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1000字12篇

发布时间: 2023.01.11

阅读向人们展现伟人思想中的精华。对于作者写的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往往是能让人深思的,这时我们可以将心得感悟梳理出来,总结成一篇读后感。那我们要怎么样去写作品的读后感?栏目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1】

意义。许三多说,人活着就要做有意义的事,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说,人一生所追求的是体验。为了体验而活,为了意义而活。经常也有人说,人生一辈子,到头来还是一场空,不论是名、利、情、义,还是其他的追求一生不可得的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由此陷入深深的虚无主义中,对身边的一切都没有兴趣。

维克多,在书中把集中营的一切称之为一些小事,他一生的意义是为了帮助他人寻找人生的意义。他相信人活着需要某种意义,有了意义的支撑,才能活下去,因为他在集中营里看到了太多狱友,因为失去了希望,失去了人生的意义,而放弃挣扎,放弃了争斗,放弃了与命运进行抗争。这是一种极端的情况,一百个人里会有九十五个以上的人,都会放弃。但是在如此困境中,依旧能够追寻人生的意义的人,可以称之为伟人,他们不认为困境是陷阱,是危险,而是他们人生中特殊的经历,是独一无二的,正是因为这份独一无二的经历,才让他们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作者对幸福和快乐有着独到的见解,一般人都是在努力寻找幸福和快乐,但是作者告诉我们,幸福和快乐不需要寻找,你越是寻找,越不可得。他说,只要你专注的做一件事,在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获得幸福和快乐,这来源于你全心全意的奉献和追求,幸福和快乐不是目的,它们只是追寻生命意义过程中的副产品。

不论,生命追寻的是意义还是体验,它们都是美好的存在。寻找生命的意义,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才能更好的活着。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2】

此书是如此生动而深刻,我相信它已经改变了我。

自我怀疑和自我肯定,一向是两股交织的力量。人类凭借无穷的好奇心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探索,拉出一串越来越长的疑虑和不解,怀疑的力量让我们前行,也让我们惶恐不安。肯定的力量,一般来自信仰,认为爱和责任是一切问题的解药,它寻求的是心灵安定。

尽管弗兰克尔回避了自己的信仰,但他是用自己的经历和行为,诠释了他的信仰。

弗洛伊德认为“只要把大家饿一周,个体差别就消失了,你看到的是一样的饥饿的脸孔。”弗兰克尔说,谢天谢地,弗洛伊德只是想当然。弗兰克尔在集中营看到的是:在苦难面前,个体的差异更大了。这足以人类意识的力量之强大。

弗兰克尔说,逻辑没有意义重要。我的理解是,也许在他看来,人的感受力强于人的智力,意义是人能感受到的,而人的智力(以及由此衍生的逻辑)还不足以理解人存在的意义。

至于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弗兰克尔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说法。他说生命的意义因人而异,在于具体的每件事情的作为。我觉得他没说出来的是:在于荣耀神。而对于其他宗教或者无神论者来说,大概就是去承担责任、去爱、去承受,让自己无愧于心。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3】

灵与肉

(木生林 感言汇集)

毛姆说:“生命并无理由,生命亦无意义。”弗兰克尔回答了毛姆的疑惑:“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最为恶劣的情形下。”

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去想到成功或失败,尽心尽力去做就可以了。患得患失会令人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就像我写感言一样,写好了就不是我的了。开放与坦然的心态会令人轻松愉快。

“亲身经历\是根本无法用语言表述出来的,即使语言学家也爱莫能助。“感同身受”只是用在类似经历的人身上的,一句“感同身受”是发自肺腑的真实,而不是脸上挂着眼泪的虚幻。

战争毁灭了死亡的肉体,同时重创了生存的神经。

天生乐观的性格在这种极度痛苦的状态下生存,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可作为性格决定命运的一个证据。

度日如年,可以说的是痛苦困境的难以煎熬。光阴似箭,可以说日子还是过得去。

刚开始听到嘶哑的命令声,撕心裂肺,慢慢习以为常,时间久了就变得没心没肺了。

心理反应的第一阶段,还具有恐惧厌恶怜悯等的原始情感。心理反应的第二阶段,已经完全失去了人所拥有的一切情感。生存下来的弗兰克尔,把丧失的情感恢复过来,其生命坚韧的意志力用语言已经难以表达了。

麻烦的是,人具有情感的自然属性,还有理智的社会属性,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属性。有时候,精神的折磨远甚于肉体的。

活命是内心生活的原始水平。

走在死亡的边缘,整天受到精神与肉体的摧残,食不果腹,谈论着\望梅止渴”不但不起到安慰的作用,这种幻觉反而对生理造成很大的伤害。

生与死的冲突对于人类来说也可以说是灵与肉的冲突。动物与人类相比,意识上差了许多,灵也差了太多。对于动物难以说灵与肉的冲突,也许可以说是灵与肉的冲动。植物无灵性可言。

一切都交给神灵了,别无他求,生与死,灵与肉,全盘托出,幻想着神秘的力量来挽救一丝生的希望。

弗兰克尔用生命悟出的真理:“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此真理在我们看来一点都不陌生,但是我们像诗与远方一般来欣赏它,显得多么的不真实。

我想,诗与哲学是两兄弟,写作与阅读是两姐妹,他们之间的心灵感应是真善美,爱的化身便是真善美。

身处生死的边缘,仰望远方天空绚丽的晚霞,从生命里发出来的一声感叹:\世界是多美啊“。这轻微的声音凝聚着生命的重量与人生的苦难。没有经历过生活磨难所发出的叹息,我想只好用呢喃来表达。

艺术是灵与肉的结合开始由悲剧构成的,后来人们用喜剧的形式表演出来就成为了幽默。

人存在的价值缺失,没有灵,只是肉,曰行尸走肉。

生命的价值是没有选择余地的,是无价标的。存在生命价值的选择,世上便出现了残暴残忍血腥冷漠。

不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号码,而是一个法码,虽然无足轻重,却一个都不能少。是一个标点,不是句号,永远是逗号。

顺其自然也是一种选择,依据个人的人生体验,我比较赞同顺其自然的,失去了许多也会获得了也不少。命运是一路走过来的任何一个细节所造就的,有人说想当初应该怎么怎么,有人说后悔这个那个的,其实都是事后诸葛亮,“水浒传”里的军师。把握当下赋予你的机会,你认为当下最好的抉择,看得远会让你的抉择会更有延续性。弗兰克尔用亲身经历,即使难以预料的生死,他告诉我们他的顺其自然的抉择,幸运眷顾了他。

自己内心的决定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

假如不经弗兰克尔的说明,我即使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这句话,也一定百思不得其解。弗兰克尔说:“如果说生命有意义,那么遭受苦难也有意义。”我的读解是,你所承受的痛苦在你赋予生命的价值中呈现。陀思妥耶夫斯基做到了,谦虚地表达出来了。弗兰克尔做到了,他用言行深刻诠释了陀氏的语录。

有时候我们听说过这么一句话,与自我内心对话。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精神自我的内在把握。

尼采说过:“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尼采的名言,经常看到读者在使用。我也不放过这个机会。说的人多了,相信的人也会多起来的。群体意识是拗不过的。个别意志力坚定的人也无需看到尼采的这句话。

我们有时候需要豪言壮语来激励自己,但是豪言壮语说的是有道理的而且可行的,不是空洞豪华而无法去做的。

可悲的是,我往往是语言的大人,行动的小人。

我会选“那没能杀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壮。”这句话来与内心对话。

\自由\对于在死亡的边缘逛了一圈回到生的怀抱的人来说,其意义已经渗透到流动的血液里了。但是\浴火重生\并非在其所有人身上体现。“浴火重生“多半是体现在“精神自我的内在把握\的人身上。我们知道,《罪与罚》的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书的作者弗兰克尔,他们是在死亡的悬崖边逛回来的。

发现人生的意义,还真有人难以发现人生的意义,或者说他已经发现人生的意义而浑然不知。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胡适说:“人生的意义全是各人自己寻出来、造出来的:高尚,卑劣,清贵,污浊,有用,无用……全靠自己的作为。”人生的意义是每个人自己定义的。假如有人不会定义自己的人生意义,没办法,请弗兰克尔来帮你定义:意义疗法。

灵与肉分别已经非常久远了,要想弥合灵与肉归于原位,除了不停地吃喝,还有不停地讲话,还存在其它什么更合适的方法吗?

