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

发布时间: 2023.06.05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

编辑独家的文字内容可以让您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关于“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的相关知识,诚挚欢迎您的阅读。在上课前,教师会事先认真准备课件和教案,精心设计并负责任地呈现给学生们。设计教案需要认真关注资源整合和利用,使教学效果更佳。为了方便大家参考和使用,我们将其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也可以分享这些教学资源!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 篇1

一、说教材

(一)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二)教材分析

《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冀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和乘数是整十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为学习多位数乘多位数的算理打基础,因此,本课时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全册的一个重点,对今后进一步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力、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乘的顺序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二、说学情

学习该单元之前学生已经能熟练掌握乘法口诀,会计算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能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还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根据他们的认知规律,我们要设计可以激发学习兴趣的情境进行教学,还要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

三、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合作及应用数学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所创设的情境中去学习。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方法。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1、复习引入,为新知学习做铺垫

在这一环节设计两部分内容,一是口算,其中涉及到一位数乘一位数、一位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整十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等内容。二是竖式计算,两道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请两名同学板演,说计算过程和算理,在复习的同时,为后面的新知探究打下基础,使学生在自主探究时有了依据。

2、引入情境,揭示课题

以文具店的情境为主题,让学生从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可能问道:2盒彩笔多少支?10盒彩笔多少支?12盒彩笔多少支?前两个问题在学生已有知识范围内,要及时进行解决,后一个问题只要列式即可。之后让学生比较算式的不同,揭示课题并相机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

3、展开探索,算法多样

(1)估算2412的积大约是多少呢?

(2)启发谈话:2412的精确答案是多少呢?

(3)学生先自己尝试解决,看谁的方法最多。之后在小组内展开交流,说说各自的计算方法。

(4)全班集体分享,教师将学生汇报的方法写在黑板上,并让学生分别说出思路。

4、深化研究,优化算法

(1)回顾:我们还没有学习2412的计算方法,同学们就能用这么丰富的计算方法得出结果!老师想知道,你们是借助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来解决的呢?

(2)赏析:在这些算法中,你比较欣赏哪一种算法?

当选择了竖式计算后,学生面临三个主要问题,这也是教学中的难点:①竖式的写法;②怎样用竖式算,尤其是第二部分的积应该怎样写;③为什么要这样写。首先引导学生自己尝试,接着由教师引导突破难点:第一,竖式的写法,学生已经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将旧知迁移,强调两个乘数数位对齐。第二,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说出算理,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就不攻自破了。之后再通过指名学生说算理同桌互说反馈(学困生)的形式扎实算理的理解和掌握。

(3)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请两名学生板演并说明计算过程和算理。

5、熟练运用,拓展提高

(1)课件出示练习新书订单,学生独立计算后订正。

(2)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6、交流体会,分享收获

启发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你有很多学习的体会和收获,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吧!

五、说教学板书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 篇2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明白“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道理.初步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

2.培养学生作业书写格式规范、字迹工整的好习惯.

师问:6+28=34你是怎样想的?(把 28分成 20和 8,用 6加8得14,再用14加20得

3.让板演的同学口述计算过程.

1.导入新课.

师:我把上题中的第二个加数25换成了28,(边说边板书:34+28= )这道题写成竖式怎么写?

师:个位4加8等于几?满十了吗?(个位 4加 8等于 12,满十了)

师:个位满十了怎么办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师边说边板书课题)

2.教学例3.

(1)边摆边说.

教师在数位板第一排挂34根小棒,在第二排挂28根小棒.学生在画有计数单位的`纸上摆小棒.

师:34和28各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4是由3个十和4个一组成的;28是由2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

师:个位是几个一加几个一,得几个一?(个位是 4个一加 8个一,得 12个一)

师:几个一是一个十?个位12满十了吗?(十个一是一个十,个位12满十了)

(2)边摆边算.

师:个位 4加 8满十,将其中的 10根小棒捆成一捆,挂到十位上,说明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在竖式中怎么表示呢?就在十位下写个小“1”(写在横线上.学生模仿老师,也把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放到十位这边)

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个位写2.

师:十位上原来是几个十加几个十?后进上来的这个十怎么办?(原来十位上是3个十加2个十,再加进上来的1个十,一共是6个十.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十位写6)

(3)看竖式叙述计算过程.

师:34加28,个位4加8得12,满十向十位进一,在个位写2;十位上3加2再加进上来的1得6,在十位写6.

找上、中、下各一名学生看竖式口述计算过程.

56+37=

3.教学例4.

教师在数位板第一排挂46根小棒,在第二排挂24根小棒.

师板书:

师:个位6加4得十,(把6根小棒和4根小棒放在一起,捆成一捆,放到十位这边)10怎样写?

师:十位上 4加 2再加进上来的 1得 7,在十位写 7.最后得 70.

师:进位加法还应注意什么?(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师同时板书.

2.在□里填什么数可以使它成为进位加法题?

3.编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题.注意十位上的数不要太大,和不能超过100.学生编题,教师板书.如:26+39,45+38,37+43,54+25,…

4.思考题.

用硬纸片做成的鱼若干条,每条鱼身上有一道算式,鱼嘴用铁丝做成一小圆圈;小猫面具;钩鱼杆、线、鱼钩.

1.用课桌围成一个长方形“鱼塘”,“塘”中放“鱼”,鱼身有算式的一面朝上.

2.每3人一组,头戴小猫面具,身上挂一个写有得数的牌子,围在课桌外面.

3.用鱼杆、鱼钩钓得数与自己身上的得数相同算式的鱼.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 篇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三册第11~12页例3

教材分析: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是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基础上

进行教学的。前面教学时,学生已经接触到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特别是竖式的计算方法和格式,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两

位数加两位数竖式的写法,掌握进位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突破个位相加

满十向十位进一的难点。

学生分析:

这一内容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基础上

进行学习的。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接触到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

计算方法,知道了格式和写法。相信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进

一步掌握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概括笔算加法的法则,初步培养学生

的抽象概括能力。

设计理念:

一、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教教材是传统的教书匠的体征,用教材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它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现有教材比较注重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当然,新教材在这点上也有稍作改进,但还是要求我们教师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设计和重组,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如在本堂课的设计中,我设计了一个较完整又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情节,选择了教材当中的例题和习题,并加以有效的重组,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是真实的、有趣的、富有现实意义的。

二、变学后用为学中用

过去我们总习惯于复习旧知-学习新知-巩固应用的闭合式教学流程,即学后用。但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只有教师心知肚明,而学生却全然不知,因而学生很难从情感上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积极性很难调动。在本课中,我选择了问题-求知-建构-应用(创造性地)的开放式教学程序,让学生在一系列的问题情景中激活内在需求。用中求知、用中拓展、用中创造。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竖式的写法。

2.初步理解并掌握笔算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3.理解并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

(二)能力训练点

1.会用竖式正确地计算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2.通过抽象概括笔算加法法则,培养学生初步抽象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由不进位加和进位加,抽象出笔算加法的法则,渗透具体事物中蕴含

着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用竖式笔算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自制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小朋友们,你们过过生日吗?你们生日的时候希望收到什么礼物呢?今天是多多的生日,她的妈妈带他到玩具店去挑选礼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2、创设情境:

师:看,他们来到了玩具中心,这么多的玩具,还没标出价格呢。先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这些玩具的价格!(课件出示)

3、猜一猜:

(1)布娃娃的的价格是由1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

(2)小汽车的价格是个两位数,十位上是3,个位上是8。

(3)小房子的价格是个一位数,6和8是它的邻居。

(4)小熊的价格是由2个一和3个十组成的。

(5)小飞机的价格在40元和50元中间。

二、引导交流,探索新知

师:妈妈请多多挑选两件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小朋友,如果请你来选择,你会选择哪两件玩具?总共要付多少钱?算式该怎么列呢?

1、独立思考,集体交流

2、交流反馈

师:按照你选择的两件玩具要付多少钱呢?请列出算式(课件出示学生列出的所有算式)

师:你能把这些算式分分类吗?(学生说,教师板书)

预设:分法1: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两位数

分法2: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加法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课件出示)

3、计算方法

(1)复习不进位加法:45+32,说说计算方法和竖式计算的要求(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强调: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教学进位加法:45+38为例

师:笔算45+38怎样写竖式?请同学们把竖式写到练习本上,请一个

学生写到黑板上,说一说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也就是相同的数

位对齐。

(3)摆学具,理解算理:

师:45加38怎样算呢?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摆一摆。

教师指导学生摆小棒:先摆45根小棒,再在它下面摆38根小棒,整

捆和整捆的对齐,单根和单根的对齐。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应该怎

么办呢?

启发学生讨论,摆一摆,边摆边说过程。

引导学生汇报:先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有13根,把10根捆成一捆,

放到整捆的下面,这时还有3根单根的小棒,再把整捆的合起来一共

是8捆,所以45加38得83。

(4)竖式计算方法

结合刚才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应该先算什么?(先算个位上的5加8

得13)

理解:在竖式中怎样表示呢?在横线下面的个位上写3,表示剩下的3

根单根的小棒,在横线上面的十位上写一个小1,表示新捆的一捆,

也就是进上一个十。然后再加十位上的数,把进上的1和十位上的数

加在一起是8,表示有8个整捆的小棒,所以45加38得83。

引导学生得出:个位上5加8得13,向十位进1,个位写3。

(5)试一试:剩下的题目中自己选择一题,用竖式计算

(6)小结:刚才我们练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大家通过练习,

知道了在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强调:相同数位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

三、自主练习,巩固深化

1、过关斩将

师:商场的另一角正在摸奖,但是大屏幕上显示,想要进行摸奖必须

闯过屏幕上的三关,小朋友们有信心闯关成功吗?

(1)、第一关:方框里填数(课件出示)

(2)、第二关:判断谁算得对(课件出示)

师:小明、小红和小李都在计算这两种肯德基套餐的总价是多少,请你判断一下,谁算得对?

