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020年巧借三种力量促进粮食增产工程总结

发布时间: 2019.10.30

时间不会重复来过,这一阶段的工作已经结束,我们需要把工作总结纳入计划中了。总结是基于自身的实践活动,所列举的例子和数据必须完全可靠和准确。写工作总结时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2020年巧借三种力量促进粮食增产工程总结",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近年来,铅山县通过巧借三种力量,有效地破解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调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这道难题。在进一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发展壮大以红芽芋、养鳗等特色产业的同时,实现粮食总播面积43万亩,预计全年粮食总产达3.2亿斤,同比增长22.8%。

一、向土地要潜力,在不影响结构调整的前提下增加粮食产量

土地是农业的基础,在土地日益减少、显得弥足珍贵的情况下,该县一方面通过盘活、用好存量土地,扩大增量土地,另一方面通过依靠科技、提高复种指数等方式,向土地要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不影响调整农业结构的同时,又增加了粮食产量。

一是无中生有,深挖有效土地资源。该县把挖掘土地资源当作从“海棉中挤水”一样来对待,想办法、出实招,从存量土地中寻找增量土地,变无形土地为有形土地。加快了土地流转步伐,建立了以村、组为单位,灵活机动、操作性强的土地转包、租赁机制,积极引导种植能手大面积承包外出务工、进城经商等人员闲置、撂荒土地,做到了“可用土地一分都不放过”。在舆论导向、利益导向、机制导向的作用下,该县开发、利用了各种闲置土地1万亩,从根本上杜绝了土地抛荒现象。进一步落实“占一补一”原则,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土地开发整理扶助专项资金1332万元,县财政拨出专项资金27万元,用于开发整理土地资源,新增耕地2800亩。

二是精益求精,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立足于依靠科技,提高科技含量,实施良种良法工程,实现了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建立粮食主推品种推荐发布制度,为农民选用优良品种提供权威性的指导。引进、推广“株两优02”、“两优培特”等两系杂交稻及“65002”等超级杂交稻,普及推广了以“赣晚籼923”为主的优质常规稻,优质率达90%。加强了农业科技培训力度,整合师资力量和培训经费,把扶贫、移民、劳动力转移等培训任务进行统筹,建立了县以培训乡镇农技干部和农村党员干部为主,乡镇以培训科技带头人和示范户为主,村级分社分片培训到农户的农业技术培训机制;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体系,共举办培训班24期次,培训农民1.2万人次。
三是科学安排,推广立体农业和提高复种指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时空差异,科学开发、合理确定粮经间套复种轮作种植模式,发展立体农业,提高土地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大力推广了在坡度15 度以上山地实行林、草、牧相结合、以水域或库区为单元的立体农业、稻田立体农业和庭院立体农业。汪二镇提出“西瓜上山,水稻回家”的思路,在果园、山坡种植西瓜3000余亩,腾出土地种粮食,既确保了粮食种植面积,又做大了“西瓜经济”。提高复种指数,压缩一季稻面积,提高水稻复种率,全县水稻复种率达27%,同比增长4个百分点。在产芋乡推行“芋稻轮作,播面不减”,紫溪等产芋大乡推广地膜覆盖新技术,使红芽芋播种时间提前2个月,实现红芽芋—晚稻轮作目标,全县红芽芋—晚稻轮作面积达2万亩。

二、向统筹要活力,走活调整结构和增加粮食总产一盘棋

该县把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和粮食生产视为一盘棋,通过统一布局、统筹安排,使粮食总产增加,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从而走活农村经济发展这盘棋。

一是统筹产业分布,搞好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打破过去各地自求平衡的格局,加速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根据各乡镇地域、资源、气侯等条件的差异,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确定重点产业,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形成特色。该县根据南、中、北三大农业区域的资源特点,形成了南部山区食草动物饲养区,中部丘陵地带生猪饲养、粮食生产、经济作物主产区,北部渔业主产区。通过合理布局,把优势产品和优势产区做大做强,提高了主产区农民收入水平。同时,运用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促进生产要素流动、集中,形成区域明显、优势突出的农业生产布局。为做大湖坊、汪二等地“粮仓”,该县在农业信贷资金、农业机械等生产要素向这些产粮重点乡镇倾斜,促进了产粮大乡(镇)丰产丰收。

二是统筹粮食产品结构,发展粮食替代产品。该县在增加粮食产量时,着眼于“大粮食”范畴,大力发展粮食替代品,既避开了耕地的数量约束,而且优化了农业生产结构。重点抓了牲畜养殖和水产养殖。牲畜养殖方面,坚持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养殖,健全完善了电子化动物疫情传输网络,在全县强制推行免疫标识制度,牛、羊的饲养量同比增长2.3%和57.4%,猪—沼—果(菜、粮)生态养殖户达200户。水产养殖方面,全县水产养殖面积2.85万亩,增加500亩,水产品产量达9000吨,增长1000吨,虾、鳝、鳅、鲶等高效水产品养殖面积同比增长10%以上。通过抓好这两大养殖业,既提高了粮食经济安全系数,又调整、优化了农业结构,扩大了农业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是统筹支农要素,建立农业风险保障体系。该县建立农产品风险保障机制,减少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既保护了种粮农民的切身利益,又有力推进了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整合财政、扶贫、信贷资金,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重点抓好以水利和交通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汛抗旱能力。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600亩,旱涝保收面积1300亩,改善灌溉面积6000亩,改造中低产田470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00亩,完成了鹅湖镇等8座机电排灌设施改造项目。抓好乡村交通建设,加快实施“村村通”工程。加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检疫防疫、质量检测、市场信息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建设。