痛苦与死亡会让生命失去意义。我们无法挽回死亡,死亡无法赋予生命意义。但是痛苦则不然,我们可以通过所经历的痛苦寻找到生命的意义。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的,配得上所受的痛苦。

存在的短暂性也许指的便是所遭受的痛苦,依我的说法,灵与肉的短暂分离。弗兰克尔说的“精神自我的内在把握“,让灵与肉不脱离,赋予这种存在的生命意义。

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你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句话是不是有点耳熟,不要想它是道德绑架,也不要想它是心灵鸡汤。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语录是提醒悲观主义者至少不要陷得太深,担负起自己生命的责任,这个责任便是寻找或者说就是生命的意义。

快乐是一种附加品,成功是一种附加品,优秀是一种附加品。我这么一想,恐惧与焦虑会减弱淡化,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会变得从容不迫,幸福感自然而生。

自我超越是基于对自我实现的人来说的。对自己有追求才会产生自我实现的意愿,有了这种强烈的意愿才会过度关注某个目标与结果,过度集中一个点会造成恐惧与焦虑,文中所说的预期焦虑,导致患上神经官能症,换一种说法,造成病态人格(参考霍妮的《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矛盾意念法只是治疗病态人格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说是暂时的对策,永久的对策就是自我超过。

遭受难以避免的痛苦并没有放弃寻找生命的意义,但是也没有必要非得这样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而自讨苦吃啊。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4】

《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是维克多.弗兰克尔。

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仍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驾照。一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他并不是当年集中营里被编号为119104的待决囚徒,而是让人的可能性得以扩大的圣者。

《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共分二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在集中营三年期间艰苦卓绝地与命运抗争,寻找生命意义的心路历程。第二部分是作者向大家介绍根据自己的感悟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意义疗法。

学习过程中,让我感悟最深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使命,哪怕是经受磨难,也是独特。没人帮助自己解除磨难,我们之所以独特,也是独特的磨难机会塑造的。再有就是,不管我们面对什么样的困境或说是环境,我们还有选择的自由。在艰苦的环境下,选择一种积极的好心情,去勇敢生活。这样想以后,内驱力就驱动了,自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自己啊。

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不难发现,乡村教育有它的弊端也有它的优点,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应对。面对教学长时间跟不上县城,我们又如何“翻盘”?我们如何引导孩子明白---人是自己做出了屈服于环境和条件还是勇敢挑战那些环境和条件的决定,换句话说人最终决定自己的命运。人不是简单地活着,而是时时需要对自己的前途做出判断,决定下一刻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虽然我们任教的对象身处农村,天赋有限,可人自我奋斗潜力是无限的,只有学生找到了自己奋斗努力的意义,我相信孩子们终会有成就。

反观自我,学会滋养内心的自由,拥抱自然,艺术诗歌和文学之美,感受家庭和朋友的爱,更是十分重要的。阅读,为我们打开了更广阔的世界,它带领着我们走向更明朗未来。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5】

最近在读《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书里讲了一个心理学家在纳粹集中营的故事,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很有共鸣。

书中说: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我们永远都不知道,生命的尽头,是在何时是在何地,我们的时间是无法估量的。

还说到:对生命的意义的质疑,没有唯一的答案,生命的意义,不是某种含糊的东西,而是非常实在和具体的。

这两段,让我我想起了曾经学过的一篇文章《珍珠鸟》,讲的是一只珍珠鸟和人而建立友谊建立信任的桥梁。两个独特的生命甚至完全没有思想的交流,但是两个独特的生命依然在用独特的方式来进行跨越物种的友好表达。

这本书里还谈到了很多人们面对苦难时的态度。

“没有一个人能解除你的磨难,替代你的痛苦。你独特的机会就依存于自己承受负重的方式中。”

读到这里我想到:人和人之间的不同是因为生活中所经历的不同,你所经历的磨难有可能别人没有经历过,这个磨难就是你所拥有的宝贵财富。

最近网上有一句我印象很深的话“少年就是少年,他们看春风不喜,看夏蝉不烦,看秋风不悲,看春雪不叹。看满身富贵懒察觉,看天公不允敢面对。只因他们是少年。”

对呀,就是因为经历的多了磨难克服的多了之后学习到许多的事。少年才会长大,才会承担责任和风雨,才会成为栋梁之才。

我想,我要珍惜我所经历的,所度过的,所克服的。把磨难当作收获,把难事当作硕果。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6】

所以,我看到了《活出生命的意义》。

名字很鸡汤,后来发现并不是鸡汤文,对于现在状态的我,它给了我重拾人生意义的勇气和方法(对的,这是本工具书)。如果你也像我一样,那么看到这篇文章,希望能够给你一点帮助,尽快走出阴霾。

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是一位精神病学家,作为一个犹太人,在二战时期,他遭受到了非人的对待。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在集中营这样残酷的环境下,弗兰克尔坚强活了下来。他不仅超越了这地狱般的痛苦,同时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相结合,开创出独特的“意义疗法”。替千千万万的人们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历,第二部分是其意义疗法的内容。既有理论,又有实例,互相印证。

从文学角度来讲,这本书可能不那么引人入胜,不那么吸引人的眼球,不那么有让人继续读下去的欲望。但是,作为一本心理学工具书专著,它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书中阐述了找到人生意义的三大途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也许你会问:有这么神奇吗?一本书就人间值得了?接着往下看,本文会给你答案。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7】

一位叫做弗兰克尔的精神病学家,在二战期间,为了照顾年迈了父母放弃了可以去美国的机会,最后被关进了纳粹集中营,时间长达3年,以1/20的生存机会活下来,并写下的这本著作。

关进集中营的生活,是无止境的饥饿和体力活,永远不充足的睡眠,对生命的未知以及对于战友不断放弃生命的无奈。

脏乱差带来的反差让集中营的囚徒陷入深深的恐惧和绝望,在这样的环境中因无法接受现实落差而放弃生命,书中提及一个作曲作词家,梦见了3月30日战争会结束,大家会被解放。然而随着日子的接近,希望逐渐渺茫,最后这个人在2.29日发高尚在最后于3.30日逝世,死因伤寒。而战后大量的研究指向集中营最常见的情况就是缺乏勇气导致的抵抗力下降导致生病从而走向生命的终点。

作者认为他的活下来于运气有非常大的关系,同时,他对生命的使命感——完成他因被关而丢失的精神病研究手稿,支撑着他要一直地活下去。大部分活下来的人也是有着强烈的生存使命感的。

这样的经历,造就他对生命的意义有不一样的看法。书中写道“我们期望生活给予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对我们有什么期望”。在大部分人渐渐失去信仰的年代,人们不问牧师,但是希望向心理医生/精神学家探寻生命的'意义。而作者的观点事,别问外界能给予你什么,应该是在外界条件不可控的情况下,思考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如果你活在痛苦当中,对待痛苦的态度也是意义的一种体现。

他提出的意义疗法是:

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

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譬如爱情)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现在就是过去,过去能被改变和修补。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极的一面,其积极的一面就是负责任。