(3)、第三关:找规律填数(课件出示)

2、摸奖活动

师:老师手里就是摸奖箱,你摸到的算式得数比80大就是一等奖,摸出的得数在70和80之间是3二等奖,得数比70小就是三等奖。

请三个同学上来抽奖,自己判断,集体用手势表示他判断得对不对

(45+47,39+22,16+29,54+17,38+49)

3、综合练习

师:当他们摸奖正高兴时,多多的小表妹也来了,多多的妈妈也想给小

表妹买点礼物,所以他们有来到了玩具中心。除了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

玩具以外,售货员阿姨又拿出了新玩具。瞧!

(1)妈妈付了一张50元、一张10元和三张一元,你猜妈妈买了哪两样玩

具?(课件出示)

(2)妈妈最后还剩下80元钱,你说她还可以买哪些玩具?(课件出示)

(3)妈妈如果想用最少的钱买两样玩具,她最少要花多少钱?

四、教学总结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 篇4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加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和10以内的加法,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基础是整十数加整十数加和整十数加一位数,而这些已在前一课时学习过,所以,这节着重解决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问题,它也是后面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是第六单元的第2小节“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中的内容,包括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有两个例题,共用3节课完成。本节课是第一节,主要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教材把加一位数与整十数对比集中编排,其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加减的算理认识,为后面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打基础。

教材的设计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先让学生在计算问题的情境中,动手操作、动脑想、讨论交流探讨不同的计算方法,再让学生运用获得的方法进行口算,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练习设计注意专项与综合训练相结合,注意变换形式,突出正确率。这些都是我们教学中值得借鉴的。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摆小棒,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算理。

【说学生】

学生已具备了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基础:整十数加一位数,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加法以及刚学习的整十数加整十数。学生能够自主解决本节课的新问题。只是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性,所用的时间长短与方法会有所不同,需要老师的点拨与引导,同时大多数学生很难认识到“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这一算理层面上来。

【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直观操作法、小组合作、演示法。主要是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采用他们易于接受的方法和手段,从易到难,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说教学流程】

1、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熟悉的环境下学习,对学过的知识和新知可以作出比较。

2、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变“教”教科书为“用”教科书,创设学生比较熟悉的开学发书为情景,充分了“数学生活化”的新理念,让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爱好。)

(1)、学习:35 + 3的算法。

(2)、学习35 + 30的算法。

(3)、比较35 + 3和35 + 30的算法有什么不同。

(体现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新理念。在呈现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之后,放手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操作、交流、汇报、从而解决问题,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前提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问题,而不再是把我们所谓的“最简便的方法”强加给学生。)

3、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教材61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叫学生上黑板做,集体订正。

(2)提高题

(3)拓展题。

(设计了的练习形式,使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想尽快进入这次挑战。每个练习题的设计符合儿童情趣,贴近儿童生活,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能力,做到自我评价以及肯定他人的意识。)

四、课堂小结

回忆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哪位同学表现好,好在哪儿?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这样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大大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好地学好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进行自我肯定和他人肯定的意识)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下册第二单元《加和减(二)》的内容。

百以内加法计算分20以内进位加法,百以内不进位加法及百以内进位加法三个阶段。学生经过加和减(一)的学习,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与一位数相加(不进位),在此基础上,教学需要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口算。

学生分析

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明白了相同数位对齐、满十进位的道理,如果将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呈现给学生,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知识的综合、迁移,自主学习掌握这一新知识。

基于班级实际情况,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能用数学语言表述口算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这一知识目标达成并非是本班全体学生所需要,而是要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的提高,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并在合作交流中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

下面就围绕本节课做简单介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设计过程设计意图及存在问题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小朋友们,你们星期天或节假日,做完作业最喜欢玩什么?

2、哇,大家喜欢玩的东西还真不少呢!看看这三个小朋友正在玩什么游戏?

(演示课件:P48、主题图)

小红:“我有6张画片。”

小强:“我有24张画片。”

小兰:“我有9张画片。”

3、看到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收集信息)

4、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板书)

5、小朋友们,看看在这些问题中,哪些能用加法解决呢?你能列出算式吗?

板书:24+6 6+9 24+9 24+6+9

5、在这些算式中,哪些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板书结果)

6+9=15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剩下的我们这节课来解决!

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1、 计算24+6

(1) 24+6先算什么呢?得多少?(4+6=10)

(2) 先算4+6=10,接下去该怎样算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3) 我们还是请小棒来帮忙,用摆小棒的方法算一算。学生摆小棒,想算法。

(4) 交流操作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演示课件。(先摆两捆4根小棒,再摆6根,4根小棒和6根小棒合起来是10根,10根正好捆成一捆。和原来的2捆合在一起一共是3捆,是30根。)

(5)不摆小棒,谁能说一说24+6应该怎样想?生答师板书:24+6=30

(6)学生自己自由说说算法,再指名。

仿例练习:38+2 43+7

2、 计算24+9:

(1) 你想怎样计算24+9?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学生仍可借助小棒摆一摆)

(2)学生汇报算法

A:24+6=30,30+3=33

B:4+9=13,20+13=33

C:23+(1+9)=33

D:24+10=34,34-1=33

……

(3)在这些算法中,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4)选择一种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仿例练习:34+8 46+7

3、计算24+6+9:

(1)要知道三人一共有多少张画片,还可以怎样列算式?

(2)板书学生写的算式。

(3)这些算式都是把三个数相加,可老师发现在这些算式中有两个算式列得特别好,能让老师很快算出和是多少?你找到了吗?(用彩笔划出:24+6+9 6+24+9)(使学生体会把能凑成整十数的数先相加会比较快)

4、试一试:

(1)出示:8+42 5+39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今天你学了什么知识?与我们前面学的知识有什么不同?(板书课题)

2、老师这里,有刚才玩画片的那三位小朋友做的题,请同学们帮他们检查一下。(课件:判断)

(1)小红:25+8=23 ( )

(2)小强:47+5=97 ( )

(3)小兰:36+7=43 ( )

错在哪?你能帮他改正吗?

3.小朋友们真厉害,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摘苹果的游戏,大家说好不好?

游戏规则:谁能将写有算式的苹果的结果,回答正确,老师就将其作为礼物送给他。

36+8 25+7 65+5 6+54 46+40 54+7 32+8 66+6

从情景入手,把“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设计成用学生自己创造问题来展开和验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获得和理解计算方法。从“自己列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式”,再“进行分类”到“自己探究算法”。使学生在“探究算法——操作验证——交流评价——总结算法”等一系列的活动中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

例题:教学24+6时,学生已经学过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知道应该把个数上的数相加,现在出现了个位上相加满10的新问题,该怎样解决呢?下边就围绕这个问题来探索。可以启发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再想想该怎样算。在学生摆小棒时,重点研究4根加6根是10根,这10根怎么办的问题,把10根捆成一捆,即把10个一变成1个十,再把这一捆与原先的两捆合起来得到3捆,也就是30,利用此表象再抽象地进行数的计算,先算4+6=10,再算20+10=30。

教学24+9时,也先问学生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遇到了什么新问题,使探索活动有针对性,然后启发学生先摆小棒,再想想怎样算,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及时抽象出算法。教材上预测了学生可能采用的两种算法,实际教学中可能情况更复杂些,都要让学生交流,只要正确合理都应肯定。但是提倡第二种算法,即先算个位上的4+9=13,再算20+13=33,因为这种算法对后续的进位加法笔算的学习能发挥铺垫作用。不过这种提倡不用强加的方式,而是通过题组练习予以引导

在本节课中,此环节有所疏漏,即设疑而未解疑,只在课前让学生列出解决的算式而课堂中没能得到消化,这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把握能力还不强。

在这里让学生们来找出计算中的错误,学生能很快发现,但是不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解释错误的原因,也恰恰是体现了学生对算理的模糊性。

最后这个环节以游戏的形式呈现,符合了儿童的年龄特点,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存在的较大问题是,学生往往过于急迫想要得到奖品而忽视了得到时必须做出的努力,这也就是许多小朋友高举双手,站起来却回答不出问题的原因。教师在进行这个活动时应适时引导,并给予学生充分时间的思考,让游戏为获得新知提供帮助,而不是为

从情景入手,把“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设计成用学生自己创造问题来展开和验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获得和理解计算方法。从“自己列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式”,再“进行分类”到“自己探究算法”。使学生在“探究算法——操作验证——交流评价——总结算法”等一系列的活动中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

例题教学24+6时,学生已经学过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知道应该把个数上的数相加,现在出现了个位上相加满10的新问题,该怎样解决呢?下边就围绕这个问题来探索。可以启发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再想想该怎样算。在学生摆小棒时,重点研究4根加6根是10根,这10根怎么办的问题,把10根捆成一捆,即把10个一变成1个十,再把这一捆与原先的两捆合起来得到3捆,也就是30,利用此表象再抽象地进行数的计算,先算4+6=10,再算20+10=30。

教学24+9时,也先问学生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遇到了什么新问题,使探索活动有针对性,然后启发学生先摆小棒,再想想怎样算,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及时抽象出算法。教材上预测了学生可能采用的两种算法,实际教学中可能情况更复杂些,都要让学生交流,只要正确合理都应肯定。但是提倡第二种算法,即先算个位上的4+9=13,再算20+13=33,因为这种算法对后续的进位加法笔算的学习能发挥铺垫作用。不过这种提倡不用强加的方式,而是通过题组练习予以引导

在本节课中,此环节有所疏漏,即设疑而未解疑,只在课前让学生列出解决的算式而课堂中没能得到消化,这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把握能力还不强。

在这里让学生们来找出计算中的错误,学生能很快发现,但是不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解释错误的原因,也恰恰是体现了学生对算理的模糊性。

最后这个环节以游戏的形式呈现,符合了儿童的年龄特点,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存在的较大问题是,学生往往过于急迫想要得到奖品而忽视了得到时必须做出的努力,这也就是许多小朋友高举双手,站起来却回答不出问题的原因。教师在进行这个活动时应适时引导,并给予学生充分时间的思考,让游戏为获得新知提供帮助,而不是为游戏而游戏。