三、向产业化要动力,打造结构调整和粮食增产双赢格局

该县坚持走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通过规模农业,形成聚集效应,通过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了结构调整和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两不误、共促进的双赢目标。

一是凸现规模聚集效应,使基地农业向板块农业发展。加快农业基地建设步伐,聚集连片基地形成区域板块,着力打造“板块农业”。在湖坊、汪二两镇建设2000亩标准化绿色大米基地,并以每年2万亩的速度在全县扩展,目前,西部平原区已形成了一个优质水稻种植板块。加快了以紫溪乡、石塘镇为主的万亩红芽芋生产基地建设,在中南部形成了以红芽芋为特色的经济板块。整合鹅湖镇1000亩大棚蔬菜科技示范基地和虹桥、杨林二乡3000亩优质红薯种植基地,形成了中北部反季节蔬菜、红薯特色农业经济区。在基地的辐射带动下,种养大户、规模经营户迅速发展,农业综合效益大大增强。全县水稻种植面积50亩以上的80户,红芽芋种植10亩以上的70户。

二是拉长产业链条,使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深度加工发展。打破传统的粗放型、单一型加工农产品做法,依托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做好农副产品深加工文章,提高附加值。积极支持和华水产有限公司和武夷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申报省级龙头企业,促其做大做强,增强加工、吸纳力。加大了对龙头企业“武夷山农副产品有限责任公司”的扶持力度,使其成功注册了“紫夷”牌产品商标,申报并获得了红芽芋a级绿标。依托红芽芋这一资源、品牌效应,引进了灿海农产品有限公司,对红芽芋进行分级包装。发挥“桐木江”牌大米品牌效应,通过招商引资、激活内资等方式创办了一批优质大米加工企业,全县规模以上大米加工企业达6家。

三是拓展市场领域,使农产品由点状销售向网状销售发展。改变传统的定点销售、等待上门收购等落后营销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的领域和渠道。注重用好地域价“剪刀差”,通过在沿海发达地区建立农产品销售点,让农副产品择市、择价就卖,实现销售上的增值。为调动种粮户积极性,该县大力推广“订单粮食”,把最低收购价格政策落到实处,既提高了粮农种粮积极性,又确保了粮食价格,增加了粮农收入。巩固和完善鳗业、蔬菜、果品、畜禽、优质米等专业协会,全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20个,各类农村民间流通组织发展到330个,从业人员超1.8万人。进一步完善铅山县农经网、农业互联网等农产品绿色通道,实现网上销售农副产品。通过网络发布农产品供应信息1000余条,来自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省市订单50余条,扩大了产品的销售领域市场占有率。

Gz85.com更多 精选工作总结范文阅读

发展弱筋麦产业 促进农业增收增效


发展弱筋麦产业促进农业增收增效
仪征市弱筋麦协会朴席分会
我镇地处仪征沿江圩区,有16个行政村,耕地面积3.6万多亩,常年小麦种植面积2万多亩,是农业部和省农林厅规划的弱筋小麦产业区之一。近年来,我们在上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尤其在省农科院粮食所及市农林局领导的关心、指导和大丰中南粮油贸易公司的密切配合下,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因地制宜地搞好专用麦生产。去年秋播全镇宁麦9号种植面积已超过1万亩,约占小麦面积的60%,有效地提升了小麦的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了种植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促进了农民增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我镇订单小麦的实施过程

1、选准弱筋麦品种,逐年扩大种植规模

自2000年以来,我镇积极开展试验,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在品种比较试验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以宁麦9号为发展弱筋麦主体品种,通过4年来的实践,该品种不仅丰产性好,湿面筋含量稳定,已是生产企业认可的糕点粉加工专用麦。

20xx年,我镇种植宁麦9号2000亩,当年实际收购50万公斤,销售价达到1.12元/公斤,比普通小麦高0.1元/公斤。

20xx年,种植6000亩,收购155万公斤,价格0.99元/公斤,比普通小麦高0.13元/公斤。

20xx年,种植8000亩,占小麦总面积的40%。去年夏收后,与农民的收购价为1.06元/公斤,普通小麦为1.00元/公斤,收购价比普通小麦高0.06元/公斤。

20xx年,种植面积近1万亩,实际收购近200万公斤,在收购价格较高的情况下,仍比普通麦高0.06元/公斤,让农民得到了实惠。

2、积极调研市场,多方寻找合作企业

种植弱筋麦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业效益。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不实行产业化开发,就不可能增效,而且弱筋麦不实行产业化开发,就失去其应有的价值,而变成劣质小麦。为了真正实现产加销产业链,我们闯市场跑销路。与面粉加工企业谈判,最终在省农科院粮食所的媒介下,选定与中南公司合作。每年秋播前由企业提出购销数量,提供一定的定金并签定种植协议,确定种植规模,按优质标准化生产,收购时由企业出资,乡镇农技服务人员负责收购,再由中南公司通过海轮销往深圳、海南的面粉加工企业。

3、采用订单种植,逐步定准产销模式

为确保产业化开发成功,选择订单种植、收购形式,我镇的具体做法是由农服中心在农民购种时向每一种植户发放一张宁麦9号种植卡,卡上注明种植的品种数量和栽培技术要求,明确收购的质量标准,加价标准(加价5%左右),农户凭此卡售粮,其经营模式是:企业+公司+农服中心+农户。同时由农服中心牵头,村干部配合,以一定的补贴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通过这种紧密有效的订单形式有力地促进农技服务工作的开展。

