件出示辨字儿歌和玉器图片。点拨:玉经过打磨才能变成玉器。)

4.引导学生发现本课特点。

(1)点拨每句蕴含的意思。

(2)结合课件,理解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意思。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1)圈画生字,遇到读不好的字多读几遍。

(2)同桌互相读一遍,互相帮助。

(3)全班展示读。

2.学生看课件,试读、齐读第一节。

(1)学习汇报第一句中的生字:之、初、性、善、习。(如性与姓区别记忆。)

(2)同桌对读第二句,交流学习生字:教、迁、贵、专。(强调教是多音字。)

(3)学生分句读、男女生对读、齐读、试背。

3.学生自由读第二节,根据要求学习汉字。

(1)小组接读,分句赛读,师生对读第二节。

(2)交流识记生字幼、玉、器、义。①幼:加一加的方法记忆。②玉:与王区别记忆,猜字谜:王字长颗痣。③器:字歌四口中间一只犬。④义:独体字。

4.学生自主发现三字组成一个分句,背诵朗朗上口。

(1)学生根据教师口述的意思猜出具体指哪句话。

(2)看图片了解玉石与玉器的区别,同时理解人也一样,只有学习才能知晓道理与仁义。

2.连线组字。衤 生忄 刀辶 孝攵 千

3.根据意思填写文中句子。人刚生下来时本性都是善良的。( )性情相近,但是随着生活环境变化,人的习性就不同了。( )教育人最好的方法就是专心。( )少年时不肯读书,是不对的做法。( )年幼时不读书,老了能有什么作为?()玉石若不经研磨雕刻,不能成为玉器,人若不学习,不能知晓大义。( )

三、巩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15分钟)

1.组织学生进行开火车组词擂台赛,为生字扩词。

2.教师引领学生展开游戏活动,巩固生字,并扩词。

3.教师组织学生多种游戏诵读儿歌。

4.教师指导书写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1)点拨:之、近、远的主笔画都是平捺。

(2)指导学生书写独体字义、习、玉。点拨:按笔顺写字。

(3)指导书写相。点拨:字谜二木不成林,相是多音字。

(4)组织学生自主练习书写汉字,教师巡视指导。

(5)教师将学生书写的汉字放在实物展台欣赏点评。

1.学生小组轮读生字,组词多的小组获胜。获胜小组获得生字卡,当老师领读。

2.学生玩识字游戏。摘苹果游戏,学生先读出生字,谁读对了苹果就归谁,看谁的苹果最多。

3.打拍子读课文、找伙伴拍手读、和老师合作读、男女生对读等。

4.自主观察写字表中的生字,交流写字要领及每个字的主笔画。

(1)学生描出主笔画,再试写一个,同桌互评。

(2)随师书空独体字,明确笔顺,试写并对照。

(3)自主猜字谜,识记相字,明确两个读音,各组一个标准词记忆。

(4)学生端正坐姿,自主书写每个汉字,边写边对照。

(5)写字大比拼:小组推荐一到两个写字好的人到展台前面展示。

4.我是写字小能手!先在写字表中书写汉字,然后在你写得好的汉字后面的括号里画☆。之( ) 近( )远( ) 义( )相( ) 习( )玉( )

5.我是组词小能手!义( )( )( )习( )( )( )玉( )( )( )之( )( )( )

四、总结全课,有效拓展(用时:5分钟)

1.教师引言:这节课你都学会什么了?可以和同学交流交流。

2.把你今天学会的《三字经》节选内容背给爸爸妈妈听。

3.自己再搜集一些《三字经》里面的内容进行背诵。

1.学生汇报本课学习收获。

2.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作业完成课堂作业。

3.搜集并背诵《三字经》里面的内容,试着讲故事。

6.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人之初,年级语文,识字

大班音乐与之配套的教案推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身为幼儿园的大班老师,想要在课堂上让小朋友们学到知识,就必须提前准备好教案,教案可以让小朋友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幼儿园大班教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呈现“大班音乐与之配套的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音乐与之配套的教案【篇一】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采茶律动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动作的节奏感和协调性。

2、感受曲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体会繁忙的采茶场面与气氛。

3、知道茶叶长在茶树上,茶叶能泡水喝。

4、感受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5、熟悉歌曲的旋律,理解歌词内容,跟唱歌曲,提高学新歌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电脑课件和图谱。

2、录音机及采茶录音带。

3、茶叶及杯子。

活动重点:

幼儿通过音乐律动练习,熟悉节奏,从而了解曲子活泼、欢快的情绪。

活动设计:

1、活动导入:教师带领幼儿在音乐声中入场,用生动的语言引导幼儿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小朋友,我们一起去郊游吧!知道人民币的特征和面值。这里的景色可真美,看!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

2、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看课件,懂得茶乡有许多茶树,知道采下的茶叶经过简单的加工可以泡水喝,喝茶有利于健康,了解关于茶叶的简单知识。

(2)欣赏音乐,让幼儿感受曲子的内容,并随意做出喜欢的动作。

(3)教师与幼儿一起探讨采茶的方法:左手提篮子,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将茶叶采下来,指导幼儿放茶叶的时候眼睛要看好,不要把茶叶放在篮子外面。

(4)引导幼儿根据采茶的音乐,学习采茶的动作,要手到眼到,合拍表演,让幼儿体会和感受音乐中繁忙的劳动场面和气氛。

(5)学会律动后,教师引导幼儿即兴创编动作表演,把音乐分成两部分,第一段为去茶园的路上,第二段为采茶。

(6)出示图谱,让幼儿学会根据图谱来欣赏曲子,并做出相应的律动。

(7)教师引导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完整的表演律动,激发幼儿对采茶律动的兴趣。

3、活动结束:

教师和幼儿一起把采来的茶叶送给客人,结束本次活动。

活动反思

春暖花开的时候也是茶叶上市的时候,今天下午我上的音乐活动让孩子感受采茶的欢快气氛,随着音乐节奏的快慢感受采茶姑娘不同的心情。

在这个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幼儿在学习中的创造学习能力和主体地位,在学习中让幼儿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达到幼儿创新学习、自主学习的境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不足和遗憾,例如在节奏游戏中,有一些幼儿的创作显得比较简单,体现不出水平,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多进行教师示范,同时注重幼儿创新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拓展教学时,我发现有一些幼儿获得信息的渠道较狭窄,今后可带领幼儿做一些资料收集的操作,让幼儿熟悉这个环节。我还需不断改革教学教法,完善自己的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创新能力。

大班音乐与之配套的教案【篇二】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旋律活泼、欢快和优美、恬静的不同意境,用语言、歌声、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

2、理解歌词,感受一拍的休止,初步学唱歌曲。

活动准备:

音乐、吹泡泡课件。

活动过程:

一、《吹泡泡》律动进场。

二、完整欣赏歌曲引出歌曲的名称《吹泡泡》

三、理解歌词。

1、教师清唱歌曲,利用课件帮助幼儿理解歌词。

2、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我吹出的泡泡是一串串欢笑?

