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古诗词课件

发布时间: 2023.06.19

古诗词课件汇集4篇。

教师带着预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认真地给学生上课。每位老师都要仔细地思考自己的教案内容。制定和实施教案是展现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如果您需要关于“古诗词课件”相关方面的建议,欢迎大家浏览本文章,希望对您有所启迪!

古诗词课件(篇1)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1.了解诗人的生平。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古诗词课件(篇2)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十分熟悉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1.全体同学齐背《所见》(清袁枚所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2.交流《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3.过渡: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敢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4.师配乐范读。

5.生猜大意,交流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来描述,如:悠闲、舒适、自在、自得其乐等。

1.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2.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3.指名诵读,正音。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4.师生互动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5.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6.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

1.师: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2.生互动交流。

师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我想,大家一定会记住这个牧童,记住他在风中吹奏的曲子,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

1.观察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看一看,诗歌是怎么描写他们的?

2.生自由读诗。“遮”,注意要读翘舌音。记住字形。读通、读顺全诗。

3.通过读注释或借助工具书,基本理解诗歌大意。

1.指名读诗,正音,注意“篙、棹”两个生字的读音。

2.再读全诗,并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读懂。

3.师生互动交流诗歌大意,可以先交流自己读懂的语句,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共同交流探讨。

(全诗大意:一只不再扬帆划桨的小船中间,坐着两个小男孩,很奇怪的是,没有下雨,这两小孩居然撑着伞,仔细一看,原来他们撑伞不是为了遮风挡雨,而是舞动着伞柄起到类似扬帆的作用。)

4.说一说,这两个小男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5.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样子。通过朗读把两个小童天真、淘气的样子表现出来。

6.指名读、齐读。读后点评。

1.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中间有个分隔符号,前者是词牌,后面是词的题目。)

2.师生互动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3.师小结:词原是配乐而歌唱的一种诗体,起源于唐代,宋代是词鼎盛时期,句的长短随着曲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也就是上下两段。宋代的苏东坡、李清照等都是著名的词人。

1.课题入手,想象内容。

师:课文描写的村居生活是怎样的一幅场景?诗人是怎么描写的?

2.练习朗读,读准生字音,读顺诗句。

3.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困惑,或板书黑板,或与学生个别交流。提倡组内合作,借助注释以及工具书,初步理解词的大意。

4.指名读文。其他同学正音、评价,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亡、剥”两个字在本课的读音。

5.交流比较生僻、不易理解的词。如,醉里、相媚好、亡赖。

6.指名说大意,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距离农家低小的屋檐不远处,是一条清澈流淌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绿色的青草,屋檐下,有两个头发发白的老头、老太正借着酒意说着悄悄话。大儿子十分勤快,在溪边的田间地头种豆,老二呢,正忙着编织鸡笼。最顽皮、可爱的莫过于最小的那个孩子了,瞧,他趴在溪边剥莲蓬,正忙得不亦乐乎呢!)

1.师:这一家子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能想象得出老两口正在说什么悄悄话吗?

2.生各抒己见。只要想象合理,都应该给予肯定。

3.这一家子的其乐融融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么怎样通过朗读把这样的一家子带到我们面前呢?请同学们边读边在头脑里产生相应的画面,看看他们各自在忙些什么?

4.生自由练读。展示读,集体评议,纠正。再读。提醒学生在读的时候是否表现出乡村自然环境的优美,“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温馨、和睦,以及“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轻松、活泼、愉快。

1.师:词本身就是为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建议学生自己尝试配乐演唱。师可范唱苏轼的《水调歌头》,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1.师:关于词、关于辛弃疾,我们才刚刚有了很肤浅的认识,希望同学们课外多阅读些经典文学作品,吸取更多传统文化的精华,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

2.诵读全词,结束本课时学习。

2.收集、背诵其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开展一次背诵比赛。

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

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在学生朗读中,注意正音。“蓑”读suō,“遮”读zhē,不要读成平舌音。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1.学习第一首诗。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

牧童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

(4)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加上自己的想象,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一说。

2.学习第二首诗。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

“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

(3)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1.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短文。

一、揭题,初知“美”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3)村居,词的题目。“居”什么意思?(居住)“村居”呢?(居住在乡村)

二、初读,走近“美”

1.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4.学生再读。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三、品读,感受“美”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看图知道。你感到了什么?(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学生朗读。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3)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面的内容。

(4)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5)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6)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四、再读全词,回味“美”

1.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继续品味“醉”字。)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你呢?

4.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延伸“美”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古诗词课件(篇3)

①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③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①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②课文插图。

①板书课题。

②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③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④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①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②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③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④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①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②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①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②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③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①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②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③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①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②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③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④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①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②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③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④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①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②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③默写两首古诗。

古诗词课件(篇4)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际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钯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尤其是后两句写的意趣横生,意味深远,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却在茂盛成阴的桑树下学种瓜。这些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十分有趣,也颇有特色,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年的赞扬。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看,初春的远山刚蒙上几分绿色,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翁头载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了解诗词内容,感受古诗词中描绘的乡村风光,体会诗人在诗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诗。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

1、学习前两首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学生准备有关翁卷,范成大的生平资料,老师准备相应的音乐带。

老师:同学们,本单元我们随作者领略了中外的田园风光,体会到了自然、质朴、和谐、静谧的乡情,今天,我们再来走进古代诗人为我们描绘的田园美景,学习《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你也一定会陶醉其中的。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1、作者简介,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一生没有做官,他的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

2、阅读诗文:

⑴ 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结合注解,理解诗意。

⑶ 想象画面,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⑵ 理解诗词的意思: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白满川:指稻田里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子规:杜鹃鸟。

句意: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满是绿色,稻田里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句意,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都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采桑养蚕,又是插秧种田。

4、读诗文,想画面,说感受:

(播放音乐带,有感情的朗读)。诗文展示四月的乡间充满生机,一派繁荣的景象,同时勾画了农民在四月里紧张、繁忙的劳动场景,表达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1、作者简介:

范大成:苏州吴县人(今江苏)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他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合称南宁四大家。他的诗忧国忧民,多有佳作,晚年隐居,写了《四时田园杂兴》60首,是他一生田园诗的代表作,反映农民的劳动生活和民生疾苦。这里选的是《夏日》中的一首。

2、自主学习,了解诗意。

3、汇报交流,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句意:夏季农民非常繁忙,白天去田间锄地,晚上要在灯下搓麻成线,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自有自己拿手的本事。

⑵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未解:不懂。供:从事。傍:靠近。句意:即使那些幼小的孩子,虽然他们不懂的耕种与织布,但也在茂盛的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5、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说说你的感受:

诗文描绘了乡村大人耕织,孩子也学耕种的情景,展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勤劳,是一副具有浓浓生活气息的农家耕织的图画。

1、把诗句补完整:

2、请你说说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的景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学习《渔歌子》理解词意,想象画面,体会词人的情感。

1、学生准备张志和的生平资料。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两位宋代诗人为我们展现的田园风光,使我们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质朴,谁能想象画面,再来背诵一下这两首诗。

2、词有什么特点:

词有词牌名,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词调是写词时依据的乐谱。有的词牌原来就是词的题目,如《忆江南》《渔歌子》但后人写的《渔歌子》《忆江南》就与词牌无关了。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故又称长短句。

作者简介。张志和,唐代诗人,字子同,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被贬官后,不再复仕,放浪江湖间,自称烟波钓徒,著有《玄真子》。

1、自读课文:

⑴ 轻声读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对照注释,结合画面,了解诗意。

⑶ 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情。

2、汇报交流:

⑴ 指名读词《渔歌子》纠正字音。

⑵ 说诗句的意思。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句意,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飞,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句意: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悠闲自得,溢于其中)

⑵ 谈谈你的感受:

作者将山前高飞的白鹭、岸边盛开的桃花,溪中肥美的鳜鱼及斜风细雨中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渔翁,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清新、优美、充满情趣的渔翁垂钓图。展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也表达了他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1、学习了三首古诗词后,你对乡村生活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背给大家听听。

1、把下面诗句补充完整:

西塞山前( ),( )鳜鱼肥。

( )箬笠,( )蓑衣,( )不须归。

3、快来读读下面的古诗,想想描绘怎样的画面。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Gz85.com编辑推荐

古诗词三首课件十篇


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需要准备本学期的教学教案课件,现在开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算晚。因为教案课件是教师上课的基础和依据。如果您对“古诗词三首课件”有任何疑问,不妨阅读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为您推荐的这篇文章,建议您将此页面保存起来以便随时查看!