4、采取优惠政策,激励农民种植。

一方面,积极鼓励农民种植,向其无偿提供技术服务。除深入村、组举办专题技术培训班外,还向农户发放一张明白纸,使之了解而且应采取的技术措施,确保了种植优质高产的专用麦;另一方面,向其优先供应农用物资,在价格上本着让利保本销售的原则,以调动其种植弱筋麦的积极性。

5、建立弱筋种植示范基地。

几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在梁湾、三联等村建立稳定的宁麦9号示范基地。因我镇在外从事三产人员较多,部分农民因种种原因不愿种麦。为确保基地100%面积种植宁麦9号,我们农技部门采取租赁土地的办法,将不种麦的土地全部租赁种植宁麦9号,并付给农民每亩50元的租金。

6、成立弱筋麦协会,推进弱筋麦产业化进程。

20xx年10月份,我们和市农林部门一道共同成立了仪征市弱筋麦协会,为推进全镇及全市弱筋麦的发展将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二、几点体会

经过4年的实践,我镇的宁麦9号种植由起先的示范种植已发展到一定的规模。由订单种植已发展为弱筋麦产业,协会的的作用已初步凸现,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的具体体会是:

1、种植弱筋麦是实现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效举措。我镇地处沿江圩区,要想发展经济作物来实现农业结构调整,没有区位优势,只有通过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来达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的。通过几年的宁麦9号种植,不仅提升了我镇小麦生产水平,小麦的产量明显提高。经调查,宁麦9号要比其它品种亩增产35公斤以上,连同收购加价,农民每种1亩宁麦9号,要比种植其它品种亩增效益60—70元左右,有效地实现了农业结构调整的目的。

2、种植弱筋麦可有效实现“三赢”。首先,获得最大好处的是农民,既不增加种植成本且产量又高,每亩可实现产值400—600元,净增加效益60—70元;其次是减轻了村干部资金收缴的压力,有利于税费收缴任务的完成,有效地减轻了村里负担,对村级债务化解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有些村干部认为,我们情愿在秋播时花精力抓种植面积落实,弱筋麦越种得多,就等于我们明年资金收缴完成得既快又多;再者就是既增加了农技部门的经济收入,又提高了在农民中的信誉。通过对弱筋麦产前、产中、产后的链条式服务,增加了农技干部的责任心,提升了服务水平,除农户得到实惠外,农服中心也可得到少量的收益,拓宽了创收渠道,靠自己的双手,有效地解决经费不足的困难。

3、实现弱筋麦产业化经营需要各方配合和自身努力,把弱筋麦形成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是单纯的推广种植某个弱筋麦品种,要想提高种植效益,其大量的工作在于能否把所产的弱筋麦能够单收、单放、单销。首先,我们要搞好与企业之间的协调,要以最大的诚信换取企业的诚意。几年来,我们与中南公司的合作双方一直都很满意。今年麦收,山东个别面粉加工企业和本地一私人粮商多次上门,以高于我们合同销售价给一部分宁麦9号给他们,但我们为了信守合同,都给予了拒绝。中南公司在弱筋麦生产收购、调运、资金结算等方面也信守合约并给予了大力支持;其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我们仓容、保管条件、资金等方面原因,特别是近年粮食市场放开后,个体粮商无序、无规地争抢粮源,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许多矛盾,而随时出现的问题,都必须随机应变地给予解决。这就需要我们付出很大的精力和劳力,确保既定目标的实现。

回顾我镇弱筋麦种植过程,我们为弱筋麦产业化经营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新时期对我们农业部门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其主要表现为:一是规模不大,发展的步伐不快,组织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仓储不足,粮食机械跟不上需要,必须随收随销,影响经营效益,降低竞争能力;三是面对粮食市场放开,个体粮商抢粮源,影响粮食收购质量,这些问题还没有积极的解决措施。

三、下一步设想

经过4的来的实践,无论企业还是农民,都已认准宁麦9号为优质弱筋麦,我们将在农业部和省发展弱筋麦规划的大好时机下,进一步发挥协会的作用,做强、做大以宁麦9号为主的优质弱筋麦产业。

1、进一步强化弱筋麦协会的作用,增加大会员,修改、完善章程,让更多的农民体验到入会的好处。积极做好弱筋产业的宣传、培训工作,使全镇农民进一步认清种植宁麦9号的好处,懂得种植技术,为发展弱筋麦产业打好基础。

2、积极争取农业项目扶持,争取把宁麦9号纳入优质弱筋良种补贴范畴,力争今年秋播宁麦9号种植2万亩,占小麦面积95%以上,使农民得到更大实惠,增加种植积极性。

3、针对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新的解决方法,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克服,提高弱筋麦产业化经营水平,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而努力。

二00四年八月

转贴于

2020年粮食局2020年度粮食工作总结


xxxx年,我局粮食工作按照与市政府签订的目标管理责任书内容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总体部署,坚持“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稳定抓成效”的工作思路,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完善粮食宏观调控,极力落实搬迁工作任务,强化行业指导,加强监督协调服务,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㈠、抓粮食购销工作,引导企业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继续贯彻落实粮食购销市场放开政策,引导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按照市场趋向,本着“购得进、销得出、有效益”的原则,积极开展各种市场粮食的购销业务活动。粮食市场、价格放开以来,国有粮食企业除经营小麦、玉米主要粮食品种外,还不适时机地开展大麦、茴香等农作物购销业务活动。特别是在收购旺季,购销企业职工分组分片带秤、带钱、带车走村串户积极开展粮食收购活动,克服农发行收购贷款不能及时到位的实际困难,由职工垫资进行收购,为企业开展经营活动争取了一定数量的粮源,整个收购工作做到了谨慎定价、应收尽收。截止目前共收购粮食488.6万斤,完成全年指导任务2000万斤的24.4%。同时,作为粮食主管部门,从过去侧重管理国有粮食企业向管理全社会粮食流通转变,鼓励多渠道、多种所有制主体平等参与粮食市场流通,活跃粮食市场。