四、感受歌曲中的。停顿与连贯。

五、演唱歌曲

1、随着音乐轻声哼唱歌曲,激发歌唱兴趣。

2、引导幼儿表现歌曲中的停顿和连贯。

3、幼儿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情感。

六、欣赏教师舞蹈,进一步感受歌曲的美。

活动反思:

我的这次活动开展的过程,大致和我设计的计划没有什么差距,就是在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我吹出的泡泡是一串串欢笑?这一环节幼儿说的和我预设的不太相同,在上课之前我还想着幼儿应该在听完一遍这首歌后说出前面的XX是谁吹出的泡泡,没想到幼儿把整首歌的歌词都听出来了。导致我为幼儿设计的在这环节应该完整听歌曲最少三遍了,让幼儿能对歌曲有深刻的印象,对后面的唱做铺垫,而幼儿的表现不是我所预设的,他们很快的就把歌词听出来了,后来在玩“点泡泡”游戏时我发现幼儿对歌曲的停顿掌握的还不太好时,我就让幼儿多练习了一遍,让幼儿能更好的掌握好停顿,为唱歌做好准备。

活动中幼儿都很积极参加我设计的各项活动,很认真很主动,我所提出的问题,并不是很多幼儿都很积极的发言,只有在问他们听到“歌里唱了谁吹出了什么泡泡”这个问题上有许多幼儿回答,而在请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时,许多的幼儿都不敢起来说,只有及少数的幼儿回答,幼儿的回答基本都能根据我提问的问题做出的回答,这一点很好,但大班幼儿的语言水平好多都只停留在表面上,许多幼儿回答的就只是简单的两个字,而对于大班的孩子,他们已经具备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了,今后应多加强幼儿自由表述的机会,还应多鼓励一些能力差的孩子,让他们想说敢说。

对于这次课教师能根据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设计活动,在活动中给孩子动手的机会,以往的歌唱活动都是理解完歌词就开始唱,教师把歌曲的重难点都放在幼儿的唱中一遍的指导,而幼儿开口唱后,错的就很难纠正了,而这次的活动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先让幼儿欣赏理解歌曲,解决了歌曲的重难点后才让幼儿一张嘴唱就能唱准了,避免了以往教师的反复纠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思路很清晰,能根据幼儿的表现,及时调整活动的时间,能让幼儿掌握好每一个环节。

本次活动也有不足之处,如在玩“拍泡泡”游戏时教师虽与幼儿互动,但教师的位置没有把握好,教师在活动中的语言感染力还要加强,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调动幼儿,从而让课更有气氛。

大班音乐与之配套的教案【篇三】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的温柔、宁静,学习安静、柔和地哼唱歌曲的旋律。

2.借助哄娃娃的轻柔动作和温柔的声音等,感受理解摇篮曲的性质。

活动准备

1.课件:摇篮曲

2.课件:哭声

3.布娃娃每人一个,把桌子布置成小床。

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播放娃娃哭声。

教师:你们听什么声音?(哭声)谁在哭,哦!原来是这个小娃娃,小娃娃为什么要哭呢?

她一定是困了想睡觉,没有妈妈哄她,那我来做她的妈妈,给她唱首《摇篮曲》吧!

你们和她一起安静得听,别吵醒了小娃娃。

二、幼儿欣赏教师演唱《摇篮曲》。

1.教师清唱歌曲,边唱边轻摇摇篮中的娃娃,让幼儿初步感受

《摇篮曲》的特点。

教师:听完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觉?

(好听、想睡觉、柔柔的、静静的)

老师再来给你们唱一遍《摇篮曲》,你们再听一听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

2.教师跟随伴奏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让幼儿欣赏,并伴随自然的动作。

教师:听着这首歌曲你们想干什么呀?

(教师可以用动作和语言启发、引导幼儿知道摇篮曲的特点:

《摇篮曲》是为哄宝宝睡觉唱的歌曲,它听起来温柔、优美、安静,很容易让宝宝进入梦乡。)

三、用哄娃娃、敲碰铃、哼唱等方式帮助幼儿欣赏。

1.教师引导幼儿创编哄娃娃睡觉的动作。

教师:如果让你来哄娃娃睡觉,你想用什么动作呢?

(引导幼儿尝试做各种哄娃娃的动作。)

老师发现幼儿园有很多娃娃没有爸爸、妈妈,谁来当他们的爸爸、妈妈呢?

2.幼儿选择自己的娃娃抱好,边欣赏歌曲录音边用轻柔的动作哄娃娃。

教师:你们也来做爸爸、妈妈,哄自己的小娃娃睡觉吧!注意哄娃娃的动作应该怎么样?

3.教师:请爸爸、妈妈一边哄娃娃,一边轻轻的给娃娃哼唱歌曲,让小娃娃快快入睡好吗?

四、幼儿欣赏歌曲录音,进一步感受《摇篮曲》的特点。

1.教师指导幼儿把娃娃放到四周的“大床”(桌子)上睡觉。

教师:你们真是好样的,把小娃娃都哄着了,快把他们放到小床上去睡吧!

2.教师扮演妈妈请幼儿做孩子,一起听《摇篮曲》的音乐自由表演。

并引导幼儿用轻柔的动作舞蹈,保持宁静的气氛。

教师:看到你们做爸爸、妈妈做得真好,老师也想当妈妈,那谁来当我的宝宝呢?

好!就请你们把小椅子当摇篮,听妈妈唱《摇篮曲》入睡吧!

(欣赏过程中教师一边跟录音唱歌,一边轻抚每个幼儿,让幼儿通过听、身体接触进一步感受

摇篮曲的优美、温柔和宁静。)

大班音乐与之配套的教案【篇四】

设计意图:

新《纲要》中指出,教育内容的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情,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户户都居住在高楼之中,因此,高楼对于孩子一点都不陌生,《数高楼》是一首活泼而富有童趣的歌曲,形象的描绘出层层叠叠的高楼,本次活动让幼儿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用身体动作的变化表现高楼,并用各种动作来表现歌曲中的念白部分,从而使幼儿体验到与同伴合作演唱的乐趣。

实施策略:

为提高幼儿对歌曲的理解和表现力,在教学活动中,我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愉快、自由的活动氛围,为幼儿搭建一个自我表现的舞台,感受音乐活动的快乐,通过游戏贯穿整个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体现游戏是孩子基本活动的特点,这样,幼儿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才会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活动目标:

1、能根据乐曲旋律尝试用身体动作的变化表现高楼。

2、能唱准歌曲中休止符和念白部分,变现出歌曲欢快的情绪。

3、体验与同伴合作边演唱的乐趣。

活动准备:

钢琴、音乐光盘

教学方法:视听结合法、讨论法、游戏法

教学重点:学会用多种方式变现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内容。

教学难点:附点音符和控牌的节奏掌握。

教学环节:

1、带领幼儿伴随着歌曲的音乐边跳恰恰舞便进入活动室,让幼儿通过律动初步感知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特点。