在本堂课中,我鼓励学生用多种算法来计算24+9,那“算法多样化”是否“多多益善”,是否要提供“算法最优化”?对于《课程标准》中“提倡算法多样化”如何理解?我认为算法多样化绝不是形式上的越多越好,而是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角度提出的,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从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我价值观角度提出的。为此,数学教学中算法多样应区别于趣味数学的游戏,应当组织学生学会从多种算法中分析、辨别出最佳或较佳的方法,当然不应是教师主观指定的算法。最佳或较佳方法中的标准,一是简捷方便,二是具有一般性,也就是在同类问题中均可使用,这两条标准必须同时具备。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费用”。同时,学生发现自己所创造的算法被列为最佳成或较佳,在他们幼小心灵里会萌发出自我价值,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主动挑战自我,这才是教学改革的真谛。本节课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希望各位老师能多提出一些批评和指导。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 篇6

一、教学内容

我这节课上的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内容: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教材第61页。书上先安排了两位数加整十数,接着安排两位数加一位数。这节课的内容是后面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进位)基础。

二、分析教材

教材首先安排了两位数加整十数,接着安排两位数加一位数。例题通过分别求数学课本有多少本和一包语文课本和一包数学课本一共有多少本这两个实际问题,使学生从心理上喜欢接受这些计算并迅速进入思考算法的状态。然后教材分别以学生自己探索的形式呈现了多种算法,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例题,是从不同的两种课本求一共有多少本这种实际问题引出。教材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先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在计算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交流计算方法,让学生运用获得的方法进行口算,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算法。防止混淆,教材还组织学生讨论“计算35+30和35+3有什么不同?”这种对比,有助于突出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即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帮助学生更清楚的建立数位的概念,减少计算中的错误。

三、教学过程

在教学新课前,我提前让学生对新课进行了预习并对旧知识进行复习,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在教学例题时,先学生回忆了预习时在主题图上获得的数学信息并进行归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和喜好提出数学问题问题,并让学生运用昨天学习的方法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列式计算。在教学35+30的计算方法时,我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我来当学生在学生讲解到比较关键的时候我以学生德身份提出问题,这时全班的学习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很多同学都说了了自己的算法,虽然有的同学总结的不是很好,但是通过这一方法大大锻炼了学生总结,表达的能力也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有了前边当小老师的铺垫在教学35+3的计算过程时学生的学习情绪很高,我顺势让同桌讨论各自的算法并进行总结发言,看谁的方法更简便更科学。到此学生更加深了对“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法。

我还组织学生讨论“35+30和35+3的算式和计算方法各有什么不同?”通过这种对比,有助于突出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即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帮助学生更清楚的建立数位的概念,减少计算中的错误。

“这节课大家学得很专心,投入,获得了不少的新知识,请小朋友谈谈你自己的收获好吗?”通过学生谈收获,师生共同总结全课,不仅使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梳理的过程,而且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本课教学我力求以学生为本,让他们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达到师生和谐相处和知识的渗透是润如细无声的境界。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 篇7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明白“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道理.初步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

2.培养学生作业 书写格式规范、字迹工整的好习惯.

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师问:6+28=34你是怎样想的?(把 28分成 20和 8,用 6加8得14,再用14加20得

3.让板演的同学口述计算过程.

1.导入  新课.

师:我把上题中的第二个加数25换成了28,(边说边板书:34+28=)这道题写成竖式怎么写?

师:个位4加8等于几?满十了吗?(个位 4加 8等于 12,满十了)

师:个位满十了怎么办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师边说边板书课题)

2.教学例3.

(1)边摆边说.

教师在数位板第一排挂34根小棒,在第二排挂28根小棒.学生在画有计数单位的纸上摆小棒.

师:34和28各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4是由3个十和4个一组成的;28是由2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

师:个位是几个一加几个一,得几个一?(个位是 4个一加 8个一,得 12个一)

师:几个一是一个十?个位12满十了吗?(十个一是一个十,个位12满十了)

(2)边摆边算.

师:个位 4加 8满十,将其中的 10根小棒捆成一捆,挂到十位上,说明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在竖式中怎么表示呢?就在十位下写个小“1”(写在横线上.学生模仿老师,也把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放到十位这边)

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个位写2.

师:十位上原来是几个十加几个十?后进上来的这个十怎么办?(原来十位上是3个十加2个十,再加进上来的1个十,一共是6个十.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十位写6)

(3)看竖式叙述计算过程.

师:34加28,个位4加8得12,满十向十位进一,在个位写2;十位上3加2再加进上来的1得6,在十位写6.

找上、中、下各一名学生看竖式口述计算过程.

56+37=

3.教学例4.

教师在数位板第一排挂46根小棒,在第二排挂24根小棒.

师板书:

师:个位6加4得十,(把6根小棒和4根小棒放在一起,捆成一捆,放到十位这边)10怎样写?

师:十位上 4加 2再加进上来的 1得 7,在十位写 7.最后得 70.

4.总结法则.

师:进位加法还应注意什么?(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师同时板书.

2.在□里填什么数可以使它成为进位加法题?

3.编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题.注意十位上的数不要太大,和不能超过100.学生编题,教师板书.如:26+39,45+38,37+43,54+25,…

4.思考题.

用硬纸片做成的鱼若干条,每条鱼身上有一道算式,鱼嘴用铁丝做成一小圆圈;小猫面具;钩鱼杆、线、鱼钩.

1.用课桌围成一个长方形“鱼塘”,“塘”中放“鱼”,鱼身有算式的一面朝上.

2.每3人一组,头戴小猫面具,身上挂一个写有得数的牌子,围在课桌外面.

3.用鱼杆、鱼钩钓得数与自己身上的得数相同算式的鱼.

1.教师出示“登山图”.

2.学生分为两组,分别计算两侧的竖式.

3.给先完成的小组颁发小红旗.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进位的原理,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

2、使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并与同学合作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2、算法的探究。

对策:1、从复习十的分与合,从凑十法入手,为算法探究作铺垫。

2、让学生通过摆学具来想算法。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算法。

教学准备:

投影、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师:小朋友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10的分与合,现在你还能说得出来吗?

学生按照顺序说说10的分成。(边说,师电脑演示)

二、新授

1、导入

师:星期天,小强、小红和小林来到了公园里,你们想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吗?

师出示情境图:

学生简要回答小朋友们在做什么(玩画片)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从图中你还能知道些什么?可以把你知道的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

2、新授

师:小朋友们,你能根据图上小朋友的这三句话,提出一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学生思考并交流(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

(四种情况)

(1)小明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

(2)小亮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

(3)小亮和小明一共有多少张?

(4)三个人一共有多少张?

学生交流时候,教师简单板书。

解决问题探究算法:

解决问题一

师:小朋友们你们觉得这些问题中哪个问题最容易解决?

师出示问题一:小明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

学生自主列式并计算。

交流算法

师小结凑十法。

解决问题二

师:下面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出示:小亮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好不好?

师:请小朋友先把式子列出来。

学生列式,简单说说算式的意思。

师:怎样算24+6呢?我们先来用小棒摆一摆好不好。

学生先自主用小棒摆一摆。(师巡视指导)

交流:你应该怎样想,怎样算?你有什么好办法。先想一想,再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

师板书算法过程:

先把24分成20和4,4+6=10,20+10=30。(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多说说对算法的理解)

练习:师:小朋友们,你能用刚才学习的方法计算下面的题目吗?

师出示:8+42=

学生自己算一算并交流算法。

解决问题三

师:小朋友们,下面该算什么了?

师出示问题三:

小明和小亮一共有多少张?

学生先列式

问:怎样想,怎样算?

学生交流:

方法一:先把24分成20和4,4+9=13,20+13=33。

方法二:先把9分成6和3,24+6=30,30+3=33。(师要问一下,为什么把9分成6和3)

师板书算法过程

(要注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算法)

练习:师:你能用刚才的方法算一算下面的题目吗?

师出示:5+39=

学生自主算一算并交流算法。

三、巩固练习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又学习了新知识,你们愿意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吗?

师出示:

1、想想做做第一题:学生先自己圈一圈,算一算,再进行交流。

2、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观察后,列式解答并交流。

3、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观察后,自己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解答并交流。

师:请小朋友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算一算,一共要多少钱?

学生计算并交流。

四、小结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又学习了许多新知识,大家又可以解决很多新问题。对了,还有一个问题我们还没有解决,是什么?

这个问题留到下课后,小朋友们自己来解决,你们能行吗?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 篇9

设计说明

1.以旧知引新知,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数学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人,他们有自己的认知和知识基础,所以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观察、操作、计算、交流等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上课伊始,以一位数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作铺垫,让学生重温旧知,作为本节课学习新知的基础。在学生经历动手操作,明确算理之后,让学生尝试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实现旧知到新知的迁移,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获取新知的能力。

2.动手操作,感悟算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设计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摆小棒。在摆小棒的过程中,把5和7合成的12根小棒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看作1个十,与其他6捆(即6个十)相加,得到7个十,从而明确满1个十之后要与另6个十相加,为笔算中“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奠定基础,使学生经历“满十进1”的知识的形成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小棒 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

1.口算。

7+6=8+4=9+5=6+8=

7+5=5+8=6+6=4+6=

2.笔算,指名板演:35+34。

师:做笔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怎样写竖式?从哪位加起?

3.导入新课。

师:如果将35+34这道题中的34改成37,变成35+37,那么在计算时会出现什么情况?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为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打好基础。

⊙学习新课

1.课件出示教材14页例3。

借助“摆一摆”解决“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这个问题。

师:请同学们读题思考,然后列出算式。

(学生列出算式:35+37)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

预设

生:因为要求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就是把二(1)班和二(3)班的学生人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师:这道题你会算吗?同学们可以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学生摆小棒计算,然后交流算法)

预设

生1:我是这样算的,3捆小棒与3捆小棒合起来是6捆,就是60根。5根小棒和7根小棒合起来是12根,60根加上12根就是72根小棒,所以35+37=72。

生2:我计算的结果也是72,不过我是这样算的,3捆小棒与3捆小棒合起来是6捆。5根小棒和7根小棒合起来是12根,我把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这样就变成了7捆零2根,也就是72根。

师:3捆加3捆是6捆,为什么现在成7捆了?多出的1捆是哪来的?

