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诗歌家课件

发布时间: 2023.05.04

诗歌家课件(实用10篇)。

在老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信息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这篇文章主要是关于“诗歌家课件”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诗歌家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准确朗读并默写这四首诗歌。

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4、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2、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学情分析

教师要在前三课学习的基础上,根据课前提示,结合本课学习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认真阅读,提高能力。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与大自然沟通,更好的体会自然的诗意,人生的情趣;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含蓄、精练、优美的语言及其他艺术特色。教师重点分析的内容可以少些,重要的是拓展学生对此单元学习内容的认识,打开学诗、读诗的思路。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设计(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指导学习《观沧海》。

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一)初读

1、多媒体显示诵读节奏,要求学生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二)细读

1、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幸运。至,达到极点。幸运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2、教师点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的“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三)悟读

合作探究: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观沧海》一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最后两句是附言,是为合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明确:“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这几句最能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象,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背诵全诗。(多媒体出示图片)

三、指导学习《次北固山下》。

作者简介及解题(多媒体出示)。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作者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一)初读

1、听读诗歌,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多媒体显示)

提示: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二)细读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活动设计】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全班交流,全班不能解决的再由教师点拨。

提示:首联: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做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唐人以来,少有此句。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互为因果,浑然一体。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悟读

1、“潮平两岸阔,风正(顺)一帆悬”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春水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大江之上,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挂在江面之上。

2、说说你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理解。

提示: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学生背诵诗歌。

四、指导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简介(先由学生简介,之后多媒体显示)。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李白青壮年时家境富裕,轻财好施。

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好友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一)初读

多媒体显示诵读节奏,要求学生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七言诗句的节拍有××/××/××/×,××/××/×/××。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停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二)细读

1、根据注释,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的意境。这首诗的各联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提示:①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后两句抒情,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君一起到龙标。

②闻道龙标过五溪;随君直到夜郎西。

(三)悟读

合作探究:1。诗人为什么要将愁心寄与明月呢?这是什么写法?

提示:世上唯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在这首诗中,诗人将月亮人格化,请她将自己的忧愁之心传与王昌龄,带去了诗人莫大的精神慰藉。借物抒情。

2、诗中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愁,这首诗借月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小结: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化无形的思念为有形的形象使这首诗充满同情和关切之情。

背诵全诗。

五、学生自学《天净沙秋思》。

作者简介及解题(学生小组交流即可)。

(一)初读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象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怎不叫人心碎肠断?

(二)细读

思考:《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读后明确: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三)悟读

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课后完成)

背诵这首小令。

结束语:

本课所选的四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含理趣。“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多诵读诗歌,在精美的语言与深远的意境中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

【板书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观实景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壮阔景象。

虚景——日月、星辰——博大胸怀胸怀博大统一天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首句杨花落子规啼写景(时令)。

次句过五溪事件。

结句愁心寄明月抒情思念关切。

次北固山下。

叙事青山外、绿水前旅途奔波之苦。

写景平、阔、正、悬。

江上所见景色海日、江春写景点明时令抒情。

乡书、归雁鸿雁传书之思思乡之情。

天净沙秋思。

写景古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深秋晚景图悲凉。

古道、西风、瘦马。

抒情夕阳下肠断天涯思乡之苦思乡。

惜缘。

诗歌家课件 篇2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2、掌握诗歌修辞手法题的设题方式和答题步骤。

课前预习案

一、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叠字、反复、顶真等。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了愁绪的多与绵长。

●例析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简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2、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①借用人(或物)的标志、特征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称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简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②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体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简析:帆,原指挂在船桅上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这里诗人以帆代指整个船。

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简析: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这里用樯橹代战船。

③以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去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

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简析:管是一种类似于笛的乐器,弦是乐器上的肠线或金属丝。这里,诗人用管弦指代音乐。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简析:金戈指金属制的戈,铁马指配有铁甲的战马。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

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李白的作品中表现极为突出,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危楼高百尺等。

●例析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简析: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诗歌家课件 篇3

教材分析:

3年的幼儿园生活,给孩子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师幼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老师,我想对你说》是一首感情真挚的儿童诗,富有激情的诗句、朴素深情的友谊,表达了幼儿对幼儿园生活的回忆及对未来新生活的向往和信心。本次活动那个引导幼儿从回忆成长的足迹入手,从点滴进步中感受教师和保育员的辛勤劳动,在充分感受诗歌感情的基础上,法子内心的表达对老师的保育员的爱和感谢。

活动目标:

1、学习诗歌,尝试用声音的抑扬、高低、急缓、起伏表现诗歌。

2、理解诗歌中表现的.内容,能清楚、连贯讲述自己3年来的最大变化。

3、感受诗歌中表达的对教师的感激之情和成长的自豪感。

活动准备:

布置”成长的足迹“展台:小班时的衣服、鞋袜,小班时的美术作品、早操照片等能明显体现幼儿成长的标志性物品。

活动建议:

1、参观”成长的足迹“展台,在对比中真切感受自己的成长。

(1)幼儿间相互交流,说说自己最大的变化。

(2)教师小结幼儿成长的变化,并表达为孩子们即将成为小学生而高兴的心情。

2、学习诗歌,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激和喜悦之情。

(1)教师完整朗诵诗歌,幼儿间相互交流听诗歌的感受。

(2)教师朗诵地1段诗歌,引导幼儿学说诗歌。

情感迁移:朗诵这段诗歌让你想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2.激发幼儿情感,尝试用自豪的语气朗诵第1段诗歌。

3.教师朗诵地2段诗歌,引导幼儿逐句分析诗歌里的感情,用深情、朴实、自豪的语气进行朗诵。

情感迁移:这段诗歌让你想起了什么?你想对老师说什么?

4.学习诗歌地3段,感受诗歌中跟老师道别的不舍心情。

3、师生共同朗诵诗歌,启发幼儿用声音和动作有感情的表现诗歌。

附诗歌

《老师,我想对你说》

今天是我最后一次站在这里。

和老师、小朋友在一起,我是多么欢喜。再过几天,我就要进小学,

做一个一年级小学生,

坐在明亮的教师里,读书、写字多神气!

亲爱的老师、阿姨,我有很多话想说给您。

三年前我第一次到这里,玩具扔满地,还要发脾气。

今天站在这里的还是我自己,脸上再也没有泥,

手帕、袜子自己洗,还会唱歌、跳舞、画画、讲故事,懂得了许多道理。

亲爱的老师、阿姨,

我从心里感谢您,再见吧,老师!再见吧,阿姨!以后我一定来看您,向您汇报我的学习成绩。

幼儿园大班音乐《捏面人》公开课视频+教学设计+PPT课件音乐反思(无琴谱)

诗歌家课件 篇4

【活动目的】

1、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热爱诗歌。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活动重难点】

诗歌朗诵会的形式、内容的确定。

【活动过程】

一、在班里分组讨论一下,怎样开好诗歌朗诵会

1、确定内容,诗歌朗诵会朗诵的诗,可以是搜集到的诗,也可以是自己写的诗。可以利用教材,本学期教材中,《中华少年》就是一首典型的朗诵诗,本组教材中的《我们去看海》,选读课文中的《我们的方阵》都可作为选材。还可以是自己写的诗歌。

2、小组内商定形式,可以展示,也可以比赛。

3、全班商议可以是小组合作参加,也可以是小组初选后,推荐代表参加班级的朗诵会。

4、确定朗诵的形式,要丰富多样,可以个人朗诵,可以男女对诵,可以小组合诵,可以是诗表演,还可以配乐朗诵。

5、组织分工,力求每个同学或小组都有任务,如,环境布置、编排节目单、化妆,人人为班级朗诵会出力。

6、确定时间、地点、形式等。

二、制定一张班级朗诵会安排表,如:

主题 “秋诗冬韵”诗歌朗诵会

时间 地点

形式

四人小组参赛

主持人

教师布置

串词准备

道具准备

评委安排

场地清洁

活动报道

诗歌家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弄清中考诗歌鉴赏的考点

2、掌握诗歌鉴赏必要的知识、方法及技巧。

3、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诗歌鉴赏的方法及技巧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古诗歌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枝奇葩,凝聚着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积淀,近几年来各地中考题中常有诗词赏析题出现。但在实际的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很多同学都把它视为难以逾越的高峰,望而却步,今天我有幸和大家共同完成一节诗歌鉴赏课,我们将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是:诗歌鉴赏考什么,怎么考,怎么答。

二、古典诗词的考点

出示幻灯:

1、品味语言,理解重点词语、句子含义。

2、鉴赏诗歌的表现技巧

3、感知形象,体会意境

4、理解内容,把握感情。

第一关品味语言

(一)体会用词的准确、精当

1、提问方式:

①、这句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那个词?为什么?

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③、某个字有的版本作其他字,你觉得哪个更好,为什么?

2、判断下列句子中哪些词用得准确,精当。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3、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4、趁热打铁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诗歌的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哪里?

(二)、句子的赏析(主旨句情感句)

1、赏析方法

(1)看句子是否运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

(2)分析该方法的表达效果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答题套路:

①写了什么内容+②运用什么方法+③表达什么情感

3、判断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白雪却闲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趁热打铁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第二关、鉴赏表现技巧

1、常见的表现技巧

①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等)

②表现手法:化虚为实、虚实结合、以动写静、以乐写哀、对比映衬、化用典故等

③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

2、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答题套路:首诗用了()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从而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第三关体会意境,描述画面

1、诗歌“形象”的传统含义:

如:折柳长亭—惜别月霜—思乡梅—坚贞莲—高洁菊—隐逸流水落花—感时伤春浮云—游子子规—悲愁大漠孤烟羌笛—保家卫国浮萍飞蓬孤雁—漂泊无依凭栏—思念故国亲人红叶—相思等等。

2、答题要领:

准确把握诗中景物特点及诗人的情感并加以想象,再现诗词优美意境,语言要生动优美,顺畅。

3、即兴演练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第四关概括内容,体会感情

1、把握情感类题型的解答:

(1)从题目入手。

(2)从关键诗句入手。

(3)从作家的相关背景入手。

(4)从意象的象征义入手。

(5)从诗歌的题材入手。

2、诗歌类别

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

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

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坦陈心志的告白。

边塞诗: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思家。

怀古诗:多借古讽今,忧国伤时;感慨个人遭遇,渴望建功立业;抨击社会现实,担忧国家民族命运,同情下层人民疾苦。

3、趁热打铁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2、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实战演练

(一)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①、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A、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B、诗的颈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D、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

②、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二)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颔联运用的修辞手法,表明和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2)颈联巧妙借用和两个地名,写出了的险恶

(3)尾联以的抒情方式,表明了诗人的决心。

(三)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

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C、词的上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四)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①、诗人用、两字写出了江水浩大的气势,用两字写出江流会选激荡之态

②、请借助诗中表示色彩的词语加以想象,用简明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情景。

(五)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①、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

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

(六)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①、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②、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五、内容总结,温馨提示:

1、理解句意,揣摩内容

2、推敲字词,领会感情

3、提练意境,紧扣诗意

4、文从字顺,准确简洁

诗歌家课件 篇6

一、推敲字词

晴景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

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耐人寻味。

应是水仙梳洗罢,一螺青髻鉴中心。(雍陶《题君山》)

整个诗句写君山之美,作者先以青髻的量词“螺”为喻体,说明水仙刚刚梳洗罢的乌黑发髻高高蓬起,就像螺壳那样的形状,真是美丽至极。作者又想象洞庭湖是水仙的一面镜子,仿佛水仙正对着镜子欣赏自己的青髻,娟秀挺拔的君山恰似镜中的螺形发髻高耸的样子。这种联想绝妙奇特,后面的联想完全是在前面“螺”这个量词比喻的基础上形成的,可见“螺”的美化作用的分量。

如何解答炼字型试题?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问题:试分析“剩”字的表达效果

“剩”字有残存、残余的意思。一个“剩”让人感觉眼前出现的不仅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给人今不如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之感。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

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

“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二、语言风格

清新绚丽平淡(质朴)明快含蓄简洁(洗炼)

1、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平淡(质朴、自然):

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委婉(含蓄):

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悲慨:

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6、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得象九个烟点,大海小得象杯中之水。

7、奔放:直率有气势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8、沉郁: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歌语言的个人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

(孟)郊寒(贾)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

品味语言风格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样就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诗歌家课件 篇7

课前准备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课前预习能力,所以在进行主题阅读之前,我先让学生课前预习这三首诗歌,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弄懂难以理解的词语,流利朗读诗歌;查阅作者谢尔·希尔弗斯坦的相关资料。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流利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2、以读促悟,学思结合,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蕴含的智慧

3、合作探究谢尔·希尔弗斯坦儿童诗的写作特点

4、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在学生心里埋下一颗诗意的种子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思,学生能个性化的解读诗歌哲理

教学难点:探究谢尔·希尔弗斯坦儿童诗的写作特点,激发学生诗歌阅读兴趣

教学准备

PPT 阅读记录卡

教学过程

一、图画激情,导入诗歌(4分钟)

1、PPT出示谢尔·希尔弗斯坦的自画像

师:孩子们,图片上的这个人给你的第一印象怎么样呢?(随机抽取3名学生发表见解)

师:哈哈,同学们都觉得画上的大叔似乎不太面善,但是谢尔大叔却很喜欢你们,给你们创作了很多有趣的诗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谢尔·希尔弗斯坦的其中三首特别有意思的小诗。

2、学生分享谢尔·希尔弗斯坦的相关资料

师:课前,大家都做了课前预习,对我们的谢尔大叔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分享一下他所收集到的资料。

二、初读诗歌,理解大意(8分钟)

1、请学生先大声自由朗读三首诗歌,着重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多读几遍。

2、指明三名学生各自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全班朗读,并简单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3、再请三名学生评价同学的朗读(优缺点)

4、教师范读诗歌,特别强调多音字“抹”的读音

5、全班齐读诗歌

三、研读诗歌《总得有人去》《作业机》《斑马的问题》(10分钟)

1、给学生分发阅读记录卡,说明怎样记录(每个学生选择一至两首自己选择的诗歌,边读自边思考,填好阅读记录卡。)

我喜欢的诗歌

我的疑问

我的体会

诗歌特点

2、教师向学生说明诗歌特点可以从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等方面来分析,并利用ppt向学生解释常用的诗歌写作手法。

3、学生自由读诗歌,独立思考记录阅读卡。

四、合作交流、汇报探究(15分钟)

1、学生小组内交换自己的阅读记录卡,交流自己的意见。

2、全班交流,汇报诗歌。

每一首诗请一个代表做主讲人,交流阅读记录卡,三至五个同学做补充,教师主持并相机点拨,其他同学认真思考,积极配合,记录做笔记。(强调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诗歌)

五、教师总结,布置作业(3分钟)

教师小结三首诗的写作特点,带领学生探究诗人创作诗歌的风格,并鼓励学生去阅读其他谢尔·希尔弗斯坦的诗歌,体会作者创作的智慧,写作的特点。

作业二选一

1、课外阅读《爱心树》《阁楼上的光》《失落的一角》。

2、自己尝试创造一首儿童诗。

板书设计

谢尔·希尔弗斯坦

《总得有人去》 想象丰富

《作业机》 明快幽默

《斑马的问题》 平易自然 富有童趣

诗歌家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中诗歌鉴赏的考查角度

(2)掌握每类题型常见的答题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每类题型解题方法的实际操作

(2)有理有据的多元化解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画廊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内容丰富多彩,艺术炉火纯青,无论是仰天长啸,还是低眉信手,无论是边塞风雪,还是田园风光,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二.高考追踪

高考对诗歌的考查一直情有独钟,在《考试说明》中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那么命题者往往从哪些角度

来设计题目对这些内容进行考查呢?今天这堂课我们对此一起来做个探讨。

三.分析角度

(一)杜甫曾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也曾留下了“推敲”的千古佳话。诚然,个别字词用得好,让全诗境界全出,甚至成为全篇的灵魂,被称为“诗眼”。我们先来看这首诗:

渡桑干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问题:诗中的“霜”字有哪些含义?