2、幼儿欣赏音乐并发挥想象创造表现高楼的动作,用身体变化来表现歌曲的念白部分。

3、在《数高楼》音乐中,启发幼儿合作并创造性的玩搭高楼的游戏,用演唱与合作表演的完美结合帮助幼儿巩固歌曲,同时让幼儿体会到合作表演的乐趣。

4、延伸活动:引导幼儿尝试创编动作借以更深层次的巩固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培养幼儿的自主创造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5、随着《恰恰恰》的音乐一起舞蹈,通过舞蹈让幼儿巩固歌曲中的恰恰恰的节奏,并结束本次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带领幼儿伴随着歌曲的音乐边跳恰恰舞边进入活动室,让幼儿通过律动初步感知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特点。

2、请幼儿说一说:“你见过什么样的高楼?最高的有几层?”请幼儿回答。

二: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的变化表现高楼(此环节实施目标1)

1、教师用下蹲、半蹲、直立、高举双手来表现高楼,请幼儿猜一猜是几层楼,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请幼儿想象还可以用什么样的动作表现高楼,并请幼儿表演,其他幼儿模仿。

三:学唱歌曲并进行表演(此环节实施目标2)

1、播放音乐光盘,请幼儿欣赏歌曲《数高楼》并回答问题:从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幼儿回答。

2、教师弹奏歌曲,边弹边唱,请幼儿欣赏并提问:歌曲中是怎样变现高楼的?幼儿回答。

3、引导幼儿变化手的动作来变现歌曲中的念白部分。

4、加动作与幼儿一起完整演唱歌曲《数高楼》

三:请幼儿进行表演唱,体验与同伴合作边演唱的快乐(此环节实施目标3)

1、请两名教师合作表演歌曲《数高楼》

2、请幼儿两人一组表演歌曲《数高楼》

3、幼儿跟随音乐完整演唱歌曲并做动作。

4、引导幼儿围成圆圈跟随音乐演唱歌曲并做动作。

四:拓展延伸

请幼儿创新更逗表演方法(打枪、甩手、、、、)

五:结束活动:

幼儿跟随《恰恰恰》的音乐一起舞蹈,通过舞蹈让幼儿巩固歌曲中的恰恰恰的节奏,并结束本次活动。

大班音乐与之配套的教案【篇五】

设计意图:

龙是炎黄子孙的象征,是中国人心中神圣的形象。舞龙也是民间流传下来的众人皆知,又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活动。每逢重大节日、庆祝活动的时候,我们县区就会以舞梭龙来表达喜悦的心情。深受群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经常能看到孩子们模仿着舞龙的动作,乐此不疲。为了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和喜爱本乡本土的文化艺术,因此设计了这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感受民乐中热烈欢腾的气氛,引导幼儿了解和喜爱我们的民族文化。

2、引导幼儿欣赏乐曲,分辨乐曲结构。

3、培养幼儿与同伴相互协调配合的好习惯,体验舞龙的乐趣。

4、熟悉歌曲旋律,为歌曲创编动作。

5、感受乐曲欢快富有律动感的情绪。

环境创设:

用绸带、彩带、鞭炮、龙的图片、梭龙道具、民乐乐器(锣、鼓、钹等),装饰活动室四周,营造喜庆的氛围。

活动重点难点:

1、引导幼儿通过反复感受音乐,感知全曲旋律昂扬,热情洋溢,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

2、感知乐曲的结构。

活动准备:

1、音乐磁带、录音机、VCD盘。

2、乐曲图谱。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兴趣引入。

在欢快的《喜洋洋》乐曲中,教师带幼儿跳舞进入活动室入座。

二、欣赏录像,初步感受乐曲。

看完录像后,教师提问:

1、你们看到录像里的人们在干什么?为什么要舞龙?

2、我们现在也一起来学着舞龙的动作,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情,好吗?(再次播放录像,幼儿自由表现)

小结:舞龙是民间流传下来的民间艺术活动。每逢有重大节日、庆祝活动的时候,我们县区都会以舞梭龙来表达欢庆。

三、再次完整地欣赏乐曲。(放音乐磁带)

欣赏后,提问:

1、听完这首乐曲,你们心里有什么感受?

2、你最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

小结:这首曲子的名字叫《金蛇狂舞》,是我国著名作曲聂耳根据古老的民间乐曲《倒八板》加以改编的。这首乐曲旋律昂扬,热情洋溢,表现一种热闹喜庆的气氛,适合在欢腾热闹的场所播放。

3、想一想,这么热闹欢腾的音乐,还可以在什么时候播放?

(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

四、分段欣赏,深入的理解与感受。

教师:“这首乐曲有几段?”(三段)

1、教师出示图谱(一),引导幼儿边看图谱边欣赏第一段音乐后,提问:“听了这一段音乐,你感觉怎么样?”第一段有几个乐句?(3个)我们给它取名为A段。图谱一(略)

2、幼儿边看图谱(二)边欣赏第二段音乐后,教师提问:“第二段音乐和第一段音乐相似吗?”听了这一段音乐感觉怎么样?我们给这一段音乐取名为B段。

图谱二(略)

3、幼儿边看图谱(三)边欣赏第三段音乐后,教师提问:“这一段音乐与第几段音乐相似?(A段)有哪儿不一样吗?”(结尾部分)第三段音乐有几个乐句?(4个),我们给它取名为C段。

图谱三(略)

4、教师小结:《金蛇狂舞》分三段:A、B、C段。

五、整体欣赏,自由表现。

1、过渡语: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了,小朋友们一定会很开心。现在请你们选择一样梭龙道具或是乐器,一起舞起来吧。

2、幼儿自由选择道具,在音乐声中大胆创作表现。(教师重点引导幼儿相互合作)

活动反思:

音乐欣赏是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并能丰富音乐想象力,开阔幼儿音乐视野,提高音乐听觉能力和音乐素质;音乐欣赏也是向幼儿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幼儿通过欣赏作品,能从中体会对生活的感受与理解,抒发情怀,愉悦身心。

《金蛇狂舞》是一节大班音乐欣赏活动,由于它的乐曲结构是幼儿不易掌握的,于是我采用图谱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形象,分辨乐曲结构,帮助孩子去体验音乐和表现音乐,解决了活动中的重点、难点。另外,在进行游戏活动中,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道具充分利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可以说孩子们已经主动投入并沉迷在音乐之中,他们在主动的感受音乐、欣赏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将活动达到**。

整个活动都是在教师有序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能动性,达到本次活动的目的。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堂好的音乐欣赏课应该体现“教学生活化”的教育理念。我想,好的音乐欣赏课应该是一种艺术享受,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在新的教育理念的熏陶下,和孩子们一起探索,一起成长!