大部分人都同意“人是需要某种东西才能活下去”,但是现在普遍社会现象是“无意义感”。

作者认为,我们需要找到生活的目的和意义。心理医生面对病人,更多时候是回归到病人的过去,归结为童年的不幸或者过去某个行为某件事情所带来的心理阴影,而意义疗法不是归咎于某个原因,而是让我们思考自己的责任和价值,不对过去下判断。

很多患上神经性官能症的人(中国称心理病),通过意义疗法发明的特别技术:矛盾意念法,得到了治愈。譬如一个失眠的人,会恐惧失眠,失眠本身是个痛苦的事,而对失眠的恐惧会加深这种恐惧,作者建议,可以干脆不强迫自己入睡,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晚点上床入睡,反而会更快入睡。

与我上周看完的《未来简史》,有一个很不同的观点,简史认为人是生化的算法,我们的行为看上去是我们自己主动选择的,但是很有可能是生化的一个算法结果,我们的决定不是自主的产物。而本书认为,越是在恶劣的环境,越能体现人的差异,就是我们在困境的看法和我们对生命的坚持,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在可以选择的时候我们可以听从内心活着谨慎选择,在不可以选择的时候我们看似没有选择,但是作者相信我们依然有选择的机会,就是选择让内化自己,让自己在困境中找到自己的意义,活出生命的意义。

所以心情忧郁的时候是选择找到生命的意义?还是在过去阴影中寻找和解和解决的方式?

我个人觉得两者都很重要。活得快乐就是最好的方式。谢谢本书带给我的观点;越痛苦,越美丽。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8】

疫情期间,晚上睡前陆陆续续看完这本书,几点收获:

1、弗兰克尔发现可能找寻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2、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我理解了诗歌、思想和信仰所传达的伟大秘密的真正含义:拯救人类要通过爱与被爱。我知道世界上一无所有的人只要有片刻的时间思念爱人,那么他就可以领悟幸福的真谛。

3、培养幽默感并以一种幽默的态度看待事情,是人在掌握生存艺术时学到的技巧。

4、生活就好比看牙医。你总是觉得最难受的时候还没到,而实际上它已经过去了。

5、生活永不重复,不同问题需要不同的应对。有时你会发现所处的情况需要你采取行动来确定自己的命运,有时你会觉得深思熟虑更为可取,有时你会发现顺其自然是正道。每种情况都有其特殊性,正确的应对也只能有一个。

6、“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同样,有目标的人更容易走的更圆。

7、生命中真正短暂的是潜力,一旦潜力得到了实现,那么在实现的那一刻它就成为了现实。

8、弗兰克尔的观点:滋养内心的自由,拥抱自然、艺术、诗歌和文学之美,感受对家庭和朋友的爱,是十分重要的。

9、弗兰克尔所说,“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10、生活中总有两种人,悲观主义者好比一个恐惧而悲伤地看着墙上的挂历每天都被撕掉一张,挂历越变越薄的人;而积极地应对生活问题的人好比一个每撕掉一张就把它整整齐齐地摞在一起,还要在背面记几行日记的人。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9】

这本书是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的一本著作,它是从心理学角度,对人在极端环境下的心理发展做出的观察。弗兰克把自己和同事被关机集中营的狱友当成样本进行一个心理学视角的观察。作者在这种极端的生命体验中,开创了意义疗法,对心理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帮助人们找到了绝处逢生的意义,战胜极端痛苦。

进入集中营的人,先后会经历个阶段的心理发展过程。第一阶段,恐惧和震惊,他们还抱有一丝希望,希望有一天能出去,至少相信结果不会这么糟糕。第二阶段:冷漠、无动于衷的阶段,即情绪死亡的境界。这个阶段的犯人目睹惨状已无动于衷,丝毫激不起恶心、恐怖或怜悯的情绪,他们冷漠寡情,感觉钝化、自觉什么都不在乎。这个阶段的冷漠,其实是因为自我防卫所必需。第三阶段:恢复。他们从极度紧张的状态中松弛下,已经相信自己已经自由。这种感觉在心理学上叫"人格解体"

作者通过分析集中营的犯人,发现一种在心理学上非常伟大意义的"意义疗法",即帮助精神崩溃的人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适度的紧张感对于人的精神健康是必要的,因为当下状态跟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能够唤起人们潜在的斗志,召唤着人们去完成还没有完成的任务。人对意义的这种追求,就会让人产生一股精神动力,即便是在集中营这种极端环境下,犯人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仍然主要取决于他自己的内心。想要恢复犯人内在的力量,就必须让他们看到未的某个目标,这一点对于任何遭遇厄运的人都适用。

在书中,作者提出找到生命意义的三个方式。

第一:从事某项事业取得成功。直接追求成功并不会给你带幸福,因为追求成功的观念容易引发一个后果,就是人们会以自己的不成功或者不幸感到羞耻,反而会加重人们本身的不幸福。

第二: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不是要我们控制生命中发生的事,而是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的情绪和行动。在面对人生必经的苦难时,它提醒我们,人性只有借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升华。

第三:去爱某个人,帮助爱人实现他的潜能。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所以它自然也是人们找到生命意义的一个方式,只有在深爱着一个人的时候,你才能完全了解这个人,了解他的本质,了解他的潜能。可以说,爱是直达另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唯一途径。所以,通过爱,你能够帮助对方认识到他的潜质,从而实现他的全部潜能。

不得不说,人们一直拥有自我选择的自由,是选择抛弃生命还是把苦难当你磨刀石,把忍受痛苦转化成对内在力量的考验。不同的选择使人生具有了不同的意义。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将困苦的环境看成自己道德完善的机会并进行自我超越,达到人生意义的新高度。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10】

我们常常会感叹人生短暂,进而因各种原因会感觉到人生存在之虚无。我们有太多遗憾,我们在和朋友的比较中丧失本心,在爱的过程中丧失自我,我们日渐衰老。

读完《活出生命的意义》,你会深刻懂得,你,就是独一无二的你。

每个人的人生意义都不一样,生命对每个人提出的问题,也各不相同,不管你是正常人,还是心理咨询师,或者是患者,在人生意义这个宏大的命题下,没有人可以替代你。

所以,你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在这个世界上,能够为你负责的,只有你自己。负责任是人类存在之本质。你需要担当起生活的重负。

不管你经历了怎样的痛苦和无奈,你所经历的,别人夺不走。你做过了,爱过了,也勇敢承受过痛苦,这是生命给你的财富。这些回忆与你的生命息息相关。你所经历的一切,都是构成你生命意义的一部分。

你没有必要去羡慕年轻人,当你老了,也没有必要为虚度青春而懊悔。你只需要,在生命向你提出问题和挑战的时候,勇敢地去接受它。

在你勇敢面对并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当你越是忘记自身低投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你所展现出的人性的光辉,就已经体现出你人生的价值,实现你人生的意义。

弗兰克尔在从集中营回来以后,发现自己所有的亲人都惨死于集中营。这种情况下,他强忍悲痛,仍然完成了《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将“帮助他人找到人生的意义”作为自己的人生意义。作者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对自我的超越。

当你能够超越自我的时候,人生价值不过是自我实现的副产品罢了。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11】

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他创立了“意义疗法”及存在主义分析”,被称之为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29所大学授予他名誉学位,美国精神病学会还授予他奥斯卡·普菲斯特奖。他生平有三十多本著作,这本书最为著名,销量过千万册,获选为“美国最具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之一。

意义疗法含义:在治疗策略上着重于引导就诊者努力发现生命的意义,明确生活目标,用积极乐观心态面对生活的心理治疗方法。

意义疗法适用群体:因为各种原因而出现抑郁、空虚、迷茫、绝望的就诊者,精神病、神经症。

意义疗法的治疗技术:意义分析法、矛盾意向法、非反思法(这个技术这本书中未提及)