古诗词三首课件【篇1】

课文精解与编排意图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的思乡诗。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常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长相思》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它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的词。

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杀的秋风引起,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选编这三首诗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体会,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路点睛

思路一: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这个特点,可以在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思路二:按顺序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要有导有放,以第一首诗为例,学习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二、三首诗则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交流来理解诗意,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来比较写法,通过诵读来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

4.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古诗词三首课件【篇2】

↘乐调情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他们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读入情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首读一读,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自由选择其中一首齐读,再交换朗读一次。

4.看看诗题,你发现什么了?指名答。

5.那么,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6.这么多遍的读让你感受到了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课件出示两首古诗。默读,划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哦,原来诗人来到了──(生答:洛阳城)行色匆匆的他看见──(生自由回答)而拂面而来的是阵阵──(生答:秋风),这秋风是那么的(生答:凉爽、舒服、惬意),让他禁不住地提笔──(生答:写家书),提起笔来才发现要写的──(生答:要写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这真是──(生读: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6.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7.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8.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9.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0.这一次又一次的开封、密封的过程中,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生答: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这真是说也──(生答:说不完)道也──(生答:道不尽)。

11.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这理还乱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

12.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这都是──(生答:借景抒情)。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3.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4.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议深情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达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的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生答: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么感人的诗吧。

↘记生字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正音。注意读准畔声母是p帐的翘舌音zh。

3.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4.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5.学生练写。

古诗词三首课件【篇3】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激趣导入

①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②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生在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释题,简介背景

①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②引语: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①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②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①自由吟读。

②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教学挂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板书诗题)

●自由吟读

①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②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

①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②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单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引导赏析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交流课外积累

①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②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③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古诗词三首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句意。

【教学准备】

把古诗写在小黑板上,生收集与课文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导入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

二、学习课文

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⑴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⑵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

⑴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⑵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

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

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③师小结:

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

④介绍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

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

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⑥师小结:

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5、多诵读,悟诗情:

⑴过渡:

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

多诵读,悟诗情。

⑵复习朗读方式:

表演读、轮读、叠诵、唱诵、小组读、配乐读

⑶自己带着感情读。

⑷四人小组读古诗。

⑸汇报:

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

⑹全班再齐读古诗。

第二课时

望洞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

二学习古诗

1、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古诗,师正音,然后全班齐。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⑴解诗题,知作者:

①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⑵抓字眼,明诗意:

①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A、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B、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C、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②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A、指名读。

B、汇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秋月:点明时间──秋天。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湖面。

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我们还学过什么古诗中也有比喻手法?)

师强调潭字笔画。

③指名小结: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远地看。

翠:苍翠。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④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

⑤指名复述: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⑥师小结: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你们说,作者此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轻松、自然)

⑦朗读想象诗歌画面:

全班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

你们想用自己手中的彩笔把它画出来吗?

⑧把优秀图画展示在黑板上⑼

⑶多诵读,悟诗情:

①师:现在黑板上有好几张洞庭湖月夜图,让我们看着这些图,自己美美地读一读《望洞庭》好不好?(全班自读古诗)

②师:说想当一会大诗人,上来吟诵这首古诗?(指名读)

③师:有很多同学还想上来读,但是时间不够了,你们在四人小组里读给其他组员听。

第三课时

忆江南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大家欣赏。说说古诗的特点:有五言诗、七言诗。诗的字数很整齐。

二、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

1、自读预习。读后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2、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

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忆江南》理解词意

1、《忆江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江南好旧曾谙红胜火忆江南

好:美好。

旧曾:以前、过去。

谙:熟悉。

胜:胜过、强过。

忆:想念、想起。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还是以前熟悉的那样。太阳光下,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光里,江水碧绿如蓝。如此美丽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

五、总结升华

1、读《忆江南》:

(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江南美景大自然)

古诗词三首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地域辽远广阔。其间大好的河山受无数中外游客的青睐。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词三首,领略一下我们祖国美丽的风光。出示课题,齐读。

二.教学《独坐敬亭山》

(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③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

④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⑥师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5)多诵读,悟诗情

①过渡: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多诵读,悟诗情

②复习朗读方式:表演读、轮读、叠诵、唱诵、小组读、配乐读......

③自己带着感情读

④四人小组读古诗

⑤汇报: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

⑥全班再齐读古诗

古诗词三首课件【篇6】

一、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上节课,学习了两首思念家乡的古诗,今天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长相思》。课前通过收集资料,你们有哪些收获呢?(从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等方面进行交流。)

2、简介作者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

3、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二年(1681)。是作者随康熙皇帝东巡到山海关的途中所作。

4、纳兰性德善作词,反对模仿,强调独出心裁。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二、自查释疑,读懂诗句

1、学生试读,思考:

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学生试讲,逐句理解:

(注意书上的注解)

⑴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走过一段山路,又走过一段水路,我向榆关那边行。夜深了,周围千百座帐篷里亮着灯。)

⑵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儿刮了一更天,雪又下了一更天,刮得我心儿碎,连回乡的梦都未做成。在我的家乡啊,可没有这样的风云交加的声音。)

3、再现形象: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4、观察插图:

想象作者深夜站在军帐外,他在望何处?心里又在思念谁呢?

三、讨论探索,感受诗境

1、根据插图,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词人在夜深时无法入睡,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2、讨论探究,感受诗境:

(从词的内容看,写的是从军出征的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无法入睡就是因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

四、反复诵读,体会诗情

1、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种思乡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触景生情)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情。

五、积累内化,拓展延伸

1、背诵全词。

2、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拓展阅读。

古诗词三首课件【篇7】

【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使。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开当途。

李白的诗歌以豪迈的气魄歌唱自己的进步思想,抨击权贵,蔑视礼教。但也时时流露出怀才不遇、人生如梦的消极情绪。从艺术上说,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大胆的夸张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形成豪迈爽朗的风格,是屈原之后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

【刘禹锡】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772~842)。贞元中进士及第,又中博学宏辞,授太子校书,后入淮南节度使幕府掌书记,调补渭南主簿,升监察御史。顺宗即位,预政治革新,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宪宗废新政,贬革新派,出为朗州司马。十年后召回长安,以诗忤当道,复出为连州刺史。穆宗朝为夔州、和州刺史。文宗时官主客郎中分司东都、集贤学士、礼部郎中,出任苏州、汝州、同州刺史,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武宗时官至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白居易称之为诗豪。其诗善使事运典,托物寓意,以针砭时弊,抒写情怀。

【白居易】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772~846),他是李白、杜甫以外事名最大的唐代诗人,他写诗敢为百姓诉苦,敢批评皇帝官僚,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易懂,在当时,妇女和獐都能欣赏。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而且很快传到朝鲜、日本等国。白居易是最早写词的诗人之一,《忆江南》就是一首词。

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苏州做官,很受当地群众的爱戴。这首词是他回忆江南景物的作品,艺术上很有特色。先说选材。这首词就是写春天日出时的江南风光。江南风光之美,在于她的秀丽明艳,而最美丽的是那碧绿的江水,最明艳的是那鲜红的江花。可以说,写江南的日出江花和春来江水,正是写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时刻,最美的景色。

古诗词三首课件【篇8】

〖教学过程〗

一、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二、对比学习《长相思》

三、总结三首诗词

整理对比学习本课的思乡诗词。独立或合作学习收集到的诗词,完成下面表格中的空格:(整理表格如下)