高一数学教案推荐14篇


我们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高一数学教案。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 学生反应可以帮助教师调整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数学教案 篇1

1.在开学初,我就教学几何画板4。0的用法,在教函数图象画法的过程当中,发现学生根据选定坐标作点时,不太注意选择横坐标与纵坐标的顺序,本课设计起源于此。虽然几何画板4。04中,能直接根据函数解析式画出图象,但这样反而不能揭示图象对称的本质,所以本节课教学中,我有意选择了几何画板4。0进行教学。

2.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学习过程当中,可借助于生动直观的形象来引导人们的思想过程,但常常由于图形或想象的错误,使人们的思维误入歧途,因此我们既要借助直观,但又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摆脱直观而形成抽象概念,要注意过于直观的例子常常会影响学生正确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

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在直观化方面有很强的表现能力,如在函数的图象、图形变换等方面,利用计算机都可得到其他直观工具不可能有的效果;如果只是为了直观而使用计算机,但不能达到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促进学生思维的目的的话,这样的教学中,计算机最多只是一种普通的直观工具而已。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计算机更多的是作为学生探索发现的工具,学生不但发现了函数与其反函数图象间的对称关系,而且在更深层次上理解了反函数的概念,对反函数的存在性、反函数的求法等方面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当前计算机用于中学数学的主要形式还是以辅助为主,更多的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直观工具,有时甚至只是作为电子黑板使用,今后的发展方向应是:将计算机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让学生通过计算机发现探索,甚至利用计算机来做数学,在此过程当中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促进数学思维,发展数学创新能力。

3.在引出两个函数图象对称关系的时候,问题设计不甚妥当,本来是想要学生回答两个函数图象对称的关系,但学生误以为是问如何由y=x3的图象得到y=的图象,以致将学生引入歧途。这样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是必须力求避免的。

高一数学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必修1》(人教A版)《1.2.1 函数的概念》共3课时,本节课是第1课时。

托马斯说:“函数概念是近代数学思想之花”。 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如物体运动,气温升降,投资理财等都可以用函数的模型来刻画,是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世界和预测未来的重要工具。

函数是数学的重要的基础概念之一,是高等数学重多学科的基础概念和重要的研究对象。同时函数也是物理学等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知识和研究工具,教学内容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函数的的重要性正如恩格斯所说:“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尔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就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就进入了数学”。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主体内容,学生在中学阶段对函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一)初中从运动变化的角度来刻画函数,初步认识正比例、反比例、一次和二次函数;(二)高中用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刻画函数,研究函数的性质,学习典型的对、指、幂和三解函数;(三)高中用导数工具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和最值。

1.有利条件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认为,有效的概念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中寻找新概念的固着点,引导学生通过同化或顺应,掌握新概念,进而完善知识结构。

初中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对函数进行定义的,它反映了历史上人们对它的一种认识,而且这个定义较为直观,易于接受,因此按照由浅入深、力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内容编排原则,函数概念在初中介绍到这个程度是合适的。也为我们用集合与对应的观点研究函数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不利条件

用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定义函数,形式和内容上都是比较抽象的,这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一个挑战,是本节课教学的一个不利条件。

三、教学目标分析

课标要求: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能从集合与对应的角度理解函数的概念,更要理解函数的本质属性;

⑵理解函数的三要素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⑶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通过丰富实例,使学生建立起函数概念的背景,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数学模型;

⑵在函数实例中,通过对关键词的强调和引导使学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在此基础上再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感悟事物之间联系与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对函数概念的理解,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重点依据:初中是从变量的角度来定义函数,高中是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二者反映的本质是一致的,即“函数是一种对应关系”。 但是,初中定义并未完全揭示出函数概念的本质,对y?1这样的函数用运动变化的观点也很难解释。在以函数为重要内容的高中阶段,课本应将函数定义为两个数集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按照这种观点,使我们对函数概念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也很容易说明y?1这函数表达式。因此,分析两种函数概念的关系,让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函数的概念应为本节课的重点。

突出重点:重点的突出依赖于对函数概念本质属性的把握,使学生通过表面的语言描述抓住概念的精髓。

2.教学难点:第一: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抽象的概念;第二:符号“y=f(x)”的含义的理解.

难点依据:数学语言的抽象概括难度较大,对符号y=f(x)的理解会受到以前知识的负迁移。

突破难点:难点的突破要依托丰富的实例,从集合与对应的角度恰当地引导,而对抽象符号的理解则要结合函数的三要素和小例子进行说明。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教师导学法、知识迁移法和知识对比法,从学生熟悉的丰富实例出发,关注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基础,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从初中的函数概念自然过度到函数的近代定我。

2.学法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模型法分析函数问题、通过自主学习法总结“区间”的知识。

高一数学教案 篇3

第二十四教时

教材:倍角公式,推导和差化积及积化和差公式

目的:继续复习巩固倍角公式,加强对公式灵活运用的训练;同时,让学生推导出和差化积和积化和差公式,并对此有所了解。

过程:

一、 复习倍角公式、半角公式和万能公式的推导过程:

例一、 已知 , ,tan = ,tan = ,求2 +

(《教学与测试》P115 例三)

解:

又∵tan2 0,tan 0 ,

2 + =

例二、 已知sin cos = , ,求 和tan的值

解:∵sin cos =

化简得:

∵ 即

二、 积化和差公式的推导

sin( + ) + sin( ) = 2sincos sincos = [sin( + ) + sin( )]

sin( + ) sin( ) = 2cossin cossin = [sin( + ) sin( )]

cos( + ) + cos( ) = 2coscos coscos = [cos( + ) + cos( )]

cos( + ) cos( ) = 2sinsin sinsin = [cos( + ) cos( )]

这套公式称为三角函数积化和差公式,熟悉结构,不要求记忆,它的优点在于将积式化为和差,有利于简化计算。(在告知公式前提下)

例三、 求证:sin3sin3 + cos3cos3 = cos32

证:左边 = (sin3sin)sin2 + (cos3cos)cos2

= (cos4 cos2)sin2 + (cos4 + cos2)cos2

= cos4sin2 + cos2sin2 + cos4cos2 + cos2cos2

= cos4cos2 + cos2 = cos2(cos4 + 1)

= cos22cos22 = cos32 = 右边

原式得证

三、 和差化积公式的推导

若令 + = , = ,则 , 代入得:

这套公式称为和差化积公式,其特点是同名的正(余)弦才能使用,它与积化和差公式相辅相成,配合使用。

例四、 已知cos cos = ,sin sin = ,求sin( + )的值

解:∵cos cos = , ①

sin sin = , ②

四、 小结:和差化积,积化和差

五、 作业:《课课练》P3637 例题推荐 13

P3839 例题推荐 13

P40 例题推荐 13

高一数学教案 篇4

一、本课数学内容的本质、地位、作用分析

普通高中课标教材必修1共安排了三章内容,第一章是《集合与函数的概念》,第二章是《基本初等函数(Ⅰ)》,第三章是《函数的应用》。第三章编排了两块内容,第一部分是函数与方程,第二部分是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本节课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正是在这种建立和运用函数模型的大背景下展开的。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函数零点的定义和函数零点存在的判定依据,这两者显然是为下节“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这一“函数的应用”服务的,同时也为后续学习的算法埋下伏笔。由此可见,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与整章、整册综合成一个整体,学好本节意义重大。

函数在数学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函数与其他知识具有广泛的联系,而函数的零点就是其中的一个链结点,它从不同的角度,将数与形,函数与方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方程本身就是函数的一部分,用函数的观点来研究方程,就是将局部放入整体中研究,进而对整体和局部都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学会用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为后面函数与不等式和数列等其他知识的联系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内容包含三大知识点:

一、函数零点的定义;

二、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等价关系;

三、零点存在性定理。

结合本节课引入三大知识点的方法,设定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如下:

1.结合方程根的几何意义,理解函数零点的定义;