预设

生:7根加上5根是12根,把10根小棒捆成1捆,12根就变成了1捆零2根,和6捆加在一起就变成了7捆零2根。

师:说得非常好!当小棒够10根的`时候就可以捆成1捆,再加起来的时候,就要和成捆的小棒加在一起,也就是说,这个1表示的是1个十,计算时要与十位上的数字相加。

2.(1)根据摆小棒的过程,用竖式算一算。

师:你会用竖式计算这道题吗?

(学生尝试计算)

(2)问题引导,理解计算过程。

师:个位上5加7等于几?个位相加满十了,要把这个十放在哪?

(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个位相加满十,要把这个十放在十位上)

师小结:个位相加满十,要把这个十放在十位上,这就叫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向十位进的1可以在十位上靠近横线的地方写一个小1,这个小1叫做进位1,表示向十位进1。

师:那么十位上怎么算呢?

(十位上3个十加3个十是6个十,还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1个十,也就是7个十,所以十位上应该写7)

3.反馈练习。

(1)用刚学到的方法计算教材14页“做一做”中的56+37=,然后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预设

生:先算个位上的6+7=13,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在十位上靠近横线处写一个小1,个位上写3;再算十位,5+3+1=9,把9写在十位上。在横式后面写上得数93。

师: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后汇报:注意向十位进1时,要在十位上靠近横线处写一个小1。计算十位时,不要忘了加上进位的1)

(2)学生独立做教材14页“做一做”中余下的两道题。做完后,同桌互相说一说计算过程。

4.讨论总结。

讨论:这节课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与以前学习的有什么不同?这样的题应该怎样计算?

总结:像这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加法,叫进位加法。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借助摆小棒的过程明确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方法,加深对进位加法算理的理解,然后根据算理完成竖式计算,让学生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 篇10

1、使学生初步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明白“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道理。

2、培养学生作业书写格式规范、字迹工整的好习惯。

3、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1、导入新课。

出示图,学生观察,两个班一共多少个人?能合乘一辆车吗?

先用小棒摆一摆,再想想用竖式怎样计算。

生:36是由3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35是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师:个位6加5满十,将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挂到十位上,说明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在竖式中怎么表示呢?就在十位下写个小“1”(写在横线上.学生模仿老师,也把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放到十位这边)

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个位写1。

师:十位上原来是几个十加几个十?后进上来的这个十怎么办?

生:原来十位上是3个十加3个十,再加进上来的1个十,一共是7个十。

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十位写7。

(3)看竖式叙述计算过程。

师:36加35,个位6加5得11,满十向十位进一,在个位写?1;十位上3加3再加进上来的1得7,在十位写7。

找上、中、下各一名学生看竖式口述计算过程。

56+37=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经历探索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过程,会用竖式计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初步理解笔算加法的顺序和进位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两道题,谁愿意来算一算?(指名板演)其他小朋友一起来口算。(指名口答)

1.用竖式计算。

53+2134+12

2.口算。

8+64+79+57+6

3+86+42+98+8

5+74+83+95+6

20+30+4050+30+10

师:(指学生板演的竖式)他们算得对吗?哪位小朋友来说一说,用竖式计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生:(略)

师:是的,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两位数加两位数)

二、探索算法

师:我们先来看一幅图(出示教科书第85页例题的情境图,标明小华和小明)。瞧,小华和小明正在欣赏邮票呢。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小华有34张邮票,小明有16张邮票。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生:一共有多少张邮票?

师:很好。你能把这道题的意思完整地说一遍吗?(学生口述)求一共有多少张邮票,该怎样列式呢?

生:34+16。(板书:34+16)

师:34+16等于多少呢?请小朋友自己想办法算一算,算出得数后,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小组里的小朋友听一听。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生1:(边说边演示)我是用小棒摆的。先摆3捆和4根小棒,再摆1捆和6根小棒,合起来是50根。

师:你是怎么知道一共有50根小棒的?

生1:3捆和1捆合起来是4捆,4根和6根合起来是10根,4捆和10根合起来是50根。

师:你算的是对的。能把你摆出的小棒整理一下,让大家一眼就看出这里有50根小棒吗?

生1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师:为什么可以把它们捆成一捆呢?原来的4根小棒是4个一,6根小棒是6个一,4个一和6个一合起来是1个十。

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 篇1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这部分教材是在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安排的。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又为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打基础。例题通过分别求大客车和中巴车、大客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座位这两个实际问题,使学生从心理上喜欢接受这些计算并迅速进入思考算法的状态。然后教材分别以学生自己探索的形式呈现了多种算法,大致有三个层面:一个层面是通过有序的数数获得相加的和;第二个层面是通过物化活动,用学具摆一摆、拨一拨获得结果;第三个层面是运用数的组成,把新口算转化成已经掌握的口算。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口算方法,防止混淆,教材还安排两位数加整十数与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法比较,借以渗透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相加的思想。“想想做做”第1—3题分三个层次:第1题用算珠拨一拨并说出结果,把形象的动作计算与抽象的思维计算结合起来理解算法;第2题使学生通过对比练习进一步体会两位数加整十数与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同点,进一步掌握算法,巩固算法;第3题应用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难点是比较例题里两道题计算方法的不同点,关键是领悟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原理。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以及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这些加法的口算方法。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概括算理、形成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主动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概括推理和比较能力。

3、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过程我分四大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媒体演示:停车场相继开来大客车、中巴车、和小轿车。分别向小朋友们问好并自我介绍:大客车有45个座位、中巴车有30个座位、小轿车有3个座位。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设问: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怎样列式?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入例题,学生从中收集信息,积极主动地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兴趣,主动地探求新知。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领悟算法:这一环节分为三个层次来组织教学:

第一层,教学45+30(两位数加整十数):

1、提问:你们知道45+30=多少?我先让学生用小棒和计数器进行操作,然后学生自我探索算法,然后分组交流计算方法。

2、再全班汇总算法,交流时边媒体演示边请学生讲解:先将4捆小棒和3捆小棒合

起来,先算40+30=70,再把7捆小棒和5根小棒合起来,再算70+5=75,最后再请学生

复述一下计算过程。教师板书计算过程。

3、整理算法:这些算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讨论后交流:不管十个十个数,还是摆小棒,或者是拨计数器,都是要把30和40相加,再加上原来个位上的5,得75。

4、学生练习:36+20 30+56 33+50

学生口算并说说是怎么算的。

这一层次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探索,交流45+30各种算法,从动手操作教具,到脱离实物思考,使学生明确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的道理,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层,教学45+3(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1、谈话:根据刚才的口算,你能很快想出45+3怎样算吗?

2、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交流算法。

3、教师整理算法,媒体边演示操作过程边让学生说出计算方法,5和3想加等于8,再40和8合起来是48。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5+3=8,40+8=48,强调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

4、学生练习:65+2 3+56 26+3

学生口算并说说是怎么算的。

老师协助学生整理并演示思考过程,帮助学生进行计算方法与策略的迁移,进一步理解了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提高了学生的计算类推能力。

第三层,比较45+30和45+3

提问:这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小组内交流,再师生共同得出: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

通过两道题计算方法的对比,使学生能够发现、比较出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计算方法的区别,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原理,突破了难点,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建立了新的认知结构。

第三环节,巩固深化,应用算法:这里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第1个是基本练习(直接口算),进一步巩固口算方法。第2个练习是游戏——给燕子找窝(学生带头饰,根据卡片上题目的得数找相应得窝)。引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提高计算正确率。第3个练习时应用练习(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旨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个练习层次分明,层层递进,形式多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激励评价:“这节课大家学得很专心,投入,获得了不少的新知识,请小朋友谈谈你自己的收获好吗?”通过学生谈收获,师生共同总结全课,不仅使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梳理的过程,而且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本课教学我力求以学生为本,让他们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GZ85.com扩展阅读

两位数加一位数教案八篇


如果您需要符合您需求的“两位数加一位数教案”相关推荐,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您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老师的部分工作内容就有制作自己教案课件,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教案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

两位数加一位数教案 篇1

1、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除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和估算能力。

3、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1课时

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

首位除时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一)导入新课

口算热身。(3分钟左右)

30÷3=80÷4=18÷3=

16÷4=48÷6=24÷6=

81÷9=18÷9=20÷6=

选择其中1—2题请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二)讲授新课

把42个羽毛球平均分给两个班,每班能分到多少个?谁能分一分。找同学出来分一分,其他同学看一看。

(先分给每班2筒,是20个,余下2个,每班再分得1个。每班共分到21个。)

学生在练习本独立列式计算。

同桌的小朋友交流如下问题:

你在计算的时候碰到了什么困难?你是怎样解决困难的?

指名一人板演。

指名学生说说笔算过程。

教师边说边演示:如果再添一筒羽毛球,也就是5筒羽毛球和两个羽毛球。

出示:教材例5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有52个羽毛球,平均分给2个班,每班分得多少个?

(三)重难点精讲

列式:52÷2=()

尝试列竖式计算:

让学生观察、试除,并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全班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将注意的重点集中到首位不能整除上。5除以2不能正好除完,还有余数,怎么办?

引导:这类题该怎样解决呢?谁能分一分?

结合学生回答,借助小棒演示算理。学生分的时候,先分每份2个十,剩下的1个十没法分怎么办?重点说清要把余下的1捆拆开,和2根合起来再分。即:每份先分得2个十,余下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再分,每份6个。

根据刚才分小棒的.过程,52÷2的笔算该怎么写呢?谁来说一说,按照刚才摆的过程,先算哪一位?(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十位上的板书。)

追问:十位上余下来的1表示什么意思?接下去怎么除?(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完成剩下的板书,其余学生完成书上第56页的填空。写成除法算式如下:

用彩笔把竖式中的关键标出。追问:十位上剩下1以后是怎样除的?

检验:这题计算是不是正确呢?可以怎样检查?