题目

作者

背景

思乡缘由

作者表现表达特点

泊船瓜洲王安石奉诏入京春意浓追问明月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秋思张籍客居洛阳见秋风寄写家书叙事抒情含蓄感人

长相思纳兰性德征旅途中遇风雪辗转难眠写景叙事倾诉心声

四、根据上面的表格,小组合作写小论文

提示:

竖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

比较《》和《》两首思乡诗(词)的异同古代人离开家乡的原因略谈触动古人的思乡愁绪的意象有哪些等题目写小论文。横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的赏析论文题目。

古诗词三首课件【篇9】

学习目标

①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②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③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④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A案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激趣导入

①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②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生在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释题,简介背景

①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②引语: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①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②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①自由吟读。

②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教学挂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板书诗题)

●自由吟读

①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②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

①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②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单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引导赏析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交流课外积累

①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②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③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忆江南

●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读课文,理解内容

①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②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③指名看图说出意思。诵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④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河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教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舒缓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和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B案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

古代诗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写景抒情的诗词,今天来学习其中三首。

●学习诗句

①提示学习方法和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b.看注解理解词义;c.连起来说说每句话的意思中;d.反复朗读,

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②学生自学,再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然后在班上集体交流,逐首理解。

●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惑

●教师小结(阅读古诗的基本方法)

第二课时

●指名分别朗读三首诗词

●比较学习

①引导比较异同。师:三首诗词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不同之处又是什么?

②学生按上述要求进行自学思考,做好发言的准备。

③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引导归纳

相同点:诗人都在描写一处景物,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着自己的情感。

不同点:从诗人所在的地点、时间、观察到的景物的特点,当时的心境等方面进行比较;对诗与词的不同形式加以区别。

●指导感情朗读

体会三首诗词中诗人的不同心境,用恰当的语调加以表达。

●背诵,默写

古诗词三首课件【篇10】

一回顾复习

指名背诵泊船瓜洲,总结上节课的学法

二导入1出示古诗

2指名朗读

三学生自学

分组自学后两首古诗,教师巡视指导排忧解难。

四汇报自学

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的学习情况,集体纠正。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重点指导

1有感情的朗读,杜仲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时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3指导背诵

五感情升华

读一读第五课学习的三首古诗,想一想这三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点,(都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是使人在表达方法上却各有特色,比较一下这三首古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你还知道那些古诗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之情?课后收集一些读或被给同学听,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古诗课件(汇编11篇)


工作总结之家编辑认真整理了大量信息推出了这篇古诗课件,希望您分享本页内容与您朋友。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制作完整的教案是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手段。

古诗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出示课件2】(板书:浪淘沙)

二、自主学习

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出示课件3】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课件4】自学提纲

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

②簸:

③天涯:

④直上:

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学习

1.《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他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2.指名朗读古诗。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②浪涛风簸: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③天涯:天边。

④直上:一直到达。

4. 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卷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涯。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

(适时板书: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5.【出示课件5】课文配套图片 借用图片理解。

四、质疑探究

1.【出示课件6】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品读,深化理解。

牵牛织女:指牛郎星和织女星。神话传说中把它们说成牛郎和织女两个人。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生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现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适时板书:奋发有为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魄)

五、小结检测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课余请大家再收集有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

古诗课件 篇2

1.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重难点、关键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会认6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出示苏东坡画像

2. 出示写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月饼盒

3. 了解苏东坡

4. 出示教学挂图

5. 导语:苏东坡是怎样用诗描绘这秋景的呢?请自由朗读诗歌:赠刘景文

二、 学习生字

1. 自由读诗,找出生字

2. 组词、读准字音

3. 注意平舌音:赠 残

4. 指导写字

枝 记 刘

注意字的结构

三、 学习诗歌

1. 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 听录音,画出朗读节奏

3. 自由读,齐读后找出疑难之处

4. 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点拨

(1) 出示荷叶田田图解诗句1

(2) 出示菊花盛开与衰败图解诗句2

(3) 导语:荷尽菊残的时候还有什么呢?(看图)

橙黄橘绿。对,这才是秋天最美的时候,齐读3、4句诗: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5. 朗读诗歌

(1) 这么优美、这么丰富的秋天给人带来什么?

(2) 这么快乐、这么幸福的秋天该怎样读?

(3) 齐读诗歌

注意重读以下词语:

擎天盖 傲霜枝 君须记 正是

6. 背诵诗歌

四、 拓展学习(再被一、二首写秋天的诗)

作业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会认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 背诵其他写秋的古诗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背诵《赠刘景文》

2. 导语:丰收的秋天令人欣喜,秋天的山林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3. 出示教学挂图

4. 讲枫林美(要求用上学过的词汇)

5. 诗人是怎样描绘这美景的呢?

6. 自由读诗《山行》

7. 找出生字

二、 学习生字

1.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 组词认读

3. 摘苹果游戏

4. 指导书写:于 首 枫

三、 学习诗歌

1. 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

2. 听录音,画出节奏

3. 自由读诗,齐读后找出疑难之处

4. 略知诗意

(1) 课件演示山路弯弯曲曲伸向深山的情况

(2) 提问:秋天的山里有什么呢?(看图)

(3) 诗人登上寒冷的山坐在石头上是为了看什么?

(4) 引导:能否读出诗人爱看枫林的诗句:

(5) 出示春花与枫叶比较图

(6) 了解“二月”之意:二月即春天

(7) 教师在学生讲后归纳总结

(8) 出示平时的枫叶与经霜的枫叶进行对比。认识霜叶红的原因

5. 朗读诗歌

(1) 这时候的枫林像什么?

(2) 这么美的枫林该怎么读?

6. 齐诵诗歌

7. 背诵诗歌

四、 拓展学习

背诵课外搜集的写秋的诗

五、 作业

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荷尽

菊残

赠刘景文 好景

橙黄

橘绿

古诗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

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

出示课文插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

(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草》。

〖对话平台

一、自学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二、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

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

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4、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合作意识。

三、朗读

1、自由读:

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

(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

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在充分地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四、背诵

1、情境背诵:

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表演背诵,既训练了形义较难的字,又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利于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五、练习

1、填空:

离离______,一岁一____。野火______,春风______。

篱落疏疏一径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入无处寻____。

2、按要求分类:

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

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六、书写

1、学习书写枯 、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

木: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一、回顾

背诵古诗《草》。

二、自学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

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

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

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四、朗读

1、自由读:

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

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

(高兴、喜悦)

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

(失望)

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展开联想,丰富语言积累,进一步体会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3、竞赛读:

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

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诗歌语言凝练,富于韵律感。多种形式的朗读,利于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语感。

五、背诵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

六、拓展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给学生提供二度创作的题材,不仅拓展延伸了文本,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3、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棵奇葩,教师要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培养课外积累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七、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八、评价

1、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

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

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学会评价 ,在互相学习、借鉴、欣赏同进步。

〖词语解释

离离:草木长的得很茂盛的样子。

枯:枯萎。

尽:完、全。

宿:投宿。

篱落:稀稀落落的样子。

径:小路。

寻:寻找。

〖相关链接

相传《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的一首应考习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一定要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阅读在线

《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古诗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诗、童、闭、林、黄、立”等6个字。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通过看图和诵读了解古诗的意思,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所见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读《识字4》中的儿歌。

2、夏天了,知了在干什么?知了又叫什么?

(蝉)

3、出示图:

认记“蝉”,理解“捕鸣蝉”。

4、揭题,读题。

二、初读古诗

1、出示情景图:

师范读(感知课文)。

2、自由读《所见》:

要求读准字音。

3、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4、同桌互读。

5、指名读,评议。

三、认记生字

1、出示“牧、闭、立、捕、蝉”。

2、认读生字(各种形式)。

3、小老师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4、组长考察大家。

5、说说用什么办法记住的。

四、精读古诗

1、自读古诗:

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

3、指导朗读。

4、找自己的好朋友读一读。

5、当一当诗人(配乐读)。

五、指导背诵《所见》

六、指导写字“诗、闭、童、立”

这首诗我通过让学生看多媒体课件,边看边说。学生较快理解,并能背诵。

第二课时

小池

一、背了《所见》

二、出示课题《小池》,读题

三、自学古诗《小池》

1、个体自学:

⑴ 学生自主读古诗。

⑵ 自主圈出生字,学一学。

⑶ 自主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合作学习:

⑴ 小组互相读读这首诗。

⑵ 请读得最棒的小朋友带读有困难的同学。

⑶ 小组负责认记生字。

⑷ 讨论组员中不明白的地方。

3、全班交流反馈:

⑴ 卡片开火车认读生字。

⑵ 夸一夸,帮一帮:

① 各组派代表读古诗,评议。

② 展示:

说说你们组自己学懂了什么?