2.结合零点定义的探究,掌握方程的实根与其相应函数零点之间的等价关系;

3.结合几类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特征,掌握判断函数的零点个数和所在区间的方法.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函数的性质,具备了初步的数形结合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特殊函数图象的分析进行展开的,是培养学生“化归与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的优质载体。

结合本节课教学主线的设计,设定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如下:

1.通过化归与转化思想的引导,培养学生从已有认知结构出发,寻求解决棘手问题方法的习惯;

2.通过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培养学生主动应用数学思想的意识;

3.通过习题与探究知识的相关性设置,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得出判断函数的零点个数和所在区间的方法;

4.通过对函数与方程思想的不断剖析,促进学生对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

由于本节课将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为主体形式,故设定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如下:

1.让学生体验化归与转化、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这三大数学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意义与价值;

2.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和严密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3.使学生感受学习、探索发现的乐趣与成功感。

三、教学问题诊断

学生具备的认知基础:

1.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和相应函数图象与x轴的联系;

3.将数与形相结合转化的意识。

学生欠缺的实际能力:

1.主动应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还不强;

2.将未知问题已知化,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化归意识淡薄;

3.从直观到抽象的概括总结能力还不够;

4.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探究意识有待提高。

对本节课的教学,教材是利用一组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关系来引入函数零点的。这样处理,主要是想让学生在原有二次函数的认知基础上,使其知识得到自然的发生发展。理解了像二次函数这样简单的函数零点,再来理解其他复杂的函数零点就会容易一些。但学生对如何解一元二次方程以及二次函数的图象早就熟练了,这样的引入过程使学生感到平淡,激发不起他们的兴趣,他们对零点的理解也只会浮于表面,也无法使其体会引入函数零点的必要性,理解不了方程根存在的本质原因是零点的存在。

教材是通过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才得到判断函数y=f(x)在(a,b)内有零点的一种条件的,如果不能有效地对该过程进行引导,容易出现学生被动接受,盲目记忆的结果,而丧失了对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进行培养的机会。

教材中零点存在性定理只表述了存在零点的条件,但对存在零点的个数并未多做说明,这就要求教师对该定理的内涵和外延要有清晰的把握,引导学生探究出只存在一个零点的条件,否则学生对定理的内容很容易心存疑虑。

四、本节课的教法特点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本节课教法的几大特点总结如下:

1.以问题为主线贯穿始终;

2.精心设置引导性的语言放手让学生探究;

3.注重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法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

4.在探究过程中引入新知识点,在引入新知识点后适时归纳总结,进行探究阶段性成果的应用。

由于所设置的主线问题具有很高的探究价值,所以预期学生热情会很高,积极性调动起来,那整节课才能活起来;

由于为了更好地组织学生探究所设置的引导性语言,重在去挖掘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和他们最真实体会到的困难,所以通过学生活动会更多地暴露他们在基础知识掌握方面的缺憾,免不了要随时纠正对过往知识的错误理解;

因为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渗透数学思想,学生对亲身经历的解题方法就会有更深的体会,主动应用数学思想的意识在上升,对于主线问题也应该可以迎刃而解;

因为在探究过程中引入新知识点,学生对新知识产生的必要性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同时在新知识产生后,又适时地加以应用,学生对新知识的应用能力不断提高。

高一数学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含有“或”、“且”、“非”复合命题的概念及其构成形式;

(2)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

(3)能用逻辑联结词和简单命题构成不同形式的复合命题;

(4)能识别复合命题中所用的逻辑联结词及其联结的简单命题;

(5)会用真值表判断相应的复合命题的真假;

(6)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技能.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判断复合命题真假的方法;难点是对“或”的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从事任何工作、学习,都离不开逻辑.具有一定逻辑知识是构成一个公民的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数学的特点是逻辑性强,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所学的'教学比初中更强调逻辑性.如果不学习一定的逻辑知识,将会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经常犯逻辑性的错误.其实,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开始接触一些简易逻辑的知识.

初一平面几何中曾学过命题,请同学们举一个命题的例子.(板书:命题.)

(从初中接触过的“命题”入手,提出问题,进而学习逻辑的有关知识.)

学生举例: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 ……(1)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

教师提问:“……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是不是命题?……(3)

(同学议论结果,答案是肯定的.)

教师提问:什么是命题?

(学生进行回忆、思考.)

概念总结:对一件事情作出了判断的语句叫做命题.

(教师肯定了同学的回答,并作板书.)

由于判断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所以命题有真假之分,命题(1)、(2)是真命题,而(3)是假命题.

(教师利用投影片,和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例1 判断以下各语句是不是命题,若是,判断其真假:

命题一定要对一件事情作出判断,(3)、(4)没有对一件事情作出判断,所以它们不是命题.

初中所学的命题概念涉及逻辑知识,我们今天开始要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介绍简易逻辑的知识.

2.讲授新课

大家看课本(人教版,试验修订本,第一册(上))从第25页至26页例1前,并归纳一下这段内容主要讲了哪些问题?

(片刻后请同学举手回答,一共讲了四个问题.师生一道归纳如下.)

(1)什么叫做命题?

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

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这语句有没有对一件事情作出了判断,疑问句、祈使句都不是命题.有些语句中含有变量,如 x2-5x+6=0

中含有变量 ,在不给定变量的值之前,我们无法确定这语句的真假(这种含有变量的语句叫做“开语句”).

(2)介绍逻辑联结词“或”、“且”、“非”.

“或”、“且”、“非”这些词叫做逻辑联结词.逻辑联结词除这三种形式外,还有“若…则…”和“当且仅当”两种形式.

命题可分为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

不含逻辑联结词的命题叫做简单命题.简单命题是不含其他命题作为其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不能再分解成其他命题)的命题.

由简单命题和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叫做复合命题,如“6是自然数且是偶数”就是由简单命题“6是自然数”和“6是偶数”由逻辑联结词“且”构成的复合命题.

(4)命题的表示:用p ,q ,r ,s ,……来表示.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作补充和强调,特别是对复合命题的概念作出分析和展开.)

我们接触的复合命题一般有“p 或q ”“p且q ”、“非p ”、“若p 则q ”等形式.

给出一个含有“或”、“且”、“非”的复合命题,应能说出构成它的简单命题和弄清它所用的逻辑联结词;应能根据所给出的两个简单命题,写出含有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复合命题.

对于给出“若p 则q ”形式的复合命题,应能找到条件p 和结论q .

在判断一个命题是简单命题还是复合命题时,不能只从字面上来看有没有“或”、“且”、“非”.例如命题“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此命题字面上无“且”;命题“5的倍数的末位数字不是0就是5”的字面上无“或”,但它们都是复合命题.

3.巩固新课

例2 判断下列命题,哪些是简单命题,哪些是复合命题.如果是复合命题,指出它的构成形式以及构成它的简单命题.

(1)5 ;

(2)0.5非整数;

(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5)平行线不相交;

(6)若ab=0 ,则a=0 .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辨析.教材中对“若…则…”不作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作些补充.)