在粮食销售工作上,指导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开展以购代销、边购边销、薄利多销、加工转销、兑换促销、推陈储新等形式多样的粮食促销活动,不断扩大优质畅销粮食品种的销售比例。在扩展粮食销售渠道上,准确把握粮食市场行情,随行就市,灵活销售,在稳定老客户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新客户,并通过省粮油批发市场集中拍卖陈化粮1292万斤,至此98年全国清仓查库时认定我市的陈化粮已全部销售处理完毕。截止目前共销售粮食1978万斤,完成计划的79.1%,实现销售收入1250万元,完成计划的76.9%。

㈡、抓粮食仓储管理,确保省级储备粮食安全。今年我局利用春秋两季粮油普查有利时机,对国有粮食企业库存粮食进行了全面清查,重点对省级储备粮食进行了安全检查,同时对周转库存粮食进行了有效监管。粮食安全储存坚持以“一符四无”为目标,按照“帐物、帐实、帐帐”相符的工作要求,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强化管理,严格执行轮换管理办法和工作制度。为加强省级专项储备粮食的管理,将省级储备粮食承储库点调整为仓储设施较好的中心粮库。为加强地方粮食宏观调控,按照上级政府下达的我市市、县两级粮食储备各260万斤的计划任务,我局请示市政府,同意正式启动建立市、县粮食储备工作,这将对加强政府平衡粮食余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确保全市粮食安全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目前我市储存的520万斤省级储备粮,1.6亿斤周转库存粮,做到了数量真实,质量完好。

㈢、抓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注重解决困扰企业发展的实际困难。我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工作在任务重、困难多的情况下,根据省、市粮改政策,按照“全员置换职工身份、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组建1户国有粮食控股企业、放开搞活基层粮油购销站”的改革思路,积极推进了企业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一是广泛宣传,启动改革。开好了四个会议。即:购销企业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会议;购销企业全体职工大会;局领导班子会议;全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协调会议。通过开好这四个会议,全局上下统一了思想认识,领会了粮改政策,把握了关键措施。二是成立机构,明确责任。请示市政府成立了全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并抽调了市发改委、粮食、财政、劳动、审计、监察、农发行等部门的工作人员,组成了政策宣传、方案起草、清产核资、资金筹措、工龄认定补偿五个工作组分头开展工作。三是调查研究,制定方案。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拿出了企业改革实施方案,并进行反复修改完善,提请市企业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通过后实施。四是细化方法,置换身份。我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全员置换身份的职工有139人,置换职工身份经济补偿资金需263.3万元,除省财政拨补118万元,企业自筹资金145.3万元。根据方案批复精神,职工领取每个工龄年1000元经济补偿后,先解除与企业的原劳动关系,尔后企业与职工办理短期返聘合同。经精心操作,共有119人置换了身份,有23人领取工龄补偿后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面向社会自谋职工,有6人办理了内退手续。五是按照方案,组建企业。成立xxx1户国有粮食控股企业,承担政策性粮食购销业务。对企业主要经理管理人员(董事长兼总经理、副总经理)请示市政府实行了委派。

为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我局从注重解决困扰企业发展的实际困难出发,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协调准备工作。一是摸底调查企业情况,做到家底清。组织人员对企业资产、粮油库存、企业构成和从业人员进行了彻底调查摸底,并按要求上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进行认定;二是密切关注改革动向,对困扰企业发展的“三老”问题进行了彻底清理,并积极争取有关政策。在处理“老粮”方面,由省财政拨付我市高价位粮食补贴218万元,缓解了部分库存老粮成本高的问题。在解决“老帐”问题上,报请上级财政认定我市1998年以来政策性财务挂帐5712万元,财务挂帐问题得到一定处理。三是吃透上情,摸清下情,对置换身份工龄补偿标准、解除劳动关系工龄补偿年计算、人员分流安置等敏感性问题进行了反复研究,在广泛征求意见、权衡利弊的基础上果敢做出了符合我市粮食企业改革的实际举措,改革得以顺利推进。

㈣、抓粮食市场管理,极力营造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秩序。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粮食部门的职责,依法管理粮食市场。一是依法做好粮食收购资格许可。组织落实粮食收购主体资格审核制度,为符合条件的12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办理了粮食收购许可证,并进行了年审。二是认真组织开展社会粮食流通统计工作。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甘肃省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的要求,对全市用粮涉粮企业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查,最后确定全市近7家企业进入流通统计的范围,并督促按时报送统计报表,为做好粮食供需平衡预测做了一定的社会调查工作。三是认真开展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在夏粮收购季节,深入全市各乡镇,检查了各粮食经营企业的收购资格,督促落实了社会粮食统计制度、粮食收购许可制度,为加强粮食宏观调控,营造良好的粮食流通秩序依法履行了部门工作职责。