1.先请学生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2.学生思考并写下答案。

3.请学生发言,点拨启发。

4.多媒体展示答案,学生比较自己的答案:(1)是“年”的代称,“十霜”表明作者客居时间之长;(2)点明诱发作者思乡之情的季节;(3)以秋霜的冷清与肃杀象征着作者久客并州的孤寂。

5.小结:对字词的理解可由浅入深,由字面意思到深沉含义即比喻义或象征意义。

(二)字词离不开句子,那么对诗句的鉴赏呢?来看李白的一首诗:

听蜀僧睿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问题: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的理解。

1.和学生一起解读前三联。

2.学生自由讨论第四联。

3.学生发言,并小结:解读诗句可抓住诗句中的重要字词及景物。

4.多媒体展示答案,学生比较自己的答案:诗人听完蜀僧弹琴才发现不知从几时开始,青山已罩上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用时间流逝之快说明作者沉醉于美妙的琴声之中,从侧面烘托蜀僧技艺之高超。

(三)诗歌内容的选择,形象的塑造对作者而言是了然于胸的,但有些诗的内容不是很明确,这就为考查提供了条件,也为我们多元化解读提供了空间。一起来看下面这首词:

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问题:关于这首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是写“游子”,有人认为是写“思妇”,有人认为两者皆有,说说你的看法。

1.老师点拨,应注意“长亭”这一意象和词中人物的动作,学生分组讨论。

2.请学生发表观点并阐述理由。

3.多媒体展示答案的语言组织:A。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B。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C。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4小结:诗歌的人物形象可由人物的言行,肖像,神态等来分析。

(四)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可以进行个性化解读,但要依据文本,有理有据,不可无中生有或人为拔高。来看杜甫的一首诗,如何鉴赏诗歌的主旨: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题: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有人认为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那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1.和学生一起解读全诗,补充写作背景,抓住“落日”,“老马”这两个意象所表达的含义。

2.请学生思考并组织答案。

3.请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4.多媒体展示答案,学生比较自己的答案:A。自强不息。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希望自己像老马一样实现自己的价值,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流露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B。怨愤之情。诗中颈联写到“落日心犹壮”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但不被重用,结尾两句借用典故,说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5.小结:鉴赏主旨应把握全诗内容及知人论世。

(五)一个诗人的风格,从整体上看是稳定的,但只是相对而言,比如杜甫,杜诗的整体风格是沉郁顿挫,但也有清新淡雅之作,如《客至》。所以,某一风格的诗人的特例往往是考查的热点。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

问题: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做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1.集体朗读,整体感悟这首词的风格。

2.学生分组讨论。

3.学生组织答案回答。

4.多媒体展示答案,学生比较自己的答案:①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了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机,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舒畅;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别有一种乐观。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是旷达之语。②不同意。起笔写花之凋零,青杏尚小,为整首词奠定了悲凉的氛围;二、三句虽有情趣,但却以乐景衬哀情;四句一“又”字说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惜春之情油然而生。“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天涯何处无芳草”真是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5.小结:鉴赏风格应了解诗人的主体风格并结合具体的诗歌作品来分析。

总结

通过这堂课我们了解了高考诗歌鉴赏主要从字词、句子、形象、主旨、风格等角度来考查及解题的一些方法。希望对大家鉴赏诗歌有所帮助。

诗歌家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诗歌、欣赏诗歌、学写儿童诗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

2、通过搜集整理和合编小诗集,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用恰当的语气读出诗歌表达的情感。

2、表情手势要自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收集资料,分享诗歌

1、教师导入: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诗歌有了初步了解,大家摘抄了许多诗歌并且开始尝试自己写诗歌。分享一下你最喜欢的诗歌,并且说一说你喜欢的原因。

2、学生分享诗歌,交流感受。

3、教师提问:这些诗歌叩击了我们的心灵,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我们学习并掌握了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说一说在你收集诗歌的过程中,找到了哪些和诗歌或者诗人有关的资料呢?

4、学生交流诗人的经历和诗歌背后的故事。

5、教师过渡: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处处有诗歌,今天我们一起轻叩诗歌大门。

出示课件1:

(设计意图:交流分享中呈现学生真实的摘抄本,帮助学生进一步丰富收集现代诗歌的渠道和摘抄的类型,激起学生收集、摘抄现代诗的浓厚兴趣。)

二、师生合作,共商计划

1、教师提出任务:同学们有了自己的摘抄本,接下来就可以合编小诗集和举办诗歌朗诵会了。在活动开始之前,我们先来共同制定活动计划,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出示课件2:

预设1:可以分成诗歌小组进行活动。

预设2:小组成员之间要明确职责和任务。

预设3:合编的小诗集可以有自己的创意和小组的标志。

2、教师引导:我们先来一起想想怎样合编小诗集?其中可以编排哪些内容呢?

预设:可以是收集的诗,也可以是自己写的诗。

3、教师引导:小诗集的内容除了我们前期摘抄的诗歌和自己写的诗之外,还可以有什么?

预设1:所摘抄诗歌的作者简介。

预设2:诗人创作这首诗歌的背景。

预设3:自己写诗时发生的故事。

预设4:现代诗歌的小知识。

4、教师引导:我们可以收集这么多的内容,你有什么好方法能给这些内容分类呢?

出示课件3:

预设1:按作者分类。

预设2:按形式角度分类。

预设3:按读后的感受分类。

5、教师提问:有了内容,为了编一本小诗集,我们还需要考虑些什么?

出示课件4:

预设1:诗集的名字。

预设2:封面设计。

预设3:要有目录。

预设4:有些内容旁边可以配上插图。

(设计意图:明确活动任务,学生主动参与制定计划,丰富内容,帮助活动顺利开展,增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性,激发学生开展活动的兴趣。)

三、执行落实,开展活动

1、活动要求:我们在小组内任务分工,合编小诗集,然后选择最喜欢的诗歌,采用最喜欢的形式把你们的诗歌朗诵给全班同学听。

出示课件5:

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3、学生朗读,互相评价。

出示课件6:

4、教师提示:我们合作编成小诗集后,还可以举办诗歌朗诵会。同学们刚才已经想出了许多建议,大家根据商量的结果,分头准备,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请教老师。

(设计意图: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给出活动提示,帮助学生在诗歌朗诵会上更好地呈现自己的朗诵成果。进一步交流安排,形成诗歌朗诵会方案,使得学生对诗歌朗诵会充满期待。)

五、课后作业

继续完善合编小诗集,开展相关活动,为举办诗歌朗诵会做准备。

【课后反思】

本次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轻叩诗歌大门”,围绕现代诗的内容展开。本次学习活动贯穿整个单元教学,展示成果既有书面形式,又有口头形式,要求学生在收集、创作诗歌的基础上,能合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并用不同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通过多渠道、多主题的活动丰富摘抄积累,增强对诗歌的感知;在诗歌教学中尝试仿写与续写;从作者、内容、读后感等不同角度对诗歌进行分类;讨论分工,制作诗集,配合设计封面、插图、序言、后记、目录等,为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为了活动更好地开展,前期准备还需要更充分,放手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诗歌家课件 篇10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帮助幼儿在理解散文的基础上感受春天的生机,知道春雨对万物生长的作用。

3、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4、引导幼儿在散文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过程:

1、采用提问的形式,直接切入主题。

春雨落到哪里?幼儿能从生活经验来说。

2、学习诗歌。

通过课件中轻柔的配乐诗朗诵使幼儿对春天、春雨更加了解和熟悉。

(1)重点学习诗歌中“下吧,下吧,我要、、、、、、”这一句式。

逐幅欣赏画面,让幼儿进行猜测:种子会说些什么?并根据幼儿的回答,概括出第一句“种子说下吧,下吧,我要发芽。”在老师的示范下,接着几幅图,让幼儿运用诗中的句式“下吧,下吧,我要开花、、、、、、简单建构诗句。

(2)朗诵诗歌教师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然后要求幼儿作出相应的表演动作和运用丰富的感情语调来朗诵诗歌。

3、学习创编诗歌

(1)幼儿学习创编诗歌。

请一幼儿上台选图编,也就是为下面幼儿作选图创编如何操作作示范。

(2)幼儿自由选图编。

3、跟着轻音乐,师幼一起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活动反思:

这首诗歌朗朗上口,加上我准备的这几幅关于春天的挂图,色泽鲜艳,孩子们非常感兴趣。在活动的过程中,我反复强调孩子们要注意语言的轻柔美和意境美,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春天里下起了小雨草儿发芽、梨树开花的美好景象,其中张芳菲、陈柏林、中润等部分孩子,朗诵儿歌时不但语言轻柔优美,而且还能带上表情、动作一起表演让我感到非常的开心。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之后,大家还积极进行了诗歌创编,幼儿发言积极,想象力非常丰富,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是我们大人无法估量的。

在本次活动的过程中,也有些不足之处,那就是没有做到顾及全体幼儿,个别幼儿很少开口读诗歌我也不加以提醒,此外,在图片的出示这个过程中,提问的问题过多,占用的时间长,使得本次活动超时了。

gz85.COM精选阅读

诗歌课件


通常,教师在课前会准备好教案和课件,每天都要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和课件,这是每位教师的责任所在。教案和课件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工具,能帮助教师发现和解决问题。对于如何书写教案和课件,或许你有些疑问。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诗歌课件”的秘密,希望对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和启发!

诗歌课件(篇1)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内涵,把握诗歌中常见的几类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及答题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讲练中,初步培养学生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等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难点:掌握解答鉴赏诗歌形象类题目的步骤及方法。

教学内容:

本节课分别从诗歌人物形象内涵,常见的几类人物形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以及答题技巧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通过教师的示范讲授,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消除对诗歌鉴赏的神秘感,增强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兴趣。

2.讨论法:

刚开始进行诗歌鉴赏,会有一定的难度,组织有效的讨论,会激活学生的思维。

3.练习法:

通过一些典型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诗歌形象鉴赏的规律和方法。

课堂类型:

复习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情分析:

作为高中学生,可能从小到大读过也积累过很多古典诗词,但仅停留在浅层次的理解和背诵上。高一高二在必修文本中,也学习过古典诗词单元。学生基本上能读懂诗歌内容,能感知诗歌意境和情感,但不能准确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处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瓶颈”阶段。在高三前两次的检测中,诗歌鉴赏题失分较多,很多学生想挣分,但苦于方法不当,经验不足。面对新课标和高考的双向需求,高三学生迫切需要掌握一套科学而系统的鉴赏诗词的方法。通过复习,了解高考命题的动态:通过练习,掌握答题步骤及方法,以期减少答题失误,为高考争分。

本节课,作为诗歌鉴赏专题的第一课,针对学生的需求,很有必要进行系统的知识讲授,以及初步的方法点拨,在授之以“鱼”的同时授之以“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播放电视剧《兰陵王》的插曲《手掌心》,用古典韵律和歌词营造诗歌意境。

设问:在中国历史中兰陵王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纳。)

答案预设:是一个大英雄。“貌柔心壮,音容兼美”。挚爱郑妃,骁勇善战。邙山大战,以五百勇士,力克北齐。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大英雄。

教师导入语:

兰陵王的形象深入民心,深受人们敬重,士兵们创作《兰陵王入阵曲》歌颂他,文人们创作《兰陵王》词牌名纪念他。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板书课题)

2.考纲解读

《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

①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其中,“形象”解决“写什么”问题;“语言和表达技巧”解决“怎么写”问题;“作者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解决“为何写”问题。

高考主要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四个方面命题,分值为11分,能力层级为E级。

二、知识讲解

1.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2. 诗歌形象的类别。

人物形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

景物形象:(写景诗的景象)

事物形象:(咏物诗的物象)

具体要求: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3.出示学习要点:

(1)了解诗歌常见的人物形象及蕴含的情感。

(2)如何鉴赏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3)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命题规律及答题技巧。

三、课堂练习

(一)常见的人物形象有哪些?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指出一组同学回答,其余同学补充、点评。

教师归类小结:

诗歌常见的人物形象可划分为五类:

1.英雄

作者或借英雄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如曹操《短歌行》;或借古人得志反衬自身蹉跎岁月碌碌无为,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或用之体现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愤,如范仲淹、辛弃疾、陆游、岳飞等人;或借此表达对古人的景仰之情。

2.谪客

文人骚客被贬谪到偏远之处,多有羁旅行役之作,往往借景抒情,抒发贬谪之悲,飘泊之苦、怀才不遇之感,宦海沉浮之叹。

3.隐士

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赞美田园美好,吟咏情性。相关的意象常有菊花、青松、钓客等。

4.游子

辞故土,游异乡,睹物而伤情,顿生亲人之思、家园之恋。明月、笛声、草木花卉,乃至季节更替都会触发其内心情感。

5.闺妇

闺妇独守空房,每在夜深人静之际或季节更迭之时,别离的苦情、对游子的思念、凄冷寂寞的悲伤或美人迟暮之感便油然而生,另外还有作者假托思妇闺情寄寓自己人生感慨的。

(二)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1.真题热身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 衷 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教师点拨:

(1)知人论世。

结合词后“沧州”的注释,暗示了诗人被罢黜贬谪的处境。通过课内文本的学习我们又知道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主张抗金北伐,收复中原失地。

(2)关注细节。

抓人物动作,“匹马戍梁州”表明诗人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作战勇猛无畏。

抓人物神态,“泪空流”“空“表明被朝廷弃之不用。

抓人物心理,“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明诗人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参考答案】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2. 真题探究。

寻陆鸿渐不遇

皎 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小贴士:

茶圣陆羽

陆鸿渐,名羽,终生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吴兴),以擅长品茶著名,著有《茶经》一书,被后人奉为“茶圣”“茶神”。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教师点拨】

分析诗歌形象还可以从人物所处的环境、喜好、行踪入手,以小见大地窥察人物的内在品性及精神境界。

(3)留意环境描写。

首联陆鸿渐居住在外城桑麻掩映之处,可见环境之幽僻。

颔联“篱边菊”象征着隐逸之情高雅脱俗。

颈联“扣门无犬吠”更是衬托了环境的寂静。

尾联通过对人物行踪的叙述,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自在。

【参考答案】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能力提升

1.命题揭秘:(让学生自己概括)

鉴赏人物形象是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方面,高考主要有以下考查形式:

(1)分析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诗人)形象?

(2)诗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是怎样的?

(3)这首诗中,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4)试分析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2.对应直练: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教师连问,学生举手抢答。

什么人物形象 ?(思妇形象)

人物有什么特点?(因思夫而无心劳作,日渐消瘦。)

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比喻。以月由满至亏,暗指人物体形消瘦,容颜日益憔悴。)

表达了什么情感?(对夫君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

塑造了一个因为丈夫远行久而未归,内心空虚,无心劳作、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

3.概括答题步骤。(由学生讨论合作完成)

第一步:要在文段的开头点出诗中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

第二步:结合具体文句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如果诗歌运用了某种艺术手法,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手法。

第三步: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涵的作者情感。

答题范式:分析形象=总括+具体分析+情感

4.巩固提高:

溪 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束,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簪组:这里是做官的意思。 夜榜:夜里行船。

(1)提问: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学生活动:同桌讨论、回答,其余同学点评、补充。

教师点拨:

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官永州居处冉溪之畔时的作品。

全诗写谪居佳境,苟得自由,独来独往,偷安自幸。

前四句叙述到这里的原因和自己的行径;后四句叙述自己早晚的行动;首尾四句隐含有牢骚不平之意。表面上自我排遣,也自得其乐,实际上曲折地表达被贬谪的忧愤,孤独苦闷之情隐入字里行间。

【参考答案】

第一步:诗中塑造了一个被贬谪的官吏的形象。 (总括)

第二歩:颔联中“闲依”和“偶似”看似像隐士悠闲自在,实则闲散无聊。尾联抒发了被贬谪时的孤独与苦闷。 (分析)

第三步:全诗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苦闷孤独的忧愤之情。 (情感)

(2)提问:沈德潜评价这首诗说“不怨而怨”。请简要分析。

审题提示:

从两个角度审题分答:“不怨”指什么?“怨”又指什么?