高一数学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a在知识上: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

b在能力上: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通过阶梯性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在情感上: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①等差数列的概念。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不完全归纳法,对此并不熟悉因此用不完全归纳法推导等差数列的同项公式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同时,学生对“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较为陌生,因此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

二、学情教法分析:

对于三中的高一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教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针对高中生这一思维特点和心理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学法指导:

在引导分析时,留出学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由(一)复习引入(二)新课探究(三)应用举例(四)反馈练习(五)归纳小结(六)布置作业,六个教学环节构成。

(一)复习引入:

1.从函数观点看,数列可看作是定义域为__________对应的一列函数值,从而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就是相应函数的______。(N﹡;解析式)

通过练习1复习上节内容,为本节课用函数思想研究数列问题作准备。

2.小明目前会100个单词,他她打算从今天起不再背单词了,结果不知不觉地每天忘掉2个单词,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减为:100,98,96,94,92 ......

3. 小芳只会5个单词,他决定从今天起每天背记10个单词,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增为5,10,15,20,25 ......

通过练习2和3引出两个具体的等差数列,初步认识等差数列的特征,为后面的概念学习建立基础,为学习新知识创设问题情站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学生观察两个数列特点,引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对问题的总结又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能力。

(二) 新课探究

1、由引入自然的给出等差数列的概念: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强调:

① “从第二项起”满足条件;

②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

③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必须是同一个常数(强调“同一个常数” )。

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由学生将等差数列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归纳出数学表达式:an+1-an=d (n≥1)同时为了配合概念的理解,我找了5组数列,由学生判断是否为等差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找出公差。

1. 9 ,8,7,6,5,4,……;√ d=-1

2. 0.70,0.71,0.72,0.73,0.74……;√ d=0.01

3. 0,0,0,0,0,0,…….; √ d=0

4. 1,2,3,2,3,4,……;×

5. 1,0,1,0,1,……×

其中第一个数列公差0,第三个数列公差=0

由此强调: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是0

高一数学教案 篇7

本文题目:高一数学教案:对数及其运算教案

一、对数的概念

编写人:审稿人:

班级:姓名:小组: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对数的概念;

2)能熟练地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转化.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对数的概念

难点:对对数概念的理解

三、知识链接

1.指数函数:(),,0

2.运算性质:

四.学习过程:

阅读课本,解答下面问题:

1、对数的定义:一般地,如果()的b次幂等于N,即,那么

数叫做以为底的对数,记作:.

其中叫做对数的,叫做.

2、把下列指数式写成对数式

①、②、③、

3、把下列对数式写成指数式

①、;②;③;

阅读课本,解答下面问题:

4、特殊对数

通常以为底的对数叫常用对数,并把简记作

在科学技术中常使用以无理数为底的对数,以为底的对数称为自然对数,并把简记作.

如:;.

5、根据对数式与指数式的关系,填写下表中空白处的名称.

式子名称

指数式

对数式

6、思考交流

高一数学教案 篇8

经典例题

已知关于 的方程 的实数解在区间 ,求 的取值范围。

反思提炼:1.常见的四种指数方程的一般解法

(1)方程 的解法:

(2)方程 的解法:

(3)方程 的解法:

(4)方程 的解法:

2.常见的三种对数方程的一般解法

(1)方程 的解法:

(2)方程 的解法:

(3)方程 的解法:

3.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转化。

4.通过数形结合解决方程有无根的问题。

课后作业:

1.对正整数n,设曲线 在x=2处的切线与轴交点的纵坐标为 ,则数列 的前n项和的公式是

[答案] 2n+1-2

[解析] ∵=xn(1-x),∴′=(xn)′(1-x)+(1-x)′xn=nxn-1(1-x)-xn.

f ′(2)=-n2n-1-2n=(-n-2)2n-1.

在点x=2处点的纵坐标为=-2n.

∴切线方程为+2n=(-n-2)2n-1(x-2).

令x=0得,=(n+1)2n,

∴an=(n+1)2n,

∴数列ann+1的前n项和为2(2n-1)2-1=2n+1-2.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中,已知点P是函数 的图象上的动点,该图象在P处的切线 交轴于点M,过点P作 的垂线交轴于点N,设线段MN的中点的纵坐标为t,则t的最大值是_____________

解析:设 则 ,过点P作 的垂线

,所以,t在 上单调增,在 单调减, 。

高一数学教案 篇9

一、本课数学内容的本质、地位、作用分析

普通高中课标教材必修1共安排了三章内容,第一章是《集合与函数的概念》,第二章是《基本初等函数(Ⅰ)》,第三章是《函数的应用》。第三章编排了两块内容,第一部分是函数与方程,第二部分是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本节课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正是在这种建立和运用函数模型的大背景下展开的。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函数零点的定义和函数零点存在的判定依据,这两者显然是为下节“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这一“函数的应用”服务的,同时也为后续学习的算法埋下伏笔。由此可见,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与整章、整册综合成一个整体,学好本节意义重大。

函数在数学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函数与其他知识具有广泛的联系,而函数的零点就是其中的一个链结点,它从不同的角度,将数与形,函数与方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方程本身就是函数的一部分,用函数的观点来研究方程,就是将局部放入整体中研究,进而对整体和局部都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学会用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为后面函数与不等式和数列等其他知识的联系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内容包含三大知识点:

一、函数零点的定义;

二、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等价关系;

三、零点存在性定理。

结合本节课引入三大知识点的方法,设定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如下:

1.结合方程根的几何意义,理解函数零点的定义;

2.结合零点定义的探究,掌握方程的实根与其相应函数零点之间的等价关系;

3.结合几类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特征,掌握判断函数的零点个数和所在区间的方法.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函数的性质,具备了初步的数形结合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特殊函数图象的分析进行展开的,是培养学生“化归与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的优质载体。

结合本节课教学主线的设计,设定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如下:

1.通过化归与转化思想的引导,培养学生从已有认知结构出发,寻求解决棘手问题方法的习惯;

2.通过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培养学生主动应用数学思想的意识;

3.通过习题与探究知识的相关性设置,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得出判断函数的零点个数和所在区间的方法;

4.通过对函数与方程思想的不断剖析,促进学生对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

由于本节课将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为主体形式,故设定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如下:

1.让学生体验化归与转化、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这三大数学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意义与价值;

2.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和严密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3.使学生感受学习、探索发现的乐趣与成功感。

三、教学问题诊断

学生具备的认知基础:

1.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和相应函数图象与x轴的联系;

3.将数与形相结合转化的意识。

学生欠缺的实际能力:

1.主动应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还不强;

2.将未知问题已知化,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化归意识淡薄;

3.从直观到抽象的概括总结能力还不够;

4.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探究意识有待提高。

对本节课的教学,教材是利用一组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关系来引入函数零点的。这样处理,主要是想让学生在原有二次函数的认知基础上,使其知识得到自然的发生发展。理解了像二次函数这样简单的函数零点,再来理解其他复杂的函数零点就会容易一些。但学生对如何解一元二次方程以及二次函数的图象早就熟练了,这样的引入过程使学生感到平淡,激发不起他们的兴趣,他们对零点的理解也只会浮于表面,也无法使其体会引入函数零点的必要性,理解不了方程根存在的本质原因是零点的存在。