③ 帮一帮:

说出需要帮助的地方。

④ 点拨(结合指导朗读)。

四、诵读古诗

1、朗读比赛。

2、背诵古诗。

这首诗前两句学生较难理解,通过反复的朗读中理解。

古诗课件 篇5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恬静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时间: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

(二)出示两首诗歌。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森林,

复照青苔上。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自由读两首诗,要求把字音读正确。

(四)指名朗读课文,结合正音。

(五)简介作者。

(六)对照译文,学生尝试理解诗意。

(七)检查诗意理解情况。

1.字词。

空山

人语

返景

深林

复照

白帝

轻舟

万重山

2.每句话的意思。

(八)感受诗情。

1.《鹿柴》写的是哪里的景色?这里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

2.作者在《早发白帝城》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感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九)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十)尝试背诵。

古诗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蚕桑、了”等字词。

2.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诗歌的魅力,同时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教学用具: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描写春天的诗句;

2、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旧诗导入,弄懂诗题,知作者

1.师:(满含深情地说)同学们,我国是诗的王国,我们的先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优秀的诗篇,他们如同午夜的星河一样灿烂夺目,足以使每个中国人为之骄傲。现在就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咱们学过的古诗当中有哪些是描写田园风光的?(谁能大胆读)

今天让我们再来感受田园风光,感受古诗的魅力,来学一首新诗。

师:齐读。再读,读准字音。读了这四个字,你读到了什么? 师:这是一首描写江南初夏田园生活的古诗,它的作者是: 师:有谁了解翁卷给大家介绍一下。

教师补充:翁卷,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很有才华,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一生没有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

二、学生字,读古诗,找出两个多音字。

三、学习古诗

1、复习学习古诗:知 诗 人,读 诗 文,解 诗 意,入 诗 境,悟 诗 情

2、师范读(用二二三的形式读)

3、自读,指名朗读,齐读。

4、四人小组合作,借助注释了解每句诗的意思。

5、汇报

(1)品读景美品读美景。

1.但刚才同学们说的只是乡村四月大概的轮廓,大家能否再清晰地告诉老师,在诗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你们的答案写在纸上,然后举起来。

2.老师随着学生写的词语,问:你看到?你听到?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山原白川 子规烟雨

3.引导:

(1)很多人写了“山原”,那就首先看看山原:

a 如果学生都只写了“山原”/“山”等时——

师导:你看到的是山原,但诗人看到的是“绿遍山原”,你说这有什么不同?那是怎样的山原啊?

如果学生中有写“山原”,也有写“绿遍山原”的时候——师导:(问写“绿遍山原”的学生)为何你要把“绿遍”写进去?你写的时候,脑海里出现的是怎样的山原?

b 辐射:这是他看到的山原,你们看到的山原是怎样的山原?用笔在“山原”前面加个词,写出你想象到的怎样的山原。(提问3、4个学生,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词表现绿,必要时,老师可以示范一句。)

翠绿翠绿的山原绿得淋漓尽致的山原漫山遍野都是绿的山原??

c 渲染:多美的绿遍山原,它与反着白光的水田相互映衬,这不就是(引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吗?

(2)烟雨

过渡:更美的是,山原、田野都笼罩雨里,谁能说说这又是怎样的雨啊?蒙蒙细雨??

渲染:像轻烟般的细雨笼罩着水田和山原如诗如画如仙境。

(3)子规

过渡:最妙的是在这如画般的景色中,还听到了??那是怎样的鸟叫声啊?

4.回到整体。

绿的山原,白的水田,如烟的雨,如歌的子规声,谁能用自己美好的语言,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你们很不简单,这十四个字你们说出了一大串,说得太美了。

我们千言万语道不尽的正是诗人的十四个字啊!这简简单单的十四个字不再是几个字了,它变成美若仙境的画卷,让人置身一种美妙的境界中,这就是诗的魅力。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美的感觉,一起品味这两句诗吧。

板书:景美

(2)品读人勤。

过渡:是啊,这哪里是乡村,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无比的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

1.读后两句诗,问:他们在忙些什么?(采桑养蚕,插秧种田)

2.采桑养蚕,插秧种田是农民的必修课,这是多么勤劳的村民啊,读出感觉。

3.问:他们仅仅是在采桑养蚕,插秧种田吗?是那些词告诉你的:(闲人少),也就是说那里的什么人多(忙人多)

4.想象他们在忙些什么。(在黑板的一边写下学生提及的农活,如忙喂鸡、忙放牛、忙犁田、翻土、种树??)

5.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痛痛快快地写忙人多得了,却要写闲人少呢?

(诗人用三个字就给人丰富的想象,婉转含蓄,化繁为简,哪个更妙?这就是诗的魅力啊!)

6.从“才了??又??”你感受到了什么(繁忙)

7.是啊,简单的3个字写出了一片繁忙的景象,写出村民勤劳的形象.板书:人勤

我们也来学诗人作两句诗吧,把没写进诗歌的忙也写进去,比如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喂鸡又??

8.鼓励学生作诗。

如果不说乡村四月,而是说我们的校园生活,大家能否也作几句诗?如每到六月我们都忙着做什么?那我就以“校园六月闲人少”为前一句,下一句怎么用“才了??又??”接读诗。

五、感悟升华

师: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我知道大家对古诗的内容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被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所陶醉,更为这里勤劳忙碌的人们而心生敬佩,就让我们带着这种陶醉之情、敬佩之情再读古诗,谁愿意到前面来读读古诗。(播放音乐)

师: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如果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展现在你眼前的是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你是诗人啊,你陶醉了,你诗意正浓,于是你作诗一首《乡村四月》。请读出陶醉之情。生:(一生读出陶醉之情)。

师: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也走在乡村的小路上,看着勤劳忙碌的人们,你又怎好意思闲着呢,于是你大笔一挥欣然作诗《乡村四月》。请读出敬佩之情。生(一生读出敬佩之情)。

师:同学们你是诗人,你要赞美这里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赞美这里勤劳忙碌的人们??于是你把你的感情融进了这一首诗.

古诗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读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

1、请大家把你课前准备好的小草拿出来。

2、请同学们谈谈对小草的认识。

3、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小草?

4、小草长得如何?

5、你是如何拔出小草?

教师小结:小草很顽强,春天一到,它又快乐地来到我们生活中,人们看到小草就会被它所震撼。唐代诗人白居易也看到了小草,还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小诗,题目是《草》。

(教师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

学生认真听,听后汇报记住哪一句。

三、学生自由读诗

画出生字,同桌或小组互相交流。

四、生字教学

1、出示字卡认读:

“枯”“荣”。

2、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

五、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教师画出节奏范读: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2、学生自由模仿读诗。

3、教师指名读诗。

4、小组合作,了解诗歌大意。

5、以组汇报。

6、教师出示春草图、冬草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讲图意,理解前两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问:小草冬天都经历了冰冻、火烧,但到了春天,它们却又长出来了,这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大胆发言说明小草顽强、勇敢、生命力强等)

请大家齐读后两句。

六、朗读全诗

七、试背全诗

八、指导书写

1、教师范写。

2、学生书写。

九、拓展延伸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积累白居易的古诗。

古诗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理解事歌意思。

4.积累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词,从中感悟作者热爱祖国壮丽山河,赞美自然之情

领悟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工具书、反复朗读、质疑理解诗歌意思,体会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作者热爱祖国壮丽山河,赞美自然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诗词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具:

录音机、幻灯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

教学流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两首》的第一首,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1.学生试读,诵读。

2.听录音,学生边听边想象:古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从哪知道的?