怎样用乘法进行验算?

比一比52÷2和复习题42÷2,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试一试:55÷3=找学生板演

其余学生独立解答后集体交流。

重点追问:十位除后余2表示什么意思?十位上剩下2以后是怎样除的?(用彩笔把竖式中的关键标出)。

有余数的除法怎样用乘法进行验算?

分析黑板上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针对学生的错例,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地方。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当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时,该怎样处理?

(四)归纳小结: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当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时,要把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

(五)随堂检测: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96÷860÷474÷266÷5

3、想想做做第3题

48÷4=64÷2=

48÷3=64÷4=

75÷3=96÷6=

77÷3=99÷6=

4、想想做做第4题。先估计商是几十多,再用竖式计算。

64÷585÷395÷491÷2

5、想想做做第5题

6、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

54÷2=78÷5=68÷4=

两位数加一位数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和每次余下的数要与下一位商的数合并造继续除的道理。

2、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分钱币的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除到某一位时有余数,要把余数和后一位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的.计算过程,从而明白算理。

教学难点:

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口算

2408=答案

3603=答案

1505=答案

363=答案

333=答案

633=答案

2、竖式计算

693=答案

783=答案

955=答案

723=答案

783=答案

582=答案

二、新授

1、出示例2 猜想每班种多少棵树?

2、问:你用什么方法猜得如此正确?如果学生猜得不正确: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准确计算出每班种多少棵树?

3、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然后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并讲解竖式计算过程。

4、课本第20页做一做第2题。

展示学生作业。如果发现错误,请学生判断,并说明原因。

5、小结:你觉得计算除数是一位数除法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

第21页第4题。

教学反思:

整节课教学环节比较清楚,每个环节还是能很自然的连贯起来,大多数学生掌握的情况比较好。但在其中还是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复习中安排的听算题数多了,花费了许多时间使后面学生练习的时间少了,而且复习中可以重点复习口算除法的方法,更好的做好新课的铺垫。

两位数加一位数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首位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笔算首位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首位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提升运算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利用除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首位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首位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分发运动会器材,52个(5个10只筒装和2个单只)羽毛球,平均分给2个班,每班分得多少个?

学生列式:522。

复习提问:应用最近所学的什么知识?能否解决?

分析算式522,引导学生发现和之前遇到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区别,即出现了余数。

顺势引出课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二)讲解新知

根据问题特点,师生借鉴之前学习经验提出利用小棒探究或解释计算过程。教师明确:1筒羽毛球为1捆小棒,1只羽毛球为1根小棒。

组织小组活动,尝试表示将52只羽毛球平均分成2份。

小组代表反馈,教师引导辅以学生阐释,展示将剩余1捆拆开与2根合为12根再平均分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剩余1捆、2根、12根、平均分等在除法算式中分别代表什么含义,并让学生独立完成除法竖式计算。

学生展示结果,教师追问:与之前遇到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何不同?

师生共同总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时,将余数与个位加在一起再计算。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乘法进行验算。

(三)课堂练习

想想做做:(1)783 (2)705

(四)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首位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注意要点及验算方法。

课后作业:想想做做剩余题目,尝试先估算,再计算。

四、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和每次余下的数要与下一位商的数合并造继续除的道理。

2、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分钱币的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除到某一位时有余数,要把余数和后一位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的计算过程,从而明白算理。

教学难点:

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口算

2408=答案

3603=答案

1505=答案

363=答案

333=答案

633=答案

2、竖式计算

693=答案

783=答案

955=答案

723=答案

783=答案

582=答案

二、新授

1、出示例2 猜想每班种多少棵树?

2、问:你用什么方法猜得如此正确?如果学生猜得不正确: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准确计算出每班种多少棵树?

3、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然后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并讲解竖式计算过程。

4、课本第20页做一做第2题。

展示学生作业。如果发现错误,请学生判断,并说明原因。

5、小结:你觉得计算除数是一位数除法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

第21页第4题。

教学反思:

整节课教学环节比较清楚,每个环节还是能很自然的连贯起来,大多数学生掌握的情况比较好。但在其中还是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复习中安排的听算题数多了,花费了许多时间使后面学生练习的时间少了,而且复习中可以重点复习口算除法的方法,更好的做好新课的铺垫。

两位数加一位数教案 篇5

教科书第67页例1、例2和“课堂活动”第1,2,3题以及练习十二第1,2题。

1.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含义,通过尝试练习,探索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培养观察、分析、概括、操作、合作等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与他人合作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具:每小组准备20个小圆片。

一、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1.小组合作,分一分

以4人小组为单位,拿出20个小圆片。

提问:将20个小圆片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并写出除法算式。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提醒学生注意有序思考、及时记录。

2.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①20÷2=10(个)②20÷2=10(份)

③20÷4=5(个)④20÷4=5(份)

⑤20÷5=4(个)⑥20÷5=4(份)

……

3.导入新课

提问:如果每7个分1份,又怎样分呢?

[点评:学生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掌握除法的意义,同时又为新授知识作铺垫。教师通过深层次的提问,自然过渡到新课,同时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习的欲望。]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1

1.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实际操作,探索每7个分1份,可以怎样分

学生小组合作分小圆片,教师巡视。

当学生提出不能分完时。提问:看看能分成几份,还剩几个?

学生继续操作。

2.组织学生交流

学生回答后,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分小圆片的过程:把20个圆片,每7个分成1份,可以分成2份,还剩6个。

教师提问: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

学生回答,教师正确引导后板书:

20÷7=2(份)……6(个)

强调:在商后面打6个圆点写出的数,就表示是余数。

3.读算式

“20÷7=2(份)……6(个)”读作20除以7等于2份余6个。

4.归纳小结,揭示课题

像这样“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现象,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5.及时巩固练习

完成课堂活动第1,2,3题。

提问:你准备怎样分图中的糖葫芦?还可以用什么来代替分?

交流后可以得出:

①可以在图上圈一圈、连一连或划竖线来分。

②也可以用小圆片代替糖葫芦来分。

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分一分,再填空。

学生完成后用实物投影的展示进行评价。

[点评:通过提问交流,学生知道解决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体现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多样性,同时也尊重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

过渡: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你能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

(二)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例题图,分析题意

提问:你从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交流后得出:一共有57个羽毛球,每6个装1筒,可以装几筒,还剩几个?

2.探索算法

两位数加一位数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16页的例1、例2,相对应的“做一做”,练习四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书写格式。

2.理解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在笔算过程中的试商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

600÷6 27÷3 180÷9

2.笔算。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例1的情景图。

师:同学们,图上小朋友在干什么?从图上你还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组织学生观察画面,引导学生明确:三年级两个班共要种树42棵,四年级两个班共要种树52棵。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分别板书。

2.教学例1:

①师:要求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应怎样解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42÷2=________(棵)

②师:42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谁会口算42÷2?怎样想?得多少?

③师:出示小棒,摆好42根小棒,怎样把四个十和两个一各平均分成两份?要分得又对又快。

④多媒体课件演示分棒的过程。

先把4捆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2捆,也就是先用4个十除以2,得到2个十,再把2根散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1根,也就是把2个一除以2,得到1个一,合起来是21根。

⑤师:根据刚才分棒的过程,你能算出42÷2的结果吗?

组织学生在草稿纸上试算。教师巡视,指名算得好的学生在黑板上试算,并讲解算理。

⑥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进一步讲解算理。

使学生明确:一个数除两位数,先除十位上的数,商写在十位上,再除个位上的数,商写在个位上。

3.教学例2:

(1)师:要求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应怎样解答?又该怎样算呢?你会验算吗?

学生自己动手,用小棒分一分,并想想算理,用竖式算一算,把自己的算法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2)学生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这样想:先用2去除十位上的5,商2,余下1个十和个位上的2个一,合并12个一再用2除,所以商是26。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6页的“做一做”。

【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两位数加一位数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加一位数(进位)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与同伴交流,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合作的愉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学会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1)课时

一、复习

1、口算

20+4032+1040+4842+475+23

4+6451+834+534+5083+1

(1)课件出示,学生口答

(2)师:你是怎么计算的?

二、新知引探

1、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同学们掌握的真棒。瞧!有个班级举行联欢会,我们也去看一看。他们现在好象在讨论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说出图上的信息)

2、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怎么解决够不够的问题?

算式怎么列?学生口答教师板书:24+9=

3、尝试计算

师:怎么算呢?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可以请小棒帮忙。

4、交流算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过程)

24+9=3324+9=331+9=1024+10=34

631323+10=3334-1=33

30

5、比较算法

师: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方法,真不错。你喜欢哪种方法?

把你喜欢的那种方法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6、巩固算法

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45+67+6374+9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7+69+56+4

27+639+56+54

(1)独立练习

(2)反馈

(3)你有什么发现?

2、对比练习

23+467+252+6

23+767+852+9

(1)口算得数

(2)比较异同

(3)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3、改错练习

25+8=23()

47+5=97()

36+7=43()

4、发展练习

35+()=4()

四、

两位数加一位数教案 篇8

1.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笔算方法的过程,能够正确地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2.使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进一步体验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除法笔算

理解首位有余数的除法笔算算理

师生准备52根小棒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旧知

新学期开学了,三年级一班分了有48个人,平均分成4组,每组有多少人?

指生列算式。

指生说计算过程。(引出首位能整除)

2.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先算十位再算个位,十位除得的商写在十位上,个位除得的商写在个位上。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没有其他情况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出示例5示例图

⑴学生独立看图审题,

师问: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分条件和问题来回答.

师问:要求“每班能分到多少个”该怎样列式?

⑵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横式。

2.操作探究

这类题该怎样解决呢?

52个羽毛球平均分成2份,怎样分呢?每份得多少?请大家先自己独立分一分,然后小组讨论解决。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不同分法)

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

1.展示小棒分。(学生边操作演示边叙述分的过程)。

2.展示笔算。

展示时适当问52÷2的笔算该怎样写呢?应先算哪一位?十位上余下的1表示什么?接下来怎样除?