㈤、抓搬迁措施落实,积极创建“绿美净”花园式单位。一是加紧施工装修进度,完成新建办公楼搬迁入驻工作目标。我局办公楼总投资300万元,在资金十分短缺的情况下,经克服各种困难,在今年2月中旬顺利实现搬迁。二是以落实“绿美净”工程为目标,全力做好楼前院内附属设施的建设工作,完成土方开挖、地坪硬化、植树种草、车道修建、围栏设施等的建设。硬化地坪2100平方米,绿化面积89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2.6%,植树种草有10余种,一个设施齐全、环境舒适的工作环境已建立。三是极力协调落实单位搬迁职工购房“三补”政策,在单位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兑现搬迁职工购房单位补助资金9.7万元。四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着力解决机关经费不足的问题。通过粮食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粮库设施改造、零星购建等资金项目,多渠道积极向上争取资金。

㈥、抓重点环节,加强粮食宏观调控。粮食市场放开以来,粮食宏观调控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为确保粮食安全预警,增强对全社会粮食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加强对区域内粮食生产、需求、库存、价格、质量状况、市场动态的实时监测和动态分析,启动构建全市粮食收购、加工、储备、运输、供应体系、市场监管和应急报告系统。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提出了全市重大粮食安全应急预案,已经市政府研究批转相关部门贯彻实施。为充分利用市内外两个市场和主辅两条购销渠道,综合运用市场调解和各种调控手段,促进市场粮价在合理区间运行,适时开展本辖区内粮食供求总量和结构平衡的调查研究工作,为上级有关部门判断粮食形势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㈦、抓粮食改制企业有关遗留问题的处理,力求解决职工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我局粮食改制附营企业xx、xx、xx、xx公司是在1998年以来按照政企分开、收储与附营业务分离的原则改制而成的。以上企业都是通过企业整体买断产权、职工整体转换身份、职工人人参股,以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组建成立,并按照《公司法》运行,企业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在企业运行过程中,暴露出一些经营业务萎缩,无力扭亏,管理滞后等问题,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相继关门停业。在今年推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期间,4户企业员工以不同形式上访,强烈要求参加本次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领取工龄补偿并要求解决有关遗留问题。我局本着“以人为本、解决问题”的原则,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说服解释工作。从彻底清理4户企业人员构成、企业演变、法人变动、员工“两金”、股金缴纳等情况入手,体现既尊重客观事实、又遵循政策原则的精神,对企业性质、员工身份进行了界定,提出了已改制企业不能列入本次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政策依据,并进行了耐心细致地解答。同时,在市政府主管领导以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协调配合下,充分考虑到企业已关门停业、房屋资产贬值、员工失业生活比较困难等实际情况,我局承诺按实际步骤和务实举措解决本应有企业承担的养老金拖欠、现金股等问题。通过我局细心调查、务心研究、耐心劝导,附营企业员工上访事件得到了平息,遗留问题也终将会得到解决。

㈧、抓职工工作作风建设,推动各项工作协调发展。一是按照构建学习型、服务型机关的要求,加强机关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弘扬诚信、务实的工作作风。二是认真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慰问系统内特困职工支付慰问金11697元,发放面粉600斤,积极开展社会“慈善一日捐”活动,机关班干部捐款980元。三是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性事业活动。圆满完成市政迁址庆典活动分配我局的工作任务,全力做好社会义务植树工作。四是积极为包村部门办实事、办好事,为其订报、无偿提供桌椅等办公用具。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老粮问题。即按保护价收购的高价位粮食,已由省财政补贴一部分资金,包袱得到一定程度释放,但老粮成本仍然过高,消化处理工作进展比较缓慢。二是老人问题。即粮食企业现有的职工,上级财政已拨付118万元资金,专项用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职工身份置换补助。由于我市财政困难,置换职工身份经济补偿145.3万元全靠企业自筹,增加了企业负担。三是企业没真正触及到产权制度改革,离退休、伤残、精减退职、遗孀遗属人员费用无法预提,这块资金预计386万元,为继续推进企业改革增加了难度。四是4户附营企业员工的上访案件和遗留问题急待解决。

三、20xx年的工作打算

1、进一步做好国有粮食控股企业改革后续工作,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根据已完成的改革工作任务,进一步做好规范运行等各项工作。依据《公司法》建立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通过企业改革从根本上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做到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促稳定。继续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通过资产评估,按照工作程序,对业务萎缩的边远粮油购销站依法进行公开出售,对暂不具备出售条件的购销站,实行先租后卖,逐步退出企业国有资本,实现国有民营或民有民营。

2、做好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政策性业务指导工作。引导企业面向市场,开展各种有效的粮食经营活动,通过粮食购销和多种经营业务的开展,极力提高企业的生存竞争能力。进一步强化机关职能,加强对粮食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3、加强对各级储备粮食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库存粮食的吞吐调解功能。管好省级储备粮食,监督企业做好粮食安全储存。启动建立市、县粮食储备,做到数量到位、轮换及时、储存安全,确保粮食调控能力。

4、充分发挥粮食行政执法职能,配合有关执法部门,依法管理粮食市场。进一步转变粮食行政管理职能,落实社会粮食统计、收购许可、质量安全制度。加强对本辖区粮食生产、需求、库存、价格、质量状况、市场动态的实时监测和动态分析,做好先兆预警。

5、做好项目建设和争取资金工作,为行业发展注入新活力。通过深化企业改革,整合粮食加工转化等行业优势项目。围绕全市经济工作重点和市政迁址,咬定项目不放松,做好行业发展项目的调研和引导工作,以项目引资金,以诚信跑项目。