教材是通过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才得到判断函数y=f(x)在(a,b)内有零点的一种条件的,如果不能有效地对该过程进行引导,容易出现学生被动接受,盲目记忆的结果,而丧失了对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进行培养的机会。

教材中零点存在性定理只表述了存在零点的条件,但对存在零点的个数并未多做说明,这就要求教师对该定理的内涵和外延要有清晰的把握,引导学生探究出只存在一个零点的条件,否则学生对定理的内容很容易心存疑虑。

四、本节课的教法特点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本节课教法的几大特点总结如下:

1.以问题为主线贯穿始终;

2.精心设置引导性的语言放手让学生探究;

3.注重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法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

4.在探究过程中引入新知识点,在引入新知识点后适时归纳总结,进行探究阶段性成果的应用。

由于所设置的主线问题具有很高的探究价值,所以预期学生热情会很高,积极性调动起来,那整节课才能活起来;

由于为了更好地组织学生探究所设置的引导性语言,重在去挖掘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和他们最真实体会到的困难,所以通过学生活动会更多地暴露他们在基础知识掌握方面的缺憾,免不了要随时纠正对过往知识的错误理解;

因为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渗透数学思想,学生对亲身经历的解题方法就会有更深的体会,主动应用数学思想的意识在上升,对于主线问题也应该可以迎刃而解;

因为在探究过程中引入新知识点,学生对新知识产生的必要性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同时在新知识产生后,又适时地加以应用,学生对新知识的应用能力不断提高。

高一数学教案 篇10

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

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

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

①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丧夫失子似乎有偶然性,然而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是那起决定作用的必然性。祥林嫂的丈夫死于旧社会中蔓延着的传染病伤寒,阿毛死于祥林嫂的贫困、劳碌。(若不是忙着打柴摘茶养蚕,能让年仅两三岁的孩子去剥豆吗?)因此,实质上,是罪恶的政权夺走了祥林嫂的丈夫和儿子的生命,使她陷于嫁而再寡的境地。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

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

A.鲁四老爷的态度:

鲁四老爷站在顽固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立场上,从精神上残酷地虐杀她。他暗暗地告诫四婶的那段话,就是置祥林嫂于死地而又不露一丝血痕的软刀子。(通过四婶先后喊出三句你放着罢,杀人不见血地葬送了祥林嫂的性命。)

B.人们的态度:

人们叫她的声调和先前很不同。

鲁迅用他那犀利的笔锋,从广阔的领域里揭示了封建社会黑暗的程度。

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她的精神却惨遭蹂躏。而柳妈的说鬼又给祥林嫂新的打击。

C.柳妈说鬼:

④祥林嫂是如何对待这如此沉重的打击的?其结果如何?

为了争得做人的权利,为了求得一线生存的希望,她在竭尽全力地反抗着:

她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整日劳碌着,以便积够十二元鹰洋,用捐门槛的方法去摆脱人们在阳世、阴世间给她设下的罪名,她忍受着咬啮人心的嘲笑和侮辱,在无边的寂寞和悲哀中,默默干了一年,这是何等坚韧的反抗精神啊!

而反抗的结果,出乎柳妈、祥林嫂的预想,这血淋淋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祥林嫂是无法赎罪的,祥林嫂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

4.结局:

当祥林嫂被折磨得像木偶人,丧失了当牛做马的条件后,鲁四老爷就一脚把她踢出门外,使她终于成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的僵尸。即使这样,她在临死前,还向我提出了三个问题:

A.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B.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C.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这是对魂灵的有无表示疑惑。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小结: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总之,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第三课时

本课时重点分析鲁四老爷、我和柳妈的形象。

一、检查作业:

二、分析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1.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①间接描写:

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②直接描写:

A.行动描写:

这表现在祥林嫂被抢走的两件事上:

当婆婆一边抢人一边来领工钱时,鲁四老爷把祥林嫂一文还没有的工钱全交给了婆婆。

与此相对照的是对被压迫的寡妇祥林嫂的冷酷无情。

祥林嫂曾那样辛勤地为鲁家劳动过,可当她遭到恶运时,鲁家却无动于衷,连祥林嫂走没走、怎么走的,都毫不过问,只是到了正午,四婶肚子饿了,这才想起了祥林嫂淘米时拿走米和淘箩,于是倾巢出动分头寻淘箩;连平时摆派头、端架子的鲁四老爷都踱出门外,直到河边,等看见米和淘箩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时,这才放心。这场虚惊,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在封建统治者的眼里,一个劳动妇女的命运都不如一个淘箩、一点米、一株菜,鲁四老爷冷酷残忍的嘴脸跃然纸上。

B.语言描写:

在祥林嫂的问题上,鲁四老爷一共开过六次口,说了百十来个字,却就把他反动、顽固、虚伪自私、阴险狠毒的性格特征,把他杀害祥林嫂的罪行,揭露得淋漓尽致。

a.祥林嫂被抢前:

b.祥林嫂被抢时:

c.当他为寻淘箩,踱到河边时:

d.紧接着,午饭之后,卫婆子又来时:

e.对四婶的暗暗告诫:

f.祥林嫂死后:

作为这六次开口背景的是鲁四老爷虚伪寒暄后的大骂其新党,它恰恰深刻地揭示了那六次开口的根源。

三、分析我这一形象: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四、分析柳妈:

问:有人认为柳妈是帮助鲁四老爷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你是怎样来看待这一问题呢?

明确: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之类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完全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

她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矛盾说明柳妈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的,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高一数学教案 篇11

她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矛盾说明柳妈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的,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同情他的人,也把他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

第四课时

本课时重点分析写作特点。

一、检查作业:

二、分析、讨论写作特点:

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2.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

①肖像描写:

三次变化:

②画眼睛(眼神):

3.倒叙的手法:

三、小结:

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1.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2.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课时:四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本课时重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研习课文:

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3、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第二课时

本课时重点分析祥林嫂形象。

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

情节、人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小说的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体现的。这一课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们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运,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题。而作为人物形象又是通过故事情节──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表现出来的。那么,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领会《祝福》的主题。

1.开端: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小说的一开始,祥林嫂就是封建的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因为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她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了命。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的悲惨的命运之中。按理说,年纪大约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在农村生活下去的,可是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于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鲁四老爷家里。

②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作者通过祥林嫂在鲁家生活的情况,写出了她的争扎与反抗。

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

她希望凭借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这就鲜明地揭示出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争扎。

然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的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她在鲁家做工只三个半月,由于鲁四老爷的支持(P:既然她的婆婆要她回去可说呢),被她婆婆像捆牲口一样,捆了躺在船板上,被抢了回去,封建的族权再次向她伸出了魔掌。

2.发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到深山野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封建宗法制度对祥林嫂的迫害而显示出了这种迫害是很残酷的呢?

高一数学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并能理解推导这些法则的依据和过程;

2、能较熟练地运用法则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对数的运算性质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2、问题:对数运算也有相应的运算性质吗?