【参考答案】

诗人有亲近自然的机会,所以用“幸”字说明“不怨”;但“来往不逢人”的孤独,又显示出贬官的抑郁,所以又“怨”。

五、总结回顾

提问: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指名同学回答,其他同学互谈互评。)

教师小结:

通过鉴赏古典诗词的人物形象,使我们与古人对话,了解到了古人特有的性格与情感。通过本节课的讲练学习,希望同学们牢固掌握形象类习题的鉴赏方法,活学活用,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赢得高考中属于自己的分值。

一句话概括为:

人有千态,英雄、谪客、隐士,人人不同;

审题百思,背景、细节、环境,环环相扣;

答题三步,总括、分析、情感,步步紧逼。

六、布置作业

完成《创新设计》P98 “板块一”。

板书设计:

鉴赏诗歌人物形象方法:

知人论世

关注细节(神态、动作、心理)

环境映衬

答题模式:分析形象=总括+具体分析+情感

诗歌课件(篇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基本信息。

2.把握诗歌中,“雨”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倾向。

3.学习“想象”“对比”等艺术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体会诗歌艺术美感。

二、教学重、难点:

把握意象的特点;体会想象、对比等艺术手法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1.作品说明,作者信息简介:

这首诗大约是作者公元761年春天在成都草堂时所作。杜甫离开泰州,率家人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在成都西部的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即杜甫草堂。这样,一家人终于有了安身之所。他在这里春种秋收,与当地朴实的农民你来我往,生活变得平和而宁静。这使得他饱经忧患、历经战乱的心,终于得到了极大的安慰。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祈求风调雨顺、希望享受美好生活的良好祝愿,反映了喜雨降临时极为愉快的心情。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2.把握诗歌中意象的主要特点:

(1)扣住诗题中的“雨”字

(2)把握诗歌前两联写了“好雨”的具体表现:

“知时节”写出其充满灵性,了解人们心思;

“乃发生”写出其来得适时,如期而至;

“潜入夜”写出其来而无声,不影响人白天劳作,不惊扰人良宵佳梦;

“润物”写出春风化雨,滋润大地;“细无声”写出和风细雨,默默无闻。

3.感受作者的情感倾向:

“春夜喜雨”,“喜”是诗歌情感基调,最直接点出在这美好春天,作者对这场春雨的喜爱之情;前两联作者对雨的评价和尾联中,作者想象出雨后锦官城红花沾雨的美好景致,表达了作者对这场春雨的赞美之情,确实令人“喜”上眉头。

4.简析艺术手法,强化对诗歌美的感悟:

说明:艺术手法,艺术作品形式的要素之一,又称表现手法。指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人类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艺术手法,较为常见的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对话、比喻、夸张、象征、变形、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排比等。艺术手法与内容有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艺术手法之间也存在着诸多的辩证关系,终极目的在于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

本单元主要涉及的艺术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反复、反衬、排比、对偶、引用、想象、联想、借景抒情、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

(1)“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借助上学期诗歌学习的知识,从形式上明显看出,两句形成“对偶”,凡对偶句,其内容总相似、相反、相关。这两句诗,是对“春夜喜雨”所营造的氛围的渲染,前半句写夜间下雨,野外乌云成片,后半句写黑夜中,江面上,船家的渔火发出点点星辉。一明一暗形成“反衬”,以“明”衬“黑”,不仅强化的画面感染力,更暗示了这场好雨,不会一带而过,她定要下得绵长,下个尽兴。

(2)“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两句写的是春雨过后,作者看到的锦官城的景象。而春雨绵长,这两句应是作者“想象”,想象春雨滋润了大地,锦官城一片繁花似锦,更抓住红花带雨的细节,将春花和春城联系在一起,切中“喜雨”和“春景”。自然而然,不着痕迹。

5.反复品读诗歌:

感受作者喜悦的赞美之情以及诗歌艺术手法上的魅力。

诗歌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背诵这4首诗歌。

2.再次领会长江黄河在诗中的形象以及他所赋予的民族精神。

3.本单元的四首诗歌以及《长江》各自表达了对祖国母亲怎样的情感。

4.有感情的朗诵这几首诗歌。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领会作者的情感,感受长江的形象。

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可以放歌进入主题,比如《长江之歌》《黄河颂》《一条大河》。

二.作者简介:

1.余光中,1928年生,福建永春人。1948年在厦门大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1950年随家人到台湾,195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1958年赴美,获艺术硕士学位。1959年返台开始任教讲学,一边继续诗歌创作。1997年当选为台湾笔会会长。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钟乳石》《莲的联想》

2.光未然(1913-xxxx),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人。20世纪30年代投身文艺运动。1935年发表抗日爱国歌词《五月的花海》,广为流传。1939年创作著名的《黄河大合唱》歌词,由冼星海谱曲,是有国际影响的杰作。著有诗集《五月花》《惜春时》。

三.诗歌朗诵训练:

1.小组讨论这几首诗应采取的朗读节奏语调,应持有的情感。

2.个人试读,小组试读片断。

3.推荐小组优秀同学班级朗读。同学评价。

4.教师示范朗读。

四.布置作业:背诵第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作者介绍,进入本课。

二.齐诵《当我死时》。赏析这首诗。

1.死亡本来是痛苦的,但是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甚至有一种幸福的美感,为什么?

条件是安葬的地方要在“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活着的时候不能回乡,只指望死后的安葬。

这种美感,是由长江黄河衍生出来的意向表现出来的。先把长江黄河之间的大陆转化为“最宽阔的床”,死也自然转化为“睡”。再是把黄河长江的涛声转化为音乐(安魂曲),这样的美不但是意向的美,而且是想象的美。

2.为什么要对现实的躯体听觉作如此夸张的想象?

表达了诗人痛切的思念之苦,希望彻底的拥有祖国,全身心的融入祖国的情感。

3.全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母亲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对祖国的无限思念,表达了思念之苦。

三.指定学生诵读这首诗。

四.赏析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

1.《黄河大合唱》内容简介:共分八个乐章。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依次是: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

2.黄河的形象:既是自然景象,又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具有英雄的气魄。

3.研讨:为什么用黄河而不是长江代表我们的民族的英雄主义精神传统?

4.如何展示黄河合格者的形象?总结主题。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颂歌,歌颂了伟大坚强的民族英雄主义气概。

黄河的英雄气概: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气势。(表象)

蕴含的民族精神:不气不挠、坚韧、执着、无私奉献的韧性。

五.布置作业:1.继续背诵。2.完成《中华一题》课内部分。

第三、四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作者简介。并解决生字词。

埋葬头颅

诗歌课件(篇4)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玩具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玩具,好不好?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七巧板”(板书)。七巧板也叫“七巧图”,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图形游戏,它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啦!因设计科学,构思巧妙,变化无穷,所以深受欢迎.传到国外后,风行世界,号称“唐图”,也就是“中国的图板”.(演示动物图片)

二、操作感知,初步认识七巧板

1、猜一猜:它为什么叫七巧板?

汇报发现,“七巧板是由7块板组成的。”

2、认一认:1、2、6、7号三角形,5号正方行,3号平行四边形认识平行四边形:展示平行四边形,并板书。

师:看看它的外形与长方形比有什么不同?(它有四条边,不像正方形和长方形那样四四方方)

3、分一分:(板书)动手将七巧板的七块图形进行分类。(全班互动,按图形形状分类)你是怎么分的?

(请一名学生上台展示分法) 复习学过的图形:三角形、正方形。认识平行四边形:展示平行四边形,并板书七巧板中有三种图形,三角形最多,有5块;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最少,只有1块;

4、比一比:(板书)

师:七巧板不但可以分一分,还可以比一比呢?

(1)、数一数七巧板中有几个三角形

(2)、比一比三角形的大小,你有什么发现

(3)、和同桌交流你的发现

请你动手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大的三角形一样大,两个小的三角形一样大,还有一块中等的三角形。

师:你们发现的?(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图形的大小)

5 填一填:

七巧板由( )种图行组成,其中三角形有( )个,正方形有( ),平行四边形有( )个,

1号和( )号完全一样,4号和( )号完全一样

5、拼一拼(板书)闯关游戏

第一关:请用七巧板中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一个正方形(学生黑板演示)

第二关:请用七巧板中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其它学过的平面图形。(学生黑板演示)

第三关:请用七巧板中4、5、6号图形拼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学生黑板演示)

诗歌课件(篇5)

活动目标:

1、观察动物的明显特征,理解诗歌内容。

2、感受诗歌中的童趣,学习创编诗句。

活动准备:

动物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导入活动,和着音乐和小朋友一起找动物朋友

一、观察动物图片

师:(出示小象图片)这是谁?小象的什么地方最好玩?

师:为什么?

师:假如你有长鼻子你想干什么?[引导为握握手] ⑵师:(出示小猴图片)这是谁?你想跟小猴玩吗? 如果你有条长尾巴,你想干什么?[引导为拉拉勾] ⑶师:(出示小鹿图片)看,小鹿的头上长着什么?

幼:角。

师:对!是犄角。如果你有犄角,你想干什么?

(师、幼一起模仿小鹿的犄角,自然引出“顶牛”游戏。)

二、学习朗诵诗歌

1、有一首诗歌,写的就是刚才我们讲的事情,名字叫《我想》。

2、教师示范朗诵一遍。

3、师幼一起朗诵2—3遍,边朗诵边做动作。

三、表演诗歌

1、你喜欢诗歌里的哪个想法?

2、我们一起来学学诗歌中的“握握手”“拉拉勾”“顶顶牛”。

四、创编诗歌

神秘礼物出现了

师:(出示袋鼠的图片)看到袋鼠,你想到什么呢?

幼:我想有个大袋袋。

师:要大袋袋干什么?

幼:坐进去。

幼:和袋鼠捉迷藏。

师:请小朋友请出小动物

(依次出示松鼠,长颈鹿,兔子,蚂蚁,鲸鱼,等动物的图片)

看到XX,你会想到什么呢?你想干什么?

结束语: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看到了那么多的动物朋友,看见xx,我想有xx,和干什么,请小朋友想一想,并把今天所学的诗歌和自己想的告诉自己的爸爸妈妈和好朋友。

诗歌课件(篇6)

设计意图:

沿着经典诗歌的流淌脉络,现代人开始重温这些经典。作为新时代的学子,作为有诗的国度之称的炎黄子孙,我们对诗歌的了解有多少?期待通过《轻叩诗歌的大门》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交流学习的心得和收获。让学生在展示活动中提高自信心和欣赏美的能力,激发持续学习诗歌的兴趣。

《语文新课程 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根据综合学习的特点,我力求做到凸现综合特点,不失语文个性。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从而轻轻叩响诗歌的大门。

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汇报活动,让学生展示收集诗歌并制作的古诗词集,交流学习的收获。

2、复习诗歌知识,培养学生尝试写诗的能力,叩响诗歌的大门。

能力目标:

1、让学生在展示活动中提高自信心和欣赏美的能力。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激发持续学习诗歌的兴趣。

2、感受诗歌的魅力。

活动重难点:

重点:做好汇报前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包括整理好的资料,朗诵的内容、音乐。编好的诗集,以及我班学生创作的诗歌、班级《蝶舞轻扬》文学社的儿童诗集。

难点:学生在课堂上的展示效果,以及如何突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语文味。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汇报活动设计,收集学生积累的资料(教师积累的资料也整理出来)制作好精美的课件。组织学生进行资料的整理与呈现。

2、学生准备:朗诵材料,汇报内容,自编诗集、诗配画,原创小诗,好诗欣赏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要求

师:同学们,我们中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在文艺百花园中,诗歌是其中最璀璨的一朵奇葩。前段时间我们开展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呈现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时的图片)大家分小组制定计划、进行诗歌收集、开展诗歌知识竞赛、创作诗歌、编小诗集。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收获,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成果吧。

二、经典诗词代代传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在前一段时间收集并背诵了很多的古诗词。现在老师想跟你们做一个“古诗词之最”游戏来考考大家。

“我说你接”内容为:

1、师:最开心的事? 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师:最孤独的人? 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3、师:最值钱的书信?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师:最高的瀑布?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师:最知心的朋友?生:(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6、师:最深厚的友谊?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7、师:最强的生命力?生:(离离原小草,一岁一枯荣。)

8、师:离家最久的人?生:(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三、展示自编诗集

师:同学们,你们真是能干!老师相信同学们会背的、喜欢的诗词一定不止这些吧? 生:不止,不止!

师:前段时间你们通过小组合作一起把自己喜欢的诗歌自编成了一本诗集,现在是不是迫不及待地想跟同学和老师分享一下呢? 师:那现在我们就用掌声请出每个小组汇报展示的代表带着你们的作品上台来。

小组代表端着放在漂亮卡纸上的自编诗集站在台上。

师:选择其中几个代表详细介绍自编诗集,如谈谈诗集的名字、小组成员最喜欢哪位诗人的诗、自编诗集时有什么收获还可以当场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诗歌等等。其它小组代表可以简单介绍。

师:同学们我们的展示还没有完,下来我们把你们每个组的作品放到教室的走廊上,请全年级的老师和班级部分代表来为每一本诗集打分,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并颁发奖状奖品。

四、诗歌知识知多少?

师:同学们,你们在“诗海拾贝”中收集整理了那么多诗歌,真

是能干!那你们对诗歌的知识了解多少呢?下面老师又想考考大家!诗歌知识竞赛题:

1.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一个广阔的海洋。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2.《七步诗》的作者是()

3、“词”又被称为()

4、我们通常说的“元曲”,正式的名称应该叫做()

5、词和曲与诗歌的不同之一是在题目前还分别有()和()

6、我国诗歌发展史上被公认的三个黄金时期的文学样式分别是唐代的(),宋代的()和元代的()

7、唐代诗歌创作高峰的两大著名诗人是()

8、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

9、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你来年:()

10、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

五、展示班级儿童诗集、朗诵原创佳作

师:同学们,“蝶舞轻扬”是什么?(出示课件蝶舞轻扬封面)生:“蝶舞轻扬”是我们班级儿童诗文学社的名字。

师:是的,我们班的孩子最爱写诗了。下面请班级小诗人代表拿着我们的“蝶舞轻扬”儿童诗集上台展示。

生1(老师我想对您说):平时老师借助重要的节日就让我们写一写诗。比如我手中这一期就是围绕教师节写的关于“师爱”的儿童诗。我想把这诗集里的我的原创作品《 老师我想对您说 》送给在场每一位无私伟大的老师。老师我想对您说 周冉

老师我想对您说——我不想把您比作蜡烛,因为我不能忍受它的泪流成灰,可您总在默默燃烧。

老师我想对您说——我不想把您比作黄牛,因为我最心疼它大汗淋漓,仍然遭受鞭子的抽打,可您总在默默耕耘。

老师我想对您说——我不想把您比作人梯,因为每每踏在人梯上,我总觉得心如刀绞,可您总默默忍受。

看!那一团团美丽的火苗,飘动着迷人的向往。看!那一圈圈鲜艳的光环,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老师我想对您说——您虽平凡,但您做着绿叶的工作,做着最伟大的事业。

生2(李高欣):我手中这一期是上一次综合性学习围绕“祖国在我心中”写的。这里面有我的作品,但我更喜欢我同学(曾英琦)的《 祖国,我爱您!》 我跟大家朗诵一下。

祖国,我爱您!

——曾英琦

祖国,我爱您!爱您的锦绣山川,爱您的滚滚长江,爱您的九曲黄河,更爱您巍峨的山海。

祖国,我爱您!

虽然您在大屠杀中血流满面,但是您依然顽强地站起来了。是您使——

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灰飞烟灭。圆明园的抢掠使人铭记在心,祖国您受到的屈辱,我们百年难忘!

祖国,我爱您!

闻,五十六朵鲜花竞相开放,听,国歌的音韵遥传八方,看,国旗在广场上冉冉升起。我相信,祖国的天会更蓝。我相信,祖国的水会更清。

我相信,祖国的山会更巍峨。我相信,祖国的明天,一定会是一片艳阳天!

生3:我这里还有最近同学们在“与诗同行”中写的儿童诗。生4(罗英):我手中这一期是我们班级蝶舞轻扬文学社的第一期关于“快乐童年”的儿童诗,是在上学期写的。

生5(曾英琦):我这里这一期则是第三期关于“爱是什么”为主题的。同学们在这里面借诗来抒发了对父母亲的感恩。

生下台,师:请把掌声送给这诗集中小诗人们,老师希望你们以后写出更多更美的诗歌!