6、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解决职工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做好改制企业职工群众关心的遗留问题,力求在工作措施、实际步骤上有新的突破。坚持稳定促和谐的工作原则,高度重视系统内职工群众的来信来访工作,及时排查各种矛盾纠纷,确保一方稳定。

7、优化发展环境,落实服务承诺,努力构建学习型、务实型、服务型机关。

2020年粮食局—粮食工作总结


粮食局—粮食工作总结
县粮食局成立于1953年2月,是主管全县粮食工作的专门机构。其职能是贯彻执行国家关于粮食的方针政策,制定和颁布县内有关粮食工作的决定、计划,根据国家发展计划和管理方案,负责全县粮食收购、销售、调运、储存、加工工作。自成立以来,粮食工作伴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和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全过程,在全县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严格执行政策,搞好粮食购销工作

历届县委、县人民政府始终把发展粮食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予以抓好。在粮食供给较紧张的年代,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生产发展水平不高,粮食增长速度缓慢,求大于供的矛盾突出。为了确保城镇居民的基本口粮供应,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实行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统一调拨、统一库存的“四统一”政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粮食总产量供求状况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由长期短缺变为丰年有余,总量供求基本平衡。

随着粮食生产的发展,从1985年起,国务院开始取消粮食统购,公粮、余粮改为“合同定购粮”,执行一年后又改为“国家定购粮”。统销未取消,仍然维持平价供应政策。粮食流通实行国家定购和统销的“死一块”和议价经营的“活一块”的“双轨制”。1985~1992年合同定购期间,全县共收购贸易粮1299万千克,销售粮食3008万千克。购销缺口由县外调入弥补。

1993年,云南正式取消了购粮本和粮票、面票、油票,粮食流通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放开价格,放开经营,放开市场。实行“三放开”后的1993~1994年,全县共收购贸易粮200万千克,销售327万千克,销大于购127万千克,购销缺口都是通过企业到省内外组织议价购入解决。

1995年6月,国务院下发《关于粮食部门深化改革实行两线运行的通知》,将粮食部门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分开。为了确保供给,严肃政策,在1996年的粮食收购中,在县委、县人民政府支持下,在各乡镇及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粮食部门加大收购工作力度,组织人力物力直接进村到户收购,全县共收购原粮139.86万千克,占全县任务126万千克的111%,超额完成任务13.86万千克,比1995年同期多入库50.69万千克,改写了我县自1985年统购改合同定购以来11年未完成国家定购任务的历史。1995~1997年,全县共收购粮食407万千克,销售粮食281万千克。

1998年10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同年11月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印发当前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了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粮食收储企业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和加快国有粮食企业自身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三项政策,一项改革”。1998~20xx年全县国有粮食企业共收购贸易粮305万千克,销售贸易粮395万千克。

20xx年4月1日起,全省取消粮食合同定购,实行放开粮食收购、放开粮食市场、放开粮食价格,确保云南省粮食安全的“一取消、三放开、一确保”政策。为加强粮食收购工作的监督管理,粮食部门搞好服务,做到不拒收、不限收、不短斤少两、不压级压价、不打白条。此后,为确保我县粮食安全和退耕还林粮食供应,县粮食局在立足本地收购的同时,采取委托代购、约时定点收购、增设临时收购点收购等不同形式积极组织收购,还到昆明、保山、下关等地购进。为确保退耕还林粮食按时按质按量兑现给退耕户,采取就近就便的供应办法,在上街、平坡、脉地、太平原粮站的基础上,增设了顺濞、富恒临时销售点,确保了退耕还林工程在我县顺利实施。20xx~20xx年全县共收购贸易粮684万千克,销售粮食698万千克,其中,兑现退耕还林粮食原粮465万千克,涉及8个乡镇38个村4767户退耕户。

二、加强经营管理,抓实扭亏增盈工作

国有粮食企业是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主要业务部门,从建国以来的统购统销,到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卖粮难现象,以及现在的粮食购销市场化,各个时期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然而,经营却一路亏损,靠国家补贴,企业只有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效益。多年来,粮食企业一直是负债经营,没有一点发展后劲。通过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收缩网点,减员增效,加强企业管理,搞好经营,企业亏损逐步减少。我县粮食系统1985年盈利6.99万元,1986年盈利1.73万元;1987~1992年3月31日政策性亏损挂账已消化;1992年4月1日至1998年累计亏损381.5万元,1999年通过第一轮改革后,全县只保留一个国有粮油购销企业,“三老”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职工减员分流43人,年内减亏43.7万元,2000年减亏52.8万元,20xx年因解决1998年改革遗留问题,增亏95.6万元。20xx年4月取消粮食合同定购,放开粮食收购,放开粮食市场,放开粮食价格,确保粮食安全的“一取消、三放开、一确保”政策,同时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工程,20xx年减亏102.3万元。

通过20xx年第二轮改革,加强了企业管理,进一步扩大购销业务,20xx年实现利润30万元,20xx年由于退耕还林粮食供应改为直接兑付现金,销售量减少,盈利1.4万元。