(指名板演,校对)

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

1.验算。

2.想想做做1。

11.png12.png

3.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48÷484÷3

比较一下,上面两题有什么不一样?

4.比较小结:

以上题为例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当十位除完有余数时该怎么办?

今天这节课上,我们通过摆摆、说说、算算学会了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达标检测,反馈巩固

1.做想想做做第4题。

先要求学生估算出这些提的商是几十多,并说出理由。再用竖式计算。

2.做想想做做第5题。

让同桌相互说一说,再计算

3.做想想做做第6题。

(1)示图,提问:你能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能提几个?

(2)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提出问题,并说出算式

(4)分组计算所得到的算式

(5)校对,订正。

六、作业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资料包含着人类在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和研究过程中所汇集的经验。在我们的平时工作生活中,会经常需要参考资料。参考资料会让未来的学习或者工作做得更好!所以,您有没有了解过资料的种类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2、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待解决问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课外书吗?前几天老师买了一套少儿百科全书,付了128元,如果买2套付多少钱呢?5套呢?学校图书室要买12套,你能算出要付多少钱吗?

(前两个问题,学生口答,并说一说方法,在类比推理中,让学生理解求12套百科全书的价钱就是求128×12的积。)

2、学生进行估算,并说说想法。3、通过诱导,引入新课。

刚才每位同学都进行了估算,那么究竟128×12的准确答案是多少呢?面对新问题,我相信同学们各有高招,这节课我们一起借助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决今天遇到的新问题。(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创设了一个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希望学生能主动投入到估算中来,让学生通过估算,试图培养学生的数感,同时也使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用已有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

二、自主探究,尝试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试着在练习本上算一算。有困难的,可以参考课本中的算法进行计算。

2、教师巡回指导,特别关注学困生。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估算,再尝试笔算,实现了估算、笔算的有机结合。同时,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较好地体现了“关注差异、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三、交流汇报、归纳解题策略

1、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的算法,也听听别人的算法。

2、全班交流,汇总策略 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推荐一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学习成果。

(1)、充分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学生的解题策略可能有:

①128×10=1280 128×2=256 1280+256=1536 ②128×2=256 256×6=1536

③128×3=384 384×4=1536 ④利用竖式

(2)、通过比较,着重指导,从而理解算法,掌握方法。

(3)、请学生算一算128×13,目的是让学生发现方法二、三的局限性,从而更好的体会学习竖式的价值。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方法的比较、算法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入分析,从中逐步体验到竖式计算简洁、明白、通用、易查的优越性,体验到竖式计算的优越性和学习竖式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各种算法。感悟和选择出最优的方法。)

四、应用深化,总结学习方法

1、森林医生(题目略) 做完此题教师小结:仔细严谨,体现了我们学习数学的良好品质。

2、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题目略)

3、如果我班每位同学买这样一套少儿百科全书,书店给我们每套优惠15元,请算一算全班同学一共要付多少钱?

4、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我们是怎样学会这些新知识的?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篇2)

课题名称: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P47例1,做一做,练习八1、2、8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已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经验,自主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学生能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选择合适的估算、验算方法进行估算、验算,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情分析:在三年级第二学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基本能准确、迅速地进行估算,会用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的方法验算。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课堂检测单

导学问题串:

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列?

2、尝试计算145×12,并给同学讲讲你是怎样算的。

3、对于同学的讲解,你有什么问题或建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你是怎样算的。

23×30=、47×20=、42×19≈、58×41≈

2、笔算下列各题,并说你是怎样算的。

43×26=、12×34=

二、新课:

1、出示例1,指名读题,并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指名列式,并说为什么这样列。

3、尝试计算145×12=

4、将自己的计算过程讲给同桌听。

5、指名给全班讲解,并板演计算过程。

6、指名给讲解的同学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对同学的讲解提出建议或意见。

7、师生共同总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8、用计算器验算。

三、巩固

1、完成课堂检测(一)(数学书P47页做一做)

2、练习八8,改错

四、作业

练习八1、2

五、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篇3)

一、说教材

《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学生更好的学。计算教学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上升的,最基础的计算原理和方法支持了这样的发展提高。本节课的教学以复习为前提让学生通过旧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动脑,动眼,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的有趣、有益、有效。

在教学例题时,让学生尝试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鼓励学生自己算。学生已经能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相比,三位数乘两位数需要多乘一步,并把两次的部分积相加。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把新旧知识结合在一起,体会计算时的相同点,促进认知同化,完善认知结构。

三、说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迁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计算能力得到真正发展,我对本节课设计如下几个环节:

一、激趣定标

1、口算:

15×6=35×2=23×30=36×20=

42×19≈58×41≈

2、竖式计算:42×26=

学生动手完成并思考:用竖式计算乘法你有哪些方法可以与大家交流一下?

3、展示学习目标

二、自学互动

板书: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1)、学生讨论:李叔叔的城市离北京有多远?

2)、根据学生汇报,板书145×12=

3)、观察这算式,你发现和我们以前所学得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吗?〔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交流自学所得.〕

4)、你能运用估算知识猜一猜:李叔叔家离北京大约有多远吗?说一说你的想法?〔请同学们大胆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提出自学中的问题和困惑,认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5)、自己试着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6)、教师利用竖式进行讲解。

7)、小结。

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先用两位数的个位乘三位数,再用两位数的十位乘三位数,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

三、测评训练。

1、完成做一做习题。

2、作业

练习册习题。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篇4)

该课内容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第一课时,在三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多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本节课是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其乘法算理是一样的。该课也是小学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内容。

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知识的迁移,自主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的笔算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体验知识迁移的过程,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并养成验算的习惯。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笔算。

播放北京标志性景点的图片。

教师:同学们,暑假你们都去哪里玩了呢?王叔叔、李叔叔暑假去了首都北京旅游,他们乘车所用的时间都是12小时,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去的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教师: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算出王叔叔所在城市到北京多少千米么?指明学生列出算式:78×12

李叔叔所在的城市离北京又有多少千米呢?如何计算呢?

能不能估一估李叔叔住的城市离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呢?

说一说估得方法。

要想知道准确结果,还得用笔算。

学生尝试笔算,教师巡视,挑选出几种不同思路的算法到黑板板演。我们先请刚才板演的同学说一说他是怎么算的吧,每一步的算理。(根据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1 4 5 ―表示什么?(表示10小时行的路程,即145个10)

我们想知道这个结果是否正确,有什么好办法呢?(一是与估算结果比较,二是通过验算。)

大家四人一组讨论一下,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样的,互相说一说。

4、学生汇报。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鞠躬)我是小学数学组几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位数乘两位数》,下面开始我的说课。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的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说教材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我想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中第一课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两位数数乘一位数的基本运算法则,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认知基础,而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后边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整数做了铺垫,所以本节课在教材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说学情

一节成功的课,不仅在于对教材的把握,还有对学生的研究。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的阶段,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但自控力稍差。因此本节课将注重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数学课堂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牢牢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中。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及教材的编写特点,充分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我确立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运用竖式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学会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竖式计算过程,理解算理,提高运用竖式解决三位数乘两位数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重点为掌握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而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算理为本节课的难点。

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新知,并在探索过程中掌握本节重难点,同时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设备,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

我将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来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说教学内容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为了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开始上课我便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端午节的情境视频:

同学们,上课之前呢我们先来看一下大屏幕,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几张照片我们来看一下,老师听到有的同学说这是粽子和龙舟比赛的图片,非常棒,那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节日吗?这个节日正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那我们都知道在端午节是不是要吃粽子呀,现在我们的校长知道我们都非常喜欢吃粽子,要给大家采购粽子,现在呢我们知道每个班级需要145个粽子,一共有12个班级,那同学们知道一共需要多少粽子吗?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学习一下三位数乘两位数。

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端午节采购粽子的内容,激发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快速的进入学习高潮。

(二)自主探究,感受新知

进入正式的新课讲授环节,我会继续向学生提问,刚才的问题总到底需要多少个粽子呢?该如何计算呢?组织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经过学生独立思考不难得出可以直接用145×12来进行计算就可以求出我们所需要的结果,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

继而向学生进行提问,这个式子用我们之前学过的知识能不能解决呢?然后安排同桌两人进行交流,并且在交流开始之前,提醒学生:我们之前学习过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些是否能运用到这道题里呢?经过同桌交流,同学们基本可以得到可以用之前学过的估算的形式来进行计算,145约等于150,12约等于10,145×12就约等于150×10,1500千米。对于这种方法我会给与表扬和肯定。

这一过程学生能够发散思维找出解决数学问题的多种方法,体会一题多解。

接下来我会继续引出可以用竖式计算出145×12的准确结果,那又该如何来进行计算呢?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我给予指导,讨论过后,请同学汇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无论学生回答的全面与否,都给予积极的评价,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后做出判断,进行补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引导学生得出首先用两位数的个位数去乘三位数,然后用十位数去乘三位数,然后讲他们的积相加。

145×12,第一步首先用2去乘三位数,二五一十,2在个位上,所以说0要写在个位上,向前进1,2个1乘4个十,再加一是9个十,9要写在十位上,2个1乘1个百是2个百要写在百位上,第二步再来看1在十位上,1个十乘5个1是50,5要写在十位上,1个十乘4个十是4个百,4应该写在百位上,1个十乘1个百是1个千,1应该写在千位上,第三步再把他们的积相加,0落下来,9+5是14,写4进1,2+4+1是7,1落下来,得出最终结果是1740,并组织学生进行计算器验算。

以上教学活动采用让学生主动探索、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在全程参与中不仅掌握新知发展能力培养的推理能力,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巩固练习,强化知识

我利用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以闯关的形式将课本的习题展现在多媒体上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这样设计能增加数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查看他们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课堂小结

我将此环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知识性总结,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情感体验。第二部分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情感性总结,我会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表扬和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

(五)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会让学生在课下和家长交流今天的收获和感受,从而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并促进学生与家长的沟通。

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应该是简洁明了整洁美观,重难点突出,能够对学生理解本节知识有一定的强化作用,因此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感谢各位老师的聆听!(鞠躬)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范文


资料意义广泛,可以指一些参考素材。当我们的学习任务遇到困难时,往往都需要参考资料。参考资料会让未来的学习或者工作做得更好!所以,你有哪些值得推荐的资料内容呢?也许下面的“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范文”正合你意!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篇1】

口算笔算及符合应用练习教学设计一

课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及符合应用的练习。(课文第6263页的第711题)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教科书62页的第7题。

以口算卡片的形式出示算式,个别答与开火车相结合,以作到人人参与。

2、教科书63页的第8题。

(1)学生独立笔算,教师巡视。

(2)汇报结果,要求学生说明因数中间的零和因数末尾的零在笔算时的不同操作办法,教师进行演板。

3、教科书63页的第8、9题。

(1)列出原算式:634=

(2)改变因数,再分别计算出它们的积。

(3)利用算式进行对比。

(4)仔细观察,请你说一说哪个因数的变化了,怎样变的,积又是怎样变的。

二、提高练习。

1、出示(1)1218=216(123)(183)=

请你猜一猜结果会是几?你的理由是什么?教师结合算式进行详细的讲解。

2、那么(2)(123)(183)=的结果是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

3、而(3)(1210)(1810)=又该等于多少呢?