意义疗法的目的:帮助患者找到他生命的意义。因为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讲,意义疗法也是个分析过程,因此它类似于心理分析法。意义疗法把人看成这样一种存在:他主要的担忧是实现某种意义,而不仅仅是满足欲望和本能的需求,或者是调和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欲望的冲突抑或适应社会和环境。

意义疗法师的作用:拓展患者的视野,使他意识到其生命潜在的所有意义。意义疗法试图使患者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因此必须使他决定自己为什么负责、对什么负责以及对谁负责。这也是为什么意义疗法师在所有心理治疗师当中最不愿意对患者进行价值评判的原因,因为他绝对不允许患者将评判的责任转移给医生。

尼采说过:“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这可以作为所有心理治疗师的座右铭。看不到生活有任何意义、任何目标,因此觉得活着无谓的人是可怜的,这样的人很快就会死掉。一般他们还会说:“我对生活不再抱任何指望了。”

弗兰克尔说“人越是忘记自己——投身于某种事业或献身于所爱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所谓自我实现,绝不是指某种可以实现的目标,因为人越是追求这个目标,越是容易失去它。换句话说,自我实现可能是自我超越唯一的副产品”,所以他主要个人生命的意义不围绕自己,而是事业或者所爱的人,会具有更神圣深刻的意义,这是从他跌宕起伏、惊险丰富的人生经历中的总结,那些同样关在集中营,被肆意虐待的囚徒们,找不到了信念,也没有明确活下来的目标时,行尸走肉般很快就忍受不了炼狱的痛苦和煎熬,要么死去要么疯掉。而幸存者里,大多是心存希望,不断安慰精神枯竭的自己,有心爱的妻儿、需要赡养的父母、热爱的事业需要自己的智慧奉献……在我们活下来的意义里,总是离不开爱、和平、自我价值。

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谈到“作为痛苦的激情,一旦我们对它有了清晰而明确的认识,就不再感到痛苦了”。武志红也提到过,埋藏在无意识里让你痛苦的东西,把它放在意识里被你看到了,就不会痛苦了。黑暗的地方,之所以恐怖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它真实的样子,没有直面的勇气,于是懦弱的等待恐惧吞噬,越来越弱小。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12】

生命本身是无意义的,我们赋予他什么意义,我们就会有什么样的意义。由于个体的不同,我们无法定义某一种价值观就是最优化的,相反,正是由于人的不同的,所以会有不同奇妙的人生,构成了我们五彩斑斓的世界。

苦难我们无法选择,但如何面对苦难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就像我们面对疫情一样,疫情是我们无法选择,我们能做的就是如何面对疫情,是抱怨还是积极面对?选择权在我们手中,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选择自己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尼采曾说过,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作者创立了意义疗法,他认为,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我们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发现生命的意义:

一、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

二、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追求真善美或爱上某个人)。

三、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希望你我都能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活出自己生命的意义。

gz85.COm小编推荐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范例四篇)


笔者将与您一同探索“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的玄奥之处,诚挚感谢您的光临并请您耐心阅读。在深夜的明灯和清晨的鸡鸣之间,男子们正是读书之时,相信这些作品中的角色能够给读者带来许多心灵上的触动。通过写读后感,我们不仅可以记录内心的感动,还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1】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当老师布置要写《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的读后感后,我当时在想这个问题。也许在我们这个年龄谈论这个沉重的问题是不合适的,甚至是多余的。当时,我不明白老师为什么把这本书作为家庭作业。带着疑惑,我下课后去图书馆借了这本书。当我看到这本书时,只剩下几本相对破旧的。我突然后退了。但当时我想起来,翻阅的程度说明这本书被很多人读过,最后我借了一本破旧的书,心情不太好。

弗兰克尔,著名心理学家,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和兄弟都死在毒气室里,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下来。弗兰克尔不仅超越了这种炼狱般的痛苦,而且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创造了意义治疗的方法,为人们找到了再生的意义,留下了人性史上最辉煌的见证。

《活出生命的意义》第一部分集中营生活

第一部分写的作者在纳粹集中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切地描绘了集中营非人的生活。在这种非人的生活中,作者看到了人性的丑陋与美丽,也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悲剧的命运使作者向往幸福和美丽。在守住心灵的过程中,作者体会到了爱的力量、爱的伟大和自由意志的力量。他意识到人生最重要的使命是负责任。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认识自己,而在于回答人生的问题,不断超越自己。

《活出生命的意义》第二部分意义治疗学

在第二部分中,通过比较心理分析,作者列举了许多例子来揭示什么是意义治疗,以及意义治疗在其中发挥作用的案例。作者对生命的意义有意个理解,即负责任,接受生命的质疑,有意义地度过生命。与精神分析相比,有意义的治疗是一种较少回顾和内省的方法。

意义治疗的重点是未来,也就是说,重点是患者将来完成的工作和意义。

首先,我最深刻的一句话是,人们可以适应任何情况。乍一看,这句话时不可思议的,但从笔者本人和遇难同胞在人性破坏集中营的经历来看,它离不开一定的哲理。

作者在**前,本也已是一位心理学家,还有一本书待完成;而他的同胞之前有的是店铺老板,有的是银行经理,有的是教师、医生总之从未想过自己会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并能够活下来;然而当他们真正身临其境的时候,才发现为了活下去,人真的是任何境遇都适应得了。这就说明:人的潜力是无限的。

我想每个看到这本书的人,当想象若自己在这样的集中营生活,肯定没有几个能够相信自己可以活下来,但是实际有人做到了。只要你想,你就可以做到。就像当初看《肖申克的救赎》一样,没有人相信安迪能够用一把小锤子凿出一条可以逃生的道路。

那么人为何什么都能适应呢?这就引出了弗兰克尔在这本书中最重要的一点:什么是生命的意义,什么是生活的一义。

弗兰克尔在行医时,经常问那些经受了极大痛苦的病人:“您为什么不自杀?”既然能够坐在弗兰克尔的诊所中看病,这些人当然是战胜了他们面对的人生困境,可以回答他的问题了。

有的人说完全是因为考虑到子女的问题使其没有步入死途;有的人说是因为自己还有某项才能没有发挥出来,选择了阻止死亡;还有的人则说是因为保存一个珍贵的回忆才使自己没有自杀。这就是了,集中营里的俘虏也有的最后坚持的活下来了(如作者),他们都认定了自己的生命有一定的意义,也许是为了未知生死的亲人,也许是为了追寻自己的事业而这中间的坚持及你所受的一切苦难,都是为实现生命的意义所付出的代价。

我又想起了书中的一个例子。一位年老的医师患了严重的忧郁症。他深爱的妻子两年前去世后,他一直无法克服失去妻子的挫败感。

弗兰克尔在想怎样帮助他的时候,避免直接告诉他任何话语,反而问他:“如果是您先离世,而尊夫人继续活着,那会是怎样的情境?”他说:

“喔!对她来说这是可怕的!她会遭受多大的痛苦啊!

”于是弗兰克尔回答他说:“现在她免除了这痛苦,那是因为您才使她免除的。所以您必须付代价,以继续活下去及哀悼来偿付您心爱的人免除痛苦的代价。

”他不发一语地紧紧握住弗兰克尔的手,然后平静地离开诊所。这充分表明,当痛苦找到意义时,它不会变成痛苦。

寻找生命的意义有三个途径:1.建立一项事业;2.体验某种情景体验某个人(爱);3.承受痛苦。我们应该承受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避免的痛苦是自虐。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2】

今年的武汉疫情突然爆发,让所有人猝不及防的时候,也有一些人通过平凡的小事展现着无私的大爱和生命的至高价值。

在新闻上看到这样一幕,事情发生在成都,当时一位戴着口罩的老人走进政府大厅,老人颤颤巍巍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塑料袋,然后交给了值班工作人员,只说了这样一句话:“请帮我带到武汉去!”还没等工作人员询问老人的姓名,给的是什么,老人转身就要走。后来才知道,老人留下的是10071元钱。

老人是如何辛辛苦苦攒下这10071元钱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对老人来说,国家危难之际,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献上绵薄之力,确是生命中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维克多·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说过这样一句话:“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殊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

我们预测不到国家的灾难,同样的,我们也不知道自己的一生将要面对何种苦难,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些没杀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壮”。

所以,“当我们无法改变客观现实时,我们就面临着自我转变的挑战”。因此,寻找生命意义的第三个途径便是面对厄运,超越自我,并以此改变自己。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3】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1000字!