六、师小结

下面就让我们用我们年级的罗怀君老师送给大家的一首诗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课吧!

(原创)诗歌是多么令人神往

喻寺小学

罗怀君 诗歌是多么令人神往

诗歌就是歌唱

凡是有歌唱的地方就会有快乐的天堂

走进诗经

那“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犹在耳边回荡

走进楚辞

兰蕙依然为祖国命运而开放

走进诗仙

我仿佛看到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理想

走进杜甫

我仿佛看到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忧伤

走进白居易

我仿佛听到了琵琶的音响

走进苏轼

我仿佛看到了“大江东去”的豪放

走进徐志摩

我仿佛看到了康桥挂着一轮月亮

走进普希金

我读懂了:面对生活,请不要悲伤

走进雪莱

我听到了春天的脚步不太漫长

走进泰戈尔

我看到了校园花儿灿烂漂亮

诗歌是多么令人神往

诗歌就是歌唱

凡是有歌唱的地方就会有快乐分享

诗歌就是擦亮眼睛 诗歌就是发现美丽的芳心

诗歌就是掏出良心 诗歌就是攥着同情心 诗歌就是捧着关心 诗歌就是牵手爱心

诗歌多么令人神往 诗歌就是歌唱

凡是有歌唱的地方就会有馨香

师:同学们,诗歌的大门已经打开了,让我们继续探索这个美丽的诗的世界,每天看到诗一样的风景,享受着诗一样的生活,继续与诗同行吧。

诗歌课件(篇7)

一、教材分析:

《轻叩诗歌的大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六上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这是继五上《遨游汉字王国》五下《走进信息世界》之后的又一次大的综合学习。

本组综合性学习,旨在引导学生走进丰富的诗歌世界,通过搜集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写作童诗等活动,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这次综合性学习,分成“诗海拾贝”和“与诗同行”两大板块。每个板块都以“活动建议”导入。第一板块的活动建议包括搜集诗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第二个板块的活动建议包括自己动手写写诗,举办诗歌朗诵会、合作编诗集、进行诗歌知识竞赛。第一个板块的活动基本上是为第二个板块的活动服务的,但第一个板块的活动呈现的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过程。第二个板块所涉及的材料还教给我们怎样去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感情,还教给我们如何欣赏诗歌,如何读同一题材的诗歌。

二、学习目标:

1、通过搜集、阅读诗歌或者记录当地的民歌民谣,以及有关诗歌的知识和古诗等,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

2、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积累中华诗文。

3、通过朗诵诗歌、欣赏诗歌、学写儿童诗等活动,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魅力。

4、能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三、学习重点:

朗读诗歌、欣赏诗歌、学写儿童诗。

四、学习难点: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学习的能力,我打算用三个模块十三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模块:制定学习计划(预习模块)。

学习目标:

1、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生搜集诗歌、欣赏诗歌、创作诗歌的兴趣。

2、通过阅读单元导语和活动建议,明确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3、各小组根据活动建议讨论、制定本作的活动计划。

4、学生通过阅读“诗海拾贝”的一组诗歌,初步掌握搜集诗歌、给诗歌分类的一些方法。

学习重点:初步掌握搜集诗歌、给诗歌分类的一些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以前进行过语文综合性学习,还记得我们开展过哪些综合性学习吗?综合性学习跟我们平时的学习有没有不同呢?

(生:自己定计划,开展活动,成果交流分小组学习等)

2、板书课题:轻叩诗歌的大门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轻轻敲开诗歌的大门,走进五彩缤纷的世界,领略诗歌的奥妙,感受它带给我们的乐趣。让我们先读读导读部分,看看这部分给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学生:介绍了许多著名诗人。师:李白、杜甫我们都非常熟悉了。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楚辞》这种诗歌形式的创始人。郭沫若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他的代表作《女神》是当代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你还指导我国有哪些诗人?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会有多少不朽的经典名作流传至今,让我们静下心来深入地学习吧。

(二)明确“诗海拾贝”这一板块的学习内容

1、我们都来读一读这一单元的内容,看看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2、看来同学们感兴趣的内容还真不少呢,这次综合性学习分了哪两个阶段?

3、那么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歌的海洋,像赶海的孩子那样,去捡拾那些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贝壳吧。

4、我们来看看书上给我们提供了哪些活动建议?

(1)搜集诗歌

(2)整理诗歌

(3)欣赏诗歌

尤其是整理诗歌,怎样给诗歌分类呢?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给我们提供了哪几种分类方法?

按内容分按形式分按时间分按国家分还可以按体裁分按诗人分……

(三)进入“与诗同行”板块的预习

1、那么,“与诗同行”这个阶段又要求我们开展哪些活动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活动建议。

2、指名学生说说这个板块要开展的活动。

(1)自己动手写诗

(2)举办诗歌朗诵会

(3)合编小诗集

(4)进行诗歌知识竞赛

(四)讨论活动计划

小组讨论活动计划制定比较详细的计划(时间人员分工……)

(五)教师小结

我们要利用语文课阅读课时间按照自己小组制定的计划开展这次活动学习。还要同学们利用课外一些时间去搜集整理。通过报刊、书籍或者访问别人来搜集诗歌。看看哪些是自己最喜欢的,别忘了几天后我们要展示成果呢。

第二模块:展示“诗海拾贝”学习成果

学习目标:

1、汇报自己在这一阶段的学习成果,相互交流。

2、在全班推荐自己喜欢的诗歌,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3、明确“与诗同行”这一板块的活动内容,学写儿童诗,感受时的魅力。

学习过程:

(一)导入:我们经历了几天的学习,一定有很大的收获。跟老师一起回想一下学习的课本上的诗吧(回顾书上的六首诗)。我们还利用阅读课搜集了很多诗歌,咱们来展示一下吧。

(二)小组交流

各小组分别汇报自己小组搜集的哪类诗歌。

听了他们的汇报,谁有话要说?……

教师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汇报,我发现你们这一周收获很大。而且按不同的方式给诗歌进行了分类,这些是各种肯定有你自己最喜欢的,推荐给大家吧!

(三)推荐自己喜欢的诗歌

(四)教师小结

第三模块:展示“与诗同行”学习成果

学习目标:

1、汇报“与诗同行”这一板块的学习成果

2、召开诗歌朗诵会

3、进行诗歌知识竞赛,了解掌握更多的诗歌知识

学习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要进行“与诗同行”这一阶段的学习成果的汇报。这几天同学们学习热情很高,老师很高兴,为了这次展示,你们一定准备好了。

(二)小组汇报

1、诗歌朗诵会

第一步:必诵诗篇目(主要是“诗中的秋”中的几首,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先从近处着手)

第二步:自选诗歌。

生生互相点评师生共同点评小组积分。

2、知识竞赛:

填一填: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

我国第一首诗歌是《 》。

普希金是( )国的著名诗人?

3、展示诗集

(三)学习总结

1、教师指导:

2、小组互相交流活动收获

3、全班总结

(四)教师总结:诗歌是人类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经过我们的学习过程,我们感受到了诗歌语言的凝练,音韵的优美;诗歌还蕴涵着发人深思的人生哲理,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让我们今后继续在诗歌的海洋里遨游吧。

诗歌课件(篇8)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前三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当堂背诵三首诗。

3、理解内容及思想感情。

二、教学安排:

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刚学说话时就已接触到了许多中国的古典诗词曲,学习古诗词曲对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是有很大的帮助。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诗词曲,希望大家能当堂背下来。

(二)整体感知前三首诗

1、学习、欣赏《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证》

(1)简介作者及背景

刘禹锡,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在途经扬州时遇到因病从苏州归洛的白居易,在一次宴会上,白居易写下《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相赠,对他二十年的形同流放的生涯表示同情,刘禹锡即兴写了这首诗回赠他。

(2)、老师范读课文,体会诗的感情和语气。

(3)、全班齐读。

(4)、赏析全诗

2、学习赏析《赤壁》一诗

(1)简介作者及背景

作者杜牧,晚堂著名诗人,在晚堂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以别于老杜。其诗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2)背诵,当时检查。

(3)赏析全诗

讨论:你怎样看待杜牧在诗中的假设?

3、学习赏析《过零丁洋》诗

(1)简介作者与背景

文天祥:1278年兵败被俘,不堪屈辱两次自杀未死,后被押途中写下名篇《过伶仃洋》,以惶恐滩头说惶恐,伶仃洋里叹伶仃。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局表达了复杂而又放达的内心世界。

本诗是一首七眼律诗,其最后一联,广为流传。该诗先写自己的家国之恨和艰难困厄的遭际,最后表达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2)赏析全诗

提问:诗的前四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描述了什么?

提问: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3)全班一起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前三首诗的背诵情况

(二)讲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欣赏歌曲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词属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3、讲析全词

(三)课堂讨论

问:《水调歌头》中的小序是什么意思,它的作用是什么?

问:诗中作者凭想象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境界,他由什么事物引起想象的,又是怎样一步步展开这种想象的。

(四)讲析《山坡羊潼关怀古》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范读课文

3、学生齐读,体会感情和语气

4、赏析全词

5、小结

本曲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揭示封建社会历史的一个客观规律。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加强诵读、默写;理解内容及思想感情。

歌声课件(实用15篇)


这份用心精选的“歌声课件”定能满足您的口味,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希望您能经常关注我们的网站。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首要任务是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又到了编写教案和课件的时候了。教案的完善是新老师让课堂更加生动的关键步骤。

歌声课件(篇1)

一、教材分析

《歌声》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上教版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记叙了一个感人的故事——1920年的一个夜晚,一艘轮船不幸在海上触礁了。眼看大海就要无情地吞噬着人们的生命。一个小姑娘用自己的歌声给大家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救了大家。

这篇课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通过“歌声”这条主线,以及马金纳和其他落水者在听到歌声前后的心理变化这条副线,小姑娘坚强乐观的精神跃然纸上,深深打动着每一个人。

这也是一篇渗透着生命教育的文章,小姑娘坚强乐观的品质给我们增添了无形的精神力量,鼓励我们要乐观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

二、学情分析

对于两年级的学生而言,已经基本具备自学字词的能力,大部分学生能熟练地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能运用偏旁部首、汉字结构及笔画笔顺独立分析字形。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小老师的作用,以学生独立识字为主,教师适当加以点拨。

在阅读方面,大多数学生能够借助拼音朗读课文,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逐步养成静心圈划的阅读习惯。通过抓住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对于从未亲身体会过“沉船灾难”的他们来说,怎么引导他们领会在茫茫大海中,小姑娘的歌声对于遇难者的重要意义呢?对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拼、扎、隐、抹、脆、昂”等生字;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抹”。

2、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筋疲力尽”、“绝望”、“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等词语的意思。积累描写歌声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1、找出描写歌声的词语,感受小姑娘的坚强乐观的精神。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是小姑娘的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是小姑娘的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

2、感受小姑娘坚强乐观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是小姑娘的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

2、感受小姑娘坚强乐观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配乐介绍,出示课题

1、师介绍:一个漆黑的夜晚,一艘轮船不幸在海上触礁沉没了,人们顿时落入冰冷的海水之中。海面上,人们的呼喊声和海水的咆哮声响成了一片,眼看着大海就要无情地吞噬着大家的生命。遇难者的命运到底会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关于歌声的故事。(配乐)

2、出示课题:

(齐读课题)

(说明:通过教师的叙述和音乐的渲染,为学生创设了文本中的情境。教师在介绍中设置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探究落水者命运的欲望。)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完成填空

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试着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1920年的一个夜晚,一艘轮船不幸。船沉了,正当落水的人在海里时,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的歌声。一个小女孩用自己、的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力量,救了大家。

2、学生交流完成填空

3、生齐读填空

(说明:从整体入手,以填空的形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培养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

三、创设情境,体会歌声

(一)学习第1节,体会落水者的绝望

1、师过渡:1920年的一个夜晚,马金纳乘坐的轮船不幸在海上触礁了。

2、师引读: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地挣扎,等待着救生船。)出示: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地挣扎,等待着救生船。

(1)齐读这句句子。

(2)播放录像(感受人们拼命挣扎的画面。)

学习生字“拼”、“扎”。

(“扎”:多音字)

理解“拼命”、“挣扎”

(3)指导朗读,感受人们落水后的不幸。

(指名读,齐读)

(说明: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了“拼命”和“挣扎”这两个词语,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会落水者的不幸。)

3、师生对话,理解马金纳的绝望

(师:马金纳也和大家一样,对生命充满了渴望。此时,他最希望看到的是——救生船。10分钟过去了,救生船——没有来,20分钟过去了,救生船还是——没有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救生船始终没有出现。此时的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他的内心感到非常——绝望。)

(1)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筋疲力尽”。

(2)理解“绝望”。

4、指导朗读,感受马金纳的绝望。

(指名读,赛读,齐读)

5、师:此时,马金纳心里会怎么想呢?

想象说话:马金纳绝望了,他心想:。

(生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二)学习第2、3小节,感悟歌声的力量

1、师过渡:就在马金纳感到绝望的时候,他听到了什么?

出示:突然,远处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

(1)这是怎样的歌声,自己读读句子,找出描写歌声的词语。

(2)生交流(隐隐约约、断断续续)

(3)学习生字“隐”

(4)理解“隐隐约约”、“断断续续”。

2、师: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这是谁在唱歌?为什么歌声是断断续续的?)

3、自读第3小节,找出相关语句。

交流出示: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1)自己高声读读这句话,圈出描写小姑娘动作的词。

(冒、抹、唱)

(2)体会动词的含义,学习生字“抹”(指导书写:注意“抹”字右半部分第一横比第二横长。)

(3)通过朗读强化两个“又”字的学习,理解歌声断断续续的原因,感受小姑娘的坚强。

(说明:抓住句中的两个“又”字,通过三次层层递进的情境创设朗读,理解歌声断断续续的原因,引导学生体会小姑娘在大风大浪中仍然高声歌唱,感悟她坚强勇敢的品质。)

4、师:马金纳听到小姑娘的歌声后,他想些什么?

想象说话:听到断断续续的歌声,马金纳心想

5、师:听到歌声后的马金纳是如何表现的?

出示:马金纳顿时觉得浑身有了力量,拼命朝着歌声游去。

出示马金纳听到歌声前后的句子,对比朗读,感受歌声的力量。

马金纳绝望了,他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

马金纳顿时觉得浑身有了力量,拼命朝着歌声游去。

(男女生对比读,体会听到歌声前后截然不同的表现。)

6、师:为什么马金纳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生交流:歌声的力量)

(说明: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体会马金纳听到歌声前后迥然不同的心理变化,感悟小姑娘的歌声给人们带来的无形的力量。)

7、师:其他遇难者听到歌声后,也有了希望,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四人小组交流,注意提示语)

想象说话:一位妇女激动地说:“”;一个小男孩大叫:“ ”;一位快要冻僵的老人哆哆嗦嗦地说:....