三、综合应用练习。教科书63页的第11题。

1、认真读题,你知道了什么,题目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2、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多种解法。

如:用估算,430、380、407都看作400,因此40030=12000(千克)或(4003)10=12000(千克)。

用笔算,430+380+407=1217(千克),1217(303)=12170(千克);(430+380+407)3=406(千克)把406看作400,因此40030=12000(千克)。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综合练习,相信大家都有一定的收获,谁来说一说。

口算笔算及符合应用练习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进行运算。

2、进一步理解关于两位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3、通过应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并感受接替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4、提供独立思考的环境,通过习题教学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5、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的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进一步理解关于两位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应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

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及符合应用的练习。教具准备:幻灯或实物投影仪、电子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1、课文第62页的第7题。

第7题是整数四则运算的口算的复习,题目主要是以本单元乘法口算方法为主,添加几题前面学过的加、减和除法口算。练习时,要求做到人人参与,并统计大多数学生完成全部12题所需的时间,了解学生口算的熟练程度。

练习过程做到:

(1)以幻灯或电脑课件呈现算式,算式逐一呈现。

(2)为体现人人参与,算式可重复呈现。

(3)学生口算时,要求语言表达完整。

(4)对口算比较慢的学生,老师要给予特殊照顾,复习口算的方法,提高他的口算水平。

(5)最后老师进行简要评价。

2、课文第63页的第8题。

第8题是本单元的笔算练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因此,老师应该要求学生全面理解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步骤及计算中的注意点,提高学生笔算的技能。本道题突出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笔算,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笔算正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难点。因此,通过练习能够使学生进一步排除难点,更好地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学生独立笔算。

(2)老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竖式书写是否规范、工整,特别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对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能否正确处理。

(3)反馈练习结果:

反馈时,主要要求学生说明因数中间的0或末尾的0在笔算时的不同操作办法。老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两道题目,帮助学生理解:

如:708640

2512

3540128

141664

177007680

(4)学生用计算器检验笔算结果。没有计算器的,老师要求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合作交流,完成任务。

3、课文第63页的第9、10两题。这两道题是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的练习。第9题是两数相乘时,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十倍、一百倍时,观察积的变化。过程要求:(1)列出原算式:634=。(2)改变因数,再分别计算出它们的积。(3)利用算式进行对比。(4)回答说明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情况。让学生说一说是哪个因数变化了,怎么变的,积又是怎么变的。

第10题,是在第9题的基础上进行变式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样要求学生说一说,是哪一个因数变化了,怎么变的,积又是怎么变的。

4、课文第63页的第11题。第11题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稍复杂问题的练习。练习时,老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解题过程要求做到:(1)认真审题,弄清题意。(2)回答:从题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3)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提供多种解法。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运算。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关于两位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通过应用知识解决稍复杂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并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篇2】

播放一段视频,引导搜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录像配音:“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于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执行科学探测任务。卫星绕月球一圈大约用时127分。)及时评价学生的发言。提炼出本节课研究的有关卫星运行时间的问题。引出卫星绕月球21圈要多长时间这样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实际问题。

1. 结合情境,进行估算。

明确估算意义,交流估算过程,体会估算方法。

2. 尝试计算,探索方法。

(1)独立尝试计算。

127×21的准确结果究竟是多少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先想想怎么算,然后把你的计算过程写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指导帮助个别学生,请运用不同方法的同学在预定位置板演。

(2)同桌交流算法。

请同桌两人相互交流,体现同伴合作与同伴互助。

(3)全班共享算法。

学生汇报介绍算法,注意互评。 预测几种可能出现的方法:

① 口算(运用乘法分配律)127×20=2540   127×1=127   2540+127=2667

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适时板书。第一步算的是什么(127×1,绕1圈的时间),第二步算的是什么(127×20,绕20圈的时间),这里怎么只写254?(0不影响计算结果,可以不写,这里表示的是254个10)最后又怎样算(127+2540,把两个得数加起来,就是绕21圈的时间)

④口算(分解乘数)127×21=127×3×7=381×7=2667

引导学生明确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算法。

⒊对照比较,总结方法。

这么多不同的计算方法,真是一个美好的分享!那么,哪几种方法之间有联系?都是怎样算的?

引导学生表述,第1种口算方法、表格算法与竖式算法,都是先分别算出1圈和20圈用的时间,再把得数加起来。

小结:无论是哪种方法,都是把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计算。

现在我们自己给自己出一道题。请同桌两个人,一人说一个三位数,一个同学说一个两位数,两人做同一道题。期间教师提问:我发现有两个同学做的得数不一样,你想说点什么?

,你最难忘的是什么?关于北京奥运会,你都记住了哪些数字?你知道有多少名运动员参加了北京奥运吗?解决了这个问题,你就知道答案了!

1. 共有205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平均每个国家和地区派出54名运动员,北京奥运会共有多少名运动员参赛?(一个因数中间有0)

2.(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一套奥运纪念福娃210元,如果我们全班每个同学都购买一套,一共要花费多少元?(一个因数末尾有0)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篇3】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目标的要求,对乘法的数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此教材编排中删除了以往的机械、复杂的操练题目,增添了能使学生体验一些数学的思维方法的韪,多让学生尝试一些探索,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运算的意义,并能用运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二)教学内容结构安排如下:

卫星运行时间(三位数乘两位数)、体育场(估算)、神奇的计算器、探索与发现(一)有趣的算式、数学阅读 计算工具的演变、探索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划方法,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运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3、通过对乘法以及有趣算式规律的探索,经历数学问题探索的过程,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课文第30-32的“试一试”,“练一练”等)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并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2、能结合已有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

用电脑课件呈现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情景。

(或用幻灯呈现课文主题图)。

呈现字幕“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时间。

教师: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圈、圈……所需要的时间,你可以计算吗?

(1) 提出问题:请你算一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圈、圈、圈需要多少时间?

(4) 114×2=228分 114×5=570(分) 114×10=1140(分)

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很容易列出算式:

① 要求,你能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吗?

② 学生可以把114看亻100来估算,也可以把21看作20来估算,学生可能回答:

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全班,观察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有选择的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

(1)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特别要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耐心辅导,使他们掌握笔算方法

② 408×25 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3 1 2                4 0 8                   4 7

×  5 4              ×  2 5               ×  2 1 0

1 2 4 8              2 0 4 0                   4 7

1 5 6 0                8 1 6                   9 4

1 6 8 4 8            1 0 2 0 0                 9 8 7 0

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畔需要多少时间?

教学目标:

1、练习乘法竖式、乘法估算。

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乘法竖式、乘法估算。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估算的方法。

2、第4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图上的信息,特别是两只挂钟上的时间。

学生观察后,可以让他们回答笑笑与淘气的问题。鼓励学生交流估计的方法。

首先让学生说说图中的信息,其次再让他们估计结果。

三、数学游戏:

这个游戏的策略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先占领棋盘上的哪个格子;

二是,怎样估计格子上的积是哪两个数相乘的结果。

让学生通过自己玩的过程中,逐步体会游戏的策略。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课文第33页的内容,及第34页的“练一练“)

1、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1、实物投影呈现图片。

教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你有什么感想?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 让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

(1) 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 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结果数据。

(3) 由小组派代表反馈交流结果。

由于图中没有具体数据信息,也没有呈现体育场的四周看台,所以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得到较准确的数据结果,只要有合理的估算方法,教师就应该予以肯定。

学生1:从图中看出每小块看台大允有50个座位,这个体育场可能有30个扑克台,大约有1500个座位;

学生2:把体育场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个方位大约坐1000人,4个方位,大约坐4000人:

学生3:体育场的每一排座位数大允是2000人,估计这个体育场有30排,大约共6000个座位。

以上估算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1) 幻灯呈现:

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2) 理解数量关系,列出解答版式。

②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根据课文插图,说出准确数)?