原本是阅读《情绪急救》时提到的这本书,才去翻阅了这本书。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忽然感受到高一时待在图书馆看书的那种氛围,一个人,有点焦虑,沉迷,享受当下,害怕未来的不安,对生命中即将到来的苦难的恐惧感,以及滑稽感。阅读这种书籍与阅读工具类的书籍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我会感到迷茫,也会感叹知识的浩瀚,还有思维方式的差异。

我对极端恶劣环境下生存的人抱有极大的好奇心,一直适应了相对安稳和平环境的人是如何调整心理和生理状态去应对饥饿、失去自由、自尊受辱、孤立等情况?我对于老人也抱有一种敬意,他们是如何度过这么长的岁月。如果我们的寿命和古时一样,不必活这么久,还没等我们有自主意识去探索精神世界,忙着生存的时候就挂掉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不会有这么多分支吧。

我一直认为人类世界复杂异常,从人本身到人创造出来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而我,一直在思考生命的意义,从我开始接触死亡的时候,就开始迷迷糊糊想这个问题。我一度认为我的生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频繁感受到痛苦,如果活着只感受到痛苦是多么可怜。人对即时回报有依赖的,回避痛苦是本能,除非为了将来更大的欢愉。感受痛苦还不如虚无可以忍受。难道我生存的意义就是为了追求快乐吗?

人必须有用才配生存吗?智力有问题,四肢不全,流浪汉,不愿意工作劳动的人,这些人的如果躺平了什么也不干是否生命就没有意义?没有意义的生命死和生又有什么区别?都没有在别人的生命里留下过痕迹的人是否连死亡都没有意义?我想肯定不是这样的。那是否说有用的标准,就是作用在与他人的联系上?

我想我肯定自己的生命是有意义的,我是独特的,这是内在的,是我自己的人生财富。“你所经历的,世人夺不去”。但这并不足以说服我继续活下去。我认同存在即合理。有意义就要活下去吗?也要有快乐让人留恋吧。死亡对于本人而言归于无,归于简单,而决定活下去则是一条艰难的路。

我时常会想,我当下做的这个决定是受什么影响?我是习惯了这种模式还是潜意识在起作用?如果我要改掉某种行为,我的大脑要给出让我信服的改掉的理由才行。

为什么看这种书,因为我想直面人生的磨难,我想消除痛苦。其实感受不到痛苦的方法也有其他。比如让自己的感官变得麻木,追求快感以此压过痛苦,把自己消灭,提高忍受痛苦的阈值,逃离让自己痛苦的事物,消灭带来痛苦的事物……我选择哪一种?我当然要选择分析痛苦,忍受痛苦,强大心灵的方法。因为我认定痛苦无法避免,正如孤独、拒绝、自卑、内疚、愤怒、委屈、失败等等谢谢情绪都会伴随人的一生。但有时我会软弱,会被击溃,会仓皇随意选择,这也是种挣扎吧。我能想象最后生命的消逝就好像烟花绽放一样,重点不在于多么绚烂,而在于最后卯足劲的一声“崩”,消失于平静。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4】

在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曾觉得它十分“鸡汤”,一度想放弃不看。但又想我与它的相遇也算得上是缘分吧,于是便将其看完。幸好,它也没有让我失望。

作者是二战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也是个心理医生。书的前半部分提及他在集中营的经历,后半部分则介绍他的意义疗法。也正因他前半生的经历,才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书中每一个字所包含的分量。正如书名所言,意义疗法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找到生命的意义。它突出的是人作为主体所应具有的价值和尊严。在弗兰克尔看来,人是要主动地去寻找和追求其生命的意义的,而不仅仅是满足本能和欲望的需求,或者是去适应社会和环境。

一、拥抱生命

在弗兰克尔看来,人主要关注的是其生命的意义,这是人的本质。而在对意义的追求遭受挫折时,人往往就会通过追求权财、追求享乐来得到替代性补偿。或者干脆误以为他们所追求的就是那些具体而实质的东西。因为错把非目的作为目的,甚至饮鸩止渴,故最终造成的恰是他们生命的堕落与流失。

而在集中营的环境下,只有看到生命的意义,人才有机会生存下去。而人在遭受痛苦时,也是能看到其意义的;正因为看到痛苦背后的意义,所以才有了承受痛苦的勇气。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在弗兰克尔看来,这些痛苦其实都是成就自我、超越自我的契机。这看起来很“鸡汤”,其实不然。作者的意思是,“即使在遭受痛苦时,人们也有可能找到意义——假如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话。如果痛苦是可以避免的,那么有意义的事就是去消除痛苦的根源,无论这种原因是心理的、生理的或政治的。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与其说是英雄行为,不如说是自虐。”

意义疗法也能让人正视死亡。人的生存值得与否,这其实是一切问题中的根本问题。这是个人心中生命与死亡之间的较量,正如《人都是要死的》这部小说的主角福斯卡所说,“这需要很多力量,很多傲气,或很多爱,才能相信人的行动是有价值的,相信生命胜过死亡。”而在弗兰克尔看来,生命是要胜过死亡的。生命是短暂的,是必然要消逝的,但也是可以被尽量开发的。人们曾经经历过的、曾经做过的一切事情,这些永远都不会被否定,也永远不会被忘记。从这个层面上说,他是永恒的。作者指出,“曾经存在”是最为确定的一种存在。

“人们一般只看到生命的短暂,而忽视和忘记了它过去的辉煌,在那里他们收获过自己的生命:信守的诺言、付出的爱及勇敢而有尊严地忍受过苦难。”

在生命与死亡之间,弗兰克尔选择了拥抱生命。

二、承负自由

意义疗法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心理分析,但弗兰克尔着眼的是生命的意义。用他自己的话说,“虽然意义疗法试图唤醒患者潜意识中的某种东西,但其方法不仅仅限于讲患者的活动限制在个人潜意识中的本能事实,而且还关注诸如存在的潜在意义以及对意义的追求。”在这方面,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可谓是分道扬镳。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是无意识的,而这往往指的是人的本能和欲望。

因为这些本能和欲望受到外界的压抑,所以才会产生各种症状。这无疑是在暗示压抑欲望是恶的。这套理论的潜在观点其实就是说人是受制于本能和欲望的,它只承认人的动物性,而否认人作为人所应具有的主体性。而弗兰克尔则提出人应当是有更高追求的,在内不能受制于本能,在外不能受制于环境。

书中说到,就算经历了集中营那样的环境,人仍然可以葆有其人性的光辉。这是作为人所不能抹灭的尊严。客观环境是外在加与的,但在如何去面对环境方面,人应当是自由的。他在不能选择自己所处的环境时,其实可以选择自己面对环境的态度。

作者举到罪犯的例子。他说,“完全解释一个人的犯罪相当于开脱他的所有罪过,不是把他看成是一个自由而负责的人,而是有待修复的机器。即使是罪犯自己也厌恶这种解释,反而更愿意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无论他们当时面对的是什麽样的环境,在是否选择犯罪这一点上,他们是自由的。