(说明:加强说话练习,增加练笔机会,是二年级教学中应当加以重视的。通过这道说话训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歌声的力量。并且抓住这三个人物不同的个性特征进行情境说话,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8、师引读: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远处的人们像马金纳一样聚拢过来了。

9、师:对呀,小姑娘好像就是在用她的歌声告诉人们不要放弃,她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生交流:勇敢、坚强、乐观)

10、师引读最后一节,理解“歌声救人”的原因。

四、拓展训练,总结全文

1、人们终于获救了,假如你就是船上的一个人,回到家后会对你的亲人说些什么呢?请小朋友们根据老师的板书来说一说这个故事。

(说明: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还不能独立整合课文内容。借助教师的板书提示,对课文进行复述,不仅再次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也为学生创设了语言实践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师总结:歌声不仅可以给我们带来愉悦的心情,还可以给我们带来安慰、勇气和力量。小朋友们,希望你们永远记得这样的歌声,像小姑娘一样乐观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

歌声课件(篇2)

(一)明确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加强朗读。

(二)整体感知

《夜莺的歌声》是一篇外国作品,反映前苏联在卫国战争中,各族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着重对小游击队员“夜莺”进行了详细描写。教师要引导出这种精神源于对祖国的热爱。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正音:削xiāo 空kòng 塞sāi

解词:轻蔑:轻视,看不起人。

沉寂:静得连一点声音也没有。

宛转:形容声音优美、动听。

搭拉:向下垂。

2.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学生自悟。

(2)简介时代背景。

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战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按照“诱敌——入林——传信——摆脱”的顺序分段或以歌声为线索也可。

第一段(从开头到“听懂了吗?”)小孩学夜莺叫,用歌声引诱德国兵。

第二段(从“队伍出发了”到“就不再问了”)写小孩给敌人带路。

第三段(从“树林深处”到“新鲜的意思了”)写小孩发出情报做好消灭敌人的准备。

第四段(从“德国兵”——全文结束)写小孩把敌人带进埋伏圈,机智摆脱了敌人。

4.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以歌声为线索,掌握这种分段方法并理解所学字词。

5.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课后生词。

歌声课件(篇3)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落水的小姑娘在生死关头表现出来的乐观、镇定、不向命运屈服的勇气。

2、懂得在遇到危险时要积极想办法摆脱困境。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面对困境时那种勇敢、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准备:

录像《铁坦尼号》沉船时人们惊慌的场面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师叙述生想象)

黑暗中,海风呼啸,大海中行驶着一艘巨大的游轮,船舱里人们在尽情欢笑,突然,船身剧烈摇晃起来,人们立刻慌乱起来,船渐渐下沉,落水的人在冰冷刺骨的海面上拼命挣扎,过了很长时间,救生船还是没有到,人们已经筋疲力尽,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此时此刻,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二)读第一自然段,体会马金纳“绝望”的心情。

(三)师:在这时,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你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四)课件演示:马金纳顿时觉得浑身有了力量,拼命朝着歌声游去。

请你再读读这个句子,体会这两个词的意思,谈谈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

(五)师:这是谁在唱歌?她为什么这样做?大家为什么感激她?

请你默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六)小组交流(如有疑问可在组内解决)

(七)质疑:组内未解决的问题大家讨论交流。

(八)齐读课文:

(九)想象:假如没有歌声会怎样?

(十)播放录像《铁坦尼号》

(十一)这个小姑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谈感受,体会小姑娘乐观、镇定、不向命运屈服的勇气)

(十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危险时你会怎么办?

(十三)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预习《江凡》

(十四)板书设计及课后随笔:

歌声

小姑娘  救大家

(勇敢 乐观)

歌声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文。

1.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的每个段落概括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要求:

1.在这一段中你了解了什么?

2.怎样理解课文中的几句话:

(1)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搭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着一件颜色和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这个孩子是夜莺,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有意地吸引敌人)

(2)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在敌人不易察觉中戏弄敌人,体现出他的聪明。)

(3)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体现出他的机智勇敢,镇静。让敌人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他,让他带路。)

3.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有什么感受?(勇敢机智聪明活泼能干自信)

4.小结。

五、作业。

歌声课件(篇5)

【学习目标与任务】

1、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小夜莺的精神品质中受到熏陶和感悟。

2、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故事情节较强,教学中我让学生抓住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来理解课文,尤其是故事发展这部分,重点让学生找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人物的言行,想象人物内心活动,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从小夜莺的精神品质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同时从故事中受到爱祖国、爱和平的教育。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缅怀那些为和平而英勇战斗的英雄们,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学习重点分析】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学习难点分析】

通过让学生看动画,图片等资料,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性,激发学生对战争的曾恶之情,然后让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停留在小夜莺所具有的品质上,而且要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人物的言行,感受人物的内心的活动,挖掘人物潜在的精神品质,让学生透过小夜莺来受到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这样既突出了重点,有突破了难点。

【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

学习、习惯、交往的特点:

四年级的学生大多在十二、三岁左右,正处在爱动脑、爱提问的阶段,他们对事物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能够通过人物的言行去感悟人物的内心活动。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也就能挖掘出人物潜意识的行为。

【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1、学习环境选择:

多媒体教室、校园网、因特网、其他。

2、学习资源类型:

课件、工具、专题站、多媒体资源库、案例库、题库、网络课程、其他。

【学习情境创设】

学习情境类型:真实情境、问题性情境、虚拟情境、其他。

【学习活动组织】

1、自主学习设计:

抛锚式、支架式、随机进入式、其他。

2、协作学习设计:

竞争、伙伴、协同、辩论、角色扮演、其他。

【学习评价设计】

测试形式工具:课堂提问、书面练习、达标测试、学生自主网上测试、合作完成作品、其他。

【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

教学环节内容

教师活动

媒体应用

学生活动

时间

一、揭示课题:

简介背景:夜莺的歌声。

教师导言:

1、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段好听的音乐,同学们愿意听吗?是的,在寂静的田野上,在茂密的森林里,这歌声是那样清脆悦耳,是那样婉转悠扬,给人美的享受,但这歌声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却有着深刻的含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发生在苏联卫国战争时的.动人故事夜莺的歌声(板书)

2、简介背景提问:在那残酷的战争中夜莺的歌声又代表什么呢?

请同学们读课文,了解一下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

小结:课文讲述的是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为夜莺的小男孩巧妙地与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叫来传递情报,使游击队消灭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相应板书)

演示夜莺图播放Flash课件。

认真听,回答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回答并了解背景,初读课文。

了解内容并汇报。

二、细读感悟

1、文中的小夜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在那惊心动魄的卫国战争年代,一个各我们年龄相仿的孩子却如此沉着,机智地与敌人斗智斗勇,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你能捕捉到他的机智勇敢吗?找一找、画一画相关的语句,想象当时是怎样一番情境呢?找到后与你的小伙伴们交流一下吧!谁愿意来汇报一下。(根据生汇报内容播放相应图片)

3、指导朗读: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我们感受到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板书)。

演示课件。

看图,结合课文来回答找、画句子,想象情境,

小组交流

三、拓展练习

1、小夜莺是第一次执行这样的任务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什么使小男孩要这样不顾个人安危地与敌人斗争呢?你想对小夜莺说什么?

2、苏联卫国战争在无数小夜莺的帮助下,1945年5月最终取得了胜利,我们来看一看:

假如你是小夜莺,这时你会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同学们说得真好,勇敢的小夜莺一定和你们想的一样。你从这个故事中想到了什么?

回答问题。

看课文回答。

联系背景、课文回答。

四、总结全文

回首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憾人们的心灵,令人难以忘怀,战争带给人类的是灾难,让我们共同呼吁国际社会,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这是全世界人了共同的心愿。

感受内容1分

五、板书设计

13、夜莺的歌声

小男孩

传递情报

机智勇敢

消灭敌人

歌声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屑、拧”等8个生字;会写“削、喂”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鬼子、汉子、烧毁、木屑、蘑菇、呻吟、宛转”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体会夜莺的勇敢和机智。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大家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了解历史背景。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夜莺的叫声。

2、你们听到了什么?(是鸟在叫,声音很动听,像唱歌一样)

3、这就是夜莺的歌声。(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文就是《夜莺的歌声》,你们想知道课文写了一些什么吗?

播放夜莺的叫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步感知,自学字词

1、自学本课生字词:

⑴ 划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⑵ 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

2、默读课文,看看这篇课文与以前所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之处,想想课文写了什么?

对课文进行整体感受知,运用所学过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

三、自学情况反馈

1、检查生字:

音:翘舌音 甩 后鼻音 挺

形:“挺”不要写成“扌延” “喂”不要多加一撇

2、默读课文,看看这篇课文与以前所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之处:

⑴ 自然段很多。

⑵ 对话很多。

⑶ 课文中出现了空行。

3、作者已经给课文分好了段,我们来看看每个段落分别写了什么?

⑴ 诱敌上钩。

⑵ 巧妙传信。

⑶ 歼灭敌人。

⑷ 接受任务。

4、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把段意连起来试试看。(小男孩子用夜莺的歌声诱敌上钩,巧妙传信,帮助游击队歼灭德国鬼子)

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本学期语文学习的`一个训练重点,此处先让学生概括段意,然后串起来,这也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之一。

四、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1、夜莺的歌声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找出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⑴ 自读课文,思考上述问题。

⑵ 交流,打出字幕:

①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唱起来。

② 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叫,有时候……拾球果。

③ 他伸直了腰,好像有什么鸟叫声……传来。

④ 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

⑤ 夜莺还是兴致勃勃……意思了。

⑥ 从孩子的嘴里飞出……歌声。

⑶ 读一读上述句子。

每篇课文都有一条主线,教学时紧扣课题,抓住主线展开教学,使教学条理清晰。

2、联系上下文看看夜莺的歌声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响起的?从每一次的歌声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⑴ 默读课文,写出自己的感受。

⑵ 小组交流、讨论。

⑶ 全班交流:

第一次:

① 战斗刚结束,一小队德国兵进了村庄……弯着腰。

板书:诱敌上钩(战斗刚打完,会有少量德国兵跟部队失去了联系,所以小男孩在此等候,用歌声引诱敌人上前,以达到给他们带路,消灭他们的目的)

② 战斗给人们带来的是什么?(灾难:房屋被烧,花园被毁……)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③ 你从哪个词知道的?(从“新的劲头”可以看出唱的人十分有劲,他这么带劲地唱,就是要诱敌上钩)理解:沉寂。

④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

第二次:

① 在带路的路上,麻痹敌人。

② 你是从哪些词语知道的?(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

③ 从小男孩一路上的动作,你看出了什么?

(小男孩很天真烂漫)(他很聪明,故意装出天真的样子让敌人以前他是只是一个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就放松警惕)(他很勇敢,在敌人面前表现自如)

板书:机智 勇敢

④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话。

引导学生潜心会文,通过自读自悟,抓住重点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小男的机智和勇敢,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训练。在第一段中,有很多地方表现了小男孩的机智和勇敢,你们也可以采用分角色的形式朗读这一段,体会小男孩的机智和勇敢。

3、同座位分角色朗读。

4、评议:

分角色朗读应注意文中的提示语,注意人物的表情、动作以及当时的感情,相机理解:盘问、轻蔑等词语。

5、交流:

⑴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 倒是只有我一个!”(故意把人和动物混淆)

⑵ “刚刚一开火……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骂德国兵是野兽)

⑶ “你说的是一种洋蘑菇吗?”

故意把游机队说成蘑菇,装成什么也不懂的样子,以打消敌人的戒备心理。

6、分角色练读,你喜欢读哪个角色,就练习哪个角色。

7、指名分角色朗读。

利用分角色朗读这一形式,引导学再次深入仔细地品读课文,体会小男孩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小男孩的机智、勇敢。

小结:小男孩机智地和敌人周旋,利用夜莺的歌声诱敌上钩,他是怎样巧妙利用夜莺的歌声来报告敌情,帮助游击队员消灭敌人的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二、交流

第三次、四、五、六次夜莺的歌声是在什么情况下响起的?从每一次歌声中你知道了什么?

第三次:

1、从远处传来。

2、引起游击队员的注意。

3、有感情地朗读。

第四次:

1、越来越响。

2、报告敌情之后。

3、有感情地朗读。

4、质疑:

为什么游击队员能听明白歌声的意思?(小男孩经常用这种方法帮助游击队消灭敌人,他们之间已经形成了默契)

第五次:

报告完敌情之后,为了不引起敌人怀疑,因为已经完成了任务很高兴。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第六次:

1、第二天,接受新任务。

2、诱敌上钩。

3、这一段和文章开头两个自然段有什么联系?(首尾呼应)

三、总结全文

小男孩机智勇敢地和敌人作斗争,巧妙地利用夜莺的歌声一次又一次地帮助游击队消灭敌人,保卫了自己的祖国。

四、写生字(略)

【板书设计】

诱敌上钩

13、夜莺的歌声 保卫祖国 小男孩(机智、勇敢)

报告敌情

歌声课件(篇7)

《歌声》是北师大第四册第12单元小英雄中一篇主体课文,讲述了在轮船沉没后,一位不满10岁的小姑娘用歌声唤起自己和遇险的人们求生的勇气,引来救生艇终于获救的动人故事。依据以上教学内容、新课程教学理念和学生实际情况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认字20个,继续练习独立识字的能力;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落水的小姑娘在生死关头表现出来的乐观、镇定、不向命运屈服的勇气;

3、懂得在遇到危险时要积极想办法,摆脱困难。我认为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面对困难的那种勇气、乐观的人生态度应是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歌声是怎样救人的。由于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要使学生深切的感知,深入领悟小女孩面对困难的勇气、乐观,必须通过朗读、想象等手段,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朗读体验法、情景对话法、鼓励欣赏法。有了以上的教学准备,我主要通过以下几步完成:

一、谈话导入,检查预习

直接点题,交流歌声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可以给人们带来快乐、可以愉悦心情、有时还可以挽救人的生命,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以读为本,抓住“歌声”这一线索,开展阅读教学。

(1)通过读了解课文中的歌声是怎样救人的。在教学中可以从课文入手,让学生划出描写歌声的句子,同时圈出描写歌声的词语。这里渗透着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静心读文中圈画词语。

(2)根据本单元的目标理解词语,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歌声为什么会断断续续,从而引出文章中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小女孩的坚持,遇事乐观镇定。

三、引导学生边读边思,理解歌声是怎样救人的。

本文的难点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歌声是怎样救人的。我利用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让学生思考以往人们是怎样救人的,同时又提出课文为什么说是歌声救了大家?可以做情景对话练习:马金纳听到歌声后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其他落水的人们听到歌声后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救援人员听到歌声后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通过情景练习让学生对歌声有新的认识。

四、回应导语,交流感悟。

开课时让学生交流了“歌声能给人们带来什么?”这一话题,这时学生在学习了课文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谈谈歌声会给自己带来什么。这是在学习了课文后有所感悟的说,使整篇讲述浑然一体。

板书设计:主要以整个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为线索,抓住每一部分的重点词语,体现文章主要内容,表达思想感情,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进而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歌声课件(篇8)

一、教材分析

《歌声》是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1920年的一个夜晚,一艘轮船不幸触礁沉没,落水的人们在海里拼命挣扎,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一边挣扎一边唱歌,她用歌声给了大家力量和勇气,引来了救援人员,人们从内心感谢这位小姑娘。

课文以“歌声”为线索贯穿全文,文章对那位用歌声救了众人的小姑娘的描写只有一句话,寥寥数语,小姑娘乐观、勇敢的个性跃然纸上。小姑娘通过歌声传达的是着面临死亡时的一种勇气和信心,激励大家坚持下去,正是在这种力量的支撑下,人们才转危为安。

二、学情分析

对文中危急情况及人们正面临死亡威胁的情景体验,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很难理解的,学生如不能较透彻地理解当时人们的绝望,对后面的学习会产生障碍。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本课10个生字及有关词语,正确书写“抹”、“添”。

2、能力目标:学会正确朗读词语,理解“精疲力竭”、“绝望”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积累“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类型的词语

3、情感目标:体会歌声是怎样帮助人们获救的;知道在面临危难时勇气和信心往往能带来奇迹。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歌声是怎样帮助人们获救的。

难点:使学生情感体验:面临危难时勇气和信心往往能带来奇迹。

五、教法与学法

1、我运用了多媒体创设课文情景,引着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故事中人们的绝望,看似花费了一些时间,实质是很有必要的,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上的基础。

2、我教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品评句子、做动作、想象说话等手段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学生从文本的理解自然过渡到情感体验。

六、设计意图

对于两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一篇深奥难懂的文章。由于缺乏这部分的生活经验,学生是很难理解歌声救人的原因。因此,除了让学生多读,多思,我还多次创设情景,让他们直接接触阅读教材,感受、体味、揣摩,走进作品的生命。下面就阅读教学中的体验感悟谈两点拙见。

(一)、亲历性。

所谓亲历性,就是采用各种手段,让学生直面文本,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与文本展开平等的对话。在本课教学前我先请学生唱歌,把他们的思绪直接带入到歌声这个主题上来。其后,又让他们听汽笛声,海浪声,利用音响效果帮助他们体验文本。这个小小的细节所带来的效果也是不可轻视的,正如我们在观看影片《泰坦泰尼克号》时,片头的一阵汽笛声很快就把观众带入了那遥远的故事之中,方法简单,效果不凡。在理解小女孩在怎样的情况下放声高歌,一段海浪声令小女孩的危险处境不必老师多说,跃然出现在学生的面前。