③整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

(3) 估算版式结果。

一般情况下,学生把72看成70、28看成30来估算。

(4)小结:一般情况,估算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把数据估算成整十、整百的数,方便计算。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1,2,4题。

题中要求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学生有多种方法,可以将报纸折一折或圈出一块,在知道这一块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版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数。

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

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教学内容:

介绍电子计算器,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计算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阈学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四则运算,并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1、教师取出电子计算器,让学生也拿出自己的计算器。

1、让学生说一说他自己所掌握的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学生可能会展示一些简单的加、减速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较多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技能、知识。从中也可以了解本班学生对操作计算器的认识程度,为教学工作提供帮助。

2、认识一些功能键。

(1) 由学生来说明。

随着计算器的普及,大多数学生在教师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前,已经懂得了一些操作计算器的方法以,所以本活动可以先让一部分学生做小才师,来介绍计算器各功能键的作用,然后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

(2) 集中说明一些功能键的作用。

① 开关及清除键。

按一下此键,打开计算器,再按一下就关赣计算器。

② 运处符号键。

只要介绍“+、-、×、/“键的使用方法 。

数字键的使用。如按1 2 。显示屏就显示“1 2”。

按下数字键及运算符号键后,按下此键,显示屏就显示出输入算式的计算结果。

因为学生所准备的计算器的型号不同,所以各计算器中配置的功能键也不一样,以上5种功能键是比较普遍的存在。如果学生有兴趣,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计算器,介绍一些其他的功能键。

操作过程:

输入25→×→4→=,屏幕上呈现100,就是计算的结果。

(2) 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

(1) 呈现计算题。

(2) 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视课堂。

(3) 反馈计算结果。

(4) 引导提问:

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特别指导观察第②题中各算式的计算结果,并进行比较)?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简便的计算方法。

如:

① 1+2+3+1+……+98+99+100=101×50,只要用计算器计算101×50

发现:积的个位都是1;积的最高位都是8;中间几位数都是9,9的个数比第1个因数中的9个数少一个。

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以下几个算式的结果: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发现规律,同时突出了运用简便方法计算很可能比计算器还要快定眯,充分体现了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

教学内容:

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目标:

1、 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 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3、 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师:同学们,在数学运算中,有很多有趣的算式。,这一节课教师要带你去探索算式背后的规律,你愿意去吗?请带上你的计算器,让我们地起出发。

(1) 实物投影呈现:1×1,11×11,111×111三个算式与答案。

(2) 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算式的答案有什么特点,它们与算式的两个因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4) 反馈讨论的结果时,重点是让学生说一说写出结果的依据是什么,教师结合算式说明。

(5) 依据规律填得数。

(2) 反馈计算结果。

(3) 观察积的结果特点及与因数的关系。

(4) 根据发现规律,写出“乘以5、6”的得数。

(1)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4) 根据规律,直接写出以下算式的得数。

99999×99999            999999×999999

9999999×9999999           99999999×99999999

(1) 板书呈现0-9十个数字。

(2) 让学生在这个十个数字中,随意选取4个数字。

(4) “卖关子”。

教师:你到底是好孩子呢,还是坏孩子,老师可以从你选的4个数字中,推出来,你相信吗?

(5) 运算规则。

规则:将四个数字组成数字不重复的最大四位数和最小的四位数。

然后两数相减,并把结果的四个数字得新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与最小的数,再次相减……

5 2 1 0         8 5 4 1          8 7 3 0

-1 0 2 5       -1 4 5 8        -3 0 7 8

4 1 8 5         7 0 8 3          5 6 5 2

6 5 5 2         9 9 6 3          6 6 4 2       7 6 4 1

-2 5 5 6       -3 6 9 9       - 2 4 6 6     -1 4 6 7

3 9 9 6         6 2 6 4          4 1 7 6       6 1 7 4

达样不断重复的过程中,你得到的最后结果如果是6174的就是好孩子,否则就不是好孩子。

(6) 学生探索。

① 学生独自按照规则进行计算。

② 最终发现,计算的结果全部都是“6174”。学生发觉大家都是好孩子,笑了。

让学生互相提供一些趣味计算题进行练习。(在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准备)

1、练习乘法竖式、乘法估算。

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乘法竖式、乘法估算。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估算的方法。

2、第4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图上的信息,特别是两只挂钟上的时间。

学生观察后,可以让他们回答笑笑与淘气的问题。鼓励学生交流估计的方法。

首先让学生说说图中的信息,其次再让他们估计结果。

三、数学游戏:

这个游戏的策略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先占领棋盘上的哪个格子;

二是,怎样估计格子上的积是哪两个数相乘的结果。

让学生通过自己玩的过程中,逐步体会游戏的策略。

教学目标:

1、复习大数的读写、求近似数等第一单元的内容。

2、复习线与角的有关知识。

3、复习乘法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较大数、线与角、乘法简算。

第1、2题让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的大数,以提高收集数据信息的能力,使每个同学积极参与课堂复习。

第4、5题是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可独立完成,同桌相互检查。

第6题引导学生先直观判断,再用三角板等工具来验证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还是互相垂直。

第8题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第9题,可引导学生说说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问题中蕴含有哪些数量关系。然后解答。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篇4】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接下来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本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在此之前,已学习口算乘法,学生清楚了口算乘法的方法,也为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打好了基础。由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我会以此为突破口来提升我的教学效益。

根据教材编排和学生特点,我将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

2、能够感受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并且要养成解决简单而实际的问题的能力;

3、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念,建立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其中,第一点、第二点也是我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计算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能会倍感枯燥、错误百出,但是计算又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讲解法、练习法、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式的学习。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目标和方法的确定,我将从以下四个步骤来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孙悟空去蟠桃园偷桃子吃的图片,告诉同学们,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又想去蟠桃园偷桃子吃了,蟠桃园有45棵桃树,每棵桃树上有12个桃子,请问蟠桃园一共有多少个桃子?先小组交流自己的算法,再指明学生回答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列式:45X12,重点是让学生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同学想想,假设蟠桃园有145棵桃树,每棵桃树上有12个桃子,请问蟠桃园有多少个桃子?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列算式,再指明学生回答,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列式:145X12,从而揭示课题,既温故旧知也承接新知。

2、探索交流,建构新知。首先让学生估算一下145X12等于多少,再鼓励学生自己列出竖式,小组交流自己的算法,老师再组织全班同学一起讨论:三位数乘两位数怎样计算?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时怎样乘?数位怎样对齐?最后怎样书写得数?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归纳算法。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先要用两位数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数相加就得到计算结果了。

3、巩固练习,促进深化。

让学生独立快速地完成以下做一做,以此来巩固所学知识。

134176425237

12473682

4、课堂总结,课后练习。

通过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作为本节课的总结。

为了力求简单明了,有利于学生对重难点的掌握,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我

设计如下板书。

总之,我是通过创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式的学习,这样的教学也充分的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篇5】

1.师:同学们,北京奥运会取得圆满成功。青岛作为伙伴城市,当时为迎奥运,各方面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在道路交通方面,修建了高速公路,咱们一块儿去了解一下。

(出示窗3:青岛市修建了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历时15个月,平均每个月修建213米;二期工程历时12个月,平均每个月修建260米。)

2.师:根据这两条不同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2.自主选择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1)上节课我们学过估算,谁来估一估,结果大约是多少?

师:他把213看成整百数,结果是3000,那实际结果应该比3000怎么样?

生:实际结果大于3000,因为213比200大,所以结果应大于3000。

师:看来有同学遇到困难了,先来回顾一下,关于乘法的计算我们都学过哪些知识?

生: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整百数、整十数的口算。

师:我们来看看这几位同学的方法。咱们认真听,有疑问就问。

生:213×5= 1065 213×10=2130 2130+1065 =3195(师板书)

生:我是把15拆成10和5,先用213×5= 1065然后213×10=2130,最后再相加,也是3195。

生:三位数乘两位数我们没学,拆开之后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知识,就会算了。

师:原来他把15拆成10和5,这样就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三位数的口算和三位数乘一位数,解决了问题,真不简单。

再来看第二种:200×15=3000 13×15=195 3000 + 195 = 3195

生:我是先用200去乘15等于3000再用13乘15等于195,加起来就是3195。

生:这样就变成我们前面学过的整百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了。

生:我是把15分成3和5,先乘3再乘5,213×3=639,639×5 = 3195。

生:他把15分开,就可以变成我们学过的三位数乘一位数。

师:的确是这样,你和前两位同学的方法一样,都是把三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的。

还有第四种:他是用竖式做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咱们没学,你是怎么想的?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篇6】

1、要求学生能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本节内容是在三年级所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教学;本节内容在课本的第三单元第二节安排的,是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之后教学。为后面的因数中间有零和因数末尾有零教学做好铺垫。

1.学生对计算题学习兴趣不浓,部分学生计算时很粗心,没有验算的习惯。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是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为基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方法都将直接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中来。

3.学生认知障碍点:进位时口算错误;书写不规范,影响相加时的结果。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情境图,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3、改动情境图,引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让学生尝试计算245×12。

2、交流算法,让学生自己说说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过程。

3、教师设疑,让学生答疑。(引出算理,并同时强调该注意的地方。)

4、初步检验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同桌合作完成情境图中剩下的两个问题)

引导学生谈收获并进行总结。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篇7】

1、本单元教材内容

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

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

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

速度、时间和路程和关系

积的变化规律

估算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理解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3、课时划分

9课时

(1)口算2课时左右

(2)笔算7课时左右

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本单元教材内容

例1.认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平行和垂直。

例2.学习画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例3.学习画平行线,理解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例1.把四边形分类,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例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梯形的各部分名称。

2、重难点、关键

重点: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难点:画垂线、画平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关键:加强作图的训练和指导,重视作图能力的培养。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进一步体会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课时划分

6课时

(1)垂直与平行3课时左右

(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3课时左右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2、学会速度单位的写法。

3、体验“速度×时间=路程”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应用数量关系解决

1、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海、空、宇宙等方面)的运行速度,还有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运行速度等等。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1)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还可以说成:特快列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0千米。可以写成160千米/时。(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

2)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

3)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千米。

这些用符号怎么写呢?

师:每小时,每分钟都表示单位时间。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每日等等

5)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

[设计意图]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单位的写法。使学生体会用这样的符号表示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具有简明、清楚的特征。

2)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3、改变其中一题,求时间或速度?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在学生独立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自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请每一位学生写出关系式,然后全班交流,交流时尽可能让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展示自己的关系式,给他们以鼓励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正确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

1、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

2、潇潇每天早上跑步20分钟,他的速度大约是110米/分,潇潇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单位时间、速度的理解,巩固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正确解决问题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总结收获的过程中,既便于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享受成功的喜悦。

2、再()里填上“>”“<”或“=”

(1)强强每天早上跑步15分钟,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每天约跑步多少米?

(2)强强每天早上跑步15分钟,大约跑步1800米,他的速度大约是多少米/分?

(3)强强每天早上大约跑步1800米,他的速度大约120米/分,需要跑多少分钟?

"两位数进位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