三、学法“引路”,自学古诗

1.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应该怎样来学习古诗?

2.归纳如下学习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入诗境―悟诗情

四、“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

1.指名简介苏轼。说说诗题怎样读?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2.指名朗读诗句,注意咬音准确。

五、“明诗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利用工具书理解诗意。同桌交流、讨论。

六、“入诗境,悟诗情”

1.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从诗句中体会到的?汇报、交流。

2.诵读诗句,体会情感,感受意境。

七、领悟作者巧用修辞,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1.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西湖景美的?

2.品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八、拓展延伸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板书课题

二、复习上节课的学法。

三、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四、自查释疑,读懂诗意

1.学生试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

2.学生试讲,逐句理解。

3.观察图片,感受画面之美。

五、讨论探索,感受诗境

1.结合诗题,引导质疑:诗人遥望洞庭湖,望见了什么?

2.讨论探究,感受诗境。

“湖光秋月两相和”(和谐之美)

“潭面无风镜未磨”(朦胧之美)

“白银盘里一青螺”(艺术之美)

六、反复诵读,体会诗境

1.轻声自读,想象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七、领悟作者巧妙的表达方法

八、拓展延伸

古诗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领悟“诗人借景抒情,对大自然神奇、伟大的赞颁,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句,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4、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望庐山瀑布》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1、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是唐诗。

2、预习中哪些诗句读懂了,哪些还没读懂,并划下来。

三、读《望庐山瀑布》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庐紫川

四、出示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意

1、提问:

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

2、“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他在游庐山时观赏了瀑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二步:解诗题。

3、读一读古诗,弄懂诗句的意思: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三步:明诗意。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日照香炉生紫烟:

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遥看瀑布挂前川:

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悬挂在山峰前面的大河。

飞流直下三千尺:

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疑是银河落九天:

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6、学习有关的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绝句》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三、读《绝句》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鸣行泊

四、出示第二首古诗《绝句》,理解诗意

1、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2、《绝句》是什么意思?因作者兴到笔随,未事先拟题,于是以“绝句”标题,解释“绝句”。

3、读一读古诗,悟懂诗句的意思: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自鹭上青天。

重点理解:

黄鹂:鸟名,也叫黄莺。

鸣:叫。

翠柳:翠绿色的柳树。

从“翠柳”一词可以看出是什么季节?

春天。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吃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说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色的柳树上鸣叫,一行白鹭飞上蔚蓝色的天空自由飞翔。

⑵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重点理解:

窗含:从窗口看到。

含:包含在里面,存在着。

西岭:指草堂西北的岷山。

千秋雪:指千秋万代积累下来,终年不化的积雪。

千秋:时间很长。

泊:停靠。

东吴:指江苏一带。

万里船:船要行万里路。

说句意:从窗口可以看到巍巍的岷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靠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古诗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借助注解,理解诗句意思。

2、想象诗所描写的情景,体会诗的意境。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诗文画面课件或挂图、怀旧音乐带、相关古诗。

学生: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古诗作者的情况。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古诗《小池》

(一)

导入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从1册至今,我们已学过很多古诗,愿意把记得的古诗背一背吗?(抽学生背诵)这些古诗语言简洁,韵律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今天,我们将学习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古诗《小池》。(板书课题)

2?简介杨万里的情况。

3?老师出示挂图或课件,旁白: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小池塘初夏时节的勃勃生机,表达出了对自然风光的一种喜爱之情。

(二)

初读诗句,学生质疑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学生读,分组读,齐读。

3?再读诗句,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4?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初知诗句大意。

(三)

理解诗句,想象美景

1、说说你欣赏的诗句及欣赏它的原因。

2、交流品读情况,师相机点拨,体会作者用字的准确及选取了哪些初夏时节的景物。

如:“泉眼无声惜细流”中“惜”,

“树阴照水爱晴柔”中“爱”。

“小荷才露尖尖角”中“露”,

“早有蜻蜓立上头”中“立”。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注意交流、补充。

4、根据古诗和自己的理解想象美景,说说美景,画一画美景。

5、看到这样的美景,诗人的心情怎样?你的心情又怎样?

6、品味读古诗。

(四)

指导朗读,背诵诗歌。注意诗的停顿、节奏,试背,齐背。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泊船瓜洲》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上节课我们随着杨万里的描写,欣赏了小池初夏时节的美丽景色,体会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体会诗人的另一种情感。

2、学生交流所了解到的王安石的情况,老师注意补充。

(二)

初读诗句,学生质疑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反复读古诗,直到读流利。

3、再读古诗,谈谈自己疑惑的地方。

4、寻求组内合作,结合注释讨论解决提出的疑惑,粗知诗意。

(三)

理解古诗,体会作者感情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读诗,体会诗所表达的感情,其中哪些诗句集中表现了这种情感?

3?品读古诗。

(四)

指导朗读,背诵诗歌

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试背、全班齐背。

(五)

课外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思念家乡的诗句,读给大家听听,要是能说出所选诗句出自谁的作品就更好。(也可查找资料,完成这个环节)

附: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小池

[宋]

杨万里

泉眼细流树阴晴柔

小荷露角蜻蜓早立

初夏美景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江水——重山——春风——明月

瓜洲夜景

归心似箭

借景抒情

古诗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重点:读议结合,理解诗句的意义,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你们想听吗?(播放)。

刚才听到的是李叔同的《送别》。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图画,猜一猜这是哪一首诗的内容?出示:《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送别诗,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白去学习他的另一首送别诗。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题)

二、分析诗题,梳理信息

1.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指导认识三个生字,学生讲识记方法。指导书写:孟。在田字格里范写,指出下面皿子底写时要内收,学生再练写一遍。

2.借助注释“之”,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三、初读古诗,读出古韵

学习自读;指名读,指出停顿;范读,声断气不断,读出古诗的韵味;学生练读。

四、展开想象,体会情感

1.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谁能通过读诗中的句子告诉我。(前两句)

(1)板画地理方位图,了解黄鹤楼、扬州的方位。

(2)借助注释,说说是怎么回事?(出示后两个注释)借助注释是理解诗意的好方法。识记“辞”

(3)古诗中用“烟”来描述花草的颇为常见。请看:(出示诗句,以便积累,让学生读)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高鼎《村居》

烟花山际重,舟楫(jí)浪前轻。 ——杜甫《泛江送客》

2.说起“故人”,你知道他们之间的故事吗?(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之间友情的故事)。借助资料能帮助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古诗。

3.送故人远行,这该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出示后两句)自由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汇报,教师在学生基础上作以下点拨——

(1)点红“孤帆”。自古长江就是交通要道,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有许多,为什么诗人只看到了一只船呢?( 因为诗人把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的身上了。)激情:老朋友正离我而去,我的眼里心里只有老朋友,就这么一直看啊,看啊!读出我的不舍吧!(指名读第三句,男生读,女生读,让学生读的时候,看着远方的那条孤帆!)

(2)诗人一直看了有多久?说说你的理由。学生汇报后,点红“唯见”。是啊,最后只看见滔滔的江水,却看不见——(引说,让几位学生接着说)只看见滔滔的江水,却看不见——

(3)出示文中插图:诗人就这么一直望向天的尽头,他的心里在诉说着什么?

(4)说不尽的不舍与留恋,让滔滔的江水传达情意吧!(我们一起读后两句)

4.结课:你瞧,后两句没有出现留恋、不舍等字眼,却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情意,这就是通过写景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在学习第二首诗时,你一定会有类似的发现,期待着你们的表现!