三、顺应市场经济潮流,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工作

1998年10月国务院明确提出了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粮食收储企业实行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和加快国有粮食企业自身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三项政策,一项改革”。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及意见,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调整充实企业改革领导组,成立了由有关部门参加的粮改领导组及办公室,抽调人员组成6个工作组,分别到上街、平坡、龙潭、太平、脉地、县粮油加工厂参加粮改指导工作。根据“四分开,一完善”的原则和粮改总体方案的要求,撤销了5个粮管所,在上街粮管所的基础上组建国有粮油收储公司,下设脉地、平坡、龙潭、太平4个收储站,撤销了粮油经营部,对粮油加工厂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革。合理确定收储公司人员岗位,采取6种形式分流安置人员,收储公司竞争上岗28人,内部退养3人,参加股份合作制14人,自动离职1人,一次性辞职43人,下岗1人,共分流62人,分流率65.2%,企业离休人员5人由财政负担,退休人员43人按每人2万元一次性移交社保包养。为解决粮改资金的不足,经有关部门批准,对企业10宗资产进行处置,共收回资金59.32万元(含税费);争取到省州资金75万元,全部用于安置一次性辞职人员和离退休干部。经过四个阶段的工作,改革达到预期目的,通过了州粮改办的验收。1999年3月5日,国有粮油收储公司、粮油工业公司成立。

20xx年,根据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漾濞彝族自治县深化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在县企业改革指导组的指导下,抽调局机关有关人员组成两个企业改革工作组,进驻粮油工业公司和粮油收储公司,帮助指导。对国有粮油收储公司主要从完善经营机制,逐步建立激励机制,打破平均分配格局入手,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完善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对生产经营十分困难、管理不善、长期处于停产半停产状况、生存无望的粮油工业公司资产整体出售,一次性分流人员。

20xx年,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的统一安排,县粮油工业公司列入全县重点改革的10户企业之一。抽调局机关有关人员和县指导组成员组成领导组及办公室。在20xx年改革的基础上,召开股东大会,确定改革方案,形成整体出售资产决议,采取公开、公证、公平的原则面向社会出售整体资产,出售资产所得38万元全部用于安置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从5月28日开始到8月20日全面结束,率先在全县第一家完成改革任务,整个改革过程立足自我,一企一策,没有向上级要过一分钱。在改革工业公司的同时,对国有粮油购销公司(原收储公司改为购销公司)在1998年改革中遗留问题进行了解决,为粮食系统第一、二轮改革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20xx年,根据上级有关“每个县只保留一户国有粮食企业,企业职工全员置换身份”的精神,转换企业职工身份,给予一次性安置补偿。企业职工身份转换后,企业根据经营规模,合理定岗定员,推行新的用工制度,实行层层聘用制。在分配上,坚持把职工收入与企业经济效益、个人贡献挂钩。

粮食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我们将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粮食流通主渠道作用,承担起对全社会粮食流通和粮食市场进行管理和监督的职责,确保我县粮食安全,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抓好劳动力转移 促进妇女增收