二、学生活动:

1、观察教材P59的表2—3—1,验证对数运算性质、

2、理解对数的运算性质、

3、证明对数性质、

三、建构数学:

1)引导学生验证对数的运算性质、

2)推导和证明对数运算性质、

3)运用对数运算性质解题、

探究:

①简易语言表达:“积的对数=对数的和”……

②有时逆向运用公式运算:如

③真数的取值范围必须是:不成立;不成立、

④注意:,

四、数学运用:

1、例题:

例1、(教材P60例4)求下列各式的值:

(1);(2)125;(3)(补充)lg、

例2、(教材P60例4)已知,,求下列各式的值(结果保留4位小数)

(1);(2)、

例3、用,,表示下列各式:

例4、计算:

(1);(2);(3)

2、练习:

P60(练习)1,2,4,5、

五、回顾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对数的运算法则,公式的逆向使用、

六、课外作业:

P63习题5

补充:

1、求下列各式的值:

(1)6—3;(2)lg5+lg2;(3)3+、

2、用lgx,lgy,lgz表示下列各式:

(1)lg(xyz);(2)lg;(3);(4)、

3、已知lg2=0、3010,lg3=0、4771,求下列各对数的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四位)

(1)lg6;(2)lg;(3)lg;(4)lg32、

高一数学教案 篇13

教材:逻辑联结词

目的:要求学生了解复合命题的意义,并能指出一个复合命题是有哪些简单命题与逻辑联结词,并能由简单命题构成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复合命题。

过程:

一、提出课题:简单逻辑、逻辑联结词

二、命题的概念:

例:125 ① 3是12的约数 ② 0.5是整数 ③

定义: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命题。正确的叫真命题,错误的叫假命题。

如:①②是真命题,③是假命题

反例:3是12的约数吗? x5 都不是命题

不涉及真假(问题) 无法判断真假

上述①②③是简单命题。 这种含有变量的语句叫开语句(条件命题)。

三、复合命题:

1.定义:由简单命题再加上一些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叫复合命题。

2.例:

(1)10可以被2或5整除④ 10可以被2整除或10可以被5整除

(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菱形的

垂直且平分⑤ 对角线互相平分

(3)0.5非整数⑥ 非0.5是整数

观察:形成概念:简单命题在加上或且非这些逻辑联结词成复合命题。

3.其实,有些概念前面已遇到过

如:或:不等式 x2x60的解集 { x | x2或x3 }

且:不等式 x2x60的解集 { x | 23 } 即 { x | x2且x3 }

四、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

如果用 p, q, r, s表示命题,则复合命题的形式接触过的有以下三种:

即: p或q (如 ④) 记作 pq

p且q (如 ⑤) 记作 pq

非p (命题的否定) (如 ⑥) 记作 p

小结:1.命题 2.复合命题 3.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

高一数学教案 篇14

同情他的人,也把他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

第四课时

本课时重点分析写作特点。

一、检查作业:

二、分析、讨论写作特点:

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2.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

①肖像描写:

三次变化:

②画眼睛(眼神):

3.倒叙的手法:

三、小结:

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1.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2.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鲁迅作品的抛锚式教学初探

黄晓莉

抛锚式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模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活动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引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使他们进行真实的学习。所谓抛锚式教学,是要求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凭借学生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提出目标到达到目标的全过程。这类真实事例或问题就作为锚,而建立和确定这些事件或问题就可形象地比喻为抛锚。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也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而被确定了。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回顾语文教材编选鲁迅作品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出,近80年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不论中国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形势发生了多么深刻的变化,也不论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表现出怎样多元化的倾向,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作品数量也渐为古今中外名家之首。但由于鲁迅的作品既富于思想深度,又比较重视行文的技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普遍认为鲁迅的文章往往比较难教,学生则觉得较难理解。而运用抛锚式教学,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一、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语言艺术特点

鲁迅小说及其它作品,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的统一体。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其作品的思想性和文法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一)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涵

鲁迅作品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其具体表现在:

1.对传统文化的反省

鲁迅是第一个告别传统文化的文人。他超越了历史和价值,超越了感情与理智,对传统文化思想进了整体反省。比如,鲁迅的小说集中地、真实地反映了传统文化的背景下的中国近代农村的社会现实,在其小说的宁静、平淡中透露出遮掩不住的沉闷和令人窒息的气息。

2.重视人文性与思想性

没有人文背景的文章,在鲁迅的作品里几乎是没有的。鲁迅在传统文化的广阔背景之上,表现了社会的变迁,意识的骚动与沉寂,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作者深深地切入传统文化稳定结构的内核,探究人物活动的内在因素,揭示传统文化下人物、社会、历史的必然。

3.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鲁迅的许多作品,表现了他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他揭露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文人的阴险无耻,激励人们继续战斗。这是鲁迅先生一贯精神的表露。

(二)鲁迅作品的语言艺术特点

鲁迅的许多作品用笔深刻冷隽,句法简洁生动,体裁新颖独创,堪称是语言艺术的典范。

1.娴熟的文法

鲁迅的小说已形成了他的风格。他比较喜欢用倒叙的方法,常以此切入正题。这种方法完全打破了传统章回小说的老套路,避免了小说叙事中的拖沓与冗长,而直接把读者引入了作者的叙述空间,更便于作品主题思想的揭露。

2.细腻的描写和合理的剪裁

鲁迅作品的叙述极有条理,凡与主题无关的内容他绝不提及,但又十分注意使主题在含蕴百迭中得到升华。但凡文中的故事,一定是很完整的,其细节的刻划也非常细腻。比如:阿Q干什么活,祥林嫂怎么死的,孔乙己如何隐身而亡,迅哥儿的故乡又是如何变化的等等,没有不认真雕凿的。

3.体裁的多样性与灵活性

鲁迅在文艺创新中,作过了各种尝试:超现实主义的日记形式(《狂人日记》)、象征主义(《药》)、简短复述(《一件小事》)、持续独白(《头发的故事》)、集体的讽刺(《风波》)、自传体小说(《故乡》)、谐谑史诗(《阿Q正传》)、反讽(《伤逝》)等等,围绕叙述这个核心表现出了高度灵活性,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熟稔的写作技巧。

4.追求简洁生动的文字效果

鲁迅作品的遣词造句与众不同,用字造句都经过深思熟虑、千锤百炼,这正是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这里既有鲁迅字斟句酌的文字运用的态度问题,也有他对文字表达的刻意追求。例如,他最恨的是那些以道学先生自命的人,所以他描写脑筋简单的乡下人时用笔比较宽容;但一写到《阿Q正传》里的赵太爷、《祝福》里的鲁四老爷等等,便针针见血,丝毫不肯容情了。他写《阿Q正传》看起来是为了痛陈阿Q这类人,想淋漓尽致地将他的丑态形容一下。然而在读到阿Q被枪毙这段情节时,我们就能从字里行间里觉得真正可恶的还是那些赵太爷、钱举人、把总老爷这些土豪劣绅,阿Q不过做了他们的牺牲品罢了。

二、鲁迅作品教学中的抛锚式教学策略

上文谈到,鲁迅的作品由于其独有的特点,使得其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如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一篇难度较大的文章化繁为简传输给学生,使他们既能接受到语言的能力训练,又能使其从中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这确实需要我们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在教学中,我发现抛锚式教学是一个比较好的策略。其主要的方法,就是从组织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入手来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并在此过程中寻求对作品的理解。

"人之初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