板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画) 扬州

西辞 } 叙事

黄鹤楼

孤帆 (画画:孤帆到碧空尽)

} 写景抒情

唯见 (画画:长江流向天际)

怀古诗课件集锦


资料一般指可供参考作为根据的材料。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我们都会用到各方面的资料。资料可以作为参考给我们一些学习工作灵感。所以,您有没有了解过资料的种类呢?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怀古诗课件集锦,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怀古诗课件【篇1】

【教材简说】

本课共有两首古诗,这两首诗言简意赅,贴近儿童生活。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春晓》中诗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瞬间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那声声鸟鸣、落地花瓣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也可以感受到诗人由喜而惜的阵阵情怀。在《村居》中千里莺啼、花草杨柳、春风轻雾,令人陶醉;少年儿童在大好春光中尽情放飞、玩耍。在文字的引导下、在声声的诵读中怎不叫人爱春和奋发!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春天,莺歌燕舞、百花齐放,多么令人赏心悦目。使人从心底由衷地喜欢她。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题。(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⑴ 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⑵ 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三、试读课文、读出诗韵

1、师范读:

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3、指名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四、认读、识记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

(领读)

(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⑴ 自由记生字。

⑵ 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

自──首 舍──古 读──诗 对──树──村 睡──眠

闪──问──间──闻 屋──居 醒──醉 亲──童

外──处

五、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 一首儿歌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六、指导写字

1、书写生字“古、声、多”。

2、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笔顺,并逐一指导:

古:横要长而凸。

声:上为“士”,上横长,下横短。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位置要注意必须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

3、生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

二、朗读感悟、理解古诗

1、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

2、全班齐读《春晓》、《村居》。

3、学生自由读,思考:我从中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4、交流汇报自读情况,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5、分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6、反馈释疑,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三、背诵古诗

1、指导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⑴ 师范读。

⑵ 自愿读。

⑶比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2、背诵古诗。(指名背、小组背、齐背、师生对背等。)

3、吟诵古诗、唱古诗。

四、指导书写

1、口头扩词:

古( )( )( ) 声( )( )( )

多( )( )( ) 处( )( )( )

知( )( )( ) 忙( )( )( )

2、书写生字“处、知、忙”。

3、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的笔顺,并逐一指导。

处:半包围结构,捺要拖长、“包住”。

知:左右结构,“口”在右边偏下。

忙;左右结构,“竖”要垂直且稍长。

4、学生练习书写,师巡视、指导。

【扩展活动】

1、班里开展一次放风筝活动。

2、在春天里,约会古诗。

3、小组合作,演绎《春晓》。

怀古诗课件【篇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激趣

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

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

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在学生朗读中,注意正音。“蓑”读suō,“遮”读zhē,不要读成平舌音。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学习第一首诗。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

牧童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

一个“弄”,一个“卧”。(可爱、调皮、疲倦)

(4)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加上自己的想象,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一说。

2.学习第二首诗。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

“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

(3)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五、再读诗文,感受意境

1.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

2.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想象画卷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短文。

2.默写《牧童》。

第二课时

一、揭题,初知“美”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释题:

(1)介绍作者辛弃疾。

(2)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

( “村居”呢?(居住在乡村)

二、初读,走近“美”

1. 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看看、想想。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三、品读,感受“美”

(学生朗读。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3)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面的内容。

(5)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6)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四、再读全词,回味“美”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你呢?

4.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延伸“美”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怀古诗课件【篇3】

目标:

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感情。

2、背诵古诗。

重点:体会诗中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春天万物苏醒,充满生机与活力,许多诗人都曾在诗中赞美过春天,你们还记得哪些描写春天的诗?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板书:江畔独步寻花,它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

二、初读古诗

1、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杜甫的情况。

(杜甫唐朝大诗人,称为诗圣,他的一生跌荡起伏,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不安后,杜甫来到了成都锦江边的草堂居住,过上了安宁的日子,这一年春天来了,江水的歌唱,鸟儿的叫声,吸引着他走出草堂,一路上他被春天的美景所打动,写下了这组江畔独步寻花共七首,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做到字字响亮,字正腔圆。

点评:读得声音响亮。字音咬得真准,尤其是这个簇字,是一个平舌音。

3、我们说古诗与音乐一样也有节奏美,现在就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可以试着用做记号。

点评:读得不错,听出来了吗?她在哪儿停顿了。一起试着读一读。

4、光把字音读谁,句子断对,还远远不够,要想把诗读出它的韵味来,必须要理解古诗。回忆学习古诗有哪些方法。

(板书:联系上下文,图文结合,查注释,补省略,换词序,了解背景,联系上下文)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了解古诗内容,读懂诗句,体会诗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2、理解“蹊”、“留连”、“戏”、“娇”等词语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感受春天的美丽和生机,领悟诗歌所描绘的优美意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词语,读懂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根据古诗想象出景象,领悟意境。

三、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或成语?

2、是呀,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天是五彩动人的季节,它的优美怡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去欣赏春色,学习我们伟大的诗人杜甫的一首《江畔独步寻花》。同学们,有兴趣吗?(板书:江畔独步寻花)

3、齐读课题。你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呢?

4、请学生解题。(在江边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5、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杜甫,字子美。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自幼好学,很有政治抱负。漫游各地,与李白相识。安史之乱前住在长安,生活贫困。

安史之乱后,弃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边筑草堂。晚年离开成都,病死在湘江途中。他的诗歌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二)初读感知,想象画面。

1、同学们,你们会读这首诗吗?谁来试着读一读?谁来给他评一评?

2、你们的评价真棒。想不想听听老师的朗读啊?请同学们静静地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3、头脑中出现画面的同学请举手。那在你脑海中的画面都出现了什么?(花、小路、蝴蝶、黄莺)

4、请同学们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遇到不懂的词或是句子请你画下来,自己能解决的就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跟同桌研究研究。

5、指名朗读。让学生评价。在你读古诗的过程当中,有哪些地方到目前还不明白,咱们大家来帮助你。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你们能不能自己独立学会呢?那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用不同方式来读一读。一会儿要讲给大家听一听(同桌、小组齐读、一人一句读等)。

2.学生交流、汇报。

(1)说一下你是怎么理解这首诗的?看谁的想象力最丰富!

(2)你们还有什么补充的?

(3)谁愿意朗读?想怎样朗读?

(4)评议。教师指导朗读。

(5)练读。

a.请同学们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轻声地读。结合音乐练读。个人或小组合作、同桌合作配乐朗读。

b.想象自己就是诗人,仿佛眼前就有这么一幅美丽的画,咱们踱步走在这美丽景色当中,一起来吟诵。(配乐背)

(四)品味诗词,欣赏古诗。

1、同学们真棒,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有的同学已经能背诵了。那么,你知道这首

诗的意思了吗?谁来说说。

2、还有哪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呢?大家一起交流交流。

3、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或哪一个词?为什么?(重点指导:“留连”、“戏”、“自在”、“娇”等词)

4、同学们理解真好!面对着如此动人的美景,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请你带着这种心情来齐读这首诗。

(五)拓展练习,深化理解。

1、这首古诗写得很美,你想用什么方式来展现这份美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改编、绘画等等)

2、学生自由准备,汇报。

3、今天这堂课,老师不仅被古人的诗歌所吸引,更为大家所描绘的春天美景所陶醉,更对同学们的智慧和才华表示钦佩!谢谢大家给了我一次美的享受!

怀古诗课件【篇4】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意,学习朗诵古诗。

2、感受古诗中朋友之间的友谊,学会和同伴友好相处。

3、通过阅读小图、上下图的对比观察,了解故事的情节,通过一组图片排序,了解故事情节的发生和发展,培养细致观察和较完整表述能力。

4、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活动准备】

画有古诗情节的图片一幅,动画视频,配乐旋律一段。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的好朋友是谁?你们一起做过什么有趣的事情?

古代有个诗人叫李白,他和好朋友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二、欣赏古诗。

1、观看动画或PPT,初步感受古诗意境。

提问:故事中的两个好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幼儿回答)

教师小结:李白到好朋友汪伦家里去做客。他们一起喝酒,作诗,两人非常开心。几天后,李白要乘船回家了,汪伦很舍不得李白,于是就在岸边送李白。

2、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一遍古诗,请幼儿欣赏。

师:故事里有一首小诗,请小朋友们竖起耳朵,仔细地来听一听。

提问: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作者又是谁?