近年来,我们镇妇联把搞好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作为增加妇女收入的最直接、最有效的中心环节来抓,初步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劳务中介为主导、市场化运作、规模化经营、信访维权一条龙服务”的促进农村女劳动力转移的新路子,到目前为止,全镇已转移农村劳动力33613人,占总劳动力的84.2%,其中转移妇女劳动力16820人,占转移劳动力的48%,全镇劳务收入达20801.4万元,其中妇女劳务收入近亿元,跨出家门挣大钱,已成为我镇妇女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 一、领导重视,健全组织,完善妇女劳力转移工作机制 近几年来,农民增收幅度日趋缓慢,如何才能使妇女收入得到较快增长,已成为我镇妇联面临的一道难题,1999年社会调查时我们发现,当时的星一村,全村1110多人,外出务工的就有346人,仅外出打工收入就达220多万元,全村人均2000多元,而规模相当的西冒村,全村只有84人外出打工,人均收入只有500元,这一事实充分说明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增加农村妇女收入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我们把这一调查结果及时向党委政府作了回报,引起了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决定把转移农村劳动力特别是搞好妇女劳动力转移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开始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妇女劳动力转移工作。 一是抓网络建立:镇上成立了由分管工业的副书记任组长,妇联、企管站、劳动就业办公室、成教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劳务输出领导小组,明确各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妇女主任,担任劳务输出联络员和信息员,镇党委书记亲自抓,多次召开协调会议,部门密切配合,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互动,镇村纵向的工作网络。 二是抓责任制的建立。为强化镇村两级的责任意识,我们在全镇建立了妇女劳动力转移工作目标责任制,镇党委、政府与村长、妇女主任签订责任状,分解落实劳务输出任务。并制定了考核奖励办法,大大增强了各村妇女主任的责任意识,保证了全镇劳务输出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是成立中介机构,兴办镇级劳务市场。全镇共成立劳务中介机构八家,还有一家正在筹建之中,因镇村合并精减下来的原大狄村妇女主任石太兰,缫丝厂下岗女工吴秀芳,下岗不失志,先后带头兴办起“**镇劳动就业服务站 ”、“**镇盛达职业介绍所”两家中介机构,以人为本,诚实守信,业务越做越大,自2000年以来先后向上海、浙江、苏州等地输送女工6000人,成为**镇劳务市场的领头羊。 四是抓调查摸底,建立女劳动力输出档案。我们对全镇21个村的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并对全镇待转移劳力进行抽样调查,通过调查,全镇有妇女劳力22555人,已转移16820人,全镇尚有5735名妇女未转移,通过调查摸底,根据未转移劳动力的年龄、文化程度、就业意识、技术技能进行分档归类,为岗前培训和向企业输送人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分类指导提供了依据。 二、宣传发动,激励妇女外出创业 几年来,我们一直把劳务输出作为促进妇女增收的重要措施,紧紧抓在手中,逢会必讲劳务输出的意义和妇女外出劳务的好处,利用“三八”妇女节等节日召开劳务输出座谈会,利用广播、黑板报等宣传工具,向广大妇女反复宣传,妇女外出劳务能使妇女经济上日趋独立。家庭地位、社会地位亦将随之提高,同时我们还注意培养和发掘妇女外出务工致富的典型,用活生生的事例教育妇女,感召妇女。贫困妇女吴美琴通过劳动中介去上海电子厂打工,年收入万元以上,很快改变了贫困落后的面貌,我们将这一典型事例在全镇广为宣传,一石击起千层浪,从而激发了全镇妇女创业就业的激情,消除了固守本土、小富即安、害怕受骗上当等消极畏难情绪,树立起跨出家门,共同挣钱,外出打工,就能快富的新观念,目前外出务工已成为我镇妇女特别是青年女性的新追求。 三、定单培训,为农村妇女外出劳务打基础 劳务输出的最大障碍是劳务人员的文化技术素质亟等提高,往往是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对口的劳务人员,为了解决这一瓶颈问题,我们在强化初中毕业生接受技能培训的同时,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办法,开展“定单”培训,我们走出去,了解用人单位对所需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术特长等方面的要求,然后用请进来的办法,请用人单位来我镇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近几年来,我镇先后举办电子、服装、花木等培训班50期,培训劳务人员6135人次,其中妇女3421人,今年上半年,就开办服装培训班2期,电子班2期,花木班2期,培训妇女400多人次。 四、以人为本,强化管理,为妇女外出务工提供优质服务 随着市场就业机制的形成,要求我们在劳务输出指导方式和服务工作方面,必须努力创新,为此我们着力抓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规范管理,增强中介服务的能力和信誉。 镇妇联配合劳动力转移办公室把八家民营中介公司组织起来,统一抽调60多人在上海、昆山、苏州等地设立了办事处,统一收集和发布用工信息,统一中介服务的收费和工作流程,实现分工协作,资源共享,使我镇劳务市场与上海、浙江、苏州等地的工厂企业建立起正常的业务关系,不但使我镇的劳务输出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还在为周边的市县服务中树立了良好的信誉,上海英华达等企业每次招工时,优先录用我镇输送的人员。 (二)强化维权,保障外出妇女的合法权益。 由于农村妇女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常常与用人单位发生矛盾,为保障我镇外出妇女权益不受侵犯,首先我们要求中介公司与信誉较好,劳保待遇较多的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我镇外出劳务妇女提供基本保证,其次,我们在对妇女进行技能培训的同时,加强法律知识的培训,使妇女学法、懂法、守法。在输送妇女进厂时,还给每人赠送一份材料袋,内装妇女权益保障、劳动法、合同法等学习材料,并附上致外出女工及女工家长的一封信,使女工进厂后能经常学法,同时我们还教育妇女自觉遵守厂规厂纪,保证女工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对女工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我们协同中介部门及时赴厂帮助调解处理,最大限度地维护女工权益。同时,我们在上海、苏州等地还设立了办事处,参与厂方的管理,及时关心女工工作生活情况,对用工方违反合同,辞退的女工,我们为女工极力争取厂方补偿,并积极为其联系合适厂家,直到女工再次就业为止。 (三)关注特殊群体,优先安排转移困难妇女 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优先安排贫困妇女、军嫂、三峡移民就业,岗前培训时,我们对一些贫困户实行免费培训,并对贫困户劳动力转移采取优先安置的扶持政策,此举使我镇不少结对扶贫户找到了较好的就业岗位,如三峡移民杨长斌刚落户我们**镇,针对其具备熟练缝纫工的优势,经多方联系协调,该同志已在新办的独资企业——雅尔美服饰有限公司落实了就业岗位。 五、发展二、三产业,促使妇女劳动力就地转移 搞好劳务输出必须坚持异地输出与就地转移同步,就业与创业并重,才能实现由农到工的大转移。为了确保妇女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几年来,我们大力发展个体民营企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一是针对本镇绣花、绗缝的优势,鼓励女能人兴办服装、绣花、绗缝等劳动密集型企业,2003年度受南通市妇联表彰的劳动力转移先进个人、绣花能手徐梅兰,投资200多万元兴办起绣品厂,目前已有工业机120台,电脑绣花机9台,吸纳妇女劳动力200多人,同时在全镇兴办起20多个绣花点,在她的带动下,全镇共有绣花、绗缝厂10多家,绣花、绗缝加工点30多个,全镇有近5000多名妇女从事绣花绗缝业。二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身为镇妇联主席的我,自觉服从党委、政府分工,远赴宁波、上海、深圳、苏州等地开展招商活动,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从洽谈到试投产仅为两个月的雅尔美服饰公司已吸纳女工80多人,产值70多万元,目前该公司准备扩大投资,组建雅尔美集团,预计能吸纳女工500多人。到目前为止,全镇已有工业企业677家,吸纳工人6025人,其中用工人数达100人以上的企业就有16家。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全镇有各类服务业和个体工商户3302家,从业人员达7264人,在全镇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13289人中,妇女劳动力就占了80%。 我镇妇女劳动力转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领导的要求和人民的期望,还有一定的距离,与先进镇相比,差距更大,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妇女技能和法律法规培训,不断开拓劳动力市场新领域,同时拓展国外劳务输出业务,力争今年新增转移妇女劳动力800人,使我镇妇女劳动力转移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粮食部门总结"延伸阅读