这些话真是给今天那些心理分析家、公知和民主控们狠狠地抽了一巴掌。他们总会为罪犯的行为寻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从而替他们摆脱责任。而他们最喜欢的方式就是把一切都归咎到政府与体制身上,而罪犯往往是无奈的、被逼的。公知们通过追溯犯罪原因的方式,从而消解掉了罪犯的责任,把它嫁接到外界上去。而罪犯其实只不过是那些公知们进行反体制的工具罢了。在这里,受害人往往也就成为了真正的无辜者。反对体制,无非是因为体制违反了人性、抹灭了个体。反体制其实只是关怀生命个体的途径或工具罢了。而那些公知的行为无疑是把工具和目的弄反了,为反体制而反体制,个人反成了牺牲品。在这其中,他们并不把罪犯当人看,抹灭了他们作为人的主体性。

三、尽性俟命

其实,就算面对再恶劣的环境,遭遇再残酷的命运,人也是可以选择去捍卫其作为人的生命尊严的。当然,人并非十全十美,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毕竟只是少数。但也因为有这少数,我们就不能否认的确有这样的人存在。因为这样的人只要有一个,就足以能够让我们相信,无论这世间多么险恶和丑陋,也还有一些如金子般赤城高贵的心灵。对此,弗兰克尔更是喊出,“成为这样的少数人!”我们不能去要求其他人,但至少可以对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是能够超越XX的,他们在本能与环境之间,能够有“我”存在。这是人作为人所应具有的价值与尊严。而无论最终的命运如何,人皆可傲然挺立于天地之间,上不愧天,下不尤人。

这也让我想起了几千年前古人那些铿锵有力的话: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读懂了这些话,才算是真正读懂了儒家,才算是读懂了中国的士。其实对于行道,他们早已绝望。然而对他们来说,仁就是其生命的意义。也正因如此,才有舍生取义之说。生命本来就是为了去实现其意义,去实现它的庄严与崇高。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已经有无数的先人走在了我们的前面,他们是光一般的存在。尽管弱小、尽管微茫,但只要有,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就永远是前仆后继。正如张雨生所唱,“即使再寒再冷的雨夜里也有一盏小灯火,别放弃希望。”

最后,我想以钱穆先生的一句话作为此文的结尾:

“不要以为这个社会是黑暗的,须知光明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眼中,我们当用眼中的光明照亮这个社会。”

[荐]读生命生命读后感1000字集锦6篇


工作总结之家专题“读生命生命读后感”为你推荐以下内容。

读书常常可以增加我们与他人的共情感,结识到更多好朋友。读了作者写的作品后,文章跌宕起伏,主线分明,引人入胜,读后感是阅读收获的最好体现!如何写一份令人满意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收集整理的“读生命生命读后感”,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读生命生命读后感(篇1)

20181031看完,花了6小时。

之前没有看过作者的书,仅高中在杂志上看过他的些许文章。书名《生命是孤独的旅程》起的比较好,如果说是《贾平凹散文集》肯定没人看了,起名很关键,第一印象,比如说《皮囊》,那本书就一小篇写了皮囊,其他内容根本不相关。

作者一直强调自己是农民,由于态势跟他有关,有责任和感情写关于故乡的人事。确实也这么做了。这本散文集,中途看不下去跳过几篇,有些文章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作者对细节上描写很出彩,文字也接地气。我从书中感受不一样地方的风土人情,人文特色,作者谈及他的故乡棣花街,郎酒的发源地二郎镇,秦腔精品,小白菜的遭遇,白云山的佳县不再进步,农村青年人才流失,在城市底层艰难生活的农民,还有形形色色的文学书画家等等。还是值得一读的。

有些句子值得深思,分享一下。

谈孤独,孤独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遗弃,而是无知己,不被理解。真正的孤独者不言孤独,偶尔做些长啸,如我们看到的兽。

谈人物,一个人太好了,往往倒显不出他的好处来,这如同我们对于空气,太习惯了一呼一吸,便疏忽了我们是在不停地一呼一吸。

谈人生,人生多不幸,幸运的是活着。为什么活着,怎样去活,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也不去理会,但日子就是这样有秩或无秩地过着,如草一样,逢春生绿,冬来变黄。

谈故乡,故乡是以父母的存在而存在的,现在的故乡对于我越来越成为一种概念。

谈精神,生活如同是一片巨大的泥淖,精神却是莲日日生起,盼望着浮出水面开绽出一朵花来。

读生命生命读后感(篇2)

一句俗话说得好:知识就是力量,能改变一切。以前我认为这是不对的,但自从读了《生命的岛屿》这篇文章后,我的心里发生了莫大的变化。

《生命的岛屿》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以为数学老师给作者讲了一个故事,让作者深受感动—一群孩子决定出行航海。但在路上遇到了暴风雨,也同时迷失了方向。但猛然间一个孩子让跟着一只小鸟飞的方向划船,找到了家。

我读完后,心里豁然开朗起来。想:难道这次航海能回到家不是知识造就的吗?难道知识能改变一切不对吗?一些话让我想起了一件事:那是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不爱看书,心里总想着玩。可是爸爸一次带我去树林里,我那时候什么也不知道,根本不会辨认方向,结果我和爸爸走丢了。要不是一位老爷爷根据树的年轮辨出方向,我还不知道在哪里哩!我想着想着,突然想起了文章中最后一句话:是啊,在因为无知而处在危机四伏的大海中,知识就是岛屿,生命的栖息地。这句话难道不是在暗示我们:知识就是力量,能改变一切吗?想想以前没有知识,什么也不知道,自作聪明,我决定改变一切。以后多读一些书,多增添一些知识。我要告别从前的那个我!

朋友们,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要好好利用现在,多学一些知识。不要只会玩,不爱学习,到了晚年才知道珍惜。

这篇文章对我的启发太大了!

读生命生命读后感(篇3)

自开学以来,一直忙于工作,似掉入了一个漩涡,每天的生活更多的是被安排,而不是安排。但一有丁点闲暇时间,也会读书。同时你想执着追求的是什么?这样一个关乎人生的大问题,最近这一段时间却一直徘徊在我的心中,如一颗石子,不断荡起心中的涟漪。而此时,石礼义老师的这本《走进文言文的生命课堂》进入了我的生命,就像一块磁铁石,在不断地吸引着我,停下工作,放下手机,读下去。

你想执着追求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来自安徽的石礼义老师似乎找到了答案,他的这份追求便是语文教学,更是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而他的这本《走进文言文的生命课堂》便聚焦文言文教学,书中涉及到了12篇文言文的教学案例,按照文本内容和体裁,分成了四个板块。每一个课例都由文本细读、教学实录、教学反思、名师评教组成。内容具体而丰富,对于一线教师极具学习型,同时又有理论的高屋建瓴。边读我便做了一些笔记,也产生了一些思考。现梳理如下。

文本细读是决定教学内容的关键。前段时间断断续续读了王荣生教授的书,他反复强调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呢?石老师用自己一个个鲜活的课例告诉我:教师必须要进行文本细读。如《烛之武退秦师》这一课,石老师敏感的捕捉到《烛之武退秦师》文本中的空白艺术。具体包括对战场场面的省略形成的空白,对烛之武肖像描写省略形成的空白,对秦伯心理描写的省略形成的空白。而文有以不言者,这些空白恰恰形成了文本的艺术美。而这些独特的文本发现就可以作为教学设计中好的抓手。在课堂实录中,我看到石老师把和《烛之武退秦师》情节相似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选段进行对比,借此发现《史记》在表达时更加详细,注重细节的传神刻画;而《左传》采用省略艺术,大刀阔斧地删枝除节,具有一种简洁凝练之美。既而,石老师还补充了《东周列国志》中记叙烛之武的文字,让学生看到此时石老师的老态龙钟,对于烛之武的牢骚和大义有了更鲜明的感受,使得烛之武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更鲜明。最精彩的是利用秦伯心理描写的空白设计了一个学生活动:让学生补充秦伯听完烛之武的十句话分别的反应。这个活动既新鲜有趣,又巧妙的引导学生从侧面去分析和理解了烛之武的语言艺术。这样的解读和设计让我想到九年级下册同样选自《左传》的《曹刿论战》。这篇文章中是否也有一些空白艺术呢?仔细重读文本后,我发现《曹刿论战》中对曹刿的描写大多是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其他的方面是空白的;对于鲁庄公的心理描写是空白的;对于战场的紧张氛围的描写是空白的。那是否上课时,能抓住这些空白进行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感受到曹刿的语言艺术和智慧,也能感受到这篇文章的文字的简洁凝练的魅力。石老师在一篇课后反思中写道:语文教学中,只有那些属于教师自己的东西才是最宝贵的东西,这些东西教师教得最深刻,学生也学得最有趣味。对此,我深以为然。而这些独特的东西,怎么离得开细致的深入的文本解读呢?