师:其实,这是一首赠别诗。是李白送给好朋友汪伦的诗。接下来,我给小朋友来解释一下,这首诗的意思。

3、出示图片或PPT,讲解古诗大意(译文口语化)。

李白乘着小船将要离开的时候,突然听到了岸边有人一边唱歌,一边用脚打拍子,告别的声音。李白转过头去一看,原来是好朋友汪伦啊。李白非常感动,他觉得,这桃花潭的水即使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义深。

4、在初步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再次欣赏古诗。

师:意思明白了吗?好,老师再来念一念,这一遍,请小朋友自己用心记一记,等一下,我们自己也要来学习这首诗。

三、教师指导幼儿学习诵读。

师:你记住了哪一句诗?请你念一念。

1、教师指导学习单句古诗。

师:好,接下来,请你们跟着老师,整首古诗一起学一学,念一念。

2、请幼儿集体朗诵。

3、请幼儿分组朗诵。

4、请个别小朋友朗诵。

5、配乐齐朗诵。

四、联系生活,情感升华。

提问:我们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好朋友,那好朋友之间要怎样相处呢?(幼儿回答)

教师小结:小朋友之间要友好相处,不可以打打闹闹,玩玩具要知道分享……

结束语:好了,请小朋友找到自己的好朋友,我们一起友好地去外面户外活动吧!

附古诗《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怀古诗课件【篇5】

第一课时

一、再次共同阅读诗海拾贝中的6首诗歌。

1.分小组感情诵读这6首诗。

2.这几首诗都是围绕着一个什么主题?吟咏大自然美好风光。

二、和学生一起回顾一下中国诗歌从古至今的变化。即由古代诗歌到近代诗歌的演变。

(1)什么是古代诗歌: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①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学生稍作了解。

②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学生稍作了解。

(2)什么是现代诗:

①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叙事诗和抒情诗。

②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三、在此基础上确定搜集诗歌的方法和形式1.小组讨论。2.得出结果:采用阅读报刊书籍、采访、上网查找等形式。3.组内分工,形成书面。

第二课时

一、利用校园资源开展活动。

分组利用图书馆、网络教室等信息渠道搜集诗歌。

2.搜集到后,用本子记录下来。

二、利用课余时间采用多种形式继续搜集并记录。

怀古诗课件【篇6】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感悟。

学法:朗读练习。

〖教学目标〗

1、会写“未”等9个字。

2、理解古诗的意思,并能背诵古诗。

3、认识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并能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古诗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一、赏图引入

图上画的什么?是什么季节?注意区别花与蝴蝶的色彩。

1、古时候有位著名的诗人叫杨万里,他特觉得这个小孩捕蝴蝶的情景非常有趣,就写下一首诗。

(出示全诗)

2、老师朗读全诗。

这首诗是不是写出了画中的景色?

二、初读全诗,识记生字

1、自己朗读全诗,不认识的'字看注音,遇到生字,要多读几遍。

2、谁愿意把这首诗的给大家听听。发现读的不正确的地方及时纠正。

3、听老师范读,体会朗读古诗的节奏,学生模仿范读,练习朗读古诗,要读出感情、节奏。

三、图画结合,感悟诗意

1、学生吟诵古诗。

2、学生看图,老师讲解:

稀疏的篱笆掩映着一条幽深的小径,枝头的春花已经凋落,绿叶初长,还没成阴。天真的儿童在追捕一只黄色的蝴蝶,蝴蝶飞进黄灿灿的菜花从中,孩子再也找不到那只蝴蝶了。

3、你们能不能把诗画中的情景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分小组合作编故事,推选一个代表讲故事)

四、有感情的读全诗,练习背诵

4、自由练习:可以一个人,也可以找个伙伴合作朗读。

5、读给别人听,互相评议。

6、练习背诵,先自己背,再同桌交换背诵。

7、配上优美的音乐,集体吟诵。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宿、徐、篱、疏、未。

(师: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2、比一比,看谁记得又快又好。

3、谁能把自己记字的好办法告诉大家:

⑴同桌互读互查生字。

⑵指导书写。重点指导下面几个字:

未:上横短,下横长,竖写在竖中线上。

追:注意提示上边的笔顺,整个字先写上边,后写走之。

宿:宝盖头不宜写的太宽。

六、课堂检测

指名、分组、背诵古诗。

七、课堂总结

回去以后可以把古诗背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教后记〗

学习本课之后,我认为最成功的地方是学生能根据第一首诗的节奏,划分出第二首诗的节奏。并能够根据上一课学过的“离”字识记“篱”字。在书写方面也能把各种方法运用的恰倒好处。

怀古诗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掌握课后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了解诗句意思。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理解诗意,感悟是诗歌的含义。

(2)通过背诵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在人生路上要不怕艰难,勇于开拓进取。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导入:出示教学挂图,说说图上景物。

师:今天我们学一首对我们人生有启示的古诗《游山西村》。板书诗题。

二、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找出生字。

2.检查生字

(1)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进行朗读。

(2)出示生字卡片组词

莫(莫非)腊(腊月)浑(浑身)疑(怀疑)

(3)出示整首诗进行测试。

三、学习诗歌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2.看注解,自由了解诗意。

(1)了解词语意思。

腊酒浑:腊月里自家酿的酒很浑浊。

足鸡豚:鸡和猪很充足。

山重水复:走过一座座青山,经过一条条溪水。

柳暗花明:柳色葱郁鲜花明媚。

(2)了解诗句意思。(出示课件)

不要笑农家腊酒浑浊,

丰收之年,他们以丰盛的菜肴招待留下来的客人。

走过一座座青山,经过一条条溪水,

突然看见柳色葱郁鲜花明媚,又是一个村庄。

(3)交流:这首诗的1、2句与3、4句各写了什么?

1、2句:写了淳朴的村民习俗。

3、4句:写了秀丽的山村风光。

3、欣赏诗句,朗读诗句。

(1)找出最喜欢的诗句读一读,并说说从中感悟到什么?

一生读“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用课件出示)谈感悟:这两句诗写出了主人的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的出游写景抒情作了有力铺垫。(师总结)

喜欢这两句的一起来读一读。

师:喝着农家的酒,吃着农家的.美味,此时,你若是诗人会说什么?吟一吟。

诗人吃好喝好之后又干什么去了?

(游历去了)

师:请读出相应的诗句。(多媒体出示)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喜欢这两句的站起来读一读。

师:这两句诗,大家欣赏什么,从中悟出了什么?

“疑”字用得好,一个“疑”字把陆游游山村时四周山峦重叠、流水萦绕的迷惑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

“又”字用得好,一个“又”字把乡村处处繁花似锦的美景,描

绘的宛然在目。

谈感悟:只要不惧困难、艰险,勇于开拓进取,就一定会达到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师:你平时有没有类似的经历,举例说一说。

(2)朗读诗句。

师:这么纯朴的民风,这么优美的景色,我们心中会油然而生什么之情?

(向往)

师:请大家带着这份向往一起朗读《游山西村》

(3)齐读古诗

四、背诵古诗《游山西村》

五、课堂小结: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千古名句,常用来比喻遇到困难,勇于克服不畏艰险,就一定会达到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怀古诗课件【篇8】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趣味。诵读是教学诗歌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那种善于倾注强烈感情的诵读既能让我们体会“无地-沙鸥”的凄凉落魄;又能使我们回味苏轼李白的豪放不羁……

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因此,在教学这四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教材分析】诵读是教学诗歌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在诵读的基础上加深对主题的把握、理解,从而更能准确把握诗中情感,做到真正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为主,多媒体教学,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四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语

同学们,你一定听说过“岳母刺字”的故事吧。虽然说古人“精忠报国”维护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他们那种把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视为最高使命的爱国主义情结,却滋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民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愈是危难时期,这种情感表达的愈强烈,愈是令人感动。今天我们学习的四首古诗正是危难时期,中国士大夫阶层流露出的爱国主义的最强音

2.学生活动:

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习目标]

二、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范读: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

注意: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

提示:可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探究诗中意境,体味真情实感。[明确:《春望》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发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3.组织班级交流。

1)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4.变换角色,模仿诗人,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1)如果你是诗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会带着怎样的情感分别吟诵这四首诗呢?