(二)、情感性。

所谓情感性,就是要让学生满怀激情投入到阅读活动中,与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心心相印,灵犀相通。要把学生带入情景,光靠上述手段还是苍白的,语文课就是要发挥语言的魅力,让学生的心有所感悟,有所震撼。所以,汽笛声之后教师语言的感染是十分重要的。同时,我发现适当的想象说话也很有必要,如请学生描述小姑娘的歌声仿佛告诉大家——,初步领会这歌声鼓励大家坚持下去,为人们增添勇气和信心。再通过一种假设:小姑娘如果高呼“救命”,与歌声作对比,不仅加深学生对这一意义的理解,还能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没有理性的讲解,没有烦琐的分析,没有抽象的归纳,有的是形象再现,意蕴的品味,情绪的感染,学生入情入境,进入角色,从而获得对文本语言的真切体验。

歌声课件(篇9)

一、说教材

《歌声》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的一篇记叙文。讲述了一件感人的故事——1920年的一个夜晚,一艘轮船不幸触礁沉没,一位不满十岁的小姑娘用歌声唤起自己和遇险人们求生的勇气,引来救生艇终于获救的动人故事。让人们感受到了一位面对困难,乐观、镇定、不屈服的小英雄形象。本文处于第十二单元,本单元主题为“小英雄”,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旨在进一步树立学生的英雄品质,激励学生向小英雄学习,在实际生活中培养自己,锻炼自己。

二、依据课标说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在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已有的基础,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在阅读中学会本课的十个生字,积累描写歌声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断断续续”和描写歌声及小姑娘的句子。

3、熟读课文了解“歌声是怎么救了大家”的,感受小姑娘镇定、乐观,不向命运屈服的小英雄形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受小姑娘面对困难时乐观、镇定,不向命运屈服的英雄气概。

本文的教学难点就是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歌声是怎么救落水的人们的。学生年龄小,知识、阅历浅,大多数人都没有见过大海,对落水人的境遇很难想象,理解起小姑娘用歌声救了大家就有一定难度。

三、结合实际说策略

根据课标精神,结合教材特点,采取“以读为主,多法相辅”的教学策略,优化结合。采用的教法、学法如下:

1、直观教学的方法

2、悟读法。“言简意浓”是本文最大的特点。因此,“张扬情感,让课堂喷涌真情”是本文教学追求的目标,要让学生在主动地进行朗读、品悟、表达等诸多训练中,获得思想情感的熏陶、洗礼和升华,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3、情景教学法。俄国作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课件、语言为学生创造一种气氛、条件和场合,使学生入情入境,与文本产生共鸣,升华感情。

4、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5、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依据本文的教学重难点,将探究点确定为“歌声是怎样救大家的。”让学生在积极参与阅读、研讨中学会交流合作,提高语文素养。

四、情感互动说流程

(一)乐曲欣赏做铺垫

上课伊始,我引导学生欣赏不同节奏的乐曲,并谈谈倾听时的心里感受,然后根据题目猜想课文会介绍与歌声有关的什么故事。这一环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用听一听、谈一谈、猜一猜的方式,使学生对歌声有了初步了解,即引出课题,又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为学习课文做好情感的铺垫。

(二)在初读感知中生情

进入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读书方法自读课文,然后借助多媒体课件学习字词,重点强调“清脆,筋疲力尽,隐隐约约”的读音,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说一说这是怎样的歌声?怎样的一个小女孩?你喜欢她吗?为什么?在初读感知中使学生萌生对小女孩的敬佩之感。

(三)在自读自悟中动情

这一环节是突破重难点,形成能力的重要环节,设计时我遵循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注重让学生自读自悟、积累运用,强调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1、品读感悟,体会歌声的特点。

根据本单元的目标“理解词句”,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歌声为什么会“断断续续”“隐隐约约”。在教学过程中,我从课文入手,让学生圈画出描写歌声的词语,句子。这里渗透了学习习惯的培养。美读句子理解“断断续续”“隐隐约约”的意思,又通过读这些句子感受小姑娘的乐观,镇定,并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这部分教师以简洁的语言概括歌声的特点,同时辅以多媒体课件引起学生深层思索:歌声是怎么救了大家的,挖掘文章内涵。

2、边读边思,深入体会,感受歌声是怎样救人的

本文的教学难点就是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歌声是怎么救落水的人们的。我利用学生以往学习的经验,如《海上救援》《海上飞机》等,让学生思考通常人们是怎么进行救援的,同时又提出课文为什么说是歌声救了大家,引发了文本和生活经验的冲突,使学生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也许,学生在初读课文的时候也能找到句子,但是他们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这“歌声”到底在落水的人们心中激起了怎样的情感,它是怎样给他们增添勇气和力量的,教师必须带领孩子再次深入课文。教学时,我注意引读重点句子,理解关键的词语,创设情景展开想象说话,层层深入,解决难点。

(四)、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文章蕴含的情感

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学习母语尤其要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在本文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读: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引读、范读,选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读,齐读等等。教师通过引读,渗透情感;通过范读,激发情感;通过媒体,提升情感;创设情境,层层深入,解决教学重点、难点。同时积累语言,还能再现语境,培养学生良好语感,更好的理解课文。

(五)、由读到说,体悟情感精

想想得救的人们,在面对小女孩时,会说些什么?语文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涵。课标中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我用课文结尾的最后一句话的主干,作为练习说话的句式。旨在激发学生发挥想象,表情达意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六)总结升华

英雄不分年龄大小,不分国界。所有在灾难面前能够做到坚强勇敢,并努力去战胜灾难的人都是英雄。课下,小朋友们可以搜集关于小英雄的故事,下次的阅读课上我们一起来举行一个颂英雄、赞英雄的故

事会,好吗?

五、板书设计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年龄的什么特点),图文并茂的板书易于引起学生的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

歌声课件(篇10)

说教材:

《夜莺的歌声》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伴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打击敌人的故事,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文章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进行叙述,以空行为标志,写了四部分内容:先写“小莺”以歌声引诱敌人上钩,再写“小夜莺”在为敌人带路途中以歌声为游击队员传递敌情,最后写战斗结束后“小夜莺”在村边小路旁继续吹奏着婉转的歌声。

说教学目标:

《夜莺的歌声》这篇课文被安排在第七单元,本单元的课文均取材于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先辈的英雄业绩、高贵品质,都会使人们深受教育和感染。而该单元的重点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先辈革命精神的感染和熏陶。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本课特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2、读懂课文,从“小夜莺”的精神品质中受到熏陶感染。

技能目标:

3、初步领会首尾照应的写法。

说重难点:

重点:

从故事内容中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难点: 理解文章首尾照应的写法。

说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说教法学法:

本堂课我采用自主开放式教学法,在课堂上由半扶到完全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开放讨论中体会文章内涵,鼓励学生在自主交流中说出自己不同的观点。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运用方法分析文章。形成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说教学流程:

以“发展与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授之以渔,让学生边学边用,学以致用,最终达到自己用方法去学。特制定如下教学流程:

导入:第七单元的课文,有的赞颂了红军队伍中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有的记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一段经历,有的描写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壮举。他们的光辉业绩,崇高品格,使我们深受教育,深受启发。通过前三篇的学习,我们要学会阅读的方法: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及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会自学方法. 初读,学字词;再读,知结构;细读,明中心;精读,表情感。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运用。《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今天我们就来运用这些方法学习第四篇课文,首先我们来听一段很好听的声音,大家仔细听一听,是谁在唱歌?(介绍夜莺)

是的,在寂静的田野上,在茂密的树林里,这歌声是那样的清脆悦耳,是那样的婉转悠扬。如小溪流水,似鼓乐丁冬,给人以美的享受。但夜莺婉转的啼鸣,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却有着深刻的含义。现在我们一起去欣赏《夜莺的歌声》。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上过分要求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去听枯燥乏味的语言材料,只能引起他们的思维疲劳和厌烦心理。因此,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

歌声课件(篇11)

一、回顾课文内容,切入主题。

1、自由读课文,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文中的小男孩和敌人。(板书:小男孩、敌人)

2、反馈,学生板书词语。

二、以读代讲,理解课文。

1、师生共同学习夜莺的第一次歌声,思考夜莺的第一次歌声有什么目的?

(板书:诱敌深入)

2、过渡:德国军官是那么好骗的吗?随随便便就相信一个敌对方的孩子吗?

他是怎么盘问夜莺的?(课件展示德国军官盘问夜莺的话)

3、面对德国军官的层层盘问,小夜莺是怎么诱敌的?小组内分角色朗读德国军官和夜莺的对话,学习体会。

汇报交流,课件展示夜莺的回话,师:你准备用什么语气来读夜莺的话?为什么?(故作天真,装糊涂,迷惑敌人。)

4、理解“刚刚一开火,……就都跑了。”等句子。

5、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分角色朗读,理解课文。

6、过渡:由于孩子巧妙的回答了德国兵的盘问,德国兵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了他的话,并且让他带路。

7、学习夜莺的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歌声,思考:夜莺的歌声有什么目的?

8、学生分组学习。汇报交流:

(1)指名读句子“他有时候学……”,此时,他学夜莺唱是为了什么?

(为了麻痹敌人,以便他后来用鸟叫向游击队传送情报时不引起敌人的怀疑。)

(2)他还用了哪些办法麻痹敌人?(一甩一甩……答非所问……故意装做不懂事、天真贪玩,其目的是为了迷惑敌人,取得敌人的信任。)

(3)夜莺是怎样向游击队传递情报的呢?

(4)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5)“从孩子的嘴里……”,这歌声有什么作用?与哪里相照应?

三、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1、此时此刻,你想对小夜莺说什么?

2、文章为什么以“夜莺的歌声”为题?

(文章从开头到结尾都贯穿着“歌声”,它是文章的线索。机智勇敢的小男孩用歌声把敌人吸引到河边,用歌声麻痹敌人,把敌人带进树林,用歌声把情报传递给游击队。协助游击队歼灭敌人后,歌声又在河岸边响起。这歌声,歌唱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也歌唱了小男孩的爱国主义精神。)

3、师总结: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正是有了有千千万万像小夜莺一样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孩子,正是他们团结抗敌,1945年德国侵略者无条件投降。夜莺的歌声,是战斗响起的号声;夜莺的歌声,是传递情报,打击敌人的枪炮声;夜莺的歌声,是胜利的歌声;夜莺的歌声,是一曲爱国抗敌的颂歌!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苏联卫国战争进行了四年,我们中国的抗日战争进行了整整八年,我们也有像小夜莺一样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孩子,你知道吗?(王二小、雨来、张噶子等)

2、课外阅读他们的故事,体会他们心中的歌。推荐故事:卓娅的故事

板书设计:

夜莺的歌声

起因:引敌发现主动接近

巧答盘问取得信任

经过:诱敌进伏击圈 机智勇敢的

巧妙报告敌情 爱国主义精神

结果:全歼敌人

夜莺又叫

歌声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受“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的品质,认识他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明确课文以“夜莺之歌”为题的原因。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受“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的品质,认识他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小夜莺的性格特点,体会他的内心,明确文章以“夜莺之歌”为题的原因。

2.“小夜莺”的机智来自思维敏捷,敏捷的思维来自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夜莺的鸣叫录音、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介绍背景资料

(听夜莺的鸣叫声)问:你由此联想到了什么?谁也想不到这夜莺婉转的歌声,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却有着深刻的含义。这节课我们就跨越时空隧道走进《夜莺之歌》这篇课文。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保家卫国的抵抗战争,叫“卫国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新的阶段。卫国战争初期,德军利用暂时有利的因素占领了苏联不少地方,后来苏联军队经过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的大会战,歼灭了德军主力,根本扭转了战局,转入反攻。1944年,苏军发起总攻,全部收复沦陷的土地。1945年5月,历经4年的卫国战争的苏军攻克柏林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而告终。其间,苏联各地涌现出许多爱国将士,爱国民众。本文中的小男孩只是许许多多反对战争,反对侵略的人民中的一分子,大家都亲切叫他什么?(小夜莺。)

夜莺:一种小鸟,体态玲珑,鸣声清婉,且多鸣于月夜,因此得名。课题质疑:为什么叫本文中的小男孩为小夜莺呢?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以《夜莺之歌》为题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我们把镜头对准1941年,来到苏联境内,来到那个小村庄。请同学们用心自由读课文,在解决字词障碍后,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注意: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人物)

这篇课文记叙了前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被称作“小夜莺”的孩子,把一支德国军队引进游击队的包围圈,使游击队全歼德寇的故事。

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小夜莺?生1:我看到一个机智勇敢的小夜莺。生2:我看到一个自信的小夜莺。生3:我看到一个临危不惧的小夜莺。

你看到了一群怎样的德国兵?生1:我看到一群凶残狡猾的德国兵。生2:我看到一群残暴的德国兵。生3:我看到一群轻敌的德国兵。

三、分析形象,感受形象

请同学们再次用心默读课文,圈画批注,留下自己思考的足迹,并用“——”划出描写小孩子机智勇敢的句子,用“~~~”划出描写敌人凶残狡猾的句子。开始!

(一)体会敌人的凶残狡猾

谁愿意把你找到的体现敌人凶残的句子与大家交流!

1.展示(图片和句子):街道两旁尽是黑色的瓦砾,烧焦的树木垂头丧气的弯着腰。

(1)为什么找这一句,能谈一谈原因吗?这一句是什么描写?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

是啊,走进沉寂的小村庄,透过弥漫的硝烟,我们看到,原本坚固美丽的房子,此时xxxx;原本苍翠的树木,此时xxxxx;原本安居乐业的人们,此时xxxxx。敌人真够凶残的。

环境描写运用拟人的写法,通过“垂头丧气”“弯着腰”两个词直接写出战争带来的残酷,表现出德国兵入侵给这里的人民带来的苦难。作者利用这一段环境描写来揭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行为。

看来环境描写也能展现一个人的品质。还从哪一些句子中能体现出敌人的凶残?

2.展示:“好啦,好啦,带我们去吧。要是你带的对,我就把这个小东西给你。”中尉说着,指了指他的打火机,“要是你把我们带到别处去,我就把你的脑袋扭下来。听懂了吗?”

(1)谈谈自己的感受吧!你从哪个词语体会到的?

(2)用什么来引诱的?又怎么威胁的?这就叫威逼利诱。

(3)指导读:德军不仅无耻而且凶残,谁能通过朗读来刻画他丑恶的嘴脸?读出德军的蛮横。

指生读,从他的声音中你听出了什么?这是一个卑鄙无耻的德军。读——这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刽子手。读——

小结: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面对敌人的厚颜无耻,小夜莺又是怎样灵活应对、斗智斗勇的呢?

(二)作者在刻画小夜莺这个人物形象时是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现在请同学们找出与小夜莺有关的外貌描写跟大家讨论交流。

1.外貌描写

①“有个孩子坐在河边,耷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一件颜色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拿着一块木头,不知道在削什么。”这处外貌描写有何用意?“绿上衣”为下文埋下了伏笔,因为他的衣服是绿色的,跟树叶的颜色差不多,所以钻进树林就不易被发现,便于隐藏。可看出小夜莺的机智、谨慎。

②“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既写出了小夜莺的机灵可爱、略带顽皮,又表现出孩子在敌人面前一点儿都不害怕。为下文诱敌成功作铺垫。

2.语言描写

①“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

理解:这句话,小夜莺既避开了敌人的盘问,又为下文他用鸟叫声报信而不引起敌人怀疑埋下伏笔。

②“怎么会就剩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鹧鸪,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一个!”

(1)谈体会。

(2)指导读。

小结:既是在故意曲解,也是在麻痹敌人。

③“人?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孩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喊着‘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1)这里的“野兽”指什么?

(2)指导读。

小结:小夜莺一语双关的回答了敌人的问话,是在借别人的嘴骂敌人。这里的“野兽”其实是指德国强盗,但德国兵却没有听出来。由于他巧妙地回答了德国兵的盘问,德国兵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天真的孩子,相信了他的话。

④“怎么会不认识!”孩子很有信心的回答,“那里有个磨坊,我常到磨坊附近的坝上去钓鱼。那儿的狗鱼可凶呢,能吃小鹅!”