文言文教学是文字、文学、文章、文化的统一。在平时的教学中,越到九年级,文言文的篇幅就越长,而文言文课堂就越被疏通文意和总结各类文言现象占去了,而且占得理所当然。潜意识中我甚至觉得,不疏通文意,学生看不懂,谈何欣赏、品读,况且考试中文言文的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占了大壁江山。在这样的意识的驱使下,文言文课堂也越来越枯燥,逐字逐句的翻译串讲成了所有文言文教学的共通方法。那么其实文言文课堂,我们只停留在了文字的层面上。那么文章呢?包括文章写了什么,又是如何写的。就必然要关注到文字的表达,如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石老师在这一点的探究上是十分充分的。例如,在《鸿门宴》中,他引导学生关注同样在危急的情境中,同样是中途离席走出军帐寻找对策,项羽的最重要的谋士范增是出,召项庄,而刘邦手下的谋士张良却是至军门见樊哙。一召一见,一高高在上,一平等民主立见高下。其实也为而后两人截然不同的命运做下了铺垫。平字见奇,常字见险的微妙而广阔的语言世界一下被打开,指向文本深处。而文化,文言文的学习本来就是一直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极佳的方式。如《庖丁解牛》中对养生之道的理解,《项脊轩志》中对于中国古代光宗耀祖的家族传统文化的涉及等等。若在文言文教学中忽视这些文章和文化,硬生生割裂了文字和文章、文化的关系,也就使得文言文和文言文课堂都丧失了生命。如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陈涉世家》,我和学生都关注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段话的语言艺术。用公等,足以表达出对这群最底层的民众的尊重,先告其蔽,而后强调没有退路,然后又诱之以利,以王侯将相充分鼓动众人的心。这样的表达让我们看到一个智慧而极具领导才能的陈涉。而再深入文章内部,我们还可以发现,句式上从四字句变成五字句,而后是八字句,由短句转变成了长句,情感也在变化,有愤慨更有坚定!同时藉第令三字同表示即使,重复的效果是强调,强调众人的毫无退路,这是揭竿而起重要的条件。另外,在讲《陈涉世家》时,分析完陈涉的形象后,我提出问题:为什么司马迁要把出自社会底层且最终没有成功推翻暴秦的陈涉列入世家呢?当然学生会说到陈涉首事反秦的功绩,但也有学生说到这也体现了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的独特的历史观,这也对后人影响深远。这便是文化的东西了。

认真和执着铸就精彩。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内心并不平静,有时是为深入的文本解读而叹服,有时是为轻重若轻的活动设计而喝彩。但更多的时候,我的心里是存着一份对石老师庄重的佩服。记得书中的一篇课例的名家评教中提到一句话世上最怕的二字便是认真。对此,我深有同感。这本书不就是认真的成果吗?书中的课例大多不是公开课,不是赛课,而就是一些常规课。对于常规课,我再熟悉不过了,每天都在与其打交道。短促的备课时间,真正发生的文本解读有多少呢?更多的是对照着教参,综合着网络上各种版本的教学设计,加入自己一点点想法罢了。可是石老师竟然能沉下心来进行独立而深入的文本解读,让自己有感受,有发现。而后做课堂实录,我也曾做过课堂实录,深知其中的耗费时间。做完了课堂实录,还能极真诚客观的反思自己的课,撰写高质量的教学反思。对这堂课做的好的地方充分肯定,做的不理想的地方,他也绝不掩饰。这是我在很多名师的著作中极少看到的。而这份认真来源什么呢?我想还是对于语文教学的热爱和执着。而人生的诸多精彩,不就来自于这份包裹着赤子之心的认真和执着吗?

文言文教学不是易事,它需要教师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也需要教师有一颗沉静的心,才能探索有着无限魅力的永恒的文心。读石礼义老师的这本书,我感受的不仅是文言文的生命,更感受着一个执着的语文人的生命,一颗痴心。它不仅给我的文言文教学带来了诸多启示,更让我审视我对语文教学的初心和真心。

我想执着追求什么?我再次问自己这个问题,答案也许早就在前行的道路上了,在每天坚持读的书里,在每天坚持做的琐碎的事情里了。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愿自己能如石老师一般,多一些深入文字的生命课堂,多一些勤奋和思考,还有不忘那份最珍贵的痴心。

读生命生命读后感(篇4)

一看完《妈妈,你给了我生命的童话》这篇文章,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这是一篇母爱的故事,讲述着惊天地泣鬼神的真实事情。作者用自己的笔记录下了这个催人泪下的故事。是啊,母爱是一股暖流,让人们温暖,母爱又是甘甜的雨水,滋润着刚发芽的幼苗。

一位原本平凡的母亲周丽红,却拿到了一张癌症晚期的报告单。丈夫知道了,就扔下她们母女,自己走了。她在告别人世前忍受着剧痛,为女儿设计出从8岁到18岁的服装,以在自己死后装扮女儿成长的美丽……一句句谆谆话语,一件件生命之作,都传递着天堂里一位母亲伟大的骨肉之爱----人世间,还有什么样的情感,能比这份生命的馈赠更加荡气回肠?

其实天下的母亲又何尝不爱自己的孩子呢?但是有一些小孩却生在福中不知福,向母亲提过高的要求,让母亲不高兴。有一次放学时,我在校门口就碰到过,有一个小孩拉着妈妈的衣角耍赖要买玩具,他妈妈跟他讲了好多道理,他却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他妈妈很生气,只好把他硬拉回去,一路上,到处都是那个小孩的怨言和叫骂声。我对此很不满,心想,这小孩太不懂事了,他妈妈辛辛苦苦来接他,他却要为难他妈妈,他妈妈已经耐心劝他,他却不听,真是不懂他妈妈对他的爱。

读完这篇文章,我想告诉同学们,我们的妈妈都非常爱我们,关心我们,处处为我们着想。我们不应该向妈妈提过高的要求,有时候要学会体谅妈妈,了解妈妈的苦衷,替妈妈分忧,珍惜和妈妈一起生活的每一天。

读生命生命读后感(篇5)

慢慢合上这本书,我已是泪流满面,这本《生命流泪的样子》讲述的是盛心怡在班里是个不爱说话的女孩,经常受到班里一些女生的欺负,还没有朋友,这让我打抱不平,看到最后,盛心怡她妈妈去世了,那动人的情节就深深的记在我的脑海里,仿佛我就身临其境一般,看着这个女孩痛苦,却一点也帮不上忙。

我很羡慕盛心怡有一个爱她的爸爸,而我的爸爸不是每天工作就是每天工作,一点也没有空带我去好好玩玩,好似他的词典里就只有工作两字,我想对盛心怡说:“虽然你的妈妈去世了,但你还有爱你的爸爸啊,好好珍惜和他在一起的时间,放下过去的一切,重新生活,做一个快乐的自己,相信你的妈妈在天国之上也会很开心的吧!”