2)学生活动:

①走进那个时代,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诗的语言抒发心声。

②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

③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读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播放背景音乐]

3)同学互评,教师点拨,适当进行比较鉴赏。[明确:《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

1)跟读。

2)教师小结: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四、拓展提高: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

1.思考。

2.交流、点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春望》触景伤怀、忧国思家(忧伤)

《泊秦淮》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悲怆豪壮)

《过零丁洋》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品味诗歌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品味名句,体会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1.导入语:

[音乐停]上节课,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四首古诗,理解了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在朗读中学会了审美,提高了文学欣赏的水平。不知道同学们还能不能背诵这四首古诗?

2.集体有感情地背诵四首古诗。

二、品味诗歌名句,体会深沉情思。

1.这四首诗都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你认为四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2.自由朗读,边读边思,并结合有关资料,在书旁写下自己的想法。

3.小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请同学点评。

4.组织班级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加以引导。

内容摘要:《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

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更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该汗颜的是座中那些点歌的人。足见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但“不自哀”则引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现实转入梦境,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方法指导:

①发挥想象,感受意境。②联系实际,体会真情。③品味语言,学会鉴赏。

5.集体朗读一遍。

三、能力迁移:

运用已学知识朗诵并赏析自己课外收集到的爱国诗歌一首。

1.在小组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请别的同学点评。

2.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推荐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说出推荐理由。

3.学生互评,教师小结,以肯定成绩、鼓励为主。

四、拓展提高:

1.回归课文,再读古诗四首。

思考: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古人触景伤怀,为国忧思,这给了你哪些启发?

2.交流、点评。

五、课堂总结。

(1)、学法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见板书)

(2)、结语[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六、作业布置

《古诗四首》同步训练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3分)

风飘絮()秦hu i()夜泊()夜阑()寥落()惶恐()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6分)

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

⑵僵卧孤村不自哀(僵卧:)

⑶尚思为国戍轮台(尚思:)

⑷夜阑卧听风吹雨(夜阑:)

⑸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

⑹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

3.对下面四首诗的作者、朝代、体裁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春望》——杜牧——唐——五言律诗

B.《泊秦淮》——杜甫——唐——七言绝句

C.《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北宋——七言绝句

D.《过零丁洋》——文天祥——南宋——七言律诗

4.诗句默写。(4分)

①感时花溅泪,。

②,隔江犹唱《后庭花》。

③,尚思为国戍轮台。

④,身世浮沉雨打萍。

5.对《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意为: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开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一)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全。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诗中点明时间和季节的句子是。(2分)

8.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在诗人眼里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3分)

9.根据下文,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包含的思想感情。(3分)

(二)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补全诗句。(2分)

11、根据对课文内容理解用原文回答:(3分)

⑴根据作者从仕之后艰难历程的四个字是。

⑵形象鲜明地描画国家的灾难和个人困厄的两个短语是和。

12、说一说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3分)

七、板书设计

古诗四首

一读,通诗句

二读,明诗意

三读,感诗情

四读,赏诗景

怀古诗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初步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识字、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写几句话。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述:小朋友们,春天到了,春风拂面,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古代诗人抒发自己对春天喜爱的古诗。

2.板书课题: 1、古诗两首

二、揭示《春雨》

1.观察图:你们看到了什么?见过雨吗?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雨呢?春天的雨有什么作用呢?

(大雨、暴雨、毛毛雨、雷雨等。这是一种自然现象,表现出来的形式很多。在民间谚语中,有“春雨贵如油”、“一年之计在于春”这样的的说法。对于农田来讲。春雨是十分重要的,它可能决定着一年的收成。)

2.介绍《春雨》:唐朝大诗人杜甫在成都居住时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叫《春雨》。

简介:杜甫:字子美,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深刻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被后人称为“诗史”。《春雨》原题《春夜喜雨》课文节选了前四句。

3.看看题目:你们知道,诗中写了什么?

(雨下的季节和时间)(原题中感受到这个雨是好雨是及时雨,还可以感受到诗人对雨的喜爱之情)那诗人是怎样写的呢?春雨能带来什么呢?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呢?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读这首诗。

三、精读《春雨》

1.学生练习读。指名读,正音。

2.读了这首诗,你觉得春天的雨怎样?(春天的雨是好雨) 板书:好

3.这春雨好在哪儿?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呢?

①“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重点理解“知”。 时节:时令,季节。 当:正当,就在。 乃:就。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这一句诗的意思是:这真是一场“好雨”,像知道什么季节需要什么雨水,春天一到,就下起来了。因为春天庄稼最需要雨水,所以诗人说春雨是好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春雨知时节,适时、应时、及时。真是给人们带来好处。)

为什么说春雨是好雨呢?

②“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

潜:与大雨、暴雨的哗哗啦啦不同,潜是悄然而至、无声无息的,随风而来。

润物:滋润万物。

这句诗的意思是:春雨在夜间,趁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轻轻地洒落,无声地滋润着万物。春天花草树木复苏了。成活了生长了,默默无私奉献着自己

4.总结。春雨做了好事却不声不响,怎么不是好雨呀!这两句从听觉上写出了雨的悄然而至、无声无息的默默奉献。

5.指导朗读、背诵。教师范读,强调节奏。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齐读。

6.总结:这首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7.拓展欣赏:原诗有八句,这里节选的是其中的前四句,后面的又是怎么写是春雨的呢?请大家欣赏一下。多媒体课件示《春夜喜雨》。

8.补充阅读《春雨的色彩》。

四、写字指导。

五、作业

1.朗读《春雨》,熟读背诵。

2、 抄写“春雨”、“时节”各两遍。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背诵《春雨》。

2.用自己的话说说《春雨》的诗意。

二、揭题

1.小朋友,春天已经悄悄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说一说,春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播放课件)

2.想象春天的美景。说话练习

(春天来了,柳树姑娘穿上了新衣服,小草从地下钻了出来,鸭妈妈带着可爱的鸭宝宝出来春游了。)

(春天来了,燕子从南方飞来了,他用剪刀似的尾巴剪出了祖国的山河美。青蛙醒了,看见周围的小朋友正忙着种葵花,它赶忙跳出洞口捉虫子去了。)

3、 过渡:草青了,树绿了,花儿开了,鸟儿唱起了欢乐的歌……多么诱人的春色,多么美好的春光啊!古时候,诗人们为此写下了许多美妙的诗篇,《春晓》就是其中精彩的一首。

4.解题。那么,春晓的“晓”是什么意思呢?请翻开字典查一查。春晓就是指什么呢?(春天的早晨)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简介孟浩然。

三、自学古诗。

1.同学们,我知道大家都能背这首古诗,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它的意思。

2.今天我们学习这首古诗,就以同学们自学为主。

3.请同学们开始自学,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查字典,可以和小朋友和老师一起讨论一下,然后试着把诗句讲下来。

4.学生自学古诗。

四、交流学习情况。

1.字词理解。

晓:早晨,天刚刚亮。

啼:鸣叫。

觉:多音字,强调两种读音的组词。理解意思:感觉、知道。

2.理解诗句的意思。

春天的睡眠格外香甜,不知不觉中已经天亮了,这时耳边到处能听到鸟儿啼叫的声音,朦胧中记起昨天也也夜里下雨声和刮风的声音,不知道又会有多少花瓣凋谢了,落到地上。

3.有感情地朗读《春晓》,注意读好停顿。

五、总结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的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感情。

2.春天这样美,有多少诗人曾经赞美过它呀!把你所知道的关于春天的诗朗诵给大家听,好吗?

学生吟诵有关春天的诗句。

六、作业。

课堂:背诵并默写古诗。

课外:1、 说说两首诗的意思。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请写下来。

"古诗词课件"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