(1)“狗鱼”指的是什么?

(2)指导读。读出小夜莺的机智勇敢、自信!

小结:把敌人比作“狗鱼”,再次用委婉的比喻训斥了德国侵略者。并且孩子以天真的表现取得了敌人的信任后,又进一步以极熟悉情况的自信引诱敌人上钩。

⑤同学们刚才非常透彻的分析了小夜莺四次与德国军官的精彩对话,了解了小夜莺的目的。(板书:诱敌上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他们的对话。

(1)指导朗读:你觉得小夜莺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德国军官用什么语气来读?(9—19自然段)

A同桌互读B指名分角色朗读

(2)我们回顾了小夜莺与德国军官的对话,在他们的周旋中,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小夜莺的表现吗?

板书(机智勇敢) 由于孩子很巧妙地回答了德国军官的盘问,德国军官觉得他只是一个贪玩的,不懂事的孩子,解除了对小夜莺的怀疑,并让他带路。在路上,小夜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请找出有关的动作描写读一读

3.动作描写

(1)“孩子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路旁的树枝,或者弯下腰去拾球果,或者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2)这段话是对小夜莺动作描写,圈出表示动作的词:唱、叫、一甩一甩、打、弯、拾、踢。

(3)读这一段你有什么体会?

(4)小夜莺有时学夜莺唱,有时学杜鹃叫,在敌人看来是随意的哼唱,但是对小夜莺和游击队员来说,却隐含着深刻的含义呢。联系上下文来考虑小夜莺的真实意图:

(5)出示:孩子有时学夜莺唱,其实是( );有时学杜鹃叫,其实是();打树枝、拾球果、踢球果,其实是()。(板书:麻痹敌人、巧送情报)

(6)小夜莺用他的歌声巧妙的传递了情报,当小夜莺顺利地把敌人带进游击队的埋伏圈时,小夜莺会想什么?

(7)小夜莺兴致勃勃地唱着、想着,突然一声口哨响,小夜莺作了什么?生答:“孩子突然转了个身,钻进树林深处,不见了。”(8)从这里,你见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小夜莺?灵活机敏。

(9)“钻进树林深处,不见了”结合全文,有没有和这句话相呼应的语句?( “穿着绿上衣,和树叶差不多的颜色”钻进树林,不容易被发现,小夜莺得以顺利的脱险。)

(10)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不仅起到了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而且在行文结构上起到了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这一篇课文结构严谨,连贯一致,看一看还有没有其他前后照应的句子?(2、3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指生交流后

板书:重迎战斗,由此体会到了什么。

师:原来小夜莺早就是一名出色的游击队员了。他凭着自己的机智和勇敢,冒着生命危险,把一批又一批的敌人引进游击队员的埋伏圈,文章前后照应、首尾相连,一方面使文章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另一方面也更加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试想一下,小夜莺一次又一次的诱敌,这项工作有危险性吗?(有)是的,可敬可爱的苏联小英雄小夜莺,还是在一次战斗中意外牺牲了。那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鼓舞着小夜莺冒着生命危险这样做呢?请看一段资料:

资料展示:苏联卫国战争之所以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为惨烈、最为血腥的战争,是因为这场战争导致了惊人的伤亡情况。苏联军队共亡916.48万,平民死亡1740万,总亡2660万,苏联全国的成年男子有一半非死即残。对于苏联来说,虽然取得了最后胜利,惊人的伤亡数据使得人们对这场战争的诠释变为虽胜犹败。但是德国在占领区进行种族屠杀等犯下的罪行,则受到了世界舆论的广泛谴责。

结合资料谈一谈,是什么力量鼓舞着小夜莺这样做呢?生: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板书:爱祖国恨敌人)

师:小夜莺正是怀着对德国法西斯的恨,怀着对祖国的爱,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直到牺牲。同学们,这就是小夜莺(幻灯出示图片),此时,你又想对这个穿着绿上衣的同龄人说些什么呢?

指生交流。

为了纪念小夜莺,老师也写了一首小诗,补充完板书:巧伪装斥恶狼心舒畅歌嘹亮

颂诗:

诱敌上钩巧伪装,

麻痹敌人斥恶狼。巧送情报心舒畅,重迎战斗歌嘹亮。师生齐诵。

小结:战争是残酷的,和平是我们永远的向往。夜莺的歌声本质上是呼唤和平的歌声啊!(板书:和平)

四、斟酌课题,体会妙处

课文学到这里,老师有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原来这篇课文叫“夜莺的歌声”,经过修订以后改成了“夜莺之歌”,请大家认真思考一下,“夜莺之歌”与“夜莺的歌声”相比,哪一个题目更好?要想回答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找课文中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想一想夜莺的歌声有什么作用?

生说句子,师随之课件出示句子

(1)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引诱敌人)

(2)孩子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麻痹敌人)

(3)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

(4)夜莺的叫声停止了,接着传来两声杜鹃叫。

(5)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巧送情报)

(6)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婉转的夜莺的歌声。(继续诱敌)

小结:全文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用夜莺的歌声引诱敌人,用夜莺的歌声麻痹敌人、传递情报,又用夜莺的歌声再次诱敌,它是本文的一条主线。可以说它是“诱敌”之声,它是“联络”之声,它是“情报”之声,它是“掩护”之声,它还是“赞美”之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歌颂像夜莺一样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做出贡献的小英雄们。因此,“夜莺之歌”更巧妙,既有歌声之意,又有歌颂之意。

五、搜集资料,课外延伸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明白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我们渴望和平!在反对法西斯斗争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夜莺之歌》只是这无数感人故事中的一个。我国在抗日战争中,也出现了很多类似小夜莺的抗日小英雄,你能说出几个吗?

生:王二小、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小萝卜头等

课下请同学们上网或查阅图书,去了解这些英雄们的事迹吧!

板书设计:

诱敌上钩巧伪装

夜莺之歌唤和平

麻痹敌人斥恶狼

巧送情报心舒畅

重迎战斗歌嘹亮机智勇敢爱祖国恨敌人呼

歌声课件(篇13)

在《夜莺的歌声》(五年制第10册第18课)一课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叙述了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小孩子运用计谋,协助游击队战士歼灭敌人的事迹,突出地表现了他面对凶恶的敌人机智勇敢,沉着冷静的品格和强烈的爱憎情感。

在文章的开头,作者描写了一场战争后的破败情景:特别是用“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木垂头丧气地弯着腰”的拟人,来形象地突出敌人的侵略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破坏,连树木都“垂头丧气”起来。这里,也饱含着人们的无比愤慨。

当敌人问小孩子“你们这里有没有人”时,小孩在回答中有一句,“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这里的“野兽”明里讲,是真的野兽,战争一开始,枪炮轰鸣,野兽都跑出了树林,跑进了村子,而实际上,是把敌人比作“野兽”,人们见他们来了,“就都跑了”。作者在这里运用“双关”,一方面表现了小孩子的机智聪慧,一方面突出了小孩子对敌人的强烈憎恨之情。

课文的题目是《夜莺的歌声》,课文中多次反复出现“夜莺的歌声”,开始是“打破了夏日的沉寂”,中间是“越来越响了”,最后是“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不仅题目是很好的“照应”,而且像一根红线贯穿全篇,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小“夜莺”用“夜莺的歌声”给亲人报信,消灭了敌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歌声课件(篇14)

原创 王丽玲

这是20xx年7月参加的区级基本功比赛,2小时无网络环境备课,15分钟课堂展示。当时,阅读了王荣生教授的一系列书,尤其是《散文教学教什么》,对我影响比较大。在教学设计时能够遵循散文教学的原则:散文阅读教学,要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散文阅读教学,始终都要在这一篇散文里;散文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往作者的独特经验里走。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明确本文的选材特点。

2.品味语句,感受妈妈歌声的特点,体会我对妈妈歌声的情感。

3.由一篇到一类,总结阅读回忆性叙事散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课题,作者,点明文体:回忆性叙事散文。

二、新授

活动一:速读课文,梳理歌声

1.速读课文,概括本文写了妈妈哪些时候的歌声?

预设:哄妹妹睡觉的歌声、安抚惊醒和妹妹的歌声、冬夜洗衣服时的歌声、给妹妹梳辫子时的歌声、妈妈生日时的歌声、在外面唱评戏的歌声、病退后在湖边的歌声、坐着轮椅在大院里的歌声

2.通过这些事件,明确本文选材的特点:

(板书)

拾取片断形散

时间为序

倒叙手法

歌声贯穿神聚

活动二:运用批注,品味歌声

1.小组合作,找出写妈妈歌声的句子,运用批注法,感受妈妈歌声的特点。

示例:冬天寒风凛冽,母亲坐在一个大铝盆前,用力在搓板上搓洗着衣服,两只手被冻得紫红。楼道里昏黄的灯光照在她的脸上,她两手不停地搓洗着衣服,嘴里不停地唱着歌

批注:两个不停地反复运用,强调突出母亲在冬夜为一家人洗衣服的艰辛以及乐观。

预设:第5、6、9节,写出妈妈用歌声唱出对女儿的爱。

第11节,写妈妈用歌声唱出一家人的温馨。

第13、14节,写妈妈生病后用歌声唱出的坚强乐观。

(板书)爱坚强乐观

2.小组合作,画出写我听妈妈歌声的句子,反复诵读,体会我对妈妈的情感。

(屏显)

不知道为什么,让我突然感觉到内心被重重地击打了一般。

被歌声惊醒的我,迷迷糊糊地坐起,迷迷糊糊地看着妈妈和小妹我居然不知不觉流下了眼泪。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那一幕依然经常在我眼前回闪。

好多年之后,我翻出那盘磁带,重听妈妈的歌声,心情依然激荡。

妈妈的歌声,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预设:

第一句从突然重重地读出当时的我已能感受到母亲生活的艰辛。

第二句从居然不知不觉读出少年的我慢慢懂得了妈妈的不易,并被她的乐观所感染。

第三四五句都能读出我对妈妈的歌声、对妈妈的怀念。

明确:回忆性散文的两种视角:当时的我,现在的我。两种叙述语调,要引导学生适度分离和体会。

重点分析最后一句:永远留在我心里的,除了妈妈的歌声还有什么?

预设:还有一家人温馨美好的回忆,以及苦难岁月中妈妈带给我们的坚强、乐观。表达了作者对妈妈永远的怀念。

活动三:学法总结,由一篇知一类

学习完本文,你总结出哪些阅读此类散文的方法?

(屏显)阅读散文,不仅是要了解作者所写的人、事、景、物,而是通过这些人、事、景、物去触摸作者的情思,以读者的心无限贴近作者的心,去体认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感悟和力量。

(屏显)什么是接近一个作家的可靠途径?语言。汪曾祺

(板书)

形散

神聚

三、小结

四、作业

邹韬奋《我的母亲》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阅读两篇文章,并探究它们在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点。

板书设计:

图片

原文

妈妈的歌声

何燕斌

妈妈走了。她静静地躺在病床上,那么安详。

望着妈妈的面容,我心里充满了哀伤再也听不到妈妈说话,再也听不到妈妈唱歌了。

为了养育我们兄妹3人,妈妈受了不少苦难。

上世纪70年代初,妹妹出生。当时家里已经有了我和弟弟,舅舅家也有表哥、表弟,但妈妈希望能有一个女儿。她得偿所愿了。

妈妈视妹妹为掌上明珠,给妹妹起个小名叫红牡丹。

每天下班回到家,妈妈把妹妹抱在怀里,轻声哄着妹妹睡觉,嘴里唱着她自己改编的歌红牡丹,美人蕉,把你的容貌比作鲜花,你比鲜花还美貌,你像初升的太阳,无比新鲜啊,姑娘啊,又像鱼儿生活在自由的水晶宫,姑娘啊

那年我8岁,记得有一次深夜被妹妹的哭声惊醒,我看见妈妈用奶瓶给妹妹喂奶,喂完之后,她坐在床上,把妹妹抱在怀里,轻轻摇动着,轻声哼唱着:红牡丹脸儿白,我从三院背你来,一去走了两脚疱,回来棉袄湿透了。妹妹很快就睡着了。

妈妈爱唱歌,走路时唱,干活时也唱。记忆里,有一次,天已经很晚了,把妹妹哄睡后,妈妈就开始洗衣服。那时没有洗衣机,妈妈每晚都要洗一大堆衣服,是我们兄妹三人的。冬天寒风凛冽,母亲坐在一个大铝盆前,用力在搓板上搓洗着衣服,两只手被冻得紫红。楼道里昏黄的灯光照在她的脸上,她两手不停地搓洗着衣服,嘴里不停地唱着歌,唱的是《小二黑结婚》的片段,清凌凌的水来,蓝莹莹的天,小芹我洗衣服来到河边那场景、那歌声,不知道为什么,让我突然感觉到内心被重重地击打了一般。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那一幕依然经常在我眼前回闪。

等妹妹长到3岁,妈妈为妹妹留起了长发,她每天都起得很早,把妹妹叫醒,精心为妹妹梳辫子。妈妈用手指把妹妹的头发分开,编织成小辫,每次都要花挺长时间。一边给妹妹梳小辫,一边唱着歌:大大的眼儿,弯弯的眉儿,雪白的脸蛋,没有麻子。不笑不说话,一笑两角纹。被歌声惊醒的我,迷迷糊糊地坐起,迷迷糊糊地看着妈妈和小妹我居然不知不觉流下了眼泪。

每天上班,妈妈先要走差不多三公里的路,然后乘坐厂子里的班车。有一次暑假,妈妈带我去她的单位,我才知道:原来你上班这么辛苦。妈妈笑笑,说:都习惯了。从此我知道,大人挣钱养家不容易,天上不会掉馅饼。

妈妈50岁生日那天,我们开了一个家庭晚会。父亲用一个老式录音机把晚会的全过程录了下来。我记得,那天妈妈特别高兴,她手里拿着话筒,一直不停地唱啊唱啊,唱了有十多首歌,有《白毛女》扎红头绳片段,有《歌唱祖国》,有评剧《刘巧儿》选曲妈妈的歌声优美又欢畅。好多年之后,我翻出那盘磁带,重听妈妈的歌声,心情依然激荡。

我也曾经看见妈妈在外面唱评戏,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我和柱儿不认识,怎能嫁他啊歌声吸引了好些人聚集到她的周围。

母亲病退后,每天早晨让父亲带着她到颐和园锻炼,她一步一挪地走到昆明湖边,面对着湖水放声高歌。她每天都要在湖边唱歌,时间长了,有不少早锻炼的人都知道她,他们会围绕一圈听她唱歌,还有人点歌让她唱。

几年后,母亲脑血栓,坐上了轮椅。父亲每天用轮椅推着她在住家大院里遛弯。高兴的时候,妈妈还会唱上一段。同院的叔叔、阿姨想听母亲唱歌,母亲从来不推辞。

妈妈的歌声,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歌声课件(篇15)

一、破题提问,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夜莺的歌声

师:“夜莺的歌声”在本课中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小孩利用夜莺的歌声来传递情报。)

2、质疑过渡:

小“夜莺”是怎样与敌人巧妙周旋、为游击队传递情报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深入读读课文。

品读体验

二、深入读文,感悟体会

1、课文中几次写到了夜莺的歌声?找出文

中相关句子,多读几遍,看看你明白了什么?

2、分别出示三处写夜莺歌声的段落,随机指导感悟:

出示:

⑴第2自然段:“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

①这段话描述了什么情景?

②联系第1、3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士兵们和军官注意听着”、“他光着头,穿一件颜色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等词句,体会小孩唱得起劲是为了引起敌人的注意,才好把敌人带进埋伏圈,表现出勇敢。)

③仔细读小孩和军官的对话,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小孩在和敌人巧妙周旋?指名两学生分角色读这段对话,再交流体会。

(抓住“孩子赶紧把小刀放到衣袋里”、“快活的蓝眼睛”、“学杜鹃叫”、“夜莺到是只有我一个”、“不慌不忙地回答”、“野兽来了”、“很有信心地回答”等词句,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体会孩子与敌人巧妙地周旋:表面装傻,实际言语讽刺敌人、迷惑敌人相信他。)

设计意图:研究性阅读提倡抓住课文的主旨,针对教学目标做小课题研读。这里就以课题为切入点,抓住“夜莺的歌声”来帮助学生以简驭繁、高屋建瓯地把握文章主旨。随着阅读过程的动态生成,教师应在把握主线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研读课文,体会词句,从学生的交流中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归纳,从而体会人物品质。

④这部分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小孩的机智,在与军官巧妙地周旋?