我很感动这个爱家庭、爱妻子、爱女儿的这个爸爸,希望他们能重新振作起来,忘记过去的一切,但是不愿放下,只会让自己更痛苦!快乐的生活总比整天活在痛苦之中要好吧。

读生命生命读后感(篇6)

这篇《生命的药方》让我感到感动,友情的生命是永恒的,这篇课文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

《生命的药方》主要写十岁的德诺不幸染上了艾滋病,一个伙伴都没有只有大他四岁的小男孩艾迪每天都会陪他听说离家不远的一条小河河边上开着五颜六色的花朵,艾迪就把这些花朵熬成汤,来给德诺喝。德诺喝了这些汤也不见好转,他们在外听说新奥尔良有一个费医生可以治得了他的病,他们就坐着一艘坚固的小船来到新奥尔良,在途中德诺突然生病了,去不了了便返回了家乡,过了几天才知道德诺死去了,妈妈又伤心又难过,每天都挂念着自己的儿子。

这让我感受到德诺妈妈伤心难过的心情,艾迪为了自己的朋友,给了德诺快乐,使德诺觉得不会孤独,他一直为了这个朋友而满足。我非常的为德诺高兴。

这篇课文让我记得了我小时候的快乐和孤独,有一次,我的同学感冒发高烧了,一个人都不理她,一个个朋友都疏远了她,我伤心也很难过,正好今天是星期六我就跟妈妈说了今天我有一位同学生病了,我可不可以去看看她啊?妈妈回答说:可以,但是你一定要找点回来哦,知道了吗?我微笑着回答:知道了!进了医院,我看见骨瘦如柴的身体,脸色苍白的脸,我立刻拿着小板凳坐了过去,扶着她的手,在旁边守护着她,我知道她很孤独,所以我每个星期六都来陪她,使她不会那么的孤独。

我知道没有了友情就没有了生命,友情比生命更重要,一个人要快乐,不能悲伤而且要活得自在,勇敢地去面对自己,我的同学我会互相帮助,互相尊重,要乐于助人也要与朋友交,言而友信,德诺和艾迪你们俩是永远离不开的朋友,就像是一把钥匙紧紧地守留住在身边!

生命生命的读后感600字


每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他人交流思想。相信很多人在看了作品之后,内心有了更多对于生活的想法。在写读后感时,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我们该如何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生命生命的读后感"这样的内容,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生命生命的读后感 篇1

当我读完《生命的姿势》时,我的心被深深震撼了。

故事讲的是一对夫妇,带着他们一岁的儿子去登一座七千米高的雪山。谁知天气预报不准,半路中下起了大雪。情急之下,他们躲进了山洞。孩子又冷又饿,如果不喂奶,孩子便会死去。但如果妈妈喂奶,她的体温便会下降两度,最终面临死亡。但为了孩子,母亲一次又一次,坚持重复着这个伟大的喂奶动作。当救援人员赶来时,母亲依然保持着喂奶姿势,但已经冻成了雕塑,身边的孩子安然无恙。

多么感人的故事!母亲为了孩子,愿意奉献出自己的生命!我能想象到当时的一分一秒是多么难熬。但年轻的母亲为了孩子能活下来,不顾丈夫阻挠,坚持连续喂奶。最终,为了儿子,她放弃了生的机会。

想想我们现在,稍微冷一点都那么难受,更何况被活活冻死呢?事实上,父母的爱不一定都是惊天动地的,我们的生活细节中同样蕴含着深深的母爱。我们的父母同样伟大,我相信,到了那种紧要关头,他们也一定会愿意无私奉献一切,甚至于自己的生命。

是母亲让这个世界变得温暖!

生命生命的读后感 篇2

《润泽生命》是龙红老师继后写的又一本佳作,是本有关家庭教育的书。读了这本书我深受触动。

有人说这是一部填补当代家教读本。是的,文中教我们怎样寓教于乐,不是按着牛头喝水。龙红老师对自己的孩子的教育也是在不断的摸索中进行。她说自己也曾仿效过家长们众多的教育高招绝活,但失败了,于是,也自己开垦了一方“试验田“,至今仍在试验中。她说家宅教育没有必要像学校教育那样按部就班地照计划行事,家长也政治性像老师那样照本宣科。生要的是随机教育,让学生在轻松自在中获取知识。

这是一部体现和谐家庭教育的崭新范本。龙老师开篇的课目就是未雨绸缪为孩子起步成长做准备,第一节就是工感今怀昔自己的婚姻,为孩子准备一个温暖的家。和谐的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首要条件,家长的以身作则是孩子们学习的最好教材,家长收回功利心不逼迫孩子学不愿学的东西而是积极发现孩子的优点或兴趣所在比不断的呵斥更能激励孩子上进。

这是一个孩子成长家长成长快乐家庭幸福和美的家庭的活现。在这本书中无不体现着一个母亲的伟大,无不体现着一个深深的母爱。字里行间都扬溢着享受孩子成长的快乐,无处不在诉说着家庭的和美和科学教育的重要。

这是一本龙老师记录自己教育子女成材的日记,是一本所有为人父母值得一看的好书。

生命生命的读后感 篇3

读了杏林子《生命生命》这篇课文以后,我有很深的感触。在这个世界上,植物、动物和人类一样,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本文作者身残志坚,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还能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对于生命永不放弃,这种精神让我由衷地钦佩。

说到这里,我就想起四川汶川发生的8。0级大地震。那时有许多的生命被困在倒塌的房屋之中,等待救援。其中,有一个小男孩和他的姐姐也压在了废墟之中。在这个狭小黑暗的空隙中,他们身负重伤,面临死亡的威胁。当时姐姐为了鼓励自己和弟弟能坚强地活下去,就用石头隔几分钟就敲打一下地面,让弟弟听到声音,也让外面的救援队听到他们的声响。最终,他们得救了。

这个姐姐和这篇课文的作者杏林子一样,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依然对生命不抛弃、不放弃。她们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这样的人还有《鲁宾逊漂流记》里的主人公鲁宾逊,他在一个荒无人烟的荒岛上,面对无数困难,一个人最终顽强地生活了那么多年。以上所说的这些人都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属世的生命虽然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可以让它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读了《生命生命》这篇课文后,我感受到生命是宝贵的,所以我下定决心要珍惜生命,要为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生命生命的读后感 篇4

今天,老师带领着我们学习《生命的林子》一课。这一课的主人翁是西游记里的唐僧,传说唐僧刚剃发的时候,在法门寺修行。法门寺是个香火鼎盛的名寺,每天晨钟暮鼓,香客如流。唐僧想潜心修行,但他感到自己谈经论道却远不如寺里的许多僧人。

有人劝他说:法门寺是个水深龙多的地方,你若想出人头地,不如找一个偏僻的地方。这样,你的才华才会显露出来。唐僧想了许久,觉得这话有些道理,便决定辞别师父,方丈明白唐僧的意图后,问了他一个问题:烛火和太阳哪个更亮一些?唐僧答道:太阳。接着,方丈带着他到寺后的林子里走走。

方丈指了指其中的一棵,问唐僧这个松树能做什么呢?他很快说:能做薪柴。那它们怎么长的这样秀颀。唐僧答道是因为争着承接天上的阳光吧。方丈说:它们长在一个群体,为了一缕阳光,为了一滴雨露,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而那些在灌木丛中鹤立鸡群,不愁没有阳光,没有树和它们竞争,所以,它们就成了薪柴啊。

唐僧听了,明白方丈的话,以后潜心修行,终于成了一代名僧。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棵大树不能离开森林这个大群体,因为在这个大群体里有了竞争,树木才能奋力向上生长,一旦离开这个群体,就会没有竞争,树木就会变的松松垮垮,就不可能成为栋梁,一个成才的人,是不能离开社会这个群体的,一旦离开就难以成才。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