(同以上方法,引导学生抓住第一部分最后5个自然段品味词句,体会意思。)

⑵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一边用手打着拍子。”

①这里描述的“夜莺的歌声”写的是什么情景?(传递情报)

②自读这部分课文,具体说说小孩是怎样传递情报的?

③同桌一起读第二部分课文。

⑶第四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

①你读懂了什么?从最后一句话你看出了什么?(小孩学夜莺唱歌以假乱真,才能更好地迷惑敌人。)

②这两段话和前面哪部分课文相似?分男女生对比读前三段和这两段,之间有什么联系?(首尾呼应,小孩唱歌实际是在放哨。)

设计意图:课文重点在于对“夜莺的歌声”的理解,因此教学时不需要逐段分析,抓住三处“夜莺的歌声”作发散点,以点带面,才能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去挖掘文字内在来体会人物品质。

3、从小孩的言行,你能想到什么词来赞扬他吗?(机智、勇敢。)

拓展延伸

三、总结全文,课外拓展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学到了什么?

2、你想对文中的“小夜莺”说点什么吗?动笔写一写。

(对小夜莺说句什么,是本文的学习重点,所以要突出。)

四、作业

1、抄写含义深刻的句子,写体会。

2、课后小练笔。

【板书设计】

巧周旋

机智 传情报

13、夜莺的歌声(婉转)

勇敢 灭敌人

站岗哨

写诗歌课件(汇集5篇)


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您推荐精选的“写诗歌课件”,或许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该话题。欢迎您阅读本网页的文章内容。在老师的日常工作中,编写教案和课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只要我们认真负责地撰写,这些教育工具就能够有效地辅助我们进行教学。同时,教案也是教学成果的重要佐证之一。

写诗歌课件 篇1

活动目标

1、 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中事物的对应关系。

2、 迁移诗歌及个人的经验,尝试按诗歌的句式进行诗歌仿编活动。

3、 大胆地想象,积极地参与创编活动。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人手一册,实物展示仪一台。

活动过程

一、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出主题,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1、 你知道蓝蓝的天空是哪一种交通工具走的路吗?

2、 你知道滚滚的江河是哪一种交通工具走的路吗?

3、 你知道亮亮的铁轨是哪一种交通工具走的路吗?

4、 你知道宽宽的马路是哪一种交通工具走的路吗?

5、 你知道清洁的行道是谁走的路吗?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歌《路》

二、教师用实物展示仪放大《幼儿用书》教师指着画面上的图文启发幼儿跟老师一起看图文念诗歌。

三、采用提问发方式,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诗歌中的语言。

1、 飞机走的路在哪里?它是什么样的?

2、 轮船走的路在哪里?它是什么样的?

3、 火车走的路在哪里?它是什么样的?

4、 汽车走的.路在哪里?它是什么样的?

5、 行人走的路在哪里?它是什么样的?

四、师生共同随着配乐磁带边看图文边朗诵诗歌。

五、幼儿人手一册书,师生共同阅读幼儿用书,朗诵诗歌。

六、引导幼儿进行简单的诗歌仿编活动。

1、 蓝蓝的天空除了是飞机走的路,还是谁走的路?

2、 滚滚的江河除了是轮创走的路,还是谁走的路?

鼓励幼儿迁移生活中的经验进行仿编活动。

七、引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上的画面:仔细看看,画面上还有哪些路?它们是谁的路呢?

八、启发幼儿想一想:还知道哪些不同的路?它们是谁的路?

1、 引导幼儿用“xx地方的xx走的路”的句式仿编。

2、 教师及时带领幼儿创编诗句。

写诗歌课件 篇2

活动目标:

1、感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春天气氛。

2、通过观察图夹文的诗歌,能有序地记忆诗歌内容。

3、尝试仿编诗歌,体验仿编活动快乐。

活动准备:

图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1、教师:小朋友你们去过公园吗?那公园里有什么呢?

2、教师:那公园里到底是怎么样的呢?今天老师把那么美的公园编成了一首好听的诗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欣赏诗歌《公园真美丽》并理解诗歌。

1、教师朗诵诗歌。提问:这首诗歌好听吗?诗歌的名字叫什么?诗歌里说了些什么?公园里有什么?

2、教师:诗歌里还说了些什么?我们再来仔细的听一听。(师再次朗诵诗歌.)草地是什么样的?它是什么颜色的?它们会发出什么声音?

3、教师:诗歌里还说到了哪些颜色呀?哪些声音呢?

你们听到诗歌里是怎样说的?

有那么多美丽的颜色,公园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啊?

4、提问:为什么说公园是一本彩色的书?为什么说公园是一本会唱歌的书呢?

5、完整朗诵。教师:小朋友真不错,现在我们来把这首好听的诗歌完整的念一遍好吗?

三、尝试仿编诗歌。

1、教师:小朋友朗诵的真好听,你们都知道公园是一本彩色的书,那公园里还有哪些漂亮的景象呢?(我们用诗歌里好听的话来说一说)

2、教师:公园是一本会唱歌的书,公园里有哪些动物?它们会唱什么歌呢?

3、教师:我们把刚才小朋友说的,编成了一首长长的诗歌,我们一起来念一念好吗?

四、结束部分。

教师:公园里呀还有许多漂亮的颜色和许多会唱歌的小动物,下课后,我们再来画一画,编一编好吗?

写诗歌课件 篇3

诗歌二首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诗歌二首》。

2.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诗歌史上有很多诗人写过描绘田园风光的诗篇,其中有一位诗人被后人视为无法逾越的高峰。他在诗的题材上进行了前无古人的开拓,在诗的语言上达到了时代的高度,以至盛唐山水诗人不得不有所回避。他是谁呢?他就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今天我们将通过对他的作品《归园田居》的学习,来感受他独特的魅力,同时提高我们在诗歌鉴赏方面的能力。

二、学习《归园田居》。

1.回顾作者简介,背诵有关作品,体会诗人的心境及生活态度。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期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他29岁到41岁(重点指辞去彭泽县令这件事)。第三时期,归田时期,归田后的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

诗歌特征:一种是平淡自然、疏散冲淡。主要指那些田园诗,用语质朴自然,清新疏朗,人们常引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可谓是此类诗的代表。另一种是慷慨激昂,豪放有力。主要指那些咏史拟古之作,用语豪迈刚烈,感情激越。人们所称道的《咏荆轲》以及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其十)便属这一类。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2.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诗歌,注意读音:秽、荷、狭、沾、违。

(2)体会诗人的感情,小组比赛朗读。

诗人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回归田园的志向抱着坚守的态度,所以即使农家艰苦的劳作,也不能磨灭他对于田园生活的喜爱。

(3)思考: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生活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去南山劳作一天的生活图景。乐观向上。

3.赏析诗歌(想象情景,体会意境与感情)。

(1)前四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都交代了哪些内容?

劳作的地方,禾苗的长势,日出而作,日落而归。

思考:尽管“草盛豆苗稀”,但作者的劳动热情和心情怎么样?想象一下夜归时的图景。

热情高涨,倍加勤劳。归家的满足和快乐。内心充实而自由。

有明月、夜风,诗人扛着锄头,在月夜下归家,有点心急,却又对这种归隐田园的生活感到很满足。

思考:这四句在炼字上有什么特点?

“盛”“稀”是对比而用。似乎也暗示了乱臣当道。而“晨”“月”都是时间的代名词,揭示了劳动的时间跨度。而“理”“荷”又写出了勤劳和自得其乐的心情。

齐读前四句,读出情感。

(2)后四句:“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道路、草木、露水有何用意?后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都是农家夜晚的自然景物,草木和露水显然阻止了归家的路,且使疲惫不堪的诗人更加艰难。露水沾衣,有几分凉意,不知诗人心底如何感想。

而后两句则点明了全诗的主旨,也点明了诗人心底所想,即使农家劳动艰辛,也会坚守田园。表达了诗人坚定的志趣,全诗的情感也达到了高潮。

(3)理解了诗的内容和情感后,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达到当堂背诵。

三、扩展阅读。

思考:下面这首诗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趣?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地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赏析:淳朴的民风,单纯的人际关系,让诗人的心灵如鱼得水,在这里,所拥有的只是愉悦和宁静。此时的诗人已经不再是文人,而将自己完全改造成一位农夫,“短褐穿结”。他的所有喜悦与担心只同自己的农夫生活密切相关,拥有自然,也就拥有了自己的一切生命。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将此诗扩写为一篇散文。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盛”“稀”暗示了乱臣当道。

“晨”“月”写出了劳动的时间跨度。

劳作生活的情景——愿(返璞归真)

“理”“荷”勤劳和自得其乐的心情。

“狭”“沾”辛苦却又快乐。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酒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很大的市场,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他们或借酒浇愁,或借酒助兴,或借酒交友,或借酒抒发情感等。《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大都表达了陶渊明酒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饮酒》诗中的一篇。

二、学习《饮酒》。

1.介绍作者和相关知识。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今九江市)人。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二十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东晋元熙二年(420),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饮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仍流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2.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自由读。注意把握全诗的情感基调。

3.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诗歌,注意读音:庐、喧、篱。

(2)体会诗人的感情,小组比赛朗读。

(3)思考: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生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远离尘嚣,置身于自然中,清静美好自然的生活。表现诗人洒脱、恬淡、追求自由的生活态度。

4.赏析诗歌(想象情景,体会意境与感情)。

(1)前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诗人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为何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为何生活如此安静,心灵如此安宁?

诗人身居人世,并非无俗事纷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慕官场荣禄。因而“心远地自偏”(平和的心态必然拥有平和的生活)。

(2)赏析后六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神来之笔:写景。)

描写自己采菊东篱时无意偶见南山,南山静穆超然的胜景与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交感融合,表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宋代大诗人苏轼赞叹:“因采菊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东篱的凌霜黄菊,苍翠超然的南山,这些大自然高洁淳朴的美好景致与结庐人境却超凡脱俗的诗人融为一体,形成人与自然合一、物我合一的意境,在这种意境中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这种人与自然合一的诗情画意、哲理的意境,是“无我之境”。(想象采菊老人悠然自得的神情。)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秋日夕照图。)

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他心里,自己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折射出来。

联系:《醉翁亭记》“夕阳在山,人影散乱,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对比:《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主旨句:抒情。)

“真意”既指未受官场污染的淳朴民风,也指作者所追求的人生真谛。“真”也可理解为“返璞归真”,此情此景,心中体会,难以言表。

5.在充分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朗读全诗,争取当堂背诵。

三、扩展。

思考:在下面这首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饮酒(十三)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长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四、布置作业。

积累一下与“酒”有关的诗句。

板书设计

饮 酒

陶渊明

人境而心远:结、无、喧

生活之景:采菊、见山、山气、飞鸟真意:追求之真(自然、恬淡、自由的生活)

写诗歌课件 篇4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玩具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玩具,好不好?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七巧板”(板书)。七巧板也叫“七巧图”,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图形游戏,它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啦!因设计科学,构思巧妙,变化无穷,所以深受欢迎.传到国外后,风行世界,号称“唐图”,也就是“中国的图板”.(演示动物图片)

二、操作感知,初步认识七巧板

1、猜一猜:它为什么叫七巧板?

汇报发现,“七巧板是由7块板组成的。”

2、认一认:1、2、6、7号三角形,5号正方行,3号平行四边形认识平行四边形:展示平行四边形,并板书。

师:看看它的外形与长方形比有什么不同?(它有四条边,不像正方形和长方形那样四四方方)

3、分一分:(板书)动手将七巧板的七块图形进行分类。(全班互动,按图形形状分类)你是怎么分的?

(请一名学生上台展示分法) 复习学过的图形:三角形、正方形。认识平行四边形:展示平行四边形,并板书七巧板中有三种图形,三角形最多,有5块;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最少,只有1块;

4、比一比:(板书)

师:七巧板不但可以分一分,还可以比一比呢?

(1)、数一数七巧板中有几个三角形

(2)、比一比三角形的大小,你有什么发现

(3)、和同桌交流你的发现

请你动手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大的三角形一样大,两个小的三角形一样大,还有一块中等的三角形。

师:你们发现的?(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图形的大小)

5 填一填:

七巧板由( )种图行组成,其中三角形有( )个,正方形有( ),平行四边形有( )个,

1号和( )号完全一样,4号和( )号完全一样

5、拼一拼(板书)闯关游戏

第一关:请用七巧板中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一个正方形(学生黑板演示)

第二关:请用七巧板中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其它学过的平面图形。(学生黑板演示)

第三关:请用七巧板中4、5、6号图形拼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学生黑板演示)

写诗歌课件 篇5

活动目标:

1、感受古诗中所表达的母子情意,懂得感恩父母。

2、欣赏古诗,学习有感情、又起伏的吟诗。

3、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随音乐进行艺术表演。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图片一体机课件贴纸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带领幼儿唱儿歌《我爱好妈妈》。

2、向幼儿提出问题“你们爱你们的妈妈吗?”“你们为什么爱妈妈呢”?

老师总结:因我们的妈妈爱我们,所以我们也爱妈妈。

二、活动展开

1、结合图片,了解原文大意。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故事的主人公——孟郊孟郊是一个非常喜欢旅游的人,所以人们都喜欢把他叫做游子。有一次,孟郊听说东北的长白山下雪了,于是他打算第二天就去东北旅游。孟郊的妈妈听说东北可冷了,于是她就拿起针线,开始给孟郊做起了衣服。孟郊看见妈妈把衣服缝得特别特别的密。便问妈妈“妈妈你为何把衣服缝得这么密呀?”妈妈说:“妈妈担心你在外面的时间太长,衣服坏的快。所以把衣服缝得密一些,衣服便会结实一些。这样你可以多穿一段时间。”孟郊听了妈妈的话,眼泪都快流出来了。他想:妈妈对我的爱就像春天的阳光一样伟大。而我就像是一颗小草。怎么做也报答不了妈妈对我的恩情。孟郊还把他和妈妈的故事写成了一首诗。他要让所有的小朋友知道,我们的妈妈永远都是最爱我们的。而我们也一定要好好地爱我们的妈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孟郊写的这首《游子吟》

展开

2、打开多媒体,幼儿完整欣赏故事。

3、学读古诗。

(1)师:现在老师要把这首诗教给我们的小朋友。——打开原文图片,老师划指(教棍)教读古诗原文。(向幼儿强调原文情感,师:孟郊舍得离开自己的妈妈?当孟郊快要离开妈妈时,他的`心情是很所以我们读古诗的时候要用悲伤的语气来读哦。)

(2)结合肢体动作,老师再次教读古诗二遍。(不要忘记标题和作者)

4、朗读游戏

师:通过诗歌我们都知道了,妈妈为了我们很辛苦。那我们要怎么做才能报答妈妈对我们的恩情呢?(引导幼儿回答:给妈妈锤锤背,揉揉肩)

游戏一:给妈妈捶捶背

玩法:全体幼儿先把椅子向后退。请小女生来当妈妈,小女生搬起椅子小脚丫上坐一排。小男生当孩子。站在小女生的后面给“妈妈捶背”。(大家一起边念原文,边游戏)游戏二:给妈妈揉揉肩。

小女生和小男生互换,小女生当宝宝,给“妈妈揉揉肩”。

5、阅读

为幼儿发放古诗课本,幼儿用手指读。教师发放奖励贴纸。激励幼儿对学习的兴趣。

三、总结,结束。

师:今天我们通过古诗《游子吟》的故事。体会到了妈妈对我们的爱。所以我们小朋友在家时,一定要听妈妈的话,体贴妈妈。做一个孝顺妈妈的好孩子。今天晚上回到家,大家不要忘记把这首《游子吟》念给我们的妈妈听。老师还要给大家布置一个家庭作业:晚上回家为妈妈洗一次脚。并对妈妈说:“妈妈辛苦了!妈妈我爱你!”

"诗歌课件"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